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新华深读

03版:新华关注·文化

04版:新春走基层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过“红色年”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过“红色年”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王永前、郭敬丹
 

 
  癸卯兔年正月初一,早上9点,“80后”张佩佩和爱人带着一双儿女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门口,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正在等候。“你们是今天最早进馆的观众,欢迎欢迎!”接过馆长赠送的“一大文创”玩偶和新年贺卡,一家人十分惊喜。
 
  “我们从温州来上海过春节,特意选了大年初一来中共一大纪念馆,希望在这个特别有意义、正能量的地方开启兔年,鸿运当头!”张佩佩说。
 
  逐渐热闹起来的纪念馆里,有许多和张佩佩想法一样的亲子家庭。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郭迦颐穿了一件红裙子,和自己的3个同学一大早就来了。他们对这里并不陌生,郭迦颐当过纪念馆“小小讲解员”,她告诉记者,自己要来“温故而知新”。跟着9点半档的定时讲解,孩子们走进纪念馆基本展陈“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
 
  看着他们认真又活泼的样子,家长们很欣慰。郭迦颐的妈妈王慧娟说,大年初一一起到中共一大纪念馆过年,是4家人一拍即合的“点子”。“我们觉得,孩子会对特别日子里发生的事印象深刻,在过年的时候到党的诞生地来,很有氛围感,会让他们对这段历史更加亲近。”
 
  纪念馆也设计了不少“新春限定”的互动环节,党史“一大红”和传统“中国红”在展厅交织:曲艺党课《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伟大开端》讲述党史,与参观者不期而遇;“投壶问礼学党史”区域,参观者通过党史问答获得投壶游戏机会,欢声笑语;另一侧,在民间手艺人教授下,小观众们自己动手,捏出一只只萌兔……
 
  “这里有种特别的年味儿,仿佛能连接历史的昨天和今天。”来自安徽的高三学生班景尧在党史问答中5题全对,投壶命中一次,喜气洋洋。在此之前,他已经和自己的双胞胎弟弟参观了展陈。“我喜欢学历史,到中共一大纪念馆来有种置身历史场景之中的感觉,汲取的精神力量对我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有很大帮助。”
 
  喜庆的氛围也触发思考。“刚才在表演中听到大家的掌声、欢呼声,心里很感慨。如果没有党史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奋斗,哪有如今一个个新时代的幸福家庭来这里欢度佳节?”曲艺党课讲述者、相声演员赵松涛是一名党员,在他看来,到红色地标过“红色年”,也是宝贵的文化自信。
 
  “我们希望,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让纪念馆也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让参观者从中感受民族不断进步的伟大力量。”薛峰说。
 
  纪念馆留言墙前,郭迦颐和自己的小伙伴一笔一划写下留言:“祝祖国越来越好,越来越强。新年快乐!”“新的一年,我要更加进步!”
 
“春节热”点亮全球“中国红”
“春节热”点亮全球“中国红”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记者刘品然、柳丝)冬雪皑皑,灯笼映红。有阿尔卑斯山“皇后”美誉的瑞士少女峰,缆车起始站挂起了兔年装饰和大红灯笼,散发着温暖、浓郁的中国年味儿。
 
  阿尔卑斯山谷,瑞士小镇达沃斯,自新冠疫情暴发后首次在冬季以线下方式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刚刚闭幕。与会人士共话中国将带给世界更多机遇与信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与世界相约兔年“春节时刻”,在“中国红”传递的喜庆中,一同拥抱春天的生机、跃动和希望,一道携手并肩前行,共期美好未来。
 
红火年·环球共此时


 
  19日晚,巴西东北部城市累西腓地标“零点广场”,光影交错、乐声悠扬,一场春节大型灯光秀点亮了这座老城的夜空,鲜艳的五星红旗、红灿灿的中国剪纸、吉祥的灯笼“福”字……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古建筑披上了喜庆的中国春节盛装。2022年11月,累西腓市政府通过法案,成为巴西首个将中国春节设立为官方节日的城市。
 
  “中国春节庆典展现在累西腓文物古建上,是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累西腓市议员西达·佩德罗萨感慨。
 
  世界同欢庆,环球共此时。春节,广受欢迎、愈加红火,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文化盛事。春节以中华文化自信亲和、崇尚共生的魅力,为各国人民带去春的祝福和温暖,拉近彼此距离,让东方古国与世界同频共振、相知相融。
 
  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世界大道”公园,6块大型电子屏幕一起点亮“中国红”;在英国伦敦,巨型摩天轮“伦敦眼”亮起红色和金色;在美国旧金山联合广场,可爱的兔子雕塑带来热烈、浓郁的节日气氛;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新春龙舟大赛点燃春节的活力;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兔年主题展览讲述着古往今来东方世界赋予兔子的美好寓意……
 
  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新闻”网站载文说,中国拥有古老文明和文化遗产,沙特希望通过举办春节庆祝活动促进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增进沙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春节——万家团圆的时刻,也蕴涵着海外中华儿女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一家”的美好愿望。
 
  过去的一年,世界并不太平,人类依然面临严重挑战与威胁。人们喜爱中国年,在其中寄托对相聚、平安、和谐、安宁的希冀和追求。
 
  ——这个除夕夜,是圭亚那的清晨。中国第18期援圭亚那医疗队与平日一样开放基地门诊,还上门诊治有困难的患者,紧张忙碌、有条不紊。今年是中国向圭亚那派遣医疗队30周年,当地民众见到中国医生总会竖起大拇指,说上一句:“中国医生,最棒!”
 
 
  ——春节前夕,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参谋长布鲁诺·赫鲁伊准将来到位于黎巴嫩南部辛尼亚村的中国营区,向中国维和官兵拜早年,一道写春联、剪窗花、包饺子。在马里,各国维和人员与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官兵相聚在中国营区,共同为安宁祈福、为和平守岁。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维和任务区过春节,我们邀请外国友军一起写春联、送福字,共度春节。”中国第十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护士长张旋说。中国第21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战士何美绮说:“走出国门,我们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维护世界和平,还要作为一个向外展示的窗口,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机遇年·东风送暖意


 
  “春节时刻”带给世界喜庆,也在隆冬时节为低迷的全球经济送来阵阵暖意。
 
  一列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等化身“年货班列”,跨越高山大海,为海外消费者送去诚意满满的“中国年货”,也让品类繁多的“洋年货”走进一个个中国家庭。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国际铁路运输研究员单靖在生活中感受到中欧班列的实惠便捷,他在春节前下单的中国美食年货通过中欧班列准点送达。
 
  随着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能将进一步彰显和释放。国际机构、工商企业界人士等纷纷期待,中国“春节经济”的东风将送来新的机遇和繁荣。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表达了信心,认为春节期间中国经济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他表示,包括能源、制造业、化工等不同行业的成百上千家美国企业都热切期盼进一步拓展在华业务。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文章说,德国经理人纷纷返回中国,很显然,德国企业不想错过外界所期待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复苏。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高盛公司和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分析师都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报道还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的话说,中国的复苏能力极有可能成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感受到了机遇带来的暖意。一沓厚厚的登机牌记录着以色列企业家娅埃尔·埃纳夫30多年来同中国的缘分,也承载着她对中国发展的期待。今年,埃纳夫将继续为以色列高科技企业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和商机。新春之际,埃纳夫表示,“中国能经受住一次次考验,往往很快走出逆境,这种韧性将一以贯之”。
 
  这个春节,万里之遥的尼日利亚港口城市拉各斯传来好消息。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莱基深水港将于1月底正式开港运营,又一抹新的亮色呈现在非洲大陆。
 
  尼日利亚官员相信,莱基港将使拉各斯成为中西非地区的海运物流中心,并在未来几年为尼日利亚创造近20万个直接和间接工作岗位,有效释放尼日利亚经济发展潜力。作为中国、法国和尼日利亚三方合作的商业项目,莱基港对未来在非洲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新春之际,国际社会共同期待这条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更加繁荣,惠及人类的“幸福路”更加宽广,让沿线人民的生活更加红红火火。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也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展望新的一年,人们相信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创造机遇,与世界共享机遇,让发展的红利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合作年·携手向未来


