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财经

04版:新华影像

05版:新华深读

06版:新华关注·各地

07版:新华关注·文化

08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努力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2500万申城干部群众以实干笃行迎接党的二十大—— 上海:奋楫争先立潮头
 努力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2500万申城干部群众以实干笃行迎接党的二十大——
上海:奋楫争先立潮头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上海9月18日电(记者姜微、何欣荣、杨有宗)浦江两岸流光溢彩,东海之滨千帆竞发。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上海2500万干部群众干劲昂扬,在重大任务中勇挑重担,在改革创新的一线比学赶超,努力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

  黄浦江畔的中国船舶馆,近日举行了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展。

  2021年12月,中国船舶集团总部迁驻上海,目前主要造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位。“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作出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安排。作为央企,我们将深入推进在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上海建设船海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孙伟说。

  包括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内,近年来诸多国家战略在上海落地。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运行三周年,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新片区的规上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未来临港还要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盼望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给新片区的高水平开放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上海西端,沪苏浙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同样呈现出生气蓬勃的发展势头。

  在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工地现场,中建三局项目经理杨威告诉记者,他们承建的一个组团最近率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他说:“这表明示范区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迎接党的二十大,我们示范区开发者也要锚定奋进‘新目标’,鼓足劲头干出实效。”

  今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推出了15项制度新成果,让人才、资金等要素在省际间更加畅通流动。“下一步,我们要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推动更多跨域合作,用实际行动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今年1到7月上海全市货物进出口、实到外资实现正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2%,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        

  再过不到50天,第五届进博会将在上海如期召开。目前,进博会企业商业展招展工作已经完成,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80家。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会议中心副总经理王旭宏自今年六月开始,就和会议中心的同事们进入了“冲刺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见证了中外来宾共襄贸易盛举、共享美好未来。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这激励我们拿出最好的状态,服务好第五届进博会这一场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王旭宏说。

  位于浦东张江科学城的张江科学会堂,9月刚启用就迎来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未来,这里还将面向全球前沿科创力量,搭建交流、交锋、交汇的平台,成为浦东乃至上海的科创新地标。

  2018年11月,面对张江科学城的科技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如今,在张江科学城这片沃土上,先后“长出”了约2.3万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00余家。包括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在内,登陆科创板的张江企业数量超过30家,位居全国前列。

  “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使命。迎接党的二十大,我们要进一步彰显引领区的速度、拿出引领区的作为。”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说。

  经济发展的活力要强,城市治理的“底盘”要稳。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宣告收官、黄浦江和苏州河公共岸线贯通开放……愈加幸福的生活,让上海干部群众对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更加期待。

  最近,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新福康里居民区内,又一幢居民楼的加装电梯工程正进入收尾阶段,将帮助不少老龄居民解决出行困难。

  “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多方协同,我们想方设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条件、造福居民。” 新福康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魏瑛刚刚参加了上海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会议。她说:“我们热切期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也一定会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在社区里,持续推进社区微更新、养老等一项项民心工程,让社区居民生活更安心、更舒心!”

 
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钟华论


  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专题引人注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一)


  7月中旬,2022年中国经济半年“成绩单”公布。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二季度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实现正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今年以来,疫情延宕反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趋艰巨繁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勠力同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来之不易的扎实成绩,充分证明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统筹发展和安全写下了生动的实践注解。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统筹发展和安全,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风云变幻的发展环境中更好地把握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民族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科学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将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此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个坚持”的要求,其中一点就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从13个方面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维护国家安全。10年来,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0万亿元量级跃至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GDP从6300美元升至超过1.2万美元,形成超过4亿人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从提出“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到部署“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再到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发展和安全辩证统一关系,让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启示我们,既办好保证国家安全这个“头等大事”,又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筑牢治国安邦的根基、增强攻坚克难的底气,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二)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乏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发展和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以可持续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安全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是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长远之策。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把国家安全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要实践要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新征程上,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方能以改革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和历史主动。

(三)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群众安全感由87.55%上升至98.62%;我国长期处于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国家行列……“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引发广泛共鸣。

  期盼“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瞩望“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祈愿“风调雨顺民安业”……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谋发展、保安全,始终是人心所向、人民福祉所在。发展为了谁,安全为了谁,往往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番话掷地有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在“2022·北京人权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在抗疫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权。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印在武夷山九曲溪畔朱熹园内一面墙上的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贯穿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新时代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党。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好,是共产党人的共同心愿。”在辽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饱含深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为民宗旨。回望百年奋斗路,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新征程上,抓好发展、确保安全,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胸怀“国之大者”,点亮“万家灯火”,确保“万家平安”,更加富足安泰的美好生活正在14亿多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变成现实……

(四)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强调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把握大势、着眼长远,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形势怎么看?发展怎么办?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长远之策。

  这是应对时代发展大势的战略抉择。当今世界,“黑天鹅”乱飞,“灰犀牛”频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传统国际循环弱化。相比以前,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只有立足自身,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才能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姿态开创未来。

  这是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主动作为。历史经验表明,凡是能够成功实现经济崛起的大国,无一不是本国经济体内聚力释放能量的结果。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打通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确保经济体系健康畅通,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有效回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是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安全的战略谋划,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新征程上,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停步,维护高水平安全不放松,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我们就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境界。

(五)


  14739万吨!今年全国夏粮再获丰收,托稳了经济底盘,为中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从粮食安全到能源安全,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一个百年大党深沉的历史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于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一路走来,我们党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讲“准备吃亏”时就一口气列了17条困难,强调在看到光明的同时,更要准备迎接困难,“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1988年,在谈到改革与风险时,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反复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就告诫全党“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在2019年1月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难开的船是顶风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勇于和善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战胜风险挑战,必须激发“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果断处置、主动作为。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举措落实得更周密一些,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底线就是安全线,行动就是保障力。战胜风险挑战,必须真抓实干,让工作踩在点子上、抓到要害处。拿出高招硬招实招,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把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事业发展的“上升指数”。

  战胜风险挑战,必须把握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的辩证关系,既坚定信心,又奋发有为。危与机同生并存、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克服了危即是机。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发展,只要我们坚定远大之志、激发进取之心、增强斗争之能,在“山雨欲来”前未雨绸缪,在“风起青萍”时见微知著,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始终牢牢把握发展主动。

(六)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反复证明,能否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关系国家兴衰、历史走向。没有发展作为支撑的安全,必然难以长久;没有安全作为保障的发展,必然不可持续。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论,坚持系统思维,善于“弹钢琴”,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既要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善于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坚持动态清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又坚持科学精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既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又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既坚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又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关键是深刻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用发展的、系统的、普遍联系的眼光想问题办事情,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在统筹兼顾中把握全局,求得“最优解”、实现“最优化”,让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七)


  大江奔流,不舍昼夜;穿越关山,永远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克服外部不利因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交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精彩答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新征程上,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铆足“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劲,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我们坚信,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就一定能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

  历史大势,不可阻挡;时代大潮,浩浩荡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中国号巨轮必将乘风破浪,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南荆长特高压工程施工忙
南荆长特高压工程施工忙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9月18日,在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的南荆长特高压工程螺山长江大跨越施工现场,国网山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安装阻尼线。

  近日,1000千伏南阳—荆门—长沙特高压交流线路施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计划10月中旬投运。据了解,该工程是华中地区特高压线路主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华中地区电力交换能力和电网安全稳定水平。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
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记者刘奕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021年12月3日,山西农业大学太谷校区的大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条文,共同参与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每年的全国“宪法宣传周”,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宪法宣传活动推动学习宪法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时光回溯,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大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习近平法治思想,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日益成熟完备,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美好法治愿景提供根本遵循,注入不竭动力。

  “通过!”

