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2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呵护善心,须惩罚谎称“狼来了”的人
· “如此爱美”
· 联通众营业厅的轰炸式催费
· “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干部怎么办
· 更应重视“奇葩论文”背后的学术生态
· “欧洲之星”倒计时……
· 岂能任由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相关文章: 
岂能任由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 2018-12-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邵琨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APP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暴露出的侵犯个人隐私、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等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的测评报告显示,100款APP中,超九成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
 
  过度收集的信息包括位置、通讯录、身份证明、手机号码、用户个人照片、财产状况、生物识别、短信等信息,可谓无死角全覆盖,令人触目惊心。
 
  一些APP所获取的信息可能暂时不发挥作用,但可作为APP扩展功能储备,或者用于精准营销卖商品、卖服务。如,通过地理位置权限,可获知某人工作时间的经常活跃地,晚上经常停留的小区;通过网购记录获得购物喜好、消费能力等等,由此可大致推算其工作地点、居住地区、经济收入。APP平台再把这些信息出售给保险、汽车销售等公司用于精准营销。
 
  贩卖个人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等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已经形成“灰黑经济链条”的产业链。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险。超八成受访者曾因此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还有用户曾收到非法链接等违法信息,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准大学生被精准诈骗导致身亡等问题。
 
  不久前,就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已经进行过相关调查,也出台过相关意见,但许多APP仍屡教不改。保护隐私,斩断伸向用户个人信息的APP黑手既需要用户提高个人警惕,也需要加强对不守规矩APP的惩戒力度。
 
  要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首先个人要强化隐私观念、加强主动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不随便填写个人信息,尤其是涉及财产、生物识别等敏感信息。不少用户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很少认真阅读应用权限、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可能增加APP平台方的侥幸心理,甚至会更肆无忌惮地做出不合理的授权要求。另外,遇到个人信息遭泄露时,要积极通过法律渠道主张自己的权益。
 
  加大对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力震慑。任何行为如果不置于严格的法律约束之下,就有跑偏的可能。虽然现在已有数十部法律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侵害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也能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对于这类侵权行为,仍然制裁不力。
 
  此外,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提高消费者维权的收益。个人信息被广泛采集却未得到良好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普遍存在举证难、损失认定难的问题,惩罚与赔偿机制并未真正发挥大作用。
 
  要让手机上多一个APP就多一份方便,而不是多一份可能出现的麻烦。
 
 

岂能任由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 2018-12-0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