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新华财经

06版:权威发布

07版:新华关注·健康

08版:新华深读

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在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的拟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决定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推荐。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习近平就《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同意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3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3人,候补中央委员170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在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的拟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决定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推荐。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习近平就《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同意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隆重悼念江泽民同志,做好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换届准备工作,动态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回升、促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进一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全会强调,开好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对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全会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继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全会指出,党的二十大对深化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党中央机构、全国人大机构、国务院机构、全国政协机构,统筹中央和地方,深化重点领域机构改革,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全会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维护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加强组织领导,不折不扣把机构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全会认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要丰富载体、创新手段,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使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深入人心。领导干部要继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作表率,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熟练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整体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部署、重大举措,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制定好、实施好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具体举措,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位。
  全会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超预期因素随时可能发生。全党同志必须坚定信心,保持战略清醒,发扬斗争精神,做到“三个更好统筹”,努力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新阶段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实好“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要努力扩大内需,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扎牢社会保障网,补齐医疗卫生特别是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短板,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推出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谋划好各领域的改革。注重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全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强化理论学习和运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抓好换届后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团结协作、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的生动局面。要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真正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共同奋斗。
 
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
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中共中央2月28日在中南海举行民主协商会,就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共中央拟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通报情况,听取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共二十大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完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落实中共二十大的部署,中共中央在深入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草案)》。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后,将把国家机构改革部分的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总的看,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针对性比较强,力度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触及的利益比较深,着力解决一些事关重大、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习近平强调,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即将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是这次全国两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对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研究部署,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酝酿、听取意见。在酝酿过程中,大家认为,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的产生,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工作,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严把人选政治关、廉洁关、形象关。在充分听取意见基础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面考虑人选条件、各方面结构要求和工作需要,提出了建议名单,并提请中共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
 
  习近平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深刻理解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改革方案上来,大力支持改革,确保大会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把两会开成民主团结、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大会。希望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认清形势、传递信心,团结带领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所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和教育引导,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无党派人士代表李卫等作了发言。他们认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都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酝酿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中共二十大精神,关系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表示坚决拥护,并就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支持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王晨、石泰峰、李干杰、何立峰、张庆黎和陈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出席会议的党外人士还有陈竺、万钢、陈晓光、辜胜阻、刘新成、邵鸿和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张恩迪、李钺锋、周忠和。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3月1日出版的第5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

  文章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文章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文章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文章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漫漫征程中,新时代十年绘就浓墨重彩的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022年,党的二十大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记者采访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大家从十个维度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品质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正值耕耘时节,神州大地正播撒高质量发展的新“种子”——
 
  广东将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山东强调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吉林计划今年培育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00多家;重庆提出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发展……
 
  “现代化的中国,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必然是高品质的中国。努力做到稳增长与提质量并重,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筑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委员说。
 
  最近,一名居住美国的博主在社交媒体感叹:十几年前家里的“中国制造”大多是衣服鞋帽,而现在是无人机和智能电视等。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个体感受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发展由“量”向“质”的嬗变。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到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代表说。
 
  新征程上,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排名中提升到第12位,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增长极加快崛起……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连接成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
 
  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委员说,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心所向,是时代所需,是大势所趋!
 
创新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最近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既展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带给观众强烈的真实感。片中的量子计算机、外骨骼机器人等许多科技产品,都是基于现有技术进行合理想象的产物。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感慨,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让“科幻”离我们更近。
 
  天宫、蛟龙、北斗、天眼、墨子、大飞机……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浩瀚太空,中国空间站已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每年将发射2艘载人飞船、1至2艘货运飞船。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预计2027年前后完成首飞;2030年左右实施“觅音计划”,探测太阳系外是否有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预计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
 
  “逐梦太空的成就,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也折射出创新中国的澎湃动能。”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委员说,科技赋能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雄安,现实中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同时,“云上雄安”也在同步拔节生长;
 
  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科研人员围绕6G关键技术集中攻关,不久前创下了6G传输速率全球最高纪录;
 
  远程医疗、智慧物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无人工厂”24小时不间断生产,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国制造”、产业规模已破万亿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距离现在不过十余载。
 
  新征程上,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把握人才第一资源,一系列举措已经或即将铺开——
 
  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炉……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0年来专注于铁路钢轨研发的攀钢集团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邹明代表说,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把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变量”转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活力中国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展望新征程时提出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报告强调“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受益于河长制推行,村口的绿水青山换新颜;进博会、消博会举办,餐桌上有了更多进口美食;将更多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普通人身边具体而细微的变化,彰显深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95后”产业工人邹彬代表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数据二十条”发布,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迈出重要一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改革向深度挺进,激活资本、数据等要素,正打开经济活力“新阀门”。
 
  新型城镇化建设敲定“十四五”施工图,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有“温度”,社会有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改革广度继续拓展,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7亿户。
 
  “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问题,不仅事关当前经济,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度壁垒,把‘两个毫不动摇’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表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委员表示,无论从供给侧来看,还是从需求侧来讲,我国都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优势条件。只要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就一定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活力和动力。
 
畅通中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是畅通中国。
 
  俯瞰神州大地,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
 
  2023年1月,伶仃洋,串联珠江东西两岸的世界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完成最后一节海底隧道沉管主体浇筑。由32节海底沉管组成的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
 
  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将于明年建成通车。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
 
  不只南海之滨跨海通道建设繁忙。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马不停蹄——华北平原,高速公路加快成网;雪域高原,川藏铁路不断延伸……
 
  到202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能力利用率显著提高,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6万公里左右;到2030年,主骨架基本建成,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为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奠定基础。
 
  届时,我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将基本实现。“怒江大峡谷沿岸多个县目前已建成美丽公路。我们交通人一定会全力以赴,为建成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云南交投集团怒江美丽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健代表说。
 
  我们的交通工具会更聪明。长期致力于交通研究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委员说,我国铁路在智能建造等方面走在前列,也在服务智慧出行、智慧平台建设领域加快探索。到2035年我国的智能列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的快递包裹将跑得更快。“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将基本实现。
 
  今日神州,前所未有的“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正在勾勒;建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装机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5G网络加快规模化部署,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畅通中国,四通八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美丽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置了“环境资源界”这一界别,这是全国政协界别30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来自中国气象局的张兴赢委员正是其中一员。
 
  “此次界别调整是应时之举、应有之义。”张兴赢委员说,处理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道必答题。
 
  1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中国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2022年底,金沙江下游,总装机规模列世界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中国传统“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正在改变。祖国西北部,成千上万块光伏板逐日追光;辽阔海面上,大风车耸立于碧海蓝天间化风为电……
 
  改变的,不只是能源。
 
  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6.5%,重污染天数比率首次下降到1%以内,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两年前,云南一群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吸引全球网民在线“围观”,让世界看到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曾经“濒危”的大熊猫降为“易危”等级,“吉祥鸟”朱鹮初步摆脱灭绝的紧迫风险,“微笑天使”长江江豚追逐嬉戏……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是一名“老”委员了。他说,随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他正在关注如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等,瞄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课题。
 
  展望未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的家园必定愈发美丽可爱。
 
  人们享受更多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田园风光。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更加绿色、更可持续。“十四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全世界保护规模最大、保护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惠及面最广的国家公园体系。
 
  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在我们手中描绘。
 
共富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年初,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一组数据引人关注:
 
  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7下降到2022年的1.9。十年间,全国的这一数字从2.88下降到2.45。
 
  “城乡居民收入比倍差越小,城乡贫富差距越小。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微差别,见证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变化。”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只是“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今天的中国已站上新的起点: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5万元,10年间翻番。
 
  迈向共富中国,一个更美好的图景正在不断展现——
 
  收入再上新台阶。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更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收入得到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
 
  人的发展更全面。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1.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提升至95%;到2035年,养老、健康服务产业进一步扩大,更多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博物馆将丰富人们生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大篇幅部署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多乡村发展有望迎来新模样。
 
  “我眼中的未来乡村,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也和谐。乡村处处是美景,还可以‘点绿成金’。”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代表说,这也是余村努力的方向。
 
  距余村200多公里的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先富起来的“小下姜”正带领周边20多个村子组成的“大下姜”一起努力,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圆梦共同富裕,需要每个人的勤劳付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你我勠力同心,一起拼搏,共富中国一定能早日实现!
 
