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要闻

05版:2024两会特刊

06版:2024两会特刊

07版:2024两会特刊

08版:2024两会特刊

09版:各地

10版:2024两会特刊

11版:2024两会特刊

12版:产业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
习近平李强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 王沪宁发表讲话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

习近平李强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 王沪宁发表讲话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号召,人民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会议由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帕巴拉·格列朗杰、何厚铧、梁振英、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陈武、穆虹、咸辉、王东峰、姜信治、蒋作君、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习近平、李强、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在主席台就座。
  上午9时,闭幕会开始。王沪宁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162人,实到2085人,符合规定人数。
  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
  王沪宁在讲话中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是一次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大会,汇聚了正能量、提振了精气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开幕会和闭幕会,看望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同委员们共商国是。全体委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等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认真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等文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取得丰硕议政成果。全体委员高度评价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勇毅前行,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引领“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全体委员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两个确立”对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王沪宁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历程。人民政协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始终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谋划和开展工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行职能、凝心聚力。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协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团结引导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聚焦重点任务,以高质量建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心聚力。
  王沪宁表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把实干、责任、担当书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出席闭幕会的领导同志还有:马兴瑞、王毅、尹力、刘国中、李干杰、李书磊、李鸿忠、何卫东、何立峰、张又侠、张国清、陈文清、陈吉宁、陈敏尔、袁家军、黄坤明、刘金国、王小洪、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吴政隆、谌贻琴、张军、应勇等。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闭幕会。外国驻华使节、海外华侨等应邀参加闭幕会。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闭幕。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智慧和力量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胜利闭幕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智慧和力量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胜利闭幕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建言资政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这是一次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大会,汇聚了正能量、提振了精气神。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国之大者”、民之关切,深度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智慧和力量。
  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参加联组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为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明确方向,对广大政协委员履职尽责提出要求,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共识、增强了信心、鼓舞了干劲。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广大政协委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参政议政。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扩大内需到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从缩小城乡差距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委员通道”传递信心和力量,广大政协委员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取得了丰硕议政成果,彰显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优势和生机活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历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和自身建设,始终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谋划和开展工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行职能、凝心聚力,人民政协就一定能不断开创新时代政协工作和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谋良策。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是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关键所在。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建言献策,发挥界别优势,大兴调查研究,增强对策建议前瞻性和精准度,拓展议政建言深度,提高民主监督实效,人民政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心聚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特点和规律,增强团结联谊、谈心交流等工作实效,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才能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形成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合力。
  政协委员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坚信,广大政协委员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坚持重实情、做实功、务实效,必将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履职新答卷。
  东风浩荡春潮涌,奋楫扬帆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心同德、勇毅前行,奋力谱写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团结一心再进发 昂首阔步向未来
——2024年全国两会巡礼
团结一心再进发 昂首阔步向未来
 
——2024年全国两会巡礼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春天里的中国,东风浩荡,生机勃发。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
  这是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大会,代表委员不负重托、履职尽责、求真务实,发出凝心聚力、奋发有为、谱写新篇的强音。
  再进发,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传递坚定信心 吹响奋进号角


  2024年全国两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标注新的方位。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个重要年份,全国两会的召开传递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心,吹响风雨无阻向前行的奋进号角。
  立足历史方位,回看来时路,我们豪情满怀。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穷二白,从无到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制造业基础。”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听了孙景南代表讲述见证我国轨道交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发展历程,深有感触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又列举了高速公路、高铁、轮船、大飞机等重大发展成就:“这一想啊,真是无比自豪。”
  这样的自豪,是代表委员们的共同感受。
  “建厂之初,爷爷马恒昌那一代产业工人筚路蓝缕、奠基立业,把艰苦奋斗的作风传承到现在。”来自通用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的马兵代表说,如今生产车间已实现数字化升级,大家攻克装备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信心比任何时候都要强大。
  把准目标方位,眺望奋进路,我们意气风发。
  “十四五”时期是踏上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关键一年必有关键之策、关键作为。
  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这一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跃能够实现的目标”。
  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到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再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一个个目标展现出中国发展的进取姿态。
  “巨大经济体量是底气,超大规模市场是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是动力。亿万经营主体活跃起来,跳得更高、跑得更远,将撑起中国经济更广阔的天空。”全国人大代表、亿联控股集团董事长严立淼说。
  相比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从“1200万人左右”调整为“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由以往的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调整为“同步”……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表示:“实现这些目标无不要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努力争取更好结果的决心不仅暖民心,更向全社会传导出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的信心。”
  锚定实践方位,一起向未来,我们斗志昂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新质生产力是全国两会重要聚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董事长赵民革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企业转型带来新机遇。“下一步,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依靠创新实现动能转换。”
  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到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从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到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全国两会勾勒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
  “中国‘芯’蓄势待发。”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副院长郭宏伟代表说,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护航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
  向“新”而行,向“新”图强。
  “形成未来产业推动力,我们不能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队’已经出发”……面向未来,代表委员们发出奋进之声。
凝聚广泛共识 激发强大合力


  全国两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代表委员发言,同大家深入交流、共商国是。
  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与总书记面对面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代表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企业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举旗帜,凝心聚力。
  “让党心民心交融、政声民意共鸣,全国两会通过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充分调动起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说。
  以共识增进团结,以团结激发合力。
  3月7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两位工作人员来到重庆代表团驻地,与全国人大代表李谢华当面交流。
  李谢华是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今年提出“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更多科技创新及时转化”的建议。
  “我们会把您的建议吸纳到今后相关政策中,更好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人员表示。
  政府工作人员与代表委员“面对面”,打造出高效沟通反馈“直通车”。
  与此同时,8场政协界别协商会议在不同驻地同步举行,委员们分别就本界别关心的议题建言献策。30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负责人参会,听取委员意见建议,通报有关情况,与委员协商交流。
  全国两会上,民主与民生同频共振——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当天,盲人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第一次拿到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
  履职以来,王永澄一直关注残疾人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今年提交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视残疾人养老特殊需求等建议。
  民主摸得着,民生看得见。
  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等切实举措,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高报告中,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依法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惩治网络犯罪、深入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工作安排直指民生关切。
  把民声、民意、民智带到两会,代表委员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中出实招、献良策。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98件,建议、批评和意见7000余件;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898件。
  全国两会上,开放与务实相得益彰——
  “以前我们去一趟林芝要走一个星期,现在从墨脱到拉萨只用一天。”
  3月6日下午,人民大会堂西藏厅。西藏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现场,来自墨脱县的罗布央宗代表面向媒体,用切身感受展现西藏发生的巨变。
  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今年,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全国两会,其中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1000多名。
  记者会、部长通道上,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就经济、外交、民生等主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权威解读有关政策措施,对社会关注问题作深入解读和说明。
  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代表们讲述亲历故事、展现各地发展成果,积极回应热点焦点问题。
  多位代表委员走上代表通道、委员通道,说履职、谈收获、话未来,发出两会好声音。
  中国两会,向世界传递信心。
  第二次采访中国两会的外国记者方浩明说:“希望通过我的镜头,把中国的精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经验。”
迈出铿锵步伐 创造崭新业绩


  春风吹来,华夏大地满目新。
  全国两会即将落下帷幕,进军号已经吹响。中国人民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将把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在火热的实践中、顽强的拼搏中、持续的奋斗中。
  落实全国两会精神,鼓起真抓实干的劲头——
  3月6日,500辆新能源汽车从赛力斯重庆工厂发出,将被运往南美洲市场。
  “我们已累计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汽车近50万辆,今年开年迎来产销开门红。”全国政协常委、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说。
  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同比增长8.7%,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开局关乎全局,起势决定后势。
  开年以来,春节假期旅游市场火爆,各地大项目集中开工……中华大地上升腾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指出,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我们将保持昂扬姿态,立足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争取再创佳绩。”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无锡市市长赵建军说。
  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保持埋头苦干的定力——
  1万米!3月4日,随着一枚金刚石钻头持续刺破地下岩层,我国首个万米深井诞生。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洪涛代表说:“我们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站上了深地油气科技制高点。”
  1微米!持续攻关20多年后,三环集团再次成功将多层陶瓷片式电容器的膜厚降低。“我们要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于担当,在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上再立新功。”三环集团研究院院长邱基华代表说。
  矢志不渝,久久为功,方能成就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生态环境建设指出,只要看到我们是在往前走着,就要保持定力。
  “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倍受鼓舞也深受启发。”中国稀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敖宏委员说,“我们要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代表委员们表示,要锚定既定战略目标向前进,一张蓝图干到底,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
  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交出善作善成的答卷——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如何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以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就推进各方面改革提出建议和提案。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把握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规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探索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归属等机制改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
  全国政协常委、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建议,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构建国家文物督察制度,以文物安全长效机制织密文物保护安全网。
  东方春来早,奋发向未来。
  从春天出发,中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记者赵超 吴涛 李晓婷 孙少龙 鲁畅 陈刚)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会议。
  主席团常务主席赵乐际主持会议。
  会议应到181人,出席177人,缺席4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3月9日上午,各代表团认真审议了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修改稿。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修订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提出了修订草案表决稿。主席团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信春鹰作的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修改稿修改意见的报告。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上述报告和修订草案表决稿,决定将修订草案表决稿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3月8日下午和10日上午,各代表团认真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代表们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对今后一年工作安排表示赞同。审议中,代表们对报告和人大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委员长会议认真研究了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对报告进行了修改。主席团常务主席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和报告修改情况,建议批准常委会工作报告,并代拟了关于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提请各代表团审议。
  3月9日全天和10日上午,各代表团认真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代表们充分肯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过去一年的工作,对今后一年的工作安排表示赞成。审议中,代表们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对报告进行了修改。主席团常务主席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和报告修改情况,建议批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代拟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两个决议草案。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将这两个决议草案提请各代表团审议。
  会议听取了大会副秘书长刘俊臣作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关于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刘俊臣说,到3月8日12时,大会秘书处共收到298件议案,其中,代表团提出的26件,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272件。在这些议案中,有关立法方面的294件,包括292件法律案,2件有关决定事项;有关监督方面的4件。内容主要集中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会秘书处对代表提出的议案逐件认真分析研究,认为没有需要列入本次会议审议的议案。大会秘书处建议,将代表提出的议案分别交由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有关专门委员会对上述议案进行审议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会秘书处就代表议案审议和相关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立法工作;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经党中央批准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切实抓好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任务的贯彻落实;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坚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加强对法律体系建设和立法工作规律的研究,稳中求进推动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关于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主席团常务主席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刘奇出席会议。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024年3月10日)
王沪宁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024年3月10日)

王沪宁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各位委员,同志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经过全体委员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议程。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开幕会和闭幕会,看望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同委员们共商国是。
  全体委员高度评价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勇毅前行,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引领“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全体委员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两个确立”对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会议期间,全体委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等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认真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等文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取得丰硕议政成果。这是一次高举旗帜、真抓实干、团结奋进的大会,汇聚了正能量、提振了精气神。
  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阔步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今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历程。
  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始终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谋划和开展工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行职能、凝心聚力。
  第一,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付出的巨大努力、作出的重大贡献,团结引导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结合政协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协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第二,我们要聚焦重点任务,以高质量建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谋良策。人民政协要紧扣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要重调研、勤调研、善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第一线声音,增强建言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有益参考。要创新和运用各种协商方式,扩大委员参与面,开展有根有据的深度协商互动,鼓励深入思考的意见充分表达,使建言资政更有用、凝聚共识更有效。要把握协商式监督定位,助推中共中央有关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三,我们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心聚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人民政协要自觉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形成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合力。要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助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各位委员、同志们!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把实干、责任、担当书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王沪宁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代表
王沪宁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代表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代表,代表全国政协向大家表示诚挚慰问和衷心感谢。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人民政协报社、中国新闻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以及中国政协杂志社负责同志和记者代表参加看望活动,介绍了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宣传报道工作情况。
  王沪宁表示,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王沪宁表示,全国两会期间,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统筹对内对外、网上网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精心策划推出一大批富有内涵和特色的新闻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会议盛况。他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宣传好人民政协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举措成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关心人民政协的故事、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故事讲述好,更好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一同看望。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秘书处
关于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2024年3月10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秘书处

关于代表提出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2024年3月10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
  本次会议,全体代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向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根据大会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决定的代表提出议案的截止时间,到3月8日12时,大会秘书处共收到298件议案,其中,代表团提出的26件,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272件。在这些议案中,有关立法方面的294件,包括292件法律案,2件有关决定事项;有关监督方面的4件。
  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是代表行使权利、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代表们胸怀“国之大者”,密切联系人民,积极参加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和代表小组活动、代表家站活动,大兴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讨论,代表团加强指导,共同把好议案政治关、法律关、质量关。今年的代表议案,绝大多数为法律案。其中,要求制定法律的156件,修改法律的134件,编纂法典的2件。按照法律部门划分,涉及宪法相关法类12件,民法商法类28件,行政法类86件,经济法类69件,社会法类44件,刑法类14件,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类39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围绕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制定城乡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修改企业破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招标投标法、合伙企业法、产品质量法等,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稳定法等,以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法律。三是围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出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行政程序法、检察公益诉讼法,以及法律服务监管等方面的法律。四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修改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精神卫生法、献血法等,制定社会救助法、托育服务法、养老服务法、医疗保障法,以及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法律。五是围绕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出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国防教育法、人民防空法、防洪法、反外国制裁法等,制定能源法、反网络暴力法,以及无人系统装备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六是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文化强国,提出编纂教育法典,修改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制定学前教育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及终身教育、全民阅读等方面的法律。七是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修改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制定国家公园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流域保护等方面的法律。
  按照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规定,大会秘书处对代表提出的议案逐件认真分析研究,认为没有需要列入本次会议审议的议案。大会秘书处建议,将代表提出的议案分别交由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其中,交民族委员会审议1件,交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审议57件,交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审议45件,交财政经济委员会审议69件,交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审议42件,交华侨委员会审议9件,交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审议21件,交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审议13件,交社会建设委员会审议41件。有关专门委员会对上述议案进行审议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交付的代表提出的议案,是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重要职责。2023年统筹修改的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工作规则,对各专门委员会加强议案审议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大会秘书处就代表议案审议和相关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立法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确保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深入贯彻和有效实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法治保障。
  二、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经党中央批准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切实抓好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任务的贯彻落实。加强对代表议案涉及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项目的研究和审议,广泛凝聚立法共识,加快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维护国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立法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情况,及时主动向党中央请示报告。
  三、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努力使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落实“两个联系”要求,加强与提出议案代表的沟通,邀请代表全过程参与立法调研、起草、论证、审议等工作,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就重要法律草案征求代表意见,认真研究吸纳代表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扩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四、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坚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加强对法律体系建设和立法工作规律的研究,稳中求进推动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同有关机关和法律草案牵头起草部门的协调,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以上报告,请审议。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秘书处
     2024年3月10日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
关于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2024年3月10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

关于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2024年3月10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通过提案积极建言,以高水平履职的实际行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
  截至3月5日20时,共收到提案5898件。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和提案审查工作细则,经审查,立案5006件,并案160件,转为意见和建议732件。
  立案提案中,委员提案4534件,占90.6%;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界别、委员小组等集体提案472件,占9.4%。其中,经济建设方面提案1985件,占39.7%;政治建设方面提案465件,占9.3%;文化建设方面提案457件,占9.1%;社会建设方面提案1436件,占28.7%;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案663件,占13.2%。
  本次会议提案有以下特点:一是提案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建言献策。二是提案者注重从政协性质定位、自身工作领域和专业所长深入调研、提出建议,共有1860位委员提交提案,总体来看,提案质量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提案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优势作用,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把智慧和共识凝聚起来,把信心和力量传递出去,体现了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担当精神。四是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实现提案100%网上提交基础上,本次会议实现提案处理全流程无纸化网上流转,为提高提案工作水平提供了保障。
  大会闭幕后,提案将送交承办单位办理。本次大会提案截止日期以后收到的提案,作为平时提案及时审查处理。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2024年3月4日)
王沪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2024年3月4日)
 
