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特稿

“有莽莽苍苍之气,尤极沉郁顿挫”

谈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2024年07月19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有莽莽苍苍之气,尤极沉郁顿挫”

谈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 2024-07-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典引读
 
  叶嘉莹讲授
陆有富整理 于家慧审校

  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写的词多是小令,《菩萨蛮》就是当时流行的小令,韦庄、温庭筠都有很多首《菩萨蛮》。《鹊踏枝》的牌调叫《蝶恋花》,也是当时常用小令的牌调。
  词本来是在歌筵酒席间传唱的,写《鹊踏枝》这个调子的人很多,编选词集的人容易把作者混淆,所以作者往往有“互见”者。所谓“互”就是互相、彼此的意思,“见”是看到的意思,指的是同一首词在这个人的词集里可以看到,在那个人的词集里也可以看到。“互见”最多的是冯延巳、晏殊、欧阳修三人的词。近代学者唐圭璋先生编有《全宋词》《全金元词》,编选中发现,宋朝的一些词,在很多人的集子里都可以看到,于是就写了《宋词互见考》。郑骞先生的《词选》对于这些“互见”的词,也常常加有按语,查考论断作者究竟是谁。
“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鹊踏枝》,我认为是冯延巳的作品,词的第一句就不同于温庭筠和韦庄的。“谁道闲情抛掷久”,一开头就提出感情,是主观感情的表现,可他所说的感情是不能用事件来说明、界定的“闲情”,是自然而然的、莫知其然而然的一种感情。曹丕写过诗句:“高山有林,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他说高山上自然有高起的山林,树林里自然有生长的树枝,我自然而然地有一种忧愁,我的忧愁没有方向、没有来源。所以,这是一种“闲情”。
  《人间词话》认为冯正中的词“堂庑特大”,认为其规模、意境比温庭筠、韦庄的都更为博大。香港学者饶宗颐在《〈人间词话〉平议》里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莽莽苍苍”是一片没有边际的草原,词中的情意、感情所表现的境界,给我们一种博大广阔的感受。“沉”是深沉,“郁”是郁结、固执而且深厚的样子。“顿挫”就是不直接,在诵读方法中,诗的顿挫是二二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间有一个停顿。冯正中的词,情意内容是博大且丰富的,在叙述的表现上是深沉且非直接的。中国诗词传统常常讨论五代小词中是否有寄托。这一点我们只能从感受上探讨,没有确定的结论。而且有时作者有没有寄托,连他自己都很难说清,他究竟是有心如此,还是本来没有心、可自然而然表现出了比较深的意思?因为只要人的感情、思想达到了一个程度,那么,即便在写作时不见得是有心为之,他自然就会表现出来。
  饶宗颐先生认为冯延巳的这首词可能是有寄托的,他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则进退亦忧之义;‘独立小桥’二句,岂当群飞刺天之时而能自保其贞固,其初罢相后之作乎?”
  饶宗颐先生能从冯延巳的词里看出更深的一层意思。“鞠躬尽瘁”,“鞠”和“尽”,都是用尽所有的意思,“躬”指身体,“瘁”是说劳力,“具”是完全,就是说为了国家用尽身体所有的力量,奉献了整个身体。“开济”中“开”是说是开国、开创,“济”是挽救的意思,你可以看见一个“老臣”内心想为国家做贡献的感情和志愿。“鞠躬尽瘁”“开济老臣”用的都是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辅佐三国时的蜀汉,蜀汉的开国先祖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蜀汉面临国家危亡的困境,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说他要北伐中原,统一天下,以此实现国家的开创,至少也要保全国家。南唐是同样的情景,也是偏安一隅,也是想要统一中原,伐闽、伐楚两场战争失败后,南唐面临存亡的危险。挽救这种危险,有“开”“济”两种困难,不“开”的结果一定是灭亡,“开”后失败会导致危险更近。冯正中跟南唐的关系也是如此,是“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
  “进退亦忧之义”,“进退亦忧”又是一个典故。古话说,“进亦忧,退亦忧”,南唐与蜀汉的情势相似,都是想保全自己就要开创,可开创失败,就更促成了灭亡;但若不开创,偏安一隅,将来一定是灭亡。所以说“为问新愁”有“进退亦忧之义”,向前进有顾虑,向后退也有顾虑,这是很艰难的处境。
  “岂当群飞刺天之时”,“群飞”指的是朝廷上与冯延巳政见不合的敌对政党。古人把品德不好的人比作苍蝇,《诗经》就有这种比喻。一群苍蝇嗡嗡地飞,就是指有很多批评冯延巳的话。“刺天”是影响了上面的天,“天”指天子、帝王,即当时的中主李璟。“岂”是一种疑问的口气,“岂当”,饶宗颐也不确定,他说莫不是他敌对的政党、这些小人用攻击冯延巳的话影响南唐中主的时候,“而能自保其贞固”,冯延巳能够自己保全自己的“贞固”。“贞”指坚贞,是对朝廷、对君主不变的感情;“固”是对自己的主张的持守、不改变。当这么多人都说他的坏话、攻击他的时候,他能保住自己的感情和持守而不改变吗?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刚刚被罢免宰相。冯延巳不止一次被罢免了宰相,三次都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初罢相”指的应该是第一次罢相,因为第一次的挫折对人的打击总是最大的,而且他第一次罢相后曾被贬到抚州做昭武军节度使很多年,所以他说这莫不是刚刚开始罢相以后的作品?而且不止这一首《鹊踏枝》,对于冯延巳其他的《鹊踏枝》,饶宗颐先生也认为里面是有寄托的。
“春天欲共花争发”


