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国际

04版:新华关注·各地

05版:权威发布

06版:新华财经

07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08版:新华关注·家园

习近平向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致贺信 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向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致贺信
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促进复苏需要共识与合作。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各国各方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当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26日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演讲。

  丁薛祥说,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高度重视。过去一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沉着应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丁薛祥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将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积极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同各国各方共享市场机遇。持续扩大市场准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拓展和优化区域开放空间布局,鼓励各地立足比较优势扩大开放,促进东中西互动协同开放,助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为全球发展繁荣注入新动力。

  丁薛祥表示,要携手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共享机遇,在合作中应对挑战,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他提出五点倡议:一是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避免政策激进调整产生严重负面外溢效应。二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大正能量,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三是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四是打造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清洁能源、低碳环保、污染防治等领域合作,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五是着力推动共同发展,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本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主题是“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习近平向巴西总统卢拉致慰问电
习近平向巴西总统卢拉致慰问电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巴西总统卢拉致慰问电。

  习近平表示,顷悉卢拉总统罹患流感和肺炎,不得不推迟访华,我谨向你表示诚挚慰问。祝愿总统先生早日康复,欢迎你在双方方便的时候尽早访华。


  外交部发言人就巴西总统卢拉因病推迟访华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外交部发言人26日就巴西总统卢拉因病推迟访华回答记者提问。

  有记者问:据媒体报道,巴西总统卢拉因病将推迟访华,请问中方有何回应?

  发言人说,巴方已向中方通报了有关卢拉总统因病推迟访华的决定,中方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向卢拉总统表示慰问,并祝他早日康复。中方将就有关访问事宜继续同巴方保持沟通。

 
五村十年话变迁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山西乡村考察足迹看乡村振兴
五村十年话变迁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山西乡村考察足迹看乡村振兴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晏国政、孙亮全、李紫薇
 

 
  春和景明,万物昭苏。春耕备耕在山西由南到北次第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到山西,深入多个村庄,对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踏上新征程,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再次上太行、访吕梁,深入总书记到过的五个村庄,听乡亲们讲述这十年的变迁,感受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一个职责:“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临近中午,吕梁山区暖洋洋的。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段村,道路笔直整洁,新修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引人注目。见到蔡文明时,他正赶着羊群回家,120多只绒山羊是他家的“宝贝疙瘩”。“夏季卖毛,冬季卖肉,一年挣好几万嘞。”说起现在的生活,老蔡笑得合不拢嘴。
 
  一年前的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来到段村,走进蔡文明家,同他拉家常、问收入、算收益,仔细察问脱贫后的生活。总书记对村民们说,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山西是革命老区,也是曾经的贫困地区。让老区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牵挂。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从攻坚深度贫困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考察山西期间,对做好不同阶段的“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引着三晋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忻州市岢岚县的刘福有对此感受很深。现在居住在县城楼房里的刘福有把新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一边招呼我们吃水果,一边拉开了话匣子。“现在有工作有收入,生活体体面面。”他说。
 
  十年前的刘福有可不“体面”。那时他是赵家洼村的特困户,没心思考虑糊口之外的事情。赵家洼所处的吕梁山片区,深度贫困和脆弱生态交织,是山西省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如何攻克这些贫中之贫、坚中之坚?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赵家洼村,看望深度贫困群众,攻坚深度贫困堡垒。
 
  刘福有清楚记得总书记坐在他家炕沿上“拉话儿”的场景:“问家里摆脱贫困的难处和要求,问干部的脱贫举措和计划。”
 
  走访完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发出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的号令。
 
  易地建设搬迁安置小区、配套扶贫车间安排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家庭医生上门签约服务……一项项强有力的部署,一个个超常规的举措,纷纷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几个月后,包括刘福有在内的赵家洼村最后的留守村民“拎包入住”县城里的广惠园移民新区,开启了“想都没想过”的新生活。
 
  脱贫之后,能不能稳得住,怎样才能持续增收致富?2020年5月,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山西。在大同,总书记深入田间,察看黄花长势。他对村民们说,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一个个科学精准的办法,让脱贫户吃下“定心丸”,给脱贫村庄指明发展道路。
 
  “总书记的话深深启发了我”,在黄花种植基地同总书记有过交流的杨旗说,要对黄花产业尽快升级,带领更多人致富。这位黄花经纪人、黄花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又变成了黄花加工产业公司负责人。“企业解决周边村民200多人就业,大家一起增收。”他说。
 
  攻克千年贫,踏上新征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又成为总书记关注的重点。
 
  在段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墙壁上,一张“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十分醒目,监测识别时间、风险分类、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等一目了然。
 
  在这张作战图前,习近平总书记曾详细询问相关情况。向他汇报的段村党支部书记李佳莉说,当时列明的16个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名单,如今仅剩一个。这名突发脊髓炎导致瘫痪的小伙子,目前享受着政府统一投保的防返贫责任险、残疾人护理补助和生活补贴等7项帮扶政策,生活没有后顾之忧。
 
  使命在肩,责任如山。从摆脱贫困到振兴乡村,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奋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人们信心满怀,充满希望。
 
一条路径:“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


 
  春到晋北,绿意萌动。雁门关外,大同火山群下唐家堡村外的土地上已经见绿了,一种比柳树更早吐露绿意的植物悄悄冒出头。
 
  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与当地祖辈种植的玉米和小杂粮不同。那些作物只能让百姓“糊个口”,它却改变了当地人的命运。这朵小黄花,孕育出富民大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乡村特色产业,大同小黄花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一下车,就直奔田间,深入了解当地黄花产业发展情况。他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黄花这个产业,让它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门路,变成群众的“致富花”。
 
  总书记看过的这片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是由杨旗的合作社种植管理的。杨旗说,经过几次“迭代升级”,黄花种植已经从传统种植方式变成了统一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病虫防控,增施有机肥的现代化“三统一增”种植管理体系。
 
  云州区唐家堡村村民安春霞牢记总书记嘱托,近几年将黄花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100亩,创立了自己的黄花品牌,将产业链从种植扩展到了加工和销售。
 
  大同市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一平说:“总书记的指示给了我们巨大鼓舞。”当地干部群众在26.5万亩黄花种植的基础上,培育出17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开发出五大系列100余种黄花产品,将黄花全产业链产值从18亿元提升到40亿元。三产联动下,小黄花这朵“振兴之花”越开越艳。
 
  北有黄花,南有年馍。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明确提出,山西要发展“特”“优”农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三晋大地上的“土特产”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去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南部的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在村民师红兵家中,总书记捏了一个枣花面团,并为面团点上红枣。欢声笑语中,一个个年馍制作出来,格外喜庆。
 
  总书记亲手做的这个小年馍引发了霍州干部群众更多的思考:只要市场青睐,年馍这个只在春节期间制作的节日佳品未尝不能走红一年四季。
 
  曾向总书记汇报村里情况的师庄乡党委书记朱瑞华介绍,过去一年,冯南垣村瞅准市场需求,利用村内闲置的房屋,建设了一家标准化年馍加工企业。拥有蒸年馍“祖传手艺”的师红兵一家也不甘落后。师红兵的二儿子师亚龙在筹办自己的年馍工厂,计划回村大干一场。
 
  年馍成了霍州人“富口袋”的一大产业。去年霍州年馍产值过亿元,全市108家年馍工坊解决了大量农村妇女就业问题。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大,做馍馍的妇女收入较往年翻了一番。
 
  从一朵花到一个馍,从一群羊到一条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大同云州区唐家堡村、坊城新村,忻州岢岚县宋家沟新村,临汾霍州市冯南垣村、汾西县段村,凭借着一个个特色产业,在富民强村的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阔。
 
一种情怀:“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宽敞整洁的院落,结实耐用的房屋,在暴雨过后重建的新房里,师红兵已经过了两个春节。今年春节,他又贴了一副“表达心情”的对联:重建家园党引路,再兴伟业民安康。
 
  2021年10月,山西突发强降雨,师红兵家4间窑洞全部倒塌。在当地政府帮助下,他很快搬进了原址重建的新房。去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冯南垣村实地察看了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总书记指出,要“带领人民群众用勤劳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用不懈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师红兵掰着手指头说,这一年村里增加了许多现代生活设施。新修的沥青路平平展展,街巷路灯排队站立,污水管网进了农户,传统旱厕成了水冲厕所,空气能解决了村民们冬季取暖问题,“村里住着越来越舒服”。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还要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山西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用不懈奋斗把一个又一个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岢岚县宋家沟新村是一个易地扶贫移民村。在村头的三棵树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村民们说,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刘林桃家就在广场旁边。谈起这几年自家生活的变化,她感慨万千。“从石坯房搬到新家后,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抽水马桶,冬天还有暖气,那变化要搁以前都不敢想。”刘林桃说,没想到这两年家里的现代化设施越来越多,又添置了冰箱、手机等新家什。
 
  “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宋家沟人的心里。这几年,宋家沟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优化村子整体规划,对公共设施进行提升,如今已实现雨污分离、线路入地、5G网络全覆盖。一年比一年美的宋家沟,成了岢岚县首个3A级旅游景区,连接广场的那条一度破烂不堪的旧街道,成了流水潺潺、游人如织的致富路。
 
  村子的变化,引起了“80后”村民王宏斌的注意。几番思考后,他决定回村和父母一起办农家乐。不止王宏斌,这几年,先后有5个在外打工的“后生”返回宋家沟创业。
 
  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造福于民的工作也永无止境。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在新闻里听到这些话,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村民白高山感触更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来家里时,自家小孙子还在怀里抱着。如今孙子已经三岁了,白高山之前还操心着去哪儿上学,没想到年前村里的幼儿园盖好了,小孙子的入园问题解决了。
 
  “去年村里解决了‘一老一小’问题,新建的养老服务中心和幼儿园陆续投入使用。”白高山说,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父母多是在村里产业园工作。解决了孩子的入园问题,这些年轻人回村工作心里更踏实。
 
  春暖花开,绿染吕梁。段村村民蔡文明合计着给家里的洗澡间安上电热水器,这样家里人洗澡就更方便了。想着家里的生活又要发生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村文化广场上讲的一番话又回荡在蔡文明脑海——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
 
  新华社太原3月26日电
 
大庆油田累计产油破25亿吨 老油田仍然发挥着能源安全顶梁柱作用
大庆油田累计产油破25亿吨
老油田仍然发挥着能源安全顶梁柱作用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哈尔滨3月26日电(记者强勇、王鹤)记者从中国石油大庆油田获悉,截至3月26日,我国陆上最大油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36%。如果把25亿吨原油用60吨油罐车装满,可绕赤道15.6圈。

  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形势严峻。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数万名退伍转业官兵,会同来自祖国各地的石油、地质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让新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在60多年开发建设中,大庆油田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攻坚“卡脖子”难题,形成了领先世界的陆相砂岩油田开发技术,实现原油长期高产稳产,为中国经济巨轮提供了澎湃持久的动力。

  1976年到2002年,大庆油田实现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2003年至今,大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始终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老油田仍然发挥着能源安全“顶梁柱”作用。

  截至目前,大庆油田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10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持续进行着科技自立自强的“新会战”。

 
向着春天再出发:在民营经济发祥地探寻民企动力源
向着春天再出发:在民营经济发祥地探寻民企动力源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王俊禄、唐弢、邱世杰


  “放下包袱、轻装前行,再燃激情、再创佳绩!”在2023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台州)论坛上,数百位民营企业家、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云集浙江台州,探索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寻路问计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会场内外、线上线下,作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的台州,广大企业已感受到经济向上向好的融融暖意。

春江水暖,闯劲回升


  春江水暖鸭先知。走进台州这个民营经济“大本营”,经济复苏的车轮隆隆作响,一股积蓄已久的力量正在迸发。

  30多年前,李冠军省吃俭用买下一台旧模具,生产了台州第一批喷雾器。如今,他任总经理的市下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喷雾器领域的“隐形冠军”。“不怕没市场,只怕没产品,我们就是要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李冠军说。