王沪宁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各位委员:
  我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23年主要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坚决克服内外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底气。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政协工作,守正创新、团结奋进,在历届全国政协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为推动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工作开好局,我们着重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履职正确政治方向。我们深刻认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自觉把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到人民政协全部工作之中,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制定全国政协党组、机关党组向中共中央请示报告事项清单,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全国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19次、182篇。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制度、工作台账、督查机制。对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批示和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文件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学习领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重要部署,全国政协及政协机关、各专门委员会制定实施落实工作方案64份。
  二是强化政治培训,提高政治能力和履职本领。我们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以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本领为关键,制定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集中学习培训规划和培训工作办法、全国政协机关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培训工作办法等。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举办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专门委员会主任会议暨学习研讨班、委员专题学习研讨班、各级政协干部专题培训班等,8740人次参加学习培训,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参加并带头授课,引导广大委员和机关干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强基固本,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好为国履职、为民尽责。
  三是完善工作制度体系,夯实履职制度基础。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的重要要求,围绕学习培训、调研视察、协商议政、谈心交流、新闻宣传、委员读书、机关建设等工作,制定和修订87项制度。严格制度执行,梳理汇编全国政协层面57项、机关层面171项制度,对重点制度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落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求。全国政协机关抓好配套制度建设,做到定岗定责问效、依规依制履职。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提高调研议政质量。我们把握人民政协工作定位和特点,对协商议政工作进行全流程规范和优化,在“深、实、细、准、效”上持续用力。坚持调研于协商之前,贯彻中共中央大兴调查研究要求,制定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意见,探索建立由主席会议成员牵头、跨专门委员会的专题研究制度,针对协商议政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组织力量跟进研究,通过“调研-协商-再调研”把问题研深议透。改进重要协商会议筹备组织工作,增强参会委员专业性和代表性,创造条件帮助委员掌握情况、熟悉政策,促进深度协商互动、广泛凝聚共识。从1755个建议议题中遴选出21个重点协商议政题目,围绕中心任务和群众期盼协商议政、建言资政。
  一年来,全国政协常委会履行各项职能,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我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思想上共同进步、行动上步调一致。统筹开展政协党组和机关党组、各专门委员会分党组等主题教育,聚焦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效。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共二十大报告等,举办5次全国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2期专题读书班、4次主席会议集体学习、3次常委会学习讲座。坚持把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穿于协商议政活动之中,增强建言资政针对性和思想引领有效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共举办学习座谈会35次,委员参加619人次,覆盖34个界别。制定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工作办法,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12个主题读书群。出台加强和改进理论研究工作意见,引导委员结合履职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以研促学。支持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举办“发挥人民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理论研讨会。在全国政协机关报刊开设理论学习专栏,刊登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各专门委员会分党组书记、地方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政协委员理论学习文章516篇。通过学习和研究,广大委员和机关干部更加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坚持边学边查边改边建,广泛征求往届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各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政协委员、政协机关干部、各省级和副省级市政协意见和建议,结合全国政协党组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的问题,明确69条整改举措,按计划全部落实。
  (二)围绕中共二十大重大部署协商议政,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中共中央批准的年度协商计划,举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界别协商会、对口协商会、专家协商会、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各类协商活动94场次,共5087人次参加、1602人次发言。召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开展系列调研协商,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就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等开展系列调研,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举办4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开展政协委员谈经济等系列活动,助力提振发展信心。召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发挥新增设环境资源界作用,就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运用法治方式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等深度协商,针对新污染物治理、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召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专题协商会,就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旅融合等调研建言,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扩大协商参与面,增加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发言人数,增加双周协商座谈会列席委员。加强同地方政协沟通协调,就相关议题开展联动协商。制定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意见,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的10个重点问题接续开展专项民主监督,92人次参加。推荐21名委员担任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30名委员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10名委员担任公安部党风政风警风监督员。
  (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推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坚持履职为民,引导委员立足实际服务群众。召开“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围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产业工人创新技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深入调研,就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等进行协商。创新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创办“委员科学讲堂”,开展“科普万里行”活动,组织委员面向青少年、基层群众等举办科普讲座、法治宣讲等44场次。开展“政协委员企业进校园促就业”和医卫、体育、文化、科技“下基层惠民生”等活动,组织委员开展捐资助学、扶残助弱、技术培训、法律援助、项目帮扶等服务群众活动2480项,引导广大委员担当尽责,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
  (四)抓实经常性工作,提升履职效能。我们加强调研活动统筹安排,精简团组人数,避免集中扎堆调研,减轻基层负担。开展全国政协党组成员领题调研、主席会议成员专题研究和专门委员会调研视察考察等138项。委员参加全国政协视察考察团组17个、202人次,参加81项专题调研、600多人次。创设《政协调研》。修订提案工作条例,提高提、立、办、督、评工作质量,收到提案5621件,立案4791件,办复率达99.9%,1982名委员参与提案,1811名委员作为第一提案人提交提案,编发《重要提案摘报》和专报。遴选并督办重点提案72项,有22名主席会议成员牵头督办31项重点提案。制定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意见,收到各方面信息来稿43995篇,采用6010篇。其中,1154名委员报送信息7421篇,采用1715篇,委员报送信息最多的93篇、采用最多的23篇。编报各类信息刊物1063期,其中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报送信息594期,转化提案、大会发言、谈心交流、调研视察、协商议政成果编报信息233期,各类议政建言成果收到批示578人次、反馈报告76个,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出台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政协机关报刊刊发重要协商活动报道680篇、委员履职报道2278篇,《人民政协报》开设专栏刊发各地政协经验做法的系列报道278篇。改进大会发言遴选和组织工作,增强发言代表性和感染力,编发大会发言901篇,65位委员作口头发言。《人民日报》和全国政协机关报刊刊发常委会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等委员发言818篇次。制定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意见,全国政协委员共开展6806项联系界别群众活动。制定《十四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题协作规划》及征编方案。召开全国政协机关工作座谈会和11场机关干部座谈会,同19个室局324名机关干部面对面交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抓好干部队伍教育整顿,组织机关808名党员干部自查自纠自报自改。成立全国政协党组巡视机构,制定专项巡视工作办法及5年规划,部署对10个专门委员会分党组开展全覆盖巡视。支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工作,建设模范机关取得新成效。组织7轮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确保机关安全运行。
  (五)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我们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作用,有关专门委员会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开展联合调研5次、联办协商活动9次,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交提案563件、大会发言144篇。设立委员联络机构。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同党外委员开展“一对一”谈心交流403人次,交流情况、沟通思想、增进共识,许多重要意见得到有关部门重视采纳。组织党外委员专题视察11次,健全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制度机制,828名中共党员委员同1157名党外委员建立联系。注重在履职中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沟通交流、联系联谊。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就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等赴西藏、新疆、四川涉藏州县开展10次调研视察,就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阐释和宣传教育、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深入研究。召开少数民族界、宗教界反映社情民意座谈会,组织开展“委员促三交”系列活动。围绕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开展调研,组织深化港澳与内地交流合作专题视察,完善联系港澳委员工作机制。围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等协商建言,举办第六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助推两岸融合发展。接待海外侨团来访367人次,就海外侨胞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调研座谈,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
  (六)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我们按照党和国家对外工作总体部署,统筹开展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智库外交,助力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全国政协及所属机构组织出访23批次,同50个国家的200多个机构交流互动,新建立同41家国外智库和12个民间组织的联系,举办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外国驻华使节、“东方奖学金”高级访问学者等3场“进政协”活动,同外方各界人士2100余人次开展交流,参访、来访或来华出席国际会议的人员涉及84个国家和25个国际组织,增进外方人士对中国式现代化和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政协的了解认知。组建十四届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开展对非友好交往。支持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举办第二届“跨宗教交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支持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办好以“开放、发展、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等活动,宣介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引导委员对外积极发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各位委员,一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各方面大力支持和人民政协各参加单位、广大政协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此,我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围绕重大问题深入研究论证、深度协商议政系统性不足,协商式监督创新举措不够,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活动和载体不够丰富,制度落实存在薄弱环节等。这些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改进。
二、2024年主要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推进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汇聚智慧和力量。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成立人民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75年来人民政协始终恪守的根本政治原则,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把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到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凝聚共识、调查研究、团结联谊、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把中国共产党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确保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在人民政协得到全面贯彻。
  ——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习贯彻这一思想要常抓常进、真信真用。我们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常态化开展委员读书和理论学习及政治培训,更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能力,转化为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实践。要加强理论研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开展研讨交流,以理论学习带动政治能力和履职水平提升。要筹备好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相关活动,引导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不断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我们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履职建言。要实施好中共中央批准的全国政协2024年协商计划,强化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和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界别优势,大兴调查研究,深入一线了解实践创造的鲜活经验、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政策实施的难点堵点,增强对策建议前瞻性和精准度,拓展议政建言深度,提高民主监督实效,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更好服务科学民主决策,助推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致力于画好最大同心圆。我们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作用,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特点和规律,增强团结联谊、谈心交流等工作实效,深入开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和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凝心聚力、促进团结的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善于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和生动实践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不断提升共识度、拓展团结面,促进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要发挥人民政协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宣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各位委员!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工作,对我们的政治能力和履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重要要求,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重实情、做实功、务实效。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克服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展现政协委员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要深化政治机关建设,倡导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工作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到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各位委员!团结凝聚力量,奋斗铸就伟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
(2024年3月10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

(2024年3月10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4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同委员共商国是。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履行职责,务实协商议政,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取得重要成果。
  会议审议批准王沪宁代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工作报告,审议批准高云龙所作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委员们列席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李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讨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讨论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以及其他有关报告等,表示赞同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克服内外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信心和底气。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人民政协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一年来人民政协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对做好政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广大政协委员深受鼓舞、备感振奋,一致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抓好贯彻落实,围绕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发挥优势作用、更好履行职能提出明确要求,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贯彻。要坚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抱负,担当科技创新重任,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会议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把中共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人民政协要自觉服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紧扣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广谋良策、广聚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人民政协要聚焦重大改革任务深入调研协商,围绕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开展民主监督,为改革添助力、聚合力。
  会议认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工作,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围绕贯彻中共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开展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民主监督,拓展团结联谊广度深度,提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守正创新、履职尽责,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良好开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会议强调,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到人民政协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和政治培训,更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能力本领。要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系,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深入开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和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提振信心、凝聚人心、解疑释惑的工作。要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宣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筹备组织好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相关活动,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
  会议强调,要持续加强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两支队伍”建设。广大政协委员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重要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讲实话、道实情、谋实招,展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要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倡导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克服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会议号召,人民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级组织和广大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如何看待中国外贸发展形势?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七
如何看待中国外贸发展形势?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七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三驾马车”之一。自去年中国外贸增速放缓以来,一些外媒炒作“中国外贸寒冬来了”“中国出口订单转移”,以此唱衰中国经济。
  当前中国外贸企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怎样看待中国外贸形势?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探讨上述问题,回应外界关切。
中国外贸发展形势如何?


  回顾2023年,面对外需低迷和不确定因素叠加等多重挑战,中国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以人民币计微增0.2%,个别月份出口负增长,对比2021年增长21.4%、2022年增长7.7%的速度,的确“慢”了不少。
  一些西方媒体片面地、静态地进行报道,称“中国外贸寒冬来了”,放大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那么,现实情况如何?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今年前2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增速重回两位数达10.3%;以美元计,进出口同比增长5.5%,其中出口增长7.1%。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以“势头强劲”评价中国前2个月出口,并称出口增幅远高于早些时候其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期的3%。
  德国之声称,出乎意料的出口增长可能会让人对中国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感到乐观。
  不只看“账面”,来自企业的感受更为直观。
  广东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回代表感慨,过去一年确实极其艰难,先到欧洲拜访客户,再去美国参加展览会,明显感觉需求疲软,但拓市场初见成效,今年前2个月订单同比增长18%。
  十八子以厨房刀剪产品为主,出口至欧洲、南美、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李积回代表说,当前最大挑战仍是外需不足,公司已筹备好参加本月下旬举行的美国芝加哥家庭用品展。
  放在当前全球贸易大环境来看,中国外贸企业取得的每一笔订单都极为不易。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说,今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总体还十分严峻。
  一方面,多个国际组织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仍将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外需下滑的压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世贸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3.3%,地缘冲突、全球“超级大选年”等也将对全球贸易产生外溢影响,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疾风知劲草。不少代表委员这样表示:外部环境确实很“寒”,但中国外贸不会“凉”。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告诉记者,公司出口产品种类很多,其中橡胶产品出口增势尤为明显,春节期间也没有停工,出口量已占到总产能的40%。
  经过多年努力,浙江传化合成材料公司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成功自主研发稀土顺丁橡胶,全球前25强的轮胎企业中,有22家与传化合成材料达成了合作,其中10多家为年度合约客户。
  “加强科技创新,走向产业链中高端,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根本之策。”徐冠巨代表说。
  中国外贸发展压力确实不小,但企业顶压前行、以变应变、抢抓机遇的决心更大。
  今年前2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17.7%,占中国外贸总值的54.6%,比去年同期提升4.2个百分点;同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1.8%,占出口比重近六成。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多项举措将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王文涛说,中国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要素禀赋、创新能力都在不断增强,出口商品正向价值链上游攀升,进口市场机遇也在扩大,展现较强韧性。
“订单转移”“产业外迁”怎么看?


  “订单转移”往往伴随“产业外迁”。多重压力之下,外媒频频炒作“订单转移”,该如何看待?
  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委员表示,“订单转移”有多种情况,有的是企业基于全球竞争形势和产业格局变化进行的主动转移,符合市场规律;有的是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包括个别国家干扰等导致的被动订单转移。
  广汽集团就是主动“走出去”的企业之一。
  “出口乃至发展海外本地化生产将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量,国际化是广汽集团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力方向。”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代表说,目前广汽正在尼日利亚、马来西亚、泰国投资建设海外工厂。
  冯兴亚代表认为,对于全球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依赖单一市场,要通过加强海外布局,持续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真正引发外界担忧的是部分企业被迫出海建厂的现象。
  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新材料研发、制造、销售,董事长唐安斌代表对此感受颇深。
  “公司薄膜类产品出口美国面临被征收特别关税25%、反倾销税接近70%,聚酯薄膜产品出口韩国面临被征收高额关税37%的情况,市场拓展存在一定困难。”唐安斌代表说。
  为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等不利影响,这家公司布局海外市场销售以及制造基地,前2个月出口销量同比增长35%,但竞争压力仍然较大。
  事实上,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大势所趋。
  尽管“果链”迁出中国的消息频传,然而,苹果公司首次在2023年首届链博会上披露,其前200家供应商中有151家在中国生产,而这前200家供应商占苹果总采购的98%。
  数据显示,有进有出、稳中有进才是中国外贸的主流——
  从产品看,2023年,中国出口中间品占我国出口总值的47.3%。其中,对日本、墨西哥出口汽车零配件类,对美国、德国出口锂电池类,对越南、印度尼西亚出口平板显示模组类中间品,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从区域看,今年前2个月,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出口均保持增长,分别增长9.2%、1.6%、8.1%;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3.5%。
  “不是说企业在国外建了厂,国内出口就少了,不能直接划等号。”冯兴亚代表说。
  尽管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持续重构,但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依然稳固:中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左右,中间品进出口占比达61.1%,展现较强韧性。
稳住外贸大盘该如何发力?


  “今年订单目前已经排到6月份,其中内贸订单增长较快。”浙江省平湖市新秀集团运营总监徐洪水说,受中美关系、欧美需求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加大开拓国内市场,自有品牌在国内箱包市场取得可喜业绩。
  内外贸“两条腿”走路、加强品牌创新培育,正是当前中国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积极探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拓展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优化跨境结算、汇率风险管理等服务”“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推动外贸质升量稳”部署多项具体举措。
  商务部提出将建设中间品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举办中间品展会;促进跨境电商出口,加强政策赋能,持续完善通关、税收、外汇等政策,提升监管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据数字化;支持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贸易。
  ——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完善区域分工协作。
  宁夏加大力度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李郁华代表说,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积极引进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经营主体开展进出口业务。
  广东湛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工业园区。湛江市市长曾进泽代表说,将针对越南等东盟国家电子信息、电机设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上游原材料和高品质产品,积极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广西百色与东部地区合作共建中电百色能源电子产业园、长三角(飞地)先进制造产业园,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百色市市长葛国科代表说,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丰富、劳动力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构筑互联互通大门户。
  海拔4700多米的里孜口岸,去年11月13日开通运行,成为西藏第四个正式通关的陆路口岸,也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口岸。
  日喀则市市长王方红代表说,里孜口岸的开通,对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通道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推进中国和尼泊尔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水平越来越高,支撑中国外贸重塑新优势。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我们是有信心、有底气的!”这是许多代表委员和会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的一致观点和鲜明态度。
(记者谢希瑶 邹多为 岳德亮 吴涛 熊丰 史竞男)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引资态势和未来前景?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八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引资态势和未来前景?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八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近段时间,我国吸收外资有所下降。一些外媒便借此炒作“外资撤离”“中国不可投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渲染在华投资“风险”,唱衰中国经济。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引资态势和未来前景?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代表委员和权威部门相关负责人,并同跨国公司和商协会负责人对话。
“外资撤离中国”?
  ——超万亿元引资规模印证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热土