 
  “在我们即将步入兔年之际,我很高兴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兔象征着活力和机敏。这是人类面临艰难和考验时所需要的品质。”1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中向全球华人发出春节问候。
 
  古特雷斯已连续多年送上中国农历新年祝福,每次拜年视频中都精心呈现中国元素。今年,视频背景中不仅写有“玉兔迎春”和“癸卯年”的汉字,还绘上中国设计创作的“月兔”图——祥云环绕的金色月亮上,玉兔欢跃,清雅祥和又充满活力。
 
  在古特雷斯的祝福视频中,他还对中国与联合国保持强有力伙伴关系以及中国对国际合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期待“通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促进和平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吉兔呈祥,生意盎然。新春之际,各国人士通过拜年道贺,表达同中国深化友好、加强合作的真挚愿望,希望新一年收获更多互利共赢。
 
  ——在莫斯科,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春节前夕举行俄友人春节招待会,使馆内张灯结彩,宾朋满座。俄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俄中友协主席梅利尼科夫在招待会上说,俄中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在高水平上继续推进,不仅塑造了大国相交的典范,也为乱变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
 
  ——在纽约,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前在一场农历兔年颁奖晚宴上发表视频讲话说,美中元首在巴厘岛举行会晤,并表示有意扭转双边关系令人担忧的趋势,让人充满希望和期待。他表示,欢迎美中双方促进多领域对话的决定,中国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巴黎,红色的中国结、“福”字和春联装饰着法国参议院宴会厅,参议员蒂埃里·梅尼昂在新春晚宴上祝愿“法中两国关系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幕僚长斯薇塔·萨克塞纳表示,“愿同中国一道在新的十年中加强中非人文交流、增进团结和信任,更好造福中非人民”。
 
  ——在迪拜,世博城首席参与官马纳勒·巴亚特加入“欢乐春节”大巡游行列。他说,“像这样的大巡游活动是我们庆祝与中国人民深厚友谊和深化双方合作的绝好机会”“很高兴看到不同年龄和国籍的人们在这里与我们一起庆祝象征着平静、希望和繁荣的兔年”。
 
  ……
 
  “春节时刻”,世界再次感受到中方的开放姿态、合作诚意和包容胸怀,期待与中国紧密携手、共应挑战。正如第77届联大主席克勒希所说,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大家要一道“学习兔子身上善良、平和、体贴的品质”。也正如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继续成为与会政要、商界领袖、经济人士口中的高频词,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声音,寄望中国“良方”,期待新的中国贡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兔被称为瑞兔、玉兔,代表着机智敏捷、纯洁善良、平静美好。冬去春来,中国将与世界共同拥抱新的机遇和希望,携手创造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未来。(参与记者:丁莹、王雅楠、王玉)
 
除夕,天山脚下夜话新春新愿望
除夕,天山脚下夜话新春新愿望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除夕当天,天山脚下瑞雪纷纷。远处,雪山巍峨,云杉苍苍,近处,新疆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人头攒动,十分热闹。大红的春联、灯笼将游客大厅装扮一新,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

  这个春节,随着冰雪旅游趋热,越来越多人选择和亲朋好友来新疆滑雪过年。各地游客、雪场保障人员、索道工作人员……除夕之夜,记者坐着缆车沿雪道蜿蜒而上,和他们一起聊家长里短,谈新年愿望。

  游客坐缆车可以直达雪山顶部,一览灯火璀璨。推开索道控制室贴着对联的铁门,一股暖流扑面而来。索道部经理杨东军的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声音,询问索道、魔毯运行情况,他一一回复,并迅速联系各点位负责人。

  杨东军是山脚下板房沟镇中梁村的农民,2011年来到雪场工作。这些年,他盖了新房、买了新车,工资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以前家里6亩地种点土豆、小麦,一年到头收入一两万元,现在冰雪旅游发展起来了,我和妻子都在雪场工作,加起来一个月就有1万多元收入。”

  说起新年愿望,杨东军笑着说:“平时工作有点忙,没时间陪孩子,这个雪季结束想带家人去外省转转,咱也旅旅游嘛。”

  缆车来到四号索道控制室,38岁的阿布都·哈列力守候在此。三年前还在山上放牧的他,因为滑雪游客越来越多、雪场用工需求越来越大,索性放下牧鞭,来到这里干起了索道维护、缆车检修。

  “今天是除夕夜,我尽量早回家,老婆做了饭等我回去一块吃呢,”阿布都·哈列力说,自家大女儿刚刚大学毕业,还要继续深造,给女儿挣学费是他新年的最大心愿。

  说话间,停靠的缆车开了门,来自深圳的滑雪爱好者李琳取下雪板走了出来。这是李琳第二次来新疆过年。“新疆雪质好,滑雪价格也比较便宜,刚好过年放假,就想过来滑雪过年。”李琳说完,给在场众人拱手拜年,整理好装备,滑向山下。

  控制室旁的山顶平台上,装点着各色彩灯的观光小木屋美轮美奂。推门而入,服务员班玉兰正在烤香肠,几个游客坐在一旁闲聊,墙上的电视屏幕里春晚已经开播,屋子里热热闹闹,温暖如春。

  夜已深,滑雪夜场结束,游客逐渐散去。驾驶压雪车的李寿乾归置好车辆设备准备回家和亲人团聚,“现在工作生活一切都不错,新年就希望赶紧找个对象,家里催得紧。”李寿乾笑着说。

  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的他原本计划留在当地工作,可家门口蒸蒸日上的冰雪经济让他决定回到家乡,“父亲也在雪场当电工,可以说我们全家都是吃冰雪饭的。”

   (记者苟立锋)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2日电

 
再宿建德江 从一条江、一座城看新时代浙江的诗画之美
再宿建德江
从一条江、一座城看新时代浙江的诗画之美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邬焕庆、商意盈、马剑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盛唐开元年间,诗人孟浩然漫游至江南睦州的建德江(今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新安江建德流域),忽心有所动,将天地之清丽和游旅之愁思凝聚于笔端,写下传诵至今的千古名篇——《宿建德江》。
 
  从此,建德江,成为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符号,随着中华文脉一路蜿蜒曲折、奔腾跌宕、生生不息,已是一缕缠绵的乡愁。
 
  近1300年后,循着诗人的足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春节前夕走访建德、再宿建德江。江中流淌的依旧是诗画江南,江边徜徉的还是那诗意栖居,似乎今人仍是诗中人。
 
  只是,从大唐盛世到新时代盛景,建德江还是那条江,建德江却也早已不是那条江。
 
(一)


 
  ——移舟泊烟渚。
 
  船行至黄昏,看见一小岛便喊渔夫将船停下。心绪起伏的孟浩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江面宽阔,江水湍急,小岛被笼罩在烟雾之中,俨然人间胜景。
 
  建德江,以她独有的方式,抚慰着万千游子、养育着两岸人民。保护她、更好利用她,也是千百年来不变的恒久主题。
 
  1月19日,临近大寒节气,却是一个江南冬日难得的好天气。
 
  记者乘船沿建德江顺水而下,阳光明媚、碧水浩渺,两岸青山叠翠,一幅壮阔的青绿山水图映入眼帘,偶有来收网的渔民欸乃一声,为山水画增添了更多灵动。
 
  建德江,承续自发源于皖赣交界的怀玉山脉,全长373千米、最高落差达100米的新安江,千百年来江阔水清,尤其是新安江水库建成后,成为浙西难得的一盆清水。
 
  如何让建德江更好造福一方,也曾走过弯路。一二十年前,发展方式粗放,江面上密密麻麻的养鱼网箱,工业废水、农业用水、生活污水排入江中,导致水质恶化,敲响了保护水环境的警钟。
 