文明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近日,传承中华文明的两项工程,迎来“关键时刻”:
 
  ——北京西北五环外,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破土动工,预计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成为集文物展示、修复、保存和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实施,首次明确北京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委员说,故宫北院的建设将“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重大文化工程既守护中华文脉,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将镌刻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
 
  今日中国,传承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等重大文化工程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
 
  从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召开到“时代楷模”不断涌现,文明之光点亮群众生活,引领时代风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理论相结合,必将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实现更加繁荣的发展。
 
  新征程上文化建设步履坚实。“到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各艺术门类创作活跃,精品迭出,逐步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中国人将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文保机构与多国开展古迹保护修复合作;中国原创电影日益受到外国观众欢迎……中华文明不断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安全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设置专章,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将是一个安全的中国。
 
  粮稳天下安。2022年,面对疫情、灾情等多重挑战,我国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一系列“硬指标”,要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代表表示,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增产难度大,保障粮食安全要切实落实“两藏”战略。
 
  藏粮于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
 
  藏粮于技。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提高单产,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能源被喻为工业的粮食。中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委员说,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要更加重视。
 
  向高处攀登——海拔4600米,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火热建设;向深海进军——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向5000米的海底挺进;
 
  向自立自强迈进——广东惠州,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核电机组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
 
  一项项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夯实能源安全基础,为现代化建设加“油”、打“气”、充“电”。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国持续推进锻长板补短板、稳定工业生产、优化产业布局等工作。
 
  安全,更是每个人实打实的感受。
 
  我国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群众安全感提升至98.62%;长期处于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国家行列……
 
  拥有长期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中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在推进现代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开放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累计开行1410列——2023年首月,被称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实现“加速跑”,实现连续33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让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让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即将迎来10周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鲜明标识。
 
  在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委员看来,“一带一路”倡议让全球更广阔地区间实现互联互通,造福了更多国家人民,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将让世界受益匪浅。
 
  今日之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
 
  1分钟,价值约8000万元的货物在中国与世界间吞吐;
 
  1小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约1.12亿元;
 
  1天,价值约33.77亿元的外商投资流入中国……
 
  今日之中国,以更开放胸怀拥抱世界——
 
  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向世界展示开放诚意;
 
  打造消博会、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国家级“展会矩阵”,与世界分享共赢机遇;
 
  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多个大洲,深度融入国际市场……
 
  未来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
 
  扩大更多优质产品进口;更多中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向外资敞开大门;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破解世界难题中将听到更多中国声音和智慧……
 
  “高水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代表说,上海举办进博会的外溢效应证明,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既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世界带来更多合作共赢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开启众多全新可能性,也将为世界提供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目标。”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说。
 
奋斗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开年以来,从南到北的春耕备耕忙,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快递物流加速“奔跑”……各行各业“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工作应有的样子。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我们既要稳增长,又要推进绿色转型。我们在一些优势产业领先,但在关系安全发展的一些领域还有短板亟待补齐。这些挑战必须通过接续奋斗解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探索奋斗中实现赶超。
 
  从青年人的样子,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样子。
 
  “嫦娥”探月、“天问”探火……逐梦九天的背后,有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托举“神舟”、牵引“玉兔”、驾驶“祝融”,心有苍穹,目尽星河;
 
  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
 
  杨倩、苏翊鸣、吴易昺……越来越多“95后”“00后”走上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年轻人的奋斗模样……
 
  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洒奋斗,将个人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必将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如期实现!
 
  2023年全国两会即将启幕。这次盛会将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开局之年的具体奋斗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记者熊争艳、王希、于佳欣、高敬、王雨萧)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一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
 

 
  近3亿师生重返充满生机的活力校园,累计发送旅客超过15亿人次的春运交织成流动中国的温暖图景;多个国家盛情迎接中国出境旅游团……穿越疫情的阴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过了艰苦卓绝的3年,战胜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6日召开会议,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指出,3年多来,我国抗疫防疫历程极不平凡。2022年11月以来,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成效巨大: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我国较短时间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


 
  这个兔年春节,来自孟加拉国的青年医生米斯巴·费尔杜斯从北京出发,驱车700多公里,在他导师的家乡山东临沂,度过了难忘的假日。
 
  “一路上我看到,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经济日趋繁荣,社会焕发活力。”费尔杜斯说,中国不断优化调整防疫措施,决策实事求是,非常人性化。“特别是去年11月以来,我看到中国强大的应对能力。”
 
  在病毒猖獗时期,中国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冲击,最大程度降低了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重症率和病亡率。当病毒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主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2022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数据是明证:
 
  一面是火热升腾的社会活力——春节假期,短短7天,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春节档电影票房达67.58亿元,位居影史同期第二;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6.8%。
 
  一面是稳步下降的疫情态势——全国整体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23日为14.7万人次。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全力提升医疗准备、产能储备、组织统筹配备,中国平稳度过政策“转段”“换挡”后的适应期。
 
  1398万医务人员始终坚守在抗疫最前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短时间内由7337个扩充至1.6万个,重症病床由19.8万张扩充至40.4万张;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覆盖率达到96.1%……
 
  32个督导组赴各地督导做好农村防疫工作,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统筹调度,加大村医巡诊力度,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
 
  严格落实第十版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统筹好新冠和其他疾病救治,不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我们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我国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考验,建立了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可以说本轮疫情基本结束,现在的感染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散发状态。”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
 
  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重大判断、对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对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群众是认可的,成效是巨大的。
 
  极不平凡:党领导人民3年抗疫的伟大实践,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在12个工业大省中增速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增速全国第二……
 
  曾经的疫情防控主战场湖北,近期交出一份“重振答卷”。爬坡过坎、激流勇进,3年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湖北,迎来涅槃重生、强势复苏。
 
  发生在荆楚大地的“蝶变”,正是这3年来中国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的一个缩影。
 
  古往今来,对病毒的认识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鼠疫、天花、霍乱……人类总是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科学认识、优化策略,从而在防控的“持久战”中步步走向主动。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是坚持生命至上、与时间赛跑的果敢选择——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
 
  无论是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还是100多岁的患病老人;无论病情多重、难度多大,始终不抛弃、不放弃。4万多名医务人员坚守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一线,不放弃每一个患者,总体治愈率达到94%,治愈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3600多人。
 
  这是坚持人民至上、与病毒较量的毅然选择——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全球先后经受了数波疫情冲击,多国反复经历“放开—封控”的循环,并为此付出数百万人的生命代价。
 
  而在中国,始终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因时因势优化抗疫举措,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正因如此,中国抵御了一波波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冲击,在病毒最凶猛的阶段,中国有效保护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2020年和2021年两年中,全世界与新冠疫情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高达近1500万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疫情防控成效相当于避免了几百万人的生命损失,为人类战胜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坚持高效统筹、求解非常之难的科学选择——
 
  顶住压力、攻坚克难,中国以高效统筹引领全局,不仅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求进……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疫情防控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基于理性、科学、责任,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选择,实现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最大限度维护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秩序的有机统一。
 
  倍加珍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深刻总结3年抗疫的宝贵启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深入总结3年多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经验做法,完善相关机制和举措”“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
 
  成果来之不易,启示弥足珍贵。
 
  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就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1月30日发表声明认为,新冠大流行可能正接近转折点,但新冠仍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能对人类健康和各国卫生系统造成重大损害,同时呼吁采取长期公共卫生行动,优先降低新冠发病率和死亡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也研判认为,未来新冠疫情可能会断断续续在我国局部地区、部分人群、一段时间内发生。
 
  为此,必须盯紧关键环节,加强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必须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疫苗接种工作,促进老年人接种率持续提升;必须继续优化资源布局,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必须统筹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攻关,积聚各方力量提升生命健康科技水平。
 
  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就要深刻总结3年来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面对病毒变异带来的一次又一次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
 
  从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到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大上海保卫战……中国共产党以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最可信赖的依靠。
 
  从荆楚大地到万里神州,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疫政策,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一个结论分外清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是中国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
 
  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就要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3年同心抗疫,感受真切: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
 
  3年同心抗疫,信心坚定:只要我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凝聚奋进伟力,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必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必胜信心,走过5000多年文明历程的古老民族,必将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嘞!”
“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嘞!”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孙清清

  

  黄河北岸的豫东平原,微红的朝霞映衬下,麦田延伸向远方。在河南省濮阳市庆祖镇西辛庄村,一排排小楼干净整齐。门口挂着一串串红灯笼的一处院落,就是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的家。

  “记者朋友,快进家!你们来得怪早,等天再亮些咱看麦去。”70多岁的李连成笑着迎出来。身材瘦削的他,一口浓浓的濮阳口音,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在屋里,他给我们倒上热水,讲起了那次特别温暖的经历——

  2019年3月,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连成到北京出席大会。得知习近平总书记要来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而且自己有机会发言时,李连成又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能向总书记说说心里话,担心的是咱能不能把农村的事讲清楚、讲到位。”

  在那天代表团审议的现场,8位代表先后发言,李连成是第5个。他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民的八个梦想。

  “中国农民有八个梦想。让孩子就近上个好学校,找一个好的医院看病,就地就业、不外出打工,村里面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振兴……”

  村里人的梦想,也是亿万农民的梦想。李连成一条条讲得生动,总书记一句句听得认真。

  “足足讲了6分钟,总书记一直微笑看着我,耐心听我讲。”李连成回忆说,“刚开始紧张,后来越讲越起劲,把紧张都忘了。”

  总书记微笑着说:“你今天讲的这些,恰恰是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要求……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我们这个实践过程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

  李连成坐在总书记对面,间隔也就四五米,把总书记讲的话听得十分真切,觉得身上特别有劲儿。

  “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亲切握手,还说我讲得很生动。”忆起那一幕,李连成有些激动,“总书记在梁家河做过村支书,对农村的事很了解。他和咱农民的心离得很近,心贴心。”

  全国两会结束后回到家乡,李连成把总书记的话完完整整讲给乡亲们听。这让大家备受鼓舞:总书记这么重视农村、关心农民,大家一起加油干,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这些年来,西辛庄村的变化特别大。“一个一个梦想都在实现。”李连成掰着指头高兴地给我们细数:

  读书梦,村里幼儿园、小学都有了,吸引周边1300余名学生来上学;

  健康梦,今年村里一个有着500多张床位的医院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就业梦,村里聚集几十家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工业企业,带动本村和周边村民就业2000多人;

  环境梦,道路通畅,鸟语花香,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化好了,乡亲们心情舒畅;

  ……

  李连成当选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正在为到北京出席大会做准备。他高兴地告诉我们,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关注的依然是乡村振兴,“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和煦的阳光带来暖意。得知当地正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发展产业打好基础,我们提出去看看。

  广袤碧绿的田野,让人感到无限希望。沟渠已经建好,机井也通上了电,新品种小麦正在试种。“这麦都好着嘞!”李连成边走边看,一看到麦子就有说不完的话。

  “下一步有啥打算呢?”我们问道。

  “干都中了嘛!”李连成露出了朴实的笑,“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农民的梦想,一个个都在实现。下一步就是带着乡亲们加油干,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嘞!”

