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制造业强市佛山:“文武双全”推进高质量发展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珠三角制造业重镇佛山2020年经济总量破万亿,是全国排名第三的非省会地级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六。
崛起为中国制造业“新一线”城市,锚定高质量发展不放松的佛山,正“文武双全”朝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标不断进发。
“灯塔工厂”,照亮转型升级之路。
“灯塔工厂”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3月15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全球灯塔网络迎来15个新成员。其中,美的集团旗下的微波炉佛山顺德工厂成功入选“灯塔工厂”。
采购数字化、物流智能化、销售数字化……通过一系列举措,美的将产品成本降低了6%,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56%,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6%。
“端到端的数字化转型,是美的集团的战略方向之一。”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表示,美的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超百亿元,打通线上线下、实现全价值链数字化运营。
这是佛山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不断爬坡跃升的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佛山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和1.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0.2%和6.4%。
一方面咬定“智造”不放松,一方面减税降费释红利。
2020年,佛山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200亿元。受疫情影响,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遭遇订单锐减、销售下滑。在数千万元社保减征延缴等政策支持下,公司注重自有品牌研发,逐步走出困境,还将目光瞄准纺织企业全自动设备的升级。
一个个制造业“新贵”在佛山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隐形冠军”。数据显示,佛山“隐形冠军”企业已超4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790家。佛山市工信局副局长刘炯说,佛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2件,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并不具备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等的政治经济资源等优势,佛山结合“制造禀赋”,走出了地级市的发展优势与特色,在全国地级市中成为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
不少业界专家认为,在传统的综合性一线大都市“北上广深”之外,珠三角的佛山与成渝的重庆、长三角的苏州等地,正构成我国区域增长极中的制造业“新一线”城市。
3.5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广佛”城市共同体正释放强大融合活力。
今年2月,佛山顺德陈村镇完成文登路改造,成为对接广州南站的新通道。包括广佛环线、广州地铁7号线、佛山地铁2号线等在内,多条在建轨道在陈村镇共设9个站点,总投资达98.7亿元,有望在今年全部通车试运行。
白天在广州上班,下班约上朋友,乘坐地铁到达古色古香的佛山岭南天地吃饭、游玩,晚上再返回广州家里。这样的“广佛同城行”,即将变得越来越方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制造业之城”转型升级,佛山也有紧迫的危机感。
刘炯坦言,自2011年引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后,当地一段时间少有大的投资项目引入,原因就是佛山原先发展方式粗放,旧厂房用地以村级工业园为主,存在利用效益、产业层次低,空间布局、土地权属乱等特点。
以有“广东四小虎”之称的佛山顺德为例,2018年当地土地开发强度达53%,远超国际公认30%的警戒线,部分企业彼时由于当地空间无法满足增资扩产需求,选择离开顺德。
退一步海阔天空。
佛山大规模开展城市更新、村级工业园改造,加强规划统筹、引导产业集聚,“进退有度”打好发展“组合拳”。
“村级工业园改造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佛山市委副书记、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表示,这两年,顺德引入超百亿元项目6个、10亿元项目超40个、亿元项目达到480个。
“目前佛山已经完成形态破旧、产能落后、安全隐患集中的工业园地上物拆除7.36万亩,力争2021至2023年再完成13.80万亩。”佛山市城市更新局局长丘胜辉说,佛山提出“城市棕线”概念,将棕色表示的产业用地保护,与绿色、蓝色的绿地、水域等一样,落实到规划管理中。
练就技术“真功夫”,方能不被“卡脖子”。
作为“武术之城”的佛山,不少企业几十年如一日对准一个领域持续“发力”,“武艺”日渐精湛。
电子特种气体是芯片制造中不可缺少的高精尖产品。长期以来,国内特种气体因技术、工艺、设备等差距,大多依赖进口。位于佛山的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通过20多年努力,一举突破尖端领域气体材料的进口制约。目前,公司生产的光刻混合气已进入光刻机生产商荷兰阿斯麦公司供应体系,公司特种气体产品已超200种。
近来,制造业“高地”佛山,还在扩张产业版图,通过“强核”“立柱”“培土”等工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武林门派”。
“通过打造产业集群,一方面做大长板、补齐短板。同时也与大湾区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形成梯队优势。”刘炯说。
2020年,佛山装备制造、泛家居等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集群实现千亿元规模。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定不移走好‘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创新发展之路,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
佛山是中国南方的历史名城,包括粤剧、石湾陶塑技艺、广东醒狮等1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历史上9位文状元5位来自佛山。
为打好“文化佛山”这张牌,去年9月《佛山市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出台,指出要重点打造九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包括石湾中国陶谷为中心的陶瓷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北滘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中心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等。
醒狮,是融舞蹈、武术、音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舞蹈,佛山是“狮艺之乡”,几乎乡乡都有醒狮队,利用醒狮强身健体,逢年过节舞狮不断。“以前我学武术的时候,感觉好像是街头卖艺,现在我们更加感觉到舞狮是一种文化。”醒狮教练叶仲铭说。
锚定高质量发展的佛山,如醒狮一样,正傲然起舞。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脊梁 |
写在“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牺牲二十周年之际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服役期满后,章原已经回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业。但他总觉得,还有一件事,他没有做,他应该做。章原说,他心里有好多的话,想要对“海空卫士”王伟说。
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军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约7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上空,与王伟驾驶的战斗机相撞,飞行员王伟跳伞,永远留在了海天之间。
那一年,章原才2岁。这位籍贯陕西,生长在新疆库尔勒的男娃当时哪能知道,若干年后他参军入伍加入人民海军,守卫的就是王伟当年起飞的那条军用跑道。
繁星满天的夜晚,班长告诉他,当年,曾有一架中国海军编号为“81192”的军机从这里起飞拦截美军军机,再也没有回来。
从那一刻起,英雄和普通一兵血脉相连。章原说,当兵的日子里,他甚至会有一种幻觉,看到了“81192”着陆返航。
在杭州东北郊的安贤陵园里,安放着王伟烈士穿过的一套老式海军军装,一尊“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的全身铜像凌然矗立。20年了,两代海军军人在苍松簇拥下隔空相见。
王伟烈士的铜像前,已经摆满了鲜花,还有国产航母、歼-20战斗机的模型。一枚银色的盾形钥匙扣上写着“人民海军忠于党,舰行万里不迷航”。铜像和墓碑,已被工作人员擦过。
想说的话太多,章原用了三页“上海交通大学”的信笺纸。信的开头,他称呼他“亲爱的王伟同志”,那是共产党人之间最亲切的称呼。在信中,他告诉他,这些年来,是他在激励他负重前行,完成了蜕变。他最敬佩的是他的血性,当年在武器装备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没有丝毫的退缩。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脊梁,过去未曾缺过,现在不缺,未来也绝不会缺。”章原在信中说。
章原从小成长的新疆库尔勒,盛产优质长绒棉,年种植面积80多万亩。信的末尾,章原对王伟说:“绝不后退,绝不投降,绝不妥协!”落款:您跨越20年的战友。把三页长信放在铜像前,身穿浪花白军装的章原立正,敬礼。
临近清明,悼念王伟烈士的人越来越多,想对烈士说的话越来越多。
在很多海军航空大学的飞行学员心中,那个为战而生的海天梦想,是王伟给予的。飞行学员们也给王伟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您飞过的天空,真美。”
与20年前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海军,“双航母”入列,首批从高中生中招收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加入“尾钩俱乐部”。
王伟生前曾说,希望有一天能够驾驶战机,从我国自己的航母上起飞。如今,放眼祖国海疆,军旗猎猎,飞鲨搏空,如英雄所愿。
更多的战友坚守在战位,以各种方式悼念英雄。
在南部战区海军某电子对抗旅,首次公布于众的王伟入党志愿书让不少官兵为之动容。
王伟在志愿书中写道:“我希望加入党组织,决不是为了捞点政治资本,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我只想以一个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写下这条誓言时,王伟只有20岁。电子对抗旅官兵制作了一条横幅:“81192,我们一直等你返航。”横幅上,签满了战友们的名字。
思念英雄的,又何止是亲人和战友。
杭州市崇贤中学、崇贤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在铜像旁立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更有不知名的人士写下20周年祭文:“十四亿,十四亿,浩浩荡荡十四亿。年年清明,神州苍生迎你回故里。”一束落款“退役军人”的鲜花上,写着“海空卫士请返航。今日海军,如您所愿!”
受一位叫“小巧”的女孩子所托,同城快递的小哥送来的鲜花上写着“看看这盛世,山河秀丽,国泰民安。”小哥认真地把花束摆放好,鞠躬,然后拍照发给了小巧。“早上刚在网络上看完了王伟烈士的事迹,就接到了给烈士献花的派单。”小哥说,烈士牺牲那一年,他才11岁。
祭扫之后,章原又匆匆返回了上海的校园。因为服两年兵役并延迟退伍,他的女朋友已经顺利升入了研一,而章原还要继续他大二的课程。
如今,每年像章原这样报名参军的大学生士兵,已经超过了征兵员额的50%,人民军队的兵员结构大为改观。“我多么希望能听到王伟亲口对我说:我已无法返航,但你需继续前行!”章原说。
两枚铜板 铭刻不朽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展柜内,静静躺着的两枚铜板,散发着历史的光晕。这不是普通的铜板,而是国家一级文物,四渡赤水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聆听赤水河的淙淙流水声,俯身静静阅读两枚铜板旁的文字说明,耳畔是振聋发聩的历史回响——
1935年1月,彪炳史册的四渡赤水战役,在习水县土城镇拉开序幕。
2月19日,红军途经习水县二郎坝,这是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村里赵老汉家有三个儿子,两个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只剩下16岁的小儿子赵奇志。
快天黑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狗叫声,赵老汉以为搜刮东西、抓壮丁的又来了,赶紧让小儿子躲起来。没想到来的是红军,他们说自己不是坏人,只是想借锅烧一下水。
赵老汉把躲在树林中的赵奇志叫回来,帮红军烧火。第二天,为了表示感谢,红军战士帮赵老汉家挑水,不慎将他家的空陶罐给打碎了。“打烂百姓的东西就要赔,这是咱们红军的规矩。”红军战士当即掏出仅有的两枚铜板,赔给了赵老汉。
红军走后,赵老汉父子俩用竹条把破陶罐精心捆扎起来,这两块铜板他终生都没舍得用,后来留给了赵奇志。赵奇志也没舍得用,最后将两枚铜板和破陶罐,一起捐给了四渡赤水纪念馆。
红军的作风,让水深火热中的中国老百姓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红军所到之处,各族群众争相帮助筹粮筹款,当向导,送情报,救护安置伤病员,协助红军作战,“趋之若狂地纷纷报名参加红军”。
“打烂百姓的东西就要赔,这是咱们红军的规矩。”站在赤水河边,远眺着历史长河的波涛,86年前的铮铮话语,如今仍在奔流激荡。小小铜板,却如精神丰碑,穿透烟云,铭刻不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记者李惊亚)
据新华社贵阳4月1日电
黑龙江五常:一帮黑心贼对黑土地下了黑手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3月28日,福太村村民向记者展示被盗挖的黑土。 |
|
|
3月28日,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被盗挖的黑土在田间堆积。新华社记者杨思琪摄 |
|
高天厚土“寸草心” |
记草业科学家任继周、南志标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游客在甘肃省玛曲县河曲马场上游览(2019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
|
|
2000年,任继周在贵州扶贫考察。 |
|
|
南志标在青海调查牧草新品种生长情况(2010年8月9日摄)。新华社发 |
|
李克强对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
因地制宜因企施策解决好剩下的难点问题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国务委员、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论述,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责任措施,合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完成改革收尾工作,更好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勇指出,全国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主体任务已基本完成,但后续工作仍很繁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要以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严格落实责任,完善配套政策,一企一策制定具体方案,加强重点难点攻关,确保改革任务按期高质量全面收官。要加强督导检查,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巩固改革成果。要在推进改革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做好宣传引导和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全力保障改革顺利稳妥推进,维护企业和社会和谐稳定。
香港高中通识科将改名“公民与社会发展科” |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公开考试委员会于3月31日经过详细审议后,通过高中4个核心科目,包括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数学科和通识科的优化方案,并向特区政府教育局提出建议。其中优化后的通识科课程以香港、国家和当代世界三个主题为核心内容,维持必修必考,但不设独立专题探究,并将为学生提供前往内地学习机会。
特区政府教育局发言人1日表示,优化方案可腾出课时、减少考试压力和增加高中课程弹性,让学校配合校情及学生需要,灵活运用释放出来的空间,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经历,照顾学生的不同兴趣。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2020年11月宣布,特区政府决定根据通识教育科课程宗旨和目标,精简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基础,优化教材和考试安排,并冠以新的科目名称。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学生须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
栗战书在生物安全法实施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从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高度实施好生物安全法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栗战书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对国家生物安全战略、政策和生物安全立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去年10月,审议通过了生物安全法。这是生物安全领域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统领性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起到一个里程碑的作用,标志着我国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这部法律的出台,在生物安全领域形成国家生物安全战略、法律、政策“三位一体”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强化了防控重大传染病和动植物疫情的法律制度,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原则,让生物技术发展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
栗战书指出,今年是“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之年。生物安全法自4月15日起施行,要切实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确保法律得到全面有效实施。一要全面贯彻落实法律规定的重要制度,逐条对照法律规定,加快建立监测预警体系,依法采取法定防控措施。二要全面落实政府法定职责和法律责任,严格履行领导职责、监管职责和工作职责,形成贯彻实施法律的工作合力。三要全面加强执法司法,切实增强法律的刚性和权威性,用国家强制力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四要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统筹推进立法修法工作,抓紧完善配套法规制度。
栗战书要求,生物安全法实施后,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要持续跟进,开展专题调研或执法检查。各地人大常委会要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小切口、精细化、创造性制定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要加强法律宣传,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主持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丁仲礼出席。
中央国安办、全国人大宪法法律委、国家卫健委、外交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司法部负责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言。
胡春华在四川督导乡村建设工作时强调 |
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不搞大拆大建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胡春华来到泸县喻寺镇、玉蟾街道等地,实地了解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等情况,并走访农民群众。他指出,今年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第一年,一定要迈好第一步,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胡春华强调,要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并依据规划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同时注意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确定乡村建设重点,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积极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健全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充分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韩正在调研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工作时强调科学编制规划 |
加快提升国家空中交通管理水平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韩正指出,空中交通管理是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提升国家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科学编制“十四五”有关专项规划,统筹把握当前和长远,合理设定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举措。空中交通管理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能有任何疏忽,一定要尊重规律、尊重科学,不断强化能力建设,确保空中交通安全平稳运行。要瞄准管理中的短板弱项,加强资金保障,提升装备设备水平,全面增强空中交通管理体系支撑保障。要加强协调配合,以改革推动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方舱接种点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民心所向!香港市民积极支持完善选举制度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社会稳定了,香港又能继续繁荣了。”家住港岛的张小姐和几位义工朋友来到这个由香港民建联湾仔支部摆设的街站,一边向往来市民派发宣传完善选举制度的小册子,一边为人们介绍其中要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自3月31日开始施行,香港多个政团和民间团体通过设立街站、举行集会、收集签名、公众宣讲等方式,对修订案表示全力支持和拥护。