  “应该说,20年前开始实施的‘八八战略’,让大家知道了我们应该走哪条路。”建德市委书记富永伟说,“生态是建德江发展的命脉。”
 
  治水先治污。清除黑河、臭河、垃圾河,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剿灭劣质水,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经过多年奋战,目前建德1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已经实现了可喜的100%。
 
  提升水环境,还要水岸同治。近年来,建德通过城市防洪工程、梅城大坝加固工程等多轮堤防建设,三江两岸堤防达标率达到95%;实施新安江综合保护工程,打通两岸沿江景观廊道,建德江边处处是“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美景。
 
  目前,建德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以上,其生态建设实践也在全国多地推广,成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
 
  建德江的故事是浙江江河流域环境治理的缩影。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也曾因用环境来换发展而面临“江南水乡没水喝”的困境。近20年来,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到智慧治水……浙江走出了一条以治水作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之路。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浙江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已达97.6%,同比提高15.2个百分点。
 
  清晨,就着晨曦在西水公园里打太极;晚饭后,在家门口的江边绿道散步,这是建德洋溪社区居民陈樟妹的日常生活。“我从小在江边长大,明显感觉到这几年这里变化很大,天蓝江清早已是常态。”陈樟妹说。
 
  位于建德江铜官峡口的新安江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百废待兴的年代,这座“三自”水电站不仅补上了华东能源缺口,更带给人们无尽的精神激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安江水电站的发电功能减弱,但生态效益却日益凸显,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防洪水、保供水的重要屏障。
 
  国网新源集团有限公司新安江水电站总经理李建华介绍说,从新安江水电站70米深处喷涌而出的江水,常年保持14℃至17℃恒温,遇上相对较高的气温后,清晨和傍晚会在江面上形成若有若无的白雾。
 
  如今,江水明净清澈、天光倒影如画、江面薄雾氤氲,“白沙奇雾”也成为建德江独有的一道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这条江,如今更美。
 
(二)


 
  ——日暮客愁新。
 
  水面泛起雾气,天色越来越暗,远处的山峦已经隐入夜色之中。暮色中的建德江江面开阔平静,一缕新愁涌上孟浩然的心头。
 
  距离诗人几公里外,地处三江口的睦州州府所在地梅城正在爆竹声声中欢庆新年,人流涌动,商贾云集,一派繁华壮阔的盛唐气象。  
 
  事实上,自唐(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州治迁至梅城,直至1959年,建德的梅城镇始终是州、府、路、专署所在,从古睦州到古严州,文脉不断,薪火相传。
 
  “八八战略”实施以来,建德在找准自己的生态优势之后,将具体的发展举措精准落在了文旅创新、守护传承传统文化这步棋上。
 
  “梅城古城核心区域面积1.5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3万人,其中大量人口居住在历史古迹周边和历史建筑内,给保护工作带来重大压力。”梅城镇党委书记邹泉说,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抢救性保护历史建筑,梅城2018年以来实施古镇水系综合整治、棚户区改造、镇域环境综合整治等各类重大项目34个。
 
  一场赓续传统文化、打开古城复兴空间的行动在建德江畔接力展开。建德市委宣传部部长程星火说,这一过程中梅城十分注重听取百姓的意见,“有座古桥桥柱缺失,我们根据百姓记忆进行重刻。后来打捞到旧物一看,几乎一模一样。”
 
  两年时间,梅城搬迁住户3000余户,完成企业搬迁31家,涉及房屋拆除、降层100余幢,最高的一幢从7层降到2层,一条流淌千年的玉带河被重新唤醒,千年古府“一轴一带一环六区”的古城保护利用功能布局正式形成。
 
  “层高降下来,望得见山了,看得见水了,乡愁自然就回来了!”邹泉说,梅城核心区征迁后,近一半原住民仍选择留在古城生活。
 
  一座江南古府从记忆深处被“打捞”,重现人间,其背后是浙江正式启动千年古城复兴工作的努力。浙江公布首批11个试点中,嘉兴崇福镇、金华芝英镇、宁波慈城镇等在列。这些曾经的郡治、州府、县衙所在地,有望拂去时间的尘埃,再现往昔辉煌。
 
  腊月二十九,记者从澄清门入城,穿行在梅城的大街小巷,年味充盈在空气之中。江畔半朵梅花形状的城垛下,年俗活动早已排到了大年初六。
 
  看到家乡的变化,梅城人钱敏选择回家创业,在梅城开了非遗咖啡馆。“冲泡咖啡的用具基本都是当地竹编,希望客人在享受美味咖啡的同时更多了解传统文化。”她说。
 
  建德江,自古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成为历代诗人们的心仪之地。仅唐朝一代就有126名诗人溯江而上,纵情山水之间,留下步步屐痕和不朽之作。
 
  之江村,位于建德市下涯镇黄饶半岛,因地处“之”字形的江畔而得名。建德江在此流速趋缓,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和“山、江、田、村”的独特景观。
 
  经过重点文旅经营和开发,如今的之江村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摄影文化村,建德江畔古朴的渔耕文化成为摄影师镜头里经典的画面,声名远播。
 
  “归根到底,名气就是门前这一江春水和流淌千年的文化。”下涯镇镇长诸葛林说,“而名气就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底气。”
 
  传承千年,源远流长,之江村是“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的生动实践。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其中明确,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几声鸟鸣唤醒了之江村的清晨,渔民唐玲珑在家门前撒开了渔网,一如他的祖祖辈辈。就在他身后,时速250公里的杭黄高铁疾驰而过。
 
  古与今、慢与快,在这一瞬间,完美融合。
 
(三)


 
  ——野旷天低树。
 
  平野旷莽、天穹低垂,近处的树似乎比远处的天还要高,此时呈现在孟浩然眼前的壮阔景象,让他对自然心生敬畏。
 
  对自然保持敬畏,做好生态环境的“托管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建德江两岸人民已经深深扎根的理念。
 
  “农夫山泉有点甜”“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两句广告语让农夫山泉红遍大江南北,也让建德的好山好水深入人心。1996年,农夫山泉在建德建立首个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已投资35亿元,年生产能力达446万吨,平均每小时可以生产9万瓶饮用水。
 
  深化“八八战略”的实施,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建德进行了多轮产业转型升级。
 
  富永伟说,建德曾经的八大行业,例如化工、建材水泥等都被慢慢精简,化工企业从200多家减少到不到20家、水泥企业从近40家减少至3家,用最严格的环保标准,为的就是保护一江碧水,发展生态型产业。
 
  新安化工就是建德绿色化工的代表企业,在风景秀丽的江畔,与建德携手共度了半个多世纪。“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这句话在新安化工得到了完美印证。
 
  “简单说,我们以氯为桥梁,让硅和磷实现流动转化和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减少污染。”新安集团总裁吴严明说,新安化工多年来坚持发展循环经济,2022年集团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同时实现每年节约矿产资源近百万吨,减少高磷高盐废水、废酸排放几十万吨。
 
  事实上,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的浙江全省,深谙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法:GDP排名多年位居全国第四,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
 
  近年来,建德大量引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2022年,建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增幅均居杭州前列。
 
  在建德航空小镇,无人机制造企业浙江翔龙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今年1月刚刚落户,春节后便可投产,预计今年便可实现年产无人机、无人船3000余套。
 
  航空小镇位于20世纪60年代建德“横山钢铁厂”旧址。炼钢厂、广播站、旧仓库等工业时代遗存中充满了飞机制造、通航文旅带来的科技感。截至目前,航空小镇已引进重点项目30余个,集聚通航以及关联通航上下游企业共268家。
 
  在航空小镇的东北一二十公里处,是建德杨村桥镇的草莓小镇。统一流转后的土地上是整齐划一的草莓大棚,路边是一个个草莓小屋,红颜、粉玉、章姬、白色恋人……正值草莓热销季节,莓农在草莓小屋里热情售卖。这些草莓,每年为建德带来了超45亿元的产值。
 
