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中国新闻

04版:评论·融媒

05版:调查·观察

06版:调查·观察

07版:调查·观察

08版:调查·观察

华山:云端峭壁护“天路”
华山:云端峭壁护“天路”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维修人员在进行索道检测(12月5日摄)。华山奇险,为确保索道安全运营,20多名巡检员昼夜守护在云端峭壁间。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江西:鄱阳湖畔迎候鸟
江西:鄱阳湖畔迎候鸟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2月8日,一群候鸟在江西南昌市新建区南矶湿地上空飞翔。近日,大批候鸟飞抵位于鄱阳湖南部的南矶湿地越冬。   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压力之下,实体经济前景如何? 2019年中国制造业形势观察
压力之下,实体经济前景如何?
2019年中国制造业形势观察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姜琳、高亢、赵鸿宇、张辛欣、王炳坤


  2019行至年尾,企业“日子”过得怎么样?展望明年,实体经济前景如何?

  近日,记者赴北京、河北、辽宁、甘肃等地调研,听到企业成本、融资等方面的烦恼,更感受到了压力之下,企业主动识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顶压前行,“雪里已知春信至”


  走进奥润顺达窗业集团的创新园,室外残雪未消,室内温暖如春。

  不用空调和暖气,仅靠一扇扇节能窗和一台耗电极低的环境一体机,屋里就能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

  “消费升级以及房地产进入调整期,使得开发商和消费者都更加注重建筑品质,更加青睐我们的节能窗。预计集团今年销售额较去年将增长十几亿元,达到60亿元左右,明年业绩还会稳步提升。”集团项目总监林少中说。

  这个冬季,实体经济的暖意在提升。许多厂商反映,需求基本面转强,海外需求也出现改善,订单增长带动企业扩大生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印证了企业的状况。11月份,大中小型企业景气普遍回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2%,时隔6个月重归景气区间,并创下年内第二高纪录。

  华为首款5G折叠手机、即将用于高铁的智能调光百叶窗、红旗轿车HS5的透明A柱……走进京东方科技集团的展厅,一块屏的“72变”令人惊叹。

  和许多实体企业一样,京东方也受到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前三季度,京东方营收同比增长23.4%,但由于下游彩电行业低迷,利润出现同比下滑。

  “虽然显示行业面临全新挑战,但物联网时代巨量信息数据互动的迫切需求,将创造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集团董事长陈炎顺说,今年京东方12个物联网创新应用板块同比增长超100%。四季度企业业绩已经稳定,明年上半年会有明显改善。

  “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仍然会在四季度继续显现。四季度工业经济运行一定会好于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认为。

既有“大象跳舞”,也有“蚂蚁雄兵”


  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尽管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性增加,但2019年以来,实体企业加大研发创新,通过紧抓新消费带来新机遇,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稳住了中国工业基本盘。

  在室内操作,千里之外的挖掘机就会迅速开展作业。5G回传的高清画面中,尘土飞扬、矿石翻滚、机械臂挥舞,让人感觉简直是在现场驾驭。

  这是三一重工推出的全球首台5G遥控挖掘机。

  “国内旺盛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以及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带动工程机械热销。”总裁向文波说,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创下历史最好业绩,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始终保持“快跑”,增速远高于全部规上企业,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

  从企业看,既有“大象跳舞”,也有“狼群突围”,更有“蚂蚁雄兵”。

  大型工业企业借助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等,实现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和市场下沉;高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在新材料、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快速聚集;“草根”小微制造业借助网络直播等打开销售新空间……

  “亲们,这款儿童袜纯棉透气,喜欢的就下单哦!”吉林辽源东北袜业园,袜子老板于海航直播不到10分钟,订单直线上升。

  在这个年产32亿双袜子的园区,直播已然成了从业“标配”,并推动园区年产值快跑。

  这一年,制造企业顺应趋势、转换思路、调整方向,实体经济预期更稳、定力更足、动能更强。

坚定“信心锚”,转压力为动力


  放眼明年,实体经济前景如何?能否在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中保持好业绩?对此,大部分企业都表示,关键是增强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最近几年制造业面临不小压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一点是一些企业适应不了外部市场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给制造企业带来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

  位于辽宁营口的奥雪食品有限公司,就顺应了消费新趋势,以一款咸蛋黄口味的新品雪糕迅速在抖音、小红书、微博走红。

  “雪糕甜咸搭配是颠覆式的。”奥雪公司董事长王克志表示,现在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购买一根解渴的产品,而是希望能有吸引到他们的亮点。产品研发必须更多考虑话题性、社交性,这样就能自带流量。

  记者也注意到,当前,一些企业仍面临融资难、综合成本高、转型难度大等困扰。有的企业受外部环境影响,正在寻找新市场。但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及产业发展新趋势,增强了企业开拓发展的信心。

  “无论是创新环境还是创新激励都让我们振奋,今年公司收入预计增长约20%,目前26项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完成注册检验,将在2020年实现转产。”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苏金霞说。

  多家企业坦言,未来经济环境虽然复杂,但任何时候都会有好行业、好企业。更何况,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坚持创新、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品,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通知》 先行调整军级以上军官军衔晋升有关政策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通知》
先行调整军级以上军官军衔晋升有关政策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先行调整军级以上军官军衔晋升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按照军官职业化改革方向,紧前出台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推开军衔主导军官等级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通知》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持军队好干部标准,以构建军衔主导军官等级制度为指向,通盘考虑不同职级、不同类型军官军衔晋升政策调整,从指挥管理类军级以上军官这个重点切入,分步组织、压茬推进,逐层逐级理顺军衔级别与职务等级对应关系,为军官法修订实施提供示范引领和实践支撑。

  《通知》按照统筹设计、职衔对应、积极稳妥的原则,重点对军衔套改对象范围、军衔晋升和套改办法、军衔级别起算时间等作出规范,对批准权限、办理程序、晋升军衔仪式等作了明确。

  《通知》明确,要紧跟军官政策制度改革实施进程,在先行调整指挥管理类军级以上军官军衔晋升政策基础上,加快推进师级以下军官、专业技术类军官军衔晋升政策调整,确保军衔晋升政策调整与军衔主导制度设计理念一致、无缝对接。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要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清军衔晋升政策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上来,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巨无霸”直升机助力打通大凉山最后的通村公路
“巨无霸”直升机助力打通大凉山最后的通村公路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在布拖县城,工作人员合力将一台空气压缩机移动到米-26重型直升机机舱内(12月5日摄)。

  为了打通大凉山最后一条通村公路——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通村公路,从11月30日开始,施工单位租用的一架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克服高山峡谷、天气多变等不利因素,从布拖县城吊运挖掘机、装载机、潜孔钻机等修路设备到阿布洛哈村,为两端分头掘进施工提供大型机械保障。

  位于金沙江畔西溪河峡谷中的阿布洛哈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目前阿布洛哈村民在布拖县乌依乡与村里之间通行主要使用一条沿着悬崖修建的崎岖山路,徒步约4小时,靠马匹驮运生活用品和物资。为了改变制约阿布洛哈村脱贫攻坚的交通瓶颈,当地政府决定修建一条长3.8公里的四级通村公路,起于布拖县拉果乡伟木村,止于阿布洛哈村村委会。这条公路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后一条通村公路。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小镇青年”购物车里的消费新天地 下沉市场消费旺助稳增长预期
“小镇青年”购物车里的消费新天地
下沉市场消费旺助稳增长预期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王雨萧、吴思、黄筱


  消费强则信心足,信心足则预期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

  过去一年,“小镇青年”强势崛起,成为中国消费的核心热词。凭借强大的购买能力,这个来自三四线城市、县城和农村的庞大群体,成为消费新主力。随着收入增加、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以“小镇青年”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正在释放出强劲的消费活力。

  购物车拉动“基本盘”。记者调研发现,随着各地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形成强大消费能力,成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预期的新亮点。

  “小镇青年”释放旺盛购买力


  “往年都是网购一些衣服和日用品,今年在拼多多上买了一台车!”提起“双11”买车这事,广西梧州市的冼先生难掩兴奋,“价格比4S店优惠不少,性价比非常高。”

  今年“双11”,“小镇青年”与“95后”“银发族”被评为三大消费新主力军。拼多多后台数据显示,11日上午,长安、五菱宏光、观致等五家车企参与活动的“国民车型”全部售罄,这些车大多被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消费者买走。

  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东山村,有一位特殊的“村花”。

  “不是貌美如花的‘花’,是花钱的‘花’。因为我帮他们上网买东西,每月至少得花万把块呢!”崔云爽朗地笑着说。

  自打2014年帮邻居买了一条连衣裙后,为全村“代购”成为崔云的“副业”。这几年,崔云攒下了4400多分淘气值,打败了全国99%的“剁手党”。小到肥皂,大到家电家具,每年崔云在网购平台的支出都有几十万元。上个月,崔云还作为乡村市场消费力代表,被邀请到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参加了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

  4400多分的淘气值,是“村花”带领全村“买买买”的见证,更是广袤下沉市场消费活力的缩影。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告诉记者,根据商务部监测,今年“双11”期间新增网购用户约70%来自以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二三四线城市、小城镇青年对于旅游产品需求增长明显高于一线城市居民。

  “对下沉市场的加速渗透,正在成为阿里核心电商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

“不讲究”到“不将就” 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三明治早餐机、“椰子鞋”、智能音箱……家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90后”女教师岳媛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上半年的淘宝购物清单。

  “现在条件好了,很多年轻人在能力范围都追求一种‘小而美’的生活——不必奢侈,但一定要有品质。”岳媛说,现在自己买东西除了实用性之外,还要考虑能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苏宁大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针对下沉市场的苏宁零售云店里,数码相机销量增长1500%;激光电视、洗碗机销量同比增长7成以上;破壁料理机、多门冰箱销量同比增长439.4%和363.1%。

  从热衷“9块9”到追求优质性价比,从“不讲究”到“不将就”,消费升级在“小镇青年”的购物车里充分彰显。

  深圳市富辉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扫地机器人的企业。公司电商负责人魏涛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企业与拼多多合作,瞄准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

  “我们的消费者70%来自二线以下城市和县城,他们很关注产品的智能性,比如是否有Wi-Fi连接、自动充电等功能,下沉市场要的不仅是低价,还有体验和享受。”魏涛说,针对下沉市场需求,企业今年初推出一款反向定制的V2型号“千元高配”扫地机器人,截至11月底在拼多多平台已售出22万台。

  对于农村消费者“购物车”的变化,崔云最有发言权。“现在村民不光挑商品,还要挑品牌,大伙说了,‘牌子货’质量有保障,用得住!”

  逐渐渗透到下沉市场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服务。今年三季度,苏宁帮客县镇服务中心接单量环比增长145%,其中家电清洗保养、家电维修服务最受欢迎,环比增长分别达到341%和73%。

村里村外网购忙 短板补齐释放增长新活力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兴旺村“通村村”服务站点,记者看到几十件来自全国各地的快递包裹整齐地摆在货架上,等待村民来领取。

  站点负责人黄其伟介绍,兴旺村共有400多户村民,以前快递送不进村,村民网购特别不方便。今年3月,贵州省推出的“通村村”智慧交通项目落地兴旺村,通过建立县级调度中心、乡镇中转站和村级服务站点的三级物流体系,把快递直接送到村民“家门口”。

  来自安顺市白云镇高寨村茂柏组的谢达刚是村里的网购“达人”。“以前要骑摩托车到20公里外的镇上取快递,现在水果、海鲜都在网上买,直接送到家门口,方便极了。”谢达刚告诉记者,今年“双11”期间,仅茂柏组一天的包裹数量就有100多个。

  “一直以来,受制于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消费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通过补齐交通物流短板,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不仅有助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对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也意义重大。”贵州智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永安说。

  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底,贵州省共建成“通村村”村级服务站点8600余个,累计服务超1000万人次。贵州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统筹推进全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形成流通性强、空间布局合理、干线物流与支线高效集配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以提升供给创造消费新增长点,一系列政策瞄准供给端短板,精准出击、集中发力。

  “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优化快递服务和互联网接入;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消费领域存在的供给短板,今年8月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针对性举措,为下沉市场繁荣运行“保驾护航”。

  “小镇青年”购物车的背后是中国广袤下沉市场涌动的无限活力。通过精准发力补短板,创新优化供给,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必将进一步释放,为中国消费带来新亮点,为中国经济蓄积新动能。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跨越80余年的赣南“初心三答”
跨越80余年的赣南“初心三答”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刘菁、高皓亮、赖星


  为什么当红军?“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进一步问,“为了苏维埃新中国”;更进一步问,“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江西瑞金叶坪乡,1933年成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不断迎来访客。80多年前苏区战士在这里“初心三答”的故事,让他们检视着自己:当第一书记为了什么、入党提干为了什么……

  “他们的初心,我们的使命!”80多年后,红土地给出了新时期初心之答。

不同的年代,共同的选择


  4年前,放弃银行万元月薪,从深圳回到瑞金偏远的贫困村叶坪乡禾仓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一经历,让曾小娜常常面对别人的发问:为什么?

  “瑞金土生土长,父亲曾是老支书,想为家乡做点事。”曾小娜一开始这么回答。“就这样吗?”仍有人继续追问。曾小娜也觉得不止这样,但好像又说不上更多。

  曾小娜说,红军战士一问三答的心路历程,像她这样过去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现在也经历着。

  从金融行业到扶贫,跨界有多大挑战就有多大。“脱贫攻坚不能仅靠一腔热情。”瑞金市扶贫办主任曾能贵说。全市所有第一书记到岗前,先接受一周脱贫攻坚政策培训。“这才真正系统掌握精准扶贫思想的源起、内涵和目标,明白了当第一书记不是简单为村里办点事,而是要帮助贫困户脱贫、全村小康。”曾小娜说。

  挨家挨户上门摸清贫困户家底,贫困户曾水庆会养猪养鱼,就是没资金。曾小娜和同事帮他联系产业扶贫贷款8万元,又请来专家指导。2017年,曾水庆养殖年收入15万元,全家脱贫。

  学制两个月的“新苏区工作人员训练班”,4个月的“党、团、苏维埃、工会训练班”,6个月的“高级训练班”……80多年前,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班次,满足当时革命的需要。

  80多年后,赣南老区依然依靠思想建党,帮助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跨越“初心三答”。2017年以来,赣州市每年对第一书记和村支书等组织政策理论培训,列入市委党校培训主体班次。瑞金市卫健委干部、第一书记杨华说,得益于培训,使得自己这样一个医生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有能力奋战在脱贫一线。

同一个身份,同样的初心


  格特拉克赣州分公司车间里,党的十九大代表、齿轮二组领班彭发福正带着几个大学生“徒弟”调适数控机床。

  坚守车间一线32年的彭发福,对入党为了什么,不同阶段想的不一样。

  刚当上工人时彭发福就发现,技术比武中最厉害的几乎都是党员。“一定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能开上最先进的机床。”在朝夕相伴的师傅身上,他看到了更多党员的气质,“自己技术精湛不说,还无私传授给工友,凡事都为厂里好。”

  从学徒工到高级技工,和彭发福一起的工友,有的去了沿海地区,说那里待遇更好。他却始终觉得有一种力量支撑着自己,那就是成为和师傅一样的人。今年8月,彭发福牵头的一项技术革新获评国家专利,不仅为企业省下了一次维修上百万元的成本,更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作为赣州经开区“两新”党组织,赣州市经开区澳克泰工具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党员邱联昌在企业开展微宣讲,分享自身和团队的成长经历,他创办的“邱联昌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培养公司研发创新骨干的重要渠道。

  干部和党团员以身作则,这是苏区时期政治思想工作起作用的关键。80多年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赣南老区把开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做什么、我能为高质量发展做什么”纳入全市调查研究的重要选题方向,激发党员队伍“干事创业敢担当”,在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中争当先锋模范。

他们的初心,我们的使命


  85年前一个夜晚,叶坪乡黄沙村17个年轻人即将踏上长征征程,出发前他们栽下17棵松树。85年后,黄沙村党支部专题学习在松林下举行。

  “围绕初心问答强化思想教育,要解决学习教育形式单一、手段陈旧等问题,让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从感动一阵子上升到践行一辈子。”赣州市委副书记刘文华说。

  集体诵读一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一段党章党规,讲一个红色故事,这已成为赣州市各级党委中心组和基层党组织学习的制度性安排。今年11月7日,赣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就在瑞金“一苏大”礼堂旧址召开,主题是“深入学习中央革命根据地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治理的实践及其经验”。

  《聂荣臻回忆录》写到苏区历史时提到,每个农民参军,都经历了一个对革命目的由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由初步具有这种认识,随后就变成每个革命战士终身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政治理想和斗争信念。战斗力就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

  当第一书记为了什么、入党提干为了什么……红土地上的初心之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井冈山脚下的吉安市,163位今年任期届满的第一书记申请留任,其中有“50”后也有“90”后,有第一次留任的,也有一留再留的。

  驻村以来,曾小娜经常走到叶坪的中央苏区革命旧址群去看看,和小时候去那里相比,如今她对历史和今天的交汇有了新的认识:先烈为革命流血牺牲,难道我们不该尽最大的努力,让先烈后人过上他们为之奋斗的好日子吗?