正值下班晚高峰,往来人流如梭。原本行色匆匆的市民王先生路过街站时停下说:“我支持完善选举制度!没有‘黑暴’和‘揽炒’事件,市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才能发展。”
在街站义工的引领下,王先生拿出手机扫描了一个主题为“撑完善选举制度”的二维码,页面显示已有42万名市民扫码点赞。
街站内不断有往来市民表达支持,民建联主席李慧琼也到场向市民解说修订案内容。李慧琼表示,中央所做决定符合香港主流民意和实际情况,得到了市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
据她介绍,民建联近两日将在全港各区设立约500个街站,向市民进行解说工作,后续还将继续通过街头活动,呼吁更多市民支持完善选举制度。
除民建联外,工联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香港苏州总会、香港山西同乡会等多个团体也在各区设置街站。其中,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一连两日在全港设立55个街站,首日即派发4000多张宣传单张和3000多本宣传册,不少市民主动向街站义工索取宣传资料。
香港青年程先生特意请假半天,与多名年轻朋友来到设在北角地铁站外的街站,签名支持相关活动。“完善选举制度让社会秩序恢复稳定,也给香港年轻人更多机会参与国家发展。”程先生说。
在新的选举制度中,香港市民提出的很多意见建议都被吸纳进去,例如为“爱国者治港”原则提供可靠制度保障;通过对选举委员会的重构和赋权,更好体现香港社会整体和根本利益,充分保障香港社会各方面均衡参与。
香港市民纷纷表示,这将为香港开启良政善治新篇章,也为市民安居乐业打下坚实基础。连日来已有多批市民和团体前往特区政府总部请愿,表达对于修订案的支持。
3月31日下午,特区政府总部附近,多名市民高举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同时拉开一张巨大横幅,上面写着“支持完善选举制度,凝聚爱国治港人才”等大字。“这是民心所向!”活动发起人、民间团体“保卫香港运动”主席傅振中说,出台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选举制度是一套“组合拳”,挽救香港由大乱走向大治,让愿意投身建设香港、服务社会和报效国家的爱国爱港人士发挥所长。
当日在沙田地铁站外,“东方之珠义工社团”收到800多位市民签名支持修订案。市民签名非常踊跃,人群络绎不绝,该社团主席何华倍感鼓舞。她说,完善选举制度对香港未来大有好处,香港只有走出“政治泥沼”,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完善选举制度后,我和朋友们都很雀跃,感到如释重负,知道香港有希望、有前途,做任何事都会全情投入。”香港青年歌手范雅恩在结束一天的演出工作后向记者表示,社会安定让她感到幸福和满足。
在她看来,国家像母亲,处处给香港市民保护和照顾,令他们有十足的安全感。她说,身边一些年轻朋友近期有生育的打算,因为香港有了安全的环境和健全的法制,下一代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万家科技企业在此扎根成长 |
上海张江聚焦创新破浪前行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行走在张江示范区,一座外形酷似“鹦鹉螺”的建筑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这就是最早落户上海张江的大科学设施——上海光源。
建筑内部,有一条人造“跑道”,拐弯处,“奔跑”的电子沿切线释放出一种特殊的人造光源——同步辐射光。这种光的亮度能达到常规X光机的10亿倍以上,可以让科学家们看到极其细致的微观世界。
在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阶段,原本处于维护期的上海光源提前开机,助力病原体研究,在“科技抗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说,包括上海光源在内,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全部位于张江示范区内,涵盖光子、物质、生命、能源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突破核心技术的关键所在。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说,依托张江示范区,上海将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等基础研究,推动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刻蚀机,是芯片制造领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近日,位于张江的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新一代等离子体刻蚀设备。从原来的65纳米到最新的5纳米工艺,中微的刻蚀机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一线客户。
在中微半导体,有一个规矩:加盟企业的各路人才,被要求不能带来原单位的一片纸、一行代码。中微副总裁曹炼生说,在公司项目讨论会上,如果有一个人说“我以前的公司怎么做”,会被项目负责人打断,“你可以带你的基本逻辑、思路过来,但我们绝不按照你以前公司的做法去做。我们要从头开始重新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微公司的发展是张江示范区打造硬核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
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底,有32家张江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全国总量的七分之一。
以三大先导产业为例,2020年张江的集成电路行业产销规模达到1800亿元;2020年全国批准上市的8个抗体药物中有5个来自张江;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快布局,集聚了2400多家、占上海市70%的人工智能企业。
2020年底,位于张江示范区的和黄医药第二款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索凡替尼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今年1月正式上市。
国产创新药的成功上市,与张江探索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密不可分。这一制度将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将产品委托给不同的生产商生产,从而给创新型医药企业“松绑”,让其集中精力去做最擅长的研发。
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好比“热带雨林”,能够汇聚各种创新要素。目前,张江示范区从业人员约238万人,其中青年人才占80%以上,留学归国和外籍人才占3.2%。通过加快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设立永久居留事务服务中心等举措,张江助力上海吸引全球科创英才。
以制度创新呵护科技创新,上海还在不断努力。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举例说,在税收制度层面,张江示范区实施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等创新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银行发力消费贷,强监管下走向何方?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悄然之间,个人金融业务目前已经成为银行业务增长重要驱动力。以中国银行为例,“2020年个人金融业务已经跃升为中行第一大收入贡献板块,个人金融业务的利润增速达到22%。”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国雨介绍说。
其中,消费信贷业务尤其受到银行热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是现阶段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也是由消费信贷自身的特点所决定。
具体来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具有对象广泛、风险分散的特点,且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利差水平较高。在对企业贷款利差收窄的背景下,消费贷款业务的相对高利差成为吸引银行目光的重要因素。
随着银行把战略重心更多转向个人金融业务,消费信贷成为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突破口。近期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0)》显示,在2020年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超七成银行家认为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是首要重点,较2019年比例提升近一成。
从各银行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看,消费信贷也可谓高频词汇。多家银行都用“大力发展”“加快发展”“升级提速”等词汇形容本行2020年消费信贷的发展情况。
“2020年,建行信用卡贷款新增845亿元,个人消费贷款新增750亿元。”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表示,2021年建行将把握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机遇,继续推动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的持续发展。
农业银行表示,2021年将加大对新型消费领域居民个人信贷的投放。中行则将消费金融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刘金表示,中行将促进消费金融发展,落实扩大内需战略,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从金融支持消费来看,发展消费信贷是其中重要一环,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未来民生消费领域需求将持续释放,为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带来良好机遇。
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还有一个新的背景。房地产贷款长期以来被银行视为“香饽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房住不炒”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融资趋紧,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特别是2020年末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出台,更是全面拧紧了房地产融资的“闸门”。
面对这一变化,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优化信贷结构,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消费信贷顺应全面促进消费的政策导向,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计,“十四五”时期商业银行住户消费贷款增速将保持在12%至14%的稳定区间。商业银行会以公共消费、汽车住房消费、城乡消费、服务消费等金融服务抓住潜在零售客户,继续减费让利,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创新个人消费金融产品。
近年来,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使得消费贷款渗透率大幅提升,在扩大消费信贷覆盖面和便利度的同时,也衍生出新风险。“互联网平台提高了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却往往忽视‘可负担性’,金融风险随之累积。”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说。
专家认为,部分互联网平台向一些资信脆弱人群灌输“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观念,过分追踪与收集用户“数字足迹”,给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带来阴霾。同时,也存在部分消费贷款被挪用,违规流入楼市、股市,推升相关资产价格的现象。
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整治市场乱象,相关监管政策正在加快推出。近期,网络小额贷款管理办法、互联网存款新规、禁止小贷公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一系列监管举措陆续出台,剑指市场乱象,为消费信贷规范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各地监管部门也出手严查消费贷流向,确保贷款不被挪用。
专家认为,随着监管趋于完善,银行加快产品创新和投入,打造高效便捷的消费贷款产品体系,消费信贷有望在规范发展的前提下迎来发展机遇期,助力形成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内需市场。
约2.25万亿美元,拜登基建计划钱从哪里来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
分析人士认为,基建投资资金谁来承担、能否得到国会批准、投资会否增加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风险,都将是拜登政府推进计划时需要回答的问题。
根据拜登公布的这份基建计划,美国未来8年将投资6210亿美元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修复和更新高速公路、桥梁、港口、机场、轨道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其中,1740亿美元将专门用于发展电动汽车市场,在全国建立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拜登还提议投资5800亿美元用于振兴制造业、研发创新与劳动技能培训,4000亿美元用于改善老弱病残者护理服务,1000亿美元用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其他资金将投入住房改善、学校设施更新、电网基础设施改造、清洁饮用水和废水处理设施改善等领域。
拜登希望通过增加企业税为基建计划提供资金。他同时公布一项公司税制改革计划,提议将联邦企业所得税税率从目前的21%上调至28%,并将美国企业海外利润的最低税率从10.5%提高至21%,以限制美国企业海外避税、激励它们在美国国内扩大投资。这将大幅逆转特朗普政府2017年出台的大规模减税法案,当时美国将联邦企业所得税税率从35%下调至21%。
白宫预计,增税计划将使得联邦政府在未来15年增加约2万亿美元收入,可抵消基建计划的成本。但据美国基石宏观咨询公司分析师唐纳德·施奈德测算,基建计划仍然会导致美国财政赤字累计增加约5000亿美元。
拜登对企业加税的提议遭到美国商界强烈反对。代表超过300万家美国企业的美国商会高级副会长尼尔·布拉德利当天发表声明说,拜登提出的基建融资方案“危险且具有误导性”,将令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并降低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大型基建项目应由从基建投资中受益的用户埋单。
由约200家美国大公司高管组成的“商业圆桌会议”也强烈反对提高企业税。“商业圆桌会议”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乔舒亚·博尔滕表示,该组织向来支持“用户付费模式”为基建项目融资,美国决策者应避免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增添新的障碍,特别是在经济复苏期间。
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对于如何筹集资金分歧很大。民主党希望通过对企业加税为基建计划融资,但共和党向来坚决反对任何加税计划。
同时,民主党内部对于基建投资和税制改革远未达成一致,一些激进左翼民主党议员认为拜登提议的基建投资规模远远不够,应出台更大规模投资计划。
由于基建投资并不像经济纾困那样紧急,专家预计美国国会将在基建投资立法方面耗费更长时间。但白宫期待基建投资立法能在5月底取得明显进展,并在今年夏季得到国会批准。
除基建投资外,拜登未来几周还将公布一项扩大医疗保健、儿童保育、教育等政府支出的计划。美国媒体披露,这两项计划的支出总规模介乎3万亿至4万亿美元。而过去一年美国为应对疫情和支持经济复苏已累计出台约6万亿美元的财政纾困法案,美国政府债务负担势必因新的投资计划进一步加重。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告诉新华社记者,拜登基建计划将令异常庞大的美国财政赤字进一步攀升,这会加大美国经济过热风险,推动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并可能造成金融市场动荡。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还可能带来显著外溢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警告,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可能导致利率水平迅速升高,引发全球融资环境急剧收紧,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这尤其会给外部融资需求巨大且债务水平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带来严重挑战。
红旗耀特区
全球铸典范 |
四十年变革不息的“深圳奇迹”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
2020年9月11日拍摄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
|
广东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办公大厦旁设立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资料照片
1984年5月5日发)。 新华社记者徐佑珠摄 |
|
接过“红色”扁担唱响红色儿歌,衢江党史教育进校园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
讲好一个红色故事、接过一根“红色”扁担、唱响一首红色儿歌……近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在中小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当地各个校园里流淌。
“家里不断的变故让林维雁产生辍学的念头,关键时刻父亲点醒了她。最后,林维雁考入暨南大学……”3月31日,衢江区实验小学的林维雁烈士纪念馆内坐满了学生。该校老师舒丽霞拿着一本名为《红雁之歌》的书,正在为同学们讲述林维雁的故事。林维雁是衢江区实验小学的校友代表。1949年4月,林维雁为衢州解放而英勇牺牲。
作为一所创立于1906年的百年名校,衢江区实验小学做了很多红色传承的努力。以林维雁为素材,已开发校本课程《红雁》和连环画《林维雁》,在此基础上,学校又编写了《红雁之歌》。该校校长邵建刚介绍,从去年寒假开始,学校组织十多名老师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编写了这本《红雁之歌》,里面收录了16个和林维雁有关的故事。“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走近林维雁,更深刻地感受她身上所凝聚的革命精神,以培育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该校五(2)班的刘晨亦这样说。
“今天我收到的礼物是无价的。”3月27日,在衢州第三中学举行的成人典礼现场,高三年级学生郑德清泪流满面地抱着母亲说,“我要把它放在书桌旁,时刻提醒我已长大成人。”
郑德清收到的是一根竹竿扁担。竹竿的竹节已经被打磨得很光滑,上面是郑德清妈妈亲手写下的赠言。
一周前,郑德清妈妈接到班主任通知,要为孩子准备一份成人礼。她开始琢磨,儿子总说不想长大,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才更有意义呢?农闲时郑德清妈妈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跟毛主席相关的书。“小时候学过‘朱德的扁担’,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她想到了竹竿扁担,毛竹寓意着质朴、担当、虚心和奋进,扁担能挑起重担。
郑德清妈妈跑到山上,精心挑选了一根粗细适中的竹子,又细心打磨成一根扁担。“希望儿子能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心怀责任、挑起重担,做一个有理想、能吃苦,对社会有用的人。”
“妈妈常会给我讲万里长征的故事。我渐渐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郑德清说,接过这根扁担,迈过成人礼的大门,他会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有担当、有勇气的新时代青年。
“爷爷问我,最喜欢什么颜色?我甜甜地说,最喜欢红色!”这些天,不论是早晨到校时间、中午休息时间,还是音乐课时间,衢江区第二小学的校园里时常回响着一首动听的歌曲。这是学校老师们携手创作的一首适合孩子们演唱的歌曲——《最喜欢的颜色》。
今年1月底,学校决定结合建党百年创作适合小学生唱的红歌。歌词围绕红船、党旗、红领巾等共有的颜色——红色,将百年党史贯穿起来,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赋予其故事性,富有活力,同时具有校园歌曲特征。
学校在新年开学仪式上举行了歌曲发布仪式,并在全校推广。在教唱过程中,音乐老师会结合歌曲中的红色元素,为孩子们讲述建党百年的故事。
“这首歌非常动听,我学会这首歌后,把它唱给家人听,大家都很喜欢。”该校六年级学生王徐越说。
走一次红军路、剪一个红军形象……衢江区的36所中小学,校校都有党史学习教育的“良方”,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红色故事印刻的精神密码,并融入血脉。
(参与采写:金露茜)
铁流二万五千里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
此刻,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敌人的“铁桶计划”日益逼近,意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
红军战士们猜测着转移的方向:广东、福建,或打到南昌。但很多人不曾料想会调转向西,从此铁流二万五千里。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展开毛泽东作于1935年秋的《七律·长征》手书,这次命运攸关的远征、这段震惊世界的传奇跃然纸上……
“金沙水拍云崖暖”。实际上,红军经过的江河,大多刺骨森寒。
1935年1月2日,战斗在天险乌江打响。无法攀登的悬崖绝壁间是250米宽阔江面。“八个英勇战士赤着身子……跃入江中,那样冷的水里,泅水极感困难……”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刘亚楼详细记述了渡乌江的场景。敌军守江团长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红军水马过江,火力非常凶猛”。
“更喜岷山千里雪”。雪山延绵千里,草地了无人烟,行军艰难与粮食短缺交织。
“每人每天只有2两青稞粉,根本无法支撑体力。”红二方面军四师十二团团长黄新廷回忆说,后卫团一路上看到牺牲的战友,有的倒下时嘴里还嚼着吃了一半的野草;有的牺牲时背囊里还剩下些青稞粉,他们清楚粮食有限,死前尽量省下一点给战友……
像航船在大海中,即使看不到海岸,仍然方向坚定。英勇顽强的红军将士,将巍峨高山、奔涌江河,一步步甩在身后。
以血肉之躯,杀出北上通道。
1935年9月16日晚,起床号划破夜空,红四团作为先头部队向腊子口挺进。
