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财经

04版:新华关注·文化

05版: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06版:新华关注·各地

07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08版:新华关注·科技

万马奔腾向未来
内蒙古弘扬蒙古马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
万马奔腾向未来
 
内蒙古弘扬蒙古马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时代赋予一种精神,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凝铸勇气、干劲与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内蒙古考察、五次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其间多次提到蒙古马精神,并深情勉励大家要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重磅发布,再一次将党中央的关怀具化为历史的机遇。
  深情嘱托励我行,使命催征勇向前。内蒙古将“蒙古马精神”植入新时代伟大实践,以精神铸魂,以实干担当,以万马奔腾的气势,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奋勇前行。
精神铸魂
以一马当先的勇气攻坚克难


  立冬已过,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最低气温已在-10℃以下。位于哈日诺尔苏木的兴安盟辰龙煤化工有限公司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厂区的土建工程刚刚结束,几十个工人正在厂房内进行钢结构框架组装,焊花飞溅、人员穿梭。
  谁能想到,从2012年开始,因技术工艺不成熟、流转资金困难等原因,这个企业曾一度处于停产状态,这一“停”就是10年,土地也一直闲置。2022年,内蒙古“五个大起底”行动启动,科右中旗通过引进企业、土地转让等措施,让这个沉寂了10年之久的停产企业重现生机。
  “我们正紧锣密鼓赶工期,准备下个月主要设备进场。腐植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我们要抓紧时间尽快投产。”公司项目负责人洪裴沛介绍。
  去年8月,内蒙古针对待批项目、“半拉子”工程、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开发区建设等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难题,启动“五个大起底”行动,盘活存量、挖掘潜力,让沉睡的土地“动起来”,让停滞的项目“跑起来”,让沉淀的资金“活起来”。
  号令一出三军动,全区几十个审批部门、数万名工作人员披荆斩棘、知难勇进,打响这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仗”——
  自治区领导机关一马当先作表率,刀刃向内带头大起底,停工8年的自治区本级东河二期项目重新进场施工;赤峰市巴林左旗停工10年的“林白铁路”项目全面复工;包头市九原工业园区1412亩闲置土地重获“新生”,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截至2023年10月底,9326个待批项目的审批手续全部办结,64.6亿元的财政沉淀资金实现应缴尽缴,累计盘活‘半拉子’工程项目383个、处置‘十四五’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共计38.68万亩、处置开发区长期停产企业和僵尸企业188户。”最新数据显示,经过1年多的攻坚,内蒙古“五个大起底”行动成效显著。
  这只是近年来内蒙古面对发展难题,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努力攻坚克难的一个缩影。
  只要一声令下,蒙古马就会毫无畏惧地踏上征程,朝着目标一往无前地纵横驰骋。这些年,内蒙古发展面临的挑战一个接一个,有来自自然界的,有来自经济社会领域的。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蒙古马精神,奋发有为地做好内蒙古各项工作。
  首先从思想根源入手,提振“精气神”。2022年9月5日,一场会议引发震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向“会议多、活动多、外出多,调研报告少、工作思路少、解决实际问题少,决策慢、行动慢、结果慢”问题开刀。
  一时间,全区各级机关和广大干部深入查摆、动真碰硬,纷纷拿出硬核举措提升能力、改进作风,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研究解决问题和抓落实上,认真做事,敢于定事,全力成事。
  仅仅相隔十几天,2022年9月22日,100名“担当作为好干部”受到表彰,他们是关键时刻冲锋陷阵的“猛将”,是重大任务中勇挑重担的“闯将”,是在平凡岗位上狠抓落实的“干将”,在各个领域、各个层级深度践行着蒙古马精神。
  一块黑色煤炭、一瓶透明液体、一卷可降解地膜……走进位于乌海市的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可以在展台上直观看到BDO上下游产品样品。
  BDO,世界上需求增长最快的化工产品之一。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乌海市“脱胎换骨”乘势而动,抓住可降解材料产业的黄金窗口期,全力打通从BDO到氨纶、锂电池溶剂、可降解材料与工程塑料、医药中间体四大全产业链条。乌海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为解决“白色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迈出坚实一步。
  “我们将以担当作为、实打实干的精气神,更加奋发有为地做好各项工作,驰而不息推进区域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获评“担当作为好干部”的乌海市海南区委书记于志永说。
  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改、向着实效求。今年以来,内蒙古努力将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呼和浩特对住宅破旧、排水不畅、道路破损等老旧小区实施“一院一策”改造,惠及居民5.1万户;鄂尔多斯康巴什区开展“无证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减证便民”,真正让数据跑起来、部门转起来、服务快起来;阿拉善右旗215支“暖心小分队”为民办实事720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12件……
  在蒙古马精神的引领下,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天接着一天干,一月接着一月拼,一季接着一季赶,一马当先攻坚克难,朝着目标一往无前。
实干担当
以快马加鞭的劲头全速奔跑