  如今,赣州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6.71%下降到2.45%,赣州地区生产总值近7年年均增长10%。

  “初心之答,落脚点在实现老区振兴发展。”刘文华说。

  新华社南昌12月8日电

 
澳门:期待在大湾区建设中一飞冲天
澳门:期待在大湾区建设中一飞冲天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2月8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2019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举行。    新华社记者张金加摄
 
  新华社澳门12月8日电(记者刘明洋、章利新、郭鑫)凭借400多年中西文化交融留下的宝贵遗产和独特优势,作为区内四个中心城市之一,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正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这座位于濠江之畔、多元包容的现代都市,正把握时代机遇,期待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跻身区域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大湾区建设


 
  今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澳门新的历史使命,其中有49项内容直接关系澳门,并将澳门列为大湾区发展建设的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使其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进一步提升澳门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增进澳门同胞福祉,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会长林卓华表示,在大湾区“9+2”城市中,澳门的人口和土地面积都是最少的。如今澳门成为中心城市,更要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规划,更加积极主动地备好项目、对接沟通,为大湾区的制度创新、项目落地作出贡献。
 
  为此,澳门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机制建设,以解决大湾区建设中的政策实施、项目安排、平台建设等重大问题。
 
  在中央层面,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以成员身份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
 
  在区域层面,澳门特区政府积极利用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建立的定期磋商会议等合作机制和平台,与大湾区兄弟城市共同编制专项规划,并积极推动落实。
 
  在澳门特区政府层面,2018年底成立了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短中长期总体设计和工作部署。
 
  此外,澳门特区政府在首份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附件“澳门特别行政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该附件于2019年6月正式公布,标志着澳门正式将参与大湾区建设纳入本地五年发展规划。
 
“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 经济走向适度多元


 
  规划纲要为澳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参与大湾区建设为澳门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供了难得机会。林卓华指出,构建大湾区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休闲提质升级,可将澳门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
 
  400多年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塑造了澳门中西合璧、族群共融的特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胜地。2018年澳门接待入境游客超过3580万人次。
 
  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表示,促进澳门建设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多层次的浩大工程,有赖于中央政府和内地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尽管澳门旅游业拥有不少优势,但在承载力、人力资源、产业多元化以及行业监管等方面,都面对着不同的挑战。
 
  “澳门与葡语国家历史渊源深厚,在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的当下,澳门以其语言、制度和营商环境等优势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粘合剂’。”林卓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红利的新机遇。
 
  规划纲要对澳门“一平台”的作用予以进一步阐明,有9项内容直接涉及平台建设,包括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心、中葡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中心、中葡经贸合作论坛等。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表示,特区政府将积极发挥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作用,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帮助地方政府“引进来”,共同拓展海外市场。
 
  规划纲要还赋予了澳门新的时代使命,即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是对澳门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且成功的多元文化共存的高度肯定。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说,要建设“人文湾区”,澳门可以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把大湾区文化通过澳门平台带到葡语系国家甚至欧洲。澳门作为中葡文化交流中心,可以带来互补互融的双向作用。
 
  澳门特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认为,澳门是联系中国与世界的“窗口”和“桥梁”,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可发挥其在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拓展生活事业空间 促进湾区融合发展


 
  生活在澳门,办公在珠海横琴,已是不少澳门人生活的新常态。与澳门一江之隔的珠海横琴,在大湾区建设的有力带动下,目前已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
 
  澳门青年周运贤和团队在横琴成立“跨境说”公司,通过AI+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平台,打造一个跨越全球的商品搜索引擎。如今,公司已经成为拥有160名员工、横跨琴澳两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周运贤从事的科创行业,正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规划纲要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推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目前,澳门已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澳门一定要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并且打开内地的市场,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澳门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贺一诚指出。
 
  澳门汇智社理事长杨骏对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满期待。他表示,澳门要善用港珠澳大桥及各口岸互通,加强高铁等轨道交通建设,打造水陆空立体化的交通配套;简化口岸通关手续和减少通关时间,建立信息共享,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便利度。
 
  今年11月,澳门与内地签署《关于修订〈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进一步深化内地与澳门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双方经贸交流与合作,支持及鼓励澳门各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对于澳门如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贺一诚表示,澳门居民中还有不少人有误解,认为到了内地才是到了大湾区,而澳门不是大湾区。“所以我和年轻人讲,你们今天坐在这里做事,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我们是其中的十一分之一。”
 
  贺一诚强调,澳门自己首先要“磨好刀”,做好准备,才能和兄弟城市配合好,与大湾区共同发展。
 
(参与采写:周强)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在澳门行稳致远 访澳门特区候任行政长官贺一诚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在澳门行稳致远
访澳门特区候任行政长官贺一诚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澳门12月8日电(记者周文其、刘畅、郭鑫)“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实现繁荣稳定的一大根本保障在于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今后,我将继续团结澳门社会各界,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在澳门行稳致远,将澳门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澳门特区候任行政长官贺一诚说。

  贺一诚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如何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扎实做好民生工作、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爱国爱澳教育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贺一诚表示,将履行好特区行政长官的责任,带领新一届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努力推动协同奋进、变革创新,开展好各项工作,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坚守爱国爱澳核心价值、推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1957年出生于澳门的贺一诚,亲历了回归以来澳门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他强调,澳门回归后的一个重大实践经验,是社会各界高度认同“一国两制”,并一致认为要继续推进“一国两制”在澳门行稳致远。

  回归祖国后,澳门经济一改颓势,本地生产总值(GDP)由回归之初的519亿澳门元增加到2018年的4447亿澳门元。

  “得益于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澳门保持了和谐稳定。这为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贺一诚说。

  谈及澳门的“一国两制”经验,贺一诚说,一个关键因素是在何厚铧、崔世安两位行政长官的带领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不断落实好中央政府对澳门提出的各项要求。

  贺一诚曾担任澳门特区第五、第六届立法会主席。他说,特区立法会是以爱国爱澳议员为主体,大多数议员都明白,提出不同意见是为了监督特区政府、配合政府更好施政,而不是盲目反对政府。

  “从小学到高中,澳门大部分学校也正确执行了爱国爱澳教育方针,坚持使用爱国爱澳教材,定期举行升国旗等仪式,不断增强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他说。

  爱国爱澳是澳门社会的核心价值,已深入到各阶段的教育中。贺一诚表示,澳门教育界人士提出本地应当设立一个爱国爱澳教育基地,以便于青年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我会认真考虑这一建议。培育爱国爱澳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不懈。”

  “面向未来,澳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爱国爱澳传统及国家情怀是不能变的,不然会对自身造成极大的负面冲击。”他说。

  贺一诚指出,虽然澳门社会团体众多、社会结构多元,不过各界有着共同目标,就是一定要建设好澳门、贯彻落实好“一国两制”。“因此,我相信‘一国两制’未来在澳门必将继续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优化民生资源投入


  澳门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博彩业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中央和澳门特区政府持续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贺一诚指出,特区政府已经在这一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新一届特区政府会努力将资源转化为相关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贺一诚长期经营实业,曾担任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对澳门经济有深入的了解。他指出,澳门经济多元化是适度的多元化,哪些产业适合在澳门发展,是特区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澳门的月工资水平已达约2万澳门元,大大高于东南亚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竞争力。澳门一定要加大科技方面投入,培育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这才是适度多元化的正确方向。”贺一诚说。

  他表示,中医药产业具有科技含量、产值很高。特区政府已经在横琴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中医药产业建设,未来,将认真考虑如何加强企业培育与产业配套,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澳门对葡语系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长。

  贺一诚说,博彩业给澳门带来了很大的税收收入,对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事业发挥着支撑作用,其他行业暂时没有办法立刻取代博彩业。澳门将继续推动博彩业健康发展。

  在参选政纲中,贺一诚提出了涵盖公共治理、经济多元、民生建设、人才培养和文化合作的五大施政构想,对民生领域着墨甚多。贺一诚说,经过回归20年来的发展,特区政府在民生福利方面的开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高效地用好开支。

  谈到澳门居民普遍关心的住房问题,贺一诚表示,一段时间以来,澳门实施了一定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填砂在海上沉降后,已经达到建造房屋的要求。新一届特区政府计划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加住房供应,回应民生诉求。

做好大湾区重要一员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今年初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澳门列为粤港澳大湾区4个中心城市之一,将发挥核心引擎作用。贺一诚表示,这一规划纲要让澳门进一步认清了自身定位和发展机遇,对澳门未来进一步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大湾区内城市之间绝非零和博弈,而是彼此优势互补,共同将大湾区建设成创新能力突出、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贺一诚说。

  澳门是大湾区内人口最少、陆地面积最小的城市。对于如何发挥自身所长、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互利共赢,贺一诚有着深入的思考:“从根本上看,澳门要把握好‘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基地’的定位,积极融入国家大局。”

  就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贺一诚说,澳门正积极推动旅游经济交流与合作,与大湾区城市共同探索“一程多站”式旅游,解决本地旅游承载力有限的问题。就搭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贺一诚说,澳门与一些葡语系国家的文化背景、法律制度相似,经贸联系较为密切。未来,澳门会发挥好这些优势,增进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交流合作。对于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贺一诚充满信心。他说,澳门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化交流传统,不同文化相处融洽。例如,许多家庭长辈与年轻人宗教信仰不同,但不会因此而情绪对立。“澳门将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关于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及相关延伸区实施管辖的决定。贺一诚表示,这一授权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支持,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澳门与内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员和货物等生产要素便捷流动具有重大意义。

  “希望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能够继续给予澳门特区适当的帮助,促进澳门维护好繁荣稳定。澳门也将努力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贺一诚说。

 
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国经验”获国际权威机构专家盛赞
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国经验”获国际权威机构专家盛赞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昆明12月8日电(记者刘奕湛、林碧锋、刘昕宇)第四届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国际合作发展论坛6日至8日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移植协会、各大洲移植协会和62个国家移植协会的代表共1000余人参加会议。论坛期间召开了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研讨会,与会中外专家围绕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肯定了中国成就和经验。

  在论坛会议中,与会代表就器官捐献与移植政策法规、组织建设、宣传动员、器官分配、移植技术等有关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和探讨,加强国际合作。会上还成立了“一带一路”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合作联盟,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器官捐献与移植务实合作。全体与会代表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按照今年4月25-27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精神,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人文与卫生健康领域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发表《“一带一路”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合作发展昆明共识》。

  据介绍,目前国际上已开展的器官移植我国均已开展,自体肝移植技术、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儿童肝脏移植技术等部分器官移植技术实现突破、国际领跑。2015年以来,中国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来源的唯一合法途径。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依托红十字会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动员,创新捐献动员举措,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目前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近170万。

  7日发布的《中国器官移植报告(2015-2018)》显示,从2015年到2018年,我国每年完成器官捐献分别为2766、4080、5146、6302例,增长迅速。2018年,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报告还指出,自2016年5月印发《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以来,器官全国共享率总体上升7.3%,器官利用率提升6.7%。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说,目前,中国已走出一条体现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实际的器官捐献与移植道路,初步建立起科学公正、遵循伦理、符合国情和文化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

  黄洁夫说,中国对从事器官移植的医院及医生实行严格的资质管理,目前共有173家医院获得移植资质。器官移植不仅是医学技术问题,更涉及政治、法治、伦理等深层次问题。器官移植能得到好的发展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文明、法治、开放、自信的国家。

  “2007年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要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器官分配,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而患者排序只根据医疗需要。”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负责人王海波说,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将患者病情紧急程度和器官匹配程度等医学指标作为分配器官资源的唯一准则,保障器官分配科学透明公平公正,这正是国家器官分配政策的技术实现。

  “器官移植中国经验的最大特点是中国政府的强力支持,这是许多国家应该参照的典范。”世界卫生组织器官移植特别工作委员会主席弗朗西斯·德尔莫尼克表示,中国在特别工作委员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巨大进步的认可。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坎贝尔·弗雷泽表示,中国在器官移植领域正在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在解决困扰全球器官移植领域的难题方面扮演领导角色。

  “我过去六七年一直在关注中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体现透明和公平原则。”世界卫生组织代表何塞·努涅斯认为,这就是世卫组织力图在全球推广的模式,中国的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

 
国际社会谴责美国众议院通过涉疆法案
国际社会谴责美国众议院通过涉疆法案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不顾中方强烈反对通过“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国际社会认为美方此举严重干涉中国内政,蓄意诋毁新疆人权状况,抹黑中国反恐和去极端化努力,暴露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叙利亚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涉疆法案违反国际法,是对中国内政的公然干涉。中国政府致力于打击“三股势力”,为国际反恐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有权维护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伊朗外交部在声明中指出,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已成为美国“经常性”行径。对于像美国这样一个有着灭绝土著印第安人,奴役非洲人历史,在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等国制造杀戮的国家,根本没有资格对人权和种族问题以及其他国家民族事务说三道四。

  法国中国问题专家索尼娅·布雷斯莱数次探访新疆。在她眼中,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地方。她表示,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涉疆法案,反映出美国霸权主义思维。“人权”只不过是美国拿来误导公众舆论的幌子。

  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主任伊扎特·萨阿德两年前曾到访乌鲁木齐。他说,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其采取反恐和去极端化举措有密切关系。新疆事务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美国基于私利,借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一种敲诈”。

  阿富汗《阿富汗每日瞭望报》专栏作家哈贾图拉·齐亚说,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涉疆法案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其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给亚洲和中东地区带来很多苦难。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有权采取措施打击“三股势力”,消除恐怖威胁。

  肯尼亚美国国际大学公共政策学讲师斯蒂芬·恩代格瓦说,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涉疆法案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中国政府在新疆采取的反恐和去极端化举措无可指摘,新疆连续三年没有发生暴恐事件,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美国等西方国家应停止对中国内政无端干涉。

  印度尼西亚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印尼东盟南洋基金会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说,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的涉疆法案完全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是霸权主义和干涉主义的鲜明案例。中国政府在新疆实施的政策着眼新疆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行之有效,值得借鉴和推广。

  俄罗斯联邦财政金融大学政治系副教授格沃尔格·米尔佐杨认为,美国绝对出于政治动机,无视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举措取得的显著成效,通过“人权法案”是对中国内政的公然干涉。

  (参与记者:汪健、郑一晗、徐永春、吴丹妮、陈鑫、邹德路、杨臻、储信艳、郑世波、栾海)

 
生产一线的企业家是这样干的 新华社记者年终经济调研行
生产一线的企业家是这样干的
新华社记者年终经济调研行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记者张辛欣、孟盈如)当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根植于实体的制造企业还好吗?告别2019,拥抱2020,“生产线上”的企业家们感受如何?

