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过“红色年”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春节热”点亮全球“中国红”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除夕,天山脚下夜话新春新愿望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这个春节,随着冰雪旅游趋热,越来越多人选择和亲朋好友来新疆滑雪过年。各地游客、雪场保障人员、索道工作人员……除夕之夜,记者坐着缆车沿雪道蜿蜒而上,和他们一起聊家长里短,谈新年愿望。
游客坐缆车可以直达雪山顶部,一览灯火璀璨。推开索道控制室贴着对联的铁门,一股暖流扑面而来。索道部经理杨东军的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声音,询问索道、魔毯运行情况,他一一回复,并迅速联系各点位负责人。
杨东军是山脚下板房沟镇中梁村的农民,2011年来到雪场工作。这些年,他盖了新房、买了新车,工资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以前家里6亩地种点土豆、小麦,一年到头收入一两万元,现在冰雪旅游发展起来了,我和妻子都在雪场工作,加起来一个月就有1万多元收入。”
说起新年愿望,杨东军笑着说:“平时工作有点忙,没时间陪孩子,这个雪季结束想带家人去外省转转,咱也旅旅游嘛。”
缆车来到四号索道控制室,38岁的阿布都·哈列力守候在此。三年前还在山上放牧的他,因为滑雪游客越来越多、雪场用工需求越来越大,索性放下牧鞭,来到这里干起了索道维护、缆车检修。
“今天是除夕夜,我尽量早回家,老婆做了饭等我回去一块吃呢,”阿布都·哈列力说,自家大女儿刚刚大学毕业,还要继续深造,给女儿挣学费是他新年的最大心愿。
说话间,停靠的缆车开了门,来自深圳的滑雪爱好者李琳取下雪板走了出来。这是李琳第二次来新疆过年。“新疆雪质好,滑雪价格也比较便宜,刚好过年放假,就想过来滑雪过年。”李琳说完,给在场众人拱手拜年,整理好装备,滑向山下。
控制室旁的山顶平台上,装点着各色彩灯的观光小木屋美轮美奂。推门而入,服务员班玉兰正在烤香肠,几个游客坐在一旁闲聊,墙上的电视屏幕里春晚已经开播,屋子里热热闹闹,温暖如春。
夜已深,滑雪夜场结束,游客逐渐散去。驾驶压雪车的李寿乾归置好车辆设备准备回家和亲人团聚,“现在工作生活一切都不错,新年就希望赶紧找个对象,家里催得紧。”李寿乾笑着说。
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的他原本计划留在当地工作,可家门口蒸蒸日上的冰雪经济让他决定回到家乡,“父亲也在雪场当电工,可以说我们全家都是吃冰雪饭的。”
(记者苟立锋)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2日电
再宿建德江 |
从一条江、一座城看新时代浙江的诗画之美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
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举办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1月21日晚如约而至。各类节目在新技术手段的加持下生动表达“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的主题,彰显开心信心、奋进拼搏的时代新气息。 新华社发 |
|
这位兔儿爷火了四百多年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
在北京市西城区杨梅竹斜街的一家小店里,一尊尊兔首人身、或坐或立、神态各异的兔儿爷,吸引着来往游客。“2023年是生肖兔年,这款生肖主题兔儿爷在往年款式的设计基础上,添加了祈盼疫情消散、祝福吉祥安康的元素。”北京彩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忠强说。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介绍,兔儿爷已传承了400多年。过去,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家家户户都会供奉兔儿爷,举行拜兔儿爷的仪式。兔儿爷的诞生相传源自广寒宫捣药的玉兔。有一年,京城遭遇瘟疫,嫦娥派玉兔下凡为百姓治病。玉兔化身为人,挨家挨户走访,为每位病人治病,直至驱走北京城的这场瘟疫,玉兔的形象就此留在了人们心中。人们创造了兔儿爷,每逢中秋节拜兔儿爷,为家人们祈盼健康。
兔儿爷的个头有大有小,据资料记载,清末时期就有做过高达一米多的大兔儿爷,而小兔儿爷大约只有三四寸,细致小巧,大人孩子都很喜欢。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清晚期泥制兔儿爷中,有一尊高31厘米,长25厘米,宽8厘米。此兔儿爷以文官形象出现,头戴官帽,身着官服,手持捣药杵,一手托住官带,侧身骑在梅花鹿上,神情憨态可掬。因“鹿”与“禄”谐音,借指“俸禄”,进而引申为官职,表达了当时人们期盼入仕为官的意愿。
如今,祭拜兔儿爷的仪式几乎没有了,兔儿爷承载的各种愿望仍在延续。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兔儿爷,变成人们过年逛庙会、逛文创店时喜欢选购的伴手礼,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平安、人丁兴旺的祈盼,兔儿爷由此成了老北京的一个文化符号。
选泥、浸泡、摔打、压坯、打底、彩绘……在传统工艺里,从一团泥到一个兔儿爷,非一日之功。2014年,泥塑(北京兔儿爷)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关注兔儿爷、喜欢兔儿爷的人越来越多。