  “我们种草莓的农民‘第一年盖房子、第二年装房子、第三年买车子’。村里本来就有种草莓的传统,随着品种增多、品质提升,种植智能化,草莓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黄金果’。”杨村桥镇党委书记苏晓明说。
 
  宜居宜业、极具发展特色和潜力,已经成为建德这座浙西小城迈向新时代发展的另一个注脚。
 
(四)


 
  ——江清月近人。
 
  茫茫四野,江水悠悠,明月孤舟。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诗人孟浩然感慨地发现,这江清水、这轮明月此刻和他是如此亲近与和谐。
 
  明月照耀古今,洒下漫天清辉。
 
  如今的建德江畔,已经创下全国文明城市的建德正在致力于书写和谐这篇大文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这个江畔小城的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一摞笔记本,十年走访路,上百个已解决的基层问题,寿昌镇十八桥村党总支书记邵双很感慨:“走村这么久,和村民就像家人一样了。”
 
  自2011年12月起,建德将乡镇干部与具体的行政村结对,并要求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体恤民意,“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项工作自2014年在建德全市推广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近3万个,并于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在拉近乡镇干部与群众距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同时,建德还搭上了数字化改革的浪潮,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建村钉”的试点和推广就是一大成果。
 
  2020年7月上线的“建村钉”全称为“建德乡村钉”,是集宣传发布、在线沟通、协同办公、便民服务和干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数字平台。“钉管家”则是“建村钉”的后台处理员,基本上都是每个村的村干部,致力于对村民的需求做到“一呼百应”。
 
  一扇乡村数字治理的大门,在建德的基层治理实践中被推开。据统计,目前建德市16个镇街、256个村社、52万人口信息已全部上“钉”,日活跃高达10.72万人。
 
  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绘就百姓幸福底色,建德江畔的这幅新图景是浙江在“八八战略”统领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浙江全面深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推动社会治理制度完善、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加快从“事”到“制”“治”“智”的转变。
 
  建德,因吴王孙权封大将孙韶为“建德侯”而得名,寓“建功立德”之意。千百年来,“建功立德”精神厚植在建德人的基因之中,构成了城市的形与魂。风景秀美的建德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文明之风吹遍建德大地。
 
  三江口的一条渔船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会正在进行。宣讲小分队成员的平实话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月19日深夜,借宿建德江。
 
  当窗外依旧有船影,仍然是青山如黛、碧水东流,记者的脑海中始终回放着白天的点点滴滴和《宿建德江》古诗悠远的情境,似乎在一个巨大的时空矩阵里穿越,有融通相似也有截然迥异。
 
  和1300年前的诗人所融通的,是不变的一江碧水,似乎千百年来它就是如此,不改颜色,亘古向东。
 
  和1300年前的诗人所见所遇不同的,是这山水间已经变换了的人间盛景,艰涩难行的古水路早已被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铁所取代,人民的富庶、安宁与和谐超越了此前的任何一个时代。
 
