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地周刊 |
16 |
11/16 |
10
|
11
|
12
|
>
|
>| |
|
|
PDF版 |
|
|
|
|
|
珍惜“人面”,理解“兽心” |
|
|
( 2019-07-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侯严峰
我一向不敢恭维那些有损动物尊严的成语,譬如鸡鸣狗盗、行同狗彘,还有什么狼心狗肺。道理很简单:明明是人类的过错,怎么可以蒙冤无辜的动物?怎么可以“腹黑”出这般具有伤害性的语言?真不明白,不曾招谁惹谁的禽兽们,在一些自称善良的人们那里就落了这样的下场。古往今来,“禽兽”这个并不沾染是非的名词,咋就成了“坏蛋”的同义语?
人类对于动物的评价存在两个语言系统,说白了,是存在明显的实用主义情绪——高兴了鸡犬升天,不高兴狗血喷头;心情好时龙飞凤舞、马上封侯,心情差时蛇蝎心肠、狗急跳墙……这些无微不至的伤害,每每令人一声叹息。有时候会想:自以为是的人们,在发明这些成语时,会不会低估了动物们的“智商”?
这通感慨,源自“众生平等,类无贵贱”的理念,也源自我打小喜爱动物的“癖好”。
幼年时对动物的感知,是在烟台南大街上一个不大的动物园里体验的。那个动物园建在市中心,规模不太大,动物也不算多,不过一座猴山,几笼鸟雀,还有用栅栏围起的山羊、鸵鸟。一个周末,父亲带我们去动物园,在一个笼子旁驻足。只见几只鹈鹕慢条斯理地踱着步子,长长的喙,白白的羽,像一群优雅的绅士。“你看,”父亲指着一只年老的鹈鹕说,“它脑袋上的毛顺额而下,多像是‘大分头’。”那个年代,中青年男子多留分头,我们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觉得动物有时候跟我们也挺相像。
上了小学,慢慢长大,对各种动物也越发有了兴趣。我家那时住楼房,除了母亲在阳台上养的几只鸡,并没有其他动物。搬家后,发现院里有不少流浪猫,大大小小有十几只,多是黑白黄的毛色。机关里的工作人员素质都挺高,没人招惹它们,猫们也就自得其乐,悠闲地在院子里嬉闹、觅食、晒太阳。
院子里的那些小楼北门楼下都有一个不小的杂物间,平时不上锁,也没人光顾。我用食物引诱着那些猫聚拢在一起,再把它们赶进杂物间,用铁丝缠住门把手,猫们就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家”。每天放学回家的头一件事,就是溜进厨房,从饭橱里偷拿些馒头、玉米饼,运气好时还能拿条咸鱼,又匆匆赶到猫舍,手掐嘴嚼一阵忙乎,喂食那群饿疯了的猫咪。看着猫咪争抢着食物,还间或发出“呜呜”声,心底不由得涌出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酸爽。有时候还没来得及打开门,猫们就蹦跳得老高,用爪子使劲拍打抓挠着木门。再到后来,也许是猫们渴了饿了就齐声嚎叫,让邻居无法忍受,于是破门而入把猫放了生。
读中学的时候,我家搬到一个胡同,虽是狭小的厢房,但有个小院。父亲去了“干校”,家里了无生趣,经过母亲的默许,我养了一只小黄猫。堂屋的门槛下有一个小洞,小猫进出很方便,也从不在家里拉撒;偶尔调皮打碎个瓶瓶罐罐,家人也不会动怒。有了这只小猫,家里的气氛也不那么沉闷了,闲暇时看着小猫耍宝卖萌的样子,大家都挺开心。有一年腊月,母亲用平时积攒下来的副食品票买了一些排骨,炖了一大盆,打算过年改善生活。当天晚上,平时肚子里没什么油水的小猫闻香而至,蹑手蹑脚地蹿到小南屋的桌子上,捞起盆里的排骨大快朵颐。
