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新华关注·各地

03版:新华关注·文化

04版:新春走基层

城乡市集春意浓 过年出游合家欢 春节假期各地消费市场一线观察
城乡市集春意浓 过年出游合家欢
春节假期各地消费市场一线观察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乡镇市集上年货琳琅满目,返乡人忙着采购;都市商圈里,餐厅生意红火,商品畅销;“北赏雪、南避寒”的长线游预订火爆,各地新春文旅活动精彩纷呈;自然风光和非遗灯彩,因为数字技术的引入焕发活力、助力激活消费……记者在全国多地见到,今年春节假期消费市场供需两旺,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强劲的内生动力。
 
城乡市集火热
 
餐饮年货消费旺


 
  清晨7时许,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香山老街上,炒货干货、活禽水果、鞭炮香烛商品一应俱全,商贩们沿路吆喝,往来行人不时驻足询价,构成一幅新春农村赶集年俗画。73岁的夏应合走了2个小时路赶来,背篼里整整齐齐码放着自家地里种的新鲜白萝卜。
 
  “过年期间,家家户户大鱼大肉,解腻的萝卜卖上了好价钱!”随着萝卜销售一空,老夏从卖家变买家,在集市上挑选心仪的年货。因疫情许久没有回家的女儿和外孙今年回家团圆,老夏要烧一锅女儿最喜欢的海带腊肉汤。
 
  蔬菜油绿,卤肉飘香……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杜街道年货大集绵延近两公里。在浙江嘉兴的工厂里上班的杜龙朝和王盼盼夫妻俩返乡后早早前来赶集,兴致勃勃为孩子和亲戚们选购礼品。
 
  北京荟聚中心新春市集推出40个摊位精选佳品,供顾客挑选心仪的年货。该中心总经理周欣介绍,大年初一,商场内7000多个地下车位停得满满当当,多家餐馆需要等位,黄金珠宝销售额较上年翻番,新春消费“火”起来了。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沿线餐厅生意红火。老字号新雅粤菜馆堂食位几乎天天订满,外卖和预制菜深受欢迎。餐厅特别为在沪过年的小家庭推出小份半成品套餐,还紧抓年轻人“围炉煮茶”的新爱好推出相关菜品。
 
  美团平台上标记“春节不打烊”的商家接近百万家,覆盖餐饮、景点、酒店、KTV、美发等多类服务,满足各地消费者多样化的春节消费需求。
 
  受益于发达的互联网经济和快捷的邮政快递运输,回家团圆的人或许还在路上,年货已先抵达。淘宝天猫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异地年货成交保持同比正增长;菜鸟直送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预计处理单量同比将增加30%,不仅酒水和年货礼盒热销,运动户外产品等消费也大幅增长。
 
长线游大幅增长 各地主客共享


 
  春节假期,以“北赏雪、南避寒”为特点的长线游迎来“爆发式”增长。
 
  下午4时的哈尔滨,喧嚣和欢乐拉开帷幕。第24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15万立方米的冰和雪凝成上百个冰雪景观,500米超长滑梯前游人排着长队,新晋“网红”游乐项目大雪花摩天轮增添浪漫气息。“向往已久的‘北国’之旅,终于实现了!”来自厦门的游客章懿说。
 
  受北京冬奥会带动,哈尔滨“冰雪热”持续发力,拉动消费增长。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一家西餐厅,近日异地客流占比已超过七成,消费者主要来自北京、广东、浙江等地。餐厅运营经理王旭说,餐厅生意的火爆让我们对哈尔滨旅游市场全面复苏充满信心。
 
  西安游客吴兰一家三口自驾来到海南,先后在海口、三亚、陵水待了数天。吴兰说,最让自己开心的是购物。此前,她已在三亚的免税店消费,回到海口又忍不住在免税店“血拼”。一家人还前往海口骑楼老街,观看了这里的传统舞龙舞狮巡街表演。
 
  携程集团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上涨45%,人均旅游花费同比提升53%;其中长线旅游订单占比达七成,订单量同比增长72%。
 
  新春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各地本地旅游休闲也颇有年味和新意,实现主客共享;北京、上海等多地度假酒店热度持续攀升。
 
  北京文博单位共推出展览70余项以及线上线下文博活动140余项,结合生肖文化,形式多样,年味十足。春节假期前3天,上海迎接游客441.26万人次,50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尤其是长三角游客前来“打卡”。“西安年”春节文化旅游活动涵盖6大主题44大类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西安特色年文化。
 
 
新技术结合传统文化 助力提振消费


 
  正在举办的上海豫园灯会,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带领游客进入一个“虚实结合”的奇幻世界。人们慕名而来,大年初一,进入豫园灯会赏灯的人数超过8万。
 
  用手机扫描中心广场“玉兔东升、鲲鹏万里”主灯组旁设置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随后对准周边建筑扫描,一条色彩缤纷的“大鱼”跃然于屏幕上。伴随着手机镜头移动,“大鱼”围绕着“玉兔”灯彩和往来行人游来游去。上海市民周熹与“大鱼”合影时感叹,赏灯20多年,这样“跨次元”的拍照还是第一次。
 
  在重庆,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景区张灯结彩。在2022年年中新上线的“实景拍摄+CG动画结合”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展现巍峨庄严的千手观音像、宏大写意的卧佛等大足石刻经典造像。四川游客陈亚对此赞不绝口:“科技让传统文化变得‘炫’!”大足石刻景区在大年初一接待近万名游客,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13倍。
 
  古都西安延续了36届的城墙新春灯会也变“潮”了,形象分别源自唐代妇女、金甲武士、文人墨客和古丝路上友好使者的“盛唐天团”IP人物亮相即“出圈”,相关主题限定数字藏品和文创产品在线上线下热销。
 
  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园区引入数字技术实现“线上预约”“分时预约”,让消费者有序分流提升体验,观众还可通过“扫码”实现边赏冰雪景观边看相关介绍。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认为,今年春节假期餐饮、旅游、出行、休闲玩乐等多板块消费将快速回暖,为提振全年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开好头。(执笔记者:陈爱平;参与采写:罗鑫、周文冲、蔡馨逸、周慧敏、杨思琪、许晓青)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
 
年味升腾,数字动能带旺“小店经济”
年味升腾,数字动能带旺“小店经济”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南京1月24日电(记者潘晔、李雨泽)春节遇春雨,南京夫子庙东牌楼花灯市场依然人流如织、气氛红火。阔别3年,南京传统花灯市场重新开放。兔子灯、荷花灯、狮子灯、菠萝灯……喜庆花灯点缀下,浓浓年味在大街小巷弥漫,与热闹人群相得益彰,驱散了古城南京的寒湿。
 
  夫子庙是南京市的文化地标之一。这里小店林立,个体工商户聚集,是消费冷暖的“风向标”。“雨水挡不住人们走出家门的脚步,我们也一样。”秦淮灯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双生,是土生土长的“老南京”。今年,老贺谢绝了东牌楼的铺位,要陪着小孙女在夫子庙好好逛逛。
 
  “得益于花灯常在多个社交平台、电商平台上展示,即便疫情期间,订单也能维持,今年的异地订单更是翻倍增长。”老贺说,好在年前忙完了,他才有机会歇口气,享享天伦之乐。
 
  老贺感慨“今非昔比”,如今花灯通过各类平台可以卖到全国各地,买花灯也可以随时随地动动手指下单,在灯市现场还可以刷脸付款。
 
  数字化生活,让便利触手可及。同在夫子庙步行街附近的世纪华联优鲜超市,春节前夕,线上生意也是更胜一筹。
 
  超市老板何高奇说,过年了大家都想在家里歇着,品类丰富的小店,配合“商品1小时送达”的即时零售,几乎可以满足周边社区、街区的各种日常消费需求。“春节假期,车厘子、啤酒、牛奶以及各种有兔元素的零食、饰品卖得最俏。”他说。
 
