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6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4/16 13 14 1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中西部和东北如何聚才留人
· “不能挖”之后,关键要让人才“不想走”
· 聚才留人要多考虑“综合性指标”
· 成都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启示
·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相关文章: 
成都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启示

( 2019-06-1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董小红


  “来了就不走了!”从最初的3个人到现在300多人的规模,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已在成都兴隆湖畔扎根。

  “在这儿,我们已经‘生产’了27项核心技术、56种科技产品。”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说。

  如今,该研究院已经成为兴隆湖畔的“明星团队”,80%的研究人员拥有国内外名校背景,还成功孵化了5家高科技创新企业。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办公场所、厂房租赁这些硬条件,更多的是成都的“软环境”。

  “我们刚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成都相关政府部门主动对接,还指定专人给我们讲政策、做咨询,上门来服务,还帮助我们去四川高校招聘人才,很快我们就站稳了脚跟。”高文胜说。

  “有人气、有干劲”是很多外来人才扎根成都之后的感受。

  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科技落户成都天府新区,看中的就是成都的“软环境”。“从一开始,我们就对在成都的发展充满信心,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判断非常正确。”商汤科技董事长助理李雨杭说。2016年6月刚在成都成立分公司时,他们只有20人的团队、一层楼办公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70人的规模,整个4层楼都是工作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成都发现了很多新的合作机遇。“现在,成都双流机场已经运用了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相信我们在西部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好。”对于未来发展,李雨杭信心满满。

  “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话深入人心,早已成为成都最好的广告语。而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人才新政”,更让成都成了人才聚集之地。

  2017年7月20日,成都发布“人才新政十二条”,放宽人才落户限制。实施一年多以来,已经有27.5万“蓉漂”在成都落户扎根,其中有不少是高文胜这样的高层次人才。

  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鼓励青年人才来蓉落户、保障人才住房……这些含金量高、惠及面广、支持力度大、针对性强的人才政策,让人才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除了强有力的落户政策,成都多部门还通过各种手段,优化流程、简化手续。23个公安办证中心、166个成都公安“一站式”服务办证点,随时为青年人才办理户籍登记等相关业务;包括人才落户、市内全域迁移、户籍迁出及注销、新生儿入户、非主项变更5大类26项服务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办理;推广应用“高校户籍管理系统”,实现“一窗、一网、一站、一次”办结在校学生落户……

  “我们来晚了!”艾尔建全球执行副总裁彭睿康颇有些遗憾地说。与一些跨国制药企业相比,艾尔建进入成都市场的时间较短,但迅猛的发展势头让彭睿康感到非常惊喜。

  “最近三年,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已经达到3亿美元,员工人数也增长到870人。估计到2025年,中国市场营收将达到10亿美元,未来,中国西部市场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最大增长机会。”彭睿康说。

  近期,全球首家艾尔建创新中心在成都正式启用,这也是中国首个提供医美医生专业培训的教育基地。从正式与成都高新区政府签订合约到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全球首家艾尔建创新中心成立仅用了7个月,这有力地诠释了艾尔建加快布局中国、投资中国的决心。在未来的五年内,艾尔建将投资1000多万美元建设并运营该中心。

  “吸引我们而来的,不仅是成都乃至西部广阔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这里高效快捷的营商环境,以及优质的人才资源。”彭睿康说,他们将会在成都投入时间、投入各种各样的成本,希望能够跟西部市场一起快速成长。

 

成都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启示

( 2019-06-1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