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国际博物馆日

05版: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06版: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07版:新华财经

08版:新华深读

阿尔卑斯山上的中国暖阳
阿尔卑斯山上的中国暖阳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阿尔卑斯山间的瑞士小镇达沃斯是克劳斯·施瓦布的家乡。每年隆冬时节,施瓦布选择在这里举办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17年1月,这个欧洲“最高小镇”再次竖起“世界经济风向标”。

  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在世界经济上空聚拢重重阴霾之际,“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迫切需要回答。

  “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

  “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

  习近平主席以充满哲理的东方智慧,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为处在十字路口的经济全球化指明方向。

  习近平主席发表演讲后,作为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热情洋溢地说,习近平主席到访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发表演讲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习主席的演讲为我们带来了阳光”,施瓦布的这句话淹没在全场如雷的掌声中。

  一年后,世界经济论坛再次召开,以“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为主题。施瓦布说,这一主题正是对习近平主席2017年演讲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延续。

  时间,让真理的光芒愈发璀璨。

  2021年和2022年,习近平主席两次通过“云讲坛”亮相达沃斯,呼吁各方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

  从国际社会团结战胜疫情的正确方向,到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治本之策,从弥合发展鸿沟的现实路径,到国家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习近平主席放眼历史长周期,面对当下新挑战,为人类发展凝聚起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从雪山之上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到云端之上促进发展的合作倡议,心系苍生的天下情怀始终如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一以贯之。

  “我们是同处一个星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拥有并且应当携手创造一个共同的美好未来。”施瓦布说,习近平主席的演讲非常重要,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是实现人类和平与繁荣的唯一途径。       (记者宿亮)

 
鏖战奥密克戎:上海迎来社会面清零
鏖战奥密克戎:上海迎来社会面清零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上海5月17日电(记者姜微、许晓青、李来房)经过数月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鏖战,上海17日实现全市16个区社会面清零。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赵丹丹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3月以来,国内多地新冠肺炎疫情波动明显。上海人口多、老龄化程度深,这轮疫情传播快、隐匿性强,防控工作艰巨复杂。为遏制疫情蔓延,上海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尽锐出战,以快制快。

  全国调集238万管核酸检测力量和有关防控物资、抽调22个省份3万余名医务人员和重症专家,军队派出5000多人医疗队,驰援上海。

  鏖战已取得阶段性成效。5月15日和16日,上海单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已连续两日降至1000例以内。封控区总人数降至100万人以内。

  随着上海每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逐步下降,上海市、区两级方舱医院的在院人数已下降到5万人左右,只有最高峰在院人数的20%。部分方舱已顺利休舱。

  一名3岁重症新冠患儿的母亲说:“孩子出院,我千言万语,唯有感激!”

  高龄重症者尤其需要呵护,各方全力救治,已有多名百岁以上患者“转阴”出院。

  疫情之下,城市按下“暂停键”,2500万上海市民也多有不便。在基层,逾百万志愿者、机关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全力保障民生。

  年逾九旬、独居浦东的祁奶奶说:“(封控)刚开始想买点东西不是很方便,现在好多了,政府保供物资多起来,邻居还送来不少零食,我一个人吃不完,就分享给大家。”

  统筹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是上海持续面对的一道考题。

  针对今后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上海的“15分钟核酸服务圈”已初具雏形,设点近万个。

  上海已推动三批共计3000多家“白名单”企业复工复产,这些企业复工率逾七成。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自4月19日复工以来,已开启出口运输,新能源汽车分批装船发往欧洲港口。

  上海海关17日宣布设立进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此举显示上海口岸正常贸易秩序正逐步回归。

  近日,上海的机场、火车站运能开始回升。16日起,部分超市也尝试恢复实体店销售。一些市民收到手机短信,之前因疫情防控而延误的快递,正陆续重启派送。

  上海市政府官员表示,计划于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在严格防范疫情反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参与采写:褚怡、周琳、袁全、周蕊、龚雯、吴宇)

 
让好政策尽快化作稳经济的好效果
让好政策尽快化作稳经济的好效果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地区生产一度按下“暂停键”,一些重点产业稳定运行面临压力。关键时刻,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的好政策,各方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力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抓好政策落实,让企业有干劲有冲劲有后劲。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次大考。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不放松,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与此同时,让政策更发力,要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中央出台大力度稳经济政策下,各地也在加快行动。北京今年4月推出帮扶企业18条措施,建立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机制;上海建立了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有序推进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深圳搭建起多层次纾困补贴政策体系,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各地近期纷纷出招,让纾困政策更快直达市场主体。

  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骨干企业是其中的关键节点。要支持发挥骨干企业在产业链条中的核心牵引作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让机器动起来,让车间响起来,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复苏。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要精准打通“堵点”。企业恢复生产、稳定经营涉及方方面面,从疫情防控相关问题、到交通和吃饭问题、再到产业链的协同问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往往诉求不同,要因需施策、优化方案,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搜集企业诉求,注重服务精准有效、落地见效、发挥实效。

  打好政策“组合拳”,降成本要作为重要发力点。本轮疫情对一些地区经济运行带来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缓缴或减免社会保险费,缓缴或降低住房公积金,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一段时间以来,多地纾困实招频出,为企业雪中送炭。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各地各部门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把好政策化作真效果。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要多一些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企业带来更多获得感。

 (记者孙飞、印朋)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重庆:一山一岛,折射长江之变
重庆:一山一岛,折射长江之变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重庆电(记者周凯)重庆中心城区有两大生态“宝贝”——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缙云山保护区)和广阳岛。几年前,缙云山保护区私搭乱建突出,广阳岛规划大规模房地产开发,推土机下“岛毁了,鸟儿也没了家”。近年来,重庆市强力整治一山一岛,加快生态保护修复,缙云山和广阳岛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强劲,古老长江焕发新颜。

叫停“大开发” 救治山与岛


  缙云山保护区位于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山脉深处,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完好的区域之一,有“植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嘉陵江与长江在重庆市朝天门交汇,从朝天门顺江而下,广阳岛便映入眼帘,它枯水期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最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江心岛。

  过去,由于紧邻城区、多头管理等原因,缙云山保护区部分村民“靠山吃山”,农家乐粗放无序发展,不断“蚕食”生态;广阳岛2010年前后被列为重点开发对象,一度规划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量,开山、毁林等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缙云山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周燕告诉记者,此前山上农家乐普遍私搭乱建,但因档次低、环境差,生意反而越来越难做。曾住在广阳岛上的张永刚说,为了加快开发,岛上3个村被搬迁。

  为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7年8月广阳岛“大开发”被叫停,按“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的定位重新规划;2018年6月起,强力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探索生态保护、民生保障有机统一。

绿色回归日 巴山夜雨时


  在缙云山山腰处的生态修复点“雨鸣涧”,山石围成层层小池,涓涓山泉顺池而下,池边各类草木繁盛,仿佛置身“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情画意中。

  4年前,这里的几家农家乐在山涧溪流中建坝养鱼、污水乱排,北碚区政府通过植入“巴山夜雨”人文元素修复生态、将农家乐升级为民宿,如今成了市民亲山近水的打卡地。

  重庆市北碚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3年多来北碚区累计拆除保护区违法建筑8.8万平方米,整治突出环境问题269个,生态修复约10万平方米,并在实践中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引导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203户、520名村民搬出安置,让缙云山保护区的“绿肺”功能得以恢复。

  因地制宜植树造林,顺势疏通溪流,人工干预为辅让野生植物自然生长……通过探索“乡野化”方式促进生态恢复,广阳岛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据统计,现在广阳岛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岛上记录植物从生态修复前的383种增加到现在的594种,新增记录鸟类20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绿岛。

  重庆广阳岛绿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王岳说,广阳岛在生态修复中保护好“鱼场”“鸟场”“牧场”,融合生态、生活、生产,着力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青山不负人 未来更可期


  “没想到五一假期来露营的游客这么多,平均一天有600多台私家车。”缙云山下的北碚区澄江镇柏林村党总支书记钱刚告诉记者,结合缙云山保护区整治,村里将十几口小水塘连片打造成生态湖,重点发展露营经济,“由于山清水秀,湖边的露营区还未完工就吸引了大量游客,未来大有可为。”

  缙云山紧邻嘉陵江小三峡,周边温泉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厚重。北碚区按照“山上生态做减法、山下产业做加法”的思路,在加强保护区管理的同时,于保护区外围有序发展温泉度假等康养产业。山下精心修缮的历史文化老街金刚碑、新建成的公益性北温泉公园等,已成为重庆的热门景点。

  “岛内保护生态,环岛聚集产业”。广阳岛上,长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等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广阳岛南北长江两岸,瞄准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的“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正在火热建设。未来,这里将是重庆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缙云山、广阳岛之变,成为巴渝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引领带动了重庆境内长江生态改善。数据显示,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Ⅱ类,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6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5%。

 
多地调整楼市政策,未来走势如何看?
多地调整楼市政策,未来走势如何看?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郑钧天、王优玲)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15日发布通知,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今年以来,降首付、降税费、调整限购范围、提升公积金贷款额度……全国已有诸多城市调整楼市调控政策,着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多地发布楼市调控政策


  4月以来,多地发布楼市调控政策。其中有郑州、兰州、福州、长沙、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也包含诸多三四线城市。其调控举措主要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为着力点,提振住房消费。

  ——降低购房首付比例。当前,购房者因购房门槛、自身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多地降低首付比例,降低置业门槛。

  贵州贵阳、江苏连云港、河北廊坊等地近期发布通知,实行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20%的政策。江苏徐州近日发文,鼓励金融机构对无房无贷的首次购房及有房无贷的二套住房降低首付比例。

  ——加大公积金购房支持力度。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已有超过30个城市调整公积金政策。四川泸州、江苏扬州、盐城等城市发布政策,将首套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提升至60万元,河南南阳等城市则提高到80万元。江苏镇江、宁夏银川等城市还降低了再度使用公积金贷款的改善性购房群体的首付比例。

  ——下调房贷利率。央行和银保监会调低了首套房利率下限,进一步降低置业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多地调整了首套房贷利率的认定标准,采取了“认贷不认房”的政策,即对于已结清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房贷认定为首套房。江苏徐州、连云港等多地还发文鼓励银行加大二手房交易贷款支持力度、缩短审批放贷周期等。

  ——降税费,发放购房补贴。部分地方对增值税、契税等税费进行优惠,有些地方政府直接发放购房补贴,以提振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此外,有些地方还调整限购范围、缩短限售期限等。

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虽总体平稳,但受疫情反弹、个别头部房企债务违约风险暴露、个人收入预期下降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预期转弱,商品住宅销售下行压力有所增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7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9%;商品房销售额37789亿元,下降29.5%。

  相关专家认为,从房价同比变动情况来看,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有增加的趋势,购房者信心尚待恢复。

  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表示,当前市场成交量仍处于低谷,各地需要因城施策,在调控的精准性上下功夫。

  新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表明,4月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

  一家品牌房企营销负责人分析认为,多地从降首付、降利率、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等措施入手,有利于满足刚需和改善性购房者的真实、合理购房需求。

  家在江苏南通、常年在青岛做生意的张先生表示,由于无法将户籍迁至青岛,常年往返于两地的他不得不租房解决居住问题。“希望能在青岛买一套房,但由于非户籍人口购房政策门槛较高,实行五年限售政策,市场上二手房的选择不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琳认为,各地在守好风险底线的同时,对之前的收缩性调控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以更好地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和合理改善性需求,鼓励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进行住房消费。

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是社会共识。这个定位没有动摇,力度没有放松。各地因城施策不能脱离这个定位和方向,关键是要继续实施好房地产长效机制,增强精准性协调性。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购房成本不低、贷款周期较长等原因之外,购房者短期内不愿出手的原因还在于对楼盘烂尾风险的担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楼市僵局的“破局点”在于激发潜在需求,从而盘活存量房源,激活房地产资产的流动性,确保政策能及时落地。