  2020年5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宣言书”,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依凭、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

  高举思想旗帜,推进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

  2021年初,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在这份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中,迈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路线图”清晰可见——

  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构建起法治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

  “一规划两纲要”,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推动司法改革向着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的宏伟目标扎实迈进;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的印发,为领导干部、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等干预司法增设“高压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制度保障愈加完善;依法治省(市、县)委员会全面设立,加强各地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看,小江豚游过来了。”

  一到夏天,在湖北宜昌葛洲坝下游江段,成群的江豚开始活跃起来,“拖家带口”,逐浪嬉戏。

  “微笑精灵”江豚的成群出现得益于长江生态的持续改善,伴随着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严格实施,这一江段的江豚家族连年“添丁”。

  制定长江保护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确定的重大立法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保立法加快步伐,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强大助力。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从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重要制度;从通过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到审议通过监察法、国家安全法、外商投资法等重要基础性法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70件,修改法律238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迄今现行有效法律共293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公平正义,国之基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司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无罪!”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历时21年的聂树斌案沉冤昭雪。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张玉环案等刑事冤错案件得到依法纠正。

  问题出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

  司法体制改革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错案发现、纠正、防范和责任追究机制,司法机关面貌一新,司法公信力、审判质效显著提升。

  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实现管辖范围全覆盖,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全面建成运行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让公众知情权有更多的实现渠道;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推动履行“四大检察”职能……

  改革举措环环相扣,步伐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守护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

  2021年10月的一天,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黄慧欣喜万分。在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江苏路派出所,她为户籍在外地的孩子申领到一张身份证。

  上海推出的“跨省通办”项目,为长三角区域内户籍居民异地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法治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水平。

  全面清理“奇葩证明”为群众减负,严格规范执法让权力不再“任性”,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执行与评估……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各级政府鲜明印记。

  曾经,“门难进”“事难办”,老百姓对司法机关望而却步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

  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一项项司法改革举措直击靶心。

  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群众“立案难”,截至今年6月,全国法院累计登记立案13837.17万件,平均当场立案率达到95.7%。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底,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

  人民法院宣告“基本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更好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守护人民美好生活;公安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执法公信力迈出新步伐;健全完善“人人可享”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律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执法机关立行立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对法治的信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有效解决了“奇葩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

  全面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七五”普法顺利完成,公民法治素养明显提升。

  ……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沈阳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主题活动
沈阳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主题活动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记者于也童、崔师豪)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1周年。18日上午,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

  秋日,浮云淡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上庄严肃穆。巨大的台历形石碑上,时间凝固在1931年9月18日,碑上累累弹孔无声地述说着91年前的那场惊天巨变。

  9时17分,高悬的“警世钟”钟声低沉响起,14声钟声,声贯苍穹,让人永远铭记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随着时钟的指针缓缓走向9时18分,尖锐的警报声响彻沈阳上空,警示着人们勿忘国耻。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炮轰沈阳北大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距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不足3公里,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地北大营。沈阳市档案馆原馆长荆绍福说,由于当时国民政府严令“不抵抗”,日军几小时就攻占了北大营、一夜之间占领了沈阳城。“这道刻在中华民族心口上的疤,中国人民不敢忘!”

  硝烟散尽,国殇难忘。9时18分,沈阳城内警报声、汽车鸣笛声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

  出租车司机王诚把车停下,目视前方按下喇叭。“每年我都会停车鸣笛,这是对历史的铭记。”

  残历碑广场上,警报声响彻云霄。沈阳市第二十八中学高二学生陈家乐站得笔直,“91年前的今天,前人不会忘,我们‘00后’也不会忘。”他说。

  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如今的北大营遗址,已在修缮后于去年正式对外开放,以一座陈列馆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

  沈阳市民刘校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北大营遗址附近的大院里,看到这里建成了陈列馆感到很欣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里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地,对铭记抗战历史、做好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记者罗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8日举行“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主题活动,旨在回望历史、追思先烈,警示人们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活动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拉开序幕,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在致辞中说,91年前的今天,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无数爱国人士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现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人员、志愿者等进行了抗战主题朗诵,演唱了抗战歌曲。参与朗诵活动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人员李洋说:“我们今天以各种方式回望这段历史,就是为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激励人们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懈努力、接续奋斗。”

 
历史不可忘 奋斗创未来
历史不可忘 奋斗创未来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9月18日,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划破沈阳上空。这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永远铭记历史!

  91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91年过去,回想起来仍痛彻心扉:一夜之间沈阳失陷,几个月东北几近丧失。日本军国主义则更加贪婪,肆无忌惮地将侵略魔爪从东北伸向了全中国。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弱国弱民,一盘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危如累卵的中国,呼唤一支能够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先进力量,以力挽狂澜之势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伟力,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是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就发出了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义无反顾战斗在最前线,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在东北领导武装抗日;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抗日救国的重任。

  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赢得了14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而开启了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历史征程。

  铭记历史,警示未来。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历史反复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所系,前途所在;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中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勿忘九一八,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勇于斗争、敢于胜利,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回望来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铸就辉煌;展望未来,新时代的中国,朝气蓬勃,踔厉奋发!

  (记者徐扬)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

 
铭记历史,勿忘九一八 香港市民参观抗战纪念馆
铭记历史,勿忘九一八
香港市民参观抗战纪念馆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香港9月18日电(记者陈珮盈)今年9月18日的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里,扶老携幼的人们来此认识和回顾抗战历史,传承国人艰苦抗战的记忆。

  “来到抗战纪念馆,看到先烈们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为祖国奋斗的事迹,我很受触动。”前来参观的市民钟海怡感慨地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激起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今年9月3日揭幕,由历史建筑罗家大屋改建而成,所设展览介绍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抗战历史和“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家族的感人事迹。

  87岁的林珍穿梭于纪念馆展厅之间,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分享自己在抗战时期的经历。她是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曾在抗战期间担任通讯员和伤兵护理员。她说,我们不应该忘记抗日历史和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人们。

  香港抗战的历史让市民吕冠霆深受感动。他说,九一八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希望以后能带着孩子再次参观,让他们也好好认识这段历史。

  “我们最想做的就是薪火相传,下一代的年轻人首先要认识祖国。”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李凤琼说,希望抗战纪念馆会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也将到校园进行推广,让学生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能够亲身了解前人为了祖国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

  在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约5公里外,写有“抗日英魂,浩气长存”“革命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花圈端正地排列在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前。

  70岁的叶先生平日有时间会到纪念碑前追思先烈和回顾抗战历史,他说,希望香港的年轻人能够认识和了解中国人民抗战历史,同时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一座“中原厝”,一生“复疆”情 访台湾著名抗日将领李友邦将军故居
一座“中原厝”,一生“复疆”情
访台湾著名抗日将领李友邦将军故居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台北9月18日电(记者齐湘辉、岳夕彤)在台湾新北市芦洲区的街巷里,记者乘车几经探寻,终于找到夹在林立高楼间一处清末闽南风格红砖院落。它的名字叫“芦洲李宅”。

  芦洲李宅被当地人称为“李祖厝”,是台湾著名抗日将领李友邦将军的故居。清乾隆年间,祖籍福建同安的李氏家族渡台拓垦并落地生根。芦洲李宅院门匾额上的三个大字“陇西堂”,道出李氏家族的渊源。

  古宅初建于1857年前后,由李氏迁台二世祖李清水开始创建;1895年,李清水7个儿子与儒学督正李树华等合资重修扩造。

  当时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曾经主管全台秀才科考的李氏先祖李树华辞官返乡。面对日本的殖民统治,李树华及族人决定盖一栋家乡样式的房子给子孙,表示不忘本源。他们特别聘请大陆名匠来台,按照中原合院建筑模式,融合当地风情,修建了这座祖宅,当地人也称之为“中原厝”。

  古宅为三进三落四合院,包括正身的前厅、正厅、后厅三进,以及左护龙合院、正身合院、右护龙合院三落,总共7厅56房。

  “一般心而友弟兄必恭必敬,两件事以传孙子半读半耕”,这幅悬挂于中厅的对联,和宅院每个门前的楹联一样,许多是先辈所写,后人只换门联、不换字句,以示不忘祖训。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李宅成为抗日志士聚会的历史舞台。数十年前,蒋渭水、林献堂等台湾抗日斗争史上的重要人物曾在此畅抒胸臆;也是在这里,李友邦于1906年出生,从小便萌生反日意识,少年时和同学袭击日本殖民当局的派出所,被通缉而于1924年前往大陆,进入黄埔军校就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李友邦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号召台胞共同为抗日救国而奋斗。其后,他在浙江金华筹组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活跃在抗日前线。

  抗战胜利后,李友邦携妻子严秀峰回到台湾。然而,1950年,严秀峰被特务机关以“参加中共组织”的罪名逮捕判刑。隔年李友邦也被捕,并于1952年被秘密执行死刑,年仅46岁。

  上世纪80年代,严秀峰代表李家七房全体子嗣将祖宅捐为历史古迹,用以宣传李友邦的抗日事迹与弘扬中华文化。

  如今的李宅仍保留了李友邦在这里居住的痕迹。后厅书有“忠孝”的左厢房是李友邦赴大陆前的居所,现在陈列着将军遗物以及研究其事迹的书籍。

  院门口竖立着李友邦与夫人严秀峰这对抗日夫妇的半身浮雕像,基座铭刻着李友邦召集抗日同志开会时墙上必挂的“复疆”二字。李友邦次子李力群对记者说,“复疆”是父亲率领的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暗号,父亲一生都以“保护祖国、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为己任。

  今天,在厦门南普陀寺,仍留有李友邦在抗战胜利后题刻的“复疆”两字。担任芦洲李宅古迹维护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的李力群接过父母的使命,积极宣扬父母和台湾义勇队所代表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情怀。

  “如今40岁以下的台湾年轻人,对当年那段历史已不太了解了。”李力群痛心地说,民进党上台以来,不断推行“去中国化”,修改历史课纲,抗战史内容被删到仅剩数百字,提及他父亲的只寥寥数语。

