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聚焦

05版: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06版:新华财经

07版:新华关注·各地

08版:新华关注·文化

林业资源大省锐意改革激活“沉睡”的山林 江西:从“穷守青山”到“喜见金山”
林业资源大省锐意改革激活“沉睡”的山林
江西:从“穷守青山”到“喜见金山”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偏远山区的空气“卖”出了好价钱,“不砍树”的小县城成了全国最大的家具制造基地,外来老板凭进山种植的作物就可获得银行贷款……林业资源大省江西以改革思路和大胆做法激活“沉睡”的山林,山区百姓逐步实现“穷守青山”到“喜见金山”的转变。

  给“林老板”放贷,银行为何大胆了起来?


  在江西崇仁、资溪等地种了4万多亩灵芝的聂国军,前不久靠一本证书获得资溪县农商银行300万元授信贷款,年利率最低3.8%。此前,他曾在两个月内跑银行20多趟仍贷不下款,无奈找民间借贷借了300万元给员工发工资。

  从连吃“闭门羹”到银行“送上门”,困扰无数“林老板”的难题,以今年6月资溪颁发的全国首张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得以破题。

  “以前银行宁愿把钱贷给林和地都权属关系明晰的林农,也不愿给能创造亩产利润2万元的企业。”资溪县金融办主任金建华说,只靠一纸租赁合同,确实证明不了灵芝收益权在法律上属于聂国军,而证书的作用就在于此,这也是银行敢贷的关键。

  在聂国军的“林下经济收益权证”上,写明了林地租赁年限、灵芝生长周期和面积。但光有证还不够,为打消顾虑,资溪以财政担保搭建收储平台“两山银行”,如出现坏账,由平台代偿并收储运营相关林业资源。

  “县里为平台托底,能让银行敢放贷、企业能发展。”资溪县委书记吴淑琴说。当前在资溪设立生态支行或生态金融事业部的银行已有10余家,截至8月底,林业相关贷款余额达32.62亿元,占全县贷款余额四成以上。

  “改革成为撬动资本愿意进入深山老林的杠杆,让无形的山林经营权成了有形的资本。”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韦秀长介绍,截至今年9月,江西全省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超5200亿元,同比增长44.54%。

好空气“卖出”好价钱,“空壳村”有了厚“家底”


  半年前,江西赣州崇义县麟潭乡龙峰林场独石村,这个靠财政转移支付摘掉“空壳村”帽子的村集体,拥有了一笔1500万元的“家底”。去年底,江西省林科院的专家进山评估,核算出林场未来10年有30万吨空气可以“卖”钱,独石村老支书黄德顺当时还以为遇到了骗子。

  今年6月,民生银行南昌分行召开年中会议,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骆明根据参会人员交通、食宿,以及使用的纸张、矿泉水等消耗品计算碳排放量,通过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按每千克0.05元的价格买了2.5吨碳汇,卖家就是独石村。

  龙峰林场占地3.8万余亩,林子虽大,但过去林业收入不到大伙收入的1%,约九成村民从中没有收益。“除了3位每月拿1500元工资的护林员,大多数人认为林子长得好不好,和自己没啥关系。”黄德顺说。

  为让山里的好空气从林间走向市场,江西探索建立自愿减排市场,挂牌交易包括崇义在内的3个试点县的林业碳汇。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集团董事长刘超说,集团会同林业和环保部门,按照当前碳汇交易市场行情和企业减排成本,商议出每千克0.05元的林业碳汇交易价格。截至目前,已完成林业碳汇交易121万余宗。

  江西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在63.1%,居全国第二。好空气虽“多”,也不能“贱卖”。实际上,过去两年老区的好空气已出现涨价态势:两年前每吨预估值35元左右,如今每吨50元。“这背后不仅是交易机制逐渐捋顺,也得益于‘降碳、控能、增惠’的理念深入人心,让老百姓相信‘生态好就是家底足’。”刘超说。

  最近,龙峰林场一派热闹景象,黄德顺和村民忙着锄草、搞残次林改造。“我们得把林子看好,保证接下来的10年固碳量稳定在30万吨。”黄德顺说,村里还考虑用卖空气的钱给林子上份保险,防止出意外。

  江西省分管林业工作的副省长陈小平说,江西以市场化手段改变过去“城市排碳、深山固碳”彼此割裂的关系,带动林农从碳汇交易中受益,使得他们把护林看得更重,以金山银山反促绿水青山,让山更绿、水更清。

眼睛向外找木材,“南康木匠”买卖全球


  在赣州南康区,记者听闻了一段“木匠之乡”满世界找木材的故事。

  改革开放初,南康十万木匠下广东,后返乡创业,把家具产业做成了惠及千家万户的富民工程,但始终没能走出“要致富,得砍树;不砍树,难致富”的怪圈。2009年,当地数百家家具企业因无法证明所用木材系合法砍伐,一夜间面临取缔关门。

  如今,“木匠之乡”换了光景,成为“全国最大实木家具制造基地”,每天两列中欧班列从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源源不断运来木材,全年进口木材上千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亲历这一变化的赣州市南康林业分局副局长肖相如说,当年南康6000多家家具企业每年所需的800万立方米木材,仅三成是有砍伐指标的“合法木材”。进口木材合法,但从沿海兜兜转转到南康,每立方米就要比沿海同行多上900元。

  从广东家具企业辞职,回乡创办南康第一家家具厂的杜永红说,南康并非林木资源富集地,如果“只看得见眼前山头”,不仅产业难上台阶,前期靠“放水养鱼”发展起来的百亿产值化为泡影也就几年功夫。

  被逼到死角的南康向外找出路。6年前,当地打破先例在内陆县城建无水港口。当时,全国10个内陆港口7个在省会城市,只有一个在南康这个县级城市,这让进口木材直抵南康。家具产业不仅要活下来,还想和国际品牌掰手腕,就不得不对产业链不全、品牌设计弱等病灶“痛下狠手”——

  南康引进500多家物流企业,打造“半小时配套圈”,物流成本比广东顺德还低15%;引进甘中学博士团队,打造无人自动化生产线,从木材上料到成品下线,生产一把椅子不到5分钟;引进全球上百家设计公司、500名设计师入驻,产业链不断升级……

  曾经一张南康木床只能赚5块钱,如今融入国际一线设计,成本1万元,售价近3万。去年南康家具产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户籍人口只有80万的县城却常住120万人,近50万人被家具产业吸纳就业。

  “改革思维助力南康家具产业蹚出了一条林茂、民富、产业兴的现代林业产业新路。”江西省林业局局长邱水文说,根据规定,江西全省每年允许采伐1200万立方米,有赣州港的进口木材,实际采伐还不到300万立方米。

  不砍树,青山也能变金山。大山深处,更多“点绿成金”的故事还将不断上演。

(本报记者沈锡权、高皓亮、黄浩然)

 
东海之滨的“小蓝之家” 为海洋“减塑”,助百姓共富
东海之滨的“小蓝之家”
为海洋“减塑”,助百姓共富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东海明珠”大陈岛,低保户李荷娇近半年来多了一项新收入,每天在海岸线上捡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一个月能挣2500多元。“这比干农活还要轻松。”

  同样在椒江区,几天前,满载而归的船老大黄志伟不但把新鲜的渔货送到渔市,还把一大袋塑料垃圾送到了“小蓝之家”:废弃渔网、泡沫塑料、塑料瓶、塑料袋……既有船上的生产生活垃圾,也有作业时捞起的海洋垃圾。

  “只要通过手机小程序申报,‘小蓝之家’就会上门回收。关键是收购价远高于市场价,普通塑料瓶的市场回收价是3分钱一个,给我们的回收价是2毛钱一个。”黄志伟开心地说,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

  李荷娇和黄志伟口中的“小蓝之家”,其实是椒江区今年建设的海洋垃圾末端治理站点。目前,在当地“小蓝之家”登记在册的“海洋清洁工”已有近百人。他们主要是当地的低收入群体。捡拾海洋垃圾,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而连续工作一定时间后,“小蓝之家”还会为其缴纳社会基本保险。

  椒江区是台州市主城区,位于台州市母亲河椒江的入海口。近年来,发展海岛旅游和近海水产养殖成为沿海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近海面源垃圾也随之增加。“小蓝之家”依托当地发达的塑料产业,走出了一条治理海洋垃圾的新路子。

  回收的海洋塑料垃圾经过压缩破碎之后,会被送到造粒工厂制作成塑料粒子,生产出更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塑料产品。椒江外沙“小蓝之家”的负责人邱普法介绍说:“经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相较传统再生塑料将升值一倍以上,而以海洋塑料垃圾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售价则要比同类产品高两倍。”

  台州市椒江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当地运用数字化手段,在省市有关部门指导下,构建了“政府主导、陆海统筹、多元参与、社会协同”的“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治理新模式。“我们把海洋生态治理的困境变成群众、企业共富的红利,走出了一条海洋生态治理助力共同富裕建设的新路子,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可持续、可复制的方案。”

  目前,椒江区已设立“小蓝之家”5个。而这项工作还拓展到台州沿海其他4个县(市、区),共计设立海洋垃圾暂存点16个,“小蓝之家”11个,吸纳217人从业。“蓝色循环”模式则已实现对台州市6个沿海县(市、区)的全覆盖,吸纳3400多艘渔船、5300多名渔民、沿海镇村500多名群众加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垃圾立体收集网络。今年4月以来,全市累计收集处理海洋污染物4726吨,减少碳排放约2496吨。(本报记者冯源)

 
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各地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各地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

  连日来,全国各地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家表示,会议对于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取得了殊为不易的成就。

  “会议用‘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来总结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说,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复杂局势,党中央察大势、把方向,应变局、开新局,及时果断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着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中国经济顶住压力,保持了稳健发展。

  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愚对会议提到的“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深有感受。“在成立专班稳产保链的同时,我们抓住转型升级的机遇,努力构建以汽车、电子等为支柱、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他说,今年1至11月,新区完成工业投资近300亿元,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引育一批国家和市级重点企业,新能源整车产量同比增长313%。

  今年以来,我国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一系列帮扶政策落地落细,增添了市场主体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

  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透平公司转子车间内,一台台机器智能运转,物料存储、工艺制作等信息通过屏幕传至每个环节。沈鼓集团信息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宗玉告诉记者,一年来,企业获得各类政策支持近3000万元。“国家和地方持续扶持让我们有更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数字升级。目前,沈鼓实现人、机、料等生产要素智能化管理。”

  “我们克服大量困难,守住了粮食安全。”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后,河南周口市郸城县县长董鸿颇为感慨,一年来,郸城县应对冬小麦晚播、夏季高温干旱、病虫害等不利影响,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全年粮食丰收。“从国家到地方统筹部署的一系列粮食稳产增产举措落地见效,使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过去5年,经受了多重考验,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大家一致认为,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踔厉奋发,中国经济大船就一定能够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稳健前行。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会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明确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这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基础上作出的重要部署安排。优化五大政策组合,发挥协同效应,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承健说,在工作方法上,会议明确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把握好六个“更好统筹”,体现了观大势、顾全局、谋长远的导向。

  会议提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张海波说:“山东是工业大省,尤其要在补短板与锻长板上下功夫。会议为我们一手抓工业经济稳进提质,一手抓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深入推行标志性产业链‘链长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学习会议精神,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制造商力高新能源创始人王翰超的心更踏实了。“我们一线企业格外关注金融等政策衔接。会议明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让我们吃了定心丸。”他说,企业正在加力发展储能、充电等技术,计划明年到海外设立公司,一步步打开国际市场。

  会议强调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汪坤认为,这为地方进一步落实稳就业提供了指引。“今年以来,我们建成了5个零工驿站,集纳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劳保维权等功能,促进劳动力供需更好对接。”汪坤表示,襄州区人社部门将继续创新方式方法,深入实施各项减负稳岗扩就业措施,市场化就业与政策性就业同步发力,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集装箱卡车来回穿梭。“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一系列举措,让我们对明年和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临港新片区将用制度创新把优势和活力激发出来,在自动驾驶、新材料、绿色低碳等新赛道实现突破,当好上海经济增长极。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勠力同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在明确的5个方面重点工作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排在首位,就是要发挥好提振消费对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作用。”广州市越秀区副区长肖逢春说,越秀区正动员辖内企业利用冬至、元旦、春节等节点开展联合促销,首批让利5000万元的线上线下优惠活动已全面落地,并通过鼓励龙头餐饮企业开展直播探店等活动推动各大商圈消费升温。“接下来我们要从多维度综合施策,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无人机项目总设计师时绍春对会议提出“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感到振奋。“‘低空经济’就是一条新赛道,无人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时绍春说,明年公司将加大系统综合性能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和成本更低的无人机研发,“用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把科技创新写在祖国的蓝天上。”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会议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让第四范式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文渊深受鼓舞,增强了谋事创业的信心。“人工智能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关键期,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专心攻关、大胆突破,用技术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

