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新华关注·抓开局强信心

03版:新华关注·抓开局强信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新华聚焦

06版:新华关注·各地

07版:新华关注·文化

08版:新华国际

起跑即冲刺——天津稳经济开年见闻
起跑即冲刺——天津稳经济开年见闻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王井怀、黄江林、梁姊


  新年钟声敲响,激起2023年的奋斗雄心。记者元旦假期走访北方经济重镇天津,感受到社会各界“时不我待、起跑即冲刺”的发展干劲:抢订单,忙招商,抓项目……全力跑起来的一域,成为中国经济开新局的生动缩影。

抢发展,热火朝天


  1日天津,2日贵州铜仁,4日海南三亚……新年伊始,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地方分公司负责人郭晶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一飞智控是一家以无人机数字化商业应用为主的科技企业,近来业务量大增,韩国、日本、沙特等国的项目纷纷签约。续签老订单、对接新订单、考察新场地,郭晶忙得不亦乐乎,“第一个国际订单刚刚敲定,2023年开门红”。

  元旦一大早,中建二局的挖掘机、吊机等工程器械聚集到海河边,头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简短开工仪式后,投入到一座跨河桥梁工程的施工中。

  近半个月来,作为天津经济的“半壁江山”,滨海新区先后举办100个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实现97个项目竣工。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滨海新区副区长尹晓峰说,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开工、竣工活动。

  一线企业也忙得热火朝天。元旦假期,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棒材厂轧钢作业区工程师窦玮和同事加班加点工作。2022年最后一个工作日,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里,键盘声混杂着电话铃声,提前忙起新一年的工作。

  “新的一年,不是从1月1日开始,而是从着手明年工作时开始。”天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金香花2022年12月下旬便忙起2023年的招商工作。

  整个天津市几乎按这个节奏提前进入2023年。记者走访看到,2022年12月底,天津市召开制造业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会,全面谋划2023年招商工作,动员全市尽锐出战。

强优势,信心满满


  元旦假期,记者走进企业、工厂、产业园看到,不少企业忙着赶任务、追进度。

  1月1日,天津宝坻经济开发区天宝工业园没有因为假期按下暂停键。翰林航宇(天津)实业有限公司不久前接到2000多万元的追加订单。工人假期“不打烊”,连续倒班赶工。

  “企业位于京津要道上,可以充分发挥两地科技人才的优势。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公司副总经理李涛说,预计2023年8月公司的二期项目将建成投产。

  假期里,京津冀唯一的信创产业实验室——天津信创海河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仍推进5个重大攻关课题、4个前沿探索课题的研究。“天津产业基础雄厚,信创在全国走在前列。实验室作为‘链主’,就是要把天津的产业、创新优势做大做强,开创中国信创谷。”实验室主任助理南松辉自豪地说。

  这两天,天津港仍然船来船往。100多艘在港船只装货卸货,让工作人员从早忙到晚。作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天津港是天津经济发展的又一优势。2022年天津港走访天津16个行政区、滨海新区5大功能区超430家重点企业,为全市重点产业链的供应链稳定提供精准服务。

  “新的一年要在实施港产城融合中主动担当作为,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更好地服务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天津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褚斌说。

出实招,锚定愿景


  天津对未来一年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天津此前布局了12条重点产业链。新一年天津以“链”招商、强“链”发展。滨海新区元旦前竣工项目97个,“其中55个现代产业项目补齐了滨海新区优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尹晓峰说。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滨海新区97个项目中,社会投资项目有76个,总投资556亿元,投资规模占比达92%。民企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晖表示,新的一年,企业将继续发挥数字化、平台化配置社会资源作用,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消费恢复也超出预期。“我们原来估计等到2023年1月消费才有起色,没想到2022年12月下旬区内的大型游乐场便火热起来,创下历年冬季游客数量纪录。不久后的春节将是重要窗口,我们全力以赴促进消费回升。”天津市东丽区一位干部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天津的发展“东风”。抢在元旦前,京唐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也同步开通运营。“宝坻深度融入京津冀‘半小时’经济圈、生活圈、旅游圈,为本地区开放发展增添新优势、注入新动力。”宝坻区区长郭康伟说。

  “人勤春来早。我们将以冲刺的状态,把时间抢回来,把市场拓展开,开启新一年的奋斗。”一飞智控董事长齐俊桐说。   新华社天津1月2日电

 
习近平致函祝贺卢拉就任巴西总统
习近平致函祝贺卢拉就任巴西总统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函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祝贺他就任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

  习近平指出,中巴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互为全面战略伙伴,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担负着共同的发展责任。中巴建交48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持续深入发展,日益成熟活跃,已成为发展中大国关系典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前景。我高度重视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愿同你携手努力,继续坚定支持彼此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推进双边务实合作,密切多边协调配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引领和推动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外媒:“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正在恢复生机”
外媒:“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正在恢复生机”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随着中国经济从三年的新冠疫情中复苏,北京的街道再次出现拥堵,游客争相预订出国度假,企业预计商业活动将回升。”英国《金融时报》2022年12月29日报道称。

  “在北京和上海,戴着口罩的上班族再次挤满了地铁列车,城市的主干道上出现交通堵塞,通勤的车辆只能缓慢行驶。”路透社报道,“人们的生活正在逐渐恢复正常”。

  近期,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转段,多家境外媒体关注到,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生产生活逐渐有序回归正常,“正在恢复生机”。

“人们的生活正在逐渐恢复正常”


  在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减弱、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的背景下,中国因时因势先后有序出台“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制定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方案,将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些境外媒体近日发文称,已经渡过疫情高峰的北京,城市交通运输和人员流动等情况出现明显好转,释放出复苏的积极信号。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2022年12月26日援引百度数据说,本周一早高峰期间,北京交通流量比一周前增加约90%,达到“严重拥堵”水平。

  这家媒体前一日报道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市景区门票预订量相比上周末翻了一番。

  “除北京外,许多其他地区的社会活动也在恢复,成都和重庆的道路交通流量大幅增长,拥堵程度与北京相当。”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报道说。

  一些城市的烟火气正在回归。路透社近日报道称,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和北京环球度假区周末的活动中,人们排队等候;度假区酒店客流量显著上升到“适度拥挤”水平。

  “人们基本上都恢复了正常生活。”路透社日前援引一位受访的北京居民说。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投资者预计,中国其他地区也会很快跟上北京的步伐。

“希望能很快再次轻松前往北京”


  2022年12月初,随着“新十条”落地实施,民众出行迅速恢复。国内多个平台数据显示,机票、火车票瞬间搜索量暴涨,春运期间的机票搜索量达到疫情前水平。

  路透社援引携程平台发布的报告说,元旦假期,中国跨省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34%。“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成都、杭州和三亚”。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12月26日宣布将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据拉美社12月28日报道,在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并允许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之后,中国28日宣布了在短期内恢复旅游业(主要是国内旅游业)活力的计划。

  埃菲社报道说,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下属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份报告,2023年中国将迎来入境游的“显著复苏”。

  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带来航空旅行反弹受到外媒普遍关注。据《南华早报》报道,从香港飞往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和南京等内地主要城市的航班最受欢迎。

  “每个人都希望能很快再次轻松前往北京。”瑞中经济协会会长费利克斯·苏特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新加坡陈氏兄弟旅行社的高级营销传播经理杰里迈亚·黄(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旅行社已经接到热心游客的询问,他们想知道何时能重新去中国旅游。

  “中国第一波感染者逐渐康复,多地出行需求回温。”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美国商会本月进行的一项调查称,超过70%的受访者预计疫情的影响不会超过三个月。”

“准备迎接中国游客”


  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优化移民管理政策措施,恢复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恢复签发边境地区出入境通行证等。

  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负责人汤姆·辛普森对法新社记者说,这一宣布“非常、非常受欢迎”。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报道,瑞士国家旅游局称,中国逐步开放边境是人们期待已久且非常受欢迎的一步。

  美联社预计,这可能会导致大批中国游客在农历新年假期大量出国。

  外媒此间还报道一些国家的政府声明和流行病学专家分析,认为关于中国内地新冠病毒外溢风险的担心并非基于科学,中国人的全球流动不会加剧新冠病毒在各国的传播。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报道称,能够更便捷地进出中国进行旅行可能会使全球许多依赖中国游客的国家受益。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该国航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非常欢迎”中国入境政策的调整,期待能够为新加坡、中国两国的旅客提供更便捷的航空出行服务。

  “疫情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客源国,每年有1.5亿人次游客出境。”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亚洲旅游业务主管史蒂夫·萨克森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测到2023年夏季,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比例将从上个月2019年水平的5%跃升至约50%。   据新华社北京电

 
村支书的年度“账单”
村支书的年度“账单”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来来来,大家坐下来,多吃点!一年忙到头,咱们今天也休息休息。”

  时值岁末,晚饭一过,湖南省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村民往村里活动中心赶。村支书彭育晚站在门口等候大家,手上拿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他总爱往村民家里跑,每次都要在本子上记录家里人的情况、产业发展状况等。

  村民们有说有笑,边吃边聊。2022年,全村接待游客10万余人,带来餐饮住宿等消费1200万余元,甲鱼产值84万余元……彭育晚介绍完村里的发展情况后,抓了一把瓜子,和大家聊了起来。

  油溪桥村,在重峦叠嶂的大熊山脉中,属于偏僻中的偏僻者,加之石灰岩地貌,村里饮水、灌溉困难,“有女不嫁油溪桥,一年四季为呷愁”这句歌谣远近闻名。

  而如今,全村有286户868人,成了四邻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曹中云,今年家里怎么样?”

  曹中云在村里的农家乐做服务员,话不多,脸上总是带着笑,“今年挺好的”。

  近年来,油溪桥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开发峡谷漂流等产业,同时依托本地特点,实施“一村多品”“一户一特”“一户多业”,探索特色农业。彭育晚带着村干部出去拓展旅游市场,还一家一户上门指导农户因地制宜把种养殖产业做精。夏秋出现干旱,彭育晚急得睡不着,通过打通水果商等下游合作渠道,为村里保底收购橘子、柚子、桃子等。

  “咱们算算啊,你在村里办的农家乐做服务员,工资一个月3200元,七月份咱们村分红,你家分了4000元,柑橘村里按6元一斤保底收购,桃子3元一斤保底收购,加上稻田养甲鱼,种植养殖加起来大概2万元,那么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没错吧?”彭育晚说。

  “没错没错,支书算得准。”曹中云笑呵呵地说。

  “支书,咱村啥时候能成立一个大的牛交易市场啊,我想把草原牛接到南方来。”人称“彭老板”的彭建才说话中气十足。  

  43岁的彭建才正值壮年,前些年因父母疾病致贫,妻子也和他离了婚。2017年,在村里的发动下,开始搞养牛合作社。小牛变大牛,现在他家牛圈里养着150头牛,通过自动化、机械化经营,效益很好。在奋斗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样在创业的现任妻子,二人走到了一起。

  “这个想法很好,我去内蒙古看了,草原牛耐寒、体质好,目前的市场行情,一头牛能够挣4000元,在南方很有竞争力。”彭育晚说。

  “支书,咱们大家都能养牛吗?”不知谁问了一句,大家都安静下来。

  “当然,下一步咱们把牛交易市场做好,带动本村和附近村庄一同致富!”彭育晚说。听到这里,村民一起鼓起掌来!

  年年新目标,每年不一样。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油溪桥村探索“村委+投资商+合作社+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做到振兴路上每个人都不掉队。

  彭育晚又看了看人群,问道:“阳叔,您家怎么样?”

