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综合新闻

04版:融合报道

05版:调查观察

06版:调查观察

07版:调查观察

08版:调查观察

春天再出发 天津优化营商环境不停歇
春天再出发
天津优化营商环境不停歇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天津3月29日电(记者栗雅婷、白佳丽)春节期间,全国疫情形势日益严峻,加之大多企业停产停工,天津消毒产品告急。作为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牌药企,天津美伦医药集团决定开辟消毒产品生产线。
 
  然而,虽有生产条件,却没有生产许可,公司总裁赵兵犯了难。
 
  得知企业需求,研判当前形势后,天津市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处决定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网上申请,材料合格后当即审批,并利用网络将电子版许可决定书和证书扫描件发送企业。2月7日当天,仅用2小时,美伦集团拿到了生产许可。而在平时,审批过程需要至少一周的时间。
 
  “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疫情之中,天津优化营商环境的脚步并未停歇,充分利用网上办、自助办、掌上办、邮递办、咨询办等途径,最大限度做到不见面审批。同时,对助力疫情防控的企业和项目打开绿色通道,为企业复产复工提供便利服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处处长马志忠介绍,截至3月7日,仅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就有40多家通过“绿色通道”获得卫生许可,消毒产品在满足本地使用的基础上,还用于支援湖北及海外疫情严重地区。
 
  “当然,我们同步将全部信息推送给了监管部门,一旦发现个别企业在生产中存在问题,会第一时间向企业提出整改要求。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还无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马志忠说。
 
  除了为疫情防控提供政务服务支持外,天津政务服务办还不断提升审批效率,助推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天津是全国重要的风电叶片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风电叶片将运往新疆、内蒙古、甘肃等风电资源丰富省份。而因为叶片超长、超宽,运输需要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以往企业向天津市交通运输委递交相关材料后,审批工作人员需要到现场对车辆进行核验。但疫情期间,现场查验会增加感染风险,产品不可断供,更不可让司机们漂泊在路上。
 
  为了减少企业损失,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决定用运输车辆装车后的车货照片以及承诺书代替装车后现场核查环节。
 
  “我们按照要求,从规定的角度拍摄了照片,并签署了一份承诺书,很快通行证就办下来了。如果没有通行证,物流公司无法按时交货,生产商的货物大量堆积,存储成本和人工成本都随之升高,必定会造成损失。”天津盛隆达物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穆瑞轩说,有了通行证,他们顺利在2月下旬把一批风电叶片从天津运往陕西延安。
 
  而看似简单的审批流程背后,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却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考量。
 
  “风电叶片超长超宽但不超重,生产规格也相对固定,因此适合采取这样的审批方式。我们不仅加快了审批环节,还和其他省市的交通运输部门进行路线协调,让企业走最经济的路线。”天津市交通运输委超限运输审批窗口负责人杨维栋说。
 
  疫情期间,天津市河西区政务服务办不仅全力以赴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帮助,同时还对新开办企业和项目开展重点服务。
 
  “对经济的发展来说,复工复产很重要,新开工新开建的项目也很重要。”天津河西区政务服务办投资项目科科长赖建刚说。目前,他正在负责河西区陈塘科技商务区W3地块的施工许可审批工作。
 
  一个月前,得知天津中交绿城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摘得该地块后,河西区政务服务办第一时间与企业取得联系,召开项目启动之前的对接服务会,对项目单位提出的问题一一解决。
 
  “我们作为牵头部门,需要与其他各部门积极沟通,才能尽快完成协同审批。”赖建刚介绍,一般情况下,企业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施工许可证核发需要80天左右,但该项目河西区政务服务办计划用25天完成,疫情之下,这将为企业省下不少资金。
 
  “政务服务对营商环境的塑造至关重要,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到优质的企业,政务服务部门应该做企业的好帮手和知心人。”赖建刚说。
 
  据天津市政务服务办统计,2月3日至3月22日,天津市共办理政务服务事项926506件,其中网上办理898279件;承诺制办理3560件,涉及疫情的408件,企业开办24276件,项目开工1418件。
 
郑万高铁湖北段加紧施工
郑万高铁湖北段加紧施工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近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郑万高铁控制性工程——湖北段保康县马桥镇两河口双线特大桥加紧施工建设(3月28日摄)。新华社发(杨韬摄)
 
复渔复产渔港忙
复渔复产渔港忙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连日来,福建省漳浦县六鳌镇海洋捕捞和海产养殖全面复渔复产,渔港内再现渔获转运和现场交易的繁忙景象(3月27日)。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文版出版发行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文版出版发行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翻译的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日文版,近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收入习近平同志论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稿85篇。该书日文版和此前出版的英文、法文版,对于国外读者深入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我国外交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汇聚复苏的力量 写在2020年首季中国经济收官之际
汇聚复苏的力量
写在2020年首季中国经济收官之际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3月29日,在汉口北市场,一名主播在直播平台直播销售一款洗手液。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30多个市场于3月28日全面开市运行,成为武汉首个恢复运行的大型商贸综合市场。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韩洁、陈炜伟、申铖、付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国经济社会再迎挑战。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回落,一些行业受到冲击。面对疫情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多月来,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
 
  寒随严冬去,春上柳梢来。3月末,春日暖阳如约而至,中国经济复苏的力量正在汇聚。
 
  复苏:疫情对经济影响是短期的、总体可控


 
  一组卫星遥感数据显示出这样的图景:
 
  中国正在亮起来——近期中国夜间灯光数据正在回升。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随着人们有序返岗复工,灯光亮度不断提升。
 
  交通正在忙起来——3月中旬相比2月下旬,渤海湾至长江口,以及北部湾区域,船舶航迹明显延伸。
 
  耕地正在绿起来——中国六大冬小麦主产区,冬小麦长势持平或好于去年的占比接近九成,总体好于常年。
 
  璀璨的灯光、忙碌的交通、增绿的大地,正是中国经济在这个春天逐步恢复生机活力的信号。
 
  谁也不曾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开年便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一季度中国经济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数据显示,前两个月,投资、消费、出口、工业等主要指标都出现两位数下降,失业率也出现阶段性上升。
 
  “可以说这次疫情冲击的广度和深度是超预期的,但从主要指标变化的性质及走势看,疫情冲击是短期的、总体可控的,而且部分影响反映了抗击疫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需放大其负面影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
 
  盛来运分析,1月至2月农业、工业、投资、贸易等主要指标占全年比重较小。通常下半年经济总量占全年55%,上半年占45%,其中一季度仅占20%左右。只要二季度后经济加快恢复,就有机会弥补1月至2月的经济损失。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两个多月来,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正在加快恢复。
 
  “2月10日复工,3月3日复工率达到100%,已经完全达到‘疫’前水平。”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告诉记者,徐工指导供应商安全复工,科学调整生产计划,力保长线产品、关键产品、市场急需产品供应,抢抓海外订单,复工以来各项指标“日日看新、日日看高、日日看好”。
 
  徐工是复工复产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全国除湖北外的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95%,中小企业复工率超70%。全国重点外贸企业已基本复工,产能恢复率超过70%的重点外贸企业占比已达7成。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复工率超过99%,餐饮、住宿、家政等企业的复工率分别达到80%、60%和40%。
 
  “上海的街道上行人慢慢多起来,越来越多的餐馆和咖啡馆开业。”德国《明星》周刊网站的报道观察认为,最坏的情况似乎已经过去,中国正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韧性: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


 
  3月28日上午10点,中欧班列(武汉)X8015/6次运载50只集装箱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始发。班列将从阿拉山口出境,预计15天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这是自疫情防控以来,从武汉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标志着中欧班列(武汉)恢复常态化运营。
 
  中国经济也如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寒意,冰雪总会消融,春天终将到来。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面对疫情冲击,党中央科学判断,道出中国经济化危为机、长期向好的韧性。
 
  韧性源自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
 
  回首过往,从九八洪灾、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到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总能在攻坚克难中化危为机。
 
  依托联保联供协作机制,累计向湖北调运生活必需品超7万吨;重要物资国家统一调度,口罩从“一只难求”到“日产过亿”;社会各界齐动员,截至3月21日,全国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达1218亿元……此次战“疫”,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力量再次让人惊叹。
 
  “这次疫情毫无疑问证明了中国制度的优势。”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评价说,中国依靠自身制度成功抵御了风险,控制住疫情。中国经济活动逐步复苏,中国社会正一点点恢复常态。
 
  韧性源自大国经济的坚实基础——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中国经济与2003年时相比更具韧性。”《南华早报》网站文章做出这样的判断。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今天的中国,经济体量已近100万亿元,应对冲击的能力更强,发展的韧性也更强。
 
  即便遭受疫情冲击,我国无论是医疗防护和日用物资,还是水电燃气等综合保障,以及钢铁、化工、交通等重要基础产业,都维持正常运转。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3万亿元。这都显示出大国经济强大的供给能力、适应能力。
 
  韧性源自空间广阔的国内市场——
 
  零售巨头开市客(Costco)将在上海开设中国大陆第2家门店;丰田将与一汽合作,在天津投资兴建电动车工厂;星巴克将在江苏昆山投资1.29亿美元建造绿色环保的咖啡烘焙工厂……面对疫情冲击,一批有战略眼光的跨国公司没有止步,反而加快了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
 
  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超40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强大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
 
  不免有人担心,疫情影响下,餐饮、旅游、汽车等消费被抑制,消费领域能否承受冲击?
 
    而事实是,虽然疫情对传统消费造成较大冲击,但线上消费等爆发式增长。前两个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生鲜电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等新模式新服务快速扩张。国家统计局专家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约1.5万亿元,有望在疫情结束后逐步释放,出现消费回补甚至报复性反弹。
 
  越是困难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疫情没有伤及‘筋骨’,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盛来运说,我国防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已经走出最困难、最艰巨的阶段,企业复工复产积极有序推进,经济运行加快回归常态,疫情冲击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攻坚: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020年全球经济前景将是负增长,衰退程度至少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严重,甚至更严重。”针对全球疫情发展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如此判断。
 
  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对国内一些企业而言,刚刚通过国内疫情“上半场”的考验,国际疫情“下半场”的难题已来临。
 
  “3月初,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公司生产贸易额大幅恢复。然而,由于全球疫情加剧,客户跳单、取消订单的比例达70%至80%。”厦门金信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平说,3月中旬以来,公司还没有接到一个外贸订单,“让人担心”。
 
  外部环境越复杂,越要坚定不移干好自己的事,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落细既定政策,在攻坚克难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让“饭碗”端稳端好——
 
  1239亿元!这是2月份我国企业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保费单位缴费的“减负账单”,预计2月至6月减免额度将超过5000亿元。
 
  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扩大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政策受益面……一项项政策发力稳就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稳固市场主体基本盘。
 
  纾困解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用好用足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扩大出口信贷投放,开拓多元化市场,加快压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多举措为企业“补血”“减负”“拓空间”。
 
  “我国提高了超千项产品出口退税率,公司总出口量的98%都可因此受惠。”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李康志告诉记者,这一利好今年可增加退税额1140万元,帮助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争取更多海外订单。
 
  深挖潜力,积极有效扩大内需——
 
  江苏南京向居民发放3.18亿元消费券,浙江杭州发放16.8亿元消费券……近期,多地发放的消费券成为百姓“买买买”的推手,促进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
 
  北京至雄安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公路项目加快推进, 全国重大铁路项目、重大能源项目、重大外资项目基本复工……截至3月20日,各地1.1万个重点项目复工率为89.1%。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超万亿元专项债投向各地,为扩大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调控,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
 
  “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意味着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将更加有力有效。
 
  关键时期,需要关键举措;共同命运,需要共同应对。
 
  “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近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并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采取共同举措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士气。
 
  寒冬已过,春暖花开正当时。历经这场疫情大考,各行各业复苏的力量正化作中国经济迎难而上的铿锵脚步,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勇往直前,并继续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湖北公务员招录计划增加两成
湖北公务员招录计划增加两成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武汉3月29日电(记者梁建强、李伟)公务员招录计划增加20%、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公开招聘20000人充实基层服务力量……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对2020年扩大招录招聘规模明确了具体要求。

  通知显示,2020年湖北省公务员招录计划增加20%,选调生招录计划增加50%,事业单位招聘计划30000名以上,鼓励县乡机关积极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除按规定需要优先录(聘)用的人员外,各级事业单位2020年和2021年空缺岗位主要用于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含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面向湖北高校及湖北籍高校毕业生开展专项招聘。

  公开招聘20000名基层教师、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社区(村)专职工作者等充实基层服务力量。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健全参军入伍激励政策,大力提高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

  同时,扩大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2020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录2000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录80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录3600名。

 
感知春天
感知春天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3月28日,市民在汉口江滩公园休闲。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湖北武汉,人们来到户外,感受春天气息。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山城之春,如约而至 重庆“烟火气”有序回归
山城之春,如约而至
重庆“烟火气”有序回归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重庆3月29日电(黎华玲、游旭东、王利文)线上注册并填写健康档案,然后测体温、排队,约半小时后,蓝先生一家终于进入了重庆洪崖洞。近日,关闭近两个月的洪崖洞景区恢复对外开放。

  洪崖洞景区位于嘉陵江畔,是一处典型的“山城”吊脚楼建筑群。夜晚的洪崖洞灯火辉煌,光影错落,近年成为中国知名“网红”景点之一。

  “为了吃重庆老火锅,我们一家三口从成都开车过来,正巧碰上洪崖洞对外开放,肯定要进来拍照留念的。”蓝先生感到,成都、重庆两地的生产生活正逐步恢复正常。

  街头巷尾,车流、人流逐渐增多,城市的“烟火气”在明媚春光中有序回归。晚8时许,洪崖洞落差达70多米的吊脚楼在江水的映衬下格外迷人。

  洪崖洞商业街内,火锅店的人气最旺,店外已经在排队取号。熟悉的碰杯声中夹杂着火锅翻滚的冒泡声,备菜区的师傅利索地将切好的毛肚、牛肉平铺装盘。景区4楼一家特产店中,游客正在挑选火锅底料,店老板高兴地说:“开门见喜!”

  邻近洪崖洞,是重庆解放碑商圈,16个百货商超和购物中心已全面复工。一家美妆专柜营业员说,本周末已接待数百名游客,“希望早日摘下口罩,有更多小姐姐来店里撸妆!”