  无论是温庭筠、韦庄的,还是冯延巳的词,我的态度是先把有无寄托放在一边,先看词的本身所传达的情意,然后再看是不是可能有寄托。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词本身。
  这首词有很多“互见”,见于欧阳修的集子,也见于冯正中的集子,流传甚广,有很多选本,有的版本是“抛掷久”,有的版本是“抛弃久”。关于版本,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好的哪一个是坏的,有的时候很容易判断,有的时候不是很容易,像“抛掷久”和“抛弃久”这两个就很难判断。“掷”是入声字,“弃”是去声字,入声比较短促,去声比较长,我比较赞同“掷”字,“掷”字不用像“弃”字拖那么长。
  “谁道闲情抛掷久”,从一开头,冯延巳就没有告诉我们他所写的感情是什么,他所说的是“闲情”。诗人、词人所写的悲愁有的是一时一事的偶然事件,可以具体说明这是哪一件事情的悲愁,当事情过去了,悲愁很容易就解脱了。可是有些是性格之中、生命之中长存的一种感情,是没有办法解脱的,就是偶然忘记了,它也会再回来。这是冯延巳的一种特殊的境界,他所写的是与生命、感情长存共有的、相互结合的一种情意。
  不但“闲情”不能够指出来、不能够给它个名字,而且冯延巳的叙述是盘旋曲折的,饶宗颐先生说这首词“沉郁而顿挫”,“顿挫”就是不直接的、盘旋曲折的。他的盘旋曲折与韦庄不同,韦庄是单独看某一句是直接的、直率的,但句与句之间、章与章之间构成了整体上的曲折,成就了韦庄“似直而迂,似达而郁”的境界。可是冯延巳没有“似直”,他的词每一句都是盘旋曲折的。“谁道闲情抛掷久”,有“闲情”而要把它“抛掷”,这是第一层的改变和曲折。当你有“闲情”而要抛掷的时候,有一种尽力的感觉,而且已经抛掷很久了,所以他的词不但是盘旋曲折,而且显得深重、有力量,用情热烈执著。可是,一个“谁道”把所有的转折都打回来了——我也曾经努力尝试过要把“闲情”抛弃,可是谁说我真能够把它抛弃?这是冯延巳词“沉郁顿挫”的一大特色。
  “谁道闲情抛掷久”,这一句有许多转折却也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我想把闲情抛弃,而我没有办法抛弃。凡是诗里所写的感情,都不能只停止在一个概念上,要加强这个概念,更具体、更真切地描述这个概念,所以后面就把曲折的感情非常形象、具体、真切地表现出来——“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我以为我把悲愁忘记了,可是每当春天生命萌发的时候,我的感情就也随着这春天草木生命的萌发而生发了。
  晚唐诗人李商隐也是一个感情敏锐、深厚的人,他写春天带来感情萌发的感觉,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飒飒东风细雨来”,“飒飒”是风雨的声音,春天雨水的灌溉润泽使得草木萌生。“芙蓉塘外有轻雷”,“芙蓉”是荷花,在种满了芙蓉花的池塘外面,听到轻轻的、隐隐的打雷的声音。中国旧历有一个节气叫做“惊蛰”,“蛰”是冬天的时候虫子藏在地下冬眠睡觉,而春天第一声雷响,把地下睡觉的虫子都惊醒了。
  春天的到来也使人的感情萌发和惊醒。被春天的生命力唤醒的人怎么样?他说这时一个女孩“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古人的诗用一些有形的形象表达一些没有形的感情,如“金蟾啮锁烧香入”,“金蟾”就是香炉,古代的香炉很多都是用金属做的,而且常常把它做成一个动物的形状,这个香炉上有一只蟾。古人在香炉里烧香,盖子上透了很多孔,香烟从那些镂空的地方冒出来。在这个香炉的下半部跟上半部的盖子之间,有一个锁的环钮。“金蟾啮锁”,“啮”是衔着,是金蟾口中衔着一个环锁。李商隐的感觉非常纤细微妙,他用的每一个字都有自己感觉上的作用。“金蟾啮锁”,“啮”是咬住的,“锁”是关闭起来的。这个香炉的盖子如果不打开的话,你怎么能够把香点燃?所以要把这个铜香炉的盖子打开才能够烧香。“烧香入”,香炉里面本身没有香,你要把烧的香放到香炉里面。
  “金蟾啮锁烧香入”是先有开、再有入,可是李商隐所要写的是非常热烈、深隐的内心感情,所以他用“啮锁”“烧香”“入”这样深刻、热烈的字词。而“金”字也写得非常好,当外面“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的时候,房里的女孩子在金色的香炉里烧了热烈的熏香,而且深深地封锁其中,这是她深幽的、热烈的内心感情的形象。“玉虎牵丝汲井回”,这个女孩子除了在房间里烧香,还到外面去汲水,“汲水”就是去井里打水。古人在井口架有一个圆的木头柱子,通过一个可以转动的木柄,将吊桶吊到井里打水。这个木柄上雕刻着一只玉虎。“玉虎牵丝”,“牵丝”就是垂下去的一根绳子,用这个玉虎的木柄牵引一根丝线,从深井里打水。“啮锁”的深刻,“牵丝”的婉转,是千回百转的,她所转动的是辘轳的井,可是随着辘轳的井转动的是她的内心;这个井打上来的是深处的水,可是牵动的是她内心感情的井里的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的外部大自然的形象跟她的“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好的诗词应该是一个整体的生命。这东风细雨、塘外轻雷引起这样热烈、深幽、婉转的感情,可是“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引起了你感情上的心动,可是他劝你最好不要心动。因为“一寸相思一寸灰”,他说你的每一寸相思都跟香炉里烧的香一样,燃烧的结果是换来一寸一寸的灰烬。这就是李商隐,钻进悲观主义里不肯出来。李商隐是“春心莫共花争发”,冯延巳现在说的是“春天欲共花争发”,你以为把感情忘记了,可是当花草生命萌发的时候,感情就回来了。
“挣扎和努力的感情境界”