  零售平台美团数据显示,从今年腊八节到除夕,通过即时零售方式,南京地区各类年货商品订单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有着兔元素的春联、福字、挂饰、灯笼等各类装饰品订单量同比上涨122%,水果礼盒、休闲零食礼盒等年货礼盒订单量同比上涨了41%。
 
  “90后”王彩红过去也开过超市,疫情期间她加盟了一家水果专营连锁品牌,在新的领域“甜蜜”转型。同样是做零售,王彩红坦言,水果店的“玩法”完全不同。转型后,她的破题思路是,向数字化转型,通过电子支付、外卖、团购等方式“获客”,依托连锁品牌资源,在高频消费的水果零售中持续“吸粉”。
 
  支付宝数字商业事业部工作人员何子云说,下一步,王彩红的水果店准备安装自动识别果蔬的人工智能收银设备,类似这样采用数字管理工具降本增效的小店还有很多。
 
  万千小店的背后,是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各地街道社区和有关部门积极行动,通过数字升级、便民服务,帮助小店引导客流、减负降本,助力小店经济成长。
 
  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雨花台区税务局纳税服务科科长周露说,针对春节期间小店人手不足、开票量增加等涉税需求,税收服务通过线上申请基本可以“非接触式办理”,并实现票据“次日达”。而通过数字化税企服务智能平台,精准推送税收优惠政策,就能把“账上”的税费红利变成小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确保政策红利应享尽享、快速落袋。
 
  数字化催生出新年味。从年货即时到家,到花灯买卖全国,再到挑选水果自动识别……随着数字生活加速演进,“年俗”打开方式在变,但人情流转、情义未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如既往,数字化加速让春节年味更浓、小店生意更红火。
 
老味道翻新潮 探访老字号“年味儿”走俏“秘籍”
老味道翻新潮
探访老字号“年味儿”走俏“秘籍”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福州1月24日电(记者邓倩倩)蹄筋、花菇、鲍鱼……几十种食材配料以古法熬制,闻之荤香浓郁,食之清淡精细。这道福建名菜佛跳墙曾是古代盛宴上的重头戏,如今一人盅、家庭装走进寻常百姓家,金汤、红汤多种口味可供选择,成为春节畅销年菜之一。

  记者在福州闹市中心的聚春园门店看到,不同价位、分量的佛跳墙预制菜备受顾客青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就是来自这家创始于1865年的“中华老字号”。

  “佛跳墙仍然延续着传统坛煨的烹饪方式,保持其原有风味。”聚春园的门店店长元晓丹说,不同的是,现在用料上选择更适合现代都市人口味的食材,推出的预制菜系列只需加热即可食用,今年春节在线上平台的销售量同比增幅达到60%以上。

  食,是春节的主旋律。

  大年初始,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老字号门店顾客盈门,长队排出了门外,人们翘首等待一碗热气腾腾的传统肉燕。“吃太平燕、享全家福”是福州特有的年节风俗,传承百年历史的同利肉燕也吸引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肉燕的精髓在于燕皮,用木棒将猪腿瘦肉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番薯粉,擀成纸片薄的皮。”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说,燕皮要经过十几道手工工序精制而成,推动标准化、规模化是老字号融入现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同利肉燕一改前店后厂的传统作坊模式,建立起“中央厨房”,吸纳100多名技术工人,日产量可达一两千斤,并通过包装冷冻技术销往全国。陈君凡说,如今还开发出牛肉燕、虾燕、香菇燕等,配合蒸煮煎炸,迎合全国老百姓的口味。

  老字号仍有自己的坚守。源于1927年的“中华老字号”永和鱼丸第四代传承人刘景舒说,为了保护非遗传统技艺,老店仍坚持手工打制,用新鲜鱼肉制作,集中生产、分散销售以保证品质,“不能因为工业化而丢失传统饮食文化”。

  高成本和品质追求对于老字号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刘景舒说,在传统品种外,还研制出多种适合涮火锅的鱼丸品种,在春节期间主推有拳头大的“七星丸”,结合实体店和网店,每天可销售近千斤。

  老字号并不“老”。春节期间,年糖年饼不可缺席。创始于1930年的福建老字号百饼园仍是时兴的“网红”,有洋酥、帝王酥、万字糕、礼饼等200多种中式糕点。

  “传统礼饼是福州特产。如今在配料上大胆创新,去掉了传统礼饼中的肥肉,加入芋泥和咸蛋黄,实现降油、降糖。”福州百饼园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凡说。

  多位老字号负责人说,老字号传承至今,讲求诚信,年节期间不涨价,只为把美好的祝愿揉进每一道传统美食。

 
烟火北红村 夜访中国最北村落
烟火北红村
夜访中国最北村落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除夕夜,绚烂的烟花伴着漫天的星光,照亮北红村村民和游客冻得通红的脸颊,随着农历新年倒计时钟声响起,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和欢笑声响彻祖国最北方的上空。
 
  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红村是我国最北的村庄,这里冬季漫长寒冷,最低气温达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农作物产量低,曾是省级贫困村。通过发展旅游业等产业,2018年,全村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
 
  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冰雪资源,昔日宁静的小村庄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赏玩“打卡”,2023年春节期间更是迎来“找北”高峰。
 
  “还差一道排骨炖豆角,马上就齐啦。”傍晚,北红村农家乐老板任金红为游客端上一盘盘特色农家菜,饭香弥漫开来。“这阵子生意很红火,桌桌满。”任金红笑着说,食材都是自家种植养殖的,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这里,就为吃上一口地道的“东北味儿”。
 
  窗外冰天雪地,屋内暖意融融。“第一次来北方,虽然很冷,但当地人特别热情,村里的土炕也很暖和。”从广东来的游客刘少杰说,他特别喜欢摄影,这次在北红村拍到许多奇特景观,不虚此行。
 
  北红村“远方故里”民宿负责人张翠花熟练地处理着各地游客们的线上订房信息,她说,2023年春节期间来“找北”“找冷”的游客太多了,不仅带动我们收入增长,也让村里热闹了起来。
 
  和张翠花一样,不少村民纷纷翻修自家老屋,家庭旅馆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目前已达72家。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修建了休闲广场,经营户统一更换成木质牌匾,北红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脱贫只是开始,让乡亲们致富才是目标。”北红村驻村第一书记史继友说,随着“找北游”的兴起,很多背着相机、拉着行李箱的游客从各地赶来,体验“泼水成冰”、期盼邂逅极光,曾经的最北、极寒等劣势,变成了发展旅游的招牌。
 
  清晨,脱贫户邓爱立一边清扫着房前院内的积雪,一边说:“打扫干净些,游客们逛着也舒坦”。没一会儿,“中国最北面包房”第一锅面包出炉,脱贫户程金海驾着马车,载着游客们顺着香气赶来,铃铛声、马蹄声在村里久久回荡。
 
    (记者徐凯鑫、刘赫垚、张涛)
 
    新华社哈尔滨电
 
七彩“云花”香飘世界
七彩“云花”香飘世界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杨静)当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彩云之南仍繁花似锦。云南拥有野生花卉观赏植物超5000种,是全球主要花卉分布中心之一。在“资源变商品”规划下,“云花”已成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的重点产业,产销量连续20余年保持全国第一,出口4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3亿美元,七彩“云花”香飘世界。