  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后,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国华表示,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我们作为国有控股的产业投资基金,要对标会议精神,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国资与民资融合,提升资本效率,助力先进制造产业链供应链迈上中高端。

  今年前11个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交出一份亮眼的外贸“成绩单”:增速位居全国第四位。“宁夏外贸虽然体量小,但潜力大。”银川海关副关长张大平表示,会议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银川海关将结合宁夏在“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节点作用,不断扩大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品出口,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全力推动宁夏外贸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大家一致表示,坚定信心、齐心协力,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做出扎实有效的贡献。

 
云南沧源:绘就民富边稳新画卷
云南沧源:绘就民富边稳新画卷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昆明12月17日电(记者陈冬书、字强、严勇)穿好迷彩长袖套装,系紧黑纱防蜂帽,戴上橡胶手套……“90后”佤族小伙儿肖金钢小心翼翼地检查蜂箱,根据气温变化调整着巢框间距。

  养蜂,是肖金钢的家乡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村的经济支柱之一。沧源县地处中缅边境,班洪村位于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期叠错,一年四季蜜源不断,具有养蜂的天然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我们村正积极践行兴边富民的要求,科学发展蜜蜂产业,更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班洪村党支部书记杨志良说。

  2018年,经过村“两委”讨论,班洪村决定通过规模化养蜂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开始,村民们面对新的产业和技术手忙脚乱,走了不少弯路。为此,沧源县邀请专家一起打造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云南沧源试验站,为村里培养了一批养蜂管理员,他们学会了科学合理管护蜂箱、饲养蜜蜂。

  “今年,我们管理员还学习了蜜蜂繁育技术,发展了我们自己的蜜蜂种群。现在不仅可以卖蜂蜜,还有人专门来这里一箱一箱地买蜜蜂。”肖金钢指着山坡上整齐排布的360个彩色蜂箱得意地说,为了隔热保温,他们专门给每个蜂箱披上佤族特色的茅草屋顶。

  “以前在外地打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在家门口养蜂就能赚到钱,收入比以前多了,还能照顾老人小孩。”班洪村村民刀国华说。

  据沧源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统计,截至目前,沧源县共有2579户6841人参与蜜蜂养殖,建成规模化养蜂场18个,养殖蜜蜂6400余群。全县蜂蜜产量近130吨,产值超过1000万元,帮助农户增收几百至十多万元不等。

  曾经的班洪村,青壮年男子纷纷外出找活计,村中只剩老弱妇孺织布种菜。如今,村里一派兴旺景象,不仅家家户户盖起了两三层小楼,村子还打造了“电商+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将农特产品销往各地,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村邻乡舍其乐融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兴边富民’的要求,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边民富了,边疆才能稳。我们要千方百计发展特色产业,让边疆老百姓富起来,让边疆长期繁荣稳定。”沧源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志良说。

  如今,一幅民富边稳的新图景在阿佤山乡铺展:在勐角乡勐甘村,千亩台地茶蓬勃生长,茶企与农户合作共管,农户收入倍增;在糯良乡班鸽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山水田园成为网红打卡点;在勐董镇龙乃村,道路畅通了、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们自发组建体育兴趣团队……

  据了解,沧源县共有23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根据2021年11月云南省启动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要求,每个边境村(社区)每年可获得不低于3000万元的补助,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截至目前,边境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每年平均可达10万元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信心和决心。沧源县将继续以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为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绘就阿佤山民富边稳新画卷。”沧源县常务副县长张仕伟说。

 
迎战奥密克戎 北京城里的“暖心力量”
迎战奥密克戎 北京城里的“暖心力量”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李德欣、陈钟昊、赵旭)通过社区群求助得到众多“好邻居”的快速回应;刚刚“由阳转阴”便回到一线继续为居家人员服务;星夜兼程奔赴北京迅速投入快递包裹派送工作……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正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演,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以点点滴滴的暖心行动,共同汇聚起迎战病毒、渡过难关的强大力量。

共同“抗疫”让大家走得更近


  “亲爱的邻居们,谁家有药品可以匀一点给咱们独居的老人送一下……”一则社区微信互助群里的消息引起了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地区定西南里社区众多居民的注意。

  “84岁独居老人检测出阳性,她的女儿也因感染新冠在家隔离无法前往老人身边照顾”。发布这则消息的,是定西南里社区党委书记李秀芬。她说,当时想能最快为老人提供帮助的应该就是同在一个社区的居民了,便在社区群里发出求助信息。

  “我家有感冒药,抗原也有。”不大一会儿,求助信息就得到了回复。与老人相隔一栋楼的马艺华迅速伸出援手,将急需的药品和物资送达老人家门口,解了燃眉之急。

  面对老人家人的感谢和微信群里居民的点赞,马艺华表示这不过是举手之劳,而且她自己也是“好邻居”们互帮互助的受益者。“前一阵我检测出阳性后,社区工作人员就把我拉进了互助群。”马艺华说,前两天自己没有抗原了,也是群里的邻居分给自己,而且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现在我已经转阴了,看到老人求助的信息,就想着要把这份爱心接着传递下去。”

  “家里宝宝突然发烧,求一点退烧药”“哪位家里有退热贴吗”“能帮我买一个体温计吗?岁数太大走不动了”……一条条求助信息的背后,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焦急期盼。

  “我家有请加我微信”“我可以匀给您半盒”“我家有新的送您一支”……一条条“秒回”的留言背后,是众多“好邻居”互助力量的暖心合聚。

  定西南里社区的故事只是北京战“疫”中社区邻里互助的一个缩影。近日来,北京市西城、海淀、顺义等多个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市民发出“我‘药’帮你”的倡议,得到市民纷纷响应,让爱心在冬日里持续传递。

坚守一线让患者更安心


  “前期的发热是儿童感染常见的现象,您回家后先给孩子喝上退烧药,随时观察着宝宝的精神状态……”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内,医生喜雷身着防护服,正为一名新冠病毒阳性儿童的母亲讲解用药注意事项。得到喜雷的安抚后,患儿母亲的焦虑释放了不少。

  一周前,喜雷自己刚结束与新冠病毒的斗争,尽管身体仍然虚弱,但他选择第一时间返岗工作。“居家隔离的几天,儿科就诊高峰期也到了。最近发热孩子多了,也有多名同事生病,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特别能理解家长们的焦急心情,得赶紧到岗坚守。”

  14日上午,喜雷刚到诊室,电话另一头急促的声音就指引着他快步跑到抢救室。一名因感染新冠病毒出现高热和呼吸暂停的早产儿脸色青紫,喜雷迅速了解情况后,为患儿解衣散热,轻拍足底予以刺激,并吸痰清理呼吸道,用面罩给患儿吸氧等。经过团队的努力,患儿状态逐渐好转。

  门诊开药、抢救室救护、新生儿病房值班……近一周来,喜雷和同事们都“分饰多角”,为激增的儿童患者和家长递出一颗颗“定心丸”。

  “昨天我刚接诊了一个因咬破体温计吞食一点点水银的幼儿,还好孩子后来没大问题。”喜雷不忘提醒,“家长们多注意,要把药品和体温计都放到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别让宝宝误食后引起麻烦。”

来到北京就要支援到底


  15日凌晨一下飞机,福建厦门的快递小哥蓝文金就感受到北京冬天彻骨的寒风。几小时后,他便出现在通州区乔庄营业部内,开始了紧张的卸货分拣工作。

  近日,受疫情影响,北京快递业面临运力短缺、货物大量积压的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业纷纷调派京外力量赴京支援。今年4月曾支援上海的蓝文金,又成为京东首批支援北京的1000余名快递员中的一员。

  “压箱底的衣服都带了,还是抵不过北京的冷。”即便有丰富的外地支援经验,营业部还配发了冬季工作服,零下10℃的低温还是给蓝文金带来挑战。然而,这几天将近一半的订单都是生鲜和药品,关系民生。小哥们顾不上调整适应,骑上配送车向寒风中驶去。

  “谢谢你们!”“大冷天辛苦了!”“来屋里喝口水吧!”……除了北京的寒冷,这几天蓝文金感受最深的,是北京人的热情。

  支援力量的到来,让营业部负责人闫泽中踏实了不少。“在小哥们的支援下,我们已经清理完站点所有积压订单。”

  蓝文金做好了支援到底的准备,他说:“等这阵子忙完了,我和兄弟们要一起去天安门看看。”

  冬日的寒风依然刺骨,但万千民众凡人善举洋溢出的真情暖意,正在这座城市里涌动升腾……

 
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赵乐际代表中共中央致贺词
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赵乐际代表中共中央致贺词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18日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赵乐际出席开幕会并代表中共中央致贺词。

  贺词指出,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五年来,民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制度建设;围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深入考察调研,提出真知灼见;扎实做好对口湖南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和对口江西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积极开展对台港澳联谊交流,履职尽责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进同中国共产党勠力同心、携手抗疫,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责任担当和无私大爱。

  贺词强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将按照中共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职能,把多党合作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起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贺词指出,希望民进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团结和引导广大成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巩固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发挥特色和优势、创新思路和举措,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致贺词。贺词说,民进自十二大以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思想认识新提高带动履职尽责新作为,在同心共筑中国梦、携手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添新功。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合作初心,心怀“国之大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蔡达峰代表民进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报告在回顾和总结民进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后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民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坚定立场信念,牢记使命责任,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建设能力,扎实推进组织建设,努力践行优良作风,增强制度建设效能,在服务大局中建功立业,谱写民进发展新篇章,切实担负起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重大责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石泰峰、吉炳轩、肖捷、张庆黎出席开幕会。

  本次大会将听取和审议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报告,审议通过《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修正案)》,选举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

 
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三
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三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近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带领人民有力抗击新冠疫情,有效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发病、重症和死亡比例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我们探寻出了既符合科学、符合国情,又能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人民利益的最佳方式,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为抗疫平稳转段赢得宝贵时间和最大空间。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准


  11月21日,家住广州海珠区的101岁老人李奶奶出现高烧、咳嗽、气喘等症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超高龄且合并有基础疾病,但经过精心治疗,李奶奶住院几天后达到出院标准。

  “想不到我这把年纪,一身的病,还能战胜病毒很快出院,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坐在轮椅上,她向身边的医护人员连连道谢。

  老年人,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风险人群。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在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下,中国数十位百岁以上老人感染新冠后康复出院。

  上至年过百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不久的婴儿,中国始终尽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

  时针拨回到疫情发生之初的武汉,缺床位、缺医护、缺设备……重压面前,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奔赴湖北武汉抗疫前线。

  最精锐的医疗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集中,重症救治“一人一策”,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力量调遣迅速启动,3000余名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被成功治愈。

  世纪疫情面前的中国选择,凝聚起14亿多人民抗疫的信心和决心。

  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到成功控制住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疫情,再到迎战奥密克戎变异株……近三年来,病毒频繁变异,形势不断演变,防控策略不断调整,但贯穿其中的理念始终如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14亿多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中国伟大抗疫斗争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抗疫不变的遵循。

  近三年来,中国经受住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取得“三个赢得”的重要成果:赢得了新冠病毒变异株毒性持续下降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药物研发、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宝贵窗口期。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我国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的首要考量,也是衡量疫情防控成效的重要标准。

  医疗机构都要开设相应的区域按照患者就医需求进行接诊,对于急危重症的患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或者推诿;对65岁以上老人、孕产妇和新生儿、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进行梳理,提供相应的分级管理、分级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面临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一系列医疗救治措施接连落地,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因时因势优化抗疫举措 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喂,侬好!我想接种新冠疫苗,但腿脚不是很方便,请问能不能帮我上门接种呀?”12月5日上午,家住上海黄浦区顺昌路612弄的徐阿姨拨通了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话。

  电话另一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副科长高嘉宝接到需求后,迅速组建入户接种小分队。