    新华社郑州2月28日电

 
提质增效 守正创新 五年来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成果丰硕
提质增效 守正创新
五年来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成果丰硕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王鹏、冯家顺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职尽责的重要方式。十三届全国政协以来,共收到提案2.9万余件,立案约2.4万件。

  五年来,全国政协会同有关方面将提质增效贯穿提案工作全过程,推动提案工作不断发挥好反映民声民意、促进科学决策、广泛凝聚共识的功能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质增效,促进提案工作整体跃升


  这是2020年底,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走访科技部座谈会上的一幕——

  “今年科技部主办的重点提案有4件。其中,袁亚湘、王先进委员提出的关于尽快布局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提案,以提案委员会走访科技部的方式督办。”

  围坐在“回”字形会场桌边,科技部负责同志向提案委员会介绍相关提案办理情况。

  走访提案承办单位,是提案委员会多年来坚持开展的一项工作。2020年,根据修订后的《重点提案遴选与督办办法》,走访提案承办单位成为督办重点提案的一种方式,有效增强协商成效,促进提案办理落实。

  这是提案委员会积极推动提案工作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早在十三届全国政协之初,提案委员会就制定出台“关于提高提案质量的意见”文件,并修订提案工作条例,引导委员注重提案质量不比数量,坚持不调研不提提案。

  “五年来,提案委员会严格执行提案审查标准和程序,坚持质量第一,不搞凡提必立,确保立案提案立得住、有共识、能办理。”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李智勇说。

  与此同时,针对重点提案,全国政协创新性地将提案督办与重要协商议政活动相结合,推动提案工作内容更丰富、成效更突出。

  “对于条件不成熟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还通过强化提办双方平等协商有效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真正让提案工作反映各方诉求、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李智勇说。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提案工作与时俱进


  五年前,民盟中央、台盟中央、致公党中央及多名委员提交了有关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提案。经全国政协主席会议研究,确定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率队赴多地展开专题调研,召开座谈研讨会共计22场。委员提出的不少意见建议,都在陆续出台的政策措施中得到体现。

  五年来,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牵头督办重点提案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8位主席会议成员牵头督办重点提案84项。

  提案委员会还建立了定期走访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工作机制,并且实现本届内上门走访全覆盖。通过面对面座谈交流,了解党派提案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在增进联系、凝聚共识中推动提案工作更好落在实处。

  推进提案智能系统建设,同样是提案委员会创新工作的一大亮点。

  据悉,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网上提案提交率已经达到99.97%。此外,委员还可以通过提案数据库,实时查询本人本届内所有提案内容及办理结果,履职方式更加便利、快捷。

加大评宣力度,形成提案工作良好氛围


  从2018年开始,全国政协建立每年评选年度好提案机制,累计评选年度好提案近300件,并在全国政协官网、人民政协报予以公布,激励广大委员增强质量意识,打造提案精品。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戚建国介绍:“建立评选年度好提案机制是十三届全国政协的一项新举措,目的是确立质量导向,推动提案工作高质量发展。”

  而作为每届一次的重要评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和先进承办单位表彰会于2022年9月召开,248件优秀提案和46个先进承办单位获表彰。

  《关于健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提案》《关于促进科学营养膳食的提案》《关于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提案》……一大批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关切的优秀提案脱颖而出。它们选题准确、针对性强,或者对宏观决策、长远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或者对改进工作有明显积极作用。

  既通过评选表彰彰显导向作用,又向社会积极传播提案声音、总结经验做法。

  去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提案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新时代提案工作丛书》出版,内容涵盖人民政协提案工作的历史、理论、制度、经验和实务,集中反映新时代人民政协提案工作的创新成果。

  面向未来,提案委员会负责同志表示,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履职尽责,创新方式方法,努力通过提案工作更好服务新时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夯实新时代良法善治根基 追寻国家立法五年闪亮足迹
夯实新时代良法善治根基
追寻国家立法五年闪亮足迹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熊丰

  

  高票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编纂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通过香港国安法……回望过去五年,一个个国家立法的深刻印记,已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52件次。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新时代立法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谱写新征程良法善治崭新篇章。

锻造法律重器,厚植制度根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五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立法工作和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聚力夯基固本——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党带领人民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制定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监察官法、审计法等,完善宪法相关法律制度,在新制定的二十余部法律中明确“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确保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规则得到全面实施。

  坚实法治保障——

  制定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激励军人有效履行职责使命;修订兵役法,为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提供法治保障;修订军事设施保护法,健全领导管理体制,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修订海上交通安全法,全面提升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制定数据安全法,全面提升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国防和军事领域立法愈加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立法推进改革——

  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修订行政处罚法等法律;审议通过海警法,明确中国海警局统一履行海上维权执法职责;制定修改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疫苗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等,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支持重大改革,护航国家发展。

  “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适量的体育锻炼,建议将‘开设体育课’修改为‘开齐开足体育课’。”

  2021年11月,体育法修订草案征求各方意见,四川省雅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雨城区第二中学召开座谈会,参会老师踊跃建言献策。这些意见经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一些意见被新修订的体育法采纳。

  这是我国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一个生动缩影。

  据统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设立3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1个立法联系点,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还带动省一级、设区的市一级人大建立了5500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立法工作充分汇聚民意民智。

心怀“国之大者”,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通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7编、1260条、10多万字,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典就此诞生。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以高质量立法助推高质量发展。

  “看,小江豚游过来了。”伴随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在湖北宜昌葛洲坝下游江段,江豚家族连年“添丁”,“拖家带口”嬉游成为常态。

  在湖南岳阳、安徽马鞍山、江苏扬州……“江豚逐浪”成为长江沿线城市一景。从警多年的长江航运公安局民警严谨说:“巡江的时候,经常见到一团团小鱼苗,数量众多。长江水生生物数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

  长江保护法的实施,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支撑,持续守护母亲河的岁岁安澜。

  制定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多部生态环保法律……“1+N+4”的生态环保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艰巨繁重,各领域立法需求多、要求高。

  立法紧跟时代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新动能。

  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修改种子法,为乡村加速腾飞点燃“法治引擎”;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修改反垄断法,制定期货和衍生品法,支持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织牢公共安全“防护网”。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迅速制定和实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医师法等法律、决定相继通过或修改,多效并举、全方位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机制,突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一部部接地气、务实管用的法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回应人民需求,满载人民期盼


  “近期多地出台延长职工生产和育儿假期等政策,可能让企业倾向于减少招聘女职工,建议建立政府和企业共担生育成本的机制”;

  “修订草案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发出检察建议或者提起诉讼的五种情形,建议在此基础上增加反家庭暴力检察公益诉讼”……

  2021年12月23日,一场气氛热烈的审议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现场进行。围绕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的热点问题,与会人员踊跃发言,提出一条条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会场外,讨论在更广泛的时空中延续。在修订草案两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逾16.6万人次共提出72万余条意见建议,群众的呼声得到充分表达,立法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民生领域立法,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了一批与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

  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修改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依法治教保障立德树人;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打出重拳,为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筑牢“防火墙”……一部部法律为百姓的切身利益“量身定制”,彰显国家立法机关对公民权利的尊崇和保障,体现了为民情怀和时代温度。

  民之所呼,立法所向。

  聚焦社会热点,刑法修正案(十一)对高空抛物、刑事责任年龄、冒名顶替上学就业等问题作出直接回应;反食品浪费法从“小切口”入手,通过法治引领节俭新风尚;以“未成年人”为关键词的一系列修法行动密织法网,更好地保护“少年的你”……哪里有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哪里就有立法机关的关注与回应。

  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有了新内涵,国家立法就有了新任务。

  适应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制定电子商务法,立法“拥抱”电商时代;推进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促进实现司法公正……紧贴人民群众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各方面的法律需求,以良法助推社会高效能治理、守护百姓高品质生活。

  法治安邦,民生所盼、发展之基。

  回望一部部体现党的主张、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良法不断问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征程写下一个个生动注脚。新征程上,立法工作心怀“国之大者”、满载人民期盼,向着建设良法善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续奋勇前进。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稳中有进 稳步前行 二〇二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亮点解读
稳中有进 稳步前行
二〇二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亮点解读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魏玉坤、韩佳诺)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20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突破3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顶住压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GDP达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为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面对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三季度经济大盘恢复回稳,四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

  “全年经济顶住压力实现3%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体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盛来运说。

  2022年全年,粮食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产0.5%,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4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33.5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原煤产量45.6亿吨,比上年增长10.5%;原油产量20472万吨,2016年以来首次回升至2亿吨以上……

