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遨游九天今凯旋 |
写在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之日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
|
守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快 准 严
实 |
从四个关键字看动态清零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放眼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奋进高质量发展观察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总书记对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新指示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近日,在海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新的重要指示。
34年前的4月13日,海南被正式批准建省办经济特区。
4年前的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就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关注过自贸港问题。上世纪80年代在厦门工作期间,他就提出发展外向型经济、把厦门建设成具有自由贸易特征的多功能经济特区的设想,较早研究自贸港问题并推动某些政策在厦门实施。
建设海南自贸港,就是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就是要以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支持和推进经济全球化。
从海南出发,飞行4小时范围内可抵达2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世界47%人口、30%的GDP;飞行8小时范围内可抵达59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世界67%人口和41%的GDP。
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重要的改革试验田,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位于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水系交通要道上……无论从历史、自然、现实哪个维度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海南都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由海南来完成这项历史性任务,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安排,不断摸索、大胆试验,现在蹚出来一条路子。”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什么样?如何建?
国际上典型的自由贸易港,基本都采用西方现行制度。
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既要具备自由贸易港的基本要素,更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意味着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没有任何模式可供照搬。
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坚持”,进一步道出“中国特色”的深意:
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
要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不动摇,加强重大风险识别和防范,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
回看过去4年,从“逐步探索”到“加快探索”,再到“加快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海南自贸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从顶层设计到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从方向目标、思路原则到关键举措,都亲自统筹谋划、科学部署、领航定向。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对外公布;2021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获表决通过;2022年2月10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启动……
从正式提出到全面实施,4年来,海南自贸港,这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进展明显、蹄疾步稳、有力有序。
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面向未来,海南自贸港的蓝图愈发清晰:
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主笔:潘洁、吴茂辉、邹多为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韩正在河北雄安新区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
始终牢牢把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
严格按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疫情下物流堵点调查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
4月初,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力畅通交通运输通道,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切实保障重点物资和邮政快递通行。
随后,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进一步统筹做好公路交通疫情防控和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精准做好公路疫情防控工作,科学合理设置公路防疫检查点,千方百计保障服务区正常运行。
“新华视点”记者了解到,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这几天,各地物流不畅问题有所缓解,跨省市的长途货运量有所增加。
