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神州风物

风雅大南坡

一个中原小山村的“美学经济”

(2022年09月02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风雅大南坡
一个中原小山村的“美学经济”

( 2022-09-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本报记者桂娟、史林静


一半风雅 一半烟火


  一边是瓜果累累的农家菜地,一边是演绎乡村美学的大南坡艺术中心、书香环绕的乡村文化书店,昔日古村呈现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大南坡的一天从鸡鸣犬吠中醒来,也在一杯咖啡中开始。

  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山间小村,位于河南省修武县西村乡的浅山区,村子依太行山而建,从山脚延伸到山腰,其间分布着各种样式的豫北民居。

  早上8点半,30岁的村民赵世莹准时打开方所书店的大门,换上工作服,准备好一天所需要的咖啡豆,迎接又一个忙碌的周末。距离书店100米左右的地方,是村民牛炳富的院子,一大早,他就用三轮拉来了满满一车柴火。79岁的牛炳富是远近闻名的“老网红”,不少游客来了点名要吃牛爷爷做的柴火炒鸡。

  立秋,驱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云淡天高,翠绿满山。正值大南坡最迷人的季节,三三两两的游客漫步其间,寻找合适的拍照地点;祠堂前、槐树下,一群群纳凉的村民悠闲惬意。眼前的光景,让81岁的赵成香不禁感慨:“这日子,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

  上世纪70年代,依靠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大南坡曾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老人回忆,那时村里有十几处煤井,吸引周边上千人就业。80年代后期,大南坡逐渐面临煤矿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伴随当地从“黑色印象”向“绿色发展”转型,大南坡煤矿产业于90年代末被彻底关停。

  仅靠人均0.6亩的耕地,大南坡经济迅速滑落,直至2014年被评定为省级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数的40%以上。在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带动下,2019年大南坡成功脱贫。

  由于缺少工业带动,振兴之路仍需另辟蹊径。早在2016年,当地就已提出“用美学留住乡愁,以文化艺术复兴乡村”的发展思路。2019年12月,修武以“美学经济”为抓手,决定实施大南坡项目,通过邀请来自各地的乡建、设计、美学、教育等力量,将大南坡的山村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资源延伸发展为乡村民宿、乡野美食、文化创意等振兴支点。

  安徽大学副教授、乡建学者左靖应邀来到大南坡,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实地调研。

  “普通”,是左靖对大南坡最初的评价。

  “修武县一共有187个村,县里选出了30个村子让我们挑,推荐大南坡的理由有两个:一是穷,迫切需要改变;二是普遍,最能代表当地乡村的实际面貌。”左靖说,这样的村庄如果成功,更有推广价值。

  “这是个很普通的北方村庄,没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也缺乏历史人文资源。”在村里转了几圈后,左靖发现了大南坡的可塑性。由于上世纪70年代当地村集体经济雄厚,大南坡建设了多达3000余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拥有村一级的剧场和仅次于县剧团的大南坡艺术团,村老中学、大队部、大礼堂都保留完好。

  “大南坡村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村落建筑群,从这些建筑中,我们感受到文化的留传,以及一代代大南坡人民依据它而建立起的家族与乡里感情。”左靖说,改造就从重塑这些建筑开始。因此,大南坡的改造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刷墙、修路、铺水管、改民宿、做商街这样的模式,而是发掘自然风物、研习文化历史、收集村民需求,并对乡村原有生活空间、生态环境、历史建筑进行优化。

  随着来自全国30多位乡建专家的深度参与,大南坡沉寂已久的老旧建筑复活了。这个小山村陆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中心、乡村书店、碧山工销社、游乐景观装置等公共文化生活场所,也迎来了各类艺术展览和音乐文化活动。

  2020年10月,大南坡首个线下综合主题活动“南坡秋兴”在村中举行,为期两天的民谣音乐会、舞蹈剧场和电影放映,以及“南坡村民讲堂”和乡村儿童艺术教育启动仪式,为大南坡赢得了广泛关注。这也是大南坡第一次对外亮相,文化的浸润,让大南坡散发独特的魅力,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如今的大南坡,一半风雅,一半烟火。一边是瓜果累累的农家菜地,一边是演绎乡村美学的大南坡艺术中心、书香环绕的乡村文化书店,竹影绰绰的乡间民宿,昔日古村呈现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村里来了摇滚乐队