  从启动新冠疫苗研发项目到获批上市为公众提供免疫保障,再到有针对性地为重点人群接种第二剂加强针,加强疫苗接种始终是我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疫策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三年来,我国疫情防控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不同阶段,经受住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新冠肺炎防控方案、诊疗方案持续更新,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

  以科学精准应对病毒变异与疫情形势,紧紧抓住战“疫”主动权——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加大药品和疫苗研发力度,科研人员设立专班,多条技术路线“并联”推进;加强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启动新冠疫苗序贯加强免疫接种;采用核酸和抗原检测相结合……

  坚持稳中求进,精准发力。发布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24小时完成区域核酸检测;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和进一步的优化措施“新十条”……

  面对频繁变异的病毒,我国持续跟进新冠病毒变异新特征,不断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进一步提高防疫本领,积极有序调整防疫政策,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控防线——

  发挥社区作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抗疫近三年来,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不断做实做细。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政策持续优化。

  要不断完善诊断、检测、收治、隔离等措施,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免疫接种,加快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要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好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要遵守防疫的基本准则,公众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每一次优化调整都经过反复研判、科学论证,每一版防控方案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近三年来,面对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中国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不断筑牢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坚强防线,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进一步增强平战结合的防疫本领 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保护


  部分不再使用的“核酸采样屋”,经改造成为“发热诊疗站”,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从诊疗、开具处方,到完成配药,整个过程1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面对疫情形势变化,苏州等地盘活现有资源、分流发热门诊、保障群众就医的新举措让人眼前一亮。

  迎战奥密克戎,非常时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人民至上。

  今年年初,深圳一位孕妇因为情况不稳定需要住院,但入院需要的核酸检测报告12小时还未出,孕妇丈夫在“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留言6分钟后,“深圳卫健委”回应“电话发我”,并迅速帮助解决问题。

  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响应,凸显解决民之所忧的“暖心温度”。

  近三年来,防重症、强救治、保健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采取系列措施,努力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保护。

  近三年来,中国坚持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切实增强平战结合的防疫本领,着眼长远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这个冬季,曾经的抗疫决战决胜之地武汉,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项目建设工地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湖北省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不仅有助于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指挥和调度能力,还将承担起日常应急培训、演练、监测、预警等工作。“目前,我们正在争分夺秒,本月底就有望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中建四局项目经理徐春信心满满。

  放眼全国,更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变化稳步推动——

  从单纯预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变,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于2021年5月正式挂牌,不仅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组织并调动力量进行防控,还能顺应健康发展新趋势,积极应对人民健康发展新需求。

  织牢织密基层“防护网”,中国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的建设。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成发热诊室(门诊)1.94万个,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45%。

  持续医改走深走实,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中国先后设置12个专业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建设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5万个,全力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难题。

  着力提升疫情应对能力,中国不断建立健全中西医协同处置疫情和救治工作机制,有效降低了转重率、病亡率和发病率,组织筛选了一批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有效方药。“有机制、有体系、有队伍、有药物”,为中医药更好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公布系列文件,为迎战疫情提供指引、增添信心。

  边防控,边提升系统能力;边发展,边保障人民利益。

  近三年,所有的努力共同汇聚成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未来中国,定将更加从容应对,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 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
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系统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问:如何看待明年我国经济走势?

  答: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国际看,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

  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今年已经出台实施的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显现。明年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三是基数效应。今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客观上造成今年经济基数相对较低,明年只要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基数效应将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风雨如晦的外部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但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在哪些方面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答:明年的宏观政策框架可概括为五大政策加六个统筹。

  五大政策就是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提效,明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的力度,提高政策效能,更好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精准有力,货币政策力度要够,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投向结构要精准,尤其要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总的看,财政加力、货币有力,就是要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效支撑,从而使得社会总供求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上取得平衡,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当然,产业、科技、社会政策都非常重要,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1+1>2”的效果,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六个统筹具有很强的年度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两难多难问题,要在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解,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其中关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党中央决定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实施,预计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加快恢复,这将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促进经济循环起来、运转起来,加快向潜在增长速度靠拢。

  问:随着优化防疫二十条、新十条落地,各地感染数量在不断上升,如何应对感染数量增多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答: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我们用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抗疫和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过去,在重症率、致死率高的情况下,我们严格防疫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当前,病毒传染性强,但重症率、致死率显著降低,疫情防控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而且我们利用这几年时间加强疫苗和药物研发应用,提高疫苗接种和医疗保障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审时度势,科学优化防疫措施也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平稳转段既是对公共卫生提出要求,也是对经济运行提出要求。实现平稳转段必须做好过渡期管理。为应对短期内感染数量增多造成的冲击扰动,当前关键是做好三件事:一是更好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不出现大范围的医疗资源挤兑。二是保障产业稳定运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不能中断。三是要做好药品、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不能出现断供或价格大幅上涨。总之,困难是现实的、暂时的、难免的,要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曙光就在前面。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问:如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找到二者结合点?

  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穿经济工作全过程的主线。同时,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都是为了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当前形势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应该有利于扩大总需求,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应该有利于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从而实现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当前经济工作中有很多领域,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结合点,既能够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又有利于扩大当期需求。比如,我们迫切需要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加大制造业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加大新领域新赛道的投入。这些投入既是当期需求,未来产生高质量供给后,又会进一步创造有效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是典型成功案例。再如,今年不少南方省份由于干旱高热出现缺电现象,而在东北、华北、西北一些地方又有大量风电光电无法消纳,加大在电源布局、跨区域电力输送、智能电网等方面投入,既扩大当期需求,又提高能源体系效率,为未来的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创造条件。可以说,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结合点。只要我们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就能够使这些结合点变成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问:当前,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消费,如何有效稳定消费增长?

  答:针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提振市场信心


  问:当前不少企业感到信心不足,如何提振市场信心?如何为民营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创造更良好、更安心的发展环境?

  答: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会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对此,中央坚决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方面,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比如,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依规经营。

  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的重要作用。比如,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021年,民营经济税收贡献已达59.6%,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96%,比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增强长远发展的信心。

  问: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如何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难度加大,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有所上升,这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会议部署,明年要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

  一方面,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一揽子政策。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实施都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疫情期间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该延长的就延长,该优化的就优化。另一方面,要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宽准入、优化政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通过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发展。此外,明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1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重点做好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加强就业培训,着力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就业人员与产业结构适配度。

  总之,要让产业优化升级中产生的各类就业机会充分释放出来,要让更多市场主体和新就业形态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能够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能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问:疫情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答:近几年,受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保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很大挑战。这次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

  一要坚定战略自信,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要以守正创新方式办好自己的事。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我们要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续发展。

  二要聚焦自立自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基础、加强储备三件大事。要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多渠道确保供应安全。

  三要实现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对于传统制造业,关键是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竞争力,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更加坚实。制造业高端化不是都去搞芯片,服装家具都可以高端化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对于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关键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重视发挥市场力量,大力支持全产业链发展。

  四要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全球供应链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欧洲、韩国、日本对华投资增长快,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中国兴趣大,其中很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际技术+中国生产+世界市场是很好的模式。要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要拓展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进用好高端创新人才,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

  问:面对世界经济衰退、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如何更好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和利用外资?

  答:外资企业普遍关心自身在中国双循环、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这也决定其在华经营的长期信心。这次会议对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扩准入。会议强调,国企、民企、外企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扩大开放。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已宣布的外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地见效。

  二是优环境。会议要求,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主动对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三是强服务。会议强调,要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也要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

  四是抓重点。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保障各类口岸物流运输畅通,多渠道扩大先进技术及设备、能源资源产品和短缺农产品等进口。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加大对重点国别和制造业等引资力度。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守牢风险底线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问: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一些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答: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思路,是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稀释风险这个分子。从中期看,我国最大的底气在于城镇化、工业化仍处于深入发展阶段,经济需求潜力大、发展韧性强、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形成;从近期看,最有力的依托在于保持经济合理增速,推动高质量发展,明年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好转有很好的条件和基础。下一步,按照会议部署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标本兼治,短长结合,统筹好化险和改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关于房地产业风险。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明显走弱,近几个月来出现加速下滑,成为影响经济运行中一个重大风险因素。下一步要立足我国巨大需求空间支撑,持续优化需求侧管理,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金融支持力度。中期要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改革完善房地产相关土地、财税、金融等基础性制度,多渠道增加市场化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有序构建房地产健康发展新模式。

  二是关于金融市场和机构风险。从市场看,受美联储及多国央行高频次加息、市场预期不稳等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股市下行、资本流出、汇率贬值等压力增大。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类市场联动下行风险,在国务院金融委统筹指挥下,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施策,近来我国股市、汇率、债市总体保持稳定运行。从机构看,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较为坚实,但个别中小银行、村镇银行、信托公司等较为脆弱。下一步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严格高管、主要股东资质审核和行为监管,有效隔离产业资本和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不断夯实金融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是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增速总体放缓,但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部分地方债务压力不断增大,县市级地方政府债务尤为突出。我们坚持“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坚决禁止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加大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下一步要标本兼治,深化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地方税体系,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我们相信,随着明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各类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会在发展中得到有效化解,重大风险处置能力会在发展中得到不断增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定可以守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

  问:明年房地产政策的侧重点是什么?如何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答:这次会议对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会议认为,各部门、各地方只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持续抓好,房地产风险可以化解,市场可以实现平稳发展。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房地产链条长、涉及面广,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则占到14%;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接近一半,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6成,房地产贷款加上以房地产作押品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对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是外溢性较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行业。

  二是要做好应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在前期已出台多项政策基础上,会议从供给端、预期和需求端,以及促行业新模式转型等方面作出部署。

  供给端方面。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继续给行业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并购重组;完善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及制度。2022年已出台的政策要持续抓好,2023年还将出台新举措,侧重研究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

  预期和需求端方面。要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这些消费潜力要予以释放;结合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长租房市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

  三是要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要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人口变化、城镇化格局,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更新、再城市化等,研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摆脱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

  总之,要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和风险挑战,同时要看到,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很大。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将逐步见效,各项政策措施还将继续完善。

 
四问老年人疫苗接种 ——来自疫情防控一线的调查报告
四问老年人疫苗接种
——来自疫情防控一线的调查报告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90.37%,是当前全国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的人数比例;86.6%和66.4%,分别是60岁以上和8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比例。

  随着奥密克戎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提出,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为何要强调老年人接种的必要性?接种是否管用?接种是否安全?记者在疫情防控一线展开调查。

必要性多大

老年人群体防线相对较为脆弱



  78岁的李翠文,家住中部省份一个偏远的乡村。子女都在城里,平日里由他们送来米面油,菜是自家地里种的,一个月就去镇上赶一次集。

  “见不到啥外人。”李翠文和老伴至今没有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不是大伙儿都打了,我们就算不打,也传染不了我们了?”

