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新闻纵深

05版:乡村振兴进行时

06版:经济·民生

07版:世界报道

08版:文化·教育

09版:草地周刊

10版:说人解史

11版:不动声色

12版:神州风物

13版:成风化人

14版:成风化人

15版:成风化人

16版:影像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来,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全会一致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看中国未来发展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看中国未来发展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刘彬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面向未来,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宣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坚定决心。

  迈向新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翻开五中全会公报,一个提法引人关注——

  在“十四五”战略布局的表述中,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昭示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描绘出一幅壮阔蓝图: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说,这体现了远景目标和5年目标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我们党对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握发展的方向也更加从容。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擘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中国“十四五”发展指向更加清晰。

坚持新发展理念 勾勒发展路径图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全会公报中,“新发展理念”得到鲜明彰显。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12个方面的部署。

  “这12个方面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体现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内涵。”董煜说。

  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说,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必须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国。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系列重要提法标注发展新动向。

  坚持人民至上 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细读公报,“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发展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针对收入、就业、教育、养老等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课题,全会进行了系统性部署。

  瞻望二〇三五年,全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令人振奋。

  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全会明确提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注意到,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针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彰显党中央对我国人口形势的精准研判和中长期发展的深谋远虑。”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一系列具体任务精准发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张燕生说,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发展和安全 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中,“统筹发展和安全”引人关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全会作出重要判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在对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变化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全会强调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凸显党中央实现发展的底气。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张燕生说。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全会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我们党一贯强调忧患意识,全会部署体现了党对新发展阶段的更深刻认识。”李承健说,要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记者韩洁、安蓓、陈炜伟、张辛欣、刘红霞、林晖)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奋斗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奋斗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开启新征程,砥砺谱新篇。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擘画发展蓝图、规划实践路径、作出战略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议》集中全党全社会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着眼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贯彻落实好全会各项决策部署,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过去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开拓创新,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坚毅前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观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看国内,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迈向“十四五”,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新征程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聚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必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宏伟蓝图已绘就,砥砺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真抓实干,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黄坤明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扎扎实实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汇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黄坤明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扎扎实实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汇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10月29日晚,中宣部在京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汇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黄坤明指出,这次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黄坤明强调,宣传思想战线要立即行动起来,统筹新闻宣传、集中宣讲、理论研究,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和对外宣介力度,生动活泼接地气地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好“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小康的决定性成就,阐释好党中央关于当前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部署,用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激励干部群众更加有方向、有信心、有力量地阔步向前。
 
五中全会释放未来中国发展重要信号
五中全会释放未来中国发展重要信号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次全会释放未来中国发展重要信号。

信号1——战略布局新表述


  “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战略布局中,人们看到,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还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这次全会令人瞩目地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信号2——“强国”高频出现


  梳理全会公报,“强国”是高频词。公报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公报也提出多个强国任务、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优化升级经济体系方面,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认为,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十四五”时期和到二〇三五年的目标、任务、战略。这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强国目标,符合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也符合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信号3——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公报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信号4——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动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宝成表示,当前,尽管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创新仍面临一些突出短板,在接下来的“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应强化硬投入,优化软环境,走自主创新之路,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信号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公报的一个亮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为“十四五”乃至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期间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对此公报指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信号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顺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说,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要更加强调制度型开放,不断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信号7——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二〇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十四五”时期,将会有更多促进民生改善的实招硬招。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信号8——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表示,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由个体、家庭的问题向群体、社会问题转变,由相对单一的社会领域问题向多领域问题转变的态势,应对任务更为繁重,需要着力发展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精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

  信号9——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以1927年南昌起义为起点,2027年将迎来人民军队建军100周年。公报提出,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记者齐中熙、舒静、董峻、刘羊旸、于佳欣、宋佳、李劲峰、翟永冠)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人民日报社论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通过的《建议》,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统筹谋划好重要领域的接续改革,必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次全会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主要目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前进道路上,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描绘中国发展蓝图 利好全球经济复苏 海外专家学者热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描绘中国发展蓝图 利好全球经济复苏
海外专家学者热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海外专家学者认为,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瞻远瞩、目标明确,为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描绘宏伟蓝图,增强了各国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利好新冠疫情下世界经济复苏。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常务副主任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认为,中国在“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发出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有分量的声音。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这是中国对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重要课题作出的坚定承诺。

  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毛旭新认为,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发展蓝图。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科技产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内陆和沿海地区协调发展。同时,中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有效提高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提升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法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克里斯蒂娜·比埃表示,中国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脱贫攻坚和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中国政策规划的优越性和高效率。在国际格局变化和新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扩大内需、对外开放、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将有力助推中国实现繁荣发展,也将有助于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

  韩国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开放自信,以及中国领导层的决心和远见,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老挝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老中友协秘书长西昆·本伟莱表示,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说明中国发展重视科技和环保,有利于长期发展、行稳致远。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罗尼·林斯认为,中国在“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将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将有效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工业升级换代。此外,中国还提出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将进一步促进沿线国家经济融合发展。

  柬埔寨柬中关系发展学会会长谢莫尼勒表示,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将迈出新步伐,这给世界带来更多合作共赢机会。柬中刚刚签署自贸协定,这为柬农业产业创造更广阔市场,相信今后将有更多柬埔寨农产品走向中国消费者,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将助推柬埔寨经济复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助理所长陈刚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逐步向科技创新推动更高层级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在新冠疫情重创世界经济的当下,中国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既有利于中国自身持续发展,也将给世界带来更富吸引力和更加广大的市场。

  肯尼亚国际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十三五”时期,中国在脱贫攻坚、改善生态环境、经济平稳运行等方面收获丰硕成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十四五”时期,相信中国将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提供范例,也将进一步促进全球包容性发展。

  埃及开罗大学经济与金融法教授瓦利德·贾巴拉表示,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等目标,相信随着绿色、可持续经济继续发展,中国不仅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也将进一步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说,中国发展模式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无疑将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振兴发挥引擎推动作用。  (参与记者:鲁金博、章建华、陈威华、赵焱、毛鹏飞、夏立新、王丽丽、白林、孙晓玲、徐永春、陆睿、李碧念、陈斌杰)

 
京西宾馆里的“光盘行动”
京西宾馆里的“光盘行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见闻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京西宾馆餐厅制作的制止餐饮浪费宣传品(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彬摄
 
 
  ▲10月28日,京西宾馆厨师利用萝卜皮腌制小菜。新华社记者刘彬摄
 
 
  ▲厨师用香菜根和萝卜皮等边角料制作的小菜(10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彬摄
 
 
  ▲京西宾馆后厨,用完的食用油桶倒扣过来收集残留油液(10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彬摄
 
 
  ▲10月29日,受邀列席会议的社区工作者吴亚琴在餐厅取了小碗面。她说:“都是小碗,吃多少打多少。”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摄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张晓松、朱基钗、丁小溪)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同志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
 
  会议期间,新华社记者走进会议举办地京西宾馆,近距离感受全会简朴务实的风气。从餐厅到厨房,从与会同志到保障服务人员,节俭之风处处可见,“光盘行动”人人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清新会风、严明会纪的生动实践。
 
  住地:营造“节约为荣、浪费为耻”浓厚氛围


 
  10月25日下午,吉林省长春市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吴亚琴一走进住地房间,就在书桌上看到一页粉红色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服务工作指南”。
 
  服务工作指南清晰写道:“请与会人员自觉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重要指示精神,倡导‘光盘行动’,做到厉行节约。”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社区工作者,吴亚琴第一次受邀列席党的中央全会,深感激动和兴奋。大会倡导厉行节约的浓厚氛围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在每一个餐厅的门口,都可以看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示牌。走进餐厅,取餐台上、餐桌上都摆放或张贴着‘粒粒不易、不倒不弃’‘不剩饭、不剩菜’等提示标识。调味桌上,还摆放着象征‘光盘行动’的简朴手工艺品。”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央会议一贯倡导和执行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这一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提出更加明确要求。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中央和国家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带头过紧日子,进一步抓好机关食堂和下属单位制止餐饮浪费工作。“从我们国庆节前后开展的有关调研和检查情况看,中央和国家机关食堂人均食材采购量均有所下降,厨余垃圾量普遍减少10%以上,餐余垃圾量普遍减少三分之一左右。”
 
  党的中央全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观察党风政风的重要窗口。
 
  全会会务工作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五中全会严格落实“简朴、节约、安全、高效”的办会原则,会议服务工作中,专门制定了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的工作方案。
 
  “从加强宣传提示到严控会议用餐标准,从精准统计就餐人数到加强食材采购管理,从注重剩余食材回收利用到倡导适度服务……全流程各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安排,确保将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贯彻会议始终。”这位负责同志说。
 
会务组:精准精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计口下粮”——这是京西宾馆餐饮部门负责人常挂在嘴边的原则。
 
  10月25日中午,上午报到的与会同志和大会服务保障工作人员在同一餐厅用餐。
 
  “会议开始前和闭幕后两个时间段,因为与会同志陆续报到、陆续离开,就餐人数不固定。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餐饮联络员,精准统计具体有多少人员用餐,然后根据就餐人数来准备食材。如果人数不是很多,我们就只开一个餐厅,请与会同志和工作人员一块用餐。”餐饮部门负责人说。
 
  只有精准精细,才能有效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食材采购算“细账”。
 
  记者在餐厅里看到,一日三餐都是些家常菜,菜品既简单常见,又能符合不同口味。
 
  采购部门负责人介绍,菜品采购上都尽量选择本地应季食材,不采购高档食材。
 
  “我们一天采购2次,早上一次,下午补采一次,进行精准动态管理。比如说一天要采购100斤西红柿,早上就先采购80斤,根据中午的消耗量来确定下午是否需要补采、补采多少。”
 
  ——菜品制作有“细活”。
 
  后厨墙上,“分档取料、物尽其用”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厨师宋晓南如数家珍:“白菜可以三吃,白菜叶做汤爆白菜头,白菜帮子做醋溜白菜,白菜根做咸菜;还有萝卜皮、芹菜根,都能用来做咸菜,既节约又可口,大家十分欢迎。”
 
  在后厨,记者还看到一个细节,用完的食用油油桶都要一一倒扣过来沥半小时,力争不浪费一滴油。
 
  ——管理服务见“细节”。
 
  就餐期间,餐厅安排专人“盯台”,实时观察不同菜品消耗情况,“哪道菜快吃完了,我们才通知后厨及时添加。”
 
  通过加强餐厅前台与后厨的紧密协调配合,坚持少炒勤炒,确保了尽量少剩菜。
 
  “剩下的少量饭菜,服务员会统一送到后厨。在确保食品安全情况下,我们会进行食材的二次利用,比如剩下的馒头可以炸馒头片,剩下的米饭做蛋炒饭。”宋晓南说。
 
  与会人员:人人自觉践行 节俭蔚然成风


 
  10月27日上午,京西宾馆餐厅。
 
  “倒半杯就成,我喝不了太多。”早餐时,一位与会人员只给自己倒了半杯豆浆。
 
  餐厅服务员舒鸿告诉记者:“来就餐的各位同志都非常自觉,吃多少取多少,我们收餐盘时,收上来的都是‘光盘’。”
 
  细微之处见精神。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会务工作的倡导要求,更是每一位与会人员的自觉践行。
 
  “馒头有大馒头,也有小馒头。我们女同志饭量小,就取小个的。盛面的碗也都是小碗的,吃多少打多少。”吴亚琴说,“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在主动践行,不需要谁提醒,都是习惯成自然。”
 
  “这几天进出餐厅,很受感动,也很受鼓舞。大家都自觉践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投身‘光盘行动’。”一位与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过去缺吃少穿要勤俭节约,粮食充裕了也不能浪费。这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文明习惯。”
 
  崇俭戒奢、朴素务实,不仅仅体现在这次全会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出台相关文件,广泛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光盘行动”,抓好党政机关食堂用餐管理,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小餐桌’折射‘大文明’,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与会同志说,党的中央全会带头自觉贯彻落实节俭办会的精神,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自觉遏制餐饮浪费现象,具有极强的标杆示范作用。“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要以身作则,推动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
 
  “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运用这些年来节俭办会的经验做法,特别是五中全会会议服务工作的好做法,建立起有效管用的长效机制,将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为常态化任务,久久为功坚持下去,让勤俭节约的风尚蔚然成风。”会务工作有关负责同志说。
 
从“活得长”到“活得好” “十三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陈芳、王琳琳)人均预期寿命增加1岁,摘掉乙肝大国帽子,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新世纪最低水平……
  “十三五”时期,我国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4年提高1岁!健康中国建设开局良好
  “从2015年到201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十三五’期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于学军2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郑重宣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信息。
  4年提高1岁!遥想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不到现在的一半。回眸“十三五”,我国极端重视人民卫生健康工作。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大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
  为了让群众“活得更长”,于学军介绍,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15年的29.3%下降到2019年的28.4%,为新世纪以来最低水平。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我国开展了15个重大专项行动,努力促进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为了让群众“活得更好”,我国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基本药物数量由520种增加到685种。同时,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沉和资源下沉,努力满足群众多样化、差异化健康需求。
  2019年,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中国专刊,收录了14篇文章,从健康中国和公共卫生的角度总结梳理中国经验,充分肯定了中国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高度赞赏在公共卫生方面取得的成绩。
医改攻坚,直面世界性难题
  医改,一道世界性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推进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14亿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十三五”时期,我国继续将深化医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特别是围绕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攻坚,取得积极成效。
  “看病难”方面,“十三五”主要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配置工作。考虑病种流向等因素,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8省有序开展试点,84%的县级医院已经达到二级以上的医院水平。2019年全国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已经达到90%左右。
  在浙江,电子健康卡和电子社保卡融合成“一卡通”,小小的改变就把病人到医院就诊环节从8个减到3个,交费排队大幅减少。
  持续增强群众“看病获得感”,而今“互联网+医疗健康”让医疗服务尽显“科技范儿”!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截至2019年底,258个地市实现区域内就诊一卡通。目前全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就诊导航、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超过50%。
  “看病贵”方面,“十三五”着力以降低药价为突破口。首批25个试点药品中选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2%,随后又扩大到全国,第二批中选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3%。对进口抗癌药等实施零关税。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加大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抗击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这让各方更加深刻认识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对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
  “抗疫实践证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及应急管理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于学军说。
  2016年至2020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的投资达到1415亿元,支持包括像疾控中心建设等8000多个公共卫生的医疗项目,比“十二五”总投资增加了23%。基本建立了以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专业的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不仅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十三五”期间我国还成功应对了像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此外,中国摘掉乙肝大国帽子。2019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8%。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时期,我国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成果来之不易。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卫生健康事业将朝着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阔步前进。
2021年度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今起网上报名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29日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2021年度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报名即将开始,考生可于10月30日8时至11月8日18时期间,登录“2021年度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专题网站”(http://subb.scs.gov.cn/lx2021)进行网上报名,笔试将于11月28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同时举行。
  据了解,本次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中央机关共有38个部门参加,计划选拔446人。其中,公开遴选职位包括副处长职务和一级调研员及以下职级,计划选拔424人;公开选调职位包括一级至四级调研员职级,计划选拔22人。与往年相比,本次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工作进一步鲜明政治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严格政治条件,从严政治考察,重点考察政治素质、道德品行、专业素养和工作实绩,严把遴选、选调人员政治关。此外,报名仍然采取个人意愿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考试继续针对不同职务职级命制相应试题,重点测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部门综合考虑差额考察情况和职位要求,按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择优确定拟任职人员,不唯分取人。
  据介绍,这是自2010年以来,中央机关第11次开展公开遴选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公开遴选工作已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畅通了基层公务员向上流动的渠道,一大批优秀基层公务员进入中央机关工作,优化了中央机关公务员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建立了来自基层的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中央机关公开选调工作自2014年开展以来,为中央机关补充了一批具有相关行业工作经历和较高专业素养的急需人才,进一步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畅通了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进入中央机关的渠道,在促进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交流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今后,中央机关将按照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的要求,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继续推进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工作,不断完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障。
武汉抽检冷冻海产品等相关从业人员   新华社武汉10月29日电(记者熊琦)记者从29日召开的武汉市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武汉市将进一步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措施,增强应急救治与处置能力,落实落细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各项举措。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郑云透露,武汉市62家定点发热门诊呈“网格化”布局,将发挥发热门诊“哨卡”作用;武汉市各药店销售感冒、咳嗽、退烧等药品,需要对购买人员的信息进行登记报送;武汉市将建设5家“平战结合”传染病医院、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及协和医院质子医学中心,并对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门急诊、留观室、收治病区等升级改造。
  “外防输入”已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武汉市对入境人员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场设立了境外航班专门停靠区域和入境人员入关专用通道,避免入境人员与外界接触。截至10月28日,机场现场工作专班共监测处理境外返汉旅客18004人次,监测处理国内重点地区抵汉旅客16426人次。
  7月30日以来,武汉市累计抽检11371位冷冻海产品生产、经营、运输场所等重点场所从业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2258个(户次)冷冻库中的29439个(批次)冷冻海鲜、76655个(批次)冻肉及187966个(批次)环境样本进行了监测,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能力始终都在 意志坚定不移 国防部回应对台军事部署
能力始终都在 意志坚定不移
国防部回应对台军事部署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梅世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29日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挫败任何形式“台独”分裂势力的能力始终都在,意志坚定不移。

  有记者问,有媒体近日报道,为震慑“台独”,解放军又有新动作,歼-20战机现身距台湾仅500公里的浙江衢州机场,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部署东南沿海。请予以证实并评论。

  吴谦说,武器装备的具体部署地点事关军事秘密,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挫败任何形式“台独”分裂势力的能力始终都在,意志坚定不移。在此,我要正告那些“台独”分裂分子,搞对抗没有出路,以武谋“独”更是死路一条。不要试图螳臂当车,否则只能是自取灭亡。

 
让小农户变成精品农业供应商 浙江天台:跳出三农兴三农,拓展农业增效空间农户增收通道
让小农户变成精品农业供应商
浙江天台:跳出三农兴三农,拓展农业增效空间农户增收通道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进行时
 
  本报记者方问禹


  天台县是浙江省内山区县、“加快发展县”,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占比较高。跳出三农发展三农,当地近年多管齐下拓展三农增效空间、农户增收通道,探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工业思维解决三农问题


  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是掣肘小农经济效益的三个关键问题。天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忠强表示,小农户种养殖参与市场竞争时,长期以来处于绝对劣势,收入低且缺乏保障。

  工业思维解决三农问题。依托更加严密的组织、精细的分工,让小农户变成精品农业供应商、职业农民,从而提升附加值。

  公用品牌“天台大农场”,正成为浙江县域农业发展的一张名片。点开微信小程序,果蔬、茶叶、家禽、四合院、梯田、民宿等充分展销,小农户在线兑现了更高价值。

  记者了解到,天台县供销社作为牵头单位,引进中国供销集团浙江天台绿色农产品物流园项目,从选择种养殖品种,到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再到打造线上“直供基地+物流园+社区生鲜店”,线下“掌上菜场+配送到家+天台大农场”的流通体系。

  一头连接小农户,一头连通大市场。作为强有力的市场载体,“天台大农场”发挥综合作用,其与当地25家种养殖基地、15家合作社农产品供需合作,并收购小农户50%以上农产品。

  疫情以来,天台大农场依托菜品储存、配送能力,既是兜底小农户农产品销售的“蓄水池”,也是进村入户保障日常生活的“机动队”,期间销售滞销果蔬、鸡肉等40多吨,并到户配送2万多单菜品,受益农民超过8.3万人。

  此外,破解三农资源“小散弱”问题,政府注资、村民入股、乡贤捐资、村级监管的“村级资金互助社”也展现协作成效。目前,天台县16家村级资金互助社资金总额648万元,发放贷款462万元。

三“不漏” 三“清零”


  天台县374个行政村中,有275个是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有低收入农户6800多户、1.2万人,其中超过70%存在病、残情况。

  全国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天台县结合自身发展阶段,提出农民减贫增收目标:坚持“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做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清零、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清零、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

  在做大发展蛋糕、三农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天台县针对低收入农户欠缺发展要素、自身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集结“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团,立足“抱团”拓展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持续改善的保障通道。

  天台县委常委、副县长项慧明介绍,当地实施“低收入农户持股计划”,因地制宜组织发展家禽、水果、茶叶、药材、高山蔬菜等生态高效农业。此外,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零散资金集中,以飞地模式“借鸡生蛋”,抱团发展种养殖、购买物业等。

  天台大农场、绿色中农批的物业项目今年投入2976万元资金,为62个扶贫重点村购买商铺出租,发展物业经济,预计每村每年收益3万元以上,惠及1488户低收入农户,每户每年可获得500-1000元收入。

让山村野趣在市场中兑现价值


  位于天台县西南部的龙溪乡,九山半水半分田。龙溪乡黄水村与龙溪水库大坝之间,有一处山涧地带蜿蜒十余里,谷幽、水秀、潭多、山清、石奇,鲜有人工雕饰痕迹。

  这片沟壑曾是农户增收的屏障,如今得名“龙潭幽谷”。杭州游客张萌说,见惯了名山大川、人造景观,更喜欢“天然去雕饰”的山村野趣。

  让野趣在市场中兑现价值。龙溪乡打造“龙潭幽谷影视写生产业扶贫”基地,今年已吸引5000多名剧务人员、艺术工作者前来拍摄、写生。当地还与横店影视城达成合作,不仅每年收取3万元租金,更为周边农户提供大量服务业机会。

  十里红枫、百年洋房、千年古村、万亩梯田,天台县南屏乡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前杨村的南黄古道是全国八大赏枫基地之一,翠东村的“莲花梯田”能够全景式观赏丘陵梯田,山头郑村则被誉为“最后的原生态古村落”。目前,南屏乡第十届红枫节活动正在筹办中,古道、枫叶将吸引数万名游客。

  “在兴商建市中提升三农附加值。”天台县委书记杨玲玲表示,农民增收是系统工程、长期命题,身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面向市场挖掘红利、想方设法“把蛋糕做大”,才能有力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与时代同步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天台县有上市公司8家,领跑浙江省内26个“加快发展县”。这些龙头企业作为支柱,让当地经济层次更高、底座更稳,既带动中小企业产业配套,也为三农从业者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花经济”如何“盘活”一个小山村
“花经济”如何“盘活”一个小山村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进行时
 
 
 
  ▲在广西柳州市石碑坪镇下陶村九品香莲种植基地,驻村工作队员韦霁琛在搬运刚刚采收的九品香莲。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本报记者农冠斌、麦凌寒


  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石碑坪镇,下陶村种植的九品香莲正值采摘季节,池塘里溢满花香。近年来,这个西部山村大力发展“花经济”,走上了致富道路。

因地制宜 凭“花”致富


  下陶村曾被当地人戏称为“山坳村”,三面环山,耕地稀少,曾经交通十分不便,同时产业薄弱,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子日渐凋敝。“那时是风过一身灰,雨落一脚泥,本村人往外跑,外地人也不进来。”说起以前的日子,下陶村党总支书记钟敏很感慨。

  如今,这里除了山仍旧翠绿,很多地方已大大变了模样: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里,曾经的泥瓦房变成了小楼房,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围起竹篱笆,种上花苗,打扮成一座座小花园。

  下陶村的发展,离不开花。68岁的村民覃引成如今闲时便到九品香莲基地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里还种有3亩的紫荆花苗。她回忆,在2006年之前,村里还没有人培育花苗。和周边的村子一样,当时下陶村主要种植甘蔗,不同的是,其他村种甘蔗能致富,而下陶村的甘蔗种植,一直没有太好的效益。

  “各家土地都不多,平均三四亩,收成好时,勉强解决温饱,难以存下积蓄。”覃引成说,村里的土地大多位于丘陵地带,相对贫瘠,且甘蔗种植、采收都不方便。想要发展,还需寻找适合下陶村的产业。

  穷则思变。彼时,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广东看到了紫荆花,便将一些紫荆花种子带回了下陶村。“种子都是在大马路边、公园捡的,那时候都没钱,不舍得花钱去买种子。”钟敏说,当时,只有胆子大的村民,才敢将自己为数不多的土地用来培育花苗。

  2009年,紫荆花苗市场需求旺盛,一些村民通过紫荆花苗挣到了第一桶金。同年,在村委会担任村干的钟敏加入了培育花苗产业。“那时1公分的紫荆花苗能卖1块钱1株,3公分的15块钱一株,一亩地能赚好几万元。”钟敏说。

  柳州市海波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汤海波也于2009年放弃在广东经营的餐饮店,返回下陶村,发展紫荆花苗产业。他认为,花苗亩产值高,且当地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前景良好。

  钟敏介绍,如今村里种有2000多亩紫荆花苗,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除供应柳州本地做绿化外,还远销云贵川等地。下陶村近年来还拓展了不少花苗品种,发展了100亩九品香莲基地。“2000亩紫荆花苗每年销售额都有近700万元,九品香莲年产量约有60万朵,2019年收入200万元左右。”2017年,下陶村实现了全村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整体脱贫。2019年,下陶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多元,同比增长约8%。

花木经纪人搭建市场“绿色桥梁”


  随着花苗产业越做越大,产品如何卖得掉、卖得好、卖得久?这成了下陶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普通的村民销路不多。”柳州市时鲜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向鲜说,花苗产量增大后,缺少足够的销售渠道,一些村民只能将花苗挖出来,拉到附近的集市上摆摊售卖。“有时卖不出,花苗也死掉了。”

  此外,当时村民的组织程度相对较低,村里的花苗售价混乱。“散户很多,有的要价过高,有的给钱就卖,忽高忽低的价格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钟敏说。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当地党委政府开始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同时培养一批花木经纪人。2015年开始,村里的专业合作社渐渐组建起来,如今,下陶村仅大型的花木合作社就有10个,经纪人近30人。“市场由经纪人去对接,一般村民只管种植。”钟敏说。

  “经纪人不但给花农们带回来信息,自己也带头培育新品种,优化当地的苗木种植结构。”下陶村驻村工作队员韦霁琛说。经过多年的探索,下陶村培养出了一套涵盖苗木培育、种植、销售的队伍。“平时村里的花苗都是经纪人和合作社帮忙销售,跟着订单走,有多大订单我们供多少苗,再也不用拉着花苗到处售卖了。”覃引成说。

转型升级 释放“美丽经济”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苗木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紫荆花苗的市场逐渐饱和,伴随而来的则是行情整体下滑,村民收入减少。

  此前大量供应紫荆花小苗的下陶村受市场冲击更为明显。“如今做紫荆花苗产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小苗市场已经饱和了。”汤海波说,像从前那样单一地供应小花苗,很难再有市场。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相比较过去苗小而量大的状况,花苗种植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才是当下的发展方向。”石碑坪镇农服中心主任陆安妮说,在她看来,换个思维理解市场下滑,就是苗木产业结构的一个调整期,也是提升标准的过渡期。

  陆安妮认为,虽然小花苗行情不比从前,但在市场上尺寸大的苗木还是供不应求。“要跟市场接上轨,不仅品种要好,树形要好,档次也要提高,符合市场需求才有出路。”

  为了适应市场,下陶村从调整供给侧发力,看准市场曲线播花种,合理调整苗木供应时段,同时将小花苗的种植面积缩小,逐渐转变为培养成品紫荆花树。此外,针对市场需求,村里渐渐拓展种植其他花苗品种。

  与此同时,一些花产品开始往深加工方向发展。覃向鲜种植的九品香莲,除供应花苗外,形成了集莲花种植、采摘、烘干、包装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打造花茶产品,带动下陶村30多户农户就业。