  热气腾腾的早餐端上桌,宾主双方一一落座,“大家先吃,我们边吃边聊”。10月30日清晨,包头市政商恳谈早餐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包头市委、政府负责人与13位企业家面对面,问需求、谈服务、解难题。
  这样的早餐会,包头市已举办了15场,形成了一个常态化联系机制。“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轻松的方式,更好了解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我们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包头市委负责人说。
  构建亲清统一的政商关系,打造聚商气拢人气的良好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底气。
  2023年,对于内蒙古的招商引资工作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年份。中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先后迎来内蒙古的招商引资队伍。
  瞄准三大区域最尖端的前沿业态、聚焦自身8大产业集群和16条产业链,内蒙古签下了311个项目、8297亿元的大单。在经济最富活力、最具生机之地与“央企共舞”、与“民企合唱”,相聚“浙”里、相约草原,潮涌南粤、风劲北疆,奔腾的“蒙古马”,疾驰在祖国的万里河山。
  与优强企业携手并进、聚重大项目风生水起。2023年,内蒙古快速推进3166个重大项目,密集召开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首届中国绿色算力大会、世界蒙商大会、首届世界奶业大会、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第四届中蒙博览会等多个国家级、世界级盛会。
  蒙古马是“跑”出来的,亮丽内蒙古是干出来的。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不断强调,干事创业要像蒙古马那样,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对定下的事情,说了就要干,而且要争分夺秒地干。
  春节后开工第二天,正月初八,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召开全区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开篇定调、布局落子,要求“全区上下要聚焦聚力抓好招商引资,为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号令出,万马奔。呼和浩特市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强链,带头对接、实地考察、定期调度,掀起招商热潮;包头市聚焦建设“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绿色硅都”,挂图作战、晾晒成绩单、集中观摩评比,拼出招商新成效;鄂尔多斯市围绕正在打造的四个世界级产业,精准招商、链式招商,建设龙头领航强磁场……
  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各盟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203次,举办招商引资大型活动151场。已签约项目1679个,协议投资金额2.5万亿元,引进国内到位资金3491亿元、增长35.5%,完成全年目标的89.5%。
  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制造业500强,牵住头部企业、群主企业、链主企业,定向招引、压茬推进。内蒙古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本次推介会进一步深化了内蒙古与粤港澳的多领域务实合作,也标志着自治区招商引资工作正在向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新格局迈进。”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处处长杜勇锋,在评价10月份举行的内蒙古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推介会时说。
  当创造卓越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当奋勇争先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内蒙古正在构筑招商引资“强磁场”,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勇挑重担
以万马奔腾的气势再跃新程


