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在京举行 |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
|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
|
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
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 |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
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文章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文章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文章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文章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嘞!”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黄河北岸的豫东平原,微红的朝霞映衬下,麦田延伸向远方。在河南省濮阳市庆祖镇西辛庄村,一排排小楼干净整齐。门口挂着一串串红灯笼的一处院落,就是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的家。
“记者朋友,快进家!你们来得怪早,等天再亮些咱看麦去。”70多岁的李连成笑着迎出来。身材瘦削的他,一口浓浓的濮阳口音,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在屋里,他给我们倒上热水,讲起了那次特别温暖的经历——
2019年3月,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连成到北京出席大会。得知习近平总书记要来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而且自己有机会发言时,李连成又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能向总书记说说心里话,担心的是咱能不能把农村的事讲清楚、讲到位。”
在那天代表团审议的现场,8位代表先后发言,李连成是第5个。他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民的八个梦想。
“中国农民有八个梦想。让孩子就近上个好学校,找一个好的医院看病,就地就业、不外出打工,村里面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
村里人的梦想,也是亿万农民的梦想。李连成一条条讲得生动,总书记一句句听得认真。
“足足讲了6分钟,总书记一直微笑看着我,耐心听我讲。”李连成回忆说,“刚开始紧张,后来越讲越起劲,把紧张都忘了。”
总书记微笑着说:“你今天讲的这些,恰恰是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要求……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
李连成坐在总书记对面,间隔也就四五米,把总书记讲的话听得十分真切,觉得身上特别有劲儿。
“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亲切握手,还说我讲得很生动。”忆起那一幕,李连成有些激动,“总书记在梁家河做过村支书,对农村的事很了解。他和咱农民的心离得很近,心贴心。”
全国两会结束后回到家乡,李连成把总书记的话完完整整讲给乡亲们听。这让大家备受鼓舞:总书记这么重视农村、关心农民,大家一起加油干,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这些年来,西辛庄村的变化特别大。“一个一个梦想都在实现。”李连成掰着指头高兴地给我们细数:
读书梦,村里幼儿园、小学都有了,吸引周边1300余名学生来上学;
健康梦,今年村里一个有着500多张床位的医院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就业梦,村里聚集几十家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工业企业,带动本村和周边村民就业2000多人;
环境梦,道路通畅,鸟语花香,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化好了,乡亲们心情舒畅;
……
李连成当选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正在为到北京出席大会做准备。他高兴地告诉我们,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关注的依然是乡村振兴,“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和煦的阳光带来暖意。得知当地正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发展产业打好基础,我们提出去看看。
广袤碧绿的田野,让人感到无限希望。沟渠已经建好,机井也通上了电,新品种小麦正在试种。“这麦都好着嘞!”李连成边走边看,一看到麦子就有说不完的话。
“下一步有啥打算呢?”我们问道。
“干都中了嘛!”李连成露出了朴实的笑,“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民的梦想,一个个都在实现。下一步就是带着乡亲们加油干,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嘞!”
新华社郑州2月28日电
提质增效 守正创新 |
五年来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成果丰硕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职尽责的重要方式。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共收到提案2.9万余件,立案约2.4万件。
五年来,全国政协会同有关方面将提质增效贯穿提案工作全过程,推动提案工作不断发挥好反映民声民意、促进科学决策、广泛凝聚共识的功能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这是2020年底,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走访科技部座谈会上的一幕——
“今年科技部主办的重点提案有4件。其中,袁亚湘、王先进委员提出的关于尽快布局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提案,以提案委员会走访科技部的方式督办。”
围坐在“回”字形会场桌边,科技部负责同志向提案委员会介绍相关提案办理情况。
走访提案承办单位,是提案委员会多年来坚持开展的一项工作。2020年,根据修订后的《重点提案遴选与督办办法》,走访提案承办单位成为督办重点提案的一种方式,有效增强协商成效,促进提案办理落实。
这是提案委员会积极推动提案工作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早在十三届全国政协之初,提案委员会就制定出台“关于提高提案质量的意见”文件,并修订提案工作条例,引导委员注重提案质量不比数量,坚持不调研不提提案。
“五年来,提案委员会严格执行提案审查标准和程序,坚持质量第一,不搞凡提必立,确保立案提案立得住、有共识、能办理。”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李智勇说。
与此同时,针对重点提案,全国政协创新性地将提案督办与重要协商议政活动相结合,推动提案工作内容更丰富、成效更突出。
“对于条件不成熟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还通过强化提办双方平等协商有效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真正让提案工作反映各方诉求、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李智勇说。
五年前,民盟中央、台盟中央、致公党中央及多名委员提交了有关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提案。经全国政协主席会议研究,确定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率队赴多地展开专题调研,召开座谈研讨会共计22场。委员提出的不少意见建议,都在陆续出台的政策措施中得到体现。
五年来,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牵头督办重点提案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8位主席会议成员牵头督办重点提案84项。
提案委员会还建立了定期走访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工作机制,并且实现本届内上门走访全覆盖。通过面对面座谈交流,了解党派提案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在增进联系、凝聚共识中推动提案工作更好落在实处。
推进提案智能系统建设,同样是提案委员会创新工作的一大亮点。
据悉,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网上提案提交率已经达到99.97%。此外,委员还可以通过提案数据库,实时查询本人本届内所有提案内容及办理结果,履职方式更加便利、快捷。
从2018年开始,全国政协建立每年评选年度好提案机制,累计评选年度好提案近300件,并在全国政协官网、人民政协报予以公布,激励广大委员增强质量意识,打造提案精品。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戚建国介绍:“建立评选年度好提案机制是十三届全国政协的一项新举措,目的是确立质量导向,推动提案工作高质量发展。”