  阳新和家过去在村里是有名的困难户。他今年70岁了,孙子孙女都在读书,几年前老婆得了乳腺癌,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在政策帮扶下,阳新和顺利脱贫。

  “党的政策好啊!今年家里通过养殖甲鱼,还有种柑橘、花生、黄豆,增收了1万多块钱。”阳新和说。

  一般户、富裕户、脱贫户,在彭育晚笔记本的“年度账单”上,每一户都有所发展。一山青黛、十里长堤、千亩桃园,2022年趁游客较少的时间段,村里升级了旅游基础设施。彭育晚相信,抓住机会修炼好“内功”,新年一定可以“开门红”。    (记者史卫燕、柳王敏、余春生)        新华社长沙电

 
“一点需求、多点响应” 吉林省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一点需求、多点响应”
吉林省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长春1月2日电(记者李双溪)在吉林省通化市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一根根玄武岩纤维像银线一样,由高温拉丝后卷成一盘盘线圈,被送入仓库。吉林通鑫玄武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杨廷廷说:“多亏了人社部门的帮忙,解决了我们的招工难题,让我们能够顺利扩大生产。”

  针对吉林省局部地区企业遇到的招工难题,省人社部门搭建一体化指挥平台,加强各地联动,采取“一点需求、多点响应”的机制,从全省范围调配人力资源,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因为产品畅销,订单增加,去年,我们加开了几个车间,但一时人手紧张。”杨廷廷说。为此,他们联系了通化市就业服务局,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加大招工宣传。通化市就业服务局将企业纳入重点帮扶名单,利用微信公众号及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并进行抖音“直播带岗”。但通化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适合的技术人员有限,为此通化市将企业的用工信息提级办理,在全省内宣传发布。长春市人社部门帮助他们联系了一所高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解决了长期的用工需求。

  “我们在‘96885吉人在线’的指挥中心系统中,都能看到这家企业的用工信息,可以为其提供帮扶。”吉林市就业服务局人力资源市场主任黄艳华说,人才服务专员会对重点企业实施专人帮扶,定期走访、跟踪企业用工需求,帮助其在街道、社区和乡村招聘人才,通过微信求职群、半小时服务圈、创业信息超市、公示栏等平台多渠道为企业发布用工信息。

  “过去,一些地方人口外流较多,企业会出现招工困难。为此,吉林省人社厅建立联动平台,将地方的用工难题提级办理,纳入全省范围。”吉林省就业服务局副局长王术国说。

  吉林省人社部门先后将重点复工复产企业、保供物流企业,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新落地招商项目等纳入平台帮扶企业清单,组织服务专员与企业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动态跟进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一对一”提供惠企政策落实和用工指导。

  截至2022年12月26日,“96885吉人在线”服务平台累计为9634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1.7万条,涉及用工岗位8.7万个,智能系统累计为求职者匹配推送企业信息5522次,推送岗位信息10175个,为企业推送人才2462人次。

 
开局迈出新步伐 ——开年推动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开局迈出新步伐
——开年推动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这是元旦期间的广州天河路商圈夜景。广州市各大商圈打折促销、游园集市、潮流夜市等活动纷呈,消费市场有序恢复,夜经济稳步复苏。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
 

 
  告别2022,迎来2023。
 
  过去一年,经历重重考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不减。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稳”的基调更明确,“进”的要求更积极,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笃定。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进取的蓬勃活力。
 
  新起点展现新气象:稳中求进不断巩固经济回升态势


 
  寒冬时节,四川阿坝。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青海西宁至四川成都高速铁路全线首座开挖隧道——红原2号隧道施工现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克服冬季高原缺氧、雨雪等恶劣条件影响,600多名管理、施工人员驻守现场;机器轰鸣声中,隧道掘进有条不紊……
 
  “一条路,跑出西部发展的加速度。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让沿线地区发展再加速。”中铁十九局西成铁路项目负责人王海亮说。
 
  岁末年初,“高质量发展”成为拓展回稳向上态势的关键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加快恢复,经济活力正在不断释放。
 
  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里,宽敞明亮的温室内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温室内,去年9月定植的番茄开始陆续上市。“番茄植株每周开一次花,每天持续采收,一直可以采收到今年7月。”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总经理李新旭最近忙得连轴转。作为京津冀地区单体最大的蔬菜生产连栋温室负责人,他不仅要管生产,还要考察外埠的生产基地,准备扩大产能。
 
  工地赶进度、企业抢订单、商场聚人气……复工复产不只是人员召回、机器重启,更是信心与希望的重启。
 
  元旦假期首日,重庆解放碑商圈人头攒动。走进位于重百大楼顶层的直播间,一场日化品电商直播正在进行。“做直播、上云端,我们这样的老百货商场也有了新气象。”重百大楼解放碑店总经理杨薇告诉记者,作为重庆“资历最老”的百货商场,不久前,企业尝了一回“新”,首次将百货产品上线电商平台,基本实现全品类产品线上销售。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自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大产业资金支持、扩大区域消费联动,帮助企业和商户恢复发展。
 
  “新的一年是新的起点。”杨薇说,“我们有信心加快摆脱疫情影响,这个元旦假期,商场有望实现‘开门红’。”
 
  新发展彰显新动能: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苍茫的西北戈壁滩上,宁夏中卫市中国大脑数据中心里,海量信息数据在此汇聚、分流。
 
  一排排两米多高的服务器高速运转,机柜里密密麻麻的硬盘闪烁着绿色微光。宁夏西部云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庄宁从新风制冷机组走到数据机房,再走到电池室、电力室,不时查看着机器的运行状况。
 
  “戴上VR眼镜、点击手机屏幕、选择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虚拟世界中饱览山川风光正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庄宁说。
 
  2022年2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日前,我国发布“数据二十条”,系统性布局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与时俱进地调整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全局性、战略性举措。
 
  湖南长沙,中联重科挖掘机智造园区内,每6分钟一台挖掘机即可下线。从备料、焊接、机加、涂装、装配到调试,挖掘机全生产流程通过智能工厂和无人化“黑灯产线”控制。
 
  “光一个装配车间,就有2600个传感器,数百台AGV移动机器人、RGV有轨输送小车、涂胶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让各个生产工序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中联重科智能制造中心负责人奉华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数据显示,2022年1至11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9%,比全部投资增速高出14.6个百分点。
 
  数九寒天,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的多晶硅还原炉产线一片繁忙。
 
  “2022年订单大幅增加,市场一路向好,多晶硅还原炉业绩同比预计增长三倍左右。”公司总经理王法根说,多晶硅还原炉是太阳能光伏行业多晶硅生产的核心设备之一,公司储备了电子级多晶硅还原炉和大间距炉型等创新技术,同时还在积极布局绿电智能制氢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新格局呼唤新作为: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发展活力


 
  新年伊始,神州大地的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
 
  南海之滨,海南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在文昌市,一块面积约为93亩的土地正在进行地质勘查。不久后,它将摆上“土地超市”,等待企业挑选。
 
  瞄准“项目等土地”“土地晒太阳”等问题,海南“土地超市”2022年开张。“这是我们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制度集成创新。”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王恩泽告诉记者,当地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交易机制和平台应用,力图破解项目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助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目光向西,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内,满载农产品的货车正有序排队,等待办理通关手续后运往中亚和俄罗斯。
 
  向改革创新要效率、要活力。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口岸管理局局长张敬寿告诉记者,当地通过设置专用窗口、专用通道等方式持续优化服务,压缩通关时间。同时,“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推动农产品进出口业务蓬勃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立足国内,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联通国际,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眼下,各地各部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循环顺畅联通。
 
  岁末年初,电子产品消费迎来旺季。在北京,相关部门于2022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期间发放6批次绿色节能消费券,适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空气净化器等众多品类。
 
  在安徽,一批重大项目招引与建设“马力全开”。24个“科大硅谷”项目近日集中签约,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涵盖了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项目体量大、质量好、前景优,我们将加快推进、早日建成投产。”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又要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集装箱卡车来回穿梭,“高水平对外开放”彰显发展魅力。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介绍,新的一年,临港新片区将用制度创新把优势和活力激发出来,加快探索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一次见面胜过千封邮件。过去一个月里,浙江、江苏、广东、四川、河北、海南、山东、新疆等地政府助力外贸企业奔赴日韩、东南亚、欧盟、中亚等地参展、会谈,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春山在望,未来可期。
 
  新的一年,坚定发展信心,埋头苦干、勇毅向前,中国经济必将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记者樊曦、王优玲、周圆、李晓婷、潘烨、苏晓洲、孙奕)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成渝经济圈:共谋“一盘棋” 跑出“加速度”
成渝经济圈:共谋“一盘棋” 跑出“加速度”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抓开局强信心
 
  新华社重庆1月2日电(记者赵宇飞、李力可、周思宇、赵佳乐)重大项目密集“落子”、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崛起……2022年,重庆、四川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共谋“一盘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

  川渝正以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在新的一年中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抢抓发展新机遇,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领域建设全面提速。

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速


  川渝交界处,南北大道三期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中,铺路机缓缓向前推进……

  “三期工程联结重庆渝北区茨竹镇和四川邻水县高滩镇,预计2023年上半年通车。”成都路桥工区负责人李宇说,届时高滩镇到重庆江北机场的车程将从近2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如今行走在川渝各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2年川渝共推进实施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160个,远超2021年的67个,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7%。

  交通领域,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川渝省际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达20条,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主体结构和第四跑道正加快建设中。

  能源领域,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2022年上半年产量超过320亿立方米,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川南—渝西输气管道等项目加快推进。

  新基建领域,川渝已建和在建数据中心机架总量超36万个,成渝纳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算力枢纽节点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相关项目落户成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建设将继续提速。川渝两地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3年川渝将共建24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3.3万亿元。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车间,一台台新能源汽车电机生产、包装完毕,几小时后就能出现在成渝多家整车厂的生产线上。

  “我们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机产品,与重庆的长安汽车、东风小康等车企紧密合作,实现逆势增长。”华川电装董事长耿辉雄说,2022年1至11月,企业收入同比增长约20%。

  统计显示,2022年上半年川渝汽车产业实现逆势增长,合计生产汽车139.3万辆,同比增长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

  川渝携手补链强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2022年,川渝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项目全年完成投资98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39%;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91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0%。

  在川渝合作共建的西部科学城,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呈全面开花之势——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川渝将为产业链注入更多科创元素。近日在成都举行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上,双方讨论了《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共同提升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等5项重点任务、人工智能等5个重点领域、创新联合共建等5项运行机制。

共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2022年12月30日,两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同时从成都和重庆发出,分别前往马来西亚和泰国,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川渝总运量突破60万标箱。

  2022年,以川渝为主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逆势加速——新开通线路78条,是2021年的5倍多,物流网络已覆盖1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8个港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如今在成渝地区,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货物可沿长江黄金水道出海;西部陆海新通道可通达东南亚等区域;从成渝地区出发的国际班列可直达莫斯科……

  与此同时,川渝正携手将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建立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建立跨省设立的联合河长办;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

  改革,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截至目前,“川渝通办”事项已达311项,涵盖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太方便了!在川渝两地看病不用再重复检查了。”在成都务工的重庆人张彦说,得益于川渝医疗平台互联、系统互通、结果互认,她持成都医院的检查结果,可在重庆市垫江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就医。

  2022年新获批的四川成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已正式揭牌,川渝两地还分别就“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进行了研讨,进一步释放出共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信号。

 
踔厉奋发开新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年新观察
踔厉奋发开新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年新观察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抓开局强信心
 
  新华社天津1月1日电(记者王井怀、郭宇靖、齐雷杰)新年第一天,京津冀同步施行《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三地通过区域协同立法,共同保护大运河文化。

  2022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推进。2023年新年之际,记者实地走访京津冀,感受协同发展的新气象。

抱团赢得新发展


  岁末年初,廊坊临空经济区建设依旧热火朝天。“247名工人加紧施工,目前4栋仓库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外墙围护施工。”华芯·无限航空航材保障中心项目经理陈建友说。

  从京冀共同发布临空总体规划到如今热火朝天的工地,京津冀大地上处处有“协同中发展、发展中协同”的场景。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也是三地协同的“主方向”。

  不久前,中国中铁旗下多家企业整体搬到雄安新区,成为入驻雄安的首个央企产业集群。在另一承接平台,天津滨海新区仅2022年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62个,引进北京在津机构360个。

  “从具体项目对接,到制度创新,再到立法协同、标准协同等,三地协同不断向纵深发展。”天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斐说。

  京津冀三地经开区近期实施第四批“同事同标”事项,在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在天津投用,179项北京事项和200项天津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

  一个个载体平台逐渐壮大,成为协同发展的大舞台。京津携手创建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突破4000家。2022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廊坊三河市政府合作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项目。

  河北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2022年以来,河北深化与京津对接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取得明显成效。“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平台体系日趋完善。

携手迈上新台阶


  在京津冀唯一的信创产业实验室——天津信创海河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助理南松辉高兴地介绍成立一年多以来的点滴成就,“与实验室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企业有60多家,三分之一来自北京;实验室服务企业300多家,大部分来自京津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中,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起来。