  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场壮阔的沙障“画卷”正在迅速铺开。
  为防止乌兰布和与巴音温都尔两大沙漠“握手”,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探索出“工程固沙+造封飞”系统治理模式,由沙柳、稻草、芦草等10种材料做成的各式沙障铺展在沙地上,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完成造林种草1875万亩、防沙治沙787万亩,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正在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
  牢记国之大者,勇挑时代重担。今年以来,内蒙古继续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力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蒙古马精神从哪里来?来自祖国和人民的需要。
  额济纳牧民数度搬迁、三易旗府,演绎了最美牧场为航天的动人故事;草原母亲敞开怀抱养育“国家的孩子”,创造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曾经大兴安岭万千栋梁出林海,如今挂斧停锯为生态……为“国之大者”的担当,历经沧桑,感人至深;发攻坚克难的勇气,穿越岁月,历久弥坚。
  今天,中国式现代化指引奋进方向,办好两件大事,是内蒙古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扛起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蒙古马精神,永远是激励内蒙古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陆上机组,近日在锡林郭勒盟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成功下线。该风电机组1天发电量可满足约1300个家庭1个月用电需求。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新能源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1.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9.2个百分点。锚定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内蒙古“大干快上”、持续发力。
  “开工!”11月1日上午,随着一声令下,阿拉善盟防沙治沙七大战役在阿拉善右旗大漠中全面启动。厉兵秣马迎鏖战,枕戈待旦再前行。自今年6月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总动员令发出以来,“三北”工程攻坚战在内蒙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开打,内蒙古谋划的11个重大项目也全部纳入国家“三北”工程六期规划范围。
  今年前三季度,内蒙古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16882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位居全国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2%、位居全国第2位。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部署,“谋深抓实”不断加快发展节奏的结果,也是全区上下大力发扬蒙古马精神,紧干快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有力实证。
  2023年11月9日上午10时,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新闻发布会,受到广泛关注。
  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于推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党和国家给予内蒙古的重大政策机遇和历史机遇!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铆足劲头、苦干实干,切实在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精心呵护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条绿线,牢牢守住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这条红线,打造出祖国北疆更加亮丽的风景线。
  从蒙古马精神这一精神“富矿”中汲取养分,树立雄心壮志,凝聚精神伟力,以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马当先”带动全区上下“万马奔腾”,内蒙古正铆足干劲、抢抓机遇。目前,各部门正加紧制定落实细化分工方案,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支持政策,紧抓快办多维度推进中央政策落实落地,努力把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
  北疆奔腾蒙古马,快马加鞭未下鞍。新时代的内蒙古,正奔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内蒙古日报记者许晓岚 霍晓庆 康丽娜 韩雪茹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张云龙 刘加佳)
 
重庆“一县一策”精准支持脱贫区县加快发展
重庆“一县一策”精准支持脱贫区县加快发展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重庆11月29日电(记者周闻韬)记者29日从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了解到,重庆市把促进脱贫区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行“一县一策”精准支持,不断缩小发展差距,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今年前三季度,全市14个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7元,同比增长7.8%,增速分别较全市、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0.7个、0.2个百分点。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重庆市研究制定了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量身定制支持山区库区17个区县发展方案和政策举措,市级部门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出台N套专项支持措施,构建“1+17+N”政策帮扶体系。支持彭水、酉阳、城口、巫溪等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列出政策支持清单213项、规划实施项目168个,累计倾斜安排衔接补助资金62.9亿元、占到县资金总量的38%。
  为加快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重庆市还实施了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度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黄金十条”支持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生态基金。引导脱贫区县形成“一主两辅”产业发展格局,完善联农带农利益共享机制,建成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重庆酉阳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构建了以油茶为主导的“1+9+X”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38万亩,通过加强对化妆品、洗护用品、生物农药等研发,开发36款油茶系列衍生产品,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3.11亿元。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以来,当地还以全县平均海拔800米、生态良好为出发点,创新构建以“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体系。今年上半年,酉阳县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酉阳800”系列农产品销售额达4.3亿元。
 