  解放碑好吃街内一家盐水鸭特色店外,顾客们有序地排起长队。居住在20公里外的徐先生说,这段时间“遭憋惨了”,趁周末专程来买美食。

  春光融融,鹅岭二厂文创公园也迎来了一批游客。自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取景后,这里成为文艺青年的打卡胜地。经历近两个月的“闭关”,二厂再度开园。因“列车穿楼而过”蜚声中外的李子坝轻轨站,观景台处出现了游客身影。

  如今,重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从二级调整为三级。为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实体商业发展,重庆市推出系列提振消费措施,为城市经济按下“启动键”。截至目前,重庆5大商圈33个购物中心、31个百货商超有序复工,客流量逐步增加。

  中国三峡博物馆、大足石刻、武隆仙女山等景点景区也开门迎客。此外,有着重庆“夜经济风向标”称号的九街也恢复生机。烧烤、夜啤酒、夜市,生活气息逐渐浓郁起来。“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重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大九街片区目前的复工率约九成。

  山城之春,如约而至。

 
他们,争分夺秒与病魔较量
他们,争分夺秒与病魔较量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董瑞丰)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病毒“摸底”、药物和疫苗研发、防控策略优化……在抗击疫情的另一条战线上,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与时间赛跑。

  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他们争分夺秒攻关,让战“疫”更有底气。

  亮剑病毒:50小时的军令状


  “3月份没这么紧张了,一般凌晨一两点可以睡觉。”任丽丽说。在这之前的两个月里,她和团队成员熬过20多个通宵。

  任丽丽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病毒测序、试剂开发、血清研究,她所在的研究所,多次抗击疫情中都是一支核心科技支撑力量。

  接到从武汉小心翼翼运来的病毒样本,任丽丽所在团队立下军令状:50个小时内,搞清样本里到底有什么疑似病原!

  就像战士听到冲锋号。提取核酸、“打”成片段、加上接头、基因测序,一支8人的精干队伍,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与兄弟单位“背靠背”按时拿出结果。

  为确保数据万无一失,任丽丽采取了最稳妥的操作分析策略。

  对于技术,她很有把握,就是体力消耗大。她自诩身体“能扛”,但看到同事三四天连轴转,腰疼得只能蹲着休息片刻,心里不禁发酸。

  “不拼不行。我们要及时拿出科学数据,支撑一线检测和防控。”任丽丽说。

  面对疫情,在坚持科学性、确保有效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尽快拿出切实管用的研究结果,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在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钟武的实验室里同样不眠不休。他所在的团队,曾在多次流感疫情期间完成抗流感药物的快速研发和国家药品战略储备任务。

  通过虚拟筛选从5万多个化合物中遴选出5000个左右潜在药物,再逐一进行体外病毒活性验证——1月初以来,钟武团队与合作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志红团队已在P3实验室完成200多个药物的活毒评价,并推荐20余个潜在具有临床价值的品种。

  他们的数据,是开展临床试验与否的首要依据,得非常靠谱才行。3遍分析如果还不够,那就做5遍。

  要得到一个药物的数据,从头到尾最快需5天。为加快进度,钟武启动“车轮战”,上午做完一批检测,下午紧接着做第二批,晚上再做第三批,滚动推进。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短时间内取得积极进展,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迎战疫情:“我们不能往后退”


  1月31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发了一条朋友圈:

  “没有哪次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科研攻关像这次这么压力巨大!每天汇报进展,每个人工作进度以小时、分钟计。没有除夕、初一,没日没夜做实验。一帮年轻人连班倒,我心疼他们,也感谢他们!”

  这可能是疫情发生以来严景华最焦虑的一天。抗体筛选之前一直顺利,凌晨两点多团队还在讨论方案,以为能出好消息,没想到白费了一周工夫。

  抗体治疗是将能清除病毒的抗体直接打入人体内,让人体被动免疫,这一方面可用于患者治疗,一方面也可用于健康人预防。但做抗体和做疫苗一样,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看着武汉的患者数量级往上蹿,心里着急,想赶紧做出来。”严景华的实验室大年初一以来就没停过。失败、继续,再失败、再继续,截至3月中旬,这个团队在重组蛋白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研发两个方面均已取得重要进展,正在为进入临床试验做扎实的准备工作。

  苦心志,劳筋骨,却不退半步。“我们就是做传染病的,我们不能往后退。”严景华说得很干脆。

  在这次疫情抗击中,中医药大放异彩。临床救治和科学研究同步进行,中医临床诊疗数据第一时间从隔离病房传出,据此总结中医证候特征和演变规律,优化诊疗方案,进一步指导了随后的救治和药物评价。

  抗疫亮点背后,离不开一套线下、线上结合,多需求兼容的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

  “从接到任务到平台上线只有5天时间。”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俊华说。尽管有过相关系统建设的经验,但这一次时间短、需求多,张俊华“压力山大”。

  既要收集病情症状,又要评价临床效果;既要满足科学规范,又要考虑临床救治的可操作性;对于不同药物的疗效,究竟采用哪些指标去评价……这些都需尽快定下来。

  根据前方救治的情况,需求随时调整,通常都是深夜来电。“就好像盖大楼,图纸却在不停变化。”张俊华说,“这种任务平时要干半年的,但现在不行,不能拖前方救治的后腿,顶着一口气也得把它磕下来。”

  平台终于按时上线!前方的舌苔、脉象资料传来了,中医药防治的临床全貌汇总了,张俊华和他的同事为一线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研制了首个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也为应急情况下中医药循证研究往前蹚了一步。

  主动请缨:“跟一线医务人员比不算累”


  勇担责任、尽锐出战。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大年初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浩给自己的医生朋友打了一圈电话,问了同一个问题:应对疫情,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

  过去15年里,刘浩一直在研究医疗机器人,希望终有一天世界上再没有难做的手术。“也许因为研究这个方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在这次疫情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医生。”

  远在广州的钟南山团队提了一个具体需求:“我们需要一个能做咽拭子采样的机器人。”

  临床一线的需求就是科技攻关的方向!咽拭子采样要求动作轻柔,对机器人的力度和精度有特殊要求,需要专门设计。春节假期,买不到采样工具,就用雪糕棒和棉签对着自己的鼻咽做测试。

  把一个月当两个月用,高强度推进下,机器人做出来了。“能不能到医院来调试?”医生询问。

  “有过犹豫,怕家里人担心。”刘浩坦承,但他还是答应下来,“既然做了,就要让一线的医生能用好”。2月24日,刘浩和同事从沈阳飞往广州,调试、磨合,一周后,临床试验显示,机器人咽拭子采样一次成功率大于95%。

  同样在广州,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捷凯正在帮临床医生解答一个问题:危重症病人肺泡里为什么有很多黏液?

  解答这些致病机理相关的问题,不仅需要陈捷凯在干细胞领域的科研积累,也需要他在疫情发生后紧急培育的小鼠动物模型。

  研发药物、疫苗,探究致病机理,都离不开动物模型,小鼠是其中需求量最大的一种。但小鼠对新冠病毒不易感,需要专门改写基因,让小鼠跟人类一样能感染并产生同样症状。

  这是科研攻关中低调却重要的一步,一步慢了步步慢。陈捷凯带领团队一头扑进研究中,他知道时间有多紧迫。35天!陈捷凯主导的技术路线,让一批合格的小鼠能及时“顶上”,与兄弟单位一起帮助我国突破药物、疫苗等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瓶颈。

  这35天里,通宵达旦是平常事。当被问到工作强度有多大时,陈捷凯却脱口而出:“一线医务人员最辛苦,我们相比不算累。”

  “不讲那些崇高的话。”他又补充,“只有抗疫科研攻关赶紧取得胜利,我们的亲朋好友、我们整个社会,才能避免更多生命风险。”

 
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应对疫情冲击
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应对疫情冲击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李延霞、刘红霞、张千千、申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为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宏观政策将从哪些方面着力?面对疫情的全球扩散蔓延,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应如何加强协调?

  “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的重要讲话,向国际国内传递明确信号。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优先保障疫情防控经费需求,给予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税费优惠政策,出台普惠性降费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向国内国际传递出明确信号,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宏观政策的对冲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为疫情防控、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支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说。

  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财政政策发力方向。

  “越是困难之时,越要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这些举措都是从财政支出端发力,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体现。”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表示,提高赤字率可以更好地补充财政支出发力的“弹药”。

  “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措施。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在国际上属于偏低,存在适度加杠杆的空间。”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表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如何更好发挥地方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作用备受关注。今年以来,专项债发行使用进一步加快。截至3月20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已达14079亿元,其中,发行专项债券10233亿元,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专家表示,通过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可以对稳投资进一步起到促进作用。

  杨志勇表示,鉴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较大,在适当提高赤字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特别国债。“从前两个月财政收支数据来看,地方财政吃紧,发行特别国债后,中央可以向地方增加转移支付,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地区渡过难关,助力经济恢复。”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货币金融政策是应对突发事件冲击、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超预期提供流动性、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货币政策及时出台,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阶段货币政策定下基调。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种类丰富多样、空间较大,有利于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目前多国央行已将存款准备金率降至零附近,而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处于适度水平,还有较大降准空间。

  一系列政策引导下,企业贷款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下降。2月份一般贷款利率5.49%,比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前下降0.61个百分点。“考虑到多国央行已将基准利率下降至零甚至负利率,我国存贷款利率仍有下降空间,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应是当前货币政策和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彬说。

  “‘灵活’或体现在政策工具及方向上。”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表示,例如继续推动专项再贷款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同时继续运用“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强化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下阶段货币政策方向,一方面要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说。

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携手应对。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永表示,为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国纷纷推出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措施,单个国家的政策措施旨在为本国提供公共产品,而各国联手则会形成影响面更广的全球公共产品。

  “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会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既符合本国利益,也符合全球利益。”他说,“能够为全球在‘危’中寻求和创造更多恢复增长的‘机’,进而阻止世界经济滑向衰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全球各国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共同进行流动性注入,防止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防止竞争性贬值。“与此同时,各方要在扩大需求方面加大协调力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全球疫情加速扩散蔓延之下,人流、物流、资金流受到一定阻隔,但各方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有着共同利益,承担共同责任,应该采取共同行动。

  “应该坚决预防和抵制以疫情防控为借口的贸易壁垒,共同遏制保护主义抬头。”他说,在全球经济危急时刻,中国已经表明态度愿意为全球经济稳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接下来还需要各方加强合作、携手前行。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军队社会团体管理工作规定》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
《军队社会团体管理工作规定》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近日印发新修订的《军队社会团体管理工作规定》,2020年3月24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规定》着眼适应时代发展、服务部队建设、强化制度约束,按照坚持从严管控、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分类规范、坚持压实责任的原则,对军队社团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规范完善,更具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
 
  新修订的《规定》共7章49条,修订内容主要是规范军队各类人员参加社团的基本条件,强调军队在职人员参加社团应与本人业务工作有直接联系;调整军队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社团、兼任社团负责人数量;规范军队管理的离退休人员参加社团的年龄界限,以及军队人员在社团党组织兼任职务问题;完善军队单位参加社团和社团活动相关规定,细化军队单位参加社团应具备的条件、可参加的数量,规范军队单位参加社团活动、承办社团活动、与社团联合组织活动有关问题;完善军队人员和单位参加人民团体、免于登记社团的办理办法;完善军队主管的社团管理相关规定;规范各级落实社团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责任,明确对违反规定人员和单位的问责处理办法,推动形成组织按《规定》审批、个人按《规定》执行、工作按《规定》运转的良好局面。
 
接力救治
接力救治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3月29日,医务人员将新冠肺炎患者转运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按照国家卫健委的整体部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所有的在院患者都将集中到该院中法新城院区,由来自北京的6支国家医疗队和同济医院集中收治。患者的转运工作3月26日正式启动,为期一周。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抗疫一线人员临时性补助奖金免个税 “税务讲堂”解读当前所得税热点问题
抗疫一线人员临时性补助奖金免个税
“税务讲堂”解读当前所得税热点问题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郁琼源)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如何进行一次性税前扣除?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结转如何申报?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取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其个税免税政策是如何规定的……国家税务总局“税务讲堂”第三课开讲,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叶霖儿在视频中详细介绍了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所得税政策进行深入解读。
 
  据叶霖儿介绍,今年2月6日以来,税务总局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围绕支持物资供应、支持复工复产、鼓励公益捐赠、支持防护救治等重点工作,先后出台了5项所得税支持政策。
 
  “支持防护救治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按照规定,两类人群可以享受支持防护救治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叶霖儿说,第一类是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对于直接接触待排查病例或确诊病例等工作相关人员,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天300元发放的补助;对于参加疫情防治的其他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天200元予以的补助,都可以享受免税政策。第二类是参与疫情防控人员。对于第一类人员范围之外,参与政府布置疫情防控任务的人员,取得按照省级及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标准发放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也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
 
  据介绍,考虑到目前相关人员正在疫情防治防控一线,其单位同样承担较重防治防控任务,为切实减轻有关人员及其单位负担,此次对上述人员取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优惠时,支付单位无需申报,仅将发放人员名单及金额留存备查即可。
 
  叶霖儿还对其他4项所得税支持政策进行详细解读:
 
  ——关于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一次性税前扣除政策。此次对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一次性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更加优惠,不受此前设备单位价值的限制。
 
  针对纳税人普遍关心的如何确定为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叶霖儿表示,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名单由省级及以上发展改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确定。上述主管部门确定具体名单后,税务部门将点对点做好宣传辅导工作,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关于困难行业企业所得税支持政策。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困难行业企业,包括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指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游览景区管理两项)四大类。
 
  值得注意的是,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当年收入总额扣除不征税收入和投资收益后余额的比例,应在50%(不含)以上。
 
  ——关于鼓励捐赠的所得税政策。叶霖儿解答了纳税人比较关注的3个热点问题:单位组织员工统一捐赠的,可以凭汇总开具的捐赠票据和员工明细单扣除;个人在捐赠时不能及时取得捐赠票据的,可以暂凭银行支付凭证等享受扣除;个人的捐赠支出可以在综合所得、经营所得、分类所得中扣除,在当期一个所得项目扣除不完的捐赠支出还可以在其他所得项目中继续扣除。
 