  北京大兴的一座生产汽车零部件老旧厂房中,一座国际氢能示范区正在孕育成长。兴创氢之泉公司负责人王晓彤介绍,这里原来是一般性制造业,经过疏解整治,建设起全球日加氢量最大的加氢站、涉氢公共测试平台等应用场景。目前示范区注册企业153家,初步形成氢燃料电池产业聚集效应。

  天津滨海新区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15.8%。

  在北京周边,科创燕郊、智造三河、商务大厂、文旅香河逐步形成。如今,廊坊市北三县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5个,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3家。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雄安新区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永昌说,当地野生保护鸟类总数增加到248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42种。天津持续加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试点建设,目前屏障区内发现六七十种野生动物。

同心谱写新篇章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新的一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让三地干部对协同发展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协同发展打下的扎实基础。

  “我们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使命。天津要与北京、河北携手并进,合力描绘新画卷。”天津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介绍,北京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过2.44万件。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进度超过四成,东六环入地改造西线隧道首段贯通。

  信心来自京津冀独特的资源禀赋。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认为,京津冀地区拥有大量的高学历人才、全国重点院校、国家级研究机构等,在教育科技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京津冀有一批优良港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信心还来自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劲头。

  天津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作为十大行动之首。廊坊临空经济区2023年全面实施20项临空场景项目清单。北京将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携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京津冀三地干部群众正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瓣瓣同心”携手同行,以实际行动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

 
产业变革加速 产销振奋信心 广州国际车展传递的信号
产业变革加速 产销振奋信心
广州国际车展传递的信号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抓开局强信心
 
  新华社广州1月2日电(记者王攀、吴涛、丁乐)从价格亲民的大众消费品到超百万元的豪华车,从半固态电池到超级混动技术,从2秒级百公里加速到系统升级“常用常新”……在第二十届广州国际车展上,一个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一项项创意十足的新技术,一组组令人振奋的产销数据,显示出中国汽车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加速变革和锐意创新,也振奋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对中国汽车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信心。

新技术百花竞放


  作为国际A级车展,2022年12月30日开幕的广州国际车展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车企。展会上琳琅满目的新技术、新产品,显示着汽车产业大变革下中国汽车产业百花竞放的喜人格局。

  作为当前汽车产业变革的“宠儿”,新能源汽车涌现出一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

  ——软件定义汽车更突出。“汽车正成为常用常新的移动终端。”华为智选车业务总裁汪严旻说,公司正把华为在终端领域软件服务移植到汽车上。

  “随着基础设施方面的整体规划以及以C-V2X(指基于蜂窝网络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车联网技术的发展,车路协同方案已成为具备中国特色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百度车路协同首席科学家王淼说。

  ——动力系统攀升新高度。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头羊特斯拉旗下ModelSPlaid和ModelXPlaid两款新车型亮相广州车展。现场销售经理孟健说,作为高性能版本,新车搭载3电机系统,拥有2秒级的百公里加速体验,最快百公里加速仅需2.1秒。广汽埃安发布了最新的“科幻旋翼GT”——Hyper GT,首发搭载埃安全新一代星灵架构和AEP3.0技术成果。

  ——电池技术出现新动向。纯电品牌长安深蓝在展会上宣布其正加速研发的半固态电池预计将于2025年搭载整车应用,同时发布了该公司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深蓝SL03氢电版。

  智能化、电动化变革带来的汽车产业生态变化,不仅在于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还在于以超级混动技术为代表的传统燃油汽车变革。本次车展上广汽传祺展示了以电气化和智能化为驱动、向新能源科技企业转型的成果,第二代GS8旅行版、GS4 PLUS猎装版等混动产品集中亮相,并发布了全新一代传祺GS3·影速。

  刚刚实现累计整车销量突破1500万辆的东风日产携旗下品牌全系车型悉数登场,启辰品牌正式发布新能源转型战略,并推出首款纯电概念车型和启辰超混动技术的首款车型。东风日产启辰事业总部总部长助理张茂华说,身处激烈变革的汽车市场,东风日产将加速推进电驱化产品布局和技术创新。

  “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下,汽车正在从交通工具向超级移动智能终端进化,软件成为汽车实现智能化的基础。软件定义汽车不仅改变了传统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也在改变着整个汽车产业的生态。”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

新动能强劲迸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本届广州车展上,新能源汽车以及与之几乎“全交集”的智能网联汽车,无疑是风头最劲的关注焦点所在。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蓬勃兴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自身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受益对象,整个行业的快速变革与创新发展,也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说,2022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00万辆大关,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5%,提前3年完成国家规划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非常亮眼。2022年1到11月,我国汽车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

  产业格局加速重构——从传统车企到互联网巨头,从产业新秀到跨国品牌,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谓“群雄逐鹿”“百舸争流”。曾庆洪说,当前,汽车行业传统的“链式”供应关系,正在向开放融合的“网状”产业生态转变,“从硬件芯片,到软件操作系统的开发,再到数据算力、信息安全建设,汽车产业边界进一步突破和重构,生态化融合协同已是大势所趋。”

  行业投资方兴未艾——采埃孚汽车电子工厂项目、嘉晨电子华南总部项目、瑞立科密智能电控系统研发智造总部项目……在本届广州车展的34个重大投资签约项目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占比过半,在相关业界人士看来,电动化的坚实基础正加速推动我国汽车行业驶入决胜未来的智能化下半场。

  新赛道上,伴随着车轮滚滚向前的,是新老汽车城的“强势崛起”和“脱胎换骨”。广州提出逐步将汽车产业规模提升至1.5万亿元,正从“汽车之城”向万亿级“智车之城”发力;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超多强”的企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已培育年产值千亿元企业1家、百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2家……

  广东省工信厅副厅长陈磊说,2022年前11月,广东汽车销售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2228亿元,汽车产量382.5万辆。汽车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第8个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能。

新政策激发信心


  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完善二手车交易监管规定,推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规程,扩大鼓励外商投资汽车零部件范围……2023年1月1日起,一系列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新政策、新规范、新举措实施,协调发力形成共促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中占据重要份额的汽车类消费,是提振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一直以来的政策支持,为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地纷纷抢先布局、聚力赋能,助推汽车行业以更强的韧劲面对挑战、抢抓机遇。

  政策“送暖”,促进汽车市场回暖企稳。全国多地通过联动促销、投放增量指标、推动整车企业和汽车金融让利等方式支持汽车消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11月10日,当年已累计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686.2亿元,同比增长101.2%。

  布局“造血”,打开产业创新发展新空间。多地重视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北京、上海、深圳等市积极开放高阶智能驾驶试点。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说,《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的发布,为自动驾驶未来大规模商业化奠定了合法合规的重要基础。

  规划“强弱项”,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针对汽车产业“整强零弱”等问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稳链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中部汽车产业供应链中心枢纽;广州先后出台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20条措施,谋划建设“4+3+2”汽车产业园,持续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政策的引导支持、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市场的空间潜力给投资者带来信心。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说,2023年中国消费可能会迎来强劲反弹,这将为汽车行业尤其是中国品牌汽车带来利好。同时,中国在改善营商环境上的一系列举措对降低企业成本有很大帮助,让人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说,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完善的新形势下,消费的动能将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各地刺激消费、发展经济的行动会更加突出,这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对2023年的汽车市场抱有信心”。

 
越来越忙 越来越好 从车流、人流、物流看吉林节日稳经济
越来越忙 越来越好
从车流、人流、物流看吉林节日稳经济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抓开局强信心
 
  新华社长春1月2日电(记者薛钦峰、李双溪、李典)东北已进入数九寒天。这几天,寒冬里的吉林却显得格外“忙碌”。高速口排队的车流、商圈里增多的人流、快递点整车出入的包裹……元旦假期,新华社记者走访吉林高速公路收费站、农贸市场、物流公司一线,感受到车流、人流、物流正恢复往日的繁忙,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看交通:“车流量比平日增加四成”


  元旦假期,吉林省气温降至近零下20摄氏度。在长春绕城高速公路长春南收费站,一辆辆来自各地市的小汽车、货车排起长队,通行出入口的绿灯和汽车的红色尾灯交织闪烁,显得格外“热闹”。

  几位身穿“荧光绿”的工作人员在车流中打着手势,引导车辆有序通行。长春绕城高速公路长春南收费站站长赵阳元旦假期这几天一直坚守岗位。“我们实行三班倒,白天车流高峰期有14名工作人员在岗,确保车辆畅通。”赵阳说。

  进入元旦假期,出入长春市的各地车辆明显增多。长春绕城高速公路长春南收费站每天通行量近14000辆。“车流量比平时增加了四成。”赵阳说,相比前一段时期,近期各地来长春购物休闲的和从长春到各地旅游的自驾旅客明显增加了。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不少货运车辆运力增加。元旦假期这几天,家住吉林四平的货车司机范超比平时更忙了。他从四平市拉着满满一车饲料正在驶向大连的路上,之后他还将装载玻璃纤维运往南方。“最近活儿比前一阵多了不少,估计要一直忙到过年了。”范超说。

  据统计,元旦假期首日,吉林全省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量56.08万辆。其中,客车出入口交通量43.28万辆,货车出入口交通量12.8万辆。

看商圈:“已感受到过年的氛围”


  “今天新到的蔬菜,价格优惠,品质新鲜。”长春市桂林路商场内农贸厅蔬菜摊主董春平正在摆放当日新到的各类蔬菜。还未到中午,来商场购买蔬菜的顾客已络绎不绝。

  “元旦期间菜价平稳,货源也有保证,距离春节还有不到20天了,已经感受到过年的氛围了。”董春平说。

  在一家猪肉摊位前,摊主孙革一边为现场选购的顾客服务,一边拿出手机完成线上的订单。“人气恢复了,又忙起来了。”孙革告诉记者,除了线下销售,还会满足部分顾客的线上采购需求。“每天线上订单约占四分之一,要及时为顾客安排送货。”孙革说。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长春各大商超货源充足,物流顺畅,进货无压力。“虽然快过年了,销量会增加,每天进货能保证新鲜水果足量的供应。”长春78线水果批发市场摊主李竟说。

  桂林路商场副总经理仲崇英介绍,近期商场客流在逐渐恢复,农贸厅部分时段已经基本恢复至以前的高峰水平。“原来每天平均客流量约为12000人-13000人,最近几天日均客流量约为7000人-8000人,预计元旦假期后还会逐步恢复提升。”

看快递:“又是一波派送高峰”


  在京东物流东北分公司长春朝阳营业部,五六名快递员正在分拣刚到的快件,他们把包裹按照各自负责的社区分到不同的篮子里,再一一扫码。

  “元旦期间的快递比平时多了三成,其中有很多是礼品类和提前采购的年货。”该营业部经理王亮说,每天收到的快递达2000多件,多数为生活日用品。

  每到新年前后,都是快递量增加的时候。今年元旦期间,该营业部的20名快递员全员在岗。“整体看快递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能够看出人们的购买量在稳步回升。”王亮说。

  最近,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市分公司明德路揽投部的26名邮递员,从早上六点送件到晚上七点,中午回到揽投部吃一口午饭,马上又开始投递。高峰期间,投递最多的邮递员一天要派送400多件快递。

  “刚刚经历了一波派送高峰,最多时候每天有7000多件快递,相当于‘双十一’期间的数量。”该公司明德路揽投部经理李波说,按照往年的习惯,春节前还会有一波快递高峰,我们都已准备好,全员在岗迎战春节前的购物潮。

 
“客流量恢复超出预期” 从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看消费回暖
“客流量恢复超出预期”
从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看消费回暖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抓开局强信心
 
  新华社重庆1月2日电(记者周凯)“元旦假期客流量恢复很快,我们店两个销售员今天忙到下午2点才吃午饭,一个上午销售额就有四五万元!”1月1日下午,重庆砂之船奥特莱斯商场某男装店销售员王晓莉边给客人拿衣服,边对记者说。

  砂之船奥特莱斯商场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寸滩新城金山片区,这里聚集了“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宜家家居、苏宁易购、时尚创意产业园金山意库等多种商业业态。2021年,重庆成为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5个城市之一,寸滩新城被重庆市相关部门定位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重点发展时尚消费经济。

  新年第一天,记者在寸滩新城金山片区看到,来购物休闲的市民熙熙攘攘,前往各商场的车辆排起了长队,街边的文创产品摊位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商场内的大红灯笼和酷炫灯饰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氛围。