  许多词都是写春花秋月、相思离别。可是,每一个有独立风格的词人,他们还是有很多相异的地方,重要的是要从相同或相似的外在情况中看出差别。“谁道闲情抛掷久”,“闲情”是有的,“抛掷”是一个阶段,“抛掷”到“久”是又一个阶段,可是“谁道”这两个字把一切都反转回去,转回“闲愁”——闲愁毕竟还是有的。冯延巳的词每一句都是曲折、盘旋的,在曲折之中还表现出他的挣扎和努力。
  我们常常说悲剧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悲剧性质更强烈、更浓厚呢?如果是一个没有挣扎过的,一次失败、一次倒下去就再也不爬起来的人,他失败的悲剧可同情的成分比较少;如果他失败了,但是再站起来,再挣扎,再失败,仍然要站起来,这种挣扎、努力的精神和感情上的境界和力量就具有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如果只看小词外表的春花秋月、相思离别,是没有真的欣赏它,没有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精神上的宝贵财富。
  冯延巳的词表现出的感情境界,不止是表现方式的曲折,更是他那份挣扎和努力的精神和感情。欣赏解释一首词,要能够体会、分析诗词里感动和触发的生命力量。不管是像韦庄一样直接的活动方式,还是像冯延巳这样曲折盘旋的活动方式,都要表现出生命的活动,要有一种感发,使读者感受到,这才是好的诗词。而五代及北宋的小词特色就是在寻常的字面中表现力量,它不需要特殊的、生硬刺激的字。“每到春来”,这个“每”字很好,把他的挣扎、努力表现得更充分。
  “谁道闲情抛掷久”,这一句既是疑问也是感叹。我只是尝试抛掷了一回吗?不是,我曾经尝试抛掷过很多回,层层加深,不只一次转折,一个“每”字就把这个转折重复了很多次,是每一次挣扎都如此。所以“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韦庄写词总是把事情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可是冯延巳从第一句的“闲愁”到第三句的“惆怅”,他没有说闲愁和惆怅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惆怅”两个字是你的心中若有所失、又若有所寻的一种感情,其实这种感情是很难说清的。那些诗词中感发的生命力特别强的诗人,他们这份若有所失、若有所寻的感情也最强,因为他们不满足于现在,追求更高远、更完美的心灵,他的理想太高,难以得到满足。
“追寻和失落的基本主题”