  2023年,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同比下降8%。
  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彰显全球工商界对中国市场未来的信心。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波动,则来自疫情的“疤痕效应”、 地缘政治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冲击。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人员跨境往来、招商考察交流等活动受限,外商投资特别是绿地投资往往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项目洽谈签约、设立企业、建设、投产有时甚至持续数年,反映在实到外资数据上会有滞后。此外,一些国家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出台涉华投资限制措施,干扰了正常的跨国投资决策。
  “近年来招商引资面临的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贸促会会长刘劲松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出台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压力。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经济不确定性和利率高企对全球投资造成影响。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尽管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体实现增长,但如果剔除几个投资中转地,实际下降了18%。
  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引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的引资“成绩单”可谓来之不易——
  引资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2020年中国吸引外资(含金融类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1年、2022年连续平稳增长。2023年吸引外资仍保持了万亿元规模,处于历史第三高水平。
  引资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我们在与全球客户交流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不容忽视的巨大市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依旧是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说。
“中国投资环境恶化”?
  ——政策发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中国营商环境怎么样,企业最有发言权。
  中国贸促会《2023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为4.36分(满分5分),近九成受访企业评价为“满意”及以上。
  中国美国商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受访企业2023年财务状况较上一年有所改善,对未来两年业务前景更为乐观。50%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前三大投资目的地。
  优化营商环境,中国一直在努力。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提出,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
  “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为包括佳能在内的各企业提供了优渥的生存发展土壤。”佳能(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泽秀树说,佳能也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意见建议并被采纳,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问题从企业中来,政策到企业中去。
  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推动“外资24条”各项举措加快落地见效,解决外籍来华人员遭遇的移动支付问题,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中国不断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保障,及时回应和解决企业关切,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1月26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预批量生产正式启动。这一总投资超过350亿元的项目顺利推进,得益于当地高效有力的政务服务。
  项目建设过程中,吉林省长春市通过并联审批、联合验收、容缺办理等方式,压缩审批时间,设立“项目秘书”等制度,政府工作人员扎进企业“上班”,及时帮助解决各项问题。
  “打造精准高效的政策环境、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敢闯敢干的创业环境、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举措能有力提升投资吸引力。”全国人大代表、长春市市长王子联说,要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畅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
  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少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蒋颖委员带来了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涉外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协同性、可预期性的提案。“我们需要加大‘准营’政策执行力度,让外商不仅‘来得了’,更要‘干得好’。”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说,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解释好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的出台背景和执行情况,回应一些海外媒体的不实报道,解除外资企业疑虑。
“中国不可投资”?
  ——跨国公司与中国市场在“双向奔赴”中互利共赢


  连日来,全球各大媒体持续报道中国两会,跨国公司高管关注中国两会,进一步凸显中国市场在全球工商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经济韧性强、动力足,中国市场规模和潜力大,跨国公司和全球资本看好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说。
  中国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正在向全球展开,更多高水平开放举措正在到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
  “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同世贸组织发达成员相当水平”“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到31项以下”“服务业开放加速推进”……中国两会上传递出清晰的信号。
  “目前,临港新片区正在打造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加快跨境数据的‘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编制,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数据跨境流动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国华说,这将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
  当前,跨国公司正以“提质换挡”的投资拥抱中国市场——
  就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跨国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宣布:投资4.75亿美元在华新建小分子药物工厂,上海成为其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
  第七届进博会已签约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近200家;肯德基中国门店规模突破1万家,数量超过美国本土;空中客车在欧洲之外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投入运营;美国商会访华团、日本经济界访华团、世界银行执行董事访问团等纷纷到访中国……全球工商界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
  “中国的医疗‘大健康’市场,无疑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GE医疗中国销售额里中国制造的产品占比已经从三年前的30%多提升到现在的80%。
  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惠全球。
  “中国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不少美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十分契合。”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何迈可说,中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将为美国公司提供发挥其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机会,美国公司也可以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
  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说,去年施耐德电气在华成立了数字配电中国研发中心、中国研究院自动化研发中心、AI创新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借力中国创新优势,我们将更多‘中国智慧’输向全球。”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无论当下还是未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独一无二,创新应用场景丰富,高素质人才充沛,全球竞争力显著。中国为全球产业繁荣注入新动能,为跨国企业构建全球竞争优势带来新的机遇。”蒋颖委员说。 (记者潘洁 刘羽佳 段续)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这份文件发布,更好满足外籍来华人员等支付需求
这份文件发布,更好满足外籍来华人员等支付需求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3月7日,《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在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以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一起来看其中的要点——
  要点一:切实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


  目前,部分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不便,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外支付习惯不同,许多境外来华人员还是习惯于使用银行卡。
  意见要求,不断提升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使用银行卡的便利性,支持公共事业缴费、医疗、旅游景区、商场等便民场景使用银行卡支付。
  根据意见,各地方政府要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场景,确定大型商圈、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博场馆、文娱场所、酒店、交通枢纽站点、医院等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名录,推动受理境外银行卡。银行、支付机构要按照重点商户名录,加快推进境外银行卡受理设备软硬件改造,统筹考虑推动非接触式支付发展。
  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介绍,目前,上海、浙江的重点商户外卡受理覆盖率已超过90%。
  当前,多家银行正加速拓展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工商银行13万户商户外卡POS机均支持五大卡组织外卡消费,80万台POS机具备外卡收单功能;中国银行截至2月26日受理外卡商户数较年初增长13%,在受理银行卡的商户中有近三成可受理外卡,是近年来最高水平。
  要点二: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显示,老年人中经常使用现金的人数占比超过75%。同时,部分境外来华人员习惯使用现金支付。
  此次发布的意见提出,引导经营主体特别是交通、购物、餐饮、文娱、旅游、住宿等民生、涉外领域主体,公开承诺可收取现金,做好零钱备付,满足现金使用需求,提升日常消费领域现金收付能力。
  “我们要确保人民币现金法定货币地位,依法坚决查处、整治个别商户拒收现金行为。”张青松说。
  意见还要求,银行要主动推出标准化、多样化的人民币现金“零钱包”产品。持续开展ATM银行卡受理改造,支持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使用境内外银行卡支取人民币现金。指导外籍来华人员入境较集中的机场、港口等口岸地区和入住较多的酒店等增设外币兑换机构和设施,增加可兑换的外币币种,加强外币兑换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外币兑换服务水平。
要点三: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


  意见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要加强合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持续完善移动支付服务,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产品功能,扩大受理范围,充分考虑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需求,做好适老化、国际化等服务安排。
  为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目前主要移动支付App均已进行适老化升级,通过简化流程、放大字体图像、专线人工客服等方式,提升老年群体移动支付服务体验。
  为进一步便利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中国人民银行此前提出,将从三个方面推出针对性措施: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境外银行卡绑卡效率;在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简化身份验证安排;指导主要支付机构将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
  近段时间,相关部门着力打通境内外支付,一方面推动“外卡内绑”,境外银行卡可绑定支付宝或微信在国内商户消费,另一方面支持“外包内用”,越来越多境外电子钱包可在国内使用。目前,支付宝和财付通等已经引进了13个境外钱包。
  此外,记者从支付宝、财付通获悉,二者均已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上述交易限额的提升。
要点四:提升账户服务水平


  意见要求,银行、支付机构要进一步优化开户服务流程,合理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紧盯重点地区、重点网点、重点业务环节,完善多语言服务、咨询投诉等开户配套服务,不断提升账户服务水平。
  据了解,当前工商银行完善开户政策、精简开户流程,为短期签证、免签等人员提供开户便利;招商银行推出“香港代理见证开户”,帮助香港居民快速开立内地Ⅱ类、Ⅲ类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要点五:更好保障消费者支付选择权


  意见要求,规模以上的大型商圈、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文博场馆、文娱场所、酒店、交通枢纽站点、医院等重点场所必须配备受理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必需的软硬件设施,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支付方式及工具。
  “要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支付体系和支付环境,一视同仁为各类人群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意见还提出了建立督导机制,对重点地区、重点银行及支付机构、重点商户等进行明察暗访、督促指导,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记者张千千 吴雨)新华社北京电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奋斗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侧记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奋斗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侧记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春风送暖,绿意渐浓。
  3月10日上午,来自34个界别的2000多名政协委员汇聚在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新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委员精神饱满地步入会场。
  “大会期间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容易委员说,“‘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界委员的殷切期待,我将带领团队加快创新突破,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
  新的历史坐标上的这次政协大会,注定意义非凡。
  “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许唯临委员说,我们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协工作中、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使建言资政更有用、凝聚共识更有效,助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这是一次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盛会——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会议期间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委员说,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政协委员要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连日来,委员们群策群力谋发展,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合力。
  这是一次广集众智、共谋良策的盛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深有感触:“我将结合本职工作,围绕这一重大课题扎实深入调研,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第一线声音,增强建言献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有益参考。”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创新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委员们围绕“国之大者”、民之关切深入协商议政,建管用之言、献务实之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献计出力。
  上午8时许,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第三场“委员通道”正在进行——
  “一个村富不算富,抱团共富才更有奔头”“互联网已成为永不落幕的课堂”“‘灯火里的中国’是一种温馨,更是一种力量”……来自不同界别、不同地域的9位委员自信讲述履职故事,道出奋进新征程的坚定豪迈。
  上午9时,闭幕会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万人大礼堂内,灯光璀璨,气氛庄重热烈。
  关于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大会政治决议逐一通过。
  “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认识”;
  “要聚焦重点任务,以高质量建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心聚力”;
  ……
  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的讲话,表达了人民政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新篇章的坚定决心。
  9时35分许,政协大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闭幕。走出会场,委员们信心满怀。
  人民大会堂《报春图》前,扎根乡村20多年的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委员难掩激动:“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政协委员,我将努力把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宣传好、把广大农民的心声传递好,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有奔头。”
  融融春光里,政协委员们步履轻快、意气风发,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继续前进。
(记者魏玉坤 高敬 温竞华 刘开雄 徐海涛)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凝心聚力共奋进
从全国两会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新实践
凝心聚力共奋进
 
从全国两会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新实践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全国两会是集中反映和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
  今年全国两会,正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在历史的大坐标中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愈发展现独特优势和实践力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近5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济济一堂,听民意、汇民智、建真言、献良策,14亿多中国人民所思所盼不断融入党和国家发展顶层设计,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面对面、心贴心,奏响共商国是的最强音


  3月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暖意融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同代表交流、听人民心声、谋发展大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自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孙景南代表,精研焊接技术30多年。与总书记面对面,孙景南谈到自己对大国工匠的理解:“‘匠’字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一点,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赞许:“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穷二白,从无到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制造业基础。”
  总书记去年在江苏代表团强调“制造业必须筑牢”。今年,孙景南在调研基础上,提交了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7年,我提出的不少建议都体现在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中。”孙景南说。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比达到16.69%,相比上届继续提高,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基层一线的同志当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资源界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增设的新界别,体现党和国家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委员们发言时,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倾听、频频互动——
  “春天戴口罩,摘下来一层灰。出门一天,家里地上一层土。那会儿不是PM2.5,是PM250!”
  “我记得北京开APEC会,那几天天气很好,当时有人问,这是‘APEC蓝’,能持久吗?我回答他们,这并不是短暂的蓝天,几年后它将是永久的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还要继续抓好。”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以“改革的思路、技术的力量、转型的方式、市场的手段”,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破解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认真听取6位代表的发言,不时同他们互动交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同代表委员们倾心交流、共商国是,共参加团组审议讨论59次。习近平总书记带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兼听广纳、汇聚众智,映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底色与本色。
  坦诚沟通、亲切互动,共商国是、共谋良策,人民领袖同代表委员们面对面,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贴心,奏响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强音。
践行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3月8日,来自云南省临沧市的小学教师李瑞芳代表收到财政部来信:
  “根据您的意见,我们已在报告第21页倒数第5行,增加‘支持民族地区加快教育发展’。”
  原来,李瑞芳5日在审查预算报告时提出相关建议。“我没想到3天就收到部委回复,而且质量高。”李瑞芳满意地说。
  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到浙江代表团驻地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代表探讨“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人员,到吉林代表团驻地与技术工人白景阳代表探讨“锂电池回收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作人员到重庆代表团驻地与来自中国铝业集团的李谢华代表探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
  一次次“面对面”,架起听民声汇民智的“连心桥”,打造助力履职尽责的“直通车”。
  两会召开以来,国务院办公厅派出80余名工作人员到人大代表团、政协界别旁听,记录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用好两会简报、“2024·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留言”小程序等渠道,提高汇集代表委员意见建议的覆盖面。
  有畅通的建言献策“快车道”,也有开放的参政议政“议事堂”。
  今年全国两会恢复疫情前的团组“开放日”活动。截至10日,有30多个人大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27个政协界别委员小组会议向境内外媒体记者开放。
  “新疆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约14.8万户积石山地震受灾群众将于年底前入住新居 ”……直面热点,回应关切,彰显中国式民主的开放与自信。
  开放日活动上,中外记者架起“长枪短炮”,把镜头对准代表:山东代表团把三分之一的提问机会给了境外媒体;面对来听会的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湖南代表团十多名代表反映教育难题,部长认真记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8日提交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132件议案涉及的59个立法项目已列入立法规划或立法工作计划。
  “我去年建议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已纳入了这个立法计划。”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杨再滔代表说。
  7日上午,云南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多位代表围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区标准”“双拥模范城市建设”等提出意见建议。
  “代表提了很多好建议,我们做了全面记录,会尽快作出说明和回复,回应大家的关切。”现场听会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部长裴金佳表示,会后要尽快研究推动落实,接受代表的监督。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也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从20多岁时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到70多岁时第七次当选,来自山西的郭凤莲代表围绕农村工作提出上百条建议,其中农药科学使用、农村厕所改造等建议得到采纳。
  接地气、汇民意,让亿万人民所思所想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显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生命力。
画出共谋改革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委员在这几句话上划了线。“看到自己提的建议在报告中有体现,作为政协委员很有成就感。”他说。
  今年1月,国务院召开专家、企业家和教科文卫体等领域代表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严建文提出了有关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打造有显示度的产业等建议。
  深入调研,充分商量,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委员提案的推动下,安徽省修订44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一些原来没有的项目得以开展、不合理的收费得以调整。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
  3月7日,8场界别协商会议在不同驻地同步举行,委员们分别就关心的议题建言献策。30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会,听取委员意见建议,与委员协商交流。
  华北宾馆,政协教育界别,一场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对话持续三个小时。14名委员发言直面问题,四部委负责人现场旁听。  
  “委员们深入调研,我们深受启发。今年将继续把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列为重点工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
  通过“畅所欲言”的协商,达成“万众一心”的共识。
  双周协商座谈会、提案办理协商会、专家协商会……十四届全国政协以来,全国政协组织召开各类协商议政活动共94场次。
  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聚光灯下,一条长约百米的通道,成为展现大会开放透明、传递中国发展信心的窗口。“代表通道”上,首位盲人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谈“摸”得着的民主;“委员通道”上,舒勇委员畅想未来将在全球100座城市打造100座“丝路金桥”。
  增加记者会和“部长通道”的场次和出席人数,多部委负责人密集回应关切、通达民心。
  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在记者会和通道采访中找寻中国发展密码。“我认为中国式民主是人类民主故事的重要篇章。”他说。
  3000多名记者报名采访今年全国两会,其中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1000多名。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践行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团结亿万人民坚定不移朝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记者熊争艳 史竞男 郑明达 任沁沁 吴雨 陈诺 字强)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爱“拼”才会赢 创“新”向未来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扫描
爱“拼”才会赢 创“新”向未来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扫描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3月1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这里举行。
  央企负责人、民营企业家、科研工作者、村党委书记、互联网创业者……9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分三组在通道上面对中外记者,回应热点关切,畅谈履职心声。
  一个个生动故事,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更传递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进委员用身边的例子道出国资央企的责任与使命。卢进说,要专注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爱拼才会赢”。来自民营经济重镇福建泉州的九牧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孝发委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拼搏奋斗的创业经历。
  “我们坚定信念、依靠自主创新,从0到1、从弱到强。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在福建还有很多。”林孝发说,目前福建九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企,七成以上的科技成果由民企创造。“拼”字已融入企业家血脉。一大批民营企业、国潮品牌崛起并走向世界。
  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话题备受关注。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委员向中外记者介绍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几个特点:能够完成“无限”而非人为定义的“有限”任务;在场景中能自主发现任务,“眼里有活”;自主价值驱动而非数据驱动。
  “当下通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赢得科技竞争,关键还在人才。”朱松纯说。
  在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委员看来,自主性强、专注力高、特别有韧性是创新人才具备的共同特质。“创新没有天选之人,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倪闽景说。
  新征程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和时代共同进步。
  “我们把网络社区作为获取知识的窗口,也把它当成讨论交流的平台。当你提出问题,会有很多人解答;当你写下回答,很多人也会因而受益。”知乎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周源委员说,当无数人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汇聚在一起、聚沙成塔,互联网就成为永不落幕的课堂。
  周源说,相信互联网将带来更多创新,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实现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
  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委员带来了村里的好消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2万元。
  “一个村富了不算富,抱团共富才更有奔头。从2018年开始,我们联合周边11个村一起规划建设田园新城,带动2万多农民就地就业创业,产业兴旺,吸引着更多的‘归雁’人才。”王传喜说。
  团结奋斗聚合力,画好最大同心圆。
  开餐馆、开农场、开商场、开工厂……香港国景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谭锦球委员分享了自己几十年来在内地创业的经历。
  “新时代给香港青年提供了成就理想的黄金机遇。”谭锦球说,期待更多香港青年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成就自己的美好明天。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五周年。“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已日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前景的增长极之一。”澳门特区市政署副主席柯岚委员振奋地说。
  在柯岚看来,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关键,除了“硬联通”还要“软联通”。她带来了澳门和内地海关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进展情况。她说,检验检疫合作的背后,是大湾区规则衔接、制度融合的缩影。“现在通关更顺了,人心更近了,工作也更有干劲了。”
  台盟辽宁省委会主委蔡睿委员走上通道时,特意扎了一条红色的领带。“今年是我的本命年——龙年。中华儿女对龙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两岸青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希望两岸“龙的传人”携起手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共绘点睛之笔。
  “责任和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发扬‘宁愿睡地板,也要做市场’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更加积极投入到大湾区建设中”……“委员通道”上,一句句履职心语通过电视和网络传向大江南北,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记者潘洁 高敬 温竞华)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推动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
让新时代吉林更加“丰富多彩”
景俊海(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推动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