  经宿一晚,晨起行走在建德江畔,欣然发现在大寒节气里,这里的“迎春一号”油菜花已经盛开。
 
  陌上花已开,之江春来早。
 
哈尔滨:跨越一个甲子的“冰雪热爱”   “冰城”,一个美丽又动听的名字,赋予了中国最北省会城市哈尔滨独一无二的浪漫。
  巧夺天工的冰雪景观,趣味十足的冰雪项目,挑战极限的冰雪运动……每年冰雪季,“冰城”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地游客。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齐名,被誉为世界四大冬令盛典之一。
  如今,距1963年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已经过去整整60年。对“冰城”人来说,从自己制作的小小冰灯,到走向世界舞台的冰雪大世界,“冰城”在摸索中不断创新。
  作为中国冰雪文化的摇篮,这座“冰雪王国”始终熠熠生辉,这里的“冰雪奇缘”永不落幕。
放眼当下,尽享速度与激情
  下午四点,大地渐渐被夜色笼罩,而属于这座城市的喧嚣和欢乐才刚刚拉开帷幕。
  日光下晶莹如玉,月光下万紫千红……第24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里,流光溢彩的冰雕宛如童话王国,500米超长滑梯前游人排着长队,耳边的呼喊、尖叫、欢笑融在一起,一浪高过一浪。
  “我特别激动,这是我第一次带孩子来哈尔滨,要好好感受一下东北的文化、冰雪的世界。”来自河南的游客李莉杰说。
  冰雪大世界,是哈尔滨一张亮眼的“名片”。今年的冰雪大世界总占地面积约81万平方米,用15万立方米的冰和雪建成了上百个冰雪景观。新晋“网红”大雪花摩天轮优雅静谧,缓缓转动,给冰雪大世界增添了浪漫气息。
  “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除了“冰的盛宴”,这里还是“雪的王国”。第35届中国·哈尔滨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向游客张开怀抱。
  长约百米的主雕大气磅礴,以敦煌飞天为原型,结合中国航天元素,表达着人们奔向未来的美好憧憬。不远处,“小兔子和鼹鼠争萝卜”则妙趣横生,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目光。一座座洁白精致的雪雕折射着耀眼的阳光。
  60年光阴荏苒。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艺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已经成为核心冰雪景区“老字号”。松花江冰雪嘉年华、融创乐园雪世界、群力外滩雪人码头等“新字号”接连亮相,为赏冰乐雪增添更多欢乐和创意。
  街头巷尾、广场商圈,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冰雪景观;城市绿地、街心公园,不少父母拖着雪圈,任由孩子红着小脸,从雪坡高处一遍遍滑下;宽阔的江面不仅是赏冰的好去处,也被冬泳爱好者青睐;极地公园的“逃学企鹅”挥舞着双臂,向游客招手;雪中的伏尔加庄园风情依旧……
  “冬日的‘冰城’与冰雪交相辉映,散发着独特魅力。”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说,作为中国冰雪旅游的肇兴地,哈尔滨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倾力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推动冰雪旅游、文化、时尚、体育、经贸有机融合,构建起全域冰雪产业新格局。
  哈尔滨成为众多游客冬季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在中国旅游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冰雪旅游城市十二佳”中,哈尔滨位居榜首。根据旅游平台相关数据,去年11月下旬,哈尔滨市酒店平均预订价格较上半月上涨30%;12月首周,以哈尔滨为目的地的机票预订量达到上月同期的1.5倍;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政策发布首日,哈尔滨酒店预订量单日涨幅超过40%。
  “在出发前,我就做好了攻略,在网上提前订好了特色民宿,这几天不但要打卡各个景点,还要尝遍东北美食。”来自厦门的游客朱彬彬说,一定要漫步在有百年历史的中央大街上,吃一根马迭尔冰棍,再到索菲亚大教堂前看看白鸽。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说,近年来,哈尔滨形成了多点聚集、网状分布的冰雪旅游项目及产品体系,创造了一批更有现代气息的旅游空间和消费场景,推动了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
  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山坡上白雪皑皑。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一个个滑雪爱好者从半山腰“唰”地滑下,身后扬起雪沫,又酷又飒。滑雪“发烧友”孙文辉一年中有半年住在这里,在他的滑雪俱乐部里,有的孩子穿着“尿不湿”就来滑雪,年龄最大的“发烧友”已经75岁。
  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越来越高,冰雪场地建设水平日益增长。近年来,全市建设10个气膜冰上运动中心,升级改造市冰球馆,新建市冰上运动健身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冰雪场地设施已达76个。
  寒风凛冽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在哈尔滨市香坊冰上运动中心,不少孩子正在学习冰球,你追我赶。这里每周会有21个小时的公益冰时,采用线上预约的形式免费对市民开放,每天30个名额爆满。
  “冰雪运动属于真正不畏寒冷、拥抱挑战的人们,点燃了越来越多人对生命的热爱。”哈尔滨市体育局局长赵竹帛说。
  “冰城”,正在冰雪里尽享速度与激情。
回首过去,呵护匠心与传承
  冰灯,“冰城”的象征。
  旧时,东北地区居民有在冬天制作“冰灯笼”的习俗。把水桶装满水放在室外,趁着冰尚未完全冻结实,取出冰壳,倒出冰壳中间的水,再将点燃的蜡烛放进去,一个“冰灯笼”便制作完成。
  从家家户户的小冰灯发展到颇具规模的游园会,这要从1963年元宵节前夕说起。正月十四晚,哈尔滨首届冰灯游园会在兆麟公园举办。游园会一经亮相,引发全城轰动。6天时间里,接待游客20万人次,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有组织的冰灯游园活动,开创了新中国冰雪文化的先河。
  直到1985年,哈尔滨正式确立以冰雪为主题的节日——第一届哈尔滨冰雪节开办。冰雕表演、冰雪运动会、冰雪摄影比赛等20余项活动轮番上演。一个月的时间里,前来观赏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0多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同比猛增84.5%。
  “冰灯,是一个永不重复的童话。”那些年,曾在哈尔滨市冰灯办公室工作的朱晓东,是冰雪景观的缔造者之一。
  主导冰灯设计,绘制冰灯简图,参与冰建团队管理,有时方案要改几十遍,有时施工尺寸与设计图纸总有差异……在日复一日的倾心打磨中,冰雪艺术成为他的挚爱。
  千禧年的跨年夜,是又一个写进“冰城”历史的节点。
  伴着零点的钟声,第一届“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这座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而营建的冰雪游乐场,坐落在松花江江心沙滩,也成为中国·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起点。
  每年大雪节气前后,冰冻的松花江面被电锯裁出平直的冰线,机械轰鸣,冰屑飞扬。冰雪工匠们将这些玲珑剔透的冰块,建造成一座座美妙绝伦的冰雪奇观。
  2023年1月5日,第24届中国·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盛大启幕。华灯初上,冰雪烂漫,数以万计游客的笑脸背后,是辛勤劳作着的冰雪匠人,怀揣坚韧,锐意创新,赓续着冰城一个甲子的冰雪情怀。
  “冰雪是一项值得一生热爱的事业。”冰雕师胡松承制了冰雪大世界园区内冬奥冠军墙、冰雪情缘等重磅冰雪雕塑景观,每当听到游客赞叹,他都当成是对自己最好的奖赏。
  胡松说,随着大学生冰雕比赛、艺术沙龙、冰雪特色教学课程等不断举办,越来越多青年人加入冰雪艺术实践中,将工匠们的坚守一代代传承。
  如果说冰雕是“冰城”的代名词,那么冰雪运动员则是“冰城”的“活名片”。
  花样滑冰被誉为“冰上芭蕾”,是一项集美感与技巧于一身的冰上项目。据统计,中国花样滑冰队在冬奥会上共获得9枚冬奥会奖牌,包括2金、3银、4铜。其中来自哈尔滨的运动员获得了2金、3银、2铜。
  姚滨、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韩聪、隋文静……这些耳熟能详的教练员、运动员都来自哈尔滨花样滑冰队,哈尔滨也有着“花滑之城”的美誉。
  在平昌冬奥会,隋文静/韩聪以0.43分的差距排名第二,获得亚军。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上,“葱桶组合”终于圆梦,捧回金牌。
  不仅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冰球、冰壶、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各大冰雪竞技项目都有来自哈尔滨的杰出运动员。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一个个创造历史的冰雪名将,代代相传的体育传统,不断扩大的群众运动基础,为这座城市赢得了“奥运冠军之城”的桂冠。
  “冰城”,传承着初心,缔造着荣耀。
面向未来,汇聚创新与发展
  冰雪是“冰城”的底色,创新则为“冰雪王国”增添耀眼的光彩。
  作为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每届冰雪大世界占据“C位”的当属主塔。不同于以往西式城堡、中式城楼,今年的主塔“冰雪之冠”高41米,相当于15层楼,用冰量11000立方米。
  “主塔是每年重磅之作,我们倾注很多心思,今年主塔的设计及施工难度均超过往届。”第24届冰雪大世界设计师崔师尧介绍,24根冰柱向上集聚而成,从高空俯瞰如同哈尔滨市市花“丁香花”,花瓣簇拥组成王冠形状。主塔平台则以八分音符为设计元素,代表着哈尔滨是亚洲唯一获得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的城市。
  复合冰材料让冰雪结构不断延展,LED点光源晕染出绚丽“冰花”,创意造型赋予冰雪建筑现代审美……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给雕工带来不一样的挑战。
  冰建师、雪雕匠人、电工、特种设备操作工、安全员,这样一支千余人团队在几十米的高空,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一刀一铲手工打磨。
  “色彩搭配与光影变换,是冰灯最吸引人的一点。”崔师尧说,60年来,从蜡烛、灯泡,到LED灯、点光源……“科技芯”不仅提升着冰灯的“颜值”,也传承了中国灯文化的气质。
  “年年岁岁冰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我们每年都力求景观创新,融入科技、文化、声光电舞等丰富元素,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新体验。”哈尔滨太阳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岩松说。
  “冰雪+科技”,让哈尔滨在冬奥会上留下美名。
  2022年冬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在泳池上搭建可拆装的冰壶赛道,实现了复合型“双奥场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文元是这一“壮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从2015年起,经过6年多的科研攻关与现场测试,张文元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赛场转换的结构方案和评价体系。丁勇团队则设计了结构安全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观测冰面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倾角等详细情况。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最后一棒火炬留在火炬台“大雪花”中心,惊艳世人。“主火炬的‘高颜值’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撑。”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苏彦庆说,从2020年开始,团队发挥多年来在新材料、精密成形技术、3D打印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成功制备出符合条件的氢火炬及其燃烧系统。
  随着“冰雪热”持续升温,冰雪科技蓬勃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也迎来历史良机。
  哈尔滨乾卯雪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采用先进航天复合材料和多项先进航空设计技术,为专业竞技级滑雪比赛设计新型滑雪板。
  “我们不断在科技感、舒适度、安全性上加大研发力度,努力为运动员助力。”公司总经理李向东说,新技术为冰雪插上腾飞的翅膀。
  瞄准“冰雪+”,哈尔滨正在不断面向未来发力。
  建设冰雪装备专业化产业园,推动冰雪装备企业改造升级,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补贴、贷款等支持……眼下,哈尔滨市推出一系列举措,努力将冰雪产业做大做强。
  为进一步化冰雪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哈尔滨积极拓展冰雪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冰雪旅游为主导,集冰雪渔钓、冰雪装备、冰雪体育、冰雪经贸等多样化业态为一体的集聚形态。
  “立足优越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目光投向这里,让冰雪成为激发城市创新发展的又一强劲动力。”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说。
  冰雪一甲子,蝶变六十年。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冰雪之冠”正在乘势而上,奏响拥抱春天的交响。
(本报记者杨思琪、魏弘毅、戴锦镕)
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 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举办
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 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举办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1月21日晚如约而至。各类节目在新技术手段的加持下生动表达“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的主题,彰显开心信心、奋进拼搏的时代新气息。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1月21日晚如约而至。各类节目在新技术手段的加持下生动表达“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的主题,彰显开心信心、奋进拼搏的时代新气息。
 
  据统计,截至1月21日24时,晚会电视端直播平均收视率达20.23%;新媒体直播用户规模达6.55亿人,同比增加47.7%;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西法阿俄全平台共发布相关报道超过500条,全球阅读量超2.22亿,视频观看量3601万。
 
科技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焕新彩


 
  今年春晚,从节目内容到舞美设计,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科技与文化融合中,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舞蹈《锦绣》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影像绘制技术,让舞者仿佛重回“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历史场景;舞蹈《碇步桥》以增强现实视角让人们如同在灵动的江南水乡袅袅而行,再现烟雨江南风韵。
 
  歌曲《百鸟归巢》取自南音四大名谱之一,呈现出百花齐放、百鸟归巢的吉祥盛景。中国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莆仙戏在戏曲《华彩梨园》中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展现银珠、凝脂、缃叶、群青、玄天等中国色,搭配水袖、折扇、油伞、翎子与剑,以舞为语,以曲为韵,展现中国色彩丰蕴的文化内涵。
 
  杂技《龙跃神州》、民俗表演《我和爷爷踩高跷》、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武术《演武》等也将传统和现代元素相结合。网友纷纷点赞:“创意节目惊艳,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舞蹈创意和寓意都在线,每一帧美得都不像话!”
 