  “有活水了,客户就会逐渐回来。”北京链家一家门店负责人说,随着房地产市场信贷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购房者信心有所提振。

  相关业内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应对房地产企业实施分类管控,因企施策,对可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房企,给予必要的纾困保护;对管理不善、盲目扩张的高杠杆、高负债、易引发社会风险的企业从严监管,防止项目出现“烂尾”,最大限度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外事要闻
外事要闻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视频方式同塔吉克斯坦议会上院议长鲁斯塔姆·埃莫马利举行会谈。栗战书说,中方愿同塔方一道,落实好两国元首共识,共同推动双边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双方要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安全合作水平,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就“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在京召开专题协商会汪洋出席并讲话
就“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在京召开专题协商会
 
汪洋出席并讲话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全国政协17日在京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科学研判形势,增强发展信心,辩证看待和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使之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100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会议,29位委员、专家在会上发言,140多位委员通过委员履职平台发表意见。委员们认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大国地位稳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充分挖掘工业互联网发展潜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要厘清数据所有权、使用权、运营权、收益权等权利,建设更为安全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要加强统筹协调,创新监管方式,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在保障国家网络和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鼓励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进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全球数字经济正呈现智能化、量子化、跨界融合、深度渗透、变革速度指数化等新特征。要努力适应数字经济带来的全方位变革,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基础研究水平,重视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企业家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要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具体措施,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统筹制定规划,健全法律法规,增加政府直接投入,提高全民族数字化素质,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着眼于人、着力于人,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创新。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主持上午的会议,何厚铧、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郑建邦、辜胜阻、高云龙出席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与委员协商交流。
 
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增进高质量发展成色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财税改革与发展
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增进高质量发展成色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财税改革与发展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申铖、王雨萧、邹多为)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精准实施减税降费,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17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聚焦财税改革与发展。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十年累计163.05万亿元,税收收入十年超过110万亿元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十年来,财政部认真组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宏观调控,强化资金和政策保障,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作用。

  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许宏才说,2012年至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73万亿元增长到20.25万亿元,十年累计163.05万亿元,年均增长6.9%,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据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介绍,十年来,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超过110万亿元。

  财政支出方面,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4.63万亿元,十年累计193.64万亿元,年均增长8.5%。

  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必要财政支出强度,较好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强化资金保障,集中财力办大事……十年来,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完善,财政保障更加精准有效。

  今年以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复杂因素。财政部聚焦稳就业、稳投资、稳市场主体、稳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环节,多点发力,综合施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许宏才说,截至5月15日,各地已发行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万亿元。截至4月底,已经发行的专项债券安排项目超过1.1万个。

  许宏才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更好发挥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扎实稳住经济。

  十年来税务部门办理新增减税降费8.8万亿元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出台主要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持续深化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初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强化财会监督,严格财经纪律……十年来,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坚持完善税制与减税并重。“十年来,税务部门办理新增减税降费累计8.8万亿元,我国宏观税负从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王道树说。

  在减税降费等宏观政策综合作用下,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激发,“放水养鱼”效果持续显现。

  当天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达到9315万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户数由2015年底的544万户增长至2021年底的1238万户。

  王道树介绍,为进一步便利办税缴费,税务部门自2014年开始连续9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累计推出54类197项539条创新服务举措。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力推进“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企业社保缴费全面实现“网上办”,个人社保缴费基本实现“掌上办”。

  今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

  王道树介绍,税务系统围绕大规模留抵退税这一关键性举措,先后12次迭代升级信息系统,“线上+线下”提速增效。同时,对骗取留抵退税违法犯罪行为坚持露头就打,4月1日至5月16日,共立案检查涉嫌骗取留抵退税企业2880户,全国已公开曝光留抵骗税案件118起。

  王道树指出,税务部门将继续深入开展好2022年“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持续开展好“春雨润苗”等活动,确保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在上半年基本落地,为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审计机关十年共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4.3万多亿元


  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社保审计……党的十八大以来,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透过一组首次公开的数据,十年来“经济体检”显著成效清晰可见: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109万多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4.3万多亿元,这一数字大致相当于一个经济发达省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既“查病”,还“治已病、防未病”,审计推动健全完善制度7万多项,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等移送问题线索6万余件。

  国家审计首先是审财政。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机关始终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这一主责主业,不断加强和改进财政审计工作。

  审计署副审计长王陆进表示,在推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审计机关加强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实现了对预算分配、批复、执行、调整到决算编制的全过程监督;在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效能方面,持续跟进监督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关注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各个环节,推动资金及时拨付、精准使用、安全高效。

  对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的落实落细,十年来,审计机关严肃查处违规兴建楼堂馆所和形象工程、违规发放津补贴以及“三公”经费不严格等方面问题。王陆进表示,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加大这方面问题的查处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机关还持续加大对医疗、养老、就业、住房、“三农”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以脱贫攻坚审计为例,累计抽查各类扶贫资金1.02万亿元,审计查出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比例由2013年的36.3%下降到2020年的1.5%。

  “我们坚持把审计力量下沉到最基层,努力把监督跟进到民生资金使用的最末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王陆进说。

 
人身损害赔偿的“城乡同案不同判”正式终结
人身损害赔偿的“城乡同案不同判”正式终结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天津5月17日电(记者张宇琪、张玉洁)因意外交通事故而不幸残疾的湖南省农村居民钟晴,在今年4月底的法院判决中获得的残疾赔偿金相较以往同类案件多出了许多。

  而这得益于中国的一项制度改革。

  根据今年4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以及被扶养人生活费不再区分城乡居民分别计算,而是统一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城镇居民指标计算。

  这个《决定》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要求的落实。

  长期以来,在同一起司法案件中,受害者往往因城乡身份不同而导致赔偿金额相差数倍。

  2003年12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

  一次意外交通事故,打破了钟晴平静而普通的生活。今年31岁的钟晴和母亲、女儿住在湖南省长沙市白箬铺镇大塘村刘家湾组,平时除了干农活,还经营网店以补贴家用。

  2021年2月的一天,钟晴搭乘的一辆轿车,不幸与一辆小型客车相撞,钟晴被司法鉴定为十级伤残。

  今年4月底,法院判决认定钟晴的残疾赔偿金(含被扶养人生活费)为12万多元。案件承办法官表示,如果没有长沙市统一适用城镇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试点改革,她的残疾赔偿金(含被扶养人生活费)只能按上一年度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认定为56000余元。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9月下发《关于授权开展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的通知》,授权各高院在辖区内开展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试点工作。

  在此后的试点过程中,大多数地方采用了统一到城镇居民标准,少数地方采用了统一到全体居民标准。然而,全体居民标准虽然高于农村居民标准,但低于城镇居民标准。

  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法院扩大试点范围,并将赔偿标准统一到城镇居民标准。采用城镇居民标准,能够兼顾城镇居民受害者和农村居民受害者的整体情况,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在试点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其公正性普遍认同。

  天津市公安局交警总队事故处理和预防支队政委李冀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2022年2月,河北省农村籍的孙强在天津被机动车撞倒身亡,经过协商,事故双方和保险公司达成协议,按天津市城镇居民指标进行了赔偿。

  “随着城乡居民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统一,农村籍受害者获得了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合法权益保护,这是社会的又一个进步。”李冀说。

  在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段昊博看来,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修订,让公众更加切实地感受司法的公平正义。

  “原告无需证明自己应适用城镇标准,极大降低了当事人的举证难度,也提高了审判效率,统一了裁判尺度。同一案件中,计算赔偿数额时不再区分城乡标准,体现的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段昊博说。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城乡人口频繁流动,以城乡身份为区分给生命和健康比价的观点被摒弃,这是对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普遍尊重。

  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的要求。(根据受害者隐私保护需要,文中交通事故受害者为化名)

 
“吉祥鸟”AC313A大型民用直升机成功首飞
“吉祥鸟”AC313A大型民用直升机成功首飞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南昌5月17日电(记者贾伊宁、姚子云)5月17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吉祥鸟”AC313A在江西景德镇吕蒙机场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再添新利器。首飞后,AC313A直升机研制工作从试制阶段转入试飞阶段,按计划将在“十四五”期间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

  AC313A直升机是在AC313直升机基础上研制的一款13吨级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该机型最大外吊挂起飞重量13.8吨,洒水能力为5吨,可运输28名乘员,具有更大的使用空间,更强的高原性能,更广的适用范围,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AC313A直升机瞄准了我国当前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中的薄弱环节,通过配装搜索灯、消防吊桶、电动绞车、空中广播等任务设备,具备执行消防灭火、搜索救援等任务能力;通过改进设计,具备优异的高原性能,可以有效地弥补我国西藏等高高原地区应急救援和物资运输需求的缺口。针对不同用户使用需求,通过定制化设计,该型机具备执行紧急医疗救护、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任务能力,在加装应急漂浮系统后,还可以执行海上救援任务,可满足我国全疆域全天候多用途的需求,将有效提高国产大型民用直升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和高质量供给能力,更好地支撑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AC313A直升机开启了我国民机研制新模式,由航空工业昌飞和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联合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并与中国民用航空江西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协作,按民航最新适航标准要求开展各项研制工作。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王鹏、许祖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达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

  这是记者17日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分析认为,从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意味着我国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方面迈出坚实一步,也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更强的贡献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既有“量”的变化,更有“质”的提升。“高等教育主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服务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吴岩介绍,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

  创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关键词。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3万余门、在线开放课程1.1万余门,聘请17.4万名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与新医科,以及一流专业建设等,正在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平台,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平台。

  此外,中国特色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

  “高等教育战线以高质量为统领,注重由要素发展观转向整体发展观,不断探索建立与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吴岩说。

 
经济形势怎么看?稳就业稳物价如何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经济热点
经济形势怎么看?稳就业稳物价如何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经济热点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魏玉坤、安蓓、杨思琦)日前发布的前4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指标增速回落明显。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稳就业、稳物价如何发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作出回应。

  经济运行会很快回归正常轨道


  受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的影响,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为突出。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下降0.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显示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

  “在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明显下滑。但是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复工复产扎实推进,经济运行迅速扭转了下滑局面,发展态势逐季恢复。”孟玮说。

  她表示,目前,国内疫情反弹得到有力处置,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相信正常的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经济运行会很快回归正常轨道。”

  孟玮说,下一步,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方面,下更大力气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靠前安排、加快节奏,力争在上半年大头落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

  进一步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3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冲击和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影响,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多,就业形势持续承压。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3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

  针对就业领域的严峻形势和挑战,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部署研究就业问题,多个部门纷纷出台有关举措。孟玮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落实落细稳就业各项举措,重点推动四方面工作。

  一是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推进企业复工达产。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加强对制造业、接触型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支持。

  二是通过促创新创业带就业。清理取消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继续办好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不断释放创新创业动能。

  三是通过抓重点群体稳就业。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鼓励地方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拓展农民本地就业渠道。

  四是通过人才培训强化就业支撑。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支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力度。

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主要受全球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全球通胀压力显著上升。与之相比,我国物价总体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4月份涨幅虽扩大至2.1%,但仍处在合理区间;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涨幅比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展望后期,我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生猪产能充足,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孟玮说。

  孟玮表示,将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稳定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粮食量足价稳;通过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强化市场预期管理等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通过稳煤价来稳电价;加大铁矿石等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加快矿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特别是对于资本的恶意炒作,将予以坚决打击。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3月份以来,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人员返岗受限、跨区域物流受阻、疏港运输不畅等问题,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造成了一定冲击。