  ——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对湖北省境内的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代开货物运输服务增值税发票时,暂不预征个人所得税;对其他地区的上述纳税人按代开发票金额预征个人所得税的比例暂由1.5%降至0.5%。
 
  据了解,作为扎实开展税务系统“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具体举措,“税务讲堂”通过税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为纳税人上网课的形式,帮助纳税人、缴费人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规定及操作方法,确保纳税人、缴费人对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补短板、降门槛、抓落实 福建精准施策缓解民企融资难
补短板、降门槛、抓落实
福建精准施策缓解民企融资难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报道
 
  新华社福州电(记者秦宏)当前,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疫情影响之下,福建省相关部门和地区通过强化信用支持,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以制度促政策落实,有效保障了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信用赋能补齐民企融资短板


  “3月初,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协调下,兴业银行的3500万元贷款很快就到位了。”福州大昌盛饲料有限公司财务黄碧芳说,税务部门主动向银行推荐受疫情影响大、纳税信用良好企业,有效解决了公司复产难题。

  记者了解到,近期,福建省各级政府部门、政策性担保机构等主动为企业增信,降低银行风险,促进银企对接。这些措施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缺乏担保抵押等问题,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目前,福建省财政厅建立了风险分担资金池,为服务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外贸型企业的银行提供风险分担支持。福建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也主动取消反担保措施,为受困“三农”主体、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

  同时,由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福建省数字办牵头建设的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通过整合4000多个企业大数据指标构建企业信用体系,并发布合作银行金融产品信息,开通银企线上对接功能,使银企对接更加高效便捷。

  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以金融服务云平台为例,极大简化了银行贷款材料审核和银企对接程序。近期,该平台新增注册企业13000多户,发布融资需求1741笔。

促进创新降低民企融资门槛


  “为助推企业复工复产,我们推出低利率‘复工贷’,单户授信金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且申请不局限于抵押品,只要正常纳税小微企业均可申请。”福建海峡银行行长助理汤铭恒说,行里还新推出基于小微企业纳税信用、应收应付款保理融资服务的全流程线上贷款产品。通过差异化融资服务和降门槛、简流程、提速度、减费用、创产品,最大限度方便企业获得融资服务。

  创新是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途径之一。面对疫情影响,福建省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和成本,为受困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晋江市通过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增信效用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投入,全面提升“银担”合作创新扶持企业发展水平。当地重点保障供应链配套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商贸企业、科技成长型企业,创新了“商票质押融资”“土地保证金担保融资”“抵押物二押担保融资”“龙头企业(股东)反担保融资”“联合担保(再担保)”等五种“银企担”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晋江两家政策性担保公司累计担保金额超2亿元,居省内各县市政策性担保公司首位。

强化制度供给促政策落实


  总体对接情况、最新成功对接明细,政策性担保业务开展情况……在晋江市金融监管局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一日一报”文件中,各项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政策落地情况一目了然。

  晋江市设立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由金融监管、工信、商务等部门及各金融机构专班人员跟进,快速组织银企融资对接。

  记者了解到,根据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六稳”工作等有关政策,福建各地均制定了落实金融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措施和督导机制。同时,福建要求各银行业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在开展风险排查基础上,建立“疫情影响企业分类名单”,合理采取展期、延期、续贷,协商付息、避免罚息,调整还款还息计划等差异化服务,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这些措施的成效,将会纳入银行机构服务民营企业的评价。”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福建就出台了《福建省银行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激励评价暂行办法》,设置了新增民营企业贷款、新增民营企业贷款利率,目标制定和完成情况等12个指标,考察银行机构服务民营企业质量。

 
“春天来了,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沈阳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见闻
“春天来了,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沈阳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见闻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报道
 
  新华社沈阳电(记者陈梦阳、白涌泉)“终于找到活了!”3月下旬以来,辽宁地区气温直线上升,今年45岁的农民工杨延辉从老家营口鲅鱼圈回到沈阳近一个月后,近日找到了第一份活。虽然过去一个月几乎没什么收入,但一想到马上就有活干了,他忍不住兴奋起来。

  沈阳鲁园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之一,这里常年活跃着许多找活干的农民工。

  记者曾在3月初来到鲁园市场走访,那时受疫情影响,刚从老家回到城里“碰运气”的农民工“一活难求”,然而,记者日前再访这里时,形势已发生很大改变。得益于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好转,以及政府出台的各种复工复产扶持政策,这里的农民工正在从一个月前“根本找不到活”的状态慢慢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希望。

  “疫情防控形势趋好,许多家庭开始筹备装修,当前及过后一个时期,正是大量用工的时候,肯定会有活干的。”杨延辉平日里干得最多的是力工。记者在鲁园市场见到杨延辉时,他正坐在电动车后座上和同伴们一边聊着天,一边等活,彼此互相打着气。这之前的一个月,他一直在市场周围转悠“碰运气”。

  鲁园农民工工会工作人员刘艾东介绍,每年春节后是求职旺季,往年每天约有2000人来此求职,今年受疫情影响市场延期开业。为了帮助农民工度过这段求职“严冬”,鲁园农民工工会还与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市场联手,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一系列农民工网上就业服务活动。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趋好,原本计划五一恢复开业的鲁园市场提前开业了。目前,每天到市场等活的农民工已达200余人。

  3月21日,辽宁省出台政策,全省住宿餐饮全面恢复正常营业。不止鲁园市场,在沈阳市皇姑区长江南街的大型家具装潢商业街、浑南区临波路等农民工求职聚集较多的地方,往日热闹的场景也正在慢慢恢复。

  在长江南街上规模最大的金龙装潢材料城,顾客较3月初多了不少,商户们也忙碌了起来。一个卖灯具的商户告诉记者,这几天来选料备货的顾客明显变多了,一些家庭已重新启动装修计划。

  靠着一辆价值不到500元的“倒骑驴”,今年69岁的沈阳市民冷晏已在金龙装潢材料城拉了4年脚。提起这些天一点点变好的生意,他很高兴,“春天来了,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重疫之下美国华人生活变化
重疫之下美国华人生活变化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报道
 
  确诊病例人数冠居全球并迅速突破12万关口,死亡病例迅速攀升……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之重引起世界关注。

  然而,不管病毒如何肆虐,生活依旧要继续。对于素来注重饮食文化的美国华人来说,疫情下的温饱成为反映其生活变化的缩影。

  赵女士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经营餐饮生意。进入3月中下旬,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她没有选择,只能闭店,甚至取消了外卖服务。每天居家饮食,她突然发现,身为餐饮业者,没有了现成的菜单,自己竟疲于应付料理家人的一日三餐。她摇头苦笑,“给顾客做了这么多年饭,却不会给家人做饭了”。

  王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开有两家中餐厅,分别位于大学城和唐人街。疫情发生后,高校纷纷停课,客源大幅缩减,他暂时关闭了大学城分店。唐人街的分店也只保留了外卖部分。王先生感叹,若是疫情拖到第三季度,今年全年的生意恐怕都要泡汤。

  在全美范围疫情最为严重的纽约州和纽约市,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受冲击更加明显。大部分商家选择暂时停业,继续营业的商家不仅压缩了营业时间,商品也因货源所限减少了供应,其中餐厅和超市受影响最深。

  纽约市曼哈顿区唐人街的地标性中餐厅金丰大酒楼已经开业48年之久,内有800个座位,平时都是宾客如云、人声鼎沸,如今也被迫停业。为维持生计,纽约市36家中餐厅联合起来,以“抗疫懒人包,美食不打烊”为题,在当地中文媒体刊登整版广告,推广主力菜品,重点增加外卖收入。

  华人超市的情况要比中餐厅好些。3月上旬和中旬,多数华人超市尚能正常营业。进入3月下旬,受货源中断影响,陆续有华人超市关门停业。

  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唐人街,记者走访了仍在营业的几家华人超市门口。

  这些超市门口都有顾客在排队,由于当地政府提醒“保持社交距离”,队伍因人员间隔而排得特别长,有的甚至甩到三个街区之外。从开始排队到采买完毕,耗时一两个小时十分常见,而大家采买的东西都以蔬菜、水果、肉类和冷冻食品为主。

  相较于习惯实体店采购的中老年华人,年轻华人则成为网购的主要消费群。然而近期,以往品类齐全、运输快捷的线上物流和仓储因疫情受到制约,网购货物的送抵周期越来越长,“爽约”比率也越来越高,足见疫情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

  (记者夏林)新华社纽约3月28日电

 
欧洲疫情形势持续严峻,各国全力应对
欧洲疫情形势持续严峻,各国全力应对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报道
 
  新华社维尔纽斯3月29日电尽管欧洲各国严防死守,但新冠肺炎疫情28日继续扩散,形势依旧严峻,累计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突破两万,意大利累计死亡病例过万,英国破千。西班牙和爱尔兰创单日死亡病例新高,葡萄牙累计确诊病例破5000,塞尔维亚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创新高。

  截至28日,欧洲疫情最为严重的意大利,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92472例,累计死亡病例10023例;西班牙累计确诊72248例,死亡5690例;德国累计确诊超过52100例,死亡超过366例;法国累计确诊37575例,死亡2314例;英国累计确诊17089例,死亡1019例。

  德国总理默克尔28日在居家隔离期间表示,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让人无法松懈和放松疫情防控。目前无人能确定艰难时刻会持续多久,她呼吁德国民众保持耐心。她说,德国目前新增确诊病例数约每5.5天翻番,要采取措施,努力延长这一时间,避免德国卫生系统过载。

  法国总理菲利普28日表示,目前法国疫情发展很快,“防疫战斗刚刚打响,4月份前15天情况将会十分困难,甚至比过去两个星期更困难”。法国卫生部长韦朗当天说,法国已经为医护人员订购了超过10亿只口罩,这些从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来的口罩将在未来数周到数月内交付。

  英国目前正加速建设临时医院,首都伦敦一家由会展中心改建的临时医院即将完成,届时将提供更多床位。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28日在电视讲话中说,西班牙特别内阁会议29日将通过更严格的“禁足令”:从3月30日至4月9日,所有非核心产业工作人员必须留在家中,不得外出工作。

  意大利总理孔特近日表示,目前的“封城”措施将实施到4月3日,而为应对疫情从1月31日开始实施的紧急状态将按计划执行到7月31日。

  此外,希腊宣布自29日起暂停来往德国和荷兰的航班;爱尔兰规定所有人从28日至4月12日非特殊情况必须待在家中;马耳他规定65岁以上老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病的高风险人群28日起不得外出,教育机构停课时间将延长至6月底;塞尔维亚从29日起延长周末宵禁时间;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所有公园28日起停止对公众开放。

  (执笔记者:郭明芳;参与记者:陈占杰、于帅帅、石中玉、张琪、张毅荣、赵丹亮、袁韵、林惠芬、谢宇智、张家伟、陈晨)

 
湖北民航复航
湖北民航复航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报道
 
 
 
  3月29日,旅客进入湖北恩施许家坪机场安检口展示登机票。
 
  当日,湖北复航后的首架民航客机福州航空FU6779航班搭载64名乘客,从海航集团旗下的宜昌三峡机场起飞,直飞福州。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趋好,“暂停”约两个月的湖北民航也由此“重启”。根据中国民航局《关于恢复湖北省民航航班的通知》,3月29日零时起,恢复湖北省除武汉天河机场外其他机场的国内客运航班,恢复湖北省各机场货运航班。     新华社发(田代明摄)
 
在全球抗疫合作中中国展现了大国担当 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在全球抗疫合作中中国展现了大国担当
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报道
 
  新华社巴黎电(记者徐永春)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充分开展国际合作,向法国等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展现了大国担当。

  拉法兰说,在法国抗疫艰难时刻,中国向法国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与法国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法国政府和民众对此深表感谢。法国有句谚语,“困厄之际的朋友才是真朋友”。经过这次疫情,相信法中传统友谊将更加坚实稳固。

  拉法兰表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果断采取有力措施,法国医学界和科学界充分肯定中国所采取的严格举措,中国抗疫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都非常有借鉴意义。此外,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充分合作,有助于其他国家尽可能全面地做好防控工作。

  针对中法两国抗疫合作,拉法兰说,目前两国科学界在医药研发和老年患者看护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果,两国应继续深化学术交流合作。在国际层面,法中两国在共同抗疫过程中,应当及时梳理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流程,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流行病提供全球协调应对经验。

  谈到全球层面抗疫问题时,拉法兰说,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加强,人类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疫情影响,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26日举办,凸显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疫情的重要性,对未来战胜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别让胃中“幽灵”横行,“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别让胃中“幽灵”横行,“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融合报道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陈聪、黄筱、董小红、蔺娟、赵丹丹)疫情当前,分餐制再度成为热词。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而与共餐密切相关的幽门螺旋杆菌也再度引起人们关注。

  为何幽门螺旋杆菌有“一人得病,全家感染”之说?它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餐桌革命”对防控食源性疾病有何作用?