  “花经济”不仅直接带动村民增收,还将村容村貌变得更加美丽。如今的下陶村里,粉色和白色的紫荆花,紫色和蓝色的蓝楹花,黄色的黄花风铃木,金色、紫色、黄色和蓝色的九品香莲,各色花卉随着季节变化而绽放,下陶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彩虹村”。

 
用舞蹈为家乡苹果代言
用舞蹈为家乡苹果代言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进行时
 
 
 
  ▲10月17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薛家峪村,王艺迪在果园里录制舞蹈视频。今年19岁的王艺迪是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薛家峪村的一名失聪女孩。在金秋苹果收获的时节,她用自己编排的舞蹈,在丰收的果园里为家乡的苹果“代言”。            新华社发(赵东山摄)
 
聚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两岸力量” 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侧记
聚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两岸力量”
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侧记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进行时
 
  新华社宁波10月29日电(记者赵博、肖逸晨、顾小立)“自从借鉴台湾经验开拓‘文旅+农业’模式,我们正逐步形成‘一镇一品一线路’的乡村产业开发新格局,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响亮。”手捧最新开发的“阳明茶”伴手礼盒,余姚市乐众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中心负责人翁永建满脸笑意。

  深耕乡村数十载,翁永建在当地颇负名望。然而,由乡村规划设计转向农产品推广运营时,这个足智多谋的生意人陷入了沉思。“浙东丘陵多山水、少耕地,无法照搬华北平原那种大规模农产品产销的经验。”他回忆说,量上不去,知名度就难以打响,更遑论打造品牌。

  直到两年多前,通过地方台办了解到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状况,翁永建找到了灵感。河姆渡稻谷体验、梨洲竹艺体验、四明山茶文化行旅……一条又一条依托在地文化与特色农产品而创建的观光线路蜿蜒浮现,让散落山水间的农业资源不断整合,最终形成品牌、走向市场,为海内外消费者所知。

  金秋时节,翁永建来到正在浙江宁波举行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期待收获更多“脑力激荡”。这场以农为题的两岸交流盛会,吸引了两岸200余位学者及业界代表,其中台湾嘉宾近百人。

  “台湾在现代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民宿以及乡风文明方面都有很多先进经验和实践探索。希望能借助论坛搭建常态化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走文化赋能、美学升级、品牌营造转型之路,让论坛成果更好造福惠及农村发展。”宁波市台办副主任方晴说。

  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匠人矩阵、“直播+台湾茶”……余姚商人的心愿在一场题为“茶与心学”的沙龙活动上得到了满足。出身台湾茶农世家的福建长泰明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冠颖、致力台青电商培训的杭州郭少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政镓,先后分享了围绕小小茶叶展开的农业开发实践。

  与两位创业青年一样,期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展身手的还有台籍教师、湖北经济学院环境与产品设计系副教授张示霖。在台南成功大学求学时,他就多次跟随老师西进大陆,到福建、浙南等地开展古村落调查。

  “我始终记得初见老屋时的激动心情,课本上模模糊糊的影印图终于变成了活建筑。”张示霖说,“老师总是说,我们这个专业的前景在大陆,只有不断投入乡土实践,才能汲取充足养分。”

  4年前,张示霖选择“登陆”任教。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他积极参与福建省永泰县同安镇古村落营建项目,在泥土的芬芳里深切体会“留住乡愁”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此次来甬,张示霖还经历了一段珍贵的“私人行程”。在地方台办协助下,他第一次回到祖籍地——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孔家潭村,与族人相见、参访宗祠并获赠宗谱。

  “我非常认同大陆提出的乡村振兴理念,可以更好传承和发展孕育于广袤农村的中华传统文化。”站在具有浙东特色的竹艺非遗产品展示前,张示霖说,“如果有机会,我愿以专业所长贡献家乡故里的乡村振兴建设。”

  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上,两岸嘉宾以农会友、互学互鉴,有喜却也有忧。从事文化传媒工作的台胞徐慈莲在1个多月前克服重重困难,从岛内前往厦门参加第十二届海峡论坛后,就再没回过台湾。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和民进党当局阻挠两岸交流的双重影响,如果回去,很可能就没有机会再出来。”她说,两岸交流是好事,两岸之间多走动、多沟通,才能互相理解,携手共创美好前景,“不明白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

  收录了浙东绿茶、福鼎白茶和台湾高山乌龙茶的“阳明茶”寄托着翁永建的心愿:去台湾亲自走一走那些耳熟能详的观光农业线路,向曾经启发过自己的岛内同行表达谢意。他说,只要两岸交流不断、民间合作不断,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这个心愿一定可以实现。

 
云南临沧:偏远村寨的“经济转型”
云南临沧:偏远村寨的“经济转型”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进行时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严勇、彭韵佳)“温饱解决了,还得想办法致富。”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芒阳村村民田江明说,种了20多年甘蔗地,如今开始把重心放在果树种植上,并尝试挖鱼塘,发展乡村旅游。

  从传统甘蔗到改种热带水果,从鲜有人来的偏远山寨到乡村旅游示范点。脱贫攻坚以来,云南临沧的偏远村寨在发展路径上不断“转型”。

  甘蔗,对整个芒阳村来说,是几代人的传统产业。“我们当地有糖厂。”田江明说,种的甘蔗从来不愁卖,一到收成季节,便能全部卖给糖厂,他家里20亩甘蔗地,差不多每年能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

  “收入还行,但种甘蔗太累,一上年纪就干不动了。”近些年,田江明愈发感到体力跟不上,但两个孩子又都选择外出打工,眼看着甘蔗地就要荒废,家里收入面临缩水。

  这给村干部提了个醒。芒阳村请来专家,发现本地土壤、气候适合种植火龙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收益高出好几倍。

  “种果树也就前期投入大,但日常管理不需要出很多力,还能年年有收成。”兼任村里护林员的田江明对种果树并不陌生。2018年,田江明夫妻俩通过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种下600棵菠萝蜜,还在树下套种魔芋,“挂果需要两三年,到明年就能有收入。”

  目前,芒阳村已建成火龙果基地80亩、百香果基地108亩。除了改进传统种植业,芒阳村借助山泉水引入小龙虾养殖,已建成500亩小龙虾基地,投入虾苗2万斤,今年计划亩产量在200斤左右。

  勐省镇镇长赵泽阳介绍,芒阳村距离沧源机场15公里,交通便利,以后还将引入旅游公司,开发乡村旅游,带领村民继续致富。

  “不等、不靠、不要”,尝试探索新路子。“主动出击”寻求“经济转型”同样让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那京村发生翻天覆地新变化。

  以前的那京村只是尚未通硬化路的小村落,全村收入仅靠种甘蔗。2016年6月,那京村37户村民开大会,决定不能只靠种甘蔗养家糊口,要发展养殖,结合乡村旅游来增收创收。

  按照“群众义务出工”和“少量资金补助”相结合,那京村37户村民义务出工,通过从县里借的水泥自修了景观水池,完成入村道路及绿化带杂草清理3公里,并在入村道路旁种植3000多株金链子花,改善全村环境。

  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那京村成立那京组水产养殖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已发展60亩鱼塘,计划继续新增40亩,预计产值将达到60万元。

  目前,那京村依托傣族特色文化、自然风貌、餐饮美食,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村。“9户农家乐比全村37户种甘蔗收入都高。”那京村村民小组长肖云华介绍,国庆期间,那京村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次。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新设企业两位数增长 上海:“特斯拉速度”再次被刷新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新设企业两位数增长
上海:“特斯拉速度”再次被刷新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上海10月29日电(记者何欣荣)连续三年,上海在开年之际召开全市性的大会,出台的改革方案从1.0版升级到3.0版;这项工作,不是一般的抓项目促投资,而是事关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上海成为15个标杆城市之一。在今年抗击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上海紧抓优化营商环境不放松,并把疫情期间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成经验,为城市经济复苏和功能提升注入更多确定性。
 
从“特斯拉速度”到“腾讯速度”


 
  “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特斯拉速度”,是上海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之一。2020年,这个标杆再次被刷新。
 
  从正式签约,到土地摘牌,仅用了58天——2020年年中,总投资超150亿元的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项目在上海松江区举行摘牌仪式。对于新项目创造的“腾讯速度”,腾讯超算中心项目负责人李佳竖起了大拇指:“项目进展远超预期,既节省了成本,又帮助企业尽早拥抱5G风口。”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体现在“久久为功”上。今年上半年,《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颁布实施。79条政策任务中,70条启动了制定细则等动作,做到“条条有落实、款款有进展”。
 
  “疫情期间,上海又推出覆盖跨境贸易、财产登记等11个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应对举措,目前这些举措均已实现常态化。”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说。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术”,优化营商环境就是“道”。三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正在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疫情背景下,今年上海经济发展的两个“活”令人瞩目:外商投资持续活跃,前三季度上海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在去年同期增长13%的高基数上继续增长6.1%;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前三季度上海日均新设企业1604家,同比增长12.2%。
 
  从职能部门“单个事”到服务企业“一件事”


 
  今年下半年,世界银行发布专题报告,充分肯定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就。从2018年世界排名第78位,到2020年世界排名第31位,近三年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跃升了47位。世行评价的中国样本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其中上海权重达到55%。
 
  进步的不只是排名,更是政府服务的理念。
 
  “我们发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10个重要指标,无论是开办企业,还是获得信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局限于某一条线的改革,而是同时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朱民说。
 
  以开饭店为例,在办理人看来就是“一件事”,却涉及市场监管、酒类专卖、绿化市容、消防4个部门的6个审批事项。通过流程重构,上海将4张申请表融合成1张,再通过调用电子证照等措施,将办理时间从58个工作日缩减到10个工作日。
 
  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办事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把职能部门“单个事”,变成服务企业“一件事”,是今年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攻坚重点。今年年初,上海公布了14个“一件事”清单,包括企业纳税缴费、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申请等等。目前,这些“一件事”事项正在陆续上线。
 
  让企业群众从逐个“找部门”,变为直接“找政府”,已成为上海全市上下的行动自觉。
 
  浦东新区要求,行政服务窗口一线受理人员“只说YES不说NO”;普陀区提出,要让企业感受“人靠谱,事办妥”;奉贤区推进“无科层”审批改革,提倡“马上办、就地办、提前办”……
 
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


 
  吉凯基因是张江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为登陆科创板,企业决定抓紧时间完成股份制改革。按正常流程,股改需要提交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签署的多项决议文件原件,可吉凯基因的好几个股东在湖北,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股东很难集中开会。
 
  吉凯基因相关负责人介绍,关键时刻,浦东新区推行“远程身份核验”系统,同时叠加“容缺办理”制度,帮助企业解了燃眉之急。目前,吉凯基因已顺利改制并领取了新的营业执照。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制度已经成为土地、劳动力、资金之外新的生产要素,营商环境所体现的制度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上海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卢爱国说。
 
  直面疫情挑战、着眼长远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近期提出,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对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来说,数字化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创新城市治理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方向。
 
  朱民表示,下一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推动更多企业服务事项在长三角“一网通办”;启动《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法工作;上线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依托先进数字科技,最终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
 
全球跨国企业期待进博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全球跨国企业期待进博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进博会如期举行意义重大,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谈及即将于11月在上海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多数大型国际展会取消或延期,跨国企业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进博会在线下如约而至,凸显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为全球商界注入信心,为跨国企业点亮“希望之光”。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进博会是中国持续开放的象征,为企业提供了在宝马全球最大市场上展示产品的良机。高乐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宝马前三季度在华销售额同比增长6.4%。特殊年份里这一“成绩单”来之不易。

  受疫情影响,全球时尚和纺织行业主要市场表现不佳。法国高端精品集团开云集团董事总经理让-弗朗索瓦·帕卢斯表示,进博会为开云及旗下品牌提供了重要平台,“非常感谢进博会为我们提供在中国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法国达能全球高级副总裁李健也认为,作为一个全球性经贸盛会,进博会“在危机中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机遇”,是企业参与和分享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重要窗口。

  跨国企业重视中国大市场的购买力,更重视中国市场的产经新趋势、新业态。疫情期间,中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备受全球瞩目。不少跨国公司把相关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带到进博会,希望通过展会找到参与中国新发展的机遇。

  欧洲最大软件公司思爱普在此次进博会上将为参观者打造“沉浸式体验”,介绍思爱普数字解决方案如何帮助打造智慧企业。思爱普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相信,今年的进博会将比以往办得“更大、更好、更创新”。

  通过前两届进博会,施耐德电气和中国合作伙伴在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领域达成了相关合作。尹正表示,施耐德电气期待在第三届进博会上发掘“更多市场机遇”,与用户、合作伙伴碰撞出“更多火花”。今年公司的参展面积比去年增加近一倍,将全面展示能源管理与自动化方面的前沿数字化解决方案,覆盖酒店、银行与金融、商业地产、医疗等十多个行业。

  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沈达理看来,进博会是跨国企业“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中国不单是出口市场,也是重要的生产制造和创新之地。我们力求更好地抓住中国市场活力带来的巨大机遇。”

  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主要跨国公司坚持在华发展业务,不断扩大投资,彰显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坚定信心。

  李健告诉记者,中国持续举办进博会的溢出和带动效应,为全球企业创造了更多互利共赢的机会,为全球技术创新、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和合作交流平台,有助于形成良好稳定的国际循环机制。

  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让-保罗·安巩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进博会的如期举办表明中国以开放共赢精神推动全球发展的决心,向世界传递出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信号,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承载着人们对世界共享繁荣的美好期许。”

  “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创新、有担当的中国正张开双臂,与世界‘美美与共’。”安巩说。

  (执笔记者:宿亮;参与记者:徐永春、于佳欣、唐霁、沈忠浩、朱晟、潘丽君、张墨成)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沪公租房迎来首批快递小哥租客
沪公租房迎来首批快递小哥租客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上海10月29日电(何欣荣、李睿)上海市虹口区29日举行了一场公租房入住仪式。现场,被叫到姓名的快递小哥依次上台拿钥匙,准备入住新家。他们是上海第一批集体入住公租房的快递小哥。

  此次向快递小哥开放的14套公租房,属于虹口区江湾镇板块,毗邻江湾公园,交通、商业、教育、医疗功能配置齐全。室内配有基本家具家电,可以拎包入住。一居室套内面积为10平方米至27.27平方米,月租金市场价为2432元至3800元,快递员每月只需支付1500元至1800元,相当于市场租金的六七成。

  来自江苏淮安的聂龙龙是首批入住的快递小哥之一。他告诉记者,此前一直与三四名快递小哥合租,每个月的房租近3000元。现在可以住在一居室里,环境更好,价格也更便宜。他正考虑把妻子接到上海来,夫妻二人可以不再两地分居。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表示,2020年6月上海发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类重点行业企业一线职工公租房保障力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快递业纳入公共服务类重点行业,将快递小哥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通知》出台后,上海市邮政管理局第一时间联系各区房管部门,积极落实房源。经过各方努力,上海房管部门将为快递小哥提供首批400多张床位。

  “安居才能乐业。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一线劳动者,为城市运转和市民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服务。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在住房方面应该得到应有的保障。”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局长冯力虎说。

  为解决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家政人员等从事基础性服务工作的一线务工人员的住房难题,上海正通过各种措施增加房源供应。预计到今年年底,可为公共服务类重点行业企业职工提供5000张租赁床源。

 
“职”等你来揾工 香港劳工处现场招聘会直击
“职”等你来揾工
香港劳工处现场招聘会直击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这是10月29日拍摄的香港湾仔修顿室内场馆的招聘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吴晓初摄
 
 
 
  香港的深秋,气温降幅有些大,但湾仔修顿室内场馆一楼招聘会现场的人们却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在认真地查看,仔细地咨询……以“绿”为主色调的宣传版在柔和的灯光下彰显着勃勃生机。
 
  10月28日、29日,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处在修顿室内场馆举行为期两天的大型招聘会,提供逾2500个餐饮、物业管理、零售等多个行业的职位,为人们能够“揾一份工”(找一份工作)提供方便。
 
  40多岁的林女士想寻求一份文员工作,她曾在一家私人企业做文员,今年9月收到了公司的解雇通知。“在收到通知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天都塌了。”她说。
 
  林女士的先生从事餐饮业,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2月开始停薪留职。家里还有一个上初三的儿子,一家人的生活很是拮据。
 
  “我们几乎扛不下去了,好不容易我先生8月恢复上班,9月我又失去了工作。小孩、租房、水电等生活各方面的支出,每个月都得1万多(港元),真的难以为继啊!”林女士说着哽咽了,泪水夺眶而出。
 
  “我一夜一夜地睡不着,总是在想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为什么会收到解雇通知?”她觉得前路茫茫。
 
  林女士的经历是香港失业者的缩影。过去大半年的“黑暴”加上疫情,让香港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特区政府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今年7月至9月,香港失业率为6.4%,处于近16年以来的高位。
 
  为了破解失业难题,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了多项纾缓措施,招聘会便是其中之一。
 
  据劳工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招聘会的岗位“门槛”并不高,98%的职位学历要求为高中毕业或以下,62%的职位无需相关工作经验。
 
  “欢迎加入我们顾问行,如果你没有牌照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提供免费培训的。”世纪21奇丰物业顾问行人事部门的肖女士热情地向前来咨询的人推荐公司职位。
 
  她指着制作精美的大幅海报的平均薪水,向求职者解释:“这个不是广告,这是我们真正测算出来的平均月收入,只要大家努力就会比这个还多。”
 
  “虽然疫情对我们有一定影响,但我们有很多新的分店,店面和厨房都有兼职的位子给大家申请。有些店面的职位,没有经验我们也会考虑的,原本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可以来尝试一下餐饮业。”大快活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主任李雅淇对求职者发出邀请。
 
  邓先生一周前离职,打算应聘客户服务助理或是文员。“这种招聘会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成功。我相信我不会失业很久的。”他对自己的未来很笃定。(记者王茜)新华社香港10月29日电
 
重庆将办三峡药博会壮大库区绿色新产业
重庆将办三峡药博会壮大库区绿色新产业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10月29日电(周闻韬、王彩玲)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9日对外发布消息,2020·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将于11月5日-7日在重庆市开州区举行。本届药博会共设置四大展区,将举行重庆市三峡中医药研究院揭牌、发布开州木香价格指数、启动“三峡中药材网”等活动,推动三峡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峡重庆库区是世界公认的“天然药库”和“中草药王国”,是黄连、半夏、玄胡等近百种中药材道地产区与主产地,年产中药材数百万吨。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库区人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绿色产业。

  “我们希望借助药博会,以会为媒,在展示库区中药材资源的同时,促成中药材产业聚集和发展,成为库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州区副区长田水松说。据悉,本届三峡药博会四大展区中,主展区集中展示三峡库区中药材资源总体状况和开发情况;区域展区以三峡库区及周边相关行政区域为单位,展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和优质中药材产品;企业展区集中展示三峡库区或拟落户三峡库区的中药材企业产品;综合体验区集中展示中医药文化和特色体验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三峡中药材影响力,提升中药材大健康产品竞争力,“药博会”还邀请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医药行业企业代表开展学术交流,为三峡库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助推库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近年来,三峡库区各区县依托资源和地域优势,将中药材产业开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产业来培育,孕育出了一大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龙头企业。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于去年11月在开州区奠基,目前已签约引进10家生物医药企业。

 
江西:勇闯四道“关口”,力保“国家粮”
江西:勇闯四道“关口”,力保“国家粮”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陈春园)金秋时分,赣鄱大地稻田的色彩渐渐由青转黄,晚稻丰收在望。2020年,江西经受疫情、洪灾、虫灾、风灾的严峻考验,连闯四道“关口”,有力稳住了粮食生产,力保完成全年431.4亿斤“国家粮”的目标任务。

  “病”口稳粮。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克服各种困难,做到疫情防控和早稻播种“两不误”。疫情期间,江西许多产粮区的村民只需发微信、打电话,将需要代购的农资产品清单告诉村里,村里的党员便会安排专车采购农资送货到户。赣南老区信丰县西牛镇源和村种粮大户王小林收到镇政府提供的优质秧苗后,更加坚定了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把承包的800多亩农田全部种上早稻。

  顶住疫情防控压力,江西早稻种植面积达1826.3万亩,同比增加182.5万亩,占全国早稻总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扭转了早稻播种连续8年下滑的势头。

  “水”口抢粮。今年,江西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农业受灾面积达968万亩,其中早稻绝收面积超过96万亩。面对洪灾,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先后6次召开防汛救灾专题会议动员部署,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灾情会商制度、上报制度,大力实施早稻抢收抢烘、生产自救、抗灾支农“三大行动”,先后派出上百名专家分赴各灾区指导,力争把农业受灾损失降到最低。

  抢收、抢烘、抢种!全省早稻总产量达129.3亿斤,同比增加4.1亿斤;抢插秧下田,全省晚稻播种面积达1917.7万亩,同比增加103.5万亩。对于因灾无法抢种晚稻的地区,各地还补种了玉米、红薯等旱粮60万亩。

  尽管受灾严重,今年江西粮食播种面积仍接近5658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5580万亩种植任务。

  鄱阳湖畔都昌县种粮大户杨发葵说:“7月底,当地农业银行及时给我发放了50万元惠农贷款,我抢种了晚稻,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对灾后重建贷款实行一次调查、审查、审批,并优化信贷服务,对受洪灾影响无法进行贷款现场调查的,允许暂时不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先放款后补办手续。

  “虫”口夺粮。洪灾过后,江西遭受了严重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灾害,一些地方平均每亩稻田减产两三百斤。为有效防治虫灾,江西各地积极行动,指导农户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控及科学安全用药等工作。上犹县组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宣传队,利用乡镇圩日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婺源县多次调度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

  “风”口保粮。从9月17日开始,江西还遭受了近20年来最严重的寒露风天气,59个县受影响,23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江西各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坚持“防”字优先,落实放水保温等各项防灾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万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时编写农情信息,每天组织预防寒露风宣传车进行宣传。万年县陈营镇南岗村种粮大户胡风顺告诉记者,今年大家提前收到了预防寒露风的消息,得到当地农技员的技术指导,确保晚稻丰产丰收。

 
肮脏的交易与危险的挑衅 专家解析美对台军售
肮脏的交易与危险的挑衅
专家解析美对台军售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查文晔、陈键兴、刘欢)美方近日接连宣布对台军售计划,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大陆专家受访表示,美国打“台湾牌”步步升级,不断将台湾推向遏制中国大陆的最前线。民进党当局主动配合美方从事这种肮脏交易,拉高台海危险系数,严重损害台湾民众利益福祉,只会给台湾带来灾祸。对这种严重挑衅行径,必须高度警惕,采取有效反制措施。

  美国霸权的阴险盘算不可能得逞


  对美方密集批准高额对台军售计划,外交部、国台办、国防部发言人均作出严正回应,强调美国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规定,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

  专家提醒,美对台军售频率增加、力度加大,突破提供“防御性武器”的限制,不仅违反美方对中方所做的国际承诺,违背国际道义,而且强行将安全风险、经济代价往台湾老百姓身上压。美国抓住美台军事联系大做文章,推出巨额对台军售,一方面是消费台湾,榨取丰厚利润,一方面利用台湾,令其充当台海一旦生事的炮灰和遏制中国大陆发展的马前卒。

  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教授朱松岭分析说,美国政府以巨额对台军售向美军火商输送利益,向反华亲台势力示好。眼下美国大选临近,国内疫情仍未有效控制,猛打“台湾牌”意在借遏制中国大陆转移焦点,骗取选票。“这门生意建立在升高台海战争风险之上,很不道德。”

  南京大学台研所所长刘相平指出,美国把台湾推到对抗中国大陆最前线,“军售牌”愈打愈烈,尤其售台武器攻击性增强,向大陆进一步挑衅,这无法改变两岸军力对比,但对台海和平却构成极其危险的挑战。美方向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将台海局势推向高危,是真正的“麻烦制造者”。

  美对台军售变本加厉,“战争贩子”面目暴露无遗。但是,正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所说,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攸关中方核心利益。如果美方无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食言背信、执意妄为,中方必将予以坚决回击。专家指出,美方切莫低估中国政府和全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意志、决心和能力。中方对参与此次对台军售的美国企业等实施制裁,正当且必要。

  “美方想挑动两岸中国人内斗而从中渔利,是打错了算盘,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核心利益的苦果。”刘相平说。

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死路一条


  美接连抛出对台军售计划,民进党当局异常兴奋,台防务部门甚至扬言,军售计划中“两项飞弹与火箭都可打到大陆沿岸”。对此,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这充分印证“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是台海和平稳定的现实威胁。民进党当局公然对大陆进行赤裸裸的军事挑衅和威胁,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蔡英文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更持续勾连外部势力,加紧谋“独”挑衅。专家直言,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想在美“以台制华”阴谋中装进自己“倚美谋独”的算计,做着挟洋自重的迷梦,但抱美国大腿、买美国武器真能壮胆吗?

  “从经济和军事实力对比看,大陆全面‘碾压’台湾,形成压倒性优势。大陆有坚强决心和足够能力,一举粉碎‘台独’图谋。民进党当局妄想‘以武谋独’,实属螳臂当车。”刘相平说,民进党当局拿台湾人民生命安全和利益福祉当政治筹码,充当美国反华马前卒为其火中取栗,正将台湾绑上“烈火战车”。

  “买再多武器,也改变不了两岸军事对比和祖国统一大势。”朱松岭说,民进党当局通过军事演习、叫嚣“不惧战”和炮制所谓民调等方式,在岛内煽动敌视大陆的民粹,只为了维系自身权位。“以武拒统”的挑衅已导致台海战争风险日增,再不悬崖勒马,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留给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条。

  如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所说,勾连外部势力搞“台独”,是在走危险的独木桥,脚下是万丈深渊,梯子在别人手里,随时都有可能粉身碎骨。受访专家则指出,大陆有信心也有能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主动权,民进党当局根本没有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本钱。

谁是买单者和受害人?