  孟玮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着力疏通堵点、卡点,畅通运输通道保障物资通达,督导地方建设和启用中转站,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长三角货车流量降幅持续收窄,涉疫重点地区收费站、服务区全部开通。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强化部门间、地区间协同和工作衔接,进一步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风险研判处置机制,提升风险识别、精准有效处置能力,力争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全力打通卡点、堵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孟玮说。

 
跨境资金流动延续净流入 总体均衡发展格局没变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基础性顺差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
跨境资金流动延续净流入 总体均衡发展格局没变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基础性顺差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刘开雄)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情况怎么样?人民币汇率调整怎么看?外汇管理部门服务实体经济怎么干?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当前外汇领域热点话题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延续净流入局面”


  外汇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均保持顺差。其中,4月份银行结售汇顺差190亿美元,与一季度月均水平相当;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顺差162亿美元,环比增长57%。

  “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延续净流入局面。”王春英说,我国外汇市场基本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没有改变。王春英认为,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将会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溢出影响,受冲击较大的经济体通常存在经济基本面脆弱、通胀风险较高、经常账户恶化、外汇储备不足、外债风险突出等问题和短板。“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日臻成熟、韧性增强,更有基础也更有条件适应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化。”王春英说。

  “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没有改变基本稳定的总体特征”


  近期,人民币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王春英认为,这是阶段性的短期变化,没有改变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的总体特征。“对于我国这样的超大型经济体而言,汇率的长期趋势主要由国内基本面决定。”

  在王春英看来,尽管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但与全球主要货币相比仍较为稳健。她举例说,今年以来,在美元指数大幅上涨9%左右的情况下,欧元、日元、英镑等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贬值8%到10%左右,境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6%左右。“人民币稳定性优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

  “目前市场主体总体上理性看待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化,主要交易行为依然理性有序。”王春英说,近几年人民币汇率无论阶段性升值还是贬值,最终都体现为更趋常态化的双向波动,而且总体看依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王春英说,相关企业要树牢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外汇管理部门将继续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她提醒,当前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各种影响因素交织,使得汇率的短期波动更加难以预测,各市场主体不要赌汇率短期升贬值方向和幅度,更不要试图投机套利。

  “基础性顺差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


  当前,受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全球跨境资金流动出现较大变化。对此,王春英表示,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总体稳定,在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主要是从前期的较高流入趋向均衡流动。

  “从主要的交易项目看,经常账户、直接投资等基础性顺差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王春英说。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同比增长26%,为历年同期最高值,与GDP之比为2.1%。4月,货物贸易跨境收支顺差443亿美元,来华直接投资项下资金净流入184亿美元,较一季度月均水平分别增长2%和6%,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1.2倍。前4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同比增长20.5%。

  “近期跨境证券投资流动的双向调整不影响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也不影响境外投资者稳步增持人民币资产的大方向。”王春英认为,证券投资是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中的一个项目,不代表整体的跨境资金流动情况。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进行分析,过度关注短期变化可能会形成误判。

  王春英介绍,当前,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人民币资产具有稳定的投资回报;而且人民币资产具备独立的行情走势,使其具有较高的分散化投资价值。

  “近年来,境外央行、追踪国际指数的相关资金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明显上升,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特别提款权(SDR)中人民币权重由2016年的10.92%提高到12.28%,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认可和信心。”王春英说。

“服务实体经济是外汇局的工作重点之一”


  前不久,外汇局与人民银行联合出台23条金融助企纾困一揽子措施,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加大外贸外资领域的外汇支持力度。

  “在当前情况下,服务实体经济是外汇局的工作重点之一。”王春英说,外汇局坚持经常项目可兑换,贸易收支便利化改革不断推进,形成了“越诚信越便利”的分类管理框架;资本项目下,直接投资实现较高水平开放,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跨境投融资活动更加丰富。

  “坚定不移推动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保障市场主体真实合规的用汇需求,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王春英说,外汇局将继续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宏观审慎,逆周期、市场化调节跨境资金流动,维护外汇市场基本稳定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王春英表示,外汇局将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外汇支持政策,积极回应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便利化政策诉求,扩大贸易收支便利化政策覆盖面和受惠主体范围,拓展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推进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并继续加大对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支持力度。

 
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前四个月财政收入增幅回落
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 前四个月财政收入增幅回落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申铖)财政部17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293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8%。财政收入和留抵退税有什么关系?增速如何解读?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学者。
 
  今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4月,正是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的第一个月。
 
  “退税减税政策,一方面有力支持企业减负纾困,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财政收入减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说。
 
  据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当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4月全国增值税留抵退税约8000亿元,相当于去年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的37.5%,政策效应集中释放。“这里需要结合口径是否可比的因素判断,因为去年同期并没有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石英华说,为合理看待当前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需要结合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的收入增速判断。
 
  从单月数据来看,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4月全国财政收入下降5.9%,增幅比一季度有所回落。“这既是经济短期内面临较大困难的反映,也是财政政策主动作为的体现。”石英华说。
 
  “需要客观理性看待当前数据,财政收入增速回落,除疫情因素外,主要是受到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影响。”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在当前时点,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有利于增加企业现金流,提高抗风险能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分中央和地方来看,前4个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57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5%,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5.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9722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4%,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3.9%;在31个省(区、市)中,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23个实现收入正增长,8个为收入下降。“可以看到,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前4个月,大部分地区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罗志恒说,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产值占比较高,导致留抵退税政策带来的减收更为明显。
 
  在财政支出方面,数据显示,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96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2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
 
  “从主要支出科目来看,科学技术、农林水、卫生健康、城乡社区、交通运输等支出增速较去年同期增长明显,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石英华说。
 
  专家们普遍认为,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对冲风险、稳定经济、改善预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前4个月财政收支数据看,今年财政政策在力度、进度、效度方面进一步加强提升,着力稳住经济大盘。”石英华说。
 
  在许宏才看来,4月份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落,主要是各级财税部门加大力度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退税政策的体现,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主动作为,通过财政收入的“减法”,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显现,财政收入也将会稳步回升。”许宏才说,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税减税决策部署,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出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回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人民币权重 外交部:中国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
回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人民币权重
外交部:中国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许可)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在特别提款权定值审查中上调人民币权重一事,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7日表示,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IMF日前完成了五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定值审查,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此系2016年人民币“入篮”后首次定值审查。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说,人民币顺利通过特别提款权审查而且权重进一步上升,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

  他表示,下一阶段,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程序,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完善数据披露,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时间,不断提升投资中国市场的便利性,为境外投资者和国际投资机构投资中国市场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迎难而上,外贸企业更需自我求新
迎难而上,外贸企业更需自我求新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2.58万亿元,同比增速放缓至7.9%,其中4月份增长0.1%。面对当前挑战,外贸企业更需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形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当前我国的外贸增速放缓仍属于全球复杂贸易形势下的短期波动。综合看,我国外贸产业基础雄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目前外贸规模和增速在全球表现依然亮眼,外贸发展提升的时与势也没有改变。

  两年多来的抗疫实践中,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供应链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同时中央不断出台政策为产业链补短板强弱项。从中长期看,我国制造业已形成规模且在地区层面形成了产业集群,仍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中央层面也一直紧盯外贸形势变化,加大分析研判力度,围绕保畅通、抓订单、强支持、促创新、增动力等方面,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提振市场信心。

  对外贸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把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变现”为企业创新求变的生产力,推动转型升级加速跑。一方面不断创新出口产品、大力发展核心技术,锻造制造产业硬核实力;另一方面,抢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全力做大外贸新业态增量。

  此外,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外贸伙伴也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潜力优质市场和亟须抓住的时代机遇。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世界经济海洋中摸爬滚打的中国外贸企业从不惧怕市场竞争。复杂严峻的形势面前,关键在于保持清醒认识,坚定前行信心,主动增强自身韧性,求新求变求突破。(记者邹多为、潘洁)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传承文化传递信心 他们眼中“博物馆的力量”
传承文化传递信心
他们眼中“博物馆的力量”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国际博物馆日
 
 
 
  ▲5月17日,游客在江苏苏州博物馆参观。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各地组织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让人们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新华社发(王建康摄)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力量”,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何谓“博物馆的力量”?是穿越朝代更迭、千年不灭的实物见证,还是斑驳褪色、依旧熠熠生辉的青春印记?

  在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里,在日益频繁的文明交流中,迸发着来自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磅礴力量。

  文化传承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之际,由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全国多家文博机构承办的主题展览“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即将揭开面纱。崇阳铜鼓、秦公镈等文物将惊艳亮相,跨湖桥骨哨、楚季编钟等重要的音乐考古新发现也将逐一登场……

  “这一展览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代表性音乐文物,完整梳理了我国早期乐器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礼乐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特征。”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

  近年来,诸如此类向各地博物馆邀约、借展而特设的大型主题展览并不在少数。全国各地文博单位呈现出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收藏多元的显著特点。

  “博物馆的力量,源于文化的力量,来自时光的积淀。”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河南博物院立足文化内核,深入研究博物馆藏品、创新展示传统文化元素,让河南博物院更有力量,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

  在辽宁省沈阳,有一家独特的共青团博物馆,收藏有3000余件共青团奖章、证书和入团志愿书等。在玻璃展柜中,一个个奖章、奖牌,一份份发黄的入团志愿书、申请书,真实地诉说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过的百年历史征程。

  今年68岁的陆君祥是一名退休的党校教师,酷爱收藏的他经过多年收集筹建了这家共青团博物馆,在家人的协助整理下,把3000多件关于共青团历史的藏品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进行展示。

  “在藏品中能清晰地看到共青团员百年不变的初心和家国情怀。”陆君祥说,希望这家博物馆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获得前进的力量,坚守初心和使命,走好自己的成才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博物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均衡发展,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健全。

  中国建筑科技馆近日收到46幅《百年武汉老建筑》系列作品,并将作为展览补充内容常设展出。在武汉市中心,这座开馆不到两年的年轻博物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近50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卡”地。

  武汉市民刘先生在参观后说:“中国地大物博,建筑风格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也各不相同。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我们不仅能够以轻松的多媒体方式接受建筑的科普学习,观摩建筑模型,还能从另一个角度观赏老建筑之美。”

  交流互鉴的力量逐渐深入人心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机构,也是珍藏着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开展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平台。

  成都平原的水泽孕育了灿烂又独特的古蜀文明,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接续努力,让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遗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金沙遗址博物馆以“金沙-古蜀文明”为依托,深化古蜀文明与天府文化、古蜀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纵向和横向对比,至今已联合国内外30余所文博机构,举办了数十个专题展览,向世界展示古蜀文明乃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世界代表性古代文明的展品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菲感慨万千。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文物开始走出国门,赴境外知名博物馆参展,成为我国对外交流最活跃的省份之一。2012年以来,湖北省博在美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文物外展33项,并引进意大利、新加坡、美国、捷克等10个国家展览37项。

  “博物馆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在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发挥着巨大的力量。”方勤说。

  展示形式日益丰富、对外交流硕果累累,当今博物馆已高频次地成为“国家文化客厅”,充分发挥文物“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和力量。通过举办进出境精品展览,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80岁的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在谈到“博物馆的力量”时说:“我平生皆乐于造访文物胜迹与博物馆,博物馆所营造的文化场景,使人沉醉于历史现场感,更是激发民族之独特审美情感。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中华文化,有赖于博物馆的力量,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博物馆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科普知识、提升审美、浸润人心的精神家园。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

  在全球疫情持续、俄乌冲突又加速世界格局变化的情形下,人们更希望博物馆催生更坚韧、美好的力量。当前,我国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投入,普通公众的热情与付出,汇聚成点燃博物馆发展的“多元”力量。

从单一展示到时空交融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工作更加紧凑了,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北京市各区抗战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的走访和拍摄工作,力争用真实、感人的画面将丰富的革命记忆转变为人们心中的红色烙印。

