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6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张文中案”改判彰显保护企业家权益决心
· 要“身份”的儿子
· 把家长“还给”孩子
· 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 多一点“隐姓埋名”,少一点“徒挂虚名”
· 里下河“三落三起”的生态启示

  相关文章: 
里下河“三落三起”的生态启示

( 2018-06-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杨绍功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有一片形态特殊的水乡。说南北,它夹在长江与淮河之间;论东西,它被黄海和京杭大运河所“裹挟”。这就是里下河,江苏乃至全国的地理低点之一。因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锅底洼”。在这个地方,几千年来人类为水而患,又因水而生,不断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里下河的千年人水传奇延续至今,给人们以深刻启示:那就是,必须坚持生态发展之路。(详细报道见本报5月26日1版)
 
  里下河的人水关系有“三落三起”。“一落一起”指的是里下河早期居民脱离海水之苦。
 
  数千年前,里下河地区是长江与淮河泥沙冲积而成的一片冩湖。因东临黄海,滩浅水薄,盐碱茫茫。唐代曾修堤坝防海潮,但依然无法耕作,只能晒盐。到北宋年间,捍海堤年久失修,致“风潮翻烂,淹没田产,毁坏亭灶”。
 
  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范仲淹力主重修捍海堤。期间虽遭遇停工、换帅,但150公里的长堤最终建成,受灾流亡的民户得以重返家园。数十年后,人们又向南继续修筑海堤。从此,自盐城阜宁到南通启东,这条近300公里的海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防外潮不致伤稼”,被后人统称为“范公堤”予以铭记。近千年里,“范公堤”让里下河实现了人水关系的第一次和谐。
 
  “二落二起”指的是里下河居民远离洪水之灾。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经泗水入淮水出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夺淮入海”。整个淮河水系遭到彻底破坏,苏北淮阴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以后800多年时间里,淮河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害河”,里下河成了洪水大走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民间形容这里是“洪、涝、早、碱、淤、潮、卤、渍八害俱全”。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拉开了共产党人数十年治理淮河、兴修水利的序幕。老水利人说,作为淮河治理的一部分,里下河治理经历了“三部曲”: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使得淮河洪水不入里下河。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型泵站陆续建成,形成了上抽、中滞、外排的防涝体系。三是近年来依托长江构建起“两河引水,三线供水”的格局。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治淮,让里下河真正成了旱涝无虞的鱼米之乡。
 
  “三落三起”指的是里下河人化解污水之患。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治淮取得初步成果以来,里下河地区的湖泊面积迅速从1000多平方公里,缩减到现在的不足60平方公里。90%的湖泊丧失,源自为发展生产而进行的大规模围垦。这也使湖泊防洪排涝、供水功能丧失,引排通道堵塞。1991年江淮大水,让粮仓再次变成泽国。更严重的是,周边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直排河湖,里下河水面高差小、流速慢,难以自洁,一锅污水越积越脏。一段时间以来,这个区域某些地方连喝水都成了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里下河人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没有绿水青山连喝一口水都会成为难题。江苏省重新进行了国土功能布局,里下河地区被划入江淮生态经济区,在大规模退渔还湖、退圩还湖实施生态修复的同时,严格限制工业进入、发展生态产业,要把里下河建设成生态大公园。几年间,里下河最大的湖泊大纵湖水质已经从劣五类恢复到了三类。
 
  里下河近千年来人水关系的“三起三落”表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不是一句空话。如果说“一落一起”代表的是里下河人向自然求生存的本能,“二落二起”代表的是党领导人民求发展的不懈奋斗,那么“三落三起”就是新时代新思想引领下,里下河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觉醒。应当看到,千年以来,从海水、洪水到污水,里下河的水患并未根绝。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必须始终坚持生态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发展就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里下河,人们治理海水、洪水就花了近900年,今天的污水治理同样难以一蹴而就。以退渔还湖为例,当年进有进的理由,现在退有退的必要。数十年形成的圩堤被挖开,河湖水面得以逐步恢复。但仍有像民房、公路、泵站之类的大量基础设施难以移易,如何既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又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这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智慧。中央精神指出,绿色发展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这表明,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退之间必须有空间和区域调整的大气魄和大格局。
 
  千年治水,里下河的人水关系渐归和谐,背后有赖于水利技术的提高、生态环保理念的普及和物质基础的稳定。而今天,我们理应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自信,因为无论是资金、技术、理念,还是制度、文化上今天都远胜当年。
 
  当前正是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必须充分抓住机遇,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下定决心治淮,最终让里下河根绝水患。推及今天的污染攻坚,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咬紧牙关,就能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里下河“三落三起”的生态启示

( 2018-06-0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