扎根沃土,鲜花生长更美丽


  在位于云南昆明市嵩明县的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记者看到,昆明安祖花园艺有限公司的红掌、蝴蝶兰已进入盛花期。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年产红掌种苗1500万余株、蝴蝶兰种苗8000余万株,其中蝴蝶兰种苗大部分出口到欧洲及东南亚。

  “已有68家科研院所、中外企业在园区进行切花、种苗、种球等研发和生产。”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云雁介绍,他们通过采取一站式服务、信贷资金支持等多项措施,全力提升鲜花种植的设施化水平,并推广农资减量、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让花卉扎根沃土。

  “设施化水平的提升,让管理更便利。”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良说,在农业银行支持下,他们滚动贷款近500万元建成100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产出的鲜花优质比例高、农资投入少、每年每亩复合产值更高。

  上世纪80年代,昆明市呈贡区的斗南种下第一株剑兰。如今,云南省年产鲜切花超160亿枝。“‘云花’能香飘世界,政府部门发挥了领航引路作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食品处副处长张昉说,云南一直将“云花”作为农业重点产业进行全产业链规划,提质一产、升级二产、融合三产,推动花卉的亩产值、联农带农效益持续提升。

创新交易,鲜花抵达更便利


  作为亚洲最大的花卉拍卖和对手交易中心,2022年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的鲜花交易量突破110亿枝、交易金额突破121亿元。“自行车上叫卖”“提篮售卖”是云南早期的鲜花销售场景,但存在回款慢、价格不稳定等问题。21年前,昆明国际花卉交易拍卖中心引进荷兰降价式拍卖系统。该拍卖中心拍卖部部长倪文涛说,降价式拍卖价格透明、到账及时,也促进了鲜花分级、采后处理等行业细分,使得花农开始重视精细管理。

  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云南鲜花交易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花易宝”是昆明花易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花卉批发交易电商平台,该公司总经理赵永能介绍,“花易宝”自2017年上线运行以来,鲜花交易量累计约13亿枝、交易额近12亿元。

  交易方式的变革,也促进了物流的提速,鲜花从花田到消费者手中实现“次日达”。云南首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花卉进出口企业,其负责人付照田说,过去陆运鲜花出口到缅甸需4天,现在最快1天就能空运到当地市场,大大降低了鲜花损耗。

优选品种,鲜花绽放更绚丽


  在嵩明博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花蕙兰基地,负责人陆继再告诉记者说,基地最初用的是进口种苗,但在农业专家的实地指导下,国产苗已成为种植主体。基地年产约2万盆花,销往广东、上海等地,还出口越南。

  眼下,热销的年宵花高山杜鹃盆栽陆续上市。嵩明瑞枫花卉种植园负责人高建文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所长李绅崇带领团队,历经13年“苦熬”,选育出“黛玉”“粉精灵”等8个高山杜鹃新品种,今年首次上市,市场认可度非常高。

  近年来,云南不断加强花卉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大力支持品种引进、新品种选育等工作,自主培育的花卉新品种超400个,有“芯片”的“云花”绽放得更绚丽。

 
“新会陈皮”富民兴村
“新会陈皮”富民兴村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广州1月24日电(记者熊嘉艺)新年伊始,广东江门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片繁忙。陈皮车间里柑味清香,机器开足马力生产,一片片陈皮在流水线上被加工成陈皮茶、陈皮零食、陈皮饮料等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新会被称为“中国陈皮之乡”。记者在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观察到,新会陈皮将工业思维注入农业发展,通过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数字化赋能等方式不断拉动增长,使陈皮成了当地富民兴村的特色产业。

从“滞销果”变“致富果”


  冬日正值农闲,位于产业园旁天马村的柑园里,十几名村民流水线作业,将新鲜采摘的新会柑开皮、翻晒、烘干、装袋。当地的老柑农陈宇卓告诉记者,这一季新会柑行情不错,销售已经进入尾声。

  “作为新会陈皮的原材料,新会柑最早只以鲜果销售。”产业园负责人潘华金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新会曾兴起“种柑潮”,新会柑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4万亩,产量倍增带来的却是竞争加剧,新会柑滞销,柑皮更是无人问津。

  产业化发展为新会柑带来了新变化。2002年起,当地着力打造“新会陈皮”这一公用品牌,产业价值初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产业发展日渐兴旺。

  “产业园让新会陈皮不断打响名声。现在我们种的新会柑除了产业园企业收购,还有来自北京、东北等全国多地的顾客慕名购买,供不应求。”陈宇卓说。

  产业兴旺拉动农民增收,柑农们开上了“陈皮车”住进了“陈皮楼”,日子越过越红火。新会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品牌联盟”等利益共享模式,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带动三农直接收益超1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约2万元。

从“做陈皮”到“做产品”


  如何将一颗柑的价值充分发挥?

  在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新会柑的皮、肉、渣、汁、核分门别类走上流水线,被加工成丰富多样的产品。

  “发掘新会陈皮更多可能性,除了销售传统陈皮,我们还研发了陈皮凤凰卷、陈皮饼等多种新产品,很受市场欢迎。”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月明说。

  记者采访发现,“创新”与“科研”已经成为陈皮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产业园已与国内30多家科研院所、12家省级以上科研教育单位设立合作平台,建成1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8个陈皮相关研究院以及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产品创新持续注入动能。

  精深加工链条不断创新拓展,带动产业的价值提升。数据显示,产业园区内加工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50家上升至2022年的340家,目前产品已覆盖药、食、茶、健等100个品种,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由2016年的3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45亿元。

从“自己卖”到“智慧卖”


  “50分钟就卖了1.7万元!”李根源从事新会陈皮销售多年,首次尝试直播带货的他虽略显生疏,但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满意。“接下来我们会加大在直播上的投入,争取销售额再破新高。”

  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产业园里的“新潮流”。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新会陈皮+直播+电商”,将陈皮产品卖向全国。

  直播间不仅设在企业里,还设在柑园间。千里之外的客户能通过手机看到新会柑园里的实时采摘影像,通过扫描产品上的溯源码,还可以了解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

  潘华金介绍,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录入了超过9000户种植户和超过2000家陈皮经营者的信息,串联起农户、企业、消费者,实现全过程、全流程数字化,为品牌保护加上“安全锁”,也让消费者购买更放心。

 
特要有“品”
特要有“品”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乡村要振兴,发展特色产业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关键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乡村“土特产”要在“品”上下足功夫,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让本地“土特产”更好服务城乡、致富农民。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选准品种,打好“特色牌”。我国疆域辽阔,新疆吐鲁番的葡萄、黑龙江五常的大米、山东烟台的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孕育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物产品种。各地“跳出本地看本地”,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打造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同时科学把握差异性,坚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不盲目跟风。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适应需求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加快转变,需要质量更好、品质更优的农产品。2023年1月1日,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施行,通过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对农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久久为功擦亮品牌,拓宽致富路。近年来,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仍是发展瓶颈。通过加快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特色产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另一方面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管理,促进品牌营销,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

  让乡村特色产业更有“品”,离不开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进一步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要加强政策扶持引才育才,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围绕“品”字下功夫,因地制宜选准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外在品相、内在品质,以及品牌价值,更多特色鲜明、业态多样的乡村产业就会不断带动强农富农,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潘洁)新华社北京电

 
回乡的路
回乡的路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大年初二,我从长沙乘火车到衡阳老家。因为父亲在长沙工作,我从小过年就往返长沙衡阳两地,已经不记得以往春节多少次走过这段路了,但3年来,这是第一次。