  过去几年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重要历史纪念日被民进党当局“选择性遗忘”。但李力群不改其志,依然积极奔走,举办各种活动,向民众介绍父辈英勇抗日的事迹。

  “我父母一生追求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我希望继承父母的遗志,通过李家古宅的史迹重现父辈的抗日历史,告诉世人:‘复疆’道路上,台湾同胞从未缺席!”李力群坚定地说。

 
中国—东盟合作结硕果 RCEP开启合作新高度
中国—东盟合作结硕果 RCEP开启合作新高度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记者王嘉伟、黄浩铭、郭轶凡)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日前在广西南宁开幕。国际观察人士认为,以东博会为窗口,外界见证中国—东盟合作不断释放活力、结出硕果。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的第一年,中国和东盟贸易和投资合作迎来新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平台魅力日益凸显


  自2004年成功举办以来,东博会日益成为中国与东盟间的重要对话合作平台。本届东博会展览总面积达10.2万平方米,首次设立东盟和RCEP精品展区,吸引1600多家企业现场参展,约2000家企业“云”参展,充分发挥出交流平台与对话窗口的作用。

  走进展厅,各国特色商品琳琅满目,展位前人头攒动。“这是我第三次参加东博会,展会现场非常热闹!”从事护肤品贸易的菲律宾商人卡罗琳希望通过进博会、服贸会、东博会等平台,将菲律宾优质产品介绍给中国消费者。

  泰国广西总会副主席陈良军表示,从首届东博会开始,该协会每年都组织泰国企业参展。东博会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注入了驱动力。

  马来西亚是今年东博会主题国,参会企业涉及食品饮料、保健、石油和天然气等多个领域。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发展局首席执行官穆斯塔法日前表示,尽管新冠疫情还在肆虐,马来西亚企业仍踊跃参加本届东博会,期待与中国企业建立密切和长期的业务关系。

  18年来,在联通区域、促进合作方面,东博会的平台魅力日益凸显,迄今共吸引约101.5万名客商参会,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助力。

  东盟秘书长林玉辉说:“东博会对于加强本地区企业、贸易商和投资者之间的商业网络和区域互联互通至关重要。”

RCEP红利共振


  18年来,东博会始终围绕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宗旨,致力于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增进交流、拓展合作,并在RCEP政策效应下不断激发合作活力。

  今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也是RCEP生效实施的第一年。本届东博会以“共享RCEP新机遇,助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为主题,各方签订的合作项目远多于2021年。

  RCEP生效实施以来,互联互通持续推进,贸易红利不断释放,经贸投资提质升级。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14%。同期,中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5%。

  “RCEP所取得的成效是实实在在的。”上海日本商工俱乐部理事长垣内隆在参加东博会相关活动时表示,RCEP是振兴地区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仅今年1月至4月,泰国出口商在RCEP框架下申请原产地证书总值就达2.04亿美元;利用RCEP优惠政策进口方面,泰国进口货物总值超过7000万美元。

  泰国法政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阿颂西认为,RCEP成员国分享优惠政策红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经贸和投资增长,展现出RCEP带来的务实合作成果。

区域合作成效显著


  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平台,东博会和峰会历年来共举办涉及互联互通、产能、海关、金融等40多个领域的高层论坛,促成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等一批项目落地,见证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中国和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生效实施等标志性成就。

  观察人士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仅激发更大发展潜力,而且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三菱商事东亚总代表中塚润一郎表示,虽然疫情尚未结束,但RCEP成员国的进出口额持续增长,显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韧性和RCEP对巩固区域供应链的积极作用。

  新加坡太平船务集团执行主席张松声认为,RCEP成员国产业互补性强,有助于扩大亚太区域间贸易合作,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开放水平。RCEP也将成为增进国际经贸往来的关键推动力。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向记者表示,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落地到RCEP生效,东博会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关系逐步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参与记者:毛鹏飞、程睿泽、王亚光)

 
工信部:推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工信部:推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张辛欣、刘夏村)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9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工信部将推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完善支持政策,优化配套环境,完善监管方式,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国新办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工作情况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筹备情况。

  辛国斌在回答会上记者提问时表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我国顺应汽车产业变革趋势,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加力引导应用消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关键领域实现了一些突破,整车的正向研发体系基本形成。

  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6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2.9%,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辛国斌说,也要看到,新能源汽车目前成为一个风口行业,在部分地方确实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但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产业的成长、成熟,会逐步得到解决。工信部将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支持政策,支持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提升关键资源保障能力,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完善监管方式方面,他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细化法规和管理要求,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监管,开展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9月16日表示,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强化电池流向管理。

  黄利斌是在16日工信部举行的“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上升。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一系列政策,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监测,探索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190余家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企业在全国设立了10235个回收服务网点。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达3.85万家。

  黄利斌表示,目前已探索形成“梯次电池以租代售”“废料换原材料”等一批新型商业模式。工信部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大退役电池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同时,加快出台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培育壮大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

 
从边陲到枢纽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地位日益显现
从边陲到枢纽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地位日益显现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7日电(记者刘兵、郝玉、顾煜)千百年来,在地处亚欧腹地的新疆,驼铃声声伴随着往来商队穿越大漠戈壁,将中国与亚欧各国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推进,这条曾以驼队为主要运载工具的古丝绸之路,依托集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再次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枢纽地位日益显现。

  “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百里风区、帕米尔高原……这些曾给往来商旅带来无尽苦难的新疆复杂地理环境正逐步被现代交通“驯服”:蜿蜒上千公里、跨越中国和巴基斯坦崇山峻岭的喀喇昆仑公路,见证中巴友谊之手越牵越紧;以兰新铁路和兰新高铁线为主通道、临河至哈密铁路为北通道、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为南通道的多条铁路,正让“进出疆快起来”成为现实;首个高高原机场——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通航在即,帕米尔高原将与世界架起“空中桥梁”……

  十年来,新疆交通建设迎来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公布数据显示,仅今年1-8月,全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就达518.38亿元,同比增长15.3%。穿越“死亡之海”的S254线尉犁至且末公路、依吞布拉克至若羌高速公路等一大批交通项目相继建成通车,新疆正加速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格局。

  作为我国西北最大的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目前通行中欧班列线路达91条,有力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及共同发展。

  据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介绍,今年前8个月,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数量达8701列,通达欧亚1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货物经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出境,约一周便能抵达俄罗斯莫斯科州谢利亚季诺站;从霍尔果斯口岸通关发车至欧洲重要分拨枢纽——波兰马拉舍维奇铁路站,全程只需要10-15日。

  新疆还充分利用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区位优势,不断“织密”空中航线。眼下,新疆已基本形成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为枢纽、以支线机场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功能航空运输体系;投入使用24个民用机场。今年以来,新疆多地陆续恢复国际货运航线,航空口岸国际货运包机快速增长;南航从7月起恢复3条乌鲁木齐往返阿拉木图、比什凯克、杜尚别客运航线。从乌鲁木齐始发的国际客运航线已达26条。

  如今,四通八达、内畅外联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在新疆逐渐形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交流交往提供了便利。未来,从西北边陲变身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的新疆,将继续把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十年我国GDP年均增长6.6% 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30%
近十年我国GDP年均增长6.6%
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30%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记者魏玉坤)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

  根据报告,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

  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协调发展步伐稳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74.3%。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绿色发展态势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形成。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2013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造林总面积约5944万公顷。

  开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2020年,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5.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21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6.9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共享发展持续加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行贫困标准下,2013年至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2013年至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稳定在7.4亿人以上。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魏玉坤)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之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达28.5%,较2012年提升6.2个百分点,在全球工业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根据报告,我国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改善,工业经济展现强大韧性。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7.7%,年均增长3.6%;实现利润总额8.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0.7%,年均增长3.9%。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模式持续转变。2013年至2021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2%和11.6%,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4和4.8个百分点。利润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2021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2.1%,比2012年上升1.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占比为20.8%,比2012年上升10.7个百分点。

  工业新兴产品快速增长。2021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6.6万台,比上年增长67.9%。居民消费升级为新兴产品带来广阔市场和光明前景。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68万辆,比上年增长145.6%。

 
乌蒙潮涌 国家反贫困试验区毕节的十年蝶变
乌蒙潮涌
国家反贫困试验区毕节的十年蝶变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小朋友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玩耍(2020年8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乌江源百里画廊(2022年5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这里曾处于中国“贫困的锅底”,近10年以来更是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反贫困“国家试验”;
 
  这里在新时代迎来新的生机,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从“苦寒封闭”到“区域枢纽”,从“去不得”到“了不得”,脱贫之后担起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就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毕节脱贫攻坚工作,对推动实施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了明确要求。
 
  殷殷嘱托,情系乌蒙。贵州省毕节市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
 
“卖木材”变“卖空气”
 