  向东是大海,台州企业开放的闯劲正在回升。杜塞尔多夫塑料橡胶展、法兰克福世界制药原料展览会、迪拜台州智造商品展、香港玩具展……新年以来,台州企业“走出去”的脚步越来越密。

  不久前,台州奔的车业有限公司外贸总经理蔡卫民,带着13款外观时尚新颖、整体性能优异的车型到欧洲参加米兰摩托车展,产品一经推出就大受好评。“会后,抓住这波‘热度’,公司外贸团队又专程去了土耳其、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拜访了7个客户。一个月的欧洲之行,共收获各种电摩产品意向订单500多万美元。”蔡卫民说。

  “给点阳光就灿烂”,发轫于草根的台州民营企业,在时代的潮流中栉风沐雨,凭的就是一股“闯”和“拼”的勇气。

  如今的台州,平均不到8人就有1个“老板”。即使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台州民营经济仍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90%以上的进出口额。

  不少受访台州企业家表示,民营企业不仅在适应变化,更在追求引领变化,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是企业发展的信心所在。

激活春水,激荡创新


  “我从内心深切感受到民营企业大发展的春天到了。”回到家乡参加论坛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格外感慨。如今在台州,一小时之内可以找齐所有汽车配件。台州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拥有吉利、吉奥等4家整车生产企业和60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自主整车企业—龙头零部件企业—中小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雁形方阵。

  以实业为本、以制造为业,是台州民营经济最鲜明的特色。从一粒纽扣、一个阀门、一根电缆,到一幅模具、一辆汽车、一艘巨轮,台州无数民营企业坚守主业,专注细分市场,掌握“独门绝技”,成为行业翘楚。

  然而,过去“以量为先”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发展要求。面对“成长的烦恼”,台州民营企业家用“高强度科研投入、高端技术人才引进、高难度关键技术攻关”的“关键三招”,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台州北平机床有限公司的无人车间里,10多台数控磨床正在进行出货前的24小时不间断动态加工测试。“我们已经实现无人值守生产,工程师只需更换料盘、设置参数。”北平公司负责人说,数字赋能让企业的人均产值提高5倍以上、人力成本下降70%以上。

  如今,台州充分发挥民企创新主体作用,全面加强原始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数据显示,台州有上市公司72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资本市场“台州板块”,307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

  依托民营经济的活力,台州正加快建设台州湾科创走廊,导入中德科工创新园等资源,构建城市创新轴,积极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主体的“泛在智能”新智造体系,推动“台州制造”加快向“台州智造”蝶变升级。

亲清政商,携手共建


  台州民营经济的信心源自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台州正致力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良性互动,让民营企业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

  今年2月初,面对客户追加的几百万元订单,浙江能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伟却喜忧参半:新厂房因平台改造无法申报验收,扩大产能也就无从谈起。“订单产品交期紧张,中间不能有一个环节出错,否则就要面临损失。”

  机会稍纵即逝,如何抢抓订单?正当魏伟着急上火的时候,他想到了台州市路桥区为服务企业而开发的“路路通亲清在线”平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问题上报。当天,台州市路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工作人员就和他联系,提供现场联合验收服务。在住建、自规、消防等部门的联合服务下,三日内,能伟科技顺利拿到了竣工验收备案表和不动产权证。

  “既关心民企飞得高不高,更关心民企飞得累不累”。台州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群体历来是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为了依法保护好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台州探索建立对各类市场主体实施统一产权保护的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持续推进减税降费行动,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

  “用心守望民营经济、诚心帮助民营企业、真心厚爱民营企业家。”浙江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聚力打造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创造的最优环境,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消除顾虑安心创业、放下包袱全力干事、轻装上阵提速前进、大胆发展不断壮大,再燃激情、再创传奇,奋力续写民营经济新的辉煌和时代荣光。

 
引擎·信心·机遇 全球财经大咖共话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引擎·信心·机遇
全球财经大咖共话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潘洁、成欣、周圆)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面对所谓“脱钩断链”对全球经济的搅动,中国经济如何破浪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哪些机遇与合作?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重磅中外政要、知名专家学者、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国际机构掌门人等海内外嘉宾齐聚北京,共话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5%左右的增速目标“有把握”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从目前发展势头看,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把握的。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经济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呈现加快恢复特征。”韩文秀说,中国经济回升正如当前春暖花开、生机盎然,全年将呈现增长加快、物价稳定、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良好态势。

  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说,中国经济的回暖快于市场预期,各项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有如此表现,增强了国际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我们会继续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投资,支持中国制度型开放,并从中寻找更多机遇。”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看来,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5%左右的增速目标是稳健、可持续的,房地产市场企稳、居民消费复苏、高科技制造业投资带来的韧性等都将助力中国实现这一目标。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5%左右的预期目标明显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预计增速。今年中国消费有望加快恢复,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推动制造业投资。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中国提速、海外降速,中国经济有望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意味着其将在2023年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约三分之一,这将为世界经济带来可喜的拉动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除了直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外,中国GDP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使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平均GDP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这种提振令人欣喜。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提供者:中国应对外部挑战有信心


  “作为40多年改革开放的结果,中国已经深深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跨国公司已经离不开中国,更难以通过实施‘去中国化’,甩开中国再去单独构建一条新的全球价值链。”商务部原副部长、WTO前副总干事易小准说。

  易小准的观点,得到了不少与会中外嘉宾的认同。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全球价值链的贡献度逐步提升。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说,尽管“脱钩断链”的论调甚嚣尘上,但并不能成为现实。中国对美出口量仍然巨大,其中很多是中间品和半成品。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带来一组数据:美国公司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有77%在华销售,只有7%出口回美国;2022年美国和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创历史新高;美对华出口支撑了美国近百万个就业岗位……“尽管存在挑战,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仍表示出极大的韧性。”艾伦说。

  在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看来,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成本的摊薄效应、超大规模市场的“引力场”效应和抵御外部风险能力的“大海效应”,是应对各种“脱钩断链”挑战的重要基础。

  “从产地销、销地产这两个角度看,一些人鼓吹‘脱钩断链’是不会成功的。”黄奇帆说,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补链扩链强链,培育并形成一批既能组织上中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中国自己的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依托大市场潜在优势,把握产业链布局主动权。

  跨国投资的乐土和高地: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今年年会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首次恢复线下举办,吸引了众多国际政商大咖奔赴中国。在论坛各分会场,场场爆满、一座难求;在论坛举办地钓鱼台国宾馆,随处可以感受到新老朋友见面重逢的喜悦和各方对共享中国机遇的期待。

  “来北京参会前,我刚刚去了广州,了解大湾区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安利全球首席执行官潘睦邻说,3月21日,安利宣布将投入6亿元,对广州生产基地实施为期五年的升级改造计划,这也是该基地第十次增资。

  他说,中国已经连续20年成为安利全球最大市场。2022年,安利在中国的业绩实现两位数增长,创下近十年来最大增幅。“我们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计划今年在中国投建自有有机农场,探索智慧有机农业,打造低碳绿色的生产体系,加强与本土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的创新合作和成果转化。”

  不久前,《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外公布。“这是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的鲜明例证。”高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蒙说,据世界经济论坛测算,2022年全球60%以上的GDP依赖于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给包括高通在内的各方带来广阔机遇。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探寻绿色发展新机遇,拓展消费新场景,人工智能引领新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一场场分论坛,宛如探寻未来中国发展机遇的一扇扇窗口。

  “我们期待与健康中国研究中心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健康中国2030’目标,推广创新解决方案,改善中国和世界各地患者的生活。”辉瑞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伯乐的一席话,道出诸多跨国公司期待与中国共同成长的心声。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潘洁)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26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平稳健康发展,将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宝贵的发展机遇。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怎么看,郑栅洁认为重在看“势”,看中国经济过往的态势、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趋势。从新时代10年态势看,中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经济动能取得新优势,经济活力得到新释放;从当前形势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发展走势稳中有进、整体向好;从今后趋势看,中国发展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相信只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各方面潜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出来,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不断取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成就。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能力!”郑栅洁说。
 
  在谈到中国经济怎么干时,他表示,将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我们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标准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郑栅洁说,愿与海内外各界朋友加强沟通合作、共享发展成果,也欢迎大家来华投资兴业,深耕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财政部部长刘昆: 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财政部部长刘昆:
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韩佳诺、申铖)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26日在北京表示,今年中国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措施,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包括民营经济、外资企业等在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刘昆是在当天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做这番表述的。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中国经济运行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财政政策如何助力激发企业活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
 
  刘昆指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加力”主要从财政支出强度、专项债投资拉动、推动财力下沉三方面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提效”主要从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政策协调配合三方面提升政策效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以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
 
  刘昆介绍,2012年到2021年,中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8.8万亿元,全国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8.7%下降到15.1%。2022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力度为近年来最大。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措施,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特困行业的支持。
 
  刘昆表示,下一步还将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调节作用,有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
 
新航季开启,民航运输迎来哪些变化?
新航季开启,民航运输迎来哪些变化?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周圆)3月26日,全国民航开始执行2023年夏秋航季航班计划。随着航空客运市场逐步回暖复苏,为期217天的夏秋航季里,我国民航运输市场将有哪些新亮点、新变化?

  运力投放持续增加——

  中国国际航空计划执行国内航班日均1547班次,相比2019年夏秋航季实际日均投入班次量提升51%;南方航空集团计划日均执行航班量超过3000班次,通航点增至216个;中国联合航空新开14条航线、恢复7条航线……今年夏秋航季,“新增”“复飞”“加密”成为多数航空公司航班计划的高频词。

  据民航局数据,今年夏秋航季,共有169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客货运航班117222班,同比2019年夏秋航季增加约20.85%。国内航线航班方面,41家国内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航班99057班。

  “夏秋航季是航空公司抢抓收益的关键航季,此间的收入能够占到全年的60%左右。”华夏航空战略执行总监范青松说,当前民航业迎来复苏,航班和客流持续恢复,大家都非常重视此次换季。相较于去年夏秋航季,华夏航空运力增幅在一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航季,38家航空公司在新增的国内726条独飞航线上每周共安排6659个航班运营,主要涉及鄂尔多斯、湛江、桂林等机场与重庆、大连、贵阳等机场间的航线。

  “新开辟的多为支线航线,反映出支线航空市场的复苏。”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研究员韩涛表示,新航季支线航线净增超60条,航班量也有小幅增长,这将有助于民航开拓下沉市场,提升地区通达性、改善百姓出行品质。

  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航线显著恢复——

  26日9点59分许,深圳航空ZH9071从深圳宝安机场顺利起飞,飞往台北桃园机场,标志着粤台正式复航。

  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夏秋航班换季,按照“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民航局及时发布相关工作方案措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稳妥有序恢复。

  据民航局数据,新航季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客运航班计划量较2022年夏秋航季有明显增长。港澳台航线航班方面,36家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客货运航班共3463班,同比增长30.83%。国际航线航班方面,国内外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国际客货运航班14702班,其中,116家航空公司计划每周安排国际定期客运航班10580班。

  当下,清明、五一和端午假期临近,多方预测出境游将迎来快速升温。在线旅游平台监测数据显示,3月26日至6月30日的出境机票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超500%。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乐春表示,“未来国际航班数量有望大幅增长,随着供给增加,机票价格也将下降。”

  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海南航空升级“海天无限”中转联程产品,为旅客提供7万余个航班组合,可通达200余个目的地;国航上新“国航全聚德餐食”;中联航根据航班实际情况为军人、医护人员、65岁及以上老人和首乘旅客提供免费升舱服务……

  年初的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将积极开拓航空市场。其中,明确扩大“干支通、全网联”试点范围,深入研究跨航司中转模式;拓展空铁联运服务,推广“为首次乘机旅客送温暖保畅通”等活动,以服务提升助力市场恢复。

  民航人士认为,提升服务是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升级服务举措、突出服务主题,对于行业全面复苏、催生新业态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就目前行业整体而言,行业复苏还受到一些制约,市场完全恢复仍需时间。”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邹建军认为,未来行业恢复发展有需求、有潜力,各方应积极解决现实问题、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在做好安全保障能力评估的基础上,推动行业稳妥有序恢复。