  一系列经济指标反映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能源保供成效明显,发展韧性持续彰显。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新动能持续增强


  “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盛来运说。

  ——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新动能持续增强。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

  “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利于持续提高我国产业附加值以及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实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说,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在高基数上实现新突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新高。

  “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机遇,让我们植根中国、深耕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GE医疗集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22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比上年增长8.5%;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3.3%……

  “在积极稳定经济运行的同时,全国上下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盛来运表示。

着力夯实民生之基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


  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之一。

  “2022年,疫情对居民就业、收入和生活冲击较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多,基本民生保障压力明显加大。”盛来运说,各地区各部门聚焦人民群众关切,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涨幅始终低于3%,全年上涨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2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430万人、849万人、825万人……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年以来,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处处焕发生机活力。一系列指标释放经济运行积极信号:

  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返扩张区间;新增信贷4.9万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4.5%;截至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45亿美元,较2022年末上升1.82%……

  “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行。”盛来运说。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世界看多中国的“四力”逻辑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世界看多中国的“四力”逻辑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叶书宏、樊宇)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中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经济顶住压力实现3.0%增长,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中国在世界经济体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开年以来,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展现勃勃生机。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多家跨国公司加大对华投资力图抢占先机,全球大宗商品也在中国内需反弹带动下行情看涨……低迷的世界经济图景下,中国引擎持续发力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信心、带来稳定、提供动力。

  过去三年,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疫情对民生冲击降到最低的同时确保了经济平稳有序运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之后,中国内需消费强劲反弹,产业体系高效运转,政策支撑精准发力,开放合作有序展开,强劲的整体复苏态势和系统复苏能力令外界惊叹。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认为,中国经济“有着强大的复苏基因”。

  (一)“复苏基因”之强大,源自政策端的统筹支撑力


  中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为政府”不断瞄准重点难点,为市场有效运行提供“稳”的定力。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财政政策以更有针对性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降低市场主体负担,同时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尔·加斯帕尔认为,中国物价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中国仍有足够充裕的政策空间。铭基亚洲基金投资策略师安迪·罗思曼认为,在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实施紧缩政策之际,中国是为数不多实施相对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政策端同时聚焦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进”的动力。《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对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作出部署;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致力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为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政府高效统筹经济基本盘的逆周期调节与培育增长潜力的结构性调整,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应对内外挑战的各项政策高效统筹、立足长远,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更稳定预期。

  (二)“复苏基因”之强大,源自需求端的消费驱动力


  人口超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的超大规模市场和中国政府扩大内需战略的配套实施,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疫情缓解后的存量释放促使消费加速回暖,外出就餐、线下购物、旅游娱乐消费数据均大幅反弹。市场对过去三年民众储蓄释放支撑中国消费复苏抱有强烈预期。美国银行经济学家研究报告称,预计今年中国将释放超1万亿元现金储备,推动“比亚洲其他国家更快的反弹”。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分析报告认为,今年将是“中国消费者年”。

  消费驱动力还来自高质量发展引领的增量创新。中国消费市场正进入消费升级、模式创新的快车道,政府接连出台政策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得以充分释放,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为消费市场转暖注入可持续动力。德勤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拥抱多元创新”“追逐技术跃升”成为中国消费市场新趋势。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指出,中产阶级继续壮大、高端化势头延续等趋势正在重塑中国消费市场。

  (三)“复苏基因”之强大,源自供给端的产业竞争力


  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稳定安全的供应链和高效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业生态,使在华兴业的国内外企业拥有无可比拟的综合成本优势。据统计,202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按美元计比上年增长30.9%。随着中国经济复苏态势日益巩固,加强供应链在华布局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选择。宝洁公司近日透露将其国际贸易供应链控制中心从欧洲搬到广东,以便更好地辐射欧亚市场。特斯拉公司表示,计划在2023年向全球市场交付约180万辆汽车,上海工厂和相关配套企业组成的在华供应链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模式、新赛道,以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和全产业链制造业优势为依托,企业创新的“星星之火”往往能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并为技术应用、技术集成、技术迭代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公开表示,“中国远不只是销售市场,更是创新引擎,正在引领重要发展趋势并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美国《外交官》等多家外媒关注到,中国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不凡成就,高质量发展正极大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增长的可持续性。

  (四)“复苏基因”之强大,源自联动世界的开放融合力


  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融合,为各国开展对华经贸合作不断创造新机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一年,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额达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7.5%。“一带一路”倡议今年步入十周年,中国累计已同151个国家签署合作文件,2022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9.4%。近期,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公布2022年对华贸易年报,美国和欧盟对华货物贸易总额均创下新高,多国对华经贸合作亮点频现,经贸联系更趋紧密,供应链合作更具韧性。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认为,随着中国重新开放,消费者的需求会有大幅回升,这有利于与中国相连的所有价值链。

  中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2023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76.9亿元,同比增长14.5%。数据背后是制度型开放的政策支撑。2022年以来,新版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实现了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新增条目数量达到历年新高,增加多条高技术制造业条目……中国德国商会最新年度问卷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中长期前景持积极态度,希望在中国科技创新大潮中收获机遇。《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西方企业正在寻找中国重新开放所带来的商机。

  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与世界发展共赢的“中国奇迹”。全球经济承压前行,投资者和企业家在寻求新的增长点时,都会问:下一个“中国”在哪里?

  一个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一个政策支撑有力的中国,一个产业创新高潮迭起的中国,一个高水平开放谋求共赢的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磁力。正如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所说:“如果你在寻求增长,答案非常简单。下一个‘中国’,在中国。”

 
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回升 二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回升
二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记者
 

 
  春天已至,万物复苏。全国各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2月以来,各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新举措、新作为汇聚新动能,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回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播种春的希望 时不我待加快经济恢复


 
  春节刚过,各地生产“拉满弓”,铆足干劲忙开工。
 
  2月10日,在广东汇创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碌着组装锂电池产品;厂房外,不时有求职者前来了解用工信息。“随着订单需求增大,我们今年整体产能会扩大6到8倍。”公司副总经理陈涛说。
 
  放眼全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早”春暖意——务工人员返岗早,企业开工早。在山西临县,打工者今年提前了10天外出务工;截至2月18日,上海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平均返岗率近90%……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月,全国多地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启动新一年重大项目。4日,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开工建设;14日,山东总投资11374.9亿元100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21日,浙江共计268个、总投资6808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6日,云南省腾冲灌区工程开工建设……
 
  从交通、能源、水利,到5G基站、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各地一批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人勤春来早,备耕正当时。
 
  2月6日一大早,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尖山子乡头道林子村,近10吨种植水稻的底肥运送至俊文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批提前送达的水稻底肥给今年的丰收之路开了个好头。”合作社理事长王利炳说。
 
  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东北、黄淮海等地探索粮豆轮作等扩大大豆油料种植面积;多地推动春耕化肥稳价保供……各地抢抓春光,不误农时。
 
  2月以来,各地奋力拼出捕捉商机“加速度”。2月1日,浙江省赴欧洲投资促进团启程;2月7日,大连境外招商团开启赴日招商;2月8日,南京市高质量发展暨服务业扩大开放(港澳)推介会在香港举行。
 
  新订单增加,折射制造业市场发展向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制造业供需两端同步改善,印证企业信心明显增强。近期国际机构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抢抓春的先机 质效提升汇聚发展势能


 
  初春,浙江温州鹿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人头攒动,不少市民正在咨询和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事宜。“办理流程非常顺畅,市场监管窗口工作人员还免费提供了5枚印章。”前来注册新企业的温州市民张先生,言谈间展现着抢抓发展先机的市场敏感性。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市场监管总局2月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其中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三分之二。
 
  2月以来,为稳住市场主体,各地相继推出助企纾困政策。深圳推出系列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宁夏为创业主体提供高效便捷贷款审批、发放服务;四川聚焦帮助市场主体降本增效等方面出台36条举措……一系列政策“活水”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眼下,各地强化高端产业引领,以创新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
 
  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投资4500万元的MEMS传感器封装测试中试平台内,多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平台投用后,将推动业内更多初创型企业成长。”规划发展部部长林培思说,今年将围绕重庆33条重点产业链,引进孵化30多个项目。
 
  北京首个智算中心落地,算力规模将达1000P;大连依托创新驱动,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等向中高端攀升……各地在推动创新发展中激活新优势新动能。
 
  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迎来9周年。河北雄安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云鼎”大厦显露雏形。“我们将努力聚集高端高新产业,打造支持数字雄安建设的桥头堡。”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基建办副总经理孙晓新说。
 
  区域协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统计显示,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极、动力源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分享春的暖意 兜牢底线增进民生福祉


 
  “红红火火开工,打拼出一片新天地。”近日,乘坐山西临猗——江苏昆山“点对点”返岗复工专车的赵云龙在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岗位上渐入佳境。
 
  2月以来,各地多措并举稳就业。江苏、浙江、福建等东南用工大省展开跨省招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为企业招用工发放补贴;江西、吉林等地人社部门,在网络平台开展“直播带岗”。
 
  产业连着就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创新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共同富裕。
 