  近乡情怯,却来不及更多感慨——小时候,长沙与衡阳之间,绿皮车晃晃悠悠要5个小时,现在,长沙南站到衡阳东站,高铁只需37分钟。我因为行李多,没去座位坐,就在过道站着,刷刷手机就到站了。

  更大的变化,是从衡阳市到乡下老家。这段路直线距离不到70公里,但在我的记忆中曾无比漫长:先从衡阳火车站乘公交车过湘江到衡阳汽车西站,坐车到衡阳县县城所在地西渡镇,再转车到檀山咀,然后步行1公里回到老家。以前西渡镇往乡下的客车下午4点就没有了,读初中时,我曾经有一次在周日下午从市里回家,错过最后一班车,翌日一早还要上课,只能独自步行十几公里回家,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夜幕四合,荒野无人,山与树均黑影幢幢,那种恐惧感让我甚至忘记了双腿的酸痛,于一个少年而言,这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如今这段路不再漫长。外甥开车来接我,全程走高速到家,先走衡(阳)邵(阳)高速,再转娄(底)衡(阳)高速,檀山咀出口下来,左转500米就到家。娄衡高速在2016年底通车,雄伟的高架大桥,就在我老家上空跃过。

  但我们遭遇了“甜蜜的烦恼”:高速公路上大堵车,放眼望去,多是“粤”字车牌,从10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到上百万元的豪车都有,其中不少是新能源车,可见沿途充电桩建设情况不错。衡阳县外出务工人口众多,且多在广东。这时一个同样回乡过年的朋友打电话来,说他没走高速,也堵车了,尤其是国道与省道交界处的将军荡,短短1公里的路,足足开了20分钟才通过。他感慨道:“毕竟很多人3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外甥建议,以后可直接坐高铁到西渡站,然后开车回家,更方便了。2018年底,怀邵衡铁路全线通车,衡阳县设西渡站,全县正式告别了不通火车的历史,从西渡到深圳,只需3个小时。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年前父亲去长沙的经历——从乡下老家到衡阳坐火车过于遥远,父亲有时会选择步行十几公里到湘桂线上的衡南县鸡笼街站搭火车,小时候,我会隐约听到远方的火车嘶鸣,那时又怎么会想到县城也有通火车的一天,而且是高铁……

  终于到老家了,大姐、姐夫放鞭炮欢迎我们回家,大家围拢一起烤树蔸火,暖意融融。屋外细雨绵绵,四面八方都是鞭炮声。这是南方农村特有的春节风味。大姐说,现在农村不只是春节才这么热闹,不少人从外地回乡创业,种茶树种烟叶搞农场种优质水稻的都有,搞非农产业的也有,县里有鼓励政策。她认为,“要想富,先修路”,路好走了,是这些人愿意回来的重要原因,老家盛产西瓜,“马路四通八达的,我们种的西瓜都好卖多了。”

  农村人气旺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加上政府积极引导,春节民俗也得到复苏,舞龙舞狮耍花灯唱花鼓戏,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快乐。大姐说,如果农村的医院和学校也好一点,农民的日子就更好了。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相信以后城乡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上坟祭祖,是湖南农村春节的重要仪式。村子后面是村民共同的坟山,湖南春节多雨,上坟祭祖与泥泞不堪曾经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今,通往坟山山顶的水泥路也修好了——村里一位企业家回乡出资30万元,村民每家集资数百元,共同修了这条路,车可直接开到山顶。

  我女儿在上海出生、长大,在先人的坟前,她非常认真地跟着我除草、默祷、鞠躬。希望这趟回乡之路,能够让她明白:亲人团聚,怀念祖先,这就是不管远近都要回家过年的意义。     (记者肖春飞)新华社长沙1月24日电

 
下沉资源 用心守护 春节基层疫情防控见闻
下沉资源 用心守护
春节基层疫情防控见闻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兔年春节是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首个长假。记者在多地基层采访了解到,各地统筹城乡医疗资源调度、织密基层“防护网”,广大医护工作者和防疫人员坚守一线,为群众平安健康过年倾情奉献。

夯实各项防控举措


  落实重点场所防疫举措、建立管理台账、不间断防疫知识宣传……为了让群众过上平安健康的新春佳节,多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行动。

  春节期间,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开展2023年开封民俗狂欢节活动,百场演出随心看,百场民俗闹新春,吸引众多游客参观。

  清明上河园景区工作人员邢潇月说,园区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做好公共设施消杀工作,并安排专人值守巡查,“在个人防护方面,进入公共场合戴口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大家都自觉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针对春节期间各地文化活动多、人员较为密集等情况,各地通过组建防疫专班、广播提醒、定期消毒等方式落实落细重点场所防疫工作。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冼太庙管理所所长张明志介绍,春节期间,该景区每日人流量约为2万至3万人次,其中有不少春节返乡人员和农村群众。“工作人员做好内外环境消毒,在入口设有佩戴口罩的温馨提示牌。”

  河南省西华县下力气摸清重点人群底数,建立12.5万名60岁以上老人、4408名留守儿童、2048名孕产妇、24019名残疾人、2230名独居孤寡老人、16.2万名外出务工人员动态管理台账,并建立感染者转运救治机制,确保应治尽治。

  重庆市巫山县按照“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原则设置发热门诊(诊室)42个,并在城区启用流动诊疗车(流动发热门诊)及发热诊疗站,方便春节期间居民就医。

关口前移到社区


  在广东省高州市镇江镇大郁村,曾感染新冠病毒的90岁村民邓伯伯春节前治愈出院,在家人陪伴下回到家中。能和子女们过个团圆年,老人倍感欣慰。儿子邓连金说,医院已为老人备齐居家康复所需的药品,附近的石鼓镇中心卫生院距离家里也只有10分钟车程,父亲恢复健康有保障,这个年全家人都过得安心。

  记者采访了解到,春节前多地通过驻点诊疗、远程会诊等方式,加强对基层治疗的指导,同时备好应急设备和药品,把保健康、防重症的关口前移。

  在河南省西华县田口乡小王村,记者看到村卫生所上下两层,一层是诊疗区,二层是生活区。一层诊疗区,诊疗室、宣教室、观察室等七个房间被打扫得干净整洁,远程诊疗系统实时在线等待呼叫,药房里退烧止咳常用药品准备充足。

  重庆市明确要求协同做好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坚持“关口前移”,加强对“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重点人群的关爱服务。

  重庆市巫山县的家庭医生团队、村医生,上门对之前重点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估,并对相对严重的人员做好更加密切观察。巫山县官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燎说:“春节期间我们有一半以上的医务人员在岗,医院始终保持有急救团队,发热诊室24小时候诊。”

  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为满足居民就医需求,及时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卫健部门组建了245支家庭巡诊小分队,覆盖县内全部230个行政村和15个社区。小分队成员由乡镇或社区包联干部、村或社区干部、基层医务人员组成,开展入户随访服务。

乡村诊所、卫生院“不打烊”


  “今年春节明显感到人气和热闹气儿又回来了。”河南省西华县田口乡小王村村医田全彬、盛爱荣夫妇说,“假期回来的人多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多通风,这些防疫常识绝大多数村民都已经熟知。希望大家都能防护好自己,度过一个健康年。”