而作为每届一次的重要评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和先进承办单位表彰会于2022年9月召开,248件优秀提案和46个先进承办单位获表彰。
《关于健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提案》《关于促进科学营养膳食的提案》《关于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提案》……一大批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关切的优秀提案脱颖而出。它们选题准确、针对性强,或者对宏观决策、长远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或者对改进工作有明显积极作用。
既通过评选表彰彰显导向作用,又向社会积极传播提案声音、总结经验做法。
去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提案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新时代提案工作丛书》出版,内容涵盖人民政协提案工作的历史、理论、制度、经验和实务,集中反映新时代人民政协提案工作的创新成果。
面向未来,提案委员会负责同志表示,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履职尽责,创新方式方法,努力通过提案工作更好服务新时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夯实新时代良法善治根基 |
追寻国家立法五年闪亮足迹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高票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编纂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通过香港国安法……回望过去五年,一个个国家立法的深刻印记,已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52件次。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新时代立法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谱写新征程良法善治崭新篇章。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五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立法工作和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聚力夯基固本——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党带领人民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制定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监察官法、审计法等,完善宪法相关法律制度,在新制定的二十余部法律中明确“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确保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规则得到全面实施。
坚实法治保障——
制定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激励军人有效履行职责使命;修订兵役法,为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提供法治保障;修订军事设施保护法,健全领导管理体制,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修订海上交通安全法,全面提升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制定数据安全法,全面提升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国防和军事领域立法愈加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立法推进改革——
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修订行政处罚法等法律;审议通过海警法,明确中国海警局统一履行海上维权执法职责;制定修改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疫苗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等,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支持重大改革,护航国家发展。
“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适量的体育锻炼,建议将‘开设体育课’修改为‘开齐开足体育课’。”
2021年11月,体育法修订草案征求各方意见,四川省雅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雨城区第二中学召开座谈会,参会老师踊跃建言献策。这些意见经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一些意见被新修订的体育法采纳。
这是我国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一个生动缩影。
据统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设立3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1个立法联系点,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还带动省一级、设区的市一级人大建立了5500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立法工作充分汇聚民意民智。
“通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7编、1260条、10多万字,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典就此诞生。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以高质量立法助推高质量发展。
“看,小江豚游过来了。”伴随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在湖北宜昌葛洲坝下游江段,江豚家族连年“添丁”,“拖家带口”嬉游成为常态。
在湖南岳阳、安徽马鞍山、江苏扬州……“江豚逐浪”成为长江沿线城市一景。从警多年的长江航运公安局民警严谨说:“巡江的时候,经常见到一团团小鱼苗,数量众多。长江水生生物数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
长江保护法的实施,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支撑,持续守护母亲河的岁岁安澜。
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多部生态环保法律……“1+N+4”的生态环保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艰巨繁重,各领域立法需求多、要求高。
立法紧跟时代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新动能。
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修改种子法,为乡村加速腾飞点燃“法治引擎”;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修改反垄断法,制定期货和衍生品法,支持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织牢公共安全“防护网”。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迅速制定和实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医师法等法律、决定相继通过或修改,多效并举、全方位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机制,突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一部部接地气、务实管用的法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近期多地出台延长职工生产和育儿假期等政策,可能让企业倾向于减少招聘女职工,建议建立政府和企业共担生育成本的机制”;
“修订草案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发出检察建议或者提起诉讼的五种情形,建议在此基础上增加反家庭暴力检察公益诉讼”……
2021年12月23日,一场气氛热烈的审议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现场进行。围绕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的热点问题,与会人员踊跃发言,提出一条条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会场外,讨论在更广泛的时空中延续。在修订草案两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逾16.6万人次共提出72万余条意见建议,群众的呼声得到充分表达,立法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民生领域立法,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了一批与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