从安徽芜湖到上海做货车司机7年,杨来宝谈到最近的跑车情况连声叹气:“这段时间是疫情发生以来感觉最难的时候。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路更堵了,高速下不去,服务区不让停。”
“最近我跑从上海到江苏的线路。到了张家港,我手里有当地货主给办的通行证,但就是下不了高速。第一个路口从头天中午12点排队到第二天早上8点,说不能下高速了。我绕了12公里到第二个路口,等到下午5点,也说有政策不让下高速。而且,车辆到了服务区也不让停。”最后,杨来宝只能把车停在高速公路上休息,空跑一趟,直接返回上海。
记者采访的多名司机都有同样的遭遇。一位物流企业的负责人表示,3月以来,货车开到目的地下不去车、卸不了货的情况越来越多,空跑概率为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甚至更高。公司经营压力明显增大。
被普遍诟病的还有办证难。“办通行证需要提交司机、车辆的信息,以及司机的核酸检测报告等内容,但是经常出现通行证审批还没通过,核酸报告已经超过48小时的情况,申报只能作废。”这位负责人说。
由于疫情期间住宿不方便,很多货车司机干脆把车停在路边,吃住都在车厢里。3月底以来,在上海外高桥区域港建路一带,原本开阔的6条车道有3条停满了货车,高峰期有七八百名司机停留于此。
记者了解到,上海交通部门、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集装箱分会联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给停留在这一片区域的司机发放了方便面、饼干、火腿肠等食品,大概够2天的消耗量。
很多货车司机挂靠在第三方公司,平常个人接单、自负盈亏,不少人还背负买大货车的贷款。由于不能接单,生计几乎快断了。即便像杨来宝这样为公司打工、拿底薪加提成的司机,本月收入也将减少一半。
一些货车司机喜欢拍短视频消遣。最近,他们上传社交平台的内容少了欢乐,多了担忧与委屈:“有通行证为什么不让我们下高速?”“三天没法下车,上不了厕所谁管?”……他们的遭遇牵动网友的心,不少人呼吁善待货车司机,让高速公路畅通起来。
公路交通承担着全社会70%以上的货运量和客运量,是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为什么疫情之下会出现交通运输“肠梗阻”?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初期,各个地方经联防联控机制批准设置了一批公路防疫检查站,截至4月10日,全国总共设置了11219个公路防疫检查站。这些检查站在初期切断病毒传播、遏制疫情蔓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在一些防疫检查站执行的政策不统一,甚至层层加码,部分地方还是简单以货车车籍地作为限制通行的依据,对于车籍地为中高风险地区的货车司机一律劝返,导致一些货车通行受堵。
记者采访的物流企业、货运司机以及部分基层干部也认为,物流不畅通的原因在于,各地在防控政策上层层加码,各自封闭。此外,由于统筹不够,各地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和统一稳定的政策。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不得随意限制货运车辆和司乘人员通行,不得以车籍地、户籍地作为限制通行条件,不得简单以货车司乘人员、船员通信行程卡绿色带星号为由限制车辆船舶的通行、停靠。
近日,交通运输部紧急部署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关停情况自查自纠。相关结果在官方公众号每日更新公布。截至4月14日24时,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共关闭收费站396个,占收费站总数的3.67%,比4月10日减少282个,下降了41.59%;共关停服务区140个,占服务区总数的2.12%,比4月10日减少224个,下降了61.54%。
此外,上海高速公路临时设置5处集卡车辆专用服务区;江苏对关停的高速路口进行适当调整,恢复其中40%;福建全省384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全部双向通行,254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全部开放运营……
一位上海产业园区的负责人表示,11日以来,物流保畅举措取得一定成效,园区日均货车流量从约210辆次涨到约270辆次。一些原本被迫停留在路边的货车,开始流动起来。
上海闵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连生说:“仍然要防止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政策在基层走样、出现层层加码的现象。我们公司的司机12日从上海到江苏常熟,在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抗原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行程卡绿码的情况下,仍因为下车上厕所、购买物资,被当地强行隔离,目前还不知道要隔离多久。而且,隔离每天要交450元,对货车司机是很大的负担。”
货车司机在接受采访时,普遍期盼三方面的改变:
一是提供食物、药品等基本生活保障,不随意给驾驶室贴封条,让司机有地方如厕、休息。
二是落实保通保畅的举措,不以车牌属地、行程卡带星为由阻碍司机接单工作。
三是提供核酸检测便利。货车司机是流动人群,需要单管单检,而且流动需要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他们希望适当减少费用,并且避免检测排长队,以节省时间、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货运物流行业存在一定的病毒传播风险,需要保畅和消杀形成联动联控机制。
上汽安吉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泽民建议,有关部门要为物流运输提供统一、透明的政策环境,以及便利化的管理,各地具体落实要加强协调与统筹。
记者日前从上海港采访了解到,由于陆路运输部分受阻,港区内累积的集装箱开始增多,堆放压力比较大的是冷链集装箱。目前,上海港可堆放3万只冷链集装箱,已经堆放了2.3万只,积压冷链集装箱还在不断增加。当堆放量超出了最大容纳量的70%,港口作业秩序就会受到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以往进出上海港的货物逐渐分流到宁波、天津等港口,货物运输压力也会传导到这些港口。
受访企业认为,物流受阻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解决,需要在全面推动保通保畅的同时,加强枢纽和干道的重点保障,同时着手构建供应链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长三角地区高铁部分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业内人士建议用来作为重点物资运输保障,缓解陆路运输的压力。