感染率超50%:一人得病,全家易感?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杆菌,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成人感染率高达50-60%。

  为何我国会有如此高的感染率?专家指出,“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是Hp的主要感染途径。前者即经由唾液传播给他人,后者即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传播。具体来说,平时长辈在给小孩喂饭时先自己咀嚼等行为,都会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

  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半年前,一位患有口臭的病人前来就诊,排除其他原因后,潘红英建议他去做Hp筛查,检查结果呈阳性。经过用药后,患者得到治愈,检查结果呈现阴性。但最近,这位患者又来了,Hp检查结果复阳。一问才知,他们是四口之家一起用餐,所以这名患者应是在治愈后,因为共餐而再次被传染。共餐与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的关系可见一斑。

  潘红英说,“一人得病,全家传染”的例子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家庭共餐制导致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唾液传染。此外,吃饭时用自己的筷子夹菜,也会增加共餐者的感染风险,而幼儿与老人更为易感。

胃中“幽灵”关乎群体健康


  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有多大?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微创中心医生伍映鑫说,Hp和一些上消化道疾病发生有紧密联系,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Hp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可增加2至3倍,而在发展中国家,约有63%的胃癌病例与Hp感染有关。

  此外,幽门螺旋杆菌的“战斗力”也很强。除胃黏膜外,人的唾液、牙菌斑和粪便中,都有Hp的“身影”。伍映鑫说,宿主感染Hp后,它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胃黏膜损伤,包括Hp定植、损害胃黏膜屏障、炎症与免疫反应、毒力基因造成的损害、感染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调节失衡所致的胃酸分泌异常等。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景南说,尽管多数Hp感染者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几乎所有Hp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可在部分患者中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伍映鑫说,鉴于幽门螺旋杆菌与多种癌症、炎症发生密切相关,因此一旦出现泛酸不适、饱胀等消化道症状,要及时就诊。而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尤其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实行餐具的消毒,推行公筷制、分餐制。

“餐桌革命”势在必行


  要避免幽门螺旋杆菌的人际传播,共餐制的危害不应忽视。潘红英说,除幽门螺旋杆菌外,共餐制还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的传播,比如甲肝、霍乱、戊肝、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脊髓灰质炎等,这些疾病在共餐的情况下都有传播风险。

  多位专家指出,随着疫情促使分餐制再度成为热词,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推行“餐桌革命”,守护“舌尖上的健康”。

  然而,这场“餐桌革命”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半年前,65岁的退休职工李阿姨从老家到杭州照顾孙子,因为一直有胃痛的毛病,儿子特意带她去医院做胃肠道相关检查,没想到却被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为了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家人,儿子提出家里用餐使用公筷,但李阿姨却觉得无法接受,“一家人还要用公筷、分碗碟,实在是太生分了,像外人一样。”

  潘红英就此指出,国人的这种传统习惯从传染病上说,其实是一种“餐桌污染”,因为这种方式存在病毒细菌交叉感染的可能。

  伍映鑫说,一些老年人确实可能会对分餐不适应,因此在推广“餐桌革命”过程中,科普宣传与制订规范同样重要。

  他说,我们需要把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传播途径给老人说清楚,相信能听明白的老人都会同意分碗筷、适度分餐。即使在家中,也最好实行公筷制,减少细菌病毒的相互传染。吃饭使用专碗专筷、夹菜使用公筷母勺的方式,尽量不要相互夹菜,这样是能够避免细菌病毒交叉传染的。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刘雅娟也提出,“餐桌革命”与个人健康息息相关,应该将“餐桌革命”作为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有关举措也很有益处。

  正如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所说,从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得出的经验和教训之一,就是被事实无数次证明正确的“预防为主”,特别是预防传染性疾病,分餐制、不随地吐痰,是重要的预防传染病方法。所以,我们号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实行分餐制,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舌尖防“疫”: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导致这些疾病
舌尖防“疫”: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导致这些疾病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融合报道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王秉阳、屈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人也留意到了舌尖防“疫”。近年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导致哪些疾病?该怎样有效预防和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亦即幽门螺旋杆菌胃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严雪敏表示,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呈螺旋状,可以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是一种能够在人体胃内长期定植并导致慢性炎症的细菌。严雪敏表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高感染率可能与共餐习惯有关。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是“病从口入”。因此严雪敏表示,践行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熬夜,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体内菌群失调,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最根本地避免患上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疾病。

  严雪敏建议,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勤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后洗手;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应主动与他人分餐;聚餐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如果怀疑感染了,如何检测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边志民说,首先推荐做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抗原检测,其次是C-13尿素呼气实验,如果做胃镜可以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测,还可以观察有无胃炎、胃溃疡、胃癌等情况。

  如果体检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该怎么办?边志民表示,不需要过度紧张,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两周以内的口服药物治疗达到细菌根除。但医学界认为,病菌并非一定需要根除,要与医生就自身指征探讨后决定。“应该积极预防,如果检测出阳性,建议遵从医嘱进行治疗。平时应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多分餐。”

 
分餐难在哪儿:专家谈改变不良用餐习惯
分餐难在哪儿:专家谈改变不良用餐习惯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融合报道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温竞华、王秉阳)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重新激起了大众对用餐健康风险的关注,幽门螺旋杆菌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也不断被提起。专家表示,小小细菌不容忽视,改变不良用餐习惯势在必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我国成人感染率高达50-60%,这意味着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携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副主任赵东兵介绍,这种细菌的传播与卫生、用餐习惯直接相关。

  他说,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排泄物里存活,如果带有细菌的排泄物污染了食物、水源等,就会造成传播风险。农村地区粪便污染造成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较多。

  在城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庭聚集倾向比较明显,经常是全家大人、小孩都感染,元凶就是共餐中的唾液传播:感染者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返流到口腔,不刷牙等不良的口腔习惯引起的牙菌斑、牙结石里也会有幽门螺旋杆菌。

  “好多人习惯用沾过自己唾液的筷子给他人夹菜。这是表达热情,实际上,给他人带去了健康风险。这就是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比例较高的一个原因。”赵东兵说。

  而幽门螺旋杆菌容易被忽视同时也很危险的一点在于,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并不知晓自身情况,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共餐传播了细菌。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地流行起一村一镇或百人千人大型聚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表示,此类做法有诸多危险,不应提倡。一方面,大聚餐人多近距离接触,很容易造成疾病传播,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厨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量饭菜、使用大量餐具,食品卫生与安全很难保证。

  非典时就已有行业协会和公共卫生专家呼吁改掉传统的共济一桌、共食一盘的共餐制,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说再度回归人们视野。有专家表示,分餐虽然对疾病的预防有帮助,但也要考虑到它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此外,中餐的烹调形式使得分餐实施起来较为麻烦。

  王培玉认为,提倡分餐不具有强制性,所以执行上存在困难。但要打破固有习惯、养成新的文明习惯需要长期、耐心的国民健康教育。

  那么,改变用餐中的不良习惯要从哪里开始?

  “在聚餐时努力提倡一人一餐盘,如果做不到,使用公筷、公勺也能够大幅降低疾病传播的可能。”王培玉说。经过近年来相关行业协会的大力提倡,公共场合聚餐已经有了一定规范。很多饭店会主动为顾客摆上公筷和公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众养成健康卫生的用餐意识。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陶夏平提出,各单位、公司和学校在鼓励自带餐具的同时,可健全相关配套设施,在食堂配备专人专用的餐具柜,为大家用餐提供方便。

  居家用餐又该如何培养正确习惯?固定餐具很重要。赵东兵建议,每位家庭成员(尤其是小孩)要有自己固定使用的碗筷勺,可以从颜色或形状上有明显区分,避免混用。

  有条件和意愿的家庭,还可以在饭菜出锅后,直接分到每位家庭成员的盘子里,“不仅能更好地避免病菌传播,还有助于均衡营养,限定食量,避免暴饮暴食。”陶夏平说,规范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尽量不吃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等也十分必要。

  “给孩子喂食时,大人不要用嘴吹食物,更不要用嘴尝试或咀嚼食物后再喂给孩子;孩子每次吃东西前都要洗手,吃饭时不玩玩具;保持就餐环境卫生,让孩子坐在餐椅上吃饭,大人不要追着孩子喂饭。”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主任王海俊说。

  赵东兵提示,家庭用餐不能忽视餐具消毒,应定期高温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消毒,“日常普通的清洗无法保证把细菌完全杀灭,必须经过高温消毒或消毒碗柜消毒才能杀灭掉。”

 
推行“分餐”,让小习惯带动大文明
推行“分餐”,让小习惯带动大文明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融合报道
 
  民以食为天,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前,围桌而坐,讲究的是团圆和美;而今,人们发现“万筷齐发”还会带来细菌、病毒以及巨大的感染风险。为了小家大国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分餐制势在必行。

  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因为传染性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平均感染人群已超50%。专家认为,中国之所以胃癌发病率高,跟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有直接关系,而高感染率又跟我们的合餐方式密切相关。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对既有饮食习惯进行一场大反思。

  许多人认为,合餐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不好改、改不好、不改好。事实上,分餐制并非西方人专利,其发明人正是华夏祖先。早在商周时期,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都采用分餐制,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许多历史壁画也描绘了一案一人、分餐而食的场景。到了唐宋,因胡人高脚桌、高脚椅的引进,围桌而坐才初露头角。直至清朝的“满汉全席”,合餐制才彻底流行。可见,分餐制并非西方“舶来品”,也并不违背中国传统文化。

  共用一桌菜,病毒跑得快。专家提醒,在海外疫情持续爆发、国内疫情尚未消除之际,合餐不仅存在新冠病毒通过餐具、唾液传播,进而引发疫情“二度抬头”的隐患;而且放之长远,即便疫情过去,“万筷齐发”依然是幽门螺旋杆菌、甲肝等借助混用碗筷蔓延的“帮凶”。聚餐追求的不仅是味道,也应兼顾安全。

  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按下“播放键”,餐饮业陆续恢复堂食。一些餐饮从业者认为,堂食分餐,西餐、快餐、火锅等相对容易,难度最大的是传统中餐。中国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即便摆型,也是传递中国菜肴之美的必要元素。不可否认,分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菜品的整体美观,会给上菜平添一道新流程,服务人员工作量变大,餐饮企业用人成本、餐具成本也会增加。

  然而,凡是改变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借助变通加以解决。让美味佳肴可品尝、可欣赏、可传情,需要给用餐方式来一次大升级:对于供餐者,要多创造一些适合分餐的特色菜品,隔离餐具不隔爱;对于摆餐者,要适时将菜肴分类,对于不适合分餐的菜品及时配置公勺公筷;对于用餐者,最重要的是提高卫生意识,在取用合餐菜肴时坚决不直接使用自己的餐具。只要安全、文明的就餐理念深入人心,使用公筷、公勺形成习惯,“改不好”的分餐之虑并非难以破题。

  以疫情为契机,形成现代饮食文化的更高文明,分餐制不仅是应急之需,更应是长久之计。

      (记者王琳琳)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战疫,没能亲近你相约,归来再款待 这个冬天春城人与红嘴鸥不一样的故事
战疫,没能亲近你
相约,归来再款待
这个冬天春城人与红嘴鸥不一样的故事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3月3日,一位市民在昆明草海大坝投喂红嘴鸥。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2月2日,昆明草海大坝综合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投放鸥粮。 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疫情期间,景区公园关闭,但春城人仍挂念这些老朋友。不仅有专人投喂,许多市民,甚至外地网友,在线下单给红嘴鸥点“外卖”……
 
  1985年冬天第一次大规模造访,红嘴鸥便与春城结下了不解情缘。35年来,春城人一直悉心守护着它们。只要有红嘴鸥在,昆明冬天就是暖的
 
   
 
本报记者庞明广
 
责任编辑黄海波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让许多与人类和谐相处的野生动物受到牵连——比如,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飞来春城昆明过冬的数万只红嘴鸥。
 
  1月27日一大早,红嘴鸥和往常一样,成群结队飞往滇池草海大坝、海埂大坝、翠湖公园……等待人们的投喂。
 
  但眼前的景象,或许让小家伙们发懵:以往人山人海的“老地方”,居然空无一人。正当它们“左顾右盼”时,景区工作人员正扛着一袋袋鸥粮赶来。
 
  尽管疫情期间景区公园关闭,不能与红嘴鸥相见,但春城人仍挂念这些老朋友。许多市民背来一袋袋鸥粮,请工作人员代喂。
 
  在投喂点恢复开放之后,被疫情阻挡在家的市民,甚至千里之外的热心网友,还委托快递小哥,给这些小家伙们送上一份份鸥粮“外卖”。
 
  自1985年冬天第一次大规模造访春城以来,红嘴鸥便与昆明人结下了不解情缘。这场疫情非但没让人鸥疏远,反而让彼此更加亲密,不离不弃。
 
红嘴鸥疫情期间不断粮
 
  近两个月来,张强干了一份令昆明人艳羡的工作——喂鸥。
 
  25岁的张强,是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草海大坝的保安。作为红嘴鸥在昆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草海大坝为防止人员过度聚集,从1月27日起暂停开放。从此之后,不让在此栖息的红嘴鸥挨饿,便成了张强最重要的任务。
 
  和市民游客拿着小包鸥粮投喂不同,张强的喂鸥方式十分“硬核”。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4点,他和同事先把300斤鸥粮扛到大坝上,然后拖着麻袋,把鸥粮均匀地铺到地上。
 
  空旷的大坝上,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围在张强身边,上下翻飞抢食鸥粮,场面十分壮观。“我在大坝工作两年多,这样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经历。”他说。
 
  张强第一次“硬核”喂食时,红嘴鸥还有点儿不适应。后来,几只胆子大的先试着飞下来吃,确认没有危险后,其它红嘴鸥才争先恐后地扑过来。
 
  几天下来,红嘴鸥完全习惯了这样的喂养方式。“早上我们还没到,它们就在大坝上等着了。”张强说,有些红嘴鸥甚至会跟在拉鸥粮的面包车后面飞,“它们聪明得很,知道车里有吃的。”
 
  在喂食时,有的红嘴鸥还会调皮地站到张强头上,等着他亲手把鸥粮喂到嘴里。
 
  张强的这份儿美差,让其他同事十分羡慕。有的同事原本在其他岗位,特意来找张强商量,希望能替他去喂一次。
 
  在草海大坝封闭的一个多月里,最让张强感动的,是许多专程来给红嘴鸥送食物的市民。
 
  “很多人惦记着红嘴鸥,怕它们饿瘦了。”张强说,有的市民一次就送来几百斤鸥粮。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3月3日,草海大坝再次开放。当天,大约1.6万人前来看鸥喂鸥。
 
  市民游客再次“接管”投喂任务后,张强就回到了本职岗位,继续负责维持大坝上的秩序。
 
  张强不善言辞,但对红嘴鸥却格外热情,对伤害它们的人也毫不手软。这个冬天,他在大坝上制止了20多起游客伤害红嘴鸥事件。
 
  “有的游客第一次看见红嘴鸥很激动,想抓住它们拍照。”张强不止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处理起来已经很有经验,“第一时间视频取证,然后马上报告森林公安,请他们依法处理。”
 