  “通过运用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纪念馆动态信息、文物藏品、历史研究成果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介绍,疫情期间,考虑到一些观众不能来到现场参观纪念馆,抗战馆积极创新线上服务,并结合重大纪念日节点,举办线上直播活动、打造线上虚拟展,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全方位地了解展览内容。

  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之下,各地博物馆迅速转型,相继推出“云”观展、“云”讲解直播等系列线上教育活动,让博物馆教育不打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博物馆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感受文化、参与文化的体验,搭建不同人群交流的平台。以前我们强调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功能,现在我们更强调博物馆的研究、社会教育等功能。有人在博物馆探询人生哲思,有人在此找到未来职业方向。”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博物馆的力量既是时空交融的力量,也是社会参与的力量。

  如今,博物馆已逐渐转变为影响大众、影响社会甚至影响时代的知识服务型机构。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各地文博机构着力加强博物馆人才培养,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博物馆系统专业人才队伍。

  “如何让相对专业的讲解词‘活起来’,这需要大量的补充阅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90后”讲解员李洋在工作3年多的时间里,已摸索出独到的学习方法。近段时间以来,纪念馆因疫情而闭馆,李洋仍在不断加紧学习,加强对抗战史的研究,尝试让自己的讲解内容更有贴近性、更有力量。

  志愿者群体是这支专业队伍的“补充剂”,更是“强化剂”。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处处可见身着醒目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热心为观众导览,讲述武汉红巷的革命故事。“我在红巷讲党史”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8年,由社区离退休干部群众、在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分别组成“红巷爷爷”“红巷青马”“红巷苗苗”特色团队,总计有2000多人,老、青、少三代人接续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从“高冷小众”到催生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博物馆承担的功能和潜在的力量也在不断丰富和壮大。特色展陈、研学讲座、文创IP孵化、沉浸式展演……昔日稍显“高冷小众”的博物馆,如今更加“热烈鲜活”,构建起连接古今与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

  从风靡全网的“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到座无虚席的华夏古乐团演出;从以“青玉人首蛇身饰”为原型的玉佩棒棒糖,到国内率先上线的文物“AR弹幕”服务……近年来,馆藏一众“中原珍宝”的河南博物院,在文化创新、活态演绎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频频“出圈”。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市场总监刘维告诉记者,去年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一款“一起考古吧”小程序,将考古工作场景数字化,仅“十一”假期,就吸引3000万实名用户体验“在线考古”。

  在展现河洛文明、中华力量的洛阳博物馆里,讲解员李晨飞除了日常的文物讲解工作,还经常参与策划、实施社教活动和青少年研学活动。在她看来,博物馆肩负着追寻历史、传承文明的重任,蕴含着多元“力量”。

  近10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不断增加陈列展览数量、增加文化含量。博物馆观众数量的显著增加,带来了持续增长的文化消费。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告诉记者,三星堆“火”了之后,博物馆游客数量暴增,其中不少是青少年。三星堆博物馆通过展陈升级、开放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上新”文创产品等手段,让博物馆发挥更大的传播力量。

  2021年,三星堆文创产品实现总销售额2728.4万元,IP授权实现销售额580.4万元,文创产业总产业达6362.9万元。观众不仅能在博物馆“大饱眼福”,还能将这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带回家”。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国际博物馆日,作为中国主会场举办地的湖北省博物馆正在“上新”多款热销文创产品——越王勾践剑U盘、虎座鸟架鼓徽章、彩漆木雕鸳鸯形盒书签……它们与陈列文物遥相辉映,释放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

  (执笔记者:喻珮,参与记者:童芳、孙仁斌、罗鑫、袁月明)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5·18国际博物馆日:读懂这所“大学校”的力量
5·18国际博物馆日:读懂这所“大学校”的力量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国际博物馆日
 
 
 
  ▲5月17日,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的师生在海安市博物馆参观。        新华社发(翟慧勇摄)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让我们走进博物馆,看这所“大学校”是怎样把历史智慧告诉大众,带给我们信心和力量的。

文明传承力:方寸之间览千年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每到一个城市,很多人选择“打卡”博物馆。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街头,一座座别具特色的博物馆,串联起这座“东方博物馆之都”的历史文脉,“城中一日,阅尽千年”。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将“最早的中国”的模样展现给世人;百年留声博物馆,老唱片与老式电影放映机,“声情并茂”述说变迁……

  “博物馆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最佳窗口,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见证。”洛阳博物馆讲解员李晨飞说,它更是文化和艺术的殿堂,肩负着追寻历史、传承文明的重任。

  自2012年以来,湖北博物馆数量增至234家,平均每年有9家新博物馆建成开放。“打卡”湖北省博物馆,“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展厅一件件曾国墓葬、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娓娓道出未被史书所记载的曾国700余年历史文化。

  在新疆,有一批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如手风琴文化展示馆、昌吉恐龙馆、布茹玛汗·毛勒朵戍边馆、独库公路博物馆等,规模不大,各具特色,成为丝绸之路文化科教中心的重要支撑,展现出新疆历史人文遗迹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位于新疆伊宁市的林则徐纪念馆,成为伊犁州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旅游景点。百年前,林则徐流放新疆伊犁,在逆境中勇往直前,表现出伟大的爱国精神,鼓舞着每一位来参观的人。

  “知来处,明去处”,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人们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

  科技创新力:蕴藏的文化精神鲜活起来


  科技、新潮、时尚……如今的博物馆,早已摆脱传统的印象。新技术、新手段、新创意运用,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

  上海设计师朱韶俊经常“云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开发的“云游敦煌”,是他在创作瓶颈期汲取灵感的地方。他说:“敦煌壁画中的色彩运用与人物形态流传千年仍不过时,博物馆中的古典美学给我很多创作灵感。”

  线上博物馆突破传统实体博物馆的各种限制,让文物和历史触手可及。

  北京天文馆公共服务部主任孟洁说,自2020年疫情以来,北京天文馆在线上开辟了多个主题专栏,通过多媒体技术介绍天文知识。开展70余场直播活动,平均点击量超过十万人次,其中2020年“金环日食”天象直播最受欢迎,单次直播全网点击量超过1.6亿人次。

  现代科技正在将博物馆从观摩转变为互动和参与的空间。

  2022年初,河南博物院上线全国首个文物“AR弹幕”服务,让“Z世代”们直呼“过瘾”。在博物馆观赏文物的同时,拿出手机“扫一扫”,就可打卡并发送“弹幕”,分享此刻文物带给自己的启发。

  近年来,位于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借助高清数码相机和全景云台,利用全景采集技术,对遗址全貌、基本陈列、临时展览进行了全景复原,以最大限度还原真实展厅风貌,为观众提供全视角、沉浸式游览体验。

  传承创新、科技赋能,“让文物会说话”,传统文化更具活力,其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大学校”影响力:功能不断丰富


  特色展陈、研学讲座、休闲娱乐……昔日稍显“高冷小众”的博物馆,已然成为一所“大学校”,其所承担的功能在不断丰富。

  “你看这个彩陶罐子,它的花纹与疆外很多省份出土的文物很相似,新疆自古就与中原有着密切往来……”16日,“流动博物馆”走进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喀拉也木勒镇,当地群众欣赏文物的同时,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副院长于志勇说,“流动博物馆”还将继续走进校园,走近偏远地区群众身边,将“历史课堂”开在全疆各地。

  立夏之后,中原大地麦浪翻滚。在河南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一座“麦田里的博物馆”里,贾湖骨笛化身“乐队主唱”,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组成“女子天团”,用“网言网语”讲述文明传承的故事。

  “麦田里的博物馆”由河南博物院牵头、联合河南省内12家博物馆共同打造。“通过联合各地的博物馆开展‘云课堂’及各色研学活动,孩子们足不出市就可领略多地的历史文化,这种教育的力量是潜移默化而又无比强大的。”李晨飞说。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更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从这里亲身感受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带来的精神力量。”

  守护文化根脉、记录文明发展、开启美好未来。这就是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带给我们的信心和力量。

  (记者邵艺博、周晔、袁月明、喻珮、罗鑫)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扎扎实实朝着防控目标迈进 写在上海实现社会面清零之际
扎扎实实朝着防控目标迈进
写在上海实现社会面清零之际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5月17日,市民在上海市静安区一家超市内选购商品。
  记者从5月17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实现社会面清零。  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在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附近的居民排队进行核酸筛查(5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5月17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
           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新华社记者姜微、齐中熙、周琳
 

 
  这是一场异常艰巨的防控战——
 
  3月初,奥密克戎突袭上海。速度快、传播隐匿,感染者从几个、几百到几万、几十万;单日新增病例最高达到2.7万例,累计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超60万例。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防控战——
 
  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上海采取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检测筛查、全面流调排查、全程查漏补缺等综合防控措施,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大力支援,上海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防控考验,取得阶段性成效。2500万人的超大城市,迎来社会面清零的重要节点。
 
分秒必争,超大城市迎战奥密克戎


 
  5月17日清晨,上海外滩。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海关大楼传出浑厚的钟声,城市熟悉的气息也在逐渐回归。
 
  进入3月份,上海市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数量持续上升,疫情形势严峻复杂:
 
  3月12日,上海市中小学调整为线上教学;
 
  3月28日,上海市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
 
  4月6日,累计报告感染者已突破10万例;
 
  4月13日,单日新增病例达到2.7万例峰值……
 
  疫情汹汹!在超大城市应对传播快、隐匿强的奥密克戎,还要保持城市核心功能的正常运转,任务艰巨、挑战巨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把推动“动态清零”作为坚定不移的目标,把统一思想认识体现在各个方面,把统筹好疫情防控与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贯穿始终,持续加快社会面清零攻坚。
 
  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阻击战——
 
  奥密克戎传播力惊人,2至3天即可传播一代,对于大城市是极为难缠的对手。
 
  4月以来,上海以全员筛查为突破口,实施“核酸+抗原”检测模式,及时把传染源“捞”出来。深挖潜力,紧急扩容设备、招募和培训检测人员,单日最大检测能力增长到850万管,是3月初的8倍。
 
  这是一场不容松劲的保卫战——
 
  “请出示健康码。”5月17日上午,在徐汇区田林街道吴中公寓,一单居民购买的生活物资到了。在公寓门口的缓冲区,物业人员手持一个“数字哨兵”设备,对着配送小哥的健康码一扫,对方的体温、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关键信息都出来了。
 
  上海以“管理”为重点,优化社区管控,严格重点场所、重点人员闭环管理,阻断传播链条。以“转运”为中心,刻不容缓推动“四应四尽”,隔离控制传染源。不断扩大方舱医院收治规模,千方百计扩充隔离用房。
 
  超大城市慢下来、静下来,严格按照“三区”划分,迎战病毒。4月11日第一次划分时,防范区数量小于封控区加管控区;截至5月16日,上海封控区人口下降到百万人以下,防范区人口近2000万人。
 
  这是一场同舟共济的攻坚战——
 
  老旧小区、旧式里弄和城乡接合部人口密度高,居住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来自于这些区域的感染者一度在新增阳性感染者中占大多数,是病毒最易侵袭的“短板”。上海以“拔点”为抓手,对疫情较重的街镇进行集中攻坚,加快推动社会面清零。
 
  4月底,单日新增病例降到1万例左右;
 
  5月10日,上海已有8个区和浦东新区部分街镇社会面基本清零;
 
  5月15日,单日新增病例降到1000例以下;
 
  “目前,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实现社会面清零。”17日的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说。
 
筑牢屏障,人人都是守“沪”一线


 
  5月14日,历经30多天治疗,上海108岁新冠重症患者叶鸣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出院。
 
