|
深港共育红树林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
|
( 2024-12-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
|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深圳湾畔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共同守护着一片生机勃勃的红树林湿地。作为东半球国际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有约10万只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越冬或过境。
2023年2月,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加上香港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深圳湾成为同时拥有两片国际重要湿地的湾区。
这片湿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见证了深港两地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紧密合作。自2023年1月签署深圳湾(后海湾)湿地保育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在红树林和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宝贵经验。
“深圳湾本身就是一个深港共有的湿地。米埔的红树林跟福田的红树林一水之隔,虽然被深圳河分割了,但是并不妨碍生态系统是一致的。”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说。
根据湿地保育合作框架协议,深港两地将在水鸟(黑脸琵鹭)同步调查和智慧监测、海桑和无瓣海桑等外来物种控制、水鸟迁飞区关键栖息觅食地保育、生态基线调查、自然教育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和经验交流,促进深圳湾(后海湾)湿地生态承载力的全面提升,共同维护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完整性。
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自然护理区主任(教育)张浩天说,深港两地自签署湿地保育合作框架安排后,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交流和合作,至今共举行7次会议。“合作框架为深港两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两地分享保育后海湾(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的经验,共同保护后海湾(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
黑脸琵鹭作为深圳湾的旗舰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其种群恢复的成功备受瞩目。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00只到2024年1月全球同步调查的6988只,黑脸琵鹭的数量增长令人振奋。深圳湾在黑脸琵鹭的保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是黑脸琵鹭全球重要的越冬地。
为了精准监测黑脸琵鹭的数量和分布,深港两地开展了同步调查和智慧监测。每月的同步监测数据反映了整个深圳湾黑脸琵鹭的情况,而每年的全球同步调查则通过人工统计方法全面了解种群动态。此外,利用高清摄像头和人工智能鸟类识别技术,实现了对黑脸琵鹭的自动监测,尤其在夜间,这种智慧化手段减少了对鸟儿休息的干扰,提高了监测效率。
张浩天告诉记者,以2023年11月至2024年3月深港两地共同就黑脸琵鹭数量进行的调查为例,香港、深圳及澳门共录得432只黑脸琵鹭。此外,深港两地近期进行的鸟类环志及其他追踪资料亦载有中杓鹬、红脚鹬等在2023至2024年冬季活跃来回于米埔和福田的记录。
海桑和无瓣海桑作为外来物种,曾对深圳湾的红树林生态造成影响。然而,通过深港两地的共同努力,这些外来物种得到了有效控制。杨琼介绍,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定期清理原生林下的海桑和滩涂上的植物幼苗,确保本土红树林的生长空间,保障了水鸟有足够面积的觅食地。
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在深圳正式签署,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展望未来,深港将继续深化在湿地保护领域的合作,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跨境联合保护模式,这不仅包括强化现有的湿地保护和科研合作,还将进一步扩展至全球范围内的红树林保护工作。
杨琼说,深港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彼此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实施跨境联合保护。希望深港双方在深圳湾的湿地保护模式,能够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示范案例。
香港都会大学讲席教授谭凤仪指出,深港两地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平台,未来可以在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等方面,多交流、多合作、多分享,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湿地保护合作。
(梁希之 郭辛)新华社深圳/香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