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5/16 |
14
|
15
|
16
|
>
|
>| |
|
|
PDF版 |
|
|
|
|
|
“电影宇宙”没那么简单 |
|
|
( 2019-08-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孙佳山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火让很多人欢呼雀跃,仿佛中国很快就会出现媲美“漫威电影宇宙的”的“中国神话电影宇宙”。但是,对于这种“八字还没一撇”的畅想,我想给一些狂热的粉丝泼一盆“冷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27年,但杜宇执导的影片《盘丝洞》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上海影戏公司很快制定了那个年代的“西游电影宇宙”拍摄计划——宣称要推出10部系列电影。当时,有近30部由《西游记》改编的影片,还有上百部类似题材的神怪片被投资者热捧。
然而,那个宏伟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当时,国内的院线大多集中在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并不具备区域性集群效应。电影产业的结构和今天非常类似,票房在高速增长之后突然放缓,而资本投资热潮带来的相关高昂制作费用如大牌演员的天价片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在这种局面下,不仅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电影公司迅速破产,就连推出《盘丝洞》的上海影戏公司也因当时的大制作《杨贵妃》票房惨败而血本无归。在不出所料的一地鸡毛后,《盘丝洞》的续作《芭蕉扇》中途流产,将《西游记》改编为系列电影的探索也随之戛然而止。
过去11年,“漫威电影宇宙”23部电影在全球狂揽180亿美元票房,堪称商业神话。可是,连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打造“电影宇宙”是一个多赢选择,专业电影人难道会不知道?别把“电影宇宙”想得太简单,中国这些年没有自己的“电影宇宙”,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表面上看,中国在影视剧创作方面确实有丰富的IP资源,比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中的神仙与妖魔鬼怪。但是,真要构建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影宇宙”,不仅对剧本创作有极高的要求,单是协调版权、投资及人才等资源就已非易事。
因为《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郑保瑞“西游系列电影”等热门改编,业内已经出现新一轮改编《西游记》《封神演义》的热潮。这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的思路固然很好,但要打造真正适应现代传播语境的国民IP,不能只有情怀,更不能只靠扯着嗓子喊。
无论是世纪初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系列,还是近些年的漫威超级英雄、DC超级英雄系列,任何国民IP的养成都需要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庞大的架构体系、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需要完善的文化工业体系支撑和长远的制作规划与精耕细作。
打造“电影宇宙”,直接考验一个国家文化工业方方面面的平均素质和基本水平。原本濒临破产的漫威公司能在2008年以后靠“漫威电影宇宙”快速崛起,离不开斯坦·李等创作者的多年积累,离不开美国相对完善的版权体系,更离不开好莱坞长期的电影技术积淀。
近些年,中国电影行业确实有显著进步,但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试问:如果离开了国外那些视效、特效、后期等团队的关键技术“外包”,纯粹靠我们自己,那些“国产大片”是否会被“打回原形”?如果缺少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的战略储备,一旦哪天遭遇技术“断供”,我们打造“电影宇宙”的“野心”将如何安放?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
“电影宇宙”没那么简单
|
|
|
|
( 2019-08-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电影宇宙”没那么简单 |
|
|
( 2019-08-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孙佳山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火让很多人欢呼雀跃,仿佛中国很快就会出现媲美“漫威电影宇宙的”的“中国神话电影宇宙”。但是,对于这种“八字还没一撇”的畅想,我想给一些狂热的粉丝泼一盆“冷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27年,但杜宇执导的影片《盘丝洞》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上海影戏公司很快制定了那个年代的“西游电影宇宙”拍摄计划——宣称要推出10部系列电影。当时,有近30部由《西游记》改编的影片,还有上百部类似题材的神怪片被投资者热捧。
然而,那个宏伟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当时,国内的院线大多集中在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并不具备区域性集群效应。电影产业的结构和今天非常类似,票房在高速增长之后突然放缓,而资本投资热潮带来的相关高昂制作费用如大牌演员的天价片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在这种局面下,不仅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电影公司迅速破产,就连推出《盘丝洞》的上海影戏公司也因当时的大制作《杨贵妃》票房惨败而血本无归。在不出所料的一地鸡毛后,《盘丝洞》的续作《芭蕉扇》中途流产,将《西游记》改编为系列电影的探索也随之戛然而止。
过去11年,“漫威电影宇宙”23部电影在全球狂揽180亿美元票房,堪称商业神话。可是,连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打造“电影宇宙”是一个多赢选择,专业电影人难道会不知道?别把“电影宇宙”想得太简单,中国这些年没有自己的“电影宇宙”,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表面上看,中国在影视剧创作方面确实有丰富的IP资源,比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中的神仙与妖魔鬼怪。但是,真要构建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影宇宙”,不仅对剧本创作有极高的要求,单是协调版权、投资及人才等资源就已非易事。
因为《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郑保瑞“西游系列电影”等热门改编,业内已经出现新一轮改编《西游记》《封神演义》的热潮。这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的思路固然很好,但要打造真正适应现代传播语境的国民IP,不能只有情怀,更不能只靠扯着嗓子喊。
无论是世纪初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系列,还是近些年的漫威超级英雄、DC超级英雄系列,任何国民IP的养成都需要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庞大的架构体系、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需要完善的文化工业体系支撑和长远的制作规划与精耕细作。
打造“电影宇宙”,直接考验一个国家文化工业方方面面的平均素质和基本水平。原本濒临破产的漫威公司能在2008年以后靠“漫威电影宇宙”快速崛起,离不开斯坦·李等创作者的多年积累,离不开美国相对完善的版权体系,更离不开好莱坞长期的电影技术积淀。
近些年,中国电影行业确实有显著进步,但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试问:如果离开了国外那些视效、特效、后期等团队的关键技术“外包”,纯粹靠我们自己,那些“国产大片”是否会被“打回原形”?如果缺少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的战略储备,一旦哪天遭遇技术“断供”,我们打造“电影宇宙”的“野心”将如何安放?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