  如今,“文化”已成大南坡的一张名片,共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随之而来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起来


  眼下,正是核桃成熟的季节,72岁的村民赵小香一大早便来到位于村头的核桃寄卖点。“店里通知我补货,顺便给我结下账。”寄卖点是大南坡老供销社所在地,经过升级改造后,成了文创品牌“碧山工销社”的连锁店,也是“乡间杂货铺”,这里不仅销售文创产品,还为村民设置了农产品寄售柜台。

  麦秸秆编织的蒲扇,当地产的核桃、花椒、蒲公英、蜂蜜……所有寄售商品均由村民自己定价,销售金额全部归村民所有。目前,共有34位村民在这里寄售自家产品,赵小香也在这里拥有一个寄售格子,格子里卖出的核桃,都会如数记在她的账上。

  乡村建设,谁才是第一受益者?大南坡给出了答案。

  “现在很多村子都在做大众式的旅游,人工去制造景点,游客来了拍拍照就结束了。”作为大南坡文化发展总顾问,左靖认为乡村改造首先要解决的是村民的实际生存问题,而不是给城市提供一个月朗星稀的田园。

  “村庄的改造首要受益人应该是村民,要满足村民需求,尊重当地文化。”左靖说。在改造计划实施之前,设计团队进行三次入户调研,通过访谈村民、发放问卷调查、听取村民建议等途径,搜集整理村民建议和诉求40多条,包括解决农田用水、修复公共建筑、建立村民活动空间、改善卫生环境、清理垃圾、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恢复解散的怀梆剧团等等。

  认真调研后,施工项目正式开始。对过去采煤造成的塌陷区,进行了浇筑回填;大南坡北面的新机井开始正式送水;村容村貌得到了综合整治……

  以村民需求为出发点的改变越来越多。

  废弃的大舞台被改造成综合书店,工作人员会拆出每一本书的样书以供村民翻阅。“我们设置了供孩子们阅读的儿童区,还有一个小型的室内展览区,用来展览村里孩子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赵世莹说。在展览区的墙上,孩子们用彩笔写着“欢迎来到大南坡快乐屋”。

  在乡建团队的帮助下,解散40余年的怀梆剧团再次恢复演出,村里老人的心气又聚了起来。如今,在大南坡“共振村声”的舞台上,各类音乐活动频频登场。盛夏的一个夜晚,村里来了摇滚乐队,与怀梆剧团合奏一场现代与传统的交响。“常有的事。”60岁的村民赵色清对此并不觉得新奇,活跃的文艺生活成了大南坡村民见惯了的场景。

  为传递新知识、给村民赋能,社区营造中心定期开放的南坡讲堂,总是座无虚席。“讲座内容涉及人居环境提升、环保、乡村文化、民宿发展、手工艺培训等,目的是激活村民的发展本能。”修武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大南坡项目负责人张国祥说,乡村振兴不是政府投钱建得很漂亮就行了,先激活人,村子才有可能被激活。

  如今,经过培训,村子已孵化出餐厅、家庭旅馆、民宿等5家,有10余户村民参与到餐饮接待、农事体验等工作中。此外,为提升民宿品质,当地还邀请设计师免费为村民提供图纸以供其自建民宿;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驻村设计师和美学经济顾问对当地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并指导村民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发展电商。

  “环保志愿队”“大南坡少儿武术队”等群众组织也应运而生。“村民自发成立了‘美丽南坡’环保队,每周义务清理村内垃圾,对房前屋后空间进行提升。”张国祥说,村民根据喜好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蔬菜,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庄花园。

  村口杂草丛生的空地经过设计师的手,变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乐场。来自焦作市的游客李女士站在阴凉处,不时提醒在游乐场玩耍的9岁女儿注意安全,这是半个月里李女士第二次带孩子来大南坡。“这里跟别的村子不一样,书店、艺术中心、展览馆,都融入了村民的生活,是一个很真实很舒服很有生机的村子。”李女士说。

  “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这是乡村建设的路径。”左靖说。如今,“文化”已成大南坡的一张名片,共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随之而来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起来,旅游项目直接拉动当地80余人就业。

  外出的青年们也纷纷回了乡。38岁的薛艳结束了十几年的外漂回到大南坡,如今是“碧山工销社”的一名员工;30岁的村民赵世莹工作的书店距家步行10分钟的距离,“已经是店里住的最远的员工了”,赵世莹说。2021年,牛炳富的民宿开业了,取名“牛爷爷的院子”,这里常常一房难求,赶在旅游旺季,提前半个月房间都已被预订。