 
上海虹桥机场国际、港澳台航线复航
上海虹桥机场国际、港澳台航线复航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上海3月26日电(记者贾远琨)26日8点22分,东航MU72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顺利启程飞往香港,成为上海虹桥机场国际、港澳台航线复航的首个航班,标志着上海虹桥机场国际、港澳台航线“重启”。

  “重启日”正值2023年民航夏秋新航季首日。上海虹桥机场飞行区副总经理唐浥尘介绍,新航季上海虹桥机场计划每周执行国际、港澳台航班314架次,相较于2019年同期增加22架次,分别由11家航空公司承运,包括国航、东航、日本航空、全日空航空、大韩航空、韩亚航空、国泰航空、香港航空、澳门航空、中华航空、长荣航空等,进驻上海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运营。

  记者在国际、港澳台出发和到达区域采访发现,上海虹桥机场商业服务已经火热“回归”。上海虹桥机场航站区商业经营部总经理张耀国介绍,开业的商业店铺共计140余家,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

  新航季中,上海两大机场预计每日执行航班2225架次,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约八成,其中国内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8.5%,国际、港澳台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2.4%。海关、边检等联检单位结合旅客出入境流程,提前进行流程优化、硬件升级、设备调试、标识更新等,便利旅客出行。

  目前,上海虹桥和浦东两大机场共有92家航空公司执飞通达42个国家的79个航点,预计将恢复美国波士顿,德国慕尼黑,意大利米兰,印尼雅加达、巴厘岛,韩国济州等11个国际航点。其中,上海浦东机场在换季初期每日的国际、港澳台客运航班将超过200架次,较换季前增长三分之一。洲际航线将超过30条,洲际通航点数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六成。

 
中国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 秦刚同洪都拉斯外长雷纳签署中洪建交公报外交部发言人就中国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发表谈话
中国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
秦刚同洪都拉斯外长雷纳签署中洪建交公报
外交部发言人就中国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发表谈话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伍岳)2023年3月26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在北京与洪都拉斯外交部长雷纳举行会谈,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主要内容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根据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兹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两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即日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并承诺不再同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不进行任何官方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的上述立场表示赞赏。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伍岳)3月26日上午,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同洪都拉斯外长雷纳举行会谈并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中洪建交公报。
 
  秦刚表示,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洪关系发展,请雷纳外长转达习近平主席对卡斯特罗总统的诚挚问候。中方欢迎卡斯特罗总统在建交后尽快访华,同习近平主席共同擘画两国关系蓝图。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洪方作出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决断,加入世界主流,这完全符合洪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也是选择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和绝大多数国家一边。中方高度赞赏洪方对中洪建交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秦刚指出,中洪建交为两国关系发展正式吹响了号角,双方应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增进了解,深化互信,推进务实合作,带动中洪关系顺利起步、行稳致远。希望洪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为中洪关系顺利发展营造良好政治氛围和舆论环境。中洪建交光明正大,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双方要加强对接协调,就重要双边协议与合作机制加快磋商,尽早达成一致,迅速搭建双边关系的“四梁八柱”。欢迎洪方支持和加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有关框架下推动交流借鉴和务实合作。两国政府、政党、议会、地方、文教、媒体、旅游等各领域也应尽快开展对接合作,不断凝聚起中洪各界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共识和力量。中方将全力支持洪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愿扩大进口洪特色产品,鼓励中资公司赴洪投资兴业,参与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实施惠民生项目,尽快形成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释放建交“红利”。中洪建交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将为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产生重要影响。
 
  秦刚强调,建交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洪关系一定会起好步、开好局,迎来美好的未来。
 
  雷纳首先转达卡斯特罗总统对习近平主席的诚挚问候,表示卡斯特罗总统很高兴应邀访华。洪中建交开启了两国关系新时代,走出了历史性一步,将极大造福两国人民。洪方对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深表钦佩,承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愿同中方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全速推进两国各领域合作,加强在多边领域沟通协调,实现互利共赢。洪方已撤回驻台“大使”,将尽快宣布废除同台一切“官方”协议。
 
  会谈后,秦刚和雷纳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共同会见记者。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外交部发言人26日就中国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3月26日,中国同洪都拉斯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政府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无可辩驳的历史和法理事实。一个中国原则为1971年联大第2758号决议所确认,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洪都拉斯是中美洲重要国家。洪都拉斯政府选择同世界上181个国家站在一起,承认并承诺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同台湾断绝所谓的“外交关系”,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承诺不再同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不进行任何官方往来。这是顺应大势、合乎民心的正确抉择。中方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中方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洪方加强各领域友好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中洪联合公报
中洪联合公报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根据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兹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两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即日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并承诺不再同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不进行任何官方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的上述立场表示赞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商定,将根据一九六一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和国际惯例,尽早互派大使,并在对等基础上在各自首都为对方设立使馆和履行职务提供一切必要的协助。

  双方代表受各自政府授权,于二〇二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在北京签署公报中文、西班牙文文本一式两份,两种文本同等作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      洪都拉斯共和国

    代 表          代 表

    秦 刚       爱德华多·雷纳

 
顺应大势、合乎民心的正确抉择 专家谈中国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
顺应大势、合乎民心的正确抉择
专家谈中国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郑明达、伍岳)3月26日,中国同洪都拉斯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洪都拉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自此,中国已同世界上18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观察人士指出,事实再次表明,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大义、人心所向。中洪建交为两国关系掀开了崭新篇章,也必将为中国和拉美地区国家友好合作注入新动能。

  根据联合公报,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洪都拉斯共和国政府即日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并承诺不再同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不进行任何官方往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所长宋均营说,洪都拉斯选择同世界上181个国家站在一起,承认并承诺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这有力彰显了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压倒性的共识,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洪建交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将对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所长袁东振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自身和平发展与世界的繁荣稳定结合在一起,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进步发挥着建设性作用。“洪都拉斯等国同中国建交、复交,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专家注意到,此次中洪双方都提到了一些具体领域的合作,比如中方表示,两国政府、政党、议会、地方、文教、媒体、旅游等各领域应尽快开展对接合作;鼓励中资公司赴洪投资兴业,参与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实施惠民生项目。洪方也表达了积极意愿:愿同中方加强金融、贸易、基础设施、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密切在多边框架下沟通协调。

  “中洪两国建交扫清了双方务实合作的政治障碍。两国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宋均营说,可以想见,两国将以建交为契机,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各领域合作,为后疫情时代彼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中洪建交完全符合两国长远和根本利益,必将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此次中方提出,欢迎洪方支持和加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有关框架下推动交流借鉴和务实合作。中方同时表示,欢迎卡斯特罗总统在建交后尽快访华,同习近平主席共同擘画两国关系蓝图。雷纳外长对此也作出积极回应。

  袁东振说,建交是一个新的开始,期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洪关系起好步、开好局,尽快形成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释放更多建交“红利”,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

 
“民主只是美国的说辞,他们眼中只有霸权” 起底“美式民主”如何祸乱世界
“民主只是美国的说辞,他们眼中只有霸权”
起底“美式民主”如何祸乱世界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刘健)“美国是世界上最霸道的国家!”“满口‘民主’的美国整天想的都是掠夺他国财富。”“找工作那么难,缺医少药,夏天总是停电,孩子们在乞讨……这就是‘民主自由’的生活?”

  在美国入侵伊拉克20周年之际、美国举行第二届所谓“民主峰会”之前,多国民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以亲身经历诉说“美式民主”带给世界的混乱与灾难。

  多年来,美国以输出“民主”为名,在世界各地或拉帮结伙挑动对抗,或制造“颜色革命”颠覆政权,或武力入侵肆意杀戮……事实证明,“美式民主”根本不是世界的福音,而是搅乱世界的祸根,是美国霸权的“画皮”。

  阵营对抗之祸:“借‘民主’之名拉拢他国打压美国对手”


  “民主意味着不干预……民主不能通过制裁或武力强加,民主不能输出。民主的基础是在共存的前提下进行对话……”

  2021年12月,在美国举办的首届“民主峰会”上,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的这番线上发言虽未点名美国,却句句指向美国,让华盛顿十分尴尬。

  “民主”的本意是人民当家作主。选择怎样的国家治理方式,是各国民众自己的事。讽刺的是,美国偏要强行替别人做主,按照自己的定义将世界划分为所谓“民主阵营”和“不民主阵营”,这本身岂不就是最大的不民主?正如美国《时代》网站一篇文章标题所言:“拜登的‘民主峰会’虚伪至极。”

  在俄罗斯政治研究所所长谢尔盖·马尔科夫看来,美国炮制“民主峰会”是为了“创造新筹码”,建立一个完全由美国控制的国际机制,以此对其他国家施压。阿富汗政治分析人士比拉勒·巴瓦尔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个峰会的真实目的是借‘民主’之名拉拢他国打压美国对手,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分裂。”

  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帮结派分裂世界,这是美国一贯的霸权主义伎俩。去年在洛杉矶举行美洲峰会时,美国就以“民主问题”为由,拒绝邀请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领导人出席。此举遭到拉美诸国痛斥,最后约三分之一的美洲国家领导人未参加会议。国际舆论嘲讽:美国一意孤行排除异己,把美洲峰会开成了“美国峰会”。

  冷战结束已30多年,而美国至今依然固守冷战思维,热衷阵营对抗。乌克兰危机升级的根源,就是美国主导北约不断东扩,对俄罗斯进行战略围堵,导致地缘政治矛盾不断积累并最终爆发。眼下,美国正推动“印太战略”、谋划“亚太版北约”、试图对华“脱钩断链”,这一系列破坏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举动也都打着维护“民主价值观”的旗号。

  “美国本身就靠掠夺他国财富为生,他们还能举办‘民主峰会’?”利比亚人奥马尔·谢里夫质问。伊拉克大学法学教授纳吉布·朱布里说:“美国主办的任何‘民主峰会’都不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因为,人们都清楚美国是以‘民主’为幌子来满足私利,而付出代价的则是他国民众。”

  “颜色革命”之祸:“所谓‘民主’并没有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2011年发生政权更迭后,突尼斯人起初对未来满怀希望。但所谓‘民主’并没有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生活水平反而越来越低。”这些年,在突尼斯国家电视台工作的乌萨马·拉马尔生活日益艰难,只能靠做兼职维持生计。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11年突尼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4000美元,在非洲地区名列前茅。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北非国家如今的人均GDP还不如2011年。

  从2010年年底开始,一场所谓“茉莉花革命”席卷这个素有“欧洲后花园”之称的国家:抗议示威、暴力冲突、政府倒台、经济凋敝、治安恶化、收入下滑……这些年来,选举一场接一场举行,用突尼斯政治分析人士朱马·贾斯米的话说,“政府几乎一年一换,官员更替如同走马灯”,而百姓生活每况愈下。

  这让拉马尔这样的民众对“美式民主”越来越感到厌倦:2022年年底和2023年年初突尼斯举行的两轮议会选举,投票率都只有10%左右,创下历史新低。许多突尼斯人在反思:“当初为什么会出现那场政治动荡?如果没有发生那一切,大家的生活是不是会更好?”