让新时代吉林更加“丰富多彩”

景俊海(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这次全国两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团结鼓劲、自信自强、开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吉林省将全面贯彻这次全国两会精神,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考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硬道理,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让新时代吉林更加“丰富多彩”。
  实现新突破、建设新吉林,我们将把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作为硬任务。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全省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7位,是近30年来最好位次;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速居全国第2位,创历史最好位次,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幅攀升、处于全国前列。我们将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扩大有效需求,常态化、专班化、机制化扩投资、引企业、聚资源、落项目,持续激活大宗消费、文旅消费、新型消费,着力稳外资、稳外贸,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吉林全面振兴持续稳住上升期、稳在快车道。
  实现新突破、建设新吉林,我们将把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头戏。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按照党中央推进新型工业化部署,顺应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社会共享化、产业高级化新趋势,着力打造具有持续引领力支撑力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建设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和高品质生活体系,下大气力催生更多新质生产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蝶变升级。
  实现新突破、建设新吉林,我们将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压舱石。吉林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超过800亿斤,去年达到创纪录的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单产稳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我们将继续扛起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责任担当,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产业观,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五千万生猪”“千亿元人参”等重大工程,力争早日实现粮食总产量千亿斤目标,加快建成国家的粮仓肉库、百姓的中央厨房,让更多吉林优质食品进千家万户、上百姓餐桌、装群众口袋。
  实现新突破、建设新吉林,我们将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作为动力源。吉林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去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7%,其中出口增长24.9%,居全国第5位。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全面深化全方位对口合作、多层次战略合作、紧密型专业合作、前瞻性共建合作、开放性国际合作,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实现新突破、建设新吉林,我们将把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作为稳支撑。吉林持续迭代升级人口人才政策,去年人口跨省净流入4.34万人,是近13年来首次实现净流入,同时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三年进大于出,过去四年吉人回乡人数累计达到58.2万人,高校毕业生留吉人数实现“三连增”、去年达到13.3万人、留吉率超过60%,创历史最好水平。我们将牢牢把握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坚持海纳百川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苦口婆心留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实施好“吉人回乡”工程、“创业奋斗、‘就’在吉林”等一系列行动,不断掀起人才汇聚、人才回归、人才兴业热潮,以“人兴”引领吉林全面振兴。
  实现新突破、建设新吉林,我们将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落脚点。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办好各类民生实事,去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94.4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5.79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和7.4%,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6%,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我们将统筹做好收入分配、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生态环保、文化建设等工作,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构建高品质生活体系,让广大群众的发展获得感成色更足、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实现新突破、建设新吉林,我们将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金名片。近年来,吉林坚持把净化政治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推动干部队伍作风持续向好、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坚持五级书记抓营商环境,连续四年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推动全省诚信指数排名、网上审批效率、不动产登记效率、企业培育生成增速稳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全力做好“放”和“活”两篇大文章,坚持解放思想、开放包容、放开搞活,组织开展“狠抓落实年”活动,大力培树“严新细实”优良作风,构建亲清统一新型政商关系,激励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以新风正气凝聚人心、提振信心、促进发展。
   (新华社记者翟伟 宗巍整理)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王蒙徽(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王蒙徽(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细化为“五个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国家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基地、国土安全保障服务基地、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性要求,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我们结合湖北实际,把握水这个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省情,把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湖北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抓手,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实现形式。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体系框架,目前一些模式和做法正从试点先行转向全省扩面推广。
  一是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湖北承担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治荆楚必先治水。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必须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我们编制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细化落实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正面清单,从源头抓起,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支持三峡坝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地区把保护和发展统筹起来,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二是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搭建现代供应链体系。当前,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发展中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重要原因也在于供需错配。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推动供需对接创造了条件。我们以公共性、普惠性、开放性、共享性为原则,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等重点领域组建7家供应链平台和企业,完善数字化“天网”、物流“地网”、供应链“金网”、贸易“商网”,更好汇聚生产服务要素、促进供需对接、融合国企民企,立足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是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我们逐个市州研究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现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同时,顺应外地返乡人员回到县城生活、本地农村居民向县城集中的趋势性变化,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开展县城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试点,制定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台综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创造条件让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先“安居”、再“乐业”。
  四是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一方面,我们在武汉、襄阳、宜昌开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以城市数字模型为基座,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编码赋码,集成“一标三实”,打造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另一方面,出台“数化湖北”行动方案,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建造,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
  五是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一方面,推动重构城乡社区基本治理单元,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让干部沉下去,组织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群众成为主体,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我们加强省级统筹、省市县联动,探索建立省级发展调控机制,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单元由市县为主体向省市县统筹转变。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围绕建成支点的目标定位,推动各市县结合实际把“五个功能定位”具体化,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层级、各方面。二是建立一个规划体系。研究制定省域战略规划,统筹各类规划形成“左右叠加、上下贯通”的规划体系,以“一个规划体系”指导实践、统筹发展,推动各地各部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三是建设一个管控平台。建设省域规划信息平台,推动“多规合一”,以战略规划这个“一”为底图,以信息平台为载体,叠加各部门各行业规划,贯通市县规划,构建全省“一张蓝图”。建立全省一盘棋的管控机制,用“一张蓝图”统筹发展。四是构建一个动力机制。建立以发展为导向、以有效债务为锚定的财政、金融、投资统筹机制,清理盘活国有“三资”,推进大财政建设、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和国企改革,实现有效债务与有效投资的良性互动。五是健全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共性+特色”考评框架,对各地进行标准化、差异化、精准化考核,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阔步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增光添彩。
  (新华社记者徐海波 侯文坤整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期待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期待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如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中国的一大焦点。透过中国全国两会窗口,国际舆论和海外人士看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给世界各国带来合作共赢的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为发展中国家拓展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
“行之有效”


  过去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成绩来之不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
  “全球经济形势让各国都关注中国经济前景,中国仍然是全球主要经济引擎之一。”马里地缘政治专家马基·西塞说。意大利经济学家、国际关系专家贾恩卡洛·瓦洛里表示,中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我从电视中看到,很多中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人工智能、数字化、绿色可持续发展。”印尼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认为,今年两会凝聚了在数字发展以及绿色经济方面的共识,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圣彼得堡分校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柳德米拉·韦谢洛娃认为,经济的稳定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未来开辟新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不仅让国际社会看到无比广阔的前景,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而且激发了人类社会对于现代化内涵的深刻思考。
  巴西经济学家罗尼·林斯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诠释了发展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受益”的道理,“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能够培育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和繁荣的社会”。英国皇家东西方战略研究所主席易思曾长期在北京生活,见证环境问题的巨大改善,“如今在北京,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蓝天”。
  法国国际问题专家让-皮埃尔·帕日去年时隔20多年再次来华,看到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中国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行之有效的”。
“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政府2024年工作任务中的这些要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搞‘小院高墙’,而是‘敞开大门’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伊拉克共产党官方媒体《人民之路》总编辑穆菲德·贾扎伊里表示,中国坚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将为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现代化范式,是一种着眼全人类的现代化。”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英国国际关系专家基思·贝内特认为,中国在推进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邀请全球南方国家搭乘中国快速发展和日益繁荣的列车,为更多国家开辟现代化道路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新质生产力”一词给古巴哈瓦那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路易斯·费尔南德斯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提倡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也将给世界经济注入活力。
  智利大学学者伦佐·布罗托说,从两会期间公布的各项报告、经济数据、发展目标可以看出,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不断向着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让世界各国看到机遇,各国可以通过对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发展战略实现互惠合作。跨国产业链合作将中国发展产生的需求传导至智利等许多国家,创造就业与经济机遇。
  巴基斯坦智库全球丝绸之路研究联盟创始主席泽米尔·阿万认为,中国两会释放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心与信号,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为当前处于低迷周期的全球经济注入信心。
  办好进博会等重大展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今日巴基斯坦》网站近日刊文说,两会提出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举措对推进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有益借鉴”


  世界各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首次报道中国两会的尼泊尔记者高塔姆说,他过去看到、读到的现代化都来自西方世界,“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让他意识到,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和本国文化文明紧密相连才能实现现代化”。
  斯里兰卡学者亚西鲁·拉纳拉贾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自身的制度和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是很多国家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因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并没有否定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而是鼓励每个国家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不吝分享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机遇,“这对其他国家而言是更大的帮助”。
  透过今年两会,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独立自主、人民至上、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团结奋斗……一个个“关键词”始终闪耀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启迪。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核心,不仅关注人的物质需求,还关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人的全面发展。”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巴巴耶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也有普遍意义,能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执笔记者:郑汉根 谢彬彬 许苏培)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国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中国两会吸引世界目光
“中国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中国两会吸引世界目光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成都将从哪些方面增强外国朋友的旅游体验感和便利度?”3月10日上午,四川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现场,保加利亚《言论报》记者塔尼亚·格卢赫切娃向代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将从交通、场景和环境三方面,进一步增强外国朋友来成都旅游的体验感。”接过记者的问题,四川省成都市市长王凤朝代表介绍了相关举措:全面落实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推出看熊猫、访古迹、品美食等精品旅游线路,今年将新增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门店超过100家……
  “我对这位代表的回答很满意,今年成都将举办世园会,非常期待能再次来到中国采访报道。”塔尼亚说。
  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聚光灯”下的中国两会,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今年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中国两会,其中境内记者2000多名,港澳台记者和外国记者1000多名。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4亿多的人口,中国政府制定的政策不仅关乎中国人民,对全世界也有重要影响。”第一次报道中国两会的约旦通讯社记者瓦法说,她最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医疗卫生以及民主等话题。
  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新一年,中国如何谋划发展、能否实现新发展目标,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
  3月5日当天,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以《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维持在5%左右,表明政府持乐观态度》为题发表报道,指出这一目标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此前的预期,展现了中国政府对扭转经济形势的信心。
  罗马尼亚电视台记者斯坦-埃马努埃尔·内亚克舒已经在中国生活了5年,今年是他第一次报道中国两会。
  “我对中国政府设定的新增长目标很感兴趣,这释放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信号。西方媒体做了很多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报道,但当你真正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一切,会发现情况不是那样的。”内亚克舒说。
  “新质生产力”无疑是今年中国两会的一个热词。
  两会期间,多家海外主流媒体通过实时转播、连线会场记者等方式展开报道,普遍提及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认为这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彭博新闻社网站3月7日播发的《从“人工智能+”到“新三样”,中国重要政治会议的热词体现出什么》一文中,将“新质生产力”列为中国两会热词之首,同样列入热词的还有“未来产业”“人工智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
  “2024年两会推动中国走向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今日巴基斯坦报》网站也发文称,对新质生产力的关注,标志着中国致力于在促进全球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强调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国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今年中国两会全面恢复了线下采访,“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新闻发布会、记者会、开放团组活动等一系列安排,让中外记者可以更近距离和代表委员交流互动。
  连续8年报道中国两会的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记者阿斯加尔,今年在3月3日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提问了一个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问题。
  在阿斯加尔看来,中国两会是世界了解中国内政和外交的一个重要窗口。除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举措也是他报道的重点。“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能让巴基斯坦和世界人民更好了解中国,了解共建‘一带一路’成果。”
  回应关切、坦诚交流。两会平台让“中国声音”通过全球媒体传遍世界,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开放和自信的中国。
(记者韩洁 郑明达 许可 朱超  温竞华)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探寻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最优解”
探寻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最优解”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间隙,湖南省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向华委员不忘发个信息,为康复期的一名少年鼓劲儿。
  2023年9月,这名高中生因为叛逆自伤。向华把他从黑暗中拉了回来。如今,少年已经能扶着拐杖走路。
  “向伯伯,今天痛得厉害。”“那证明你快好了,痛感神经都恢复了。”
  医卫界别小组会上,向华讲述了这个故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大事。”
  随即,不少委员表达了共鸣。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季加孚委员说,他眼下最关注的就是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防治水平。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李为民委员注意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也不是到医院就能马上治好,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多方合作共治。”
  2023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来,全国各地教育及相关部门做了不少有效探索。
  “有进展,但还有差距。”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委员说。
  医卫界别委员们关心的话题,在教育界别委员的讨论中继续深入。
  “让孩子多睡一会儿”“课间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停留,甚至在教室只能坐位置上”“身体素质、人际交往、心理韧性走向弱化”“现有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法规柔性有余、刚性不足”……
  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是教育界的专家,也是家长。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委员说,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个孩子享有良好教育的基础。
  如何呵护这份健康?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赴云南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张志勇在调研中有了新收获。
  他向委员们分享了一所中学的故事。这所中学重视通过户外运动、群体活动帮助一些学生缓解焦虑,改善身心健康状况。孩子们每天睡眠9个半小时,1/3是室外活动课,读书分享、音乐沟通、对话校长,收获足够的安全感与主体意识。
  “爱,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我们需要努力接纳每个孩子,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并认知自己的主体价值。”张志勇说。
  除了爱,还要科学施策。
  有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开展,却并未明显减少青少年群体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厌学等情况。倪闽景指出,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因机理综合研究为基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科普、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为先,以全社会积极预防为主、以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为辅,并建设心理疾病检测网络与治疗应急机制,才是综合治理之道。
  从优化“系统治理”链条的角度,委员们提出不少解决方案。
  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党委书记刘爱平委员指出,应着力形成倡导全面发展的育人共识,纠正“中考分流就是提前预知人生失败”“考不上名校这辈子就完了”等错误评价体系,缓解学生、家长、教师的焦虑情绪。
  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委员建议,由学校牵头,建立家-校-医院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管理体系,确保相关信息的顺畅沟通。
  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孟艳委员提出,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共同推进,构建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委员认为,应由教育部门牵头,多专业主体合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7日下午的教育界别协商会议上,来自教育部等部委的相关领导,积极回应委员关切。
  教育部列出新一年20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等;中宣部将加强顶层设计,起草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件;中央网信办将持续开展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网上引导;国家卫健委将继续做好相关专业医师培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
  向华把会场上的温暖声音,分享给远在1500公里外的少年,并很快得到回复:“这么多人关爱着,我会好好恢复,努力学习,加油!”  (记者任沁沁)新华社北京电
 
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一生打上幸福“底色”
杨会芳代表:探索模式方法,接续为家庭教育发声
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一生打上幸福“底色”
 
杨会芳代表:探索模式方法,接续为家庭教育发声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别看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们的心思像湖水,清澈但不能一眼望到底,咱们做家长的只有多学习才能‘读’得懂!”不久前,河北省曲周县凤凰艺术幼儿园2024年第一期家长课堂开讲,作为主讲人的全国人大代表、凤凰艺术幼儿园教师杨会芳,结合寒假家访活动,耐心地为家长们进行培训指导。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杨会芳近年来持续为教育发声。
  提起家庭教育,从小在农村长大、6岁就扛起家庭生活重担的杨会芳深有感触。父亲身患重病卧床、母亲先天智力障碍,在别人眼中,这样的家庭,教育根本无从谈起。但在杨会芳看来,父母不仅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还是她应对人生道路上一切困难与挫折的力量源泉。
  “正是父亲的勤劳、朴实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自立自强,母亲的善良、纯真使我懂得了做事要温暖、阳光。”提到自己受到的家庭教育,杨会芳心中充满了感激。
  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一生打上幸福的“底色”。但杨会芳发现,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在,大多数家长太爱孩子,但又不会爱孩子。他们往往对孩子期望很高,但由于认识有误、方法不当,致使孩子的发展走向家长意愿的反面,甚至酿成家庭悲剧。”
  基于充分调研,在杨会芳的大力建议和直接参与下,曲周县成立了家庭教育联合指导工作站和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各中小学、幼儿园设立了周五家长访校接待日,确立了每月学校开放日,举办每两个月一个专题的家长培训班,征集评选家风家规,组织开展万师访万家。如今,曲周县已成为首批河北省中小学家庭教育示范区。
  作为家庭教育讲师团主要成员,杨会芳一直行走在培训和宣讲的路上。她发现,多数厌学的孩子都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而且越是留守孩子,问题越多,她愈发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与必要。在刚刚过去的寒假,结合家长反映的问题,杨会芳线上线下进行了80余次家访交流。
  2024年两会,杨会芳提出的建议都与家庭教育有关。会前,她广泛收集家长们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建议。“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将持续走访调研,探索模式方法,接续为家庭教育发声。”杨会芳说。
   (本报记者秦婧)
 
