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焕新颜

——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观察

(2023年06月30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大江焕新颜
 
——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观察

( 2023-06-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船舶在湖北省武汉市阳逻港区水域行驶(六月六日摄)。    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开栏的话】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长江流域省份考察,并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形成治江方略。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引领下,长江沿线省份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母亲河生机盎然、焕发新颜,正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新华社推出“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行进式报道,围绕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五位一体”,系统梳理长江经济带发生的沧桑巨变。

  新华社记者

  万里长江飘玉带,大潮奔涌绘宏图。
  从三江源头到三峡库区,再到黄浦江畔,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完整的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再到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人水和谐: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夜深,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上游的秭归港茅坪游轮码头宁静祥和。虽然闻不到刺鼻的柴油味、听不到发动机轰鸣声,但停靠在这里的“长江三峡10”号游轮上却灯火通明。
  宜昌是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所在地,2015年起,当地开始探索岸电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长江宜昌段各类船舶累计使用岸电达2634万千瓦时,相当于替代燃油6190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9500吨,为船舶节约用能成本3000万元以上。”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服务人员李兴衡说,污染排放降低,三峡库区环境更好了,旅游品质也大幅度提升。
  夜幕下,高峡平湖,波澜不兴。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杜甫诗中描绘的情景,如今在壮阔的三峡库区再现人水和谐新篇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由于污水直排入江、化工企业围江、码头砂石堆积等原因,长江一度水质持续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敲响警钟。
  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
  乌江流域,因磷化工生产基地密集曾被污染事件所困扰。贵州省按照“标本兼治、源头优先、末端兜底”思路,关闭一批工艺技术落后、资源开采效率低下的中小型磷矿;积极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磷化工业精细化水平;在全国率先实施“以渣定产”,倒逼磷化工企业提高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率……2022年,乌江水系92个监测断面中,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96.7%,总体水质为“优”。
  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攻坚、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绿色转型、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制定颁布长江保护法……一场场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接连打响。
  治污、减排、净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速整改;护山、丰草、清湖,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8.1%,同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
  要“治标”,更要“治本”。绿色转型是关键所在。
  记者走进位于重庆市长寿区长江之滨的国内最大天然气化工企业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只见其污水处理厂的排口处水流清澈。
  “2022年产生的危险废物同比下降5.96%,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川维化工安全环保部副经理王峰说,生产甲醇的副产品杂醇油,是该企业产量最大的危险废物。2020年通过建设精馏装置回收,将其变成工业燃料,2022年川维化工产生并回收杂醇油约17000吨、收益约3000万元。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绿水青山迸发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大江流日夜,山水有清音。
  “10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航道建设,护岸工程绿化率达80%以上,生态固滩面积超300万平方米。”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副局长李江说,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
  从巴山蜀水到荆楚大地,再到江南水乡,烟囱林立的化工厂整治了,“灰头土脸”的砂码头消失了,“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等珍稀生物回来了……步入仲夏,长江两岸曾经的工业岸线逐渐成为沿线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美誉的四川宜宾,大力推进长江、岷江、金沙江生态保护廊道建设。全长192公里的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6亿元,建成生态廊道约82公里以及亲水节点、休闲驿站、公园15个,新增沿江绿地约300公顷。三江六岸,花草丛生,鸥鸟翩跹。
  水与人、水与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互利共荣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长江之畔,武汉黄鹤楼下,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上海黄浦江边,望“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新时代的“绿色交响曲”,在黄金水道上奏响。
内联外通: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6月22日,来自武汉的20标箱、540吨重的硫酸铵运抵湖南怀化国际陆港,货物将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南下,最终到达老挝琅勃拉邦。
  这批货物的发运是鄂湘赣三省合力推动东盟班列开行的首例成功探索。此批货物,在叠加享受各项补贴政策后,运输成本预计比此前的运输方式降低近50%。
  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正合力绘就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的宏阔蓝图。