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链”通力
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链”通力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28日在北京开幕,吸引了5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参会。作为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链博会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推动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中外企业互动。中国通过此举表明,愿同各国一道,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促进全球经济循环、助力世界经济增长、增进各国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链博会是中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主动担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因疫情冲击、地缘政治扰动和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全球产业链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发展趋势明显,“断链”“脱钩”风险持续攀升,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的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可以说,在全球产业链调整重塑的重要时刻,链博会的举办正逢其时,为各国企业搭建了贸易促进、投资合作、创新集聚、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向国际社会发出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强音。事实证明,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不得人心,推动构建各国广泛参与、优势互补、共享红利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才是人心所向。中国既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
  链博会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博览会期间,一系列商务洽谈、供需对接、现场采购帮助各国供应商和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合作意向。通过组织投资对接会、洽谈会、项目路演等活动,链博会能为中外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合作机会,特别是助力一些专精特新企业和大企业之间进行更多合作。特斯拉、苹果、高通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龙头企业纷纷前来参会。众多国际企业将把链博会作为产品首发阵地、创新阵地、合作阵地,展示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巴西外贸公司COMEXPORT常务副总裁罗伯托·米拉尼对参加链博会充满期待,认为“这是了解中国最新供应链发展趋势的好机会”。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链博会有助于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共赢链”。
  链博会丰富了联接中国与世界的展会矩阵。链博会在“链”上做文章,办展方式上更加侧重展链条、展生态,办展成效上更加注重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首届链博会展览总面积10万平方米,设置了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等5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5链1展区”分别以“让出行更加便捷”“让食品更为安全”“让地球更加美好”“让创新更具活力”“让生命更加精彩”“让合作更加高效”为主题,六个“更”体现了链博会促进世界经济脉络畅通、增进全球人民福祉的主旨。从消博会、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到链博会,中国主动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国家级展会矩阵日益丰富,“窗口效应”和“溢出效应”也越来越强,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头回客”“回头客”“全勤生”。
  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外资企业扎根中国的坚定意愿再次印证,中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造福世界。链博会的高人气显示,巩固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是世界的共同期盼,链博会的高质量举办将为建设更具韧性、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全球供应链贡献中国力量。
(记者许苏培)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唤醒城市“被遗忘的角落”
唤醒城市“被遗忘的角落”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世界上有太多“死去的空间”,这些空间重复单调、没有细节,让人感到不安和乏味。立交桥下、废弃厂房……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该何去何从?
  当“减量发展”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关键词,越来越多被忽略的“灰空间”,列入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专项任务,创新拓展为城市活力的“调色盘”。
  每一个城市的小角落,都装着居民的“大生活”。一桥一厂的焕新,在于从细微之处优化城市肌理、唤醒更多城市空间,给百姓带来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让首都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桥下空间变身“金角银边”


  凛风劲吹,寒意袭人,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西里社区书记郭珊珊心里却暖暖的:辖区居民投诉少了、笑容多了。
  这源自小区旁天宁寺桥下空间的创新改造。
  天宁寺桥位于北京西便门和广安门之间,既是二环路立交桥,也是跨西护城河桥,桥下近5000平方米的空间常年用作停车场,幽闭昏暗的形象与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功能不符,人行过街不便。“桥下布满飞线,下完雨滴答漏水,地面坑洼。”回忆改造前的样子,郭珊珊直皱眉头。
  竖起篮球架、建好秋千、搭起滑梯……还配套卫生间、储物室、更衣室等设施。经过1年多改造,天宁寺桥下今年变身兼具运动场和儿童园功能的休闲场地,也成为北京首个多元复合的既有桥下空间提升利用试点项目。
  桥下改造是个精细活儿,不但要修整地面,还要安装照明灯光,软包防撞、隔音等设施更是一个不少。“运动场铺了5层塑胶,比一般篮球场还厚,孩子们跑起来更舒适。”改造施工负责人李振明说。
  作为老旧小区,西便门西里社区周边常年缺少健身空间和设施,居民总打热线投诉。改造前,社区和相关部门多次征求意见并邀居民座谈。改造中,居民们常过来察看,询问啥时候开放,甚至打12345追问。
  “说啥都没想到,满是灰尘的立交桥下,还能做成运动场!”附近的居民杨欣说,今年暑假,这里成了他带孩子每天“必打卡”的场所。
  还有很多立交桥正像天宁寺桥一样,经过整治提升,变为城市“绿心”或者功能区。
  建于1992年的雍和宫桥,是北京二环路上重要的直通桥。2022年8月,东城区全面启动桥下空间提升工程。搬迁交通执法站,拆除相关建筑,改造后停车场面积增至3400平方米,停车位增至103个。不仅如此,桥区还嵌入雍和宫等文化符号,用于填补桥区缺少文化元素的空白,衔接串联起周边的文旅风貌。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晓涛说,随着城市发展,北京形成了千余处桥下空间。其中有的被用作公交场站,有的成了停车场和仓库,更多的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相关部门摸排发现,中心城区桥下空间使用乱象突出,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给群众带来不便。为此,北京将桥下空间整治作为“疏整促”的专项任务之一,连续3年整治完成700余处,今年底将达880多处。
  整治过程中,桥下空间怎么利用,没有标准答案。北京创新发布《北京市桥下空间利用设计导则》,指导立交桥、匝道桥、跨线桥等5类桥梁,结合市民需求“一桥一策”设计。“干净、整洁、有序是基本要求,整治完成后再根据功能定位、居民需求优化提升。”李晓涛说,把这些“边角”有效利用起来,使其改变面貌、焕发活力,最终成为北京城的“金角银边”。
“灰空间”里长出“高精尖”