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修改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依法治教保障立德树人;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打出重拳,为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筑牢“防火墙”……一部部法律为百姓的切身利益“量身定制”,彰显国家立法机关对公民权利的尊崇和保障,体现了为民情怀和时代温度。
民之所呼,立法所向。
聚焦社会热点,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高空抛物、刑事责任年龄、冒名顶替上学就业等问题作出直接回应;反食品浪费法从“小切口”入手,通过法治引领节俭新风尚;以“未成年人”为关键词的一系列修法行动密织法网,更好地保护“少年的你”……哪里有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哪里就有立法机关的关注与回应。
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有了新内涵,国家立法就有了新任务。
适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制定电子商务法,立法“拥抱”电商时代;推进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促进实现司法公正……紧贴人民群众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各方面的法律需求,以良法助推社会高效能治理、守护百姓高品质生活。
法治安邦,民生所盼、发展之基。
回望一部部体现党的主张、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良法不断问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征程写下一个个生动注脚。新征程上,立法工作心怀“国之大者”、满载人民期盼,向着建设良法善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续奋勇前进。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稳中有进 稳步前行 |
二〇二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亮点解读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顶住压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GDP达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为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面对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三季度经济大盘恢复回稳,四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
“全年经济顶住压力实现3%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体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盛来运说。
2022年全年,粮食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产0.5%,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4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33.5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原煤产量45.6亿吨,比上年增长10.5%;原油产量20472万吨,2016年以来首次回升至2亿吨以上……
一系列经济指标反映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能源保供成效明显,发展韧性持续彰显。
“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盛来运说。
——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新动能持续增强。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
“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利于持续提高我国产业附加值以及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实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说,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在高基数上实现新突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新高。
“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机遇,让我们植根中国、深耕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GE医疗集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22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比上年增长8.5%;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3.3%……
“在积极稳定经济运行的同时,全国上下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盛来运表示。
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之一。
“2022年,疫情对居民就业、收入和生活冲击较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多,基本民生保障压力明显加大。”盛来运说,各地区各部门聚焦人民群众关切,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涨幅始终低于3%,全年上涨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2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430万人、849万人、825万人……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年以来,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处处焕发生机活力。一系列指标释放经济运行积极信号:
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返扩张区间;新增信贷4.9万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4.5%;截至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45亿美元,较2022年末上升1.82%……
“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行。”盛来运说。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
——世界看多中国的“四力”逻辑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开年以来,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展现勃勃生机。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多家跨国公司加大对华投资力图抢占先机,全球大宗商品也在中国内需反弹带动下行情看涨……低迷的世界经济图景下,中国引擎持续发力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信心、带来稳定、提供动力。
过去三年,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疫情对民生冲击降到最低的同时确保了经济平稳有序运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之后,中国内需消费强劲反弹,产业体系高效运转,政策支撑精准发力,开放合作有序展开,强劲的整体复苏态势和系统复苏能力令外界惊叹。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认为,中国经济“有着强大的复苏基因”。