  作为目前国内最高龄新冠重症核酸转阴出院患者,叶老先生70多年前曾上过抗美援朝战场。
 
  “父亲这次能出院,我们家里人都感到很惊喜。”老人女儿叶芬说,父亲有冠心病、心绞痛、脑梗等基础性疾病,在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护下,他的各项化验指标及生命体征一天比一天好转。
 
  5月15、16、17日通报的数据显示,连续三天,上海社会面新增为零。
 
  这个“零”来之不易。
 
  这场“大上海保卫战”中,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公安干警、志愿者和居民群众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携手同心,团结奋斗,汇聚成众志成城的力量。
 
  白衣为甲,医护人员以生命赴使命——
 
  对于有着500万老人的上海而言,奥密克戎是更难考题。数十万医护人员在核酸检测点、在病房、在方舱,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定点医院,“多兵种”协同联合作战,合力攻克“重症”堡垒,多位百岁老人治愈出院。“对老、少、孕、重每个特殊病例,都要定向施治,因人施策。”中心主任范小红说。
 
  5月17日,在“大白”的搀扶下,97岁的宋奶奶从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出院,经过医护人员9天的精心诊疗,她已核酸转阴,即将进行后续基础疾病治疗。医疗防线受到疫情高压冲击,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这里创新模式,让8张ICU病床高效轮转。
 
  全力以赴,数万白衣天使奔“沪”而来——
 
  全国22个省份3万余名医务人员和重症专家相守偕行,在核酸采样点、方舱医院、定点医院,与上海并肩奋战。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支持、援助涌向上海、温暖上海,汇聚成攻坚克难、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你好,外滩;再见,上海。5月17日,山东援沪医疗队来到外滩,“我们就快要回去了,来和上海告别,今天社会面清零了,真开心里面有我的一份力。”有队员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感叹:“从援沪人员身上看到了中国医务人员的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挺身而出,社区工作者做好群众身边事——
 
  “在岗位上,就要独当一面,扛起责任。”“90后”潘晓喆声音嘶哑,语调却冷静而坚定。
 
  本轮疫情以来,这位年轻的嘉定区马陆镇崇文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在连续大量的社区工作中喊哑了嗓子。战“疫”大考,上海社区干部全力奋战,主动承担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身体力行书写为民答卷。
 
  5月17日上午,在出示了小区出入证、扫“场所码”、测体温后,家住静安区的梁晓慧在封控后第一次走出小区,走进附近的联华超市。“我熟悉的上海正在回来。”当天早上8点,这家超市正式从此前的线上营业模式,调整成为“线上+线下”的双线保供模式。
 
  “双线作战”,工地产线“轰鸣声”再度响起——
 
  截至5月13日,上海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复工4400多家,占比接近50%;三批“白名单”企业3000多家复工复产,整体复工率超过70%。
 
  近日,巴斯夫护理化学品(上海)有限公司与金山区政府“云签约”了高端护肤靓妆产品技改项目,投资总额约2.8亿元。“疫情带来不确定性,但我们依然看好中国市场。”巴斯夫护理化学品(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培世说。
 
  守望相助,筑起群防群控抗疫屏障——
 
  数十万感染者扑面而来,城市忽然按下暂停键,多方资源告急……2500万上海市民识大体、顾大局,以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精神,筑起一道群防群控的抗疫堤坝。
 
  组织团购、搬运物资、维持秩序……有了党员干部作为先锋模范,上海社区内的“能人”、志愿者也都纷纷站了出来。
 
  逐步“沪”苏,严守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5月17日上午10时,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哭声,30岁的牛女士迎来了自己的女儿,体重3600克。
 
  “疫情中每次出行都是不认识的邻居无偿驾车接送我们,真没想到,在上海社会面清零的这天,宝宝诞生了。”牛女士说。
 
  11时,星巴克淮海西路店,经理盛莉熟练地打包了4杯拿铁交给外卖小哥。16日刚刚恢复营业的这家店,拿铁和焦糖玛奇朵成为最受欢迎单品,消费者线上下单,由骑手送达。有咖啡店“归来”是城市逐步恢复的一个缩影。
 
  12时,上海地铁徐家汇站,值班站长章琦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站厅和站台进行每日例行的消杀作业,重点包括传送带、栏杆、手扶带等手部容易碰触的地方。
 
  这里平时日均客流量大约40万人次,目前处于停运状态。5月22日起,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有条件逐步恢复运营。
 
  根据安排,上海将分三阶段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力争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在严格防范疫情反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反弹风险依然存在,防控基础还不够稳固,仍需压实每一个责任环节,细化每一条防控措施,拧紧每一个“水龙头”,不断巩固拓展清零成果。
 
  紧紧围绕降新增、防反弹的重点,上海将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便捷灵敏的发现机制。
 
  把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上海各区正在居民社区、办公场所、企业园区、地铁站周边、交通场站等区域积极构建“15分钟核酸服务圈”。目前已布局设置各类核酸采样点超过9900个点位、1.6万个工位。
 
  ——及时高效的处突机制。
 
  早发现、早处置,是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关键。针对企业、建筑工地、养老院等重点场所,上海通过强化管控力度,开展专项行动,严防“跑冒滴漏”,巩固防控成效。
 
  ——动态调整的管控机制。
 
  截至5月12日12时,上海沿街商铺、居民小区、商场超市、企业厂房等41.3万家单位申领“场所码”132.7万个。上海对不同业态形成疫情防控指南“一业一指引”“一企一方案”,建设“无疫小区”“无疫工厂”。
 
  ——自觉自律的自我健康管理机制。
 
  松江区岳阳街道方舟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樊晓岚表示,为了筑牢“安全墙”,在小区大门口引入三级智能消杀设备,严格执行每天“一户一证一人一次”进出小区。“我们动员大家思想上不能懈怠,必要时还得摒摒牢、捂一捂,直到最终胜利。”
 
  5月17日,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7个泊位均停满船舶,整装待发、一字排开。当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回升至11万标准箱。
 
  那个熟悉的上海,正在回来。
 
 (参与记者:何欣荣、贾远琨、潘旭、周蕊、龚雯、杨有宗、袁全、有之炘、王辰阳)
 
    新华社上海5月17日电
 
实现社会面清零,战疫仍不容松劲
实现社会面清零,战疫仍不容松劲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本报评论员兰天鸣


  5月17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实现社会面清零,当天新增77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74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从疫情来势汹汹,到实现社会面清零,抗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上海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这充分说明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大家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充分说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才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最大负责。

  事非经过不知难,每一个身处上海的人再清楚不过。在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担负着筛查、转运、救治、保供、消杀等大量工作的广大防疫工作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有的甚至接近精神与体力的极限。

  关键时刻,信心比黄金还珍贵。疫情中凡人微光处处闪烁。困难面前,前赴后继的医护工作者不断冲锋、志愿者日夜坚守、广大党员奋战一线,上海市民给予巨大的支持、配合和忍耐……一次次向疫情“亮剑”,上海疫情走势不断向好,迎来期盼已久的社会面清零。上海的战疫过程始终验证着“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的启示。

  面对无孔不入、隐匿性强、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我们要始终立足国情实际看待防控策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正在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疫情发现关口不断前移、分类救治体系日趋完善、疫苗接种和科研攻关持续推进。实践表明,只有以快制快,因时因势提速升级疫情防控措施,抗疫的信心和底气才能更足。

  行百里者半九十。抗击疫情,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越是在取得战疫阶段性成果时,越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再接再厉。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停一停、歇歇脚”、掉以轻心的心态,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前功尽弃。只有全力以赴继续坚持疫情防控,才能不负群众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的迫切期盼。

 
上海16个重大工程项目复工 将公布第二批“白名单”
上海16个重大工程项目复工
将公布第二批“白名单”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上海5月17日电(记者郑钧天、袁全)目前上海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全市16个区均已实现社会面清零。在17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朱剑豪表示,上海市首批纳入“白名单”的24个重大工程项目中,16个项目已实现复工。

  5月初,上海市住建委发布了第一批《上海市重大工程建筑工地复工复产“白名单”》,涉及24个项目,主要聚焦工地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运行,覆盖科技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重要领域。目前,首批24个项目中,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轨道交通18号线二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等16个项目已实现复工,还有8个项目正在进行复工准备。

  据悉,上海市重大工程复工复产“白名单”将根据全市疫情防控形势、复工复产需求动态更新。上海市住建委正在审核第二批“白名单”。朱剑豪强调,重大工程复工复产达到常态化的生产水平,尚需社会面全产业链的恢复和人员安全有序流动相配合。

  朱剑豪表示,当前上海市建筑工地疫情防控基础仍不稳固,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重大工程复工复产必须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为前提,以建立常态化工地疫情防控体系为基础,按照全市复工复产的节奏,分类、分区、分阶段推进。

 
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每一个生命 专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重症救治专家
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每一个生命
专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重症救治专家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徐鹏航、李恒)国家卫健委信息显示,截至5月16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5359例,其中重症病例34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11557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近日,我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继续下降,但有的地方本土传播尚未完全阻断,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重症救治是抗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本轮疫情在重症救治上有哪些变化?如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两位重症救治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

  重症救治,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记者:疫情开始以来,重症救治专家们一直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当前救治压力如何?在重症救治工作中如何挽救生命,与病毒赛跑?

  马晓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千方百计降低死亡率是重中之重。为了挽救每一个生命,我们真正做到了不惜一切代价。对于重症患者,我们组建专家团队,“一人一策”,十多个医护人员围着一个病人转是常事。

  从武汉到上海,我已经参加了十多场疫情救治工作。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我们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生命的守门人。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决不放弃。这是我们重症团队日常养成的工作作风,也是国家抗疫精神的体现。

  杜斌:在战“疫”中,我们始终冲在最前线,力争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回来。在救治过程中,对有重症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在方舱,我们的医务人员需要尽早识别,将有病情恶化趋势的病人尽快转运到条件更好的定点医院。在一些定点医院,有经验的重症医生组成小组,每天到普通病房进行排查,将有恶化苗头的病人及时转移到重症医学科,并尽早制定治疗计划。

  方舱和定点医院这样的筛查机制,能够让病人在病情恶化的初期就得到治疗。我们更希望能够在早期把病情控制住,而不是等发展到重症再进行救治。只有关口前移,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分类救治,兼顾基础病治疗


  记者: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应对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流行新阶段,请问奥密克戎疫情的救治工作与此前相比有哪些新变化和新挑战?

  马晓春: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奥密克戎传染性强,造成的整体感染人数明显增加,虽然对于没有基础病的年轻人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影响依然很大。肺部影像学表现在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中占比较高,一些患者表现为比较重的肺部阴影。

  过去两年多来,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积累了很多救治经验。面对大量的感染者,分类救治非常重要。对于接种过疫苗的年轻病例采取以隔离为主的措施,阻断传染源;对于有高危因素的病例,如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集中在定点医院接受治疗。这对于减少死亡是非常必要的。

  杜斌:本轮疫情相关病例中,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病例较多。与此前主要治疗新冠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不同,现在需要具备多种专科诊疗能力的医生参与到救治中来,满足有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肾脏疾病等基础病患者的救治需求。

  我们也注意到,在重症患者中,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很高。接种新冠疫苗对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依然有效,是重要的屏障和保障。我们也呼吁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及时接种新冠疫苗。

一旦放松防控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


  记者:治疗和防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对于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如何做好对他们的保护?