  以突尼斯的动荡为起点,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一个接一个西亚北非国家陷入内乱,而在幕后煽动这波“颜色革命”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却美其名曰“阿拉伯之春”。如今,“美式民主会带来发展繁荣”的谎言早已被“阿拉伯之冬”的残酷现实所揭穿,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由此进一步认清美国的罪恶与虚伪。就像利比亚法学教授贾拉勒·费图里所说:“人们不再相信‘美式民主’。”

  21世纪以来,美国披着“民主”画皮,肆无忌惮地在世界各地策动“颜色革命”:2003年年底,以议会选举计票“舞弊”为由发动“玫瑰革命”迫使时任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辞职,亲西方的反对派领导人萨卡什维利上台;2004年10月,以乌克兰大选“舞弊”为由发动“橙色革命”把亲西方的尤先科推上总统宝座;2005年3月,为抗议议会选举结果,吉尔吉斯斯坦爆发“郁金香革命”,总统阿卡耶夫被迫辞职。美国国务院公开承认在这些“政权更迭”中发挥了“中心作用”。

  2013年至2014年乌克兰发生“广场革命”,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和时任国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前往乌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公开向乌反对派表达支持。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最终被迫下台,亲西方政府掌权。

  鼓动抗议示威、操控民间组织、利用媒体炒作、外交渠道施压……这些年来,美国导演的“颜色革命”在多国轮番上演,相似的“剧本”背后,都暗藏着同一个“主题”——干涉别国内政、维护美国霸权。

  对于由此给世界带来的灾祸,美国政客毫无愧色。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竟然得意地宣称,他曾协助策划在别国发动政变,“为了美国的最大利益,这就是该做的”。

武装入侵之祸:“以‘传播民主’为由对他国发动战争”


  2021年8月30日,美军撤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结束持续20年的阿富汗战争。就在此前一天,美军无人机炸死喀布尔一家十口人,其中包括7名儿童——生于战乱之中的他们,最终未能见到和平来临的那一天。

  如今,受害者的照片被挂在他们生前所住小院大门上方,提醒着阿富汗人不要忘记美军在这里犯下的罪行。43岁的扎尔梅纳就住在小院对面,回忆起噩梦般的惨剧,她的泪水止不住涌出。“他们(美军)在时,我们每天都看到阿富汗人被杀害,包括儿童。”

  发动阿富汗战争时,美国信誓旦旦宣称要帮助阿富汗建立“民主、繁荣”的国家。然而,他们最终给阿富汗人留下的却只有死亡和贫困。“养家糊口都靠我丈夫,他在街上帮别人搬重物,每天只能挣40至70阿富汗尼(1美元约合87阿富汗尼)。”扎尔梅纳早已记不清上次为家人买新衣服是什么时候,全家六口上一次吃肉已是6个月前。

  说起美国在阿富汗的罪行,阿富汗政治分析人士比拉勒·巴瓦尔满腔怒火。他指出,美国发动战争根本不是为了给这个国家带来“民主和自由”,而是完全出于地缘政治考虑,“民主只是美国扩张霸权的借口”。

  漫长的战争夺去17.4万阿富汗人的生命,近三分之一阿富汗人沦为难民或流离失所。不仅如此,美国在撤军同时还蛮横霸道地冻结了阿富汗央行在美国的巨额资产,令阿富汗人的处境雪上加霜。

  “自由民主繁荣”的大饼,美国在入侵伊拉克时也曾画过。可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人民发现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灾难和伤痛。根据全球统计数据库的资料,2003年至2021年,约有20.9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战争和冲突,约有920万伊拉克人沦为难民或流离失所。

  伊拉克大学法学教授纳吉布·朱布里说:“美国是一个战争帝国。它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在未获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多场战争,借口是‘传播民主’。所有这些战争都违反了国际法,包括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占领这些国家,把它们变成暴力和恐怖主义盛行的动荡之地,酿成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这是什么样的‘民主’,竟然与国际法相抵触?”

  “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最残暴的国家一直都是美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民主只是美国的说辞,他们眼中只有霸权。”   (参与记者:黄灵、潘晓菁、邹学冕、熊茂伶、凡帅帅、董亚雷、朱雨博、陈汀)

 
寻路太仓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观察
寻路太仓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观察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本报记者刘亢、张展鹏、杨绍功、杨丁淼、陈圣炜
 

 
  以卫星视角俯视地球,50万米下的太仓不过是亚欧大陆东南部面朝浩瀚太平洋的一个小点。小点无法小看——综合实力百强、县域发展潜力百强、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全国榜单中,因“天下粮仓”得名之城始终位居前列。
 
  近观地图,太仓形如风帆。600多年前郑和由此七下西洋,开启了全球大航海时代。千古“大”仓,加上对外开放的“点”睛之笔,终成“太”仓。太仓港是长江第一外贸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国第八;作为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汇聚国内十分之一制造业德企。
 
  似乎不“抢眼”,实则很“抢位”。撤县建市30年,太仓以战略布局构建开放新局、以创新势能提升发展动能、以国际标准打造城市标杆,不断廓清方向、探寻最适合自身的前进道路。
 
  三十而立。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的太仓,正起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盛景”。
 
城市路标
 
沿江、临沪、达海


 
  太仓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拥有38.8公里黄金岸线、-12.5米深水航道。站在太仓港,只见塔吊林立、货堆如山、车辆穿梭、船只往来不停,繁忙景象可让人联想起当年,在这片土地上浩浩荡荡出海起锚的郑和船队。
 
  通江达海,因港而兴。30年前,太仓港打下万吨码头建设第一桩。而如今,港区集聚1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总投资约319亿元的央企项目,形成全球最大集装箱制造基地、亚洲最大高级润滑油基地、江苏沿江最大火力发电基地。
 
  “北风呼啸,荒无人烟,只见芦苇和茅草。”港区退休干部邢高前仍记得1992年江边场景,不过当时已有新加坡客商和他分析太仓港的特别之处:如果把长江比作龙,长江口是龙嘴,太仓港的地理位置,如同龙嘴里一颗夜明珠。
 
  “明珠”光芒持续闪亮:2022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超800万标箱,今年1-2月完成77.5万标箱,同比增长21.6%;开辟运营集装箱班轮航线217条,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
 
  以港强市,港口被视为太仓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目前正统筹推进江海河联动发展和港铁双枢纽建设,构建内河喂给、长江集并、沿海内贸、近洋直达、远洋中转航线网络,加速迈向“千万标箱大港”。
 
  接轨上海,深度融合。从太仓市政府到上海人民广场,车程约50公里、1小时可达。天气晴好时,登上政府附近大楼能望见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太仓站和太仓南站投入运营后,与上海最近处仅隔一站。“上海下一站”名副其实。
 
  太仓和上海很近,且30年间距离不断拉近:最早派人骑自行车去上海,接回“星期天工程师”指导工业生产,后又紧随浦东开发脚步,与上海同频共振。促进长三角地区深化改革、协同开放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11次提及太仓,太仓成为虹桥商务区的北向拓展带的一部分,“虹桥北”真正成为“北虹桥”。
 
  沪太同城,区域共建共享。刷上海公交卡可在太仓坐车,刷太仓医保卡可在上海看病;规划千张床位的瑞金医院太仓分院计划于2025年投入使用,将协同推进医疗、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瑞金总院—北部院区—太仓分院”一小时医疗服务圈。
 
  深度融合,成色见于细节。企业项目通过上海的推介会被引入太仓,产业成果由太仓生成配套往上海去;集装箱从太仓港往上海港只需一次查验,货物到上海港等同进太仓港,两座大港将拓展直连直通的远洋航线,打造江海联运核心港区与近洋运输集散中心。
 
  对照学习、对标追赶,太仓响亮喊出“下一站上海”。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提速,太仓正以全新姿态,与上海产业链、供应链和交通圈、生活圈进一步接轨。
 
  志在四海,万里比邻。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同样身处内河临近大海,德国汉堡港与太仓港相距两万多海里;同样生长高大挺拔的水杉,太仓新浏河畔与德国黑森林山川异域却风月同天。1993年德国企业家斯坦姆在异国却引发思乡之情,于是落子于太仓。
 
  30年间,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克恩-里伯斯(太仓)从只有6个人的小工坊,跃升为年产值15亿元的“弹簧大王”;太仓汇集德企近480家,累计投资60亿美元。
 
  在外资高地苏州,60亿美元的规模不算大,但太仓的外资质量之高却引人赞叹:“隐形冠军”企业55家,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中六家落户,德企亩均产值高达1400万元。
 
  斗转星移,水杉林依旧挺立,太仓又增添不少“他乡似故乡”的元素:德国酒店行业翘楚“玛丽蒂姆”投入试运营,德式餐吧“申德勒加油站”加的不是汽油而是正宗的德国啤酒,中德友好幼儿园等生活配套愈加完备。
 
  如今许多德国商人描述太仓是“上海旁边一座大城市”,其实这个城市“大”在定力:三大路标引领,三十年方向不改。
 
发展路径
 
绿色为底、制造为基、开放为本


 
  3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足以见证一座城的沧桑巨变:地区生产总值从54.68亿元增至1653.57亿元,进出口总额、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长十倍乃至百倍;从公共文化设施稀少,到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等“文化地标”拔地而起,老城活力迸发,娄江新城定位“未来之城”;从只有一个小汽车站,到挺进“高铁时代”、长三角主要城市“1小时通勤”……
 
  由“县”到“市”,名称改变,更是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变革。这个将田园、产业、江海等元素刻入肌理的城市,30年来,以自然生态涵养城市气韵,以实体经济打造城市气质,以对外开放塑造城市气派,汇聚成蓬勃向上的发展气势。
 
  与自然和谐共生,持之以恒描摹“田园画卷”。晨光熹微,不少太仓人沿着天镜湖跑步或骑行,开启全新一天。湖水荡漾、绿树成荫、沿途风景如画,湖边有序分布着高端酒店、商业、住宅以及企业总部。
 
  天镜湖状如明镜。以“镜”观之,可见太仓如何构建疏朗有致的城市格局、精心调试人与自然的距离。
 
  太仓陆域面积665平方公里,约为上海十分之一。与江苏省内其他县级市相比,太仓不算大,但绿色发展一直“算大账”:城市绿化率高达43%,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70%,均在全国领先,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34%左右、城市规划中近三分之二面积留给农业和生态建设。
 
  航拍视角看太仓,生态绿廊连绵蜿蜒、清澈河道纵横交错,高楼与道路掩映在大片绿地中。如果追江赶海是一以贯之的“大写意”,现代田园城就是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公园、绿地与廊道、水系勾连互补,打造“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的生态体系;50多个街头游园被提档改造,一批林荫路、景观路和湿地公园陆续建成。
 
  太仓主城区有一片300多亩的核心地块,经测算如果开发房地产可带来数十亿元财政收入,但最终选择建设市民公园。漫步其间,植被密布、空间广阔,如同家门口的天然“氧吧”。
 
  先后建成国家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太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8平方米。太仓市委书记汪香元说,“城在田中、园在城中”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共同梦想,新征程上将坚定生态优先,注重城乡统筹,打造既有现代城市功能、又有优美田园风光的宜居宜业之城。
 
  与产业升级共进,执着坚守培育制造体系。30年间,太仓工业总产值增长十余倍,“块头”猛增,“脊梁”不改——始终坚守制造业。
 
  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在太仓曾辉煌一时,大批乡镇企业全面开花,虽显分散但打下工业根基。撤县建市后,太仓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大批乡镇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同时引入德国制造技术,聚焦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最终形成“3+3”产业矩阵: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个特色产业集群。
 
  锚定实体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记者采访了解到,太仓将研究细化产业链图谱,深耕高端数控机床、汽车核心零部件、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细分领域,着力引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全面提升产业规模质效。
 
  产业升级离不开数字赋能。全球目前有“灯塔工厂”132家,其中50家在中国,太仓占两席。太仓发挥“灯塔工厂”示范作用,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力争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与世界交融共赢,海纳百川助力城市生长。郑和公园内,18米高的郑和铜像巍然屹立。视野开阔的航海家无法预料,当年起锚地有朝一日与世界关系如此紧密。
 
  太仓现有外资企业1583家,投资总额328.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85.3亿美元。德企总数约占三分之一,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更带动周边600多家民营企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与太仓“3+3”产业集群规划深度融合。
 
  对德合作,一往情深。见证德资壮大过程的太仓市高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冯玉良等人介绍,德国人的精致务实和太仓城市精神完全契合,太仓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也更匹配“小而精”的德国制造业,由此双向奔赴、聚沙成塔,形成目前的开放结构。
 
  数据也可印证:前100家德企聚集太仓历时14年,而从第300家到400家仅用了3年。受访德企负责人回答为何选择太仓,都说起“城市干净精致”和“政府务实守信”,加上产业链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形成良性循环。
 
  太仓欧商投资企业协会主席张臻伟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德国人的性格就像是壁炉,要烧透厚厚的壁砖会很慢,但是热起来一定会很长久。据统计,90%以上早期落户的德企都在太仓完成增资扩产。
 