  “客流量恢复超出预期!”砂之船奥特莱斯商场数智营销部负责人张倩介绍,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从2022年12月23日开始客流量明显回升,目前商场入驻品牌有400多个、处于满租状态,今年元旦假期第一天商场客流量就达到2.77万人、营业额达1289万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元旦假期的客流和营收数据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春节期间我们将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开展新春祈福、传统民俗、抽奖等系列活动,给市民更好的消费体验。”张倩兴奋地说。

  恢复和扩大消费离不开政策支持。重庆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江新区出台了促进消费十条政策,通过采取分批发放消费券、启动跨年迎新消费节等措施,预计能带动消费5亿元以上。目前,首批发放的500万元消费券核销率超过60%,累计拉动消费4.5倍。

  同时,商家们也在“各显神通”地吸引消费者。在宜家家居重庆商场,印有兔子与水墨画梅花图案的瓷器、纺织品等倍受顾客青睐。该商场市场部公关经理陈明静介绍,为迎接兔年新春,宜家专门推出了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客厅装饰、餐具厨具等系列产品,元旦假期第一天有近万名顾客进入商场,接近去年国庆节假期水平。

  促进消费还需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新业态、创新消费场景。前卫的美术馆,设计别致的家居、摄影店铺,充满艺术气息的餐馆、咖啡馆、青年公寓……金山意库产业园汇聚了约300家各类艺术文创企业。元旦假期,记者看到在一些“红网”餐馆、咖啡馆,来拍照打卡的青年消费者络绎不绝,甚至还有拍电影的剧组。

  “谁能想到,前些年这里还是一片工业标准厂房。”金山意库产业园策划经理刘思言介绍,因城市快速拓展,该片区逐步成为城市核心区,继续发展工业已不适宜。因此,企业和两江新区合作将这里的10余栋标准厂房和周边环境进行艺术化改造,打造时尚消费体验区,实现了城市功能、新兴产业的同步升级。

  重庆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两江新区将抓住元旦、春节消费旺季机遇,通过一揽子政策促进餐饮、汽车、家居等重点商品消费,丰富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因地制宜举办文化节、音乐节、年货节等节会,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再现锅气蒸腾:济南假期餐饮消费持续升温
再现锅气蒸腾:济南假期餐饮消费持续升温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抓开局强信心
 
  新华社济南1月2日电(记者陈国峰)2日下午1点多,济南市民隋女士跟家人来到济南和谐广场的海底捞,本以为过了用餐高峰时段,没想到仍需要排队1个多小时。“好几家餐厅都坐满了人。这家店老板说最近这几天上座率一天比一天好。”隋女士说。

  “一天比一天好”是许多餐饮从业者的共同感受。这个元旦假期,位于济南大观园景区的城南往事大观楼客流量井喷。由于员工到岗率只有三分之二,店长王一举只能亲自上阵。“特别是晚餐时段顾客爆满,1日晚上11个房间全满,零点区只有6张桌子,一晚上接待了15桌客人,等餐区坐得满满当当,我忙活到晚上10点半还没忙完。”王一举着实体会到“累并快乐着”的感觉。

  大观园是济南的特色旅游“名片”,不少外地游客到此赏民俗、品鲁菜,记者看到不少游客在街边拍照,餐饮店里人头攒动。王一举说,这两天进店的外地顾客明显多了,北京、哈尔滨等地一些游客来到济南,会特意到城南往事大观楼吃一顿鲁菜,这给他带来很大信心。“人流动起来了,烟火气就浓了。”

  让王一举喜上眉梢的不光是眼前的红火,还有年夜饭的预订情况。“11个房间全订满了,就连大年初二都已经订出去好几间了。”王一举说,元旦和春节是餐饮市场复苏的试金石,他们有信心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1日,山东凯瑞商业集团市场营销总监侯明敬到旗下餐饮门店了解经营情况。餐厅里人声鼎沸,后厨里锅气蒸腾……在位于济南海那城的高第街餐厅,从中午12点就出现顾客等位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半。“整个集团一天的营业额,一开始预计能有200万元就不错了,没想到最后达到近300万元。”侯明敬说。

  2日,凯瑞餐饮门店的复苏势头仍然强劲。侯明敬说,中午11点到12点一个小时的营业流水,能赶上之前疫情期间一天的水平。目前,凯瑞在济南的75家门店整体恢复到正常水平的七八成。

  侯明敬说,等这几天经营情况稳住了,就要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积压已久的消费需求总是要释放的。

 
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工业经济稳定恢复
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工业经济稳定恢复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张辛欣)近段时间,各地各部门紧抓政策落地,全力推动工业回稳向好。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继续发挥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

  上汽红岩公司总装车间,机器轰鸣作响,各类型重型卡车正以每小时3辆的节奏被组装完成,之后交付海外市场。克服多重挑战,汽车产业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成为工业稳增长重要力量。

  应对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相关部门把稳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及时出台振作工业经济系列举措。

  在汽车领域,建立常态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机制,持续在生产和消费两端加大支持;在电子信息领域,组织开展重点电子元器件产品工艺“一条龙”示范应用,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在医药领域,加大生产要素保障,将有关生产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纳入白名单……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加力施策,全力保障了生产运行。

  2022年1至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呈平稳运行态势。其中,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4%……重点行业运行稳健,有力夯实了工业恢复基础。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努力畅通产业循环。

  2022年12月24日上午,浙江珍琦护理用品有限公司厂区内,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供电设备运行检查。为保障重点医药企业用能,供电公司紧急进行供电增容,“一对一”跟进帮助企业优化用能方案。

  长安汽车物流中心总经理兰祥文表示,近些日子,政府部门落实货运司机“白名单”制度,助力企业做好物流保畅、配套衔接等工作,保证原料运得进、产品运得出。

  甘肃严格落实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梳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山西强化复工复产情况调度,进一步畅通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从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指导地方优化有序用电措施,到疏通物流配送堵点卡点,加强关键原材料供应保障和协同储备,各地各部门加强联动,聚焦用能、物流、用料、用工保障等持续出台举措,保一线生产稳产业链运转。

  岁末,中建三局科创公司浙江舟山华润电力项目现场,四台钢结构“机器人”并行两排,正在进行多工序施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正全力冲刺,为全面封顶打下坚实基础。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批项目建设稳步提速,多地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以来,邮政快递业加快复苏,目前全国单日揽收量保持在3.6亿件以上。货拉拉数据显示,2022年12月7日至25日,北京新东郊综合市场、北七家家具建材批发市场的货运单量分别环比增长近50%和21%,北京地区超3000名新司机用户向平台提交了注册申请。物流、货运需求上升,从侧面印证了市场的回暖。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夯实基本功。

  近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释放了健全评价体系、提速成果产业化的积极信号。从扎实开展强链补链稳链行动,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到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政策加力、企业努力,聚焦补短板锻长板,不断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营业收入58.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55%——不久前,联影医疗公布2022年前三季度“成绩单”。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持续进行高强度研发投入、加力技术迭代,以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和激烈市场竞争,目前已实现全线高性能医学影像、放疗产品核心部件及整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我们将进一步扩充高端医学影像装备产能,提高核心部件国产化水平。”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工业经济稳健恢复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工信部将抓紧抓实振作工业经济相关工作,助力工业稳增长企业添动力。

 
全力以赴稳工业扎实锻造新优势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全力以赴稳工业扎实锻造新优势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作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一系列部署。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如何推进工业稳增长?怎样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日前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问:过去一年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如何?2023年,如何推动工业稳增长?

  答:一年来,我们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积极应对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振作工业经济系列举措。2022年1至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继续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

  不可否认,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挑战,但更应看到,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内需市场的优势突出。2023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工信部将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加强部门协同、部省联动,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形势研判和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更多政策措施。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和地区,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针对机械、石化、轻工、汽车、电子等支柱行业,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制定稳增长措施。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新增长点。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

  三是全面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对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尽早启动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加大投入,加强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

  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信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振兴制造业。我们将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扎实开展强链补链稳链行动,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

  二是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再培育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作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急需基础产品。

  三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进6G技术研发。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推动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资源掌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加大纾困帮扶力度,稳住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


  问:2023年,助企纾困将有哪些新举措,如何稳预期强信心?

  答:应对诸多超预期因素,我国及时出台一系列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在各项惠企政策支持下,广大中小企业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当前,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困难挑战依然较大,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包括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法规政策体系,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协调推动阶段性惠企政策接续与完善,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若干措施;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设一批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

  夯实基础拓展应用,提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工信部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优势。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开通5G基站228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5亿户家庭的能力。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作用日趋凸显。

  2023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千兆光网建设,统筹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车联网部署应用。实施“宽带边疆”专项行动,对有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双千兆”网络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聚焦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供给水平。研究制定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配套政策,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三是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工业园区下沉普及,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并向中小企业场景化、标准化复制推广。

  四是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制度规范和标准,增强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五是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电信市场监管,指导督促平台企业合规发展,深化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用户权益保护。

(记者张辛欣)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谈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谈科技自立自强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人造太阳、北斗导航、万米海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定位和重点,强调以人才强、科技强支撑引领经济强、国家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迈上新征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自立自强的科技政策如何发力?怎样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近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访谈。

  “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对此,科技部有何考量和安排?将从哪些方面突破?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政策”,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位势和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有巨大经济社会需求的牵引,中国科技创新必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要求。自立自强的内涵包括:用好体制优势,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科技成果过硬;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有力支撑国家发展、安全大局;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科技部研究制定了2023年党组一号文件,指导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加强前瞻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三是提升基础研究原创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统筹部署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加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四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五是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关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科技部下一步有何考虑?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考虑,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统筹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科技创新的任务部署特别强调“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没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就不会有现代化强国。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作出全新定位,明确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若干重点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有机统筹推进,才能系统地、最大限度支撑现代化国家建设。其次,要紧盯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下更大的力度,突出重点统筹。

  具体来说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包括:一是战略统筹,三位一体推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这三大战略,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从而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目标统筹,要聚焦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个强国目标要求协同发力,最终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夯实现代化建设根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内涵型增长。三是要素统筹,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教育、科技、人才因素统筹考虑。四是工作统筹,切实做好战略规划统筹、法律政策文化统筹、科技及相关资源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

“要跳出科技看科技”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请问这一组织作用将如何发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科技部又将如何发力?

  答: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是指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解决国家发展和安全重大问题的技术。

  在攻关方式上,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是核心要义,具体组织模式要根据需要攻关解决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安排,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大兵团”作战。在理念上、方法上,要跳出科技看科技,用技术推动、场景驱动等方法找问题,政府要提出重大关键技术的问题,并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使用、科技政策制度制定、科技资源配置、科研成果评价上作出重点安排。

  同时要明确,政府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不是解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主体,政府要做的工作是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条件、提供环境、提出问题。如,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和应用场景挑战如何转换为重大关键科技问题,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如何凝聚国家高水平科技创新主体和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如何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如何评价及应用评价结果,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

  关键核心技术要分层分类,对于国家与地方,对于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答案不尽相同,政府既支持不同创新主体解决国家层面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也支持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自己设定的“卡脖子”攻关工作。

  科技部将着力围绕如何按照“四个面向”解决重大问题,如何紧盯攻关目标,如何将有限的科技资源统筹好、发挥更大效能等重点,集中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利益和国之重器,坚持目标导向下的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系统化布局攻关任务。二是坚持场景驱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攻关产品推广应用,为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创新提供应用场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发挥好科研评价和结果运用,在为科研人员减负、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作风学风、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科学研究等方面下功夫,鼓励自由探索,完善人才政策,持续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攻关,贡献力量。

(记者陈芳、胡喆)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多措并举筑牢基层疫情防控屏障 湖北优化抗疫举措见闻
多措并举筑牢基层疫情防控屏障
湖北优化抗疫举措见闻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武汉电(记者熊琦、侯文坤、熊翔鹤)“暖心热线”24小时守候、进村入户为高龄老人接种疫苗、“敲门行动”送来“健康爱心包”……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湖北多地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在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抓好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健康服务、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等方面多措并举,筑牢基层疫情防控屏障,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健康。

“暖心热线”,架起居家康复“连心桥”


  在武汉市武昌区居家康复咨询服务中心,提示铃声不时响起。“我母亲好像感染了,有点发烧,但她有高血压,我们该怎么办?”一位女士焦急且疲惫的声音传来。

  “您先别着急,您住在彭路社区对吗?请记一下社区李医生的电话,用药问题可以随时咨询他。”负责接线的解答专员代文格一边回答,一边迅速打开表格,熟练地报出一串电话号码……这是代文格和同事们最近的工作常态。