  田全彬、盛爱荣夫妇已经在这里生活工作27个年头。这个乡村卫生所守护着2800余名村民的健康。春节前,卫生室和村委会已经摸排了村里重点人群的情况。

  记者走访了解到,多地村里诊所和乡镇中心卫生院春节假期“不打烊”,他们通过微信群、大喇叭向村民宣传防疫知识,同时走村入户送医送药。

  “这里面有退热止痛、止咳平喘的药,还有一些口罩和抗原检测试剂,如果您的身体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联系医院。”重庆市巫山县官渡镇中心卫生院医生颜达鑫节前来到杨林村村民颜显俊家中,给这位75岁的老人送来了防疫爱心“健康包”,接着他仔细地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血氧。据了解,重庆市巫山县分期分批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赠送“健康包”,依托社区网格员、村社干部入户发放,累计发放“健康包”10万余份。

  跟随田口乡卫生院院长李永安走进药房,这里,常用的退烧止咳药储备了3周的用量。“春节前的十多天,发热门诊就诊量已经下降到每天两三个人。”李永安说,春节期间,他们主要做好医院值守,并加强跟下辖17个村卫生室、30名村医的沟通联系,发现病例后,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及时就诊救治,如有需要还可以联系市、县医院组织远程会诊,或按分级诊疗机制转诊。

  “村诊所、乡卫生院是农村防疫的第一道关口,通过提前整合县、乡、村医疗资源,发挥联动作用,为农村构筑起坚固的防疫屏障。”李永安说。

     (记者刘媛媛、徐弘毅、韩朝阳、赵佳乐)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

 
“利是”封上的百家姓
“利是”封上的百家姓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香港1月23日电(记者谢妞、张雅诗)从“赵钱孙李”到“司徒”“欧阳”——在香港,人们可以买到专属自己姓氏的“利是”封。

  “恭喜发财!利是逗来!”在香港,“利是”即压岁钱,又称“利事”或“利市”,取其大吉大利、好运到来之意。

  派利是,主要是长辈和已婚人士对晚辈、孩童等的心意表达。不管里头“内容”如何,用来装压岁钱的利是封,自带几分新岁喜气。

  有生肖套印,有新年祝福;包装或鲜红熠熠,或金光灿灿……在众多款式中,一些利是封的封套上只印有姓氏。

  铜锣湾罗素街一家店铺里,不到30平方米的面积,华夏百家汇聚一堂。从以前被称为“喜帖街”的湾仔利东街,到如今寸土寸金的商圈核心地带,百家姓利是封始终是店里的畅销款。

  这种利是封突出姓氏,尽显个人风格。其最常见的封面是烫金设计,各种姓氏以楷体展示,材质一般采用梨纹纸或布纹纸,没有复杂图案和累赘修饰,更易让人分辨。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它也逐渐采用镭射雕刻和浮雕等设计,样式更加丰富,简单却不失精彩。

  销售利是封超过20年的店铺老板吴女士有很多熟客,他们不仅来自香港本地,还有为数不少的海外华人。

  “每年有大批来自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地的海外华人特地到香港购买印有姓氏的利是封。”吴女士说,“有的海外华人可能不认得中文,但可以将拼音说出来,我就按照他们提供的拼音寻找对应的姓氏利是封。”

  “他们拿到后都很开心,这就是人们对中华传统的认同。”她说。

  事实上,只有一个手掌般大小的利是封,不仅包裹着寓意平安的压岁钱、寄放了对亲友的真挚祝福,它还见证了香港社会变迁中浓缩的中华文化。

  香港历史博物馆名誉顾问郑宝鸿收藏了不同年代的利是封。在其位于上环的店铺里,这些利是封在展示柜上一一陈列。在他看来,每个年代的利是封都是极为宝贵的回忆。

  “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当时父母给我的利是很简单,只是用一张红纸包住一两枚铜钱,在除夕夜里放到我的枕头下。”郑宝鸿说,随着年月流逝,利是封的设计和包裹其中的钱币都在不断变化。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香港,印刷业不断发展,每年年底都会有工厂印刷利是封,上面大多印有各种美好寓意的图案。郑宝鸿拿出一个生产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利是封介绍说,红底、金色竹子、“竹报平安”字样是其主要特点。

  “上世纪六十年代,利是封迎来比较关键性的变化,封面上增添了彩色图案,很多知名公司开始用利是封作宣传。”郑宝鸿说,百家姓利是封也是在这时流行起来。

  郑宝鸿记得,他十多岁时,曾收到一位张姓商人长辈的利是,利是封上印有“张”的字样,里面装着一张50港元的纸币,这在当时是一封大利是。

  “大家都很喜欢印有姓氏的利是封,因为派利是时可以让对方记住自己的心意。”郑宝鸿说,当时正值香港经济起飞,做生意的人出手特别阔绰,印上姓氏的利是封也可当作一张名片。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塑胶工业蓬勃发展,塑胶利是封也应运而生。除了传统的长方形利是封,还有圆形的小型利是封专门用来装硬币。

  尽管随着电子支付在香港越来越普及,多家银行也纷纷推出“电子利是”,然而人们似乎更喜欢以传统方式向亲友送上节日祝贺。春节前夕,大批香港市民于银行门外排队等换新钞票,就是显见的证明。

  “亲手派利是不仅是派送,更重要的是传递祝福和心意。”郑宝鸿说。

  吴女士赞同这个说法。她更觉得,卖利是封也是一项充满人情味的工作。“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收到利是,那种兴奋和快乐是无法替代的。现在我也希望通过精致的利是封,让顾客记住这些美好的时刻。”她说。

  “老板,有没有适合新婚人士用的利是封呀?”刚刚新婚的张小姐,经过吴女士的推荐后,选中了写有“张”字的利是封。

  “小时候父母就给我带有姓氏的利是封,现在我也可以派利是了,希望能将这项中华传统延续下去,这可是一笔文化财富。”张小姐笑言。

 
“三只兔子三只耳”:丝路文化融汇的见证
“三只兔子三只耳”:丝路文化融汇的见证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兰州1月23日电(记者张玉洁)一只兔子两只耳,三只兔子几只耳?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给出另类答案: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形成了“三兔共耳”的独特造型,乍一看就是,三只兔子三只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有吉祥、完整、无限的寓意。三阳开泰、三生万物、三生有幸等词语为人熟知,三兽纹、三雁纹、三鱼共首纹等纹样广泛出现在秦汉时期的漆器、瓦当,甚至更早的彩陶中。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赵燕林介绍,莫高窟出现“三兔共耳”图案的洞窟达20个。隋开皇四年开凿的第302窟中,第一次出现了“三兔共耳”,最晚出现这一图案的洞窟是五代的第99窟。

  洞窟顶部的藻井是“三兔共耳”最常出现的位置。赵燕林说,藻井是指宫殿、寺庙、石窟等室内中心的天花板,常常绘有莲、藻等水生植物。由于木建筑易起火,古人便在建筑顶部开“井”,希冀免受火灾侵扰。

  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藻井,可谓典范之作。该洞窟开凿于隋代中晚期。双层八瓣莲花中,三只兔子奋力追逐、耳朵竖立。莲花外侧,飞天裙带飘飘、翱翔天宇。缤纷色彩与生动造型,让静态画面跃动了起来。

  “‘三兔共耳’通过对相同部分的叠加,创造出了新的图案。”赵燕林说,兔子繁殖力强,寓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兔子是月神的化身,古人常将月亮比作水,因此在藻井处绘制兔子,有“以水克火”之意。

  更有趣的是,三只兔子蹦蹦跳跳地开启了一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神奇之旅”:阿富汗的金属盘、蒙古的铜币、埃及的陶瓷、德国的教堂钟表、英国的瓷砖画……上面都有它们的身影。

  “三兔共耳”起源何处?对此,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图案来自古希腊,也有人认为其源头是犍陀罗地区。但主流观点仍认为,最早出现“三兔共耳”的地方是敦煌莫高窟。