  民进党当局拿台湾百姓血汗钱向美国霸权交“保护费”,台湾民众成为一桩桩政治交易的买单者,也是危险挑衅的受害人。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表示,民进党当局顽固“以武谋独”,只会进一步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给台湾民众带来更大祸害。

  总称“大陆矮化台湾”的民进党当局,为求美国支持,毫不掩饰地自我矮化,不惜出卖台湾利益。刘相平说,之前强行宣布开放含瘦肉精美国猪牛肉进口,就是牺牲百姓利益的明证,现在又斥巨资军购,拿民脂民膏去讨好美国。民进党当局对美方的要求,哪怕再不符合台湾利益,也笑脸相迎,逼台湾百姓吞下苦果。

  “民进党当局搞‘凯子军购’,美国又强买强卖,台湾百姓要为此买单,还得担惊受怕,承受美方和民进党当局联手挑衅可能带来的战祸。台湾同胞应擦亮眼睛,看清民进党当局和美国霸权的肮脏算计,拒绝成为牺牲品。”朱松岭说。

 
蓬佩奥发表声明破坏中美对话交往 外交部批驳美方搞新麦卡锡主义
蓬佩奥发表声明破坏中美对话交往
外交部批驳美方搞新麦卡锡主义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郑明达)针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近日发表破坏中美对话交往的有关声明,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9日说,蓬佩奥的声明和美方采取的措施,是在搞新麦卡锡主义。中方奉劝蓬佩奥之流,不要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据报道,美国务卿蓬佩奥发表声明,将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列管为“外交使团”,并称美将终止《关于建立中美省州长论坛以促进地方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因为对外友协影响美各州和地方领导人。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蓬佩奥的声明和美方采取的措施是出于意识形态偏见的政治操弄,是在搞新麦卡锡主义,与中美两国人民加强对话交往的意愿背道而驰。”汪文斌说。

  他说,在美国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是在美华侨华人自发成立、并在当地合法注册的社团组织,旨在推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中美两国民间友好。美方对其采取限制和歧视毫无道理。

  汪文斌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是促进中国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合作的民间团体。全国对外友协以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各国友好交流为己任,受到各国各界广泛欢迎。美方对这个机构的攻击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暴露了蓬佩奥之流的阴暗心理和险恶用心。

  他说,《关于建立中美省州长论坛以促进地方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是2011年由美方主动提出并经双方签署的。中美省州长论坛作为两国地方重要的机制性交流平台,迄今已成功举办5届,两国地方政府都积极参与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美方单方面终止这个备忘录是企图削弱、拆除中美人民交往的桥梁,这种倒行逆施必将受到两国人民和历史的唾弃。

  “我们奉劝蓬佩奥之流,停止一而再、再而三炮制谎言,破坏中美关系,不要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汪文斌说。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郑明达)针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波廷杰近日指责中国统一战线工作,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9日说,蓬佩奥、波廷杰之流拿中国的统战工作说事,目的是抹黑中国政治制度、破坏中美之间正常交往与合作,他们的图谋终究不可能得逞。

  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有关提问时,汪文斌说:“蓬佩奥、波廷杰有关言论颠倒黑白、捏造事实,是对中方的恶意诽谤。”

  他表示,在对外交往方面,中国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世界不同文明包容互鉴,促进世界各国“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和平发展”。通过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和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融通中外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正常民间人文交流、发展友好关系。中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无可非议。

  “蓬佩奥、波廷杰之流拿中国的统战工作说事,目的是抹黑中国政治制度、破坏中美之间正常交往与合作。他们的图谋早已被世人识破,站到了历史错误一边,终究是不可能得逞的。”汪文斌说。

 
阻碍减排进程,贻害全球生态环境 美国威胁全球安全“七宗罪”之四
阻碍减排进程,贻害全球生态环境
美国威胁全球安全“七宗罪”之四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美国一些机构和政客近期在环境领域污蔑诋毁中国,发布所谓“中国破坏环境事实清单”,还大言不惭称美国才是全球环境保护的贡献者。如此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玩的依然是“贼喊捉贼”的旧把戏。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谁在行动,谁在空谈,谁在做贡献,谁在搅局?世界人民心里有本明账。大量事实证明,美国才是国际环境合作的最大破坏者,是全球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

  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大开“倒车”,严重破坏全球气候治理努力。作为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美国人均碳排放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但美国一面在国内大肆撤销环境监管法规,为化石能源行业松绑,一面在国际上拒不批准《京都议定书》,悍然退出《巴黎协定》,否认自身约束性量化减排任务,彻底游离于全球减排体系和安排之外。美国一家气候研究机构预测,这将导致美在2035年前额外排放18亿吨温室气体。作为迄今唯一退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美国践踏多边体系,对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严重阻碍了全球减排进程。英国广播公司文章指出,美国的“退步”,将使全球无法实现应对全球变暖的目标。

  美国不落实国际环境承诺,严重损害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自1992年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美国减排承诺履行缓慢,2017年干脆撕毁承诺。自2018年起,美连续3年拒绝履行提交“双年报告”和“国家信息通报”等义务。对于履行多边环境条约的捐资义务,美国更是大打折扣,总是欠款不缴。截至目前,美国对全球环境基金历史欠款高达1.11亿美元,欠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会费数千万美元。美拒不兑现资金承诺的行为,大大削弱了相关机制向发展中国家供资能力,对全球气候环境合作造成严重掣肘。

  美国选择性“缺席”多边环境条约,严重拖累全球环境治理效率。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固体废弃物出口国和人均塑料消费大国,但迄今不批准《巴塞尔公约》,阻挡全球塑料垃圾管控进程,将大量废弃垃圾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给当地和全球环境带来极大危害。据美国非政府组织“巴塞尔行动网络”发布的调查报告,美国公司2020年仍在非法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危险电子废物。此外,在化学品管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美国拒不批准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长期游离于多边治理体系之外,充分暴露其对全球环保与多边合作的漠视态度。

  美国频繁阻挠国际环境合作,严重迟滞全球环境治理进程。美个别政客多次发表谬论,公然挑战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科学共识。美在二十国集团等多个多边机制中蓄意作梗,严重削弱国际机制在气候议题上的引领作用。在环境资金和项目审批领域,美国频频制造矛盾,多年来屡次捏造所谓人口贩运、侵犯人权等理由,无端打压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项目,中国、古巴、苏丹、赤道几内亚、刚果(布)、老挝等多国项目均遭受过其无理刁难。

  美方自身劣迹斑斑,却不断抹黑诬蔑别国的环保努力,其发布的所谓的“事实清单”,只是一份在铁的事实面前一戳即破的“谎言清单”。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心。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上的成效和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中国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来自中国,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最近,中国宣布力争使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球通力合作。奉劝美方停止政治操弄和恶意毁谤,担起应有责任,少给国际环境合作添麻烦,多为子孙后代做实事。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法再度全国“封城”遏制新冠疫情
法再度全国“封城”遏制新冠疫情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10月28日,一对夫妇在法国巴黎蒙马特高地拥吻。法国总统马克龙28日在电视讲话中宣布,为遏制新冠疫情蔓延,法国将从30日起再度全国“封城”。餐馆、酒吧等非生活必需的营业场所将关闭,民众的非必要出行将被禁止,大学将关闭并进行网络授课,政府鼓励企业远程办公。 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新华社巴黎10月28日电(记者徐永春)法国总统马克龙28日宣布,为遏制新冠疫情蔓延,法国将从30日起再度全国“封城”。
 
  马克龙当天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再度全国“封城”将至少持续至12月1日。“封城”期间,禁止民众的一切非必要出行,因工作、就医、购买生活用品等原因出行将需要携带出行证明;禁止私人聚会和公共集会;限制跨地区旅行,但本周末的万圣节假期返程除外;幼儿园和中小学将继续开放,大学将关闭并进行网络授课。此外,政府提倡企业尽可能实行远程办公,还鼓励远程下单、送货上门和外卖销售。
 
  马克龙说,新冠病毒传播速度超出预期,法国所有地区疫情均已达到警戒水平,接受重症监护的患者到11月中旬可能接近9000人,这波疫情将比第一波更严重。因此,必须收紧防疫措施,以保护民众尤其是老年人等体弱群体。
 
  马克龙说,与第一次“封城”相比,这一次放宽了对经济活动的限制,公共服务部门、工厂、农场、建筑施工等将继续运转。为帮助企业缓解困难,政府将恢复实施“部分失业”措施,即允许企业向政府申请减少员工工作时间,而员工因此遭受的损失可以得到补偿,此外因行政措施关闭的企业可得到每月最高1万欧元的政府补贴。
 
  马克龙表示,法国不会采取群体免疫策略。当前,法国每周大约进行190万例新冠病毒检测,目前政府正在努力增加重症监护床位。
 
  为防控新冠疫情,法国于3月17日首次实施全国“封城”,自5月11日起分阶段解封。
 
  法国政府网站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过去24小时新增新冠确诊病例36437例,累计确诊1235132例,累计死亡35785例。
 
探访美国华盛顿“超级投票中心”
探访美国华盛顿“超级投票中心”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10月28日,在美国华盛顿的一处投票站,选民排队参加投票。当日,华盛顿2020美国大选提前投票进入第二天。美国大选投票日是11月3日,但多地已经开始提前投票。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新华社华盛顿10月28日电(记者孙丁、邓仙来、兴越)今年美国大选投票日是11月3日,但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提前投票。首都华盛顿本周启动现场提前投票,华盛顿国民球场是当地30多个提前投票的站点之一。记者28日前往投票站实地探访。

  这个投票站和其他5个同样被当作提前投票站的地标场所被称为“超级投票中心”。它们比普通投票站地方更大、提供的投票隔间数量更多。记者在现场看到,选民几乎随到随投,没有出现美国其他地区要长时间排队的情况。华盛顿市选举委员会发言人尼克·雅各布斯说,希望在“超级投票中心”投票能给选民带来特别的体验。

  华盛顿新冠疫情近期新增病例数量有所反弹。为确保选民安全,投票中心地上十分醒目地贴着提醒人们保持社交距离的贴纸,现场所有人都戴着口罩,大家都小心保持距离。坐在登记台前接待选民的工作人员面前都设有透明挡板。工作人员随时对使用过的投票隔间、投票机及文具等进行消毒。

  刚投完票的托尼说,尽管华盛顿目前仍处在疫情中,但投票体验不错,投票用时短、也很安全。今年大选,他的主要关切是疫情、经济及国家团结。

  今年围绕邮寄选票的争论铺天盖地,从目前来看,已经提前投票的美国选民中,更多人还是选择了邮寄选票。据“美国选举计划”网站统计,截至28日晚,美国已有超过7500万人提前投票,其中邮寄选票的选民超过5000万,是去现场投票人数的近两倍。

  虽然选举机构和专家反复强调邮寄选票安全可靠,有些选民还是对其可靠性放心不下,记者在投票站现场遇到的安德森就是其中一个。为保险起见,他宁愿选择亲自到现场投票。

  目前,提前投票的选民已经占到2016年美国大选总投票人数的55%。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知名自由撰稿人克里斯·西利扎预测,今年大选投票率将很高,甚至可能打破历史纪录。

  为应对选民高涨的投票热情,并为选民提供更宽敞、更安全的投票环境,除华盛顿市外,亚特兰大、旧金山等不少城市已经或正计划将体育场馆作为“超级投票中心”。

 
“艺起前行”:十四台新创大戏汇申城
“艺起前行”:十四台新创大戏汇申城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本报记者孙丽萍


  从“陈奂生”进城到“新刘三姐”开网店,从原创话剧《朝天宫下》到昆曲《眷江城》……今年9月至今,上海发起的“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吸引了14台国内高水准优秀新创作品汇聚申城舞台。

  防疫压力之下依然要当好全国的文化大码头,把众多高手请到家门口来“打擂”切磋……这场持续整整两个月的大规模展演,传递出当下上海文艺界的“诚心”与“信心”。疫情之下、重任在肩,拥有优良文艺创作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上海,正在主动“找短板、寻差距”,与全国文艺界交融互鉴、砥砺前行,期待创作打磨出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

  以“艺”战“疫”:14台顶尖剧目云集申城


  一只翩跹的黄蝴蝶,双翼承载着扶贫干部黄文秀未尽的大爱情怀,从广西百色美丽壮乡飞到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连日来,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在沪参加展演,收获好评。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的“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邀请来自北京、江苏、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台优秀剧目集中亮相。14台剧目各有精彩,或脱胎经典、直指现实,或立意高远、形式新颖。

  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用一台横跨四十多年光阴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让农民陈奂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经典中“走出来”,以悲喜交融的演绎映射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巨变,令观众感叹“一个小人物活生生撑起了大时代”。

  田沁鑫执导的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新颖别致,用国际化的舞台装置、现实主义和浪漫情怀交融的手法,将扶贫干部不幸殉职、化身为蝶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以小见大,诠释当代中国“人民至上”的理念精神。

  据介绍,这些新创的优秀剧目,代表了近来中国演出舞台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既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精品,也有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力作,在类型上更涵盖了歌舞剧、民乐、京剧、昆剧、滑稽戏、彩调剧、川剧、话剧等各种艺术样式。

南北切磋:上海文艺界诚意“取经”


  一个多月来,不仅南北院团在上海同城竞演,文艺机构“掌门人”也忙于看戏观摩、切磋探讨、观点碰撞、火花四溅。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用一台戏曲把改革开放40年农村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呈现出来,很不容易。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的‘吃饭问题’,它触动了我们当下文艺创作的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著名文艺评论家郦国义直言。

  在郦国义看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兄弟院团的精彩之作显出了上海文艺创作的短板与不足。“常州的作品,是用一个‘经典文化基因’发酵出了现实主义力作,突破当下重大题材文艺创作‘同质化’的窠臼,非常值得研究。”“选材要精、思考要深……上海土壤里前人留下来很多文化的瑰宝,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利用和传承。”

  看完广西戏剧院彩调剧《新刘三姐》,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直呼“夜不能寐”。谷好好说,全国同行拿出的精品力作,为上海昆剧团正在创排的《红色娘子军》带来灵感启发,让人更觉“时不我待”。

  特殊时期,上海依然要做好“码头”也做好“源头”,努力为国内文艺界聚人气、鼓信心、促交流、探方向。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说,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延期至明年举办,但同时策划推出了“艺起前行”展演,旨在为上海与兄弟省市文艺创作的交流互鉴搭建平台。

同心明德:为繁荣中国文艺砥砺前行


  在“艺起前行”展演舞台上,近年来上海出品的多部优秀剧目引人瞩目。上海歌舞团带来“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双奖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杂技团的《战上海》以惊险绝技再现重大历史时刻;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刻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上海民族乐团《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用各种民族乐器融合碰撞,化楚风汉韵为动人乐章。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上海越剧院制作的越剧原创大戏《山海情深》,在此次展演中也登台亮相。这部作品已入选今年上海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

  这些海派文艺的“新名片”,正在被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反复打磨。不久前,上海举办重点文艺创作推进会,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发布了首批39个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欲打造一批反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现实题材的精品力作。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作精品,繁荣新时代中国文艺舞台。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说:“上海的重点文艺创作要增强紧迫感、紧紧抓牢‘牛鼻子’,要用彰显上海特质、上海水平的精品力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庆祝建党百年献礼,不负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的期待!”

 
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创文化 解码乡村文化振兴的河南探索
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创文化
解码乡村文化振兴的河南探索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新华社郑州10月29日电(记者桂娟、史林静)乡村文化振兴,不能只靠送文化,也要种文化,让农民自己创文化。近年来,河南在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上尤其注重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培育一批文化志愿者队伍、挖掘一批乡村文化能人,在农村广阔天地留下一批永不撤离的文化“轻骑兵”。

汇集志愿力量 激活“一池春水”


  还没踏进楼子河村支部书记周莹贤家的院门,就听到一片热闹。院子里,四五个村民正排练豫剧现代戏《看看楼子河》;堂屋里,器乐团的大爷们正在磨合新的曲子;东偏房,刚化完妆的“演员”正在换演出服……

  65岁的周莹贤一边忙着指挥排戏,一边感慨:“过去楼子河村的热闹,是搓麻将、扯是非。”河南鲁山县楼子河村位于伏牛山下,人多地少,贫困的局面多年未有改变。“村干部一年下来啥都干不了,全忙着调解纠纷了。”周莹贤说,人不振、心不齐,企业投资也绕着楼子河村。

  2016年12月,一批文化志愿者团队走进了楼子河。此后,每周五下午到周日,文化志愿者都会赶来,在村民中开展舞蹈、戏曲、音乐等方面的培训。

  “第一次来村里培训,只有16个村民报名,怕‘出丑’中途又跑了8个。”文化志愿者王巍说,而现在多的时候能有上百个村民参与。如今,楼子河村不仅组建了舞蹈团、戏曲团、器乐团,还成立了艺术团,村民创作了30多个充满乡情、乡音、乡味的文艺作品,还举办了自己的乡村“春晚”。

  2016年以来,河南从9万名注册文化志愿者中征招了1.6万人,组成一支支文化志愿小组,分赴全省贫困乡村,以志愿帮扶带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让乡村生长出一支永不离开的文化队伍。

  在志愿者带动下,丰富的文化生活凝聚了楼子河村的人气儿,提振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心气儿。目前,村里60多个香菇大棚丰收在望,农贸市场正在规划中。

村村有“宝” 激发“种子效应”


  今年4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向内黄县李石村村民李翠利颁发一块奖牌:“最震撼村宝”。

  “啥是‘村宝’?”李翠利问。“就是村里有文化、有组织能力、愿意为乡村文化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文化部门的同志解释道。

  寻找“村宝”源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开展的一项活动。“活动目的是挖掘那些有文化技艺、文化符号的人作为每村的‘村宝’。”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康洁说,“这些农村本土的文化能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李翠利就是其中之一。40岁的李翠利在村里开了家小超市,为在乡村推广阅读,12年前她把超市最显眼、营收最高的白酒货架清空,摆上图书,办起了免费的乡村图书馆——微光书苑。

  不要任何费用、无需任何证件、远亲近邻、行走过客均可借阅。在她的影响下,当地逐渐发展起近百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微光书苑也先后走进了超市、诊所、幼儿园……截至目前,27家与微光书苑合作机构共迎来读者30多万人次。

  如今,河南农村活跃着大量像李翠利这样的“村宝”:筹办农民剧团的史现忠、组建农民合唱团的董军政、建起农村书屋和剧场的崔明军……截至目前,河南1048个试点村共举办各种活动3100余场,挖掘“村宝”1717名。“他们像一粒粒文化种子,在农村广阔的田埂上生根发芽,让乡村文化更加繁荣也更富有生命力。”康洁说。

新乡贤回归 创新文化供给形式


  河南郏县广阔天地乡邱庄村,名为一鸣书居的三层小楼在翠竹掩映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栋建筑既是村里的公益图书馆,也是乡间民宿。

  10岁的小村民黄宗睿是这里的常客,他轻轻推开大门,迎面三面书墙直通屋顶,一万余册图书门类齐全。黄宗睿熟络地挑了几本童书,便盘腿坐在地上有滋有味看了起来。

  广阔天地乡名字缘于20世纪50年代那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的号召。48岁的黄普磊原在郑州一家媒体工作,2016年他萌生了在村里建一个文化空间的念头,随后便返乡投入80多万元将自家老宅改建成公益图书馆。

  “一开始只想建一个图书吧,后来考虑到运营、管理成本,又加入商业模式,把平时不住的客房作为民宿共享出去。”黄普磊说,凡是愿意给孩子义务授课、为村民办公益讲座、义诊或捐助10本书的,当天食宿全部免费。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了许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来。

  “回归的新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康洁说,为更好发挥他们的作用,河南探索“乡村民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小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新模式,为农民提供阅读推广、小微讲座、艺术培训等特色文化服务项目。其中,仅一鸣书居这种新型农家书屋已在河南建设了近20家。

  闲暇时,黄普磊常邀请村民们喝茶聊天。最近他发现,不少村民给家里添置了茶具、在房前屋后种上了竹子,连村里的道路都被起上了有诗意的名字。如今,村民待客的新风尚不再是喝酒打牌,而是到一鸣书居“打卡”、品茶。

 
“顽童老师”与他的百宝课堂
“顽童老师”与他的百宝课堂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10月14日,李学战(左)通过自己设计的“跳舞小熊”给学生讲解力学原理。

  今年58岁的李学战是江西省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的科技课老师,每当他拖着一个大行李箱出现,总会引来许多学生的追逐。

  行李箱拖进教室,一节科技课正式开始。行李箱里装着旧筷子、旧光盘和线绳等教材,制作“小转车”比赛便在课堂上展开,活跃的课堂上不时传来学生的惊叹声。

  教室后面摆放着李学战和学生们制作的各种作品,“拉线转盘”“迷你气压火箭”“跳舞小熊”……通过制作各种手工作品,李学战向学生普及生活中的科学原理。李学战创意丰富,学生和其他老师称他为“顽童老师”。

  1996年,李学战从语文老师转岗成科技课老师。由于当时学校教具匮乏,闲暇之余,李学战常常骑车到学校附近收集废旧材料,然后进行整理、归类、清洗、消毒。

  “受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学校的科技课堂与城里的还有一定差距,我希望尽自己努力让这里的孩子不掉队。”李学战说。

  “近年来,随着条件的改善,需要什么材料可以申购,但我还是坚持使用废弃品,自己制作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李学战说。

  学校党支部书记易志红说,2008年以来,学校师生创作的科技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00余项。  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太原减负:全市小学“每周一日无作业”
太原减负:全市小学“每周一日无作业”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新华社太原10月29日电(记者王菲菲)每周一日无作业、适当布置体育和家务作业……针对家长和学生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太原市日前出台新规,明确今后中小学要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全市小学实行“每周一日无作业”制度。

  据一些家长反映,目前太原市不少小学作业量较大,有些年级作业难度大,超过学生认知能力,比如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写心得体会文章等。同时,各科老师每天通过家长微信群布置作业,孩子放学后,自己都不知道作业是什么,还需问家长。

  针对这些问题,太原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应措施。太原市规定,今后,中小学由年级组统筹作业总量,作业难度不得超过课标要求、不得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各学校原则上不通过微信、QQ群布置作业,将记录作业的权利和能力还给学生。

  同时,太原市将在全市推行“每周一日无作业”制度。据了解,这一制度之前在一些小学已经实行。太原市新建路小学校长冯荷霞介绍,学校每周三都不布置作业,学生在校内托管时间内,可以去上形式多样的兴趣课程,如创意画、面塑、剪纸、戏曲、游泳等。“不仅减轻了负担,更丰富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了综合素质。”冯荷霞说。

  太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行为,实行零容忍,举报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太原市政府督导部门要将减负工作列入教育督导重点内容。

 
八桂脱贫人欢喜,山乡巨变入画来
八桂脱贫人欢喜,山乡巨变入画来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新华社南宁10月29日电(记者王念、卢羡婷)这是一幅国画作品:毛南山乡,圩日街头,毛南族整族脱贫的消息传来,当地群众欢欣鼓舞,一位头顶花竹帽的毛南族妇女举着手机,迫不及待地分享喜讯,身旁的群众有的喜上眉梢,有的奔走相告,年幼的孩童也仰头张望手机屏幕……

  这幅反映毛南族整族脱贫的巨幅国画,如今悬挂在广西美术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展的展厅里,许多观众驻足观看,沉入画中的世界。作者袁俊袖说,一幅画见证一个时代发展的片段,创作这幅画正是要记录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与时代形成共鸣。

  画家袁俊袖长期关注民族地区脱贫进程,得知毛南族整族脱贫,年过花甲的他挥毫泼墨,以生动的画面勾勒出毛南族群众的喜悦。“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也就是我们感受最深刻的。”

  近年来,袁俊袖创作了30多幅脱贫攻坚题材的作品,在他笔下,时代楷模黄文秀等扶贫干部形象跃然纸上,在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山乡新貌尽入画中。“我的前半生见证了扶贫的历程与成效,后半生要用画笔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

  为时代“画像”,为人民抒怀,广西活跃着大批像袁俊袖一样有担当的艺术家。在广西美术馆里,近800件脱贫攻坚主题作品集中展出,这些作品聚焦八桂大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火热实践,描绘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定格逐梦小康的幸福表情,浓墨重彩展现脱贫攻坚壮丽画卷。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一大批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工作,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艺术家应该用艺术形式记录时代变迁,让人们从中获得精神力量。”广西美术馆馆长龙建辉说。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近两年来,广西美术馆先后组织全国60多位艺术家,深入贫困山乡实地考察、写生,感受农村发展变化,很多艺术家下基层后,一面参与扶贫,一面思考、创作,取得了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

  广西美术馆开馆7年来,举办了数十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讴歌时代主题的展览,不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更为群众提供了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

  “扶贫系列创作对我来说仅仅是开始,我还会与画家们一道用丹青挥洒希望与喜悦,续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袁俊袖说。

 
云南试点音体美入中考,赞声忧声都应“入耳”
云南试点音体美入中考,赞声忧声都应“入耳”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中考体育升至100分,与语数外分数持平,音乐、美术共计40分……10月28日,云南省教育厅举行“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美育考试方案听证会”,音体美中考分数比重大幅增加成为舆论焦点。

  把音体美纳入中考、加大比重,无疑会让家长提高对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使音体美摆脱“边缘科目”的尴尬地位,许多人为之鼓掌叫好。但把兴趣化为分数是否合适、改革是否变相给学生增负,也成为不少人的担忧。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培养兴趣爱好,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期盼与共识。从国家层面来说,扭转当下“小眼镜”“小胖墩”扎堆的现象,让年青一代拥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艺术修养,也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然而,云南把音体美纳入中考的方案面世后,却未能收获一致支持赞许。分析师生家长们的担忧,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考试指标设置是否科学公平,是否考虑到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先天条件各不相同,云南省此次出台的方案也考虑了这一点,比如在体育测试的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上强调学生个体在初中三年时间纵向比较,而非学生之间横向比较。但在视力测试上,学生视力低于4.8将被扣分,许多家长认为这忽略了学生的先天条件,可能有失公平。

  其二,音体美纳入中考是否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学生成绩差距?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在师资配置、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而这一差距在音体美教育上体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云南,农村地区体育、音乐、美术老师数量缺口较大,设施配备也与城市有差距,音体美考试是否会拉大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也是教育部门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其三,也是许多家长最为焦虑的,是这项原本旨在增强学生音体美综合素质的教育改革,是否会变相增加学生负担?