近年来,兔儿爷还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在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芬兰等国家留下憨态可掬的身影。“外国友人看着兔儿爷可爱的造型和活灵活现的非遗技艺展演,听着浪漫的传说故事,纷纷表达对兔儿爷的喜爱。”张忠强说。
(记者罗鑫)据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一起开新,共造未来”,总台网络春晚唱响青春旋律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
前不久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网络春晚,以“一起开新,共造未来”为主题,努力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青春旋律中感受浓浓“年味”。
开场秀《开新无限》中,舞台变身为大型“视频通话”现场,多名青年歌手、音乐人,与来自美食、美妆、旅行、健身等多个领域的博主达人依次亮相、互动;视觉互动歌舞秀《潇洒走一回》以好友共同拍摄vlog的舞台设计,将各行各业网友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让观众感受到来自远方的美好与力量。
据央视网副总编辑、网络春晚总制片人唐晓艳介绍,总台网晚今年继续发挥创意创新,让传统与现代、小众与大众、高雅与通俗、科技与艺术、东方与西方充分碰撞,坚持创新的同时,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将一年一度的“青春盛宴”打造成引领新时代国潮精神气象、审美意趣和创新风尚的网络文化品牌。
情景文化舞蹈秀《醉墨淋漓》以文物《三希堂记意图》轴为原点,用中国传统古典水墨舞蹈结合AR技术,演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故事,展现中国书法的精神之美与传承之意;网晚经典节目IP《我的家乡最闪耀3.0》,表演者们将四川、内蒙古、吉林、浙江、青海等地的家乡代表元素和街舞文化结合,把传统文化变为年轻人的潮流表达;新型戏曲视听秀《红妆》致敬花木兰等巾帼英雄,实力流行唱法与戏曲唱段结合,呈现古今交融的梦幻穿越感;“央视boys”携手带来《跟着我念字正腔圆》,用说唱诠释汉字魅力,传递中华文明跨越千年的风骨情怀;器乐竞演秀《新百鸟朝凤》让中式的民乐乐团和西式的交响乐团合作,同时加入非遗口技传承人的精湛表演,创造性地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新“声”。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贵州六盘水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的摇滚乐队用一首《倔强》亮相网晚舞台。多年前,摇滚吉他手顾亚考上了特岗教师,来到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在当时只有10个人的学校中教起摇滚乐。音乐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了乐观自信,也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本届网晚舞美立足‘开新图鉴’的意象概念,将舞台整体设计为不断延伸的开放空间,包容、开放、不设限的青春态度与精神表达实现了具象化的舞台呈现,极富视觉冲击力。”晚会总导演闫雨丝表示,舞台如同一个“宝盒”,每打开一层,都带给观众不同的惊喜,正如“开新图鉴”之意蕴丰富、内容多元,共造青春无限可能。
作为“总台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晚会IP”,总台网络春晚以“网络化、年轻态”为核心理念,以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年轻态表达为创作方式,历经13年的沉淀与迭代,已发展成为与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跨年晚会齐名的“五大晚”之一。“网络春晚的舞台,向最接地气的多元圈层敞开怀抱,展现真实质朴、热气腾腾的生活。”唐晓艳说。 (本报记者刘小草)
他们,用奋斗画出新春“敬业福”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晨光初露,门窗上新贴的福字闪着金光,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大年初一一大早,在中铁十七局承建的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灯光村特大桥施工现场,50多名汉、彝职工组成的施工班组已经开始轮班作业,如火如荼推进项目建设。
搭脚手架、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彝族夫妇阿杜夫铁和吉左妹妹忙碌着,他们是项目现场的钢筋模板工。没多久,夫妻俩的额头上便有了一圈细密的汗珠。“新年大家一起干活,感觉身上很有劲。”阿杜夫铁说。
同一时刻,在神朔铁路“神华号”十二轴电力机车驾驶室内,中铁十六局铁运公司电力机车指导司机张瑞鹏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信号灯,手中干脆利落地拉下操纵杆,满载“乌金”的列车缓缓提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迎来用电高峰,正是各条电煤运输线最为繁忙的季节。为保障春节期间能源供应,张瑞鹏和300多名工友们毅然选择坚守在神朔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将神府东胜煤田产出的煤炭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把职责放在心头,用劳动诠释坚守,这是许多劳动者的假日写照。
