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1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特别报道
16 5/16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高山”榜样在前,我亦不敢懈怠
· 遨游大风大浪,圆梦海洋强国
· 脚下有多少泥土,报道有多少力量
· 见证半岛历史,传播中国声音

  相关文章: 
脚下有多少泥土,报道有多少力量

( 2018-11-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报道
 
 
▲2017年农历腊月,梁建强(右)在湖北崇阳走访贫困户。
 

  梁建强(湖北分社)
 

 
  故事,首先要从一栋房子说起。那是我在一次调研途中遇到的一栋房子。房子的主人是一名贫困户。
 
  如果仅从外观来看,这个房子并没有任何异样——外立面经过了粉刷,显得很是干净、整洁。但走进屋内,却是“内外两重天”的格局——里面的房间的墙壁,并未进行任何粉刷,土坯裸露,墙体上的裂痕清晰可见。
 
  这是一个山区的危房改造的真实样本。
 
  后来,当地的镇委书记闻讯赶到,略显肥胖的他一路小跑,满头大汗。他当场表态——“下午就安排工程队,把屋里刷好”。
 
  我问他:“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那天,我和同事从早上八九点钟进山,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访贫,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吃上饭。一路上,看了很多实情、掌握了不少线索,写稿早已不是问题。心里,却始终是沉甸甸的——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存在,好政策得不到好落实,群众的获得感自然难以保障。
 
  路上,我也想起,此前参与的另一个调研。当时,接到群众的反映情况——有的地方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时,不考虑客观实际,而是优先考虑离主干道近、离铁路线近的位置。
 
  循着零星的线索,开始“大海捞针”式的摸排,只能采取“笨办法”——沿着高铁线路、高速公路线路分段探访,一点点缩小范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锁定了有的地方房屋面向高铁线路、公路的一侧刷白,另一侧不管不顾的“怪象”的证据。
 
  相关探访的内容,后来,我把它写入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一文之中,那篇稿件中,共梳理了十类典型问题。比如,一些调研活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一些地方注重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
 
  这一由社领导点题、领衔以及逐字逐句审改把关,相关编辑部精心组织,集中了团队的集体智慧,我有幸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的调研,获得长篇批示,成为全国范围内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参考。
 
  稿件中的案例,无不是源于平日里深入“扎根”、勤于调研时掌握线索、发现的现象。
 
  有人说,作为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我想,只有更多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稿件才能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回顾入社以来,这些年,与“四风”战斗的故事还有很多。从深入基层调查红头文件摊派烟酒,到追踪贫困县建豪华楼;从聚焦干部“陪酒死”,到调研超标办公用房的清理中暗藏猫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与“四风”的战斗,还将继续。
 
  而在我的身边,在分社唐卫彬社长等领导的领衔下,十多年持续关注的楚源化工顽疾得到有效治理等,同样树立了标杆。
 
  “四风新动向”之后,同事们送了我一个新绰号——“梁四风”。我说,其实我只是“梁吉诃德”。“四风”问题,就像面前的那座风车。只要它还在那里,那么总要抽出监督的长剑,一次次刺向它。在这个万物速朽的快节奏时代,总要试着写一些能够对抗时间的文字,才能不负“新华社记者”这五个字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脚下有多少泥土,报道有多少力量

( 2018-11-09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特别报道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