  岁末年尾,记者赴多地调研实体经济发现,相较于此前的犹豫与彷徨,企业家们心态更成熟、应对更从容。

更多企业在向制造“回归”


  营收增长20%!这是国内服装品牌之禾的年终“成绩单”。今年以来,之禾立足高端服饰逆势而上的势头激励了不少同行。

  “之禾每年从企业内部调整3000万元支持制造环节,升级工厂、激励员工,为的就是筑牢制造根基。”之禾品牌创始人叶寿增说,越是竞争激烈,越要改变过去处在微笑曲线低端的情况。

  “很多世界知名时尚品牌都会保留核心工坊在周边,可见制造的重要性。”叶寿增说,近年来,之禾不断收购长三角优质外资工厂,在制造环节的投入约15亿元,他认为回流工厂、强化制造是大势所趋。

  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制造“回归”。

  服装加工企业申洲每年将大量资金花在升级工厂、优化员工服务;轴承制造企业甬微聚焦微型轴承,将产品做到极致的同时稳步扩大着市场;佛山一汽大众华南基地内,成排的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平均一分钟就有一辆汽车下线;曾是加工聚集地的东莞、佛山、昆山等地,如今升级为智能制造集群聚集地……

  “经历了虚与实的迷茫和市场的风云变幻,企业就会更加体会到扎根制造的重要。”

  如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所言,磨砺见初心,应对挑战让企业更加务实,对制造有了更理性的预期。

创新的自觉更强劲


  岁末,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正迎来自己新的阶段——经过两年多努力,这家企业首个数字化工厂开始量产,得益于智能化,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提高了50%以上。

  “电力装备制造行业订单小、交货急、复杂程度高,必须依靠数字化改造。”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智能化步伐刚开始,预计投资将达5亿元。

  调研中,“技术如水,不可或缺”是很多企业家最深切的感受。

  百丽鞋类事业部总裁盛放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百丽尝试在店铺安装智能芯片、试穿和成交对应系统,发现一款鞋试穿率排在前三,成交率却在三十名开外,原因是后跟带子过长。

  “我们在20天内修改上架,最终打造为当季‘爆款’。”盛放说,智能技术已成为发展的基础。

  改变产业逻辑,从大订单转向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柔性制造和个性定制;缩短与消费者距离,让工厂与市场更精准对接……

  今年1至10月,代表先进制造的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5%、5.3%。新材料、智能穿戴等产品快速增长。足可见拥抱技术,企业创新动力更足,潜力更大。

品牌意识更坚定


  2019年9月,之禾首家全球旗舰店落户巴黎著名时尚街区——乔治五世大街。创业20余年,这个中国服装品牌一步步走进世界时尚之都。“我们要将天人合一的品牌理念和自然敬物的东方哲学传递到更多地方。”叶寿增说。

  产业的迭代、激烈的竞争让制造企业增强了做品牌的意识。

  5秒钟,2000个刺绣笔记本一抢而光——当生活逐渐进入无纸化时代,一个笔记本的走红超乎很多人想象。

  “这是品牌带来的集合效应。”制造方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说,依文将传统手工与现代设计结合,通过“深山集市”平台品牌走进都市,一年间打造了数十万件“爆品”。她坚信,共享、平台式的品牌将是全新的经济模式,会催生百亿级产业。

  品牌集纳了创意、制造、质量与文化,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名扬海内外;承载着创新的智慧,传递着价值理念,一批批中国品牌正逐渐成长。

 
科技扶贫,为陇原大地“拔穷根”赋能
科技扶贫,为陇原大地“拔穷根”赋能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新华社兰州12月8日电(记者朱国圣、张文静、文静)科技,正在为甘肃省脱贫攻坚赋能,点燃乡村振兴“火种”。近年来,甘肃省通过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措施,解决了企业和群众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牵头打样”。

东西协作 延长产业发展“生命线”


  高原夏菜,是兰州市榆中县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然而,蔬菜保鲜难,只能就近销售,这让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犯了难。

  2017年,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带给企业希望。在对口帮扶榆中县的过程中,天津市将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研发的“小冰柜”气调箱推荐给企业。气调箱可以在运输过程中根据微环境变化,调整温度,保鲜蔬菜。

  有了气调箱,2018年,这家企业的精品蔬菜头一次走出国门,销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棵优质西兰花可以卖至20元。公司副总经理王刚说:“科技扶贫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提升了企业带富能力。当地5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科技扶贫,引导受援地农产品以质取胜,不断增添脱贫后劲。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出产的紫斑牡丹闻名全国。紫斑牡丹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等指标含量高。但囿于技术,开发尚浅。

  2018年,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的“茶博士们”来到临夏州,尝试将紫斑牡丹的独特香味融入安吉白茶,研制出牡丹花蕊茶、牡丹花瓣茶等高附加值产品。

  临夏州农科院院长李建国表示,科技支撑解决了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问题,开拓出新的脱贫路。

  在定西市,借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东风”,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建了食用菌联合实验室,由后者提供食用菌品种及菌种保存和扩接技术等指导。“我们现在有能力向本地企业提供优质食用菌品种,避免花大钱走弯路。”定西市农科院副研究员谢淑琴表示。

  从投资金、给技术到教人才,从单向帮扶到双向互动,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正为陇原大地“拔穷根”。

播撒果实 把科技送到农民心坎里


  科技扶贫,少不了一批奔波在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

  “果状元”高庆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的林业高级工程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已为唐汪镇张家村提供了10余年的技术服务。

  唐汪镇的杏树种植虽历史悠久,但果农管理粗放,杏子产量不稳定,虫害严重,一度有村民砍树烧柴。

  高庆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最终找到了虫害防治“杀手锏”。他借用两名村民的6亩果园做试验,替换使用无公害农药,精准掌控用药时间。

  精心照料后,果树丰产了,果农纷纷前来请教。就这样,高庆将“药方”挂在果树上,收获了一批“粉丝”。

  当地杏树树龄久,枝干高,果农不慎摔伤的事时有发生。高庆探索了矮化密植技术和舌接法苗木嫁接技术。如今,产量高、品质优的小杏树成了村民青睐的“致富树”。

  说给大家看,不如做给大家看。这样的人还有“马科技”。他是来自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科技特派员马述海。

  2013年,福建人郑龙荣在天祝搞双孢菇种植。结果,连续的雨夹雪天气压坏了大棚,50多万元的投资打了水漂。

  绝望时,马述海鼓励他重新振作、改种香菇,并及时上报单位,争取资金和建材等方面的支持。那时,香菇市场前景更好,而天祝没有人种香菇。

  两人埋头苦干,从省里找专家,从天津引来母种,开始小规模试种。两年后,他们成功了。目前,当地香菇种植形成规模。郑龙荣的企业带动了450多户种植户,棚均年收入2万至3万元。

资源下沉 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2019年,甘肃共争取东部4市科技援甘项目约7285万元。甘肃省科技厅还创新工作机制,设立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1000万元,与天津、厦门、青岛和福州4市科技管理部门建立了“受援地提需求、援助方调研考察、东西双方合力支持”的合作模式,重点支持甘肃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示范。

  甘肃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芳说:“东部有技术,西部有资源,东西联动实现了科技成果与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和优势互补。”

  科技不仅帮扶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也让本土人才持续收获成长。

  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今年投入100万元研发经费,和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合作,用于冻干蔬菜加工研究。王刚说,天津的技术既能保留蔬菜营养成分,还能维持蔬菜原状。新产品上市后将有效延长企业产业链。

  随着合作深入,王刚还学会了“抬头看市场”的经营理念。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流动的“土专家”手把手地“把脉支招”,也带动培养了一批种植大王、养殖能手。

  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史百战介绍,目前,全省实现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1万名左右的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一线,打通了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补齐脱贫短板。

 
携手世界 奋进青春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全球观
携手世界 奋进青春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全球观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在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一个创客孵化器内,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卫国(右一)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创客交流(2018年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新华社记者刘丽娜、周科、杨骏


  “来到这里就想留下。”

  2016年,英国小伙杰米·索尔特初到深圳一家国际创客孵化加速空间。“我对深圳一见钟情。”这位剑桥大学毕业生近日对记者说。

  3年多来,杰米不断优化他的创意产品——智能滑雪鞋垫。在欧美试销成功后,他把目光投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希望借这次冰雪盛会,实现更大的创客梦想。

  立足深圳,眼望中国,面向世界。

  每一天,都有像杰米这样的国际青年来到深圳,把自己的梦想融入这座城市的成长。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首站便来到深圳。七年后的今天,深圳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上。

  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大战略定位”清晰全面。

  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三个发展目标”站位高远。

  站在国际视野,深圳的先行示范,底气何来?

厚积薄发:高质量发展基础坚实


  “深圳是世界创新中心、企业家乐园、世界工厂……之所以不能一句话概括,是因为这一切在深圳同时发生!”《日本经济新闻》日前这样报道。

  参观了腾讯公司新总部的日本记者由衷感叹,这家公司和这座城市的硬件基础设施实在出色。

  从1979年建市之初到2018年,深圳经济总量从1.96亿元到2.4万亿元,增长逾1.2万倍。

  这是突破人类想象边界的物质现实转化。

  “快速、高效、便利”,在深圳HAX硬件加速空间,来自加拿大、英国、印度等多国创客对深圳有着共同评价。在欧美至少要花3个月收集的硬件,这里通常3天就能搞定。

  “深圳是全球硬件创新最佳地,没有之一。”多名国际人士这样表示。

  2018年,深圳GDP总量超过广州和香港。几十年前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全国第三、亚洲第五的现代化都市。目前,深圳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全球第五,是中国新崛起的创新创业之都。

  作为中国大市场的一个代表,深圳自身消费力也非同一般。

  1996年,美国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在中国开设首家山姆会员店,地点就选在了深圳福田区。2008年,这家旗舰示范店成为山姆会员全球单店销售第一。此后,这个冠军头衔一直保持,至今已12年。

  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关系,运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革开放,努力奋斗,深圳经验代表了中国迅速崛起的一把金钥匙。

  20世纪80年代,蛇口工业区,深圳首创中国版工业化模式;90年代,华强北,深圳闯出电子产业聚集奇迹;21世纪初,华为、腾讯、大疆等崛起为世界级科技企业;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展翅欲飞。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40年来,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转型升级,无不透射出深圳的引领示范效应。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时代,敢为天下先的深圳,要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勇立潮头,用实力、动力、活力、创新力拥抱世界,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再攀高峰。

设计赋能:制度建设升级城市潜力


  “实在太美了!”

  在深圳总部办公室,比亚迪全球造型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向记者展示了一个“金属龙”物件。

  从中国红山文化的玉龙形象得到启发,这位来自德国的国际顶级汽车设计师,帮比亚迪推出一款接近量产的新能源概念车——E-SEED GT。今年4月的上海国际汽车展上,融汇中西元素的“龙颜”车型惊艳了观众。

  “到深圳来,就是看中这里有广阔创造空间。”艾格说。

  曾几何时,“发达国家设计-中国制造”是很多制成品的产业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人士发现,在深圳,代表更高价值创造的“设计”已成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深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深圳设计”在更高层次,把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

  全球著名景观设计公司FO主创设计师詹姆斯·科纳一谈起深圳就自豪。他曾参与深圳重点区域规划,将自己的城市景观主义理念用在了深圳“画作”上。

  “深圳正在创造一个现代化的21世纪城市,一个将新技术、建筑规划与人文尺度街区相结合,与绿色自然系统、开放空间相结合的样本。”科纳说。

  国际范,中国韵。实际上,深圳的“设计升级”不仅体现在各种硬件基础设施上,更体现在法治规范等“软性基础设施”——制度设计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提醒,中国未来的发展,推动新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深圳在这方面,有能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示范中的示范,深圳前海的法治示范尤其引人关注。

  据前海科创投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卫介绍,这里正在建设法治示范区,快速确权、维权、授权的通道已经在此建立。像深圳前海的法治示范、金融示范等源头式基础创新,正在让深圳成为未来标准制定的参与者。

  而在法治和标准的背后,体现的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个主体的新型关系。

  深圳的“服务型政府”在中国堪称典范,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这样评论。在深圳,政府与市场关系相对简单透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这样的制度设计,正是大量外企愿意长驻深圳的重要原因。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外资投资同比增长近九成。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波士顿咨询亚太数字中心、埃森哲全球研发中心等相继落地。

  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而这,正是深圳制度设计的“进行时”。

  在一些外国领导人眼中,深圳的制度设计值得借鉴。印度总理莫迪曾说,他要以深圳为榜样改造“印度硅谷”班加罗尔。

  在聚集了大量外籍人士的深圳南山区蛇口街道,美国青年盖瑞创立的手机资讯服务“蛇口日报”,成为当地人社群沟通和社区自治的好帮手。

  建设民主法治环境、现代城市文明,年轻的深圳在进行崭新的实验。

青春做伴:把握可持续发展未来


  “深圳是个只有年轻人的城市。”投身电子产品委托生产行业的日本青年企业家藤冈淳一15年来见证了深圳的变化,“这里到处是怀抱着梦想的年轻人”。

  走在深圳街头,四处环顾,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常住人口1300余万,平均年龄33岁,深圳居民的年轻风貌很容易让外来者感受到。

  国际观察家认为,深圳要想成为未来的“全球标杆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能否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

  为吸引世界人才,蓄力“全方位示范”,深圳开始重点针对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民生建设,不断出台利好政策。

  而对于深圳的年轻人,“更美好生活”除了物质条件改善,还在于有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深圳前海的深港青年梦工场,成立近五年,388个来自港澳和世界各地的青年创业团队在这里孵化、成长,超过一半创业项目拿到融资,累计融资额超15亿元。

  有识者观察到,从深圳,可以看到中国与世界的“知识对流”,无论个人,还是城市,进步的空间巨大。

  至少有5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深圳设立了实验室,带领深圳的高校学子,向世界尖端科研领域进发。

  面向未来的先行与示范,不仅要在生产方式上成为楷模,也要在生活方式上使年轻人向往。

  2019年,深圳被《孤独星球》评为全球十大最佳旅游城市第二名。这是一座国际消费城市,一座拥有千座公园的绿色城市,一座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宜居城市。

  远大的规划,利好的政策,安全的社会,稳定的预期,丰富的机会,宜居的环境,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吸引年轻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来到这里,不只为造富寻梦,更为扎根生活。

  杰米·索尔特每天会去深圳中心公园跑步,见到随处都有像他一样有梦想、爱奋斗的年轻人,令他感到充满上进的能量。

  “在这里,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创意,有坚持的决心,就会得到世界的帮助。”他说。

(参与记者:眭黎曦、吴燕婷、乔继红、高文成、陈宇轩、李思佳、吴晓凌、叶在琪、邓敏、姜磊、彭茜)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让实体经济“身强骨壮”
让实体经济“身强骨壮”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本钱,是构筑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无论是化解风险挑战,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振兴实体经济。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0年经济工作,在关键时刻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也让制造企业更加坚信,把实体主业做得越结实,应对挑战的底气就更足,未来发展的信心就更强。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转型压力,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实体经济功不可没。前10月,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代表先进制造的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5%、5.3%。实体经济展现出的韧性与潜力,是我们应对下行压力的底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也让实体经济更坚定了前行的信心。