“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评价腊子口的战略地位。
在山口如刀斧劈过一般的腊子口,敌军控制周围制高点,凭险扼守,红军难以突破。一筹莫展时,一名苗族小战士自告奋勇,在长竿一头绑上钩子,硬生生从绝壁一段一段攀到山顶,15名突击队员拽着绳索挨个攀到崖顶,迂回到敌人后面。正面进攻的敢死队再次向敌人阵地发起猛攻,号子声、手榴弹爆炸声响彻寂静山岭。
翻越艰险的山脉,跨过水流湍急的江河,突破无数关口和封锁线。天上飞机轰炸、地上敌军围追堵截,红军靠两只脚,长驱二万五千里。出发时始料未及的长征,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毛泽东,毛泽东为其亲笔写了《七律·长征》,后来被收录进《红星照耀中国》。在之后的岁月里,毛泽东多次提起这首诗,也留下多幅手迹。
无数艰难险阻,在《七律·长征》短短56字中等闲飞过。收藏于国家档案馆的毛泽东1961年题写的手书诗词中,有两个“浪”字,成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份手书笔力遒劲,一笔一划都在向世界宣告:为了崇高理想的征程,乘风破浪,终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记者黄垚)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铁索铭记少年魂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
80多年前,他在贵州加入红军长征队伍,家中穷苦,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名称。
1935年5月29日,血色漫天。
当“云贵川”等22名勇士踏上泸定桥桥头时,在他们面前的,是横跨在大渡河上、闪着寒光的十三根铁索,还有把守在桥那头的敌人军队。
如今,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段铁索,铭记着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天险大渡河,河水翻滚咆哮,百余米的泸定桥,早已被敌人拆去了桥板。踩着摇晃的铁索,“云贵川”和战友们冒着猛烈的炮火向对岸前进。
枪林弹雨打得铁索叮当作响,“云贵川”和战友们腰缠手榴弹、背着大刀、手提短枪,冒死匍匐爬行。
抵近敌岸,敌人又在桥上燃起熊熊大火。铁锁变得滚烫,手掌、胳膊被烫得滋滋作响,勇士们咬牙冲锋,夺下桥头,并与后续过河的战友们奋勇杀敌,最终占领泸定城。
开国上将杨成武回忆说,打过这么多仗,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还是飞夺泸定桥。
22位勇士杀开血路。他们身后,千军万马走过了泸定桥。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也通过这座铁索桥,进入泸定城。
5个月后,毛泽东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一个“寒”字,既是对严峻战事的真实描述,也是对红军付出牺牲的彻骨痛惜。
22位勇士,平均年龄不过20岁左右,当时4人牺牲。多人的身份无从考证,其中就包括“云贵川”。
根据战友们的描述,只知道他是一名苗族小战士,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密林采药、打柴,攀崖涉水很内行。后来,“云贵川”在攻克腊子口的战斗中也立下了战功。
他的家乡在哪个村庄,他最后的热血洒在祖国何处,他的亲人对他有着怎样的等待和牵挂?这些都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中。
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一段段斑驳玄黑的铁索,一定见证过勇士的青春和勇毅;今天云贵川地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定如战士当年所愿。
有人说:“长征是一群年轻人来完成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无数人像“云贵川”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来不及留下只字片语,都是无名英雄。
在中国革命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云贵川”是一个人,更代表一群人。他们有名或无名,都会被我们铭记。他们的英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丰碑上。
(记者姜琳)新华社北京电
墓前种蔬菜养鸡,碑文刻错字 |
部分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堪忧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
烈士墓前种上了菜。 新华社发 |
|
|
抱怨墓地贵却不愿生态葬,怎么办?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
“太贵了!太贵了!”站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一处墓地售卖点前,54岁的沈阳市民袁女士面露难色,一旁的爱人不断地对她说:“实在不行别在沈阳买,去周边的铁岭看看吧。”
与袁女士一样,广西南宁市民梁先生近来寻访多个公墓销售点,了解的价格也让他难以接受。“现在南宁房价大约1.4万/平方米,墓地都超过4万/平方米了。”
不修墓穴,不建石碑,将逝者骨灰葬于绿树红花之下。相比传统墓穴,以树葬、草坪葬等为代表的生态葬法不仅节地环保,且售价低廉,但在许多地方生态葬墓区卖得并不太好。
清明节前,记者在辽宁、广西、上海等地一些公墓看到,许多墓园里都多了一片生态葬区。但是与传统白色公墓区域祭祀者、前来参观选购者络绎不绝相比,生态墓区显得颇为冷清。
在鞍山市弘莲墓园树葬区域,成片的油松、云杉、银杏等在微风下摇曳,树木间飘荡的轻音乐让园区毫无压抑感。“埋葬一个人,种下一棵树。”弘莲墓园负责人葛继红说,从事树葬20多年来,弘莲墓园已栽种树木7万多棵,绿化荒山300余亩,“一路艰难前行,至今墓园已埋葬骨灰6000多份。”
而一些近几年才推广生态葬法的墓园则没有这么幸运。在甘肃兰州城郊一座公墓,尽管每份树葬的价格只有4000至8000元,比一旁的传统墓穴低了三分之二还多,但推出两年来只卖出了不到100份,还不到树葬区域的5%。公墓负责人洪先生无奈地说:“没办法,现在老百姓还不认这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伍用文介绍,当前广西已有12个县市开展节地生态安葬,2020年以骨灰撒海、花坛葬等方式,安葬骨灰2457份,比2019年增长了15%。但显然这样的数字与传统葬法相比,还是相当不成比例。
“当前,我国生态葬发展在区域间的差别很大。”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卢军说,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资源紧张、传统墓穴售价太高,而政府对生态葬法补贴力度较大、百姓思想观念较先进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生态葬推行程度尚可。但在中西部地区,推行效果仍不是很理想。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许多地方都要求每个墓园必须配备生态葬区,一些公墓从行业发展趋势考虑,也由传统墓穴向节地生态葬法转型。以辽宁鞍山市为例,目前生态葬面积占墓园总面积10%左右,“十四五”规划末期,这一比例将达30%以上;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生态葬面积已占到公墓面积的20%以上。
“与国家、企业推行生态葬的强烈意愿相比,市场需求却有些跟不上。当前,传统葬法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仍难撼动,”卢军说。
“人们很重视入土为安,现在接受生态葬的人相对较少,普通家庭仍偏向传统墓葬。”广西登朝岭生态墓园卢经理认为,部分人仍存有“厚葬”观念,认为通过传统墓碑祭祀,才能寄托哀思,体现孝道。南宁市民覃先生就说,他还是倾向传统墓葬,这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精神寄托。“当我想祭拜的时候,总得能找到一个祭拜的地方吧。”
此外,一些殡葬商家赚取暴利的经营模式,也在固化人们的传统殡葬观。“比如有的公墓雇请花圈店、风水先生等帮助推销,这些人为了提取高额回扣,自然会推荐高价墓地。而丧户既然多花了钱,也偏向于见到更多实物。”一位生态树葬从业者说。
葛继红介绍,直至今日,殡葬行业暗箱操作,殡仪师鱼龙混杂,有的甚至宣扬封建迷信的现象还未消除,这仍在助推百姓盲目消费,进而使得传统殡葬大操大办的风气迟迟难以消除。
业内人士认为,殡葬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行业改革与移风易俗并重。
针对一些地方在豪华殡葬上的攀比倾向,葛继红认为,相关部门可出台更多刚性规范约束。比如可规定新建公墓不允许建设永久性建筑,不允许建造钢筋、混凝土的人造景观,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节地、生态葬区等。“此外,国家在审批新公墓时,指标更多向环保型、绿色型墓园倾斜,尽量减少新建白色公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同时,管好殡仪师这一关键群体也很重要。辽宁省殡葬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作为直接跟丧户接触的一线从业者,殡仪师对百姓观念的影响不容小视。“目前,多数地方的殡仪师群体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性大、无正规培训、素质不高等问题,他们在服务中的种种乱象,直接影响着国家倡导的阳光、绿色殡葬。”这位负责人说,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从完善落实法规和制定行业标准入手,建立从业人员档案库,提高准入门槛,督促殡仪师等殡葬服务人员加强自律。
此外,加强市场端创新和优质产品供给同样重要。卢军认为,殡葬简办并不等于简陋,一方面,生态墓地可以建设成为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载体,以庄严肃穆而不失典雅温馨的环境,让逝者家属感受到生命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公墓要加大符合人们文化品位和精神需求产品的供给,节地生态葬法尤其要在庄严感和仪式感上有更高标准,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如果该实行的政策和服务都到位,那么生态葬肯定会叫好又叫座。”
“抢”死人讹活人,营口“葬霸”太坑人 |
一起涉黑组织垄断殡葬业案件追踪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
黄河禁渔期又来了,将来会全禁吗?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欣芷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许多特有的水生生物物种。今年4月1日起至6月30日,黄河实施禁渔期制度,这是自2018年启动该制度以来的第四年。按照规定,在黄河干流、13条支流和3个主要湖泊,禁止所有捕捞类型生产作业,各省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适当扩大禁渔范围,延长禁渔期时间。
为何要在黄河实施禁渔期制度?黄河鱼类现状如何?禁渔是否影响消费者吃鱼?对于相关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和有关负责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文波介绍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复杂多变,孕育了许多特有的水生生物物种,但水域生态系统整体也较脆弱——上游鱼类以裂腹鱼类和条鳅鱼类为主,大多为高寒地带生活的种类,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期相对晚,繁殖力低,一旦受到破坏,很难得到恢复。
在水生生物资源的亲体繁殖期和幼体生长期等关键生命阶段,实行禁渔保护,可以大幅降低捕捞和利用强度,使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和数量补充,有利于黄河水产种质资源恢复性增加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杨文波表示,实行黄河禁渔制度,符合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顺应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发展趋势,对维护国家水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介绍说,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实行禁渔制度是世界通行做法。自1995年起,我国在四大海区普遍实行了海洋伏季休渔制度。2003年和2011年起,我国又分别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推行了禁渔期制度。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黄河流域推行禁渔制度,是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发展的大势所趋。
杨文波介绍说,1980年原国家水产总局组织开展“黄河水系渔业资源调查”项目以后,由于缺乏项目经费支持,约40年没有对黄河流域鱼类资源进行过全流域性系统调查,缺乏系统性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资料。
“我们根据一些科研单位在不同时间、不同河段、针对不同目的开展的一些调查工作,综合零散的调查资料,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黄河流域鱼类多样性衰退严重,很多河段渔获物呈现低龄化、小型化趋势,流域内重要土著种、珍稀特有种的生境状况不断恶化。”他说。
据介绍,相关文献表明,2007年以来,黄河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鱼类多样性衰退比较明显,多年调查中尚可以采集到的土著鱼类约78种,只占历史统计数的53.06%,有近一半的鱼类已不能从黄河流域主要水体中采集到;2008年对黄河干流的调查,只记录到鱼类54种, 而且主要是小型鱼类。
有关调查显示,黄河上、中、下游均面临鱼类资源衰退的困境:
——2007年黄河上游公伯峡至寺沟峡河段的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6种;2009至2013年间对黄河龙羊峡以上干流及附属湖泊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10种上游土著鱼类可以被采集到。
龙羊峡到刘家峡黄河干流,历史上至少分布有刺鮈、厚唇裸重唇鱼、极边扁咽齿鱼、骨唇黄河鱼、黄河裸裂尻鱼、花斑裸鲤、似鲇高原鳅等7种珍稀或特有鱼类,根据近年调查显示,厚唇裸重唇鱼、极边扁咽齿鱼、骨唇黄河鱼已基本从这一河段消失,分布区向上游退缩。
——在中游,2010至2012年对山西段调查发现42种土著鱼类。2013至2014年对干流陕西段的调查,去除引入种后,只采集土著鱼类45种,占中游鱼类的45.45%。
——下游干流段的情况最不乐观。2013年对下游9个断面的调查只发现了27种鱼类,占下游鱼类总数的26.73%。
综上可知,黄河流域亟须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和环境的系统调查和科学监测工作。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8年开始,农业农村部每年4月1日组织沿黄9省区举办黄河禁渔期执法启动活动;每年5月底至6月上中旬,组成9个执法工作组,在黄河全流域组织开展省际间渔政同步联合交叉执法专项行动。沿黄9省区每年查办各类禁渔期违法违规案件300起以上、涉案人员500人以上。
沿黄群众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沿黄9省区在大桥、渡口、公路等位置,通过张贴禁渔公告、制作宣传警示牌、悬挂横幅等方式,增强宣传力度。
近年来,黄河流域局部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引来不少水鸟栖息和觅食。比如黄河流经渑池坡头至南村段沿岸,成群的苍鹭自由栖息。禁渔对养护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统计显示,黄河流域每年捕捞量约为4.6万吨,我国淡水水产品年总产量是3000多万吨,黄河淡水捕捞产量占比不到0.2%。黄河禁渔不会对水产品供应产生较大影响。
据2017年农业农村部组织沿黄各省份摸底调查,黄河流域专业从事捕捞人数为2万多人、兼业捕捞约1.5万人,渔船近2万艘。主要捕捞种类包括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鳙鱼、兰州鲶、黄颡鱼、中华鳖、中华绒螯蟹等。
“每年极低的渔业捕捞量表明,母亲河的确是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了。”这位负责人说。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切实保护母亲河,全面禁渔有待加快研究。黄河实行全面禁渔涉及面广、执行难度较大,在渔民转产转业、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面临困难。
同时,在执法中存在两方面问题,包括机构改革后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渔政执法机制尚未理顺,渔政执法人员流失、人手不足;渔政执法基础条件差,执法车辆、船艇配备严重不足,缺乏相关取证设备等。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严格执行黄河禁渔期制度,加强黄河禁渔和水生生物保护宣传,提高渔民资源保护意识;同时,将对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状况、渔民和渔船状况及执法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提出完善黄河流域禁渔期制度的意见与建议,加快推动相关政策出台。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弥天大谎酿成的那些弥天大祸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
这则杜撰的故事不会伤人害命,但一些西方国家杜撰的故事却使不少国家动荡不安,使无数人家破人亡。回放美西方“黑历史”,一个个谎言酿成的种种祸端历历在目,战火动乱中,多少生灵涂炭,多少人流离失所。而谎言下的那些事实真相,终将水落石出,撒谎者的拙劣表演必将为人所不齿。
2003年3月20日,一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飞向巴格达,开启了持续八年多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其认定的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执意对该国实施军事打击。而时至今日,美方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依然未见踪影。
英国官方组建的伊拉克战争调查委员会在2016年7月公布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和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两个理由,即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萨达姆支持参与“9·11”袭击的“基地”组织,这两个理由并不成立。
美国承诺推翻萨达姆政权带给伊拉克的自由民主不过是泡影,真正留给他们的是无尽的灾难和伤痛。据美国布朗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战争爆发后十年里,有超过19万人直接死于战事和暴力袭击,其中七成以上是平民。
2018年4月初,多家西方媒体报道叙利亚杜马镇发生“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图片和视频画面显示受袭者大多是妇女和儿童。叙利亚政府坚决否认使用化学武器的指责,称有关消息“是反政府武装支持的媒体编造的假新闻”。4月13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叙利亚实施打击,美英法三国发动的空袭把已经在战火中挣扎的叙利亚人民再次推向深渊。
然而,2019年2月,英国媒体制片人利亚姆·达拉提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经过近6个月调查,他“完全确认”发生在杜马镇的所谓“化武袭击”相关医院视频系人为导演拍摄。据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报道,在叙利亚政府军占据杜马镇郊区以后,军方人员发现了相机和电影制作设备。
哈佛大学肖伦斯坦中心研究员詹姆斯·哈金在文章中写道,杜马袭击事件中的错误信息极具警示性。在假新闻时代,这是宣传战的又一次编排。
2011年3月22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实施多日军事打击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军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还将继续,以达到“挽救生命”的“人道主义目的”。奥巴马在3月28日的全国演讲中强调对利比亚动武是为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他说军事行动已阻止卡扎菲政权实施一场针对平民的“大屠杀”。
但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利比亚却没有得到西方承诺的幸福,而是安全形势持续恶化,陷入动荡。
肯尼亚国际政治问题分析人士戈弗雷·阿约奥表示,西方国家真实目的就是希望将卡扎菲政权推翻,进而建立“傀儡政府”,以期保障自己在利比亚境内的巨大经济利益。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法学教授让·埃里克认为,石油利益是法英美等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根本目的。
2004年,乌克兰在西方国家支持下发生“橙色革命”。有媒体披露,在此过程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亲自“操刀”,发动全面舆论攻势,造谣乌克兰大选中的“舞弊”行为。
英国《卫报》前记者谢默思·米尔恩曾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一直试图通过将乌克兰纳入北约等方式,来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并利用乌克兰“成为保障欧洲——大西洋安全的重要推动力”。
事实证明,从2004年的“橙色革命”到2013年以来的乌克兰危机,颜色革命没有让乌克兰获得西方承诺的“民主、自由、和平、繁荣”,曾经的工业强国、欧洲粮仓陷入空前分裂、满目疮痍。
1999年3月至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旗号,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悍然轰炸南联盟。
此前,时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公开宣称,科索沃发生了所谓的“种族清洗”。而战争中,西方媒体报道对新闻事实进行倾向性和选择性的报道。美英政要在电视演讲中反复使用“种族清洗”“大屠杀”等词汇,极力引导舆论。但后来,北约发言人杰米·谢伊承认,美国务院当时曾经提供了假消息。这场危及整个巴尔干地区安全局势的战争,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产生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
(记者褚怡)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沙磊为什么溜了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
英国广播公司驻华记者沙磊最近离开中国大陆,离境前既没有以任何方式告知中国相关部门,也没有履行一个外国驻华记者离任前应该履行的手续。直接点说,就是脚底抹油,溜了。
这是心虚的表现。
沙磊参与制作的一系列涉华报道显示,这位记者在中国大陆期间是这样开展所谓调查报道的:先骗取采访对象的信任,然后断章取义地运用素材;利用选择性拍摄、配乐和剪辑拼接,制造出和真相大相径庭的视觉效果;从采访到下结论,大搞有罪推定,妄断新冠疫情“原点”在中国,污称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完全不顾职业道德。
名为记者,实为骗子;名为报道,实为造谣。这是沙磊及其所作所为的本质。最近,新疆有一些民众和实体因为沙磊的假新闻而利益受损,打算起诉他。面对中国民众运用法律维权的正当行为,沙磊心虚了,他知道自己经不起当面锣、对面鼓的考验。否则,他为何不敢应诉?跑什么呢?