在寒冷的内蒙古西部,中铁十九局承建的集大原铁路尚山隧道540米深处的掌子面,150多名施工人员有条不紊地推进隧道掘进工作。
“尚山隧道围岩多变,地下水丰富,对施工工艺和工期控制要求很高。我们春节不停工,确保工程进展和安全质量。”中铁十九局项目负责人田学志说。集大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网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工程建设,建设者在春节期间成立施工突击队,全力坚守施工一线。
春运期间,陇海线咸阳渭河大桥比平日更加繁忙,每天30多趟列车飞驰而过。列车频次增加,对线路设备磨耗增大,给设备检查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年伊始,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西安工务段女子检查组的姑娘们来到陇海线咸阳渭河大桥,对大桥近万个零配件进行检查,查看螺栓、扣件是否松动,趴在钢轨上看线路高低、轨向和道床状态是否良好。冬日的渭河水早已结冰,桥面的风冷得让人瑟瑟发抖。
一身黄棉袄,一双皮手套、头戴“雷锋帽”,她们提着道尺和检查锤,在室外零下十几度的线路上,一走就是十几公里。“辛苦是辛苦,但能够守护铁路干线安全,辛苦也是值得的。”“90后”李爽说。
穿好绝缘服,操作斗臂车升上10余米的高空,对导线进行遮蔽、包裹、隔离,拆除老化的开关引流线,更换组装新开关……初一清晨,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金渊带领工友们在10千伏溪工202线开始带电抢修工作。
零度左右的寒风中,他们的脸冻得通红。参加工作以来,这是金渊在带电作业岗位春节假期值班的第17个年头。
“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保障用户365天用电稳定,不管风吹日晒还是白天黑夜,抢修电话一响就得立即出发,所以对我们来说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据金渊介绍,春节假期,为了保障群众安全用电,带电作业班24小时值守岗位。
虎去兔来万象新,正是奋进好时节。
除夕夜,中铁十五局深汕科教大道北段地下管廊内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就地过年的50名工人坚守岗位,24小时分组施工。
科教大道路面主路已经提前8个月实现通车,但在看不见的地下,作为城市“大动脉”的地下综合管廊依然还在进行着最后的施工。“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供水等各种市政管线全部入廊,改善城市空间,但施工难度也同比加大。春节期间,我们要保质保量加快工程建设。”项目专职党支部书记李斐说。
春节假期,南京应天大街长江隧道车辆川流不息,预计平均每天车流量在10万辆左右。“我们坚守现场,全力保障通行安全。”中铁十四局电气化公司南京管养项目负责人吕宗泰说。
在隧道养护的“神经中枢”隧道中控室内,记者看到,专业工程师24小时备勤,时刻监控隧道车流情况,一旦发现隧道内车辆出现抛锚和交通事故时,立刻联系救援车辆和人员前往现场救助。
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为家国建设贡献力量。新年起笔之际,一位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劳动者,用奋斗书写新起点、点亮新画卷。
(记者樊曦、王优玲、谢佼、李晓婷、潘晔、丁怡全)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天坑村”下庄:百家宴上多了年轻面孔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下庄村,四周被千米绝壁合围,犹如陷在天坑中,因此又被叫作“天坑村”。为了摆脱贫困,1997年开始,时任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带领村民用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出山公路。
近两年来,下庄村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些荣誉又转变成发展的动力。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说,下庄村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党性教育基地村”建设。村民的房屋进行了升级改造,入户道路得到了硬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百家宴上,村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年轻人都回家乡过年了。
26岁的沈玉全是修路英雄沈庆富的儿子。父亲修路牺牲后,他坚持读书,长大后走出大山,外出务工。目前他在苏州工作,年收入5万多元。同样通过下庄天路外出求学、参加工作的蒋宗菊和杨宏等,也纷纷赶回下庄村,与老人们一起过春节。
“父辈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外面世界的路,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沈玉全说,“等我们创业成功后,一定会回报家乡,为下庄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贡献。”