未来路基
 
科技创新、未来产业、物贸中心


 
  太仓有多条以当地名人命名的路,如教育家唐文治和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历来崇文重教、对高端科教资源向往已久的县级市,建成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和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智汇港。两所大学既是太仓原始创新基础,更是城市发展的动能所在。
 
  构建城市大脑,积蓄创新力。西浦太仓校区去年9月启用,到2025年将为当地每年输送不少于200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校区结合太仓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对应设置智造生态、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芯片等学院,已有海尔集团、中科曙光等多家企业参与学院建设。
 
  作为智能机器人学院合作伙伴之一,科沃斯创新模式研究院院长赵亮认为,太仓校区让学生在校园就接受专业系统的行业技术学习,增强毕业后的适应能力,还能推动相关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前沿科研项目从技术研发到落地应用提供肥沃土壤。
 
  同样,以“三航”(航空、航海、航天)著称的西北工业大学牵手太仓,面向通用航空、民用航空、信息技术等方向培养人才。该校近千名学生暑期来到太仓,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西工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太仓智汇港和长三角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学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学科优势,对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为太仓产业提级换档提供助力。
 
  布局未来产业,提升竞争力。每到周五下班,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门前车水马龙、车流量陡然增高,人们赶往城区或回到上海。占地仅6平方公里,却聚集4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年营业收入近300亿元。
 
  生物医药是太仓“3+3”产业矩阵的重要一环,也是月初深圳行主推的“拳头产业”。为了让“太仓药谷”更具含金量,太仓将充分承接上海张江和苏州的溢出效应,并锁定医药合同服务外包、医疗器械、生物创新药三大方向,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依托优势才能再造优势。采访中太仓干部和企业家多次提及,太仓产业发展最显著特点是充分利用自身禀赋,瞄准升级方向、把准时代脉搏,有的放矢规划布局。
 
  从深蓝到深空,航空航天是太仓另一个“未来产业”。20多年前落户的德企舍弗勒,开发出新型航空发动机轴承,每年可为全球客机节约20万吨燃油,加上西工大等科研机构支撑,太仓提出航空航天产业规模2025年争取突破500亿元。
 
  航空航天发动机换热器铸造工艺曾长期被外国垄断,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稳定量产,但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产值仅200多万元,当地政府仍兑现了房租减免等承诺。太仓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刚表示,航空航天属于全新赛道,未来一定会迎来爆发。
 
  对产业培育的耐心体现在产业生态的营造。“一个园区里,上下楼就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华钛瑞翔总经理刘荣华举例,不足百米外就是刚开业不久的北航天航长鹰实验室,将负责检测公司零部件。
 
  提升港口能级,锻造持续力。沿海如果没有港口,大海就是尽头;但有了港口,就能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2022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创下历史新高,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第25。
 
  联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高端服务业,实现“货物量级”向“服务能级”转变。太仓将现代物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进港口航运物流运营中心、知名品牌物贸结算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和楼宇经济创新创业中心发展。
 
  面向未来,太仓港主要目标不再是做大规模,而是提升功能,将“港口流量”更好转变为“经济增量”。看中物流资源集聚、市场辐射范围广、分拨配送成本低等优势,全球知名运动休闲品牌耐克、斯凯奇等均在此建设中国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太仓产业链也得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把港产城一体化作为城市发展“第一战略”——这是苏州市为新形势下太仓发展定下的基调,与“以港强市”战略一脉相承,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个数百万平方米的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正在港区筹建,集商品展示、物流分拨、交易结算于一体。东南亚的水果、全球的海鲜、各国的名车齐聚,实现一站式“买全球、卖全球”。
 
  当年郑和从这里下西洋把中国带给世界,而今太仓正努力“把世界带给中国”。
 
一路同行
 
一生之城的治理之道


 
  在千年古镇沙溪的老茶馆里,两位本地老人一人手执二胡,一人指弹吉他,合奏宛如高山流水,意蕴悠扬,引得路人驻足欣赏。
 
  老人的闲适与自在,可管窥“幸福之城”——11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7次登上县级市榜首。太仓把人的全生命周期作为城市建设宗旨和治理指向。
 
  打造人才“引力场”,留人更“留心”。人才是所有城市的核心竞争要素。太仓引才靠什么?
 
  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初到长安,曾被人戏谑“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一语道破初来乍到之难。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当年治下的太仓如今打造“太易居”人才公寓品牌,三年内新增1万套,“人到太仓就有房”。
 
  满足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只要来太仓实地了解就业、创业环境,就能在线申领最高500元的“人才考察礼遇”补贴。“这是一座让人无法拒绝的城市。”去年研究生毕业来到太仓的颜璐聊起太仓热爱溢于言表。
 
  自动化领域从业20多年的龚学培是地道的上海人,两年前到太仓担任通快(中国)机床事业部销售总监,一开始每个周末都回上海,如今已在太仓买房。“与这座城市相遇时的惊喜,没有一丝褪色。”他说。
 
  截至目前,太仓吸引领军人才(团队)达到827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2.4万人。
 
  构筑完整“幸福拼图”,有尊重更有尊严。让每一颗心灵都有所归属,才能构成一座城市完整的幸福拼图。太仓既为各类人群追求“民生高线”,又为老人、外来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构筑“温暖底线”。
 
  作为人口老龄化率超30%的“长寿之乡”,太仓除了发放高龄老人尊老金等常规动作,还努力发掘老年人“为社会所需”的价值。78岁的教师姚品良退休后发现,许多外地民工子女缺乏照看,于是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辅导学生参加多届全国少儿美术大赛,85件作品获金奖。
 
  定点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九成学生非太仓籍。高标准足球场上,五年级的安徽学生丁睿哲正参加校足球队“百川源源”的训练。“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如百川汇聚。每年举办‘百川节’分享各自家乡故事和美食,没有地域差别,都能找到归属感。”丁睿哲的妈妈范雪萍说,儿子踢了6年球,球队也拿到全省冠军,内向的农村娃越来越自信。
 
  陆晓晨此前是仓库搬运工,在全国首家致力于雇用心智障碍人士的中德融创工场,她成为一名高端汽车零部件流水线工人。最欣慰的不是工作变得轻松,而是收获了尊重。“在这里我们不会被当作特殊人群,大家都在平等地创造价值。”表达并不流利,但收获尊严的她眼中有光。
 
  过去十年,太仓低保标准由每月570元调整至1095元,5年来累计发放困境儿童生活保障资金超千万元。达到常住人口三分之一的太仓市民注册成为志愿者,常态化关爱弱势群体。
 
  从“造景”到“育境”,品质兼具品味。红砖粉墙、塔楼尖顶,极具欧洲中世纪的复古情调——在新浏河畔的海运堤,太仓最新的“造景”之作罗腾堡德风街去年底开业,完美还原德国小镇风貌。
 
  跨越山海,“家在太仓”。不久前举办的“春天的信念”中德诗歌朗诵会上,德企高管克里斯蒂安携中国妻子和两个孩子登台,朗诵了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的《幸福》,已在太仓生活8年的这家人节目尾声一齐用中文说:“这就是我们幸福的家。”
 
  “幸福之城”,绝非偶然。太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水平是同等经济体量县市的近两倍,每年超过80%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支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市民生活“不出圈”,幸福更“出圈”。
 
  城乡统筹,短板不短。太仓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5:1,是全国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2000亩地9个人就能种好,秸秆打包发酵后作为饲料养羊,羊粪肥田后产出的富硒大米一斤能卖到16元。”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介绍,“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支撑起生态循环农业,去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万元。
 
  在外闯荡两年后,王梦洁决定回到故乡东林村,依田而居的农民家庭住进现代社区的电梯房。“回来后想不到还有薪金、股金等福利。”她说村里生活与城市几无差别,还多了城里人向往的田园风光。
 
  田园风光是生活品质的“诗意栖居”,太仓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让精神品味的“诗和远方”触手可及。包含齐白石、徐悲鸿等绘画大师作品的高规格开馆展免费向市民开放,开馆两个月接待参观者超7万人次。
 
  美术馆的观景平台是一个半开放的窗,向外望去,市民公园里有人陪着孩子到儿童区域玩沙,情侣在静谧的林荫小道上散步,还有人走进湖畔的自助有声图书馆“听”书……
 
  以窗为框,春夏秋冬四时风景映入眼帘。设计者匠心独运:观景窗被设计成长长的矩形,犹如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盛景图正徐徐绘就。
 
(摄影:本报记者李博)
 
加快塑造山东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林武(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加快塑造山东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林武(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鲜明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全国两会参加审议时,进一步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和最终目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效,努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山东科教资源多,实体经济规模大,加快科技创新既有良好基础,也有迫切需求。要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瞄准科技创新前沿和产业发展需要,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激活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要强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定向奖励”机制,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良好生态。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转型升级,着力优化经济结构。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大力培育“十强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聚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一业一策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努力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聚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聚力数字赋能增效,抓住用好数字变革新机遇,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服务数字化,加快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为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色低碳,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绿色低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能源消费大省,我们决不能走回头路,必须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来。要突出绿色制造,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加强绿色加工、清洁生产等共性技术装备推广,更大力度减排污、降能耗、提效率。要突出节约集约,持续深化“亩产效益”改革,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让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益。要突出生态优先,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积极谋划一批生态建设重大项目,让绿色成为全省发展的靓丽底色。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民生为本,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山东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要加大惠民力度,确保财政用于民生支出保持在80%左右,滚动接续推出20项重点民生实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提升民生温度,动态调整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要增加幸福厚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便捷化,在共同富裕方面积极探索路径模式。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事关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需要各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能力素养,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把握发展规律,强化市场思维,注重统筹兼顾,善于在破解难题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新华社记者王念、张武岳整理)

 
全力以赴拼经济 奋勇争先挑大梁 楼阳生(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全力以赴拼经济 奋勇争先挑大梁
楼阳生(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在全国两会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出了“四个必须”的重大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势区域要走在前,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各地区都要多作贡献。河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如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2022年,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扛稳“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的政治责任,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领先、排名大幅前移,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工业投资增速是全国的2倍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3%、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52%,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增长68%,粮食总产达1358亿斤、增产占全国增量的66.3%,交出了真金白银的答卷。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不停步、能快则快,争取最好结果”的重大要求,落实全国两会部署,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竞进姿态,以敢拼的勇气、爱拼的担当、善拼的举措,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在开局之年展现开局之力、开局之势、开局之为。

  一是纲举目张抓工作。坚定“只要战略对,通过努力一定胜”的信心决心,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十大战略”,不断加固“稳”的基础,加速集聚“进”的动能。特别是坚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一号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以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为牵引,以产学研贯通、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为抓手,统一布局、统一配置创新资源,加快构建有利于提升嫁接能力、裂变能力、辐射能力、带动能力的创新生态圈,努力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守好“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二是项目为王抓投资。持续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坚持以产业项目为重点,拓展有效投资空间,严控“两高一低”项目,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万亿元,以高质量项目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三是千方百计促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稳定大宗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平台经济,打造线上线下消费新高地。建立健全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四是打造集群强产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打造10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和300个特色产业集群。深化“万人助万企”等活动,确保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00家,力争新培育头雁企业1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

  五是改革开放激活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谋划推进我省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党中央部署,有组织、有步骤、有纪律推进机构改革。突出抓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谋划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行动方案,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推进地方金融改革,稳慎推进房地产业改革。深化制度型开放,高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2.0版,高质量建设实施RCEP示范区,提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双瑞整理)

 
跨境公路班车“加速跑” 全球商品配送忙 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见闻
跨境公路班车“加速跑” 全球商品配送忙
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见闻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重庆3月26日电(记者王金涛、吴燕霞、赵佳乐)一辆满载二手小型轿车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近日从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的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驶出,将从云南磨憨口岸出境,4天后就可抵达老挝万象。

  “上周末的两天内,我们公司就发出了56辆开往老挝、缅甸等国的跨境公路班车。”重庆顺君意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丁顺利说,此前商品出口到东盟国家,靠江海联运要耗时1个月左右。如今,货物通过跨境公路班车运输最快3天就能到达,物流时效大幅度提升。