沙磊溜了,更凸显英国广播公司的信誉危机。
沙磊的报道,只是英国广播公司制播大量涉华假新闻的缩影。一段时间以来,这家英国媒体肆意捏造关于中国的谣言,其不客观、不公平之处令人触目惊心。
2019年以来,英国广播公司多次在涉港报道上无视暴徒暴行,指责“香港警察暴力执法导致抗议愈发暴力”。今年1月,它播出的武汉疫情纪录片中,居然用中国警察反恐演练的画面来指责中方“用蒙头的手段拘捕民众”。在涉疆报道上,它仅采用几张非实景卫星图片和反华人士的所谓报告,便炮制“世纪谎言”,对新疆大肆抹黑。
这样的媒体,信任它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很多中国人早已看清英国广播公司的造谣行径,一些中国网友如今甚至精辟地将其一些歪曲手法总结为“阴间滤镜”。就是在英国内部,质疑这家媒体信誉的民众也不在少数。英国媒体《每日快报》就曾刊文指出,民调发现,英国几乎一半的受访者都认为英国广播公司近年来在新闻报道方面有失公正。
当然,骗子是不会诚实地承认自己骗人的。接下来,沙磊和英国广播公司很可能会四处宣扬,他们是为“捍卫人权”而“奋斗”。他们捍卫的哪里是什么人权,不过是说谎权和造谣权罢了。
新华社北京
4月1日电
一个殡仪馆干倒仨馆长,还不醒醒?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
市值几元的吊唁鲜花卖几十元,成本千元的骨灰盒卖上万元……殡仪馆的东西为啥那么贵?背后藏着的原来是腐败。江苏省纪委监委近日披露,灌云县殡仪馆三任馆长因官商勾结抬高丧葬用品价格、收受贿赂等问题被查处。
拍手称快之余,更应反思的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殡仪馆会接连干倒三任馆长?把公益变成了生意,让伤心人更加寒心。各地殡葬服务领域是否还存在类似的腐败?有关部门不妨趁着清明之际,举一反三好好查一查。
这类夺泥燕口、削铁针头的“蝇贪”“蚁腐”,渗入群众日常生活,在为民办事服务领域或明行拦路盘剥、或暗中吃拿卡要,让人民群众不胜其烦、不堪其扰,深恶痛绝。群众身边的腐败危害老百姓切身利益,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开展严厉整治。
为人清明、为官清正、为政清廉。不论官位高低,都须遵守纪律规矩,把党纪国法铭记在头脑里、贯穿在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才能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断厚植党的群众基础。
新华社南京4月1日电
让“爱国者治港”法律化制度化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
爱国爱港者治港,反中乱港者出局。这是“一国两制”制度题中应有之义,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民主制度不可背离的根本原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修订案,对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作出系统修改和完善,标志着对“爱国者治港”原则的法律化、制度化。从此,反中乱港势力将被排除在特区治理架构之外,国家安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权安全将得到有力保障,香港民主制度将迎来风清气正的新发展阶段。
治国理政者必须忠诚于自己的国家,这是国际公认的基本政治伦理,也是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设计中普遍遵循的原则。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从政者必须爱国爱港,这是宪法和基本法的根本要求。但近些年,香港政治体制的运作出现偏离甚至损害国家利益、损害“一国两制”根本宗旨的苗头和迹象。
一些“港独”分子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在美西方反华势力支持煽动下通过选举“上位”,利用官方资源和平台肆无忌惮进行反中乱港活动,抗拒中央管治,阻挠特区政府施政,损害民生福祉,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他们甚至与外部敌对势力勾连,企图通过操控选举夺取特区管治权。这些反中乱港活动,严重损害香港宪制秩序和法治秩序,严重挑战宪法、香港基本法权威,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香港繁荣稳定,为害甚烈、民怨甚大。如果置之不理、放任自流,香港危矣。
“一法霹雳安香江,选规厘定护远航。”针对反中乱港势力的挑衅和危害,中央当机立断,先后两次出台重大举措。2020年,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终结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不设防”状态。这一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决定+修法”方式修改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弥补香港选举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确保行政长官必须由中央信任的坚定的爱国者担任,确保爱国爱港力量在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中稳定地占据压倒性优势,确保反中乱港势力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进入香港特区政权机关。
根据新修订的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并确认选举委员会委员、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员候选人的资格,确保有关候选人既符合参选年龄、国籍、居留权、有无犯罪记录等一般性资格要求,又符合拥护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要求和条件。同时,重新构建的选举委员会除继续提名并选举产生行政长官候任人外,还负责选举产生较大比例的立法会议员,以及参与提名全部立法会议员候选人。有意参选的人士除应当获得自己所在业界或地区的认可外,还应当在选委会各个界别都有一定的认受性和接受度。这些总体设计,扎紧了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篱笆”,为选举加装了“安全阀”,为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提供了坚实稳固、安全可靠的制度保障。
通过选举安全来维护国家安全是世界各国各地的通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允许地方选举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和危害。香港选举必须遵循“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的决定,廓清了“爱国者治港”的法理依据和政治标准,得到香港社会主流民意的热烈欢迎和坚决拥护。在此次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过程中,中央充分听取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项重要共识是必须加强选举制度安全性。足见大乱之后的香港人心思治。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选举安全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爱国者治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粉碎反中乱港势力夺取特区管治权的图谋,为香港长治久安筑牢安全屏障,及时必要、深得人心。确保香港的管治权由爱国者掌握,有助于消除香港政治稳定和政权安全的风险隐患,保护广大市民的权利自由和利益福祉。摆脱反中乱港势力袭扰的香港,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励精图治,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将进入由乱及治、由治而兴的新的发展阶段。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美国药方”埋下全球隐患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
继半个多月前签署1.9万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后,美国总统拜登3月31日宣布2.25万亿美元基建计划。如果付诸实施,这将使得白宫近一年来累计出台的刺激计划规模飙升至空前的约8万亿美元。
美联储以“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配合白宫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分析人士惊呼,时下美国财金政策组合,实属现代经济治理的“实验性举动”,其后果吉凶难测。
人们不禁要问,被美国当局奉为“良药”的强刺激措施,是否真能治愈美国经济沉疴,其全球影响几何?
从应对危机角度看,短期成规模刺激措施确实有助于美国经济从危机中快速复苏。然而,持续强刺激势必加剧美国财政危机和市场乱象,非但无助于解决美国经济深层危机,反而会使问题积累和恶化。
美财政部数据显示,2020财年美财政赤字已达创纪录的3.13万亿美元,公共债务达到21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2%。沉重的债务压力,难免制约美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同时,刺激计划带来的货币超发风险,可能造成美国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上升,并让更多资金流向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吹大资产泡沫,鼓励市场投机,而非实体经济增长,进而加剧美国经济长期存在的脱实向虚趋势和贫富分化局面。
去年以来,疫情冲击下,美国大量实体企业宣告破产,金融市场却不断刷新历史峰值。今年初,美国三大股指齐创收盘新高。新一轮刺激计划预计将进一步推高美国资本市场估值,给富裕阶层带来丰厚回报。市场观察网站专栏作家雷克斯·纳丁撰文指出,美国经济复苏将呈现“K型”曲线,在不同人群中分歧明显。他认为,过去数十年来,美国前1%的富裕人群已掌握美国三分之一的财富。
由此可见,大规模强刺激堪称美国应对危机的一副猛药,却算不上固本培元的良药。由于缺乏结构性配套改革,这副猛药无法根治贫富悬殊、产业空心化等美国经济沉疴,对其过度依赖还有恶化病情的副作用。对此,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萨默斯批评说,当前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可谓40年来“最不负责任”。财政、货币政策两大因素共振可能加剧通胀。如果美联储届时对宽松货币政策“猛踩刹车”,可能将经济推向衰退。
美式强刺激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容忽视。作为国际最主要储备货币美元的发行方,美国在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握有特权,巨额债务可透过体量巨大、流动性超强的美债市场实现转嫁,借贷成本可通过美联储的持续宽松不断压低,强刺激措施引起的通胀压力将被转移到其他经济体身上。
近期,由于美联储持续释放宽松政策信号,市场对通胀和经济过热的忧虑高企,拉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涨至1.7%以上。这导致国际资本加速回流美国,给不少债台高筑、储备不足的新兴经济体造成资金外流、债务违约等风险。
国际金融协会近期发布报告,今年3月第一周,新兴市场近半年来首次录得资金净流出,每日资金流出约2.9亿美元。让人不免担忧,今后美联储政策一旦转向,甚至仅透出意欲缩表的口风,都可能引发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给新兴市场经济体以沉重打击。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艾格华指出,美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行事,并不关心全球市场波动对其他经济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不管怎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很难”。事实上,面对美国通胀预期重压,包括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开始出于挽留资本、遏制本币贬值、舒缓通胀压力等目的,被动提早加息,尽管这样做可能不利于经济复苏。
势如累卵的局面下,无休止的美式强刺激,正给世界经济安全带来更大隐患,但这些似乎并不是美国所关心的。一如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所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
对此,饱受美元霸权之苦的各国不得不防,包括美国的盟友在内。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停止兜售美台勾连的“政治私货”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
美国反华势力“以台制华”和台湾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早已不是新鲜事儿。最近,美台勾连的戏码又玩出了新样式。这边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活动官网上将台湾单列为“国家”,个别反华参议员高调重提所谓“台湾关系强化”议案;那边厢,美国驻帕劳大使随帕劳总统到台湾活动,四处抛头露脸,“美在台协会”和台驻美“经济文化代表处”签署所谓“设立海巡工作小组备忘录”。台面上下各种活动看似紧锣密鼓、好不热闹。就美国而言,无非是拉上民进党当局这个“小兄弟”,为“反华大合唱”壮些许声势;就民进党而言,则是走夜路吹口哨,自己给自己壮胆。
从操作手法来看,这波美台勾连可谓五花八门,把各种老梗玩得炉火纯青。其一是“碰瓷”。NASA发起的“火星船票”本是一次融合科学与浪漫、颇具大众科普意义的活动,却被主办方拙劣地夹带了暗撑“台独”的“政治私货”。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机构,NASA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会不知,对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恪守一个中国政策的历史不会不知。假装不经意地把台湾列为“国家”,这种小聪明既幼稚可笑,又玷污了科普活动的纯洁性。
怎么看,这波操作都透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被多家跨国企业玩残的把戏,也毫不例外遭到中国老百姓自发抵制。在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眼里从来不揉沙子。NASA继续装傻充愣,为少数政客的“反华大合唱”敲边鼓,势必遭到中国人民唾弃和国际社会有识之士反感。
其二是“探界”。中方坚决反对美台之间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和签署具有主权意涵的协议,这一立场举世皆知。美国驻帕劳大使大剌剌“访问台湾”,在各种会见、参访、晚宴场合露脸、“打卡”,显然是试图突破中方底线,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所谓“设立海巡工作小组备忘录”,更是全然不顾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对“台独”分裂活动推波助澜。这也是美方经常玩弄的手法,摆出一副试图逾越的架势,不断试探一个中国红线。
其三是“修法”。美国号称法治社会,不管多荒唐的事情,一旦成了法案就仿佛有了天大效力,就能赋予联邦政府“长臂管辖”、干涉别国内政的权力。于是,美国国会那几个反华议员从不吝啬嗓门和力气推动所谓“友台法案”,以为有了这些白纸黑字,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就名正言顺了。“媚美谋独”的民进党当局倒也知道投桃报李,只要能傍上美国给大陆添堵,就算吃点“莱猪”也在所不惜。呜呼哀哉!
透过现象看本质,老把戏玩不出新花招。美国政府心里明白得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也是建交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坚持的政策。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双方早已把涉及台湾问题的一个中国原则写得清清楚楚。所以,无论怎么“在危险的边缘试探”,终究口惠而实不至。
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这些年,与一份份“友台法案”相伴而来的,是水涨船高的军售费,是台湾民众一去不复返的血汗钱;与所谓“台美关系升级”相应兑现的,是开放进口含有莱克多巴胺的肉类制品,台湾老百姓买点肉吃都提心吊胆。为了“台独”臆想和权力私欲,民进党的当权者不仅不择手段,连颜面都顾不上了。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中方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扰的决心,任何时候都坚定不移。无论把台湾列为“国家”还是或明或暗支持“台独”搞分裂,注定徒劳无功;挟洋自重、“倚美抗中”也只会加剧台海紧张和动荡,给2300万岛内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奉劝美国反华政客和民进党当局,停止兜售美台勾连的“政治私货”,还是认清形势走大路吧。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这里的水稻“有故事”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范帆、周密、郭丰庆)春耕时节,农事渐忙,记者来到江西省万年县,探寻这里水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次考古,让人类稻作历史推移到12000年前。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在万年县境内的大源盆地西北端,垂直陡立的山崖下隐藏着一个天然洞穴。这里是中国当代考古学上一处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仙人洞遗址。
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时,发现了距今12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较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由此将世界稻作起源时间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年前。
参与当时考古发掘工作的万年县博物馆原馆长王炳万告诉记者,在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还发现了石磨盘、穿孔器、蚌镰等工具,其中石磨盘是用于稻谷脱粒,蚌镰则是将蚌器的刃部打磨出均匀的缺口,相当于现在用于收割的镰刀。
曾任江西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的彭适凡告诉记者,在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发现了丰富的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这说明在距今12000多年前的先民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同时采集野生稻,昭示了这里是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万年稻作文化是人类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彭适凡说。
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粮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春意渐浓,农时催人。万年县志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风胜正在工厂化育秧车间里忙碌着。他告诉记者,得益于工厂化育秧技术的推广运用,现在工人只要将秧盘搬上流水线,撒种、覆土、浇水等育秧工序通过机器就能自动完成,最后再将秧苗移至恒温大棚进行催芽,不仅节省时间和人力,缩短育秧周期,出秧量也是传统育秧的好几倍。
台州:以全域党建联盟点燃乡村振兴引擎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路怎么走?如何突破人才、资源禀赋、信息不对称等发展瓶颈?记者在浙江省台州市采访发现,当地从2018年开始,基于全域流转、五村联片、飞地抱团等经验,全面推行全域党建联盟引领“乡村组团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产业协作、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乡村共同致富路。
在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下辖的小稠村、山童村、凉溪村、东明村、下庄卢新村等5个毗连村子摆出“五虎阵”,成立“五村连片”综合党委,让这5个村的村干部聚合在一起,共同商议如何错位发展,让各村的特色更“特”、长处更“长”。
比如,小稠村专注于打造专属的枇杷IP“小稠枇杷”。60岁的小稠村村民任建荣20多岁就开始种枇杷,40多年的种植经验让他成为村里有名的“枇杷大王”。7年前,他牵头创办了当地果品专业合作社,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作技术顾问,从事枇杷、杨梅、柑橘等批发零售,年均销售额可达100余万元。
现如今,村里5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种枇杷。枇杷销售和深加工收入占全村农业总收入70%以上,年产值更是达到了2000多万元。满身是宝的枇杷,成了带领村民致富的甜蜜果。
村民说,跟以前相比,现在枇杷品质更好了,销路更广了,村书记更是亲自上阵直播带货,除了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还接到了国外订单,“小稠枇杷”还带火了相邻村庄的民宿和旅游业。
小稠村党总支书记邱明生说,通过五个村党组织的沟通联系,片区内各村发展共谋、事务共商、资源共享、产业集成,有的发展山区旅游资源,有的搞农家乐民宿,发展路径不同却又彼此互补。