中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为政府”不断瞄准重点难点,为市场有效运行提供“稳”的定力。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财政政策以更有针对性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降低市场主体负担,同时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尔·加斯帕尔认为,中国物价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中国仍有足够充裕的政策空间。铭基亚洲基金投资策略师安迪·罗思曼认为,在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实施紧缩政策之际,中国是为数不多实施相对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政策端同时聚焦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进”的动力。《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对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作出部署;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致力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为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政府高效统筹经济基本盘的逆周期调节与培育增长潜力的结构性调整,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应对内外挑战的各项政策高效统筹、立足长远,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更稳定预期。
人口超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的超大规模市场和中国政府扩大内需战略的配套实施,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疫情缓解后的存量释放促使消费加速回暖,外出就餐、线下购物、旅游娱乐消费数据均大幅反弹。市场对过去三年民众储蓄释放支撑中国消费复苏抱有强烈预期。美国银行经济学家研究报告称,预计今年中国将释放超1万亿元现金储备,推动“比亚洲其他国家更快的反弹”。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分析报告认为,今年将是“中国消费者年”。
消费驱动力还来自高质量发展引领的增量创新。中国消费市场正进入消费升级、模式创新的快车道,政府接连出台政策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得以充分释放,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为消费市场转暖注入可持续动力。德勤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拥抱多元创新”“追逐技术跃升”成为中国消费市场新趋势。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中产阶级继续壮大、高端化势头延续等趋势正在重塑中国消费市场。
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稳定安全的供应链和高效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业生态,使在华兴业的国内外企业拥有无可比拟的综合成本优势。据统计,202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按美元计比上年增长30.9%。随着中国经济复苏态势日益巩固,加强供应链在华布局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选择。宝洁公司近日透露将其国际贸易供应链控制中心从欧洲搬到广东,以便更好地辐射欧亚市场。特斯拉公司表示,计划在2023年向全球市场交付约180万辆汽车,上海工厂和相关配套企业组成的在华供应链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模式、新赛道,以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和全产业链制造业优势为依托,企业创新的“星星之火”往往能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并为技术应用、技术集成、技术迭代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公开表示,“中国远不只是销售市场,更是创新引擎,正在引领重要发展趋势并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美国《外交官》等多家外媒关注到,中国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不凡成就,高质量发展正极大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融合,为各国开展对华经贸合作不断创造新机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一年,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额达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7.5%。“一带一路”倡议今年步入十周年,中国累计已同151个国家签署合作文件,2022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9.4%。近期,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公布2022年对华贸易年报,美国和欧盟对华货物贸易总额均创下新高,多国对华经贸合作亮点频现,经贸联系更趋紧密,供应链合作更具韧性。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认为,随着中国重新开放,消费者的需求会有大幅回升,这有利于与中国相连的所有价值链。
中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2023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数据背后是制度型开放的政策支撑。2022年以来,新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实现了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新增条目数量达到历年新高,增加多条高技术制造业条目……中国德国商会最新年度问卷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中长期前景持积极态度,希望在中国科技创新大潮中收获机遇。《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西方企业正在寻找中国重新开放所带来的商机。
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与世界发展共赢的“中国奇迹”。全球经济承压前行,投资者和企业家在寻求新的增长点时,都会问:下一个“中国”在哪里?
一个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一个政策支撑有力的中国,一个产业创新高潮迭起的中国,一个高水平开放谋求共赢的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磁力。正如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所说:“如果你在寻求增长,答案非常简单。下一个‘中国’,在中国。”
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回升 |
二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清理证明2.1万多项 “减证便民”显实效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不用往返奔波,只需填写好申请书、签署“跨沪浙户口网上迁移告知(承诺)单”,王女士只花了30分钟就拿到了上海户口簿。
王女士的经历,得益于浙江自2019年起推行的户籍管理领域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
通过搭建“长三角警务一体化协作平台”,打通部门间“信息孤岛”,群众办理业务直接调用相关数据作为证明依据,浙江已有50项涉及户籍领域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办”“移动办”。
记者从司法部获悉,自2018年全面清理证明事项工作启动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累计清理取消2.1万多项证明,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行,“减证便民”工作成效显著。
从牵头成立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到建立清理工作联络机制;从开设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到对各地区、各部门的清理工作及时督促指导……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以来,证明事项大幅削减,办事企业和群众需要提供的证明事项不断减少,曾经的“办证多、办事难”等现象得到明显改观。
在清理证明事项的基础上,2020年10月,我国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用“信用承诺”代替“材料证明”。
人社部18项资格考试报名所涉及证明材料全部推行告知承诺制,1618万余人通过告知承诺制完成考试报名;国管局优化提取业务流程、简化办事材料,实现99%的提取业务“零材料”办理、实时办结……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改革部署,以“减证便民”工作为抓手转变管理方式,政府管理服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各地区、各部门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于“减证便民”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率已超百分之九十四 |