  3月底,养得膘肥体壮的红嘴鸥,开始陆续离开昆明,飞往遥远北方繁衍后代。“还是喜欢有它们在的日子。”张强说这话时,眼神里满是不舍。
 
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鸥粪
 
  许多赏鸥人曾有过这样的恐惧:成群的红嘴鸥在头顶上飞舞,生怕一不小心,成为被鸥粪砸中的“幸运儿”。
 
  但对47岁的环卫工人李刚来说,鸥粪砸到衣服上,甚至砸到头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每天,他和同事不仅要清扫草海大坝上的垃圾,还要当红嘴鸥的“铲屎官”——负责清洗落在地面上的鸥粪。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红嘴鸥来昆明越冬的日子,也是李刚和同事最忙碌的时间。早上6点,他所在的云南京环海洁公司,就要派出几十名环卫工人,先清扫大坝地面,然后清洗护栏、垃圾桶、雕塑等,把上面的粪便、污渍擦干净。
 
  “到了8点钟,游客陆续来了,看到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赏鸥环境。”李刚说,在所有清洁工作中,清扫鸥粪最辛苦。
 
  白天,鸥粪被太阳晒得又干又硬,普通扫把根本扫不动,只能等到夜里游客离开后,用高压水枪一点点地冲刷。
 
  草海大坝受疫情影响对外关闭后,李刚的“铲屎”任务反而更重了——没有游客,长达2.5公里的大坝,迅速被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占领。
 
  它们每天在大坝上散步、休息、吃鸥粮,地面上留下了大量粪便。
 
  “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鸥粪,白茫茫一片。”李刚颇为无奈地说,以前鸥粪不多,一个礼拜用高压水枪清洗两次就行。疫情期间每天都要冲洗,经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
 
  除了帮红嘴鸥“铲屎”,李刚还承担了很多消杀任务。因为会开车,每天都要驾驶环卫车,到辖区各家单位收废弃口罩。
 
  连续高强度作业,李刚看上去十分疲惫,但说到替红嘴鸥“铲屎”,语气一下子变得温柔。
 
  “我从小生活在滇池边,对红嘴鸥感情很深。”李刚说,前几年开旅游大巴时,外省游客一上车就问,“草海大坝在哪里?我们要去看红嘴鸥”。
 
  “红嘴鸥是我们昆明的城市名片,我们要保护好这张名片,把它越擦越亮。”他说。
 
 
“鸥粮比我们自己吃的还贵”
 
  79岁的退休老人张恒礼,在新闻里看到今年有专人投喂红嘴鸥,坦言心里踏实了许多。
 
  “今年的疫情,让我想起了2005年的禽流感。”老人说。
 
  自1985年红嘴鸥第一次造访昆明以来,张恒礼、王鉴沔夫妇,经常带着馒头去喂食。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张恒礼还经常给红嘴鸥拍照。
 
  2005年冬天,禽流感暴发,很多人不敢去喂。一个下雨天,天气异常寒冷,张恒礼在翠湖公园看到红嘴鸥没人投喂,小家伙们缩成一团,十分可怜。“我当时就急了,赶快回去叫上老伴来喂它们。”老人回忆说。
 
  喂完带去的馒头,根本填不饱这么多红嘴鸥的肚子,老两口更着急了。
 
  不久,张恒礼从一位朋友处听说,昆明市鸟类协会在圆通山上有个鸥粮厂,只要加入协会就可以免费领取鸥粮。朋友还专门叮嘱他,喂鸥是志愿的,没工资。
 
  “我心想,只要能让红嘴鸥吃饱,还要啥工资?”张恒礼说。
 
  当时,夫妻俩刚退休不久,身体还十分硬朗。于是,两人便加入了协会成为志愿者。
 
  那段时间,每天天还没亮,老两口便赶去圆通山领鸥粮,然后兵分两路,张恒礼骑摩托车,王鉴沔坐公交车,各带两袋鸥粮,赶往草海大坝。
 
  “我们家在北市区,坐车到草海大坝要一个多小时。提着那么重的两大袋鸥粮,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王鉴沔回忆说。
 
  此后,只要红嘴鸥来到昆明,老两口基本每天都要去投喂。越是遇到刮风下雨,去得越勤。
 
  “下雨天喂鸥的人少,更要去啦!”王鉴沔说,为了加快速度,两人都用双手投喂,也就没法打伞了,“整个大坝上经常只有我们两人,等喂完红嘴鸥,我们也淋成了落汤鸡。”
 
  不光喂鸥,老人还救助受伤的红嘴鸥。有一次,张恒礼看到一只红嘴鸥的脚,被渔线缠住。心急如焚的老汉,马上从坝上冲下去解开渔线。
 
  救出红嘴鸥后,张恒礼才发现大坝太陡,自己已经爬不上去了。幸好旁边有几位热心的游客,一起用力才把他拉上来。
 
  再后来,当地林业部门开始牵头管理红嘴鸥,张恒礼夫妇才结束“专职”喂鸥的使命。现在,老两口还在参与给红嘴鸥戴环志、统计数量等工作。
 
  在老两口的影响下,家人都喜欢上了这些小家伙。前几天,得知红嘴鸥要陆续离开昆明,女儿在网上买了几大袋猫粮拿去喂食。
 
  王鉴沔笑着说,平时都是喂些馒头、面包,这个猫粮是牛肉、鱼肉、骨粉做的,150元一袋,“比我自己吃的还贵,红嘴鸥回家要飞很长的路,得吃些有营养的。”
 
  “你不要觉得它们只是小鸟,其实非常有灵性。”曾多次救助受伤红嘴鸥的王鉴沔说,“每次放飞伤愈的红嘴鸥,它们总会依依不舍地回头看我。”
 
栖息地至今不许放鞭炮
 
  80岁的云南大学退休教授王紫江,是云南最早研究红嘴鸥的学者之一。
 
  “有昆明人的悉心守护,红嘴鸥不太会受到疫情影响。”老教授笃定地说。
 
  回忆起与红嘴鸥的初次相见,王紫江记忆犹新。1985年冬天,正在省外开会的王紫江,听说有一群陌生的水鸟飞到昆明城区,一直研究鸟类的他,急匆匆赶了回来。
 
  “红嘴鸥第一次进城时还很胆小,不敢靠近人类,但昆明市民对红嘴鸥非常热情,把自己吃的油条、馒头拿来喂。”王紫江回忆说,初次相遇,昆明人就让这群“陌生来客”,感受到了满满的爱。
 
  自此之后,王紫江便开始潜心研究红嘴鸥。为了解红嘴鸥的种群结构、生活习性等,他追随红嘴鸥的迁徙轨迹,最远到达过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畔。
 
  红嘴鸥每年如期而至,数量也逐年递增。但在1992年,红嘴鸥在昆明城区仅逗留54天便匆匆离去,这让当时担任昆明鸟类协会理事长的王紫江心急如焚。
 
  红嘴鸥不辞而别,成为昆明人的“心病”。昆明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千方百计把红嘴鸥留下来。
 
  为了探明红嘴鸥匆匆离城的原因,王紫江和其他几位专家乘坐快艇,进入滇池腹地探察。因为风浪太大,整船人翻落水中,王紫江差点丧命。
 
  老人回忆说:“当时我以为自己活不成了。”
 
  翻船事故没有让王紫江停下追问的脚步。他带队考察得知,这一年红嘴鸥提前离城,除了气候干旱等原因外,也和保护重视不够,红嘴鸥觅不到食物有关。
 
  在王紫江的带领下,科研人员摸清了红嘴鸥的食性,决定在云南大学校内面包房,生产红嘴鸥专用饲料,并在翠湖、南大桥等地投喂。红嘴鸥最终被留住了,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2005年,昆明市出台文件,准备解除禁放爆竹令,王紫江马上和多位专家联名给市委、市政府写信,请求否决这一决定。
 
  “红嘴鸥的听觉比人敏锐100倍,燃放鞭炮会直接影响红嘴鸥的栖息。”正由于王紫江的据理力争,时至今日,昆明市仍禁止在红嘴鸥栖息地燃放烟花爆竹。
 
  因为年事已高,王紫江渐渐淡出红嘴鸥研究保护的一线。他培养的一大批科研人员,已经接过他的衣钵。
 
  “红嘴鸥给昆明带来了生气。有它们在,冬天也是暖的。”王紫江说,像昆明这样,几十年来人与红嘴鸥和谐相处,全世界都很少见。
 
万人在线围观“云喂鸥”
 
  昆明人与红嘴鸥的感人故事远不止这些。每天写日记,记录红嘴鸥活动的退休工人刘震,热心于红嘴鸥科普宣传的中学老师杨明,双眼失明仍坚持在大观楼拍红嘴鸥的无名老人……
 
  在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内,有一尊老人与红嘴鸥的铜铸塑像格外引人瞩目:老人倚石而坐,深情注视着红嘴鸥,几只小鸥围在他身旁扇动翅膀,好像是在回应老人的关爱。
 
  塑像中的老人名叫吴庆恒。老人在世时,每到冬天,他几乎每天都会从城郊步行10多公里,到翠湖边投喂红嘴鸥。每月300多元的退休工资,一半以上都拿来给红嘴鸥买食物,而自己却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
 
  “海鸥老人”吴庆恒已去世20多年,他和红嘴鸥的感人故事,写入了小学语文课本。他对红嘴鸥的呵护关爱,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承。
 
  在草海大坝、翠湖公园、海埂大坝等恢复开放之后,仍有不少市民,甚至千里之外的热心网友,因为疫情阻拦,遗憾未能在红嘴鸥即将返回北方前,亲自去投喂。
 
  于是,昆明不少快递小哥,收到了许多“云喂鸥”的订单。不少人在线下单,委托快递小哥购买鸥粮“外卖”并帮助投喂。
 
  还有一位外卖小哥开了“云喂鸥”直播,现场接单,在大坝上直播买鸥粮投喂……一度吸引了一万多人观看。
 
  依依不舍的心情,还写在一张张订单的备注信息和一条条留言里:“人在上海,这单外卖是给我鸥兄点的”“希望明年能够自己来喂,辛苦了”“下次回来,一定好好款待你”……
 
疫忾同仇
疫忾同仇
湖北之外疫情最重地市温州战疫观察(上)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温州基层工作者恪尽职守、严格把关。黄瀚摄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浙江温州。这里是湖北省外,国内确诊病例人数持续位居首位的地市。
 
  我们以普通人物为视角,见证并记录下,这座城市的人民果敢坚毅、共克时艰的故事。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这绝不是温州人才有的经历。全国人民抗疫的战斗历程,注定写入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必定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没治好,政府能把我放出来?


 
口述:杨轩新|46岁|私企业主
 
整理:李坤晟|本报记者
 
编辑:黄海波
 

 
  直到转到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我才知道自己是浙江首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说起确诊这个事,得从我摔断一根肋骨说起。
 
  5年前,我和爱人来到武汉,做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生意。往年都是临近除夕,我们才回温州。今年读大学的儿子放假早,我和爱人决定提前回家过年。
 
  1月3日,我们从武汉开车出发,直奔老家温州永嘉。路上好像有点受凉,总感到后背有冷风吹来,当时以为只是普通感冒。
 
  第二天凌晨,到了永嘉县城后,在卫生院打了两天点滴。结果不见好转,体温一度烧到39℃。
 
  后来,我洗澡时摔了一跤。感觉胸口这块特别疼。当时并不知道,是肺炎闷到出不了气才晕倒的。
 
  我怀疑是肋骨骨折,就到温州市人民医院拍CT。骨折是真的,但同时查出肺里有阴影。
 
  我有点纳闷:过去肺没什么毛病,哪来的阴影呢?难道是……医生听说我从武汉回来,赶紧给我做核酸测试,结果呈阳性。
 
  由于具有传染性,我爱人也被一起收治入院了。
 
  1月17日,我俩都被转到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一开始我不理解:治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转院?每天被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围着,看着都吓人。
 
  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才知道自己竟是浙江省第一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这也是我们被转到六院的原因。
 
  从17日转院到24日出院,治疗刚好一个星期。我和爱人每人一间病房,她在我隔壁。让我欣慰的是,爱人和我一起从武汉自驾回来,一起吃、一起睡,但她的检测结果呈阴性。
 
  更安心的是,目前还没听说我传染了别人。
 
  身体最难受的时候,我以为挺不过去了。现在我自己总结,能顺利康复可能得益于心态好。在医院,我俩自始至终照样吃、照样睡,没有成天去惦记。
 
  当然,也可能是我发病早,不知道疫情这么严重,心里没那么重的负担。
 
  详细的治疗过程,我真说不上来。只记得一边打吊针,一边吃中药西药,应该算是中西医结合。
 
  印象最深的是每天都要吸氧。如果不吸氧,呼吸非常困难,胸口像压着块大石头。
 
  我每天关注疫情新闻,尤其是武汉的消息。当地的朋友听了我的治疗过程,有点羡慕——武汉医疗资源比较紧张,吸氧打吊针都要排队。
 
  在武汉,我住汉阳归元寺附近,和华南海鲜市场隔着一条江。我没去过那里,不知道怎么就被传染了。
 
  我出院那天正好是除夕。医院让我回家继续隔离。
 
  我让两个孩子到县城我哥家暂住,我和爱人则回农村老家隔离。
 
  刚出院时,胸口仍有些压抑。居家这段日子,我每天躺在床上测五六次体温。镇上卫生部门和六院的医生,每天打电话询问我的恢复情况。
 
  说来好笑,有几天眼睛充血,我打电话问医生。医生说,“手机看多了”。
 
  我挺注意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在家没事干,我就从一楼爬到五楼,再从五楼走到一楼。
 
  亲戚朋友免费送来饭菜,需要什么由村里负责购买。他们都知道我要补身体,经常捎些鸡鸭鱼鹅放在门口。
 
  居家隔离满14天。2月8日,我去六院复诊,结果一切正常。
 
  按说该解除隔离了,但农村人还是害怕,我懒得出去讨骂,干脆就安心待在家里。说实在的,眼下到处封闭管理,真想动弹,哪也去不了。
 
  在农村,有些事避免不了。我就知道有人说,“得了病是心肠不好”“没治好找歪门路跑回来”……讲什么怪话的都有。
 
  这些人说话也不过脑子,现在防控有多严,有病住院还能跑回来,那不是害人害己吗?
 
  复诊那天,说好救护车早上8点来接,我6点就起床了,等到9点还没来。打电话一问,车被拦在5个卡口之外,协调不了。
 
  我只好去村里开通行证,自己开车过去。好说歹说过了4个卡口,剩下最后一个关卡,说什么也不让走了。
 
  实在没办法,我只得下车蹚过一条小溪,又走了十几分钟,才上了救护车。
 
  他们也不想想,如果没治好,政府能把我放出来?
 