技术创新让“茶香不怕巷子深”
石濡菲代表:加强品牌建设,推动茶产业上下游新型业态发展
技术创新让“茶香不怕巷子深”
 
石濡菲代表:加强品牌建设,推动茶产业上下游新型业态发展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很快就是春分,在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茶园里已绿意满盈,春意盎然。
  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六堡镇常年气候温和,镇内峰峦耸立,云雾缭绕,孕育出传承千年,以“红、浓、陈、醇”及独特槟榔香闻名的六堡茶。六堡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全国人大代表石濡菲,就在这片茶香中长大。“从小我就跟着爷爷上山采茶,一起制茶。”石濡菲说。她的母亲韦洁群,是“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可以说我是个不折不扣的‘茶三代’。”
  尽管六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制茶,但曾经,因制茶工艺良莠不齐,茶叶价格低迷,当地很多茶农只是自种自喝,没有形成产业。
  2007年,初回家乡接管茶厂的石濡菲,就面临茶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出去参加展览,很多人都不知道六堡茶是什么。”石濡菲说。
  茶香也怕巷子深。石濡菲和当地茶农们开始全国各地跑展览,推广六堡茶。
  为进一步推广六堡茶的制作技艺,石濡菲编制教材,开设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同时,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在传播茶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销量。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堡茶制作工艺也是其中代表性项目之一。这给了石濡菲更多信心,要让更多人关注到六堡茶,实现非遗的时代“破圈”。
  石濡菲说:“‘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通过发展六堡茶产业,也能让我们六堡大山的茶农们过上好日子。”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塑造——随着石濡菲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的非遗“破圈”之路越走越宽广。
  “当选人大代表之前,我可能更多关注自己的企业,当选之后,我开始更多关注茶农们的心声,经常去走访农户,了解他们的困难。”石濡菲说。
  一次走访中,石濡菲询问茶农,在六堡茶种植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没想到茶农回答,只要销路好,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这给了石濡菲很大的鼓舞。“现在六堡茶的种植面积已经有一定规模,下一步要更多在品牌建设上发力,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我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六堡茶产业发展还面临公共品牌影响力不足强、产品传播渠道扩展不够多等问题,茶文旅、茶康养、茶文创新兴业态也亟待开发。”石濡菲说,针对这些困难,她建议加大对六堡茶的研发与产品创新支持,推动上下游新型业态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在重要茶区建设茶文化主题国家公园,结合资源优势,让茶香飘得更远。”石濡菲说。
  (本报记者吴思思)
 
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支持残疾人创新创业
文晓燕代表: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残疾人技能型人才
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支持残疾人创新创业
 
文晓燕代表: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残疾人技能型人才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今年是我第二次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北京参会。从运动员到医院员工,再到人大代表,身份的转换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全国人大代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职业社会康复部副主任文晓燕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她的青春不止在赛场与职场闪耀,更体现在为民履职的使命担当。
  1997年出生的文晓燕,是一名残疾人田径运动员,也是湖南代表团最年轻的“90后”代表。她出生在湖南省桃江县一个普通家庭,出生时因脐带绕颈造成左侧肢体功能障碍,但在身边人的眼里,她和别人一样,没什么不同。
  小时候,文晓燕总喜欢和小伙伴赛跑,2010年,桃江一中田径教练选拔田径苗子时,发现文晓燕做课间操极为认真,教练现场测试后,当即决定将其特招进行专业训练。2015年,文晓燕入选湖南省残疾人田径队,定级为T37级。文晓燕数年如一日地坚持训练,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文晓燕斩获两金一银。
  近年来,文晓燕5次站上了残奥会冠军领奖台。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上,她又以三天三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再次实现了自我突破。
  “2022年,我增添了一个新身份,就是医院员工;2023年,又有了一个更骄傲的身份,全国人大代表。”文晓燕说,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她与许多优秀残疾青年交上朋友,了解到他们克服身体残障就业创业的经历和故事,促使她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议题,更关注残疾青年的发展和未来。
  今年全国两会,文晓燕代表带来了支持残疾人创新创业的建议,呼吁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大对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多措并举带动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创业。
  “建议整合资源加大对残疾人创业支持、努力培养残疾人技能型人才、落实和拓展残疾人创新创业服务、加快建设残疾人创新创业平台。”文晓燕代表说,“在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青年奔跑在奋斗的赛道,赢得精彩人生。”
  “年轻人要有自己的追求,勇于开辟属于自己的赛道,勇敢拥抱未来。”文晓燕代表说。
    (本报记者刘芳洲)
 
王倩代表:投身科技兴农 拓展振兴之路
王倩代表:
 
投身科技兴农
 
拓展振兴之路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倩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的建议。今年38岁的她,是小有名气的“草莓能手”。“每次被人问在农村研究高科技能干啥,我都会骄傲地说,种草莓处处用科技。”
  王倩最初的梦想是成为医生。大学毕业那年,父亲因病离世,“父亲种了一辈子草莓,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一块像样的试验田”。王倩考虑再三,在个人理想与父辈遗愿之间,选择了后者。
  2010年,王倩用家里的房子作抵押向银行贷款,租下土地,建起80多亩的新品种试验基地。“垄地、搭架子、浇水、施肥,我边种边研究,一天睡不了几个钟头,都扎在地里了。”
  土地“诚实”地反馈,王倩种下的思念结出了硕果。
  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的大棚与传统的不同,棚里的草莓长在“高空”。离地两三米处,一排排架子上爬满绿叶,草莓挂满枝头。据王倩介绍,合作社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大大节省了土地成本,一亩地的种植量相当于过去的六七亩,产量也大幅增加。记者看到,大棚内还有一套智能控制系统,能根据温度湿度变化精确调控通风取暖情况,确保草莓生长在适宜的环境里。
  近年来,合作社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科院等单位建立产学合作基地,共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王倩介绍,他们通过低温控制促进花芽分化的方法,研发了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新技术,实现草莓提早两个月上市;还从浙江引进了草莓气雾化栽培技术,单位育苗数量达传统方式的5倍。
  手握7项国家专利新技术的王倩,科技兴农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如今,合作社规模已发展到200多户,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社员年收入从每亩约3万元增长到6万元左右。合作社还带头发展休闲采摘和观光旅游,草莓已成为青岛城阳区夏庄街道的一张特色名片。
  2018年,乘着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王倩把草莓种到了乌兹别克斯坦。那时,当地草莓成熟期只有20天,而在王倩的大棚里,草莓成熟期长达6个月。“他们一开始根本不相信我们冬天也能结草莓,以为我们在开玩笑。”
  合作社的田园综合体被“复制”到了塔什干,当地人为这位来自中国的农民竖起大拇指,乌总统还签发总统令,赠予她154公顷土地49年的免费使用权。
  2023年,王倩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身上的责任更重了。“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王倩表示,她将继续带动更多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记者张力元 袁敏)
 
看今日之岭南,更加郁郁葱葱
“绿美广东”践行“两山”理念新路径
看今日之岭南,更加郁郁葱葱

“绿美广东”践行“两山”理念新路径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本报记者陈凯星 肖思思 周颖

  水、光、热独厚岭南,而岭南也不负天地。
  一掠山河万木生,广东超一半国土面积是森林,绿树浓荫、繁花似锦,一棵棵树木枝繁叶茂,寄托希望,见证发展;结婚时种“同心树”,孩子毕业时种“成长树”,考取驾照时种“平安树”……人们爱绿、护绿、植绿,遇好事喜事多种树,正蔚然成风。
  树,是希望的象征,是生命的刻度,也是历史的见证。南粤大地牢记嘱托,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样板,努力探索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
  看今日之岭南,更加郁郁葱葱。如今,云山珠水间,参天万木,千百里,江山如画……
充分利用水、光、热
亿亩森林改“林分林相”


  榕树浓荫蔽日,木棉花火热绽放。新春时节,行走在南粤大地,这样“抬头见绿,满目逢春”的景象随处可见。
  充分的水、光照强、充足的热……广东优渥的气候禀赋,适合树木生长。而“绿美广东”的提出,正是充分认识、充分利用岭南水、光、热等气候条件的战略擘画。
  数据显示,广东森林面积1.4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53.03%。如何充分利用水光热资源,守护好这上亿亩的森林?广东进行了战略思考。
  深入推进绿美广东建设,是广东的答卷。2023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专门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列入“1310”具体部署,提出广东要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
  原来,广东森林规模不小,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据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林业规划室副主任陈传国介绍,广东森林最突出的问题是质量不高,树种单一、结构单薄、林分单纯、林相单调(注:林分指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如树种的组成、年龄等;林相指林木的层次,包括单层林、多层林等)。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树少,树种单一。”陈传国说,由此可能导致森林固碳生态效益低,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抵抗病虫害能力弱,生态系统不够稳定。
  以占广东森林面积20%的马尾松为例,广东现有3000多万亩马尾松,但其中近400万亩感染松材线虫病。这种被称为“松树癌症”的病害,目前还未被科学界攻克。松树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害,将很快死去,失去原本的生态功能。
  经过调研,广东提出要注重以增量添绿带动森林质量提升,突出做好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因地制宜选种乡土阔叶树种,优化针阔比例,提高造林绿化质量。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已成共识。在林业专家看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实行林分林相改造,通过科学绿化、适地种树,让森林内部生态系统更稳定、外部景观更优美,是广东的当务之急。
  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认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不仅为广东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生态支撑,也为国土生态安全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广东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介绍,广东提出到2035年,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5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3000万亩,混交林比例达到60%以上,森林结构更加优化,让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成为南粤秀美山川的鲜明底色,让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广东亮丽名片。
  2023年,广东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30.9万亩,完成森林抚育提升215.1万亩。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森林结构更加优化。
  “同样是树,‘里子’却大不一样了!”河源市林业局副局长张谦说,万绿湖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2023年对297亩林地进行了林分优化,还在湖边平地1公里内的低质低效林内,种植了木荷、枫香、樟树等连片的水源涵养林,增强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在水源涵养林之外,又补植套种了红锥、铁冬青、红苞木等景观树种,让森林更优美。
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群众爱绿护绿蔚然成风


  在南粤,每棵树都有故事。
  流溪河畔,凤凰山麓。名山绿水之间,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主楼文沁阁前,一棵200多年树龄的格木古树,与周边大气而庄重的建筑群相映成辉、相得益彰。“这棵树,是根植中华大地的一支‘笔’,是我们馆的‘文眼’。”版本馆工作人员如是说。
  “格木是岭南地区一种珍贵的硬材树种,这棵200多岁的格木,见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论如何,我们要把这棵树保护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领衔设计者何镜堂说,在版本馆设计之初,就把这棵格木作为版本馆的一部分,纳入到整体的设计规划中。
  为了更好地保护格木,设计团队专门将建筑群的中轴线进行了调整,使古树位于轴线偏西一侧,成为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广东省、广州市的园林专家还前来一起为古树“体检”“会诊”,综合施策为古树复壮。
  如今,这棵百年古树长出新芽,让整个版本馆为之灵动。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馆长张伟涛看来,版本馆的使命是把中华文脉传承下去,古树是最好的见证。
  记者了解到,广东有约85000棵古树名木。为了让这些宝贝“老有所依”,广东为这些古树名木一一建立了档案和图文数据库。远程视频系统更是可以实时在线监控树木的保护情况。此外,广东还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对濒危古树名木及时抢救复壮,留住绿美广东乡愁记忆。
  不仅如此,在广东,群众爱绿护绿蔚然成风。“结婚时,我要和爱人种下一棵‘同心树’”“小孩毕业时,我要带他种下一棵‘成长树’”“考取驾照时,我要种下一棵‘平安树’”……人们将植树融入到日常生活。
  据了解,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发布“绿美青年林小程序”,首批上线超过200片青年林、3万棵树,供全省青少年“认领”。广东省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姚奕生介绍,广东省直机关工委联合多家单位,组织青年植树交友活动,将联谊交友与植树护绿结合起来,既增进青年友谊,又保护生态环境。
  陈俊光说,广东还建立起各级“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拓宽“认种、认养、认捐”渠道,广筹社会资金支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举办各类义务植树活动6437场,参与植树人数超56.7万人次,植树约213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210片。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既需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改善林分林相,提升森林品质,更需要群众参与,人人自觉爱绿护绿,植下“生态”,树起“文明”。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良好生态惠及更大民生福祉


  厚植生态底色、构筑发展优势。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还融入“百千万工程”,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南岭,位于粤北,植被茂密、物种丰富。充足的水源、漫射光的照射,给林下的草珊瑚生长带来养分。草珊瑚,别名九节茶,既可做茶,亦可入药,养护成本低,市场需求大。
  草珊瑚是陈翠玲一家的“致富草”。因看好它的经济潜力,陈翠玲和丈夫一起成立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日杨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于发展林下套种经济作物。
  “林下经济是一片蓝海,种植宜地作物既有益于生态,也能产生经济效益。”陈翠玲说,基于草珊瑚在本地的生长优势,工人将山上的野生草珊瑚种子采摘下来,经过大棚培育,最终再回归到山间林下种植。目前合作社种植草珊瑚总规模已经达到9600多亩。
  产业发展起来,周边老百姓也跟着得实惠。陈翠玲说,一方面工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天能挣一两百块,不比在外地打工差;另一方面,农户符合质量要求的烘干草珊瑚被合作社收购后,价格能翻三倍。如今,日杨种植专业合作社年产值已达680万元,带动周边260多户农户增收。
  “草农”致富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和企业合力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陈翠玲说:“政府帮助我们,拓展和其他公司合作,开发九节茶袋泡茶、草珊瑚含片等产品,延伸产业链,让产品附加值得到极大的提升。”
  记者了解到,过去,在广东,老百姓外出务工比种树挣得多,发展林业经济内生动力不强,“靠山不吃山”,是广东有别于周边省份的显著特点。
  而探索森林更大的经济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老百姓共享收益,这也是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
  “如何盘活广东的山林资源,激活林业资源的发展优势,走出一条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让绿美生态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也是广东的必答题。”广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程伟文说。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牵引,也是关系广东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如何“点绿成金”,让老百姓“靠山吃山”,从绿色发展中获益,至关重要。
  记者了解到,像陈翠玲一家,靠发展林业经济带动一方致富的例子不在少数。目前广东正因地制宜发展竹子、油茶、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林业特色产业,扩大经济林、木材加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支柱产业,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越来越多村民靠好山水,过上好生活。
  广东清远英德市西牛镇是“中国麻竹笋之乡”,一个小镇供应了日本市场上超过五成的竹笋。西牛镇副镇长陈伟锋说,当地昼夜温差大、空气温暖湿润,山地与丘陵之间的一片片缓坡,正适宜麻竹生长。通过联农带农模式,目前全镇麻竹笋种植面积约20万亩,年产量达30万至35万吨,全镇7000多户、3.5万人靠麻竹笋产业为生。
  韶关翁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将澳洲茶树精油建设项目作为林业产业发展提升行动之一,目前已完成3000亩澳洲茶树种植;茂名市培植新鲜水果、干鲜果品、中药材、林产饮料等特色品牌产品,全市经济林年产值达到约400亿元。
  陈俊光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不仅能创造生态效益,还将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更大的机遇。下一步将优化政策供给,着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放活林地经营权,激发集体林发展活力,让老百姓从林业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大实惠。
  放眼广东,从粤北山间的油茶树,到粤西沿海的红树林;从城市道路两旁的阔叶榕,到乡间地头的荔枝树……一棵棵树、一抹抹绿,昭示着希望与暖意。
  奋力走在前列的广东,正积极投身新时代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火热新实践中,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答卷。
 