从学校入伍当兵来到部队,也就告别了曾经的那些猫猫狗狗们。令我没想到的是,我所在的连队竟然有两只品相极好的狼狗,其中一只还因为协助军方破案立了功。既然是“功臣”,两只狗的生活待遇就挺高,每只狗一天的生活费有5毛钱,可以吃上加了熟肉的小米粥。喂狗的活儿轮流分派给每个班,班长指定一位战士负责照看,无非是喂食、遛弯,每逢附近村民来营区看电影,还要把狗拴好,防止它们不分好歹咬了人。只要是轮到我值班,我总会趁炊事班长不注意多拿上几块肉,让两只狗吃饱喝足。日子长了,两只狗对我就格外亲近。
按照母亲的说法,喜欢动物是可以遗传的——父亲就喜欢动物,只是因为年轻时没空照料,年纪大了精力又不济,才一直没有和动物们近距离接触。但我能看出来,父亲年迈时,对我们带回家的动物时常流露出慈祥的喜色。比如大姐家原先养的一只纯种拉布拉多犬,黑色的毛发油黑锃亮,形体健硕却憨厚乖觉。每次回家,它就会大模大样地跃上沙发,张开大嘴呼哧呼哧喘着,一点儿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向来喜欢素净的父亲这时也不再讲究,任那拉布拉多在家里胡作非为。
母亲的“遗传说”在我这一辈甚至下一辈也得到了印证。女儿出生不满周岁时,家里养了一只小花猫,女儿那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可第一次说话竟喊出了“猫猫呀”。长大后,不论生活在哪里,女儿更是与小动物形影不离,什么小猫小狗,什么仓鼠蚂蚱,都伴着她一起成长,一起认知这个多彩世界。直到现在,家里还养着一只羽毛红绿交错的金刚鹦鹉,整天无师自通地学舌,只要女儿回家,这鹦鹉就号叫着女儿的名字,一定要女儿跟它对话喂食方才消停;自从家里养了猫,它甚至学会了“喵喵”,且惟妙惟肖。女儿上初中时,每当下午放学走进院子,身后总会跟着几只小猫亦步亦趋,后来才知道,女儿用零花钱买了火腿肠喂食它们,此后小猫就把她当作了主人。
家里的几只狗也分门别类,有泰迪、有喜乐蒂,有花白的、有黄灰的。狗们都是人家弃养或寄养不取的,家人不忍心让它们再次流离失所,便一一收养至今,并为它们取了类似“保罗”“舒克”等时髦暖心的名字。狗们也乖,好像懂得主人对它们的好,在家看门守院,在外彬彬有礼,从不狗仗人势,也从不“狗眼看人低”。
作家卡夫卡说过:“所有知识、一切的问题和答案,全都包含在狗身上。”我并不完全赞同“动物至上主义”倾向,倒是更欣赏一位哲人的高论:“人类和高等动物大脑之间的差别,显然在于程度上而不是本质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似乎应该珍惜“人面”,也应该理解“兽心”,善待对人类有益无害的每一种动物。
|
|
珍惜“人面”,理解“兽心”
|
|
|
|
( 2019-07-0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
|
|
|
珍惜“人面”,理解“兽心” |
|
|
( 2019-07-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侯严峰
我一向不敢恭维那些有损动物尊严的成语,譬如鸡鸣狗盗、行同狗彘,还有什么狼心狗肺。道理很简单:明明是人类的过错,怎么可以蒙冤无辜的动物?怎么可以“腹黑”出这般具有伤害性的语言?真不明白,不曾招谁惹谁的禽兽们,在一些自称善良的人们那里就落了这样的下场。古往今来,“禽兽”这个并不沾染是非的名词,咋就成了“坏蛋”的同义语?
人类对于动物的评价存在两个语言系统,说白了,是存在明显的实用主义情绪——高兴了鸡犬升天,不高兴狗血喷头;心情好时龙飞凤舞、马上封侯,心情差时蛇蝎心肠、狗急跳墙……这些无微不至的伤害,每每令人一声叹息。有时候会想:自以为是的人们,在发明这些成语时,会不会低估了动物们的“智商”?