  武汉那面的生意,现在停业压力还能承受。当地员工暂时上不了班,办公场所是我们一个股东的物业。我自己租住的房子,听说现在有政策,房租可以减免两个月。我准备跟房东联系,看看他什么意思。
 
  如果疫情时间持续长,可能会考虑去其他地方发展。电梯生意哪都能做,靠的是质量和诚信。只是在武汉这几年,各方面关系处得比较顺畅了,到别的地方还要从头再来。
 
  (应受访者要求,杨轩新为化名)
 
 
17个医护围着他“团团转”


 
口述:戴建义|感染科主任
 
整理:顾小立|本报记者
 
编辑:李坤晟
 

 
  和新冠病毒的“搏斗”,一开始我有点“猝不及防”。1月15日,我到市卫健委开了电视电话会议——虽然早在去年12月,我已看到武汉有不明肺炎消息,但总觉得,千里之遥的温州,即使有疫情,也不会那么快。
 
  1月17日,凌晨5点多,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吵醒——领导通知,温州可能出现病例,马上来医院。
 
  我赶紧从床上跳起来,匆匆洗了把脸出门。到了医院我才知道,病人还没经过权威检测,但科室里的其他病人已全部腾空转移。领导让我们做好收治各项准备。
 
  我和同事们立马忙活起来。我先给科室里的护士做培训——这个病有什么特点,诊疗时要注意什么,跟她们一一交代清楚。科室里的年轻人,有不少30岁不到。我问他们,你们怕不怕?
 
  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几乎异口同声:“说上就上!”
 
  除了特别感动外,作为传染病专职医生,我们责无旁贷,一定要上。但旋即,又被一种莫名的忐忑不安包围——
 
  这毕竟是一种未知的病毒。
 
  我们这些第一批冲锋的“战士”,究竟会面临什么呢?
 
  等到晚上六点多,病人杨先生和他的妻子,终于被救护车送了过来。
 
  我第一眼看到病人的时候,有两个印象:第一,病人看上去气色不错。自己走到了诊疗室,让我松了一口气;第二是他的神情特别严肃。
 
  来不及多想,我上前询问病史,带他做各种检查。作为我们院的第一例病例,17个人的团队围着他“团团转”。各种设备应上的都上了,观察护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全方面进行。
 
  这个病人长期居住武汉市汉阳区。今年1月3日他从武汉自驾回到温州,1月4日出现了发热症状。不过他的病情恢复总体比较“争气”。一开始胸部CT照出来有些严重,后来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到了第七天的时候,核酸检测两次呈阴性,影像学、体温检查均正常,病人顺利出院。
 
  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这个杨先生并不“严肃”。他出院之后第一次来医院复查,还跟医生开起了玩笑。
 
  患者的生活原本是春光明媚的,新冠病毒的侵扰,让他们的世界暂时阴转小雨,甚至电闪雷鸣。
 
  许多病人从进院、治疗、恢复、出院,每一个阶段的状态变更、情绪变化,令人印象深刻。
 
  跟以前的病人相比,现在的病人都很“聪明”:他们有手机,没事的时候会自己百度“对症查症”,“判断”病情,时不时问我关于核酸转阴的专业问题。但在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绝封闭的病房里,他们最信任的还是我们医护人员。
 
  治疗过程中,许多病人见不到亲人。此刻,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我接诊过一位大姐,病症很重,腹痛腹泻,CT也不好。我们不断摸索完善她的诊疗方案,我天天给她打电话询问情况,后来终于好转。病人前几天过来复查,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戴医生啊,我在病房天天听到您的声音,却总不知道您长什么样子。今天终于看到您了,这是我十多天以来,最高兴的事。”
 
  说完这句话,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向我深深鞠了一躬。
 
  今年对我和我的女儿而言,都是特殊的一年。我要面对汹涌的疫情,女儿要参加高考。
 
  我暂时还没空关心她的学习。在她的“战壕”里,她正在为她的未来而努力;在我的“战壕”里,我正在为一群人的未来,争取胜利的曙光。
 
  说实话,现在我最希望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疫情早点结束。
 
  对我来说,新冠肺炎疫情过去了,还会面对其他各种各样肺炎的病人。作为一名职业医生,我这一辈子会不断和类似场景打交道。很多事情对我而言,只是日常。
 
  
 
真去隔离,吃的用的谁管?


 
口述:吴杰|38岁|警察
 
整理:王俊禄|本报记者
 
编辑:刘荒
 

 
  “我没有病,不需要隔离!”“这大过年的,你让我去哪儿?”“集中隔离麻烦不说,万一被感染了谁负责?我不去!”
 
  温州银泰百货的员工戴某,情绪激动地冲我反驳起来。
 
  她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集中隔离,我劝一句她顶三句。
 
  已经深夜1点钟了。考虑到病毒传染风险,我们没有进屋,就站在门口劝说她,尽快跟我们去接受隔离观察。
 
  我是温州鹿城区五马派出所的中队长。正月初一下午接到任务:查找一名戴姓女士。她是银泰百货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需要集中隔离观察。
 
  通过排查找到了戴某的联系方式,先让社区干部对其劝离。戴某在电话中告诉社区干部,身体一切正常,不需要隔离,还谎称自己现在没在市区。
 
  疫情无小事。经过调查发现,此刻戴某人在家中,就租住在本辖区一个小区内。等到了晚上,我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上门劝她主动接受隔离观察,如果坚持不走,就强制带离。
 
  开门后,戴某满脸不高兴。她对我们半夜找到家里来,有些意外。
 
  虽然戴着口罩,我并没有别的专业防护措施。心里有点打鼓,对方情绪激动,大喊大叫,会不会有飞沫跑到我眼睛里?有专家说,飞沫接触黏膜,很容易被感染。想到这里,我本能地退后了两步。
 
  为避免言语冲突,让对方尽快平静下来。我决定改变强硬策略,跟她来点“心理战”。
 
  “潜伏期是感觉不到的,万一感染家里人怎么办?”这时戴某的家人也醒了。我指着她的家人说,“你总得替老公和儿子想想吧。”
 
  她丈夫明白我们的来意后,帮腔说:“你去吧,不就是几天时间。在小区里进进出出,万一传染给邻居不是害人?”
 
  “真要去的话,你让我准备行李物品,那吃的用的,谁管?”戴某看家里人态度有变化,虽然嘴上仍不依不饶,行动上已经开始配合我们了。
 
  劝说用了半个小时,收拾东西又花了20多分钟。好不容易出了门,她又有些后悔了,竟一屁股坐在社区广场的地上,撒泼喊叫,真是让人头大。
 
  “你别喊了,要是把别人吵醒了,还不说长道短,以后你还在不在这里住了?”可能是我这句话比较在理,又是替她着想,戴某这才站起身说:“我不坐你们的车,自己走着去。”
 
  我们怕她再中途变卦,只好陪着她步行。可没走几步,她又想骑电瓶车……就这样反反复复,终于把她送到了隔离观察点安顿。
 
  如此近距离接触1个多小时,说不担心被传染是假的。但没有特别害怕。当时,温州确诊病例数还没有上来。
 
  之后对拒不执行隔离措施的,早就采取强制措施了。如果明知感染还不去隔离,甚至有可能被拘留。
 
  随后几天,温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多起来,防疫形势越来越严峻。正月初五,我的喉咙突然痛起来,还有点发烧。当时真慌了。我立即和家人紧急隔开,向单位汇报就医。
 
  当时心想,假如真被戴某感染了,那也是躲不开的事儿。就怕传染家里人,两个孩子都小,可千万别“中招”!
 
  我家离疫情集中的银泰百货,直线距离不到100米。这家商场有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租住在我们小区。
 
  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病毒已离我如此之近。
 
  好在是虚惊一场,我在医院经过检查化验,白细胞偏高,但排除了新型冠状病毒。又打了三天针,病就痊愈了。
 
  我自己还不放心,在家又自行隔离了几天。单位领导还特意了解戴某的情况,最终确认她也未被感染。
 
  说起干我们警察这行,一年到头,越是过节越忙。这次为什么会生病?可能是节前连续值夜班,疫情蔓延后又连续加班,身体免疫力下降了吧。
 
 
 
父亲竟没等新房盖起来


 
口述:赖玉丹|36岁|瑜伽教练
 
整理:李坤晟|本报记者
 
编辑:完颜文豪
 

 
  3月3日晚上,接到母亲电话。她哭着说:“你爸爸不行了。”
 
  “妈,你在说什么呀?”脑子像一下子炸开的我,根本不敢相信妈妈的话。
 
  从电话那头的哭诉中,我判断父亲出事了。但下意识地安慰自己,一定是母亲急得语无伦次,才说什么“不行了”。
 
  “妈,你千万别急!先打120。我马上回来。”
 
  “120来过了。你爸不行了。”
 
  ……
 
  母亲的情绪平复不下来。我以最快的速度开车往老家驶去。从乐清市区到琯头村大约20公里,急得我差点追尾。
 
  父亲怎么可能出事?两天前,我刚回去了一趟。当时,乐清刚刚结束交通管制。父亲是村里的网格员。村旁边有个小微工业园区。他的工作从之前守住卡口,变为现在给返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登记办证。
 
  那天中午,他回家匆匆吃了几口饭,就出门执勤了。现在回想没有什么异样。
 
  去年,我专门带他做了体检。核磁共振、CT、B超、验血……除了慢性胃炎,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平时,我住市区,父母和哥哥在琯头村老家。没想到那顿前后不到半小时的午饭,竟是我和父亲的最后一面。
 
  为什么他走得这么急,不给自己的女儿多一点点陪伴他的时间?
 
  据监控视频显示,3日晚上7点35分,父亲骑电动自行车去村口的新居民登记点执勤。7点45分左右,在距离登记点200米的地方,他先将电动自行车停靠,然后一头栽倒在路边。
 
  5分钟后,一名来自贵州的务工者发现了他,随即报警,跑到卡口喊人帮忙。
 
  8点10分,救护车赶到现场时,父亲已经离开了。等母亲给我电话,已近8点半。
 
  我的父亲叫赖小东,1955年出生,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上一辈六姊妹,只有他一个男丁。
 
  在农村,男丁稀少的家庭往往意味着缺乏劳动力。父亲从小就要去山上捡柴火,帮家里做农活。后来,家里实在困难,他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外出干活补贴家用了。
 
  从种地到开三轮车、开船、开小货车,父亲一辈子换过很多工作。因为没文化,干的全是起早贪黑的体力活。
 
  当年,母亲家里兄弟多,她排行又小,条件好不少。父亲总跟母亲感叹,我想读书没得读。你明明有书读,自己还不愿意读!
 
  前几年,父亲在村里当了一名网格员。因为文化不高,年龄大,他常常要请教同事,或是让我哥哥帮忙。
 
  同事们对他很好,总是耐心帮他。但老麻烦人家,难免过意不去。所以,父亲干起工作来,特别积极认真。
 
  父亲生前最后一个电话打给了同事。同事说,雨大,就别过来了。可他还是披上雨衣出了门。
 
  遇到问题,父亲总先检讨自己做得不够好。我和哥哥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不要占人便宜,遇事息事宁人。
 
  有时候,邻居到家里坐坐,捎来一些好吃的。他总要拿点东西让人家带回去。
 
  我曾想,虽然家里日子清苦些,但父母身体健康,一家人和和睦睦。可现在就像刚转个身,父亲就永远离开了。
 
  我最大的遗憾,是他甚至没等到家里的新房子盖起来。
 
  哥哥的婚事是父亲心里的结。在农村,娶媳妇先要建房子。可我们家上次建房子,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
 
  父亲总觉得,哥哥至今未婚,是他没尽到为人父的责任。他生前心心念念的,就是为家里建一套新房。
 
  听妈妈讲,我两岁的时候,家里的房子被台风刮倒。他们找亲戚东拼西凑,借钱建了房子。
 
  30多年前借钱建的房,预算捉襟见肘,材料能省则省,房子的质量自然称不上好。
 
  小时候,我家被村邻们称作“台湾岛”,意思是孤零零地立在田地边,四周没有邻居。
 
  因为房前屋后没有遮挡,每年刮台风的时候,父亲要用木条将窗户封死。现在我还能清晰回忆起,台风撞击在窗户玻璃上嗡嗡作响。
 
  几年前,我家就成了危房。二楼阳台的栏杆石料早掉了。每逢大雨,屋里就会漏雨渗水。
 
  这些年,为建房子,父母过得很节省。2018年,我带父母去了一趟横店影视城。这是我唯一一次带他们旅游。平时怎么劝,他们总说要省钱。
 
  去年,父亲终于推倒了老房子。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按照计划,新房应该已经开建了。
 
  这几天,我总在想,哪怕他只是亲眼看见砌好一层,那也好呀!
 