一张林业碳票透视绿色之变


 
  贵州毕节黔西市金碧镇万家寨社区沙嘎坡国储林示范点,茂林密布,大树参天。
 
  一大早,社区党支部书记文坤就带着护林员巡山。“守好山林,就如同守好‘绿色银行’。”文坤说。
 
  森林草木变身“绿色银行”,得益于贵州今年2月发行的第一张林业碳票。沙嘎坡800多亩林地纳入碳票的碳减排量测算范围,这片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具备了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空气”也成了“真金白银”。
 
  申请获得该碳票的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表示,2203公顷国储林2016年至2020年的森林固碳增量超过13万吨。“按照近年碳汇交易平均最低单价22.5元/吨计算,这张碳票可实现碳交易价值约300万元。”公司总经理彭骁说。
 
  漫山林木蕴藏丰厚绿色资产,离不开毕节试验区坚定不移聚焦生态建设。
 
  毕节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生态比较脆弱,加上人口众多,过去当地为谋发展过度开垦,一度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
 
  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村支书文均福说,那时山上长出来一点草就被牛羊吃掉,风一吹黄沙漫天,雨一来泥沙俱下。
 
  1988年6月,国务院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雀村干部群众持续不断植树造林,华山松、马尾松茁壮成长。2016年,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最初不到5%提升到如今的77%,全村已有1.37万亩山林。
 
  今年4月,贵州第一张集体林的林业碳票落地海雀村,经核算,涉及林地7346.5亩,监测期碳减排量达34627.7吨。“这张碳票价值104万元左右,可让海雀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4500元左右。”文均福说。
 
  “绿染荒山”筑牢生态屏障,“十三五”期间,毕节完成营造林828万亩、石漠化治理84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52.22%提高到60%。
 
“人口压力”变“人力资源”
 
一座“年轻城市”见证不懈奋斗


 
  智能化机械拉布、裁剪高效运转,从事熨烫、车缝等工序的工人操作娴熟……位于纳雍县的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正赶制国际服装品牌订单。
 
  龚佳宇今年3月进厂,现已成为一名熟练工。“进厂后接受了多次培训,很快掌握了技术,工资待遇也不断提升。”她说,比起在外务工,在“家门口”就业特别踏实。
 
  “选择到毕节发展,看重的就是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公司副总经理庞永贵说,工厂一期用工需求1000人左右,计划在毕节开设20条生产线,年产500万件成衣。
 
  毕节户籍人口约960万,是贵州省人口第一大市。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曾高达19.91‰,且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人均受教育年限低。长期以来,有限经济体量难以承载巨大人口数量,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着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将“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
 
  面积1.13平方公里的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是贵州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着2.9万多名从深山区搬进城的群众。
 
  进城后,蔡成琼在街道扶贫车间从事藤编制作。“培训了好几次,边学边做,现在比较熟练了。”她说。
 
  毕节市通过针对性技能培训、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培育品牌工匠、做强职业教育等,全面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不断释放“人口红利”。
 
  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信息,2021年,新生儿出生并登记户籍最多的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毕节位居全国第五。据毕节相关部门初步测算,全市人口平均年龄31岁,是目前全国“较年轻的地级市”。
 
  “短期靠务工、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毕节市委书记吴胜华认为,毕节是人口大市,也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用好“人口红利”,就能释放无限潜力。
 
“贫困洼地”变“改革开放高地”
 
一片“试验田”凝聚发展活力


 
  改革是摆脱贫困、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加快反贫困斗争进程,在不断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矛盾的过程中,推出一项项有益改革。
 
  从精准扶贫“四看法”,到积极推行“四个留下”助力乡村振兴;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群众抱团发展,到积极推行林业碳票落地;从设立“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到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这片“试验田”在改革中发展,不断孕育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交通区位发生巨变:2012年,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建成通车,实现高速公路“零”突破;2013年,飞雄机场建成通航,实现民用航空“零”突破;2019年,成贵高铁建成通车,实现高铁“零”突破。
 
  路通百通,昔日封闭边远的乌蒙山区,进入发展新赛道。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做强村级产业,实现产业富民,2017年以来,毕节各地积极探索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密切村集体与农民的经济联结,在全市由党支部领办了7229个集体合作社,覆盖3000多个村(社区),带动74.4万户农户300余万人持续增收。
 
  “支部领办合作社,全面加强了村党组织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毕节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家懿说,也是将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客观需要,是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前提下,推动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毕节如今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全国各类力量的支持和帮扶。其中,近5年来,全国统一战线在毕节试验区实施帮扶项目1400余个,涉及资金超5.4亿元,培训各类人才10.5万余人次。在曾经贫困的大方县,其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能力提升,离不开农工党中央协力在此深入实施的“同心助医工程”。
 
  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未来,毕节将不断融入黔中经济圈、川滇黔区域等,真正成为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
 
 (记者李自良、王丽、骆飞、李凡)     新华社贵阳电
 
江苏淮安: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跨越赶超
江苏淮安: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跨越赶超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地处江苏北部的淮安,针对主导产业支撑不足等短板,去年提出“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通过抓项目、优环境、促转型,发展“能见度”越来越高。今年1—8月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规上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9%。

抓项目,筑牢发展之基


  走进益海嘉里淮安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自项目正式落户以来,企业与当地政府共同努力,进展顺利,建成后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50亿元。

  9月初,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孔丰在谈到该项目时表示,淮安区位交通优越、营商环境一流、市场辐射面广,为项目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坚定了集团在淮安投资的决心和信心。

  招引益海嘉里是近年来淮安壮大食品产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淮安主导产业之一。“十四五”期间,淮安将全力打造千亿级中国食品名城、全国预制菜生产和交易中心。

  淮安坚持把重特大项目攻坚作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关键抓手。淮安市主要领导化身“一号招商员”,走出去、请进来,在全市上下掀起“一把手”带头招商的浓厚氛围,成功吸引和推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淮安。

  作为淮河流域重要城市,淮安还于2021年6月举办首届淮河华商大会,促成37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近300亿元。今年8月下旬,第二届淮河华商大会再次成功举办,签约项目69个,总投资超876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9个。淮河华商大会一跃成为海内外侨胞和长三角华商参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我们要把重特大项目攻坚作为全市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出全面突破的新局面、跨越赶超的好势头。通过项目之‘进’筑牢跨越赶超根基,进而在复杂条件下站稳脚跟、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说。

优环境,打造兴业高地


  项目引进来,更要快落地、发展好。为加快项目落地速度,淮安对6个审批应用场景实行串联改并联,对49个事项实行容缺受理,对34个事项实行容缺办理,实现重大项目审批环节再精简、审批时限再压减、审批效率再提升。

  挖掘机在轰鸣声中铲起铲落,运输车辆在工地来回穿梭,建筑工人在脚手架上挥汗操作。在位于淮安市洪泽区的台华新材绿色多功能锦纶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李增华告诉记者,公司计划总投资不低于120亿元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70天,创造了百亿元项目落地的“淮安速度”。

  “公司曾经去过多地考察,最终被淮安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尤其是当地的营商环境和高效服务所吸引。项目落地后,当地服务并没有丝毫‘降温’,政府的帮办给我们跑了很多腿,解决了不少难题。”李增华说。

  优化营商环境无止境。今年以来,淮安持续深化、加快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一流营商环境;发挥12345热线企业保障服务专班和7685名经济网格帮办员的作用,及时解决企业在物流运输、供应链配套等方面的困难。

  近期,江苏省工商联发布2021年江苏省区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淮安营商环境总体水平从全省中游提升至第一梯队,92.72%参与调查的企业有信心继续在淮安投资。

  “只有筑‘金巢’,才能引‘凤栖’。近年来,淮安树牢‘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让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成为招引大企业、强项目落户淮安的重要基石。”淮安市委副书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分管领导赵正兰说。

促转型,提升发展能级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提升发展能级,淮安组建市县工作专班,面向全国遴选78家优秀服务商,为企业进行免费诊断,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新工厂于2020年建成投产。近日,记者来到新工厂生产车间看到,现代化机器高效运转,车间内仅有少数巡检人员来回巡视。

  施塔德公司信息化管理部部长姚刚告诉记者,传统制造设备信息化系统功能不足,系统之间数据不互通,已无法适应公司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为此,公司决定投资新建智能化生产基地,投入5000万元新建智能化生产线4条,建立了施塔德5G+工业互联网信息平台系统,接入智能化生产设备30余台,实现生产全流程自动化。

  “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比改造前提高了15倍,产品精确度提升到0.1毫米以内,良品率提高到99.8%,2022年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和示范智能工厂。”姚刚说。

  今年以来,淮安还全面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项工程”,加大重点企业分类培育力度,整合设立总规模2.43亿元工业强市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深化百亿级企业培育行动和“千企技改”工程,“一企一策”强化政策要素帮扶。