  不可否认,面对多重挑战,我国实体经济正在经历艰难爬坡,一些制造企业倍感压力。比如,外部环境多变,没有过硬的产品就难有稳定的市场;融资压力大,没有塑造健康的肌体就难以应对风险……但正如中央政治局会议所强调,要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这也启示实体经济企业正确看待危和机,更要善于危中寻机。

  风雨挑战吓不倒有准备之人。记者近日在多地调研发现,纵然挑战依旧,相较于此前的犹豫与彷徨,企业家们更加从容、务实、坚定,更加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着眼于长远进行一系列布局。

  加大对制造的投资、回流优质工厂、更敏捷捕捉需求、更注重创新与绿色……来自经济一线的积极变化,反映出制造企业聚焦实业的坚定信心。瞄准发展质量与活力的一系列创新,让实体经济“骨骼”更强健,“肌肉”更结实。

  为了强化实体经济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放管服”,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创新受益、违规违法者受罚的机制……近来出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精准聚焦问题,有助于让从业者更加心无旁骛做实业、聚精会神谋创新。

  坚定实业为本,坚持创新引领,务实推进改革,把实体经济根基筑得更加牢固,中国经济大树将会根深叶茂、生机勃发。我们就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张辛欣、金地)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世界大变局凸显中国“聚合力”
世界大变局凸显中国“聚合力”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英国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常以独到眼光剖析中国与西方的异同。近日,他在英国巴斯大学一次演讲中将中国与世界的积极互动描述为一种“向心作用”,而把西方世界的分化描述为“离心作用”,这一概括颇为形象。

  最近几个月,这种“聚合力”促使全球181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家企业齐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用711.3亿美元累计意向成交额为中国的开放未来投下信任票;这种“聚合力”,推动金砖国家共同打造“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金砖国家合作再上新台阶,成为倡导多边主义的强大力量;这种“聚合力”,吸引数百位全球政商精英连续两年汇聚一堂,在“创新经济论坛”上为创新变革引领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向心吸引力,许多例子都佐证了这一点。”马丁·雅克在他的演讲中这样说。从接连主办十几场国际论坛和会议,到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奏响主场外交高歌、发出捍卫多边主义的时代强音,到合力破解世界发展难题,中国在全球各项事务中所发挥聚合作用不断凸显。

  中国的“聚合力”,源自其顺应了世界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和诉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奔涌向前,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事实决定了开放与合作是时代需求,是向往美好生活各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各国应时刻把民众的焦虑与愿望、忧伤与期盼牢记心中,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挑战,寻找新希望和新曙光。而中国“正在身体力行建设繁荣发展的世界”,中国的发展“也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的“聚合力”,还源自中国经济日趋强大的全球影响力。正如马丁·雅克在其演讲中所说,不管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多么小,都必然与中国因素产生联系,它们渴望与中国接触,因为中国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到2040年,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彼此融合有望创造22万亿至37万亿美元经济价值,相当于全球经济总量的15%至26%。国际机构的一系列数据和预测报告都显示,中国作为消费市场、供货方和资本提供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的“聚合力”,更源自中国理念日趋强大的国际感召力。进博会、“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要全球公共产品背后都蕴含着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大逻辑,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扎实行动。看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朋满座,马丁·雅克不禁感叹于中国的号召力,认为“可能也只有中国能吸引全世界这么多国家政府官员出席这样的峰会”。

  “人要与人为善、互相帮助,才能生存。国家也是如此,携手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世界才会和平。”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的这段话,为中国汇聚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力的实际行动作了很好的注脚。

      (记者乔继红、叶书宏)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为何要继续包容“代工模式”
为何要继续包容“代工模式”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本报评论员黄海波


  利润像刀片一样薄,国际市场打个喷嚏就会丧失主动权——在全球价值链中,代工被定位于产业链最低端。

  产业要迈向中高端,发展要实现高质量。代工贴牌转向自主品牌,是大势所趋。而近年来众多代工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关门破产的也不在少数,似乎更强化了这样一种判断: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分一杯羹”的代工模式,是不是应该退出中国经济舞台了?

  然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代工模式的存在,仍有着合理的经济逻辑。

  广东一家企业,已经代工了55年,至今仍在逆势上扬,分明为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代工模式,提供了一个鲜活案例(参见新华每日电讯12月9日5版《代工非贬义》)。

  做过鞋子、家具、玩具,现在又做起了LED、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的广东昭信集团,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顽强表明:遵循经济规律,代工仍有生存空间;依托代工求新求变,企业照样可以发展。

  时至今日,在珠三角,在全国各地,依旧活跃着大量代工企业。通过贴牌生产沉淀技术,聚集产业拉长产业链,让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这条由众多代工企业参与构建的产业发展路径,曾经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仍是一道不可轻言退出的风景。

  转型升级、创新引领,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相信大面积的“代工厂”终将成为历史。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力先进制造、壮大自主品牌,但以中国之大,仍有一些企业只有首先解决了温饱,创新发展才有腾挪空间。

  昭信集团的发展也启示,不将命运完全寄托于代工,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追求转型升级。在端稳“代工”这碗饭的同时,不断寻求新的“饭碗”,从企业层面,无疑也是一条现实可行的转型发展路径。

  当下,我们既要坚定创新发展,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也要理性认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企业发展路径的多样性,对代工这种“兜底”模式,应给予更多理解,而不是嘲笑,更不是简单弃之如敝屣。

  近一段时间,中央及地方密集摸底经济形势,研判明年的经济环境,力促“六稳”的信号不断增强。“六稳”,稳就业是当头。服装、电子、鞋业等“代工大户”集中的传统产业,也是就业大户,劳动力相对密集。通过这些代工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吸收大量就业人口,对于“六稳”大有裨益。

  最重要的是,尽管中国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奋力迈向世界产业链的上游,但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决定了我们发展经济要继续包容各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球分工中务实合作、互利共赢。

  所以,代工非贬义,还不能轻言放弃。

 
筑牢师德防线,监督需要前移
筑牢师德防线,监督需要前移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本报评论员刘晶瑶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一女生发文举报会计学院副教授钱某将其锁进车内进行猥亵,并附上了聊天截屏、录音等证据。事件曝光后,多名网友称曾遭钱某性骚扰,“十几年前就声名在外”。校方回应称,已注意到关于钱某师德师风问题的信息,“一旦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为人师者,理应德才兼备;教书育人,更应以德为先。真教学、真育人,方能得到社会尊重。但近年来,极个别高校教师“管不住下半身,毁了下半生”的丑闻时有发生。他们顶着“名师”“教授”的头衔,却做出令人不齿的行为,不仅个人斯文扫地,更让教师群体蒙羞。
 
  极个别老师行为不端,依仗的是师生关系中相对不对等的地位。他们借助手中掌握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侵犯部分学生的权益。遗憾的是,一些受害者或忌惮于师长关系,或苦于没能及时搜集证据,或畏惧人言可畏的舆论环境,只能选择忍气吞声,结果让更多人成了受害者。
 
  近日,教育部通报了8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对顶风违规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追责。从处理结果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相关规定,不仅师德失范教师被严肃惩处,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依法丧失教师资格,终身不得从教等处罚。对存在监管不力、重大事项不报告等问题的中小学校党政负责人、高校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也将其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重点,一旦学校出现师德问题也被依法追责问责。
 
  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良好环境,需要对已被曝光的师德失范行为严肃处理,更要将监督和管理的端口前移,加强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畅通师德失范问题的举报通道,认真对待每一起学生的举报线索,严加核实,严肃处理。这既是对学生的保护,更是对教师的关爱。强化对师德师风纪律和准则的敬畏意识,树立底线意识,才能涵养高尚师德,重塑象牙塔的纯净。
 
超越“认知藩篱” 消弭“理解赤字”
超越“认知藩篱” 消弭“理解赤字”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新华社记者


  近期,麦肯锡咨询公司荣誉高级合伙人彼得·沃克出版新作《强大、不同、平等:战胜中美间的误解与差异》,引起不小反响。这位美国人往来中美十多年,基于亲身经历和深入了解,从历史文化视角分析美国对中国存在的误解,认为美中“认知藩篱”并非不可超越,美国应尝试理解中国。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复杂敏感时期,不少杂音摩擦冲撞交织,美国鹰派不断炒作“修昔底德陷阱”“文明冲突论”,鼓吹与中国全面“脱钩”,以至于引发人们对“新冷战”的担忧。在此特殊背景下,沃克所代表的美国社会的理性声音显得弥足珍贵。

  沃克的一些看法较为接近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例如,他认为中国人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看得很重,这源自中国曾遭受殖民入侵的痛苦经历;历史文化注定中国惯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军事上寻求捍卫自身利益的能力,而非寻求战争;让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是个幼稚的目标……这些观点为美国人读懂中国提供了有益参考。

  当下中美关系的一个症结正是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偏差。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经济深度融合,双边货物贸易额增长了252倍。遗憾的是,心理认知对接明显滞后于经贸关系发展。特别是美国对华认知,因历史文化制度等差异,更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呈现出较大的“理解赤字”,以至到今天还不乏美国人会问,“中国有没有高速公路”之类常识性问题。

  这种“理解赤字”,源于缺乏了解中国的意愿。正如沃克所说,“几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美国)有了解中国的意愿。”美国一些政治精英时常偏执地认为,中国迟早会变成跟西方国家一样的所谓“民主国家”,因此对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文明特性“不屑一顾”。这种不愿平等对话的深层心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明优越论。

  这种“理解赤字”,来自对华认知的结构失衡。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美国政治精英们对中国的关注过度集中于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然而“在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以及其行为动因方面付出的努力却非常少”。美国为何屡屡读不懂、看不透、判不准中国?对此,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关键在于忽视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忘记了中国是一个经历兴衰更替和外族入侵却延续数千年而未中断的文明大国。

  这种“理解赤字”,也不乏人为设置的“玻璃幕墙”。沃克在书中提到中国追求和谐、双赢的价值理念与和平属性,但美国一些保守派认定,强大起来的中国必然会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威胁,为此四处怂恿他国对抗中国,甚至炮制中国取代美国霸权的所谓“百年马拉松战略”,意在将普通美国人的对华认知引向歧途。

  中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现实国情不同,存在分歧误解在所难免。解决分歧的正确途径是加强接触与沟通,不断消除认知偏差,扩大相互理解的领域,唯有如此才能管控分歧、消除误判。阻断交流,筑篱修墙只会适得其反。

  消弭“理解赤字”,保持接触是前提。一个开放、进步和友善的中国,需要走近才能发现,很多外国人说,“来之前觉得中国是个谜,来之后自己成了中国迷”。沃克之所以得出“中国治理模式适合自身发展,有效回应人民需求”的论断,正是源自他15年来每年五六次的频繁访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学界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知华派”学者,他们基于大量田野调查和深入研究,为美国人深入理解中国打开了更多扇窗。

  消弭“理解赤字”,彼此尊重很关键。沃克在书中说到,当今中国体制、价值观深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中,必须尊重。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破冰的历史证明,只要放下偏见,抱持尊重和理性态度,美国人是能够客观对待两国差异的,对中国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和深入。沃克认为,中国文化注重名誉和尊严,所以在贸易摩擦等问题上,“哪怕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一点点理解,也应该明白中国人不会屈服于这种压力。”

  消弭“理解赤字”,需要超越零和思维。沃克在书中指出,中国追求和谐、双赢,美国则崇尚零和博弈,双方存在较大理念差异。但差异不应成为交流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理由,已故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奥克森伯格曾指出,中国崛起是当今世界最重大的政治事件,美国要做的应是调整心态,超越零和思维,而不是针锋相对,制造误解。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说过,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方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美国对华“认知藩篱”并非不可超越,中美合作必将是两国和世界之福。“与其尝试改变,不如尝试理解”,沃克书中提出的劝诫良言值得听取。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征稿启示
■征稿启示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近期,《新华每日电讯》将就农村公路议题,策划一期“读者来信”专版,欢迎赐稿。您可以谈谈这几年家乡农村公路的新变化,也可以反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还可以分享一些好的治理经验、鲜活的故事。

  我们期待收到来自不同地方的读者来信,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来稿请注明“读者来信征稿”,请勿使用附件。

  截稿:12月12日 邮箱:xhmrdx@163.com

 
代工非贬义 广东一家企业“代工55年”启示录
代工非贬义
广东一家企业“代工55年”启示录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图为广东昭信集团的加工车间。广东昭信集团供图
 
编者按:


 
  在全球价值链中,代工往往被定位于产业链最低端,难以摆脱低成本依赖、低权益发展和粗加工生存的宿命,并伴随产业升级和转移而走向衰落。显然,这也是众多代工企业所面临的危局。
 
  作为珠三角一家普通的代工厂,广东昭信是“吃代工饭”长大的——从为国营藤厂来料加工藤编制品,到为港商代工做玩具、为台商代工做皮鞋、为日本企业代工生产电感元器件……昔日集体小作坊变身大型控股集团,代工无疑是它从小到大的“主粮”。
 
  然而,如何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突破“向前一步是黄昏”的代工困境,这家专注制造55年的民营企业,不断谋变升级换赛道,以退为进促转型,为众多代工企业探路突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报记者刘宏宇
 

 
  “上游大量订单去了东南亚,我们也有5条生产线转移到菲律宾工厂”,面对记者,梁凤仪并不避讳目前的困境,“日方可能继续减少中国订单,国内部分代工厂将面临关闭”。
 
  广东昭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昭信)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为日本一家全球知名电子品牌做代工。“掌门人”梁凤仪行事干练,被业界称为“铁娘子”。
 
  “今年,日方给我们的订单减少13%左右,他们在青岛、珠海、东莞等地的代工厂,订单只有原先的一半。”她补充说。
 
  尽管形势不容乐观,梁凤仪自信却并未减少:相比其他代工厂,昭信的效率更高、品质更好,连日本品牌商也舍不得放弃,担心以后不再给他们做代工;即使订单萎缩无工可代,或者成本高企无利可图,昭信还有很多“备胎”可用,足以支撑企业顽强活下去。
 
产业转移,代工企业走到三叉路口


 
  俗称“代工”的OEM生产模式,可以使代为生产的企业突破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瓶颈制约,快速提升专业制造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促进企业规模扩大。事实上,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工厂的主力军,正是众多不见经传的代工企业。
 
  在珠三角,电子、玩具、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历了代工模式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大批失去低成本优势的代工企业,订单数量锐减、成本持续攀升,企业被迫走入“产业转移、企业转型和停产关闭”的三叉路口。
 
  即使没有中美经贸摩擦,部分低端产业链转移速度或可放缓,但转移趋势无法改变。
 
  前述这些传统产业,恰恰是代工企业最集中的领域。有的企业已经转移,有的企业仍在观望,还有转移出去的产业重新回归——东南亚等国家的人力、土地成本也在上涨,产业链配套不足,无形中又增加了不少成本。
 
  更多的代工企业,则选择像昭信一样坚守。他们深信生产线可以转移,庞大的国内市场却挪不走。具有敏锐市场洞察能力的昭信,早已谋变升级换赛道,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据昭信集团总经理潘铭坚透露,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昭信业绩实现逆势增长,2018年销售收入11.3亿元,利润7800万元;今年前11个月,销售收入近10亿元,利润9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
 
  回顾昭信的转型历程,用梁凤仪的话说,都是被“逼出来的”。
 
  早在2006年,以鞋业和家具业代工为主的昭信,员工数量达2.2万人。当时,他们年产数百万双鞋,款式和订单全部由品牌商提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一年能赚上千万元。
 