如今的下庄村,美丽民居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千亩柑橘结着金黄的果子,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下庄变成了“康庄”。面对家乡的巨大变化,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仅乐于回家过年,有的还留在了家乡创业。
村民陈祖英年轻时参与过修路。后来,为了让儿女在县城上学,他们一家搬到县城,开了个小饭馆。如今,儿女大学毕业,陈祖英又回到下庄村将老屋翻新,开起了下庄村第二家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更让她高兴的是,去年3月,她的女儿袁孝鑫也回来了。
大学毕业后,袁孝鑫曾在重庆市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回到村里后,袁孝鑫在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当讲解员,并担任村里“政策宣讲服务队”副队长,负责向村民们解读政策文件,宣传村规民约。此外,她还有自己的一番计划:把老房子改造成咖啡馆,再把家乡的手工艺品卖出去。
“好多年没见过这样的热闹年,没看过这样的大戏,这就是幸福啊。”71岁的村民陈正凯高兴地说。从当年他参加修路,到如今下庄村的发展变化,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现在,他的儿子在山东务工,月收入7000多元,自己在家种植柑橘,收入也不错。
“最大的变化,就是房子变漂亮了、公路修宽了、产业发展起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我儿子也看到这么大的变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回家乡了。”陈正凯说。(本报记者赵佳乐,参与采写:卢先庆、鲁作炳)
谢谢你,电话那端的陌生人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1月21日,农历壬寅虎年的最后一天。山东省济南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宋毅,与2022年一样选择在岗位上辞旧迎新。她所坚守的地方,是济南市24小时学生心理关爱热线的接听座席。
电话里是一个男孩的声音。“是跟父母吵架了吗?”宋毅轻轻问道。她一边仔细倾听对方讲述,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原来,男孩子与家里人因为年夜饭的细节起了矛盾。左思右想、心绪难平,男孩就想起来打这个热线,把心里的不愉快讲出来。
“起因听上去不是大事,但就是一时过不去心里的坎。他在电话里也说,知道打电话改变不了什么,只是想找个人说一说。”宋毅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值守,有时就像一个“树洞”,等待人们把郁结于心的不愉快的事情讲出来、放进“树洞”。
这条365天无休、24小时有人值守的热线,不只是“树洞”。济南市教育局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王翔宇说,截至2023年1月16日,热线开通的第936天,平台已累计接听来电2.6万余通、总时长超过17万分钟,核心团队及时介入化解数起重大心理危机。“它是‘树洞’,也是情绪的‘哨站’,更是心理健康的‘120’。”
“不光是接到本地来电,我们还接到过来自黑龙江、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市的心理求助电话。”济南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执行负责人张海霞说,目前中心的核心团队共有6人,还有60余位在职心理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大家既参与接听求助电话,也会在线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电话两端,两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却要将心事托付、消散心结。每一通拨入的电话,都代表着希望与信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近20年的张海霞说,这900多天团队过得并不容易,只为不愧对这份来自陌生人的期许。
“2022年的年底,我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几位心理咨询师接连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不得不临时抽调志愿者补位。那段时间,也正是学生、家长需要心理疏导的高峰。”张海霞说,接入心理求助电话90余通、通话时长8个多小时的单日最高纪录,便是在那时创下的。
这条热线已成为济南市“全员育心、全心育人”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行动的重要载体,串联起医卫、公安、妇联、社工等多方力量,也承载着心理咨询师们的思绪牵挂。
“2022年春节,那个高二女生的电话,我一直记着。她因为父母不和,在万家团圆时面临着有家不想回的窘境。”宋毅说,自己当时虽尽力劝慰女生放眼长远、相信未来,但一年之后依然惦念着她的近况。“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只是想问问她好不好,再给她鼓鼓劲。”