  淮安市市长史志军表示,属地和相关部门将主动与企业对接,帮助企业把握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全面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智能化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为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本报记者刘兆权、陆华东)

 
黑龙江绥化秋收一线见闻
黑龙江绥化秋收一线见闻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哈尔滨9月18日电(记者黄腾、戴锦镕)金秋九月,黑土地迎来丰收。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厢白满族乡正白后头村,海涛小浆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区里,刚收获回来的鲜食玉米堆得像小山一样,几名女工正麻利地剥去包裹玉米的绿皮。

  眼下,绥化市100多万亩鲜食玉米开启了“丰收模式”。今年绥化市作物生长期农业气候资源丰沛,光、温、水匹配协调,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和科学种植技术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保驾护航,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年景好,玉米棒长得大,成品率也高。”海涛小浆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学斌介绍,普通大田玉米计算效益更注重产量,而鲜食玉米附加值更高,往往按棒数和等级计算效益。玉米越粗越长,等级越高,越能卖上好价钱。

  在蒸煮车间,一股玉米独有的甜香迎面扑来。李学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现在的价格,每棒加工后的鲜食玉米能卖1.6到1.8元,去掉各项成本后,每亩利润达2000元,这一数字是普通大田玉米利润的四五倍,今年合作社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6000亩,预计这一季鲜食玉米能给合作社带来1200万元的利润。

  在绥化市海伦市长发镇长丰村一处农田内,大型收割机正在迅速“吃”掉一株株玉米秆,“吐”出玉米棒。运输车辆将玉米运送到当地的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开启鲜食玉米的“变身”之旅。

  “玉米收割后,30分钟内就会到达车间,第一时间加工锁鲜,保持最佳口感。”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停慧介绍,鲜食玉米之所以附加值比普通大田玉米高,就体现在一个“鲜”字上,从地里收割到运进加工车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否则口感和味道都会下降。高温蒸煮15到20分钟后,经过冷却、速冻和分拣包装,这些鲜食玉米就将销往全国各地。

  想让农产品有高品质,必须提高标准化程度。

  在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正黄一村,田园蔬菜加工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阶梯式方式种植鲜食玉米,根据种植时间确定收获时间,这样能保证鲜食玉米生长期相同,鲜嫩度一样,外观大小也更一致。

  据绥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洪祥介绍,今年绥化市鲜食玉米总产量预计在110万吨左右,总加工冷冻储藏能力约25亿棒,年产值约34亿元,“‘小玉米’做起了‘大文章’,发展了大产业,助力‘粮头食尾’,推动乡村振兴。”

 
秦人牧马地 绿意仍葱茏
秦人牧马地 绿意仍葱茏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走进秦家塬,目之所及皆是沿山势起伏的巨大草甸。西风起,牧草翻卷波浪,马群嘶鸣牵引遐思:这难道就是早期秦人牧马之处吗?

  秦家塬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处甘肃与陕西两省交界的关山一带,丝绸之路东段的关陇古道穿山而过。自商周以来的几千年间,这里车马纵横,繁盛一时。《资治通鉴》中可见“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描述。

  《史记》记载,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被派往“汧渭之间”为王室养马。因“马大蕃息”,周孝王将其封于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秦人靠牧马创业的故事就发生在关山地区。如今,秦家塬上依旧草木繁盛、马群悠然,或能引发千年一瞬的错觉。

  行走间,逢着一位牧马人。50岁的他名叫杨建红,来自不远处的杨店村。这些年,他先后从位于河西走廊的山丹马场运来山丹马、河曲马,马群数量扩充到20多匹。仔细一问,这些马竟没有标记,仅靠世代相传的土哨子联络。

  “不会丢吗?”面对记者的疑惑,老杨不紧不慢地吹出一声口哨。山坡下的马群立刻移动起来,不一会儿便凑到身前,舔起主人手中的食盐。这是老杨给马的加餐时间,通过喂盐让马变壮,是他从老一辈人那里学来的秘诀之一。

  养马让秦人先祖提升地位,也让如今的人们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老杨说,他每年都向全国各地的马场出售马驹,4000多元一匹的马驹,一年能卖十四五匹。

  骏马得以纵横山野,只因有人护卫着草原。为保护关山草原生态,张家川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每年2000到4000亩不等的造林工程。

  关山林场场长邵新文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关山林场林地面积增加10万亩,马匹数由3000多匹压减到几百匹,草场退化现象明显改善。

  如今,张家川县境内关山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20%以上,当地正在打造将生态、历史相结合的文旅项目。当游客翻越关陇古道,登上秦家塬,蓝天、白云、牧民、骏马将带他们穿越历史,回到草长莺飞、骏马奔腾的非子时代。

   (记者王紫轩、胡伟杰、郎兵兵)

     新华社兰州电

 
浙江上虞:筑强“最小单元”夯实基层治理
浙江上虞:筑强“最小单元”夯实基层治理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网格作为深嵌村社一线的“最小单元”,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温度。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聚焦网格治理质效,多措并举提升覆盖面、专业度、传导力,持续探索城乡现代社区治理样板。

“纵横交贯”织密基层网格


  曹娥街道位于上虞中心城区,村(居)、城市社区、拆迁村等并存,常住人口14.2万、商铺流动人口3.5万、各类企业1.1万家,人口密度大、人员结构复杂、治理维度多元。

  为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曹娥街道14个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担任网格长,803个楼道长被聘为微网格长。此外通过“街道干部包社联小区、社区干部包片联楼栋、社区党员包亲联住户”制度,47名街道干部、77名社区干部下沉到小区网格、楼道微网格。

  基层网格化治理,容易出现“网大格少、广而不精、管理不到底”现象。上虞区委组织部介绍,横向“到边到角”,纵向“到根到底”,上虞推进网格规模精细化调整,将网格设到自然村、小区,微网格设到自然村落片区、楼栋、出租店面,在商圈楼宇、园区等单独设置专属网格,并吸纳第三方物业、管理主体单位人员担任兼职网格员队伍。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虞全区已重新调整划分网格1010个,数量是原先的2.5倍,其中专属网格57个,平均每个网格管理服务对象下降至840人左右。

  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是城市治理新形态,人户分离占比高、人员流动性强、治理难度大。今年以来,上虞在5个大社区展开试点探索,把组织体系延伸到小区、网格、楼道,建立240个小区网格、2818个楼道微网格、16个专属网格,并推行“全覆盖走访、全要素采集、全天候办理、全环节反馈、全维度评价”网格工作“五步法”。

“各司其职”提升治理质效


  过去,上虞区道墟街道原积山村专职网格员徐岳的手机上,与日常工作相关的APP有十几个,微信工作群则有20多个,每天查看消息、填报各类数据就占用不少时间。

  人员名册“密密麻麻”,遇到实战则作用有限,基层治理网格员存在“专职不专、兼职难兼”现象。记者了解到,原先上虞区多数专职网格员由村社干部担任,镇村自聘率不到20%,其既要承担村社管理事项,又要完成网格指标性任务,治理质效难以保障。

  按照“专职要加强、兼职要规范、包联要到位”要求,上虞在多个社区试点基础上,推行“1+3+N”网格治理团队配备模式,分类制定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微网格长等五类人员28项职责清单,支撑其各司其职、有序协同。

“一体融合”促进力量协同


  基层治理实践中,一些职能部门、条线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现象,网格对多元力量的整合统筹能力也偏弱,在应对复杂状况时响应不够迅捷,影响执行力、组织力的传导。

  针对这种现象,上虞区依托“浙里兴村(治社)共富”应用场景,打通“基层治理四平台”等13个业务系统,强化扁平化管理,及时取消街道和社区之间的区域大党委设置,将公安、综合执法等多张治理网整合到一个网格体系,“一体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上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夏永江表示,上虞聚焦基层网格,多方位筑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持续探索城乡现代社区治理样板,党建统领网格智治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本报记者方问禹、殷晓圣)

 
贵州发生一客车侧翻致27人死20人伤
贵州发生一客车侧翻致27人死20人伤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贵阳9月18日电(记者汪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公安部门通报,18日凌晨,黔南州三(都)荔(波)高速(贵阳往荔波方向)发生一起客车侧翻事故。事发时,车上载有47人。截至18日12时,事故造成27人死亡,20人受伤正在救治。有关部门已紧急赶往现场处置。
 
电视剧《麓山之歌》:奏响大国重工的热血乐章
电视剧《麓山之歌》:奏响大国重工的热血乐章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电视剧《麓山之歌》海报。    受访者供图
 
  智能时代浪潮下,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的装备制造业,是坚守实业还是脱实向虚?困顿之中找寻出路,是自强自立还是仰仗他人?近日收官的重工业题材电视剧《麓山之歌》,凭借新颖扎实的题材故事、工业美学的视觉表达和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在热播剧的激烈竞争中突破重围,领跑“主旋律”赛道。
 
  自8月19日播出以来,由杨烁、侯勇、焦俊艳等主演的《麓山之歌》收视率、市占率在人民收视榜、CSM、酷云等众多榜单上多日蝉联首位。网播热度方面,该剧在近期播出的国产剧中,也获得了高口碑评价。
 
  一部冷门工业题材的剧集,何以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达成共情?
 