  为更好地满足居民居家康复治疗的需求,武汉市武昌区从2022年12月15日起开通“居家康复咨询热线”,24小时解答居民问题,内容涉及就医、用药以及心理疏导等。

  热线现场负责人许谡介绍说,热线对接了全区139个家庭医生团队、430个药店、36家发热门诊(诊室)、29个疫苗接种点及4条武昌区免费心理咨询热线,根据居民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病情轻重程度等,为居民匹配相应的医药保障和健康服务资源。截至目前,该热线已接听2200多位居民的来电。

  “电话那头有人一直守候,对急需帮助的人来说,是很大的慰藉。”代文格说,她和同事们会继续坚守岗位,通过“暖心热线”,“线上”守护居民的生命健康。

优化服务,家门口撑起“守护伞”


  2022年12月27日上午,在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恋湖社区,一间张贴着“社区便民发热诊疗站”的蓝白色板房前,居民刘芬正带着母亲排队等候就诊,这是东西湖区首个设置在社区门口的便民发热诊疗站。

  据恋湖社区党委书记彭晴亮介绍,这个诊疗站是由原来的“核酸采样亭”就地改造而来,主要面向居民提供免费的基础诊疗服务和用药咨询,“既可以指导居民正确用药、购药,又能对发热患者进行有效分流,减轻医疗机构的接诊压力。”

  现场配备了血压仪和血氧仪等设备,不少老年居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小区门口就可以咨询医生,还不需要挂号,对走不了远路的老人们来说很方便。”居民刘芬说。

  近日,在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咸安区妇幼保健院护师梅珊和同事们分成多支流动接种队,奔忙在田间地头,进村入户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

  家住贺胜桥镇贺胜村13组的刘梅英老人,由于患有帕金森病,长期行动不便,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她成功接种疫苗。“我已经81岁了,心里有些顾虑,多亏医生为我做检查,知道自己没什么接种禁忌。”刘梅英说。

  “对行动不便、卧病在床者,我们采取专车接送、上门接种等方式。让疫苗接种工作既有速度,也有温度。”梅珊说,送疫苗入户过程中,医护人员除随身携带疫苗,还配备了足够的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120救护车也开到群众的家门口,随时待命,以应对突发情况。

“敲门行动”,筑实农村疫情“防控墙”


  “今天感觉怎么样了?还发烧吗?”2022年12月25日,由村干部、志愿者和村医组成的“敲门行动”专班敲开了湖北省南漳县东巩镇上泉坪村村民张香兰的家门,除为其送上“健康爱心包”外,村医为其测量了血压,询问了其身体状况。

  接过装有布洛芬缓释片、口罩、消毒酒精等物品的“健康爱心包”,张香兰说:“有了你们的关心和急需的药品,我们也会康复得更快!”

  连日来,湖北组织开展关爱重点人群“敲门行动”。全省以村(社区)“两委”为主导,组织乡镇(街道)包联干部、驻村工作队、下沉党员干部、基层医务人员,对照重点人员台账,逐一敲门走访,发放“健康爱心包”。

  “正愁没有感冒药,你们送来的物资解了燃眉之急。”2022年12月27日,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朱家岭村二组66岁的村民刘守春收到了“健康爱心包”,看着急需的物资,刘守春和家人连声感谢。

  和刘守春一样,八岭山镇辖区内的7类重点群体共计870户农户,也陆续收到了这份暖心的关爱。“收到物资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群众将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温暖传递到位。”朱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杨叶斌说,只有尽快解决群众的要紧事,才能用实际行动暖民心。

  据湖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湖北省上门发放“健康爱心包”工作已全部完成,累计为205万名困难群众提供防疫物资。下一步,湖北省将继续组织实施好关爱重点人群“敲门行动”,开展上门接种疫苗服务,建立常态化关爱服务机制。

 
全力以赴做好重症患者救治 新华社记者直击重症救治一线
全力以赴做好重症患者救治
新华社记者直击重症救治一线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北京电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增多,一些地方迎来重症救治高峰,ICU压力猛增,重症患者救治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统筹调配医疗资源,扩容医院重症床位,医护人员24小时昼夜不舍……连日来,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全力救治重症患者。新华社记者在北京、黑龙江、山西等地多家医院进行实地探访。

  扩充床位,全力救治每一位重症患者


  冬日的哈尔滨,寒风阵阵。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急诊到ICU,医护人员紧急奔走,一片忙碌。连日来,这里的急危重症患者已经达到140多人。

  “面对患者急剧增加、医护人员减员,我们迎难而上,千方百计调度资源。不少医生带病上岗,只为全力救治每一位重症患者。”医院院长于凯江说,医院将重症医学科原有的132张床位紧急扩容到143张,多方调度呼吸机,60名具备丰富经验的护士轮班周转。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新阶段防控主战场逐步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要求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近一段时间,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增加比较快,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国家卫健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满足患者诊疗需求。

  “收治病人是我们当前的第一要务。”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等急诊数量超出往常约一倍,医院尽最大可能增设床位、调配医护,持续开展专业医护人员重症理论和实操培训,确保重症需求增加时能够迅速“顶上”。

  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床从30张增加到54张;北京朝阳医院组建综合救治病区,累计收治重症患者500余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按照综合诊疗结果,将病情平稳的患者尽快转出重症病床,加快重症床位周转。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一些正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正进一步扩容和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增加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资源,重点拓展三级医院的重症医疗资源,尽全力满足更多危重患者需求。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等重症救治专家表示,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我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决不放弃。在救治过程中,对有重症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我们要把重症救治资源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分秒必争,只为早日度过危险期


  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诊,是当前医疗救治的另一“重地”。

  “马上救治,快!”一名哈尔滨市民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迅速发展成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急危时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立即开辟绿色通道,心内科主任于波团队第一时间进行快速诊疗,为患者使用ECMO机器代替心肺功能,终于度过危险期。

  “新冠叠加心肌炎,病情进展迅速,早一分钟抢救,就多一分希望。”于波说,面对持续增多的患者,医护人员通宵奋战,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患者化险为夷,病情早日平稳。

  面对严峻挑战,医护人员昼夜不舍,坚守在重症救治一线。

  病床前的监护治疗仪器,不时发出“滴滴滴”的提示音。记录患者信息、检查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为他们翻身、排痰、调整补液速度……在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忙碌。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医院强大的后盾,一定能够度过艰难时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武文静说,医护人员全员24小时待命,病区满负荷运转,守护好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重症救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集结重症、呼吸、感染、心内等多学科专家组成会诊专家组,每天对重症患者进行综合诊疗,防止向危重症转化。

关口前移,最大程度化解高峰


  为进一步做好患者诊治分流工作,当下各级医疗机构都行动起来,为重症救治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

  “我们发起了总动员,尽可能将风险关口前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孙万新说,当地组织各乡镇干部、村干部、村医等,对高龄、有基础疾病等高风险人群进行网格化管理,每天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健康监测,一旦有重症风险立即和医院联络,重症患者及时向三甲医院转诊。

  加开诊室,扩大候诊区域;在患者预检分诊的同时,按患者疾病轻重程度进行分流管理,侧重重症患者救治……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发热诊室(门诊)占比45%,建设具有预检分诊功能的发热哨点占比52%。

  “以往,我们要求医生在48小时内回复,现在是10分钟之内回复,问诊人数从原来一天20多个增长到100多个。”黑龙江省医院互联网医院主任尤敏介绍,互联网医院开通新冠门诊、发热门诊等服务,实现无接触就诊,有助于削减线下就诊高峰。

  为进一步应对季节性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等患者就医需求,北京等多地利用空置方舱医院或体育馆、展览馆等场地,开设简易发热门诊,为市民提供诊疗、开药等服务,缓解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压力。

     (记者杨思琪、董瑞丰、侠克、马晓媛)

 
重症率增加了吗?“白肺”和疫苗有关吗? 国家卫健委邀请权威专家解答防疫热点问题
重症率增加了吗?“白肺”和疫苗有关吗?
国家卫健委邀请权威专家解答防疫热点问题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袁全、龚雯)新冠重症率增加了吗?肺炎与疫苗接种是否有关?脆弱人群如何防治?2022年12月30日,国家卫健委邀请权威专家、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这些问题作出回应。

  张文宏认为,本轮疫情目前正处于感染高峰期,即便奥密克戎的重症率与先前的德尔塔相比有所下降,但再低的重症发生率,结合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重症病人数量都会成倍上升,“每年我国季节性流感造成的肺炎也会有季节性的高峰,肺炎的疾病负担也很重,最近肺炎及重症病例数量的增多,主要是因为短时间内感染的病例增加,但重症概率总体仍然很低。”

  ——部分新冠感染者肺部CT呈现“白肺”现象,这与感染新冠病毒原始株或德尔塔毒株有关吗?

  对此,张文宏表示,目前在上海流行的毒株仍是奥密克戎毒株,并没有监测到新冠原始毒株与德尔塔变异株出现。而所谓的“白肺”是重症肺炎的影像表现,即重症肺炎的患者拍摄CT和胸片时,肺部会因透光度下降而呈现白色,只是反映肺炎的严重性,“无论什么病原体,只要引起重症肺炎,都有可能出现‘白肺’”。

  ——有网友认为接种疫苗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白肺”增多,这有根据吗?

  张文宏说,针对该问题已专门做过对照研究,结果显而易见:根据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数据,打过疫苗之后,整体的重症比例可以降低近80%,“所以我们认为,疫苗对减少‘白肺’的发生是有作用的”。

  ——一旦出现“白肺”,临床如何治疗?

  张文宏表示,出现“白肺”的救治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类似,首先要做的是给予呼吸支持,尤其是对于呼吸衰竭的病人,要给予机械通气支持,维持体内的供氧。在这个基础上,还会采取抗凝治疗、抗炎症治疗、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与合并感染的控制也非常重要,“要让病人能够撑过关键的重症期,顺利进入恢复阶段”。

  张文宏特别强调,发生重症肺炎后的救治成功率要比普通型肺炎以及轻症的成功率低,因此要特别重视救治的“黄金72小时”,即脆弱人群感染新冠、出现症状后的72小时内要密切监测,就近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者附近的医院进行氧疗、对症与营养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如果出现重症倾向要及时采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症治疗,尽量阻止疾病的加重,并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若是发现有“白肺”等重症表现,则需要在24小时内开展最优的救治。

  ——临近春节,各地即将迎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面对可能到来的重症高峰,如何保护脆弱人群?

  张文宏表示,一方面要对脆弱人群进行持续性的监测,一旦发生问题,及时阻止肺炎的发生和加重;另一方面要加紧扩充医疗资源,保障脆弱人群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当前,‘小地方’的疫情传播不像大城市这么迅猛,但是传播的持续时间比较长。随着春节人员的返流,可能会在当地引起一波输入性高峰,此时需要分级分类对待:一部分是目前感染率已经比较高的地区,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是原来感染率非常低的地区,受到的影响就会较大。对于感染率还不高的地区,要尽量减少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张文宏说。

  最后,张文宏建议,要做好科普宣传,鼓励人们在返乡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为“压峰”作出个人努力,从而减少“重症高峰”带来的救治压力。“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回乡,可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是没有感染过的,要做好防护,尽量避免自身感染引起亲友的新发感染,加剧当地的疫情高峰。因此,大家旅途中要戴口罩,最好是N95口罩;如果家中老人还没有感染过,我们去探望时也要严格戴口罩。”

 
南通:党员“双报到”让群众多了“娘家人”
南通:党员“双报到”让群众多了“娘家人”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王恒志)江苏南通如皋市迎新社区82岁独居老人郝秀兰每次在儿子接走她时都要在门上留个条。“社区的人基本天天来看我,留个条让他们放心。”老人养成这个习惯是源于2022年南通市创新开展的在职党员“双报到·通通在”活动。

  “迎新社区26位独居老人,每位都有在职党员结对。”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楠说,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基层治理,既缓解基层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痛点,又能帮助解决很多民生难点,很多党员成了群众心中的“娘家人”。

  “没想到我们社区藏龙卧虎。”记者在南通多个社区采访了解到,这是在职党员“双报到·通通在”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干部们共同的感触。光华社区党总支书记施春红干了十年社区工作,对基层工作的很多难点痛点了然于胸:“这些在职党员懂政策、有专业能力、熟悉办事流程,能帮社区解决很多实际困难。”

