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祠堂街:百年风华,文艺新生 |
|
|
( 2024-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
|
本报记者董小红 唐文豪
紧邻天府广场,与人民公园一街之隔,在斑驳的梧桐树影掩映下,是一条静谧优雅的小街——祠堂街。这条位于成都市中心的百年艺术风情老街,巅峰时期曾汇聚了全成都70%的书店,人文荟萃、文脉悠长。
随着时代变迁,这条小街在岁月浪潮中逐渐没落,被人遗忘。
城市有机更新启动以来,老街焕新归来,传统老建筑的慢与旧和时尚街区的新与潮,在这条街上“碰撞”出别具一格的火花。老街、艺术、烟火气、文脉、新潮……从百年时光中走来的祠堂街,像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都是这本书的作者。而祠堂街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从风光到没落
“小时候去新华书店看过儿童画册。”“在街上的点心铺买过白芙蓉酥。”“在金秋茶社喝过盖碗茶。”“在四川电影院看过人生中第一部电影。”……在很多老成都人的记忆中,祠堂街的分量不轻。
如今不到300米的祠堂街,不仅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变迁,也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
新华书店在祠堂街上开设的少年儿童读物门市部,建筑设计考究,是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青砖红瓦的金秋茶社,曾是这条街上火爆一时的文艺茶铺,其东侧小楼则为《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民国时期,祠堂街各类文化场所云集,是成都人眼中的“文化街”。
“春熙路热闹的是生意,祠堂街热闹的是文化”——这是老成都人的印象。四川电影院、新华书店、金秋茶社、开明书店……这一个个曾在祠堂街上大放光彩的名字,已成为独特的城市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画家张采芹创办的四川美术协会就坐落在祠堂街上。当时,徐悲鸿、张大千都在祠堂街举办过画展。附近街坊邻居走出家门,就可以一睹大画家的风姿。
“小时候,我经常到新华书店看书,最喜欢看《三毛流浪记》。”75岁的史济群在祠堂街住了60余年,他的年少回忆与祠堂街的故事和阅读有关。
“琳琅满目读书香,不逛公园逛店堂。开架任君随意取,一卷忘饥坐中央。”《锦城旧事竹枝词》这样描述祠堂街书店的风采。
“那个年代,在祠堂街可以用刀叉吃新式川菜,还可以买到冰淇淋。”史济群说。当年,祠堂街引领文化潮流,走在时代前沿,是老成都人的向往之地。
然而,时光奔涌向前,祠堂街却逐渐没落。房子老旧破败,街道杂乱,昔日的风光不再,一度沦为市中心的一条“破”街。再提起祠堂街时,很多成都人都摇头。
“一栋小楼挤了几十户人家,一家几代人住在约30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下雨天上厕所都需要打伞,洗澡要提水到公共浴室,很憋屈。”史济群回忆。
经历过风雨,见证过繁华,走过百年历史的祠堂街,来到一个落寞的路口。
“旧祠”变“新堂”
祠堂街一直在等待一个涅槃重生的时机。
转折发生在2019年。成都市大力推进城市老旧街区有机更新,这条百年老街终于迎来了一场华丽变身。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区党委书记陈必琴记忆犹新,当年8月的一场动迁大会,正式拉开了片区旧改项目的序幕。
“祠堂街片区的多数建筑修建于20世纪初,很多已经成了危房,不仅居住条件差,还不安全。”陈必琴告诉记者,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一家家上门摸排后发现,居民的搬迁愿望非常强烈。
开动员大会、成立“居民自改委员会”、召开院落坝坝会……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开展。2022年,老居民全部搬迁到了新房,生活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祠堂街的改造升级,重点在构建“十分钟文艺生活圈”。
充分挖掘历史底蕴,通过“修旧如旧”等方式,最大程度保留其文艺气质。当百年历史老建筑蝶变为时尚“新磁场”,祠堂街也拥有了一个新名字——祠堂街艺术社区。
“祠堂街上有38棵茂盛的梧桐树,承载了一代成都人的记忆,在更新过程中,我们对38棵梧桐树进行了原地保护,让大家找回熟悉的感觉。”祠堂街艺术社区运营方负责人、成都市星光华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洁予说。
施洁予告诉记者,在规划设计祠堂街艺术社区时,将色彩分析作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当地色彩的调研,挖掘出了一套独属于祠堂街的色彩体系。“在后续引进商户、打造艺术街区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整个街区总体的色彩氛围是一致的。”她说。
祠堂街一共保存了6栋百年建筑,是成都市中心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而今,漫步在这条历史风情老街上,百年老建筑正在焕发新生机。“聚焦艺术与文化主题业态,我们引进了1家全球首店及众多西南首店,将百年老街有机融进了现代化城市空间。”施洁予说。
向洁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目前是祠堂街艺术社区一家户外运动服装店的店长。儿时,父母经常带她到人民公园看菊花展、划船,累了就到公园对面的祠堂街吃小吃。在她过往的印象中,祠堂街一直是破旧的,没想到如今变得如此优雅崭新。“能在百年老建筑中工作,我非常珍惜,在这里的一砖一木中,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向洁说。
艺术气质与社区烟火气共生
阳光明媚的时候,史济群经常回到祠堂街散步,摸摸曾经爬过的梧桐树,看看小时候院坝的变化。
“现在好多年轻人来我们这条街哦,走在街上,常常能看到很多外地游客,我们老居民也很自豪。”史济群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着。
人民公园的活力和绿意延伸过来,祠堂街的雅致与生动别具一格。打造“公园里的立体艺术街区”,在祠堂街艺术社区,城市的文化记忆正在苏醒。《与城市共生——成都历史建筑图片展》、“猫狗找家领养日”……丰富的展览和活动,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社区生活融合起来。
“附近的老邻居经常回来看展览,参加活动,往常热闹的气氛又回来了。”史济群说。
如今的祠堂街艺术社区呈“三角形”,端头的第一栋建筑是一家美术馆。“我们美术馆也在经营自己的艺术朋友圈,希望把街区的商户联合起来,共同提升片区的文化氛围。”木木美术馆(祠堂街店)副馆长邓盈盈说。
激活城市空间,赋新历史文脉,祠堂街艺术社区正在成为一片开放包容的城市新兴艺术角。“我们希望祠堂街融入社区,融入周边的城市公共资源,成为城市‘十分钟文艺生活圈’的一部分。”施洁予说。
在文化学者袁庭栋看来,祠堂街承载了成都独特的记忆,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植入了新兴业态,将绽放新的魅力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