  不可否认,有考试就会有压力,特别是涉及孩子升学择校的中考,面对升学压力,家长与学生每一分都会尽全力争取。也难怪,“改革方案”刚刚面世,许多家长已经开始在微信群里直呼要不要给孩子报班补课了。甚至有不少家长担心,音体美纳入中考后会迅速带火相关科目的校外培训产业。

  家长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近年来,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为中小学生减负,比如严禁补课、减轻作业量等等,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当中。而当下,学生负担不小,如今又增加了音体美考试,学生的应试压力可能继续增加。

  毕竟,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教育部门推行素质教育更应打好“组合拳”,在做好音体美教育“加法”的同时,也应扎实做好“减法”,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减负工作,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投入到音体美教育之中,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报评论员

   庞明广)

 
“诗的女儿”的“百年孤独”
“诗的女儿”的“百年孤独”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参加活动。   韦承金摄
 
 ▲《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礼。  本报记者白佳丽摄
 
  “我对于生命的有限,有一种急迫感。因为到底这些诗人都是诗的精灵,几千年的精灵,透过他们来诉说、来写作,来对着他们同一个时代的人吟诵他们的诗作,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我急切地想要留住这些……”
 
  
 
   本报记者白佳丽、孙丽萍
 

 
  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千百年来流转在中国的土地上,根植于人们的精魂中,构建起属于国人的诗词宇宙。
 
  百年来,一位“穿着裙子的士”,在动荡流离中被诗词拯救。而诗词,又在她如唱如诉的吟诵中,一笔一字的注解里,重新复活。
 
  如今,透过台湾导演陈传兴的目光,叶嘉莹的百岁一生被搬上了大银幕。它讲述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独”、古典诗词的千年传继,为观众还原了一位真实的“诗的女儿”。
 
  漂泊离乱归原乡,叶嘉莹的“弱德之美”


 
  这些天,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上映,作为台湾著名导演陈传兴“诗人三部曲”的终曲,历时三年,拍摄了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知名汉学家叶嘉莹先生的生命片段。
 
  缘于这个契机,叶嘉莹再次被各个媒体广为报道。而上一次她的名字这样密集出现,还是因为去年“叶嘉莹先生再次给南开大学捐款”的热搜。
 
  前后两次,叶嘉莹为回国后所任教的南开大学累计捐出了3600万元,设立了“迦陵基金”,用以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是她个人的毕生积蓄,包括了她变卖天津和北京两处房产所得,以及版税和稿酬。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就像是风中的芦苇,而不是一棵大树。她的弱德之美,是一种坚持,而不是一种彻底的屈服。就像风暴中的竹子与细草,风暴过去还是一样活着。”陈传兴这样描述叶先生给他的感受。
 
  如王国维所讲,“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漂泊离乱的苦难,伴随了叶嘉莹的一生。亦如陈传兴所说,这是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独》,呈现的是一个女人的百年史。
 
  1924年,中华民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察院胡同的一个书香世家。虽生于乱世,却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叶嘉莹名字中的“叶”来自“叶赫那拉”。白先勇评价叶先生身上拥有一种“天生的华丽”,笑言“可能就和她叶赫那拉氏的血统有关系”。
 
  初二那年,七七事变爆发。叶嘉莹清清楚楚听到了卢沟桥的炮火声。尔后,年少的她经历了丧母之痛,一连写下八首《哭母诗》。叶嘉莹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就读时,开始师从诗词大家顾随先生,从此与诗词有了更深的情愫。
 
  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叶嘉莹与丈夫结婚,并随之前往台湾。“那时候我以为很快就可以回来,所以随身只带了简单的行李。”想不到,这一走,却别离故土几十载。
 
  在台湾的那些年,叶嘉莹并未得到丈夫的呵护。丈夫被卷入“白色恐怖”下狱后,她一边独自抚育女儿,一边执教研究。1952年起,叶嘉莹开始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执教,白先勇、席慕蓉等一批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成为叶嘉莹的学生。
 
  叶嘉莹叹,“人生如梦”。
 
  上世纪60年代,叶嘉莹从台湾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讲学,与哈佛大学著名的汉学家海陶玮教授合作研译中国诗词。至上世纪60年代末,叶嘉莹到加拿大温哥华,成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生活才渐趋安定。
 
  1976年,奢望安度此生的叶嘉莹再次顶头撞上大不幸,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在一次车祸中罹难。叶嘉莹含泪写道:“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丧女锥心后,叶嘉莹开始寻求还乡之路。
 
  1978年,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此后,她受李霁野邀请来到了南开大学。叶嘉莹将安葬在加拿大的父亲骨灰亦带回了故土,“他一定想回国来的”。
 
  在她的长诗《祖国行》里写道:“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之后的几十年间,叶嘉莹以诗为约,共与中国求诗若渴的年轻人们,一道探索古典美的殿堂。“我要把自己一生交给诗词。”
 
  男性的诗词宇宙里,“穿裙子的士”百年承继


 
  在陈传兴的眼中,过去中国的诗词,是属于男性的宇宙。
 
  “从花间词开始,词里的男性假借女性口吻来说、来写,展示出男性另外一个世界里面阴柔、比较双性的一面,透过这个东西可以摆脱掉原本在现实世界、经验世界里面要去承担的‘我是一个士大夫’‘我要正经八百’的东西,整个就放开了,情感就更加流露、更加自由了。而过去的几千年来,中国的女性是不用去承担所谓的庞大的、士大夫的那些社会责任的。”
 
  “但叶先生,刚好把这个糅合的过程整个颠倒过来,是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男性不再是诗词宇宙的中心。所以她真的做了一个很大的开创,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女性版的《百年孤独》,在这个《百年孤独》中,中国几千年来的诗词重新改写。”陈传兴说。
 
  在拍摄中,陈传兴说他看到了叶先生身上非常阳刚,甚至可以说是雄伟、雄浑的一面。“如果去细读一下叶先生的诗词,事实上她的诗词里是有这一份的雄浑。特别是她在回国后写的《祖国行》,里面就可以感受到她有一种家国的、很庞大的情怀在。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数的,因为我们一般读到中国少数几个女词人,大部分都是比较温婉的。”
 
  叶嘉莹写诗词,更承诗词。诗词,就是她面对苦难的庇护所。
 
  《掬水月在手》里有一个细节。在哈佛的图书馆里,叶嘉莹拥有了一片自主的书海天地。图书馆闭馆后,仍能工作到深夜。也是在异国的图书馆中,叶嘉莹潜心研究王国维,直至“我竟会有一种静安先生的精魂似乎就徘徊在附近的感觉”。
 
  所以才有人形容,叶嘉莹一生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全情投入的研究,让叶嘉莹将历史用诗词串起,将美和善内化于心。让无数的大家也好,普通学子也罢,都追随着叶先生那独一无二的吟诵声,心绪跌宕、婉转情迷,沉浸在诗词的讯息里。
 
  台湾作家陈映真回忆:“她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叶教授在中国旧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白先勇也说,他是逃掉了其他的课程,挤进教室去听叶嘉莹先生的课。
 
  叶嘉莹曾说:“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因而,无论是漂泊的日子里,还是归乡后,叶嘉莹一直在播撒着中国诗词的种子。
 
  “叶先生对这个时代所投下的重大影响、贡献,后代人可能会比我们这些跟她同一时代的人看得更深。随着时间的拉远,随着不被时代既有的经验世界所影响,她将影响更多的人。”谈及叶先生对中国诗词的意义,陈传兴如是说。
 
  百年今生,千年承继。虽然“一世多艰”,依旧“寸心如水”。
 
  透过“电影的诗”,留住诗歌的精灵与海上的遗音


 
  大多数人认识陈传兴导演,是因为“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很早前,陈传兴就有了拍摄叶嘉莹纪录片的念头。2016年,迟迟找不到投资方的他,深感此事不能再拖,遂拿出自己的积蓄开始拍摄。
 
  得益于此,无缘面聆叶嘉莹先生诗词课的年轻人们,透过大银幕上一首“电影的诗”,窥见和体悟叶先生人生一二。
 
  《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诗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如雾起时》谈的是“诗和历史”,《化城再来人》谈的是“诗和信仰”,在第三部曲的时候,陈传兴回溯到诗词更为本质的层面:通过叶先生和诗词共荣共存的关系,来探讨“诗和存在”的问题。
 
  “从我自己的所知里面,用所谓的电影这种语言,用现当代人已经习惯的影音媒材,希望能够把我关心的课题,我自己的思考,零零碎碎地讲出来。”陈传兴说,这是他拍摄一系列文学纪录片的初衷。于是,包括郑愁予、周梦蝶在内的“精灵”,都这样被影音记录了下来。
 
  陈传兴曾喟叹,惋惜的是,像钱钟书、杨绛、张允和这一代,这么伟大的学人、作家,都没有留下这种影像。张爱玲的著作,电影拍了好多,可张爱玲自己呢?
 
  “我对于生命的有限,有一种急迫感。因为到底这些诗人都是诗的精灵,几千年的精灵,透过他们来诉说、来写作,来对着他们同一个时代的人吟诵他们的诗作,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我急切地想要留住这些,如果他们不在了,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去理解。如果能够留下片言只语或者零碎的影像片段,那不是更好吗? ”
 
  诗歌的精灵,被叶嘉莹留在了研究里,也被陈传兴留在了影音中。
 
  而看向更远的未来,他们真正想要留住的,是海上的遗音。
 
  影片中,叶嘉莹讲起“蓝鲸可以隔洋传语”。她说,“老去余年更几多”,还不知道能活几年,也许就是旦夕之间的事情。就教大家吟诗,她觉得要把它传下去,所以“剩将余世付吟哦”。她说“遥天如有蓝鲸在”,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
 
  如果有一人听到,便足矣。
 
  “海上的蓝鲸,隔着几千公里传递声音,其实也是传给来世人。这也是诗词美的地方,诗词的精神所在,它是跨时空的,它是超验性的。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把诗的地位提到那么高,放在思想殿堂里面的原因。”陈传兴说。
 
  在《掬水月在手》的北京首映礼上,影片出品人廖美立忆起了一件小事。她说,叶先生在参加一个活动的前一晚突然说:“隔天我不能出门,因为我担心明天会下雨,那样我会生病,我一生病就不能工作了,可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做,我的吟诵(工作)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做完。”
 
  这一年,叶嘉莹96岁。
 
“叶先生的贡献后代人可能会看得更深” 《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谈叶嘉莹
“叶先生的贡献后代人可能会看得更深”
《掬水月在手》导演陈传兴谈叶嘉莹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白佳丽


  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全国公映的时候,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记者采访到了纪录片的导演陈传兴。透过他的目光与镜头,我们在电影的韵脚中,看到了那位“穿裙子的士”——叶嘉莹先生。在她如诉如唱的诗词吟诵中,接近她的人生与思想。

关于诗和叶嘉莹


  草地:随着《掬水月在手》的公映,“诗人三部曲”终曲了。那么您为何要以漫长的生命时光探寻诗人的精神世界呢?

  陈传兴:我们为什么需要诗?诗人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诗是十分特殊的,它是非常精炼的一种表达。特别在中国,诗一直绵绵不断,从《诗经》到《离骚》,诗一路走来,这样几千年的延续,在全世界也是很少出现的。诗历经了各种所谓的朝代更替,或者种族之间的战争等,可是核心的语言以及美学,都在诗里面集结、保存下来。而这几乎在整个西方也都没有出现过,最多就是零简断片,希腊也有诗,古罗马也有诗,但相对而言都是零散的,不像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诗的世界,诗也已经融进了中国。我们可以这样讲,诗是一个很重要的黏合剂,诗把各种的可能性,人跟世界的这种关系,整个凝聚在一起,然后融合成一种特殊的形式。不管是面对盛唐丰富的文明、华丽盛放的时代,或说魏晋南北朝的不安,五代的动乱,诗一直是绵绵不断的,这个是我为什么要去谈诗的原因。

  草地:您和叶先生谈过“诗和存在”吗?

  陈传兴:一开始就稍微谈了一下,当然不可能谈太多了。因为我主要是讲述叶先生过往近百年的生平,以及她跟诗词之间的关系,她个人的诗词创作,还有她对诗词的解读、她的学术成就,以及非常重要的她的教学——她一直在推动吟诵,电影里一直在提到,所谓吟诵就是“让诗人在声音里复活”。

  草地:在观影的过程中,尤其是叶先生讲诗的时候,突然感受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历经三年的拍摄,由远及近后,您心中的叶先生是什么样的?她的孤独和她传承的诗词,有怎样的因果?

  陈传兴:我不算是她的学生,对她的认识刚开始也是透过她的著作,然后就是在这几年的拍摄中,对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随着每一次的拍摄,她又会有新的角度展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由远观,到慢慢地接近一个人,最后再真正看到她的生命、她的血肉,甚至听到她的呼吸声。电影里面仔细去看,她有一些非常像小女孩的时刻,也会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当她讲到那么多不幸的时候,那些声音、脸上的表情,甚至一点微微细细的身体动作。电影中讲到顾随先生的时候,叶先生做了好多动作来描述顾先生上课时候怎么脱衣服、脱帽子,很好玩的。

  对叶先生我不能用评价两个字,我不会评价,我只能讲叶先生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如珠如玉,就像您刚刚讲的这样子。我觉得叶先生对这个时代所投下的重大的影响、贡献,后代人可能会比我们这些同代人看得更深,随着时间拉远,而不被这个时代既有的经验世界所影响。

  草地:您讲过叶先生是“风中的芦苇,不是一棵大树”,为什么?

  陈传兴:我讲这个,也是因为杜甫的诗和“弱德之美”,电影里面有一场就是芦苇。这种“弱德之美”,其实电影里也讲,是一种坚持,而并不是一种所谓的彻底屈服。杜甫的好几首诗提到,庄子也曾经提过,树长得越好越高,反而会很快被砍掉,而如果长得七零八落,反而活了好久。杜甫有一首诗就是讲,松树长得极高,可是很快暴风雨来了,很快就被折断,反倒是有一些竹子和细草,暴风雨过了它还是一样存活。

  草地:今天的世界里,纯文学和纪录片都是小众领域,您如何看待文学的当下与未来?它是“黑暗中的萤光吗”?如果有下一部文学纪录片,它的主题会是什么?

  陈传兴:我不去担心,因为我刚才提到几千年下来它还会留着。你看《诗经》里面,有春秋战国每一个小国留下的,有来自民间百姓的民歌,也有来自当时知识分子的作品,可它们都会集结下来。希望我的这部电影就是这个时代的国风。

  我好几次说过,抖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绝句。虽然我不了解它,我自己也不会去看它,但这么短短的几十秒,微博短短的百余字,这个时代的人用这个时代习惯的载体、媒体去表现。现在可能看起来很粗糙、很暴力、很仓促,不够优雅,但这才出现几年,你怎么知道它们不会往好的方向走?所以我是非常期待的。就像唐朝的绝句,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真性情。抖音也表现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性情,他们有另外一种抒发情感的表现。所以我绝对不是为了要迎合什么,我真的是深刻觉得,抖音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时代绝句、他们的诗。

关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草地:影片是以叶先生小时候居住的老宅空间作章节的,但是最后一章却没有了章节名,为什么这样安排?

  陈传兴:电影的第六章没有名字,就是“空”,所有都不在了,包括她挚爱的大女儿、父亲,甚至察院胡同都不在了。整个电影是由察院胡同的大门进去,到最后是没有了。可所有这些并不代表所谓的终结,反倒是一个起点,也是回溯。我说整部电影就是“还乡”,去找自己的“原乡”,所以电影后面叶先生回到了叶赫水,用来点题。整个电影里她一直在“还乡”,现实里也是一样,叶先生被整个大的历史带动,漂泊乱离,最后一再地寻求回来。

  这里面很重要的凭借就是诗词,透过诗词来回还、来放心、来安置生命,来渡过所有她不能面对的极大的苦难。

  草地:影片其实有大量的留白,一种类似于“词”的叙事,也像是中国的山水画,为什么选择这样架构?

  陈传兴:电影中空镜的流转,是我想寻求一种:既然做“诗与存在”,是不是有可能找到一种诗的美学,写一个电影诗。我不太愿意再用西方的那一套美学,所以从中国诗词里面去找。这些空白,除了是表现诗,以及运生诗的时候,时代中一些特殊的时空、器物等,另外它也是一种韵脚,一种平仄起伏的、节奏的、律动的音乐感。

  草地:《秋兴八首》的吟唱贯穿全片,想让观众感受什么?

  陈传兴:电影的音乐基本是雅乐,也是唐乐。我找了佐藤聪明,他也很热心地提供帮助。用杜甫的《秋兴八首》,以音乐的形式出现在电影里,然后跟叶先生之间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唱和。

  草地:在影片中,过去的器物、壁画、碑帖,和现在的风景,山里的雪、水中的月交织,这样的处理是想表达什么?

  陈传兴:就是所谓的“过去未完成时”,就是一种时空的穿梭,一种所谓的“虫洞”,其实就是要穿梭在诗的星空、诗的宇宙里面,是另外一种时空的旅行。透过叶先生,让我们航行在诗的宇宙里面。

  草地:纪录片拍完了,您会和叶先生保持一个怎样的联系?在拍摄的过程中,有被叶先生触动或者共鸣的点吗?

  陈传兴:叶先生一直很急于把她生平所做的,留下大量的手稿整理出来,所以事实上她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当然,能够探望叶先生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触动的点当然非常多。叶先生是仰之弥高的诗坛祭酒,可是当你接近的时候,只会感觉到一种长者的风范,而且是非常温婉的。我们从台湾带着团队过来,她都会问我们的近况,包括我的身体怎么样。所以对于后辈来讲,她是一个非常照顾人的人。

 
春梦无痕 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下)
春梦无痕
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下)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北京故宫博物院“苏轼主题书画展”上的“东坡先生懿迹图”局部。此图为明代李宗谟所作,绘制了苏轼的十三则逸事,表现了苏轼生平中的部分重要事件。本报记者李牧鸣摄
 
  
 
  聂作平
 

 
  深秋,古道两旁的梅树掉光了叶子,细细的枝条在风中晃动,既像坚硬的铁丝,又像章法凌乱的草书。
 
  乱石铺就的古道岁月久远,来往的人马将它踩出了幽暗的光泽。顺着古道行走半小时后,我看到路旁有一株高大的松树。树下,有一块石碑,红字书写:东坡树。
 
  相传,这棵树已有近千年历史。当年,苏东坡亲手种下了它。当苏东坡早已从喧嚣的人间撤退,如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他种的树也留了下来。
 
  这条遍植梅树的古道,地处著名的梅岭——南岭之一的大庾岭的组成部分。1100年正月,25岁的宋哲宗去世,其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五月,苏东坡结束了流放生涯,自海南北归。
 
  次年正月,苏东坡翻越大庾岭。在梅岭古道的一座小村庄休息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问他的随从:这个官人是谁?随从说:苏尚书。老者又问:是苏子瞻吗?随从称是。老人激动地上前作揖,对苏东坡说,我听说你遭遇了很多迫害,今天能够平安北归,这是天佑善人啊。苏东坡笑而致谢,并在墙上题诗一首: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
 
试问青天路短长


 
  对苏东坡来说,1093年的秋天的确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个万木摇落的凄怆季节,他的命运再一次发生逆转。这逆转,和两个被林语堂称为苏东坡的守护神的女人之死密切相关。
 
  八月初一,苏东坡之妻王闰之去世,享年46岁。王闰之是苏东坡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回想起这个与自己相伴了25年的女人,苏东坡凄然命笔,在祭文中说: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王闰之的遗体暂厝于开封城西的惠济院。此后,由于苏东坡贬往岭南,一直没能入土为安。要等到十年后,苏东坡也魂归道山,才由苏子由将她与苏东坡一起安葬。
 
  九月初三,一直欣赏并重用苏东坡的太皇太后高氏驾崩,哲宗亲政。很快,苏东坡就外放定州。如果说高太后去世,让苏东坡意识到从此少了一株可以依靠的大树的话,那么,当他向名义上是他学生的哲宗辞行,哲宗却避而不见时,他更加明白:曾经如锦似绣的仕途,以后,必将布满荆棘。
 
  一生中,苏东坡一直相信,他那坎坷曲折的人生,其实早就由上天注定——那就是他的星座不好。
 
  用星座占卜起源于古巴比伦,隋朝时经印度传入中国。到苏东坡时代,已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时尚,占五星就是其中一种。苏东坡的生日,查万年历可知,是为公元1037年1月8日,属摩羯座。
 
  就像我们今天特别爱“黑”处女座一样,唐朝和宋朝人特别爱“黑”摩羯座。唐代诗人韩愈就属摩羯座,他感叹说,“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都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我出生之时,恰值月在斗宿,牵牛星耸动双角,箕星张开大口。不见牵牛星拉豪车,不见斗宿装美酒,唯有箕宿独显神灵,致使我一生劳苦。”)
 
  苏东坡对十二星座颇有研究,他自认和韩愈一样,因星座不佳而命运坎坷。他感慨说,我与韩愈都是摩羯座,同病相怜,命格不好,注定一生多灾多难。
 
  不仅星座让苏东坡把自己和韩愈牵扯到一起,太行山也让苏东坡联想到韩愈:当他从开封前往定州履新时,途经太行山东麓。对这座纵贯华北平原的名山,苏东坡自然想一睹芳容。然而,风沙太大,太行山若隐若现,未能如愿。当朝廷免去他的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罢定州任,以朝奉郎身份知英州时,虽然这无疑是断崖式的降级和不折不扣的贬谪(端明殿学士为正三品,朝奉郎为正六品),但他还是抱着比较乐观的心态。因为,从定州南下,再次经过太行山时,天气由阴转晴,他看到了官道西侧逶迤而过的大山,就连山上的草木也历历可数。
 
  这让苏东坡想起韩愈。韩愈曾被贬潮州,自潮州北返时,途经衡山,衡山也由阴转晴。苏东坡由是想到,或许,他也将像韩愈贬潮州那样,很快就会结束贬谪重归中原。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苏东坡过于乐观。他没能像韩愈那样在潮州只居住半年。他将在偏远的岭南,度过艰难而又漫长的六年多,差不多相当于他生命的十分之一。
 
  1094年闰四月,苏东坡由定州前往岭南,其路线是从定州陆路南下,经临城、内丘、相州(今河南安阳)、滑州(今河南滑县)至陈留(今开封陈留镇)。陈留距京师开封只有几十里,意外的是,苏东坡没有进京。或许,京城纷繁复杂的人事已令他厌倦、畏惧。
 
  才从定州出发,御史虞策认为对苏东坡“罪罚未当”,于是第二道诏命下达,苏东坡由正六品降为正七品,以左承议郎的身份知英州。过了几天,御史刘拯又向哲宗进言,说“轼于先帝,不臣甚矣”,于是第三道诏命下达,苏东坡仍担任英州知州,但永远不得提拔。
 
  在陈留,本应东南行的苏东坡折向西南,绕道400多里,前往汝州。到汝州,是为了看望上月才从京师调任汝州知州的弟弟苏子由。苏东坡曾经感叹他没有更多的兄弟,“四海一子由”,苏子由既是他的骨肉兄弟,也是他的精神知交。一生中,苏子由给了苏东坡巨大而又无私的帮助,既有道义上的理解和支持,也有物质上的帮衬与扶助。苏东坡陷乌台诗案时,苏子由真诚地向朝廷提出,希望用自己的官职换来对哥哥的从轻处理。这一次,苏子由又拿出一笔钱给苏东坡,苏东坡这才有能力叫长子苏迈带着家人到宜兴居住,他自己前往岭南。苏东坡在给参寥和尚的信中说:“子由分俸七千,迈将家大半,就食宜兴。既不失所,外何复挂心,潇然此行也。”
 
  与弟弟小聚后,苏东坡复又踏上征途。他向东北而行,抵达开封附近的雍丘(今杞县)。之后,艰辛的陆路,将由相对较为舒适的水路替代——淮河的二级支流惠济河自开封而来,流经雍丘。苏东坡买舟东去,自惠济河而入涡河,自涡河而入淮河,自淮河而入大运河,自大运河而入长江。水路虽然绕行不少,毕竟人在舟中,既不必辛苦骑马,更不用走路,且有夹岸风光可赏。从苏东坡留下的诗作可以看出,当舟至淮河下游时,随着两岸风光的愈发明丽,他的心情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他坐在船上,看到淮水幽深,鱼影成串;浅滩上,菖蒲簇拥,水草如龙;两岸林木茂密,临水的合欢开花了,红色的花朵毛茸茸的,甚是可爱。
 
  苏东坡经高邮、扬州后进入长江,溯流而上,于六月初七抵达江宁(今南京)。
 
  王安石遭排挤后,曾贬官江宁,后辞官隐于江宁城外半山园。年轻时,苏东坡受乃父影响,加上个人见解不同,对王安石及其新法颇有讥讽。但是,随着年齿渐长,阅历日丰,他慢慢理解了王安石——至少,哪怕他不同意新法,也对王安石的人格与才学,保持着一份敬意。1084年,苏东坡结束黄州贬谪时,舟次江宁,专程拜访已悠游林泉的王安石,两人推心置腹,流连宴语,苏东坡写诗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然而,光阴倏忽,匆匆十载。这时,王安石已去世八年了,墓木已拱。被风困在江宁城外的苏东坡,没法再去拜访那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倔强老人了。
 
  20多天后,苏东坡到达当涂。这时,又一道诏命从京师传来,这也是对苏东坡的最终处分:下落左承议郎,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取消了他承议郎的正七品级别,名义上是宁远军节度副使,但并不到宁远军就任,而是安置惠州——如同当年贬黄州团练副使一样,名义上还有职务,事实上既无权也无薪,乃是被监管的犯官。
 
  命运就像在开玩笑,它让苏东坡在结束黄州贬谪后数年里,一路高升,成为举足轻重的朝廷重臣,复又让他从高处猛然跌下,重回十多年前的起点。
 
  苏东坡只能接受这一切不公的安排。之前,他已令长子苏迈到宜兴居住;此时,又令次子苏迨也前往宜兴。至于他,他让幼子苏过和侍妾朝云,以及两个老婢跟随,继续前往岭南。
 
  溯江而上,到达鄱阳湖与长江交接的湖口后,苏东坡的船折而南下,越鄱阳湖,进赣江,溯赣江而上,经南昌、丰城而达庐陵(今江西吉安)。庐陵是欧阳修的老家,欧阳修不仅对苏东坡有知遇之恩,后来还是亲戚——欧阳修的孙女嫁给了苏东坡的次子苏迨。如同王安石一样,此时欧阳修也死去多年。尽管年龄比欧阳修和王安石小得多,但曾经有过交游的老友们一一离世,未免不让苏东坡心中升起一种淡淡的忧伤。
 
  赣江由南向北,纵贯江西。在赣南的万安境内,一道大坝横立于峡谷之间,高峡出平湖,形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称为万安水库。大坝矗立之前,这里曾是千里赣江上最险要的路段,18个险滩一个接一个,成为旅行者的畏途。其中一座滩,它的名字广为人知:惶恐滩。
 
  比苏东坡晚近200年的文天祥被俘北上时曾对惶恐滩记忆犹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至于苏东坡,当他小小的客船在纤夫们的拉动下逆流而上时,接连不断的险滩,尤其是这座名为惶恐滩的险滩,都让他生出了行路难、人生更难的感慨。他体悟了命运的无常与行走的艰辛: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读史方舆纪要》在赣水条下称,十八滩“怪石如精铁,突兀廉历,错峙波面。”不过,随着上世纪末万安水库竣工蓄水,十八滩均没入水中,昔年令苏东坡、文天祥无限惶恐的惶恐滩不复存在。
 
  赣州是江西南部重镇,章水和贡水在宋代城墙下交汇,始称赣江。站在赣州最知名的郁孤台上遥望,江水浩浩北上,不舍昼夜。在苏东坡时代,赣州名为虔州。今天的赣州市区,有一座草木葱茏的天竺山,也是赣州烈士陵园所在地。900多年前,当苏东坡系舟虔州,登临郁孤台后,又去了天竺山。
 
  苏东坡一直记得,12岁时,父亲苏洵从虔州归家,告诉他说,虔州城外天竺山中,有一座天竺寺。寺里,有一块石碑,上面有白居易亲笔书写的诗句“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如今,他终于寻访到了父亲的旧游之地——其间是四十七载漫漫岁月。当初那个聪慧的少年,已入垂垂老境。令苏东坡失望的是,父亲说过的那块碑,上面的诗句看不清了,历尽沧桑的石碑,独对斜阳草树。苏东坡慨叹,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当一个垂老之人怀念早已亡故的父亲时,他一定像父亲那样,过多地领略了人世的冷暖炎凉。
 
  赣州之后,苏东坡的船进入狭窄的章水,继续溯江而上。当他来到距赣州200多里的大余时,必须舍舟登岸。因为,他将翻越横亘于江西、湖南、广东之间的南岭——准确地说,是南岭中最东边的大庾岭。
 
  梅岭是大庾岭诸峰中的一座,北为大余,南为南雄。一条叫梅关的古道斗折蛇行,穿越林莽,将岭南与中原联结在一起。苏东坡就顺着梅岭,一步步从中原来到岭南。
 
  在南岭南麓的南雄,他再次登船——这条发源于南岭的河流,名为浈江,是珠江支流北江的上游段。他经韶州(今广东韶关)而至英州(今广东英德)——如果按朝廷最初的任命,他将是这座城市的最高长官,虽然边远,毕竟好于惠州;更重要的是,身份也不同于现在。
 
  由浈江入珠江,顺流而下,到广州后,苏东坡小事停留,又溯东江而上。十月初二,苏东坡终于到达目的地惠州。此时,距他从定州出发,已经过去了六个月。
 
梦想平生消未尽


 
  苏东坡时代的惠州,是一座偏僻落后的岭南小城。如今,则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宜居之城。西枝江在市区汇入东江,两条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Y形,今天的惠州城被两条江分割为三部分,而纵横江上的桥梁又将它们紧密地联为一体。
 
  如同苏东坡曾驻留过的其他城市一样,惠州人也以苏东坡为傲。在今天的惠州,和苏东坡有关的景点、建筑或遗迹比比皆是。其中,名头最响亮的,无过于西湖。惠州西湖由几片相通的水域组成,原名丰湖。苏东坡第一个把它叫作西湖,一则它位于城市西边;二则,碧波荡漾的丰湖让他想起杭州西湖——理所当然地,我以为,他同样还想起了在杭州西湖度过的那些优雅浪漫的诗酒岁月。从那以后,人们就把丰湖改名西湖,直到今天。
 
  很显然,西湖是苏东坡谪居惠州时日常的游玩之地。“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他的诗句透露出他曾在月夜漫步。今天,六如亭、景贤祠、东坡纪念馆等景点都次第分布于湖畔。
 
  不过,我更感兴趣并着意寻访的,不是西湖,而是苏东坡在惠州居住过的三个地方。
 
  1094年十月初二到达惠州后,苏东坡居住于合江楼。今天的惠州城里,西枝江注入东江的地方,有一座东新桥。桥头,赫然耸立着一座高达九层的塔楼。这就是合江楼。然而,如此崭新气派的建筑,显然出自现代人手笔。苏东坡时代的合江楼,是皇华馆内临江的一栋房子。皇华馆,相当于政府招待所。
 
  按规定,像苏东坡这种被管制的犯官,没有资格住皇华馆。因此,16天后,迫于时议,苏东坡不得不搬出合江楼。
 
  苏东坡住进了一座寺庙,即嘉祐寺。在西枝江南岸,一座重檐翘角的庙宇,掩映于火红的木棉花和常绿的小叶榕荫里。这就是嘉祐寺。不过,它并非苏东坡时代的嘉祐寺。苏东坡居住过的嘉祐寺在西枝江北岸的东坡小学校园内。
 
  东坡小学被周边高高低低的民居包围、遮蔽,哪怕大门,也因在一条小巷深处而显得很有几分局促。透过围墙,能看到操场上立着一尊手持书卷的苏东坡塑像。学校不对外开放,我无法走进校园。当地的有关资料说,嘉祐寺旧址就在校园里,不过,仅余一间偏房——而且,也不可能是苏东坡时代的遗留。
 
  苏东坡在嘉祐寺住了五个多月,又一次搬回了“政府招待所”合江楼。他为什么去而复来呢?
 