下一步将如何统筹防疫与保供?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要坚持开放运营状态,不得擅自关停。有条件的服务区,可设置高、中风险地区和冷链物流车辆的停放专区以及司乘人员休息专区,实施闭环管理。因出现确诊或密接人员等情况确需关停的,应报经省级联防联控机制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关停信息。高速公路服务区临时关停期间,要在严格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继续保留加油、如厕等服务功能,满足驾乘人员基本需求。
这位负责人表示,要强化督导检查。发现“一刀切”劝返、违规设置防疫检查点、擅自阻断公路运输通道等情况的,要通过严肃通报、约谈等形式,督促立即整改;对保通保畅工作不力、严重影响货运物流畅通、造成物资供应短缺中断、引发社会负面舆情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记者王辰阳、贾远琨、叶昊鸣)
新华社上海4月16日电
上海:努力打通堵点,提升电商平台产能和运力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说,受疫情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上海线上购物难的问题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外卖骑手被封控在小区里,一些大仓因防疫要求而暂时关闭,这些都让电商保供能力没法很好得到释放,“现在上海正在努力打通堵点,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帮助电商平台提高产能和运力。”
刘敏介绍,上海正在努力恢复运力,推动电商平台大仓、前置仓等商业节点网点应开尽开。目前,上海电商平台非涉疫大仓已恢复营业42个,非涉疫前置仓恢复营业779个,外卖骑手在岗人数1.8万多人,每天的配送单量180万单左右。与此同时,超市卖场等重点保供企业的线下门店也在逐步恢复营业。截至4月15日,重点超市卖场的非涉疫门店开业1011家,上岗员工数量较前期增长37%。
刘敏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配送效率,上海部分超市卖场推出米面粮油、蔬菜瓜果、洗护用品等多种家庭保供套餐,与街镇居委会对接或者通过企业App采集社区居民需求订单,然后由门店分拣配货,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到社区。比如,百联集团进行“集采集配”,累计供应“市民礼包”等保供物资150万份,与中国邮政、顺丰等大运力物流企业合作,送到居民社区。家乐福则与大众物流合作,投入40多辆小型货车,累计服务超过300个小区,日均订单量较前期增长38%。
刘敏指出,外卖骑手等保供人员流动性大,属于高风险岗位人群,上海也在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检测服务。目前,上海要求保供人员的核酸检测频率为“2+2”模式,即两日内第一日开展2次抗原检测,第二日开展1次抗原检测和1次核酸检测,循此往复。在核酸检测点的设置上,上海不仅推出保供人员专用或优先的固定采样点,还设置适当数量的流动采样点以及一些24小时服务点位,更好满足保供人员的检测需求。 (记者周蕊、袁全)
新华社上海4月16日电
太空归来,“感觉良好!” |
“太空三人组”已平安抵京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神舟十三号 |
新华社酒泉4月16日电(记者丁增义、黄一宸、米思源)北京时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半年之久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向迎接他们的人群挥手致意。
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见证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出征和凯旋,也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段“感觉良好”的铿锵步伐。
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太空,“太空出差三人组”踏上归程。
此时,从东风航天城仰望太空,正是月圆之夜。3位航天员归途迢迢,明月相伴。
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穿越“黑障区”,进入着陆场上空后,巨大的主降落伞迅速打开。那红白相间的伞花,绽放在空中,分外醒目美丽。
此时此刻,可以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太空创造的“金句”——“感觉良好”来形容现场人群的心情。
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开展出舱活动,3位航天员联袂抛出一段“群口相声”——翟志刚的“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的“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的“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彰显了中国航天员的乐观与自信,瞬间刷屏。
这样的良好感觉,充盈着他们在太空“出差”的6个月时光。
9时56分,返回舱成功着陆,如烟的尘土在戈壁滩上腾起数米之高。
“我是神舟十三号,我已安全着陆,返回舱正立,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落地不久,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返回舱内接力给大家报平安。
一句“感觉良好”,是中国航天员经过重大考验、突破重重挑战后,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事实上,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感觉良好”,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巨大努力。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设计师、神舟十三号回收试验队技术负责人彭华康介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家”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飞船从与空间站分离到返回舱降落东风着陆场,用时仅9个多小时,大大减少了航天员“舟车劳顿”之苦。
在医监医保人员的帮助下,翟志刚首先出舱,坐上地面人员为其准备的航天员专用座椅。他面带微笑,表示感觉非常良好,并向祖国和人民报告,圆满完成任务。
王亚平面带微笑向大家报平安,并对着镜头告诉女儿:“摘星星的妈妈回来啦!”