  接纳百川,汇聚千流,穿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经吴越,奔流不息的长江本就有着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特质。
  协同联动,区域交通大网络日益畅通——
  6月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并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
  这是长江流域深化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俯瞰长江流域,铁路、公路建设工地星罗棋布,水运、航运线路越织越密,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架起立体交通网。
  长江上游,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被纳入国家规划;长江中游,鄂湘赣三省加快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组合港”;长江下游,杭绍台铁路、合杭高铁湖杭段开通……
  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的效益开始显现,尤其是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显著提升,干线拥有亿吨大港15个,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上万公里,实现5万吨级海轮直达南京、万吨级船舶直达武汉、3000吨级船舶直达重庆。
  据介绍,2022年,长江干线货物吞吐量达35.9亿吨,占全国内河的64.6%,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要通道。
  互联互通,流域经济互动日益强化——
  塔吊林立,舟船穿梭。
  6月初的江苏太仓港正和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生产景象。“除了水深条件和地理位置好,太仓港还与作为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的上海形成了联动发展。”太仓港口管委会副主任周晓荷向记者介绍,上海港不但参与了太仓港的码头投资,太仓和上海之间还开通了“太申快航”,源源不断的集装箱从太仓港出发,乘坐“水上巴士”运至上海港,再发往全球。
  协同发展步伐加快,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提速。
  据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统计,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已有140项政务服务事项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
  开放为先,辐射全球联运网络日益构建——
  5月31日,一天内7列返程中欧班列满载物资抵达武汉吴家山车站。这个汉丹线上曾经不起眼的货运三等站,因中欧班列而变得越来越繁忙。
  吴家山车站货运负责人刘宏涛告诉记者,中欧班列(武汉)今年以来的开行量已超去年全年,开往欧洲的中欧班列数和从欧洲返回的单日列数不断创新高。
  虽深居内陆,武汉立足黄金水道,正加快与世界融合。走陆路,中欧班列(武汉)通过48条跨境运输线路,辐射亚欧大陆40个国家、112个城市,联通欧洲、覆盖中亚、衔接日韩、连接东盟。走水路,阳逻港以自身为物流节点,以长江干线为轴,形成长江内支线及多式联运通道为“内陆辐”,江海联运汉亚直航和中欧班列为“远洋辐”的全球性多式联运网络。
  江海畅流,天地广阔;大江奔流,巨龙起舞。
  看东部,长三角一体化腾飞;看中部,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看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兴盛……沿江省市联动发展,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创新驱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古至今,浩荡长江时刻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进取的活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文特质,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进求“新”。
  为听障人士服务的手语数字人,几分钟就能完成三维建模的智能软件,可以实时查看路况的立体地图……在张江科学城,一家小型创业企业也能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应用。
  “我们与上海科技大学联合完成了这些应用的开发。”叠境数字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张朝华告诉记者,公司是高校孵化出来的企业,不仅技术源于上海科技大学,物理空间上也只有一路之隔。
  眼下,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长江沿岸茁壮成长。2015年至2022年,长江经济带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提升到2.52%,一批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形成。
  联动创新,长江经济带产业链条环环相扣。
  今年3月16日,武汉举行的“第二届长江科技创新要素大会”在发布了300余项先进技术成果的同时,鄂湘赣三省科技部门还共同启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共创云和三省大学科技园联盟。
  这是长江中游三省加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聚力打造基于创新资源、产业优势和实际需求的协同创新共同体。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联盟已有220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累计促成科技服务交易327笔、交易额达1.21亿元。
  从长江中游向西眺望,成渝地区的创新协作更加密切;向东远眺,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正在深度融合。
  引领创新,崛起高质量发展高地。
  放眼长江流域,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长江经济带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天府新区,首批天府实验室已建成运行,聚集国家级科研机构26家,落地国家级创新平台96个,引进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65个;
  两江新区,着力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形成以重庆为核心、成渝联动、辐射西部10省份的标识解析网络;
  “中国光谷”,2022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新认定“瞪羚企业”55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200家;
  长江东端,长三角三省一市2022年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达18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2.5%……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长江经济带常住人口数量占全国比重为43.1%;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为46.5%。“半壁江山”的特殊地位更加凸显。
  江水浩荡,奔腾不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支撑和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奋进新时代,长江经济带正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风帆高悬!
(记者惠小勇 李鹏翔 梁建强 侯文坤 李思远 何欣荣)
  新华社武汉6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