  这得从苏家的一门早就不走动的亲戚说起。
 
  苏东坡有一个姐姐,小名八娘,16岁时嫁给表兄程正辅为妻(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是程正辅的姑姑)。虽是亲上加亲,公婆却长期虐待她。次年,八娘产后身患重病,程家不为她医治,苏洵只得将她从程家接回。然而,当八娘的病稍有好转,程家却上门指责她不守妇道,并将婴儿抢走。八娘忧愤交加,几天后即去世,年仅18岁。
 
  苏洵对爱女之死大为悲愤,宣布与程家断绝一切来往。从此,两家几十年都不通音问。苏东坡刚到惠州,他的前姐夫程正辅被任命为广东提刑,即提点刑狱司长官。在宋代,这一职务的职掌是负责一路(约相当于一省)的司法、纪检和财政监督。
 
  程正辅被派往广东,正是有人知道程家与苏家几十年不和,想利用这种不和,给苏东坡制造麻烦。
 
  这个如此有心机的人,就是苏东坡年轻时的好友章惇。
 
  章惇早年与苏东坡过从甚密,是无话不谈的知交。苏东坡在凤翔任判官时,时任商洛县令的章惇曾来拜访。两人在山中游玩,一根独木桥通向对面的绝壁,桥下是万丈深渊。章惇提出两人从独木桥上走过去,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东坡连称不敢。章惇却轻易地走过独木桥,在苏东坡胆战心惊的注视下,从从容容地在绝壁上写下六个字:章惇苏轼来游。
 
  等章惇写毕再回来,苏东坡不由抚着他的背感叹:尔日后能杀人。章惇问其故,苏东坡回答说: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后来,随着时局发展,两人政见不合,越走越远,友谊的小船早就打翻在风浪中,他们从无话不谈的朋友蜕变为势不两立的敌人——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是,朋友一旦变成敌人,他整起你来会更加残酷也更加顺手。
 
  哲宗亲政后,章惇起用为相,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他起到了关键作用。不过,即便把苏东坡作为犯官监管在惠州,他犹感未能解恨,便将与苏家有隙的程正辅调到广东,以便与苏东坡为难。
 
  苏东坡得知前姐夫掌广东刑狱后,摸不清他将怎样对待自己。在朋友提醒下,他给程正辅写了一封情辞诚恳的信,信中感叹:“昔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今吾老兄弟不相从四十二年矣,念此,令人凄断。”程正辅为苏东坡的信所感动,并且,他早就有和苏家修好的想法,于是热情回信。不久,他来到惠州,与苏东坡“相得甚欢,前却尽释”。不仅章惇借刀杀人的阴谋落空,而且苏东坡很快又搬回了“临大江,极轩豁”的合江楼。
 
  苏东坡在合江楼又住了一年多,再次搬家——他原以为,贬谪生涯将像韩愈那样很快结束,孰料小人作祟,归期遥遥难觅。他只好在距嘉祐寺不远的一座名为白鹤山的小山下买了一片地,盖起了房子。堂成后,他写信给朋友,希望能为自己提供一些果树苗——树苗不能太大,大了不易成活;也不能太小,太小的话,自己年岁已高,怕等不到挂果了。
 
  非常幸运,就像在黄州遇到了徐君猷这个“相待如骨肉”的地方长官一样,在惠州,苏东坡则遇到了知州詹范。对名闻宇内的大师,詹范十分亲近,不仅让他住进合江楼,还不时邀请苏东坡喝酒。到了后来,由于关系密切,两人有时就着一碟用槐叶做的凉菜,就可以兴高采烈地消磨大半天。
 
  西湖既是苏东坡的闲游之地,也是他的垂钓之处。他一个人提着鱼竿到湖边钓鱼。可能垂钓手艺太一般,很多时候一无所获,但他仍乐呵呵地乐此不疲。有一天,他在湖中钓到一条很大的鳗鱼,就兴高采烈地提着鱼,跑到詹范家里和詹共同分享。这种亲密无间的友谊,于苏东坡是一种极大的安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
 
  与物产丰饶的中原相比,惠州的生活条件差得多。黄州有上好的猪肉,价格便宜。惠州城小,很少有猪肉卖。唯一的一座市场,每天只杀一头羊,僧多粥少,要吃上羊肉不是一件容易事。不承想,这种艰难条件,竟迫使美食家苏东坡发明了烤羊脊。
 
  全惠州每天只杀一头羊,苏东坡说他“不敢与在官者争买”,于是叮嘱屠户,把羊的脊梁骨卖给他。苏东坡把羊骨煮熟后,用热酒淋一下,再蘸上盐巴,放到火上烧烤,烤熟后就用竹签慢慢地挑着吃。羊骨的肉很少,因此终日摘剔,好像吃螃蟹。
 
  苏东坡给苏子由写信,详细地介绍了烤羊脊的制作方法,末了还调侃一句“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把骨头里的肉渣渣都吃得一干二净,狗们当然不高兴了。
 
  荔枝是苏东坡到惠州后才第一次品尝到的。这种据说杨贵妃十分喜爱的南方水果,苏东坡早知其名,只是在中原无法一饱口福。现在,他不但吃到了荔枝,还看到了成片的荔枝林。荔枝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苏东坡戴着竹笠走在林子里,大快朵颐之余,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只要有荔枝可吃,就不在乎贬谪在遥远的岭南了——这或许可以看作苏东坡的自我安慰,但这种自我安慰却显示了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如此之低。这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因为容易满足,才有了应对困境的收放自如。
 
  朋友们的安慰从四面八方飞向惠州。可以说,苏东坡贬惠之前,这座岭南小城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吸引了如此众多目光的关注。佛印和尚远在江南,想给苏东坡写封信,却没人传递。另一个和尚卓契顺说:惠州又不是在天上,多走点路就到了。于是他就带着佛印写给苏东坡的信上了路,风餐露宿,依靠两条腿走到了惠州。
 
  苏东坡的感动自不用说。更让他感动的是佛印的信,佛印怕苏东坡想不开,引经据典地开导他,用佛家的虚无思想要他看开些,一定要大彻大悟。
 
  其实,这时的苏东坡用不着开导,他早就看开了。虽说他不可能像出家人那样大彻大悟,但他至少可以比绝大多数人看得更开。参寥也派人送信安慰苏东坡,苏东坡给他回了封信,他的达观与看得开显而易见:
 
  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住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便吃,便过一生也得。其余瘴疠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
 
  在惠州,苏东坡写过一首广为人知的词,那就是《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反被无情恼。
 
  这首美丽又伤感的词,没想到竟成了他心爱的侍妾王朝云早逝的诱因之一。据说,朝云十分喜欢这首词。这个原本一字不识,跟随苏东坡后耳濡目染,遂有相当文学修养的女子,自从儿子夭折后就落落寡欢。秋天时,苏东坡令朝云唱这首词,朝云唱着唱着,不由泪流满面。苏东坡问其故,朝云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不久,朝云染上瘴疫,病中,她常常情不自禁地念起这首伤感的词。
 
  绍圣三年(1096年)夏天,朝云病逝,享年33岁,跟随苏东坡已经20余年。朝云死后,苏东坡把她安葬在西湖之滨。至今,她小小的坟茔仍在。坟头草树碧绿,坟旁立着一尊雕像。自从王朝云去世后,悲痛的苏东坡再也不愿去西湖,也不再听那首《蝶恋花》。
 
  毫无疑问,苏东坡有一颗伟大的心灵,这颗心灵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化解痛苦和烦恼。他深知生命的珍贵,因此不愿在无能为力的忧郁中愁眉苦脸。换言之,苏东坡是一个即便上了刑场,也要顺便看看刑场风景的乐观主义者。
 
  然而,乐观又一次为他惹来麻烦。那是朝云死后半年多,苏东坡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写了一首七言小诗: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不久,这首诗就传到了京师。京城里,有人阴阴地笑了:苏轼还过得这般快活吗?
 
搔首凄凉十年事


 
  纵然是今天,孤悬南海的海南岛也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而在苏东坡的宋朝,简直就是神秘恐怖的月球。
 
  那个在京城里冷笑的人就是章惇。他不能容忍苏东坡过得“这般快活”——在小人眼里,你苏东坡已经贬谪到化外之地了,居然还“春睡美”,这不是存心和我过不去吗?所以,小人又动手了。这一次,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以章惇的行事风格来看,要是大宋在南极有领土,他一定要把苏东坡贬到南极才满意。
 
  除了上路,苏东坡别无选择。命令是以陛下的名义发出的,除了谢主隆恩,他又能说什么呢?
 
  比前往惠州时还要恓惶,这一次,苏东坡只带了儿子苏过。父子两人坐船到广州,再由陆路往雷州半岛而去。在藤州,苏东坡巧遇了贬往雷州的苏子由,兄弟俩已经有好些日子没见面了,没想到却在白发如霜的晚岁相逢于遥远他乡。非常有意思的是,以后,宋徽宗即位,章惇也遭贬谪,贬谪地就是雷州。天道好还,可见一斑。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说,苏氏兄弟在藤州一家路边小店吃饭,这种穷乡僻壤,自然没什么好东西,店家只供应一种汤饼。兄弟两人默默吃着粗劣的汤饼,子由突然放下筷子唉声叹气——想必他想起了锦衣玉食的昨天吧。苏东坡却悠然一笑,一边吃饼,一边安慰弟弟:这种汤饼,你难道还想细细品味吗?
 
  子由陪同哥哥前往雷州半岛南端的递角场,苏东坡将从这里坐船渡海。宋代的递角场,在今天的徐闻县南山镇。南山镇港头村一带,历史上是著名的港口和海盐生产基地。史书称:“雷州徐闻县递角场,直对琼管,一帆济海,半日可到,即其所由之道也。”
 
  渡海前夜,兄弟俩秉烛夜谈。然而,苏东坡的痔疮发作了,整夜呻吟不止,苏子由也竟夕不眠,陪侍哥哥,并劝告他以后一定要少喝酒。天明,苏东坡雇船渡海。
 
  那一天的琼州海峡风平浪静,太阳在海面跳跃着,把海水染成一片不真实的绯红。苏东坡和儿子上了船,他站在船头,向立在岸边的子由等人告别。此时的子由已经泪流满面,苏东坡忽然笑了,他对弟弟说:孔子所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就是这样吗?
 
  是年,苏东坡62岁(文中均为虚岁),苏子由59岁。这一次挥手,既是生离,也是死别——直到苏东坡病逝,兄弟俩也没再见过面。
 
  七月初,苏东坡抵达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知州张中对名满天下的大师很不错,亲自张罗为他修整了居所,还常常请他到府中喝酒下棋。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章惇派人将苏东坡逐出官舍,张中也为此罢官。
 
  苏东坡只好花尽了几乎所有积蓄买地建屋,竣工后,取名桄榔庵。桄榔是棕榈科的一种高大植物,苏东坡的新居,就位于一片辽阔的桄榔林里。以后,桄榔庵被当地人改为纪念苏东坡的东坡祠。今天的儋州,有一座东坡书院,书院里最重要的景点就是东坡祠。不过,北宋时,它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苏东坡去世200多年后,才从儋州城南的桄榔庵迁建到这里的。
 
  苏东坡时代,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生存境况无比艰难。苏东坡自陈: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写给子由的诗中,苏东坡说儋州生活极差,难得吃肉,当地人以薰鼠和烧蝙蝠作菜。他感叹过去一听到虾蟆都要作呕,现在却不得不把它作菜了,过去在京城里天天以肥羊下白米饭都觉得食之无味,现在无食可吃,简直就是活该。
 
  海南岛的食粮要靠船只从大陆运来,遇上风浪,岛上往往缺粮。这种尴尬对苏东坡来说已成家常便饭。元符元年(1098年)冬天,他和儿子在缺少食粮的窘境下,已经“相对如两苦行僧尔”。最困难时,他甚至异想天开地研究用食阳光止饿的办法。海南几乎天天骄阳如火,可惜这遍地阳光却是没法止饿的。孤零零的日头下,清瘦的大师如同一株风中的修竹,他被命运流放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孤岛。他无法突围。
 
  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无论外在条件如何艰难,也难以改变他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茫茫世事。清贫如洗的日子,他继续寻找快乐。
 
  十多年前,我为苏东坡写过一部小书。小书里,我曾经说:尽管很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认,苏东坡身上有着淡淡的,却是纵贯了一生的阿Q精神。假设我们判定阿Q精神拯救了苏东坡,请相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如果不是阿Q精神,苏东坡也许早已在无尽的流放中郁郁而终。只有当这位可爱的老家伙即便流放烟瘴岭南时仍然自我安慰、自寻其乐时,我们才有理由相信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所揭示的主题:人来到世上不是为了被打败的。
 
  年轻时,我曾经感到迷茫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凡·高一生都过得那样悲惨,那样不堪回首,为什么欧文·斯通却将这位疯子天才的传记命名为《渴望生活》?一个人难道会在如此这般的逆境里反而更加热爱更加渴望生活吗?苏东坡当然与凡·高不同,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却完全一样。
    不管是春风得意的顺境(这样的顺境少得可怜),还是身陷小人群狼般的算计,这位智者总有办法让自己快乐而达观。如果不是对生活有着炽热的爱意,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大师在狼狈不堪的日子里仍然活得一丝不苟。
  苏东坡和岛上的原住民——黎族人——友好相处,无事可做时,常到黎族村子走走看看,天真的黎族儿童吹着葱叶欢迎这位头发花白,身披竹笠的老人。黎族父老对贬谪天涯的大师当然缺少理解,但他们以质朴的笑容接纳他,还教会了他如何烹制牡蛎。起初,苏东坡不敢吃,品尝后,就尝出了海味之鲜美。他甚至和儿子苏过开玩笑,调侃说:“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不要让朝廷里那些达官贵人知道,以免他们一窝蜂地跑来,把我的美味分走了。
  缺少酒食,苏东坡屈指算着时日,明天是邻居祭灶的日子了,他一定会给我端来祭品,可以一饱口福:“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岛上没有好墨,苏东坡就自己动手,几次差点把房子烧了。他还养成了采摘草药的习惯,像一个辛勤的老中医,天天把那些采自岛上各处的草药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
  椰子是海南的特产,如同在惠州饱食荔枝一样,在海南,苏东坡饱食椰子。有一次,他喝完椰汁后,把椰子壳制成一顶形状古怪的帽子。出门时,苏东坡就戴着这顶椰子帽,沿路的人都停下来看稀奇,苏东坡不以为然。他据此作诗,诗中借题发挥说“东坡何事不违时”。令苏东坡意想不到的是,这种高桶短檐的帽子后来流入京城,士大夫们争先恐后地仿效,人称子瞻样。只是,这些附庸风雅的士大夫们制帽的材料,不是散发出海风味道的椰子壳,而是上等的布料。
  海南岛不仅物质匮乏,文化更是乏善可陈。苏东坡的到来,对当地寥若晨星的读书人来讲,无疑天赐福分。一位叫姜唐佐的书生仰慕苏东坡的名声,于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前来拜访苏东坡。苏东坡亲自指导他作文之法,他在苏家住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才告辞而去。临行时,苏东坡书写了柳宗元的两首诗送给他,并赠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意思是说海南虽与大陆隔着大海,但并没有中断地脉的相连;海南以前一直没有人中过举,将来破此天荒的人一定是你。他与姜约定:等到将来姜中了进士,他再把诗写完。
  此后,姜唐佐到广州等地游学,并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他于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进京赶考,路过汝州,专程拜访致仕在家的苏子由。见面时,他把苏东坡当年写的两句诗拿给子由看,当时,苏东坡去世一年多了。睹物思人,子由涕泪纵横,提笔为哥哥写完了那首诗: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问汝平生功业
  古人早说过,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年迈的苏东坡依靠诗歌、酒精和对生命的渴望抵抗命运的荒诞。然而,半醉半醒之际,仍然会有一丝丝伤痛爬上心头,像是年代久远而弥足清晰的初恋记忆,驱之不走,挥之难去。那就是乡愁。
  对他来说,故乡不是四川眉山,故乡是云水阻隔的大陆。他不想死在海南这座孤独的岛上,他想回大陆。毕竟,大陆才是他的梦想和才华的歇脚地。
  这一辛酸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的双脚重又站到了大陆的土地上,那是元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五月的事。是时,25岁的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贬谪的元祐大臣次第内迁,苏氏兄弟均在其列。
  在素有中国南极村之称的角尾乡,我找到一座三面环海的小村落:放坡村。这是雷州半岛的最南端,如同大陆探进茫茫南海的一条手臂,对岸,便是苏东坡困居三载的海南。
  不知是归心似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苏东坡在一个夜晚离开了海南。这是六月二十日深夜,晚出的月亮挂在天上,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月光下是澄澈而又暗流汹涌的琼州海峡。回顾贬谪天涯的三年时光,苏东坡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值得惆怅的,因为天涯的奇景异俗足以回报所有的苦难: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次日,苏东坡在雷州半岛一个叫鹅房埠的地方登岸,他终于避免了当年曾想象过的将死在天涯海角的命运。后来,为了纪念苏东坡,鹅房埠改名放坡村。村里,建有东坡书院,塑有东坡雕像。站在村外高处,遥望海南方向,水天一色,云海苍茫。沙滩上,一种叫单叶蔓荆的植物匍匐生长,如同一张绿毯;绿毯中间,偶有三两朵紫色的小花。追忆往事,岁月如流,千年已逝。
  回到大陆后,苏东坡一路北行。到达英州时,朝廷下诏,恢复他朝奉郎的级别,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军州任便居住。按宋代惯例,一般会安排去职后的大臣提举道教宫观,但并不需要真的去这些宫观,而是据此领一份俸禄。这也就是说,多年没有俸禄的苏东坡,又可以名正言顺地拿一份薪水了。更重要的是,他可以随便选择居住地。
  但苏东坡一直拿不定主意,到底该选什么地方安度晚年。他的朋友太多,这些散居各地的朋友纷纷写信,请求他住在自己的城市。苏东坡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整个过程像一次自助旅行——比自助旅行更愉快更幸福的是,沿途都有朋友和仰慕他的崇拜者请他喝酒赋诗,而诗人也乐此不倦。他在岛上寂寞已久,太需要热闹和人气。
  最初,他想和弟弟苏子由一起居住在颍州,后来又觉得颍州离京城太近,担心易惹烦恼。此外,他还考虑过舒州(今安徽安庆)和真州(今江苏仪征),最终,决定定居常州。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到常州不到一个月,苏东坡竟因病去世,享年66岁。
  病势日炙,情知回天乏术时,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向他们交代后事。他说,我一生不作恶事,死后必不会坠入地狱,你们不必伤心哭泣。他写给朋友维琳和尚的信中说:“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无!”在岭南极端困顿时也能快乐过活,一切风平浪静后却一病不起,这难道不是命运吗?
  到达常州前,苏东坡曾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游金山寺,他在寺中无意间发现了自己早年的一幅画像。细看年轻时的模样,再想今日老病之身,乐观豁达的苏东坡也不由悲从中来。他提笔在画像上写了几句诗,这几句诗,完全可以看作他留给这个冰冷世界的人生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弥留之际,他的家人和从外地赶来的维琳和尚,以及钱世雄等为他送终。维琳对鼻息渐弱的苏东坡说:现在,你要想想西天。苏东坡却说:西天也许是有的,但空想又有什么用呢?钱世雄说,你就勉强想想吧。苏东坡的最后一句话是:勉强想就错了。
  苏东坡去世后,苏子由把他安葬于河南汝州郏县的一座山上。很巧,这座山的名字也叫峨眉山——在距苏东坡的故乡眉山不远,那里有另一座峨眉山。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现在,苏东坡去世了,一种生活方式就此徐徐拉上帷幕。
  在不绝如缕的纷争与迫害中,他努力营造过自己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他那些饱含内心情愫的诗文顺着手上的狼毫源源不断地流淌而出——它们感动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更感动了难以计数的后来人。从苏东坡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的形象。
  弹指一挥间,900多年过去了,曾经照耀过大师的月亮还在,滔滔岷江还在,黄州的赤壁与海南的椰风还在,只是,斯人已逝,除了那些生动的文字,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得到,在世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时代,这么一个文人,这么一种生活方式。
  但他们的确存在过。在这颗小小的星球上,在这颗小小星球的太平洋西岸,在一个叫作中国的古老国度,欢笑与泪水都曾经那样生动而清澈。逝者已远,但回忆和怀想却可以拉近我们与他的距离。
  ……
  在那本关于苏东坡的小书中,我曾试图总结苏东坡。十几年过去了,我仍然坚持当年的总结——
  苏东坡是一个形容词。他去世的900多年间,人类变化何其广大,他却是一种不变的永恒。他是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和生活家,但他的精神和这精神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这些空洞的词语所能概括。
  苏东坡是一个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奇迹,一个乐观、豁达而又智慧的形容词。要言之,他象征着即便在苦难的放逐中,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仍然能够完整地、完美地创造自己的世界。
 
从“闽东诗群”里看见中国
从“闽东诗群”里看见中国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动声色
 
  他在“花椒树中发现祖国”,他在快递诗中书写“新工业时代”,他看见“小村与大国有一样的起伏悲欢……他们的诗歌里有海浪的声音、有故乡的回响、有摆脱贫困的烙印

  本报记者许雪毅


  李松山写的第一首现代诗是《那时的你》,短短16行,写给小学一位女同学。那是2005年,距离他辍学当放羊娃已经10多年,而他诗歌中“在小窗前剪一缕明媚的忧伤”的那个“你”也早已嫁人。

  李松山是第36届青春诗会中的15位青春诗人之一。走近这群“80后”“90后”青春诗人,记者在他们放羊的诗歌中、快递的诗歌中、扶贫的诗歌中,感受到青春诗歌里的时代脉动。

  “青春诗会”由《诗刊》社主办,开始于1980年。舒婷、顾城、江河、西川、于坚等一大批诗人都曾从这里出发,青春诗会因此被称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

  本届青春诗会10月22日启动,在活动举办地——福建宁德市霞浦县,记者发现了一个持续30多年的“闽东诗群”,他们的诗歌里有海浪的声音、有故乡的回响、有摆脱贫困的烙印。

  大家说,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诗人需要在国际诗坛中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标记。

  他一边放羊一边写诗,他在花椒树中发现祖国


  很多人把李松山称为“男版余秀华”,因为两人都身有残疾,都写诗。但李松山说,我就是李松山,不是别人。

  本届“青春诗会”面向全国征稿,条件之一是投稿作者年龄不超过40周岁。李松山生于1980年,抓住了这届“青春”的尾巴。

  李松山是河南省舞钢市尚店镇李楼村人。他不愿意谈到那场改变人生的疾病,但疾病的后果在他身上一览无余:四岁时他得了脑膜炎,没能及时治疗,从此变成一个走路蹒跚、说话吃力的残疾人。8岁才上幼儿园,小学四年级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羊。

  李松山的诗是一边放羊一边写的。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做“山羊胡子”。他说,山羊的胡子很长很轻,吃草时轻轻拂过大地,有种飘逸的感觉。

  李松山希望自己的诗歌是飘逸的。当初放羊放了几年,他觉得生活“太无聊”,就把弟弟的课本拿来读。他读舒婷的诗,读汪国真的诗,开始尝试写格律诗,脑袋里一闪亮就写,一天写好几首。“当时觉得是诗歌,现在看其实不是诗。”

  李松山在舞钢市渐渐有了诗名。“我们舞钢虽然是县级市,但诗歌氛围很好。”他说。

  当地诗友指点李松山:你格律诗写得再好也超越不了唐代水平。你应该写现代诗,应该站在时代最前沿看这个世界。

  于是,李松山开始写他身边的世界,写得最多的是羊,他在山脚下、河滩边放的羊。

  他写《落单的羊》:“那只波尔山羊溜出羊群,/走向未知的田野。/河滩让它厌倦?/而救赎/并非一根简单的皮鞭……”

  他为刚满月的羊写了一首《满月》:“刚到河滩它就卧下了,/胸脯和鼻孔像一个拉风箱。/对于外界的事物,它有三分欣喜,/两分的好奇,和五分的抵触”。

  之前有媒体采访李松山,他一紧张就喝了些酒,结果李松山的生活被归纳为:放羊、写诗、喝酒。

  这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他希望把生活归纳成:放羊、种地、赶集、写诗。他不愿提及喝酒,“母亲担心我喝酒”。母亲70多岁了,血压有点高。

  谈到最开心的事,李松山说是“卖了羊,手里有钱。”他说,“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写诗。”他说,“诗歌是无用之用,诗歌不能赚钱,但诗歌关乎心灵。”

  李松山一开始养一只羊,到现在养了十只羊。一只羊养一年左右,可以卖一两千元。这些钱,李松山用来买种子、买化肥、买新衣服。他骄傲的是,“庄稼活我都会。”

  在这个时代,李松山感到幸运:母亲可以领养老金,他有低保。“国家政策好。”他说。

  但他也感到一些失落:房子还没盖起来。

  李松山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2007年在杭州工作的弟弟把李松山接到杭州,给他开了个小书店。“弟弟希望我到城里,过上好日子。”