(记者萧海川)
新华社济南1月22日电
在返乡列车上,听“打工人”的心声 |
|
( 2023-01-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春走基层 |
这趟从福州开往重庆北的火车,是在闽的川渝等地农民工最为“钟爱”的返乡列车之一。农民工兄弟们这一年过得怎样?对来年又有什么打算?春运期间,我们一同登上K1268次,听听老乡们的新年心声。
“已经上车喽”“一切平安”“明天中午就到”……伴随汽笛声响起,K1268次列车的硬座车厢里渐渐热闹起来,背着大包小包的乘客们一边寻找落脚的地方,一边扯着嗓子向电话那头的家人报平安。
这是郭观林来福建的第九个年头了。这个年近六旬的广安老汉,干过保安、进过工厂,如今在福州的一家箱包厂里打工。对他而言,过去这一年并不轻松。由于外贸形势不景气,他所在的箱包厂效益下滑,年底夫妻俩理了理工资单,只攒下来三万多元。而前些年,两口子一年可以有八万元左右的结余。
列车疾驶,拥挤的硬座车厢里,工友们聊着天南海北的故事。许多人都感慨,疫情反复影响下的2022年,“真是不容易”。
2022年,不少建筑工地受到疫情的影响,也波及打工人的钱袋子。周爵伍和妻子是工地上的一对“夫妻档”。去年下半年在疫情影响下,工地三个月没开工,两口子在出租屋里闲得心发慌。“家里两个儿子,为了他们结婚能有套新房,怎么也得再拼一拼。”周爵伍说。
今年夫妻俩攒下的钱不多,但周爵伍没有气馁,早早联系工头为明年做准备。“现在还不确定返工后还能不能在这个工地干,没有还得继续找下家。”周爵伍说。
来年的工作、欠薪的苦恼、裁员的担忧……车厢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
“虽然挣得不多,但老板没有裁员,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共渡难关。”郭观林说。
在福建,有100多万四川籍务工人员。拔地而起的高楼、灯火通明的车间,都有他们默默奉献的身影,而他们也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来自四川达州渠县的唐小洪早早赶来火车站,这是他时隔七年又一次返乡过春节。列车才刚刚启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家人通电话。“今年看爸妈老了不少,寻思着不管挣多少钱,都要回去陪陪家人。”唐小洪说。
这趟K1268陪伴唐小洪往返多年,见证了他的“打工足迹”。不同的是,今年在当地商会的帮助下,他和妻子都拿到了免费车票,能省下来五百多元。上车时,福州火车站还为他们赠送了爱心防疫包,给大家戴上了御寒的红色围巾,这让他们感受到阵阵暖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四川达州驻福州农民工服务站站长邓仁锋说,福州火车站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厦门办事处联合举办了“畅通春运返乡路活动”,开行免费务工返乡专列,260多名老乡拿到了免费车票。
常玉凤与王兴琴也都拿到了免费车票,作为四川渠县老乡,两人在泉州晋江一家玩具厂一待就是20多年。常玉凤感慨,出门在外,最温暖的除了有家乡人的陪伴,还有工厂的照顾。今年厂里效益不好,但到了岁末,老板还是给大家发红包鼓劲,甚至还往自己80多岁的母亲手里塞了一个。常玉凤说,相伴20多年的工厂已经成了半个家。在这里,外地员工和本地人一样可以慢慢走上管理岗位,这让她感到,流水线虽然枯燥却并不冰冷。
列车上,许多人与常玉凤有着共同的心声。年轻时,他们挎上行囊,跟随列车来到异乡,在工厂与工地里度过青春。过去一年虽然艰辛,但总有温暖让他们选择坚守在此。
拥挤的K1268次列车中,一眼看去,多是中老年人。从几十年前背上行囊,奔赴沿海打工,到如今儿女逐渐长成,很多农民工开始面临继续漂泊与回归故乡的又一次选择。
操劳大半辈子,不少农民工最终还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他们或在家乡的城区购房落户,或在农村老家建造新房。王本轩的孩子去年大学刚毕业,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一个人在福州时,他常常畅想“退休”后的日子。
“虽说农民工没有退休的概念,但过些年孙子出生了,老在外面漂也不是办法。”王本轩所在的村子近年来经过农田改造、退林还耕,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离开土地大半辈子的他,倏而发现,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是自己更加向往的归宿。
与自己父母相比,远方还是故乡,下一代人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这支返乡的队伍里,来自四川达州的“95后”黄雪是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作为“福漂”二代,她在福州度过了中学和大学时光。黄雪说,与走出大山的父辈不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代务工人员子女,不再只是囿于工厂、工地或是故乡的农地,她们拥有更多尝试的勇气和能力。
来福州久了,黄雪不仅成了不怎么吃辣的川妹子,有时候还会跟老乡科普起福州的俚语,“七溜八溜不离‘虎纠’”。如今,她在福州开了两家美容店,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操劳大半辈子的父母早点退休。
从天色微明到夜色苍茫,2000多公里的距离,26个小时的硬座,是远方,也是故乡。K1268次务工返乡专列,满载“打工人”驶向日夜思念的家乡。
(本报记者邰晓安、吴剑锋、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