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神州风物

走!逛菜市去

(2024年11月29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走!逛菜市去

( 2024-1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
 
  李明辉

  与菜市相连的动词,除了逛,其他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试想,一个平凡的周末早上,睡醒以后,溜达到附近菜市,先拐进旁边小铺买根油条,一边吃,一边掀开万年不变的塑料门帘——
  西头卖豆腐、榨菜、炸丸子等副食品的摊位已经开张,经过狭长的杀鱼卖肉的走廊,就是一片蔬菜瓜豆的天地。直奔常光顾的老菜农,拿点新摘的辣椒、茄子,再去选几根晚上吃的玉米。红富士苹果、雪花梨、玫瑰香葡萄,或细嗅或端详或拿在手里掂量掂量……
  哪怕你什么都不买,这也是一趟“目见之而成色”的邂逅。毕竟,钻进一个菜市里逛一逛,从来不需要什么理由。
  合肥四湾菜市边长大的“小馋猫”,只要提起菜市,我的记忆总会被“热气腾腾”的场景堆满。肥肠、蛋饺、粉渣肉……或许每个人心里的私房菜谱,都离不开家门口的那间小铺,就像《我的祖国》里的“一条大河”。
  原因不难,妈妈在。
  小时候,最痛苦的莫过于被她从被窝里薅出来,起早去菜市买菜。鸡鸭鱼肉、蔬果花卉,市场里一次次辨认,学到的不只是生活常识,后知后觉才明白是“家”的路标。
  妈妈总说,不是人选菜,是菜挑人,谁起得早就是谁的。
  在她们那代人的心里,逛菜市不仅是每日的必修课,更是持家能力的擂台赛。抹零、捎葱、拼单,“看似寻常最奇崛”。她总是操着合肥话讨价还价,“你这菜可是家兴(家里种的)?”小贩回答:“这些白菜都是今天现砍下来的,5毛一斤,可要?”另一大姐站在摊子后面一边端着碗,一边招呼客人:“自己挑自己选!袋子在那边。”“巧卖了巧卖了(便宜卖了)”,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叽叽喳喳、鱼腥血味,但烟火气恰恰氤氲其中。
  后来,超市兴起,明亮整洁成了购物的金标准。再后来,线上买菜,动动手指就可以送货上门。生活便利了,但菜市却离我远了。工作以后,再也没有起早逛过。“出门吃食堂,回家点外卖”,即便家里来客人也常去商圈里品尝预制菜。不仅是因为懒,也确实是因为没有时间慢下来。一天的劳累过后,回到家里只想躺在沙发上,望着干净的厨房,很难有闲情逸致把它弄脏,再收拾干净。
  然而,“一桌好菜,买菜功居四成”,这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谈到的。逛菜市毕竟是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买菜,切菜,做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别人不能代劳。中国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都市生活日趋繁忙、网络空间逐渐膨胀,当下的社会,“附近”这种具身性的追求,对于人们而言显得更为宝贵。
  当年轻人再次涌入菜市,“Market Walk”成为他们态度的表达。与火爆一时的“特种兵旅行”相比,慢下来的从容,恰恰点明了“逛”字的真谛。从青岛团岛农贸市场打卡海鲜地标,到北京沙河大集体验最大的露天市集;从昆明篆新农贸市场被物产的丰富性冲刷三观,到哈尔滨道里菜市场找寻百年菜市记忆……感受质朴本色、体验人文风情,逛菜市场,像是他们与生活的一场对话,一次回归。
  买菜、找好吃的不再是菜市场的唯一要义。散文家说,“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每次与一座新的城市相遇,菜市场总是打开它的钥匙。感受一座城,不止于名胜古迹,寻常巷陌的烟火与喧闹更能让人理解独属于它的气质。
  当然,玩法也在与时俱进,咖啡、文创、民俗,越来越多的元素被融进这样一个地理空间中,菜市在这一代年轻人眼里,不再是“土”的代表,而是“潮”的演绎。
  眼下,苏州城里的菜市又会是一片鸡头米的海洋;1000多公里外的东北,今年的酸菜已经“提上日程”。而在更广阔的远方,《24个菜市场的环球之旅》带给我们足够的想象:从埃塞俄比亚的梅尔卡托市场出发,一路到访泰国的安帕瓦水上市场、美国的渡轮大楼市场,风土人情尽收眼底……菜市场,或许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生动鲜活的地方。
  它,是果腹的菜码,是回家的方向,是精神栖息的地方。
  逛菜市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