  南通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在职党员刘炟前段时间上了小区“双报到”先锋红榜。他居住的龙湖佳苑社区,有业主装修时破坏承重墙,作为专业人士,刘炟参与调解,从专业角度向该业主讲明利害,同时协调联系专业机构来鉴定和恢复墙体,最终业主承认错误并向邻居们道歉、赔偿,将墙体恢复原状。

  南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陈鹏军说:“破解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报到难题,关键在于让党员到人民群众中去。我们引导在职党员线上、线下‘双报到’,到居住社区报到履职,将履职情况报回单位,通过小切口发挥大作用、解决大问题。”

  在职党员进了社区,还要让他们有处发力、主动发力。一套点单发单接单体系应运而生:社区党组织依托微网格微信群、社区服务热线等渠道,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经汇总、分析、研判后策划出服务项目,在“通通在”小程序上发布;在职党员结合自身特长,线上自愿认领,线下主动报到;同步健全评价反馈机制,褒扬先进、鞭策后进。

  “表面看是形式方法上的变化,实际却是内核驱动的改变。”南通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周锋杰说,“以往常常是党员意愿和社区需求对不上,做活动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走过场’‘拉郎配’等问题。‘双报到’让他们的本领和时间都花在了刀刃上,既能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也让他们获得认同感、荣誉感。”

  自活动开展以来,南通市建成在职党员功能型党支部1083个、“红色物业”132个,全市所有网格均已建立“红网格”党支部。截至目前,6000余名在职党员担任兼职网格员,7.2万余名在职党员亮明身份,认领服务岗位近8万个,总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20万小时,帮助解决物业管理、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问题1.5万多个。

 
信心、干劲、活力 新华社记者探访吉林“四点”走笔
信心、干劲、活力
新华社记者探访吉林“四点”走笔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冬日的吉林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涌动发展热潮。“热点”长春、“寒点”查干湖、“高点”长白山、“焦点”珲春……元旦前夕,新华社记者奔赴吉林“四点”采访,感受到白山黑水间,人们普遍有信心、有干劲、有活力。

“热点”长春,直击汽车城“冬忙”


  走进一汽红旗生产车间,生产线上工人们正紧张忙碌。工人指着一台刚下线的红旗E-HS9车说,这款纯电动SUV2021年9月进入挪威市场,现在又将出口到瑞典。寒冬腊月,“汽车城”长春没有“猫冬”,而是演绎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冬忙图”。在一汽集团的红旗、解放、大众、丰田等生产基地,生产线高效运作,工人们争分夺秒,赶制国内外订单。

  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同样在极寒天气里快马加鞭。在一汽和比亚迪合资动力电池项目——一汽弗迪建设现场,工人们马不停蹄赶进度、想方设法破难题,他们通过技术手段克服了低温下混凝土施工难题,大大加快了冬季工程进度。

  距一汽弗迪建设现场不远,2022年开工的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前不久实现了暖封闭。该项目负责人刘冬林说,施工中借助高精度3D扫描、VR技术等数字化工具,实现跨地区协作,加快了施工进度。

  项目建设忙,招商不停歇。长春市近期举办了多场招商大会,广邀客商分享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新机遇。2022年12月20日举行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招商大会签约项目24个,引资额64.93亿元。

“寒点”查干湖,体验传统渔猎文化


  马拉绞盘一圈圈转动,一网网的鱼被拉出冰面,遇见个头特别大的鱼,周边游客就会发出欢呼声,这是2022年查干湖冬捕的现场。

  吉林冬捕经济带启动暨查干湖第二十一届冬捕节2022年12月28日正式开幕。查干湖大部分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境内,是我国知名淡水湖之一。这里渔产资源丰富,迄今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最原始的捕鱼方式,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

  一年年的冬捕积攒了人气,带火了新兴电商。在查干湖旁的鱼鲜超市,游客忙着挑选刚捕捞上来的大鱼,多家快递企业在此设点,直接邮往各地的餐桌。

  “这些年来,我们探索生态旅游,丰富产品供给,收入渠道越来越多。”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宣传中心主任单君国说,他们还借助冬捕热度延伸旅游产品链条,打造了以圣湖冰娃、雪娃为代表的30多个文创产品。

  查干湖冬捕正酣,附近的哈尔淖、月亮湖也打起“冬捕牌”。这些吉林西部冰雪渔产资源丰富的地方,正在连点成线,形成一条“冬捕经济带”,共同推动旅游、电商经济发展,带动冰雪产业升级。

  “高点”长白山,感受冰雪中的乡村振兴


  2022年12月底,长白山区刚下过一场大雪,多地游客乐此不疲地涌入这片东北地区海拔最高的冰雪之域,不仅为当地的滑雪度假区带来活力,也为点缀于长白山间的一众山村带来了振兴机遇。

  冬日午间,距离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不远的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村炊烟袅袅,这里的民居都由原木造就,被誉为“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皑皑白雪覆盖在木屋上,仿佛冰雪童话的场景。

  村民张秀花忙着招待客人,他们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而她则从传统农民转行为“旅行官”,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到长白山来滑雪的客人,几乎都会到我们村来看看,体会最传统的长白山民俗文化。”张秀花说。

  围绕长白山天池和各大滑雪度假区,许多特色村屯都“借”到了冰雪热度,谋划自身发展。距离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不到2公里的抚松县东岗镇果松村搞起了铁锅炖等特色美食。兴隆乡南天门村做起特色民俗体验,看高跷秧歌、品人参烧酒……长白山区的数九寒天里,一个个乡村升腾着烟火气。

“焦点”珲春,见证开放新优势


  “我的家乡靠着口岸,来我的直播间,实现帝王蟹自由!”最近,电商主播张晓欢开启她新一轮的“宠粉”活动,她的家乡是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吉林省珲春市。近年来当地依托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持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外贸量级和业态不断取得突破。

  走进珲春综合保税区的监管中心,大大小小的包裹正在通过传送带。“电脑、棉花糖机、服装等等,都是国外消费者爱买的‘爆款’商品。”珲春综保区管理局电商科科长李金海说。

  除了线上买的“小件儿”,“大件儿”也正在成为外贸新亮点。在珲春口岸,一台台崭新的国产车有序停放,陆续查验、过关。随着对俄整车出口业务持续向好,珲春将整车出口车型从单一的自卸卡车向多车型拓展,订单源源不断。

  2022年的最后一天,新年祈福活动在被称为“东方第一村”的防川民俗村和防川景区龙虎阁举行,篝火、彩灯、烟花……在60多米高的龙虎阁上,人们满怀憧憬地期待2023年第一缕曙光,许下新年愿望。

(记者王昊飞、邵美琦、张博宇、孟含琪、张建)

       新华社长春电

 
黑龙江省铁力市“老曹工作室”化解矛盾在基层
黑龙江省铁力市“老曹工作室”化解矛盾在基层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当地群众遇到难题时,经常会被引导到“老曹工作室”,一个个缠绕难解的“心结”也在“老曹”的调解下得以打开。

  “老曹”是铁力市信访人对“全国人民调解专家”曹殿良同志的昵称。2021年5月,铁力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基层信访矛盾纠纷新特点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新要求,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为曹殿良同志专门设立了“老曹工作室”。

  “设立这一工作室的目的是便利群众向知名信访调解专家申请调解,打造信访矛盾纠纷调解的‘专家门诊’,充分发挥调解专家在信访维稳方面的‘稳压器’作用,全力以赴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推进铁力市信访调解工作规范化、品牌化。”铁力市信访局局长罗永欣说。

  在铁力市,“老曹”以一个基层人民调解员寒来暑往40余年的积淀,调出了名气,树立了品牌,成为化解基层各种矛盾纠纷的“第一帮手”,为民解忧的“第一平台”。

  铁力市王杨乡爱林村村民孙某因与村集体及铁力市林草局的林地纠纷而持续多年上访。“老曹工作室”接手该案件后,发现这起纠纷时间跨度长达20余年,涉及村集体、乡镇政府、林业管理部门等多方主体,原因错综复杂,新老矛盾混合。

  调解员们认真梳理,仔细研究,始终在法律轨道上调解该信访事项。经过3个月的努力,最终调解成功,当事人息访罢诉,一场历时20多年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老曹工作室”自挂牌成立以来,调处和参与调处各种矛盾纠纷达160余起,引导信访人司法确认71件,调处金额达2300余万元,调解协议履行率达到98%,解答纠纷当事人咨询121人次。

  罗永欣说,铁力市信访局加强与“老曹工作室”和铁力市人民法院协作,积极参与“诉调对接”工作,建立健全了“信访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信访调解的实效,强化调解协议履行效力,为群众切实利益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董宝森)

 
四川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破9000公里
四川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破9000公里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2022年12月30日,俯瞰峨眉至汉源高速公路流沙河枢纽互通(无人机照片)。
 
  当日,四川省德昌至会理高速公路全线、沿江高速会理至会东段、广元至平武高速平武段、峨眉至汉源高速部分路段、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平武段、宜宾至威信高速珙县连接线段等六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沿途多个县(区、市)结束不通高速历史,四川高速通车运营里程突破9000公里。    新华社发(冉闯摄)
 
一株草莓苗的千里育苗记
一株草莓苗的千里育苗记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大连1月2日电(记者张博群、郭翔)新年伊始,在大连庄河市太平岭满族乡大赵村的草莓大棚,村民朱奎贤正在享受丰收的喜悦。放眼望去,绿意满满的大棚里结满了一颗颗鲜红欲滴的草莓。“我家这一亩半地,今天上午采了140斤,收购价每斤26元,卖了3600多元。”朱奎贤说。

  大棚草莓打的就是时间差,上市价格高、卖得好。以往,当地大棚草莓要等到1月中下旬才能上市,而朱奎贤种的草莓在2022年11月初就结出了第一批果,提前了2个多月上市。

  “之所以能提前上市,是因为种对了苗。”种了15年草莓的朱奎贤说,三年前他从广播中听到大连庄河市草莓协会推广一种高原草莓苗,在种植设施不变的情况下,能让草莓提早上市。抱着试试看心态的他当即报了名,在自家大棚里搞起了“对照试验”。

  朱奎贤口中的高原草莓苗来自距离大连3000余公里外的贵州六盘水。

  “2019年,在大连对口帮扶六盘水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夏季气候凉爽,平均气温在19摄氏度左右,日照时间短,每天平均在10小时以内,在此繁育的草莓苗可提早实现花芽分化、抗病性好,移栽定植到大连后开花结果早、成活率高。”大连庄河市草莓协会会长姜洪波说。

  看到了机遇,姜洪波说干就干。2019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分院的专家指导下,姜洪波在六盘水搞起了高原草莓苗繁育。当年2月下旬,他跟随运输车开了2天2夜,将一株株草莓苗从大连拉到六盘水,大连草莓第一次种在了六盘水的土地上。

  高原草莓苗繁育也并非一帆风顺。“3月至5月是六盘水的春旱季,我们第一年育苗时,春旱季几乎没怎么下雨,只能靠人工浇水。”姜洪波说,由于六盘水山地多、土壤较为贫瘠,加上育苗经验不足,第一年的育苗并不成功,甚至亏损了200多万元。

  姜洪波并没有气馁,他反复总结经验教训,多方走访选择优质土地,并从浇水、施肥、除草等每一个细节抓起,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民,精心呵护一株株娇嫩的草莓苗。同时,面对这一优质扶贫项目,当地政府积极协调,修建了高位水池等灌溉设施,为草莓苗“解渴”。

  第二年,姜洪波的草莓田传来了好消息。当年8月下旬,一批花芽分化的草莓苗从六盘水通过冷藏车运往大连,移栽定植后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当年11月第一批草莓即在大连上市,卖出了每斤100多元的好价钱。

  “我种的这栋大棚,一年收入能达到12万元,与种其他草莓苗相比,至少翻了一番。”朱奎贤说。

  这种收获的喜悦也传递到了六盘水市钟山区木果镇登亨村,村民罗明学2022年承包了17亩地,跟着姜洪波搞草莓育苗。“每亩地收入近万元,比以前种玉米、土豆强多了,今年我还要跟着姜会长干。”罗明学说。

  从黄海之滨到乌蒙山巅,一株株草莓苗跨越3000余公里,带动了两地百姓脱贫致富。如今,大连已有400多户农民种上了来自高原的草莓苗。在六盘水,草莓育苗基地带动了当地300多户农民摘掉了“穷帽子”。

