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农业黑科技,“老把式”忙着学“新招”

(2022年06月13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追赶农业黑科技,“老把式”忙着学“新招”

( 2022-06-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58岁的王志成是河北邯郸曲周王庄村的种地“老把式”,最近他承包的550亩麦田即将收获。

  “别看现在都是机器收割小麦,但要求的技术可不低。”王志成说,2016年3月,他购置了小麦联合收割机,但发现转速高了油门跟不上容易熄火,转弯太快部分小麦收割不到,有的地块小麦长势好,有的地块小麦长势略差,前进速度相同机收率相差不小……

  好在曲周县近些年都举办职业农民培训班,他报名参加后,发现驾驶小麦联合收割机,有些类似驾驶手动挡汽车,需要不断观察“路况”,对不同长势、不同坡度、不同种植方式的农田进行针对性调整,让机损率降到最低。

  2020年,县里农民培训班讲授了植保无人机的使用方法,王志成和不少农民用了不到一周就拿到了相关证件,回家后他立即订购了几架无人机。“真是考证容易实践难啊,一下地才知道飞行速度、飞行稳定性、飞行高度很难同时把握,不得不又找专业机手来帮忙,他们一边操作我一边学习,直到今年3月,终于能熟练操作了。”

  有专业的农机组织为何还要自己来?王志成说,他16岁就下地干农活,年轻时最不愿意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太辛苦,但没别的本事。13年前,他突然尝到了“科技种粮”的甜头,开始离不开庄稼地,越种越有劲。

  中国农业大学20世纪70年代在曲周县改土治碱,第二代试验区就在王庄村,后来在曲周建立实验站,离王庄村只有2公里。王志成经常远远看到各种机器设备在农田中运行,本以为这些离生活很遥远。“2000年以后,村里不少人开始外出务工,一些人的农田委托他人耕种。2009年我成立了合作社,开始流转别人的农田,没想到一开始中国农大的老师就来帮助我,告诉我大面积耕种的注意事项。”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得知王庄村有了合作社,当年他们在小麦播种期就来到合作社种植的地块,看到田间麦垄不够宽,可能会影响小麦生长的透光、透风,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就建议王志成改变种植方式。但当时王志成相信自己的经验,于是选择了两个相邻的地块进行比较。结果,在收获时王志成主动跑来要拜师。

  此后,王志成对中国农大的各种机械产生了浓厚兴趣,还把参加展会、培训、考察作为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多年来到过全国10多个城市进行自我“充电”,流转的土地也从刚开始的100多亩增加到550亩。

  王志成说,见的越多越感觉自己知识匮乏,各类农业现代化技术层出不穷,必须不断学习掌握其中精髓,才能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农机进行改装,从而在连年丰收的基础上继续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

  类似王志成这样的新型农民在我国越来越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各地大量出现。“三夏”期间,河北省组织和调度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夏玉米播种机等20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作业,其中不少机械的熟练操作者都是种田“老把式”。

  目前,王志成的合作社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同时各种型号的扳手、钳子、螺丝刀等也随处可见。王志成说,几乎每台机械上都有他整合组装的印记,如在小麦收割机上安装开沟器、犁地机上加装附犁等,最让他得意的是玉米播种机上巧妙设置了清垄器。

  “我在玉米播种机第二开沟器的上方安装清垄器,不仅有效防止了害虫对玉米的危害,还能控制玉米播种的深浅度,而且该播种机播种的玉米根部附近没有杂草生长,为玉米的茁壮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王志成说,这个技术还获得了专利。

  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洪祥说,近年来农机开始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看似各项操作难度降低,实则对设备拥有者提出更高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各个设备发挥最大效益、如何对设备进一步改造提升其作用等,仍然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农业也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记者赵鸿宇、郭雅茹)新华社石家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