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一万三千元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位置,统筹各项政策措施推进960万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根据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监测系统调度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有劳动力503.91万人,其中475.98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4.46%,较2021年底上升2.54个百分点,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了1人以上就业目标。
据介绍,易地搬迁脱贫人口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13615元,增速远超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速。搬迁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比接近80%,高于全国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比。
各地围绕安置点累计建成各类配套产业项目2.54万个,农牧业产业基地或园区占建成配套产业项目的46.26%。各地在安置点周边均配套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等义务教育基础设施。99.56%的有搬迁后扶任务的县为安置点新配建了卫生室(站),其他县也将安置点纳入了当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范围。
此外,大中型安置区已实现“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层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驻村(社区)工作队全覆盖。22个省份向17342个安置点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社区)工作队,实现了“应派尽派”。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组织开展专项行动,推动大型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小型农村安置点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至1249头 |
累计落实补偿补助资金近270亿元用于长江禁渔退捕渔民安置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马毅在农业农村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二年,各项保护措施协同推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长江江豚数量有所回升。根据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
鱼类种类和资源量逐步提升。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了25种。
区域代表物种资源恢复比较好。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中游的“四大家鱼”、下游的刀鱼数量都有明显的增长。
部分物种分布区域明显扩大。长江刀鱼能够溯河洄游到历史上最远的水域洞庭湖,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较大幅度增加。
马毅同时强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总体偏低、珍稀物种濒危状况严峻、外来物种种类较多、水系连通性和水生生物生境状况较差等方面现状尚未根本性改善,仍需要坚定不移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统筹开展系统性保护。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严赋憬、于文静)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28日说,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2年末,中央和地方累计落实补偿补助资金269.98亿元用于退捕渔民安置。
马毅在农业农村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二年,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基本实现应帮尽帮、应保尽保。“截至2022年末,16万多名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退捕渔民转产就业,22万多名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已有4.4万多名退捕渔民领取养老金。”马毅说。
马毅表示,下一步要兜牢渔民安置保障底线,农业农村部将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通过就业培训、职业推荐、创业支持和公益岗位等渠道持续开展就业帮扶,落实养老保险补贴,把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及时纳入低保、特困救助供养范围,推动将生活困难的退捕渔民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体系,增强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了解,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其中,前3年是长江禁渔“三年强基础”之年。
公安部:去年打掉长江非法采砂犯罪团伙90余个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按照公安部部署要求,沿江各地和长航公安机关紧盯“改、采、驳、运、销、用”等涉砂重点环节,聚焦组织化、团伙化、黑恶化非法采砂的重点案件,以及部分重点区域,采用专案侦办、异地审查等方式,深挖隐案积案,依法严惩非法采砂犯罪人员。在2022年开展的专项行动中,查扣非法采砂、运砂船舶190余艘,查实涉案江砂220余万吨,涉案金额3.2亿元,有力震慑了此类犯罪活动,2022年月均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36%。
公安部设立“长江大保护”24小时举报热线,精准指导沿江公安机关成功侦破长江涉砂类案件37起,带破隐案积案96起。同时,密切与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强源头治理,强化综合整治,清理铲除非法采砂犯罪滋生土壤。
北京:去年处置涉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363件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据通报,北京市纪检监察系统共接收涉及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或反映456件次,处置涉及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363件,谈话函询纪检监察干部151件次,对纪检监察干部立案16件,处分23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其中,处分厅局级干部3人、县处级干部14人。此外,2022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纪检监察干部216人次。
上海:以信用报告化解企业“开无违法记录证明难”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据悉,上海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的举措适用于各类登记注册在上海的市场主体,主要覆盖三大类应用场景:金融场景,如申请上市、挂牌、再融资、并购重组、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商务经营场景,如参与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接受第三方机构评估评审等;行政管理场景,如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申请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参与评比表彰等。
据介绍,实践中虽然企业开具证明的需求旺盛,但相关证明既无规范名称也无清晰界定,经常以“合规证明”“行政合规证明”“无违法证明”“无违法犯罪证明”“无不良记录证明”等名称出现。
由于证明内涵不清晰,还出现了以“完税证明”“已缴纳公积金证明”“无事故证明”等充作企业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的情况。同时,由于这些证明大多在企业注册地街镇、区的基层行政机关开具,仅能证明企业在出证单位管辖区域内有无违法记录的情况,其证明力也比较弱。该类问题影响企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说:“该项工作的总体做法是汇聚上海各级、各领域行政机关生成的企业违法记录信息,并开发‘专用信用报告’,用来载明企业的违法记录信息。专用信用报告仅供企业自身查询、使用,专用于证明本企业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相关领域有无违法记录的情况,可替代企业前往各领域行政机关开具的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可以有效节约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三月,这些新规开始施行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于3月1日起实施。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11个药品,涵盖2个新冠治疗用药、7个罕见病用药、22个儿童用药等,绝大部分是5年内新上市的药品。