动人旋律唱响平凡中的感动


 
  今年春晚中,一首首歌曲聚焦火热的生活,一曲曲旋律奏出平凡中的感动,引发观众的共情共鸣。
 
  歌曲《你好,陌生人》盘点了2022年以来平凡人的暖心故事,感恩浩瀚人海中善良的陌生人。《给所有朋友们的歌》唱出了平凡岁月中的真挚友谊。《马上就会好的》表达了“勇敢一点、坦然出发”的暖心鼓励。
 
  一曲《跟往事干了好几杯》唱出了笑看岁月的从容、过尽千帆的洒脱。《是妈妈是女儿》用跨越时空的深情对唱,将天下母女爱的寄语化作心灵的倾诉。
 
  一曲《小哥》致敬穿行在大街小巷、奔走于千家万户的快递和的士“小哥”们。《早安,阳光》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演唱者,以振奋人心的和声谱写出新征程的生活交响。
 
  《花开忘忧》描绘出了一幅“青梅白首,岁月静好,花开忘忧”的画卷。《绿水青山》以黄梅调为创作灵感,徐徐铺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一曲《远征》鼓起奋进充满光荣和梦想新征程的磅礴之力。56个民族的歌手以一曲《家园》赞美幅员辽阔、和谐丰饶的美丽中国。
 
  “在除夕这欢乐的时刻,心底真挚的感情产生共鸣。”有观众在接受采访时说。
 
扎根现实聚焦社会生活热点


 
  晚会上,语言类节目聚焦社会热点和百姓生活,欢乐幽默又发人深省。
 
  小品《坑》讽刺了“躺平式”干部的不作为。小品《马上到》通过一个因职业身份临时互换的故事,聚焦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理解。小品《对视50秒》引发用真心真意对待身边爱人的共鸣。小品《上热搜了》讲述了一段因网络视频引发的两个家庭从误会到理解的故事。
 
  相声《我的变、变、变》融入魔术元素,表达新的一年中对生活新气象的期待。脱口秀中,演员以贴近生活的幽默回忆了自己的过年趣事。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们同中国音乐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唱响《一带繁花一路歌》,以各国经典歌曲带来喜悦与欢欣。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这位兔儿爷火了四百多年
这位兔儿爷火了四百多年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身着金盔金甲,手持捣药杵,身后插着一杆鲜艳的令旗;粉白的面庞点缀着山形眉、三瓣嘴,头上的两只耳朵又长又尖;身边环绕着桂花树、玉兔、荷花、鱼灯……端坐在正中莲花座上的兔儿爷好不威风。

  在北京市西城区杨梅竹斜街的一家小店里,一尊尊兔首人身、或坐或立、神态各异的兔儿爷,吸引着来往游客。“2023年是生肖兔年,这款生肖主题兔儿爷在往年款式的设计基础上,添加了祈盼疫情消散、祝福吉祥安康的元素。”北京彩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忠强说。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介绍,兔儿爷已传承了400多年。过去,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家家户户都会供奉兔儿爷,举行拜兔儿爷的仪式。兔儿爷的诞生相传源自广寒宫捣药的玉兔。有一年,京城遭遇瘟疫,嫦娥派玉兔下凡为百姓治病。玉兔化身为人,挨家挨户走访,为每位病人治病,直至驱走北京城的这场瘟疫,玉兔的形象就此留在了人们心中。人们创造了兔儿爷,每逢中秋节拜兔儿爷,为家人们祈盼健康。

  兔儿爷的个头有大有小,据资料记载,清末时期就有做过高达一米多的大兔儿爷,而小兔儿爷大约只有三四寸,细致小巧,大人孩子都很喜欢。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清晚期泥制兔儿爷中,有一尊高31厘米,长25厘米,宽8厘米。此兔儿爷以文官形象出现,头戴官帽,身着官服,手持捣药杵,一手托住官带,侧身骑在梅花鹿上,神情憨态可掬。因“鹿”与“禄”谐音,借指“俸禄”,进而引申为官职,表达了当时人们期盼入仕为官的意愿。

  如今,祭拜兔儿爷的仪式几乎没有了,兔儿爷承载的各种愿望仍在延续。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兔儿爷,变成人们过年逛庙会、逛文创店时喜欢选购的伴手礼,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平安、人丁兴旺的祈盼,兔儿爷由此成了老北京的一个文化符号。

  选泥、浸泡、摔打、压坯、打底、彩绘……在传统工艺里,从一团泥到一个兔儿爷,非一日之功。2014年,泥塑(北京兔儿爷)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关注兔儿爷、喜欢兔儿爷的人越来越多。

  近年来,兔儿爷还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在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芬兰等国家留下憨态可掬的身影。“外国友人看着兔儿爷可爱的造型和活灵活现的非遗技艺展演,听着浪漫的传说故事,纷纷表达对兔儿爷的喜爱。”张忠强说。

  (记者罗鑫)据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一起开新,共造未来”,总台网络春晚唱响青春旋律
“一起开新,共造未来”,总台网络春晚唱响青春旋律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年夜饭、包饺子、看春晚……新年的烟火气少不了这些“仪式感”。作为迎接农历新年的重要文化盛事,从小年夜到正月十五,一台台“春晚”在全国各地上演,为观众献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前不久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网络春晚,以“一起开新,共造未来”为主题,努力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青春旋律中感受浓浓“年味”。

  开场秀《开新无限》中,舞台变身为大型“视频通话”现场,多名青年歌手、音乐人,与来自美食、美妆、旅行、健身等多个领域的博主达人依次亮相、互动;视觉互动歌舞秀《潇洒走一回》以好友共同拍摄vlog的舞台设计,将各行各业网友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让观众感受到来自远方的美好与力量。

  据央视网副总编辑、网络春晚总制片人唐晓艳介绍,总台网晚今年继续发挥创意创新,让传统与现代、小众与大众、高雅与通俗、科技与艺术、东方与西方充分碰撞,坚持创新的同时,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将一年一度的“青春盛宴”打造成引领新时代国潮精神气象、审美意趣和创新风尚的网络文化品牌。

  情景文化舞蹈秀《醉墨淋漓》以文物《三希堂记意图》轴为原点,用中国传统古典水墨舞蹈结合AR技术,演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故事,展现中国书法的精神之美与传承之意;网晚经典节目IP《我的家乡最闪耀3.0》,表演者们将四川、内蒙古、吉林、浙江、青海等地的家乡代表元素和街舞文化结合,把传统文化变为年轻人的潮流表达;新型戏曲视听秀《红妆》致敬花木兰等巾帼英雄,实力流行唱法与戏曲唱段结合,呈现古今交融的梦幻穿越感;“央视boys”携手带来《跟着我念字正腔圆》,用说唱诠释汉字魅力,传递中华文明跨越千年的风骨情怀;器乐竞演秀《新百鸟朝凤》让中式的民乐乐团和西式的交响乐团合作,同时加入非遗口技传承人的精湛表演,创造性地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新“声”。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贵州六盘水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的摇滚乐队用一首《倔强》亮相网晚舞台。多年前,摇滚吉他手顾亚考上了特岗教师,来到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在当时只有10个人的学校中教起摇滚乐。音乐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了乐观自信,也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本届网晚舞美立足‘开新图鉴’的意象概念,将舞台整体设计为不断延伸的开放空间,包容、开放、不设限的青春态度与精神表达实现了具象化的舞台呈现,极富视觉冲击力。”晚会总导演闫雨丝表示,舞台如同一个“宝盒”,每打开一层,都带给观众不同的惊喜,正如“开新图鉴”之意蕴丰富、内容多元,共造青春无限可能。

