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要 闻

02版:新华深读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返回 2021年03月14日

跨越时空的对话:

云霄姑姑,柔弱的你为何如此坚强

新华每日电讯      2021年03月14日     
  据新华社长沙3月13日电(记者林光耀、郑梦雨)近日,新华社播发“那些年妈妈写给我的信”之《血色芳华!她在狱中给襁褓中的孩子写下最后一封信》,讲述了革命先烈赵云霄在英勇就义前给女儿启明留下的一封诀别信,引发很多读者关注。
  不少读者在感动之余,纷纷留言询问:赵云霄烈士在狱中诞下的小宝宝怎么样了?她有听母亲的话,“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吗?她有保存好父亲陈觉在牢中留给母亲的信件及作品吗?
  新华社记者寻访到烈士后人,与赵云霄的侄女、66岁的赵宗宴展开对话。
  记者:您与赵云霄烈士是什么关系?
  赵宗宴:我的父亲是赵云霄的亲弟弟,赵云霄是我的姑姑。我自小就知道,姑姑赵云霄和姑父陈觉是革命烈士,也牢牢记住了他们开展革命斗争的地方——遥远的湖南醴陵。
  父亲还在世时,会专门带着后辈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看那里馆藏的两封信:其中一封是姑姑赵云霄在狱中留给女儿启明的诀别书,另一封是姑父陈觉写给姑姑的遗书。
  尽管我与姑姑未曾谋面,但我从父亲、堂叔、堂姑的各种描述和追忆中了解姑姑,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深入研究史料和家人留下的资料,我对姑姑和姑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记者:您心中的姑姑是一个怎样的人?
  赵宗宴:云霄姑姑自幼长相漂亮、秀气,性格温良、平和、文静,教养极好。在姑姑的家乡,不大的河北阜平县城里,她称得上数一数二的好女孩——在家孝敬父母、疼兄爱弟,在外和善待人、注重礼节。
  这也是最让我感慨的地方,在家人的口中,姑姑是那么文弱。但在历史长河中,她却是铁骨铮铮的革命者,是那个在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时,义无反顾回国、同丈夫陈觉一起到湖南带领农民开展武装斗争的女子。
  记者:1929年,赵云霄在湖南就义,且留下一个小女儿。关于这些,赵家人当时是否知情?
  赵宗宴:我的爷爷奶奶为人是非常开明的。姑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爷爷奶奶都知道,而且是家人送姑姑出国的。但是1927年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姑姑和姑父秘密回国一事,家里人并不知情。
  出于革命斗争需要,赵云霄自出国至就义,这几年间都没有回家。自小就是孝女的她,是带着对父母和家人深深的牵挂走向刑场的。
  在牺牲前十几天,她给正在北京上学的弟弟,即我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她已同陈觉结婚,陈觉已经牺牲,而她因怀孕而延期执行,已产下一女,名叫启明。并告之她的后事和孩子的抚养问题,陈觉已经托付于陈家父母,让家人放心。且特别叮嘱我父亲暂时不要告诉双亲,因此,姑姑牺牲的噩耗,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知晓。我奶奶直到去世也不知道姑姑牺牲的真相,她为姑姑几乎哭瞎了双眼。
  记者:赵云霄烈士在狱中诞下的小宝宝启明,后来怎么样了?
  赵宗宴:很令人痛心,启明在年幼的时候就夭折了,具体的夭折岁数没有准确的说法。姑姑赵云霄孕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牢房里度过的。
  试想一下,姑姑当时在监狱里不仅要受审受刑,还要眼见丈夫被处死,忍受失去丈夫的悲痛。姑姑在孕期应该也是缺乏营养的,所以体弱多病的启明没能顺利长大成人。
  记者:您读过赵云霄写给启明的诀别信后,有什么感想?
  赵宗宴:每每想到姑姑赵云霄,我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姑姑赵云霄和姑父陈觉的两封革命家书,誊印本被我放在家中收藏,但云霄姑姑的这封信,我是从来都读不下去的。作为家人,不忍卒读。
  尤其是自己成为母亲之后,更加如此。那一声声“小宝宝”“小宝贝”,会让我哽咽不止、不能自已。
  难以想象,性格温和的姑姑,在狱中痛失丈夫之后,是如何在牢房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艰难度过最后几个月的孕期?怎样痛苦地生下衰弱的小宝宝?在和宝宝朝夕相处的40多天中,她是如何拖着虚弱的身体,拼尽全力哺育这个奶水不足的小宝宝?在她写这封信时,面对着当时刚满月的宝宝,这位母亲得有多少不舍?
  这几十年来,这些画面无数次在我脑海里翻过。我深信,姑姑和姑父都是带着对女儿的万般不舍和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坚定走上刑场的。
  曾经有人问我,你认为陈觉和赵云霄是称职的父母吗?
  在他们的遗书中,二人分别写道:“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他们是天下最称职的父母!他们留下的书信,是天下最伟大的父母留下的最伟大的告别!
  记者:您觉得姑姑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是什么?
  赵宗宴:姑姑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入狱,1929年牺牲。虽然她的革命生涯很短暂,却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后人永远地传承下去。
  陈觉和赵云霄,家里都不愁吃、不愁穿,他们为什么选择投身革命?在面对劝降和诱惑时,又是如何毫不犹豫选择牺牲、绝不叛党的?据说,当时只要姑姑、姑父肯写下一份脱党声明,敌人就放他们走,但是姑姑和姑父的意志都非常坚定和忠诚。
  为什么这么做?又为什么做得到?我的答案只有一个:信仰。之所以能带着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女儿的万般不舍,仍没有动摇、毅然决然走上刑场,这就是信仰,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为全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他们在生活无忧时选择投身革命,在国内革命进入低潮时又秘密回国。姑姑是北方人,她过家门而不入,选择和陈觉一起南下,去斗争的一线。她在一个人生地不熟、方言不通的环境,和丈夫一起在湖南醴陵成为武装斗争的领导者,轰轰烈烈……
  从他们回国的时间、选择前往的工作地点都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早已做好了为革命慷慨赴死的思想准备。
版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