  有类似疑问的不只有李翠文。对此,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表示,我国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失能、半失能人员,长期居住在家,很少外出,但在亲属陪伴或者亲属走访过程中,仍有可能感染。

  相比新冠病毒此前各类毒株,奥密克戎的致病力在减弱,但传染性变得更强。极快的传播速度乘以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便重症率、死亡率已经很低,风险人数仍不容小觑。

  上海今年3月到6月疫情期间,与未接种疫苗者相比,60岁以上完成加强免疫人群死亡风险降低98.08%,80岁以上完成加强免疫人群死亡风险降低95.83%。

  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夏刚介绍,根据研究,8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1剂疫苗都不接种,感染新冠病毒后的死亡风险大概是14.7%;如果接种了1剂疫苗,死亡风险就降到7.16%;如果接种了3剂疫苗,死亡风险就降到1.5%。

  “我强烈呼吁加速疫苗的加强接种,尤其要重点加强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接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

有效性怎样

调查数据显示可大大降低重症风险



  在重庆,84岁的康复患者张某向记者介绍,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项基础疾病,今年7月完成了第3剂疫苗接种,11月感染新冠病毒,经过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已经出院。

  “国内外的研究确认,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死亡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夏刚说,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甚至出现死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获益最大。

  北京地坛医院最多时收治了超过100例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医院副院长陈效友介绍,这些高龄患者的疫苗接种率普遍较低,患病后重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新冠合并基础病后引发病情加重的较多。

  合肥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合肥市滨湖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丁震告诉记者:“对于一些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年群体来说,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会加剧体内炎症反应,加重基础病病情,严重的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丁震介绍,从他们临床治疗的观察看,已接种疫苗的老年人病情加重可能性相对更小、核酸转阴所需时间更短。

  2022年10月,《柳叶刀·传染病》刊登了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相关科研团队发布的一项基于真实世界接种人群的研究结果。该研究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两针剂国产灭活疫苗的防重症有效率约为70%,在进行第三针剂加强免疫后防重症有效率达到95%以上。

安全性几何

明确接种禁忌最大程度确保安全



  连日来,在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道,主动咨询及预约接种的老人日均超过300人,比往常明显增加。

  家住农本社区的余叔和叶姨,此前因有基础疾病,对接种疫苗有顾虑。经过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多次上门宣传,叶姨在医生的健康监测下进行了疫苗接种,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第二天,余叔也完成了疫苗接种。“现在知道了,之前的顾虑都是多余的。”

  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近期老年人疫苗接种积极性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老年人担心疫苗安全性。不少老年人向记者坦言,主要是担心“年龄大,有基础疾病,接种疫苗后带来不良反应”。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只要这些慢性病控制得好,处于稳定期,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说。

  根据疫苗研发的情况和预防接种工作实践,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中,明确了老年人的接种禁忌,包括4类不能或暂缓接种的情况。同时,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落实接种单位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急救人员驻点保障、有急救设备药品、有120急救车现场值守、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救治绿色通道的“四有”要求,保障接种安全。

  逐级开展接种禁忌判定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定接种禁忌;抽调各专科知名医生组建接种疫苗咨询专家组,耐心解答各种咨询问题……多地正在细化答疑解惑工作,最大程度消除老年人接种疑虑。

便利性如何

“最后100米”正不断打通



  每周二四六的下午,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医疗轻骑队”上门接种的日子。“医疗轻骑队”由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共5到6人组成,分为两组入户接种,每组能入12户左右。

  “入户先进行健康评估,询问老人是否有基础疾病,看既往病史等,确认老人是否适合接种疫苗。”“医疗轻骑队”医务人员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医务部罗琰说,“评估后跟家属进一步沟通,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疫苗接种。”

  类似情形最近出现在很多地方。广州市白云区金碧雅苑社区开设了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专场。63岁的刘女士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医护人员详细询问了她的各项身体指标,评估符合接种要求后,指引她接种了第3针疫苗。

  安徽省界首市东城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免室主任李子振告诉记者,近期每天都有二三十位老人前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咨询的电话也从早到晚。当地组建流动上门接种服务小分队,配备急救设备药品,随时上门。

  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选派诊疗和接种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组建接种小分队,携带接种后观察期间所需要的常用设备和药品,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多地正在按要求优化各项便民措施,打通老年人接种“最后100米”。

  面向全国2.67亿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又有200多万人筑起抵抗重症和病亡的屏障。“春节快来了,现在打疫苗一般半个月就开始有效了,这对我们春节春运期间百姓回家大量人群迁移时,防止大规模传播有很大的好处。”钟南山说。(记者董瑞丰、马晓澄、侠克、陈诺、周闻韬)

 
用服务热度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
用服务热度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近期,各地老年人疫苗接种意愿明显上升,有些地方接种需求超平常十倍。一些地方也推出各种举措,让老年人接种舒心、安心、暖心。比如,广州市越秀区在地铁口设置接种点,并派驻点医生提供咨询服务。济南市采取流动接种、临时接种点、延长接种时间、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等措施。苏州市部分地方派出专车接送老年人打疫苗。上海金山区部分村居工作人员逐门逐户排摸走访、宣传发动……

  老年人口众多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在新冠病毒面前,这部分人群又是需要得到重点保护的脆弱群体。从抗疫实践来看,接种新冠疫苗对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有显著的效果,这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同时,我国部分老年人疫苗接种仍存在“不想打、不敢打、打不了”等情况。一些人思想上缺乏接种疫苗的紧迫性,认为打不打都无所谓。一些人患有基础病,担心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需要专业指导。还有一些人行动不便乃至长期卧床,现有打疫苗的方式还难以照顾这部分人群需求。

  这些问题涉及必要性、安全性、可及性,要求我们做事要与人民同心,进行更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拿出更加细致的方案,让老年人充分了解接种疫苗的必要性;特别是要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定各类接种禁忌,对有顾虑的人群细心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努力实现应接尽接;更要做好医疗保障,针对老年群体特点备足应急措施,适当延长留观时间,及时做好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

  在推进疫苗接种工作中,也要防止一些地方出现简单化、一刀切的情况。要做好和风细雨式的劝导,配以细致入微的服务,切实提升我国人群的免疫屏障水平。     (记者马晓澄)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多地药企马力全开 药品流转加快 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多地药企马力全开 药品流转加快
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用药需求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连日来,各地新冠病毒感染后治疗药物的需求明显增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当务之急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

  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不少药企迅速稳产达产,扩能扩产,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从源头上努力缓解群众买药难问题。

  在辽宁方大集团东北制药生产车间,外包装生产线上,身着白色工装的工作人员快速将从自动化生产线下来的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进行分装、成箱、入库。目前这里所有员工倒班、延时工作,日夜连续生产,日产量达平时的两倍。

  在河北东风药业有限公司,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主要生产布洛芬、复方氨酚那敏颗粒等药品。其中,布洛芬日产能力达到150万片,可满足30万人的日用量。

  近日,不少沈阳市民发现,东北制药旗下东北大药房出售的退烧药“扑热息痛”,每人限购2板,每板售价2元。东北制药表示,企业正加班加点生产对乙酰氨基酚片等治疗发烧感冒的药品。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医药处处长于海鹏介绍,东北制药药品种类多,退烧、止咳、抗生素药品达19种,其中,生产复方氨酚烷胺片、扑热息痛片、维生素C片等药品的多条生产线已是昼夜运转;含有解热镇痛及抗病毒成分的复方氨酚烷胺片产量一再提升;市民急需的扑热息痛片,每天生产22小时,日产能已经达到平时的两倍。清宫药业用于退烧、清瘟的相关中成药,日产能已达12万丸;东陵药业用于治疗咳、痰、喘的药物,日产能已达240万粒。

  沈阳市发展改革委一级调研员刘耀国介绍,沈阳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12家,生产抗病毒、抗生素、退烧、止咳等“两抗一退一止”药品40个品种。连日来,各药品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在河北省安国市药都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经过十多道工序后,一盒盒感冒清热颗粒被运往全国各地。公司总经理李龙表示,感冒清热颗粒被列入北京市《新冠病毒感染者用药目录(第一版)》后,订单增加了20%。公司在增加原料储备的同时,重新安排生产班组,实行工人“三班倒”,确保24小时不间断生产。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的葵花药业集团(冀州)有限公司实施闭环生产管理,抓紧生产感冒清热颗粒、小儿感冒颗粒等解热镇痛类药品。公司总经理龙陵说:“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帮扶下,现在每一个车间都马力全开、加班加点,全力以赴保障相关药品生产,最大限度满足全国各地群众的用药需求。”

  为保证药品能顺畅进入市场、到达百姓手中,一些地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药品流转速度;优化销售方式,努力缓解群众买药难问题。

  记者从北京市药监局获悉,北京市药监局、北京市市场执法总队日前向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区、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北京地区5家大型药品批发企业派出联合工作组,24小时驻守企业,帮助企业优化药品进出库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加快流转速度;对接各区相关部门,协调区级药品流通企业上门取药,全力缩短物流时间,加快药品从批发企业配送到医院和零售药店的速度,努力缓解当前防疫药品紧缺局面。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区副总经理黄丹介绍,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华润医药商业集团自11月末开始广拓渠道,采购相关药械物资,已配备抗疫物资300余品规,其中解热镇痛、清热解毒的15类物资配备60余品规。

  京东健康公关经理孙鹏介绍,针对北京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京东健康近日与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一起,联合30多家知名药企,从源头保障正品好药平价供应。

  河北东风药业公司专门开设对外销售窗口,向本地群众平价、限量销售布洛芬、复方氨酚那敏颗粒等药品。

  山西省工信厅会同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引导协调国药山西等生产经营企业,联合美团、京东、饿了么等平台,18日开始在太原市开展防疫医疗物资电商销售活动,以缓解太原市民购买抗原检测试剂、N95口罩等物资的紧张局面。 (记者王昆、于也童、倪元锦、王飞航)

 
商品最高涨幅超600% 浙江查处一批哄抬涉疫物资价格违法案件
商品最高涨幅超600%
浙江查处一批哄抬涉疫物资价格违法案件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杭州12月17日电(记者屈凌燕)针对近期涉疫物资市场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情况,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涉疫医疗药品、抗原检测试剂、防护用品三类涉疫物资价格监管执法力度,开展线上线下巡查检查,集中摸排哄抬价格违法线索,依法从严从快查处,并于16日晚公布了首批9个哄抬涉疫物资价格典型案例。
 
  12月8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网络巡查发现,某中西医结合诊所在抖音平台上传视频,散布连花清瘟等涉疫药品即将大幅度涨价的信息。同日,现场检查发现其在诊疗服务区张贴告示,称“因库存有限、进货困难,连花清瘟、双黄连口服液、维C银翘片、板蓝根冲剂4种涉疫药品,将于12月10日起涨价”。
 
  南浔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诊所利用抖音和在诊疗服务区张贴告示的方式传播涨价信息,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进一步推高价格预期,涉嫌构成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南浔区市场监管局已于12月9日立案调查,将于近日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12月14日,浙江省诸暨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线索,依法对诸暨市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该公司在某电商平台上开设的医护健康用品店铺销售KN95口罩,其实际成交价由12月6日的18.68元/包逐步大幅提高到12月9日的48.90元/包、12月10日的89.90元/包、12月14日的139.90元/包,涨幅最高达648.93%。
 
  据悉,公布的典型案例涉及绍兴、湖州、丽水、台州等地的药店、诊所、药品销售企业和电商企业等,除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外,有的用强制捆绑销售变相哄抬价格,有的在成本未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价。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还将强化预警研判,综合运用提醒告诫、行政约谈、政策指导等方式引导相关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交通运输部要求全面恢复道路客运服务
交通运输部要求全面恢复道路客运服务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18日获悉,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道路客运复工复产保障人民群众平安健康顺畅舒心出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精准实施疫情防控和保护措施,全面恢复道路客运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通知提出,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坚决落实“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的要求,全面恢复道路客运服务。严格落实对旅客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不再进行信息登记等相关规定。前期因疫情原因采取暂停道路客运服务措施的地区,要迅速组织相关经营者恢复运营。要支持道路客运经营者开展定制客运、电子客票、运游融合等服务。

  通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督促指导道路客运经营者严格落实汽车客运站和营运客车消毒通风、从业人员个人防护和新冠病毒疫苗“应接尽接”、引导乘客全程佩戴口罩等防疫措施。要高效开展涉疫应急处置,建立重点岗位预备队制度,确保重点客运站不关停、主要客运线路服务不中断。此外,切实强化驾驶员、车辆安全管理,杜绝抢生产、抢效益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畅通12328投诉举报渠道,维护乘客合法权益。持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积极营造道路客运行业良好发展环境。

 
“七虎”竞南通
“七虎”竞南通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黄海西岸,长江三角洲东北翼,坐落着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这个全市最后通高速公路、曾多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在末位的县,今年一些指标逆势增长令外界刮目相看,让如东士气大振:1-10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税收增幅和税占比3个全市第一;15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垫底”的局面,今年有望首次突破!