走进路桥区新桥镇新兴村铭溢客现代智慧农业综合体,阵阵沁人心脾的果蔬清香扑面而来。综合体番茄种植工厂内,在专属LED补光灯的照耀下,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每日为千禧、玉女等品种的番茄精准施肥、浇水。
凭借智能化生长环境,这里生产的优质番茄可全年采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高架无土栽培、绿色种植、独创液体菌种技术……科技创新催生的强大生产力无处不在。
铭溢客现代智慧农业综合体能成功引进落地在新桥镇新兴村,也是新桥镇多村连片开发的成果。
三年前,该镇将新兴村、田际村、长泾村等周边7个村社整合建立党建联盟,通过党建引领,统一规划基建、统一土地流转、统一项目招引,建成了“稻香果园”田园综合体,目前,综合体区域内新增各类投资1.5亿元。
2018年以来,路桥全域共组建8个片区化党建联盟,各片区基于实际情况形成“列阵”,聚力特色产业,从“村自为战”走向“全域特战”,放大招谋发展。不到3年时间,推动落地项目38个,吸纳带动47个村(社),其中2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突破1000万元。
数据显示,10年间,路桥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从2010年的4.91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1.52亿元,年经营性收入从2010年2.39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9.04亿元。
台州市路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卫东说,全域党建联盟引领“乡村组团式”发展模式,和之前的强村发展模式相比,“乡村组团式”发展能够全面带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村级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激活党员干部的干事活力显得尤为关键。记者还了解到,路桥区还开展“党建引领·村村竞赛”,以一村一项目进行竞赛,通过共性项目和个性项目的评比,促进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实实在在解决了一批难题、推动了发展,助力打造千村千面。
春季脐橙助增收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是脐橙种植大县。近年来,该县着力改良脐橙品种,种植在春季成熟的伦晚、中华红等新品种脐橙,与传统秋冬季成熟的脐橙实现错季销售,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该县春季脐橙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产量突破18万吨,有效促进果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荡”出来的网红村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
走进招坑村,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着“天下秋千第一村”几个大字。放眼望去,“招坑秋千谷”错落有致地设置了五六十种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秋千。
在招坑村,荡秋千是18岁成人礼的一种方式,村民认为它蕴含“礼、忠、孝、义、勇”的内涵。2017年,来自厦门理工学院的青年教师陈少杰到招坑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就想方设法恢复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并把它打造成为招坑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网红产业”。38岁的陈少杰介绍说:“我在网上搜罗了所有能找到的创意秋千,然后自己绘图,找人加工制作,让秋千谷里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多彩,让游客在荡秋千时获得各种新奇体验。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秋千第一村’。”
陈少杰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建设秋千谷、登山步道等基础设施,让招坑村变得干净、漂亮、有趣,让人愿意来。2019年春节,秋千谷火爆了,游客达到15万人次。今年春节,虽受疫情影响,依然有7万多名游客造访秋千谷,招坑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秋千谷给招坑村带来了效益。2019年村财收入达17.6万元,2020年达80万元。秋千谷为村民提供了20个固定就业岗位,旅游旺季时还可提供数百个临时岗位,加上村民向游客出售各种农副产品,经测算每年可为村民增收上百万元。“村财收入进一步壮大后,我们将考虑向村民直接分红。”陈少杰表示。
为了让秋千谷规范、高端、可持续,陈少杰又找来旅行社合作,进一步开发漂流、房车基地、丛林穿越、野外拓展等文旅项目。他说,招坑村距离著名的华安土楼“二宜楼”只有十几分钟车程,两个景点动静相宜,正好互补,秋千谷尤其适合亲子游,所以客源不成问题。秋千谷的目标是要达到年收入1000万元,带动招坑村乡亲们日子红火起来。
太湖之畔,梨花结出“致富果”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
虽然不是节假日,树山村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徜徉田间地头,与梨花合影的“都市客”随处可见。
走累了,就到茶馆、咖啡厅歇歇脚。村口的花境西餐厅座无虚席,服务员告诉记者,树山梨花远近闻名,这几天梨花盛开,旅游旺季随之而来。“店里几乎天天爆满,营业额与上月相比大幅提升。”
村民秦晓燕家里有2亩多地,种植梨树、茶叶、杨梅树等。利用农闲时节,她在路边摆摊卖起了“秦姐萝卜丝饼”。
“梨花开,钱袋鼓起来。上个礼拜天,光萝卜丝饼就卖了200多个。”秦晓燕笑着说。
村里小伙儿吴辰利用自家农房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生意火爆。“累并快乐着,客房已经排到了5月份,刚开花的翠冠梨已有老客户预订,今年一定会有好收成。”
树山村的发展始于梨花,却不满足于梨花。近年来,通安镇持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打响“树山梨花”文化品牌同时,打造乡村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促进富民增收。目前,树山村酒店、民宿、农家乐等业态齐备。2020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该村接待游客9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亿元。
“释放乡村文旅活力和魅力,让梨花结出‘致富果’。”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虎丘区区长毛伟说。
村里来了规划师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
因有多座用石头建成的房屋,蔡庄村在当地小有名气。见到村党支部书记李如余时,他正和乡村规划师景喜燕、张运清商量着,如何把村内闲置的石头房利用起来,塑造特色风貌,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我们力求村庄规划既实用又适度超前,既保持乡土本色又突出田园特色,让每个乡村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景喜燕说。
两三年前,蔡庄村还是另一番模样。“我们村不光石头房有名,环境脏乱差也是出了名的。”村民夏学存说,“好女不嫁蔡庄村,黄泥陷到脚后跟”,周边几个村都知道这句顺口溜。
变化源自规划。李如余说,2017年,乡镇请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对村庄进行了规划,这几年实施了通路、硬化、美化、绿化、亮化等工程,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去年7月份,为提升乡村规划水平,临沂市推行了乡村规划师制度。来自山东国建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景喜燕、张运清,被聘任为费县首批乡村规划师志愿者,负责联系服务上冶镇。
尝到规划甜头的蔡庄村,得知乡镇配备乡村规划师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对接联系,希望借助规划师的专业知识和独到眼光,让村庄更美丽宜居。
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邢兆波说,乡村规划师是指导乡村规划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参与村庄分类、村庄布局、空间利用等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建设项目的用地选址、规划方案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
在上冶镇东埠子村,乡村规划师做出的村庄规划,已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正稳步推进实施。村党支部书记王浩亮说,北部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区,西南部是田园居住区,南部是传统农业种植区,各个地方布局什么,该怎么发展,一清二楚。
“通过调研、座谈和踏勘等方式,深入了解干部群众的诉求和愿望,才能做出符合各方要求的规划。”张运清说,根据要求,他们每月要拿出至少两天时间到所联系镇村,而重大项目规划要随叫随到。
村庄规划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通过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村庄将成为产业有活力、风貌有特色、生活更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王浩亮憧憬未来。
今年山东一号文件提出,将开展“乡村规划师”试点,支持优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下乡服务。上冶镇党委副书记杜喜刚说,规划涉及面广,镇村如何定位,房屋如何建设,生产生活设施如何配套,都需要专业规划人员的合理化建议和解决方案。乡村规划师的加入,既解决了乡村规划人才缺失问题,也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了支撑。
(记者贾云鹏、张志龙)新华社济南4月1日电
重庆潼南:从来没种过地的农民,现在也种地了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
45岁的刘英虽然是地道的农民,也一直有承包地,但她去年才第一次开始种地。那时候,双江镇成立了由21个村(社区)组建的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家里的土地在公司入了股,她才有了种地的热情。“现在种一天地收入60元钱,一个月就有1500多元收入,比以前强多了。”刘英说。
刘英一边种地,一边照看小儿子上学,丈夫和大儿子赚的钱,足够一家人舒舒服服地生活。对她来说,与之前在外打工相比,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
作为以土地入股的“股民”,刘英对庄稼悉心照料。“花椒种得越好,卖的钱越多,我分红越多。”她说。有一次,刘英在干活的时候发现,花椒叶片下面长出了黑色斑点。没什么种植经验的她急忙拨通了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张升平的电话,张升平很快赶过来,确认了病虫害的种类,帮助她解决了问题。
张升平说,新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吸引当地劳动力,也能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授人以渔”,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经验带给老百姓。
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致力于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双江镇全镇21个村(社区)抱团发展,培育起花椒、南瓜、南高梅等产业。
新集体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也引回了很多在外打拼的游子。在离开家的第18个年头,33岁的管店村村民全清杰带着打工赚的钱回到村里。“小时候走在家乡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走一步就沾到一脚的泥。”全清杰回忆说,“现在公路村村通、户户通,给我们年轻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家乡的变化,激发了他建设家园的信心。
虽然从未干过农活,但在推动新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清杰也开始种地了。通过学习,他发现家乡的土壤、气候具备种植南瓜、南高梅等作物的优势,只是销路难打开。“我打工时做过直播带货,有一些经验,希望把这些新技术、新宣传模式带回家乡。”他说,他正在琢磨如何推销他种的这些农产品。
蹲下身,全清杰细致地查看刚栽种的南瓜幼苗。幼苗上铺着一层保持土壤的盖布,在山上蜿蜒成一条条白色的长带。镇上的百姓都盼望,到了秋天,这里能变成一片橙绿相间的丰收景象。
在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有产业发展当中,双江镇共有贫困户入股土地508.4亩,解决就业人口600余人。双江镇党委书记张昭源表示,这个镇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就是新集体经济优势,它能有效促进产业间和资源间的系统集成、高效联动。
开着拖拉机去踢球,牧民“世界杯”34年了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
1995年锡尼河杯,其乐木格的爸爸斯仁扎布(后排右二)的球队获得冠军。 新华社发 |
|
草原上的“马拉多纳”嘎拉巴特尔和妻子琪琪格。 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
|
锡尼河足球俱乐部球员斯仁(左一)获2020内蒙古超级联赛总决赛最佳射手。
新华社发 |
|
冰雪底色:春天里的“北方以北”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
四月,在中国最北省黑龙江,多个全国冰雪项目竞赛正火热进行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2021赛季多个全国冰雪项目竞赛推迟。为更好地备战北京冬奥会,以赛代练、以赛验练、以赛促练,从3月17日到4月8日,包括全国速滑锦标赛在内的6项全国冰雪项目竞赛在黑龙江省拉开战幕。
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四月已结束雪季,这时候举办雪上项目比赛,黑龙江是首选。
“为确保赛道上的雪质满足比赛条件,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凌晨4点出门,5点到达赛场布置赛道,确保赛事在上午进行完。”全国高山滑雪锦标赛竞赛工作部工作人员说。
黑龙江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承办过多个雪上项目国际比赛,尽管气温有所回暖,但亚布力雪场的赛道依然满足国际雪联积分赛的要求。
来之不易的比赛为运动员提供了锻炼、展示的机会。“第一个滑完后虽然等待其他运动员滑行很煎熬,但是结果让人很高兴。”3月29日,在全国高山滑雪锦标赛暨国际雪联积分赛上,黑龙江的王基森获得在全国大赛上的首枚个人赛金牌。
多个全国冰雪项目赛事在此时落户黑龙江,不仅仅因为气候。作为中国最早开展冰雪运动的省份,黑龙江省有着厚重的冰雪运动积淀。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要求省内有条件的学校要浇冰场,开展冰上运动,有关部门还给靠近山地的部分学校发放滑雪板,冰雪运动成为当地冬季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些大的企业、机关也在职工中广泛开展滑冰运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仅齐齐哈尔就有几十所小学建立了冰球队。”在齐齐哈尔市二马路小学从事冰球教学工作30多年的崔义文说。
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先后建立冰上运动队,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冰球队在随后几十年里几乎垄断了全国比赛冠军,罗致焕、杨扬、王濛、张虹等一批冬季项目运动员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争金夺银。中国目前为止获得的13枚冬奥会金牌中,黑龙江省贡献了其中的9枚。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竞赛、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不断展现着“冰雪底色”。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前期完成的70多项比赛,黑龙江省获得20多枚金牌;全国700多座滑雪场中100多座位于黑龙江,独占鳌头;国家体育馆内活跃着来自齐齐哈尔的制冰团队。
春天,黑龙江省群众冰雪活动依然充满活力。3月28日,哈尔滨春雪节暨第五届“亚布力光猪节”在亚布力阳光度假村启幕,百余名滑雪发烧友身着特色服装享受春雪的乐趣。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依托丰富的冰雪资源,不断打造“金山银山”。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全国冬运会等国内外赛事推动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以雪乡、亚布力等为代表的冰雪旅游景区,则让近半年的漫长冬季变得缤纷多彩。
“单日游客量最高峰时能有近万人。”亚布力阳光度假村总经理薛东阳介绍,这几年亚布力周边农村的农民经过系统培训后当上了滑雪教练,民宿、农家乐等增加大量就业机会,“冷山”变成了“金山”。
黑龙江省体育局局长陈哲介绍,黑龙江省2016年将每年的12月20日设立为“黑龙江省全民冰雪活动日”,鼓励国有冰雪体育场馆等有序向群众免费开放,并连续5年开展“赏冰乐雪”系列活动,累计带动和影响全国7000余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
在2021年黑龙江省体育工作会议上,陈哲表示,要高质量完成冬运会、全运会和冬奥会“三大备战任务”,要在精兵强项、育人夺标上再创辉煌,为建设新时代冰雪体育大省努力奋斗。
春天虽已到,但“北方以北”依然有一群教练员、运动员、冰雪产业从业者,不分四季,追寻着冰雪梦想。
让烈士英魂励后人,太行“五老”的“守与寻” |
8年来,5位老人发起建设了烈士陵园寻访烈士遗骸,不让散落在山沟坡梁的烈士孤单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
本报记者魏飚、原勋
临近清明,微凉的春雨中,87岁的崔达道再次来到教场烈士陵园。
这里埋葬着他的亲人。
一位是大表兄赵观音保,在抗日战争中因抢救和掩护伤员壮烈牺牲,时年27岁;另一位是二表兄赵二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3岁。
老人颤巍巍地下跪,用毛巾擦拭墓碑上的尘土,放声痛哭……
地处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东与河北平山、井陉交界,是山西著名的革命老区。晋察冀军区19团、4团长期战斗在这里,许多八路军战士血洒疆场,长眠于此。
盂县大山中这个名叫教场的小山村,就有11位前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8年来,有5位老人在这里发起建设了一座烈士陵园。他们踏遍山山水水,寻访散葬在荒山野岭的抗战烈士遗骸,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史迹,为的是不让散落在山沟坡梁的烈士孤单,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过去艰苦卓绝的岁月,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归葬散落民间的抗战烈士,搜集、整理几近失传的本土抗战史料,帮烈士找到亲人;向年轻的一代宣传国防教育知识,警示和激励他们牢记过往的那段历史
走进教场村口,就能望见建在山梁上的教场烈士陵园。登上烈士陵园,视野开阔,教场村全貌尽收眼底。
崔达道指着对面的山说,70多年前,那里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之所以叫教场村,是因为这里在古代就是屯兵、练兵的场所。到了抗战年代,教场村是一个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日军占领盂县县城后,县委、县政府和晋冀二分区曾一度在这里办公,许多八路军干部和伤病员曾在此掩蔽和救治,八路军战士也曾在此训练。
革命传统熏陶着这个太行山中的小村庄。76岁的张万明在20世纪70年代当过教场村党支部书记,还曾担任阳泉市司法局局长。
他掰着指头说起教场的革命烈士:抗日烈士张海彦牺牲时不到17岁;武委会主任张占龙就义前大骂“小日本”,被日军用刺刀活活捅死;县委后勤科科长张衍寿宁死不屈,被斩首示众;还有参加解放战争牺牲的,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在异国他乡的……
战争年代,由于战事紧急和条件所限,许多烈士的忠骨就近草草掩埋。教场村一些在外地的退休干部早有意愿——为教场牺牲的烈士修建一个烈士墓。
2011年,张万明跟村干部和乡亲说起修建烈士陵园的事情,得到大家积极响应。
张万明说,他的心愿是归葬散落民间的抗战烈士,搜集、整理几近失传的本土抗战史料,帮烈士找到亲人;向年轻的一代宣传国防教育知识,警示和激励他们牢记过往的那段历史。这个心愿,也是5位互不熟悉的老人的共同心愿。
每年清明节前夕,5位老人都会来到陵园祭奠先烈。
村民说,这5位老人是建设陵园的带头人,很多人称他们为“盂县五老”:87岁的老摄影师崔达道、79岁的退休工人张道先、77岁的退休教师梁志达、76岁的退休干部张万明、68岁的村民张贵清。
从一面荒坡到庄严肃穆的陵园。2013年7月27日,在教场烈士陵园墓碑揭幕仪式上,老人们哽咽了。张万明端起一碗酒,仰天长叹
登上140级青石台阶,纪念亭内安放的花岗岩石碑,上面镌刻着教场村在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烈士、干部、军人、共产党员的名字。
走出纪念亭,登上石阶,进入烈士墓地,100多米长的通道两侧,分立着的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每位烈士的籍贯、身份、牺牲时间、地点、经过等内容。
烈士墓地四周松柏凝翠,气氛肃穆。
从2012年1月动工到2013年8月竣工,从一面荒坡到庄严肃穆的陵园,“盂县五老”有着怎样的经历?
