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5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成风化人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做学问靠脚调研,60岁迎事业“第二春”
· 科学巨擘 以身许国
· 一位社区医生要调走,700多村民按手印挽留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的两代守护人

  相关文章: 
科学巨擘 以身许国
浙江大学师生校友追思王淦昌精神

( 2018-05-2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2018年5月25日,由王淦昌家乡江苏省常熟市捐赠的王淦昌铜像,落户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供图)
 
  新华社记者余靖静


  1998年,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因病逝世。20年后,人们是如何追忆这位科学家的?

  浙江大学25日举行弘扬王淦昌精神座谈会,追思这位杰出校友为国家和学校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弘扬他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风范。

  王淦昌留学时,是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迈特纳唯一的中国学生,他26岁就成了物理学博士,学术前途无量。他却于1934年毅然回国。面对挽留自己的导师,王淦昌说,“我是中国人,来德国求学,为的是报效祖国。”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是王淦昌先生最珍贵的品质。”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说,那个年代的教授,主动回到山河破碎的国家,“以身许国,谈何容易?中国的‘骨头’就在这里。”

  王淦昌回国后,受竺可桢邀请,于1936年起在浙江大学任教。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历时两年半,横穿六省,落脚贵州湄潭继续办学。

  王淦昌体弱多病,得了肺结核。为了补充营养,妻子买了几只羊,王淦昌每天从家把羊牵出,拴在双修寺外草地上,然后走进设在寺内的物理实验室,做完一天的实验,再牵着羊回家。

  “实验器材都是师生们自己做的。靠废旧汽车发动机带动的一个小发动机,是唯一的动力源。”贵州湄潭浙大校史馆馆长阴利君说。

  身居陋室,“羊倌教授”王淦昌却做着世界科学最前沿的工作。1941年,他在国际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由于战乱,没有条件用实验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在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据此开展了实验,实验名为“王淦昌——艾伦”,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和考恩“接棒”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不止这一次。

  1961年,上级选派王淦昌参与领导研制战略核武器原子弹。此前不久,他刚在苏联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成果。

  “接受这个安排,对王淦昌先生来说,就是要‘抛弃’他心爱的专业,改做不熟悉的工作。”81岁的中科院院士贺贤土说,如果能够继续在原来的科研领域工作,王淦昌很有可能叩开诺贝尔奖的大门。

  为了中国能造出原子弹、氢弹,从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改名“王京”,中断与外界的联系整整17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一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譬如精忠报国,永远值得被弘扬和礼赞。”浙大物理学系校友、从事国防研究的朱少平说。

  王淦昌在浙江大学工作16年。在浙大的师生、校友看来,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回忆在湄潭求学的情形,“当时我仅16岁,对工科和理科的认识很不清楚,慢慢地和束星北、王淦昌二位物理学教授接触多了,使我逐渐了解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重要,对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王淦昌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另一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是王淦昌的学生。2017年,居住在北京的程开甲给母校写来了一封信,“我非常感谢浙大求是精神和大师们给我的宝贵‘财富’。”

  “我去拜访程开甲先生,年过百岁的老人念念不忘的是,王老师当年是怎么教学生追求真理的。”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说。

  浙大物理学系退休教师、89岁的吴璧如,是在1948年秋天来浙大念书的,“1949年王先生从美国访学回来,给我们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开课,上了一年。”

  “老师工作很忙,但很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吴璧如回忆说,除了上课,当时班上十几个同学,每周六都相约去老师家里交流,“老师是国际知名专家,我们当时20来岁,提问很幼稚,他却从不嫌烦,耐心解答,还有意识地引导我们用正确的学术方法。”

  “现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王淦昌精神’就是师德师风的代名词。”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党委书记颜鹂说。

  81岁的中科院院士贺贤土说,自己在中学时对文科、理科都很感兴趣,是当时观看的一个关于王淦昌先生讲核物理科学的录像,促使他下定决心报考物理专业。

  “90后”浙大物理学系研究生靳佳明说,无论是小学时看“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还是2017年暑假去王淦昌等先生“战斗”过的青海原子城的探访,王淦昌先生“以身许国”的精神,都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在他逝世20年后,依旧令我们思索,何为家国情怀。”

  1984年,德国西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王淦昌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荣誉证书。这个被德国人趣称为“金博士”的荣誉,是专门为获学位50年后仍站在科学第一线的科学家们设立的。

  “王先生曾说,我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新现象。”87岁的中科院院士唐孝威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自己在高能所工作时,贝时璋先生建议,“你应该用物理的方式探索生命科学。”王淦昌先生听说后,非常赞同这种交叉学科的方法。其后,他还自己带头翻译国外生命科学著作,进行科普。

  吴璧如回忆,1997年,王淦昌来杭州参加浙江大学成立100周年活动,特意把当年的学生叫来叮嘱,“生物物理是很值得探索的前沿学科”,“当时王先生已经90多岁,外出需要坐轮椅,他还在不断考虑前沿研究,一生献身于物理。”

      新华社杭州5月26日电


 

科学巨擘以身许国
浙江大学师生校友追思王淦昌精神

( 2018-05-2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