  如东的奋起直追,是南通所辖七个县市区努力克服疫情散发、经济波动影响,你追我赶、锐意进取的缩影。江海奔涌,百舸争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使南通站上“风口”的战略机遇,“七个板块”竞相发展,如同奋勇争先、斗志昂扬的七只“小老虎”,从而形成了朝气蓬勃、值得观察的区域经济现象。

  “七虎”竞南通,是在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前,“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地方践行样本之一。在互促互学的竞争中携手经历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后,南通势必迎来韧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红利”,从而有更强的能力增强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谁都不服输”


  南通,万里长江和浩翰黄海交汇之地,素有“近代中国第一城”之称,近年来正以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为目标,阔步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

  南通曾有“北三县”“南三县”之分,北三县是海安、如皋、如东,南三县是通州、海门、启东,“南北差距”历史上曾客观存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通州、海门由县改市再设区,如皋、启东、海安成为县级市。2020年,随着崇川、港闸合并为新崇川区,南通横跨县、市、区行政层级形成“七个板块”。

  走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敢为人先传统的南通,七个板块当排头兵、争第一的氛围扑面而来。南通市每季度举行的产业项目观摩点评成为“赛马”舞台,各板块把新项目、好项目亮出来晒、拿出来比,今年三季度板块考评第三名与第六名之间仅相差2.1分。

  2021年GDP首位的崇川区只领先次席的通州区37.4亿元,而通州区与身后的追赶者海门区仅相差24.8亿元。由于彼此经济总量差距都不大,各县市区发展“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场竞争可谓旗鼓相当,分外“胶着”。一位县级市委书记受访时坦言:“大家在伯仲之间,谁都没有特别优势,稍一放松就会滑到最后。”

  不甘落后的“北三县”在近年来竞争中一定程度扮演“鲶鱼”。2021年如东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作出承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经济总量、发展质量、百强排名等争先进位。海安2015年工业应税销售在南通市率先超千亿元,改变了工业发展的排序格局,并成为苏中、苏北唯一的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如皋卧薪尝胆,2021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累计总量和省级新增数量全市第一,提出了“挺进县域二十强、争创文明典范城”的争先目标。

  2019年,南通下辖区县经济总量全部超千亿元,2021年,GDP增速所有板块均高于8%;在全国多个百强县(市)、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等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这在全国地级市中相当少见。

  “七虎”竞争重塑了南通的经济版图。“南北差距”近年来呈现明显缩小态势,从经济总量而言,如果沿用“北三县”与“南三县”的称号,会发现“北三县”的“个头”长高了,前者占后者的比重2000年为67.9%,2011年为80.2%,2021年则提高至89.8%。

  “七虎”竞争助推了南通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南通GDP迈入“万亿俱乐部”,去年再上一个千亿台阶,达到11026.9亿元,稳坐江苏“第四城”,其中七个板块占到其中的92.4%。2021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31.1%、38.7%,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2天,比前一年增加了18天。

  “七虎”竞争促进了南通的宜业宜居。“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82元、年均增长9.3%,人均储蓄存款连续多年全省第一。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为人口净流出苦恼的南通近年来实现了历史性转折,2021年末人口净流入21.3万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时代楷模、“中国好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我们要全力向前跑。”“我们在拼命奔跑!”……记者在采访“七虎”负责人时,不止一次听到话语中冒出“跑”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为“七虎”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升温”了经济发展竞争的热度。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在长江以北的唯一成员,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以及北沿江高铁开工,“难通”的南通变“好通”,各种优质生产要素呈跨江北上之势。

  隔长江相望,对面就是上海、苏州,南通亮出了“北上海、新苏南”的发展定位。多名南通人受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今天“七虎”竞南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90年代苏州的县域经济竞争——当年苏州所辖的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县市抢抓机遇,在“谁也不服谁”的比拼中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赶超的奇迹。

“赛场”竞什么?


  从记者实地探访看,南通“七虎”的经济发展竞争是全方位的,重点是比项目建设、比产业培育、比营商环境、比绿色发展。

  ——担当经济发展顶梁柱,重大项目是压舱石,也是产业培育的主抓手,“项目为王”成为板块比拼的最鲜明导向。

  在长江口北翼的海门,中天绿色精品钢一期项目历经578天建成,今年3月份试生产,截至目前销售额已经超过100亿元。这个总投资千亿元的项目,将建成全国首家“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江海河铁多式联运”花园式工厂。

  中天钢铁产能的释放,让经济总量排名居前的崇川和通州“坐不住了”:经济体量相差本就不大,这一个项目就有可能让海门区实现反超。

  恒力(南通)纺织新材料产业园的扩产,让通州区增强了大项目“硬碰硬”的底气。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子公司10月开工的产业园四期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建设拥有60万吨产能的功能性薄膜生产线以及30亿平方米产能的锂电薄膜生产线,预计明年底将实现试生产。

  既聚力招引带动性强的“顶天立地”大项目,也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铺天盖地”中小项目。2021年,南通重大产业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省级重大项目数位列江苏省第一方阵,50亿元以上项目数是上一年的3.3倍。

  ——在产业培育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各板块紧盯“含智量”“含金量”。

  行走南通,多处可见百年前张謇兴办实业的印迹。历史上,南通有几张久负盛名的产业名片,如建筑、家纺、化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各县市区逐渐出现产业同质的弊端,一些传统支柱产业增长乏力。

  海门一直是南通区域板块中的“优等生”,但2016年底的产业项目考核拿了三面“黄旗”。阵痛之下,如何转型?海门一方面稳存量,巩固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本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扩容量,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今年前三季度,海门区工业用电量增长50.2%,工业税收占比40.3%。“得益于布局早、转型快,在今年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发展受困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对海门产业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支撑作用。”海门区发改委副主任陈帅说。

  南通各板块都在培育自身特色优势产业。每个县市区都成立了产业链专班向海内外招商。启东市还根据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特点对应挂钩九大产业联盟,例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应船舶海工产业,税务局对应电动工具产业。“既直接解决问题,也倒逼研究产业,发挥职能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启东市发改委主任王峰华说。

  ——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招商引资突破年”,全域比拼促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2008年,亚太轻合金(南通)科技有限公司来到海安落户。十多年来,该公司成功研发出汽车控制臂用新型挤压材等先进产品,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我们已在海安建设了三期项目,目前计划建设第四期。”该公司行政经理杨晓庆说。

  在海安走访时,可看到一些企业旁边留有空地,这是地方政府为成长性好的企业未来发展预留的空间。海安的“预留现象”是南通“七虎”提升营商环境的细节体现。2022年南通出台“万事好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66条举措,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省首创或领先实施,有三分之二的举措涉及提速增效。

  如皋,去年底签约、由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霖鼎光学(江苏)超精密微纳光学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项目现场负责人林宏裕说,上半年还在愁能否按期开工,想不到年底已经可以封顶。受疫情影响,企业技术服务团队被困上海,项目报批按下“暂停键”。如皋专门派出帮办人员靠前服务,不仅为企业绘制“办件地图”,还邀请行业专家“云评审”,最终确保项目如期开工。

  南通商务部门介绍,今年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在长三角地区15个待定城市中选择崇川。“毕马威的落户是城市能级、发展潜力和经济外向度的风向标。”崇川区商务局副局长马祖明说。

  ——污染物排放降了,工业增加值升了,“一升一降”之间比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长江岸边,海门临江新区的玲珑湖畔波光潋滟,蓝天碧水交相映衬,一幢幢科研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湖边的咖啡馆成了当地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

  外界很难想象,临江新区初始定位是精细化工园,承接沿江化工产业“东迁”安置。“分管了十年传统化工产业,吃够了污染和安全的苦。”临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徐骏说,新区将12家存量化工企业逐步关停转型,腾退出504亩土地利用空间之后,在不断摸索中重新布局,先后建设了18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科创园和20万平方米的国际中小企业园,构建起涵盖药物研发、原料药、医药制剂、医用新材料等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临江新区的绿色发展之路,佐证了记者在南通听到的共识:今天南通“七虎”的比拼较之当年苏州各县市的竞争,不变的是你追我赶,是执着于制造业,变的是外部环境,变的是约束条件——在如今土地容量、环境容量、政府债务容量等资源要素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要比谁更善于统筹配置资源,更善于创新驱动,从而实现“高性价比”增长、高质量发展。

去“包装”比“实绩”


  始于2016年的南通市委、市政府对各板块的产业项目季度考评方式,经历过不同阶段的调整完善,成为引导“七虎”比拼的重要“指挥棒”。

  ——挤出水分比“真”。走访一个年产20万吨新材料项目,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根据现场展板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4.98亿元,一期投资20亿元。但在市考核办项目数据库里,记者发现该项目投资额只录得10亿元。“不管项目号称投资多少,我们只认已实际落地的部分。”面对记者的疑惑,南通市委财经办专职副主任李霜解释。

  厂房建设曾是南通考评产业项目的重点环节。为了应对考核,有的板块曾出现过“包装”厂房建设,虽然考评拿到了分,厂房后来长草的现象。这样的产业项目“空转”,既影响考评公平,在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片面强调占地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南通市做出调整,突出设备投资,规定5亿元以上项目的开工和竣工的认定标准当中,设备投资不少于总投资的40%,且以市税务局提供企业采购设备的增值税发票为准。

  ——突出重点比“实”。“就是要把产业项目考评作为制造业强市的核心,把各板块的向心力集中到市级层面引领的实体经济上来。”南通市委副秘书长顾晓明说。

  制造业在百分制的考评当中占60分。其中重点考评突出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同时既突出新项目投资,又兼顾技改投资;既突出项目开工,又兼顾竣工转化。今年南通首次将“专精特新”制造业项目纳入考评体系,前三季度认定此类项目49个,医药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

  创新型企业往往在发展阶段体量较小,但“未来可期”。南通调整考评办法一度项目唯“大”的倾向,既抓“大”也重“小”,体现在新设立的“科创项目”考评上,既引导科创项目招商引资,也激励本土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

  ——划清赛道比“特”。为让“七虎”发挥不同资源禀赋的优势,避免在竞争中“内卷”,南通市委、市政府根据各板块的比较优势加强主导产业的规划引导。如同样是省级高新区,海安高新区,以新材料、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如皋高新区,重点发展激光和智能制造、光电(第三代半导体)、软件服务外包;在崇川的市北高新区,则全力培育电子信息、智能制造、5G通信和软件服务外包。

  在南通,项目观摩不仅是实力比拼的舞台,也是各板块互相借鉴的平台。通过一系列力求精准的考评措施引导,南通今年前三季度新增销售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制造业贷款连续22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全市新竣工达产项目的亩均税收超过国家级开发区水平,每10亿元投资的项目用地平均减少10亩。

  多位县市区官员受访时表示,对待上级的考评排名要有“当下的重视”,也要有“长远的定力”,“不能这一两年很光荣,过一两年走不稳”;既要考虑上级的评价,还要重视民众感受。“一个地方发展怎么样,干部群众眼睛是雪亮的。”

未来谁胜出?


  长江对岸,分布着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等苏州各县、市、区及无锡的江阴市,常年“霸榜”国内多项地方经济发展排行榜前列。如东提出向吴江区学习,海门“研究”太仓,如皋对标张家港,各个板块都在琢磨昆山、常熟的一举一动。“七虎”竞南通,未来谁胜出?受访中这个开放式问题答案聚焦在三方面。

  一看谁能放大区位优势,向“海”图强。在南通人理解当中,“向海图强”的“海”有两层含义,一是上海,二是大海。

  面向上海,位于南部的启东、海门等板块地理位置“占尽先机”。上海药明康德药业有限公司等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将副中心、生产中心落户启东,启东的决策者认为当地发展正迎来“百年不遇的风口期”,立志扮演南通融入上海发展的“第一棒”。“南通好通带来机遇,但不能坐等机遇,要转化机遇。”海门受访官员表示,海太长江隧道的建设还要5年,前瞻性的规划、资源要素的对接和区域协同当下就要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绝不能坐等通车后。

  面朝大海,拥有86公里海岸线的如东优势得天独厚,吸引了一批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国内县域第一。随着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码头正式启用,启东同样迎来向海发展的窗口期。今年以来,吕四港经济开发区项目签约落户速度明显加快,73天引进项目总值达百亿元。

  海岸线不足十公里的海安,是“七虎”之中唯一“缺江少海”的板块。正因如此,海安更加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今已成为江苏东部“公铁水”无缝对接的商贸物流高地。目前,千吨级航道连申运河将海安与上海港、南通港等重要港口一线贯通。

  二看谁能够集聚人才,靠创新突破。南通市政府在一份规划中提到,对标苏南先进城市,南通市产业结构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创新能力整体不强,“高质量追赶超越面临较大压力”。为激活创新要素,南通高标准建设沿长江科创带。从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到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名家、名师、名医”,各县市区求“智”若渴,竞相揽才。

  在如皋高新区,2021年百林科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孵出“金蛋”——百林科一次性生物工艺生产基地,不仅在工艺上打破了国外垄断,价格也比国外同类产品显著降低。

  “由于生物医药人才大多集中在上海、苏州,目前企业最大的困难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百林科副总经理孙志扬坦言,相比而言南通的城市能级、公共服务等仍有差距,现在交通改善了,长三角仅有“物理接轨”还不够,期待未来能更好地“化学接轨”,真正同频共振。