  2月23日,宁夏银川贺兰县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数十名工人手脚麻利地分拣、包装。“预计2月销售额可突破2000万元,将创公司成立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公司营销总监助理罗海波说,随着经济企稳回升,更多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在此务工的脱贫群众耿永林说,预计2月工资可达3500元,收入在稳步增长。
 
  小小“土特产”,搭建增收致富大舞台。在陕西汉中,民宿产业点亮秦岭山城乡村振兴之路;在福建永安,一根翠竹挑起美好生活;山东临沂,金银花产业在悬崖上开出“幸福花”……各地多举措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以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让群众共享增值收益。
 
  湖南省推动科技工作者和公益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校,为“双减”赋能;宁夏银川延伸医保服务触角,全力打造优质便捷、服务高效、运行有序的医保经办“15分钟服务圈”……2月以来,各地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不断发力,持续改善民生。
 
  在这个春天里,全国各地各部门,扎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奋发,着力推动生产恢复,不断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清理证明2.1万多项 “减证便民”显实效
清理证明2.1万多项 “减证便民”显实效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白阳)不久前,原户籍在浙江省湖州市的王女士在上海市徐汇区申请户口迁入。

  不用往返奔波,只需填写好申请书、签署“跨沪浙户口网上迁移告知(承诺)单”,王女士只花了30分钟就拿到了上海户口簿。

  王女士的经历,得益于浙江自2019年起推行的户籍管理领域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

  通过搭建“长三角警务一体化协作平台”,打通部门间“信息孤岛”,群众办理业务直接调用相关数据作为证明依据,浙江已有50项涉及户籍领域的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办”“移动办”。

  记者从司法部获悉,自2018年全面清理证明事项工作启动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累计清理取消2.1万多项证明,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行,“减证便民”工作成效显著。

  从牵头成立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到建立清理工作联络机制;从开设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到对各地区、各部门的清理工作及时督促指导……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以来,证明事项大幅削减,办事企业和群众需要提供的证明事项不断减少,曾经的“办证多、办事难”等现象得到明显改观。

  在清理证明事项的基础上,2020年10月,我国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用“信用承诺”代替“材料证明”。

  人社部18项资格考试报名所涉及证明材料全部推行告知承诺制,1618万余人通过告知承诺制完成考试报名;国管局优化提取业务流程、简化办事材料,实现99%的提取业务“零材料”办理、实时办结……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改革部署,以“减证便民”工作为抓手转变管理方式,政府管理服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司法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各地区、各部门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于“减证便民”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率已超百分之九十四 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一万三千元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率已超百分之九十四
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一万三千元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韩佳诺)记者28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率达94.46%,较2021年底上升2.54个百分点。易地搬迁脱贫人口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13615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位置,统筹各项政策措施推进960万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根据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监测系统调度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有劳动力503.91万人,其中475.98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4.46%,较2021年底上升2.54个百分点,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了1人以上就业目标。

  据介绍,易地搬迁脱贫人口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13615元,增速远超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速。搬迁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比接近80%,高于全国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比。

  各地围绕安置点累计建成各类配套产业项目2.54万个,农牧业产业基地或园区占建成配套产业项目的46.26%。各地在安置点周边均配套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等义务教育基础设施。99.56%的有搬迁后扶任务的县为安置点新配建了卫生室(站),其他县也将安置点纳入了当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范围。

  此外,大中型安置区已实现“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层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驻村(社区)工作队全覆盖。22个省份向17342个安置点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社区)工作队,实现了“应派尽派”。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组织开展专项行动,推动大型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小型农村安置点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至1249头 累计落实补偿补助资金近270亿元用于长江禁渔退捕渔民安置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至1249头
累计落实补偿补助资金近270亿元用于长江禁渔退捕渔民安置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严赋憬、于文静)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28日表示,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我国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有所回升,超过1200头,5年数量增加23.42%。

  马毅在农业农村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二年,各项保护措施协同推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长江江豚数量有所回升。根据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

  鱼类种类和资源量逐步提升。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了25种。

  区域代表物种资源恢复比较好。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中游的“四大家鱼”、下游的刀鱼数量都有明显的增长。

  部分物种分布区域明显扩大。长江刀鱼能够溯河洄游到历史上最远的水域洞庭湖,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较大幅度增加。

  马毅同时强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总体偏低、珍稀物种濒危状况严峻、外来物种种类较多、水系连通性和水生生物生境状况较差等方面现状尚未根本性改善,仍需要坚定不移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统筹开展系统性保护。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严赋憬、于文静)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28日说,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2年末,中央和地方累计落实补偿补助资金269.98亿元用于退捕渔民安置。

  马毅在农业农村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二年,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基本实现应帮尽帮、应保尽保。“截至2022年末,16万多名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退捕渔民转产就业,22万多名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已有4.4万多名退捕渔民领取养老金。”马毅说。

  马毅表示,下一步要兜牢渔民安置保障底线,农业农村部将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通过就业培训、职业推荐、创业支持和公益岗位等渠道持续开展就业帮扶,落实养老保险补贴,把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及时纳入低保、特困救助供养范围,推动将生活困难的退捕渔民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体系,增强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了解,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其中,前3年是长江禁渔“三年强基础”之年。

 
公安部:去年打掉长江非法采砂犯罪团伙90余个
公安部:去年打掉长江非法采砂犯罪团伙90余个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熊丰)记者28日从公安部获悉,为有力保障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公安部组织长江流域11省(市)和长江航运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长江非法采砂犯罪专项行动,2022年侦破此类案件27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90余个,有效遏制了长江水域规模性非法采砂犯罪活动。

  按照公安部部署要求,沿江各地和长航公安机关紧盯“改、采、驳、运、销、用”等涉砂重点环节,聚焦组织化、团伙化、黑恶化非法采砂的重点案件,以及部分重点区域,采用专案侦办、异地审查等方式,深挖隐案积案,依法严惩非法采砂犯罪人员。在2022年开展的专项行动中,查扣非法采砂、运砂船舶190余艘,查实涉案江砂220余万吨,涉案金额3.2亿元,有力震慑了此类犯罪活动,2022年月均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36%。

  公安部设立“长江大保护”24小时举报热线,精准指导沿江公安机关成功侦破长江涉砂类案件37起,带破隐案积案96起。同时,密切与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强源头治理,强化综合整治,清理铲除非法采砂犯罪滋生土壤。

 
北京:去年处置涉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363件
北京:去年处置涉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363件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熊琳)28日,北京市纪委监委通报2022年对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据通报,北京市纪检监察系统共接收涉及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或反映456件次,处置涉及纪检监察干部问题线索363件,谈话函询纪检监察干部151件次,对纪检监察干部立案16件,处分23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其中,处分厅局级干部3人、县处级干部14人。此外,2022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纪检监察干部216人次。

 
上海:以信用报告化解企业“开无违法记录证明难”
上海:以信用报告化解企业“开无违法记录证明难”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上海2月28日电(记者兰天鸣)记者28日从上海市司法局获悉,日前,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行市场主体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的实施方案》。3月1日起,相关企业可以用一份专用信用报告来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企业可在相关网站上自行开具由系统自动生成的专用信用报告,无须协调相关行政机关。

  据悉,上海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的举措适用于各类登记注册在上海的市场主体,主要覆盖三大类应用场景:金融场景,如申请上市、挂牌、再融资、并购重组、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商务经营场景,如参与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接受第三方机构评估评审等;行政管理场景,如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申请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参与评比表彰等。

  据介绍,实践中虽然企业开具证明的需求旺盛,但相关证明既无规范名称也无清晰界定,经常以“合规证明”“行政合规证明”“无违法证明”“无违法犯罪证明”“无不良记录证明”等名称出现。

  由于证明内涵不清晰,还出现了以“完税证明”“已缴纳公积金证明”“无事故证明”等充作企业有无违法记录证明的情况。同时,由于这些证明大多在企业注册地街镇、区的基层行政机关开具,仅能证明企业在出证单位管辖区域内有无违法记录的情况,其证明力也比较弱。该类问题影响企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说:“该项工作的总体做法是汇聚上海各级、各领域行政机关生成的企业违法记录信息,并开发‘专用信用报告’,用来载明企业的违法记录信息。专用信用报告仅供企业自身查询、使用,专用于证明本企业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相关领域有无违法记录的情况,可替代企业前往各领域行政机关开具的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可以有效节约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三月,这些新规开始施行
三月,这些新规开始施行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白阳)三月,一批新规开始施行。111个药品纳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保卫碧水蓝天;化妆品监管新规加强儿童化妆品等产品抽样检验……更完善的法治,更安心的保护。

  111个药品纳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于3月1日起实施。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11个药品,涵盖2个新冠治疗用药、7个罕见病用药、22个儿童用药等,绝大部分是5年内新上市的药品。

  调整后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2967种。阿兹夫定片、清肺排毒颗粒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治疗发热、咳嗽等新冠症状的药品已达600余个。

新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生效


  2023年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于3月1日起施行。

  新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环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者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管理或者现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清单明确了14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各级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农业农村、商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以及海关,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加强对新污染物的管控、治理。

加强儿童化妆品等产品抽样检验


  《化妆品抽样检验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组织开展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工作,并负责建立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信息系统,加强化妆品抽样检验信息化建设。

  化妆品抽样检验应当重点关注儿童化妆品和特殊化妆品,使用新原料的化妆品,监管工作中发现问题较多的化妆品等。

充分保障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


  《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

  暂行办法明确生产销售者“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和市场监管人员的属地监管责任,要求生产者配备质量安全总监和质量安全员。

