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6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炼金不要“镀金”,挂职别挂“空挡”
· “脑洞”
· 纵容歧视与偏见,“合众”国怎能不“离心”
· 莫造谣,造谣必被捉
· 大学悬赏“掐尖”要不得
· 伦敦“夜经济”为什么红火
· 警惕对留守儿童的“无意识恶意”

  相关文章: 
莫造谣,造谣必被捉

( 2019-06-2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叶前
 

 
  许多关心儿童安全的人们,总算不用再揪心了。警方已经查实,“贵州某地疑似有幼儿园和孤儿院内儿童被性侵”系造谣,照片是用网络旧图P的,信息是自己编的,始作俑者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庆幸,这只是谣言;愤怒,这又是谣言。这一谣言可谓骇人听闻,给福利机构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也是对幼童心理的一种伤害,同时空耗了社会的良知和注意力。“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一则谣言也浪费了大量公共执法资源。如此造谣,匪夷所思。
 
  当大家呼吁“最恶劣的谣言当有最严厉的惩戒”时,人们的愤怒转向了造谣传谣者。这一次,真相跑得不可谓不快,谣言很快也不攻自破。然而,在后真相时代,辟谣信息的传播速度远不及谣言本身的传播速度。谣言可以天马行空地任意捏造,显得“创意”十足,而辟谣只能一五一十地把事实罗列出来,相比之下,自然就难传播开、传播广。如此一来,福利机构的声誉、公益事业的社会信任度都受到了难以挽回的伤害,所涉地方更是无辜“躺枪”,莫名“受伤”。
 
  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造谣者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天下苦网络谣言久矣”,一个谣言可能毁掉一个行业、一个谣言可能毁掉一段人生,我们不能轻视谣言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更不能做造谣传谣者的帮凶。
 
  在“眼球经济”的互联网时代,一些网民、网络自媒体以谣博名、以谣博利已成惯用手段,有的甚至逐渐成为谣言滋生的平台,恶意进行抹黑。在对造谣者依法惩处的同时,也应明确平台的责任和义务,不给谣言传播的空间和渠道。
 
  冷静下来,我们还需要反思自问,为什么那些肆意编造的谣言,能迅速“刷屏”引爆一波网络舆情?不少网民仅仅是“跟着感觉走”,被造谣者利用了人们同情弱者、痛恨黑恶的心理,顺手一转发还自认为是“做了好事”。每一个互联网参与者都需要擦亮眼睛,对谣言保持警惕,不要被“牵着鼻子走”。
 
  警方快速查实出击,值得点赞叫好。这也是最好的一次法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追踪谣言源头变得容易,几乎“百发百中”,奉劝恶意造谣传谣者,不要以身试法,心存侥幸,不要为了“红”而乱用“麦克风”。套用一句反腐倡廉的话,“莫造谣,造谣必被捉”。
 
 

莫造谣,造谣必被捉

( 2019-06-2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