  作为“总台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晚会IP”,总台网络春晚以“网络化、年轻态”为核心理念,以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年轻态表达为创作方式,历经13年的沉淀与迭代,已发展成为与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跨年晚会齐名的“五大晚”之一。“网络春晚的舞台,向最接地气的多元圈层敞开怀抱,展现真实质朴、热气腾腾的生活。”唐晓艳说。     (本报记者刘小草)

 
他们,用奋斗画出新春“敬业福”
他们,用奋斗画出新春“敬业福”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年伊始,万家团圆之时,大江南北许许多多劳动者还在工作岗位奔忙,用奋斗的姿态画出新春“敬业福”。

  晨光初露,门窗上新贴的福字闪着金光,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大年初一一大早,在中铁十七局承建的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灯光村特大桥施工现场,50多名汉、彝职工组成的施工班组已经开始轮班作业,如火如荼推进项目建设。

  搭脚手架、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彝族夫妇阿杜夫铁和吉左妹妹忙碌着,他们是项目现场的钢筋模板工。没多久,夫妻俩的额头上便有了一圈细密的汗珠。“新年大家一起干活,感觉身上很有劲。”阿杜夫铁说。

  同一时刻,在神朔铁路“神华号”十二轴电力机车驾驶室内,中铁十六局铁运公司电力机车指导司机张瑞鹏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信号灯,手中干脆利落地拉下操纵杆,满载“乌金”的列车缓缓提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迎来用电高峰,正是各条电煤运输线最为繁忙的季节。为保障春节期间能源供应,张瑞鹏和300多名工友们毅然选择坚守在神朔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将神府东胜煤田产出的煤炭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把职责放在心头,用劳动诠释坚守,这是许多劳动者的假日写照。

  在寒冷的内蒙古西部,中铁十九局承建的集大原铁路尚山隧道540米深处的掌子面,150多名施工人员有条不紊地推进隧道掘进工作。

  “尚山隧道围岩多变,地下水丰富,对施工工艺和工期控制要求很高。我们春节不停工,确保工程进展和安全质量。”中铁十九局项目负责人田学志说。集大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网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工程建设,建设者在春节期间成立施工突击队,全力坚守施工一线。

  春运期间,陇海线咸阳渭河大桥比平日更加繁忙,每天30多趟列车飞驰而过。列车频次增加,对线路设备磨耗增大,给设备检查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年伊始,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西安工务段女子检查组的姑娘们来到陇海线咸阳渭河大桥,对大桥近万个零配件进行检查,查看螺栓、扣件是否松动,趴在钢轨上看线路高低、轨向和道床状态是否良好。冬日的渭河水早已结冰,桥面的风冷得让人瑟瑟发抖。

  一身黄棉袄,一双皮手套、头戴“雷锋帽”,她们提着道尺和检查锤,在室外零下十几度的线路上,一走就是十几公里。“辛苦是辛苦,但能够守护铁路干线安全,辛苦也是值得的。”“90后”李爽说。

  穿好绝缘服,操作斗臂车升上10余米的高空,对导线进行遮蔽、包裹、隔离,拆除老化的开关引流线,更换组装新开关……初一清晨,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金渊带领工友们在10千伏溪工202线开始带电抢修工作。

  零度左右的寒风中,他们的脸冻得通红。参加工作以来,这是金渊在带电作业岗位春节假期值班的第17个年头。

  “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保障用户365天用电稳定,不管风吹日晒还是白天黑夜,抢修电话一响就得立即出发,所以对我们来说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据金渊介绍,春节假期,为了保障群众安全用电,带电作业班24小时值守岗位。

  虎去兔来万象新,正是奋进好时节。

  除夕夜,中铁十五局深汕科教大道北段地下管廊内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就地过年的50名工人坚守岗位,24小时分组施工。

  科教大道路面主路已经提前8个月实现通车,但在看不见的地下,作为城市“大动脉”的地下综合管廊依然还在进行着最后的施工。“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供水等各种市政管线全部入廊,改善城市空间,但施工难度也同比加大。春节期间,我们要保质保量加快工程建设。”项目专职党支部书记李斐说。

  春节假期,南京应天大街长江隧道车辆川流不息,预计平均每天车流量在10万辆左右。“我们坚守现场,全力保障通行安全。”中铁十四局电气化公司南京管养项目负责人吕宗泰说。

  在隧道养护的“神经中枢”隧道中控室内,记者看到,专业工程师24小时备勤,时刻监控隧道车流情况,一旦发现隧道内车辆出现抛锚和交通事故时,立刻联系救援车辆和人员前往现场救助。

  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为家国建设贡献力量。新年起笔之际,一位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劳动者,用奋斗书写新起点、点亮新画卷。

  (记者樊曦、王优玲、谢佼、李晓婷、潘晔、丁怡全)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天坑村”下庄:百家宴上多了年轻面孔
“天坑村”下庄:百家宴上多了年轻面孔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全村126户的村民代表聚在一起观看“村晚”演出,吃百家宴团年饭,共话下庄村发展变化。与往年不同,这次百家宴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下庄村,四周被千米绝壁合围,犹如陷在天坑中,因此又被叫作“天坑村”。为了摆脱贫困,1997年开始,时任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村民用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出山公路。

  近两年来,下庄村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些荣誉又转变成发展的动力。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说,下庄村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党性教育基地村”建设。村民的房屋进行了升级改造,入户道路得到了硬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百家宴上,村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年轻人都回家乡过年了。

  26岁的沈玉全是修路英雄沈庆富的儿子。父亲修路牺牲后,他坚持读书,长大后走出大山,外出务工。目前他在苏州工作,年收入5万多元。同样通过下庄天路外出求学、参加工作的蒋宗菊和杨宏等,也纷纷赶回下庄村,与老人们一起过春节。

  “父辈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外面世界的路,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沈玉全说,“等我们创业成功后,一定会回报家乡,为下庄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贡献。”

  如今的下庄村,美丽民居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千亩柑橘结着金黄的果子,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下庄变成了“康庄”。面对家乡的巨大变化,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仅乐于回家过年,有的还留在了家乡创业。

  村民陈祖英年轻时参与过修路。后来,为了让儿女在县城上学,他们一家搬到县城,开了个小饭馆。如今,儿女大学毕业,陈祖英又回到下庄村将老屋翻新,开起了下庄村第二家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更让她高兴的是,去年3月,她的女儿袁孝鑫也回来了。

  大学毕业后,袁孝鑫曾在重庆市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回到村里后,袁孝鑫在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当讲解员,并担任村里“政策宣讲服务队”副队长,负责向村民们解读政策文件,宣传村规民约。此外,她还有自己的一番计划:把老房子改造成咖啡馆,再把家乡的手工艺品卖出去。

  “好多年没见过这样的热闹年,没看过这样的大戏,这就是幸福啊。”71岁的村民陈正凯高兴地说。从当年他参加修路,到如今下庄村的发展变化,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现在,他的儿子在山东务工,月收入7000多元,自己在家种植柑橘,收入也不错。

  “最大的变化,就是房子变漂亮了、公路修宽了、产业发展起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我儿子也看到这么大的变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家乡了。”陈正凯说。(本报记者赵佳乐,参与采写:卢先庆、鲁作炳)