调整后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2967种。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已达600余个。
2023年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于3月1日起施行。
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清单明确了14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各级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农业农村、商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以及海关,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加强对新污染物的管控、治理。
《化妆品抽样检验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组织开展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工作,并负责建立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信息系统,加强化妆品抽样检验信息化建设。
化妆品抽样检验应当重点关注儿童化妆品和特殊化妆品,使用新原料的化妆品,监管工作中发现问题较多的化妆品等。
《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
暂行办法明确生产销售者“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和市场监管人员的属地监管责任,要求生产者配备质量安全总监和质量安全员。
在生产全过程监督检查方面,要求生产者建立原辅料管理、生产关键点控制、出厂检验控制等管理制度以及控制措施,实现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新修订的畜牧法自3月1日起施行,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畜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提出国家建立健全现代畜禽养殖体系。
新修订的畜牧法修改完善了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做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禁养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
《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自3月1日起施行。
根据规定,数字和网络出版物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汉语拼音、普通话语音、规范汉字、现代汉语词形、标点符号和数字用法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需要使用汉语方言、繁体字、异体字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相关规定。
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办法明晰以工代赈政策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建设领域和赈济模式,强调向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等政策目标,进一步完善了以工代赈投资计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具体要求,并新增了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等内容。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
新办法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围绕国家科研项目和市场创新活跃领域,同步推进科技研发和标准研制,提高科技成果向国家标准转化的时效性。对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实施效果良好,需要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的团体标准,可以按程序制定为国家标准。
预备役人员法自3月1日起施行。
作为全面规范预备役人员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本法对预备役人员领导管理体制、身份属性和分类,以及预备役军衔、选拔补充、教育训练和晋升任用、日常管理、征召、待遇保障、退出预备役、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范。
关爱“罕见” 点亮生命之光 |
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
2023年2月28日,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点亮你的生命色彩”。
面对罕见病诊治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发布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我国多部门通力合作,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探索罕见病防治诊疗工作的中国方案。
制定目录、组建诊疗协作网
确诊难、缺少药、药价高,是当前罕见病诊治的三大难题。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委托中国罕见病联盟对近4万名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医生开展调研,最新结果显示,近70%的医生知晓第一批罕见病目录,51%的医生开展过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协作。
而就在4年前,超过七成医生并不了解罕见病的基础诊疗。
从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三医”联动到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从发布罕见病目录,到最近成立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我国不断提升全国罕见病诊疗水平。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324家医院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机制。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国家级牵头医院,深入开展疑难罕见病研究,在全国20余个城市组织开展培训,覆盖医生逾10万人次,提高了我国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
“罕见病患者的痛揪着医者的心,必须加快提升对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说,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整合罕见病病例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让罕见病被更多的人看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汇聚起来,给他们关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多的医疗群体加入罕见病诊疗队伍。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组成中国罕见病联盟西北协作网,帮助更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实现诊疗。
罕见病大部分由遗传因素导致,从“生命起点”把好关,降低罕见病发生率至关重要。我国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全国婚前保健机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机构已有4000多家。
激励药物研发,加快审评审批
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有药可治。无药可用,是全球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发布《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治疗罕见病特效药物。同时,将罕见病药物纳入小品种药、短缺药管理,推动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联盟,充分发挥国家医药储备蓄水池作用。