  西方文学有一些很基本的主题,如“追寻”就是其中一个。中国文学也有这种“追寻”的主题,早在《诗经》与《楚辞》里就表现了“追寻”的情意,可是二者不完全相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上古时代人民生活比较简单朴实,它所表现的追寻的情意也非常朴实、单纯,也可以说是非常现实的一种追寻。比如《诗经·关雎》,写的是男女之间非常朴实、单纯的追求,可是这种追求同样是美好的。还有《诗经·汉广》,写了一个女孩子的追寻,“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在南边有个高大的树,可是我不能去那里休息,这是一个比兴,是说有这样的地方我却不能够达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在汉水边上,有一个来来往往的女孩子,我不能够求她。用眼前的景物来比兴;“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水那么宽广,我却没有办法游过去。
  还有《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秋天的芦苇茫茫一片,很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秋天的天气凉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所怀想的人在水的那一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路上有那么多阻碍,而且这么遥远,可是我还是要一直去追求她,因为我看到她“宛在水中央”。“宛”是清清楚楚地,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她就在眼前,可是当我真的要去追她时,我却不能够得到她。就是这样一种感情——你想追寻而不得,不能得到就失落,在追寻和失落之间。《诗经》中《关雎》写男子追寻佳偶的非常现实的感情,《汉广》也比较现实,《蒹葭》就比较妙了,可以是现实的,可是后面写得扑朔迷离,“宛在水中央”的“伊人”已经是介乎写实与比喻象征之间的一种感情了。
  《楚辞》里面表现追寻的感情就更明显、更强烈了。《离骚》是写屈原被贬官后对国家的关心,写理想和忠爱之情,里面用了很多神话比喻,这些神话比喻常常是写到遥远的地方去追寻。最有名的几句曾经被鲁迅先生引作《彷徨》的“扉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说我所要走的那条路是那么长,可我就要在这一条漫长遥远的路上“上天下地”地追寻。近代词人同时受到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洋文学的很大影响,以近代词人王国维、顾随为例,他们怎样将中国偏重于写实的追寻的传统与西方象征性的、哲学的追寻文学相结合,将追寻和失落的感情从现实发展到象征?
蝶恋花
王国维
  忆挂孤帆东海畔。咫尺神山,海上年年见。几度天风吹棹转。望中楼阁阴晴变。
  金阙荒凉瑶草短。到得蓬莱,又值蓬莱浅。只恐飞尘沧海满。人间精卫知何限。
临江仙
顾随
  记向深宵融蜡,精心肖作伊人。灯前流盼欲相亲。玉肌凉有韵,宝靥笑生痕。
  不耐朱明烈日,炎炎消尽真真。也思重试貌前身。几番终不似,放手泪沾巾。
  《诗经》的“南有乔木”“汉水”“蒹葭”“关雎”写的可能是眼前的实景,可王国维所写的“忆挂孤帆东海畔”是他创造出来的象征,顾随先生也是如此。“忆挂孤帆东海畔”,王国维真的坐小船到东海去了?没有,这只是他设想出来的一个象征,是一个假的形象。他说当年有过这样的追寻,张开孤独的船帆追寻理想,而天才的追寻常常是孤独的。“咫尺神山”,我以为海上的神山就在咫尺的距离,“咫”是八寸,八寸与一尺是说距离很近。“海上年年见”,我们每年都看到这神山,它那么美丽,我怎么能不去追寻它呢?所以我就挂上征帆去追寻,可是,“几度天风吹棹转”,天上的狂风把我的方向吹转了。而当我再看那个神山,“望中楼阁阴晴变”,神山上美丽的楼阁就不一样了,整个形势不同了。这是一种追寻和失落的怅惘。
  我的老师顾随所写的这首《临江仙》,也是这样的比喻。“记向深宵融蜡,精心肖作伊人”,他说我记得在深夜,我把蜡融化了,要用蜡做一个我所喜爱的人。这里是比喻、象征。为什么要在“深宵”?因为在最深的夜,没有白天事情的烦扰,你的精神和感情最集中,所以“深宵”代表一种最集中、最深刻的感情。当我在夜灯前成功做出我所爱的人的形象,“灯前流盼欲相亲”,在深夜的灯前她的眼光好像会转动。“流”是流动,眼光顾盼,她的眼睛转过来看我,好像要跟我相亲近的样子。“玉肌凉有韵,宝靥笑生痕”,是把一个假想的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她的皮肤是凉的,很温柔,她的脸上有微笑的痕迹,“宝”就是美丽的、珍贵的。
  “不耐朱明烈日,炎炎消尽真真”,我在深夜用蜡精心做成这样一个人,“朱”是红的,“明”是亮的,在那个红的、亮的、热烈的太阳光的照射之下,“炎炎”像火烧一样的太阳光,“消尽真真”。古代把美丽的女孩子称作“真真”,“消”是融化。我深夜精心做出来的美丽形象,在白天像火烧的阳光照射下,完全被融化了。他说我不甘心这种失落,“也思重试貌前身”,“貌”是要做得像,我曾经也想再塑造出那么美丽的形象。“几番终不似”,不是试了一次,我试了多少次,可是始终也没有成功。所以“放手泪沾巾”,当我放下手的时候,我的眼泪流下来沾湿了手巾。
  你说王国维的“忆挂孤帆东海畔”追寻的是什么,顾随所说的“精心肖作伊人”的蜡像是什么,是什么具体的事物吗?不是,就是那种若有所失、若有所寻的感情。所以冯正中说,“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惆怅是很难说的一种感情。韦庄所写的是一个感情的事件,现实发生的一件事情,可是冯正中所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他没有具体告诉我们“闲愁”“惆怅”是什么,可是我们知道他千回百转地不能够放弃。
“热烈而执着的感情特色”