龙江正抬头
龙江正抬头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春寒料峭,在黑龙江省广袤的林海雪原间,冰凌花冲破严寒,在皑皑白雪中绽放。
  去冬今春以来,黑龙江省抓住冰雪经济火爆出圈的契机,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着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地,积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黑龙江新篇章。
  人勤春来早。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清雪扣棚、农机检修、备种备肥,种植户们为赢得丰收忙得热火朝天。
  建三江拥有国内最大的农业机械群,全程机械化程度居全国之首,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8%。在这个种植季,建三江应用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创新技术,在耕种管收主要环节无人化上进一步突破,向着智慧农业进军。
  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去年黑龙江省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黑龙江粮食总产1557.64亿斤,高于上年5.04亿斤,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储备量均居全国第一。
  为满足农民春耕需求,黑河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单兵正忙着备货。他说,黑河市供销社全力组织系统农资企业,确保货源稳定和质量安全,做到早到货、早入库。
  眼下,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大农药、化肥、种子等农用春耕物资储备和下摆力度,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基地打下坚实基础。黑龙江省提出,确保到2026年粮食综合产能达到1800亿斤,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的“大粮仓”。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拥有78所高校、120家独立科研院所,拥有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去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1.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2.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3%、高于全国9.6个百分点。
  在位于黑龙江省穆棱市的黑龙江新东茂亚麻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控着智能化设备,数十台机械高效协同作业。应用数控设备以后,公司不仅提升了产能,也为当地产业集群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黑龙江省萝北县是我国石墨资源比较富集的区域。目前,萝北的石墨产业已经实现了智能爆破、纯电动矿山卡车运输、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管控,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晶质石墨供应基地之一。
  在位于萝北的中国五矿集团(黑龙江)石墨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炯辉告诉记者,公司正在积极开展石墨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努力打造引领我国天然石墨产业创新驱动的发展平台、产业技术供应方、新技术新产品孵化地。
  在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4.5亿元的特种铝合金锻造生产线建设项目正抓紧复工;在黑龙江省延寿县,华能200MW风储一体化项目正加紧建设;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投资12.5亿元的新产投风电项目开建。今年黑龙江省实施的省级重点产业项目中,经济发展新引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将超过50%。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项目办副处长段跃兰表示,全省正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实现“首季”开工、复工、满工。
  伴随着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东风,黑龙江省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具有黑龙江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香甜的蜂蜜、鲜活的海产品、整车的煤炭,在绥芬河铁路口岸,各类货品正有序过检。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绥芬河站党委书记郑天龙说,今年截至2月末,绥芬河铁路口岸进出口运量完成144.9万吨,同比增长10%;中欧班列开行161列、15594标箱,分别同比增长18%、17%。
  黑龙江省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有2981公里边境线、27个国家一类口岸及自由贸易试验区、边境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去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3%,增速位居全国第6位。
  在绥芬河国际首站进口冷链物流集散港,大连智慧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明说,今年签下1万吨的海产品进口订单,已经送来三批,通过精加工后将销往国内外,“集散港建有万吨大型智能超低温仓储库和清洁食品加工车间,为提升产能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黑龙江省正进一步强化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充分发挥在全国向北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支点”作用,着力打造特色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二月二,龙抬头。伴随着一幅幅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徐徐展开,龙江正抬头。 (本报记者王春雨 徐凯鑫 朱悦)
 
彩云之南努力奔向“样样好”
彩云之南努力奔向“样样好”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资源经济势头强劲、老百姓生活“样样好”、干部敢担当能干事……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云南的全国人大代表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谈成效、谋出路,凝聚起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的智慧和力量。
激活经济新动能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锚定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云南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其中,云南能源资源丰富、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强,绿色能源可开发量超2亿千瓦,尚未开发绿色能源资源超5000万千瓦。2023年云南为全国贡献了近14%的绿色能源,“西电东送”累计送电量超1.5万亿千瓦时。
  “绿色能源成为彩云之南的靓丽名片。”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均代表说,云南把绿色能源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产业进行培育,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牵引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绿色能源与清洁载能产业的耦合发展,推动了能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链接。2023年,全省能源工业产值占GDP总量约6%,完成能源投资1917亿元、投资规模居全国第3位,连续2年保持近40%高速增长。
  “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2900万人、运输货物突破3300万吨,磨憨铁路口岸已成为我国对东盟的第一大铁路口岸,累计进出口货物突破760万吨、货值突破265亿元。”对于中老铁路开通运营2年多来的成绩单,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安策代表如数家珍。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8天时间中老铁路就发送旅客71.68万人次,跨境旅客列车上座率达95%,“早上在昆明吃小锅米线,晚上在万象吃老挝米粉”成为旅游新时尚。
  “加快推进高端旅游列车项目,适时增开跨境旅客列车”“发挥磨憨口岸指定监管场地作用,做大跨境水果、粮食和水产品运输份额”“探索中老铁路国际联运无纸化运输”……对于未来中老铁路发展计划,徐安策成竹在胸,“云南要进一步加大中老铁路开发,释放中老铁路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目前,云南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166个,占国土面积的7.3%,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实行就地保护,初步形成了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还建成了我国首个、全球第二大的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超过万种,多个极小种群及濒危野生动植物数量得到恢复性增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代表说,云南要坚持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坚决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
让老百姓的生活“样样好”


  “新时代,独龙族群众跑运输、做电商、当导游,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生活蒸蒸日上。”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李勇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动情地讲述总书记回信五年来独龙江、独龙族的巨大变化。
  李勇说,贡山县认真落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政策,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群众内生动力。2023年,独龙江乡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8244元,同比增长14.53%,93%家庭拥有机动车。8.3万亩草果年产量2500余吨,产值2000多万元,成了独龙族乡亲们的“绿色银行”。独龙江景区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有关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具体部署,让李勇吃下了“定心丸”。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李勇说,怒江、贡山正着力打造“世界最美大峡谷”和“秘境怒江户外天堂”品牌,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使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各族群众守着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云南曾是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全国脱贫县数量和脱贫人口最多的省份。
  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代表在云南代表团开放日上介绍,云南坚持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做实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推动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下田,培养大批离土不离乡的致富带头人,不断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2023年,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18元,增长8.5%,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动态清零。
  “不少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越来越多的彝家阿妹加入了彝绣行业,在家门口就业。”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蟠猫乡蟠猫村委会阿纳力村农民绣女金瑞瑞代表说,彝绣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楚雄州彝绣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带动就业5.7万人。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金瑞瑞把漂亮的彝绣服装穿在身上,走进人民大会堂。她自豪地说,一定要推动彝绣这个美丽产业发展壮大,让更多绣娘能够背着娃、绣着花、养好家。
  “今年1月,勐腊县会龙村创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前年的8000元增长至去年的2.44万元,村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达2.2万元。”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委书记张世影代表分享了村里的好消息。
  不止是会龙村,整个云南边境村寨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云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两年多来,省级下达138亿元资金,平均每个村投入3000万元以上,所有沿边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农民年人均收入达20631元。
  现在,云南边境一线、广袤农村呈现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靓丽图景,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边疆、携手奋进,努力创造“样样好”的生活。
干部带头往前冲


  云南作为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到2035年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快马加鞭,才能大踏步赶上。
  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自2022年以来,云南省委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激励干部转作风、敢担当、提效能。
  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非代表在云南代表团开放日上介绍,云南修订具体规定、完善实施细则、健全督查督办和“回头看”机制,对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广大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
  2023年全省16个州市和省级相关部门“一把手”累计外出招商368次、签约落地项目652个,全省产业投资增长10.5%,占全部投资比重首次过半;广大基层干部积极参与预防学生溺水专项行动,学生溺亡人数同比下降42%;气象灾害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更精细化,重大降雨来临前,省直接叫应到乡,群众转移安置更高效,2023年全省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5年来最低……“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开展以来,尤其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云南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带头到一线解决民生问题、带头抓重大项目建设、带头抓招商引资。
  云南省委树立“谁干事就支持谁,谁干成事就重用谁”的鲜明导向,紧紧抓住县委书记这一关键岗位,从129个县区委书记中选树表彰了10名优秀县委书记,这10名县委书记有的是冲在一线的“施工队长”,有的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有的是企业发展的服务员,有的是强边固防的急先锋,其中8名被提拔任用。
  山高可攀,路远能越。当前,云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攻关期、政策叠加机遇期、后发赶超奋斗期,在这“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刻,特别需要提振干部精气神,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刘非表示,云南要坚持“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坚持把各岗位挑大梁的工作骨干作为重点培养选拔对象,注重在改革发展稳定主战场和重大斗争重大任务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那些关键时刻能抗硬活、能打硬仗的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坚决不用不敢担当、临阵退缩、投机取巧的人。去年云南开展了“躺平式干部”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云南要扎实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持续释放“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强烈信号。  (本报记者字强)
 
凝聚奋进之力
两会代表委员畅谈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价值
凝聚奋进之力

两会代表委员畅谈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价值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记者牛梦彤 王镜宇 赵建通)“村超”热、路跑热、冰雪热、户外热……过去一年,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开花、热闹非凡。自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系列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切实成效。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的战略价值各抒己见,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言献策。
以民为本 为健康中国筑基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在群众体育工作中要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动共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筑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观察到,近年来群众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正持续增强。从数场马拉松比赛“一签难求”,到诸多社区健身场馆预订爆满,再到超过20万人涌进榕江“村超”决赛现场观赛……祖国大江南北处处呈现着群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图景。
  除跑步、球类运动等体育项目,近年来以飞盘、滑板、攀岩等为代表的户外运动也在快速升温。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健身需求,代表委员们在两会期间建言加强深化全民健身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建好、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创新活化废弃空间”“树立正确健身和健康理念”等具体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励勤提出,一线城市存在可利用场馆较少、新建体育场馆难等问题。他认为应当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程度,并通过促进相关法规制定,明确场馆开放人群、开放时间以及安全预案等。
  鲍明晓今年的提案是推动废弃矿区改建户外运动休闲度假区。他表示,废弃矿区不仅有着丰富的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并且基础设施完善,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硬件设施不断升级,软件也不可轻视。部分代表委员聚焦群众科学健身意识提升献计献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建议加强退役运动员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反哺,以专业指导带动群众科学健身;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前所长谢敏豪则建议,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以全民健身全面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加快健康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凝心聚力 展和谐社会风采


  全民健身不仅能强体魄,更能强精神。代表委员们表示,全民健身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沃土,对助推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去年火爆“出圈”的“村超”比赛中,草根运动员们每分必争、每球必抢的场景,正是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写照。而现场数万观众山呼海啸的助威,社交媒体上亿人次的围观,则展现出群众体育凝心聚力的强大功能。
  “‘村超’‘村BA’等既是体育活动,也变成了活化社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平台。老百姓通过参与体育,同时也参与到了基层的社会建设和治理之中。”鲍明晓表示,“村超”等赛事还有增强邻里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也认为,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她说:“发展群众体育的目的之一是让人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老百姓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和谐社会就有了良好基础。另外,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对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等会有切身体会,这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群众体育还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和融合的方式,比如社区的体育活动可以打破高楼大厦形成的壁垒,增加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人群之间的交流,对于促进社区融合、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大有好处。”
  全民健身事业还促进着不同地域间的体育文化交流。近年来,冰雪运动热潮吸引了众多南方雪友来到新疆、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滑雪,不少冲浪爱好者也会选择前往海南“乘风破浪”。
  “北京冬奥会之后,我们看到了冰雪运动的大发展,而且是群众自发的。”提及冰雪运动让南北方“牵手”,杨扬回忆起一次特殊的飞行经历,“我在清晨六点乘坐上海到张家口的航班,当时看到飞机上满是背着雪具的年轻人,真的觉得非常酷。”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教练纪冬表示,冰雪运动也是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的有效手段。“抗挫折,勇于挑战,克服困难……孩子们在冰雪运动中都能够有所收获。”他说。
多元融合 促经济繁荣发展


  全民健身既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相关代表委员呼吁,应充分发挥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医疗、制造等领域融合发展的作用,激发国内体育消费市场活力,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过去一年,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乡村体育赛事,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带火了多地乡村旅游;北京、张家口组成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有力推动了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和文体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冰雪热情……
  近年来,“跟着赛事去旅行”的体旅融合模式在全国兴起,中国家庭帆船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主席张小冬介绍道:“中国家庭帆船赛已在全国16个城市展开。全家人在体验帆船运动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场旅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谈及发挥赛事多元价值、形成赛事消费经济链,鲍明晓以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为例,认为当群众开始投身体育赛事时,其消费意愿和能力也会相应增强。“要降低全民健身的参与成本,让尝试性消费转变为习惯性消费,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他说。
  一些代表委员还建议将发展智能体育产业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框架,支持各地大力发展智能体育装备。“现在年轻人习惯于穿戴智能设备、参与线上打卡比赛,技术的应用让健身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体育局副局长丁亚琳说。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新时代体育工作的使命和任务,其核心逻辑是不断推动体育由经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位置。”鲍明晓说。     (参与记者:乐文婉 许东远)
 
乡村体育,新热词中的大学问
两会代表委员解读乡村振兴背后的体育动能
乡村体育,新热词中的大学问

两会代表委员解读乡村振兴背后的体育动能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罗羽 王镜宇 赵建通)2023年,“村超”“村BA”“村排”等一系列乡村赛事接连火爆“出圈”,成为热词,吹响了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号角。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的一年,乡村赛事如何继续保持热度、一路繁花,发挥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多元功能价值,引发不少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两江村赛”发源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汤越强向记者分享了两组数据。“2023年,‘村BA’举办地台江县接待游客289.14万人次,同比增长74.8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33亿元,同比增长94.66%;‘村超’举办地榕江县接待游客760.85万人次,同比增长52.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89亿元,同比增长73.94%。”
  “‘村BA’‘村超’已发展为‘体育打头、文化助阵、经济唱戏’的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新引擎。”汤越强说,“村BA”“村超”的持续“出圈”,带来了线上线下的巨大流量,加快了文体旅商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的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看来,“村BA”“村超”“村排”等乡村赛事所彰显的多元功能价值,是我国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题中之义”。
  “希望推动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新形势、新任务,也是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需要追求的新高度。”鲍明晓说,“村BA”“村超”让体育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资源利用和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是群众的创新和创造,契合了乡村振兴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背景。
  “‘村BA’‘村超’等既是体育活动,也变成了活跃社区、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平台,意义得到了拓展。”他说,“群众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也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这也是群众体育的一个变化。”
  乡村赛事具有如此多元和巨大的功能价值,如何让其“流量”变“留量”、“一时火”变“一直火”、“星火点点”变“星火燎原”?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各地要夯实群众体育服务基础,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动和引导群众,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立足资源优势,塑造体育品牌。“乡村赛事的蓬勃发展,说明群众对健身和体育设施的需求,有了从量到质的提升。我们要用公共服务的概念,赋予体育更多的意义,引领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体育局副局长丁亚琳表示,各地要树立起体育文化和体育品牌的概念,围绕各自的运动传统和地方资源,主动谋划、高度统筹,打造乡村赛事的“一县一品”。
  深化城乡互动,探索全新模式。“未来,像‘村BA’‘村超’这样的赛事要想可持续发展,在坚持本土化、坚守‘乡土味’的同时,可以考虑深化城乡互动。”鲍明晓表示,比如让台盘村和贵州省贵阳市深入互动,拓展乡村赛事和活动的地域与文化空间。“城乡深入交互起来之后,可以带动农副产品销售,促进赛事品牌传播,推动更大的旅游消费,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坚持群众主体,加快文旅融合。“‘村BA’‘村超’之所以火,与黔东南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地域特色、民族风情以及政府引导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分不开。”汤越强说,各地可以借鉴“两江村赛”经验,坚持“人民至上、群众主创、全民参与、民族团结”的原则,结合自身体育和文化特色,引导发展乡村赛事,做大做强赛事品牌、产生更多赛事综合效益。
       (参与记者:乐文婉)
 
提士气·展精神·扬国威
两会代表委员谈中华健儿勇创佳绩的“热闹”与“门道”
提士气·展精神·扬国威

两会代表委员谈中华健儿勇创佳绩的“热闹”与“门道”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赵建通 王镜宇 牛梦彤)在北京冬奥会、东京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大赛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绩斐然。金牌与荣耀的“热闹”,是体育健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体现,其中也蕴含着阔步向前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诸多“门道”。
  今年两会,不少关心体育的代表委员围绕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畅谈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他们建议,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充分发挥其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现民族精气神的重要作用。
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


  相关代表委员认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要与时俱进地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励勤认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小时候接受这样的教育,从事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去实现个人价值,更重要的是为国家荣誉不懈奋斗,这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还要展现中国的大国形象。”
  部分代表委员表示,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是中华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教练纪冬认为,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底色。经过奋斗取得的优异竞技成绩,对提升国家形象、提振国民精神以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国际大赛上站上领奖台时获得的荣誉感、自豪感,是难以言表的。在世界舞台上摘金夺银,映射出一个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攀高峰的意志与能力。”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在今年两会上专门提出了关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提案,他说:“登山精神、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精神所组成的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明的象征,其所包含的历史意蕴、文化力量、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亟需深入挖掘、精心传承,进而使中华体育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体育力量。”
让中华体育精神具象化、形象化


  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践中,既要善于继承,又要勇于创新。
  王勇峰建议拓宽创新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路径。他说,在加强传统媒体、展览展示、赛事活动等渠道对中华体育精神宣传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和文化产业创新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方式。应当加强中华体育荣誉馆等体育文化载体的建设,打造中华体育精神常态化宣传阵地,聚焦登山、乒乓、女排等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运动荣誉馆,使中华体育精神更加具象化和形象化。
  “我们应当丰富和完善中华体育精神传承机制,以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为契机,做大做强中华体育精神正面宣传。同时,创新中华体育精神在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传承方式,深度激发青少年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自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谈到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时说,建设体育强国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大力弘扬体育文化,正确引导体育领域的价值取向。“要加强人文交流,包括与国际组织的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要通过国际比赛的平台,把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出来。”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部分代表委员表示,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批身心强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全国政协委员、女子标枪奥运冠军刘诗颖说:“运动员展现出的追求卓越、永不服输、敢打敢拼、挑战极限的精神力量能感染更多的人。”
  王励勤以今年2月份釜山世乒赛团体赛上中国队的“惊险之旅”举例:“这是一种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的乒乓球选手在国际大赛当中的表现举世瞩目,受到了很多体育爱好者的关注。他们在大赛中遇到困难、顶住压力并取得优异成绩时,往往能够激发出更多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的自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前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认为,现在的生活、训练条件都很舒适,部分运动员艰苦奋斗的精神可能相对欠缺。在当前的背景下,尤其要重视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国家队成员代表的是新一代青年的风貌,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所以就要去热爱、去拼搏,去完成使命。运动员要把自己摆到中华青年榜样的位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周进强表示,在当下复杂的国际政治影响下,我们面临新的国际体育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奥运会等来团结全球体育人。他说:“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目标是续写中国竞技体育的新辉煌,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参与记者:许东远 岳冉冉 王浩明)
 