参与建设的村民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2011年动工时,由于缺少资金、缺少人力,5位老人一直为烈士陵园奔走:张万明拖着多病的身体,多次往返于盂县和河北平山县的石材厂,拿出退休金购买石材加工成纪念碑和墓碑;崔达道查阅大量资料,寻访英雄事迹,自掏腰包购买石桌石凳;烈士陵园所在的地方,曾经是张贵清承包的荒坡,原本准备种果树;张道先出钱出力,甩开膀子,开山整坡;梁志达得知远在40公里外的吉古堂村还有一位张姓烈士遗骸,专程赶到将其运回教场村……
5位老人感动了乡亲,很多人放下手头的营生和农活,既出钱又出力。教场村虽然人口少,收入低,在外工作的也多是工薪阶层,但是大家对修建烈士陵园的热情却是很高的。
在修建过程中,有170多人踊跃捐款,多则成千上万,少则五十一百,共计12万元。”张道先说,令他感动的是,一些没有退休金、靠低保生活的困难老人也都积极捐款。
5位老人都提到建设陵园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位叫尹锁来,他曾担任教场村村主任。张道先说,教场村烈士陵园从修筑台阶到树立墓碑,没有一项工作是尹锁来不参与的,“这里的每块石头上面都留有锁来的指纹”。还有一位叫王保双的“外乡人”,他购买了大型花岗岩石碑,还给烈士陵园栽种苗圃和松柏……
张万明至今清楚记地得很多帮助过他们的人。他们当中,有石材厂的侯老板,有卖红布的小摊贩韩志勇,当这些人得知老人们为修建烈士陵园而奔走,常常主动以低于成本价出售产品。
2013年7月27日,在教场烈士陵园墓碑揭幕仪式上,老人们哽咽了。“70年了,英烈们啊,你们又集合了。”张万明端起一碗酒,仰天长叹。
为了让烈士体面下葬,老人们每次亲手捡拾遗骨,每次都是一块块、一根根,生怕遗漏,小心捡起,装裹入殓,背灵柩上山,扶棺木入穴
2013年教场烈士陵园建成后,附近不少村的村民找到“五老”,希望安葬战争年代散葬的烈士。
8年时间里,张道先、张万明、崔达道、梁志达、张贵清还走访村庄,寻找散葬烈士,一共安葬了38位烈士。
为了尽量挖掘烈士的详细信息,老人们踏遍盂县的山山水水、荒山野岭。
崔达道说,刚开始骑自行车、徒步寻找,后来年纪大了腿脚实在不行了,就租车去。“听说哪里发现了烈士遗骸,我们就赶到哪里。”
教场烈士陵园苏根喜烈士纪念碑后有一段文字:“苏根喜,绥远人,一九二四年生,一九四三年春参加八路军,任晋察冀边区十九团四连通讯员,一九四三年秋,在大独头伏击日寇战斗中负伤,后转移至赵家沟村医治,因医疗条件所限,不治身亡,时年十九岁,牺牲后遗体葬于该村大崖掌,二〇一四年迁葬教场革命烈士陵园。”
张万明是这段烈士事迹的挖掘者。
2014年,当他得知赵家沟有一位散葬烈士后,赶到村里找到了80多岁的亲历者赵习正老人,知道了这个19岁烈士牺牲背后的感人故事:
当时严重受伤的苏根喜,肠子外流,被安排到了村子里条件比较好的抗日积极分子赵亮成家。但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苏根喜渐感自己难以支撑,便央求老乡把自己转移到庙里或学校,他害怕日本军队杀回来,连累老乡。
见老乡不答应他的请求,苏根喜便拒绝老乡给他喂水,并挣扎着往炕下爬。大家无奈,只好把他转移到村里的学校。安顿好后,苏根喜喝了两口水,便咽了气。
张万明说,当时赵习正老人讲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老泪纵横,他边哭边认真记录着老人说的每一句话。
没过几年,赵习正去世了,但是这段详细生动的情节被永远地记录下来,并在当地广为流传。
为了让烈士体面下葬,老人们每次亲手捡拾遗骨,每次都是一块块、一根根,生怕遗漏,小心捡起,装裹入殓,背灵柩上山,扶棺木入穴。
有人问崔达道,你不害怕这些骨头?他坚定地说:“他们就是我的父亲,谁会害怕自己的父亲?”
迁葬中,一些烈士留下的信息不完整。在吉古堂村发现的烈士遗骸,身旁的砖块上只能依稀辨认有一个张字,崔达道就在烈士墓碑上刻上发现地的村名,起名张吉堂。还有一些烈士,虽然有名字,但籍贯不详,虽然知道籍贯却不知道姓名。
崔达道说,我们始终有个心愿,就是让每位烈士都能够魂归故里或者有亲人祭奠。
当他讲到两位战士誓死不做俘虏,紧紧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时,老人眼眶湿润了,有的孩子也跟着偷偷抹眼泪
眼下,张万明正在整理已经掌握的51名待安葬烈士的信息。他说,令人欣慰的是,政府越来越重视了。
在教场烈士陵园建设完善和他们寻找烈士期间,县武装部提供车辆便利,还提供军装让烈士体面下葬;当地政府先后资助20万元;还有很多人找到老人表示愿意一起寻找烈士遗骸……
我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于2018年5月1日正式施行,2019年各地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崔达道觉得,这几年各级政府对烈士越来越重视了。从国家立法到县相关部门主动帮助,这些让他觉得找寻之路越来越轻松。
2019年,上任不久的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田晋中主动找到崔达道说,“我是你们的接班人、传承人。相信我,我也可以不吃饭,我也能贴钱,我会尽我的力量做好寻找工作。”
田晋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0年,一场为烈士寻亲的活动,让安葬于教场烈士陵园的抗战烈士找到了亲人。在寻找河北籍烈士刘小旦过程中,田晋中联系了河北省曲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最终找到了烈士刘小旦的亲属。
2020年10月5日,刘小旦的侄儿、侄女一行9人在田晋中和崔达道的陪同下,来到教场烈士陵园寻亲祭扫。看到精心打造的各种纪念建筑物以及矗立着一座座纪念碑和修葺一新的烈士公墓时,在场的亲属禁不住热泪盈眶。
刘小旦的侄女刘爱英对崔达道和田晋中说,感谢你们,你们没有忘记他们。
“大伯呀,七十三年了,我们今天终于找到你了。”在教场烈士陵园,刘小旦的侄儿刘大强看着墓碑哽咽道。
如今,全国各地来教场烈士陵园吊唁的解放军、工人、农民、学生已近3万人次。盂县正在考虑将教场烈士陵园纳入到政府管理中来,还将进一步加强烈士陵园管护和硬件设施建设。
每年清明节前,都有不少中小学生前来扫墓。
不久前,记者在教场烈士陵园就遇到盂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师生。校长杨文元说,每年他们都会组织师生来到这里,听老人们讲述过去的那段历史,听革命先烈抗战的故事。“平时升国旗、班队会,我们也会给孩子们讲述这些烈士的故事,他们的功绩是不朽的,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在烈士碑前,张道先再一次用洪亮的声音讲述着烈士抗战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当他讲到两位战士誓死不做俘虏,紧紧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时,老人眼眶湿润了,有的孩子也跟着偷偷抹眼泪。
当少先队歌唱起,看着绿树环绕、青山掩映下的一个个稚嫩脸庞,老人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年复一年添土拔草,等待烈士的亲人来“寻找”
盐城:一家三代为烈士守墓70余年,第三代守墓人帮33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
五条岭不寂寞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
1967年出生的卞康全,看上去似乎比同龄人老些。头发花白,皮肤黝黑,脖子上下是两个色。
他很注重着装。在五条岭烈士陵园里,无论冬夏他都穿长袖长裤,有讲解时都会穿干净整洁的衣服。他说,这是为了庄重,也为了礼敬。
作为一位守墓的农民,他的身上有些反差感。
从他的谈吐中感觉不到他只有初中学历。他家中有一张小桌子,放着他练过字的毛边纸。他喜欢看书,《孝经》《礼记》等都能背诵。他说,站在烈士陵园这个地方,也不能太失身份。
天气渐暖,到了中午时分太阳也开始“热烈”起来。看到门口的“小岗亭”,我问他夏天热不热。他说:“不怕你笑话,过去家在隔壁时,夏天就把找到这里来的烈士后人接到家里坐坐。后来有小岗亭,天冷时里面能挡风,多穿点就行。天热时,上午就到东边树荫下躲太阳,下午就到西边树荫下躲太阳。”《礼记》就是去年秋天他坐在树荫下看完的。
他很谦卑。他会在与每一位来访者说话的最后,鞠一躬,表达感谢。我听到一位老师电话联系来五条岭参观事宜,当问及是否需要缴纳费用时,他说:“怎么能收费,只要来瞻仰革命先烈,我们就感恩你们,谢谢您。”
卞康全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他能如此虔诚地一直守着五条岭。是的,虔诚。采访时,我拖着凳子请他一起坐下聊聊,他拒绝了。除了在“小岗亭”里,在五条岭陵园的其他任何一处他从不坐着,因为要尊重烈士。
在我看来,这也许是这个农民家庭最拙朴的感恩,以及耳濡目染的家风传承。从祖父祖母,到父亲母亲,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人”,并代代相传。卞康全自己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些先烈是父亲挚爱的人,我爱父亲,也爱父亲挚爱的革命先烈。如不这样,我就不是一个孝子了。没有孝又何来忠呢!”
五条岭似乎已成为卞康全的心灵归处。他变得和父亲一样,离不开这里。去女儿家都是晚上去晚上回,亲家说“你忙得很呢”。与五条岭相关的一切,他都一一记在日记里。近几年,他将日记本与来访者登记簿合为“陵园记事簿”。
卞康全家里,被褥、杂物等都相对随意地放在外面,和五条岭相关的一切却被他用一个个纸箱、行李箱收好,放在架子上。日记本、记事簿、烈士遗物,甚至是参观者敬献花篮上的挽联、退回的寻亲信……都被他分类收好。有一封退信上订有21张“改退批条”,意味着邮递员21次投递未果,“所以说不是我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有很多这样的人在辛勤付出。”
2009年当地政府翻新修整五条岭的同时,开始给予卞康全一定补贴,现在是每月1000元。也有人曾劝卞康全去打工,他说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感谢家人的支持,能让他一直守在这里。“我妻子嫁到我们家也许就是上天的安排。”卞康全说,妻子说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让他在家带孩子、种地、守墓。孩子们从小也要跟着卞康全去五条岭拔草、打扫,长大了都跟他说:“你做你喜欢的事情,我也不指望你给我什么。”
盐城好人、江苏好人、中国好人……卞康全说,也许别人看到荣誉高兴,他看到荣誉害怕,这些是压力。“荣誉就是昨天的事,今天是一片空白,继续做好该做的事情。”
卞康全告诉我,也许在不少人眼中,他就只是关门、开门、扫地而已,但他不这么想,也不需要别人去理解,他甘愿守在这里。采访当天晚上,即将锁上陵园大门时,卞康全站在纪念碑前对我说:“跟他们在一起,我很幸福。”
是的。我想,埋葬在五条岭的人,有卞康全一家的守护是幸福的,有这些烈士“陪伴”,卞康全也是幸福的。
五条岭不寂寞。
每一年这一天,从未忘却的祭奠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
从一个生命到另一个生命的“信使”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
三月三十日,钱妈妈久久抚摸着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儿子的名字。
今年三月,八岁男孩钱文博在放学途中遭遇车祸,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经过反复思考,钱爸爸和钱妈妈忍着强烈的不舍,决定捐出小文博的一肝两肾。三月九日,小文博经过两次脑死亡鉴定后,在省、市、区红十字会协调见证下,夫妻二人签署了多份文件。器官摘除手术在当日下午完成,次日凌晨,三位患者接受了移植。
本报记者袁慧晶摄 |
|
|
大龄自闭症患者父母:我们走后,孩子怎么办?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本报记者刘元旭、梁姊、尹思源
“我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我比我的孩子活得久一点,一年就行。”
说这句话时,年过五十的温绒和赵廷,几乎同时擦了擦眼睛。
妈妈在哭,小宇却说不出话,情急之下,他只能用双手用力地拍打着大腿。“啪——啪——”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小宇的掌心很快赤红一片。
这是一个大龄自闭症患者家庭。23岁的小宇在两岁那年被确诊了自闭症,经历了学校、机构、医院的多年辗转,最终无处可去的他被经营一家小型外贸公司的父亲赵廷带在身边——在办公室外面的茶水间里,一把绿色的椅子和一张透明的圆桌,是他的位置。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不会一直是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会永远年轻。当曾经的自闭症患儿在磕磕绊绊中逐渐成年,即使没有其他疾病雪上加霜,单凭他们自己的力量,也很难顺利与社会衔接,而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正逐渐老去……这些问题,就像虚空中压在家长胸口的巨石,带给这些特殊家庭难以逃离的窒息。
20岁那年,天津市河东区一间由工厂厂房改造的“亚杜兰学坊”里,张昊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没有课的时候,他就坐在办公室里用打印纸写下一些没人能看懂的数字,喉咙里偶尔发出几声含混的呢喃,他的母亲是这间学坊的创办者吴桂香,坐在他的对面,温柔地看着他。
有课的时候,他在其他教室里学习。唱歌、烘焙,和其他患有自闭症孩子一起学习日常礼仪。他一米八的个头,肤色很白,眼睛很亮。如果不是与他说话时迟迟听不到回音,很难相信这个长相英俊的男孩患自闭症多年。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专业领域更倾向于称为“专业发展障碍”,是发育障碍的一种,多数患者伴有智力问题和社交障碍。据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目前已约有超过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
张昊是亚杜兰学坊的第一位学生。2016年,这里第一次招生就接纳了8个像张昊一样年龄超过18岁且存在心智障碍的患者。公立培智学校和私立康养机构认为他们已经超出了受教育的年龄,而他们自身的能力水平又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兜兜转转,终于在这里安下家。
对于吴桂香来说,创办这间学坊的理由很简单——“我的孩子没有地方去了。”康养机构不收,张昊就只能被关在家里。对于自闭症患者而言,长久的封闭,会使得曾经训练出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逐渐退化,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躁郁。“说起来很多人不信,就一个把用完的毛巾挂回挂钩上的动作,我教了10多年,好不容易学会了,在家待了两个月,他就又忘了。”吴桂香说。
张昊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在吴桂香创办亚杜兰3年后,自闭症青年刘铭的父亲,51岁的刘硕联合在培智学校认识的10名大龄自闭症患者家长,在天津市北辰区一个60多平方米的民宅中,也建起了一个家庭式的互助教室,两三个家长轮流值班,来帮助那些到了就业的年龄,但能力不足或无单位接收的自闭症患者进行能力训练,产生的一切费用由家长平摊。涂成淡蓝色的墙壁上贴着一排模糊的照片,记录下这几颗遥远星星的样子。
刘铭的突然失语,让刘硕始料未及。
两岁半以前,刘铭一直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成长轨迹和正常儿童无异。之后,刘铭的症状逐渐显露出来,被确诊为倒衰型自闭症。
许多自闭症患儿刚一出生就语言能力发育迟缓、抗拒交流,与他们的父母相比,命运给刘硕的打击来得更晚些,却更猝不及防。之前还会说、会笑的孩子,一夜之间失语。“就像是正在打游戏时网络故障,电脑里的小人失去了和外面的联系,他就困在那里,动不了,也出不去。”
从儿子确诊自闭症开始,刘硕的情绪像坐过山车。在漫长的否定期之后,他接受了现实,开始带着儿子进行能力训练。那时他年轻,为了照顾儿子,把手头的生意扔到一边,有用不完的热情。儿子怕生,不愿见老师,他就自己录视频,从生活小事到沟通礼仪,一百多集,存在电脑里放给儿子看。
陪儿子听音乐,教他画画、读书给他听……刘硕希望儿子“能感知到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刘硕对儿子的教育是成功的。在自闭症患者的群体里,刘铭绝对是“优等生”。他情绪稳定,能做手工,能画画,还会弹钢琴。有陌生人和他交流,也能用简单的词句表达。
即便这样,刘硕还是觉得不够。他希望自己能跑赢时间,在人生走到尽头后,刘铭可以活下去。为此他发起了互助教室,就算他赢不了时间,11个同病相怜的家长,也可以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彼此分担,相互照顾。
“在父母走后,活下去。”听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对于自闭症患者的家长来说,却可能是此生无解的难题。
在儿子患病20多年的时间里,对身体病痛和年龄衰老的担忧,随着张昊抽穗拔节的身高,一天天疯长在吴桂香的心里。关于怎么教育这些自闭症青年,让他们能在没有父母照顾的情况下,继续走完自己的一生。迄今为止,没人能够找到答案。
2016年出版的《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显示,中国成年自闭症人士的就业率不到10%。“从学校毕业了之后去干嘛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少有人愿意招收一个自闭症患者,哪怕他的能力是可以的。”吴桂香说。
这也不是“只要我愿意花钱,我就能自救”的事。吴桂香现在还记得,曾在培智学校认识一个学生家长,家中条件富裕,孩子患自闭症多年。孩子父母和亲戚们说,“只要有人能在我们死后帮忙照顾孩子,我们愿意把所有财产全部赠予,但没人愿意。”
经过了5年的发展,亚杜兰学坊已经收容了20多个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欣欣向荣的小小课堂依然不能缓解吴桂香的焦虑。“就像‘亚杜兰’这个词的意思,它其实就是一个避难所,但未来会怎样谁也不知道。”
许多家长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曾做过理财顾问的家长,研究过一款专门针对自闭症患者的香港信托产品;吴桂香则在几年前参观了享有盛名的“榉之乡”,那是一家日本自闭症患者终身养护机构,福利性质,享有政府补贴,大龄自闭症患者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简单的手工作品,以自食其力,用售卖作品存下的钱支付养老费用。还有被家长寄予最大希望的“双养模式”——父母在退休后带着孩子住进养老院,家长故去后,孩子再由养老院继续照顾。
每一条路,都寄托着家长们无尽的期待。但眼前最大的困难是,针对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托养照护问题,目前尚无适应性强、复制率高的具体途径。双养机构需要补贴,阳光工场需要场地……要解决这些难题,仅靠家长自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大龄自闭症患者无法融入社会,家长又要扛起家庭的责任,在他们从特教学校毕业的那天起,就仿佛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自闭症患者处在极端自我的精神世界之中,长时间不跟外界沟通,能力就会退化,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暴力行为。“我之前去过一个家庭,孩子30多岁,用绳子绑在家里。孩子的父母告诉我,长时间无法融入社会,他的情绪很不稳定,家里很多东西都会被他砸碎。”刘硕说。
自力更生,带领这些自闭症青年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给家长们带来的体验是复杂的。他们得到了比以前更大的成就感和来自孩子们更为积极的反馈,但也更直接地感受到来自现实的重重阻力。
吴桂香决定建设自己的“榉之乡”。“我希望未来的亚杜兰会是一个结合心智障碍患者辅助性就业、康养的机构,我们的孩子能够在一个适合他们的环境里,实现全面发展,有尊严地生活。”
这条路并不好走。虽然现在公众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接受度在提高,但那些细微的偏见依旧无处不在。吴桂香想要在亚杜兰学坊里建一个烘焙作坊,通过网店线上售卖,孩子们能以此实现自给自足,甚至还可以上社保。
最初她很乐观,以为只要能保证生产环境干净卫生,孩子们能够熟练安全地操作设备就行。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孩子们学会了烘焙、裱花,做出的蛋糕好看又好吃。他们还带着这些蛋糕参加过义卖,收到的钱全部捐到了贫困山区,给那些和他们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
那时她真心相信,她的孩子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活自己。但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总有一些时刻,她能窥见横亘在外界与自闭症患者之间的,那道若隐若现的门槛。比如在办食品卫生许可证时,有工作人员明晃晃地质疑:“他们有资格做蛋糕吗?”