  杜斌: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特别是ICU总量不足,一旦放松防控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出现大量重症和病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从多地应对奥密克戎疫情的经验来看,如果不进行严格的防控,即使医疗资源丰富也难以应对。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

  对于老年人等脆弱群体和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要加大防控力度,把关注重点放到“防”上。严格的防控措施,保护的是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

  马晓春:我们必须坚持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把疫情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减少大规模集中暴发的疫情。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此轮上海疫情中,全国大量医务人员、保障团队驰援上海,这也是我们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从武汉保卫战至今,变的是不断细化精准的诊疗方案、防治举措,从未改变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同心抗疫的理念。

  我们相信,面对疫情,只要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

 
北京已有541例患者治愈出院或解除隔离
北京已有541例患者治愈出院或解除隔离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罗鑫)在17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王小娥介绍,北京本轮疫情病例平均年龄43.5岁,最大91岁、最小28天。截至5月17日15时,已有541例患者治愈出院或解除隔离。

  王小娥介绍,北京市所有病例均在北京地坛医院和小汤山方舱医院隔离治疗,两家医院均在独立区域实行闭环管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实行全流程全闭环收集、转运和消杀。

  王小娥说,针对本轮疫情病例特点,根据病例流行病学史,实行分区收治,对于共同生活和同一环境的病例同室收治,不同流行区域或尚未确定流行病学归类的病例单间收治,不同毒株的病例分区收治。针对高龄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情况,由专科医疗团队加强基础疾病诊治。

  截至5月17日15时,两家医院共收治新冠肺炎感染者1186例(含小汤山方舱医院转地坛医院17例),已有541例患者治愈出院或解除隔离。目前,在院新冠肺炎病例645例。在院患者除1例合并多种基础病为重型外,其余病情平稳,无危重型病例。近两日,两家医院出院病例110例、入院病例113例,出入院病例接近1:1。较前几日相比,出院病例数量明显增加。

  “医院注重隔离治疗人员心理情绪疏导,及时协调解决病人困难,减少病人焦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防控措施,规范诊治方案,体现人文关怀,确保患者早日康复。”王小娥说。

 
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人员每二十四小时做一次核酸
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人员每二十四小时做一次核酸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吉宁、侠克)北京市疾控中心17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农产品批发市场疫情防控指引》,该防控指引由北京市商务局制定。防控指引要求北京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工作人员、商户经营人员等每24小时做1次核酸检测,纳入“白名单”管理的每天增加1次抗原检测。

  根据防控指引,进入批发市场人员(除外埠货运司机外)要持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外埠货运司机进场需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场后要立即做抗原检测,抗原检测结果未出时,禁止下车。

  防控指引提出,有条件的市场应安排工作人员、商户经营人员集中居住,实行闭环管理;按照《集体宿舍日常防疫指引》,建立集体宿舍防疫管理制度,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批发市场工作人员、商户经营人员佩戴N95(或KN95)口罩,人员接触要保持1米距离,人员密集、封闭场所要派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做好疏通,防止扎堆聚焦。

  在日常管理方面,防控指引提出批发市场区域内禁止零售交易,禁止场内货物场外交易。对不同区域的经营人员要采取分区管理,商户经营人员除经营需要外,严禁到其他区域流动,各区域人员要尽量少交叉或不交叉等。

 
北京:零星散发病例与聚集性疫情交织
北京:零星散发病例与聚集性疫情交织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罗鑫)在17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5月16日15时至5月17日15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56例,管控人员47例、社会面筛查9例,其中44例与近期发生的聚集性疫情有关。

  庞星火介绍,近期北京市发生4起聚集性疫情,分别是:岳各庄市场相关聚集性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50例,其中工作人员27例、关联人员23例;房山区韵达快递长阳分部相关聚集性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45例;534路公交场站乘务人员及中铁十一局三公司两起相关聚集性疫情各新增感染者2例。

  庞星火说,4月22日至5月17日15时,北京市累计报告1169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涉及15个区。当前北京市零星散发病例与聚集性疫情交织,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要严防死守,科学精准,以快制快,坚决遏制疫情蔓延。

  截至5月16日24时,经北京市疾控中心评估,按照《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分级标准》,通州区1地、房山区5地,调整风险等级。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高风险地区17个,中风险地区29个。

  庞星火说:“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封控区内人员要理解、支持、配合各项防控措施,做到足不出户;管控区内人员原则上非必要不出门,严禁聚集性活动;解除封控管控的小区(村)按照防控要求做好人员管理、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和健康监测等各项工作。”

 
亮码乘车
亮码乘车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5月17日,北京公交集团的工作人员在地铁北苑路北站提示乘客乘车需查验健康码。

  根据北京市疫情防控需要,为做好精细精准防控,自2022年5月17日首班车起,北京市疫情防控封控区、管控区周边的190条地面公交线路重点车站和54座地铁车站,查验乘客健康码上车。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沪郊,一个城中村战“疫”的日子
沪郊,一个城中村战“疫”的日子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张国民(右)在检查发放给村民的物资。  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本报记者杨金志、兰天鸣


  上海郊区,一个9000余人的城中村里,确诊病例超过1200例,单日新增最高时达到106例。

  这个村就是嘉定区江桥镇五四村。大名鼎鼎的江桥蔬菜批发市场近在咫尺,附近工厂企业密布,外来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频繁。

  当记者近日来到五四村时,这里已经度过了疫情的“最艰难时刻”,实现了连续7日新增病例数为零。疫情风暴,渐渐远去。

一个城中村的艰难时刻


  “4月18日19时左右,我接到镇党委书记甘永康同志电话,让我紧急驰援五四村。”53岁的嘉定区江桥镇总工会主席、五四村下沉干部组组长张国民回忆说。

  半个小时以后,张国民和四名同事赶到五四村组成工作组。4月18日,五四村正面临“艰难时刻”:当天新增病例106个,密接人员超过200个。

  五四村是嘉定区最大的城中村。村党总支书记顾华杰说,留居村中的本地人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和孩子大多已经搬去商品房小区;绝大多数在附近工厂打工的外来人员租住村宅或者公寓房。

  5月14日,记者在五四村看到,这里道路街巷密如蛛网,小巷只容两人擦肩而过,不少巷子走到底就是个死胡同。如果没有熟悉的人带路,很容易迷路。街边时常可见“小卖部”“浴室”“厕所”这样的招牌。这些招牌里,蕴含着五四村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据介绍,村里80%的人家没有厕所,公共厕所一共5个。

  这个近万人的城中村,村两委干部一共5人,加上工作人员也只有12人。抗疫吃紧的时候,人手不足成为最大的难题。村委会副主任朱怡文说:“我们每天忙到凌晨3点睡觉,清晨5点就要准备新一轮核酸检测。”朱怡文自己,做的是转运密接工作。

  随后的几天里,在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下,村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增加到93人。

  工作组的第一件事排摸全村情况,并将防疫人员分为11个工作组,包括指挥组、生活保障组、核酸检测组、物资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作为点位指挥长,张国民还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固定的工作和休息时间,让大家保存有生力量。

  张国民自己睡眠不好,平时要靠安眠药入睡。疫情期间,每天的药量从两粒增加到三粒,白头发多了不少,人也瘦了十几斤。

越是艰难时刻,越不能乱


  城中村里道路错综复杂,门洞密密麻麻。尽管要求“足不出户”,但村民不可避免地需要进出。

  张国民渐渐摸清了村民们出行的规律:清晨有的老年人会出门散步、白天居民不太出门、晚上排队进公厕的人比较多……张国民给每个村组分配了5名特保人员,每天负责巡查,劝阻随意出门的行为。如果村民们有相关需求,巡查人员也会第一时间反馈。

  同时,工作组提出了好几个关于厕所使用的防疫方案。最终,工作组选择“最严格”的公厕管理方式。“村内每个公厕安排两人24小时看守,并要求每次只能进出一人,另外再安排4个保洁员随时清洁卫生。”

  记者在村中街巷行走时,看到一辆电动三轮车在弄堂里缓缓移动,消杀人员手拿消杀喷杆,向两旁不停地流动消杀。弄堂很狭窄,三轮车甚至不能调头,开至弄堂尽头就手推着倒退出来。

  为了提升效率,村里还采购了十几辆电瓶车,三四个核酸检测工作人员坐在改造过的三轮车上,挨家挨户上门做核酸。

  工作组成员遇到误解和困难时,张国民总会说:“我们再做一次群众工作;我们再打电话劝一劝;我们再给想想办法,做到问心无愧……”

  “越是艰难时刻,越不能打乱仗。”在这些天的坚守里,五四村每天的新增病例数经历了一个“下楼梯”的过程:100多例、60多例、20多例……到5月7日,新增感染者数字降到了“0”。

  目前,这个数字再未变过,阳性感染者人数被暂时锁定在1257人。

  5月14日,五四村从封控区调整成为管控区。

最对不起的人,是八旬老母亲


  夜深人静的时候,张国民会记录当天的战“疫”经历。这些经历多与人有关:

  最对不起的人是感染新冠病毒的86岁的老母亲。张国民家里兄弟姐妹5人,他是老小。父亲去世后,老母曾跟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过,但最后还是习惯独自生活在老村老宅里。

  平时每周六,张国民都要回老宅为母亲做一顿饭。“抗疫期间,我每天路过老宅门口,只能匆匆往家里看一眼老母亲。耳背的母亲每次给我打电话,问我为什么不去看她,我眼泪只能在眼眶里转。她染病后,是其他工作人员转运走的;她出舱后,我在五四村工作,也不能去看她照顾她。”

  最需要表达歉意的人是几位下沉干部。一位下沉干部的亲叔叔去世了,上午在村里做核酸检测,下午去殡仪馆为老人送行,晚上就回来给村民发菜;另一位爷爷去世了,去医院看了老人最后一眼,之后也回到了村里继续工作。

  最感谢的人是村民。“村民在家里待了近两个月,但绝大部分没有埋怨,没有牢骚,而是积极支持、配合、理解,已经为抗疫大局付出了最大努力。”

  张国民总喜欢用马拉松来比喻五四村的战“疫”历程。张国民在全国各地跑过51场全程马拉松,这次抗疫是他的“第52场马拉松”。

  在村子里,张国民不断告诉团队成员:“我们就好像在跑一场全程马拉松。现在已经到了马拉松最艰难时候了,后面就是胜利的冲线,再顶一顶,再坚持坚持就到终点。”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脉搏”稳健融资持续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脉搏”稳健融资持续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5月17日,值守员工在上海清算所运营指挥中心工作。  新华社发
 
 
  新华社上海5月17日电(记者潘清、桑彤、陈云富)坐落于上海黄浦江两岸的证券、期货、黄金、外汇、保险等要素市场17日悉数正常开市。各大金融机构的服务也通过云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直面疫情考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脉搏”如常稳健跳动。
 
  作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10余家金融要素市场,各类持牌金融机构约1700家。2021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逾一成。
 
  疫情来袭,给上海金融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带来严峻挑战。各大要素市场和金融机构沉着应战,通过“闭环管理+远程办公”等模式确保交易正常开展、业务平稳运行。
 
  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时间启动全所最小运行单元驻所办公,确保疫情期间的业务交易运行和制度供给。在此期间,沪市上市公司基本完成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披露,科创板IPO申报数量较往年同期有所增长,科创板做市商相关制度的公开征求意见也顺利启动。
 
  疫情期间恰逢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上海期货交易所线上交易正常运行,一系列“上海价格”稳定输出。统计显示,4月上期所累计成交额超10.5万亿元,旗下国际平台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同期成交量、成交额增幅分别达25.8%和83.3%。
 
  作为衡量投资者参与程度的重要指标,上期所商品期货持仓量维持平稳,4月末超过730万手,较前月小幅下降1.5%,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者参与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同期持仓量增长了5.3%。
 