硬核工业与温暖烟火气的交响


 
  故事开篇,工程机械行业迎来凛冬,有着超过70年历史的龙头国企“麓山重工”经营连续断崖式下滑。至暗时刻,企业面临被退市风险,董事长方锐舟决意推行“重工换金融”重组计划,转向金融赛道为企业“续命”。
 
  然而,一旦削弱重工主业,则意味着集团内超6000名工人、产业上下游相关联企业的近万名职工都将面临转岗或下岗。与此同时,由科研人员卫丞负责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麓山一号”项目,也因科研经费的暂停支付而危在旦夕。
 
  一把焊枪、一副面罩,焦俊艳饰演的金燕子在四溅的焊花中亮相。丝毫不在乎被焊花烫伤的她,是麓山重工一名技术过硬的精英焊工。金燕子勤奋好学,一直以戴上代表高级管理者的“白头盔”、成为大工匠为职业目标。
 
  内忧外患中,麓山重工能否逆风而上?在各种戏剧冲突中,剧情围绕企业家、科研人员、工匠三个维度铺开:企业家在企业和员工命运之间,不断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科研人员面对国际行业巨头的围猎时,坚持将能够摆脱“卡脖子”限制的项目留给国内;一代代工匠不断精进手艺,以匠人之心,铸大国重器……
 
  伴随着张弛有度的戏剧节奏,站在发展和命运十字路口的麓山重工,直面困境、坚守主业,勇于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争锋,再现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从谷底到站上潮头的波澜历史。
 
  “回望我国电视剧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工业题材电视剧非常盛行,影响了中国很多观众。”正如《麓山之歌》总导演毛卫宁所言,以《赤橙黄绿青蓝紫》《车间主任》等为代表的工业题材影视作品,曾有过辉煌历史。但随着国产剧的迅速转型,青春、都市、古装等题材席卷市场,曾经的热门题材逐渐褪去热潮,近二十年来,除少数作品外,工业题材少人问津。
 
  作为国家的“钢铁脊梁”,工业不仅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也与民生脉脉相通。人们走过的桥、乘过的车、用过的电……追本溯源,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然而,民族工业披荆斩棘的铿锵步履,全国超2亿技能劳动者、超6000万高技能人才的故事,制造业“涅槃重生”的时代答卷,却缺少荧屏上浓墨重彩的书写。
 
  “咱们工人有力量,更有知识!”重工制造业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麓山之歌》的诞生,不仅是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回归,更是一次将镜头对准工人、工业和工厂,书写时代荣光的创新叙事。在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同频共振中,一卷兼容工业硬核与人间烟火气的创业史,在剧集中徐徐展开。
 
  在“工业美学”和生活质感中构建共情


 
  镜头扫过高耸林立、钢铁森林般的重型机械装备;车间里,工人正从容不迫地操纵着庞大的机器;智能化机械设备以极其灵巧的姿态运行着……创作人员丝毫不吝啬于对机械运作过程、操作的细节特写,大量充满力量和动感的工业美学画面,呈现出重工智造之美。
 
  “一提起工厂,大家可能会想到巨大的厂房和铁水、油炉,宛如万马奔腾的巨型机器,操劳的工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在工业发展已经非常现代了。”毛卫宁表示,过去是工人造机器,现在是机器造机器,希望观众能在浑厚大气的视觉冲击下,领略到现代工业之美。
 
  用艺术的手法拍工业,镜头下的机械装备并不显得冰冷无情——当身材娇小的金燕子坐在“庞然大物”的驾驶室内,轻松操控偌大的装备时,技术进步释放的强大张力和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盈着智能制造时代人机关系的和谐与温馨。
 
  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场景,打造重工业题材的粗粝感与厚重感,创作团队在创作初期深入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国铁建等行业领先企业,观摩车间、探访前沿实验室,在与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交流中,获得了不少鲜活事迹和真实原型。
 
  “在大雨中撑着伞对话的一场戏就是如此。”毛卫宁介绍,这场对企业命运极为关键的一场戏,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们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这一事件,基于真实性和个性化的原则塑造了角色,希望个性化的人物和戏剧性的情节,能抓住观众。”
 
  “在饰演工人之前,先让自己成为工人。”筹备期间,剧组还组织演员换上工装、深入车间,向工人拜师学艺。在拍摄前,金燕子的饰演者焦俊艳学会了电焊、开挖掘机。她的脸部在练习焊接时被灼伤,而为了表现“工匠之美”,造型部门也保留了这一“瑕疵”。
 
  片尾,在主演们一声声“师傅”的呼唤声中,“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际级技能大师等真正的重工人一一亮相。这一别出心裁的片尾设计被赞“走心”,有观众表示:“在演员和真正工匠之间传递的一声‘师傅’,是向时代英模的致敬,动人心弦。”
 
  起笔是工业振兴,落笔是时代画像。《麓山之歌》将生活轻喜元素融入重工题材,在技术革新和情感碰撞中,勾勒出企业和人物的命运纠葛,让观众产生共情。“人物充满生活温度,也懂人情世故,他们对家人的爱、对后辈成长的关心,以及面临困境时的困惑彷徨,他们的追求与挫折、无奈与坚守、激越与低落,充分体现出理想与现实杂糅的原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如是评价。
 
匠心荣光闪耀湖湘气韵


 
  剧名中的“麓山”二字,不难让人联想起湖南的风景名胜岳麓山。作为一部以装备制造业为底色的行业剧,《麓山之歌》从采风到拍摄均在湖南本土完成,是一部以湖南重工制造业为原型,有着鲜明湖湘特色和底蕴的作品。
 
  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的一张“硬”名片。湖南工程机械营业收入已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被称为“工程机械之都”的湖南长沙,汇聚了4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不仅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更是创造了多个全球之最。在湖南“三高四新”的发展战略和使命任务中,“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成为重中之重。
 
  文艺创作,则是湖南的一张“软”名片。作为《麓山之歌》的出品方之一,湖南广电近年来在各个重大时代主题和节点前,创作出了多部精品力作,如音乐咏史剧《百炼成钢》、扶贫剧《江山如此多娇》等,贴近主旋律也贴近生活,叫好又叫座。而在《麓山之歌》中,也依旧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式,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书写生动注脚。
 
  两张名片的“联动”,既展现出湖南重工阵线的奋楫前行,也彰显了湖南文艺战线的鲜活动力。剧集充满真实而不失艺术性、展现个性而不失感染力,也让观众在不同岗位人物抱团攻坚、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剧情中,真切感受工业的时代变迁,改变对重工业的刻板印象,增进对当代装备制造业的了解。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我们的新时代”创作展播活动重点剧目、“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电视剧重点项目、湖南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湖南广电谱写“奋进新时代洪波曲”重点剧目,《麓山之歌》的创作,不乏湖湘精神的浸润。
 
  剧中,麓山重工迎难而上应对时代挑战,这也是湖南工业精神的现实映照。这些年,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从一无所有到走向世界,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上的机器产品从“洋品牌”到民族品牌,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从被“卡脖子”“撤梯子”到自立自强、自主可控……
 
  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中国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和工人们不断求新求变、加强核心技术、坚守匠心和初心,打造出如今湖南工程机械享誉世界的影响力。
 
  当下,市场形势和企业竞争环境仍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麓山之歌》中守正创新、勇开新局的蓬勃主旋律,也定将激励更多奋斗梦想。砥砺前行中,《麓山之歌》的新篇章,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张格)
 
 
香港故宫文博馆:用心诠释国宝文物
香港故宫文博馆:用心诠释国宝文物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9月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蒋方亭(左)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杨煦在“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厅门前交谈。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记者林宁)“《洛神赋全图》是一件南宋摹本,比上个月展出的北宋摹本,情节更加完整,与曹植的《洛神赋》原文更加吻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蒋方亭在一幅长卷前,向观众娓娓道来。
 
  她是“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特别展的策展人之一,专长于中国古代书画研究。
 
  开展2个多月来,蒋方亭一直在忙着导览、换展……
 
  “国之瑰宝”展分三期展出共计35件中国古代书画名品,件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每期只展出一个月,一票难求。
 
  前两期展出了《行书研山铭》《秋郊饮马图》《洛神赋图》(北宋摹本)等,9月7日开始展出的第三期,包括《阆苑女仙图》《洛神赋全图》(南宋摹本)等。
 
  两个展期的换展时间只有48小时。
 
  5日开始,在多方见证下,蒋方亭所在的香港团队和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紧锣密鼓地工作:撤走上一期展品、更换展厅布置与文物说明牌,点交新展品,并把它们放入恒温恒湿的展柜中……
 