  提到北京中关村,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董事长程静记忆拉长:20世纪90年代,电子卖场次第落成,草根企业家、攒机高手比肩接踵、好不热闹。随着时代变迁,“电子一条街”大刀阔斧转理念,变为“中国创新第一街”。
  这样“由灰到靓”的城市蝶变故事,能否在更多地方上演?
  包裹在一众小区间,北京通州区临河里路4号院并不起眼。但在77岁的老居民许士奎看来,4号院见证了通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火热年代。
  彼时,村镇间拔起的工业大院让村民“鼓了腰包”,却牺牲着赖以生存的环境。很快,铝材厂因经营不善、一蹶不振,一闲就是近20年。
  “其实厂子也在谋出路,门前换过好几块牌,但每一块都不长久。”直到最近几年,老许发现,“真正的大动作”,来了。
  时间拨回5年前,中关村智造大街团队第一次走进铝材厂。透过破败荒凉的表象,大家看到一块值得用心雕琢的“璞玉”。
  “厂子虽然旧,但区位优势明显。员工来上班,出地铁5分钟就到。”一刹那,创业的火花在程静心中闪过:“能不能让‘老铝厂’长出‘硬科技’来?”
  总部位于中关村的智造大街,是国内有名的创新策源地。不到3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先后孕育出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带动2800多项专利问世。
  复制智造大街,不少外埠城市已有先例,但想在老厂房里“做文章”,难得不是建筑改造,而是充分激发“从输血到造血”的内生动力。
  11月初,记者来到通州智造大街时,发现它与一般城市更新项目的不同之处:这里有一间1500平方米的中试实验室。
  “中试,就是把实验室里的‘生果子’,变成市场需要的‘熟果子’。很多高校机构的原始创新,只能做到0到0.5,但我们可以做到从0到1。”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建伟说,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设计方案、产品雏形难以有效转化,而中试实验室就是解决方案。
  走进实验室,贴片生产线、插件生产线、总成组装线高速运行。“只要1分钟就能为手机主板芯片贴片,还能提供多维度的检测报告。”中试实验室主任张磊说,实验室就是园区发展的“引擎”。从高精尖元器件设计、测试实验到市场分析,依托这里价值千万的核心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实验人才,都能得到“一站式”满足。
  2022年年底,处于试运营阶段的园区已经崭露头角。不少企业“闻声而动”,也率先尝到“甜头”。
  芯视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范显辉说,中试实验室为企业研发高端传感器核心器件提供了巨大帮助。如今,只要安装一个小终端,就能实现4项地表水参数的实时采集和上传,彻底解决了地下管网水质人工采集效率低、偷排超排现象难溯源的问题。
  老厂房里改出来的科技园,更有传统商务楼难比拟的优势。谈及原因,北京拉特激光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崔建国笑而不语,拉着记者“到家做客”。
  原来,这家研发高铁轨道安全测试设备的企业,恰好需要高挑的老厂房提供实验空间。登上二楼,隔窗望去,更独享一派碧水公园美景。
  “知道我们为啥来这儿安家了吗?”大家笑成一片。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通州智造大街是北京老旧厂房改造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首批3个示范项目之一。从老厂房中释放出高质量发展活力,正推动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园区已注册88家企业,其中26家企业入驻办公。5年内预计入园企业将超过100家,”程静说,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首个以“硬科技”为主题的大型产业示范基地,老铝厂华丽蝶变,更添发展魅力。
老仓库“砌出”文化消费新地标