这通感慨,源自“众生平等,类无贵贱”的理念,也源自我打小喜爱动物的“癖好”。
幼年时对动物的感知,是在烟台南大街上一个不大的动物园里体验的。那个动物园建在市中心,规模不太大,动物也不算多,不过一座猴山,几笼鸟雀,还有用栅栏围起的山羊、鸵鸟。一个周末,父亲带我们去动物园,在一个笼子旁驻足。只见几只鹈鹕慢条斯理地踱着步子,长长的喙,白白的羽,像一群优雅的绅士。“你看,”父亲指着一只年老的鹈鹕说,“它脑袋上的毛顺额而下,多像是‘大分头’。”那个年代,中青年男子多留分头,我们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觉得动物有时候跟我们也挺相像。
上了小学,慢慢长大,对各种动物也越发有了兴趣。我家那时住楼房,除了母亲在阳台上养的几只鸡,并没有其他动物。搬家后,发现院里有不少流浪猫,大大小小有十几只,多是黑白黄的毛色。机关里的工作人员素质都挺高,没人招惹它们,猫们也就自得其乐,悠闲地在院子里嬉闹、觅食、晒太阳。
院子里的那些小楼北门楼下都有一个不小的杂物间,平时不上锁,也没人光顾。我用食物引诱着那些猫聚拢在一起,再把它们赶进杂物间,用铁丝缠住门把手,猫们就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家”。每天放学回家的头一件事,就是溜进厨房,从饭橱里偷拿些馒头、玉米饼,运气好时还能拿条咸鱼,又匆匆赶到猫舍,手掐嘴嚼一阵忙乎,喂食那群饿疯了的猫咪。看着猫咪争抢着食物,还间或发出“呜呜”声,心底不由得涌出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酸爽。有时候还没来得及打开门,猫们就蹦跳得老高,用爪子使劲拍打抓挠着木门。再到后来,也许是猫们渴了饿了就齐声嚎叫,让邻居无法忍受,于是破门而入把猫放了生。
读中学的时候,我家搬到一个胡同,虽是狭小的厢房,但有个小院。父亲去了“干校”,家里了无生趣,经过母亲的默许,我养了一只小黄猫。堂屋的门槛下有一个小洞,小猫进出很方便,也从不在家里拉撒;偶尔调皮打碎个瓶瓶罐罐,家人也不会动怒。有了这只小猫,家里的气氛也不那么沉闷了,闲暇时看着小猫耍宝卖萌的样子,大家都挺开心。有一年腊月,母亲用平时积攒下来的副食品票买了一些排骨,炖了一大盆,打算过年改善生活。当天晚上,平时肚子里没什么油水的小猫闻香而至,蹑手蹑脚地蹿到小南屋的桌子上,捞起盆里的排骨大快朵颐。
从学校入伍当兵来到部队,也就告别了曾经的那些猫猫狗狗们。令我没想到的是,我所在的连队竟然有两只品相极好的狼狗,其中一只还因为协助军方破案立了功。既然是“功臣”,两只狗的生活待遇就挺高,每只狗一天的生活费有5毛钱,可以吃上加了熟肉的小米粥。喂狗的活儿轮流分派给每个班,班长指定一位战士负责照看,无非是喂食、遛弯,每逢附近村民来营区看电影,还要把狗拴好,防止它们不分好歹咬了人。只要是轮到我值班,我总会趁炊事班长不注意多拿上几块肉,让两只狗吃饱喝足。日子长了,两只狗对我就格外亲近。
按照母亲的说法,喜欢动物是可以遗传的——父亲就喜欢动物,只是因为年轻时没空照料,年纪大了精力又不济,才一直没有和动物们近距离接触。但我能看出来,父亲年迈时,对我们带回家的动物时常流露出慈祥的喜色。比如大姐家原先养的一只纯种拉布拉多犬,黑色的毛发油黑锃亮,形体健硕却憨厚乖觉。每次回家,它就会大模大样地跃上沙发,张开大嘴呼哧呼哧喘着,一点儿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向来喜欢素净的父亲这时也不再讲究,任那拉布拉多在家里胡作非为。
母亲的“遗传说”在我这一辈甚至下一辈也得到了印证。女儿出生不满周岁时,家里养了一只小花猫,女儿那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可第一次说话竟喊出了“猫猫呀”。长大后,不论生活在哪里,女儿更是与小动物形影不离,什么小猫小狗,什么仓鼠蚂蚱,都伴着她一起成长,一起认知这个多彩世界。直到现在,家里还养着一只羽毛红绿交错的金刚鹦鹉,整天无师自通地学舌,只要女儿回家,这鹦鹉就号叫着女儿的名字,一定要女儿跟它对话喂食方才消停;自从家里养了猫,它甚至学会了“喵喵”,且惟妙惟肖。女儿上初中时,每当下午放学走进院子,身后总会跟着几只小猫亦步亦趋,后来才知道,女儿用零花钱买了火腿肠喂食它们,此后小猫就把她当作了主人。
家里的几只狗也分门别类,有泰迪、有喜乐蒂,有花白的、有黄灰的。狗们都是人家弃养或寄养不取的,家人不忍心让它们再次流离失所,便一一收养至今,并为它们取了类似“保罗”“舒克”等时髦暖心的名字。狗们也乖,好像懂得主人对它们的好,在家看门守院,在外彬彬有礼,从不狗仗人势,也从不“狗眼看人低”。
作家卡夫卡说过:“所有知识、一切的问题和答案,全都包含在狗身上。”我并不完全赞同“动物至上主义”倾向,倒是更欣赏一位哲人的高论:“人类和高等动物大脑之间的差别,显然在于程度上而不是本质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似乎应该珍惜“人面”,也应该理解“兽心”,善待对人类有益无害的每一种动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