  最后的时光,他和妈妈还住在临时过渡的简易棚屋里。
 
  因为疫情,乐清交通管制。春节之后,我同父亲只见了两面。除了最后那顿午饭,正月初八,是他65岁生日。
 
  特殊时期去不了餐馆,也买不到生日蛋糕。那天,我们一家人坐在棚屋里,吃着母亲亲手做的炒面。席间,父亲还提到等疫情结束盖房子的事。
 
  现在,我只希望父亲在那边能过得快活些。不要再担心家里的事。其实,他把我们这个家照顾得很好了。
 
瓯城不孤
瓯城不孤
湖北之外疫情最重地市温州战疫观察(下)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2月8日,苏玛(左)和丈夫在高速路口值守。 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编者按:
 
  温州距疫情暴发地武汉千里之遥,却成为鄂外疫情“重灾区”。
 
  18万温州人在武汉经商求学;春节前后,近5万人从武汉返温,这背后是瓯汉两地密切的经济联系。
 
  温州人商行天下。嗅觉灵敏的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感知疫情。
 
  值得赞赏的是,危难之时,有人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毅然“逆行”,与武汉人民共同抗击疫情。
 
  温州是侨乡。温州疫情严峻时,在海外打拼的温籍侨胞纷纷自发加入家乡抗疫。当海外疫情快速蔓延,温州人又腾出手来,为疫情重点国家提供帮助。
 
  义利并举、善行天下,已嵌入温州人血脉之中。影视剧中的《温州一家人》是与命运抗争、抢发展机遇的“时代弄潮儿”;疫情下的温州“一家人”,是万众一心、襟怀世界、大爱无疆的“命运共同体”。
 
 
  
回温州,警惕救了全家人


 
口述:王力丰|51岁|商户
 
整理:魏董华|本报记者
 
编辑:刘荒
 

 
  现在回头想想,我当时的许多举动,救了全家人的命。
 
  我是温州瑞安人,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楼上做眼镜生意。说起来,也算不幸中的大幸——我们警觉得比较早,刚有风声时,就戴上了口罩。
 
  2004年,华南眼镜城开张,我是第一批入驻市场的商户。与华南海鲜市场一样,华南眼镜城也隶属于华南集团。
 
  海鲜市场在一楼,分为东西两区,中间隔着新华路。眼镜市场在二楼,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商户一百多家,也分为东西两区。
 
  在眼镜城100多家商户中,大概有20多户温州人。
 
  我们温州人喜欢海鲜,偶尔会去楼下海鲜市场,买点螃蟹、基围虾之类的,但不会去买那些野味。
 
  我最早开始戴口罩,是在去年12月31日。这天,我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看到,“武汉出现类似SARS感染病例”。
 
  经历过2003年“非典”,我当时就紧张起来,心里盘算着该如何应对。
 
  没想到,第二天有关部门就出来辟谣——“不是SARS,专家说暂时没有人传人”。我们老百姓哪里懂得这么多,以为就是一般肺炎。
 
  紧接着,元旦那天,楼下海鲜市场就整顿休市了。当时,眼镜城正常营业,大家偶尔还下楼去,围观如何整治卫生,打探疫情的情况。
 
  当时很多人还关心,这得整治多长时间,楼下商户年前能不能重新开业。
 
  直到接到通知,二楼眼镜城也要提前休市,这才感到大事不妙。按正常情况,眼镜城休市在1月20日左右。
 
  市场管理人员通知我们,准备提前一周休市。1月6日前后,又通知我们1月11日休市。
 
  6日左右,听市场里的人说,有几家商户感染,已经在住院。这时,一些小道消息越来越多,恐惧感也慢慢加剧。
 
  华南海鲜市场周边有三家医院。一些医生朋友说,每天都有不少人感染。我判断疫情不会那么轻描淡写,开始高度警惕起来——反正那几天也没有顾客,1月10日我就提前关门了。
 
  当时,儿子读书的中学15日才放假,课外培训班要等到20日结束。除了送儿子上学,我和老婆很少出门。
 
  由于所处的区域位置敏感,脑袋就要比别人多一根弦儿。当时,我已能明显感觉到,华南海鲜市场周边几个社区,出来的人相对少了,走在路上也神色紧张。
 
  但大多数武汉人没什么感觉。送孩子上学时,我也发现,地铁、公交、街上、超市里和往常一样,没什么人戴口罩。
 
  孩子回家还说,“为什么要戴口罩,班上其他同学都没戴,很奇怪。”
 
  “你别管别人了,自己戴好口罩!”我说。
 
  本来1月22日,我们回老家要办乔迁宴。15日的时候,我就打电话提前取消了。
 
  回温州是临时决定的。19日晚上9点多,我们睡前打开手机,查了下回温州的机票,看到20日航班还有票。
 
  “算了,我们还是回去吧,我明天给老师打个电话给孩子请假。”我和老婆商量。就这样,我们晚上10点多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飞回温州。
 
  20日,一个亲戚送我们去机场。我们全程戴着口罩。当时,听说机场管制比较严格了。
 
  不过,去到机场我们发现,只有几个人戴口罩。登机后,一名空姐看到我们,悄悄地说:“你们一家防护措施做得真好,我也想戴口罩,现在上面不允许。”
 
  从空姐的眼神里可以看到,她挺担心的。但因为是公共场合的服务人员,她佩戴口罩要遵照统一安排。
 
  飞机抵达温州后,我们坐上提前约好的车,直接回老家瑞安马屿镇儒阳村。  当时,从武汉回来的人员还没被要求隔离呢。不过,我还是比较谨慎,取消了所有应酬,也不让亲戚来上门走动。毕竟是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楼上做生意,相对会敏感一点。
 
  我们村有30多人从武汉回来,现在都没有被感染。眼镜城里有几个温州人,过年没赶回来。有的封城后想走走不了,有的轻度感染也没法回来了。
 
  今年生意肯定会比较难做。大家心情都是一样的,希望疫情早点控制住,市场能慢慢回到正轨。(应受访者要求,王力丰为化名)
 
 
 
去武汉,不能只做旁观者


 
口述:陈庆丰|45岁|眼科医生
 
整理:魏董华|本报记者
 
    林光耀|实习生
 
编辑:黄海波
 

 
  逆行武汉运送护目镜,免费帮助医护人员修理眼镜——从来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加入抗疫战斗中来。
 
  我和哥哥在武汉经营一家眼科视光门诊,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到500米。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工作生活节奏。我们提早给员工放了假。腊月廿七,我带着家人回到瑞安老家。
 
  除夕夜,突然接到武汉协和医院一位师姐的电话:“没有护目镜怎么办呀?医院已经有多位医生被感染,或者是正在隔离。”
 
  门诊平时很大一部分业务,就是验光配镜,加上温州和台州又是国内主要眼镜生产基地。当晚,我们就发动亲友,四下联系有库存的厂家。
 
  大年初一,我和我哥总共收购了将近3.3万副日用防护眼镜,满满78箱。虽然不是专业医用护目镜,但也能阻挡正面袭来的大部分飞沫。
 
  当天下午,我俩就跟着台州市邮政局专车,向武汉方向疾驶而去了。
 
  等第二天一早赶到武汉,各大医院早已派车等候我们。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在我们眼科门诊部门口,领取护目镜的车排起了长队。
 
  三万多副护目镜,一个小时全部发完。
 
  可还有很多人没领到。有一位女医生,看起来非常疲惫,黑眼圈很重,走路都不太稳。她一进来,就把医生的工作证给我看,说来领护目镜。
 
  我说全发完了。她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开始掉眼泪。
 
  我们哥俩懵了,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劝,赶紧把自己头上的护目镜摘下来,递给了她。这是我们手里最后两副。
 
  就这样,我们留在了武汉,继续筹集护目镜和其他医用物资。
 
  一开始,我们想采购有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医用护目镜,但货源极其短缺。
 
  我灵机一动,想到暂时用泳镜替代。泳镜防水,密封性良好,有的还能防雾。而且生产泳镜的企业多,库存量也比较大。
 
  很快,我联系到游泳镜行业协会的几位企业家,拉了一个50多人的企业主微信群。后来,又找到厦门市眼镜协会,请他们帮忙联系到医用护目镜企业。这些企业前后总共捐了14万副泳镜、护目镜给我们。
 
  我的眼科门诊就这样成了中转站,接收全国各地发来的泳镜和护目镜。武汉、黄冈、孝感等地的医院,开车到我这里取,就像在参加一场接力赛跑。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眼镜坏了无处修理。于是,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免费帮医护人员维修眼镜。
 
  没想到,和眼镜相关的问题还真不少。也许因为经常需要消毒,一直受到消毒剂腐蚀,有的人眼镜鼻托损坏脱落;也许因为护目镜太重,戴的时间久了,有的人眼镜腿被压断;还有的人镜片碎了……
 
  最让医生头疼的,是护目镜的起雾,有时连写医嘱都困难。很多医生私下里问我,这种问题能解决不?我尝试了好多法子,肥皂水、沐浴露、泳镜防雾剂、碘伏……效果都不理想。
 
  无奈之下,我换了个方式:将钢钉从上方刺入软壳护目镜内,然后把海绵固定在钉子尖上,最后用橡皮筋把左右两根钢钉的尾部拴住,这样就在护目镜里装了一个手动“小雨刷”——用手在外侧推一推钉子尾,钉子尖上的海绵就能把护目镜上的雾气擦除。没想到前线医生反馈,效果还挺好。
 
  由于整天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又闷又热,很多医护人员会出一身汗。汗湿了的鼻梁和两鬓,托不住眼镜。很多人的眼镜戴上后,下滑得厉害。
 
  平时遇到这种情况,用手一推,眼镜就复位了。现在他们可不敢,在病房里护目镜一摘,就有感染的风险。
 
  我千方百计想办法。最后,找到了硅胶的眼镜防滑套。将它套在眼镜腿上,可以稳稳地把眼镜别在耳朵后。没想到这么个小玩意儿,关键时刻帮了大忙。
 
  2月21日,我接到了一个紧急求助:安徽医疗队邹宏运医生眼镜不慎遗失,因忘了度数,要重新验光、配镜。
 
  我有些为难,邹医生在医院里,面对的是需要有创呼吸的危重病人。我与他正面接触有一定风险。
 
  不过,我最终接下了任务。为了保证安全,我头一次全副武装,穿上了防护服。验光的过程极其艰难,人不能靠得太近,行动又很受限制,我们触碰过的东西都要消毒,十分不便。
 
  原来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戴医用手套的工作如此折磨人,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前线医生工作不易。
 
  数以万计来武汉支援抗疫的医护人员,他们也有父母、孩子,谁不想在家里过个团圆年呢?相比他们,我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
 
  我只是觉得,如果很多年后,孩子问我在那场灾难中做了什么,我该如何回答?我不能只做一个旁观者。
 

 
  
在米兰,我经历过两次疫情


 
口述:胡允键|32岁|互联网创业者
 
整理:王俊禄|本报记者
 
    林光耀│实习生
 
编辑:完颜文豪
 

 
  3月6日下午,我和朋友在意大利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旁,支起了一个临时摊位——免费给来往的路人发口罩。为了吸引过往行人,还专门贴上了精心设计的海报。
 
  本以为买不到口罩的意大利人,会踊跃前来领口罩,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摊位附近,有一位卖艺者在弹唱,吸引了不少人旁观。我们摊位前却门可罗雀,偶尔有人好奇地看一眼。
 
  这批口罩约有5000个,是我们手头仅存的一批了——本是买来捐回国的,因为物流停运,就滞留在了意大利。
 
  截至3月10日,意大利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9220例,居海外国家首位。其中,约一半在伦巴第大区,而我就在伦巴第大区首府米兰市。
 
  之前还有2万个口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送给了米兰的华人华侨。现在剩下的这些,我们想通过免费送出的方式,向意大利人宣传戴口罩的重要性。
 
  摊位前有些冷清,我们只得拿着口罩,告诉过往的路人:“这里有免费口罩送给您。”
 
  然而,有些人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戴口罩。我给一个意大利人发口罩,告诉他:“病毒传染性很强,戴上口罩能保护你的安全。”
 
  他笑着摆了摆手说:“我身体很好,不需要。”
 
  有些人把我们当成靠免费发口罩为名,索要钱财的骗子。大教堂广场上有不少这样的骗术,我们因此被多次误解。
 
  热脸贴了冷屁股,我们有点儿丧气。好在也遇到了一些支持和理解的人。
 
  有一个20多岁的年轻小哥,在我们的摊位前停留了半个多小时,不停地拍照片和短视频。他说要上传到意大利的社交媒体上。
 
  他还说:“非常感谢你们,你们做的这个事情太有意义了。我要让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戴口罩的重要性,也让他们知道旅意华人在帮助意大利,我们一起渡过难关。”
 
  另外一些人的反应,也让我们感到暖心。比如巡逻的警察得知,我们在发口罩做公益时,很开心地接过口罩,并连声道谢。
 
  当地《晚邮报》记者还过来采访我们。说实话,当初筹集口罩时,根本没想到疫情会蔓延到意大利。现在,这批口罩竟在当地派上了大用场。
 
  3月8日,整个伦巴第大区全面封城。意大利总理孔特宣布,自1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封城。
 
  在意大利生活了20多年,我对意大利还算了解,封城并不能使我安心。
 
  封城头几天的米兰,餐厅和咖啡馆只能每天早6点到晚6点营业,保证人与人之间距离不少于1米。
 
  实际上,人们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我听说,已经有餐厅被罚款了。
 
  我在麦当劳看到,店里的服务员依然没戴口罩。可能是买不到,也可能是意大利人总觉得只有病人才戴口罩。服务员戴上,反而会使顾客感到不安。
 
  其实,每天跟那么多人接触,服务员们是最应该戴的。还有很多意大利人,没有太强的安全距离概念,见面时依旧行吻面礼。
 
  封城第一天,天气很好。米兰凯旋门旁的九头马公园里,仍旧有很多人在散步、锻炼,甚至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几乎没人戴口罩。
 
  意大利的新冠疫情致死率高,我们这些华人华侨很担心。最近,身边已陆续有人回国了。
 
  但是,近期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友好的声音,我听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实,我们华人华侨经历了两次疫情。第一次是国内的疫情,那时候一边采购物资捐赠给国内,一边遭受着老外的冷嘲热讽,还有商人想发中国的国难财。
 
  意大利华人华侨很多,向国内捐献防护物资很积极。我意大利语说得好,平时接触面也广,所以消息比较灵通。
 
  米兰的10来个商会都曾委托我,寻找防护物资捐回国内。还有很多留学生和我联系,他们从意大利的药店买到了口罩,希望通过我的渠道捐回国。
 
  1月30日那天,我们和一家意大利公司联系好了,一次性购买将近200万个欧洲标准FFP3规格口罩捐回国内,谈好了价格,每个0.38欧元,但对方要求全额打款后才能发货。
 
  忙活了一上午,终于凑齐了70多万欧元现款后,对方突然说要提价。  一天之内,口罩的报价从0.38欧元提到0.6欧元,之后又变成了0.9欧元,最终成交价1.3欧元,价格翻了好几番,我感到又生气又无助。
 
