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5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成风化人
8 6/8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做学问靠脚调研,60岁迎事业“第二春”
· 科学巨擘 以身许国
· 一位社区医生要调走,700多村民按手印挽留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的两代守护人

  相关文章: 
做学问靠脚调研,60岁迎事业“第二春”
追记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凌

( 2018-05-2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林凌
 

 

  本报记者吴晓颖


  25日晚,初夏的蓉城飘着微雨,气温骤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凌,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与世长辞,享年93岁。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坚定不移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他毕生坚持提真问题、做真学问,几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中国经济改革全心倾注了智慧和精力。他在耄耋之年还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奋战在学术研究一线,用丰硕厚重的成果践行着一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经济学家的时代担当。

投身改革开放40年


  记者26日中午来到林凌教授家中,客厅里布置了一个简易灵堂,正中挂着林老的遗像,周围摆满了菊花,不断有人前来吊唁。

  林凌的二儿子何普告诉记者,父亲5月2日感冒生病被送入医院,后来引发肺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近十天来一直处于昏迷状态。25日下午6点多医院对父亲进行抢救,19时05分父亲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

  “林老住院陷入昏迷前还一直惦记着由他执笔,正在修订的书稿《林凌改革四十年亲历》的编纂情况。”与林凌共事数十年的同事、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邵平桢说,没想到这竟成了林老最后的遗愿。

  林凌原名何颖达,1926年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4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他曾就职于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中央西南局、中共四川省委、首都钢铁公司、重庆钢铁公司,从事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企业管理等工作。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当年52岁的林凌也迎来了个人事业上的转折点。他从中共四川省委被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担任副院长,从事经济领域研究工作。

  在中国经济改革各种关键性问题、重大改革实践活动背后,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林凌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体制改革、区域经济等,先后提出国有企业扩权改革、建立中心城市、发展成渝经济区等思想,亲身参与、推动了企业改革、城市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制定首都钢铁公司“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方案,和推动建立重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1982年,林凌与经济学家蒋一苇在首钢调研一个多月后,提出的首钢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方案被国务院采纳,首钢改革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全国掀起一股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浪潮。同年,林凌和蒋一苇向国务院建议在重庆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在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从此掀开了中国城市改革的新篇章。

  研究改革开放、投身祖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既是林凌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后半生从未停止的执着追求,他用丰硕厚重的成果践行着一位经济学家的时代担当。他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两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报告奖,多次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熟悉林老的人都说,他不是一位书斋式学者,他的理论思想不是闭门造出来的,而是靠脚调研出来的,他是位实践型经济学家。给研究生上课,林凌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总结出科研“三部曲”:深入实际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对策。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坚守着看家本领“调查研究”,与年轻同事一起上高原、下工地,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做了大量实地调查,步履不停。

坚持提真问题、做真学问


  见过林凌的人都对他的诚挚谦和印象深刻,但他又是经济学界的“炮手”。

  1978年改革之初,围绕从哪入手推进改革,有着激烈的争论。林凌认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企业是生产力的基础所在,应给予企业一定的生产权、销售权、人事权等。这些在今天看似平常的作法,当时却招来许多反对声,有些人称: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全面”“同时”进行,否则成功的机会很少;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在企业外部条件成熟后才能进行,否则会产生混乱。林凌不同意这些看法,写文章反驳道:企业改革是整个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的改革必须是中国式的、逐步过渡的、不能搅乱经济生活、引起经济折腾。

  在40年的研究中,林凌始终关注中国经济的走向,致力于提真问题、做经世致用的真学问。邵平桢评价道:作为老一辈革命者、共产党员,林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忧国忧民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贯穿于他毕生研究中,他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自幼父母双亡、家境清贫,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苦涩、文革时期的暴风骤雨,林凌一生中遭遇不少惊涛骇浪,却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对他人真挚的情感。在林凌周围,有不少志同道合、并肩前行的良师挚友,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就是其中一位。

  1978年林凌陪孙冶方去四川西昌、攀枝花调查讲学,一路上孙冶方给林凌讲了许多他的经历和学术思想。虽在文革时期入狱七年,孙冶方出狱后“不改志、不改行、不改观点”,为学术研究献身的精神让林凌颇受感动。“这次和孙冶方的相识相交,让老林认识到经济学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社会的前进方向,坚定了老林搞经济研究的信心,可以说孙冶方是老林的老师、领路人。”林凌发妻、90岁高龄的高众说道。

60岁是人生事业的“第二春”


  “父亲常说,60岁是人生的第二春,没有家庭负担,能腾出更多精力从事喜欢的事业。”何普说,父亲的许多重要经济研究成果都是在60岁后完成的,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调研、写作上。

  林凌过着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晚上一般12点睡觉,早上8点起床。写作、学术交流、作报告、指导青年学生是他工作的重心。林家最大的一间房是林凌的书房,整整三面墙被装成了书柜,有近万册书。不出差时,他会每天在书房里完成六七个小时的写作。

  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90后青年教师巨栋颇为感动的是:林老耄耋之年还奋战在科研一线,保持着高强度工作状态。

  他说道:“每次有课题,林老都会亲自带队调研,并撰写最重要的部分。2015年林老在外出差时间长达十个月,即便近两年他身体不太好,还是坚持在病床上写稿、改稿。”

  一些受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毕业生、青年学者告诉记者,身为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林老没有一般“权威”的威严,也没有一般老年人的保守,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和年轻人打成一片。

  “他最喜欢用的工具是电脑,经常通过电子邮件给我们发一些文章,还会跟我们交流最近的新闻。”巨栋说,永葆一颗年轻的心,对科研充满激情,这或许正是林老保持长久学术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在林凌的小孙子何夏阳看来,虽然在他的一些重大人生选择中祖父很少干预,但在潜移默化中总会受到祖父的影响。从国外留学归国后,他进入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结构工程师,投身于国家基础建设事业。在遇到困难时,祖父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精神,成为鼓励他不断前行的“精神航标”。

 

做学问靠脚调研,60岁迎事业“第二春”
追记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凌

( 2018-05-2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