  “日日花前常病酒”,冯正中的感情有一个特色,就是热烈而且执着。“日日”是永远、经常如此,每一天都在“花前常病酒”,每当我面对美丽的花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喝酒,而且喝到“病酒”的程度,“病酒”是说饮酒饮得过量,让你沉醉或者不舒服甚至有病了。为什么对着花的时候要饮酒?杜甫曾写:“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大自然的花唤起的我们的感情是美好又短暂的,你眼看花又快要完全落尽了,你看到这么美好的东西在你眼前从生到死,你怎么能不感动?所以才无可奈何,因为如果美好可以长久地珍视,得到永久的保持,那当然很好。你不能够长久保有它,面对它的时候,你怎样才不辜负这一段相对的时光?“莫厌伤多酒入唇”,你不要厌倦,不要说你喝酒喝得太多了,因为你除去沉醉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追寻和失落,美好之濒临消逝的无可奈何——这就是冯延巳花前之所以病酒的缘故。而且冯延巳还要固执到底,他说我“不辞镜里朱颜瘦”。悲哀惆怅,心情不好,当然会让人憔悴、消瘦,瘦是“朱颜瘦”,你美丽的容颜消瘦。他用字非常妙,“镜里朱颜瘦”。“镜里”是一种反省、是一种自觉,面对着镜子,我清清楚楚看到自己在消瘦,我知道这种追寻的结果会使我悲哀、憔悴、消瘦,但他说我“不辞”,我不避免、不逃避,我心甘情愿为他消瘦。古代诗词很早就有这个传统了。《离骚》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的内心以为美好的东西,我为他死多少次都无所谓。
  诗词的比兴有时候在开端,像《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有的时候比兴在结尾,如唐朝诗人王昌龄写在远方驻守的兵士思念故乡的感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他把自己的感情跟大自然打成一片,月光之下的荒凉都是他的边愁。现在我们看冯延巳,他前面虽然也写景物,也写了“花前”,但是他主要是要写他“花前”的“病酒”,他“不辞镜里朱颜瘦”的这份感情。所以上半阕“谁道闲情抛掷久”,从第一句开始就是以写情为主,他把这份感情跟大自然合为一体地扩展开来。下半阕“河畔青芜堤上柳”,河边那一片青青的草色,岸上依依的杨柳,马上就把闲情、惆怅跟青青的草色、依依的杨柳打成一片,他的闲情、惆怅就完全在那一片青青的草色跟依依的杨柳之中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