 
谢谢你,电话那端的陌生人
谢谢你,电话那端的陌生人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叮”的一声脆响,伴着语音提示,屏幕上的弹窗不停闪烁——热线平台有待接听的来电。一个念头在宋毅心里划过,会不会是2022年春节打进电话的那个女孩?宋毅没再多想,只是稍稍调整下呼吸,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接通了电话。

  1月21日,农历壬寅虎年的最后一天。山东省济南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宋毅,与2022年一样选择在岗位上辞旧迎新。她所坚守的地方,是济南市24小时学生心理关爱热线的接听座席。

  电话里是一个男孩的声音。“是跟父母吵架了吗?”宋毅轻轻问道。她一边仔细倾听对方讲述,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原来,男孩子与家里人因为年夜饭的细节起了矛盾。左思右想、心绪难平,男孩就想起来打这个热线,把心里的不愉快讲出来。

  “起因听上去不是大事,但就是一时过不去心里的坎。他在电话里也说,知道打电话改变不了什么,只是想找个人说一说。”宋毅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值守,有时就像一个“树洞”,等待人们把郁结于心的不愉快的事情讲出来、放进“树洞”。

  这条365天无休、24小时有人值守的热线,不只是“树洞”。济南市教育局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王翔宇说,截至2023年1月16日,热线开通的第936天,平台已累计接听来电2.6万余通、总时长超过17万分钟,核心团队及时介入化解数起重大心理危机。“它是‘树洞’,也是情绪的‘哨站’,更是心理健康的‘120’。”

  “不光是接到本地来电,我们还接到过来自黑龙江、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市的心理求助电话。”济南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执行负责人张海霞说,目前中心的核心团队共有6人,还有60余位在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大家既参与接听求助电话,也会在线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电话两端,两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却要将心事托付、消散心结。每一通拨入的电话,都代表着希望与信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近20年的张海霞说,这900多天团队过得并不容易,只为不愧对这份来自陌生人的期许。

  “2022年的年底,我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几位心理咨询师接连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不得不临时抽调志愿者补位。那段时间,也正是学生、家长需要心理疏导的高峰。”张海霞说,接入心理求助电话90余通、通话时长8个多小时的单日最高纪录,便是在那时创下的。

  这条热线已成为济南市“全员育心、全心育人”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行动的重要载体,串联起医卫、公安、妇联、社工等多方力量,也承载着心理咨询师们的思绪牵挂。

  “2022年春节,那个高二女生的电话,我一直记着。她因为父母不和,在万家团圆时面临着有家不想回的窘境。”宋毅说,自己当时虽尽力劝慰女生放眼长远、相信未来,但一年之后依然惦念着她的近况。“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只是想问问她好不好,再给她鼓鼓劲。”

      (记者萧海川)

    新华社济南1月22日电

 
在返乡列车上,听“打工人”的心声
在返乡列车上,听“打工人”的心声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人潮再现的福州火车站,伴随着车站的广播声,1000多名旅客陆续登上了K1268次列车。

  这趟从福州开往重庆北的火车,是在闽的川渝等地农民工最为“钟爱”的返乡列车之一。农民工兄弟们这一年过得怎样?对来年又有什么打算?春运期间,我们一同登上K1268次,听听老乡们的新年心声。

“这一年,不容易”


  “已经上车喽”“一切平安”“明天中午就到”……伴随汽笛声响起,K1268次列车的硬座车厢里渐渐热闹起来,背着大包小包的乘客们一边寻找落脚的地方,一边扯着嗓子向电话那头的家人报平安。

  这是郭观林来福建的第九个年头了。这个年近六旬的广安老汉,干过保安、进过工厂,如今在福州的一家箱包厂里打工。对他而言,过去这一年并不轻松。由于外贸形势不景气,他所在的箱包厂效益下滑,年底夫妻俩理了理工资单,只攒下来三万多元。而前些年,两口子一年可以有八万元左右的结余。

  列车疾驶,拥挤的硬座车厢里,工友们聊着天南海北的故事。许多人都感慨,疫情反复影响下的2022年,“真是不容易”。

  2022年,不少建筑工地受到疫情的影响,也波及打工人的钱袋子。周爵伍和妻子是工地上的一对“夫妻档”。去年下半年在疫情影响下,工地三个月没开工,两口子在出租屋里闲得心发慌。“家里两个儿子,为了他们结婚能有套新房,怎么也得再拼一拼。”周爵伍说。

  今年夫妻俩攒下的钱不多,但周爵伍没有气馁,早早联系工头为明年做准备。“现在还不确定返工后还能不能在这个工地干,没有还得继续找下家。”周爵伍说。

  来年的工作、欠薪的苦恼、裁员的担忧……车厢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

  “虽然挣得不多,但老板没有裁员,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共渡难关。”郭观林说。

“这一年,很温暖”


  在福建,有100多万四川籍务工人员。拔地而起的高楼、灯火通明的车间,都有他们默默奉献的身影,而他们也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来自四川达州渠县的唐小洪早早赶来火车站,这是他时隔七年又一次返乡过春节。列车才刚刚启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家人通电话。“今年看爸妈老了不少,寻思着不管挣多少钱,都要回去陪陪家人。”唐小洪说。

  这趟K1268陪伴唐小洪往返多年,见证了他的“打工足迹”。不同的是,今年在当地商会的帮助下,他和妻子都拿到了免费车票,能省下来五百多元。上车时,福州火车站还为他们赠送了爱心防疫包,给大家戴上了御寒的红色围巾,这让他们感受到阵阵暖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四川达州驻福州农民工服务站站长邓仁锋说,福州火车站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厦门办事处联合举办了“畅通春运返乡路活动”,开行免费务工返乡专列,260多名老乡拿到了免费车票。

  常玉凤与王兴琴也都拿到了免费车票,作为四川渠县老乡,两人在泉州晋江一家玩具厂一待就是20多年。常玉凤感慨,出门在外,最温暖的除了有家乡人的陪伴,还有工厂的照顾。今年厂里效益不好,但到了岁末,老板还是给大家发红包鼓劲,甚至还往自己80多岁的母亲手里塞了一个。常玉凤说,相伴20多年的工厂已经成了半个家。在这里,外地员工和本地人一样可以慢慢走上管理岗位,这让她感到,流水线虽然枯燥却并不冰冷。

  列车上,许多人与常玉凤有着共同的心声。年轻时,他们挎上行囊,跟随列车来到异乡,在工厂与工地里度过青春。过去一年虽然艰辛,但总有温暖让他们选择坚守在此。

“去远方,归故乡”


  拥挤的K1268次列车中,一眼看去,多是中老年人。从几十年前背上行囊,奔赴沿海打工,到如今儿女逐渐长成,很多农民工开始面临继续漂泊与回归故乡的又一次选择。

  操劳大半辈子,不少农民工最终还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他们或在家乡的城区购房落户,或在农村老家建造新房。王本轩的孩子去年大学刚毕业,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一个人在福州时,他常常畅想“退休”后的日子。

  “虽说农民工没有退休的概念,但过些年孙子出生了,老在外面漂也不是办法。”王本轩所在的村子近年来经过农田改造、退林还耕,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离开土地大半辈子的他,倏而发现,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是自己更加向往的归宿。

  与自己父母相比,远方还是故乡,下一代人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这支返乡的队伍里,来自四川达州的“95后”黄雪是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作为“福漂”二代,她在福州度过了中学和大学时光。黄雪说,与走出大山的父辈不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代务工人员子女,不再只是囿于工厂、工地或是故乡的农地,她们拥有更多尝试的勇气和能力。

  来福州久了,黄雪不仅成了不怎么吃辣的川妹子,有时候还会跟老乡科普起福州的俚语,“七溜八溜不离‘虎纠’”。如今,她在福州开了两家美容店,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操劳大半辈子的父母早点退休。

  从天色微明到夜色苍茫,2000多公里的距离,26个小时的硬座,是远方,也是故乡。K1268次务工返乡专列,满载“打工人”驶向日夜思念的家乡。

    (本报记者邰晓安、吴剑锋、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