  在生产全过程监督检查方面,要求生产者建立原辅料管理、生产关键点控制、出厂检验控制等管理制度以及控制措施,实现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建立健全现代畜禽养殖体系


  新修订的畜牧法自3月1日起施行,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畜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提出国家建立健全现代畜禽养殖体系。

  新修订的畜牧法修改完善了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做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禁养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

完善信息技术产品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自3月1日起施行。

  根据规定,数字和网络出版物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汉语拼音、普通话语音、规范汉字、现代汉语词形、标点符号和数字用法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需要使用汉语方言、繁体字、异体字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相关规定。

完善以工代赈管理制度


  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办法明晰以工代赈政策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建设领域和赈济模式,强调向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等政策目标,进一步完善了以工代赈投资计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具体要求,并新增了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等内容。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于3月1日起施行。

  新办法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围绕国家科研项目和市场创新活跃领域,同步推进科技研发和标准研制,提高科技成果向国家标准转化的时效性。对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实施效果良好,需要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的团体标准,可以按程序制定为国家标准。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预备役人员队伍


  预备役人员法自3月1日起施行。

  作为全面规范预备役人员工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本法对预备役人员领导管理体制、身份属性和分类,以及预备役军衔、选拔补充、教育训练和晋升任用、日常管理、征召、待遇保障、退出预备役、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范。

 
关爱“罕见” 点亮生命之光 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关爱“罕见” 点亮生命之光
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陈芳、李恒、田晓航)“肚大如鼓”的戈谢病,经常不自主抽搐的亨廷顿舞蹈症,一碰易碎的“瓷娃娃”……这些少见的病名背后,是罕见病患者求医问药的艰辛不易。

  2023年2月28日,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点亮你的生命色彩”。

  面对罕见病诊治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加速破解罕见病诊疗和用药保障之困。

  发布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我国多部门通力合作,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探索罕见病防治诊疗工作的中国方案。

病难医?

制定目录、组建诊疗协作网



  确诊难、缺少药、药价高,是当前罕见病诊治的三大难题。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委托中国罕见病联盟对近4万名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医生开展调研,最新结果显示,近70%的医生知晓第一批罕见病目录,51%的医生开展过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协作。

  而就在4年前,超过七成医生并不了解罕见病的基础诊疗。

  从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三医”联动到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从发布罕见病目录,到最近成立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我国不断提升全国罕见病诊疗水平。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324家医院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机制。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国家级牵头医院,深入开展疑难罕见病研究,在全国20余个城市组织开展培训,覆盖医生逾10万人次,提高了我国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

  “罕见病患者的痛揪着医者的心,必须加快提升对罕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说,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整合罕见病病例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让罕见病被更多的人看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汇聚起来,给他们关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多的医疗群体加入罕见病诊疗队伍。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组成中国罕见病联盟西北协作网,帮助更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实现诊疗。

  罕见病大部分由遗传因素导致,从“生命起点”把好关,降低罕见病发生率至关重要。我国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全国婚前保健机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机构已有4000多家。

医少药?

激励药物研发,加快审评审批



  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有药可治。无药可用,是全球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发布《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治疗罕见病特效药物。同时,将罕见病药物纳入小品种药、短缺药管理,推动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联盟,充分发挥国家医药储备蓄水池作用。

  “罕见病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临床诊疗、药品供应保障等各个方面。加强罕见病药物研发是保障罕见病患者治疗的重要一环。”致力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国内罕见病领域药物研发起步晚,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这一研究领域。

  针对罕见病“用药难”,我国对罕见病治疗药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按照有关规定,对于临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罕见病药品在70日内审结。国家药监局已累计批准60余种罕见病用药上市,数量和速度快速提升。

  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规范推进国内少量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建立“全国公立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药品供应保障协调处负责人李波介绍,2022年,各级短缺药品行政管理部门核实并处置1200多种药品供应问题,为部分罕见病群体遭遇“断供”的急需药物如氯巴占等开辟绿色通道。

药无保?

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



  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医保目录的更迭,牵动人心。

  今年年初,一款脊髓性肌萎缩症口服药——利司扑兰,通过谈判被纳入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这意味着,除了“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已进入医保外,此类疾病患者实现了“有药可选”。

  这是让罕见病患者振奋的好消息。今年已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进医保。5年来,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新增618个,其中包括22个罕见病用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罕见病设立专项,科技部批准建设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罕见病研究杂志创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罕见病共助基金发布,国家卫健委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罕见病防治与保障工作驶入快车道,给更多患者带去希望。

  “走小步不停步。罕见病诊疗方案的每一次推进,都是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救治。这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弱有所扶、践行生命至上的生动写照。”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解决罕见病“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难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做好药品供应保障等工作。

 
为罕见病患者增添生命色彩
为罕见病患者增添生命色彩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瓷娃娃”“蝴蝶宝贝”“黏宝宝”……这些罕见病别名背后,是患者经历的常人无法想象的痛。

  今年2月28日,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了解罕见病,关爱罕见病患者,才能为更多罕见病患者增添生命色彩。

  罕见病是诊疗难度极大的疾病,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在我国,不少罕见病患者依然面临“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的难题。

  据调查,以往罕见病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为4年。更快更准被诊断是许多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心愿。近年来,我国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开展罕见病病例直报、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加强罕见病医师队伍培训、印发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一系列推进罕见病防治诊疗工作的有力举措,让更多罕见病患者“被看见”。

  “有药可用”事关罕见病患者的健康福祉。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已知的罕见病中95%的罕见病无有效治疗药物。对此,我国不断提升罕见病药物研发能力,对罕见病治疗药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探索同情用药。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也照见医学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温度。

  罕见病治疗费用高,是横在全球罕见病患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今年年初公布的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7个罕见病用药。5年来,医保目录内药品数量新增618个,其中包括22个罕见病用药,覆盖法布雷病、庞贝病、戈谢病、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罕见病。这一惠民生的举措有效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温暖着他们的心。

  在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对每一个小群体都要关爱、都不能放弃。随着社会各界的携手努力、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罕见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将会得到更好地呵护和保障。

   (记者李恒)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罕见病家庭的希望与坚守
罕见病家庭的希望与坚守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新华社银川2月28日电(记者艾福梅)尽管很费劲,4岁的小君仍听从指令顺利完成了翻身、抬头、抬腿等一系列动作。

  “孩子肌力增强,吞咽、呼吸也好了很多,真不错!真不错!真不错!”专家连声说出的3个“真不错”让小君妈妈喜极而泣。“每次都能看到孩子的进步,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小君家住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她的出生给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带来了很多快乐。然而,1岁5个月时,小君妈妈突然发现孩子走路越来越不稳,着急的她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最终得到的却是噩耗——孩子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

  疾病彻底改变了生活。小君奶奶带着孩子每天风雨无阻跑县城做康复训练,小君爸妈则起早贪黑打工挣钱……“我们了解过国外有治疗药,但70万元一针啊,我们这种家庭想都不敢想。”小君妈妈说。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类的罕见病。这一疾病在中国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1/6000到1/10000。去年,广受关注的“SMA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过“灵魂砍价”后,从每针70万元降至3.3万元进入医保目录。医保报销后,每针花费大约1万元。

  看到这一好消息后,小君妈妈立即联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卞广波的团队。“我们已经注射了6针,现在孩子能扶着东西站了,也能独坐,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她一定能跟其他孩子一样走路。”她说。

  与小君妈妈一样,在希望中坚守的还有12岁女孩茹茹的妈妈。自从孩子2岁多确诊SMA后,这位“80后”妈妈就辞去工作,全身心照顾孩子、陪伴做康复。

  “孩子以前还能偶尔自己走走,但两年前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年,肌肉萎缩程度加重了。”茹茹妈妈说。

  在宁夏人民医院27日组织的国际罕见病日脊髓型肌萎缩症主题义诊咨询活动现场,茹茹妈妈说:“这个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茹茹注射了4针,手部力量有增强,但下肢改善不多。”

  孩子年龄的增大还加大了照顾难度。12岁的茹茹身高已超过妈妈,重85斤。“小时候还能抱上抱下,但现在只能扶着挪动,没电梯的地方根本没法去,画画课也只能停了。特别是现在孩子处于青春期,心思更加敏感。”茹茹妈妈说。

  这次来到义诊咨询现场,茹茹妈妈积极与其他患儿家长交流,得知有种定制的脊柱矫形器和矫形鞋效果好,她连忙拜托家长把联系方式发给她。她还想咨询专家另一种SMA治疗药物——利司扑兰。

  据了解,利司扑兰成功进入今年1月份公布的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们医院已经启动利司扑兰相关采购程序,争取第一时间让有需要的患者用上这种药。”卞广波说。

  作为儿童神经学专家,卞广波是这些SMA患儿困境得到改善的见证者之一。截至目前,该医院共收治SMA患者31人,完成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治疗128剂次。

  卞广波说,每次看到病情得到改善的孩子用表情或者动作表达谢意,就是他最满足的时候。

  来自中国罕见病联盟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2000多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到2022年11月,中国已有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覆盖26种罕见病。