  为了更好地吸引上海人才,如皋启动上海交大如皋科技创新中心等飞地孵化器建设,各板块纷纷探索“上海孵化+南通转化”的创新合作机制。一些地方还在营商细节上探索更多的举措。启东在高新区建启东配套浦东产业园,对园区平台全职引进的上海户籍(或长期在上海生活)有关人才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交通补贴,还开通了每天直达上海的人才专车。

  三看谁能够腾笼换鸟,形成要素优势。相较于长三角一些发达地区必须淘汰落后产能、拆除旧厂房才能扩容发展空间,在南通一些地方,相对宽松的土地资源成为一定发展优势。例如启东、如东拥有大量的沿海滩涂和港口腹地,令外界羡慕不已。

  尽管如此,这些板块对土地资源利用十分谨慎。启东决策层表示,一方面滩涂是候鸟重要的栖息保护地,保护生态资源也是保护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也决不能因为资源宽松就“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必须强调亩均产出效益。

  由于历史上积累的土地粗放利用因素,“七虎”当中不少板块也出现发展用地告急。“腾笼换鸟”频出招,海安在2019-2021年间已累计盘活土地14036亩;如皋引入国内移动智能终端龙头企业之一的立讯精密,盘活了一块1176亩且闲置5年的土地,今年前11个月已形成应税销售超170亿元。

  从“靠江靠海靠上海”到“通江通海通上海”——2022年9月,由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三省市政府联合印发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出台,位列其中的南通为之振奋。

  “七虎”竞南通,让当地民众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一位南通人士意气风发地向记者描绘对本地发展前景的看法,在受访对象中具有代表性:“南通的发展现在还只是处于上升期,新浪潮的潮头正在形成。”

     (本报记者段羡菊、杨丁淼)

 
莫干山旅游民宿业谋划突围复苏
莫干山旅游民宿业谋划突围复苏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疫情的阴霾正在散去,旅游业即将春暖花开。”12月16日,在浙江德清举行的2022莫干山民宿大会暨浙江省“百县千宿”乡村共富论坛上,来自文旅部门、文旅行业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对旅游业的复苏和发展充满信心。

  旅游业是受新冠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稳经济各项政策举措的加快落地,旅游业看到了复苏的曙光。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内在发展动能是不可替代的,其生命力和发展前景仍被业界看好。”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旅游业必然会复苏发展,因为这是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德清莫干山是高端民宿业的发源地,也是国内第一部县级民宿地方标准的诞生地。目前全县民宿总量近千家,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营收超30亿元,成为中国民宿发展的样板地、标杆地。经过15年的发展,莫干山民宿产品体现出高颜值空间、高性能场景、高质量服务的特征,这是民宿业在疫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芮宏指出,德清大力发展旅游民宿业有较高的起点,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客源优势、地缘优势、品牌优势,在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等假期中率先复苏;要做好帮扶,通过模式输出、经验推广、带动营销等多种方式,当好引领示范;要通过民宿吸引新兴产业扎根乡村,为促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

  德清县长王波表示,着眼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德清将全力以赴打造令全球向往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疫后及未来的民宿业将和旅游业整体发展一样,向着特色化、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更加凸显特色、精品、个性和品牌效益。

  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朱海平在论坛上宣布,“百县千宿·莫干森活”示范创建活动正式启动。朱海平表示,德清县将以莫干山民宿为窗口,探索多元化、品牌化、生活化乡村旅游发展新方向,统筹谋划休闲观光、户外运动、文化创意、亲子研学等多业态产业发展,增加旅游产品丰度和吸引力,让莫干山民宿成为极致度假生活目的地。

  “相比城市的喧嚣,乡村的生活更为惬意。”北京大学教授苏剑认为,德清民宿业现在发力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2022莫干山民宿大会暨浙江省“百县千宿”乡村共富论坛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州市人民政府、新华每日电讯主办,湖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德清县政府承办。

     (本报记者黄书波)

 
优化防控、研判市场、升级服务…… 江西文旅行业蓄势复苏
优化防控、研判市场、升级服务……
江西文旅行业蓄势复苏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贾伊宁、朱雨诺)鄱阳湖畔,候鸟翔集。在江西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大批白鹤、天鹅、鸿雁等候鸟已飞抵越冬。近几日天气晴好,正是观鸟好时节。小区一处摄影棚内坐着不少摄影师,快门声此起彼伏。

  “我们的服务热线之前每天只能接到一两个电话,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出台以来,每天能接到五六十个电话。”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负责人周海燕说,“能感觉到人们的旅游意愿正逐渐释放。”

  文化和旅游部有关司局12月9日印发《旅游景区疫情防控措施指南》(2022年12月修订版)等,优化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2月7日公布的“新十条”。

  江西旅游景区积极响应,江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区、上饶市婺女洲度假区等景区12月7日起陆续在景区公众号上发布通知,游客进入景区将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等,游客需配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龙虎山风景区的泸溪河畔,从南昌来的王俊杰等几名游客正在观看鸬鹚捕鱼表演。“我们看到景区通知后就策划了这次出行。”王俊杰表示,大家全程佩戴口罩,在户外也不放松防范,还是很有安全感的。

  “以前想来篁岭的游客大多是咨询出行会不会受阻,现在较多的是咨询出来玩会不会有感染风险。”上饶市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曹锦钟说,为打消游客顾虑,篁岭景区在坚持常态、科学、精准防控的同时,也积极利用咨询热线等渠道,向游客们宣传接种疫苗、佩戴口罩等对于防疫安全的重要作用。

  在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售票处,一位引导员一边对游客测温,一边提醒劝导说:“请大家佩戴好口罩,与其他游客保持一米以上距离,不扎堆、不聚集。”

  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陈子巍介绍,“新十条”出台后,当地文旅部门将工作重点调整到出台帮扶措施上来,开展文旅活动,帮助涉旅企业恢复经营,保就业、保产业链。

  龙虎山风景区党委书记王清和介绍,为进一步复苏旅游经济市场,龙虎山主景区、圣井山、上清古镇等将举办“寻味水街温暖跨年”、滑雪、围炉煮茶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促进旅游消费。

  景德镇市的陶溪川文创街区目前已正常开放,但客流量仍有待恢复。

  “市场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冯俊说,在对线下市场复苏态势的观望中,陶溪川一方面以直播基地为突破口,强抓陶瓷文创的线上市场;另一方面探索线下活动承办、演艺剧目引进、国际文化交流等业务开展的可行性,为迎来即将复苏的线下市场苦练内功。

 
“热一年冷三年,世界杯后怎么办?” 义乌商人吴晓明的足球“生意经”
“热一年冷三年,世界杯后怎么办?”
义乌商人吴晓明的足球“生意经”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据新华社杭州12月18日电(记者夏亮、屈凌燕、郭雨祺)尽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足球迷,世界杯相关订单也早已“截止”,但远在千里之外的义乌商人吴晓明,还是会关注卡塔尔卢赛尔体育场里的赛况。“最后捧起大力神杯的那个国家,往往下一年足球的销量会更好,世界杯冠军会带来一些效应。”

  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吴晓明因“50天赶制10万个足球”的话题上过热搜。自称“不懂球”的他,在义乌体育用品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20多年,先后经历过六届世界杯。从单纯拿货,到拥有自己的品牌,世界杯给他带来了商机。面对媒体络绎不绝的采访,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却是:“热一年冷三年,世界杯后怎么办?”

  2002年韩日世界杯,中国队历史性闯入决赛圈,义乌市场足球生意一时风头无两——那是入行不久的吴晓明第一次见识到世界杯的魅力。“仓库卖空,毫不夸张。客人追在后面不停要货,我只能找生产基地抢货。那时候产量低,能抢到几百只就不错了,根本不够卖。”

  站上世界杯的风口,外贸订单纷至沓来,吴晓明也尝到了甜头。到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时候,外贸出口订单已经占到他全部业务的80%。随后的2008年金融危机,让他第一次真正开始思考,世界杯后该怎么办的问题。“2010年之前,订单很集中,现在订单都很分散,每个人的订单量小了。”于是他重新开始布局内销,到2015年的时候,外贸和内销订单的比例已经基本上持平了。

  “这几届世界杯下来,外贸订单量其实一直在萎缩。巴西世界杯卖了150多万个足球,俄罗斯世界杯卖了70多万个,这次世界杯差不多卖了30多万个。”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有错。

  在义乌,你能感知到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传导到市场上形成的波澜。2015年,中国足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正式发布,随后的几个月,义乌生产球类的工厂从原本的三十几家,一下子扩增到六七十家。彼时吴晓明已经拥有自己的足球工厂,不再需要去别家仓库抢货;自家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20多万只足球卖空了。

  销售迎来高峰之际,吴晓明反倒冷静。“行业门槛低,大大小小工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结果就导致供大于求。最后大家不是去拼质量,而是拼价格。最开始一个足球的价格在10块钱左右,很快就只卖五六块钱了。”

  不想靠低价取胜,就要找准新赛道。吴晓明意识到,价格战打到最后,牺牲的一定是足球质量,于是他做出了从业以来的第二个转变——布局标准化。“别看一个小小的足球,材质、印刷、圆度、气密性、反弹高度、耐冲击性能、防水性等等,每一项都有‘标准’这把尺来衡量。”吴晓明说。

  2021年8月,以吴晓明的奥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为主起草的“品字标”团体标准《竞赛用成年足球》正式发布。2022年6月,奥凯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通过浙江制造认证,获得代表浙江制造先进技术指标的“品字标”授权。有了这份认证,企业的产品也先后被西班牙、韩国和日本等地企业采购。今年的浙江省运会,吴晓明的产品首次成为赛事官方指定用球。

  市场有狂热,就会有喧嚣过后的冷寂。鼎盛时期义乌曾有近70个球类生产厂家,如今只剩下六家。在吴晓明看来,这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市场永远都是这样,冷一年热三年,最终还是靠供需关系。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就要‘专’,让人觉得你不可替代,才能相信你的品质和价格。”除了自己的企业,吴晓明还是义乌市体育健身用品行业协会的会长,他认为行业单纯拼价格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比的是高质量发展,希望经营者不被热潮所裹挟,都能看清自己的方向。

  过去三年,对在义乌从事体育用品行业的经营户来说是低谷,但是对于未来,吴晓明充满信心。“全球体育健身行业的需求还是逐年在增长,我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条正确的路,大家都要朝着这条路走下去。”

  对于吴晓明而言,他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有朝一日他的产品能成为世界杯比赛正式用球。“不管这个目标有多远,我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400余家鲁企将“出海” 开展系列经贸促进活动
400余家鲁企将“出海”
开展系列经贸促进活动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济南电(记者杨文)记者从山东省商务厅获悉,山东省拟定于2022年12月中旬至2023年1月中旬,分批次组织企业赴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欧盟等地开展系列经贸促进活动,目前,全省已经有400余家企业、近600人报名参团。

  据山东省商务厅外贸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王红介绍,受多重因素影响,山东省进出口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外贸企业订单减少,企业“走出去”见客户、抓订单、寻商机的需求愈加强烈。

  山东省在充分调研外贸企业“走出去”需求、科学研判市场形势的基础上,将组织企业赴境外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帮助企业抢占商机,稳定市场份额。

  为做好此次境外经贸活动的组织协调和企业服务工作,山东省商务厅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协助企业办理出境手续、落实国际航班线路、对接境外经贸机构;选派有经验的干部带队,全程做好协调服务和联络对接工作,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这些面食为何火遍全国? 来自2022中国非遗面食大会的观察
这些面食为何火遍全国?
来自2022中国非遗面食大会的观察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面、陕西牛羊肉泡馍、武汉热干面、天津狗不理包子、北京驴打滚……16日,为期一周的2022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拉开帷幕,各地非遗面食精彩亮相,开启一场美食与文化的融合“盛宴”。

  时光沉淀里,飘溢着文化气息的地域特色面食,正搭乘文化和产业融合的东风,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面点师闫锦超左手托面板,右手持刀片,随着快速出刀,一根根面条落入锅里。这样制作山西刀削面的过程被赞为:“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山西刀削面的精华就在面上。”闫锦超说,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这一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山西刀削面更加注重宣传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像闫锦超一样的面点师傅们在全国各地进行面艺表演,传播着山西面食文化。当地面食企业顺溜刀削面已在全国30余座城市开了130余家分店,年接待客流量超过一千万人次。