  不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靠订单吃饭的鞋业急转直下,由“卖一双赚一双”跌至“卖一双赚一元”。大幅缩水的利润,蓦然使梁凤仪明白,“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前途的行业了”。
 
  然而,令她深感庆幸的是,2006年昭信开始实施“三退一进”战略——“退出不创造价值的订单、退出没有发展前景的项目、退出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进入新发展领域”,正是缘于这个战略上的“提前量”,昭信才得以轻装上阵,安然度过后来的金融危机。
 
  “不能等到它真的亏钱再退出,那就太晚了。”昭信为美国客户代工的家具厂,年产值8000多万元,利润数百万元,当时也被列入了退出名单。
 
  面对员工“有钱赚为何还清退”的质问,梁凤仪的答案是,“利润都用在反倾销上了,未来木材来源也难以持续”。
 
  在梁凤仪的坚持下,昭信先后退出了家具、制鞋及低附加值的电子企业。
 
  2008年年初,经过深思熟虑的梁凤仪,开始求“进”了——在立足做好国际代工的同时,与华中科技大学半导体照明国家实验室联手,进军LED(半导体照明)产业,致力于打造企业生存的“备胎”。
 
另辟赛道,以退为进造“备胎”


 
  昭信虽然是代工起家,但并不满足简单的代工。
 
  彼时,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全世界。珠江三角洲,LED产业方兴未艾。
 
  在LED产业中,外延芯片材料及MOVCD设备,占当时整个制造成本的三分之二。显然,谁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谁就拥有这个行业的主动权。
 
  MOCVD设备是LED芯片生产的关键设备,其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国内企业主要依赖美国的维易科(Veeco)和德国的爱思强(Aixtron)两家公司进口。
 
  据潘铭坚回忆,当时一台进口MOCVD设备,市场价高达1800万元。这意味着,LED产业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公司赚走了。
 
  一心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梁凤仪,找到华中科技大学刘胜与甘志银两位教授。双方一拍即合,2009年成立了广东昭信半导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率先谋划LED芯片设备国产化的突围。
 
  作为MOCVD设备国产化的核心模块,喷淋是工艺气体的唯一出口,体积占比不足千分之二,可见工艺复杂性和精密度要求之高。让研发团队最难忘的,就是喷淋系统的研发。
 
  虽然国内具备喷淋不锈钢层板加工能力的工厂很多,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多家试验都达不到要求。甘志银带领研发团队不断调整工艺。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这个头号难题。合作工厂的技术负责人感概道:“这么复杂的工艺要求,都快把我们逼疯了。”
 
  喷淋组件整体焊接工艺环节,决定着喷淋制作的成功与否。国内掌握这种超高气密性焊接技术的厂家,寥寥无几,且只提供设备租用,焊接材料和工艺配方需要用户自行确定。
 
  没人了解这种工艺,怎么办?甘志银带领研发团队成员从零学起。他们埋头查资料、选材料、写配方、做试验,经常在网络上讨论到凌晨两三点。凭着一股拼搏的劲头,研发团队掌握了相关技术,并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独特工艺配方。
 
  然而,外委加工厂焊接喷淋部件,质量检测总有缺陷,导致外延工艺迟迟难以启动。眼看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业界质疑声四起。甘志银带领一个8人小团队,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进驻加工厂组织专项攻关。
 
  据业内专家介绍,一次完整的焊接过程,需要持续12小时。攻关团队轮流通宵值守,经过反复迭代试验,终于等来了喷淋焊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好消息。
 
  与此同时,梁凤仪又找到半导体光电物理、材料和器件方面的专家袁述博士,签约合作外延芯片项目,并于2010年成立广东量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时值LED外延市场风云突变,原本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粗面外延片,因电压高、芯片加工难度大、工艺难控制等缺陷,导致市场需求量急剧萎缩。
 
  新公司成立伊始,他们提出由粗面外延片向镜面外延片转变的战略。对当时量晶的技术积累而言,要进行这种市场主流产品的研发,无异于从零开始。
 
  “要像对待女朋友一样对待机台”,曾是外延车间最流行的一句话。面对科技“无人区”,技术团队不断研发出价格更低廉的电极材料。
 
  2012年,昭信MOCVD设备进入量产,完成首批镜面外延片的出货,由此成为首批实现MOCVD设备国产化的企业之一。
 
政策补贴,误伤创新“走麦城”


 
  从照明芯片核心设备的量产,到外延芯片的出光功率,昭信自主研发生产的MOCVD设备,已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成为国内唯一拥有LED全产业链的企业。
 
  “自主创新让我们有了话语权。”梁凤仪怎么也想不到这场创新的结局,竟让自己败得如此刻骨铭心。
 
  时间再度回到2009年,国内多地竞相出台进口MOCVD设备补贴政策。例如,江苏某市率先对每台进口MOCVD设备,平均补贴1000万元。厦门、佛山、芜湖、江门、惠州等地纷纷仿效。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多个城市出台同类设备补贴政策,补贴额800万元~1000万元不等。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厂商趁机涨价,一台1500万元的设备,竟然一下子涨到1800万元。
 
  巨额补贴之下,国内市场掀起LED投资热,进口MOCVD机台采购数量激增。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仅在发改委登记备案的MOCVD机台就有近700台,当年全球该设备的出货量不过660台左右。
 
  其实,人们对这种补贴逻辑并不陌生:半导体照明产业系新兴产业,各地为抢占LED产业新高地,不惜巨额补贴MOCVD等关键技术设备。由于国产设备不在补贴范围,补贴政策不仅养肥了国外厂商,也害苦了刚刚打破技术垄断的国内设备厂商。
 
  “真没想到结局这么惨!”梁凤仪回忆说,昭信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投入巨资研发的设备,却被“扭曲”的补贴政策所“误伤”,导致产品无人问津,企业一度面临绝境。
 
  “国外设备制造商利用补贴优势,联手杀价打压我们。哪怕我只卖700万元,对方就卖600万元,何况有些进口设备售价还不到1000万元,补贴之后企业根本就不用花钱。我们耗资费力研发的设备,彻底失去了市场。”
 
  每当讲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铁娘子”梁凤仪就忍不住热泪盈眶:“坚持了8年,心都凉透了。”
 
  后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对补贴政策纠偏,逐步改变对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忽视。然而,企业已经错过了最佳发展期,“错过了时机,就错过了一切”。
 
  投入3亿多元,前后坚持8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梁凤仪,被迫退出MOCVD设备的市场竞争。
 
  但她并不后悔,毕竟昭信MOCVD的成功,打破了国外20多年的技术与价格垄断。
 
  “买了很多教训,打开了新的思路”,这段“走麦城”的经历,也给了梁凤仪深刻的商业启示:“即使做代工也要创新。企业要迈向现代制造,要打造有品质的产品,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脱胎换骨,提高技术自信,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代工非贬义,打造成长“训练营”


 
  对于代工,社会上有很多误解,甚至有人动辄冠之以“血汗工厂”的大帽子。
 
  其实,代工作为产业分工细化的产物,绝非贬义词,也不代表产业低下。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温饱问题,更是企业成长的“训练营”。
 
  从玩具、鞋业、低端电子元器件等传统产业,到进军电子元件、LED照明、芯片、智能装备、智慧灯杆等新兴产业,以代工起家的昭信集团,至今仍未放弃代工。
 
  做了40多年代工的梁凤仪,深知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魅力所在:“不要小瞧代工,通过国际代工,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企业生命力就更顽强了。”
 
  与当年给国营东风藤厂做代工不同,1978年10月,昭信集团前身——平洲藤厂与香港森美玩具公司签订加工合作协议,成为南海第一家“三来一补”玩具加工企业。
 
  第一批代工产品是成套的人偶衣服,当时30%以上的毛利,令这些“织藤妹”们无不眼前一亮。
 
  由于涉及外资背景,当年改名为平洲玩具厂的集体企业,差点被改成“圩镇大队玩具厂”。从藤编制品变成玩偶服装、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从南海县进入香港岛,平洲藤厂代工跨界转型之大,至今仍令人啧啧称奇。
 
  那些习惯了老式缝纫机的“织藤妹”,在香港的先进设备面前倍感不适,对于香港工人每天做90件人偶衣服的效率,更是“打死都不相信”。
 
  在梁凤仪的动员鼓励下,她们接受港商技术和管理辅导后,实现了对“香港效率”的超越,并再次获得投资方的认可。
 
  平洲玩具厂的成功,一时间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连美国华尔街日报都报道了这个消息。20多岁的梁凤仪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中,不经意间扮演了“先锋”的角色。
 
  在端稳“代工”这碗饭的同时,梁凤仪不断寻找更多的新“饭碗”。她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三来一补”,而是结合生产研发智能设备,通过机器换人来提高效率。
 
  她说,“我们用自己制造的设备机器换人,把效率提升,把品质做好,对方对昭信的依赖性反而更高了”。
 
  梁凤仪还对标国际,瞄准智能装备的集成供应,探索“国产装备国际化”,产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昭信已成为广东省智能装备出口企业之一。
 
  此外,他们在医疗电子行业默默深耕十多年,已研发出一台机器可以替代22人的装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我们一直在默默地备战,不停地做‘备胎’。”吸取当年LED设备研发教训的梁凤仪,自称这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心得。“我们研发电子元器件生产的智能装备,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生产试验,这项技术储备准备十年后对外公布。”
 
  把自己研发出来的设备卖给别人,不担心培养竞争对手吗?梁凤仪坦承,自己一度也有这个担心,后来她想通了,董事会也想通了。
 
  “我自己永远跑在前面!我们的智能装备都是个性化定制,还卖给了日本企业。作为一个智能装备集成方案的解决供应商,我们下决心走个性化定制之路,虽然目前量不大,但是每年都在翻番。”
 
  据了解,昭信智能装备公司成立之初,市场开拓屡屡受挫。他们迅速调整思路,先开拓国外客户,再转向国内客户。市场慢慢打开了,这几年增长速度较快。
 
  梁凤仪说,尽管我国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代工可以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所以绝不能轻言放弃代工。
 
 
代工“生存哲学”
代工“生存哲学”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刘宏宇

  思维敏捷,做事干练,眼神中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无法相信眼前风风火火的梁凤仪,已经65岁了。

  梁凤仪历经40余年奋斗,将一家农村集体小作坊,打造成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针织姑娘织藤妹”,这句岭南老话,是指旧时代有钱人家的姑娘去做针织,穷苦人家的女儿才去织藤。1964年,40多位“织藤妹”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你10元、我8元地凑到350元钱,盖起的一座集体手工作坊——平洲藤厂。

  1976年,22岁的梁凤仪就任南海平洲藤厂厂长。当时工厂有100多名工人,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头一年,织藤妹还能拿到30多元的月工资,基本能解决温饱问题。第二年,整个织藤业不景气,藤厂资金难以为继,出现生存问题。

  梁凤仪历时两年,跑遍了珠三角,也没有找到转行的出路。她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但国家还没有正式的对外合作相关文件,集体小企业搞出口更是天方夜谭。

  敢想敢做的梁凤仪,屡次找到轻工局和外贸公司领导,诉说企业困难,希望获得帮助。去的次数多了,惹得外贸公司的人都劝她:“不要再来了,再来也没有用。”

  她不仅没有放弃,还决定继续“死缠烂打”。凭着这份执着的精神,感动了外贸部门的领导。1978年八九月份,外贸部门给她介绍了一个香港客户——香港森美玩具有限公司。

  参观完工厂,森美的代表被梁凤仪的诚意感动,表示愿意给她们一个机会,但提出两个疑问:一个织藤小厂凭什么敢接玩具加工的单?如何保证按时保质交货?梁凤仪自信地回答:“凭120个忠诚勤劳的员工,以及从没有延迟交货的信誉。”

  她还在三天之内,制定出详细的办厂计划书,作出按时保质保量交货的承诺,一举获得玩具厂代表的认可。

  敢为人先,永不言败,执着追求。企业家的个性决定了企业的个性。

  作为广东昭信集团这艘大船的掌舵者,梁凤仪不断地调整方向,在历史的激流中顺势前行。昭信专注制造54年,变革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用梁凤仪的话说:“我们用18年做好一件藤织品,用19年做好一双鞋,用27年做好一盏灯,用43年做好一个电子元器件。虽然每一个行业跨度都很大,但我们已经习惯了产品不断转型升级。”

  2006年,梁凤仪冷静地意识到,企业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技术含量低,主要依靠外贸订单,既无专利技术又无市场,一旦国际市场风吹草动,难免受到波及;二是产业利润低,代工产业主要分布在玩具、鞋业、家具、灯饰等,属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三是员工流失率高,企业有2万多名员工,成本压力巨大。

  为此,她果断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自2006年起,昭信集团陆续退出了制鞋业、附加值低的电子元件业、家具业等,分流了1万多名员工,成功躲过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

  在吃好代工这碗饭的同时,梁凤仪经过深入调研,决定进军当时新兴的LED产业,逐渐从传统低端制造业向高科技绿色环保产业转变。智慧路灯、电子精密制造机器人、干细胞免疫治疗……已被列入梁凤仪的“备胎”计划。

  “通过十多年的技术沉淀,企业的含金量不一样了!”梁凤仪似乎已经看到无限的发展空间,她说:“只有创新,才能让世界工厂真正强大。”

 
网络取证不再焦头烂额 杭州互联网法院应用“区块链”提升审判效率
网络取证不再焦头烂额
杭州互联网法院应用“区块链”提升审判效率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吴帅帅


  尽管“区块链”概念已提出多年,但对很多人来说,它仍是一个抽象的技术名词。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配套技术的成熟,区块链逐渐成为契合多应用场景的底层技术。许多领域通过“区块链”技术应用,已经让身处其中的人有了“体感”。

  司法区块链也是其中之一。

  2018年6月,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始探求区块链技术在司法场景中的运用。

  司法区块链究竟是什么?对司法实务带来哪些变革?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一案奠定区块链存证合法地位


  2017年8月,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诞生。处在以互联网方式处理网络纠纷的前沿,这家法院和众多新型案件“狭路相逢”,其中不乏复杂、棘手的难题。

  2018年4月,杭州华泰一媒公司,发现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未经授权转载了其文字和摄影作品,于是将对方诉至杭州互联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赔偿经济损失。

  与同类案件相似,争议焦点集中在电子数据真实性的认定上。又与同类案件不同,该案原告提交了一份利用区块链技术保存固定的特殊证据。

  为证明被告在其运营网站中,发表了原告享有著作权的相关作品,原告通过第三方存证平台,进行了侵权网页自动抓取和源码识别,并将电子证据上传至相关区块链。

  华泰一媒总经理陈欣文透露,当初在区块链上存证,仅仅是对技术的认可,认为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能够证明被告侵权行为,“据说,这一存证模式是首次运用于司法实务,是否具有效力,我们也都没有底。”

  同样“摸着石头过河”的,还有该案的承办法官沙丽。她坦言,一开始对区块链存证确实知之甚少。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沙丽与浙江省高院专家进行了多次沟通,确定了这一证据的可靠性。“原告使用的区块链存证,其实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也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她介绍说,这一证据生成系自动抓取,秒级上链,源代码和操作日志等可实现回溯,能够证明证据的真实性。再加上区块链多节点见证、防篡改的技术特点,可以认定这一证据是相对可靠的。

  由于是区块链存证第一案,法院从抓取技术是否可靠、上传过程有无篡改等维度,对原告提交的证据进行了谨慎审查。裁判文书则对区块链存证过程,也进行了系统论述。

  在严格事实认定、严格技术审查的基础上,杭州互联网法院认为,对采用区块链等技术保存的电子数据,应秉承开放、中立的态度进行个案分析认定。最终,该案的判决首次确立了区块链存证电子证据的合法性。