  “诺西那生钠只是高值药物入医保的一个代表,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药物进入医保系统,为我们提供治疗罕见疾病的有力武器,给患者带去康复的希望和新生。”卞广波说。

  “孩子很喜欢电脑,我们全家都鼓励她多钻研,不仅能通过这个看到世界,将来也能自立。”茹茹妈妈说。

 
带你正确认识慢性疼痛
带你正确认识慢性疼痛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记者温竞华)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3亿人,但知晓率低、就诊率低、完全缓解率低,负“痛”前行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很大打击。27日,“无痛中国行动”国民疼痛教育知识平台项目启动。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表示,加强我国疼痛管理和国民疼痛认知教育至关重要。

“痛”也是一种病


  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慢性原发性疼痛、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可能由组织损伤、慢性疾病、心理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

  《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且正以每年1000万至2000万的速度增长,构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

  “疼痛会对人的社会功能产生综合影响,包括家庭、工作、教育、学习、人际交往等。”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兰萍说,有时心理疾病也会造成疼痛,药物能够改善疼痛的生理状态,疼痛背后的性格、成长经历、神经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问题也需要关注。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说,近20年来,国际医学界已经开始将疼痛提升到疾病的高度,“但很多慢性疼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等待着原发疾病的好转而把慢痛消除,而应该把慢痛当作疾病去积极对待。”

  专家介绍,慢性疼痛领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在所有的慢性疼痛人群中,约有近三分之一以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手段难以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疾病;受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颈肩上肢痛、腰腿痛等慢性疼痛呈低龄化趋势;各专科对疼痛的关注程度和医生诊疗水平有待提高等。

避免“短痛”变“长痛”


  一般来说,疼痛时间超过3个月为慢性疼痛,也有一些超过1个月就算慢性疼痛。专家强调,不管是急性疼痛还是慢性疼痛,都不要一味忍痛。

  “慢性疼痛不是靠忍就能解决的,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正确认识,及时去相关科室就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李水清介绍,慢性疼痛有两个核心的机理——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如果不在较短的时间内逐步控制、缓解疼痛,可能导致疼痛时间变长、程度加重。一旦形成敏化状态后,药物、理疗等手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李水清说,疼痛科在慢性疼痛疾病诊疗方面可以为病人提供很好的医疗服务。若病人在一个科室就诊后没有找到答案,可以申请多学科合作的形式,由不同专业的医生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判断病人病情,寻求最精准的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杨渝平提示中青年群体,很多身体的疼痛其实不需要吃药,可以通过肌肉力量训练进行缓解,“有一些是躯体性的因素,是可以找到病灶的;有一些是心因的疼痛,通过跟运动医学、骨科、康复科等医生沟通和配合,也能够找到解决疼痛的方法。”

  晚期癌症病人面临着难以承受的疼痛。疼痛治疗专家建议,对这类癌痛患者的镇痛原则是优化镇痛、提高生活质量、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和避免不恰当的给药。

  “对晚期、终末期癌症患者来说,止痛药物是不容易成瘾的。而且,对那些生存时间只有数月乃至数天的患者而言,成瘾问题也不应是主要考虑的问题,更应该尽可能让他们有尊严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从事妇科肿瘤诊疗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说。

提升疼痛诊疗能力


  如何解决3亿人的疼痛问题,是实现健康中国的一个重要课题。

  今年2月起,全国医院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在各地展开。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的《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提出,2022年至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逐步推广疼痛综合管理。方案要求,提升疼痛诊疗能力和相关技术水平,力争实现试点医院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及时获得疼痛诊疗服务。

  “医疗行业做好疼痛综合管理,一方面要更多运用现代疼痛医学的理念和现代技术,实现舒适的诊疗,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疼痛学科建设和慢性疼痛诊疗能力水平,提供规范化的、合理有效的疼痛医疗照护。”樊碧发说。

  樊碧发认为,加强对疼痛性疾病的诊断能力是首要问题,整个医疗系统甚至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疼痛医学,加强临床疼痛的评估,了解疼痛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百姓雷锋”何以成为现象级学雷锋品牌
“百姓雷锋”何以成为现象级学雷锋品牌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2006年以来,辽宁抚顺连续开展了17届“百姓雷锋”评选活动,共产生175位“百姓雷锋”个人和55个“百姓雷锋”优秀团队。抚顺通过“百姓雷锋”的评选,拉近了典型与大众的距离,使典型可亲、可敬、可学,获得人们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通过长时间积累,带动了抚顺社会风气的好转,凝聚了城市向心力。

  记者在网络搜索“百姓雷锋”词条,相关内容超过2000万条。一些雷锋精神研究专家认为,社会大众的关注认可,理论研究者的分析,还有一些地方的效仿,说明“百姓雷锋”评选活动已成为现象级学雷锋品牌。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城市之一,抚顺创造了靠典型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学雷锋活动不深不实等问题——“百姓雷锋”的评选则有效解决了一些难题。

  以真实化破局将雷锋神化、泛化倾向。雷锋是榜样模范,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百姓雷锋”在各自领域为社会、群众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真实可信,这让周围人感觉雷锋离他们很近。记者了解到,“百姓雷锋”评选活动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候选人的精神特质要和雷锋精神高度吻合,让人们感觉到像雷锋、是雷锋。

  以时代化破局将雷锋轻化、淡化倾向。越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追求幸福的关键时刻,越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宣讲、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60年来,不管社会怎么发展,雷锋精神始终薪火相传。“百姓雷锋”评选活动紧扣时代脉搏,形成了正面导向,成为抚顺地区学雷锋活动的载体和抓手。广泛的群众性保障了“百姓雷锋”评选活动的强大生命力,持续推动学雷锋活动走深走实。

  以常态化破局将“学雷锋”运动化、形式化倾向。网络上有种论调“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百姓雷锋”连续17年坚持评选,评选期间长时间广泛宣传,足以说明在抚顺学习雷锋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甚至疫情防控期间,仍然坚持以电视制作、分期录制播放的形式,播放颁奖典礼,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可以说,“百姓雷锋”评选活动侧重关注普通人的道德生活和社会贡献,让学雷锋活动从“高大上”转变到“接地气”,让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潜移默化形成一种道德自觉,成为现象级学雷锋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报记者于力、高爽)

 
你们的样子,就是雷锋的样子 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抚顺“百姓雷锋”追访记
你们的样子,就是雷锋的样子
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抚顺“百姓雷锋”追访记

( 2023-03-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躺在木板上28年的农民袁存泉写小说、开网店、助学助残、帮助村民打通外面的世界;干了20多年钳工的刁克剑,硬是靠着一股钻劲成为大国工匠、企业信息研发领头人;外卖小哥卢旭东为打通救火通道呼号,送外卖不忘背着急救箱随时帮助路人;1978年开始带头成立学雷锋小组,年近90岁的姚恩亮在寒风中一笔笔书写小区的宣传板报,这个板报他已经写了22年……
 
  借用一篇赞美英雄的名篇里的名句:“在抚顺的每一天,我们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这些人是这座城市的普通百姓,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别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百姓雷锋”。
 
  作为雷锋精神发祥地,2006年,抚顺开始评选“百姓雷锋”,将树立典型的目光投向普通人的道德生活,至今已连续开展了17届“百姓雷锋”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75位“百姓雷锋”个人和55个“百姓雷锋”优秀团队。
 
  17年来,这些普通百姓登上舞台,享受鲜花和掌声;他们如同美丽的繁星点亮了这座城市;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力量,不断影响着这座城市的社会风尚。
 
  
雷锋来自百姓
 
百姓可成雷锋


 
  在新抚区一个外卖站点见到卢旭东时,已经是傍晚5点多,记者刚要和他打招呼,他却急匆匆向前走——原来他是去帮助一位司机将车停到停车位。
 
  1976年出生的卢旭东是地地道道的抚顺人,因两次疏导交通为消防车争取宝贵救援时间,获得全国网友点赞,被亲切地称为“外卖侠”。
 
  卢旭东2018年开始做外卖骑手。一年到头,除了大年三十和孩子生日,卢旭东每天早7点准时上岗,半夜卸下一身装备疲惫回家。在有风有雨有烈日有暴雪的送餐途中,他书写一个又一个令人暖心的故事,从疏导交通、勇斗劫匪到救助摔倒老人……
 
  记者注意到卢旭东胸前别着闪亮的党员徽章。“无论春秋冬夏,我都会这么做。当有人给我竖大拇指的时候,我希望他们能看到这枚光荣的徽章。”说到这,皮肤黝黑、身材较瘦的卢旭东脸上洋溢着质朴的微笑。
 
  第十六届“百姓雷锋”颁奖词送给卢旭东的是这样一句话:“你既为生计跑单,更为生命抢单,你单薄的身影,因为爱而变得生动,走到哪里都是流动的风景。”
 
  第一届“百姓雷锋”称号获得者袁存泉一生堪称传奇,有人这样赞美他:你身体不能站起,精神却顽强屹立!
 