  “梳理已有材料可以发现,‘三兔共耳’图案有‘东早西晚’的时空特点。最早的图案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9至11世纪前后沿丝绸之路出现在中亚、西亚地区,13至16世纪传播至埃及和欧洲各国。这条传播脉络应当是清晰合理的。”赵燕林说。

  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图案的传播互动不止于此。波斯萨珊王朝流行的“连珠纹”、自西域而来的“葡萄纹”等,常常出现在敦煌壁画的边饰中。“卷草纹”的传播与演变,也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图案符号是观察丝绸之路文化交汇融通的一个视角,同一类型的图案符号往往出现在丝路沿线相近时代的不同文化遗迹中。整理研究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图案符号,对探寻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传播史具有重要意义。”赵燕林说。

 
这里有只“方”兔子:300多年前的“简笔画”
这里有只“方”兔子:300多年前的“简笔画”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南昌1月24日电(记者袁慧晶)兔子常给人们圆润可爱的印象,但你见过“方”兔子吗?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的《个山杂画册》中就有一只,寥寥几笔,像极了儿童简笔画,兔子的轮廓和眼睛都是方的。

  “《个山杂画册》为九开册页,水墨纸本,笔墨凝练淳朴,造型生动夸张,其中‘方’兔子最为奇特。题识表明,朱耷的创作时间为康熙甲子年(1684年)。”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介绍,这是目前所知的首次出现“八大山人”钤印的作品,2008年曾创下西泠印社当时的最高拍卖纪录。

  这只兔子呈蹲前拱后状,以单线勾出,方笔折转,眼睛颇为传神,也变形略呈方形;两耳作一粗一细对比,自然而灵动;尾部只用浓墨一抹而成,饱满而生动。“此时运用的‘方笔’意味着朱耷花鸟画造型风格的蜕变。”童衍方认为,这为其成熟期的运笔变形以及对某些空间的夸张奠定了基础。

  朱耷是明朝皇室后裔,擅画山水、花鸟、竹木,晚年用“八大山人”号直到去世。他经历坎坷,一度遁入空门,被后世称为“清初四高僧”之一。学界普遍认为,朱耷为了不被清政府迫害,才以佯疯装癫的方式完成了还俗,该画册就是他还俗后创作。

  长期研究“八大山人”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萧鸿鸣说,结合史料记载和画册题识可知,画册是朱耷参加雅集所作,赠送给友人的。“当时59岁的朱耷作为前朝遗民,出售书画成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他也想娶妻生子,正拜托朋友四处帮他说媒,这本画册正是作为说媒的酬谢。”

  该画题识为“下第有刘蕡,捉月无供奉。欲把问西飞,鹦鹉秦州陇。个山”,钤印为“八大山人”。“明代花鸟杂画善用隐喻,朱耷在这里学习苏轼‘把酒问青天’、李白‘把酒问月’,画兔喻月,追问友人何时能再给自己介绍姻缘。前两句用典‘刘蕡’,借刘蕡因落第而无俸禄戏谑自己娶妻未能成功,后半句用典《禽经》中的‘鹦鹉摩背而喑’,暗指友人在做媒一事上像鹦鹉一样没有明确的反馈。”萧鸿鸣说,该册中的鸟、鱼、花等画页中题识均有类似的隐喻。

  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说,70岁以后的朱耷用笔渐渐圆融内敛,直至其艺术生涯的巅峰。在此之前的这一阶段,朱耷的花鸟画和书法多用“方笔”,因其刚“癫狂”还俗,处于艺术创作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可以注意到,画中题识书法也是大开大合,字形大小错综,这也是朱耷创作逐渐走向成熟期的标志。65岁至70岁,朱耷的风格基本稳定下来,愈发随意和“老辣”。

 
寓意“玉兔变真龙”:全国独一无二的谥宝
寓意“玉兔变真龙”:全国独一无二的谥宝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成都1月24日电(记者童芳)温顺的兔子如何与威猛霸气的龙联系在一起?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地上皇陵、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墓就出土了这样一只威风凛凛的“兔子”。这是一件兔首龙身的谥宝,为王建随葬品,寓意“玉兔变真龙”。

  这件文物收藏于四川博物院。据四川博物院文博副研究馆员殷红介绍,“谥宝”是仿照死者生前所用的玺印而制,即将谥号刻于预制的玺印上,葬于墓中,以表示其死后所得称号。在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冯汉骥的主持发掘下,这件兔首龙身谥宝1942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王建墓。

  根据冯汉骥先生撰写的《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兔首龙身谥宝质地为纯洁温润的白玉,但表面已全部风化。兔首龙身钮雕,身腹均刻麟甲,其上原有贴金,嘴巴和腹部涂朱,尾部卷于右侧,侧面四周印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印面阴刻:“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十四字,字体流畅匀称,出土时篆刻均贴金。

  古代皇帝的印玺,从来以龙为钮,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这件兔首龙身谥宝在全国独一无二。之所以如此特殊,与王建生前经历密不可分。他本人属兔,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出身寒微,青年投军,经过几十年南征北战,终于在他60岁这年登基称帝,而那一年恰好也是兔年。宋代笔记小说中记载,王建称帝之前,派人在民间传播“兔子上金床”的歌谣,为自己后来称帝赋予了“天命神授”的色彩。

  王建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在他统治期间,任贤用能,减轻赋税,人民休养生息,蜀地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这件文物出土后不久,在1943年元旦对公众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公开展出。20世纪80年代曾出国展览。2017年回成都永陵博物馆展出,堪称“国宝省亲”。

  据了解,今年是兔年,在四川博物院春节期间举办的新春文物展上,公众将再睹这件兔首龙身谥宝“真容”。

 
与“国宝”一起过大年
与“国宝”一起过大年

( 2023-01-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新华社济南1月24日电(记者吴书光、袁敏)今年春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与同事轮流值守,与“国宝”朱鹮一起过了个别样新年。

  下午三点,王安东照例出发饲喂朱鹮。塑料桶里装着朱鹮的日常伙食——新鲜泥鳅,还备了春节“加餐”面包虫犒劳这些黄河口的“新住户”。

  王安东介绍,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宝石”“鸟中大熊猫”之称,被民间视为吉祥的象征。1981年全球仅在陕西汉中发现7只朱鹮,如今其全球数量恢复到9000余只,其中陕西境内7000多只。

  2022年,保护区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商定引入朱鹮种源,在黄河口湿地开展野化放归科学研究;12月13日,20只朱鹮在王安东的一路护送下,从1300公里外的陕西汉中来到山东东营,与从北戴河朱鹮繁育基地来的10只朱鹮一起在黄河口安了家。

  谈话间,记者随王安东来到了朱鹮的“宿舍”——面积达3300平方米、形似蒙古包的野化适应笼。见有人来,朱鹮扇动边缘略带橘红色的翅膀,在笼舍上空盘旋许久,确认安全后才驻足享用美食。

  据悉,朱鹮较为警觉,目前仍处在新家适应期。为此,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笼内设置盐沼、芦苇、灌木等,还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每日定时换水,水中加入电解多维、葡萄糖,帮助朱鹮补充体能。

  春节假期,黄河三角洲迎来“小寒潮”,黄河口河道一眼望去满是冰凌。王安东他们早早在笼内铺设恒温板,保证水不结冰;周边立起遮风网,能抵御10级大风。此外,笼内设置10个摄像头,24小时密切观察朱鹮的情况。