  “从货物到资金线上运转全链条的逐渐打通,帮助我们缓解了疫情下短期物流萎缩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上海龙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星说,上海龙橡疫情期间加大了对线上平台的运用,通过期货到期交割和仓单转让及抵押,降低下游工厂备货难度,快速回笼资金。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护卫金融市场“大动脉”基础设施高等级安全的同时,为银行间市场构建起“立体保供”体系。依托提前布局开发的交易平台互联网接入等新业态,中心支持重要金融机构搭建远程交易室,助其多节点无缝接入市场,并在合规、安全前提下帮助机构实现应急授权、应急报价、应急成交。4月以来银行间市场日均成交达到7.7万亿元,恢复至今年前两月水平。
 
  3月末以来,上海银保监局调度指导上海银行保险机构,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应贷尽贷应续尽续、能减则减能让则让、能保则保能赔则赔”的原则,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务工作,推进各项金融政策落地执行。上海证券、期货、基金3家行业协会联合推出11条举措,鼓励行业机构积极对接市场主体的融资、风险管理等需求,助力企业应对疫情下的市场价格及汇率波动等风险。
 
  呼应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要求,上海金融机构在业务“不停摆”的同时积极加大信贷投放和纾困力度,通过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减费让利等方式,积极支持市场主体抗击疫情、推进复工复产。
 
  面对疫情下的特殊情况,光大证券迅速调整工作安排,项目组采取联络专人化、服务线上化、部分底稿电子化,中后台关键岗位“双岗互备”,确保了重大投行项目顺利落地。
 
  交易服务不“断档”的同时,上海金融市场融资保持活跃,对外开放继续推进,为抗击疫情、保障实体经济运行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
 
  4月27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上海清算所发行市场首只“支持上海抗疫保供”主题金融债券,发行总额50亿元。5月5日,上海清算所支持东方证券完成全球首单“玉兰债”发行登记,实现了这一创新业务在欧元计价领域零的突破。
 
  截至5月17日,4月以来沪市相继迎来20只新股登台亮相,合计首募规模接近670亿元。其中,八成新股落户专注于“硬科技”的科创板,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4月28日首单央企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项目华夏中国交建REITs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为央企利用资产上市平台打造全周期资产运作模式提供示范。5月16日,上交所ETF市场又添“新丁”,汇添富中证沪港深张江自主创新50ETF亮相,为集聚逾10万家科技型企业的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引金融“活水”。
 
从一顶帽子看我国产业转移趋势
从一顶帽子看我国产业转移趋势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郑州电(记者孙清清)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作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瑞能服帽”就是一家因“转移”而蜕变的企业,一年生产上千万顶、数千种款式的帽子,已经成为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帽子王国”的“大挪移”


  记者走进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瑞能服帽工厂,仿佛进入了“帽子王国”,数千种颜色和款式各异,不乏欧美、日韩及国产知名品牌的帽子在这里生产,并发往国内外。

  在智能绣花车间,一台台智能绣花机飞快地在帽片上刺绣,齐刷刷地发出“噔噔噔”的响声,绣出一个个精美图案。每台绣花机1小时能完成200多顶帽子的绣花工作量。

  记者见到跟单员任继青时,他的电脑右侧排放着35款帽子样品,而他正处理来自法国客户的帽子款式修改意见。“海外客户先把订单下给公司在江苏张家港的销售分公司,再由销售分公司的同事把外文邮件译成中文,转给我们跟单员,安排和跟进生产。”任继青说,从上午到下午3点,他大半天处理了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的2万顶帽子订单。

  “公司每年推向市场的帽子新款有三千到四千个。”瑞能服帽总经理唐书景说,今年一季度公司完成了400万件帽子订单的生产、交付,同比订单量翻了一番,今年的订单量预计达1200万件。

  从2011年开始,唐书景陆续把位于江苏张家港的业务转移到淮阳。如今,公司的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均已转移到淮阳,公司总部也换成了淮阳。而昔日的“总部”张家港只留下销售分公司,用于洽谈和承接海外业务。

从“孔雀东南飞”到“雁归来”


  作为瑞能服帽的创始人,唐书景向记者坦言把企业建到淮阳的考虑。“与沿海相比,淮阳人力资源充沛,交通区位优越,拥有高速、高铁、河运等多种交通方式,这些是劳动密集型帽子企业的关键生产要素。”唐书景说。

  唐书景返乡创业、把企业内迁,不仅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从“孔雀东南飞”到“雁归来”的反映,更是我国产业转移趋势的一个生动缩影。

  1993年,17岁的唐书景没上完高中,便离开家乡淮阳,远赴广东东莞鞋厂打工。“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后,一些外资企业纷纷把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沿海。我到广东打工时,正是这些产业最红火的时候。”唐书景说,随着我国东南沿海生产成本上升和产业升级,2000年以后,一些外资企业相继向东南亚转移,也有部分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

  凭借多年闯荡市场积累的经验和人脉,2004年,唐书景从企业辞职,从珠三角来到长三角,在张家港成立了瑞能纺织品有限公司,主要承接日本的帽子订单。2010年,唐书景看中了淮阳劳动力资源充沛、人力和土地成本低的优势,在淮阳租厂房,尝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帽子生产线。

  历经10多年的不间断“转移”,唐书景在淮阳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从4亩扩至107亩,建起一栋栋标准化厂房,产品涵盖布帽、草帽、毡帽等,各类帽子年产能达三千万顶。

  唐书景介绍,瑞能服帽仅在淮阳就拥有千名员工,工厂配有宿舍楼、餐厅、图书室,免费吃住。另外,在淮阳及其周边县区、安徽、湖北等地建起了“卫星工厂”,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环境变了,是我追加投资的底气”


  记者问唐书景,他不断在中西部一个县追加投资,底气从何而来?唐书景说:“环境变了。”他口中的“环境”,除了中西部地区县域基础设施“硬件”的极大改善,也包含营商环境“软件”质的提升。

  “去年,政府为公司厂房全程代办了不动产权证,一周就办好了,公司一趟也没跑。”唐书景说,之所以这么快,是政府出台了“帮代办”机制,让企业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企业只要在手机App或打电话给政府帮代办专员,提出代办需求,政府全程包办,办事可以“一次都不跑”。

  目前,以瑞能服帽为代表的服帽产业已成为淮阳8个支柱产业之一。在淮阳的8个支柱产业中,7个是转移过来的“无中生有”的产业,包括特种玻璃、教育用品、塑料制品、可降解新材料等。

  淮阳区营商办主任靳遵杰说,正是人力、土地等因素和软硬件的提升,使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地区县域,具备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而瑞能服帽就是这一过程中最生动的“注解”。

  如今,瑞能服帽已在淮阳布局建立纸箱厂、印刷厂等完整帽子产业链条,正不断强化研发、设计能力,着力打造自主品牌,积极扩展电商、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渠道,力争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迈向产业升级新征途。

 
中欧(亚)班列“多点开花”助力江苏稳外贸
中欧(亚)班列“多点开花”助力江苏稳外贸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南京5月17日电(记者刘巍巍)搭载100个标箱、货重1150吨、货值365万美元的中欧班列(苏州)16日经满洲里出境,驶往奥地利、荷兰。“货物主要为电子产品、纺织品、电动工具等。复工复产期间,铁路运输比海运和空运更便利,因此中欧(亚)班列最先恢复出口业务。”苏州市国际班列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说。

  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强省、外贸强省。本轮疫情以来,国际海运一柜难求、运费大幅上涨,中欧(亚)班列“多点开花”,助力江苏外贸企业复工复产。

  5月初,旭川化学(苏州)有限公司9.7吨聚氨酯原液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在中欧(亚)班列助力下,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拓展新客户,预计年均增收约900万美元。”旭川化学(苏州)有限公司关务经理申留弟说。

  近日,搭载2.2万余吨热轧卷板的东行过境班列驶入连云港港,装船发往东南亚地区。“我们优化监管流程,保障顺利通关。”五矿物流连云港有限公司负责人丁超说。

  稳定出口的同时,中欧(亚)班列在保障进口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10日,中欧班列“江苏号”南京回程班列抵达南京,这趟从德国启程的中欧班列载有200多种货物。金陵海关驻江北办事处副主任康政介绍,截至目前,南京中欧回程班列已开行36列,进口货物2.01万吨,总货值突破1.5亿美元。

  1至4月,江苏19条中欧(亚)班列共开行705列、搭载标箱4.69万个、货值90.26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54.7%、63.2%、40.22%。

 
我国信息通信业由大向强跃升
我国信息通信业由大向强跃升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5月17日大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7日电(记者贾立君、李欣)“我国信息通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在从小到大的基础上,迎来由大向强的跃升。”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的2022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驱动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有效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网络规模全球领先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近160万个,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宽带和光纤网络,网络规模全球领先。
 
  统计表明,我国光纤用户占比由2012年的不到10%提升至2021年的94.3%,固定宽带由百兆迈向千兆跨越升级。网络架构持续优化,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布局,网络质量达到甚至优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网络能力演进升级,IPv6普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2年3月,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占全部网民数的63.01%,已申请的IPv6地址资源位居世界第一。云网协同、算网融合持续演进,算力、算法、数据协同的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
 
  技术产业更加成熟壮大,重点领域实现世界领先。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从“3G突破”“4G同步”,走向“5G引领”;5G芯片、移动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我国企业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保持世界领先。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新兴领域跻身一流。据介绍,我国通信设备、智能终端、计算机等产业链竞争力明显增强,光通信设备、国产智能手机占据全球半数份额,带动处理芯片、存储芯片、显示屏等上游环节协同突破,产能、营收和利润保持世界领先。
 
创新应用深度覆盖
 
数字便民普惠共享


 
  “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数字服务市场。”张云明说,创新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生活生产实现深度覆盖,消费领域拓展了数字生活新空间。
 
  其中,我国电子商务销售额全球占比从2012年的8%提升至2021年的57%,成为全球最大市场;2021年,我国移动支付金额达到527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227倍。5G应用涵盖交通、医疗、教育、文旅等诸多生活领域。
 
  生产领域催生数字经济新动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从无到有建成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走出一条“建设与应用相协调、发展与安全相统筹、补课与创新相并行”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迈入全球前列。工业互联网已应用于45个国民经济大类,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
 
  近年来,我国连续组织实施了7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累计支持全国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和6万个农村4G基站建设,目前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提升到100%,贫困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数字便民实现普惠共享。
 
  与此同时,科技适老成效显著,10余项适老化标准规范相继出台,375家老年人常用的网站、APP均推出适老助老功能,基础电信企业“老年人一键呼入人工客服”服务超1亿人次。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深化合作造福世界


 
  张云明说,我国信息通信业行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下一步全行业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将统筹谋划、适度超前,系统化推进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建设,深化数网融合、算网融合和云边协同发展,提升覆盖深度和广度,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同时,将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数字惠民水平。特别是要深化电信普遍服务,继续面向农村脱贫户实施精准降费,拓展农村网络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实施适老化改造升级行动,助力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共享便利数字生活;响应群众“急难愁盼”,完善APP全链条监管体系,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切实加强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持续提升5G服务质量。
 
  会上,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通过视频致辞时说,当今世界,人类和技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世界目睹了数字技术的能力及其改变我们未来的方式。从5G到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诸多领域的新兴数字技术正在突破可能的边界,与之前的其他突破性技术一样,它们将对人类和地球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深化国际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张云明表示,在5G/6G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数字鸿沟弥合等重点领域,我国仍将加强与国际的合作,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数字化发展成果更好地造福人民、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浙江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启示
树我邦国 天下来同
浙江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启示

( 2022-05-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图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展厅。    (浙江大学供图)
 
▲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石坑垅浙大教工宿舍,风雨龙吟楼。   (浙江大学供图)
 
▲1998年9月15日,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新浙江大学在杭州成立。      (新华社记者王定昶摄)
 
  
 
  
 
  
 
  本报记者方益波、朱涵
 

 
  晚清末年,留日归国青年韩清泉、厉绥之立志开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医院,他们联合几位同学,在杭州羊市街创办了浙江病院,各医师不领取正式工资,仅支取最低生活费,韩、厉等人还将自己其它收入也捐给医院,为贫困病人免费治疗。
 