  从抚顺市内,驱车来到袁存泉家所在的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山城镇黑瞎子沟村,整整3个小时车程。一路上,盘山道覆盖着积雪,路滑难行。
 
  一进门,外屋一整货架的蜂蜜映入眼帘,袁存泉躺在里屋炕上的长木板上。里屋是两个放满书的书柜。“我有个网店,外屋的蜂蜜、土特产都是本村村民放在我这里寄卖的;我的卧室就是书屋,大家随时可以来看。”由于颈椎受损、高位截瘫,袁存泉只能仰起头跟记者对话,眼神清澈。
 
  1995年,袁存泉赶牛车上山捡柴,雪天路滑,牛受惊后他跌下车,被牛踩到颈椎后失去意识。“为了不让家人操心,我开始叼着笔写作,咬坏了200多根笔,写下了200余万字。后来,在残联的帮助下,我开了一家网店,帮村民卖山货。”袁存泉说,随着自身影响力扩大,他开始探索更多助人方式。
 
  “我和爱心团队为一些残疾人提供电脑或智能手机,让他们做客服、开网店,或者培养他们养蜂、种地。”袁存泉说,他多动动脑子,或许就能多帮一个人。
 
  离开袁存泉家,记者驱车前往南山城镇中堡村黄海燕家。与袁存泉家略显冷清不同,黄海燕家人头攒动,很是热闹。
 
  “我家人口多是吧?但其实这是好几家人。”刚进屋,快人快语的黄海燕就开始介绍这个特殊的家庭。“现在家里除了我和我爱人,还固定住着4个人。这是小邵和他妈妈,孩子有智力残疾,他妈妈是聋哑人;这是于普元,一只眼睛失明,今年72岁了,在我家住了20多年……”
 
  30多年来,黄海燕先后将11名残疾人或孤寡老人接到家中同住、照顾,最多时同时有7个人在她家住。
 
  为了不给村里人添麻烦,黄海燕选择到远离村庄的地方建房居住。举目四望,白雪之下,小山坳、水库旁,陪伴她的,除了这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只有鸭鸣和犬吠。
 
  用布满老茧的手摸着脸上的皱纹,黄海燕大笑着自嘲:“海燕没有心!傻!”可周围的人却说:“海燕有慈心!”
 
  如袁存泉、黄海燕一样的普通农民,他们自己的生活也许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却靠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山间沟壑,点亮希望、温暖寒冬。
 
  所以,谁能成为“百姓雷锋”?
 
  带领村民种植木耳实现脱贫致富的侯清林也可以。为了规避风险,他自己先尝试一年;成立合作社,瞒着家人拿钱为村里建冷棚……几年来,合作社创造产值2250万元,他所在的抚顺县后安镇郑家村北沟组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
 
  干一行爱一行的抚顺石化工建公司技术工人刁克剑可以。在机械维修岗位他一干就是20多年,无论做钳工、当班长、做微电子开发,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他研发的6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2年的新宾满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谭丽可以。癫痫患儿在操场发病,为了防止患儿咬到舌头,她将自己手指垫在孩子牙间,被咬出深深的痕迹。
 
  记者在“百姓雷锋”行业统计表上看到,175位“百姓雷锋”来自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社区干部、教育工作者等13个行业,其中工人的比例最高,占26%;从年龄上看,年轻人的比例在持续增加,目前已达到16%。
 
  一些雷锋精神研究专家认为,抚顺市评选“百姓雷锋”最大意义就在于评选视角和价值取向的群众性与多元性。“百姓可成雷锋,雷锋来自百姓”的理念,标志着抚顺市常态化学雷锋活动进入新阶段。
 
“百姓雷锋”像繁星
 
点亮了“雷锋城”


 
  13岁的卢祉宏是抚顺市实验中学初一学生,刚过去的寒假对他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他顶着寒风三次跟着第八届“百姓雷锋”爱心团队到顺城区河北乡中心敬老院为老人服务。
 
  他在《跟着“百姓雷锋”学雷锋——一个中学生心目中的雷锋精神》的作文中,描写了一位年近90岁的“百姓雷锋”姚恩亮。他写道:“听妈妈讲,姚爷爷20多年来照顾三位孤寡老人,资助6名农村贫困学生成才,在社区办黑板报《党员之家》22年,用粉笔书写了30多万字。妈妈讲完这段话,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姚爷爷一直在学雷锋,做雷锋,好好向你姚爷爷学习。’”
 
  在顺城区新华街道泽麟社区一栋老居民楼里,姚恩亮指着照片上的卢祉宏对记者说:“这个孩子的姥姥和妈妈在我们的影响下,加入了我们的爱心团队,都被评为学雷锋标兵。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做公益,就是要把雷锋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抚顺这座有温度的城市,“百姓雷锋”就像一枚枚原点,以自身行动向外辐射,感染和带动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加入学雷锋活动的队伍中。
 
  在抚顺市青少年宫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抚顺市聚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几名成员,他们来自不同工作岗位,有国企的部门领导,有教育、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这些党员干部因为一个石油工人聚到一起,共同扶危济困、助人为乐。
 
  这个人是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二厂工人李德禄,他是第十六届“百姓雷锋”。“那些年,我经常组织大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多的人靠近我、相信我、跟随我。”2019年,他们注册了聚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中心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589人。“我们的宗旨就是从点滴做起,聚沙成塔,力所能及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服务中心成立后,结合成员行业岗位特点,设立了捐资助学、巾帼关爱、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应急救护等五项服务,每年组织约16000余人次参与活动,累计长期资助贫困学生312人,捐赠公益资金232万元。
 
  聚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全市爱心团队的一个缩影。在清原满族自治县,有第十二届“百姓雷锋”崔广财带领的“清原义工爱心航班”;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有第十六届“百姓雷锋”、辅警丁龙带领的“暖阳阳”学雷锋爱心公益团队……
 
  截至目前,抚顺已经拥有约1600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25万余名学雷锋志愿者。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座城,奉献之花开满雷锋之城。
 
礼赞“百姓雷锋”
 
礼遇“百姓雷锋”


 
  22岁的兰郡泽心中分量最重的照片,是他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时的合影照片。在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南杂木镇的兰郡泽家中,他指着挂在墙上最显著位置的照片说:“让我最激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我们,并同我们一起合影,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和鼓励!”
 
  2019年,一则视频火爆网络:5月2日清晨,南杂木镇新城路南侧一幢7层居民楼起火,惊醒的居民慌张地在窗口呼救。
 
  危急时刻,正在不远处进行外墙施工的19岁小伙兰郡泽立刻叫上父亲,将自家吊车开过来。由于浓烟阻挡视线,兰郡泽只能根据父亲的手势艰难地把吊篮靠准窗口,大约40分钟后,兰郡泽成功将该单元被困的14名居民救出。
 
  兰郡泽的事迹被报道后,立即在全国引发关注,2020年他获得第十四届“百姓雷锋”称号。
 
  此后兰郡泽家庭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兰郡泽被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9”年度人物,被授予“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入选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名单,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兰郡泽家庭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我要用行动鼓励更多年轻人多做好事。”2021年1月,兰郡泽在青年学生中发起成立了“吊车侠爱心志愿服务团队”。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成员也从最初的7人增加到如今的58人。
 
  在抚顺,“百姓雷锋”所做的感人事迹广为人知,他们所获得的荣誉和进步也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礼赞“百姓雷锋”、礼遇“百姓雷锋”成为一种风尚。
 
  抚顺市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共4名,其中有3名获得过“百姓雷锋”称号。党的二十大代表、“百姓雷锋”团队成员、国网抚顺供电公司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刘传波说:“我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作者,是新时代的建设者,能作为基层党代表参加党的二十大,这是我一生的荣誉。”
 
  据统计,175个个人“百姓雷锋”中,有92人因为工作出色得到提拔和重用,占比达52.6%。
 
  为了让“百姓雷锋”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真正深入人心,抚顺市还不断创新评选活动方式。2014年举办的第八届“百姓雷锋”评选活动,采取登门颁奖的方式,由市里主要领导分别将奖杯和鲜花送到“百姓雷锋”所在单位和家庭;2015年举办的第九届“百姓雷锋”颁奖典礼,将地点选在了雷锋生前所在的部队;2017年,首次采用微信直播方式呈现颁奖盛况,网络参与人数超过40万,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圈了众多的“雷粉”……
 
  抚顺市还通过多种渠道、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培养“百姓雷锋”,让他们成为贡献社会的人才。
 
  第二届“百姓雷锋”称号获得者洪博、洪玉兄弟出生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榆树乡都督村,2006年冬天,他们在汽车美容店打工期间,宿舍起火,本可逃生的他们毅然转身回去救助工友,两人被烧成重伤。
 
  他们的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听说兄弟俩想要学习汽车维修方面的技术,有关部门与抚顺市二职专取得联系。经过沟通,学校表示等兄弟俩身体恢复可随时到学校学习,学费、食宿费全免,学校每年还向他们发放助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在身体康复后,兄弟二人如愿以偿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双双留校工作。洪博一直在学生科负责学生工作,深受学生喜爱,更因为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成为学生的榜样;洪玉则是自愿申请到农村驻村帮扶,一帮三年,为当地脱贫做出了贡献。
 
  走进“百姓雷锋”团队雷锋派出所,便可看见一尊庄严的雷锋半身像——20世纪60年代起,这尊雕像就开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民警;在雷锋社区门口,有雷锋全身塑像;在袁存泉家中书架上,有雷锋像;还有那一枚枚闪闪发光的“百姓雷锋”纪念章……好像60多年来,雷锋从不曾离开。
 
  “百姓雷锋”,你的样子,你们的样子,就是雷锋的样子。
 
(本报记者于力、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