  在保护区悉心呵护下,朱鹮目前适应良好。不一会儿,满满两大桶泥鳅、面包虫所剩无几。“水足饭饱”的朱鹮并排立于横梁上,互相梳理光洁整齐的橘红色羽毛。

  王安东笑着告诉记者,如果顺利,2月中下旬,这里有望迎来第一批“朱鹮宝宝”。作为“十四五”期间开展野化放归的15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之一,朱鹮预计今年春季在黄河口放飞。

  饲喂完朱鹮,一行人踏上归程。金色余晖下,芦苇一望无垠。

  王安东介绍,保护区有野化放飞朱鹮的独特价值和优势。黄河三角洲位于河海交汇处,拥有完整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在这里开展研究将为朱鹮种群在淡水和海水混合流域适应生存提供经验。

  近年来,保护区投资13.7亿元先后实施17个湿地修复工程,开展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原生植物保育、海洋生态修复,为鸟类打造理想家园。

  如今,这里成了“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每年吸引着数百万只鸟儿来此越冬繁衍。2022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这里繁殖152巢、470只幼鸟。往年仅能观测到不足百只的丹顶鹤,也观测到330余只,往年少见的花脸鸭更是达到4.5万只。

  “正因如此,我们相信这里也会成为朱鹮的乐园。”王安东告诉记者。说话间,一对丹顶鹤从空中飞过。远处,大雁的“咕咕”声、野鸭的“嘎嘎”声、灰鹤的“欧欧”声此起彼伏,那是晚风传来的生态之歌。