  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对这项新技术的存证效力予以确认。

  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认为,区块链技术具有显著降低维权成本等优势,是司法流程和审判机制的一大技术方向。

  这一案件还带给杭州互联网法院更深层次的启发。

  当时杭州互联网法院已上线电子证据平台。这一平台可对接多个入口,例如可从公证处、第三方证据平台导入电子证据,通过校验保证真实性。但电子证据导入平台之前的真伪性,无法完全得到证实。

  “换句话说,当时的存证平台,无法保证电子数据从生成到使用的全流程可信。”杭州互联网法院常务副院长王江桥说。

  因此,2018年7月起,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始搭建全流程可见证的司法区块链。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技术攻关,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1.0终于搭建完成,首批包含法院、公证处,鉴定中心等10多个节点。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表示,人们利用网络从事的行为或事实,均以电子数据方式存储和呈现。电子数据易篡改,技术依赖性强,归属难查明,真实性难认定,成为解决网络纠纷面临的一大难题。

  “区块链存证则可以解决电子数据的证明难题,为解决网络纠纷提供技术支撑。”高富平说。

20亿条存证让纠纷调撤率超九成


  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度大……在知识产权侵权、网络合同纠纷中,维权者经常陷入这样的困局。

  “有没有签订过合同”“是不是本人签署的合同”……面临许多棘手的事实认定,法官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侵权的链接转眼就删;发帖人刚发完侵权帖子就矢口否认……由于母公司时常遭遇版权、内容侵权,华泰一媒经常要作为权利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陈欣文向记者算了两笔“心酸账”。在原来的维权模式下,公证、存证、诉讼等流程走下来,开销巨大,就算赢了官司也是“赔本维权”。

  与此同时,面对数以万计的侵权事件,传统公证方式一天可能固定不到10条证据。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电子证据生成、储存、传输、使用的认证问题,实现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

  司法区块链究竟如何运转?蚂蚁区块链总监栗志果介绍,比如签署一份合同,签署过程、文本内容等,都会以哈希值的形式上传到区块链各个节点。

  哈希值是根据加密运算得到的一组二进制值,每个哈希值作为存储信息,一一对应的“电子身份证”。

  一旦发生纠纷,法院可以调取合同原文,与哈希值进行校验。如果通过,则证明合同真实。如果未通过,这份证据就有可能被修改过。

  “区块链技术大大降低了维权成本。”陈欣文举例说,比如有一个正在进行的直播侵犯了转播商的版权,如果按照传统维权方式,从发现到赶到公证处,侵权直播可能早已结束。利用司法区块链,锁定侵权网址,可以立即启动整个上链过程,也就开始了整个取证过程。

  “这一过程被区块链上所有节点见证,让侵权人没有抵赖的可能。”他补充道。

  据介绍,根据法院管辖案件类型,目前司法区块链的用户节点,都是以行业、协会为单位上链。中国网络作家村、龙井茶原产地等已经成功上链。

  “原来面对侵权,我们网络作家真是无可奈何。”网络作家凌晨谈起一件往事,“之前我创作的一本书被侵权,初步估计侵权主体就有超过3000家网站,仅仅联系侵权者这一个环节,我可能就要打一个月电话,而且大量侵权者无法联系上。”

  借助区块链技术,像凌晨这样的作家,可以实时保存创作作品,并且固定相关网站、平台的侵权行为。许多网络作家表示,司法区块链增加了他们捍卫著作权的底气。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上链数据总量超过21亿条。通过该平台调取电子证据5200多条,相关案件调撤率达到98.5%以上。

司法区块链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杜前表示,司法区块链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依托司法机关主体信用,区块链技术的算法信用,实现电子数据在司法领域的可信流转。

  纠纷发生前,区块链可以固定事前、事中、事后、时间、地点、人物六个维度的客观事实;进入诉讼阶段,司法区块链有效帮助法官破解电子证据的认定难题,高效查明案件事实、明晰双方责任,提升审判效率。

  2019年4月,西湖龙井茶成功对接司法区块链平台。这意味着部分龙井茶的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信息,将同步至杭州互联网法院,高效解决原产地茶叶的纠纷案件。

  杭州正浩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上链就相当于产品有了公证书。到了法院,只要出示信息比对,就可以自证清白。

  “真希望这样的技术能营造诚信的环境,不再有溯源难、维权难,减少官司纠纷。”这位负责人颇为感慨地说。

  为了进一步拉长“链上”功能,杭州互联网法院又推出智能合约司法应用。

  据介绍,智能合约可以在数字形式下,基于预定事件或时间触发,自动执行。以买卖合同为例,智能合约签署后,按照合同约定,执行过程触发相应条件后,自动进入下一环节。比如货物签收后,到约定日期时,货款会从线上自动打到卖方账户。

  如果出现违约,由于签署合同过程、合同执行情况等数据均上链储存,且有司法区块链上包括公证处、法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等多节点见证,非常便于法院快速认定事实,进行纠纷调解或司法裁判。

  据介绍,智能合约不但打通了前端存证、固定证据,后端还直接接入法院智能立案、智能诉讼和智能执行。

  “智能合约签署后,如果对方有违约行为,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立案。这有助于提升合同双方诚信履约率。”栗志果说。

“区块链+司法”也要避免唯技术论


  近年来,除了杭州互联网法院,“区块链+司法”实践在全国各地不断推进。北京、广州两家互联网法院,也相继上线司法区块链。

  2019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正在搭建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目前已完成最高人民法院、高院、中院和基层法院四级多省市21家法院,以及国家授时中心、多元纠纷调解平台、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等节点建设,超1.8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并支持链上取证核验。

  相关法律界人士表示,以区块链为载体,司法服务职能有望进一步延伸。比如保护网络知识产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网络空间依法治理。

  “探索司法区块链实践,也要避免唯技术论。”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在技术层面,要防止原始篡改、算法攻击等破坏行为;在司法实务中,需对区块链证据保持审慎的态度,综合当事人的质证意见、系统的核验结果、科学的审查规则做好裁判。

  专家表示,“区块链+司法”应用仍然在探索阶段,各地探索也有不同模式。未来,也许法院成为区块链的一个节点,而由中立的第三方机构运营区块链存证服务,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既要提升司法效率,又要坚守司法中立性的原则,为网络纠纷解决保驾护航,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高富平说。

 
把案发现场搬上法庭 苏州市检察院运用VR技术破解办案痛点
把案发现场搬上法庭
苏州市检察院运用VR技术破解办案痛点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运用VR全息复刻技术复刻的姜某某故意杀人案案发现场截图。 苏州市检察院供图

  本刊记者刘巍巍、朱国亮


  层层隔断的群租房、痛苦倒地的受害者、凌乱不堪的打斗现场……11月6日,姜某某故意杀人案的审理别开生面。公诉人苏州市检察院,在庭审中没有“纸上谈兵”讲述案件经过,而是通过案发现场VR全息复刻技术,以第一人称视角,向法官、被告、辩方律师等到庭人员呈现案件原貌。

  “将VR全息复刻技术引入刑案办理与庭审示证,在全国尚属首创。”相关法律人士表示,苏州的这一探索,为证据呈现提供了新的载体,也为传统司法办案中的一系列痛点,提供了解决办法。

断案告别“纸上谈兵”


  姜某某故意杀人案发生在一处群租房内。这套房被分隔成8个小房间,被告姜某某和两名受害人均是这里的租客。

  案发当天,姜某某与一名女性租户发生口角,后把她推至房间,并将她及其同屋室友捆绑后掐勒致死,然后放火逃离。

  “作为一名深入现场的办案人,我们深知,原始场景的冲击,远大于仅通过现场勘查笔录进行的构想。”承办此案的苏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张飞说。

  “案发现场是各种隔断的群租房,环境混乱。案发时,部分房间又因整改被拆除。”张飞说,光凭照片和文字描述,很难让人对现场有清晰的认识。

  记者了解到,通常检察官在审查这类案件时,需要不断翻看现场勘查照片与讯问笔录,回溯案件“脑补”案情……无不耗费大量时间。

  一段小插曲令人难忘。检方曾怀疑另一房间的男性租客也参与此案。因为案发时该男子就在屋内,却称没有听到任何动静,甚至对于之后的火情也一无所知。

  “仅看文字材料,此人疑点很大,因为不合常理。”张飞说。

  直到去了现场才发现,该租客房屋与案发地之间隔了三道门。最终,结合公安机关的调查,检察机关打消了对该男子的怀疑。

  正是因为这起案件的复杂性,为让上庭证据更具说服力,检察机关决定将“案发现场”搬上法庭。

  据苏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信息技术部周先豹介绍,检察官在现场复勘时,运用VR全息复刻对案发现场进行扫描,生成裸眼可视的案发现场。

  记者看到,复刻场景清晰显示,被告与被害人租住在门对门两个房间内。剪刀的提取位置、房间的过火痕迹、来不及收拾的被告行李等现场细节,也都在复刻场景中一一呈现。

  “我们对关键场景进行了近距离拍摄,后期通过放大操作查看细节信息。”周先豹补充说,现场勘查笔录中的照片绘图,也作为附件插入“重现”的现场中,实现了与传统现场勘查的对接。

  “很生动,也很直观。”出席该案庭审的一位旁听人员说,公诉人用VR全息复刻形式“重现”案发现场,让大家对案件经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还实现了与提交证据的一一对应。

直击传统办案痛点


  过去,我国在刑事案件办理中,一直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案发现场。但对于复杂案件,仅靠这些手段难以实现场景化重现,案情还原不够直观。

  多位基层办案人员表示,传统案件现场记录方式存在短板。

  “采用文字和平面图片描述,办案人员需要通过大量自行想象来重构现场。”一位办案人员说,“如果亲赴现场反复勘查,进行案件推演,又推高了司法成本。另外,案发现场也难以长久保存。”

  如何让重建的现场更接近原貌?如何实现一次重建,多环节应用,永久保存?如何与传统的现场勘查资料衔接,更好服务办案?面对这些痛点,苏州市检察院决定将VR全息复刻运用于司法办案。

  “我们对VR全息复刻进行了改造”,周先豹说,“挖掘VR适用于司法办案的场景,梳理可行的实施路径,让VR适应司法办案。”

  经过一年实践,目前,苏州市已初步建成一个运行于检察内网的VR全息复刻系统,培养了一支VR全息复刻队伍,梳理了一套工作流程。

  周先豹说,他们以案件信息安全为核心,无论是平台搭建、系统研发、人员参与等均实现内部赋能,形成了司法办案领域可持续发展应用模式。

  如今,检察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利用专用设备进行实景扫描,采集信息上传到检察内网服务器,由后台算法将图像及相关空间参数,生成可裸眼查看的三维场景。

  苏州市检察院办案软件——“办案E卷通”,通过案件ID自动将三维场景与案件关联,随案流转,供办案人员在各环节使用。

  发生于昆山市的何某污染环境案,属公益诉讼范畴。该案中大多现场为开放或半开放。时间一长,原始环境存在灭失风险。

  “我们拍摄时,厂房已经易主,所幸现场暂未拆除。”昆山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赵庆说。

  他向记者介绍:“通过全息复刻,可以清晰地看到,被告将软管接入废水处理设施综合池,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引入排污口,导致周围河道重金属超标。”

  “VR全息复刻技术将原始场景冻结,使我们后续可以一键‘回到’原址。”赵庆说。

既能还原也能推演


  从电子取证、人脸识别到无人机勘验……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兴技术为司法办案助力。

  “苏州检察机关此次将VR全息复刻技术运用到司法办案领域,呈现了一种新的证据载体,可谓颠覆传统。”江苏荆澜德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倪瑞春说。

  周先豹用四个字概括VR全息复刻技术的应用特点,即“快”“准”“真”“全”。

  “快”:一个100平方米的案件现场,从扫描到生成至发布,耗时不超过2小时,对于刑事案件的快速反应、快速研判具有重要意义。

  “准”:复刻的案件现场物品尺寸、方位、形态与原始场景等比例呈现,可以进行缩放、测量,也可以与现场勘查资料关联展示。

  “真”:不同人员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路径无限次“进入”VR案件现场,查看与实地一致的场景,消除对案件及空间布局的理解误差。

  “全”:全面记录案件现场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细节的形态、相对方位,在任何时间对案件回顾都不会遗漏细节。

  全方位、无死角、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除了应用于现场还原,对于案件推演也具有现实意义。

  张飞举例说,昆山市此前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害人在房间内被嫌疑人殴打,造成全身十余处骨折。出于求生的本能,被害人拼尽全力逃离现场。检察官在全息复刻场景中置入人物模型,推演被害人的逃离路线,验证了案情。

  在其他刑事案件中,也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推演。

  周先豹介绍说,目前他们已经实现将作案工具植入场景,人物模型进行48个关节的自由活动。相信很快就能让模型依照预设活动轨迹,像动画一般自己行动起来。

  记者了解到,苏州市检察院每年承办的案件数量在15000件至20000件之间,占江苏省检察系统办案总数的四分之一。“运用VR全息复刻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苏州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

  “这项技术将案发现场的实景以三维形式形成数字存档,随案永久保存。”这位负责人说,不管是过了10年还是20年,回头看相关案件,均能唤醒当时的案发场景。这无论对案件本身,还是类案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

  下一步,苏州市检察院还将持续拓展VR全息复刻技术的应用场景。通过更多典型案例的实景呈现,使这一创新成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对于苏州检察院的创新举措,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祥认为,此举提高了办案效率,同时也要及时制定完善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让技术应用精准无误。

  倪瑞春说,司法办案的主体是人,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让技术发挥更大作用,还在于运用的人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初心。他建议在这一技术的后期应用中,将现场勘察、VR录制等环节做得更细致,探索建立流程留痕及监督机制,避免产生差错。

 
35岁辞职“看世界”的女教师这样说……
三十五岁,职场分水岭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漫画:曹一
 
策划主持 刘梦妮
访谈嘉宾
 
杜江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
李志强:兰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阎 天: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陈明权:大拿科技CEO
 
张 煦:脉脉高级公关经理
 
刘建斌:藕舫天使基金发起人
 
丁道师:互联网评论员
 
编者按
 
  快消行业职员老胡准备跳槽时,发现不少企业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中央某部委员工小刘,想在同单位换一个部门,无奈对方“原则上”要求35岁以下……
 
  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朋友圈吐槽,35岁,本该属于职业黄金期,却在某些行业成为年龄上限。
 
  这条若隐若现且纵贯体制内外的分界线,在哪些行业表现更加明显?是否涉及隐性年龄歧视?个人职业规划该如何应对?企业管理者怎么看?
 