  这个公路物流基地位于重庆市巴南区,自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经形成了保税物流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东盟商品集采城等开放平台,现已发展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承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路物流枢纽和东盟贸易服务总部基地。

  据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负责人杨敏介绍,跨境公路班车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三种主要组织运营方式之一,是由重庆公运东盟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打造。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通过跨境公路班车走向世界,也有越来越多来自全球的商品借此进入中国。目前,跨境公路班车已开通面向东盟、中亚、南亚共11条运输线路,形成了联动欧洲、中亚,覆盖东盟的跨境公路运输网络。

  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已累计发车超1.2万车次、商品总货值约78亿元。今年跨境公路班车更是“加速跑”,实现了“开门红”。1至2月共计发车903车次,商品总货值约6.8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2%、625%。

  “下一步,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将着重在丰富运输线路、布局物流节点、拓展冷链物流、推进跨区域平台建设、探索商贸一体化上持续发力,促进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重庆公运东盟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意说。

  3月21日,记者在位于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的京东全球购西南仓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汇集于此,供线上消费者挑选。

  “开年以来平均每天订单量可达7000单,尤其是母婴用品、保健品、美妆等商品销量较好。”京东全球购西南仓仓库经理王靖介绍,目前西南仓入驻约320个商家,拥有3300多种商品。

  不仅商品种类多,运送效率高也是京东全球购西南仓的优势之一。仓库中,一条条自动化履带纵横交错,各式各样的货物有条不紊地落入分拨口后被分拣装车,工作人员紧锣密鼓地查看订单、挑选货物、包装商品。

  “仓库根据上个月的销售情况,制作订单,提前采购。用户下单后,立即进入智慧化分拣流程,大大提高了运送效率。”王靖说,目前西南仓的业务基本可以辐射整个西南地区,重庆中心城区的订单更是能实现“早上下单、当天收货”。

  目前,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已经成为重庆市重点打造的四大货运枢纽之一,基地相继招商引入京东、华南城、顺丰、申通等70余家商贸物流龙头企业,引入二次招商企业超5000家,全面形成综合物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国际贸易四大产业集群,物流基地累计实现市场交易额超4334亿元。

(参与采写:蒋扬怡)

 
给集装箱装上“电子锁” 中国制定集装箱国际标准获准发布   据新华社上海3月26日电(记者贾远琨)3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来喜讯,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央秘书处在日内瓦正式发布了华东师范大学包起帆教授领衔制定的集装箱国际标准《ISO/TS 7352:2023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这是我国在物流和交通运输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一大突破,以数字化助推集装箱物流标准化升级。
  集装箱是全球物流运输的“细胞”,为保证运输安全和明确责任认定,每一个集装箱上都需要有一个箱封,作为运输交接凭证,如果箱封被打开或破损,可作为依据判断物流运输中哪个环节出现安全或管理问题。
  包起帆团队的发明就是将这个箱封从机械化变成数字化。机械箱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易被非法打开或偷换,致使物流过程中走私、偷渡、货物失窃等问题频发;二是由于没有自动识别功能,每次安装箱封后都必须手工录入相关信息,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现错误。
  为实现集装箱箱封的“实时化、可视化、可追踪、大数据融合”,包起帆团队发明了基于北斗/低轨卫星的天空地一体化集装箱监控终端,以及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等系列产品,相关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发明解决了行业痛点问题。包起帆说:“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就是集装箱的‘电子锁’,可以通过它实时监测集装箱的运输轨迹和安全动态,从而掌控物流动向、实现全程监控。”
  让这一发明成为国际标准实属不易。包起帆介绍,在国际标准制定的7个阶段中,最艰难的是提案阶段,一个新项目的立项要有三分之二的国家投赞成票,有5个国家同意加入标准研发团队。
  他回忆说:“2017年12月,我们正式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新项目提案,两度遭遇否决,加上新冠疫情影响,我们通过数十次网络会议和数百封电子邮件不断与各国代表反复沟通,在不断交融中,各国专家对我们的方案从认识、否定,到再认识、逐渐理解,最终达成共识。”
  转机出现在2021年6月,包起帆团队第三次提交的新项目提案终于获得投票通过,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丹麦等均投了赞成票。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清认为,国际标准编制漫长而艰巨,包起帆团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也为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贡献了中国智慧。
  目前,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已在我国检验检疫、内贸集装箱运输、危险品运输、石油化工、能源运输、食品及日化品运输、物流快递等方面开展应用。
  包起帆介绍,已有生产厂家批量生产NFC箱封和二维码箱封,近600万个新型箱封销往美国、加拿大等地,且订单量逐年增加。
“世界超市”义乌快递量大幅增长   据新华社杭州3月24日电(记者屈凌燕)2月,被称为“世界超市”的义乌全市快递业务量完成8.1亿件,同比增长39.5%。今年以来,经济复苏带动生产活动与消费需求回升,作为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所在地、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义乌快递业务量大幅增长,显示国内消费市场活力日益增强,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每当夜幕降临,义乌云驿小镇“三通一达”等快递物流企业就迎来一天中最忙的时刻。各快递企业分拨中心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井然有序,自动化分拣设备精准高效。根据统计折算,今年以来,平均每天超3000万件快递从义乌发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这些数据表明国内市场的消费信心不断增强,消费市场活力日益强劲,潜力加速释放。”义乌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副处长王东升分析说。
  快递业一头连着生产供给,一头连着消费需求,被称为经济发展与消费活力的“晴雨表”。
  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的永银银豪首饰商铺,各种银饰品和蜜蜡等产品琳琅满目。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有的为现场客商介绍新品,有的不断在网上接单。“今年市场回暖明显,春节期间我们接到很多订单。”负责人徐永康介绍,公司销售主要以内贸为主,其中五成销售额来自网络平台。
  凭借货源组织和产业支撑的竞争优势,义乌不仅是“世界超市”,也是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高地。
  晶荣玩具商铺负责人陆庆荣告诉记者,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五六月份,预计今年销售额比去年增长30%。
  中国小商品城集团监测显示,2月2日义乌市场开市后,景气度回升很明显。尤其是3月以来,义乌国际商贸城日均客流量达20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而在义乌市场的背后,带动着全国20多个产业集群、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关联3200多万名工人就业。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启航   据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戴小河)记者26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这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海上油气开发迈出进军“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
  中国海油新能源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康思伟介绍,“海油观澜号”装机容量7.25兆瓦,由浮式基础和风机组成,整体高度超200米,吃水总重达11000吨。
  中国海油执行副总裁兼新能源部总经理杨云说,“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它的建成投用将使我国海上风电的自主开发能力从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级水深以上水平,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奠定坚实基础。
  “海油观澜号”将安装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通过9根总重超过2400吨的锚链牢牢拽住这个“海上摩天轮”。投产后,风机年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所发电力通过1条5公里长的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用于油气生产,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康思伟说,“海油观澜号”是目前世界上最深最远,同时也是全球首个给海上油气田供电、海域环境最恶劣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在单位兆瓦投资、单位兆瓦用钢量、单台浮式风机容量等多个指标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吉林:以良田建设为抓手筑牢大国粮仓
吉林:以良田建设为抓手筑牢大国粮仓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长春3月26日电(记者薛钦峰)春分刚过,天气开始转暖,土壤逐渐解冻。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仓库里,一台台大型农机具整齐排列,几个工人正在维护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正招呼工人们加快维修进度。

  “我们正研究种植玉米新品种、增施有机肥,提高保障粮食生产的能力。”全国两会闭幕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韩凤香迅速返回村里,组织合作社成员抓紧备耕生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锚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一目标,“黑土粮仓”吉林更加坚定发展信心。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改造盐碱地……吉林各地农业部门和农业经营主体正以良田建设为抓手迅速行动起来。

  这段时间,韩凤香带领社员把堆沤好的粪肥还田肥沃土壤,为春耕做足准备。合作社成员王军说,在秸秆覆盖还田的基础上,再增施一些粪肥,土地就更有劲儿了。“地力改善了,玉米产量越来越稳,现在每公顷土地比过去平均增产10%。”他说。

  “把农田保护好,我们种粮农民责无旁贷。”韩凤香说,“农民越来越重视保护耕地。现在有了好的耕作技术,我得带头做好示范推广。大家增产增收的信心越来越足。”

  虽然吉林未到春耕期,但忙碌的不只是农民。吉林多地田间地头已是一派忙碌景象。修缮机耕路、培肥地力、新建排水渠,各地正迎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峰。这几天,长春市农安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负责人吴大海忙着到田间地头查看施工进展,督促企业做好复工。

  在农安县巴吉垒镇洼中高村地头上,挖掘机正将农田边的沟渠挖深扩宽,清理淤泥。工人们将清淤后的沟底垫上石块,沟旁铺设生态护坡砖,争取在春耕前完成沟渠修缮。吴大海说,为进一步保障粮食生产,今年农安将建设高标准农田超过30万亩,目前各乡镇的建设标段已全部复工。

  农业专家们也在为今年的科学研究作准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部署,让不少扎根一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感到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总指挥,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最近忙得脚不沾地。

  他与“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示范区和项目负责人围绕春耕计划、进度、攻关任务召开科研和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论证会,督促各示范区加快各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为用好养好黑土地、建设黑土良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总书记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今年我们将聚焦黑土地力提升、大豆高产栽培等多项技术模式,在东北地区加大示范推广,支撑黑土地保护工程扩面提质,助力粮食产能提升。”姜明说。

  研究所研究员黄迎新最近在吉林西部的通榆、洮南、镇赉等地开展调研走访。每到一个县,他与当地干部、企业开展座谈,了解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需求,并到村屯和种粮大户对接。

  在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复兴村,种粮大户李明一直想通过改造盐碱地提高玉米产量,但是对技术不了解。这次黄迎新在村里调研时为他详细介绍了改良办法,李明非常感兴趣。“我们打算在这儿建一个示范点,帮助当地农民把盐碱地改造成良田。”黄迎新说。

  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之一。作为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示范区的负责人,黄迎新和同事扎根盐碱地,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这次到各地区调研,就是把好技术推广给更多农民。”黄迎新说。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吉林省把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建设作为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抓手,2023年计划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16万亩,并在全省范围内创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0个,建设规模15万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吉林省将探索国有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型建设模式,今年在长春、东丰、长岭等市县启动第一批试点建设,试点规模30万亩,为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提供可复制样板。”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赵雷说。

 
这个“小院”不简单
这个“小院”不简单
云南大学探索“科技小院”教育模式,“四轮驱动”培养知农爱农乡村振兴创新型人才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谢锐佳、王长山、杨静
 

 
  2019年1月10日,傣风浓郁的曼拉村99号院迎来了一户特殊的“居民”。
 
  从这一天起,这个“小院”就发生很多令村民感到新奇的事。
 
搬到田间地头


 
  北倚青山、流沙河环绕的曼拉村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新来的“居民”叫“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以下称“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驻扎着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的师生。
 
  “这些大学生不到大学里上课,整天就泡在田里?”
 
  “他们种的水稻像韭菜,割了长,长了割,种一年能管好几年!”
 