 
靠山还吃山,换了新吃法 山东淄博东崖村吃上“生态饭”   新华社济南1月24日电(记者邵琨)听说昔日的荒山穷村吃上了“生态饭”,合作社社员还领到了分红,记者春节前去一探究竟。大年初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的南山上雪花纷纷,东崖村披上了银装,村民家门前的灯笼、春联、福字红得格外鲜艳。
  一阵风吹过,桑葚树上的雪扑簌簌落下。金山镇东崖村村支书孙成富说:“这些桑葚树可是村里的宝贝,对村里这些年的发展功不可没。春节前,村里人一起把病枝、枯枝、交叉枝修剪了,今年结的果实肯定又大又甜。”
  东崖村地处临淄区东部金山镇的山上,曾经是一个穷村。山上交通不便,地块小不利于耕种,粮食产量低。多年来,村民生存的大山并没有让村民富起来。
  2014年,孙成富邀请农业专家进村,土壤测试显示这里适合种植桑葚。对于山区村的集体增收来讲,试错成本很高。孙成富决定自己先出资试种桑葚,次年就获得成功。此后,桑葚园规模不断扩大,到2017年种植规模已达260亩,种有各类桑葚万余棵。
  孙成富指着一片山说:“别看现在比较荒,等到春天,梨花、苹果花、海棠花陆续都开了。从清明一直到五一假期,山上特别漂亮。五一假期后,山上就开始有果实了,村里的人气也旺了。”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村里旅游,东崖村从2017年开始举办桑葚节。东崖桑葚节已成为当地的热门乡村游项目,吸引了淄博市内及潍坊等周边地市的游客前来。
  金山镇党委委员郭雯介绍,桑葚节不仅为东崖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东张、边河等村的农家乐、民宿等发展。每年五六月份,周边村的20余家农家乐几乎天天爆满。
  “每到周末,很多来赏花采摘、吃烤羊的人,早早预订完我们的房间。”孙成富说。
  依托山区的生态优势,金山镇实现以特色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覆盖,“边河味道”特色农产品品牌已小有名气。
  在东崖村,成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墙上挂着许多荣誉证书,有省、市、区等各级颁发的优秀农村合作社牌匾等。桑葚、蜜薯、粉皮等地方土特产,通过合作社销往全国各地,一些产品供不应求。
  山还是那座山,过去是土坷垃里刨食,现在东崖村吃上“生态饭”,村集体年收入近19万元。
  东崖村的产业发展、地理位置和良好生态吸引了专业的投资、设计、运营机构的目光。目前,已经有两家投资商的技术团队多次来村测量和勘察,只等进一步洽谈磋商后启动田园综合体建设。
  孙成富说:“那时候,你再来看看,村子发展会更好。”
川南农业重镇的“抱团取暖”产业经   据新华社成都1月24日电(记者刘坤)“同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新春佳节,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方洞镇党委书记、喻寺优质粮油种养循环片区党工委委员周波总结着过去一年产业发展的“秘诀”。
  位于四川南部的泸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是泸州酿酒高粱的主要原料产地,全县高粱种植面积达13万亩,方洞镇位于核心产区。
  “我们方洞镇高粱种植面积1.5万亩,周边两个镇也都种,3个镇种植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前各自为政,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周波说。
  2022年初,泸州市实施党建引领县域片区高质量发展,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等,在全市划分乡镇级片区36个。
  方洞镇与周边两个乡镇成立了喻寺优质粮油种养循环片区,设立片区党工委,解决了“谁来统筹、如何运行、怎么发展”等问题。
  在喻寺优质粮油种养循环片区党工委的统筹下,种子、技术、销售有了统一标准,这样一来,粮食产量和质量上去了,收购商的成本下去了。
  “过去希望收购商先到我们这儿来收,怕后面价格下降。现在不同了,我们有统一的订单,统一的售价。”方洞镇陈田村农户李高平说。
  2022年,喻寺优质粮油种养循环片区高粱收购价每斤涨了1毛钱,增收近400万元。
  不仅如此,泸县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片区高质量发展向村一级延伸,以党建引领整镇推进集体经济发展。
  “以方洞镇为例,将全镇12个村,按照粮油、水产、花椒、农文旅四大产业又划分了3个片区。”泸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蒋昌灵说。
  方洞镇以薛湾村为中心村,与庆丰村、董湾村成立了薛湾片区,设立了村级片区党委,以特色水产养殖为发展方向。
  “四川豪记水产有限公司看好我们这里的气候和水质,但水塘面积达不到发展规划。片区成立,大家思维打开了,有了‘抱团取暖’的意识,我们村出700亩,邻村出200亩,这事就办成了,每年为我们村集体经济贡献超过10万元。”薛湾村党总支书记、薛湾片区党委副书记刘安华说。
  泸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丛伟介绍,不改变既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新设机构、不增加编制是前提,设立功能型党组织,就是要引导公共资源精准投放和市场要素充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片区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活。
广东新兴:“屋场夜话”共话和美乡村新图景   新华社广州1月24日电(记者杨淑馨)“通知!通知!今晚七点在村文化室开展‘屋场夜话’活动,邀请大家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共同商议下咱们悦塘村的发展。”广东省新兴县太平镇悦塘村村支书伍剑平洪亮的声音在“村村响”大喇叭中传了出来。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新兴县多次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临近春节,悦塘村于1月19日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文明实践活动,继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共谋乡村振兴发展。
  晚上六点刚过,村民们早早来到文化室。这里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稿,只有一圈红胶凳。悦塘村的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与群众围坐一起。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伍剑平一边引用报告原文,一边穿插着问答鼓励村民发言,“谁先抢答一下,党的二十大是什么时候召开的?”气氛一下变得热烈起来。
  “大家心中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怎样的?”“对于咱们村子的发展大家有什么建议?”你一言我一语,村民们纷纷道出自己的想法。
  作为土生土长的悦塘村人,46岁的村民伍卓辉感叹,以前村里环境较差,村道也是土路,文化设施少,在这几年,村里环境发生了大变化。据了解,这个古村落在2014年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底化,村中建有13个垃圾收集点和4个污水处理池,太阳能路灯也照亮了村民的回家路。初心广场、荔园书趣、悦心湖等一批文化景点让村民有了休闲去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进村游玩和写生。
  “我们作为村子的主人,要更加爱护环境,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和沟渠河道的杂物,一起守护这越来越好的环境。”伍卓辉有感而发。
  “我觉得,大家的事大家干,得把咱村老百姓主动性都调动起来,继续推进咱村的绿化、美化工程。比如通过村规民约、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办法,让大家更积极地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悦塘村民委员会委员陈少波说。
  “伍支书,咱们村有什么发展新规划吗?”外出务工的伍树才问。过春节回家的他看到村子新面貌,不禁开始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伍剑平立即回答道:“未来三年,我们要努力把悦塘村建设成为‘书香、古韵、和善、生态’的宜居宜业和美家园。依托古村落的特色,保护好明清古建筑群,对破损处进行修缮。同时,我们要盘活流转土地,以‘党组织+公司+现代养殖小区’模式推动与温氏公司合作的养殖小区建设,这预计每年可带给我们村集体收益100万元,还能带动村民创业就业。”
  听到这里,在座的其他干部群众一起鼓起掌来。
  村民伍桂雄高兴地说:“今晚的学习宣讲很接地气,特别有参与感。我对我们村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屋场夜话”结束时,已经过去了两个半小时。月光皎洁,村后有山,眼前是水,和美乡村图景正似画卷展开。
“中国东极”新春鱼市见闻   新华社哈尔滨电(记者闫睿)零下30℃左右的低温呵气成霜,半人多高的大鱼插在冰桶里,各色江鱼层层排列,叫卖声此起彼伏,场面蔚为壮观。
  这里是“中国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因地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处,素有“中国淡水鱼之都”美誉。抚远原名“伊力噶”,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绿色无污染的水域环境为冷水鱼类在此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盛产“三花、五罗、十八子”等21科105种鱼类,是中国鲟鳇鱼之乡、大马哈鱼之乡。
  当地鱼市早期自发形成。近年来,当地顺势而为,就地升级改造建起“东极鱼市”,是全国淡水鱼品种最多的鱼品交易市场。
  走进小张鱼行,电脑上不断蹦出的“嘀嘀”下单声、撕扯胶带的快递打包声交织,好似交响曲。老板张云浩刚刚接单顾客从网上订购的100条乌苏里江大白鱼。
  “不少都是回头客,忙‘开锅’了!直播都没时间整了。”老板娘郭春艳快人快语,干起活来板正麻利。说着,她从鱼筐捡出一条塑封好的冷鲜鱼,放进专用打包箱,箱四周紧缠胶带,最外层再套上编织袋,打包好一条鱼平均用三四分钟。
  “从元旦到春节这段时间,每天发货量很大。一天得发出上百单,远的卖到广州、海南等地。”张云浩说。
  “我们祖辈就是靠打鱼为生,到了我们这一代开始销鱼,把产业链又延长了。”夫妻俩为了更好兼顾事业,忙时干脆就吃住在鱼行,“我们起早贪黑多,这样方便一些。早晨大概四五点钟就起来了,晚上可能要忙到八九点钟。”
  过了下午1点,张云浩两口子才有时间吃上午饭。“之前买了1万多块钱的快递箱,这都不够,还得再去快递点买些。编织袋子也还得再取几百个。”午餐时间,他们合计着下一步的安排。
  百余米长的“东极鱼市”一条街两侧,加起来有近百个商户。尽管室外已经滴水成冰,但鱼行的伙计们忙得头上冒热气。快递员开着小车,奔波于各家鱼行收取打包好的鱼,送至祖国四面八方,为节日餐桌增添一道美味佳肴。
  已成为“游客打卡地”的“东极鱼市”日线上销售额达30万元以上,带动起抚远市的鱼经济。“我们在保护中发展,不断深挖渔业潜力,做大渔业品牌,通过开展冬捕节等活动,全力打造‘冬季到东极吃冷水鱼’IP。”佳木斯市委常委、抚远市委书记何大海说。
  注重在生态保护和谋求高质量发展中寻找平衡的抚远,不断加大渔业资源涵养力度,把繁育鱼与扩大鱼品深加工相结合,延长产业链。从“伊力噶”到抚远市,这座“鱼都”,正走出“因鱼而生,因渔而兴,因生态而发展”的新路。
高原古城夜,市集灯火煌 拉萨夜经济观察   新华社拉萨1月24日电(记者刘洲鹏、周荻潇)夜幕降临,拉萨西郊的天海夜市亮起华灯,食客们陆续进入烧烤区内,各家店铺如往常一样在烤架上摆好肉串,飘香的烟雾让晚间的夜市光影朦胧。
  “我的烧烤店开业20多年,天海夜市现在热闹依旧,去年底复工之后,寻香而来的食客越来越多,现在店里常常座无虚席,一晚上的营业额超过两万元。”一家烧烤店经理叶少回忆,“跨年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最迟的吃到了凌晨4点。这里的夜晚很热闹。”
  店里的客人有的正大快朵颐,有的吹着口哨,有的则唱着歌,整个夜市充满欢声笑语。
  古城拉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入夜的拉萨,灯光璀璨,丰富多彩的夜生活让这座古城成为高原“不夜城”。
  2020年、2021年,拉萨城关万达广场、柳梧万达广场相继开业。新商圈建起,古城夜晚闪烁的霓虹灯更添光亮,现代与传统的人文景观和谐共存。
  新年到来,拉萨城关万达广场商圈的楼宇外墙贴上了迎接2023年的喜联,挂上了灯笼等装饰品,喜庆氛围浓厚。
  42岁的德吉是拉萨市本地人,她和女儿一起到万达广场逛街购物。
  有时,德吉也会深夜来此观看夜场电影。“凌晨一两点电影放映结束后,商圈旁的金街还亮着灯,我常逛排档、吃小吃、射气球……”德吉说,“一路沿着步行街回家去,让一天的压力得到释放。”
  在柳梧万达影城兼职的四郎江措说,两个万达影城的夜场电影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周末时,许多情侣会一起来观影,一场有二三十人。
  西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西藏自治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2165亿元,增长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左右和10%左右。
  夜里的大昭寺金光闪耀,鎏金的宝幢华彩绚丽。八廓街周围的古城区行人悠闲行走,街道两边是卖藏装、藏饰或年货的老店,人们进店把玩观赏,有的正讨价还价,好不热闹。
  藏饰店里挂满了藏族元素的包包首饰,许多顾客爱不释手。38岁的店长桑杰从业10多年了,他说:“往年冬天都会把店租出去,今年冬游西藏已经开启,我决定自己看店,希望能把更多带有藏族元素的商品卖出去。”
  西藏自2023年1月1日起至3月15日实施第五轮“冬游西藏”市场促进奖励(补助)优惠政策,在此期间,游客享受多项优惠,包括布达拉宫在内的很多景区将免费向游客开放。
  40岁的加拉是一家藏装店的老板,14岁时就在江孜学习制作手工藏装。随着春节到来,买藏装的人越来越多。加拉整理着精致的手工藏装说:“好的手工的羊绒藏衣能卖到4000多元,大家都会提前买好新衣,在过年时穿。”
  市民白次从加拉的店里满意地出来,他是从江孜来拉萨打工的,买好新的藏装,今年要在拉萨过年。
  在酒吧、朗玛厅(休闲娱乐场所)集中的八廓商城,上海大学大三学生王蕾青被本地的学妹白珍领着逛街,她来到拉萨已经3天,这是她第一次夜间出门。
  “晚上的布达拉宫灯火辉煌,在八廓商城走着,能听到朗玛厅里头热情的藏歌,古城的夜晚别有一番风味。”王蕾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