  本期议事厅邀请四位35岁以上职场人讲述亲身经历,他们的故事有焦虑与压力,也折射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同时,“有问”平台邀请数位法律学者、企业高管、互联网评论员等,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亲历者言
幸运逃离了职场焦虑
 
 
 
盈盈,金融从业者

 
  高税收与好福利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大家并没有那么焦虑于升职加薪,有的人还停薪留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今年36岁,现居墨尔本,在澳洲的四大银行之一担任机构银行数字化的Associate Director,中文翻译叫“副总监”。总体来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没有35岁时间表的女性。
 
  当然我也有过焦虑的时候,我曾为自己作为女人要生孩子而暂时离开职场、不得不放慢脚步而懊恼。但也就在35岁前后,我慢慢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跨过了需要操心温饱的阶段,对人生有了自己的节奏。
 
  我23岁复旦经济系本科毕业后,加入了渣打银行管理培训生项目。26岁调职到新加坡。29岁时,我怀着孕申请了INSEAD的MBA。在第二学期,从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十点,我都在学校念书,见不到醒着的儿子,那段时光回忆起来仍觉得有些遗憾。
 
  毕业后,我继续留在新加坡也不是不可以,尤其考虑到新加坡交通便捷,回国方便,也容易请到合适的住家帮佣。但是我更希望自己能亲自陪伴孩子长大,于是在31岁那年,我离开亚洲搬到了墨尔本。
 
  即使是在金融行业,这里每天仍然朝九晚五上下班,每周至少可以去健身房三四次,周末也不会加班,更适合照顾家庭,我也能和先生一起亲自带孩子。
 
  在我身边,许多人似乎并不把升职加薪当作最重要的事。在我的级别,有我这样30多岁的,也有四五十岁的同事。
 
  高税收与好福利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大家并没有那么焦虑于升职加薪。有的人还停薪留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女性则每生一个孩子就休一年假。我周围似乎没有人会因中年的到来,而感受到职场焦虑。
 
  在我看来,职场招聘要求应聘者必须在35岁以下,是赤裸裸的歧视,也没有任何逻辑和理由。
 
  在澳洲,不仅年龄不能作为招聘要求,性别、种族都不可以。许多公司甚至连高管都要求有一定百分比的女性名额。虽然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比如我讨厌因为这个名额的存在,人家会说我升职是因为身为女性。
 
  但我仍然非常庆幸,这里的职场大环境让我不再焦虑。我目前的生活中也并非没有压力和挫败感,但它们更多来自于,自己的银行工作没有为客户提供应有的价值。
 
  我算是一个逃离了中年职场焦虑的幸运者。
 
职场已没有我的位置
 
唐宝儿,待业
 
  3年前,我辞职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所在省会城市后,求职就一直不顺。面试了好几家本地企业,他们都要35岁以下的
 
  3年前,我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所在省会城市后,求职就一直不顺。面试了好几家本地企业,他们都要35岁以下的。
 
  客气的HR会委婉拒绝我,不客气的直接没下文。我只能安慰自己说,HR也会变老的。
 
  碰壁几次后,我自信心很受打击,就一直在家休息。
 
  在这之前,其实我的简历是很好看的。我是211本科毕业,有国企和大公司的工作经验。上一次辞职前,我所在的公司行业全国排名前十。
 
  我老公和我差不多大,之前是通信运营商的工程项目经理。几年前,他当时所在的分公司效益不好,被调去新分公司。
 
  我老公到新分公司时已经38岁了,被安排去爬塔安设备,需要爬到50米高甚至更高装天线。
 
  人家初中毕业的20多岁的小伙子,一天爬三个塔很轻松。我老公本科毕业,虽然年轻时干过这样的活,但因为体力关系,每天只能爬一个,并且心理负担很重。
 
  爬塔虽然有安全设施,但在那么高的地方,风又那么大,真的很怕哪天一不小心掉下来。
 
  他那时常跟我说,我死了没事,但你和孩子怎么办?
 
  因为压力太大,我老公后来辞职了。但他的年龄也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开滴滴。还好有滴滴为我们这些中年失业的人提供工作岗位,使我们能养家糊口。
 
  开滴滴也很辛苦,但多劳多得。我老公月纯收入五千到一万,关键是看一天干8小时还是15小时。
 
  现在我们最担心的是健康问题。我老公多次说腿疼,腰疼,肩疼。
 
  再说说我身边其他中年职场人。我认识的同龄人中当高管的很少,除了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女同学,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烈的危机感。
 
  有个同学在某外企五百强公司干了十几年,现在边干业务,边利用公司的资源开自己的店。
 
  还有个在央企的同学,常常对我说他担心失业后找不到工作,因为他只会写材料,没有挣钱技能。
 
  还有的人自己干,很辛苦。比如像我老公一样开滴滴,要不就是自己开小厂、小店什么的,做点小生意。
 
  感觉职场上已经没有我们中年人的位置了。
 
不后悔跳槽去体制外
 
王毅之,互联网从业者
 
  离开体制内一年多,现实的“焦虑”比我辞职时预想的更加强烈。与此同时,也有焦虑外的惊喜
 
  35岁那年,我离开“委里”来到“公司”,由体制内来到体制外。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当时,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职业生涯和生活不确定性的焦虑。
 
  但我还是选择跳槽。这些年,我一直密切关注着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当我处在35岁的年纪,开始思考人生的下一个十年,不安分的我决定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投身其中。
 
  如今,离开体制内已经一年多了,回望过去,照“古”观“今”,颇有些感慨。
 
  自大学毕业,到去年离开,我在体制内一家我深为自豪的单位工作了十年。其间,还曾被派往贫困地区挂职帮扶。十年间,我从一名充满激情而又眼高手低的年轻人,逐步成长为把激情化为日常务实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十年间,我收获了无价的知识、经验与友情。我也永远为自己曾经的“单位”而骄傲。
 
  保持对“单位”和事业的热爱,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不问得失、大胆实践,这是体制内外我一直坚持的准则,我也因此得到了体制的眷顾和体制外的认可。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体制内外的共通之处。
 
  在体制外工作,实际远比我辞职时预想的“焦虑”更加强烈。与此同时,也有焦虑外的惊喜。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打破对自我身份固有的认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与体制内“官气”十足的工作人员打交道时,很容易让人怀念过往身份的光环,进而产生负向反差,令人沮丧。但实际上,我打破了自我局限,变得更广阔了。
 
  其次是对快速变化的应对。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这也决定了市场化公司在具体策略、架构、人员上都是快速变化的。如果能拥抱这种变化,化解这种压力,我们则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强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再就是时间管理。离开体制,“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一去不复返。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又要抽出时间锻炼、休息,还要给家人以高质量的陪伴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也慢慢具备了更为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
 
  总之,我不后悔35岁那年的选择。
 
 
35岁辞职“看世界”的女教师这样说……
 
顾少强,“最具情怀辞职信”当事人

 
  辞去重点中学教职那年,我35岁,心里没有任何顾虑和恐慌。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并不担心将来的生活。我相信这个世界总会有自己的容身之地,而且我对物质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高
 
  
  2015年,35岁的我写下了那封走红网络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信被戏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
 
  辞职前,我是重点中学的心理学老师,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但辞职时我的内心没有任何顾虑和恐慌。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并不担心将来的生活。我相信这个世界总会有自己的容身之地,而且我对物质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高。
 
  另外,我的家庭也给了我支持。我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一个人要独立勇敢,不依附不攀附,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物质困住。我妈妈自己就是一个能独自走遍世界的人。
 
  现在我教育我女儿也是这样,你要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规划。至于好或不好,你要自己体验过才知道。我女儿的小名叫“小鱼儿”,取义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人生选择的好与不好,不可能是家长告诉你的,必须让你自己去体验。
 
  写下辞职信时,我觉得我的人生可以有一个新的篇章。因为在之前的11年,我做心理老师的人生已经非常饱满了。我已经有了足够的深刻而美好的体验,可以开启一个新的旅程。而且我的梦想很多,想做的事情也很多。
 
  辞职以后,我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我从城市来到了相对偏僻的古镇,过上了特别简单的生活。以前做老师需要备课、讲课,而作为一名客栈的女掌柜,我需要打理客栈,处理客栈出现的各种问题。
 
  但我觉得我们家的人都有这样一种精神,越遇到挑战越是兴奋。这四年的时间,我遇到过很多挑战。比如客人喝醉酒闹事、或者客栈突然间停电、或者水管忽然爆裂……每次我都能够冷静地去处理。现在如果让我再去经营任何一家客栈,80%以上的问题我应该都能轻松处理。
 
  开客栈的这四年,我所看到的世界,更多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但每年基本上也会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外出旅行。
 
  辞职时我写下那句话,并不是简单地说我要看自然的山水。人的精神世界本身,也是我作为一个心理学老师想要去看的。
 
  在开客栈期间,我有了自己的女儿。她出生三个月就开始跟着我和丈夫一起旅行。迄今为止,除了西藏和新疆,别的省份她都去过了。
 
  如今,我女儿马上三岁了,她要开始读幼儿园,慢慢有她自己的生活。我也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所以我想重新去做心理老师,毕竟我对这个职业还是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当年辞职,不是因为我厌倦,而是因为我还有很多别的梦想。
 
  所以最近我搬家到了绵阳,这里有一群很有意思的朋友,我们可以一起去做一些关于心理的工作。
 
  目前,我的打算就是把我的心理专业做得更好,也服务更多的人。至于将来,我没想那么远。如果有一天,我觉得远方有更精彩的世界值得去看,那我们一家三口可能会一起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未来的事情因为未知才会更精彩。
 
专家问答
  
职场“老人”要扬长避短
 
  记者:职场上的“35岁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陈明权:就程序员这个职业来讲,国内有种奇怪的职业:30岁以后,如果还在写代码,不做管理工作,那就是失败人生。
 
  在这种职业观的驱使下,有好些人在职场初期,专业能力一般时,没有充分锻炼自己的硬核能力,就急急忙忙转型做管理。
 
  这种人到了30多岁以后,如果职业出现波动,确实不再好找工作。这就是“35岁危机”在互联网行业的现状。
 
  从年龄上看,这种人工作经验应该很丰富,但有品质的经历很短,而且这个阶段的人对收入要求也高。这当然会导致企业去招聘更年轻,要求也相对不高的人。
 
  我接触过很多美国大龄程序员和职业经理人,也和他们一起长时间工作过。他们五六十岁,专业能力很强,经验丰富。这些老程序员对团队来说,是很宝贵的资产。年龄所带来的经验,是给他们加分的,并没有损害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张煦:有些工种和职业是需要经验积累的,比如医师、律师。但需要承认的是,有些职业与精力、体能有关,比如在特定行业里,加班和996的情况较多。客观地说,这些行业里人到中年的员工,在时间分配上多少会有挑战。
 
  这就要求职场上有更资深工龄的人,一定要扬长避短。不是拼时间和体力,而是要总结经验和方法,学会深度思考,从而用巧劲做好业务。让自己在职场上永远保持竞争力,终身学习。
 
  刘建斌:作为投资人,我注意到不仅职场存在35岁现象,创业圈也存在35岁现象。过去10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80后甚至90后创业者,他们创新能力强,但不善于控制成本和风险。ofo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社会不仅要关注职场35岁现象,投资人也要对于创业圈年轻化的现象有所警醒。
 
警惕“年轻化”成形式主义


 
  记者:一些公司淘汰中年员工,实行人员结构年轻化,怎么看待这类事件?
 

 
  杜江涌:人员结构年轻化的现象,大多发生在互联网公司这种新兴行业和某些较低层次的人才招聘中,这些岗位大多知识技术含量不高,年轻就容易成为优势。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竞争激烈,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人就要被清退,而不只是年龄在35岁以上。
 
  李志强:很多行业尤其是互联网,由于其存在着连续坐班时间长、复杂劳动强度大、知识更新要求快等特点,呈现人才淘汰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外界在解读互联网行业一般劳动者的群体性特点时,更应该结合该行业的自身特点进行评价,而不能简单地从从事该行业人员所呈现出的年龄特点,就得出“违法”的判断。
 
  阎天:“一刀切”地以年龄为标准淘汰大龄员工,直观看来很可能缺乏足够的正当理由,掺入了“岁数大就肯定干不好”这样的偏见,疑似构成歧视。
 
  但是,大龄员工“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身体状况也往往不如年轻员工;在一些知识结构更新较快的行业,大龄员工虽然有经验优势,但也有落伍的可能。企业根据成本收益的分析,希望“以新换老”,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问题在于,法律应当接受这个理由吗?大龄员工是家庭的支柱,他们的失业会严重波及其他家庭成员,大规模的失业更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国家对此不可不慎重。
 
  丁道师:到今天,互联网行业的年轻化已成为“政治正确”。一些企业,尤其是巨头型企业,为了“团队年轻化”的政治正确,短期内裁撤了大量的老人,让大批的年轻人走上了核心管理岗位。这犯了“为了年轻化而年轻化”的形式主义错误,从团队的稳定性和公司的长期发展来看,弊大于利。
 
有些“年龄门槛”是必要的


 
  记者:如何判断招聘时的“年龄门槛”是否构成歧视?
 

 
  杜江涌:我国相关法律以及中国2005年批准加入的国际劳工组织第111号公约,对年龄歧视有一个基本的界定,只要是跟工作的具体内在要求没有必然联系的不合理年龄限制,都可以认定为年龄歧视。
 
  但企业在招聘时设置“年龄门槛”,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是年龄歧视。对于企业来说,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也不同,那么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就不同。有的工作岗位对于年龄、学历、经验等有着特殊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具体工作岗位要求进行招聘,设定年龄限制,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李志强:企业招聘时提出年龄要求是违法的。除非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或所在行业、岗位有特殊要求。
 
  虽然我国《劳动法》等基本法中明确企业享有用工自主权,但前提必须是依法行使。因此,企业不能以此为由将年龄作为明确招聘条款,这违反了法律法规中有关禁止歧视的内容。
 
  阎天:所谓就业中的年龄歧视,一般是指没有法律准许的原因,就对不同年龄的求职者或员工加以区别对待。
 
  不是所有的“年龄门槛”都构成年龄歧视,比如大部分初任公务员岗位都要求报考者不得超过35周岁,公安部要求持A1驾驶证开大客车的司机,年龄不得超过60周岁,等等。一般认为这些都是合法的。
 
  判断“年龄门槛”是否构成年龄歧视的关键,是“门槛”的设置有没有法律上可以接受的原因。如果一定的年龄是胜任职务所必需的,那么“年龄门槛”就是合法的;反过来,如果年龄与胜任职务不相关,设定“年龄门槛”就纯粹是出于偏见,这当然不合法。现实当中的情形往往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年龄与是否胜任职务的关系没有那么绝对,判断起来有一定难度。
 
提升自身含金量才是王道


 
  记者:有些招聘虽无明确年龄要求,但某个年龄以上的候选人一律不考虑。对于这样的隐性年龄歧视,应聘者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吗?
 