 
《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南京1月1日电(记者沈汝发)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污染长江流域环境、破坏长江流域生态应当承担相应侵权责任……自1月1日起,《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南京市长江岸线总长280.82公里,是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维护良好生态的天然屏障。“但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规划偏散、产业结构偏重、岸线利用效率偏低,经济建设与岸线保护协调不到位等问题。”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王利民介绍说,立法施行这一条例旨在通过法治方式加强南京长江岸线保护,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共7章56条,包括总则、规划和管控、保护和修复、绿色发展、监督和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

  据南京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姚正陆介绍,这一条例聚焦强化系统治理、突出合理利用和重点管控、建立完善协调协同机制、促进岸线保护成果共享等四个方面,将长江岸线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开发利用区,实行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同时要求加强长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城市,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

  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协同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十余个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长江岸线保护共治体系,实施《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推动长江岸线保护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2023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启动
2023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启动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2023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1月1日正式启动。

  活动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题,以走进万家、服务百姓为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动员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凝聚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文化惠民工作,2023年文化进万家活动更加注重实际、注重实效、注重创新。中央、省、市各级宣传文化单位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开展面向基层的文艺演出、文艺培训,开展高效优质的文化服务等。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创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和服务,在元旦春节期间集中开展线上展播展示活动,提供基层群众可看、可听、可读、可学、可用的文化文艺资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精神文明网开设“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专题,进行集中展示,开设互动平台;各级各类新闻网站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开设专题专栏、积极转载推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设专题栏目,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多种形式,择优展播文化进万家活动各类资源;各地充分发挥户外大屏、村级应急广播大喇叭等贴近群众、直通基层优势,灵活展播展示文化进万家活动丰富资源。聚焦传统节日和国家重要节庆日提供文化服务,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和国家重要庆典、纪念日,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富有时代气息、体现节日文化内涵、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品牌活动,彰显爱党、爱国、爱家情怀。

  据介绍,有条件的地区将因地制宜开展线下活动。中央、省、市各级宣传文化单位组织人员精干、水平精湛的文艺小分队、文化工作队,赴县级及县以下村镇社区、学校军营、工矿企业等演出节目、放映电影、送图书报刊,开展培训、讲座、结对辅导等。依托各类基层文化阵地开展惠民文化服务项目,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作用,通过流动服务、联网服务、志愿服务等各种方式举办展览、文化普及、阅读活动等。组织基层文艺院团、农村电影放映队、非遗传承人(团体)等举办文化活动、项目展示,广泛开展地方戏曲、舞蹈曲艺演出,民间技艺、民俗艺术展示,游艺联欢,书法、美术、摄影创作以及“村晚”、花会、灯会、赛歌会、票友会、秧歌会、广场舞、舞龙舞狮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2023年文化进万家活动将创新活动开展方式,鼓励各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尝试跨区域联动开展活动,如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沿线和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内容上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一项重点文化惠民活动,2014年以来,各级宣传文化单位组织数万支文化文艺小分队赴基层开展慰问演出、文艺培训、结对辅导等活动,中央宣传文化部门派出的小分队先后深入52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雄安新区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地等开展活动,为奋战在一线的广大群众加油鼓劲,受到基层群众热烈欢迎。

 
对上眼了!
对上眼了!
 
三星堆“神人”“神兽”成功“跨坑”合体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成都1月2日电(记者童芳)记者2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学家利用数字三维模型实现了三星堆3号“祭祀坑”铜顶尊跪坐人像与8号“祭祀坑”神兽的成功拼对。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介绍,这两件铜器都是从三星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出土的,非常具有代表性。此次拼合作业中,工作人员充分利用了数字三维模型技术,创新了保护、研究文物的技术手段。
 
  “对文物进行扫描,然后利用三维模型在电脑上进行虚拟拼对,这个新方法不仅能避免现场挪动文物可能造成的损伤,还能保证数据精准,让拼对研究更加便捷了。”冉宏林说。
 
  冉宏林告诉记者,8号“祭祀坑”神兽刚出土的时候,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神兽尾巴部分有两个凸起,其细节、尺寸与3号“祭祀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相合。再结合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神坛上的神兽顶人、人顶尊的造型,判断这两件文物可以拼对在一起。
 
  此次三星堆出土文物的“跨坑”成功拼对,说明3号“祭祀坑”和8号“祭祀坑”形成年代大体一致。神兽是大地的代表,人是祭祀者,人顶尊代表着祭祀者对神和祖先祭祀的诚意。神兽顶人、人顶尊形象在三星堆的反复出现,再现了三星堆古蜀祭祀场景,反映了古蜀人在祭祀活动中对世间万物、天地宇宙的认识,同时也体现出中原文化和古蜀文化因素的融合。
 
  据了解,目前这件文物尚未完全复原,不少细节仍有待研究。有专家判断,其主体上应该还有别的组成部分。未来考古学家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对更多三星堆出土文物进行拼对复原。相关复原文物有望为公众带来更多惊喜,同时也有助于更精准地还原三星堆古国的真实面貌。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 第十八届深圳文博会一线观察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
第十八届深圳文博会一线观察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深圳电(记者孙飞)持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展现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新成果、国际文化贸易网络进一步拓宽……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2022年12月28日开幕,科技赋能下传统文化绽放新活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得到扎实推动。

  在文博会的广东馆主展场,67家广东头部文化企业和700多件文化产品亮相。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充分运用电影特效和4K全景声等视听技术、从设计到组件生产均来自广东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岭南文化“双创”展厅,一批岭南特色文创产品引人注目。

  “广东加快推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时代光彩,正全力打造文化创意新高地。”广东馆有关负责人说。

  插上“科技翅膀”,一批企业助力文化制造向文化“智造”飞跃。

  大疆无人机用影像全方位记录自然与人文之美,广州欧科运用数字技术介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仅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就达4027家、营业收入8838亿元。参加本届文博会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占比达70%以上,首次亮相的文化产品和项目占全馆40%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文博会“文化中国——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展”以高科技手段创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传承;文博会上海展区,中共一大纪念馆以“科技化、数字化、互动性”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本届文博会突出“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新业态,发挥文博会促进融合的平台功能,提振旅游消费信心。

  走进山东展馆,巨幅LED屏幕的山东地标风景扑面而来,一座由中华儒学经典著作《儒典》堆成3.6米高的“文化泰山”亮相现场。山东展馆工作人员辛玥说,除了营造儒学经典书海外,山东展馆还打造了青岛啤酒节时尚文化体验区等。

  本届文博会不断加强“面”上拓展、“线”上延伸、“点”上创新,努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目标。

  《抗战中的文艺》线上演播、元宇宙概念音乐作品《三星堆·神鸟》、5G智慧剧场……在展览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文化科技·数字创意馆,各种基于5G、VR、AR、人工智能、8K超高清等新技术、新产品在互动装置中精彩呈现,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创新发展的全新动能。”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文斌说。

  为进一步拓宽国际文化贸易网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本届文博会发挥“线下+云上”展会优势,云上文博会平台设立国际馆,线上展示国内外文化产品、文化产业项目,展现我国文化“走出去”“引进来”以及中外文化共融互通、创新发展的成果,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300家境外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

  同时,文博会还加强对外招商招展渠道的开拓,提升海内外文化机构及企业的参与度,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重要文化平台。截至目前,共有来自法国、德国、巴基斯坦等108个国家和地区的10931名境外采购商注册线上观展采购。

  数据显示,作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每年汇聚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进行展示与交易,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服扬善 守正创新 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这样“跨年”
以服扬善 守正创新
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这样“跨年”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位于浙江嘉善的古镇西塘,在跨年夜迎来了五湖四海的数万名汉服爱好者,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这种复古而又时尚的方式,告别旧岁迎新年。

  “小古镇”浓缩“大市场”。已走过十届的西塘汉服文化周,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带动年轻群体汉服消费的重要缩影。服饰、文创、非遗、手工艺、古风周边……汉服撬动百亿市场的背后,是国人日益彰显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岁末年初的古镇西塘,犹如回溯了千百年的模样。宽袍大袖、环佩叮当,身着各种朝代制式汉服的身影,穿行在巷月桥影之中。花车驶入朝代嘉年华,水乡舞台上礼乐交响……

  以服扬善、华夏有礼。“汉服,是在我国古代汉族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不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说,汉服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一起,构成了中国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文化。

  微信科普公众号“汉服新语”负责人天天说,汉服特征明显,包括交领右衽、系带、宽衣大袖等。很多人最初是被汉服的“形制美”所吸引,而随着慢慢深入了解,汉服的“内核美”更令人痴迷。

  有意思的是,汉服爱好者之间喜欢互称“同袍”,其意源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袍”两字,有着同穿一类服饰的字面之意,更有分享共同爱好的亲密感和深刻的文化同根性。

  不同于过往“小众”“另类”的印象,近年来,汉服文化不断“破圈”“扩圈”。围绕汉服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由共青团中央发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中国华服日”,是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的盛宴。而包括浙江嘉善西塘在内的全国各地,更是积极推动着“汉服+目的地”的服务消费与文化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西塘汉服文化周已累计吸引了上百万汉服“同袍”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3亿元。

  “汉服文化周已成为西塘古镇乃至整个浙江靓丽的文旅名片,带动了不少当地人致富,也给古镇带来新的人气和产值。”嘉善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海斌说。

汉服消费撑起百亿市场


  由中国服装协会、艾瑞咨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新汉服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汉服市场规模已由2015年的1.5亿元飙升至2021年的101亿元,汉服消费者规模破千万。

  随着消费者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日益提升,涌入市场的众多汉服品牌也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品质越做越好,价格更趋亲民。记者调查发现,较为热销的唐、宋、明制汉服成衣现货大都在500元左右,部分打折成衣100元左右,同时还会推出婚服、亲子款、内搭、配饰等。

  在西塘汉服文化周的“中国风传统市集”,记者看到了许多与古风相关的文创周边产品,大大增加了汉服文化消费的多元性。网易游戏营销部门负责人李倩说,近年来,国风端游《逆水寒》引发年轻群体中的“宋文化”热,结合北宋年代剧《清平乐》推出的多款宋制汉服热卖,“古装剧+游戏+汉服品牌”的多方联动颇受年轻人喜爱。

  与此同时,与日常生活融合更密切的“新汉服”正在日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2022年汉服日常化趋势初露端倪,‘通勤汉元素风格’入围淘宝天猫秋冬九大风格趋势。”天猫女装总经理孙苏说。

  “越来越多人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发现了‘商机’,并加以发掘和利用。这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上海大学民俗学研究专家黄景春说。

为年轻人而“变”


  “走入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是汉服文化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晓东说。

  为了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汉服产业链的各个细分市场都在向更专业化、内涵化的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汉服热带动了一批传统服装加工厂的转型升级。“一件汉服的加工毛利率是普通衬衫的3至4倍,不少服装厂接单汉服订单以后发现‘真香’。”汉服品牌“西子问”的创始人许锴说。

  据了解,汉服对刺绣的高要求推动提花工艺升级,不少服装加工厂以前做窗帘布,现在做汉服衣料。有的加工厂以前只能代工普通服装,现在因为工艺明显提高,甚至能接到一些国际时装订单。

  汉服热衍生出的汉服妆造市场,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新赛道”。“这两年,体验汉服文化的小朋友明显变多,照汉服‘全家福’也成为很多家庭的‘打卡’项目。”“90后”汉服摄影师海棠说。“汉服搭配特定妆造才更精美,催生了‘妆娘’‘簪娘’等新职业,既是爱好又能赚钱。”西塘鱼里妆造工作室创始人张兴宇说。

  “汉服消费客观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过我们更应该关注服饰呈现的‘礼’以及穿着服饰的‘人’。以服扬善、守正创新,这是传统文化社团肩负的新使命。”“吴门汉韵”传统文化社社长朱军说。

  西塘跨年夜,华灯初上。来自黑龙江的“95后”大学生张莹,身着一袭红白相间的襦裙,与朋友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我们来自7个不同的地方,都是汉服‘同袍’。我觉得‘善’,就是对传统礼仪的一种尊重。一个尊重传统礼仪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的社会。”

  (本报记者俞菀、张璇、尹思源)

 
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在新年钟声敲响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3年新年贺词,回顾中国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发出“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的强音。从贺词中,世界听到中国吹响奋进新征程的激昂号角,感受到中国拥抱世界的真挚情怀和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担当。展望2023,更美好的中国将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给世界带来更多希望。