  在当地华人华侨的赞助下,经我手帮忙联系收购、货运的防护物资,先后搭乘3架货机包机从比利时布鲁塞尔发回国内。
 
  而现在,我们又经历着第二次疫情。这些天,意大利确诊病例井喷,整个国家已是一罩难求。意大利的医疗系统效率本身就低,现在已不堪重负,医护人员和床位都严重不足。
 
  身边有朋友疑似感染了,症状比较严重。他连续打了3天的急诊电话,直到第3天晚上,才被救护车拉到医院,第4天被确诊。
 
  他能住进医院是幸运的。现在意大利医院对病人,都是选择性地收治,很多人出现了症状,得不到及时检查和救治。南部的那不勒斯,有病人直到在家中去世,也没等来救护人员。
 
  中国和意大利的直航取消了,有些侨胞们购买了莫斯科、法兰克福或迪拜等地的中转航班回国。他们这样迫不及待回去,是考虑到待在意大利,生命安全没有保障。我觉得也不能指责他们。
 
  我们海外华人华侨,都有一颗中国心: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捐钱捐物,齐心抗疫。现在,我们在海外感到很绝望,生命安全得不到保护,想回国自然是很多人朴素的心愿。
 
  真希望国内同胞不要歧视海外回国的侨胞们,也希望国家能让他们顺利回国,并提供隔离和医治的场所,避免病毒在本地传播。
 
 
 
不管哪国人,首先我是医生


 
口述:苏玛(毛里求斯)|31岁|医生
 
整理:魏董华|本报记者
 
编辑:黄海波
 

 
  看到医院工作微信群招募志愿者,我和丈夫的第一反应就是,报名!原因很简单,不管我是哪个国家的人,首先我是一名医生。
 
  这场疫情,对于很多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说,一开始确实有些恐慌,很多人第一时间回国了。但我和丈夫不愿意就这样离开。我们知道,一旦走了,心里一定会不安。
 
  我是毛里求斯人,中文名叫苏玛,已经在温州生活了12年。
 
  2008年,我到温州医科大学读书,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后,进入温州和平国际医院做外科医生。
 
  我和丈夫在北京认识。他是巴基斯坦人,中文名叫豪孟德,如今也在这家医院做骨科医生。
 
  医院招募的第一批志愿者,主要是中国医生,他们被派去了温州一家重点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医院。  我和爱人作为第二批志愿者,2月1日开始进驻温州南高速口,提供医疗援助服务。
 
  执勤时,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像疫情一线的中国医生一样。每天执勤四五个小时,甚至更久。
 
  我的工作是筛查体温异常的人。如果有人体温超过37.3℃,将被送到临时设置的隔离点。
 
  如果发现持续高温,或者有明显的流感症状,我们会呼叫救护车,把他直接送去医院,确保不和外界有过多接触。
 
  父母很担心我和丈夫,每天打电话来劝我们回去:“快回来吧,中国疫情这么严重,不安全。”
 
  他们之所以这么害怕,主要是从国外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夸张和不完全真实的信息,甚至还有不少假新闻。
 
  意识到这点后,我们开始考虑把自己见到的真实情况,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到海外。
 
  起初,我每天在朋友圈发布一些信息,还有如何预防的小知识。同时,我也在脸谱账号上发布,很多外国朋友点赞和转发。他们留言问我真实的疫情,我都会逐条回复。
 
  一开始有外国网友不相信,觉得我们在中国,肯定替中国政府说话,甚至污蔑我们收了中国政府的钱。我很生气,开始和他们辩论。
 
  我丈夫问他们,你们知道武汉在哪里吗?不知道就去谷歌地图查一下,这可不是一个小镇或者小村庄,而是一个人口上千万的大城市。
 
  你能想象像纽约这样的城市,封城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政府想方设法阻止疫情蔓延,更想让国外的人,正确看待这场疫情。
 
  我和丈夫在自己的“脸谱”上,每天更新疫情信息,比如死亡率、感染人数,以及各地采取的举措。
 
  从最初家人劝我们离开,到后来很多国外网友鼓励我们坚持,周围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真实信息抵达海外后的效果。
 
  中国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中国遇到困难,我们要和她站在一起。现在,海外疫情蔓延,我和爱人带着中国经验,回到各自国家继续投入抗疫战斗。
 
 
有点“蔫”的家禽市场,如何重新“飞”起来
有点“蔫”的家禽市场,如何重新“飞”起来

( 2020-03-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养殖户杨棚图在农场里喂鸡。抗击疫情的同时,浙江省诸暨市针对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开展服务,杨棚图农场里因疫情影响积压的五千多只鸡、十万多个鸡蛋,全都卖了出去。 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本报记者刘梦妮
 
责任编辑刘荒
 

 
  “不想再提那些伤心事了。”在被问到疫情带来的损失时,山东临清的养殖大户杨海洪说。
 
  1月下旬,随着疫情在全国蔓延开来,一些地方纷纷采取限行、封路等强制措施和手段,防控疫情扩散。交通的阻断,给家禽养殖业带来重创。
 
  杨海洪就在那时,亲手埋掉了上万只肉鸡。
 
  “初步测算,从疫情暴发到3月15日,我国家禽产业主要品种,饲养环节损失了150多亿元。”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秘书长宫桂芬说。
 
 
“饿起来,不给饲料只喂水”
 
  2月10日,杨海洪请人挖了一个大坑,把两万多只活鸡扔进坑里,洒上石灰消毒,再用土填埋。
 
  那一天,是他感觉最困难的时候。
 
  “从初二开始,饲料就进不来了。眼看着库存越来越少,心里也越来越着急”,杨海洪向记者聊起,自己是怎么决定“埋鸡”的。
 
  一开始,他选择逐渐减少给鸡喂食。实在没有饲料了,又不知道疫情啥时候结束,饲料能不能补得上,只能狠下心“处理”这两万多只肉鸡。
 
  疫情暴发时,杨海洪存栏的还有6万只蛋鸡,同样也需要饲料。他所采取的办法,就是给它们强制换羽。
 
  所谓强制换羽,就是“饿起来,不给饲料只喂水”,这样蛋鸡将停止产蛋、体重下降、羽毛脱落。坚持半个月后,再给蛋鸡重新喂食,逐渐增加饲料,再过半个月,鸡会慢慢长出新的羽毛,进入下一个产蛋高峰。
 
  “现在养鸡,一般不会强制换羽。我当时也是没办法,饲料实在买不到啊。况且就算想方设法搞到了饲料,鸡蛋照样运不出去,不好卖,还是一样赔钱。”杨海洪叹息。
 
  他不得不用强制换羽的办法,让鸡停止消耗饲料、停止产蛋一段时间。由于肉鸡无法强制换羽,只能忍痛埋掉了。
 
  同样的困境,湖北养殖大户丁庭辉,则选择给蛋鸡减少饲料。“知道强制换羽,可我没有弄过,担心效果不好。”
 
  丁庭辉养了18000只蛋鸡,一天要消耗3600斤饲料。那段时间,饲料减到2000斤,只能喂个半饱儿。“我当时想,鸡能保命就谢天谢地了。”
 
  饲料减少后,产蛋率有所下降。即便如此,由于交通管制,这些鸡蛋一直卖不掉,只能堆在库房里。
 
  “春节和春节后下的那一拨鸡蛋,现在很多都已经放坏了”,丁庭辉苦笑着说,因为这次疫情,真亏了不少钱。
 
  在杨海洪看来,受损最大的还是肉鸡养殖户。他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上涨,把鸡鸭价格也带上去了,投入养鸡养鸭的养殖户一下子特别多。
 
  “元旦过后,出栏的鸡明显增多,价格开始走低。很多人又把希望寄托在过年上,希望春节期间或节后卖个好价钱”,杨海洪说,大家都没想到疫情突然暴发,完全没有反应时间,鸡更卖不动了。
 
“现在打开后备箱,还有股鸡屎味”
 
  疫情期间,养殖户通过各种方式自救。山东德州肉鸡养殖户田茂才,从2月中旬开始微信卖鸡,花了半个月时间,把自家4000多只鸡卖掉了。
 
  “也是贱卖”,田茂才跟记者算了算账,养鸡加卖鸡,辛苦了两三个月,还是赔了一万多。
 
  “卖鸡那十多天,特别辛苦,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十一点多才休息。”田茂才和老婆、儿子一块儿,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投进去了。
 
  他还请了好几位亲戚朋友帮忙,一位放血,一位烫鸡毛,一位给鸡脱毛,还有两位负责摘毛。
 
  田茂才和儿子天天开车给买家送鸡,“我和儿子车的后备箱,现在一打开,都还有股鸡屎味。”
 
  谈起损失更严重的同行,田茂才觉得自己还算幸运。“刚在朋友圈卖鸡时,我给一个卖鸡药的河南人打电话说,这边市场都关了,鸡不好卖。”
 
  “没想到,他说他那边更惨,封路饲料进不来,鸡也卖不出去,养殖户有的鸡全饿死了,有的直接挖坑把鸡埋了。”田茂才说。
 
  在宫桂芬看来,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影响较大,各行业都有损失。家禽养殖业遭受重创,与很多地方对活禽运输、活禽交易的不合理管控有关。
 
  “很多会员企业向我们反映,由于饲料、雏苗、禽蛋、禽肉等生产资料及产品运输中断,企业有的销毁雏苗及成鸡,有的停产停孵,损失非常惨重。”宫桂芬说。
 
  1月30日,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紧急通知,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违法行为,维护“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
 
  “三部门发布通知后,公司运输饲料的车辆,终于拿到了绿色通行证。但只能在国道、省道上开,乡镇和村子里还是进不去,只能让养殖户自己想办法取。”在饲料公司工作的高爱文告诉记者。
 
 
前面一直亏,现在才保本
  近来,随着疫情好转,全国各地交通也陆续得到恢复,但已经伤了元气的养殖业,仍面临种种困难。
 
  “受疫情影响,家禽生产规律一度失调,禽肉、禽蛋滞销,禽肉加工销售量骤减,禽产品价格低迷。在春节后1-2周时,整个行业跌至谷底。”宫桂芬说。
 
  她认为,家禽产业正在逐步恢复中,“但短期内,鸡蛋价格回升缓慢,鸡肉价格也相对疲软。”
 
  “我们这里响应国家政策早,饲料车可以进来”,江苏南通永兴村的养鸡专业户王宇彦说。即便如此,疫情暴发以来,他还是亏了不少。
 
  王宇彦夫妇养了一万多只蛋鸭,“春节后,鸭蛋价格一直走低,现在才回到保本点,前面一直在亏。”
 
  “现在整个市场消化量特别小,我们的蛋很多都是卖给单位食堂,工厂不开工,学校不开学,需求就上不去,之前合作的收蛋人很多还在家呢。”在王宇彦看来,没有彻底复工复产,鸭蛋销量很难上得去。
 
  山东济南的养殖户张延柱也认为,部分学校和单位没恢复正常,导致鸡蛋消费少,价格低。
 
  张延柱养了10万多只蛋鸡,“去年行情不错,利润还行。今年整个正月就亏损10来万。”
 
  张延柱说,春节前鸡蛋批发价还是每斤3块多,到正月十五已跌到两块,后来慢慢涨回到两块五,现在又涨到3块,总算够成本价了。
 
  “目前,我这边的鸡蛋还是不好卖”,丁庭辉在湖北荆州,当地农贸市场还没开放,交通也没完全恢复,鸡蛋仍然流通不畅。
 
  丁庭辉有9000只鸡已经过了产蛋高峰期,“想尽快把它们卖掉,养着也是一直亏钱”。可现在根本不可能,农贸市场的屠宰场还没开放。
 
  “即使开放了,短时间内价格估计也会很低”,丁庭辉说,这边的养殖市场几乎两个月没开了,库存积压这么多,一下子涌进市场,价格肯定会被压下来。
 
  除此之外,疫情还导致湖北鸡蛋也受“歧视”。“湖北是养殖大省,之前会有部分鸡蛋卖到广东、湖南。现在因为疫情,湖北鸡蛋他们都不要了。”丁庭辉很无奈。
 
  他告诉记者,本来经销商还想把蛋品的外包装换一下,将与湖北有关的字样去掉,可现在纸箱厂又没开工。
 
  除了鸡蛋价格走低,节后饲料价格上涨,也让养殖户们感到“压力山大”。“不知道是否与国外疫情有关,主要靠进口的豆粕价格暴涨,一吨价格从2900元涨到3400左右。”王宇彦说。
 
  “饲料原料涨价涨得厉害,价格高还缺货。”山东菏泽的养殖户李俊民说,本来他养了几百头猪,几百只鸡,一百多只鹅,已经决定把赔钱的鸡和鹅,尽快清掉,专心养猪。
 
 
对下半年行情仍然看好
 
  有业内人士呼吁,当前疫情已对我国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加之该行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希望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促进行业尽快走出低谷,保障2020年肉类市场供应。
 
  一是对家禽企业实行财政补助。对家禽生产固定投资项目给予专项扶持,适当减免家禽企业所得税等税费,给予养殖户贷款等资金政策支持。
 
  二是建立禽肉临时收储制度。目前,屠宰企业禽产品滞销,建议由政府来收储当前滞销的禽肉产品,可用于下一季度的投放,保障市场供应。
 
  三是保留活禽交易市场。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实行“双禁”措施,即“禁止市场活禽交易,禁止市场活禽宰杀”。
 
  权威机构证实,疫情发生与活禽交易没有关系。我国80%的黄羽肉鸡为活禽销售,全面取缔活禽交易,将给该产业造成致命打击。
 
  “产业低迷期,对企业来说反而是个机会”,宫桂芬说,只要坚持住,等市场消费完全恢复后,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预测,下半年,在恢复性消费以及“双节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预计鸡蛋价格将温和上涨,鸡肉价格也将好于上半年。
 
  杨海洪已经享受到了政策的关照。最近,他的养殖公司通过政府协调,贷款290万元,已投入下拨到养殖业务之中。
 
  谈起疫情带来的损失,他虽然心疼,但对未来仍有信心,“养了20多年鸡,这样的挫折不算什么,我对下半年行情还是很看好的。”
 
  并不是每个养殖户都像杨海洪这样幸运。有人直言,地方政府不来找麻烦就可以了,就怕风一阵雨一阵,这么做不对,那么做也不对。
 
  自称“小打小闹”的田茂才,也是一头雾水:“我养了快20年鸡了,谁管你,还给你扶持?”
 
  田茂才决定先按兵不动,“看看市场行情”,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投入养殖业。
 
  (应受访者要求,田茂才、王宇彦、李俊民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