“罕见病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临床诊疗、药品供应保障等各个方面。加强罕见病药物研发是保障罕见病患者治疗的重要一环。”致力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国内罕见病领域药物研发起步晚,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这一研究领域。
针对罕见病“用药难”,我国对罕见病治疗药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按照有关规定,对于临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罕见病药品在70日内审结。国家药监局已累计批准60余种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快速提升。
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规范推进国内少量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建立“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药品供应保障协调处负责人李波介绍,2022年,各级短缺药品行政管理部门核实并处置1200多种药品供应问题,为部分罕见病群体遭遇“断供”的急需药物如氯巴占等开辟绿色通道。
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
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医保目录的更迭,牵动人心。
今年年初,一款脊髓性肌萎缩症口服药——利司扑兰,通过谈判被纳入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这意味着,除了“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已进入医保外,此类疾病患者实现了“有药可选”。
这是让罕见病患者振奋的好消息。今年已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进医保。5年来,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新增618个,其中包括22个罕见病用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罕见病设立专项,科技部批准建设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罕见病研究杂志创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罕见病共助基金发布,国家卫健委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工作驶入快车道,给更多患者带去希望。
“走小步不停步。罕见病诊疗方案的每一次推进,都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救治。这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弱有所扶、践行生命至上的生动写照。”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解决罕见病“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难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做好药品供应保障等工作。
为罕见病患者增添生命色彩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
今年2月28日,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了解罕见病,关爱罕见病患者,才能为更多罕见病患者增添生命色彩。
罕见病是诊疗难度极大的疾病,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在我国,不少罕见病患者依然面临“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的难题。
据调查,以往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为4年。更快更准被诊断是许多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心愿。近年来,我国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展罕见病病例直报、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加强罕见病医师队伍培训、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系列推进罕见病防治诊疗工作的有力举措,让更多罕见病患者“被看见”。
“有药可用”事关罕见病患者的健康福祉。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已知的罕见病中95%的罕见病无有效治疗药物。对此,我国不断提升罕见病药物研发能力,对罕见病治疗药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探索同情用药。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也照见医学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温度。
罕见病治疗费用高,是横在全球罕见病患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年初公布的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5年来,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新增618个,其中包括22个罕见病用药,覆盖法布雷病、庞贝病、戈谢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罕见病。这一惠民生的举措有效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温暖着他们的心。
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对每一个小群体都要关爱、都不能放弃。随着社会各界的携手努力、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罕见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将会得到更好地呵护和保障。
(记者李恒)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罕见病家庭的希望与坚守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
“孩子肌力增强,吞咽、呼吸也好了很多,真不错!真不错!真不错!”专家连声说出的3个“真不错”让小君妈妈喜极而泣。“每次都能看到孩子的进步,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小君家住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她的出生给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带来了很多快乐。然而,1岁5个月时,小君妈妈突然发现孩子走路越来越不稳,着急的她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最终得到的却是噩耗——孩子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
疾病彻底改变了生活。小君奶奶带着孩子每天风雨无阻跑县城做康复训练,小君爸妈则起早贪黑打工挣钱……“我们了解过国外有治疗药,但70万元一针啊,我们这种家庭想都不敢想。”小君妈妈说。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类的罕见病。这一疾病在中国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1/6000到1/10000。去年,广受关注的“SMA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过“灵魂砍价”后,从每针70万元降至3.3万元进入医保目录。医保报销后,每针花费大约1万元。
看到这一好消息后,小君妈妈立即联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卞广波的团队。“我们已经注射了6针,现在孩子能扶着东西站了,也能独坐,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她一定能跟其他孩子一样走路。”她说。
与小君妈妈一样,在希望中坚守的还有12岁女孩茹茹的妈妈。自从孩子2岁多确诊SMA后,这位“80后”妈妈就辞去工作,全身心照顾孩子、陪伴做康复。
“孩子以前还能偶尔自己走走,但两年前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年,肌肉萎缩程度加重了。”茹茹妈妈说。
在宁夏人民医院27日组织的国际罕见病日脊髓型肌萎缩症主题义诊咨询活动现场,茹茹妈妈说:“这个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茹茹注射了4针,手部力量有增强,但下肢改善不多。”
孩子年龄的增大还加大了照顾难度。12岁的茹茹身高已超过妈妈,重85斤。“小时候还能抱上抱下,但现在只能扶着挪动,没电梯的地方根本没法去,画画课也只能停了。特别是现在孩子处于青春期,心思更加敏感。”茹茹妈妈说。
这次来到义诊咨询现场,茹茹妈妈积极与其他患儿家长交流,得知有种定制的脊柱矫形器和矫形鞋效果好,她连忙拜托家长把联系方式发给她。她还想咨询专家另一种SMA治疗药物——利司扑兰。
据了解,利司扑兰成功进入今年1月份公布的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们医院已经启动利司扑兰相关采购程序,争取第一时间让有需要的患者用上这种药。”卞广波说。
