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龙虎山 |
|
|
( 2024-11-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
|
韩浩月
季秋时节,来到位于江西省鹰潭市的龙虎山,相约“番茄读旅季”,与多位网络文学作家共游龙虎山。阅读山水,并将眼下的风景写进文字中,拥有文学意味的旅行,总是值得记述。
鹰潭市的市名由来,与鹰有关,看到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潭中有鱼,鹰盘踞上空伺机而动,很有画面感。鹰潭市西南方向20公里,有座山名叫龙虎山。山名由来,一个传说是东汉时期张道陵在此炼成仙丹,并引出龙虎异象;另一传说是猛虎阻拦青龙归海,争斗后化为山,“两山对峙,状若龙虎”。在龙虎山景区,还有一个象鼻山,以形命名的山名,往往牵强附会,多半靠猜,但象鼻山确实惟妙惟肖,诚不欺我。
在龙虎山漫步的时候,脑海里总是盘桓几种动物形象,分别是鹰、龙、虎、象,先不管体形大小,它们都是猛兽。其中,鹰与虎的攻击性强一点,龙与象的性格温和一点,但要是真被惹急了,也能打。我在想,这样一个充满着鹰、龙、虎、象的形象与意象的地方,天然应该是故事的发生地。哪个名胜风景区,不是“故事如卵石,低头便可捡”?那么,龙虎山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应该是哪个?
我最感兴趣的,是与《水浒传》相关的故事,在龙虎山参观上清宫时,导游一路上把位于此的“伏魔之殿”和“镇妖井”当成压轴戏来讲。《水浒传》第一回书“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道:洪太尉受宋仁宗之命,前往龙虎山宣请张真人祈禳瘟疫,办完公事后游览山景,进到上清宫“伏魔之殿”后看见一石碑刻着“遇洪而开”,立刻觉得天降大任,打了鸡血般放倒了石碑。石碑砸坏了碑后的“镇妖井”,井内镇压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瞬间逃走个精光,这一百零八星即是后来《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位好汉。
听着故事,游“伏魔之殿”,看竖立的石碑,书里的情节,此刻有了鲜活的画面感。导游开玩笑问,有谁想留在殿里?大家拔腿就跑,留下几声嬉笑,看来这殿至今仍有威慑力。至于殿内石碑,为何刻的是“遇洪而开”,而不是遇别的姓氏而开,有一个说法是,洪姓源于黄帝时期的共工氏,在当时有“水神”之称,为了让子孙记住自己是水神,遂在姓氏前加了水,有了洪氏,施耐庵选择洪氏后人放走一百零百星,也是匠心独具。
可惜的是,龙虎山在《水浒传》中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后来并无太多描述。在当下的龙虎山,《水浒传》的痕迹也很罕见,作为道教的发源地,龙虎山的道教符号与元素比比皆是,这个地方也就额外有了很多仙风道骨的气韵。龙虎山的山,奇岭突起,相依相连又各自独立,颇似桂林的山,像笋一样从地里冒出来,或是像葱一样从天下倒栽下来。只是桂林的山秀丽妩媚,龙虎山的山拙朴憨厚,有的山像个竖起来的手掌或脚掌,除了山顶有显眼的植被,“手掌”或“脚掌”处蒙了一层像鳞甲般的“皮肤”,据说这是发展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抚摸过去,传递过来的触感顿时充满了古老又神奇的意味。
有山必有水,泸溪河流经龙虎山景区可以乘坐竹筏的河段,以浅水区居多,水深不过半米,划竹筏的汉子要借助竹竿灵巧地躲避河底的卵石,才会让竹筏不至于触底,但经过水深处时,也有四五米之深,长长的一根竹竿探到底,再抽出来时,哗哗带出一片水花。泸溪河虽然以河为名,但宽度如海似江。泸溪河两岸的龙虎山,应是景区内最具观赏价值的山,印象最深的是经过龟峰时,划筏人提醒大家拍照,无论肉眼看还是拍成照片看,龟峰造型都很真实。
遇到好山好水,总会激起人的隐居梦,龙虎山也不例外。要知道,这里自古以来便是隐居胜地。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多人都是网络化生存,在风景美好的地方,有一山一水,一屋一居,需要与外界有联系时,登陆网络瞬间可通达世界,关掉网络,就可以沉浸于千百年没有变化的自然环境当中,这是何其有幸之事。游龙虎山时,同行的几位年轻网络作家,他们衣着各异,有的身着古装,有仙气飘飘的气质,有的则是大裤衩背心加拖鞋,行走龙虎山上倒也不违和。他们说要以龙虎山为背景,把这里的故事传说写到网络小说中去。网络小说我读得不多,但龙虎山洋溢的气质,天然与网络文学有隐秘的关联,比如网络文学所特有的关键词修真、穿越、玄幻、武侠等,在龙虎山这里均能找到诸多对应。有了龙虎山之行,这些年轻网络作家会下笔如有神吧。
作为20世纪70年代生人,我看龙虎山,避免不了还是受古诗词影响,时不时会代入谢灵运的视角。即便没有诗词元素的注入,龙虎山一样可以是个独特的存在,但诗词还是给这充满仙风道骨之地,融入了文雅的气韵。诗咏龙虎山的作品,多出现于宋、明两代,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两首,一首是明代甘瑾所作《过龙虎山》:“素书一束展经纶,世业留侯异等伦。紫府群仙天上籍,碧桃流水洞中春。吹箫羸女台留凤,送酒麻姑脯劈麟。看取步虚朝帝所,夜阑飞佩近星辰。”一首是宋代易性中所作《龙虎山》:“云气蓬莱近,山阴草树香。御风不知远,仙骨已清凉。”他们描述的龙虎山,和我感受到的龙虎山并不一致,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笔下的龙虎山更为真实。我所看到的龙虎山,是一个现代人眼里有所遮蔽的名山,唯有结合古人的描述,龙虎山才会在现代人的眼里逐渐完整吧。
漫步龙虎山时不禁遐想,在没有诗的年代,用网络文学作为方法,会不会带来奇效。网络作家们需要这样一个精神寄托之地,龙虎山逐渐隐入山中的古老故事,也需要崭新的表现形式来为其注入活力。如果有一天,能有以龙虎山为故事背景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那么很可能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打卡。这座古老的山,的确需要更多年轻人带来热闹,相信他们的足迹与声音,能够唤醒这如画山水中沉睡的那部分,让龙虎山在文化与消费层面,拥有“龙腾虎跃”般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