首次飞天的叶光富最后出舱,面对人群做了个“点赞”“比心”的手势。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到!
3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医监医保车。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告诉记者,针对航天员6个月长期在轨驻留返回地面后的医监医保需求,他们新研了航天员专用座椅、航天员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医监医保帐篷,形成航天员医监医保保障新模式。
航天员的“回家”第一餐也准备得非常充分。在返回舱着陆现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着陆场医监医保主任设计师吴元亮告诉记者,地面工作人员还为航天员准备了花卷、小米粥、咸菜等清淡素食。
为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感觉良好”归来,无数航天人在背后默默奉献。中国航天人接续攻关,实现了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感觉良好”。
太空浩瀚,征程漫漫。中国航天人奋楫星海的脚步从未停滞。今天,从太空“出差”归来的3位航天员再次踏上祖国大地。这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结束,也是中国航天接续奋斗的再出发!
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一路,荆棘密布;这一路,繁花遍地!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郭明芝、田定宇)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于2022年4月16日下午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和成员到机场迎接。
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中国太空探索计划的重大胜利 |
海外专家和媒体热议神舟十三号乘组凯旋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神舟十三号 |
美国太空网站发文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迄今在太空轨道上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航天员王亚平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国女性。三位航天员在为期半年的任务期间,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完成了20多项不同的科学实验,并开展了两次“天宫课堂”,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是中国太空探索计划的重大胜利。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太空科学方面的进步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鼓舞。通过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中国将扩大其科学范围。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吸引了发展中国家,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了一系列航天项目合作,促进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惠及非洲人民生产生活。
日本共同社16日对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进行了报道,称3名中国航天员16日上午顺利返回地球,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驻留太空时间的最长纪录。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舱进行了技术方面的验证等,中国反复进行航天员的轮换和物资补给,为空间站的运用做准备。
纳米比亚科技大学经济学讲师拉梅克·奥达达说,中国在空间站建设和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了中国力量。希望中国能够分享在科研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破进展,继续与该国加强合作,“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航空、航天人才,期盼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纳米比亚的宇航员能够登上中国的空间站。”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中国太空政策研究的学者莫莉·西尔克日前在接受美国太空网站采访时表示,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了生动的太空授课,展现了中国取得的进步,旨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她表示,与中国航天员的实时互动活动真实展示了中国空间计划的技术能力和实用性。这类活动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并鼓励年轻人从事以科学为基础的职业。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布拉德·塔克近日在堪培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对于推进中国空间站的长期发展和全面运营很重要。此次任务表明,中国航天员有能力进行长期的太空飞行,未来的相关目标和计划“令人兴奋”。
(参与记者:谭晶晶、岳东兴、白旭、陈诚、白林、华义)
直击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着陆 |
少绕6圈!中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神舟十三号 |