作为儿童神经学专家,卞广波是这些SMA患儿困境得到改善的见证者之一。截至目前,该医院共收治SMA患者31人,完成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治疗128剂次。
卞广波说,每次看到病情得到改善的孩子用表情或者动作表达谢意,就是他最满足的时候。
来自中国罕见病联盟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2000多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到2022年11月,中国已有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覆盖26种罕见病。
“诺西那生钠只是高值药物入医保的一个代表,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药物进入医保系统,为我们提供治疗罕见疾病的有力武器,给患者带去康复的希望和新生。”卞广波说。
“孩子很喜欢电脑,我们全家都鼓励她多钻研,不仅能通过这个看到世界,将来也能自立。”茹茹妈妈说。
带你正确认识慢性疼痛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
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慢性原发性疼痛、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可能由组织损伤、慢性疾病、心理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
《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且正以每年1000万至2000万的速度增长,构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
“疼痛会对人的社会功能产生综合影响,包括家庭、工作、教育、学习、人际交往等。”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兰萍说,有时心理疾病也会造成疼痛,药物能够改善疼痛的生理状态,疼痛背后的性格、成长经历、神经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问题也需要关注。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说,近20年来,国际医学界已经开始将疼痛提升到疾病的高度,“但很多慢性疼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等待着原发疾病的好转而把慢痛消除,而应该把慢痛当作疾病去积极对待。”
专家介绍,慢性疼痛领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在所有的慢性疼痛人群中,约有近三分之一以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手段难以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疾病;受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颈肩上肢痛、腰腿痛等慢性疼痛呈低龄化趋势;各专科对疼痛的关注程度和医生诊疗水平有待提高等。
一般来说,疼痛时间超过3个月为慢性疼痛,也有一些超过1个月就算慢性疼痛。专家强调,不管是急性疼痛还是慢性疼痛,都不要一味忍痛。
“慢性疼痛不是靠忍就能解决的,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正确认识,及时去相关科室就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李水清介绍,慢性疼痛有两个核心的机理——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如果不在较短的时间内逐步控制、缓解疼痛,可能导致疼痛时间变长、程度加重。一旦形成敏化状态后,药物、理疗等手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李水清说,疼痛科在慢性疼痛疾病诊疗方面可以为病人提供很好的医疗服务。若病人在一个科室就诊后没有找到答案,可以申请多学科合作的形式,由不同专业的医生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判断病人病情,寻求最精准的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杨渝平提示中青年群体,很多身体的疼痛其实不需要吃药,可以通过肌肉力量训练进行缓解,“有一些是躯体性的因素,是可以找到病灶的;有一些是心因的疼痛,通过跟运动医学、骨科、康复科等医生沟通和配合,也能够找到解决疼痛的方法。”
晚期癌症病人面临着难以承受的疼痛。疼痛治疗专家建议,对这类癌痛患者的镇痛原则是优化镇痛、提高生活质量、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和避免不恰当的给药。
“对晚期、终末期癌症患者来说,止痛药物是不容易成瘾的。而且,对那些生存时间只有数月乃至数天的患者而言,成瘾问题也不应是主要考虑的问题,更应该尽可能让他们有尊严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从事妇科肿瘤诊疗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说。
如何解决3亿人的疼痛问题,是实现健康中国的一个重要课题。
今年2月起,全国医院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在各地展开。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的《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提出,2022年至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逐步推广疼痛综合管理。方案要求,提升疼痛诊疗能力和相关技术水平,力争实现试点医院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及时获得疼痛诊疗服务。
“医疗行业做好疼痛综合管理,一方面要更多运用现代疼痛医学的理念和现代技术,实现舒适的诊疗,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疼痛学科建设和慢性疼痛诊疗能力水平,提供规范化的、合理有效的疼痛医疗照护。”樊碧发说。
樊碧发认为,加强对疼痛性疾病的诊断能力是首要问题,整个医疗系统甚至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疼痛医学,加强临床疼痛的评估,了解疼痛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百姓雷锋”何以成为现象级学雷锋品牌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
记者在网络搜索“百姓雷锋”词条,相关内容超过2000万条。一些雷锋精神研究专家认为,社会大众的关注认可,理论研究者的分析,还有一些地方的效仿,说明“百姓雷锋”评选活动已成为现象级学雷锋品牌。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城市之一,抚顺创造了靠典型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学雷锋活动不深不实等问题——“百姓雷锋”的评选则有效解决了一些难题。
以真实化破局将雷锋神化、泛化倾向。雷锋是榜样模范,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百姓雷锋”在各自领域为社会、群众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真实可信,这让周围人感觉雷锋离他们很近。记者了解到,“百姓雷锋”评选活动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候选人的精神特质要和雷锋精神高度吻合,让人们感觉到像雷锋、是雷锋。
以时代化破局将雷锋轻化、淡化倾向。越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追求幸福的关键时刻,越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宣讲、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60年来,不管社会怎么发展,雷锋精神始终薪火相传。“百姓雷锋”评选活动紧扣时代脉搏,形成了正面导向,成为抚顺地区学雷锋活动的载体和抓手。广泛的群众性保障了“百姓雷锋”评选活动的强大生命力,持续推动学雷锋活动走深走实。
以常态化破局将“学雷锋”运动化、形式化倾向。网络上有种论调“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百姓雷锋”连续17年坚持评选,评选期间长时间广泛宣传,足以说明在抚顺学习雷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甚至疫情防控期间,仍然坚持以电视制作、分期录制播放的形式,播放颁奖典礼,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可以说,“百姓雷锋”评选活动侧重关注普通人的道德生活和社会贡献,让学雷锋活动从“高大上”转变到“接地气”,让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潜移默化形成一种道德自觉,成为现象级学雷锋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报记者于力、高爽)
你们的样子,就是雷锋的样子 |
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抚顺“百姓雷锋”追访记 |
|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