  “我年纪大了,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回来主事了,有了自己的事业,一家人就不用在外漂着了。”牛炳富说。

田埂开出诗歌花


  “作为一名山区小学教师,这两年来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美。我喜欢把我和孩子们的关系称为‘寻美合伙人’”


  “西瓜/是夏天的冰柜/吃完了它/还可以当蚂蚁的滑雪场。”

  夏日的一个午后,10岁的张皓峰坐在儿童游乐场旁的核桃树下,读自己刚刚写的一首小诗《西瓜》。话音还未落,一旁的赵玉峰也迫不及待开了腔:“它是黑黑的/它是小小的/明明是可爱的/但每个人/都将它抛弃。”

  “你的这个《西瓜籽》有点忧伤了。”十来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热闹了午后的村庄。他们都是大南坡小学诗歌文学社的成员。

  在山村小学开设诗歌课是大南坡小学校长刘晓江一直以来的愿望。2019年下半年,借助大南坡计划的契机,大南坡小学开始搭建诗歌课程,并利用假期送老师外出学习培训。

  在2020年春季开学的手记中,培训回来的老师张艳稳写道:今天第一节上课前,走在校园里的我,听着鸟鸣,闻着花香,被春风轻抚着,感觉心里痒痒的。我迫不及待想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这种美妙的滋味,于是我们的第一节课临时改成了诗歌课,在教室外面,在走廊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春风,与喜鹊打了招呼。

  此后,大南坡孩子的诗歌启蒙开启了。教室里,松树下,草坪上,小木屋外……一节节诗歌课呈现出来,孩子们看到了早早“上班”的月亮,发现了站在树梢上“监视”大家的喜鹊,感受到西瓜世界中的无限欢乐。

  “2021年12月,我们搜集了孩子们的部分小诗,编辑了我校的第一本诗集——大南坡儿童诗歌集《藏彩虹》。孩子们似乎推开了一扇自由表达的门,看到了一个发着亮光的未来。”刘晓江说。

  在刘晓江看来,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的课堂,开设诗歌课是想要孩子学会一种诗意的表达,进而把诗意的生活带到乡村。

  大南坡孩子的浪漫,远不止诗歌。当发现大南坡还保留有自己的小学时,左靖就决定把美学教育作为大南坡改造工作的重点。2020年,左靖联合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刘庆元工作室和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儿童艺术公益项目,从大南坡开始,为乡村带来系统化的美学教育。

  此后,广州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们定期驻扎在大南坡村开展“四季美术课”,以“大南坡的日常”为线索,带领孩子们用认识自己、观察生活的方式展开课程与创作;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当地教育体育局给孩子们开设绘本、草木染、电影、音乐、街舞等不同类型的兴趣课。

  就这样,大南坡的老师和孩子们开启了寻美之路。

  “我和孩子们在美育之旅的起点是一样的。作为一名山区小学教师,这两年来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美。在探寻美的道路上,我喜欢把我和孩子们的关系称为‘寻美合伙人’。”语文老师孙莉莉说,由于乡村学校教师资源不足,她也成了一名“非专业”的美育教师。

  尝试着给孩子上了几周绘本课后,孙莉莉惊喜地发现,在课堂上孩子们比以前敢说、肯说了,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进步,甚至可以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内容丰富的故事画。

  如今,这个只有50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已经写了近千首诗,出了两本诗歌集和7本绘本。

  今年6月,学校的第二本儿童诗歌集印制完成,诗集的插图,全部由孩子自己绘制。“早晨/太阳舔了舔整个世界/这让世界热了几分……傍晚/太阳累了/随便舒了几口气/这次却惊动了整个世界的昆虫。”唐诗琪的这首《夏天》被收录在诗集的第一页。

  美育能给乡村带来什么?左靖也说不上来,在他看来,成为艺术家、音乐家或者作家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美育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舒展的空间,让他们有新的表达视角,知道未来人生的多种选择。“老安少怀,大概就是乡建的归宿之一吧。”左靖说。

  这个暑假,大南坡的孩子经历了很多美好的小事:大南坡音乐教室暑期课程开课了;当代艺术基金会组织的街舞训练营教大家“特别帅的舞蹈”;村里书店招募“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带来了第一次职业启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