  但在小书店卖书卖报,从早晨6点忙到夜里12点,李松山觉得日子“太熬人”,一年后小书店遇到拆迁,李松山又回到村里放羊。“我还是喜欢农村。”他说。

  从2016年到现在,李松山已经写了100多首现代诗。这次《诗刊》免费为入选的每位青年诗人编辑出版一部个人诗集。李松山的诗集叫做《羊群放牧者》。

  本届青春诗会上,有老师建议李松山,“你就写羊,以后大家看到羊的诗,就会想到这是李松山的诗。”李松山说,老师们说得对,我要继续用诗歌呈现我的时代我的羊。

  诗歌,让青年诗人更多地触摸到时代脉动。生于1987年的李亮,笔名亮子,是甘肃省成县一名中学历史老师。曾经,作为年轻人的他排斥“主旋律”书写,认为“正能量的东西难免写成口号,不够真诚”。但因为几次诗歌采风活动,他渐渐改变了看法。

  2018年夏天,他到成县镡河乡采风,听花椒种植户、核桃种植户讲述脱贫故事,看到村史馆、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新貌,他感触特别深。“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我就想着老家村子什么时候能比这个采风村子变得更美呢。”

  这次采风后,李亮写了组诗《古渡镡河》,其中之一是《花椒树抑或我的祖国》:“我愿意这样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一棵花椒树的姿态/只需要一块根茎大小的土地/但,养育着我的肋骨和皮肤/根紧紧握着脚下的土地”。

  还有《村官刘蓓》:“见到她的时候正值五月初夏/花香正好拥挤/一个90后女孩指着半山腰的许多蜂箱说/我是这里的蜂王”。

  《诗刊》主编李少君说,脱贫攻坚、走向小康及乡村振兴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实践,众多诗人作为第一书记驻村,真正做到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这在百年新诗史上是没有的。”

  李少君介绍,《诗刊》与中国诗歌网发起“奋斗在扶贫第一线的诗人诗篇”的诗歌征集,没想到大量诗歌自发涌进来。“一个个感人故事、细微变化、日常细节,带着泥土味,充满真情实感,点击率很高。”

  打开李少君发给记者的《走向小康之路诗歌小辑》,里面有脱贫攻坚的各种生动场景。比如,有作者写扶贫对象的《我发现他眼里的光并没有熄灭》《光棍汉老王传》,有作者写扶贫成果的《老屋》《搬迁与移民》,有作者写扶贫工作的《山寨狗吠声》《入户走访》,等等。

  “诗人只有真正走向广大的社会,才会有开阔视野,与民众共疾苦,才会有大情怀。”李少君说,新时代的诗人们响应号召,主动访贫问苦,深入乡村,与农民朝夕相处,与农民共同奋斗,走向小康,追求美好生活,这其中艰难与共的甘辛,本身就是一首百感交集的诗歌。

  他在快递诗歌里书写“新工业时代”,他在回望中重新发现故乡的美


  王二冬调侃自己是“不送快递的快递小哥”。他说,送快递的人不懂得写诗,写诗的人不懂得送快递,我两者都懂,我已经写了四五十首快递诗歌,我还应该继续写下去。

  王二冬是王冬的笔名,1990年生于山东无棣。目前是京东物流公共事务部工作人员。

  王二冬在《诗刊》刊登的《母亲,我在武汉送快递》等快递诗歌,撞题今年北京高考微作文题目之一,“请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一时成为“网红”。

  在这首诗里,王二冬写道:“我必须加速奔跑,在楚河汉街/从未有过的空旷中,我必须跑过病毒/给医生的枪膛上满子弹/我必须保持微笑,武大的樱花还没开/我们都是含苞待放的一朵朵/你会感到欣慰甚至自豪吗,母亲/我从未想过一个普通的快递员/也可以惊起长江的滚滚波涛”。

  王二冬介绍,这首诗的原型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武汉工作的京东快递小哥和顺丰快递小哥,以及他们身后冒疫奔忙的无数快递小哥。“我不是唱赞歌,而是向普通人传递能量。在大灾难面前,哪怕一个送快递的,都能发出自己的光芒。每个人的点点微光闪耀,帮助我们取得了这场疫情防控的胜利。”

  写快递小哥,王二冬经历了一个“蓦然回首”的过程。曾经,和很多诗人一样,王二冬是从书写乡土生活、儿时经验开始的。他把无棣县东河西营村这个出生地当做精神家园,以此和时代保持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审美距离,但渐渐地有了疑惑,“我能永远活在过去吗?我能一直生活在幻想中的桃花源吗?”他发现乡村也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改变,这方面他写不过别人。

  他环顾自身,找到了他所选择的快递行业。2014年他从聊城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开始进入邮政快递业,2018年到京东工作。他发现,中国的快递业务量迄今已经超过600亿件,今年底估计会超过700亿件。收快递已经成为老百姓“新开门七件事”之一。全国有400多万快递小哥在忙碌奔波,串联起千家万户。

  王二冬看到,这里面有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快递员,有开运输车的司机,有负责仓储打包的,有负责转运车间分解工作的,很多很多。“每个群体背后都有故事。”

  因为职业关系,王二冬熟悉行业里几乎每一个链条:他会代表企业参与相关政策的研讨制定,他会定期到企业调研,他喜欢和快递小哥聊聊他们的人生故事。他说,“整个行业发展非常快,我要不断学习。”

  他看到,快递行业连着大农业,订单另一头是田间地头的果农菜农。快递行业也是工业晴雨表,包罗制造业各种零配件以及成品半成品。此外,快递业还涉及生态包装、科技创新等新锐课题。他说,“快递行业里有我们的大时代,我不写就对不起这个伟大的时代。”

  白天,王二冬在公司上班。晚上,在北京五环之外的出租屋里,王二冬做家务、陪儿子,把深夜11点到凌晨1点的时间献给诗歌。他开玩笑说,“睡懒觉和写诗是我唯一可以坚持的两件事。”他说,压力太大,会让人陷进去,“诗歌让我30岁摇摆不定的青春平衡下来”。

  在诗歌里,他写儿子,也写快递小哥的生活。他为“快递员小马”写了一首《播种者》:“坏情绪与懈怠是啄食热情的麻雀/他时常挥动旗子驱赶阴霾为自己鼓劲/这是他种了几十年庄稼的经验/他把每一个快件都当作一株幼苗/小心呵护,移植在每一个收件人手中”。

  他在《石榴红了》里写道:“他把石榴装进纸箱,快递给即将湿冷的/南方、早已白雪皑皑的西藏和远嫁的海洋/免检的母爱更要包装结实、小心运送/若颠簸过重,老母亲会从梦中惊醒/因此要快些抵达,最好在明天天黑前”。

  王二冬感觉自己在做一件“非常难”的事:过去大家谈鸿雁、绿邮包、自行车,现在是5G、仓储、传送带、区块链,“我要用新的意象和逻辑,把快递这个新兴行业展示出来,这是以前没人做过的。”

  但他愿意“用10%的天赋加上90%的努力”去应对这个挑战。

  让王二冬高兴的是,他的诗歌《快递宣言》入选山东高中语文读本(必修)。“和郭沫若、闻一多等诗人的诗歌排在一起。”他说,等到快递诗歌写完上百首后,我要出个诗集,名字就叫《快递中国》。

  谈到王二冬的快递诗歌,李少君认为,奋斗是新时代的时代精神,各行各业都有所表现。高速高铁、快递外卖、共享经济、智能机器、航天航空、深海作业等都得到了诗歌表达,尤其是被称之为“新工业诗歌”的一些作品,让诗歌界关注。

  《诗刊》副主编霍俊明说,现在西方很多人感兴趣中国的打工诗歌,从工厂历史、底层叙事角度予以关注。事实上,这样的诗歌写作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们诗歌有了更多关于面向新时代的书写。

  这些新时代的书写,既有速度的抒怀,又有温度的回望。王二冬说,“快递让中国流动起来,每一个奔跑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比王二冬大一岁的王家铭说,从异乡回到故乡福建泉州,我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08年去武汉大学读书,如今在清华大学读博士的王家铭,希望通过个体隐秘的幽微的情感,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意开掘。因为多年求学在外,最近几年他对家乡有了一些新感触。“走过很多地方,才更觉得故乡泉州的好。”

  他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写了一首《窗外传来南音》:“南琵琶横抱。山色写入蓝靛/晨光中的讲习所,少女滚烫的/脉搏。芹菜叶子,东市场曾是/它的家,蔫在青瓷色阳台。/‘有心到泉州’,她为你弹起/清凉的梅花操,成为剧团里/分神的那一个”。

  他写《洛阳桥》:“看过了布袋戏,祠堂里/白毫银针混合老树的香气。/让我们把手贴近碑文,/那些词将恢复古代的自由”。

  王家铭认为,虽然他没有大主题设计,但是“时代的把握已经成为当代诗人的重要面向”。他说,“诗人会成长,尤其是我们青年诗人。未来会拓展,我们有新的无限可能。”

  在一个持续30多年的地方诗群里看见中国,看见“小村与大国有一样的起伏悲欢”


  作为闽东诗群代表诗人,谢宜兴最近有点忙,忙着领奖。他去年在《诗刊》刊发的《宁德故事》(组诗)不久前获得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一等奖,而他的《宁德诗篇》(诗集)入选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第一批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尤其是扶贫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宁德故事》(组诗)里,谢宜兴为宁德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写了《夕阳下的三都澳》:“只一瞬间,三都澳亮起来/夕阳像橘红的颜料泼洒在它身上/又像天主教堂里飘出的琴声/一种暖意在凝视的眼里流淌”。

  他为曾是福建省定贫困乡的寿宁县下党乡创作了《下党红了》:“一路红灯笼领你进村,下党红了/像柑橘柿树,也点亮难忘的灯盏”。

  在《宁德诗篇》(组诗)里,他为20世纪80年代末宁德率先实施的“造福工程”搬迁扶贫计划写了《为了迁徙的告别》:“告诉水里的游鱼,我们将不再漂泊/不再以船为家,一顶竹蓬逆风挡雨/请原谅投网的惊扰也感谢水中的相依/把航行中的碇泊当作不沉的岛屿”。

  乡村生活里人的命运变迁,是谢宜兴持续30多年关注的话题。他关注经历“姑换嫂”的农村女孩,关注进城的乡村姐妹。他广为人所知的《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里写道:“城市最低级的作坊囤积了/乡村最抢眼的骄傲 有如/薄胎的瓷器在悬崖边上拥挤”。

  这位1965年出生于霞浦的农家子弟是幸运的:兄弟三人,两个弟弟小学都没念完,只有他读了宁德师专。然后当了6年中学老师,后来调到县里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现在在新闻行业做行政工作。

  谢宜兴认为,闽东诗群20世纪80年代开始涌现,当时“纯属野生”,就是一群热爱诗歌的年轻人面向身边的海洋、乡村,试图以诗歌叩问时代。

  闽东诗群代表诗人除了谢宜兴,还有汤养宗、叶玉琳和刘伟雄等人。生于1959年的汤养宗是闽东诗群里的“老大哥”。他说,“共和国的悲欢离合我都经历过。”中学毕业后,他到上海当兵,学了一年声呐兵专业后到舰艇部队。“坐在水平面下的声呐仓里读书,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波涛正劈头盖脸地穿行而过,一页翻过,已经来到一个新的码头。”

  退伍后,汤养宗到霞浦闽剧团当编剧,是临时工,一干多年。诗歌改变了他的命运,后来他调到县文联、县政协。他最初成名的作品,是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集《水上“吉普赛”》,他因此被誉为“海洋诗人”。他的诗集《去人间》2018年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出生于1967年的叶玉琳,高中毕业后就到霞浦县渡头小学当代课老师。因为诗歌,她后来成为文艺组织工作者,如今是宁德市文联主席。在闽东诗群里,她执着书写故乡和故乡的海。在《故乡的海岸》里,她写道:“我们手拉手/走过水温28度的南方/蓝调子的海堤/释放着不同色彩的波浪/一会儿是金,一会儿是银/更多时间的白被流水擦去/留下蓝色信号灯和系缆的舢板/在夜光中独自回味”。

  1964年生于霞浦的刘伟雄,形容自己“生在海岛,长在深山,从渔民变成山民”。高中毕业后,他到霞浦县下浒镇最偏远的税务所当了一名税务干部。早年父母挨批斗,刘伟雄在动荡不安的海岸边,感受到恐惧和无力。后来到了山村,当地老百姓把牛赶走,腾出棚子让他们一家居住,让他感觉到“非常暖和的东西”。在代表作之一《乡村》中,刘伟雄写道:“在故乡 你随便一走/就走进了古代 生物之间/美丽和繁茂的根系/存在于我们视野忽略的现实”。

  谈到闽东诗群,霍俊明说,像闽东诗群这样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今天还在不断创作的诗群,在全国都很少见。一些地方出现过诗群,但后来就中断或者消失了。闽东诗群具有有效性、持续性和代表性。

  在刘伟雄看来,霞浦县建县1700多年,清朝年间作为“福宁府”,曾是福建省八府之一,“身在福宁府,吃穿不用苦”。这个鱼米之乡出现过很多历史文化名人。但在战争年代,霞浦作为海防前线,渐渐落后。“但在闽东这块土地上,不管政府还是老百姓,都对文化人发自内心地尊重。”

  如今,闽东成为中国摆脱贫困的一个样板。诗人们来到闽东,别具意义。一如谢宜兴在《下党红了》结尾写道:“在下党天低下来炊烟高了,你想/小村与大国有一样的起伏悲欢”。

  在本届青春诗会启动仪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致辞表示,宁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要弘扬“闽东之光”。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希望诗人们汲取“闽东之光”精神,赋予新时代新内涵,书写、传播好“闽东之光”,记录和见证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

《裂开的星球》所传递的国际信息


  “‘在这里有人想继续打开门,有人却想把已经打开的门关上。’这句诗出自当代世界一位罕见的重要诗人吉狄马加的宏壮诗篇《裂开的星球》,它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浮想深思。”

  罗马尼亚作家欧金·乌力卡罗今年8月为吉狄马加的长诗《裂开的星球》写了一篇文章。在文章里,他写道:“在中东欧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反映的是人们对一段痛楚真实的历史的思考:‘敌人已经破城而入,而这个时候哲学家们还在讨论天使的性别’——这是攻占拜占庭帝国首都、非凡的城市君士坦丁堡战役中的一个插曲。我们眼下发生的差不多就是同样情况,但所下赌注却大得多,这是一场拯救我们自身的星球的战役。”

  《裂开的星球》是吉狄马加定稿于今年4月的长诗,副标题是《献给全人类和所有的生命》。诗人通过500多行诗句,探问新冠肺炎疫情,对当下语境中地球、人类、文明等进行整体观照。

  吉狄马加写道:“是这个星球创造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这个星球?/哦,老虎!波浪起伏的铠甲/流淌着数字的光。唯一的意志。/就在此刻,它仍然在另一个维度的空间/以寂灭从容的步态踽踽独行。”……

  据李少君介绍,今年疫情激发了“喷发式的诗歌书写”,全民写诗,每天涌现几千首诗歌。大家从前期的情感宣泄到后期歌颂钟南山等“白衣战士”。后期国际疫情暴发,也引发诗人们天下一家、全球同体的情感。“诗歌的全球化,诗人的共同体联谊,是新时代的重要特点。虽然暂时为疫情所阻,但总的趋势难以逆转。”他说。

  这其中,吉狄马加的《裂开的星球》获得诸多国际性反响。吉狄马加告诉记者,《裂开的星球》迄今已经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等18种外语版本。他很快将据此出版一本30多万字的著作。

  1961年出生于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作品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

  “过去很多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认为悲伤出诗人、苦难出诗人。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吉狄马加认为,在国家上升时期,在民族历史发展取得光辉成就的时候,应该有史诗性作品出现。古希腊、古罗马的史诗、戏剧就是在他们鼎盛时期诞生的。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所创造的成就,还是长期保持的稳定的社会格局,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吉狄马加认为,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关键之年,需要诗人用诗歌作品回答伟大的时代主题。“必须要有一些中国诗人,在世界诗歌史上,留下足以为我们中国的伟大时代作证的历史诗篇。”

 
给“缺亲少伴”的留守儿童找个“童伴”吧
给“缺亲少伴”的留守儿童找个“童伴”吧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动声色
 
  高念青


  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规模日益庞大,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与痛点。根据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民政部经过排查后公布,2016年底全国共有16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902万名,其中有36万名儿童独自居住,无人照料。

  2018年夏,当我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项目组访问云南陇川县一户留守儿童家庭时,眼前较新的砖瓦房以及电器、家具等摆设令我有些诧异!原来,留守儿童并非来自当地最贫穷的家庭。根据当地调查数据,留守儿童家庭2017年平均收入达到3.1万多元,而非留守儿童家庭则只有2万元出头;留守儿童家庭拥有较新砖瓦房的比例也比其他家庭高出5%。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好于非留守儿童家庭,这既体现近年来各类扶贫帮困措施取得显著效果,也是各地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得到增长的明证。农村留守儿童最初“缺衣少食”的物质困难慢慢得到解决,但是由于长期亲情缺失、监护缺位,留守儿童群体的安全形势和心理健康等发展性问题正逐步成为新的社会难题。

  2015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公益组织共同发起“童伴计划”,采取“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保障留守儿童权益,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即童伴妈妈,是在每个项目村聘请的全职儿童守护专员。童伴妈妈将所在村儿童的福利、安全和健康保护纳入其服务范畴。一个家,即童伴之家。在每个项目村建设一个基础设施配套的儿童活动场地,童伴妈妈依托童伴之家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服务。一条纽带,即工作网络。以县级建立的项目办为核心,教育、公安、司法、民政、卫生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形成有效的、直达儿童身边的服务网络。五年来,通过在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的500多个项目村聘用“童伴妈妈”,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的关爱服务,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缺失问题探索了一条专业化服务路径。

  留守儿童面临多重风险,对于儿童照料者的教育及引导十分重要。四川、贵州项目地区的调查发现:首先,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发生在儿童2-7岁间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段,而父亲外出打工发生在1岁及以下儿童的概率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父母外出务工的1-5岁儿童,其身高发育水平与全国儿童标准身高差距较大,说明父母外出务工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身高影响较大。儿童发展理论表明,婴幼儿时期的父母照料,对于儿童安全感的形成及人格健全发展极其重要。年轻父母对于儿童发展缺乏基础知识,导致他们选择在子女幼小时外出打工,从而错过建立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时机。其次,留守儿童的返家频率低于其他儿童,项目地区有65.26%的儿童每天返家,22.21%儿童每周返家,10.34%的儿童每月返家。返家次数少的儿童面临较严重的父母照料缺失,更容易造成亲子关系发展方面的障碍。同时,项目地区有54%的学龄儿童步行上学,且平均单程时间为40分钟,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第三,在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和弱势更为复杂多样,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童的多重困难,她们更易受到性侵、早婚、辍学等侵害和忽视,需要得到特别的保护。第四,由于遗传、地方病等因素,项目地区残疾儿童中脑瘫和肢体残疾最为常见,其次是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和视力残疾也较多见。重残重病人员子女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与其他困境家庭儿童相比,健康问题较多。第五,少数民族家庭的学龄儿童未入学以及辍学、打工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汉族儿童,其中生病及残疾儿童的入学状况最差。另外,云南的项目村有三成父母及八成其他主要照料人未上过学或只上过小学。

  童伴计划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状况具有明显作用。五年来,童伴妈妈接受相关社会工作培训与督导,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工作领域的教授们开发了童伴计划实施指南和教材,对童伴妈妈开展集中培训,日常提供技术指导、在线答疑、活动设计等咨询。童伴妈妈们普遍能够将所在地区的退休老师、退休干部、大学生发展为志愿者,为儿童开展各类活动,并形成儿童监测网络,协助童伴妈妈及早发现儿童需求。据统计,仅在四川、贵州的200多个项目村,童伴妈妈累计走访儿童5万人次,解决包括户口、低保、大病、辍学等在内的集中问题6000余件。儿童抚养人的儿童保护意识以及养育能力明显提升,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络频率提高,经常被大人打骂的儿童比例下降。项目村对童伴妈妈认可度高,村民凝聚力、保护儿童及求助意识均有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意愿、自信心、求助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等均有改善,一些留守儿童表示在遇到困难时愿意向童伴妈妈倾诉,有利于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通过童伴之家开展儿童及亲子活动,社交形式也更加丰富,在闲暇时选择看书及与朋友一起玩的比例明显提高。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提升童伴计划的路径。一是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子女低龄化现象,要重视开发针对低龄儿童父母的儿童养育照料知识的普及教育。针对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可适当开展提高身体素质的相关项目。同时,由于女童的特别脆弱性,需要更多开发和普及女童保护方面的服务内容。二是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留在本地工作,应当开展大龄青年教育支持及就业支持活动,以减少他们的子女未来成为留守儿童的可能性。三是基于许多童伴妈妈表示,他们与留守儿童尤其是大龄留守儿童沟通较为困难,应当更深入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分析研究,掌握留守儿童及家庭的精准需求,使童伴妈妈培训及项目督导更有针对性。另外也要增加童伴之家的玩具和学习用品配置,提高童伴之家对大龄留守儿童的吸引力。最后,考虑到留守儿童问题长期性和复杂性,应当注重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整体设计,系统引进专业化知识体系和社会工作方法,持续提升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水平。

        (作者是北京志愿者)

 
从“大功臣”到“功成身退”,一道海堤一甲子
从“大功臣”到“功成身退”,一道海堤一甲子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八尺门海堤(右下)和八尺门大桥(左上)。

  本报记者陈弘毅、林超、张华迎


  一道500米宽、十多米深的海峡,曾隔开了福建第二大岛东山岛和大陆。千百年来,岛上居民只能“靠天过海”,生活艰难。

  1960年,出于战备和发展经济的考量,在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的力推下,全县军民齐上阵,一道“移山填海”的八尺门海堤工程让天堑变通途,同海堤上兴修的“南方红旗渠”向东渠一道,让东山的经济社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然而,近年来由于海堤切断自然水体,无序养殖等原因,八尺门海域水质不断恶化、泥沙淤积。曾经的“致富堤”对生态的负面影响越发显著。当地群众说“再不打通海堤,东山就将成为半岛”。

  2010年,出于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等多方面考量,东山正式提出拆除八尺门海堤,逐步恢复海域生态。历经十余年坎坷,海堤终于基本明确拆除时间。历经了一甲子,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八尺门海堤即将“功成身退”。一条海堤的故事,折射的是60年的历史巨变。

从“伤心渡”到“致富堤”


  在台湾海峡南翼的“海上明珠”福建东山岛,一湾平均宽度500米、深十几米的八尺门海峡,扼守东山与大陆交通的咽喉。历朝历代以来,这里水深浪急,渡船成了维系东山与大陆的唯一交通方式。

  一块上书“陈平渡”的石碑静静地立在过去的八尺门渡口。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率五十八姓氏将士开拓闽南、部将陈平进驻东山岛,涉海结草为庐,拓荒孤岛,造福于民。后人感念先祖开基之劳,将此渡口命名为“陈平渡”。

  清初,郑成功曾屯兵东山筹划收复台湾,为杜绝郑军与外界联系,清廷在渡口筑八尺高的界墙炮台并驻兵把守,此地遂改名“八尺门”。

  千百年来,八尺门成了东山人进出岛的必经之地,位于八尺门旁的杏陈镇后林村见证了其间的种种“悲欢离合”。78岁的村民林自田回忆说:“八尺门虽然与陆地的最近距离不过五六百米,可是这片海域水深浪高。新中国成立前不时发生翻船事故。1948年,这里曾发生过‘九尸十命’的惨剧,一个腹中的胎儿,还未来得及降临人世,就随母亲被大海吞没。”

  “因为进出岛交通不便,也导致了东山长期经济发展滞后。”土生土长的东山人、福建省谷文昌精神研究会会长黄石麟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山不少村庄极度贫困,群众住的是茅草屋,常常食不果腹,孩童衣不蔽体。不少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岛。

  新中国成立后,东山因扼守台湾海峡南缘的战略位置,成为了边防前线。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前的1953年7月16日凌晨,一万多人的国民党军队对东山岛发起了突击作战。

  “那天天刚蒙蒙亮,国民党军队就在八尺门附近空投了大量伞兵,妄图切断八尺门的交通,阻断增援部队入岛,攻占东山。在八尺门渡口,因解放军靠有限的木船渡海,加上要躲避国民党飞机轰炸扫射,部队进岛速度不快。”林自田回忆说。在当地公安部队和民兵浴血奋战几天几夜后,国民党军队最终未能得逞。

  林自田回忆,东山保卫战发生时,“东山人更加急切地呼吁,尽快修通一座连接大陆与东山的‘通衢’,让东山人早点过上好日子”。

  1959年盛夏的一天,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来到八尺门渡口。跳下吉普车,谷文昌看到岛上的居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渡船,摇楫前进的渔船在风浪中颠簸,不禁眉头紧锁。来到一户农家,年过六旬的老翁告诉谷文昌:自己的儿子出海打鱼遇上台风再没回来。儿媳生下孙子不久后,搭船到对岸去割草打柴,遇上大风,船翻了,人也没了……

  听到此,谷文昌动情地拉着老翁的手说:“大爷,我们的工作没做好,让您受苦了!”

  “回到县委,谷文昌老书记马上给省委写报告,呼吁修建八尺门海堤,并提出了三个迫在眉睫的原因:解除群众出行之苦、发展海岛经济、有利战备国防。报告提交后,省委很快批准,并拨款200万元。”黄石麟说。

  林自田清楚地记得:“1960年刚过完年,在当地人一阵热闹的鞭炮声中,八尺门海堤动工了。一听说要修堤,全县生产队的男女老少全都报名参加了。每天在八尺门,从早到晚都是整齐划一的口号声,大家干劲十足。”

  谷文昌提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村村建打石队。石匠出身的谷文昌看到当地的工匠不太在行,便手把手地教。为了不影响工期,还特意从家乡河南林县请来了石匠。钢钎、铁锤、竹杆、麻绳、铁丝、独轮车……“工地上热火朝天,虽然用的全是农耕社会原始的工具,但大家依然干得起劲。”林自田回忆说。

  八尺门水深流急。木船太小,便几只钉在一起,载着石块按桩号往海里填,几船石块下海,溅起一圈水花,有如精卫填海!两道小堤填出来了!接着抛沙,抛一层,然后用小石头盖一层,再一边填石、一边填土,要求填得“大一点、厚一点、牢一点”,以确保质量。

  一组数据揭示了八尺门海堤兴建背后的不易:海堤建造于最为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在谷文昌的带领下,东山人民勒紧裤带,扛石填土,一共投入46.8万工,完成砂、土、石45.8万立方米(其中石14.1万立方米)。建造这一“卧海巨龙”,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花了173万元,结余27万元。

  1961年6月,八尺门海堤胜利竣工,一条底宽110米,堤面宽13米,大堤高出水面5米,全长569米的海堤有如飞虹,横跨海峡,蔚为壮观。

  “那时候,我才不满20岁。海堤贯通的那一天,全县人民跟过年一样全部涌到八尺门,一些一辈子没出过岛的老阿公、老阿婆在儿孙的搀扶下,走上崭新的海堤抹着眼泪说,‘这辈子都想不到可以走到对岸’。”林自田至今难以忘记那天的画面:“祖祖辈辈东山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我们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从此以后,东山才迎来了大发展!”