  有的非遗面食不仅是舌尖上的美食,也是指尖上的艺术。在琳琅满目的面食展品中,来自“中国年馍之乡”山西霍州的年馍非常吸睛。过年的枣馍、结婚的“百年好合”馍、过寿的“寿桃”……不同面塑蕴含不同寓意,当地人把美好祝愿都揉进了馍馍里。

  霍州年馍是临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霍州市打造了“霍嬷嬷”区域集体品牌,2021年年馍产量达1200万公斤,产值近亿元,远销全国多地。在与花馍“零距离”接触中,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受到非遗魅力,激发热爱、传承的拳拳之心。“不少年轻人找我学习,想日常做给家人吃。”在一家年馍企业当技术指导的非遗传承人韩爱英说。

  大会论坛上,66岁的兰州牛肉拉面第四代传承人马文斌通过网络与大家交流兰州牛肉面产业化发展经验。

  拥有百年历史的兰州牛肉面蜚声中外。马文斌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兰州牛肉面正由一碗面延伸发展到集品牌培育、连锁经营、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在我们手里,兰州牛肉面制作有了精确的数据和标准化的工业流程,既便于学习,又利于品牌推广。”

  “以前师傅常跟我们说不能把手艺丢了,现在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了。”马文斌欣慰地说。

  近年来,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成为非遗面食走出“深闺”的重要途径。美团新餐饮研究院华北区公共事务总监杨建伟在大会论坛上说:“越来越多的非遗品牌主动贴近年轻人,深挖面食背后的文化体验,让更多祖辈传下来的味觉记忆能够历久弥新。”

  2022中国非遗面食大会由中国烹饪协会、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太原市政府联合主办,以“乐享非遗 ‘面’向未来”为主题。 (记者王学涛、杨晨光)

     新华社太原电

 
我国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大洋钻探船亮相
我国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大洋钻探船亮相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广州12月18日电(记者王立彬)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18日在广州市南沙区实现主船体贯通,这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领域重大装备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大洋钻探船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由中船集团第七○八研究所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设计排水量达4.2万吨,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超过10000米的钻探能力。大洋钻探船拟配置10大类别先进的船载设备,形成涵盖海洋研究全领域的九大实验室,并首次配建国际一流标准的古地磁和超净实验室,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国之重器”,大洋钻探船的设计和建造,聚焦解决地球深部重大资源环境科学问题,形成了协同攻关、共同建设的大兵团作战局面和深海科技创新体系;经国内外150余家单位共同努力,开展56项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了水动力性能综合优化、作业系统模块布置等10余项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了两大控制系统、岩心采集等八类作业系统及30余个子系统组成的钻采系统;具有油气钻探和大洋科学钻探两大作业模式,兼具隔水管和无隔水管钻探作业方式。

  据介绍,大洋钻探船后续将开展上建区域搭载、设备安装调试、码头试验等工作,预计于2024年全面建成。大洋钻探船建成后主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大洋科学钻探任务,致力于打造国家深海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装备平台,推动深海科技再创高峰,全面提升认识、保护和开发海洋的能力,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2万亿后再投8790亿元!深圳做强新赛道“鹏”友圈
2万亿后再投8790亿元!深圳做强新赛道“鹏”友圈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深圳电(记者孙飞、卫韦华)9日举行的2022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现场集中签约包括亚马逊、英特尔、马士基等项目。本届招商大会洽谈签约项目315个,涉及意向投资总额8790亿元。此前的2019年至2021年,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累计洽谈签约项目超600个,涉及意向投资总额超2万亿元。

  2万亿元后再投8790亿元,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有鹏城之称的深圳,“鹏”友圈不断做强拓宽。

  投资布局的“新赛道”正在孕育“新能量”。今年以来,深圳出台意见提出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招商大会现场签约的项目中,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与时尚、绿色低碳、生物医药与健康、海洋产业等领域。

  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吴冰青表示,马士基大中华区供应链管理业务量50%来自深圳,“马士基与深圳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未来将继续加大在深圳投资。”

  深圳招商引资的“鹏”友圈,还在持续拓宽。本届招商大会组织了12场区域招商大会和多场境外分会场和产业(行业)招商活动。地域上涵盖了深圳12个区域,以及纽约、巴黎、东京、悉尼、约翰内斯堡、莫斯科等五大洲的16座城市。招商大会还为部分中外企负责人,颁发“深圳招商顾问”委任书。

 
弥蒙高铁通车:“三线交汇”折射西南新变
弥蒙高铁通车:“三线交汇”折射西南新变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李银、吉哲鹏、丁怡全)12月16日上午,一列白色“子弹头”停靠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红河站5号站台边,旅客脸上洋溢着笑容,纷纷与和谐号动车合影。9时40分,动车驶离红河站,标志着全长106公里的弥勒至蒙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蒙自圆了“高铁梦”,折射出从米轨到高铁的中国铁路百年巨变。100多年前,中国西南城市蒙自就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1910年,滇越铁路昆明至河口段建成通车,轨距仅一米的火车穿红河州而过,蒙自有了米轨。时间飞逝,米轨逐渐无法满足发展需要,2013年,玉河铁路(云南玉溪至红河)建成通车,轨距1435毫米的准轨铁路拓宽了蒙自的发展空间。

  如今,弥蒙高铁、玉河铁路、滇越铁路在蒙自市雨过铺街道新乐村立体交汇。从空中俯瞰,三条铁路线上下交织,构成一个镶嵌在沃野、村庄之间的“铁三角”——最上面是玉河铁路,中间是弥蒙高铁,最下面是滇越铁路。

  “铁三角”见证了中国西南铁路的发展,改变了地险路狭、人马难行的窘境,向着“通江达海、连接周边”方向昂扬奋进。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显示,1949年,云南铁路通车里程仅600多公里,如今已突破5000公里。

  “弥蒙高铁时速250公里,从昆明南站至红河站最快仅需69分钟。”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客运部副主任石良说,弥蒙高铁是滇中、滇东南两大城市群间便捷的旅客运输通道,将对加快沿线城镇化进程、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及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铁三角”是游客眼中的风景,也是当地老百姓的致富路。“我见过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动车从家门前过。东方红号、‘绿巨人’复兴号、和谐号一个比一个快。”眼看着家门口的铁路从一条增加到三条,56岁的新乐村村民李维相满是憧憬,他说,路多了、速度快了,发展的道自然就宽了。

  这三条铁路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也默默注视着新乐村的变迁。以前,村里都是土坯房,现在变成了稳固的砖房,泥巴路被水泥路取代,产业从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型。

  “3亩地都能搭起大棚种番茄,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新乐村党支部书记高孟说,新乐村依托便捷的铁路通道更精准地对接市场,将蔬菜、水果销往省内外。全村86户373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6万元。

  三条铁路更串起了无限的发展可能,昔日“车、马、邮件都慢”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红河州委书记赵瑞君说,将以大交通引领大发展,加快构建红河立体交通综合网络,充分发挥高铁辐射带动效应和要素集聚功能,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高铁速度”。

  据悉,弥蒙高铁北连南宁至昆明高铁,南接昆明至河口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出境至东盟国家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云南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了有力的运力支撑。

  如今,从中老铁路、大临铁路到弥蒙铁路,一个个国际大通道建设让“山不再高、路不再长”,昔日全国路网的“边陲末梢”正转变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铁路枢纽和前沿。

 
德州德城区:靶向发力探索市场化引才新路径
德州德城区:靶向发力探索市场化引才新路径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在山东省德州市鑫华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实验室,作为企业聘任的高级顾问,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孙文华研究员正通过视频会议,与企业研发人员沟通乙烯聚合新工艺制备、高性能聚乙烯及其鞋底新材料应用问题,他们在遴选适合鞋底应用树脂及对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主材性能提升方面已实现重大突破。

  孙文华是德州市德城区引进的“假日专家”代表之一。近年来,德城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模式,深入实施“假日专家”工程,借助市、区两级政策红利,充分激发中介机构、社会力量招才引智积极性,帮助企业、教科文卫等用人单位从市外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变“引才”为“借智”,促进创新资源、智力因素聚集。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山东科奇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金嘉豪介绍了一款研发中的载人版电动飞行器。作为土生土长的德州人,金嘉豪从俄罗斯一所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通过德城区优秀青年人才回引,回到家乡创办了这家科技公司,潜心研究通用航空技术,目前已初见成果。

  围绕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德州分中心,德城区打造1000亩复合材料垂直生态产业园,推进德城区京津冀产业承接示范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园建设,助力各类人才精准落地发展。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打造更具活力的人才集聚平台,吸引7.8亿元资金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3个、研发中心1个,加速创新企业孵化发展。

  德城区还探索优秀硕博人才引进服务外包,联动开展“百企校园行”“直播带岗”等招聘活动,目前已鉴定高级技能人才1857人。借助市场化引才,德城区已逐渐形成人才汇聚的创新“强磁场”。  (本报记者王志)

 
湖南:实招、硬招助力农民工兑现工资
湖南:实招、硬招助力农民工兑现工资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长沙12月18日电(记者谢樱)“30万元工资已经结清了,我们有钱回家过年了!”来自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的农民工朱家华近日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13名工友,大家都很开心。他说:“我们来湖南江永县修路,工程9月底就完工了,但包工头一直不兑现工资。没想到求助江永县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之后,3天就拿到了工钱。”

  近年来,湖南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作为重要民生工作常抓不懈。湖南今年前三季度人社部门共立案查处及协调处置欠薪案件9595起,已为7.28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待遇9.7亿元。

  为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沙市望城区启用劳动保障监察调查询问室,配齐电脑、高清监控、录音设备等,用于案件办理过程中对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询问调查。“以前,案件调查询问一般去项目工地或企业进行,无法很好地留存调查过程影像,当事人也感受不到执法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望城区劳动监察大队队长宁浩介绍,如今在询问室进行调查询问,全程录音录像,既能对当事人形成心理威慑,提高询问笔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又能有效监督和纠正执法过程中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

  湖南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在拥有530多万用户的智慧人社App上,湖南省人社厅设立了“拖欠工资反映”渠道,用户只需轻轻一点,即可反映欠薪线索,实现指尖上的维权。

  湖南还全力推进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线上监管服务,实时监控工资保证金的账户开立、撤销以及资金变化情况,打造集服务、监管、预警、处置为一体的新机制,既有利于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又有利于规范资金监管和保证资金安全。

 
甘肃天水:巾帼调解队助力社区化解纠纷
甘肃天水:巾帼调解队助力社区化解纠纷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兰州12月17日电(记者王紫轩)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河社区有一群特殊的“娘子军”,她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凭着对民情社情的熟悉和一颗热心,把家长里短的烦心事化解在“萌芽”中。随着一桩桩事件被解决,居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

  天河社区位于麦积区老城区,老年人多、下岗人员多,矛盾纠纷多发。2018年,天河社区在当地政法委、妇联等单位的支持下成立巾帼调解队,借助女性细致、耐心、善于沟通的特点,探索矛盾多元化解新方式。

  “我们是公益调解队,13个队员里除了妇联干部、社区妇女主任、女法官外,其他大多是社区的热心人。”巾帼调解队队长刘菁说,邻里、家庭矛盾往往当局者迷,调解队员既是局外人,又是自己人,容易理解、把握对方的思维习惯,帮助当事双方寻求最优解。

  去年,社区一位老人的子女们因陪护问题出现矛盾,各执己见,吵得不可开交。队员们拉开他们“逐个击破”,基于当地风俗习惯,从性别、能力大小、长幼顺序、遗产分配等方面入手,最终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亲情孝道观念化开各自心结,子女们没了计较,老人也自此舒心安养。

  “调解队成立以来,我们一共化解矛盾纠纷38起。”谈到秘诀,刘菁直指女性力量:“我们大多是40岁左右的女性,共情能力强,能捕捉到当事人细腻、微小的情感信息,引导对方敞开心扉。”

  天河社区党委书记赵小玲告诉记者,为提升调解成功率,社区多次举办业务培训和观摩活动,队员们也养成了请教律师、自学法律知识的习惯。

  调解工作需付出大量精力,调解队员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价值。裴爱红是一名家庭主妇,也是队里随叫随到的“热心肠”。为了方便调解,经常顾不上做饭和吃饭。“调解是很有价值感、成就感的事,也让我的生活态度更加豁达。”裴爱红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巾帼调解队是群众参与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尝试,它能帮助社区更加和谐稳定。”麦积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东海说。