以体教融合助强国建设
体育教育频成两会热词
以体教融合助强国建设

体育教育频成两会热词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岳冉冉 王镜宇 赵建通 牛梦彤)今年两会,体教融合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代表委员就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体育教育等话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提出了“让孩子们每天户外运动两小时”“发挥好体育中考导向作用”“营造家庭体育氛围,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任教”等一系列建议。
  预防“小眼镜”“小胖墩”的良方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长期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他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整体趋势向好,但仍存在肥胖、近视、脊柱弯曲、心理障碍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症结”是孩子长期缺少阳光照射、久坐少动。这个调研结果得到了运动康复、生长发育、眼科、心肺、心理等医学领域专家的认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说:“体育有很多功能,不只是在某项运动中拿金牌。体育其实是教育的一部分。”刘国梁认为,体育不仅能让孩子放松身心、体验快乐、缓解压力,还能提升他们的规则意识和抗压能力,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胜负和坎坷。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教练纪冬认为,冰雪运动是增强孩子体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冰天雪地中,孩子们能磨砺出勇于挑战、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
  “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磨难教育、成长教育。”厉彦虎说。
  相关代表委员表示,要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小驼背、小焦虑”等问题,深化体教融合是关键,体育锻炼是良方。
让孩子每天在户外运动两小时


  如何让身处校园的孩子多到户外活动?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可以从拉长课间、保证体育课时、提高体育课质量入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协副主席、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主任王励勤说,虽然现在孩子锻炼时间比过去多了,但离不少于1.5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仍有差距。他在提案中写道,希望延长课间时长,鼓励孩子们都在课后走出教室、走向户外。
  “儿童青少年每天要保证两小时户外运动。”厉彦虎建议,小学一至五年级的上课时间和课间可考虑改为半小时,六年级至高中学段课间改为20分钟。“所有拉长的课间,都要让孩子在户外运动,这对改善视力、体态、心理健康都大有帮助。”厉彦虎说。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单县一中副校长樊董伟认为,体育课的质量是孩子喜欢运动的关键。他希望各级学校要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通过体育课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
发挥好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欣喜地发现,很多地方正在逐步完善体育中考,以此督促青少年锻炼。
  杨扬认为,体育考试的目的是推动体育融入孩子生活,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在校园中营造重视和热爱体育的氛围。“运动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孩子热爱,应该鼓励更多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而不是毕业后再也不运动。”
  杨扬建议要发挥好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转变“为成绩才运动、为考试才锻炼”的观念,科学设置考试内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融,不再“一考定终身”,引导家长逐步认识到孩子拥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比分数更重要。
营造家庭体育氛围 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成为部分孩子锻炼路上的绊脚石。过分沉溺于打游戏、刷视频,让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运动。
  “我也是孩子妈妈,也需要跟电子产品抢时间、抢空间,这是当家长最大的挑战。”杨扬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第一小学教师玉龙也表示,假期不少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开学后总有新戴上眼镜的学生。
  部分代表委员表示,要转移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家长可帮助他们培养运动兴趣,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厉彦虎建议,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比如周末到郊外远足,融入大自然,这对孩子开拓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任教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依然存在师资短缺问题。部分代表委员建议,要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通过务实举措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
  刘国梁说,退役后的每一位国家队运动员都是宝贵财富,他们既有专业知识,还有体育精神,不仅可以培养成千上万的体育教练,也可以进入校园教书育人,成为孩子们的榜样。这些人才出现在学校,不仅能让学校体育受益,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女子标枪奥运冠军刘诗颖建议,相关部门可出台更多配套措施,为这些运动员提供教师资格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育人、教学技能,为今后的执教生涯打下基础。
 
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添智
代表建议:鼓励多元参与,大力培养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头雁”人才
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添智

代表建议:鼓励多元参与,大力培养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头雁”人才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没有产业支撑的农村,难以集聚人气、展现生机,更别谈乡风乡貌建设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新泰市新汶街道孙村社区党委书记牛宝伟带领孙村社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普通村庄发展为富足繁荣的全国文明社区,深知产业振兴的重要性。
  孙村社区地处新泰市新汶矿区,随着矿区煤炭资源枯竭、主营业务搬离,辖区内集体企业转型困难,工作机会流失,给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必须摒弃资源依赖、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在他的努力下,孙村社区现有集体企业10家,以机械制造、现代物流、建筑建材房地产、畜牧养殖深加工四大产业主导,带动发展民营企业36家,个体工商户1000余家。如今,社区集体实现年经济总收入13亿元,人均年纯收入3万元,社区建起高标准老年公寓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区群众过上了幸福日子。
  在相隔60余公里的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王林坡村,近年来通过修复“明清御道”,增设音乐喷泉、玻璃栈道,打造“汶水画廊”景观带等,吸引十里八乡的游客来听大戏、赏喷泉、尝美食,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王林坡村的乡村旅游收入从无到有,去年全年游客接待数量预计突破20万人次,带动集体增收30余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对王林坡村深挖历史资源、打造“泰山泉乡”乡村品牌的这一转变贡献了“知识的力量”。
  “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可转换为旅游资源,发挥经济效益,打造文化乡土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周郢无偿帮助王林坡等村庄策划文化主题、规划乡村建设,现已助力6个村实现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
  在泰安,还有很多像周郢一样的专家学者,他们利用自身所学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全国人大代表、泰安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孔怡作为山东省泰安食用菌产业服务团团长,带领团队在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第一个规模化、标准化灵芝有机种植基地“泰山灵芝谷”,带动丰山及周边农村发展灵芝产业;围绕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帮扶肥城市王庄镇发展食用菌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当地劳动力就地转化,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农科单位的人才优势,加强对乡村人才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重点培养能引领产业发展的‘头雁’人才,同时,加大对村级干部的培训力度,提升‘领头雁’‘火车头’的致富带动力。”孔怡说。
  对如何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全国人大代表、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设备动力部部长温广勇有自己的思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技傍身才能端稳就业的饭碗。”温广勇表示,当前农民工群体中具有一定职业基础技能的人才偏少,不利于农民工群体就业增收。他建议,将“订单式”培训推广至农村,持续推动农民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致富之路。
  “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作为泰山脚下一位残疾人事业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新的希望”全国脑瘫儿童公益救助项目发起人王川,带领团队在山东进村入户,在重庆翻山越岭,用脚步丈量脑瘫患儿实际分布,帮助偏远地区患者得到了宝贵的医疗救助机会。
  王川表示,“希望更多部门和国企牵头带动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投入慈善资源参与公益救助,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多方共付’模式创新,打造更为精准的助残帮扶项目。”
  “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泰安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筑牢发展“硬支撑”同时,优化服务“软实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实现了农村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薄弱环节的持续补强。
     (本报记者刘加佳 王若辰)
 
展现高水平开放的“临港作为”
袁国华代表:形成更加完备的离岸金融服务制度性框架
展现高水平开放的“临港作为”

袁国华代表:形成更加完备的离岸金融服务制度性框架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作为来自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董事长袁国华说,落实拓展制度型开放的总体要求,临港新片区正在抓紧推进离岸金融服务和数据跨境流动,通过扩大试点、完善法规和平台建设等方式,展现高水平开放的“临港作为”。
  在临港新片区的滴水湖畔,滴水湖金融湾正在加快建设。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滴水湖金融湾作为统筹在岸与离岸业务、创新金融发展的重要功能承载地,将打造成为继外滩金融集聚带、陆家嘴金融城之后的上海市金融服务业“第三极”,目前已落地汇丰金融科技等一批跨境金融服务机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再保险国际交易中心(再保险国际板)等一批高能级金融要素平台,新兴金融动力澎湃。
  “建设健全完善的离岸账户体系是提供高质量离岸金融服务的重要条件之一。”袁国华说,在临港新片区探索离岸账户(OSA账户)功能拓展,是上海和中国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进一步提升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当前,与伦敦、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相比,我国离岸账户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袁国华建议,一方面要积极拓展离岸业务试点范围,有序放开抗风险能力强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机构的离岸金融服务,持续拓展离岸金融业务服务对象;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离岸金融配套法规,及时修订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制定离岸金融业务管理办法,形成更加完备的制度性框架。
  安全有序的数据跨境流动,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袁国华介绍,为数据跨境流动提供保障,临港新片区正在加快编制跨境数据的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同时,加快建设数字身份、数字单证等数字空间基础设施,以及“两头在外”的数据中心、海光缆登陆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临港正在积极建设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目前已入驻各类企业近60家,希望相关部门支持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家对外合作开放的新平台,为企业发展‘来数加工’服务业态提供有力支撑。”袁国华说。
      (本报记者何欣荣 杨有宗)
 
让大数据引导“种”与“卖”
黄秀芬代表:打通农产品流通“瓶颈”,助力乡村振兴
让大数据引导“种”与“卖”

黄秀芬代表:打通农产品流通“瓶颈”,助力乡村振兴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扎根农业14年的全国人大代表黄秀芬对此信心满怀。她说:“农村市场是巨大潜力板,乡村振兴天地广阔。”
  黄秀芬是广东亚北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工作中,她深知物流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看到她所在的广东省韶关市承接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的任务,以同一供应标准、同一平台流通、同一体系监管模式,将粤北和相邻省份江西、湖南的优质农产品送到粤港澳大湾区,黄秀芬深感打通物流就是打通农产品销售的“筋脉”。
  然而在调研中,黄秀芬发现农产品流通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生产者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流通效率低、运输成本高、损耗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粤北山区农村物流单价比其他地区高出好几倍;农产品品牌建设薄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提升空间有限;产业链条分散,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应。”黄秀芬说,这些都是当前发展的痛点。
  黄秀芬建议,立足韶关,以当地仓储冷链物流枢纽为依托,建立粤北区域农产品大数据中心,收采产出、购销大数据,及时发布面对周边地区的购销信息,让大数据引导“种”与“卖”。
  “我们还可以依托省农产品采购商联盟,建立粤赣湘(韶关)采购商联盟,让大湾区、全国乃至国际采购商深入产地。鼓励采购商携手生产商,实现生产与市场融合发展。”黄秀芬说。
  对于破解边远地区物流瓶颈,黄秀芬建议,要改变边远山区快递物流成本高于周边其他区域的现状,建设物流快递高地,让边远地区能够货畅其流,让农民实实在在获益。      (本报记者薛园 周颖)
 
激活创新“关键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发力
陈雨露代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贡献高校智慧
激活创新“关键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再发力

陈雨露代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贡献高校智慧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谋篇落子的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已走过十年时间。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京津冀如何走在前列,已经成为政产学研各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两会期间,京津冀三地面对下一个十年如何协同再发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陈雨露代表说,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地落实、区域协同创新、交通互联互通、生态联防联控、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三地协同交出了优异答卷。但也要清晰认识到,在地区落差、发展动力、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优化空间。
  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代表,陈雨露将目光聚焦高校,探讨高校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他认为,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近年来,南开大学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以高标准智库服务协同发展,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等多项研究成果。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合作、产学共赢愈发密切,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进一步融通。
  京津冀区域拥有一亿人口,经济总量已超过十万亿元。陈雨露代表认为,三地各具优势。北京作为我国最发达的金融中心及商业中心之一,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天津是近代中国工业发祥地之一,当前正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巩固提升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积极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河北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钢铁冶炼、汽车制造、生物制药、石油化工等产业基础扎实,正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对三地而言,不断完善‘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创新成果应用与示范推广’的创新分工合作格局,将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陈雨露代表说。
  去年5月,紧邻南开大学的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至今已聚集创新企业千余家。其中,南开大学已在天开园核心区引入注册企业130余家,14家企业获批园区自主研发立项,23人获得高端人才政策支持,还有41个储备项目正在深入对接。
  “这座园区,让高校的科研‘种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更强创新动力。”陈雨露代表说。
  陈雨露代表认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要突破一些难点,如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待不断健全,市场、人才、公共服务等制度衔接和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等。他说:“弘扬百年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传统,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需求,高校将贡献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白佳丽 张建新)
 
提速适老化改造,守护最美“夕阳红”
吴之凌代表:制定统一的适老化改造规范
提速适老化改造,守护最美“夕阳红”

吴之凌代表:制定统一的适老化改造规范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国家卫健委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将推进适老化改造作为重要内容。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潜力巨大。”湖北省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之凌代表说,推进适老化改造,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拉动内需、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医养融合”的思路,黄石市对适老化改造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对不适宜适老化改造的老旧房屋,采取“以房换房”方式,就地或易地建设养老型小区,彻底改善老年人居住条件。在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黄石工矿集团源建三村,通过“危旧改+养老模式”,就地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养老型小区,一年多交房入住,惠及128户居民。对居家适老化改造,坚持试点先行,对符合条件、自愿自费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给予补贴,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行“一户一策”,助力老年人实现“原居安老”。
  吴之凌说,为改善城市适老化公共空间设施,黄石市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等,加快改造建设无障碍设施、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老年人生活更加舒适便利。2023年,黄石在国内地级市率先出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条例。通过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坚持居民自筹、企业让利、政府补贴,完成402部电梯加装,让5000多户居民告别“爬楼时代”。
  “对社区居家养老,我们引入经营主体开展多元化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吴之凌说,黄石市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和闲置场所,建成幸福食堂50家,让老年人吃出“幸福味道”。组建鄂东医养集团,托管运营18家社区康养中心,全方位开展助餐助浴、健康体检、康复护理、托养照料等养老服务。
  “加快适老化改造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改造标准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需求较大、老年人参与不够等问题。”吴之凌建议,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适老化改造规范、支持政策,推动供需对接、政企协作,调动全社会参与适老化改造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设立适老化改造基金,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实行全国统筹,滚动用于适老化改造项目;还可在一些先行探索的城市进行全国适老化改造试点,在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倾斜,形成示范效应。
       (本报记者闫睿)
 
李养民委员:
托举国产大飞机“飞得更高”
李养民委员:

托举国产大飞机“飞得更高”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4两会特刊
 
  前不久,东航作为国产大飞机C919的全球首家用户接收了第5架C919飞机,机队建设初见成效。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李养民委员建议,相较于国际上成熟的同类机型,C919在规模化商业运营上尚处于初级阶段,要取得市场和商业运营的成功,需要持续探索规模化运营模式,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自2023年5月28日,东航将首架交付的C919投入商业运营,至2023年底,东航C919机队累计飞行1956.16小时,累计承运旅客81668人次。2023年9月,东航还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购机协议增订100架C919,持续扩大国产大飞机运营规模。预计2024年东航C919机队规模将达到10架。国内其他航空公司也将开始接收C919。
  随着交付数量越来越多,运营范围越来越广,C919正在从初始运营转向规模化运营。
  李养民认为,实现C919规模化运营,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密切协同配合。李养民建议进一步完善运行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国内制造企业围绕C919开展产品研发,同时做好运行保障,保证运行效率,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
  飞机的展翅高飞,离不开千千万万双手的托举;实现飞机的规模化运营,离不开系统工程的支撑。李养民建议,围绕零部件维修保障体系、运行保障体系、商业运营资源配置、相关政策配套等,需要实现多方协同发力。李养民建议相关部门统筹研究出台一系列定制化的扶持政策,例如为国内机场建设国产客机保障基建项目提供进一步支持等。      (本报记者贾远琨)
 