刘硕也是一样。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是他们的体育课。他会带着孩子们去小区边上的公园做体能训练,多和人群接触利于他们沟通能力的提高。孩子们排着队,规规矩矩地走,在控制不住大叫时,家长们会立刻制止,他们尽可能地把自己隐藏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即使这样,还是会遇到被围观的窘境,“人们围着,用手机拍,我们就只能带着他们回去,像逃跑一样。”
看不见的门槛和偏见难倒了他们——因为还没办下来食品卫生许可证,亚杜兰学坊里的十几个成年自闭症患者,只能在彼此过生日时做蛋糕给自己吃。2015年,中国残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其中规定,到2017年所有市辖区、到2020年所有县(市、旗)应至少建有一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基本满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刘硕拿着文件去小区对面新建的党群中心,希望能够分出一块场地给孩子们建辅助性就业的阳光工场。老年人的合唱室慢慢建起,能够决定孩子们余生的工场却迟迟没有回音,“告诉我们等,可是没人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从现实的层面来说,家长们对大龄自闭症患者余生的探索就是这样了:只有极少数能力强、运气好的孩子,能够在社会的包容和接纳下,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剩下的绝大多数,在各类机构和家中辗转,磕磕绊绊,等待着一道光,能从他们生命的裂缝中照进来。
(文中部分受访对象为化名)
总有明月守护“孤独的星星”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已经多久没有抬头看看星空,宋明海记不清了,大概是从孙女桐桐(化名)确诊自闭症那天起吧。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发育障碍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医学难题。一百个自闭症患者,就有一百种不同,不过他们都存在社会交往障碍、人际交流障碍或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人们称这个特殊群体是“星星的孩子”,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们在某个领域天赋异禀,就像影视作品呈现的那样:可能成为艺术家,或是科学家。但事实却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直到成年,生活都不能自理。在同龄人步入校园的年龄,他们还不会叫“爸爸”“妈妈”。
两年前,桐桐3岁时,宋明海察觉到孙女的不对劲:只会说简单的叠音词,情绪容易失控,大小便无法自理……一家人前往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在基因检测、染色体筛查和评估后,医生诊断:孩子发育迟缓,有自闭症倾向,建议尽早开始干预训练。
宋明海觉得天塌了。
他曾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在讲台上站了半辈子,也要强了半辈子。他想不通:“怎么会是这个病?怎么能是这个病?”
接受事实,是自闭症患者家庭的第一课,很多父母用了数年时间。他们总是说,“我的孩子只是比别人慢一点,只是没别的孩子聪明,他没有病……”
宋明海明白,孩子的成长容不得耽误。桐桐的父母因为孩子的病情产生分歧,夫妻感情破裂。爷爷撑起快要垮掉的家,带着孙女和全部积蓄,几经辗转来到兰州欣雨星儿童心理发展中心,寻求专业帮助。
这家机构成立于15年前,专注于自闭症儿童筛查、评估及早期干预,现有50多名自闭症儿童在这里接受干预训练。
从白天到晚上,这里的课堂并不安静。语言、认知、感统、生活自理、餐桌礼仪,课表满满当当,每一节课都是对老师、家长体力和耐力的极限挑战。
小隔间里,特教老师抻着脖子,大声重复简单的指令,努力看清孩子的每一个眼神变化。家长挤在一旁的小凳上,片刻不敢离开,怕错过孩子的反应,更怕孩子突然情绪失控。
“就像是合力拉开一道沉重的门,我太想看看孩子的世界,更想让他看到我的世界。”一位家长这样形容。
在外人看来,这里的快乐和悲伤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前一秒,老师还因为孩子成功完成一个拍手的动作,兴奋地眉飞色舞;后一秒,办公室里就坐着情绪崩溃在抹眼泪的父母。
“这是一条终身干预的路。”兰州欣雨星儿童心理发展中心特教老师王彦芝说,“我们能陪家长这前几年,后面的‘硬仗’一个接着一个。”
从教15年,特教老师丁强不忍回想那些放弃训练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是螺旋式的,有的会原地踏步很多年。沉重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下,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坚持下来。”
对宋明海来说,坚持很难,但他不敢放弃。最绝望的日子里,他仍每天锻炼身体,不敢放松,更不敢倒下。
“你若不愈,我怎敢老去?当我老去,谁能来照顾你?”
宋明海揉了揉眼睛,望向窗外。“如果可以,我希望我能比孙女多活一天。多活一天,就能多陪伴她一天。”
2019年,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组织医学、教育、社会学等领域专家共同编写《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0.7%,目前已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有200多万人,并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增加。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起,我国逐步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将孤独症儿童的基本康复训练纳入救助范围,给予不同程度的经济支持。各类自闭症康复和特教机构也应运而生,专业师资队伍正在成长。
去年,桐桐申请到每年两万元的康复训练费,这笔钱如同雪中送炭。因前期训练效果良好,她现在已经进入幼儿园随班就读。宋明海觉得压在胸口的石头终于挪开了一点点。
据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数据,2020年共有186名自闭症患者申请到了康复救助经费,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服务。
“也许,自闭症孩子永远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融入社会,享受人生,但只要他的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社会的今天比昨天包容一点,家长的努力就是值得的。”兰州欣雨星儿童心理发展中心创办人张莉说。
星星本不该孤独,因为有月亮的守护。对于像桐桐一样的自闭症患者家庭,前路虽然漫漫,但终于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
新华社兰州4月1日电
夏日风景成永忆 |
课文忆写之五:《夏感》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
文章很短只有666个字,正好六六大顺,但实际上纸墨背后是艰辛。或许选家和读者把它看作是一篇风景散文,但美景后面更多是苦涩的汗水,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很难体会个中滋味。从这个角度出发,这篇课文让孩子们知道一粒粮食来之不易,还是很有意义的。
文章说: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夏季是一年中劳动量最集中,劳动强度最大,气候灾害最严重的季节。俗称为“三夏”:夏收,麦子要收、要打;夏管,秋苗要锄、要浇;夏种,晚秋作物要种。都是急活,所以又叫作“三抢”。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正是说的夏天。前几天一大学教授在电视上把这两句诗解释为春天锄地,引起笑话。春风拂面,怎会“汗滴禾下土”。农谚“锄头下面三分水”,愈到炎夏愈要锄地,以切断土壤中水分的毛细蒸发。烈日下的人汗流如洗,连锄把子都烫手。
文章中有一句:“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小时睡在农村的土炕上,到麦季大人们都睡不踏实,半夜风吹窗纸响,一个机灵翻身起来听风声,又披衣出门去看天。城里人可能不懂,为什么要听风看天?麦收这几天叫“龙口夺食”,一年辛苦,就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最怕的是下雨,一场雨下来一年收成就打了水漂。麦子一淋雨就生芽,粮库不收购,做成馒头、面条都粘牙。再说这风,它就是天然的鼓风机。那时还没有联合收割机,麦子要一把一把地弯腰割倒,一捆一捆地背、挑回场上,再套上牲口一圈一圈地碾压。虽然暑热伤人,人们还是希望阳光强一点,麦干好脱粒。为求一粒麦,宁愿晒脱三层皮。
麦子碾过后,秆、壳、粒就三者分离了。先将麦秆堆成垛,备作冬季的牲口饲料。下一步的工序叫“扬场”,用一把大木锹,连壳带粒铲起,奋力一锹扬向空中,借着风力壳飞粒落,就可以归仓了。风要不大不小正好,太大了麦粒会被刮跑;太小了麦壳又吹不走。最好是炊烟升起后微微飘斜的那种风力,大约二三级吧。有时候麦与壳混堆在场上干等着来风,硬是一两天不见动静,空气沉闷得怕人,天与人在暗暗地较劲。打麦场在半山上,村子在山下,累了一天的人不敢下山回家,谁知道山风这个妖精什么时候出现呢?真是又爱又恨。天黑了先打发老人妇女们回家去,留下几个会扬场的把式在山上过夜,干什么?等午夜来风。一般孩子们很愿意选择留下,可以在野外吃用篮子送的黄馍(白面馍暂时还舍不得,要等到过年才能吃),喝用瓦罐熬的新麦汤,席地而坐,山野清香,远胜现在吃盒饭。入夜爬在麦垛上,看山下村子里明灭的灯火,仰望头上黑洞洞的天空,空中的星星就对着你眨眼睛,那才叫“诗与远方”呢。而这时大人们早已经累得歪在麦垛上呼呼睡着了。天若有情,一定会在黑暗中“嘿嘿”地偷笑,笑人类在它面前是这样的无奈。后半夜突然起风了,人们抓起木锹,挑灯扬场,直到东方既白。
关于麦子的记忆还有几次。人民公社时代,城里人都要支援“三夏”。在北京,大学生也下乡帮农民割麦子。所以我就记住了北京每年麦收的时间是在6月中旬,比我的家乡晚半个多月。而真正见到麦海、麦浪的雄奇壮阔是毕业后在内蒙古的河套平原,那才叫浩浩乎麦海无垠。过去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它从青海、甘肃一路奔腾而来,在这里形成大片冲积平原,人少地多,自流灌溉,肥得流油。民歌里唱的穷人走西口就是从山西往这里走。想不到我这个山西人今又重新走西口。河套种的是春小麦,比北京晚熟一个月。到7月中旬时一条公路横穿800里平原,两边麦田如海,真有“沉沉一线穿南北”的气势。《夏感》中描写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主要取自这里: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河套人称内地为口里,口里口外的麦收风光大有不同。这里冬季长,地里没活,有的是打发不完的时间。麦子收回来后先不急着打,而是连穗带秆高高垛起。到冬闲了,想起吃麦子,就先杀上一只羊,再抽出几捆麦子,驾上牲口去碾场。没有烈日,没有汗水,那种悠闲真让我这个吃过炎夏之苦的口里人羡慕。但各有各的难处,北地气候变幻不定,夏天常有冰雹,这比下雨还可怕。正当麦子在地里干得唰唰响,单等开镰时,突然一朵乌云,乒乒乓乓,杏核大的冰雹如雨点似地砸下来,那真是祸从天降。我采访过一个灾后的生产队,一块茂盛的麦田就像瞬间经过千万把刀子一阵乱剁,都成了寸寸的麦秸,麦粒落地搅成了一团泥。北方不像南方有两季、三季,一年就这一茬麦子,全村的人吃什么?虎背熊腰的生产队长全身都软瘫了,趴在田垄上放声大哭,拉都拉不起来。人生多艰辛,尽在夏感中。
但是,河套的麦浪实在壮观。可惜上世纪70年代还没有兴起旅游,否则的话,河套的麦季就会像现在人们看油菜花一样热闹。当时我20多岁,正是少年轻狂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白天采访在麦浪里穿行,晚上就趴在灯下写诗,一个夏季写了一首六百多行的长诗。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也没有地方发表,但是那种激情已经压缩在心底。十多年后这600多行诗早已忘光,却转化成一篇666字的散文。60年后我重回故乡,小院土炕,忆当年最忆还是麦收时,就随手写了一首小诗:“何处是乡愁,云在霍山头。童年常入梦,杏黄麦子熟。”回首大半生,豪情、汗水、成就、乡愁,都荡漾在金色的麦田里。
《夏感》入选课本后,家乡发展旅游,把这篇文章和诗都刻在村头,常有师生前来参观,顺便也就成了教学基地。
“希望读者看到这个书名,停下来念一念” |
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谈新作《德清清地流》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
3月29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德清样本研讨会暨《德清清地流》新书发布会”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何建明谈了他这本新书的写作缘起和感受。
这是他继《浦东史诗》《那山,那水》之后,又一部将目光聚焦于一座城市的报告文学作品。相较于前者的宏大和厚重,《德清清地流》如同一首清新隽永的散文诗,在如水般流畅的娓娓道来间,这座小城的历史与今天、发展与创新跃然纸上。
40多年写作生涯,50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何建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抗击非典时,他写下《北京保卫战》;汶川大地震时,他写出《生命第一》;反映利比亚撤侨的《国家》,后来被拍成电影《战狼2》……去年疫情期间,他意外滞留上海,快马加鞭地写出《上海表情》和《第一时间》,为读者呈上一份全面清晰的“沪上战疫报告”。
“粗略算起来,这些年几乎是一年两部,”他笑着透露“高产”的秘诀,“因为我是部队出身,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是一种习惯,况且我也没有其他的爱好。”
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当选的全国劳动模范。如果仔细研究他的行程表,都会感叹他的勤勉:密集的采风、授课、高频写作……
弘扬主旋律,落笔在重大事件,紧跟时代的脚步,凡此种种让他在作家群体中像个“异类”。“我是作家中的‘少数派’。”采访中,他这么调侃自己,但会郑重地补上一句,“我是凭良心写作,这个时代光明的、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去客观记录它呢?”
他的工作状态更像是一位新闻记者或社会科学研究者,目光总是聚焦在时代最闪光的东西上。他将自己对文学的喜好和新闻的专业性结合起来,“新闻讲究影响力,文学讲究感染力,社科讲究理性和深刻,三者对报告文学来说都是必要的。”
几十年的军旅和记者生涯,使得何建明具备灵敏的新闻嗅觉和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他曾说:“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个冲锋的战士。”如今,他仍像年轻的战士一般,时刻准备出发,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个时代。
草地:这本书的书名《德清清地流》,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书名?
何建明:“德清”这两个字,在古人的理解中,是“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我加了两句话,“水德行香,清朗生辉”。这是我个人对德清的解读,也代表了我对德清特别的情感。
“德清清地流”首先指的是德清的地理环境,“水”贯穿其间——一条溪,顺着莫干山下来,一直到下渚湖,蜿蜒而过。一方面,清清的流水,是一个自然状态;另一方面,德清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对政策的贯彻特别坚定、毫不含糊,就像自然界的水流淌而来,尽管也有小波浪,但是流得非常顺畅。
我希望读者看到这个书名,停下来念一念,体会“德清”背后那种诗化的美。
草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德清的?为何会聚焦这样一个人口仅40万的小县城?
何建明:大概十来年前我到过德清,第一次去的时候,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因为那里实在太美了。德清是一个水乡,和我的老家苏州很像。德清的“洋家乐”仿佛一块块嵌进山体中,不破坏周边的风景,非常有意思。从地理环境上看,德清有一种立体感、自然美。那个时候,我就想写一本关于德清的书。
除了自然环境以外,德清的人很平和,就像德清的水一样流淌着,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德清地方虽然小,但它做了很多事,发展得很“精致”。今天的德清,在自然美、人文美的基础上,实现了建设之美和发展之美。
这些年我写了无数报告文学,讲述中国的发展。我走访了很多地方,看得越多,越觉得有些地方经不起细看,毛病不少。但德清不一样,我认为它很多方面都堪称“完美”,这是我对它最强烈的印象。
草地:用一部书写一座城,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
何建明:写作中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来处理文学性的、内心的、美的感受和真实事件的关系。报告文学是真人真事,必须要把这个平衡把握好。我的办法是将历史和事件都裹在“美”的感受中。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通过“美”来净化心灵,潜移默化地吸收德清的经验。
我是搞新闻出身的,新闻写作有的时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许多事情讲上十遍、百遍,讲不出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媒体通常会通过数字、概念来说明问题,更关注影响力;社会科学则用理论来阐释,比较枯燥、理论化,普通人不太关注。而文学不一样,它是一种感染力。以文学为载体,通过细节、情感,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慢慢了解到有德清这么一个“样本”,让更多地方愿意吸收它的经验,文学作品的强项就在这里。
草地:近年来,德清的发展引起很多关注,新闻媒体有过不少报道,您如何从庞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写作的重点?