  八尺门海堤贯通几年后,一座高21米、长4公里的雄伟引水工程“向东渠”从海堤上跨过,清澈的泉水滚滚流入东山,彻底解决了生产生活缺水的瓶颈。这条海堤,如把利剑斩断了东山的贫穷,也成为东山腾飞的基础。四面八方的大小车辆,在海堤上往来穿梭;人员流动、物资流通、信息交汇。

  “近年来,东山5次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全域旅游红红火火,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东山的巨变,八尺门海堤是‘大功臣’。”东山县委书记洪泰伟说。

  在“陈平渡”石碑的不远处,一块“海上飞桥、人间奇迹”的石碑挺立着,无言地叙说着“伤心渡”变为“致富堤”的故事。黄石麟说:“海堤修好后,有人问谷文昌老书记‘你是怎么想到修海堤的?你的胆量可够大啊!’他淡淡一笑‘党是伟大的,人民是伟大的,我自己能算得上什么’?”

  海峡淤积、水质变差,群众期盼“拆堤还海”


  一甲子光阴流逝。如今,八尺门海堤两侧因常年水流被阻断而不断淤积,加之早年的无序养殖,水质逐步变差,海堤拆除工程已提上日程。

  “修建海堤的时候,谷文昌老书记曾提出在海堤中央修建一个涵洞,确保两侧的海水可以贯通。但是,受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所限,最终这一设想没有实现,八尺门海堤为实体堤坝,没有涵洞。从此,八尺门两侧海水的自然交换被阻断了整整60年。”黄石麟说。

  八尺门海堤西侧2公里是近年新修的东山特大桥。从这里开始,海峡的水面渐渐缩小。近日,记者在退潮时来到海边,看到桥下已经显露出厚厚的淤泥,两岸附近的水流几乎停滞,逐渐露出了滩涂。退潮到最低水位的时候,桥下水面只剩下50米宽,桥外最窄的水面只剩下了十几米的“小沟”,难以想象60年前这里即便是退潮时,水面也能宽达数百米的景象。

  在海堤旁养鱼的72岁后林村渔民林双喜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大人在八尺门用一根十多米的竹竿往下放,竹竿放完了还没碰到海底;现在只剩下了3米。我家渔排下面的水算深的,也不超过5米。”

  多位养殖户说,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箱养殖的兴起,八尺门海域因水深浪小而受到青睐。短短数年间,海面上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网箱。“那时候就是先到先得,谁围了这块海域,就是谁家的养殖基地。”后林村老人会会长林合强说,网箱养殖的饲料常年沉积在海底,一层叠一层,越来越高,水质逐年恶化,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八尺门海域的水质就不如从前了。

  如今,八尺门海堤西侧已经长满了杂草。海堤南部码头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饵料和贝壳,高温之下散发出一阵阵腥臭。海堤两侧的水体呈墨绿色,几乎静止。并不宽阔的水面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几十个渔排,四周散落着白色的泡沫浮球。

  尤其让海堤附近养殖户欲哭无泪的是,每到天气变化的时候,水底的污泥就会起变化,养殖的鱼虾很容易缺氧死亡。村民曾英顺今年62岁,他的虾池和滩涂养殖地就在桥附近。一个多月前,他投放的50多万只虾苗全部因为缺氧死光,还死了一部分螃蟹,亏损了2万多元。

  不少养殖户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附近村民在这片海域养殖。一开始水质较好、水也很深,可以养石斑等名贵的鱼种。现在不敢养殖名贵的,只能养一些小杂鱼。遇到好的年景赚点钱,大多数时候都只能保本甚至亏损。

  东山县磁窑村支书曾亚聪告诉记者,海堤修筑初期长度为620米,但随后两岸群众不停地围垦海堤附近海域用于养殖,现在八尺门海堤在海上部分只剩下了420米。原来两岸还是土地或沙滩,天蓝水清沙美,如今已经是又厚又臭的淤泥:“桥下的淤泥每年都在增加,大概每年增加10公分。水深养鱼、潮水养鱼。现在八尺门这里水又不深,又没有潮水,还能怎么养鱼?”

  而2019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也通报称,诏安湾水质超标严重,已由2016年的二类降至2019年的劣四类。

  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三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东生长期研究海洋动力与环境,对八尺门海堤造成的淤积和污染问题也十分关注。他说:“八尺门海堤切断了诏安湾与东山湾的水体交换,导致了‘两湾’海洋动力强度下降,海水交换和自净能力减弱,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增大。”

  洪泰伟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八尺门海堤的交通功能日渐弱化。进入21世纪后,东山陆续新建了八尺门跨海大桥和大产大桥,完全满足了东山岛与陆地的往来需求。为恢复被截断的东山湾、诏安湾两大海湾的自然属性,更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漳州市决定将八尺门海堤打开,这座为东山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海堤即将“功成身退”。

老海堤即将“功成身退”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于2014年编制了《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八尺门退堤还海工程的研究结论显示,实施退堤还海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八尺门海堤两边海水不能互通和海底淤积等问题,有效改善两湾的海洋生态环境。

  于东生曾参与过此前的厦门市集杏、高集等海堤的开口工程。他分析说,参照相关的研究数据,八尺门海域贯通后,预测每天将有3000万立方米的海水由东山湾进入诏安湾,分别约占“两湾”纳潮量的2.28%和4.42%。

  “由于诏安湾和东山湾潮水存在落差,一旦海堤开口,新鲜的海水就将源源不断地流入八尺门海域。这有助于‘两湾’之间的水体交换,极大地改善海湾环境质量。巨大的潮汐量也将把海底沉积多年的淤泥逐步冲走,让八尺门海域渐渐回到过去的状态。”于东生说。

  记者了解到,漳州市、东山县两级将八尺门海域贯通工程列为重点项目工程,并于2012年启动前期工程。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施工、监理招投标;项目二三期护岸工程正在加紧推进,已累计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

  当地政府和群众期待,随着海域贯通,海洋环境逐步改善后,也有利于将东山县打造成海峡西岸的国际旅游海岛,促进当地经济和旅游发展。

  然而,由于涉及引水工程改造和养殖清退、资金短缺等问题,八尺门海域贯通工程的主体——海堤拆堤的工作不断延后。目前除了一些前期铺垫工作外,海域工程仍未进入主体实施阶段。

  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何伟湃说,东山岛内供水主要依赖岛外引水,目前仅能通过一个引水渡槽调引,而其中一节渡槽曾在2014年试水过程中掉落,因此建在八尺门海堤上的向东渠仍是重要的备用引水渡槽。为确保岛内饮水安全,东山县决定在第二水源项目建成后再正式启动海堤拆除工作,因此推迟了拆除海堤的时间。目前预计第二水源项目将于2021年6月底完工。届时,海堤就将正式开始拆除。

  洪泰伟说,拆除海堤外,海域贯通还需进行两岸防波堤加固、桥墩防护、虾池拆除、养殖清退、航道清淤等工程,经专家测算还需投入七八亿元。“海域贯通工程是公益项目,投入巨大但短期内几乎没有经济效益。但是,出于东山长期发展的需要,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让这片海域重归碧海蓝天,鸟飞鱼跃,还百姓以更好的生态。”

  “当年建设八尺门海堤,是为了东山发展得更快,如今还堤于海,也是为了更好的碧水蓝天。”黄石麟说。

  “我们对八尺门海堤有很深的感情,”林自田告诉记者。陪伴了东山人60年的海堤即将被拆除的消息传出后,勾起了不少东山人的回忆。前来和海堤拍照合影的人络绎不绝。

  后林村老村干部林静雄说:“60年前,八尺门海堤带动了东山经济的腾飞。没有海堤,就没有东山的今天。现在,海堤的使命完成了,它的消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

 
从半路出家的泥瓦匠,到古建大咖的“入门弟子” “土专家”黄大树:我为古建续春秋
从半路出家的泥瓦匠,到古建大咖的“入门弟子”
“土专家”黄大树:我为古建续春秋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1997年,王世仁(左一)、傅清远(左二)、罗哲文(右二)和黄大树(右一)等专家在台州府城墙研讨保护方案。   (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80年代,黄大树在湖州飞英塔塔顶安装宝葫芦。(受访者供图)

 
1999年1月23日,尼泊尔中华寺完工后的场景。(黄大树摄) 

 
 
2020年10月23日,黄大树介绍他摸索出的“角梁预应法”等技术发明。本报记者王俊禄摄

 
 
 
  农民出身,初中学历,泥瓦匠起步,误打误撞入行古建领域,边学边干40余春秋。他大半辈子雕琢古建筑,也被古建筑所雕琢
 
  在他和团队修复的数百座古建筑中,有的被申报为世界遗产,200多处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还主持修复了马来西亚槟城张弼士府邸、尼泊尔中华寺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本报记者王俊禄

 
  农民出身,泥瓦匠起步,误打误撞入行古建领域,边学边干40余春秋——眼前的黄大树,皮肤黝黑,双手织满老茧,沙哑且夹杂方言的普通话晦涩难懂。但聊起宋塔、古刹、城墙、故居,他时常眯起的双眼,不断闪现光芒。
 
  72岁的黄大树是浙江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协会古建筑分会副会长。在他和团队修复的数百座古建筑中,有的被申报为世界遗产,200多处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还主持修复了马来西亚槟城张弼士府邸、尼泊尔中华寺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千年古迹面前,人生也无非过客。这位大半辈子雕琢古建筑的老者,也被古建筑所雕琢。
 
  风霜拂过历史遗存,经年累月——这是一场与岁月的争夺战。黄大树以榫卯作笔、砖泥为料,在海内外留下深浅印迹,也留下了一笔可触可感的人文财富。
 
半路出家,从“一问三不知”到获专家好评


 
  曾经修复过的天童寺,围墙瓦片上再次长出青苔,每每路经此地的黄大树心生感慨:“这是40多年前边学边干,参与的第一个古建,还好没‘掉链子’。”
 
  时光回溯到1948年,黄大树出生在临海一个普通农户家中。初中毕业后,他跟着村里师傅干活,学的是泥瓦匠。黄大树悟性好、学得快,只消个把月,农村造房子、砌锅炉等技术活都已难不倒他。
 
  1978年,黄大树30岁,已是家中主要劳力。这年夏天,一个宁波来的远方亲戚带来信息:宁波打算修复天童寺,但技术工人奇缺,着急要人,工资每天一块二。
 
  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很多人对古建筑仍存在偏见,行业人才几乎断档。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黄大树马上来了兴趣:一块二,生产队出工一天3毛钱,整整4倍啊!赚来贴补家用多好。
 
  但那个特殊的年代,擅自打工不被允许。他和村里约定,每天工资里上交三毛钱给村里,这才成行。
 
  次日一早,他清晨6点起身,只身一人前往宁波,辗转10个小时,擦黑了才摸到天童寺。
 
  推开挂着整修办公室牌子的门,接待他的一位王姓局长劈头盖脸问了三句话:
 
  “会盖筒瓦、做栋脊吗?”“不会。”
 
  “会雕梁画栋吗?”“不会。”
 
  “会修斗拱、戗角吗?”“不会。”
 
  这些听都没听过的名词,让黄大树蒙圈了。不用说,打工的事黄了。
 
  “既然大老远来一趟,我干脆去逛逛。”黄大树回忆说,没想到寺院比村庄还大。兜兜转转,他注意到很多处围墙倒塌了。
 
  “要修墙吗,这个我会!”黄大树找到生产指挥组王组长,“能不能让我砌墙,我在行。”
 
  没想到,王组长爽快答应了:“你再找十来个人,要修的围墙有好几里长。”
 
  黄大树带着喜讯,一溜烟跑回村里。出门清点,一共18个壮劳力。
 
  砌墙和农村造房子差不多,黄大树轻车熟路。但很快遇到了新难题:围墙上部需要做挑线、堆塑、盖筒瓦等,“十八罗汉”都是“门外汉”,只能大眼瞪小眼。
 
  “砌墙先继续,不懂盖瓦我去‘偷师’!”于是,趁着每天中午正规施工队休息,黄大树偷偷爬上正在修缮的天王殿屋顶,把瓦片揭下来、装上去,反复咂摸。
 
  后来,眼看着被自己“动过手脚”的那一处并没有被推倒重来,他舒了一口气。
 
  那些天每到晚上,他都带上砖头瓦块,将“偷师”学来的技术在工棚里反复练习,琢磨了一个多星期,终于解决了技术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大树等人修复的围墙节约原料、工程优质,工程验收时得到专家好评。而且,他认真好学、刻苦钻研的劲头,得到了大家广泛认可。
 
“包工头”闯入新天地


 
  天童寺首战告捷。半路出家的黄大树,此时对古建筑发生了浓厚兴趣,“做梦想的都是古建筑。”
 
  其后,他顺势组建了一支27人的古建筑修建工程队,开始承揽古建修复项目。干完围墙,整修办公室又将寺庙的大雄宝殿、藏经阁和钟鼓楼等处的修复工程交给他们。
 
  然而,对于仅垒过石头、砌过墙的黄大树来说,要与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千年古塔、罗汉佛像打交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他的钻研精神,又一次打动了把关天童寺修复的技术工程师陆美玉。“她开始向我传授技术,还把《营造则例》借给我看,我才明白,古建筑修复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黄大树说。在专家指导下,修复工作完成顺利。
 
  不久后,黄大树团队又迎来一项重任:承担了位于宁波的阿育王寺西塔(下塔)的修复工程。
 
  黄大树先去了解史料,边看边啧啧赞叹:这座塔是元代的汉式建筑,七级六面,楼阁式砖木结构,通体用砖砌叠,塔内能沿台阶逐级上到顶。这种元代的汉式塔在国内留存极少,修复施工难度较大。
 
  为了掌握更多古建筑相关知识,他经常去各大图书馆、书店翻看古建筑书籍,查阅资料,还会向老师和一些古建筑专业人士请教,希望把古建筑修复做到完美极致。
 
  古建筑书籍为黄大树打开了新世界。每逢周日停工,他便坐着公交车去书店泡上一天,翻阅着《梁思成文集》《中国古代建筑史》等书籍,争分夺秒,刻苦学习。一不留神错过最后一班回程公交车,只能徒步3小时走回去。
 
  在学习中,黄大树慢慢体悟到,西方的古建筑大多以石构建筑为主,而我国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所以在修复的时候应当注意保留建筑的本质,同时还要保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修复后的建筑能经受得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这成为他今后钻研的重点领域。
 
母亲掀起锅盖,他有了发明灵感


 
  业内人士说起黄大树,认为他不但好学,而且善思,多次创造性地发明修复新技法,在一些知名古建筑中成功应用。
 
  母亲掀起的锅盖、防空洞里的岩缝、农房常用的五孔板……脑海中随时琢磨古建筑,他的许多精巧发明也是源于生活。
 
  湖州飞英塔堪称我国最复杂的“宋塔”之一,以“塔里藏塔”闻名于世。但其因年久失修,副架及顶部结构全毁,斗拱残留无几,塔壁空鼓开裂,破损十分严重,修复难度很高。1985年前后,国家文物局决定以此为试点,拨款进行全面大修,黄大树受命参与这个艰巨的任务。
 
  前期相对顺利。但在修到40多米高的第六层时,难题出现了。
 
  六层的塔顶,原为8根斜柱木和27米长的刹杆木组成的木作结构。现在顶部要变更为“井”字八柱连结,才能增强该塔的稳定度。
 
  同时,五层的塔砖砌体有一大块空鼓要拆修,否则难以承载六层上部的木构件。但按照常规,拆五层墙体一般要先拆上部六层的墙体。
 
  行家都知道,历史现状保存得越多,文物价值才越高,轻易不可破拆。
 
  一时进退两难,咋办?愁眉不展的黄大树回到家里,看到母亲在向锅里取菜时,揭了锅盖搭在灶台上——锅盖三分之一悬空而不掉下。
 
  他登时眼前亮,“腾”地站了起来:“有了!”
 
  “可以借鉴锅盖原理,把六层砖塔体固定成一个如锅盖的整体,拆修五层的空鼓墙,再补砌回来,从而保住六层原体。”黄大树在脑子中勾勒。
 
  这一想法经试验后,在塔上成功应用,八根木柱用“井”字方法连结,十分牢固,接缝连千分垫都塞不进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损坏塔顶,又使塔体得到加固。
 
  这些“巧夺天工”之术,靠的正是他不停的思考和试错。一座塔修下来,他们研究总结出首创的“压力注浆法”“角梁预应法”“木檐调平法”“砖壁镶接砌筑法”等四法,成功解决了斗拱补装、墙壁空鼓、角梁变形的常见难题。
 
  黄大树的“四法”很快传遍了古建圈,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在国内一次实用科技大赛中斩获一等奖。湖州飞英塔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修复工程作为成功案例在全国推广。
 
  工程竣工后,古建筑专家祁英涛等通过实地验收,一致认为:修复后的飞英塔保持了宋代古塔风格,浑然天成,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杰作。
 
“细节控”更有发言权


 
  “实践出真知,有细致调查才更有发言权”,这对古建筑修复这行来说尤为重要。
 
  2000年左右,国保单位、江西赣州慈云塔的修复工作被提上日程。
 
  由于历史原因,这座千年古塔曾遭遇人为破坏。现状是,三层以上的塔身歪了,如不加以保护修复,恐将有一天轰然倒塌。
 
  江西省文物局邀请黄大树在内的一批专家研讨。有教授认为,塔歪掉是因为“文革”时期挖防空洞,导致地下水沉降。此外,附近房子对古塔有影响。综合建议是:塔身上部分要先拆,再修。
 
  然而,拆旧对于古建筑而言也是不可逆的破坏。能否尽量减少“折腾”?
 
  黄大树安排最后一个发言。他说:“塔身倾斜和防空洞无关。一是因为地质基础,二是因为台风因素。”
 
  语惊四座,大家纷纷表示不理解。
 
  事实上,黄大树头天已登上古塔,并遍访周围老居民,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他扳着手指一一道来:
 
  “我问了很多老人,他们都说在小的时候塔身就歪着,从年代上可以排除防空洞因素;看地质资料,古塔坐落于江岸边,虽然塔底的泥土是平的,但底层的岩石是倾斜的,日久必然塔身倾斜。”
 
  “这些分析有道理。但赣州离台风也太远了吧?”
 
  “台风带来强降雨,侵蚀了砖与砖之间的黏合剂,即黄泥。我观察塔身离地5公分左右,砖与砖之间基本没有灰了。塔身上层压力日积月累,必然倾向一侧。”
 
  与会专家拍案叫绝:这些细节你是怎么想到的?
 
  后来,江西省文物局破例将这样一个重要项目,跨省交给黄大树操刀。
 
  “中国大批古建筑亟待保护性修复。应当尊重建筑原貌,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修护,最大化地保存建筑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黄大树认为。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修缮、复建古建筑蔚然成风,愿意遵守科学原则者却并不多;搞噱头、玩概念、斥巨资修建仿古建筑群的案例,并不鲜见。
 
  一些用“水泥钢筋”材料进行的所谓“古建修复”,让黄大树痛心不已。事实上水泥寿命只有不到百年,而传统的砖塔、木头可以比水泥更经得起岁月的检验;一些古建筑原来古朴美观的外形,被修缮队伍用大量的水泥包砌,古塔被“改造”成了现代化的水泥塔。
 
  黄大树说,采用中国传统建材和传统施工工艺,80多米高的宋代砖塔至今仍然屹立,我们应该向古人学智慧。加上今天的科技进步,应该“更上一层楼”。
 
“中国古建”海外扬名


 
  随着越来越多重点古建筑成功修复,黄大树的古建筑工程队声名鹊起,国内不少修复古建筑的重任接踵而来。他还承接了不少国外古建筑修复工程,在马来西亚、尼泊尔、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传扬“中国古建”。
 
  坐落在马来西亚槟城的清代大使馆张弼士府邸,始建于1887年,总建筑面积达4180平方米,拥有四合院式古建筑楼群。这种中式古建筑在国外仅剩两座。
 
  1992年,马来西亚政府批准修复张弼士府邸。由于年久失修,整座建筑已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经我国原文化部等有关部门推荐,黄大树带领着修复团队前往马来西亚开展修复任务。
 
  代表中国古建筑修复团队走出国门,黄大树不敢丝毫马虎。在修复中,为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残损构件,他对霉烂朽蚀的斗拱、戗角按照原样进行拼接,对开裂处用了自己的独门秘方“压力注浆法”,用针筒压入桐油灰浆,使砖缝严丝密合,稳固坚实,让新老梁木衔接自然。
 
  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这座府邸再现了当年的风采,受到马来西亚官方的高度评价:是亚洲不可多得的杰作。
 
  距离马来西亚4000多公里的尼泊尔蓝毗尼,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1984年起,尼泊尔政府多次要求,希望中国政府在佛教圣地蓝毗尼援建一座寺院,相关部门想到了黄大树。
 
  1997年,黄大树带着施工队前往尼泊尔,建造中国有史以来在国外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中华寺。在施工技术上,他们将多种现代技术和传统材料结合,让建筑风格既体现出皇家宫殿的富丽堂皇,又展现出中国寺院的清净简约。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典雅精美的寺院落成,赢得了国内外佛教界等各界人士的好评。
 
  2011年8月,黄大树在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下,前去日本福光町建造“中日友好物产馆”。该馆建筑风格采用中国仿唐单沿歇山顶建筑而成,落成以后,被当地称为“古建筑的榜样”。
 
“土专家”结缘“大教授”


 
  黄大树在40多年的研学道路上,得到了罗哲文、杨鸿勋、王世仁等多位名家大师的指导。
 
  黄大树第一次结识罗哲文老师,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部委决定在苏州召开全国古塔科学保护研讨会,苏州灵岩山塔作为现场会的参观点,“土专家”黄大树则代表修复团队发言。
 
  那天的会上,黄大树介绍了古塔保护的“四法”创新,以及古塔风格等修复要领。时任清华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所长郭黛恒教授,向大会主持人、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要求:会议结束后,请黄大树再讲一个课题。
 
  原来,郭教授带两个博士生正研究古建筑角梁损坏的保护办法,几次试验都告失败。没想到,却被初中学历的“土专家”给解决了。
 
  听完演讲,罗哲文又与黄大树讨论了一些问题,鼓励他“实践出经验,钻研得成果”,约定与他多交流讨论。
 
  黄大树所在的临海,拥有千年台州府城墙,据考证是北方长城的“蓝本”,这一结论得到罗哲文的认可。此后,不管是对古城墙保护的研究,还是考察南方文物古建,罗哲文经常带上黄大树一起调研讨论。黄大树成为罗老的“入门弟子”,延续了数十年的师徒缘分。
 
  在黄大树修复过的古建筑中,有的被申报为世界遗产,浙江湖州飞英塔、江西赣州慈云塔、宁波保国寺等200多处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仓桥直街、湖州南浔百间楼历史街区、清华大学“工字厅”古建筑群等修复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奖。
 
  在海外,修复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马来西亚槟城张弼士府邸,被一些大学作为学习东方建筑的实践学习地。尼泊尔中华寺,不但弘扬了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而且还经受住了8.1级大地震的考验,被国外媒体称为了不起的抗震避难所。
 
  但让黄大树忧心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古建营造技艺与修复技术传承面临“后继乏人、学历偏低、老龄化”等困境,培养壮大古建筑工匠队伍迫在眉睫。古建筑行业市场大、收入不低,却鲜有年轻人的身影。
 
  这几年,黄大树特意在家乡办起“古建技艺学堂”,并与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挂钩,培养古建筑设计、施工等实用人才。如今,团队已拥有3000余名古建筑从业者,培养出17名中国传统建筑名匠、35名古建筑高级营造师。
 
  “学习古建筑永无止境,技艺和理念需要代代传承。”黄大树说。
 
沉寂的生命也有尊严,他为植物人建“港湾”
沉寂的生命也有尊严,他为植物人建“港湾”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植物人家属老安为妻子按摩手臂。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侠克、邰思聪、夏子麟


  在距离北京城区两小时车程的密云区,驱车穿过一片树林和几处村庄,拐过几个弯后,就到达了一处特殊的托养机构,30余个生命在此静默地延续着。尽管无声、沉默,但只要他们还在这个世上,就能让背后的一个个家庭怀有希望。这家机构名为北京延生托养中心,是一家植物人专业托养机构。

  5年前,机构刚创立时,位置还在更偏僻的山里,下了公交车还要走上好几里路。创办后的最初两年,只收住了两名患者。但目前,这里的30余张床位已经满员,还有接连不断的电话咨询和等待床位的患者。

  相久大,这家植物人托养中心的创始人,曾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他发现,当一个患者成为植物人后,处境会变得极为尴尬:医疗机构认为继续投入大量治疗的意义不大,建议出院康复疗养;养老服务机构对植物人的收费高且专业水平有限,或以患者年龄未达到60周岁为由拒绝接收;长期在家照料完全失能患者,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护理能力,还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

  相久大目睹过许多家庭因难以维持长效科学的居家看护而导致患者生命终结的案例,也看到了许多家庭因长期治疗和照护最终倾家荡产,因病致贫。在他看来,植物人的照料工作应该“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能使患者得到科学照护,又能减轻背后一个甚至数个家庭的负担。

  “安养一个植物人,就是让他背后的家庭喘口气”


  2020年1月,老安的妻子因为一场车祸成了植物人。经过抢救,总算保住了性命。在医院治疗4个月后,妻子的病情仍不见起色,依旧昏迷不醒,四五十万的治疗费让这个普通家庭的未来蒙上阴影。

  经过多方辗转打听,老安与相久大取得了联系。在仔细了解托养中心的情况后,老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妻子来到了这里。20名护士24小时值班,加上专业的监护设备,以及每月7500元的打包式收费,让他在近乎绝望了半年后,终于松了一口气。

  老安和妻子的感情颇深,尽管有护士的照护,老安依旧每天亲自来给妻子喂饭、拍背、揉腿……还时不时在妻子耳边对她说一说家里的近况。“我跟她多说些家里的事,也许能刺激她的大脑。”老安哽咽地说,“我多么希望有一天她能醒来,像以前一样看看这个家。”

  希望固然美好,但也抵不过现实压力。“我永远不会放弃她,但经济压力太大了,现实问题不得不去面对,如果不是来到托养中心,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喘口气。”老安说。

  “我是一名医生,看过太多生命从眼前流逝,我不愿再看到因为无奈而让一个家庭蒙上阴影,甚至支离破碎。”相久大说,“植物人的护理需要相对专业的团队,长期居家护理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压力和考验是巨大的,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无法想象。比如吸痰,对于专业人员是个简单的操作,但如果居家照护,家属的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患者窒息,也许很快就会失去一条生命。”

  83岁的孙颖(化名)已经在这家托养中心居住了4年,是在这里生活时间最长的“植物人”患者。卧床长达40年的她如今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双臂环抱在胸前,双腿蜷缩,全身僵硬,就连护士在为她翻身时也完全无法活动。

  曾在三家医院ICU病房工作过的托养中心护士长温静说,长期卧床让孙颖的四肢完全僵硬,永远也无法再展开。“她是我们这里的第三位患者,家属都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老太太能在这里又活了4年。”温静说,起初孙颖的丈夫时常来看她,但这两年随着身体每况愈下,一年要住几次医院,现在需要亲属的搀扶,才能偶尔来一次。

  照顾“植物人”5年的温静和许多患者家属都成了朋友,她告诉记者,居家照护“植物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力,很多患者都是因为家里实在照顾不了,而家属又希望让患者多活一天是一天,毕竟“人在,家就在”。

艰难的创办路


  为什么要创办植物人托养机构?相久大说,当一个患者被“宣判”为植物人时,患者的处境就会变得十分尴尬,一个家庭的未来都有可能因此蒙上一层阴影。“大医院床位紧张,养老机构又不好进,导致植物人的照护进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2015年,相久大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反对,毅然辞掉工作,卖了一套房子,拿着160万卖房款在密云水库旁的山沟里租了一套毛坯房,改造成了托养中心,以延续生命之意将其取名为“延生托养中心”。