  6日约22时,换展完毕。文保人员用遮光布裹住展柜,让这些珍贵的书画“休息”。
 
  12个小时后,新的展品迎来了第一批慕名而至的观众。
 
  “我看到一些学生一边欣赏《洛神赋全图》(南宋摹本),一边背诵《洛神赋》全文。一些爱好书画的长者带着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来展厅里一件一件‘寻宝’,令我非常感动。”蒋方亭说。
 
  香港故宫文博馆自7月3日向公众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香港故宫文博馆的诞生,是香港对中华文明的致敬。”该馆助理研究员程明璋说。
 
  今年夏天,900多件故宫博物院珍藏文物飞抵香港后,由警车开道,从机场护送至香港故宫文博馆。
 
  为了展示好故宫国宝,专家们精心设计,力求让国宝以最完美的姿态迎接观众。
 
  在展示马文化艺术精品的第九展厅,有一巨幅立轴《狮子玉》。这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为乾隆皇帝钟爱的十匹骏马所创作的《十骏图》系列之一。画中白色骏马极富写实意味,状若浮雕,令人震撼。
 
  这幅纵向5.26米、横向3.44米的清代画作能“立起来”,颇费一番周折。
 
  画作是纸质文物,本身尺幅大,竹制卷轴增加了重量,垂直悬挂难度大、风险高。研究员们为这幅画定制了6米多高的展柜,精心设计增加承重物的位置、选择挂线的材质以及展开画卷的方式。
 
  布展当天,八九名工作人员站在两个升降梯里,握住画作的两端,首先挂稳画的顶端,然后沿着墙壁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往下展开画卷,最后用金属架托住画轴。
 
  “上面勾住,下面撑住,中间的纸松一点,不吃力,这样就没问题。”香港故宫文博馆首席研究员焦天龙说。
 
  在展示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的第三展厅,策展团队为雍正12色菊瓣盘量身定制了圆弧形展柜,让12个瓷盘摆放成弧形,凸显其美感。
 
  这组单色釉菊瓣盘色彩丰富、釉汁莹润,分为黄、红、蓝、绿、酱、紫、白、藕荷等12种颜色。焦天龙和同事们精心设计每只盘子的摆放位置。“我们最终确定相近颜色的菊瓣盘错开摆,这样能呈现出琳琅满目的效果。”焦天龙说。
 
  香港故宫文博馆的每一个装置、每一种色彩、每一个文字,都是对国宝文物的用心诠释。“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文物,让观众看懂文物,是我最开心的事。”该馆助理研究员游心然说。
 
  第四展厅“龙颜凤姿——清代帝后肖像”展出皇太极和孝庄皇后的画像,以及慈禧朝服像的画稿。香港故宫文博馆副研究员杨煦和同事们,巧妙利用数码影像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展示帝后肖像画的祭祀功能。
 
  在红墙和“环幕影院”塑造的“寿皇殿”中,观众可以沉浸式观摩光绪朝农历新年间寿皇殿内御容大祭的情景。
 
  第一个镜头,是数码影像技术打造的雪天飞越紫禁城中轴线、抵达寿皇殿的长镜头,让人如身临其境。
 
  策展时,杨煦的搭档陈丽安率先提出设计“雪中紫禁城”的构想。但历史上是否有过下雪天祭祀呢?
 
  杨煦翻遍各类历史文献资料,终于在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的日记中查到: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一下了大雪,正月初一也是皇室祭拜祖先的日子。
 
  于是,他们在多媒体影片中加入雪景创意。“我们特意呈现刚下雪的效果,让琉璃瓦上覆盖着薄薄一层雪,既有雪景的美,又能露出金色的琉璃瓦。”杨煦说。
 
  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展厅的最后一件展品是一只外表斑驳的木箱,与其他展厅工艺精湛、美轮美奂的文物相比,略显突兀。
 
  20世纪30年代,为躲避日益逼近的侵华日军,一只只像这样的文物南迁箱装载着故宫文物,搭乘火车、轮船、汽车,一路颠簸,辗转南迁……
 
  策展人特别把文物南迁箱安置在大屏幕的正对面。屏幕滚动播出名为《从故宫到故宫》的短片,讲述着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以及故宫博物院与香港故宫文博馆的缘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联结古今中外的纽带,也是联结专家与大众的纽带。“如果观众找到打动自己的文物,那么文物就有了归属感。”该馆助理研究员梁慧淇说。
 
时隔十五年,四川凭《草鞋县令》再获文华奖
时隔十五年,四川凭《草鞋县令》再获文华奖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近日,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的川剧《草鞋县令》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这是继2007年川剧《易胆大》之后,四川时隔15年再度获此殊荣。

  川剧《草鞋县令》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创排,故事以根治什邡水旱为主线,讲述了清朝嘉庆年间什邡县令纪大奎,面对灾情排除万难,解决民生难题的故事。

  自今年5月启动复排以来,《草鞋县令》先后经历20多轮修改打磨和多次试演。角逐文华奖前,《草鞋县令》已巡演70余场。该剧凭借鲜明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的唱词、浓郁地道的川味音乐,获得观众广泛认可。

  2015年,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在四川德阳采风时,百姓口口相传“草鞋县令”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也激发起他的创作热情。他表示,川剧是四川独特的文化表达,“作为演员,我们要通过剧目表演,让更多人了解、熟知本土文化。”  近年来,四川重视以川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振兴与传承,年度扶持和奖励重大文艺项目和精品预算规模保持在3亿元,真金白银支持文艺精品攀登高峰。

  陈智林表示,《草鞋县令》获奖是近年来四川重视以川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振兴与传承、多措并举促进文艺创作“攀原登峰”的一个成果。

  据介绍,文华奖由文化和旅游部设立,是我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每3年评选一次。此前,四川有《山杠爷》《死水微澜》《变脸》《易胆大》4部川剧作品获此殊荣。    (本报记者张超群)

 
追梦吧,背篓网球少年!
追梦吧,背篓网球少年!

( 2022-09-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王发在赛场上背着背篓。
李建艺摄
 
  
 
  当背篓遇上网球,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一名背着背篓上赛场夺冠的网球少年“出圈”,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不小的轰动。
 
  从不知网球为何物,到多次摘金夺银,其成名背后,既有自身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拼搏,也离不开教练团队的慧眼识珠和因材施教,更是新时代各方关怀帮助下大山孩子拥有更多人生出彩机会的缩影。
 
“背篓少年”一战成名


 
  最近,王发火了。
 
  除了夺冠,还因为一组身背背篓上赛场的照片。
 
  8月底,在广州举行的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上,一位身背背篓的14岁佤族少年成为黑马,夺得U14组男单冠军。这名来自云南沧源县大山深处的男孩,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背篓里放着一副心爱的球拍,行走在赛场上,眼里有光,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背篓网球少年”。
 
  “真没想到就这么火了,其实队友里还有比我更厉害的。”王发说。他一周只能用一次手机,几天后才听说自己火了。
 
  说起背篓,王发笑了:“这个东西在我们家乡很常见。我感觉我背起来也特别合适!”
 
  实际上,王发有自己的网球包,不过当天在赛场上,一个老乡特意将带来的竹编小背篓送给他。
 
  “好久没回家了!”王发觉得亲切,干脆把背篓背在身上,装球拍、毛巾等。
 
  摄影师李建艺给他拍了一组照片。后来,“网球背篓少年”引发媒体广泛关注,火爆全网。
 
  王发接触背篓比网球早多了。他出生在临沧市沧源县一个边境村寨的农民家庭。幼儿时,爸妈会用背篓背着他上山下地干农活。8岁以前,王发的世界里没有出现过网球,就连听也没听过。
 
  直到有一天,王发就读的勐董镇中心完小,来了一个健硕高大的网球教练,就是如今带着他驰骋各个赛场的张晓洪。当年,有多年执教经历的张晓洪,想在大山里挑一批学网球的好苗子。
 
  那是2016年,王发8岁,读二年级。当时,张晓洪让他跑圈、扔球,测试空间感和协调能力。鬼灵精怪的王发表现突出,一场测试下来几个项目都得了优秀。
 
  张晓洪在沧源县挑了10个孩子学网球,包括王发。没过两年,他们就在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一举夺得6枚金牌。而在2020年于昆明安宁市举办的中国网球巡回赛测试赛上,12岁的王发因为球风硬朗而崭露头角。
 
  当时,担任中巡赛官方摄影师的李建艺,在扫场拍摄时听到一句呐喊“Come on!”循声而去,一个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男孩正在进行单打比赛。“个子小但跳得很高,一下子就把我惊住了!”李建艺俯下身,给王发拍了一组镜头。
 
  “那一次拍了很多选手,唯独记住了这张面孔。这孩子身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特质吸引着我。”李建艺说。
 
  最近这次夺冠之前,王发还在成都等地参加了3场比赛,其中一场青少年赛,两场成人赛。“打成人赛是为了锻炼,打青少年赛我们是直接奔着冠军去的。”负责带队的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总教练张晓洪说。
 
  在青少年赛上,本来有望取得好成绩的王发,遗憾止步8强。而在另外两场成人赛上,年龄最小的王发最终进了16强。“王发属于典型的竞赛型选手,遇强则强!”张晓洪评价。
 
  在广州夺冠当晚,作为奖励,教练请王发和队员们吃了一顿海鲜大餐。第二天,他们便赶赴河北廊坊的训练基地,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备赛当中。“后面在天津和北京还有比赛,孩子们不敢耽误!”
 
