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原护好母亲河,幸福河畔焕新颜
甘肃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
|
|
( 2023-09-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
|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蜿蜒千里。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保护上游生态、为下游送去一河净水,是甘肃对母亲河的责任所在。
减负
黄河干流流经甘肃4市州,其中兰州、白银都是老工业城市。各地从污染治理入手,为母亲河“减负”。
为了强化排放监管,位于兰州市主城区上游的兰州石化公司在废水外排口、重点废气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给每个排放口安排了“源长”。相关数据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现24小时监测监管。
“一旦来水浓度触发预警值,我们就会收到短信,为处理异常情况抢得了时间。”负责水上公园排放口的“源长”金民主说。
在加强动态管理的同时,兰州石化停运了黄河北罐区及跨越黄河危险品输送管线,关停了所有地下水、地表水取水工程,并对化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出水水质的化学需氧量较改造前下降了46.71%。
白银市,因矿设企、因企设市。
全长38公里的东大沟,是一条直通黄河的排洪河沟。早年间,由于两岸企业直排工业废水,导致东大沟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
2012年以来,白银市启动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处置重金属重度污染底泥及工业废渣82.7万立方米,固化、稳定化处理轻度污染底泥45.7万立方米,清运河道垃圾,恢复生态植被,使生态环境得到好转。
“工程治理极大降低了底泥向水体释放重金属的总量,如汞的降幅达97.8%。相关措施促进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恢复,保障了黄河水环境安全。”白银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水清川说。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闫子江介绍,甘肃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完成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排查河道约6000公里。有序推进排污口整治工作,从源头上规范排污行为,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数据显示,黄河流域甘肃境内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
涵水
甘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为母亲河补水,最关键的是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留住水。
初秋时节,在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辽阔,河曲如网。曾经因过度放牧而沙化的草原,通过数十年禁牧休牧等措施,得到了休养。
祖祖辈辈放牧为生的牧民,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受益于草原。“2019年起,我家2000亩草场承包给景区,获得了租金收入。”家在阿万仓草原的牧民贡华尔说。
禁牧休牧“做减法”,造林种草“做加法”。
甘南州林草局副局长权宏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累计营造林93.44万亩,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原1792万亩。森林蓄积量较2010年增加2412万立方米、达到1.06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十二五”末提升5.01个百分点、达到97.01%。
随着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理念的推进,2019年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为期3年的项目,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达13.39万公顷。
“甘南通过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国土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使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与10年前相比,黄河径流量增加了18.7%。”甘南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史程顺说。
转型
作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白银市在转型中谋求新发展。
据介绍,白银积极推动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2022年重点产业链产值达到560亿元。
文旅产业则为兰州注入活力。今年暑期,兰州“火”了。黄河两岸,人头攒动;中山桥上,游客比肩接踵;大河之上,快艇、游船、羊皮筏子等,共同构筑成别样风景。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兰州市接待游客4890万人次。其中,7月份接待游客1268.1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431.92%。
最美是傍晚时分,眼前大河奔流,远望云蒸霞蔚。为期16天的黄河之滨艺术节上,交响音乐会、秦腔、京剧、曲艺、儿童剧等28场演出轮番上演。
“如今,‘黄河之滨也很美’已成为兰州文旅的新名片。”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柠说。将兰州文化引入高档民宿、将兰州民俗融入乡村旅游、将兰州故事融入景区景点……兰州不断拓展着文旅业态,黄河旅游也变得更有内涵。
甘肃沿黄流域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沿黄流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都在80%左右。这条母亲河,既是陇原儿女的生命之源、生态之基,也是生产之要。河畔的陇原儿女,正用实际行动呵护着母亲河,让幸福河畔焕发新颜。
(记者张玉洁)新华社兰州9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