  相久大说,为“植物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和生活照护,让患者自然、平静、带着尊严走完生命最后一程是托养中心的理念,家属只有接受这个理念,才能把亲人送到这里。

  2015年3月,托养中心接收了第一名“植物人”。第二年,患者仅收了3名。初期,巨大的投入像是打了水漂,让相久大的心里有了些许焦虑,同时中心的护士也逐渐开始流失。温静说,最难的时候,7个护士走了4个,还有前来应聘的护士发现自己还要给便秘的患者用手抠大便,无法接受,第二天就辞职了。

  直到2017年,这里的患者才增加到8个,原先的病房已经住不下,也无法接收新的患者了。相久大用了一年时间才找到现在这个院子,迅速进行改造和扩建,将患者转运至此。如今,33张床位都已住满,新的病房仍在装修改造。

  温静告诉记者,托养中心现有的20名护士,每6个护士负责一个病区。每天护士负责给患者做口腔、尿道口护理、翻身拍背、吸痰、喂饭。每周二会为患者刮胡子、剪指甲、泡脚,每周四为病人换洗床单。由于“植物人”没有自主排便能力,护士还要帮病人排便。

  “‘植物人’是有生命的,他们也有生存权,有尊严,应该被认真、妥善地照护,让他们在生命的末期也能有尊严地离去。”相久大说,“成立照护中心不为别的,只为能解脱一个家庭,尊重一个生命。”

  老安妻子的手骨已经变形,左手手指向外弯曲,右手半握,把大拇指攥在手心。尽管有专业的护士照护,老安还是每天都会来给妻子按摩四肢,上午下午各三个小时,风雨无阻。

  他说:“她就这么躺在这里,一动不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哪里不舒服我也不知道,只有每天好好照顾才能让她感觉到活着的尊严。”

  记者了解到,托养中心自创办起,实行每月7500元打包费用,前三年一直在亏损,如今,相久大已经投入了500万元左右,其中160万来自卖房所得,其他的来自借贷。今年上半年,在收住人数增加后,中心收支才达到平衡。

“植物人托养之困”


  自2014年申办营业执照起,相久大就感受到了其中的重重阻碍。他告诉记者,当时没有哪个行政部门同意审批与“植物人”托养相关的机构,最后只能以创办残疾人托养扶助中心的名义,在密云区民政局拿到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目前,登记证书将于今年到期,需要换领登记证书并更新注册地址,主管单位也将面临变更的问题。这意味着若在到期之前无法找到新的主管单位,登记证书将会被注销,托养中心也将成为“非法经营”的“黑户”。

  5年时间里,延生托养中心共接收了74位病人,有43人在照护下完成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但对于即将收住在非法经营的机构内,不少家属也对相久大表示同情,希望有关部门可以解决托养中心的“身份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根据推算,重度失能老年人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左右,我国现有2.5亿老年人,核算下来就有500万人属于重度失能老人。虽然很多“植物人”从年龄划分并不属于重度失能老年人,但“植物人”本身也是重度失能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我国目前“植物人”患者大约有30万至50万人。如果在医院的ICU病房治疗,首年的治疗费用就在50万至100万元之间,因此不少家庭无法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

  相久大认为,自己的托养中心若能以护理院的身份进入医疗系统报备,就可以拥有相应的医保报销资格,也可以为患者家属减轻经济负担;若能纳入民政系统,作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就可以享受床位补贴以及水电气暖等优惠。

  王振耀表示,由于“植物人”群体的定位还存在不清晰的情况,所以很难明确将植物人托养机构纳入某一具体领域进行管理。他表示,目前我国在对困难群体救助的思路从“救急、救穷”开始向“救难”延伸,但对普通家庭、中等收入群体等出现重度失能人员情况的关注还不够。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北京市民政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北京市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工作指引>的通知》规定,植物状态或患有终末期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需长期医疗护理的,可直接评定为“重度失能”,可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失能护理补贴。同时,北京市民政局有关人员表示,《北京市社会救助管理办法》中提出“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大病保险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等支付后,由个人负担的符合北京市规定的医疗费用,按照门诊、住院、生育、重大疾病等不同情形,分别给予救助。”植物人患者家属也可根据此办法,向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受申请人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单位、个人也可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

  “在重度失能面前,普通家庭因病致贫的概率也是很大的,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得到重视。”王振耀建议,对普通家庭因家庭成员成为重度失能人员的,可按照重度残疾人员进行帮扶。同时,对于严重失能人员也可进行一次全国层面的筛查,了解底数,在“十四五”规划时根据数据进行统筹施策,让更多人能够“弱有所扶”。

  相久大表示:“我也希望这种公益性质的机构越多越好,在国家和社会人士的帮助和鼓励下,让‘植物人’有好的归宿。”

 
看不到他的正脸,却看得出一位父亲隐忍的哭泣 记舞台上的“抗疫总指挥”、《生死24小时》主演王继世
看不到他的正脸,却看得出一位父亲隐忍的哭泣
记舞台上的“抗疫总指挥”、《生死24小时》主演王继世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在天津市河西区光华剧院,王继世在化妆间里做准备(9月8日摄)。 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

  本报记者梁姊、雷琨、孙凡越


  化妆镜两边的灯亮起,王继世在镜前坐定。不需要假手旁人,他微微侧过脸,拿起一把粉底刷,熟练地为自己上妆——这是王继世从艺五十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因为你最熟悉自己的脸,最了解每一块肌肉的走向,最清楚怎么用这张脸去服务你的角色。”自从15岁那年考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他用这张脸演绎着千姿百态的人生。

  合上化妆包,镜子里的王继世化身为农民甲、工人乙,化身为陆游、周朴园或曹禺……他不在意大小主次,把每个角色都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要去演他,要变成他。”

  这一次从镜前起身,他要变成大型抗疫题材话剧《生死24小时》中的童国梁指挥长。这部话剧改编自天津市成功处置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疫情的真实事件,创作周期短、排演任务重,连台词都要边排边改。作为主演,为了熟悉剧本,65岁的王继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剧院,像年轻时一样,废寝忘食地琢磨角色。几个月的时间,他瘦了12斤。“这就是你的工作。”他极度热爱这份工作,“我愿意为表演奋斗到动不了为止。”

凡人与职责


  “童国梁的妆面比较简单,脸上打一层粉底,眼妆就不化了,一是要戴眼镜,二是流泪的场景多,上了妆也容易花。”从进入化妆间开始,王继世所思所想全是角色。那天的演出是下午两点半开场,他没顾上吃午饭,候场时也只喝了一点酸奶。这也是他多年的习惯,开场前绝不进食,怕万一吃得不舒服,影响表演效果。

  在后台碰到其他演员,他会抓紧上台前最后一点时间,和同事们再磨一磨剧中的细节,有时是某个人物的动作反应,有时只是台词里的一两个字。

  童国梁这个角色,就是王继世一点点磨出来的。刚接到剧本时,他觉得自己离这个人物有些远,“没当过那么大的干部啊!”

  排练时间紧、任务重,想要像以往那样,找一位真正参与过防控工作的“指挥长”体验生活是不可能的。王继世只好在网络、电视上找大量的视频材料,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开始看起,一点一点地摸索角色的内心世界。

  王继世告诉记者,剧组抽出时间,组织演员和歌诗达赛琳娜号疫情处置工作的亲历者座谈:一位疾控人员的话点醒了他,那位工作人员曾经身穿防护服,登船采集乘客核酸检测样本,“但人家没觉得自己干了什么大事,他说,‘我就是个凡人,不过是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王继世被感动了,他也向着童国梁站立的方向迈了一大步——不管指挥长的头衔有多大,归根结底,童国梁也不过是个坚守岗位的凡人,也会为倒在战“疫”一线的女儿流泪,也会为执行直升机悬停任务的儿子揪心……

  找准了感觉,王继世一门心思地投入人物塑造。童国梁有一件深蓝色外套,穿上它,就像披上了战“疫”的铠甲;换下它,系上一条围裙,他就回归为一个牵挂儿女的父亲。王继世努力地寻找两种人物状态间的平衡点,让这位肩负重任的凡人可信、可敬、可亲。

  他设计了很多小细节:有一场戏,童国梁收到了女儿春节前寄来的毛衣,快递到了,做医生的女儿却已经牺牲在岗位上。

  这一幕,站在舞台中央的,是饰演女儿童家凤的青年演员,她像天使一样,头顶一束追光,和父母说着话。王继世坐在一侧,背对着观众,慢慢摘下眼镜,肩膀止不住地颤抖。观众看不到他的正脸,却能看出那是一位父亲在隐忍地哭泣。

初识与懂得


  有人夸奖王继世,说他对表演的执着、对精准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他乐了,“我这人的个性就是坐不住,我们家确实有匠人,但不是我。”

  王继世是天津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家里4个孩子,他最小,经常和刚刚工作的二哥到处转。他喜欢跟着二哥和他的朋友们组的民乐队一起玩,人家在大院里拉开架子,琵琶扬琴叮叮咚咚地响,他也要参与到中间去——哪怕是敲木鱼。二哥当时在天津卷烟厂上班,是厂里的文艺骨干,吹拉弹唱,每一样都挺擅长。用现在的话讲,二哥是个“挺文艺的人”。

  除了和二哥一起玩乐器,他还喜欢看父亲工作。王继世的父亲是一位酷爱京剧的钟表匠,每天都和当时人们生活中最为精密的仪器打交道。父亲工作时,房间里一点声音都没有,他屏息站在门口,看着父亲伏案的背影,能听到的只有零件拆下时镊子与桌面发出的轻微碰撞声……那种安静,王继世至今都记得。

  儿时的王继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专注与执着,又从二哥那里感悟到了艺术的美妙。10岁那年,二哥给他拿回来了一个小手风琴。“只有8个贝斯,托在手里,就这么点大。”谁也没想到,这么个小“玩具”,将曾经躲在哥哥们身后敲木鱼的少年推到了台上——1970年,王继世15岁,在学校乐队演奏手风琴时,被前来挑选演员的天津话剧团(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工作人员看中,成为一名话剧演员。

  王继世坦言,一开始,他对话剧是没什么感觉的。直到第一次走进天津人艺红砖墁地的大院,看到苏联风格的剧场、一人高的红木练功镜,年轻的王继世被震撼了,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艺术殿堂。

  直到现在,剧场已经易址多年,但一闭上眼睛,他还能回到当初梦开始的地方,那里有他作为一个演员的初心。“演员就是要真听真看真感觉。”剧院的老先生们教给他的道理,王继世咂摸了一辈子。

  王继世加入剧团不久就下部队,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整整一年。“下生活”是天津人艺演员剧团的传统,就算演个“工人甲乙丙丁戊”,也要到工厂里学习锻炼。“炉前工往炉子里铲煤的时候,那个煤是要抱着团进去的,我们铲的煤是散着进去的,这个劲儿使得就不对。”

  高温的炼钢炉、烈日下的水渠、秋风中长满了金黄色麦子的田垄,都是王继世挥洒过汗水的地方。为了演好舞台上的每一个小角色,他花大力气了解他们的劳动、生活习惯,然后在舞台上作为背景板,隐匿在主角们的身后。王继世演了近20年的小角色,但他不觉得苦,因为当时剧团中的每个人都是这样。“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无论戏份多少,都要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做到大。”

  这种习惯持续到了现在。即使面对类似《生死24小时》这样的紧急任务,他也会按照天津人艺的老规矩,要求自己至少要根据能查到的材料,写一篇长长的人物自传。2005年滕文骥导演邀请王继世出演电视剧《嘉庆皇帝》中的太监总管一角,王继世没想过这个角色有多少戏份、形象怎么样,他的第一反应是,“我得赶快去趟图书馆,看看一个小太监要升到太监总管,他都经历了些什么。”

坚守与关切


  从1970年入行至今,已经50年过去。无论是作为舞台上的“背景板”,还是作为我国话剧最高奖“中国话剧金狮奖”得主,王继世最难忘的还是十几岁刚刚进入剧团时的自己——还是个孩子,甚至连句台词也没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他躲在侧幕边的阴影里,看着剧团的前辈演绎着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悲喜,观众们的掌声响起来,像潮水一样。

  他对如今演艺圈的变化有所体察,却依旧固执地守护着一些东西。他从来不在后台高声说话,因为这样会妨碍其他演员进入角色;每次进入排练场一定要衣冠齐整,因为排练场就是“圣殿”,要怀揣敬畏之心。排《生死二十四小时》的时候,涉及疫情防控的剧情台词量大、专业性强,已过花甲之年的王继世也没掉过链子,熬大夜也要把台词记熟,还要揣摩表演时的分寸,给专业术语增加一些人性的温度。

  在大多数熟悉他的观众眼里,他的标签是《杨光的快乐生活》里面那个破产的房地产老板黄大发——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站在一个大阳伞下卖西瓜。在《生死二十四小时》的演出现场,一位天津本地的观众认出了他,演出结束,剧场的灯光亮起,观众脸上的泪还没干,就掏出手机查演员表,“真是黄大发!看脸不敢认,听声儿觉得像!”

  从前些年的《杨光的快乐生活》到最近播出的《鹤唳华亭》,王继世拍过很多电视连续剧,也和不少明星大腕合作过,但戏份大都不多。遇到相熟的同行邀约,无论角色大小,他都鲜少拒绝,“就当是给朋友帮忙”。他跟过最长的剧组是《楚汉传奇》,是陈道明找到了他,在天津人艺的同窗情谊,让他在剧组里待了8个月。

  戏拍完了,他还是忙不迭地回到天津人艺的舞台。“拍摄影视剧也有独特的趣味,但是我想,话剧的舞台,我还是需要继续坚守。”

  对于剧团里其他的年轻演员,他很愿意让他们去北京的影视剧组里找找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练练身手。他体谅青年演员,却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天津人艺演员剧团团长的任期内,他对剧团工作的标准和对演出的标准一样——想要让别人信服,首先要自己做到。演员在空闲时,是可以去跟组的。但是要做到剧团有需要,就要回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剧团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出去拍戏,只有我不行。要是我也走了的话,以后就没法要求其他演员了。”从业50年,王继世的生存之道就是要把戏演好,把事做实。作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剧团的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话剧金狮奖”得主和中央戏剧学院学院奖的最佳主角,他希望,不管年轻人飞得多远,到了执行任务的时候,回头望望,前辈们还在执拗地守着这块阵地。

 
“活地图”迷路了,为何不恼反“得意”
“活地图”迷路了,为何不恼反“得意”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不对,走错路了,绕远了,快倒回去。”又一次进入七百弄山区,虽然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已经很熟悉了,但51岁的韦哲却迷了路。

  韦哲,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一名基层干部,从事宣传工作已有13年。他憨厚健谈,总能跟记者们打成一片,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哲哥”。

  哲哥说,参加工作至今,他已经走遍全县16个乡镇的全部行政村,有些村屯去过不止一次,其中大化县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七百弄山区,他有时一个月会去好几次。大化县境内多为山区,手机导航信号时断时续,以往哲哥带路,大家总能准确找到想要去的村屯,因此许多记者下乡采访会叫上他这个“活地图”。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大化县,前往七百弄山区采访。所谓“弄”是指高山环绕的洼地,七百弄有1300多个这样的洼地,不少群众仍生活在洼地里。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严重缺水缺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开车进入七百弄山区,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盘绕山间。一些路段挖掘机轰鸣,新修、扩路工程正有序推进。“别看现在路挺顺畅,以前根本没有这么多路,有条砂石路就很好了。”哲哥说,以前到村民家,经常要步行很长的山路。

  听说在板升乡弄勇村有一支道路施工队,专啃修路中的“硬骨头”,记者打开手机导航准备前往,“活地图”哲哥立马“上线”,“离得不远,不用导航,我知道路。”

  原本预估只需15分钟的车程,一行人驱车逾半个小时,还没见到弄勇村的影子。到了岔路口,哲哥有些着急,便下车观望。然而,眼前几条新修的山路都蜿蜒着伸向山里,一眼望不到头。哲哥挠着头说:“不应该啊,我不久前才来过,应该不会记错路。”哲哥坚信自己能找到路,回头对我们说:“再走走看,应该快到了。”

  过了10分钟,又出现一个岔路,这下哲哥彻底迷路了,只能电话求助弄勇村村委会副主任蓝美英,再三确认后,才知道走错了,绕远了。“以前去弄勇村只有一条路,没想到刚才那条岔路也能到。”哲哥略带歉意地说,这几年新修了许多路,不少地方隔一段时间再来就变了样。

  根据蓝美英的指引,记者一行很快来到一个村子旁,这里的房屋崭新,排列错落有致。“咦,这儿好像还不是弄勇村村委会所在地,房子没有这么好看的。”这次哲哥不敢再像之前那么笃定,“我们先开车进去看一下吧。”

  结果,事实再次出乎韦哲的预料,蓝美英就站在不远处的村委会门前向我们招手。

  蓝美英告诉记者,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弄勇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破旧的泥瓦房被砖混结构的楼房取代,10户以上的屯全部通路,村容村貌也改变很大。

  在蓝美英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那支专啃“硬骨头”的道路施工队。施工队负责人韦汉斌说,他在大化县修路已经十几年了,近5年来所承建公路的总里程大概占到之前他修路总量的三分之二。“在这里,每个月都有大变化。”

  数据显示,近5年来大化县新建、改扩建屯级道路总里程达2300多公里。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大化县也进入“战时状态”,茫茫大山中,一条条“毛细血管”将山里的群众与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

  采访结束,返程路上,看着山间的一条条路,哲哥打趣道:“照这个样子下去,我这个‘活地图’该失灵了,以后也得借助导航带路才行。”   (记者曹祎铭、林凡诗)

     新华社南宁电

 
让爱接力
让爱接力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程东东和巢湖学院爱心帮扶小组成员一起合影(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在巢湖学院,爱心帮扶小组成员抱着程东东来到教室(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在巢湖学院,爱心帮扶小组成员抬着程东东上楼梯(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教室总在一楼,座位总是第一排,出门总有同学帮忙,轮椅后总有双温暖的手——从小学到高中,程东东身边始终有一群同学守护着他,传递着爱的“接力棒”。
 
  2020年,程东东被巢湖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这场爱心接力在大学校园延续。
 
  程东东2001年出生于安徽省广德市邱村镇,2008年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逐渐失去行动能力,成为“渐冻人”。从2010年开始的10年间,由同学成立的三届帮扶小组用点点滴滴的爱心陪伴着程东东成长。
 
  9月底,程东东开启了大学生活。在报到那天,巢湖学院安排车辆把程东东从广德接到了学校,并为程东东和母亲提供了一间位于一楼的爱心宿舍。很快,程东东所在的班级成立“爱心帮扶小组”,40多名男生成为帮扶小组的成员,轮流陪伴、帮扶程东东。
 
  如今,圆梦大学的程东东在新同学、新老师的关爱下,过着属于他的大学生活,轮椅上的他依然阳光自信。
 
  “希望未来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程东东说。
 
  
 
  
 

 
  
一位台湾教师的“知”与“行”
一位台湾教师的“知”与“行”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新华社成都电(记者陈舒、余里)43岁的台北人张立本是闽南师范大学的一位教师,主讲台湾文学。今年是他来大陆工作的第三个年头。

  为什么来大陆?张立本的回答是:“人活着就该想着为世界、为民族、为集体做贡献。我研究文学史、思潮史,就应该发挥所学,尽可能接触两岸年轻人,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台湾的‘身世’。”

  当下的台湾笼罩在一种“绿色恐怖”之中。民进党当局企图割断两岸联结,动辄恐吓、打压参与两岸正常民间交流的台湾民众,近期来大陆参加纪念台湾光复75周年系列活动的台湾人士也受到威胁。

  “不害怕,正确的事就该做!”日前在四川参加相关纪念活动的张立本坚定地说,“认识历史”对他来说不单单是了解某些历史事件,而是知道自己如今面对着什么。

  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士中,有一位“引领”张立本投入历史真相调查的前辈——台湾知名作家蓝博洲。

  “没有陈映真、蓝博洲等许多前辈,就没有现在的我们。是他们几代人数十年不断努力,才让我们在岛内可以听到戳破虚构史观的声音。因为接触到他们,我才开始去反思。”他说。

  由蓝博洲策展的“反殖民与台湾光复”历史图片展是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张立本已看过多次,每看一次都有更深的体悟。“这些历史图文是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台独’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也是很好的教材,值得继续挖掘。”

  2007年起,张立本开始在台湾多所大学兼课,从事社会学和台湾历史等方面的教学。“民进党再次执政前,台湾社会还能听到一些多元的声音。现在,在民进党全面压制下,反‘独’促统力量受到很大打压。”

  更令张立本痛心的是,“台湾不少年轻人视野越来越狭隘,在‘去中国化’‘台独’教育背景下长大的年轻教师更觉得教‘台独史观’理所当然”。

  他气愤地说:“民进党当局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硬生生将台湾光复剥离出中国史和世界史架构,妄图把台湾重归祖国版图的事实歪曲为‘被另一个异族人群统治’,还极力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又不断颂扬美国介入,真是荒唐可笑。”

  “1895年开始,台湾人就牺牲生命,与日本殖民统治作斗争。纪念台湾光复也是纪念台湾的牺牲者,为什么不愿意纪念?”他反问道。

  张立本说,过去一直觉得自己应该留在岛内,因为学生需要不同的声音。而近年来,他认为自己应该更多投入两岸交流,让大陆朋友对台湾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两岸对彼此的了解还是不够的,尤其年轻人之间。在这方面,我希望自己可以多发挥作用。”他说。

 
我家就在岸上住
我家就在岸上住

( 2020-10-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新华社记者张逸飞、树文、

   王楚捷、李铮


  发令枪响,张辉打开地图,将指北针的指示线设定到前进方向,她今天的首个目标——31号检查点,位于鸭绿江畔的志愿军公园。

  向目标挺进,对丹东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主管护师张辉来说再熟悉不过。8个月前,她告别家人和孩子,与辽宁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数千名“白衣战士”一起踏上征程。那一次的目标,是武汉雷神山医院。

  拉回思绪,张辉戴上耳机,听到广播中铿锵有力的新闻播报:“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

  鸭绿江水波浪宽——70年前,它见证了无数保家卫国的年轻人面朝对岸,无畏前行。70年后,家住岸边的张辉跑过志愿军出发和凯旋的地方,硝烟早已散去,尽是浪阔风平。

在历史的记忆中奔跑


  江畔秋叶金黄,断桥挺立。

  晚秋的丹东温度渐凉,岸边游人穿起朝鲜族传统服饰拍照留念,脱下外套时,也忍不住地要搓搓手取暖。

  断桥是纪念照不能或缺的背景。这座黑灰色的“钢铁巨人”从江北跨出,在江中截断,行走其中,炸断的钢筋和残留的弹孔像一块块久久不愿结痂的伤疤,诉说着它的主人曾经遭受的苦难。断桥不远处的和平广场,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定向越野接力赛在10月24日早8点半——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的前一天鸣枪开赛。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尽力多参加。”张辉对这一天的2020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定向邀请赛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定向越野挑战赛非常重视。作为一名心胸外科主管护师的她,平日里工作繁忙,年底将近,科室里的手术安排比往日多了一些,她能抽空参加比赛的机会更是难得。

  定向越野比赛和马拉松不同,不仅对参赛者的跑步能力要求高,学会识图、保证按照顺序完成每个检查点的“打卡”更为重要。本次比赛为了突出“抗美援朝”主题,对路线设置进行了特别安排,参赛者将途经抗美援朝沙河口浮桥遗址、志愿军公园、燕窝浮桥遗址、志愿军第一渡江处等地点。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丹东人,张辉说,这些地点她“熟悉得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沿江奔跑了6.73公里后,在志愿军第一渡江处,张辉将指卡交给队友,完成了第一棒的任务。“今天的失误是计时计早了,所以第一公里的配速就不准,结果平均配速也没法看了。不过参加这个比赛本身的意义要比跑步的成绩更大。”张辉说。

最珍贵的跑鞋


  作为一名资深跑友,张辉有很多双跑鞋,但让她最珍视的是一双黑色的普通运动鞋。这双鞋并不贵,花了张辉100多元;跟她的时间也不长,今年2月份才买。但一看到这双鞋,张辉就会想起购买它的那座城市——武汉。

  庚子之春,疫情突袭。张辉不顾家人担忧,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要求奔赴抗疫第一线。“我长期锻炼,心肺功能很好,也有重症监护的经验,能够胜任去支援的任务。”张辉说,在和前期抵达武汉的同事沟通时,她了解到在身穿防护服的密闭情况下,呼吸困难是医护人员普遍面临的难题,但因为长期坚持锻炼,她对自己的体质还是非常自信的。

  “(2月)8号下午接到通知,9号凌晨5点左右就出发去武汉了。”虽然早有准备,但接到出征一线的通知时,张辉还是有些手忙脚乱。

  “收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简单的防疫物资就出发了。”平日有锻炼习惯的张辉,临行前从家里带上了跳绳,“想着如果不能出去锻炼,也要在房间里动一动,不然真不习惯。”

  3天,72个小时,协助完成雷神山医院一个病区的所有布置工作,是张辉来到武汉后的第一个任务。

  初到武汉,来自工作的压力,对病毒的恐惧,让张辉很怀念平日可以晨跑的日子——“当配速达到一定的时候,工作生活上面的一些不高兴、不开心的事,还有一些比较郁闷的事都能够发泄出去。”

  2月底,在雷神山附近每天特意为医护人员开放几个小时的超市里,张辉买到了那双黑色运动鞋,开始了在武汉的晨跑。

  “没有夜班的时候,我就4点多起床,沿着酒店旁边的南湖跑步,街上基本没有人。”在武汉的这段时间,除了医院和宾馆,张辉最常去的就是南湖,晨跑的路线沿途经过多所高校,所以在她眼中,武汉这座城市带着些“儒雅”气质。

  “兼具英气与儒雅,这座城市一定能够恢复元气。”

永不磨灭的传承


  武汉好起来了,3月31日,张辉也撤离了,回到她鸭绿江边的家乡丹东。从一座英雄的城市,回到另一座英雄的城市,去时寒冬萧瑟,归来已是春意盎然。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隔离与休整,张辉在5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回到了往日的生活。刚刚过去的那段惊心动魄,停留在她一枚枚纪念奖章、一张张身穿防护服的工作照中,而在这个金秋,当她跑过断桥、志愿军渡江点,看到志愿军公园中傲然挺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雕像时,那段在武汉的记忆重新涌入脑海。

  “今年年初,武汉疫情暴发的时候,我和很多医护工作者做出了一个决定,写下请战书,支援武汉前线。这个决定不简单,从接到奔赴前线的任务,到来到疫情中心武汉,只有短短不到两天的时间,一切都是未知。这个决定很简单,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有了国家和人民的召唤,更是义不容辞。今天的比赛,我们踏上了当年英雄们的集结之地,沿着鸭绿江向前奔跑,一路的风景,承载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张辉在赛后的颁奖仪式上说。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如今,年轻一辈医护人员接过薪火相传的接力棒,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实际行动切实担负起保卫祖国与人民的时代重任。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特别时刻,我作为一个英雄城市的儿女、一个在抗疫一线奋战过的护士,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张辉说,“我儿子今年9岁,我希望他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挺起胸膛向别人介绍——鸭绿江水波浪宽,我家就在岸上住。”

       新华社辽宁丹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