何建明: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前人已经把德清的美写遍了,我该如何超越?这是一个挑战。我想我应该写德清的发展之美,这是今天的德清与历史上不太一样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天的文学所应表达的东西。
写今天的德清,需要融入时代的特点、又要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我从改革开放开始写起,写德清人民,写德清的干部,写德清的土壤滋养过的无数人物,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今天的德清有什么不同。另外,我还想看看德清的经验,在其他地方是否可以复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具体到书中各个章节之间,最主要的是从“美”的角度去筛选和表达——美流淌到哪里,让我们看到。我希望整体是流畅的,有一种水一般流淌的气息。
草地:如何理解“德清样本”的含义?
何建明:在我的理解中,“德清样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新发展的一种美学——是文学的美学、社会的美学,也是基层治理的美学。
这就不得不提到德清的“德”,“德”是心灵之美,是人的最高境界。心灵、思想、人文,甚至自然美中也包含着“德”。
“德”清清地流,流到这片土地上,流到人们的心坎上,还要流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德清两个字,古人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和空间,也给了今天的德清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这片土地太美了,美得让我们都喜欢它,这为德清的未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草地:相比写上海的《浦东史诗》和写安吉的《那山,那水》,这次的《德清清地流》在写作上有哪些新尝试和突破?
何建明:看起来我用了很细腻的情感,但实质上我想呼吁和警醒我们的社会,看看德清是怎么做的。我们经常能听到很多“大话”,但你看德清人,软绵绵的,像水一样流淌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这么好。就像水滋润这片土地似的,下的是软功夫。但在软功夫里面有硬功夫,执行的时候,是实打实的。
写安吉的时候,我更关注的是一种社会的形态,它是方向性的;写浦东的时候,是一种史诗般的意义。而写德清,我想“和风细雨”地跟大家讲道理。
草地:您在许多场合都曾讲到一句话,“报告文学要讲好中国故事”。在您看来,当下的文学写作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何建明:故事的原型是不是适合我们去讲,这是第一位的。其次,好的故事还需要好的方式去讲。中国故事有千千万万,我们如何提炼出最能代表我们民族的、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这几点组合起来,就是好的中国故事。
我这几十年来一直走在这条路上,写作中常关注国家重大的题材。我在采访调研过程中,凡是对方提供的材料,我必须自己去核实,要自己走一走、看一看,再和人聊一聊,实地采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草地: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当选的全国劳模,您怎么看待这份荣誉?
何建明:我以此为荣,我经常说一句话,叫“劳动人民的孩子爱劳动”。给我这个荣誉我很高兴,但有没有这份荣誉我都会这么写下去。我愿意做我们国家、我们时代的歌者。疫情期间,我写了《第一时间》,是因为我正好在上海,发现当地的做法很好,我觉得我们需要上海这样的经验,这是基本的良心和责任使然。
草地:作为曾经的新闻记者和如今的报告文学作家,实地调研采访是您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式。在您看来,写作者应当如何践行“四力”?
何建明:践行“四力”不光是“脚力”简单地去走,还要用“眼力”去“找”。脚踩下去,要踩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节奏上,踩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脉上。剩下还是要观察,做出判断,这是“脑力”,最后是写作的功夫,也就是“笔力”。
充满着理想和激情,真实地来书写中国形象。这是一件必须要去做的事,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报告文学已经不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年代,今天的时代是流动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作家来说,做个人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面对重大主题,我必须要提前做一到两年的准备,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
草地:对于当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写作者,您有什么建议?
何建明:首先要让年轻人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我总是告诫我的学生们,不要总是沉浸在手机里,也不要满足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你们要走下去,在水中、在波浪中,去触摸现实。
我也会要求我的学生和我一起走下去。走下去,才是真正踩在现实的大地上。必须要用自己的身心去投入,扎根在现实中。
再一个是不要用简单的量去评估写作,而是要用“质”。很多时候,我们的写作者,特别是新闻记者,以为走到了就行,经常是拿着别人提供的材料写,其实那只是在重复别人的东西。作风要扎实,不能浪潮过了就完了,就像我这本书说的,要看到这个“水”永远在流淌。
不留遗憾:一个摄影人的记录与思考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动声色 |
刘卫兵
十多年前,我去北京万寿路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家里,请他为我即将出版的《随访连战的日子》一书作序。梁先生欣然应允,临走时他建议我:“当了多年摄影记者,总该写一本新闻摄影方面的书”。我这人有时粗心,有时细心。梁先生的话我一直记着。
此后,许多好友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静心一想,自己毕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新闻摄影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一线采访报道多年,也该对摄影记者的专业和工作有所总结。于是便开始查阅整理图文资料,陆续整理出20多万字的草稿。后来时政采访一忙,实在顾不上,一拖就是近十年。
转眼进入2019年,一个初春的早上,阳光隔着窗子洒进来,我翻开日历,猛然发现从事摄影工作已整30年。岁月如梭,影像留痕。30年的风雨已经化作无数张大大小小的图片,青春韶华已镶刻在历史的记忆中。从20世纪80年代在人大上学起,我就欣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观点,“再不写就忘了!”一股强烈的欲望催促我打开电脑,重读尘封多年的草稿,正式书写新的篇章:《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这时发现,摄影是岁月的记忆,需要灵感更需要沉淀,尽管拖了十年,积累的拍摄经验和思考也丰富了许多。
20世纪70年代末,父亲第一次允许我用家里的海鸥相机照相。尽管那年春天在颐和园的细雨霏霏中给家人拍了半天,因胶卷没挂上,没留下影像,记忆却挺深刻。从那时算来,自己学拍照的时间和改革开放大致相同。想来学摄影也有些偶然。20世纪80年代,新华社要建设世界性通讯社,要“文字摄影两翼齐飞”,感觉摄影这只翅膀不够有力,便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培养一批新闻摄影本科生。从小当宣传委员的我就报了名,虽然高考成绩在班里倒数,但还是幸运考上了摄影班。此后知耻后勇,学习上奋力追赶同学,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假期跑了十多个省市,拍摄大别山革命老区和记录社会的照片,在学校办了两次小型摄影展览。那时听新华社老摄影记者讲课,就希望以后用摄影为国为民服务。在新华社湖北分社实习结束后,我写的一篇《做一个真正的新华人》刊登在新华社内部报纸,那是我的初心和决心。
1989年,我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后不久,赴大西北甘肃分社实习锻炼,总想拍照片发稿,却难有机会。憋得难受,又不想浪费大好时光,只好一边拍照,一边采写新闻,发文字消息和散文随笔等,一年下来文字稿件发了几十篇。后来人家不明白我作为摄影记者,为什么总爱写文章,其实那是在大西北实习时逼出来的。回到总社后做图片编辑,兼职干记者的活儿,白天值班晚上采访,晚上值班白天拍照。有一年元旦,摄影部组织摄影记者拍摄“新年一日”活动,我下夜班后,骑车到西单地铁拍施工,到政法大学拍夜读,再到大钟寺拍敲钟。第二天一早,又到北海拍滑冰。当时干活儿感觉像打了“鸡血”一样,我曾在办公桌前贴过一张纸条——“最大限度克服自己的惰性”。
那几年,我每年照片发稿量比起专职记者也不算少。有耕耘才有收获,后来我被调入向往已久的记者组。报道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我使劲往里冲,害得森警政委把我拉出来训斥,“你出事谁负责任?”1998年南北方特大水灾,我在九江奋战近半月发高烧,领导命令我回京,但我还是坚持了几天,总想拍到更理想的照片。后来干时政新闻摄影,我给自己的采访要求是“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瞬间”,激励自己不敢懈怠、少留遗憾。其实摄影是个遗憾的艺术,怎么可能穷尽一切精彩瞬间呢?工作中我一直以优秀前辈、同事和同行为榜样,努力向他们学习,我想用勤奋来弥补智力和水平的不足,对得起这份职业。
摄影人不仅要勤奋,还要用心、动脑子。21世纪初,摄影形势风云突变,胶片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和手机,网络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媒体传播主战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媒体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当年我最早接触博客等新媒体也是被网络和朋友逼出来的。2005年前后,老同事、时任大旗网总编的马晓霖邀请我去开博客。当时觉得拍照片只有通过编辑部发稿才是正路,没上心。2007年两会期间,新华网给记者开设了博客,鼓励大家供稿,于是我尝试着把过去的图片和文章发到新华网和新浪网博客上,结果引来不少读者的观看和评论。“这玩意儿厉害!”过去发照片那么费劲,如今随时在网上发表,立刻就能看到反馈并互动交流。“好东西,干嘛不用?”于是开始热衷发博客。2008年,我在博客上发表的《教育立国不是一句口号》,用当年去日本拍摄的照片讲述其教育启示,点击量30多万,留言500多条,感觉新媒体大有益处。
这之后的10年间,我陆续在新浪网、新华网的博客上发表了300多篇图文作品,刊载图片上千幅,撰写各类文章几十万字,和众多网友形成了有益的互动交流,点击量近2000万次,在网上产生一定影响。现在想来,紧张工作之余发新媒体是件辛苦的事,总怕出错,有些文章先发给朋友审看,反复斟酌很久才发出去。
当时新华社内部刊物《新闻业务》曾约我讲述发新媒体的感受,我的想法是:新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新华社记者有责任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生动的图片和事实去影响和感染读者。那时发表的不少正面、讲立场的图文作品,被朋友和同事视为“很正的博客”。比如2012年秋天,我把新华社播发的照片《习近平为外宾捡眼镜》转发到微博上,因照片自然接地气,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摄影与绘画、音乐、文字、视频相比,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具有瞬间形象生动的优势。但任何事物有长就有短,新闻照片只能用二维、静止的画面记录传播力丰富多彩、动态有声的世界,有自身的局限。多年的实践发现,摄影人只有用“摄影+文字+思考”的方式,图文并重,相互补充,才能增强图片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扩大舆论传播和影响力。早在1985年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时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就提出要“图文并重”,新华社老社长穆青也倡导“文字摄影两翼齐飞”。当年前辈的教诲对我以后践行“图文并重”的理念有不小影响。
多年来,我连续撰写出版了几本纪实图文著作,每本书大多选用200多张纪实性的图片,再加上亲历和思考的文字,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双料会员。现在回想,最早出书也是朋友催促出来的。2001年从阿富汗前线采访归来后,得知我有前方采访经历,我的中学同学、后来担任《中华英才》总编的朱军追到家门口,强烈建议我写本书,“不写,以后要后悔!”干摄影记者最怕留遗憾,于是被逼着写起来,经过数次修改,2003年初出版了《奔波在战争前线》。此后的几本书大多这样写出来,比如《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就是原来的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当时的外文出版社社长徐步建议并鼓励我撰写出版的。
进入新媒体时代,如今的摄影人不仅要会拍照片、拍视频、写文章,还要善于传播,让照片产生影响力。不愿意“out”的摄影人,就得跟上这个时代。
时代在变,摄影也在变,自己对摄影的感悟和思考也在变。一开始,拿相机拍留影和花花草草;后来,拍社会新闻、突发事件、时政新闻,那是工作任务;再后来,有意识地多记录一些新闻现场,为历史保存资料;到如今,逐渐用多元化和大视野的角度看摄影。观察、聚焦、拍摄、思考,摄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融入生活中。
摄影是与现实生活和个性追求关联密切的媒介,不同人有不同的思考和理想。摄影对于我是工作和职业,也是爱好和快乐。多年来,总希望用手中的相机为社会和民众做点儿实事和有意义的事。多年前,照片《总理为农民讨工钱》发表后,赢得不少点赞。能为民众和农民工做点事,我感到欣慰。照片之所以产生影响,是时代的需要和民众的呼声,我不过是个记录者。新华社社长、总编辑何平曾在《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一书序言中说:“记者的使命不仅在记录历史,更在于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领导和前辈的鼓励,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几十年中,握着相机的我像坐在高铁上,穿梭在飞速流转的时空中,感受时代的变迁。其间经历了数千次的采访报道,走遍全国,拍摄过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约百万张图片,发表了数万张新闻图片,采用图片的报刊剪报装满了半个书柜。我从箱子里翻出过去拍摄的胶片,又在硬盘里查阅了几十万张数码照片,翻阅了几十万字的日记和笔记,以及数百篇自媒体图文作品和摄影理论文章。重读这些老照片和文字,是快乐的回忆也是重新的思考。摄影是个半体力活儿,整理资料也是个苦差事。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和我们每个人的今天。摄影伴我成长,也伴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30年。回望过去,心存感恩;历经风雨,无怨无悔。《摄影实战手记》一书中的图片和文字既是一个摄影人30年摄影实践的总结和感悟,也或多或少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历程。这本书是纪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写给喜欢摄影的朋友们的,因为爱摄影让我们成为朋友,彼此息息相通。
这本书准备了近十年,撰写修改耗时近两年。对于更善于用镜头说话的我,写作是艰辛的,毕竟人到中年,劳累多年的身体总有些疲惫和毛病,只能咬牙坚持写下去。诚实做事、做人,尽心拍照、求索,是我一贯的生活追求和工作方式。这本书我依然延续以往的写作习惯,用亲历的事实,写采访拍摄的经历和技术技巧运用,以及照片背后的思考。前些年出版了几本纪实性图文著作,现在第一次写“摄影书”,发现按快门容易,写书难。摄影采访经历很多,图文资料复杂,时间跨度大,整理、研究和总结实属不易,只能尽力而为,将个性化的摄影实践和普遍公认的理论结合,争取给广大影友提供有益的知识和借鉴。我的每本书都是一边写,一边发给朋友提修改建议,挑选编辑照片和写作修改也是个学习的过程,我愿意把书当成和朋友沟通交流的平台,与大家一起成长进步。
古典诗词里,有中国人的“诗和远方”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动声色 |
近些年流行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时常在想,什么样的“诗和远方”,最能直抵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许,就是古典诗词和中国地理。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中,“诗和远方”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没有“远方”的诗歌,往往苍白无力、空洞无物;没有诗歌的“远方”,则显得直白、冰冷,缺乏吸引力。当我们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前,总会吟诵起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我们来到长江三峡,也总会联想到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是一个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也是一个历史、地理知识的爱好者。这种爱好,从青少年时代延续至今,不曾改变。我又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因为这些缘故,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尽己所能,秉持真诚和热忱,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和远方”,呈现给自己的孩子,也呈现给广大的读者。
从2017年起,我相继写作了《一年好景君须记:古典诗词中的季节之美》《给孩子的节气古诗词(春、夏、秋、冬)》等书籍,从时间的维度来阐释古典诗词。与此同时,我也一直在探究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并着手进行“诗词地理”方面的阅读和写作,努力从空间的维度来阐释古典诗词。
写作的过程,也是不断结缘的过程。在热心朋友的引荐下,我得以结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周敏、池涛、刘鹏、吴琼老师。说起“诗词地理”书籍的写作、编辑和出版事宜,大家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是一个“地图控”,喜欢收集和观赏各种地图。第一次登门拜访中国地图出版社时,各位老师引导我参观社内的地图文化馆,各种地图藏品,真是令我大开眼界,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在每一幅图前都舍不得挪动脚步。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劲持久的动力。而这次参观,就把我的内在动力彻底激发了出来。
接下来,就是策划、写作和编辑。这个过程是甜蜜的,也是“烦恼”的。中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瀚海,我们不过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中国的壮丽山河不可胜数,我们所领略的不及万一。何况,一本书的内容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切口”在哪里?角度怎么选?经过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一遍遍地“推倒重来”,我们最终确定了这本书的框架结构: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黄河,从源头开始,顺流而下,讲述黄河。第二章,长江,依然从源头开始,顺流而下,话说长江。第三章,大地,从东北大地出发,漫游塞上草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直到青藏高原。第四章,大海,自北向南,尽观沧海,遍历宝岛。第五章,名山,从三山五岳到秦岭峨眉,从巍巍太行到岭南大地。第六章,名城,长安、洛阳、燕京、金陵,观古都之壮丽雄伟;苏州、杭州、扬州、成都,览天堂之人间胜境。第七章,名楼,从长安出发,过华清宫、登鹳雀楼、赏超然台;再顺江而下,上游看杜甫草堂,中游见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下游赏谢朓楼、凤凰台、赏心亭、芙蓉楼、北固亭、望湖楼……
全书共选取100篇(组)古典诗词,内容涵盖诗经、乐府、唐诗、宋词。每篇诗词的阐释,包括原诗、注释、诗人卡片、地理卡片和大诗兄说几个部分,将地理知识与诗词赏析融会贯通。
尤其感谢的是,作为唯一的中央级地图出版机构,中国地图出版社为这本书创作了一组精美的手绘地图。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千年之后,让我们继续跟着地图去旅行,饱览中华大好河山;跟着地图去读诗,领略中华诗词之美,岂不快哉?
太行“明珠”的“风光往事” |
|
( 2021-04-0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