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8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1/16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古人也有“夜经济”
· 讲法理与擅诗文
· 未来学校的教育梦
· 温暖如槐

  相关文章: 
未来学校的教育梦

( 2019-08-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王道


  朱永新先生在苏州从政多年,也施教多年。虽然离开了苏州,他的视线却从未离开。从苏州阅读节,全民阅读氛围的建立,到苏州新教育实验的开始,无不是从这位“文教市长”在位时开始的。如今,他的“全民阅读”运动已经在全国落地生根并开出了花。

  据我了解,朱先生特别喜欢交朋友,尤其是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朋友。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类老师,都能与他成为知己,时不时通过网络和书信交流。 

  朱先生之所以如此热衷与基层的老师做朋友,除了为人真诚,还源自他对教育的执着。近来读到他的新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在这本他一再调整和修改的新作中,对一些观点的论证,印证了我对他的这一判断。

  中国教育历经百余年的巨大变迁,实在是到了需要前瞻性规划的时候了。早在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下的教育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

  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朱先生以大量调查报告和国内外实例证明,一场“非学校运动”已经兴起,同时一个名为“学习中心”的无形教育模式正在生成。正如很多年前人们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一样,现在提起“学习中心”,说到“未来学校”,人们也许是陌生的,甚至持怀疑态度。“到底该如何诠释未来学校?”朱先生有时也会陷入到这样的疑问中。

  书中统计,因为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或是自信能胜其任),目前国内选择在家上学的孩子多达20万。其中不乏“童话大王”郑渊洁这样的知名人物。我颇感兴趣的是一个黄山脚下的木工学校,书里写道:“校长跟学生说‘你不要瞧不起木匠,一个敬业的木匠要比一个平庸的博士对社会的贡献大得多。’”这段话使我想到了木匠出身的齐白石,还有一生自称“木匠”的鉴赏家、收藏家兼作家的王世襄。更让我想到了老家一位普通的邻居,谁家盖房就帮忙做木工,谁家结婚就帮忙打家具,除了木工,他还会种菜卖菜、日常修理,并培养出了村里第一个赴日公费留学生。

  书中还强调孔子的“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有两种含义,一是人人都有受教育、得到学习机会的权利;二是因材施教,根据个人特长和爱好施教。书中就提及孔门之下分有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政事(冉有、子路)等门类。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有教无类”不是应该更容易实现吗?

  上学期孩子的小学老师前来家访,坦陈孩子有点内向、玩心重,又提到孩子的篮球、短跑特别突出,准备重点培养他加入篮球队,体育老师也专程上门。孩子因此更投入地练习篮球,对学习也起了兴趣。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他还有另一句话:“人类社会智力观的任何根本性的重要变革,必然伴随一场教育的革命。”

  西南联大时期的汪曾祺到沈从文班里去学文学,考试的时候沈从文给了他120分,满分也不过100分,而且作文很难得到满分。沈从文的这个举动给了汪曾祺很大的鼓励。须知在青春懵懂时,学生很难有准确的判断力,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孩子一生。

  在如今这个教育资源普遍优化的时代,未来“因材施教”四个字一定会实现。因为学生正在渐渐占据主动。唯有学生拥有了选择权,他的潜力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书里,朱先生还提到了一个观点:“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

  我常听到家长反映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的学生,又何谈自信?没有自信,纵使每天早出晚归,从不缺课,没有违反纪律的记录……最后他只不过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回忆起小学和中学时期,那些在班里成绩不算太突出,但是却在绘画、篆刻、木工等方面有所长,乃至早早就会驾驶和修理拖拉机、摩托车的同学,令我印象深刻。他们很聪明,只要稍微用用心,成绩就会上来。书中提到“文凭与大数据”的关系,使我想到很多民国时期并无大学文凭,却成就了大事业的名家、大家,如陈寅恪、饶宗颐、沈从文等,更不用说现代一些并无大文凭的创业者了。如果通过大数据分析他们的综合能力,恐怕并不比某些博士、硕士差多少。同时,我更赞成朱先生另一个观点,大学应该向社会敞开大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而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可走。

  朱先生在书的结尾写道:“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

  我想,在不久的未来,一代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一定会倒逼教育界照亮现实世界。当初很多人对朱先生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和“全民阅读”表示不理解。时至今日,人们才发现他的超前性,甚至认为在某些方面还不够超前和大胆。我想:教育家某种程度来说就是预言家,我们不但要报以宽容态度,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因为这关乎我们当代乃至下一代的教育大计。

  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未来也许很远,也许很短,也许就取决于当下。建议家长和老师们都能读一读这本平易近人的小书,因为书中写道:家长也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未来学校的教育梦

( 2019-08-1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