北纬38度的浪漫
“宁夏葡萄酒现象”启示录
北纬38度的浪漫

“宁夏葡萄酒现象”启示录

( 2024-03-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产业
 
  本报记者刘紫凌 何晨阳 靳赫

  北纬38度,一个神奇的纬度。
  这一纬度上,有亚平宁山脉、昆仑山脉的高大雄浑,也有地中海、渤海的壮阔浩瀚。纬线穿越山海,如同丝线串起珍珠,连接不同文明的璀璨。
  在世界葡萄酒版图上,北纬38度是名品荟萃的纬度。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不少明星产区就在这条纬线附近。然而长久以来,在东方,这条纬线上却遇不到可与之相提并论的葡萄酒产区。
  近40年间,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贺兰山东麓,一个充满活力的产区正在崛起。风从贺兰山深处吹来,拂过山脚下成片的葡萄园,染绿了数十万亩荒滩,特色各异的酒庄成了万千游客前来感受塞上风情、体验新式浪漫的“打卡地”……典型中国式风格的“美酒+美景”,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奔赴追寻的“诗和远方”,中国西部的雄浑和宏阔,与葡萄美酒一道,在贺兰山东麓“酿造”出颇具代表性的“浪漫生产地”。
  从玉泉营农场的一片葡萄园,发展到如今60.2万亩的酿酒葡萄种植开发面积、1.4亿瓶的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超400亿元的年综合产值,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正如一棵葡萄藤,从抽出嫩芽到硕果累累,孕育了发展路上坚毅不挠的“宁夏葡萄酒现象”。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一黄金产区、绿色产业、紫色经济的开拓史、奋斗史、崛起史,带来诸多启示。
  ——坑壑育新生、荒滩绿生金,是“两山”理论在西北地区的生动实践。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水资源高效利用,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典型特征之一,酿酒葡萄的种植促使荒滩变绿洲,产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葡萄酒产业每年为产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近13万个,酒庄(企业)年支付农户工资约10亿元,当地农民收入近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
  ——开放中创新、风雨中奋斗,是集聚后发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个新兴产业、新兴市场的培育和突围之路,注定没有坦途。遭遇了一轮又一轮风霜雪雨严酷考验的宁夏葡萄酒产业,靠着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面向世界的开阔眼界和脚踏实地的坚韧执着,从危机中看到希望,在困顿中探寻办法,唱响了“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时代强音。
  ——融多元业态、重文化赋能,是筑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法宝。从一颗葡萄到一杯酒,从品酒打卡到星空酒庄游……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不是简单的种植、酿造加工,而是探索与文旅的全面贯通、有机融合,戈壁滩上的紫色奇迹正朝着多产业融合、多业态叠加的复合产业发展壮大。
  放眼未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书写在贺兰山东麓热土上、氤氲在高脚杯中的“宁夏葡萄酒现象”,不仅诠释着每一个平凡人奋斗的真谛,更彰显着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
“紫色梦想”在戈壁滩上抽芽


  中国葡萄酒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诗经》《周礼》《史记》中便有关于野生葡萄、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的记载,王翰、李白等诗人也留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等脍炙人口的名句。
  历史上,宁夏是较早种葡萄、酿葡萄酒的地区,唐代僧人贯休在描写塞上生活的诗作中,明确提到葡萄和葡萄酒;在元代诗人马祖常笔下,也有“乍入西河地,归心见梦馀。蒲萄怜酒美,苜蓿趁田居”的诗句。
  千百年间,葡萄酒文化伴随朝代更迭在曲折中发展,近代葡萄酒产业的萌芽在战火中饱受摧残,直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一产业才具备了稳定发展的环境。
  历史的指针指向1983年。当年8月的一天,20岁的宁夏国营玉泉营农场职工俞惠明和7名伙伴踏上一列东行的绿皮火车,赴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家葡萄酒厂学习葡萄酒酿造技术。当时他们还不清楚,此行将在宁夏葡萄酒史上留下多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玉泉营农场是在贺兰山东麓一片戈壁滩上开垦出来的,这里土地贫瘠,风大沙多。1978年宁夏农垦局接管农场时,小麦亩产量只有200斤左右。种粮收益少,农场大胆尝试种植对地力要求更低的葡萄,葡萄树第一次在戈壁滩上扎下了根。
  1983年,宁夏在玉泉营农场筹建区内第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宁夏玉泉葡萄酒厂,却找不到一个会酿葡萄酒的工人。玉泉营农场从150多名职工中选出8名酒厂工人,派往河北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高中毕业没几年的俞惠明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们对酿葡萄酒一无所知,脑子里一片空白。”俞惠明说。
  当时,国内关于葡萄酒酿造技术的资料很少,俞惠明等人唯一的教材是一本500多页的油印本材料,主要介绍葡萄酒工艺。他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轮流誊抄。有学员进酒厂车间后皮肤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但害怕因此错失学习机会,强忍着不敢告诉任何人。
  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俞惠明等人学成归来,成为宁夏第一批职业酿酒师,玉泉营农场的葡萄也在这年第一次大面积挂果。但由于酒厂尚在建设中,既无场地,也无设备,无奈之下,工人们在农场借到3间平房,买了100多个当地人用来腌咸菜的水缸,开始尝试独立酿酒。
  没有自来水,工人们就从300米开外,一担一担挑水回来;没有下水管,工人们就用水桶接废水,一桶一桶提出去倒。最困难的是缺少葡萄破碎设备,俞惠明等人最终用手将总计十几吨重的葡萄捏碎,每天工作到后半夜成了那年榨季的常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2月,俞惠明和同事酿造的甜型葡萄酒通过验收,宣告了贺兰山东麓第一批现代葡萄酒正式诞生。1986年,宁夏玉泉葡萄酒厂生产出第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干红、干白葡萄酒,品牌名为“贺宏”,取“贺兰山下大展宏图”之意。
  然而,大展宏图的过程并不顺利。当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国内酒类市场上,葡萄酒占比微乎其微,产品以传统的甜型葡萄酒居多。在当时国内消费者看来,干型葡萄酒只是一种酸涩的酒精饮品,不少人第一次品尝时会怀疑酒“放坏了”。
  这批干型葡萄酒刚推向市场时,宁夏银川市街面上竟然找不出一个开瓶器。一次,玉泉营农场来了一批客商,午餐时点了一瓶贺宏牌干红葡萄酒,餐馆老板专程跑到葡萄酒厂借开瓶器。这些顾客尝完酒后,觉得酒不甜,认为一定有问题,执意要见酿酒师,并当着俞惠明的面表达质疑。俞惠明仰头灌下一瓶葡萄酒,对方才作罢。出了餐厅的门,俞惠明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加上当时葡萄酒行业缺少标准和规范、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等问题较多,市场混乱,玉泉葡萄酒厂一度陷入亏损的境地。
  酒卖不掉,酒厂工人的工资也长时间发不出,部分职工靠着父母接济度日,好不容易发工资,也只能一半发现金,一半用酒抵。时间一长,很多人选择了离开。
  时代大潮浩浩汤汤,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活力和开放程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短短几年间,很多过去人们没听过、没见过的商品被广泛接受。葡萄酒市场也是如此,1995年到1998年间,我国葡萄酒进口量激增,在国际上占主流的干型葡萄酒在国内陡然走俏。葡萄酒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生效,也让行业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这一波浪潮中,玉泉葡萄酒厂通过改进技术、建设销售渠道等手段实现转型,酒厂经营走上正轨,1998年正式更名为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迈上现代企业经营之路。
  也正是在这一时段,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宁夏葡萄酒行业。在贺兰山东麓,银广夏、御马等酒企先后成立,一批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在贺兰山东麓建起。
  1998年,宁夏法塞特葡萄酒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洁杨,感受到了这股“红酒热”,在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的黄羊滩农场开辟了他的第一片酿酒葡萄园。“当时市场上酿酒葡萄需求量很大,1斤能卖到四五块钱,很多人开始种酿酒葡萄,黄羊滩农场一带就建起了八九片葡萄园。”丁洁杨说。
  然而,这批嗅觉敏锐的先行者创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1年,丁洁杨的葡萄树第一年挂果,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冰雹灾害。“地上的冰雹能盖住脚背,葡萄全打坏了。”丁洁杨说,那年有人问他葡萄种得如何,他一句话也说不出。
  这一年,贺兰山东麓葡萄大面积受灾。紧接着2002年,宁夏又遭遇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冻害,大量葡萄树被冻死,许多种植者损失惨重。2003年,受“非典”疫情冲击,国内葡萄酒市场萎缩,加上种植面积扩张较快,酿酒葡萄收购价格急跌。不利因素连年影响下,很多刚进入葡萄酒行业的人选择退出,丁洁杨是少数从这个时期坚持至今的人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前后,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引进试验、示范探索发展阶段,现代葡萄酒产业在这片土地上抽出嫩芽,并在挫折中顽强生长。
“黄金产区”让世界刮目相看


  2005年,宁夏退休干部王奉玉与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在贺兰山东麓创建了一家名为“贺兰晴雪”的酒庄。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信念:不久后,这里将诞生让人惊艳的葡萄酒。
  2011年,贺兰晴雪酒庄的一款酒在“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奖赛中一举摘得最高奖项,令许多参赛者感到惊讶。当时,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葡萄酒还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们更不清楚贺兰山东麓产区在哪里。比赛报名时,表格上有一栏需要选择葡萄酒产区,当中并没有贺兰山东麓产区的选项。
  直到贺兰晴雪酒庄获奖,国外行业媒体聚焦贺兰山东麓产区时,仍有一些外国人质疑获奖的酒是否真的来自这个产区。好在酒庄提前封存了1万瓶成品酒,供活动主办方任意抽取,才让质疑声得以平息,越来越多国外业内人士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西北的这片土地。
  2004年后,国内葡萄酒产业发展形势好转。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葡萄酒的接受程度和品位也大幅提升。国内葡萄酒产业发展之初,就有专家指出产区自然条件对葡萄酒品质影响重大,到了这一时期,产区风土的概念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酿酒葡萄产区气候与土壤的综合条件被称为风土。葡萄园的风土是决定葡萄质量与葡萄酒风格的先天条件,没有得天独厚的风土,就没有倾国倾城的美酒。”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赵世华说,世界一流葡萄酒产区与酒庄,都有风土独特的顶级葡萄园。
  事实上,风土对于葡萄酒的重要性,远超过面粉对于面包。业界流行着一种说法,葡萄酒品质七分在种植,三分在酿造。“酿酒师无法凭空创造葡萄酒的品质,只能将葡萄中原本就存在的品质尽量发挥出来。”多次在国际葡萄酒权威赛事中斩获大奖的法塞特酒庄酿酒师罗耀文说。
  这一时期,宁夏贺兰山东麓的风土条件被越来越多人发现。这里位于北纬38度附近,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葡萄酒产区纬度相近,处于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这里海拔适宜、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温和,土质以淡灰钙土、砾石土和风沙土为主,干燥而贫瘠的土壤限制了葡萄树过多吸水,使其根系尽力生长,以吸收更深层土壤中的水分与矿物质,产出的葡萄具有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糖酸度协调等特征,可以酿造出与世界著名产区媲美的中国风格葡萄酒。
  2007年,一位名为陈德启的福建商人到宁夏考察,在预定路线途中,经过贺兰山东麓的一片戈壁滩。陈德启忽然叫停了车子,下车仔细观察脚下的土地,随即对陪同考察的当地干部说,自己想在这里承包一片土地。很快,陈德启便与当地政府签了合同,包下总面积十余万亩的戈壁荒滩。
  此前,陈德启常去欧洲著名的酒庄,对于什么样的土地能种出优质的酿酒葡萄有独到的眼光。在看到这片戈壁滩后的十几分钟里,他便决心在这里建一座自己的酒庄。通过十几年的努力,陈德启在这里打造出全产区葡萄基地面积最大的贺兰神酒庄。
  嘉地酒园创始人丁健与这片土地的情缘也是开始于一刹那。丁健曾与进口葡萄酒运营商合作多年,也尝过不同国家的美酒,心中渐渐萌发“办自己的酒庄,做代表中国的顶级葡萄酒”的想法。2013年她来到宁夏,第一次踏上贺兰山东麓的土地,便被深深吸引。
  “山脚下一眼望不到头的荒滩上布满了石头,稀稀疏疏地点缀着一些耐旱植物。有一种感觉吸引着我往前走,越靠近山,这种感觉越强烈。走到现在酒庄的这个位置,我就清楚地感觉到,这里一定能酿出我想要的酒。”丁健说,那种感觉是浸淫行业多年形成的直觉。事实证明,丁健的直觉没有错。嘉地酒园产酒以来,在短短几年中,便完成世界权威葡萄酒赛事顶级奖项“大满贯”。
  在千年未开、万年未垦的处女地上建葡萄园、盖酒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创业者为了种葡萄,将自己名下的其他产业“扔下不管”,长期“混迹”于戈壁滩。为了保证葡萄树的成活率,有的创业者还多次跑到国外学习种植技术,从“门外汉”硬是学成该领域的专家。在此过程中,来自各方的质疑、取笑常有,也有创业者不止一次在夜深人静时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采访中,不少酒庄负责人回忆起第一瓶葡萄酒酿出时的情景,不约而同地用“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来形容当时的心情。葡萄酒入喉,很多人此前的自我怀疑在瞬间消解得无影无踪。很多葡萄酒后来在国际知名葡萄酒赛事上多次获得大奖,并在国内外逐步打开市场。
  2004年到2014年前后,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快速增长、品质提升的阶段。这一阶段,这个产区的发展潜力被充分发现,跨界经商者、农业领域深耕的匠人、“海归新农人”、业内精英纷纷开始在这片热土上“掘金”,保乐力加、酩悦轩尼诗、张裕、长城等国内外资本也前来建酒庄、做基地、搞经营。
  与此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行业的扶持力度,并在国内率先提出发展酒庄酒的概念。截至2014年底,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1万亩,建成投产的酒庄达72家,年产优质葡萄酒近1亿瓶。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产区葡萄酒的品质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从这一时期起,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国际大赛中累计获得上千个奖项,产区葡萄酒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评价说:“毋庸置疑,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2013年,贺兰山东麓被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世界葡萄酒产区群星闪耀的天空里,贺兰山东麓产区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绿色产业”日益壮大和成熟


  2013年以来,国际葡萄酒快速进入国内市场,国产葡萄酒连续多年呈产量总体下降的态势,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双重压力。2014年起,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重点从注重规模,转为探寻综合开发、融合发展和品牌化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产业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走进贺兰山东麓的志辉源石酒庄,就地取材的印记随处可见:种植葡萄前开垦荒滩筛拣出来的石块,在这里被铺砌成建筑和道路;拆掉的电线杆与葡萄老藤被用来搭建凉亭……在巍峨的贺兰山衬托下,酒庄浑然天成的风格别具韵味。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是一片满地砂石、尘土飞扬的矿坑。
  20世纪80年代初,在当前的志辉源石酒庄所在地一带,砂石行当兴起,一部分人依靠挖砂卖砂赚到了第一桶金,志辉源石酒庄的创始人袁辉就是其中之一。富起来后,看着大大小小、满目疮痍的采砂坑,袁辉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2008年起,袁辉筹资建设酒庄,在6000多亩废弃采砂场种葡萄,并在政府支持下着手对周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如今,采砂场满目疮痍的景象只能在老照片中窥得一二。生态环境改善的红利近些年开始显现,2014年酒庄正式对社会开放,通过“酒旅结合”的模式寻求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研学,酒庄的葡萄酒借此热销。
  如今在贺兰山东麓,“小葡萄”已厚植起“大生态”。宁夏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纳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支持,集中建设了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荒地变成了葡萄绿洲,葡萄园区变成了拦蓄工程,成为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促进的生动注脚。
  据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介绍,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主要利用荒滩建设,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通过酿酒葡萄种植,已将30多万亩荒滩变成绿洲,加上酒庄绿化和近6万亩防护林,产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得益于生态环境改善,酒庄纷纷尝试将葡萄酒产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绿”生“金”的探索遍地开花。
  品质和品牌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体两翼。如今国产葡萄酒行列中,不乏品质优良之作,但无论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旧世界”葡萄酒国家相比,还是与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新世界”葡萄酒国家相较,国产葡萄酒在品牌影响力、市场表现力方面总体上都相去较远。产业发展第三阶段,宁夏将很大一部分力气放在品牌打造上,一批葡萄酒品牌在市场上打响。
  今年1月19日,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2024胡润中国葡萄酒酒庄50强》榜单。榜单中,位于贺兰山东麓产区的酒庄有27家,其中便有年轻的西鸽酒庄。西鸽酒庄成立还不到7年,但在“品质+品牌”双轮驱动下,酒庄的葡萄酒迅速打开市场,不仅在国内热销,还成功打入加拿大、瑞士、英国等国市场,销售业绩一路攀升,2021年全年销售收入便达到2亿元。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西鸽酒庄销售业绩仍保持了30%左右的增速。2023年10月,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与国际品牌科学院在宁夏联合发布“国际葡萄酒产品品牌榜”,西鸽与拉菲、酩悦等品牌一同上榜。
  葡萄酒产业作为宁夏的特色产业,既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也是典型的富民产业。从春季展藤,到冬季葡萄藤埋土越冬,将近8个月时间里,葡萄园里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让周边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务工创收,而随着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日渐完善,当地群众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这几年,每到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成熟的时节,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农民马寿建都会特别忙,他除了要在葡萄园里干活,还要安顿好大量前来务工的农民。“这些年周边建起好多葡萄园,找工作很容易。打工几年后,我升职成为葡萄园的片区负责人,每月挣1万元不成问题,去年还给家里添了辆小汽车。”马寿建说。
  2021年以来,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国字号”平台落户宁夏,这无疑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宁夏豪迈地提出,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酿酒葡萄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3亿瓶以上、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的目标。
  奋斗之路,注定是风雨兼程;进取之道,必定有坎坷泥泞。
  回望过去,一群充满激情的人,借助贺兰山东麓得天独厚的风土大胆追梦,酿出了令国内外关注的葡萄美酒,书写了一部充满奋斗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产业发展史。未来的路,必定会伴有新的艰难和曲折,但奋斗过的人坚信: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止一个更加绚丽的“紫色梦想”在贺兰山东麓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