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观察 |
16 |
14/16 |
13
|
14
|
15
|
>
|
>| |
|
|
PDF版 |
|
|
|
|
|
成都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启示 |
|
|
( 2019-06-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记者董小红
“来了就不走了!”从最初的3个人到现在300多人的规模,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已在成都兴隆湖畔扎根。
“在这儿,我们已经‘生产’了27项核心技术、56种科技产品。”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说。
如今,该研究院已经成为兴隆湖畔的“明星团队”,80%的研究人员拥有国内外名校背景,还成功孵化了5家高科技创新企业。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办公场所、厂房租赁这些硬条件,更多的是成都的“软环境”。
“我们刚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成都相关政府部门主动对接,还指定专人给我们讲政策、做咨询,上门来服务,还帮助我们去四川高校招聘人才,很快我们就站稳了脚跟。”高文胜说。
“有人气、有干劲”是很多外来人才扎根成都之后的感受。
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落户成都天府新区,看中的就是成都的“软环境”。“从一开始,我们就对在成都的发展充满信心,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判断非常正确。”商汤科技董事长助理李雨杭说。2016年6月刚在成都成立分公司时,他们只有20人的团队、一层楼办公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70人的规模,整个4层楼都是工作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成都发现了很多新的合作机遇。“现在,成都双流机场已经运用了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相信我们在西部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好。”对于未来发展,李雨杭信心满满。
“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话深入人心,早已成为成都最好的广告语。而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人才新政”,更让成都成了人才聚集之地。
2017年7月20日,成都发布“人才新政十二条”,放宽人才落户限制。实施一年多以来,已经有27.5万“蓉漂”在成都落户扎根,其中有不少是高文胜这样的高层次人才。
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鼓励青年人才来蓉落户、保障人才住房……这些含金量高、惠及面广、支持力度大、针对性强的人才政策,让人才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除了强有力的落户政策,成都多部门还通过各种手段,优化流程、简化手续。23个公安办证中心、166个成都公安“一站式”服务办证点,随时为青年人才办理户籍登记等相关业务;包括人才落户、市内全域迁移、户籍迁出及注销、新生儿入户、非主项变更5大类26项服务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办理;推广应用“高校户籍管理系统”,实现“一窗、一网、一站、一次”办结在校学生落户……
“我们来晚了!”艾尔建全球执行副总裁彭睿康颇有些遗憾地说。与一些跨国制药企业相比,艾尔建进入成都市场的时间较短,但迅猛的发展势头让彭睿康感到非常惊喜。
“最近三年,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已经达到3亿美元,员工人数也增长到870人。估计到2025年,中国市场营收将达到10亿美元,未来,中国西部市场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最大增长机会。”彭睿康说。
近期,全球首家艾尔建创新中心在成都正式启用,这也是中国首个提供医美医生专业培训的教育基地。从正式与成都高新区政府签订合约到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全球首家艾尔建创新中心成立仅用了7个月,这有力地诠释了艾尔建加快布局中国、投资中国的决心。在未来的五年内,艾尔建将投资1000多万美元建设并运营该中心。
“吸引我们而来的,不仅是成都乃至西部广阔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这里高效快捷的营商环境,以及优质的人才资源。”彭睿康说,他们将会在成都投入时间、投入各种各样的成本,希望能够跟西部市场一起快速成长。
|
|
成都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启示
|
|
|
|
( 2019-06-1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
成都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启示 |
|
|
( 2019-06-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
|
本报记者董小红
“来了就不走了!”从最初的3个人到现在300多人的规模,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已在成都兴隆湖畔扎根。
“在这儿,我们已经‘生产’了27项核心技术、56种科技产品。”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说。
如今,该研究院已经成为兴隆湖畔的“明星团队”,80%的研究人员拥有国内外名校背景,还成功孵化了5家高科技创新企业。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办公场所、厂房租赁这些硬条件,更多的是成都的“软环境”。
“我们刚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成都相关政府部门主动对接,还指定专人给我们讲政策、做咨询,上门来服务,还帮助我们去四川高校招聘人才,很快我们就站稳了脚跟。”高文胜说。
“有人气、有干劲”是很多外来人才扎根成都之后的感受。
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落户成都天府新区,看中的就是成都的“软环境”。“从一开始,我们就对在成都的发展充满信心,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判断非常正确。”商汤科技董事长助理李雨杭说。2016年6月刚在成都成立分公司时,他们只有20人的团队、一层楼办公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70人的规模,整个4层楼都是工作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成都发现了很多新的合作机遇。“现在,成都双流机场已经运用了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相信我们在西部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好。”对于未来发展,李雨杭信心满满。
“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话深入人心,早已成为成都最好的广告语。而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人才新政”,更让成都成了人才聚集之地。
2017年7月20日,成都发布“人才新政十二条”,放宽人才落户限制。实施一年多以来,已经有27.5万“蓉漂”在成都落户扎根,其中有不少是高文胜这样的高层次人才。
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鼓励青年人才来蓉落户、保障人才住房……这些含金量高、惠及面广、支持力度大、针对性强的人才政策,让人才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除了强有力的落户政策,成都多部门还通过各种手段,优化流程、简化手续。23个公安办证中心、166个成都公安“一站式”服务办证点,随时为青年人才办理户籍登记等相关业务;包括人才落户、市内全域迁移、户籍迁出及注销、新生儿入户、非主项变更5大类26项服务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办理;推广应用“高校户籍管理系统”,实现“一窗、一网、一站、一次”办结在校学生落户……
“我们来晚了!”艾尔建全球执行副总裁彭睿康颇有些遗憾地说。与一些跨国制药企业相比,艾尔建进入成都市场的时间较短,但迅猛的发展势头让彭睿康感到非常惊喜。
“最近三年,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已经达到3亿美元,员工人数也增长到870人。估计到2025年,中国市场营收将达到10亿美元,未来,中国西部市场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最大增长机会。”彭睿康说。
近期,全球首家艾尔建创新中心在成都正式启用,这也是中国首个提供医美医生专业培训的教育基地。从正式与成都高新区政府签订合约到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全球首家艾尔建创新中心成立仅用了7个月,这有力地诠释了艾尔建加快布局中国、投资中国的决心。在未来的五年内,艾尔建将投资1000多万美元建设并运营该中心。
“吸引我们而来的,不仅是成都乃至西部广阔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这里高效快捷的营商环境,以及优质的人才资源。”彭睿康说,他们将会在成都投入时间、投入各种各样的成本,希望能够跟西部市场一起快速成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