 
  李志强:理论上来说,对隐性歧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比如对于个案中应聘者提出的就业歧视申诉申请,可以通过正面问询的方式要求用人单位说明不予录用的合法正当理由。如果不能说明,那么就可以认定为存在就业歧视。
 
  对于群体性案件,以35岁为例,如果35岁之后的几乎都没有录取,而录取的大都是35岁之前的,可以以结果显著怀疑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说明合法正当理由。如果不能说明,那么就可以认定为存在就业歧视行为。另外在实践中,首先要依法明确有权问询的合法监督或者评估主体,并赋予其充分的程序性权利保障。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制度设计构想,在实践中是很难彻底消除或根除隐性歧视现象的。
 
  杜江涌:对于隐形年龄限制问题,目前法律无法提供有效帮助。应对年龄增长带来的危机,劳动者提升本身的职业含金量才是王道。
 
  阎天:隐性歧视往往是在法律对显性歧视打击比较有效的情况下产生的。目前在我国,用人单位的这种隐性年龄歧视,应聘者维权基本是不可能的。
 
山下“擦亮红色”,山上“增绿转型” 重庆歌乐山:破局“名山旧城”之困
山下“擦亮红色”,山上“增绿转型”
重庆歌乐山:破局“名山旧城”之困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改造后的歌乐山道路。
 
 
 
歌乐山街道整治前。
 
 
 
歌乐山街道整治后。

 
   本组照片由沙坪坝区委宣传部供图

 
  旧城之病、挤城之困让歌乐山这座革命圣地、城市“绿肺”不堪重负,亟待“治疗休养”
 
  改造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既要城市好形象,更要群众获得感。重庆市沙坪坝区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绿色本底”,开展系统治理
 
  道路宽了、拥堵少了、违建拆了、环境美了,随着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里面是渣滓洞,外面也是渣滓洞”的调侃也消失了
 
  本报记者王金涛、周凯
 

 
  在南北纵贯重庆主城区的中梁山脉中段,相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歌乐山因此而得名。
 
  这是一座红色之山。白公馆、渣滓洞、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聚集,并由此诞生了著名小说《红岩》。
 
  这是一座绿色之山。森林茂盛、暗河溪流,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态绿肺。
 
  这又是一座城中山。东面是重庆核心城区,西面是大学城、科学城等发展新区,有常住人口达11万余,中小企业近1700家。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歌乐山片区因建成时间长、区域空间小、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导致面貌“灰头土脸”、交通拥堵不堪,特大城市旧城之病日益加剧,亟待“治疗休养”。
 
  从“患病”到“渐愈”,歌乐山如何破解城市旧城之困?对城市品质提升有何启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歌乐山,看城市治理如何让市民、游客竖起大拇指。
 
红色名山已经不堪重负


 
  山城重庆以山多而得名,最有名的当属歌乐山。歌乐山脚下、嘉陵江之畔,是始建于宋代的巴渝特色古镇磁器口。
 
  到歌乐山瞻仰革命先烈、感受红色文化,早已是外地来渝游客的必选。磁器口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也让游客进一步激增。
 
  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王小云说,今年1-9月,沙坪坝区接待游客2800多万人次,主要集中在红岩—磁器口景区。
 
  山城的部分道路本就狭窄,密集的人口再加上大量游客,让歌乐山片区交通压力巨大。连接红岩—磁器口景区的凌云路,长度不到两公里,但下山坡陡,只有两车道,大量的车在这里一堵就是个把小时。
 
  同时,红岩景区周边黑车、黑导游屡禁不绝,拉客宰客现象严重;歌乐山沿线老旧居民区,私搭乱建、物业管理缺失、污水管网配套不足等问题凸显,导致部分区域脏乱差、污染城市河流。
 
  63岁的退休职工张程丽家住歌乐山下,她说:“去往渣滓洞、白公馆景区的路坡陡狭窄,人和车混在一起,堵车是常事,也不安全。”
 
  “一路上的旧小区、老建筑有的都好几十年了,又脏又乱。”张程丽感叹,“外地游客多,这么脏乱差太影响城市形象了。”
 
  山下如此,山上同样不容乐观。
 
  歌乐山森林植被茂盛,部分区域属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是重庆主城天然“绿肺”。山上狭长的槽谷地带相对平坦,因距离城市市场近、要素价格低,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小家具厂、小食品厂在此汇集,曾有“乡镇企业明星村”的美誉。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中小企业大多缺少完善的治污设施,废气、污水直排较为突出。
 
  “它们多年前就在这里生产了”,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队长潘力旌介绍,按照现在的环保标准看,相当一部分是“散乱污”企业。
 
  歌乐山片区生活出行不便、环境品质不高、旅游体验不佳,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投诉量居高不下。旧城之病、挤城之困让歌乐山这座革命圣地、城市“绿肺”不堪重负,治病治乱势在必行。
 
整治难度让人望而生畏


 
  过去沙坪坝区政府也曾想整治歌乐山片区,但复杂的情况让当地干部望而生畏。
 
  “一方面是开展改造需大规模拆迁拆违,整个片区都得伤筋动骨”,当地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另外,这里高校、机关、企业等单位数量众多,权属各异,协调难度也大。”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针对重庆独特的山城景观,大力开展城市山体保护。
 
  2018年6月,沙坪坝区提出“发扬红岩精神开展片区整治”,向多年顽疾开刀,一场城市品质提升攻坚战就此拉开帷幕。
 
  区域发展,规划先行。针对歌乐山片区山体、农村与城市交融的特点,沙坪坝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该区域的定位、功能,从空间管理、绿色经济、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有了规划,沙坪坝区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绿色本底”,开展歌乐山全面系统治理。
 
  歌乐山片区区域狭窄、建筑密度大,要想疏解交通、改善环境、完善配套,就必须加快拆迁改造。
 
  在通往渣滓洞、白公馆的主要通道凌云路,记者看到,过去弯急坡陡、只有六七米宽的四级公路,如今已是宽达22米的平缓道路,两侧大树葱茏。工人们正在抓紧最后施工,确保今年底正式通车。
 
  “我们重新梳理了歌乐山片区的交通,凌云路改造是‘开门炮’”,沙坪坝区交通局副局长刘燕翔介绍,“这条路几十年没有动过,等级低,两侧老旧建筑多,改造难度很大。”
 
  “从今年5月进场到国庆试运行,四个多月内征地2万多平方米、拆迁7千多平方米,还对道路进行拆弯取直、垫高加宽,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燕翔说。
 
  歌乐山片区有一些上世纪老企业的职工生活区,由于历史原因,这里困难居民很多。
 
  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破产的松山化工厂,118户职工挤在逼仄的宿舍楼里,很多人家还得共用厨房或卫生间。几十年过去了,有的宿舍楼成了危房,私搭乱建林立、环境脏乱差。
 
  凌云路两侧原是沙坪坝区第三建筑公司老旧厂房,这是一家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集体企业。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公司拖欠276名职工工资、社保费长达30余年,7户无房职工住在公司里,是当地多年的上访大户。
 
  “这些居民中不乏重病患者,有的人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有一次我们去一位老婆婆家里走访,她拿出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的住房证,上面还有毛主席语录。”沙坪坝区一名干部介绍说,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居民享受相关安置政策存在障碍。
 
扭住牛鼻子着力破顽疾


 
  旧城改造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既要城市好形象,更要群众获得感。
 
  沙坪坝区始终扭住“民生”牛鼻子,用活棚户区改造政策,妥善处理破产清算,投入1.6亿元对红岩景区周边老旧楼房进行危房拆除和搬迁安置,让200多户常年住老旧宿舍楼的群众搬进了新房。
 
  拆迁补偿款也优先用于解决第三建筑公司职工工资、社保欠费,为无房职工安排保障房,帮助3名困难职工再就业。
 
  “真没想到多年的欠薪问题全部解决,无房职工也有了房子住。我们心情舒畅,日子有盼头了!”第三建筑公司60岁的退休职工申德明激动地说。
 
  提升红岩景区品质的征地拆迁,还涉及周边十多家企事业单位。“过去因为权属问题,地方没有管理权,怕得罪人不敢碰硬。”一位受访干部说,“如果继续下去,红岩景区的品质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这一次我们是不讲情面不认人。”
 
  沙坪坝区一方面与这些单位加强协调,一方面正式去函要求限期拆迁。在市政府支持下,这些企事业单位极配合,相关建筑顺利拆除,为红岩景区提档升级腾出了宝贵空间。
 
  为解决人车混流,让市民共享青山,沙坪坝区规划了14条、60.8公里长的登山步道,目前已建成7条、13.5公里;拆除景区周边违法建筑13万平方米,增加停车位350多个;开展黑车、黑导游巡查整治,旅游秩序明显改善;完善红岩——磁器口大景区本底调查,全面启动5A级景区创建……
 
  在山下“擦亮红色”的同时,山上“增绿转型”同样大刀阔斧。
 
  歌乐山上的槽谷地带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5公里,面积只有1.01万公顷,然而却有1个街道、2个镇。近1700家中小企业又带来了数万流动人口,山上常住人口达到11万多,如同一个小县城,负荷之大可想而知。
 
  “歌乐山可以说是重庆主城中小企业最集中的区域,这有其历史原因。”沙坪坝区经信委副主任朱斌说,这些企业中,私搭乱建、违规用地、污染环境较为突出,已不适应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方向,必须转型。
 
  沙坪坝区明确提出,歌乐山不再发展工业,并报相关部门撤销山上的4个都市工业园区。
 
  控制增量容易,近1700家中小企业存量问题如何解决?
 
  沙坪坝区杜绝“一刀切”做法,按照“关闭搬迁一批、规范整治一批、外迁发展一批”分类处置——经整治环保能达标的企业继续保留,不能达标的依法关停淘汰,无法就近入园区的进行外迁。
 
  在歌乐山街道新开寺村玉皇观工业聚集区,昔日数十家家具厂、食品厂、机械厂开足马力生产的场面已经不再,这些企业或关闭搬迁或停产整顿,部分违建厂房被拆除。
 
  “过去这个地方弥漫着油漆味、泡椒味,废水直排十分常见。现在空气好了、噪音没了。”当地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对近1700家中小企业开展综合整治谈何容易,歌乐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述华、中梁山镇镇长李茂松介绍,要把思想工作做到位、把环保政策讲清楚。
 
  “我们多次对接周边市县,组织推介会,为企业搭建外迁平台。”李茂松说。
 
  对于未能有效整改的企业,多部门将联合严格执法。
 
  歌乐山街道某家具企业多次偷排废气,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后仍不有效整改。街道和区环境部门深入调查,获得其废气、粉尘排放不达标的确凿事实,在给予其行政处罚后,该企业仍未达到整改标准,最终被责令关停搬迁。
 
  既要堵也要疏,保障了整治工作的平稳有序。目前,歌乐山片区已经关闭搬迁中小企业912家,停产整顿617家,规范验收53家,拆除违法建设2340处211万平方米,未出现群访事件。
 
  在重拳治污的同时,歌乐山同步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规划植树造林2.5万亩,已完成1.3万亩;启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50公顷石灰岩矿坑、36处塌陷;新建污水管网27.26公里,再规划建设26公里;收回7个水库经营权,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亮红增绿”带来品质之变


 
  擦亮了红色,增添了绿色,一座全新的歌乐山正日益呈现!
 
  在红岩景区入口处,种植了象征着红岩精神的1700多株红梅,梅林绿化工程已经完工。绿树成荫的登山步道上,游人如织。
 
  道路宽了、拥堵少了、违建拆了、环境美了,随着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红岩景区“里面是渣滓洞,外面也是渣滓洞”的调侃也消失了。
 
  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王小云介绍,今年国庆期间,红岩景区游客投诉量首次出现下降。
 
  “虽然住在附近,但此前来歌乐山并不多。今年大变样了,新建的绿化设施很漂亮,登山步道特别方便,明显没以前堵车。”谈到变化,经常爬歌乐山的市民张程丽很满意。
 
  在景区提质的带动下,歌乐山片区老城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自去年以来,在重庆主城区城市管理考核第三方民调中,沙坪坝区连续5个季度排名第一。
 
  在歌乐山上,大量“散乱污”企业的退出,让歌乐山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了30天,得到大多数村民的点赞。
 
  但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流转了村集体土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关停影响了少数村民的收入。
 
  “环境好了,可收入下降了,这些企业该不该关?”有村民提出质疑。
 
  腾笼更要换鸟。
 
  深秋的歌乐山深处,两侧山岭如黛,槽谷中阡陌相连,池塘、溶洞、暗河、溪流镶嵌其间,如同一幅水墨画。
 
  在特大城市之中,这样的田园风光可谓得天独厚。沙坪坝区利用歌乐山的生态、区位优势,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旅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缩短工业退出的阵痛期。
 
  在歌乐山上的歌乐村颐麓欢歌生态园,植物园、采摘园、民宿、石林景观、老爷车展区等构成了一座业态丰富的1000亩田园综合体,每年举办的赏花采果节,累计吸引游客200万人次。
 
  歌乐村党委书记陈刚介绍,此前中小企业厂房租金是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歌乐山的工业产业退出是必然,从2012年开始,歌乐村集体经济就出资打造这一项目,探索产业转型。
 
  在中梁镇龙泉村,精心设计的石头墙、山间小径以及一座座改造一新的巴渝民居、小庭院,别有韵味。66岁的村民程子水带记者参观自家院子说:“政府把院子、厕所都改造好了,村民生活习惯也更文明了,游客越来越多。”
 
  “这里人口多、土地少,光靠第一产业不行。生态园项目通过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一到周末人就很多,让游客在吃喝玩乐之中感受美丽乡村。”陈刚说。
 
  在程子水的农房旁边,一座利用村民宅基地的精品民宿正在装修。“全镇204家中小企业经整治,只剩下达标的81家”,中梁镇镇长李松茂指着对面的集滑草、采摘、土地认种于一体的“开心农场”项目说,“所以我们加快打造美丽生态,用好生态吸引农旅项目,带动村民致富。”
 
  “经过几年探索,依托良好的生态,我们村还建成了41家养老院,约有3000张床位。现在休闲养老业取代了工业,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陈刚很自信。
 
  目前沙坪坝区在歌乐山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房1000余户,新增四好公路20公里,培育农业重点企业16家,连续两年举办郁金香节、荷花节、采果节、丰收节,实现旅游收入约5000万元。
 
  “过去有畏难情绪,害怕旧城改造会影响经济发展、城市运行。”沙坪坝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尽管歌乐山片区整治投入很大,但是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生态环境改善、营商环境更优、群众获得感更强。去年以来,沙坪坝区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增速逆势增长,再次证明走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位负责人说。
 
  歌乐山的高质量发展远未止步。对于沙坪坝区来说,红色是本色、绿色是底色。沙坪坝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下足“绣花功夫”提升歌乐山片区管理水平,加大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力度,让红岩景区更“红”、歌乐山更绿,加快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提升城市品质关键提振干部
提升城市品质 关键提振干部

( 2019-12-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王金涛、周凯
 

 
  从人车混流到建设步道,从“灰头土脸”到焕然一新,从散乱污企业扎堆、生态负荷沉重到强力治污修复生态、聚焦产业转型……一年多来重庆市民明显感受到红色名山歌乐山的品质之变。
 
  四山纵贯、两江环绕,让重庆有了山水之城的独特禀赋。然而,“山”字经并不好念。山城重庆既是山中城,又有城中山,空间狭小、城乡交融,导致山上人口密集、传统产业占比大。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当属歌乐山,既是红色景区、城市绿肺,又有工业园区、老旧城区,提升品质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我国高速城镇化,如何破解旧城之困、老城之病是当前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要提升城市品质,关键在提振干部。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广大干部首先要有直面问题的决心和勇气。的确,疏解交通、征地拆迁、改造社区、搬迁企业等问题,哪一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上世纪80年代起,山上就聚集了很多企业,严格管理的话真怕出现群访事件!”一位干部对记者坦言。
 
  但得过且过,矛盾就会越积越多,甚至积重难返。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用红岩精神整治歌乐山”,展现了其坚定决心。
 
  歌乐山上的一位基层干部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苦再累也要干下来。多年聚集在歌乐山上的中小企业近1700家,一年多的时间就关停并转了近千家不达标的企业;连接景区的主要交通“中梗阻”,用四个月的时间就疏通了……
 
  城市品质提升还要提振干部的治理思维和智慧,杜绝一拆了之、造景工程。企业搬迁后,当地村民如何增收致富?景区环境整治如何提升游客满意度?改造老旧社区如何安置困难群众?……旧城改造需要系统性规划和一揽子治理方案。
 
  城市品质提升与否,关键还要看市民、游客满不满意。在歌乐山整治中,当地始终以群众获得感为导向。针对工业退出,就必须进行腾笼换鸟,加快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产业;针对困难群众,在征地拆迁中就要用足用活政策,重点解决群众住房、医疗保障问题;针对景区升级,结合革命历史和地域文化,完善停车场、登山步道等基础设施。
 
  “有位困难市民一家多年挤在一间宿舍里,没有独立厨房。搬到安置房后,她握着干部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我们很有成就感。”一位干部的话充分体现了整治过程中的民生情怀。
 
  坚定决心、多管齐下、系统治理,换来的是旧城变新颜,换来的是民调多次第一,换来的是产业升级进入快车道。歌乐山治理的典型案例,折射出广大干部只要有钉钉子精神、肯下绣花功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