  ……
 
  村民们对这个“小院”发生的新鲜事感到很好奇。
 
  村民们不知道的是,“小院”里,胡凤益团队正在掀起水稻生产的又一次革命。
 
  村民们还不知道的是,“小院”里,云南大学正在探索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不是不上课,是把课堂搬到村里、田里。”科技小院创办者、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解释说,“我们采取‘1+4+1’培养路径,即1个学期在校完成理论课学习,4个学期在科技小院开展研究实践,最后1个学期完成论文并答辩毕业。”
 
  多年生稻是胡凤益团队多年攻关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颠覆了传统水稻“种一次割一茬”的种收方式,一次栽种多次收获。“‘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设立,就是想闯出一条研究生培养新路,依托多年生稻科研,‘耕读教学、实践育人’,培养一批知农爱农的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胡凤益说。
 
  科技小院租了曼拉村50亩地做试验田,“云南大学试验站”的大红牌子立在田间异常醒目。“‘赤脚大仙’来了!”2月中旬,北国还在冬末,西双版纳已到了插秧季节,科技小院师生们正抢抓时令,忙着插秧。
 
  “赤脚大仙”是科技小院日常负责人黄光福老师的“雅号”,与大多数师生下田穿雨靴不同的是,他喜欢赤脚下田,觉得赤脚与泥土“亲密接触”更踏实,作业起来更方便。
 
  “这其实反映了我们的学风、作风、教书育人方式,脚踏实地,拜大地为师。”胡凤益说,“搞农学研究,搞多年生稻研究,光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不敢下地怎么行,不会插秧怎么行?”说话间,胡凤益已几步迈进水田里,手把手教学生们插起秧来。刚入学时,跨专业的研究生李万鹏没有下地经历,现在,插秧、割稻、施肥、骑三轮……田间活样样很溜,成为能带师弟师妹的“熟把式”。
 
  “我们把课堂搬到农田里,就是要打破以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生产一线实践验证’的研究生培养路径。”胡凤益说。
 
  “开饭了!”插秧忙了一上午,大家摘掉草帽,脱下雨靴,准备吃午饭。
 
  “糟糕!”轮值做饭的李凌宏和李万鹏同学,可能没预计到今天人多了一点,水放少了,饭没焖熟。“先吃面条!”经验丰富的黄光福马上启动“紧急预案”,边用开水下面条,边加水继续焖米饭,化解了一场“危机”。
 
  “米是我们产的多年生稻,饭是师生轮流做。”胡凤益笑着说,“我们小院常驻10多位学生、两三位导师,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学生有疑惑随时请教,老师有任务随时布置,师生协同,融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和导师科技研发于一体,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植入“三农情怀”


 
  吱呀一声,一辆三轮车停在门口,车上下来一个卷着裤腿、头戴草帽、面色黝黑的青年人,风风火火闯进店里,熟练地端起桌上的茶壶倒茶,一饮而尽。
 
  来者正是黄光福老师,刚下地回来。其时,记者正在曼拉村多年生稻稻米专卖店采访店主岩坎叫。
 
  “学生、老师跟我们都很熟,他们经常到村民家串门。”看着记者有点“吃惊”的眼神,岩坎叫解释道。
 
  去年,岩坎叫种了100亩科技小院研制的多年生稻“云大26”,管理成本低,收成不错,米质还好。而下定决心种植,正是师生经常到村民家串门的“成果”。有了上门师生的持续“灌输”,岩坎叫才知道有这么一种“栽一次割几年”的神奇水稻。
 
  “我鼓励师生们与村民打成一片,用我们的科技成果造福当地居民。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涉农高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你不与农民交朋友,不了解三农,怎么会‘爱’农?”胡凤益说,“有了‘三农情怀’,科研才更有方向,更有动力。”
 
  记者与胡凤益在村里行走,他时不时会停下来与老乡打招呼,聊上几句,俨然一位老村民。
 
  “厚植‘三农情怀’要融入当地。”胡凤益说,“我们会参加村中议事会和节日活动;一到周末,同学们还会把曼拉村的小朋友们召集起来,做做游戏、科普知识、辅导作业……”
 
  “本地米1斤5块钱,‘云大26’1斤能多卖1块钱。”岩坎叫对记者说,“‘云大26’软糯,很香,好多游客都成了回头客,你看这个刚刚用微信下单。”从半信半疑到成为“铁粉”,岩坎叫很看好多年生稻的前景,准备在合作社推广。
 
  “多年生稻第一年”……“多年生稻第五年”,试验田里插着各式牌子,标注着各个田块水稻的“身份”。“基地‘岁数最大’的多年生稻已割了8茬,产量还基本稳定,今年已是第五年。”胡凤益看着身旁成群翻飞的白鹭,笑意写在脸上,“最长能割几年,我们也不知道。”试验田一路之隔,是上千亩多年生稻示范田。绿油油的育秧地里飘来一股稻香,师傅正忙着往插秧机上搬运秧苗。“到了夏天,千亩稻浪一定会很壮观!”胡凤益满脸憧憬。
 
  有着云南“美丽乡村”称号的曼拉村如今也在搞乡村旅游,而科技小院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浓厚的稻作历史文化底蕴、现代农业科技助推乡村振兴的真实场景,正在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不少家长慕名而来,带孩子品味乡韵乡愁,看看神奇的多年生稻,买点“科技米”回家尝尝……
 
  “如何让多年生稻更快推广,给更多农户带来更大的实惠?”几年科技小院的熏陶,“三农情怀”在硕士研究生李凌宏心中落地生根,他带领团队奔走了云南省12个州市76个县市区,进行了180余次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以“多年生稻——中国粮食安全‘新防线’”项目摘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如今,李凌宏继续扎在科技小院,攻读博士学位。
 
  “学了半天农,既不知农也不爱农——‘三农’情怀缺失;老师课上讲的头头是道,生产中半点不靠——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象牙塔里苦学四年、七年,一出校门啥也不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弱……”胡凤益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痛点,通过“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培养模式实践,正在逐步化解。
 
迎来“桃李芬芳”


 
  2月16日,记者随胡凤益到离科技小院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景洪试验站,这里也有10多位师生长期驻扎。
 
  “我们在景洪嘎洒、元阳哈尼梯田、玉溪元江等不同生态区都设有试验站。”胡凤益说,“一院多点”的科技小院运行机制,师生可以根据课题需要在不同试验点流动实验,有利于提高科研效率。
 
  在有着傣族建筑风格的景洪试验站,夜里的灯光要到12点以后才熄灭。“师生们不光白天要劳动、做实验,晚上还得学习、进行学术交流。”景洪试验站日常负责人张石来老师说。16日晚上,胡凤益安排5位同学讲解农业前沿技术,并请导师们对讲解效果进行点评。
 
  “‘三农’情怀、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师生协同,通过这‘四轮驱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胡凤益掰着指头数着科技小院的丰硕“产出”,“已培养5届42名知农爱农、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农科研究生,获各种教育成果7项,师生协同发表13篇科技论文、审定3个品种、发明2件专利,‘赤脚大仙’黄光福获得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青年导师张石来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博士后张玉娇参与设计的课程获得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10余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青年人才专项支持……”
 
  “胡老师,非常感谢您帮我教会孩子做饭洗衣,这是我20多年来一直在教没有教会的,没有后悔把孩子送到您这里……”胡凤益说,“硕士生贺汝来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着真的哭了。我们的培养是全方位的,‘立德树人’,不仅要会做事搞科研,更要会做人。”
 
  更可喜的是,去年,胡凤益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成为当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中科院院士种康、钱前都对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是全球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的重要突破”“是我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突破之一”。
 
  目前,师生协同创新成果多年生稻技术已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多年生稻已经培育7个品种,其中3个已获得云南省级审定,在云南及全国南方水稻产区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14个国家进行示范,应用前景广阔。
 
  “我们的教学成果也像多年生稻一样生命力顽强,‘长势’旺盛。”胡凤益自豪地说,“云南大学借鉴我们的培养模式,又相继建立花卉、咖啡等10个科技小院,其中4个获得教育部立项支持建设。”
 
  如今,“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已被列为全国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科技小院”教育培养模式像一块强力磁铁,吸引各方人才、科研资源前来聚集——
 
  2021年3月,毕业于日本冈山大学的雷贵杰加入多年生稻团队,年仅32岁的他成为云南大学农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学院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青年人才是学院的主力军、生力军。”胡凤益说。
 
  各学科则纷纷“闻稻而来”,也把实验室搬到稻田里,有研究水土流失的,有研究病虫害的,有研究温室气体的,也有研究农村社会经济的,还有研究乡村振兴的……多年生稻“长”成了以农学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
 
  3月下旬,栽下去一月有余的多年生稻已长到十多厘米高。月初受邀前往华盛顿国际顶级科技舞台上展现多年生稻创新成果后,胡凤益又从昆明奔赴西双版纳科技小院,穿上雨靴,忙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湖南古田在春耕中见证水稻的新生
湖南古田在春耕中见证水稻的新生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张玉洁、周勉)三月的澧阳平原上,农人们灌水耕田,一株株新种下的水稻,沐浴春光奋力生长。

  新春伊始,澧县城头山镇城头山村的种粮大户李先磊忙着检修旋耕机、插秧机等10多种水稻作业器械,对早稻秧田开始进行机械翻耕,购置早稻种子及育秧盘;三月,他忙着种水稻,在田里抢时间……

  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今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117万亩,其中水稻103.1万亩。粮食总产预计10亿斤以上,可满足近300万人一年的口粮。

  青青稻苗,在风中摇曳,讲述着新一年的希望,也沉淀着千百年的传奇。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们,或许很难想到,他们偶然发现的野生稻,在经历数千轮春耕后,彻底地改变了后人的世界。

  “在不断尝试各种野生植物的果实后,我们的祖先最后发现野生稻稻米饱腹、口感不错、容易储存,于是就把野生稻作为重点驯化作物。”正在进行“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课题研究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意愿说。

  澧阳平原日照充足,水量丰富,气候温暖,土壤肥沃,为野生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这里现存的彭头山、八十垱、城头山、鸡叫城等稻作遗址,记录着先民们勤于稻作的历史。

  “这里被视为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李意愿说。

  中国稻作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距今12000年左右的水稻植硅石;在玉蟾岩,还发现几粒完整的古栽培稻。

  如今,走进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仍可见规整的古稻田,田埂之间是平整的厚30厘米的纯净灰色田土,在稻田剖面可以清晰见到水稻根须。稻田旁边的原生土上,有水塘、水沟等初步配套的灌溉设施。

  “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开启农耕文明时代。”李意愿说,水稻的演化与传播是在人类行为作用下十分缓慢的进化过程,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驯化和选育,古代先民终于让驯化后的栽培稻“挺直腰杆”,并攻克了掉粒的难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助理辛业芸说,栽培稻是由野生稻长期驯化而来,古代就已经有古栽培稻,这种溯源和演化对领域里的科研工作者都是有吸引力的,袁隆平曾经很关注古栽培稻遗址的发现。

  如今,在袁隆平生前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他曾经像对稻子一样呵护并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

  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试验基地管理处副处长郭夏宇介绍,去年3月,由来自全国7个省的11家单位组成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牵头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组建了专门团队,“80后”“90后”年轻人占团队总人数的70%。

  从2018年袁隆平提出“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简称“三一工程”)开始,李建武就一直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下田,才是成功的‘捷径’。”今年38岁的李建武一直谨记袁隆平的教诲,每次攻关试验,都需要试验田所在地农民的配合。为了说服和指导大家,李建武总会连续几个月与老乡同吃同住同下田,确保精心设计的栽培方案能顺利实施。

  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人握紧手中的稻种,不懈努力,终于以野生稻的基因培育出了杂交水稻。金黄沉甸的稻谷让无数人享受到了吃饱的幸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昔日臭水沟变成休闲好去处 武汉老城区水环境治理有成效
昔日臭水沟变成休闲好去处
武汉老城区水环境治理有成效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武汉3月26日电(记者万芃琦)春日的武汉,小雨淅沥,常青公园里的柳树抽出嫩芽,花草愈发繁茂。浅蓝色的跑道上,有市民慢跑;湖边的亭子里,一群老人吹拉弹唱。这是一座看似普通的城市公园,但它承载着重要的治水功能。

  常青公园的地下,藏着一座10万立方米的调蓄池,它有助于缓解机场河常年令人困扰的“小雨小溢、大雨大溢”难题。而这座调蓄池的建成得益于武汉市近年大力推进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开始,武汉市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实际和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出台了一批包括汉口老城区排水通道黄孝河、机场河在内的重点流域治理规划,武汉市水环境改善由此进入提速阶段。

  武汉市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技术负责人邓德宇说,黄孝河和机场河的上游是暗涵,汇集沿线居民的生活污水,过去一到雨季,大量雨水汇入暗涵,容易导致污水溢流至明渠,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常青公园地下新建的调蓄池可以削减雨季洪峰流量,让雨水不再干扰污水的输送和处理。