  以浙江病院为基础,成立了浙江医学专门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第一所医学专门学校,即今日浙江大学医学教育的源头。
 
  和医学一样,从1897年创校之日起,浙江大学各门学科建设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同进退、共忧欢。125年薪火相传,以“求是创新”精神,书写“大学之道”。
 
  历史证明,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每一所中国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所在。
 
初 心


 
  厉绥之在1899年考入求是书院。这是中国最早的新型高等学府之一,由杭州知府林启创办。1902年,厉绥之考取赴日官费生,接受同窗好友鲁迅的意见一起学医,寻找强国强族的路径。
 
  厉绥之晚年回忆,当时鲁迅对他说,做医生不为赚钱,而是为劳苦同胞治病出力,清政府以民脂民膏给我们出国留学,我们应报答劳苦大众。
 
  求是书院始创之年,国事维艰,不少像厉绥之一样的有志之士,舍弃科举,投身新式教育,期待学成报国。书院秉持“育才、图治”宗旨,办学方针为“振兴中华,御侮图强”,在教授数理化同时,重视国文教育和民族意识培养,“时务尤当留心”,走出了邵飘萍、陈独秀、蒋百里等一批新型人才。
 
  据记载,求是书院师生讲求“勤”“诚”,“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孳孳为学,互以敦晶励行相勉”“如有以功利之说进者,常笑之”“不应沾之于贪权功利为满足”。
 
  书院相继演变为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等,直至定名浙江大学。岁月变迁,求是精神长存。无数热血青年,在历史洪流中奋楫前行。
 
  1938年6月26日,在抗日烽火中西迁的浙大,在江西泰和举行西迁中第一次毕业典礼。竺可桢发表讲话,希望同学们“不求地位之高,不谋报酬之厚,不惮地方的遥远和困苦,凡是吾人份内所应该做的事就得去做”。当时同学们集体吟唱的是北宋张载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久,竺可桢邀请马一浮撰写了充满传统文化精髓韵味的《大不自多》校歌,取材于《易经》《书经》《礼记》等典籍,以四言体文言呈现。自此,“树我邦国、天下来同”的歌声响遍大江南北,穿越历史时空。一代代浙大人,怀着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致力成为研究真学问的“大先生”。
 
  这届毕业生中,有一位农经系女生赵明强留校任教,1946年浙大回迁杭州后,获得奖学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一年前,她的丈夫、浙大青年教师朱祖祥考取了全国唯一的土壤化学专业公费留学,已经在密歇根大学学习。
 
  中国要变了,消息悄悄地在留学生中流传。夫妻俩决心尽快回到祖国参加建设。此时朱祖祥已在密歇根大学任教,以出众的才华在美国土壤学界初露头角。校方对他大力挽留,他婉言谢绝。
 
  1948年秋,朱祖祥夫妇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几个月后迎来了杭州解放。朱祖祥夫妇受聘于浙江大学,满腔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科教事业。朱祖祥曾担任浙江农业大学(后合并入新浙江大学)校长,他是中国土壤学的泰斗,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土壤学教材,培养出第一批土壤学研究生。他还在杭州建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担任了第一任所长。1980年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赵明强也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专家。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教授就是赵明强的学生,他深情地说,今天他满怀报国热情,在全国奔波,为三农问题鼓与呼,一直是来自老师的教诲在激励着他。
 
  今天在浙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选择扎根基层、服务民众。与2017届毕业生相比,浙大2020届毕业生选调生录取同比增长81.2%,赴重点区域人数同比增长31.5%,赴重点领域、重点单位人数同比增长34.53%。2021年毕业的浙大法律硕士刘佳玮,没有选择券商、律所的高薪机会,主动要求去内蒙古做一名选调生。他说,如果在职业选择时仅仅考虑经济收入和舒适程度,就无颜和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分享浙大人的光荣称号。
 
传 承


 
  “要在发展相对落后的龙泉,把汽车空调产业打造成‘世界单项冠军’。”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熊树生下派到丽水龙泉市帮扶产业经济已经十多年了。他刚到这个浙西南偏远山区时,本地汽车空调维修件企业大多采取作坊式手工生产,如今已拥有全国领先的汽车空调系统研发、检测、标准制订、成果转化创新综合体。
 
  “能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区域产业发展是科研工作者的光荣。”熊树生说。
 
  浙江大学在龙泉建设了校地合作的首个新农村实验示范点,设立龙泉创新中心,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的号角声中,大批浙大专家学者奔赴云南、贵州、新疆等地,胼手胝足、一砖一瓦帮助乡亲父老们走上小康路。
 
  这种深沉的情感,来自于烽火弦歌的校史和这片古老的土地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在龙泉一个名为“芳野”的村落,一座斑驳沧桑的“曾家大屋”里竖着一块碑,上书遒劲大字“求是精神”。
 
  1939年2月,考虑到战时东南沿海各省的青年人求学不便,浙大派郑晓沧等到浙东一带考察,创办了龙泉分校。有评价认为,龙泉分校是国际教育史上唯一在战区新办的大学,显示出中国具有最伟大的力量。在这里,培养出了数学家谷超豪等蜚声国际的著名学者。
 
  “龙泉办学的岁月诠释了浙大师生扎根大地、报效家国的责任担当。”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说。
 
  教师们住在用杉树皮盖屋顶、一下雨就无法令人入睡的木屋中,还饶有诗情地取名“风雨龙吟楼”。学生们在桐油灯下刻苦攻读。课余和当地百姓一起唱抗日歌曲,组织话剧演出。
 
  郑晓沧是著名教育家,十分重视本国文化,忧虑当时许多学校“三年级生有能西洋之跳舞而未知孔孟为何人者”,尽力为浙大延请国文教授。1945年考入龙泉分校的毛昭晰,此前已随在浙大任教的父亲在芳野住了4年多,他记得,在小路相遇,郑教授会停下来靠在路边打招呼,让他先走。
 
  “春天有红色的杜鹃、淡紫色的马银花、黄色的羊踯躅、白色的金樱子、粉红的野蔷薇、紫红色的紫云英。……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金黄的野菊花,它们在秋阳的照耀下,和红色的马桕树相互争艳。芳野美丽的景色,无数的鲜花,在我心里永远留下美好的记忆。”毛昭晰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抗战岁月祖国山水的美好诗意深深烙印在毛昭晰的心里,融入他此后一辈子爱护文物古迹、为维护中华文脉而努力的深厚情感中。
 
  毛昭晰先后任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学术成果丰硕。1978年他倡议设立杭州大学文博专业,为浙江文博事业发展奠定基础。1983年6月,浙江省委决定任命毛昭晰为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毛昭晰提条件,关系留在杭州大学,只拿学校工资。省委同意了。
 
  此后几十年,这位学者局长在城市化狂飙突进中奔走、呼吁,亲力亲为,保护了一大批文物古建、古城镇。河姆渡文化遗址、秋瑾纪念碑、运河文化遗存、东周王陵遗址……他还在浙江省人大、全国人大任职,发起了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议案,推进修订《文物保护法》。
 
  历史风貌整治工程搞拆除,毛昭晰听说后从病床爬起来,不请自到赶往现场,呼吁停止拆迁。给干部做讲座,讲到某些为了经济而破坏文化遗产的案例时,他情绪激动,导致眼底出血。
 
  他曾说:“我只是一个书生,凭责任感做事。曾经是人大代表,不是炫耀的头衔,而是增加了为人民说话的责任。我不考虑什么明哲保身、惹不惹麻烦。我说了这么多真话,也没有什么麻烦。”
 
  竺可桢有一段著名的演讲——科学精神是什么?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为国家民族保护文脉、传承文化,在浙大有悠久的传统。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先贤和后进屐痕常新。
 
  常书鸿本可以在巴黎过大画家生活,但是他抛下一切,来到“四十里无人烟的孤僻所在”敦煌,撸起袖子盖房种田、清理流沙、修复壁画。历经劫波数十年,被誉为“敦煌守护神”。曾有人问:“如果有来生,你将如何选择?”这位浙大校友回答:“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为往圣继绝学。姜亮夫、蒋礼鸿……淡泊名利、皓首穷经,推动了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2022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浙大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教授说,发掘提炼优秀历史文化中最精华、最经典的部分,走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接地气,扬正气,将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006年至今,浙大一个年轻团队加入到守护敦煌的队伍,多年深耕物联技术,攻克一个个难点,为莫高窟装上环境监测系统,每个洞窟的数据都可实时呈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评价:“做了一件对莫高窟非常有用的工作”。浙大团队还为山西佛光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古迹建立数字档案。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如何在人文与科学的融合趋势中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深远意义。
 
  2005年以来,浙江大学主持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联动全球260余家文博机构,历经16年,踏访世界各地,为12250余件(套)中国古代画作建立起精准的数字化档案,推出了目前全球范围内收录作品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不久前,项目举办阶段性成果展,引起轰动。
 
创 新


 
  留德回来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36年到浙江大学任教。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为探测中微子这一物理学重大课题做出重要研究。他还培养出了包括李政道在内的一批优秀学生。
 
  1960年,面对国家召唤,王淦昌留下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隐姓埋名17载,为国铸剑,“两弹一星”横空出世。
 
  这样的浙大人,如星辰照亮中国的科技天空。在核试验基地马兰走出的院士中,有程开甲、吕敏、杨裕生,还有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浙大人牢牢记住,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1964年浙大研制我国第一台250万幅/秒高速摄影机,1966年成功拍摄了我国第一套核爆炸过程照片。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成为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搭载的降落相机光学镜头就是来自浙江大学的成果。
 
  盾构机被称为“世界工程机械之王”,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盾构机依赖进口,一旦出现故障只能停工,花高价请外国专家来维修。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杨华勇清晰地记得,2001年在广州,一台德国海瑞克盾构在掘进过程中出现故障,整个工程都停下来等待德国专家。等了很久,来了一个26岁的年轻人,他只是在台北工作过2年,被德国海瑞克公司聘为现场工程师,到了中国大陆就成了专家。从他离开家门开始计算,每天要付他3000美元的服务费。整个维修过程当中,还不允许当地工程师介入。
 
  中国对盾构机的需求很大,必须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杨华勇带队与相关单位联合攻关,于2007年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完全自主设计制造。首次应用显示优于国外同等盾构。盾构批量国产就此起步。如今,中国的隧道工程几乎都是中国盾构完成。不到10年时间,中国成为盾构设计制造的世界强国。2017年,国产盾构机产销量达到全球第一,出口全球几十个国家,实现中国装备制造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凝聚国家急需的重点攻关方向,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和创新范式迭代升级,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任少波说,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走向世界,浙大将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致力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近期,浙江大学牵头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进行离心机地下主机室施工。项目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说,这个超重力离心机的容量全球第一,可构建从瞬态到万年时间尺度、从原子级到千米级空间尺度等多相介质物质运动的实验环境,将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物质前沿科学发展提供先进的试验平台。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板块会聚正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前沿竞争高地。近年来,杨华勇关注点从大型盾构掘进装备发展至机械制造交叉学科,涉足生物器官3D打印;年逾九旬的唐孝威院士从“两弹一星”跨越到“脑科学”……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北,在实验室探寻生命和宇宙的奥秘,在古书典籍里焚膏继晷,在社会治理中研究经世致用,在乡间田头服务民众福祉,在市场海洋中搏击风浪创造财富。面对疫情、灾害以及无数日常,有惊心动魄,也有琐屑繁复,有殿堂高光,也有蓬蒿潜默。无论在哪里,每一位浙大人,都在用人生轨迹书写时代的答卷。无论在何时,每一所中国的大学,始终要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明白要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