  中国之精神,为世界带来振奋人心的力量。过去一年的中国,克服重重困难,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的冬奥盛会;始终坚持自立自强,独立自主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在浩瀚太空中点亮最耀眼的“中国星”;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完成了首架C919大飞机的交付,迈出了国产大飞机走向市场运营的第一步……一项项惊艳世人的成就,背后凝结了无数中国人的辛勤努力,向世界展现了点点星火汇聚成炬的中国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的坚韧精神。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认为,中国始终是实现梦想的地方,未来仍将如此。在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当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让世界相信,力量源自团结、奋斗创造奇迹,只要各国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世界必将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之活力,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当下,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曲折,多国面临供应链紊乱、粮食能源紧张、通胀压力加大等危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承压前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今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劲动力。去年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新的一年,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必将乘势而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世界主流舆论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美国《巴伦周刊》网站刊文指出,中国有望在今年实现企业利润和国内生产总值体面增长,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个好消息。

  中国之开放,推动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不断前行。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过去一年,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向世界系统、深入、精辟讲述中共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故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蹄疾步稳、捷报频传,举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提出同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同海湾阿拉伯国家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在分裂对抗、“脱钩断链”搅动世界的背景下,中国始终高举合作共赢大旗,广交四海宾朋,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凝聚团结合作力量,开辟共同发展空间。法国巴黎法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利亚齐德·本哈米表示,当下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明确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开放与合作的意愿,世界同样对中国充满期待。

  中国之担当,为世界倍增走向未来的底气。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去年4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出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一年多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对于中国展现出的大国担当和发挥的表率作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系俄中研究中心主任叶甫盖尼·扎伊采夫说,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新的一年,中国人民必将满怀信心,向着新的奋斗目标砥砺奋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新篇章。中国也将努力推动各国共行天下大道,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记者谢彬彬)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变局中孕育变革
变局中孕育变革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变乱交织,风高浪急,波谲云诡……“这世界还会好吗?”疑问不断挑战着全球思想者。从个人,到机构,到国家,再到国家间互动,从物质现实到思想观念,在各个领域,人们感受到各种变化都在加速。

国际秩序:在分裂剧变风险中探索


  治理困境、安全困境、身份政治、大国博弈、军事冲突、疫情灾害、气候变化……种种挑战叠加投射到政治关系上,变局加剧,世界面临的分裂风险上升,国际秩序在变化中探索新的平衡。

  在一些西方国家,公共治理难以跟上时代变化,“美式民主”面临制度性衰落。2018年11月,“黄马甲”事件暴露法国治理难题。2020年5月25日,美国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随后美国爆发“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山发生空前骚乱,进一步加剧“美式民主”衰相。

  地区关系上,多边机制问题迭出。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结束了47年的欧盟成员国身份。长达数年的“脱欧”过程尽显英国社会严重撕裂,成为西方民主陷入体制困境和治理危机的又一佐证,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深远。

  各国内部挑战也投射到国际关系领域。美国为维护霸权加紧大国博弈,给世界带来巨大不安定因素。五年前,特朗普政府宣称“美国优先”,不断“退群”,破坏国际秩序。2019年,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国际军控体系受到挑战。2020年9月27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地区爆发军事冲突,使高加索及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平衡更为脆弱。2021年8月30日,美军仓促撤离阿富汗,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以美国失败告终。随着各种安全危机和军事冲突的出现,可以观察到地缘政治逻辑的回归。

  2022年2月24日,不断被北约挤压战略空间的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欧美与俄陷入严峻的地缘政治冲突。乌克兰危机升级彻底改变俄与西方关系,引发国际安全格局大调整。

  美国以意识形态划界,修筑“小院高墙”,挑起对华“战略竞争”,宣称要与中国“脱钩”“断链”。

  全球治理赤字不断增大,世界面临分裂和对抗的风险越来越高,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深感忧虑。如何“在分裂世界中保持和平与发展”,成为2022年全球多家智库研讨的主题。

  德国前副总理兼外长约施卡·菲舍尔不久前在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发文说,“我们正在目睹大小危机史无前例地汇聚集合”,“这些危机有许多不仅是衰败的迹象,也是新世界秩序正在诞生的迹象”。

世界经济:在低迷与通胀中寻路


  2013年以来,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多次强调,全球经济进入了“长期停滞”。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大流行使得世界经济更加步履维艰。低增长、高负债、大衰退、高通胀、贸易战、能源战、金融战……全球经济困难重重。

  根据联合国数据,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3%。经过2021年的温和复苏后,到2022年年底,世界经济面临更严峻挑战,大通胀时代来临,一些国家再度陷入严重衰退。

  为摆脱经济困境,美国等一些国家挥舞保护主义大棒,对主要贸易伙伴挑起贸易战。

  几年来,国际油价剧烈震荡。分析人士认为,其背后是能源大国的激烈博弈。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全球能源格局再度调整。同时,为打击俄罗斯,美西方以金融为武器,把俄罗斯卢布从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系统剔除。美元霸权的蛮横霸道再次暴露无遗。

  疫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一些国家以“经济安全”为由,开始加紧调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冷战结束后获得大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遇阻,逆全球化趋势加强。

  前期累积的政策风险最终酿成通胀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2年10月发布报告预测,全球通胀率将从2021年的4.7%飙升至2022年的8.8%。

  全球贫困问题恶化。联合国《2022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陷入极端贫困的人口新增9300万人。在通胀和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全球贫困与饥饿问题或将更加严峻。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其疫情和通胀应对政策对世界造成巨大外溢冲击。疫情发生后,美国在货币政策上大规模“放水”,同时在财政政策上大力刺激,为通胀飙升埋下伏笔。2022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抑制通胀,开始“疾步”加息,导致全球美元回流美国,各国货币对美元贬值严重,许多脆弱国家面临债务危机。

  几年来,世界经济面临重重挑战,但许多进展和亮点不容忽视。

  2019年7月7日,非洲联盟特别峰会宣布正式启动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一个最终将覆盖12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呼之欲出。这是非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立了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

  几年来,中国保持对世界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地位,发挥着关键的增长引擎作用。2020年,在世界经济整体因疫情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以长周期视角看,当前是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重要阶段。在新加坡学者马凯硕看来,西方主宰世界的时代正走向终结。随着亚洲国家回归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历史地位,一个不同的时代已经开启。

科技发展:在不断蓄势中酝酿突破


  当前,人类科技酝酿新的巨大变革,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但科技创新将在何时何地、会以何种方式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新一轮繁荣,目前仍是未知。

  近年来,全球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呼啸而来。

  在国际舆论构想着“元宇宙”里美好新生活的同时,迅速发展的虚拟世界也可能会为网络钓鱼、身份盗窃甚至间谍活动提供便利。如何建立网络空间的核心安全原则,使人们能够安全地工作、购物和娱乐,仍是待解的新题。

  人工智能是又一柄科技“双刃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刘禾看来,人工智能不仅给人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也对人类既有的知识秩序和精神生活形成多重严峻挑战。

  世界继续太空探索热潮。2019年4月,在国际合作下,人类首次“看见”黑洞。中国、美国、阿联酋等多国在太空探索中各有突破。

  新能源领域,光伏科技方兴未艾,人类踏进新能源革命的入口。有研究认为,一旦人类实现光能的普及利用,将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甚至形成新的商业文明形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感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任务更加紧迫。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我们正驶在通往‘气候地狱’的高速公路上,而且还脚踩油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世人,“人类有一个选择:要么合作,要么灭亡。它要么是气候团结公约,要么是集体自杀公约。”从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到2030年协议落实最后期限,时间已经过半,前路依然艰难。

  科技进步不断重新定义人类社会架构。机器可以节省人力,也可使人类失业。高级算法能够带来便捷服务,也使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面临风险。如何做好引导和监管,使科技始终是向上向善的力量,考验施政者的治理智慧。

社会文化:在焦虑乱象中寻找定心之锚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地缘冲突、粮食与能源短缺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给全世界数十亿人带来灾难性影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2年9月发布《人类发展报告——不确定的时代,不稳定的生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塑造我们的未来》指出,各种不确定性正在层层累积、相互作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动摇生活根基。广泛的挑战正在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2020年、2021年,全球人类发展指数首次出现连续两年倒退,超过90%的国家和地区在2020年或2021年指数下降,连续两年下降者占40%以上,这表明当前全球性危机对许多国家而言影响仍在加深。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种族主义……各种歧视和偏见在一些国家愈演愈烈。

  在美国,人们看到了“文化战争”。部落化、碎片化的社会,使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无奈慨叹,对于如何扭转严重撕裂的社会,重建温暖的社区,使有机的社会文化生活成为国家的基石,决策者似乎无能为力。

  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达到80亿。这一数字对人类社会究竟意味着什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如不进行一场更为彻底的变革,世界可能会面临贫困与不公的进一步加剧。

  多年的全球化发展,让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已超出了本地性,与遥远世界交织相连。以地理疆界为标识的“本土文化”失去了清晰的轮廓。有人拥抱“开放”,有人叹息“混乱”。

  今天的现代人,大量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新冠疫情进一步促使人们在网络空间排解情绪,网络暴力和戾气令人忧虑,网络与现实的相互影响更增加了公共治理难度。

  这是一个正在激变的大时代。以前,变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化成了生活本身。人们在焦虑和乱象中寻找确定性,期盼稳定的力量。

中国应变:胸怀伟大目标稳健前行


  “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2022年12月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这八个字形容过去的五年。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和平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中国放眼长远、胸怀天下、坚定信心,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点亮灯火,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五年来,中国在努力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开展奋发有为的积极外交,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理念、展开新行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增。

  互利合作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并举。对标落实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动高质量发展合作。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启。“连续五年如期举办进博会,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释放了中国全面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积极信号,展现了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中国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世界开放报告2022》如是评价。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认为,人类发展需要两大准则保证,一是稳定,二是增长。没有稳定和增长,其他都无从谈起。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就是专注于保障这两大基本准则。

  稳定增长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给世界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如今的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量的最大贡献者,同时在越来越多国际合作领域展现出大国担当,为世界提供了更多全球公共产品,为全球发展事业尽心出力。中国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缓债总额在二十国集团成员中最大,为有关发展中国家渡过难关提供了支持。

  共同安全方面,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一倡议旨在弥补世界和平与安全赤字,实现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

  开拓创新方面,新时代的中国,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探索全球发展新路径。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期待向中国寻求发展的经验。

  2022年12月举行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再次让世界看到,“平等相待”“互惠互利”是中国坚守的与世界相处之道。

  ……

  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背景下,中国之稳、中国之治来之不易。中国在用新理念和实际行动证明,这个超大规模国家是推动世界和平、进步的力量,是值得信任、合作的伙伴。

  追寻伟大梦想,注定风雨兼程。

  在这个大开大阖、变局加剧的世界,在这个迷茫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仍然相信,这个世界终究会向着光明前行。

  (记者刘丽娜)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卢拉就任巴西总统 强调团结和重建
卢拉就任巴西总统 强调团结和重建

( 2023-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巴西利亚1月1日电(记者陈威华、卞卓丹)巴西新一任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1月1日在首都巴西利亚正式宣誓就职。他在就职演说中强调,新政府将致力于“团结与重建”,解决当前巴西面临的种种危机与挑战,推动巴西重返世界主要经济体行列。

  当地时间1日下午,卢拉、当选副总统阿尔克明与各自的夫人共同乘敞篷车前往国会,沿途向数十万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支持者频频挥手致意。随后,卢拉在众议院全会厅宣誓就职,成为巴西第39任总统,任期4年。

  卢拉在就职演说中表示,他的新政府将团结广大人民,推动经济恢复增长,鼓励科研和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与饥饿与贫困做斗争;同时还将实现亚马孙雨林零砍伐目标,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议题。

  卢拉强调,他还将推动多边外交,积极发展与中国、美国、欧盟等国际伙伴的合作关系,加强南方共同市场、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的作用。

  之后,卢拉前往总统府“高原宫”,从民众代表手中接过象征总统权力的绶带。随后,他面向聚集在三权广场上的民众再次发表演说,强调巴西人民应该忘记仇恨,团结一致,努力工作,消除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不平等现象。

  卢拉曾于2003年至2010年担任过两届巴西总统。在2022年10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作为劳工党候选人的卢拉战胜自由党候选人、时任总统博索纳罗,再次当选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