新华社酒泉4月16日电(记者任军川、于嘉)当“太空三人组”离开地球时,大漠胡杨用翩飞的金叶为他们“饯行”。秋去春来,绿意萌发的戈壁梭梭喜迎他们归来。
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结束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回到地球的怀抱。
当日破晓前,搜救队员已整装待发。东风着陆场周边各个点位,警卫人员部署到位。人们不时仰望天空,期待着,盼望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阵阵风声让戈壁滩显得更加寂静。不知过了多久,耳畔忽然响起直升机的轰鸣声。数分钟后,天空传来“嘭”的一声巨响。
“看见了!看见了!主降落伞打开了!”有人高声喊道。
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天空,只见红白相间的主降落伞吊挂着返回舱徐徐降落。
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天空盘旋的直升机随之缓缓降落,地面分队的车辆也向着陆点疾驰而来。
万众瞩目下,返回舱舱门打开,医监医保人员上前与航天员交流。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出舱后表情轻松,挥手向大家致意。
警戒线外围,人们欢呼“欢迎回家”,并纷纷举起手机和相机拍照,定格这珍贵的历史瞬间。
参与着陆场外围保障工作的内蒙古额济纳旗边境管理大队政治教导员巴达日勒图说,能为国家航天事业出一份绵薄之力,感到无比光荣。
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牧民达布西拉图提前2天将放养的40多峰骆驼赶回圈中。“我们一直关注着三位航天员的动态。”达布西拉图说,“他们返回到离我家不太远的地方,我非常自豪。”
额济纳旗小学四年级学生杨惜彤一大早就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返回舱返回直播画面。“之前看‘天宫课堂’上的实验,觉得很神奇。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像王亚平阿姨一样,探索宇宙奥秘。”她说。
新华社酒泉4月16日电(记者米思源)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从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返回地面,全程仅用9个多小时,中国载人飞船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回家”。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体设计师、神舟十三号回收试验队技术负责人彭华康介绍,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后,不仅航天员回程提速,整体舒适度也进一步提高。
快速返回模式,主要依靠减少飞船在轨绕地飞行圈数来实现。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后,需绕地飞行数圈后,择机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的是11圈返回模式,绕地飞行一圈约需1.5小时。”彭华康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在保持主要项目不减少的基础上,对返回过程中的部分飞行事件进行压缩和合理裁剪,将以前需要在绕地飞行11圈内完成的飞行事件压缩到5圈完成。
返回时间的缩短,对着陆场系统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说:“针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东风着陆场反复推演不同情况下的搜救力量行动方案,做到正常情况有方案、异常情况有预案、极端情况有对策。”
据了解,我国今后的载人飞行任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将成为常态。
航天员出舱方式新 医监医保模式新 返回时节应对新 |
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任务呈现三大新变化 |
|
( 2022-04-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神舟十三号 |
一是航天员出舱方式新。与以往不同的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每出舱一名便被送入医监医保载体,尽可能缩短航天员出舱后在野外环境暴露的时间。
“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身体会发生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变化,给返回后的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任务带来极大挑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吴斌说。
二是医监医保模式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东风着陆场新研发了航天员专用座椅、航天员医监医保车、航天员医监医保帐篷,形成首选医监医保车、备选充气帐篷、保底使用医监医保直升机的航天员医监医保保障新模式,为航天员度过着陆初期地面重力再适应这一关键时段提供更舒适的环境,为航天员后续身体恢复打好基础。
神舟十三号搜救回收任务首次启用第二代医监医保车,车内设施配备齐全,装有温度控制系统等。航天员乘升降梯进入车内,不再由搜救人员抬送。
三是返回时节应对新。这是东风着陆场第二次执行搜救回收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春季返回。针对额济纳旗春季多风沙气候特点,着陆场系统事先开展搜救战法推演,准备大风和沙尘环境救援保护措施。
卞韩城介绍,这次任务,东风着陆场组建了1支直升机分队、1支固定翼飞机分队、1支地面分队共3支专业搜救力量,组建了1支着陆场外围封控分队、1支机动搜救分队、1支搜救预备队,协同完成搜救任务。此外,着陆区周边旗、县政府还组织了数十个民兵分队,为专业搜救力量提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