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新闻纵深

05版:世界报道

06版:综合新闻

07版:乡村振兴

08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返回 2020年06月02日

当“荷花”遇见红薯一位客家媳妇的诗和远方

新华每日电讯      2020年06月02日     
当“荷花”遇见红薯
 
一位客家媳妇的诗和远方

( 2020-06-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推开崭新的大门,站在院子里,望见对面细雨掩映的群山,听着两个儿子在身旁嬉戏打闹,“85后”青年张荷花感慨:“生活少不了柴米油盐,但也需要诗和远方。”
 
  第一次来到这座大山,是11年前的一个夜晚。车开了好久,一路颠簸。到家了才看到,房子很矮,墙是泥扶的,门口的茅草很高。“真不知道当时咋呆下来的。”忆起往事,张荷花微笑的眼角淌着泪。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丹溪乡岑峰村,位于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是“扎”在山根的省级贫困村。2009年张荷花嫁到这,成了一位客家媳妇。
 
  然而生活总是不乏意外。
 
  家人相继生病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再加上整修开裂的旧房子,家里就这样背负下20多万元债务,四处借钱,亲戚见了他们都躲着走。2014年,张荷花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爱笑的她不笑了:“跟当姑娘时候比,落差太大了。”张荷花整日的梦想就是脱贫致富。
 
  岑峰村由于地理气候原因,种的红薯蒸好后更甜糯,家家户户一直有种植红薯、做红薯干的传统。2015年精准扶贫开始后,岑峰村把红薯产业作为脱贫主打产业,全村红薯种植面积从40余亩增加至400余亩,贫困户种植红薯2亩以上每亩补贴300元。
 
  张荷花家也种了2亩多地,老公被安排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再加上卖红薯干赚的一点钱,她家当年就脱了贫。
 
  那段时间,老公和儿子成了她最大的慰藉。有次跟儿子在地里一边干农活一边打闹,儿子没站稳,笑着一屁股坐在了稻田里,张荷花说:“真的就那个瞬间,豁然开朗。我还年轻,怕啥呀!”
 
  打起精神的张荷花不同于以前做红薯干的小打小闹,开始认真盘算起这个营生。
 
  “红薯太大太小都不好,最好控制在200至300克;削皮一定要去掉白色的内衣;红薯干不能加防腐剂,要用电烤箱杀菌……”来岑峰之前,张荷花很少看到过红薯,更害怕红薯秧上的大肉虫子,但从刚开始做的黑色到现在晶莹透亮的焦糖色,张荷花在失败中逐渐摸索出独家秘诀。对品质的严格把控也使她的红薯干即使略高于市场价仍供不应求。
 
  除了质量,打开销路也很重要。作为一名“85后”,张荷花同样喜欢玩手机,日常机不离手,“自然就想到在朋友圈卖红薯干”,与其等人上门收购红薯干,卖不到好价钱,销量也不稳定,为什么不自己卖?
 
  稳坐家中的张荷花把红薯干卖到了全国,家里几亩地产的近万斤红薯不够卖,就申请了5万元妇女创业担保贷款,收购村民手中的红薯进行加工,经过几年的经营,张荷花脸上的笑容回来了。
 
  在岑峰村,像张荷花一样找回笑容的贫困户不在少数,“现在家家户户都卖红薯干,村里还成立了乡香园养植专业合作社,80余户贫困户靠红薯产业实现脱贫增收”,岑峰村党支部书记龚云辉说。
 
  眼看着离实现梦想越来越近,张荷花又添了一把火——在村里经营一家团购平台的配送站点。去年无意间买了这个平台的东西,觉得物美价廉,她就主动去网上查联系方式要求加盟。
 
  刚开始村里的人不理解,邻居们都来问:“咋能在网上买肉呢?能吃吗?”
 
  为了打开销路,张荷花用时下流行的方式营销,进行地面推广、在关键节点送礼物给村民,“今年‘520’我给她们送了鲜花,刚刚邻居大婶让我在平台上给她买个花瓶。”
 
  家里崭新的大门旁摆着一排可爱的多肉植物,张荷花喜欢花,她说:“花就是诗的开始。”
 
(记者孙楠、袁慧晶)
 
新华社南昌6月1日电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