  据介绍,整个二期项目有21个子项,包括建设1座地下净水厂、3座调蓄池、2座污水强化处理设施等,已于2022年8月全部完工。

  项目建成后,如何调度运营成了一个新问题。由于黄孝河、机场河两河流经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4个行政区,沿线水环境设施众多,分属9家权属单位,运行数据难以汇总,调度协调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市水务局去年12月印发了《武汉市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调度预案(试行)》,明确了组织架构、调度规则、调度机制,建立了三级决策程序。

  制度完善之后,治理项目的“大脑”——智慧水务调度中心有序运转了起来。记者走进调度中心,在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看到,整个流域内水务设施的实时运行情况显示在地图上,一目了然。屏幕前,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处理各类数据。

  “一旦有可能出现降雨等情况,调度中心会提前收到气象部门的预报信息,工作人员分析预判之后,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向相应水务设施的管理人员发出调度指令。”智慧水务调度中心运营经理薛媛冬说。

  据武汉市水务局污水处介绍,结合重点流域治理,过去5年里,武汉市建成初雨处理厂2座、溢流污染处置设施2座、溢流污染调蓄池23座。市内雨水和污水协同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91万吨/天,雨季溢流调蓄和处置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以上,重点流域具备了一定的溢流污染处理能力。

  经过连绵小雨的冲刷,机场河岸边的树木青翠欲滴,空气格外清新,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目前,机场河明渠水质达到Ⅲ类,人们曾经避而远之的臭水沟一带,如今成了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博鳌零碳示范区开始“试验”
博鳌零碳示范区开始“试验”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海口电(记者王存福)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东南侧的一排风机,其旋转产生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博鳌零碳示范区能源系统;海岛建筑“光储直柔”系统建成巨型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与其他能源系统互联互济,有效提高示范区的可再生能源自给率;新闻中心的“光储直柔”示范项目完成改造,配电网灵活性和可靠性均得到提高……当前,博鳌零碳示范区首批16个子项目竣工,即将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开启零碳“试验”。

  位于博鳌镇东屿岛外的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占地面积330亩,包括10千伏开关站、光伏发电设施和农业大棚三大板块。开关站综合楼和农业大棚区,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和主要设备安装调试。“一地两用,阳光共享。板上发电、板下种果蔬,都直供论坛,零碳、绿色又环保。”国家能源集团海南公司项目现场负责人毛卫华说。

  “与以往国际知名绿色低碳新城建设项目相比,博鳌零碳示范区为城市建成区提供了可落地、可推广的经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长胡耀文说,示范区展示了以适宜技术逐步更新改造的零碳建设模板。

  “示范区建设最大化利用当地的风、光、热资源,让自然做功。”胡耀文介绍,例如,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增加遮阳、增加绿植系统等针对当地气候的被动式、低成本绿色降碳技术,减少高成本技术的使用;采用空气热源替代天然气,为酒店提供生活热水;最大化利用岛内建筑、地面、停车场、景观设施等铺设光伏发电系统,集中展示当前光伏利用技术和我国光伏技术发展水平。

  示范区建设主要靠自主探索。“我们没有特别成熟的体系和架构可以参照。边建设边研究,是此次建设的特征。”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授刘烨说,建设过程中未大拆大建,实现了低扰动更新。

  零碳示范区,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集成应用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等多领域深度减排技术,新建林业碳汇等高质量抵消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并逐步趋于零的示范区。

  据测算,已完工的16个子项目可实现减碳(含抵消措施)9055.8吨/年,年供清洁电力1510万千瓦时。围绕东屿岛为核心的1.8平方公里博鳌零碳示范区,其余项目将于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前完成,并全面实现零碳运行。

  海南省住建厅副厅长刘联伟介绍,接下来,示范区尝试建立一系列政策公约,引导零碳会议会展、零碳旅游等公众行为,促进示范区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目标。

 
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 为保护母亲河夯实基础 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现场直击
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 为保护母亲河夯实基础
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现场直击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太原3月26日电(记者高敬)一头连着河流、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

  为加强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部近期启动黄河干流中下游及部分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新华社记者随排查工作组在山西省吕梁市上山下河进行实地排查,看如何把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

  上山下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


  21日上午,吕梁市柳林县黄河支流三川河岸边,一组排查人员在一家洗煤厂外进行排查。两名排查人员系着安全绳被下放到河岸下面,仔细查看杂草下是否有排污口。同时,一架无人机沿着河岸扫视一遍之后,围绕这家工厂的外围进行仔细勘查。

  经过检查后,排查人员确认这家工厂只有一个已经登记的排污口,将相关信息上传到手机里的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信息系统。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2021年启动,目前完成了黄河上游和若干重要支流排污口的排查。此前,生态环境部在长江、渤海排污口排查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

  此次负责排查吕梁市的城市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何连生介绍,此次排查工作要求把一切正在排,有迹象,或者是有可能向河流、湖库、湿地以及溪沟、坑塘等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口子,全部纳入排查范围,并登记建立清单。

  他说,这里山势陡峭、交通不便,有的排污口在河道边,与道路的落差较大,排查人员需要使用安全绳等设备才能到达排污口附近。还有些地方人力难以到达,需要借助无人机进行拍摄,来确认是否为排污口。

  记者了解到,生态环境部采用了三级排查模式:第一级排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开展技术排查,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第二级排查组织人员对发现的疑似排污口进行徒步现场排查,核实确定排污口信息;第三级排查组织业务骨干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攻坚。

  当前正在进行的二级排查,共调动280多名排查人员,同时应用无人机、探地雷达、全地形机器人、荧光溯源仪等高科技设备,让一些隐藏在水下、桥下、林下的排污口无所遁形。

问题导向,找准黄河水环境改善的抓手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排查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入排查梳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的“风险点”。

  此次仅吕梁市就涉及970多个疑似点位的排查任务,排查人员还要发现疑似点位周边是否还有此前未发现的排污口。

  在柳林县坪上村一处坑塘,几辆吸污车正在转运养殖场废水,水体浑浊发黑,持续散发着臭味。排查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储存的是附近一家养殖场的冲洗废水,与黄河干流直线距离只有大约200米。坑塘没有做防渗处理,遇到暴雨等天气,污水还会有溢流风险,这个点位将被认定为一个排污口。

  临县碛口古镇,地处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是当地有名的旅游景区。记者跟随排查人员下到黄河岸边看到,一些客栈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由于目前并非旅游旺季,污水总量不大。碛口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镇上正在建设一家污水处理厂,预计今年可以投入使用。

  何连生介绍,排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一些地方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明显不足,许多村镇的污水和雨水管网混排直排问题常见。排查人员还注意到,黄河沿岸和一些支流两岸堆放着大量生活垃圾,当地的垃圾收集转运能力也存在短板。一些农家乐、小型养殖场等基本没有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随手把垃圾丢在河道、污水随意泼洒等现象常见。”他说。

“查、测、溯、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此次排查中,山西、陕西、甘肃的14个地市由生态环境部组织进行排查,山东、河南按照相关要求和技术规范自行组织排查。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对地方进行监督检查有所不同,排污口排查是帮助地方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补齐短板的重要途径。

  这位负责人介绍,要落实“排查、监测、溯源、整治”4项任务,现场排查、摸清底数,只是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第一步,为科学整治夯实基础。排查后还需要开展监测,分析掌握污染物入河情况;进行溯源,基本查清污水来源;分类整治,推动解决突出排污问题,提升流域水污染治理水平。

  按照计划,今年要完成黄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溯源80%和整治30%的任务,到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排污口整治工作。通过排查整治,构建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大数据系统,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效率和水平。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政府是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应统筹谋划排查后的各项重点工作,围绕“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确保水安全”的目标,各司其责,全面完成整治任务,系统提升截污治污工作水平。

 
预计今春沙尘过程偏多 沙尘天气是否呈变多趋势?
预计今春沙尘过程偏多
沙尘天气是否呈变多趋势?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近日,今年以来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沙尘天气侵袭多地,波及20个省(区、市),影响面积超过485万平方公里。本次过程强度达到强沙尘暴等级,为2000年以来3月第三强。据气象部门预计,4月至5月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过程次数较近10年同期偏多,沙尘强度总体与近10年持平。

  今年3月以来,我国已经出现4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偏多。为何近期沙尘天气如此频繁?

  据介绍,沙尘天气的形成需满足3个主要条件:持久强劲的大风、沙尘源和低层大气不稳定。中央气象台环境气象室主任张碧辉表示,3月是沙尘天气高发期。今年3月以来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多大风天气,加之植被尚未返青,配合裸露的沙源地地表条件,易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

  近年来,我国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什么还会出现严重的沙尘天气?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研究员丁婷分析说,我国北方植被增加总体上有利于侵袭我国的沙尘天气次数逐步减少,但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也是影响我国沙尘的重要源地,2022年植被生长季蒙古国降水较近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盖较差。

  “此外,今年沙尘天气频发主要和近期大气环流异常有关。”丁婷说,今年春季前期气温明显回暖,尤其是3月初出现了一次极为罕见的回温天气,导致前期冻土层沙土快速融化。3月至4月本就是北方大风高发季节,在一定的大风条件下,造成沙源地的沙尘多次输送至我国。

  张碧辉说,预计4月至5月,蒙古国南部至我国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偏少,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有蒙古气旋阶段性南下影响,利于形成沙尘天气。预计3月31日至4月2日,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等地自西向东将有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沙尘天气频繁来袭,不少公众疑问:我国沙尘天气将来是否会越来越多?

  “从统计结果看,2018年至2022年期间,我国北方平均沙尘总次数和沙尘暴次数都多于2013年至2017年平均数,但这并不能认为沙尘暴出现了明显变多的趋势。”丁婷说,从更长时间尺度来看,21世纪前10年,沙尘总次数和沙尘暴次数均明显多于近10年,这表明现阶段我国仍处在沙尘影响减少的大背景下。此外,沙尘天气频次还受到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直接影响,因此会呈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特征,例如2017年和2022年春季沙尘暴次数均仅有一次。

  专家表示,我国及周边有沙源地的国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尤其是叠加春季前期气温偏高,非常有利于沙源地沙土变得疏松,从起沙条件来说,增加了沙尘天气发生的可能性。

  国家林草局日前表示,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国仍有257.3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特别是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始终是巨大且永久性的沙尘源,防沙治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气象专家建议,加大科技攻关和部门合作,加强对沙尘起源、沙尘输送动力等机理研究和沙尘天气数值模式预报技术的研究,提升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沙源地生态治理、沙尘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和沙尘灾害应急处置之间的联动,为防灾减灾和科学精准治沙提供支撑。

       (记者黄垚)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20万尾中华鲟分批放归长江
20万尾中华鲟分批放归长江

( 2023-03-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武汉3月25日电(记者侯雪静)10万尾中华鲟25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放归长江,持续补充长江中华鲟物种资源。此次放流共分3批,共计20万尾。这是三峡集团联合国内相关中华鲟保护机构,连续第68次开展流域化中华鲟放流。

  “本次放流首次启用‘现场放流+云端放流’相结合的方式,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自3月17日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以来,社会各界人士报名踊跃,纷纷预约参与线上、线下放流。明年计划继续采取社会化放流的方式,增加现场放流人数,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说。

  据姜伟介绍,此次放流延续“中、青、幼”相结合的科学放流策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年龄跨度从半岁至14岁,为促进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创造有利条件。目前,三峡集团攻克了中华鲟营养发育调控、遗传管理、性别鉴定、基因组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建立了覆盖亲鱼培育、催产繁殖、梯队建设等全生命周期保护体系,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

  在本次放流活动前,科研人员给接近性成熟的大规格中华鲟打上卫星标记,后期将通过卫星标记监测,评估中华鲟在我国近海海域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其野外存活及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为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和下一步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人工繁殖及放流是保护鱼类物种的关键手段,有助于实现鱼类种质的延续并为野生资源提供持续补充。

  三峡集团自1984年起,每年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从未间断。截至今年3月25日,三峡集团已累计保护繁育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近100种,人工增殖放流超1095万尾。其中,中华鲟放流累计为68次,共550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