  记者从当地了解到,近年来,天水市着力建设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个人调解室、品牌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超过10万人,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超过15万起,调解率达98%以上。

 
“桂中宝地”建起“数字新农村”
“桂中宝地”建起“数字新农村”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在素有“桂中宝地”之称的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富尧村一处甘蔗种业现代化示范区内,一望无际的甘蔗郁郁葱葱,呈现出一幅蔗海泛碧波的美丽景象。在不远处的智慧甘蔗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屏幕上监测着甘蔗的生长情况。

  示范区负责人莫大强一边演示一边说:“工作人员发现地里甘蔗缺水,就会启动水肥药一体智能化灌溉系统,与以前相比,既省时又省力。”

  这仅是兴宾区“数字新农村”的一角。2021年2月成为自治区数字乡村试点以来,兴宾区打造数字乡村示范带,推进乡村数智化工程,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记者驱车来到凤凰河工厂化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基地负责人张军昌回忆:“以前,为控制气候变化对水产养殖繁育带来的影响,工人用水管直接冲水供氧,每2至4个小时拿试纸人工测水质,既费时又费力。”

  今年引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后,基地实现了水产养殖优质化、智能化发展。“现在,一台氧气设备就可实现鱼池供氧,鱼池内的监测传感器实时传回水质数据,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相同规模下,传统养殖大概要12至15人,而基地只要5至6人。”据张军昌介绍,与传统养殖相比,循环水养殖生产每单位水产品能节约90%至99%的水、99%的土地。

  随后,记者来到兴宾区数字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万亩澳洲坚果基地。虽然已是初冬,漫山遍野的澳洲坚果树依然满目苍翠。走进坚果园控制室,基地负责人王斌正在通过屏幕监控坚果园安防情况,并查看采摘工人的工作情况。

  据王斌介绍,2021年兴宾区委网信办联合相关企业在基地建设5G智慧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投入230多万元,搭建起近500个监看点位。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询坚果基地环境要素和作物长势,实现对土壤、树叶、果实的全方位监测。“基地占地13500多亩,依靠数字化技术,管理人员已从以前的60人降至10人,每年可节省管理成本100多万元。”

  万物互联,聚拢来是“势”,摊开来是“时”。在兴宾区,新希望凤凰4500头GGGP生猪项目投产,新三智慧农业小平阳示范项目已开工,南方电网来宾市供电局数字电网加紧建设,五山镇“5G+云旅游”兴起……数字乡村建设正遍地开花。

  “数字化、智能化,不仅为乡村治理带来新模式,更通过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兴宾区委书记周灵说。

       (本报记者林凡诗)

 
新市民住上“保障房”
新市民住上“保障房”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王劲玉)晚上10点,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张华回到家中。“走路10分钟到家,房子干净、设施还全,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最让我安心。虽然只有30平方米,沙发、洗衣机等生活用品都有配置。”张华说。

  张华的家是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区域的“CCB建融家园·育翠公寓”,是建设银行建信住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改造的租赁式住房公寓。自从住进来,张华找到了自己的“安乐窝”。

  24岁的张华是太原市一家餐馆的服务员,来到太原4年多,是这座城市标准的新市民,住房问题一直是她最“头疼”的事。“好房子太贵,便宜的房子甚至谈不上干净,安全还没保障。”在张华看来,融入城市的前提是一间适合自己的房子,而这也是大多新市民的共同心声。

  通过盘活老旧住房的“CCB建融家园·育翠公寓”,为张华这样的新市民提供了不一样的住房感受:房租每月1200元至1650元之间,月付且没有额外费用;大门加了密码锁,两位公寓管家负责日常管理。

  近年来太原市流动人口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其中一部分是政府引进人才及当地新就业大学生,更大一部分为外来进城务工群体。快递小哥、餐饮人员、建筑工人等形成的城市新市民群体,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然而,初来城市的新市民群体收入水平较低,为了租金便宜,只能被动选择租住由大中户型商品房不规范改造后的隔断房,居住条件较差且租住关系不稳定,一些租赁住房营销推荐乱象也损害了新市民群体的住房权益。

  为保障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山西省明确提出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一些企业从盘活改造老旧小区着手,建设了一批高标准、低价格的租赁住房。其中,建信住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分公司目前已经装修改造集中式项目7个,拥有总规模39016.36平方米、576套(间)房源。

  “我们有面向餐饮工作人员等第三产业服务人员群体的育翠公寓,有定位为青年公寓的书馨公寓,也有服务中高端技术人才群体的建通公寓,数百间租赁房入住率超过98%,深受新市民喜爱。”建信住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分公司经理李相洲说,下一步,建信住房将打通住房租赁平台与各地公积金中心渠道端,允许使用公积金租房,进一步降低新市民住房成本。

  目前,保障性租赁住房已经成为太原市重要的民生工程。截至10月底,太原市已通过新建、改建、盘活等多种方式累计筹集租赁房源10.13万套(间),今年年底将完成12万套(间)的试点总体任务,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住房难题,帮助其解决阶段性住房困难。

 
这所高校缘何成为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重镇?
这所高校缘何成为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重镇?

( 2022-12-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从1993年到2002年,全国先后有64支考古队前往三峡,对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当年全程参与其中的吉林大学考古队领队赵宾福发现,60多支队伍中有超过半数的领队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20多年后,已担任吉大考古学院院长的赵宾福回忆起这一幕,感慨这只是“吉大考古人遍天下”的冰山一角。

  今年是吉大考古学科创立50周年,50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近3000名毕业生。他们几乎参与了国家所有重大考古工程、项目,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许多人成为中国考古界的栋梁,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良渚古城的发现者……

  50年间,从一个小专业到建系、建院,从初创的籍籍无名到今天桃李天下,成为中国“考古人才培养”重镇。这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从白手起家到世界一流的故事,也是中国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故事。

  一条学脉 在接续传承中形成考古发展的中国特色


  1977年,当23岁的王巍坐在张忠培先生的课堂上,搜肠刮肚地思考如何提出让老师满意的问题时,他可能想不到,多年以后,他会以校友代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的身份,跟2022级的新生们分享这段经历。

  那是王巍考古生涯的起点,也是吉大考古学脉的草创时期。学科创立者张忠培先生以“严”著称,要求考古学“一切从材料出发”。王巍多次回忆,在张忠培讲授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课上,先生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课堂上的内容提出问题,“问题靠谱才算听懂”。

  要求你看的书没看,不准发表意见;田野考古没做,必须回去挖一次;论文语法标点有错误,打回去重写……同样师从张忠培的赵宾福对此记忆犹新。“我们的学生时代,张忠培先生要求的是做学问必须一丝不苟,犯错误被骂哭是常事。”他说,“50岁时再见老师也很是忐忑,不知有没有学术上做得不妥之处。”

  这种做学问的严格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下来,养成了吉大考古“求真务实”的学风。

  “直到现在,我对我的学生们要求也一样严格,拿来主义、学术轻浮,学生们是不敢触碰的。”赵宾福说。

  1972年吉大考古创建时,曾面临七门课程只有两位教师的难题,因此,张忠培等老一辈教师采取了联合培养、请人代培等方式。他将朱泓送到中科院,将杨建华送到东北师大,将陈全家送到北大,将魏存成介绍给自己的老师宿白……当这些学生成长为大师后,他们又像自己的老师一样,无私地培养学生。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段天璟曾是赵宾福的硕士生,毕业后在赵宾福的推荐下考取了张忠培的博士生。从“师徒”变“师兄弟”,在一些人眼中是辈分乱了的笑谈,但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种学脉的传承。“只要把事业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光荣。”

  一项传统 在扎根田野中塑造考古群体的中国风格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古是一门重在实践的学科。

  50年的耕耘中,吉大考古不断拓展学科外延,不断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但“田野考古”这门课程的地位从未被削弱。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捡陶片的。”既是考古人曾自我调侃的一句话,也是过去他们长期野外工作的真实写照。

  1996年入学的段天璟还记得,田野实习时住在老乡家里,每天步行两个小时到野外的工地。女同学住在条件稍好的老乡家里,男生们则有啥住啥。他甚至住过村委会的马棚。那是一座土坯房子,老乡怕他们冷,还特地在墙上糊上了报纸。但一到秋冬雨季,土坯房返潮严重,报纸一片片地往下掉。同学们躺在行军床上,把能盖的都盖在身上,还是会觉得很冷。

  这样的经历是一道天然的“分水岭”,更像一把筛子。有的学生畏于条件的艰苦,“这辈子都不干这行了”,有的学生反而痴迷于在自然中探索未知的乐趣,“一辈子就干这个了”。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正是后者。“在河北蔚县的三关遗址,长时间的田野实习,师生们在艰苦的乡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同甘共苦,不仅学习了知识,磨炼了意志,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友情、亲情,培养了务实的风格。”

  50年来,这样的培养方式延续至今。“从学科创立之初就定下每个学生都需经过两次田野实习,到后来规定田野实习课占两门课的学分。而且实习地点多选在生活比较艰苦的冀北、晋北等农村地区。一方面,这些地方当时是考古能有关键性突破的地区;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是锻炼学生艰苦奋斗好作风的理想地区。”吉大考古资深教授林沄说。

  对学生而言,一次田野考古实习,也是他们重新认识老师的机会。平时严格严厉的老师在长期野外实践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之间变得亲密无间,从学术到生活到成长,无所不谈,像父亲、像兄长、像“哥们儿”。

  距离感的消失,让学生们能够从一言一行中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老师们想要传递的知识和品格。因此,在50年不间断的田野考古实习中,一代人影响一代人,属于中国考古人的那种朴素、务实、求真的特质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它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气质,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年轻教师,朝夕相处中,你都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它。”20岁的大三学生曹雪妍说,“你会心生敬畏和敬仰,并想成为那样的人。”

  一种担当 在不断创新中打造考古新军的中国气派


  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位列全球第44位,中国第2位。

  很多人奇怪,地处北疆的吉林大学是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的?赵宾福说,从学科建立的第一天,吉大考古就没有将自身定位为在东北一隅搞东北考古,而是立足东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培养一流的考古人才。从张忠培到林沄,从魏存成到朱泓,再到赵宾福,考古学科的负责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以中国考古为担当,以全球视野办学的理念始终未变。

  吉大考古在创立时期就开设了“西伯利亚考古”课程,并在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外国考古的研究,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外国考古著作。

  如今,吉大考古在西亚考古、欧亚草原考古、东北亚地区考古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学术体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拓展学科,吉大考古早在1998年就与吉大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考古DNA实验室。时至今日,实验室已有超过万例的古人类、古动植物样本组成古代DNA基因库,成为国内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阵地。

  全国唯一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唯一的教育部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唯一的古文字学强基计划专业、国家文物局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重点科研基地……

  脚步不停,吉大考古在田野考古上也率先做起了新文章。

  2020年10月10日,在中国古代文明考古的重要区域——运城盆地上,吉林大学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启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在国内高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们田野实习的生活从“老乡家”搬到了“基地”里。有铃声、有课堂、有各类实验室,每个寝室还配有空调和24小时的热水,教学资源丰富、设备齐全、管理先进。

  “我们要改变中国田野考古教学的现状,考古人不是专门找苦吃,而是为了科研不怕吃苦。”赵宾福说。

  在这座最新式的田野考古基地里,像曹雪妍一样的“00后”新人成了“主力军”,一系列新技术、新手段被应用到他们的考古挖掘和教学当中。

  “无人机遥感、三维扫描建模等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考古工具。”基地负责人、吉大考古学院副院长方启介绍,“我们还在测试无人驾驶运输车,每个学生在探方中挖出来的渣土不用再靠人力推,用手机App一键呼叫,无人车就可以自动运走渣土,自动倾倒到指定地点。”

  在这里,考古学在不断迸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的考古不仅仅与化学、生物学等理科相结合,还要探索与民族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文科进行交叉研究,更好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项目服务。”赵宾福说。

  在这里,学生们不必再体会老师们年轻时那种艰苦的考古条件,但艰苦奋斗已融入他们的学脉里。年轻人们可以肆意将汗水播撒在田野里,书写属于新一代考古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郎秋红、张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