训练条件简陋
 
赢球赢来赞助


 
  9月15日,王发跟着教练来到浙江东阳,准备和当初赞助训练基地的一个体育器材老板打一场友谊赛,切磋球技。
 
  这是他们两年前的约定。2020年在昆明安宁市举办的一场比赛上,因为没有年龄限制,王发和这位名叫王育喜的“忘年交”球友分在一个小组。从身高和力量上来看,王育喜感觉自己胜算更大,可王发以6:2将他淘汰。
 
  “真是没想到,这么一个小不点居然把我打败了。”彼时王育喜接触网球已近10年。打完比赛在去大理旅游途中,他越想越不服气,得知王发来自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便提前结束行程赶到昆明一探究竟。
 
  到达现场,王育喜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出现裂缝的球场、打到起毛的网球、断了线的球拍……一堵80多米长的墙前,10多个男孩女孩一线排开,正对着墙练网球。一墙之隔,是几个集装箱改造成的宿舍,那是教练和孩子们住的地方。
 
  那天,王育喜深受触动,当场决定赞助球拍、网球、网球车等一批孩子们急需的网球用品。仅网球,他就一次性赞助了50箱,孩子们直到今年3月才用完。
 
  “如果王发没赢下那场球,就没有后面的赞助了。”张晓洪说。
 
  记者实地探访看到,这片训练场地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的一个小区内,占地最大的就是孩子们日常训练的球场。球场边上就是一排集装箱,分别改造成了办公室、宿舍和饭堂,旁边还有一个小健身房。
 
  虽然条件简陋,但网球少年们的梦想在这里生长。
 
  “每天推开门就能打球!”王发说。有时候为了少洗衣服,男孩子对打时干脆光着膀子。
 
  教练徐姣叶介绍,近两年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训练场地条件有所改善。孩子们本可以住到条件更好的宿舍,但他们一致选择,继续住训练场边的集装箱宿舍,方便训练。
 
  练网球最费鞋子,尤其是男生。张晓洪说,王发从8岁打球到现在,一共穿坏了54双鞋。
 
  其次是网球拍拍线。“一两天下来,拍线就断了。”徐姣叶说,刚开始教练会负责接拍线,后来随着断拍线的频率越来越高,他们就手把手教会孩子们,让他们自己上手。
 
  训练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孩子们日常很节省,球鞋穿到不能再穿了才换,网球要磨得光秃秃了才换新的。到了外出打比赛时,孩子们个个都很开心,因为可以领到一副新球拍。
 
  2016年后,俱乐部资助的孩子越来越多,场地受限越来越突出。一些自费带孩子来学网球的家长不干了,纷纷退出,导致俱乐部经费一度紧张,教练也走了好几个。
 
  俱乐部面临2014年创办以来的最大危机。
 
  2017年,为维持俱乐部正常运转,尤其是保障这批大山孩子的日常训练和生活,平时很喜欢车的张晓洪不得不卖掉自己的3辆车,勉强挺过两年。
 
  好在孩子们都很争气,在有限的训练条件下还打出了好成绩。如今,他们在廊坊有了第二个训练基地,球场也增加到12片,再也不用排着队练球了。
 
7个佤族孩子
 
6个拿过冠军


 
  这几年,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在业内有了一定名气。当初挑中的10个佤族孩子,因各种原因离队3个,剩下7个有6个拿过各个类别的全国冠军。
 
  在2020年全国青少年网球积分排名系列赛上,总积分前4名中,有3名来自这个俱乐部。其中,和王发同一批被选中的佤族女孩李娇,更是在耐克杯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上夺得女单和女双“双冠王”,总积分升至第一。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但也在张晓洪的意料之中。
 
  “这个底气还是有的!”有时候,张晓洪带着一群小孩奔赴各个城市打比赛,被人形象地比喻为“一头大象领着一群小象”。
 
  从大山深处走来,到夺得全国冠军,这些孩子们的网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刚开始,孩子们的父母没见过网球,更不知道它能为家庭带来什么。张晓洪只好给他们展示手机里保存的球员和奖杯的照片,加上学校老师帮忙做工作,才打消了家长的顾虑。
 
  “孩子们我会照顾好,你们不放心随时来昆明找我。”张晓洪言辞恳切地保证,给家长们留下了联系电话和地址。就这样,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离家几百公里的省城昆明。
 
  初到一个陌生环境,孩子们欣喜又好奇,可没过几天,就哭着闹着找爸妈。张晓洪带着他们来到商场采购零食和玩具,才算哄好。接下来的几个月,孩子们像玩游戏一样开始接触网球,慢慢从排斥到感兴趣。
 
  却不料,第一年回家过春节后,10个孩子一个都不愿意来了。“把我急得啊!”张晓洪只好赶回去一个一个做工作,最终有7人归队。
 
  “不能强迫孩子们喜欢上一样东西。只有他们发自内心热爱,才会不计成本地去追求去付出。”张晓洪说,基于这样的培训理念,多半孩子不到一年时间就主动融入这个有些好玩的“网球世界”,享受网球带给他们的乐趣。
 
  刚到昆明那一年,大部分家长觉得不放心,还会定期来看看孩子。到了第二年,一些家长没啥牵挂就干脆不来了,只是偶尔打个电话联系下。
 
  每天6点不到,孩子们就自发起床来到球场训练,开始打墙、体能、速度等常规科目。有时候,一天下来,训练时间长达10个小时。因为长时间挥拍,王发的手上还长了一层茧。
 
  可他并不在意,甚至还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尤其是2020年见到网球大咖李娜后,王发变得更加刻苦,常常给自己加练。也正是那一年,他凭借一个冠军奖杯领到了教练奖励的一部手机。
 
  这是张晓洪培训理念的一个体现。“谁拿了冠亚军,我就奖励一部手机。”张晓洪说,没想到几年下来,孩子们都实现了这个愿望。但有个前提,玩手机的时间严格限制在周末的一个小时内。
 
  除了网球,教练团队还引导孩子们学习文化课,根据个人爱好给他们报古筝、书法等兴趣班。“网球只是一部分,我希望他们能有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张晓洪说。
 
  “我想培养出一名世界级选手”


 
  为什么要到大山里去挑选打网球的苗子?这和张晓洪10多年前的一场自驾游经历有关。
 
  当时,张晓洪驱车前往迪庆州德钦县旅游,入住当地一个村民家里。次日清晨,他跟着主人家一个差不多8岁的小男孩爬山,快要登顶时发现手机没电,只好让小家伙回家帮忙取一下充电宝。
 
  让张晓洪没想到的是,耗费他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小男孩仅仅用了20多分钟。“这脚力和体能也太好了!打网球太合适不过了!”张晓洪感叹,“这些偏远山区,出门就是山路,孩子们走惯了,自然耐力好。”
 
  从那以后,张晓洪就一门心思想去大山深处选一批学网球的好苗子。
 
  “训练是枯燥的,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从教20多年来,张晓洪尤其看重大山孩子身上的淳朴、拼劲和韧性。而网球,有可能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一次机会。
 
  为了减轻家长负担,张晓洪对于这些大山孩子,不收一分学费。
 
  干了半辈子网球培训的张晓洪,一直有个夙愿:培养出世界级网球选手!他最终把希望放在了这群最初并不被看好,但又不断给他带来希望的大山孩子身上。王发算一个,李娇算一个,还有肖专、白思程……
 
  即便满怀期待,张晓洪也从不往孩子们身上施加压力。“拿奖了,要奖励,但不许沾沾自喜;打砸了,也不能一顿臭骂。”张晓洪坦言,孩子们走下赛场后的“黄金10分钟”尤为重要,教练要充分利用好。
 
  “王发爱玩枪,李娇喜欢好看的网球裙……”常年跟孩子们同吃同住,他们的喜怒哀乐,张晓洪了然于心。在比赛心态上,张晓洪更是丝毫不敢马虎。“李娇觉得有压力,不想教练在场下观赛,所以她不邀请的话,我从来不会去现场。”
 
  如今,跟着张晓洪学网球的大山孩子已有20多个,除了佤族,还有汉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这就要求教练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每个孩子的训练方法,释放他们的天赋和潜力。”他说。
 
   (本报记者严勇、王安浩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