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草地周刊

山村的书房

(2024年03月01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山村的书房

( 2024-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人文漫笔
 
  洪忠佩

  如果没有先锋云夕图书馆的招牌,戴家山村书房的外表,与村里其他夯土墙的民居没什么两样。土坯墙、瓦屋顶、木柱、木架、木梯、木窗,只在两栋夯土墙房屋之间伸展出了一个露天平台。而屋内,是书墙,是阁楼,是咖啡屋,是茶座。先锋云夕图书馆成了戴家山村的书房和会客厅。
  一场雪后,我慕名来到“中国畲族第一乡”——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莪山乡,访问了海拔500多米的戴家山村。没有进入之前,戴家山村作为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畲族自然村,在我心中一直是谜一般的存在。走过团结门、和谐门、幸福门,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转弯、上坡,我进入了一个大山的世界。这时,我似乎更加明白畲族人为什么称自己为“山哈”了。
  所谓“山哈”,是畲族人自称山里客人的意思。
文化改造乡村


  几天前,拥有万亩竹海的戴家山村大雪纷飞,盘山公路处于冰封状态。我到村庄时,房顶、树下、山坳,覆盖的积雪依然耀眼。瓦檐上挂着晶莹的冰凌,不时还有雪块从瓦檐间滑落。
  刀耕火种、与山相依为命的畲族人,他们的书房究竟是怎样的呢?
  走进云夕图书馆才知道,这是知名民营学术书店——先锋书店走出江苏的第一个公益项目。在戴家山村民的记忆里,图书馆入村已是九年前的事了。民俗文化、地理、乡土文学、诗歌、人物传记、摄影艺术、书院文化等各类书籍,让他们有机会融入知识的海洋。云夕图书馆能够在戴家山村扎下根来,应是融入了村庄的文化生活,做到了人文资源共享。如果图书馆是理想国,这里有让我沉浸的精神乡土。
  山东青岛的赵女士,到戴家山村旅游。返程前,她带着儿子在图书馆买书和明信片。母子商量着,一起写了七张明信片,有寄给亲人的,也有寄给自己的。在他们身旁的木柱上,还贴着许多顾客在明信片上的留言,有推荐书目的,也有表达感想的:
  “图书推荐《狐狸》,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捕捉到了人类想象力的存在形式……”
  “先锋开在高山上的小书局,专门为山里孩子服务的,员工每隔一段时间轮岗一次,但始终都跟书在一起……”
  “推开窗的时候,山风吹来……下一次来,一定是一次温暖的遇见……”
  2万册图书,全部摆放在150平方米左右的图书馆,还要留出一定的阅读空间,设计者可谓匠心独具。楼下楼上浏览一遍书架,我在阁楼的楼梯口被一些书目吸引住了:《乡土中国》《中国田园史》《乡村建设行动手册》《村落空间与国家权力》《走向振兴的中国村庄》《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夹在这些书籍之间的,还有我鲁迅文学院同学周华诚的作品——《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文化改造乡村的路径。
  同行的两位作家一人淘了一本书,并盖上了先锋云夕图书馆的专用章。离开图书馆时,我看到两位女孩临窗而坐,她们将在阅读中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确实,书香冶人,此间幽好。
  午后,天放晴了。阳光透过云隙,投射出一束束光芒。竹海翠绿,积雪白净,土墙泥黄,富有层次的色块在阳光中叠化在一起,如同幻境。放眼望去,我看见了灯杆上的铁艺凤凰与院场上鹿的雕塑在地上的投影。刹那间,那凤凰似是在振翅高飞,鹿也在奋蹄奔跑。天地、阳光,我感应到了戴家山村自然的灵性。
  当我再次回眸先锋云夕图书馆时,想到的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话:“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书香生活


  从戴家山回到桐庐,第二天我去访问了处于申屠山(鸡头峰)与小黄山之中的江南镇荻浦村民间公益图书馆。现已七旬的申屠梅祥老人,是荻浦乡村图书馆的主要创办者。
  这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在荻浦村人心目中,从2016年世界读书日开始,就是蕴含书香的建筑了。图书借阅、绘本交流、经典诵读、电影赏析、诗社雅集、亲子教育等,成了图书馆的日常。
  申屠梅祥老人儒雅,坦诚。他笑着说,创办公益图书馆的想法,得益于一位在荻浦村做古村活化和传统文化复兴课题的博士。没想到,建议甫一提出,便得到村两委、本地乡贤以及杭州心远公益、杭州布谷乡土的支持,第一次就募集了各类图书5000多册。开馆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商学院的志愿者也加入进来。应了一句老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晃八年,如今,村里人都将图书馆当作自己的书房。
  通过图书馆活动登记册上的签名,我仿佛看到一个个少年阅读的身影。是他们和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一起,成就了“最美农家书屋”,成就了“儿童之家”,成就了“书香浙江优秀管理员”,成就了“2023年上海真爱公益基金会年度合作伙伴”。
  从戴家山到荻浦,我感受到了书香生活对山村的滋养,还有热心公益人士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