  走进位于东五环的首创郎园Station,30座红砖尖顶仓库成列排开、错落有致,充满年代感的瞭望塔、避雷针、岗楼等工业遗存零星点缀,一系列“老元素”在这里扮起“新时髦”,成为北京新崛起的文化消费地标。
  但仅在5年多前,园区还是截然不同的场景。
  “过去这儿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纺织仓库,我们接手前,别看园区面积大,但交通不便、野草丛生,一整天也找不见几个人。”站在首创郎园Station门前,园区品牌总监邵宁宁回忆道。
  更令人头疼的是,从改造提升、规划审批到执照办理,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几乎是空白,这让很多考察团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一直以来,工业厂房因属工业用地,产权问题复杂,尤其一些老厂区,根本没有产权证。没证,就可能带来“正名”难。此外,改造项目用途五花八门,土地性质和使用性质的矛盾,也制约着北京诸多园区的发展。
  破局,源自2017年底。北京发布《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推动达到一定规模和符合建筑标准的老旧厂房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
  园区靠近第四使馆区和798艺术区,周边还有将府公园、坝河和亮马河天然的休闲区域,大体量的内部空间可以吸引同类产业集聚。凭借这些特点,荒芜的园区开始拥抱艺术消费、文化产业。
  “我们结合区位特点和工业遗存的特色价值,不断摸索、不断测试,逐渐找到文化产业+消费的融合发展方向。”邵宁宁说,一方面拉动影视数字产业化,另一方面孵化新消费品牌。
  规划街区、整修建筑外立面、改造市政设施……遗留的铁路专线变成秀场展台、老仓库变身文化空间,引导产业客户利用自身优势迭代消费品牌、借助网络平台力量引流推广……历经几年发展,郎园Station逐渐成为“工业遗存+文化创意园区”新型文创园。
  现在,园区文化沙龙、艺术节、图书展览等活动频频举办,大量首发、首秀接连不断,逐渐成为北京网红打卡地。每逢假日,总是挤满拍照打卡的青年、扶老携幼的家庭。
  园区找到发展新路,企业、投资人慕名而来。2021年,专注于制作汝窑瓷器的新秀品牌九观落户园区。一开始,品牌创始人李超心生忐忑:“第一家实体店选址必须慎之又慎,但看到园区发展潜力,我决定‘赌一把’!”
  事实证明,李超“赌对了”。通过精准决策,新店开业后,九观知名度“水涨船高”,与园区影响力共同提升。“自打开了店,顾客顺着‘网线’就找了过来,人气、销量大增,着实令我吃了一惊。”
  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告诉记者,园区已吸引运动时尚、家居设计、潮流零售等80多家新消费品牌,每年200场以上的主题文化活动缤纷多样。“下一步,在推动数字影视产业发展同时,我们将深挖产业资源,希望能培育孵化出更多文化科技消费品牌。”她说。
  郎园Station是北京优质文化产业园区蝶变的缩影。酒厂改造而成的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供热厂闲置土地改建的9号院文创园等创意园区正成为城市文化新的承载地,供给了丰富的产业生态。
  “精细化管理拼的是‘绣花功夫’,产业升级更离不开‘用心编织’。”李晓涛说,“犄角旮旯”的改善让城市“返老还童”。在北京,高质量发展成果正走进街巷、融入生活、沁出芬芳。(本报记者王明浩 郭宇靖 张骁 吉宁)
 
新“五谷”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之清远水头镇见闻
新“五谷”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之清远水头镇见闻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广州11月29日电(记者胡拿云 李雄鹰)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炊烟袅袅,小河潺潺。田地里,金黄色的水稻随风摆动等待收割;农业科技园内,数字化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山坡上一片片光伏板,正将冬日的阳光变为村集体收入。
  “村里这些年变化很大,不但环境变好、有了产业,来来往往的人也增多了,甚至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来干起了事业。”水头镇村民陈石恒说。
  曾经的水头镇,是远近闻名的“问题镇”。不仅经济基础薄弱,全镇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而且社情民情比较复杂,少数村民热衷于“捞偏门”“赚快钱”。2021年,广东省启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水头镇作为重点帮扶镇,迎来了由广东省纪委监委牵头、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作为成员单位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水头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谢少举介绍,针对镇里产业不足的情况,结合临近广州等超大城市的区位优势,水头镇立足“生态保育区”功能定位,推动乡村特色产业“五谷”丰登。得益于大刀阔斧的改革,水头镇迎来大变样,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水头镇农业种植基地内,村民们正拨开田埂上的作物茎秆,用铁铲将地里直径达20厘米的褐色“巨无霸”农作物缓缓挖出,这就是水头镇的新“致富果”——魔芋。
  在水头镇,一个“工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魔谷”正在发展壮大:魔芋产学研创新中心内,魔芋种植智能物联网监控系统可以远程实时监控魔芋生长情况,园区内的虫害情况一目了然;实验室内,各种创新产品正加紧研究生产,小魔芋正不断释放“大魔力”。
  自引入魔芋产业以来,水头镇魔芋种植面积已超万亩,带动当地超1000人就业。2022年,水头镇魔芋产业已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过亿,参与魔芋种植的农民增收500余万元。
  水头镇的康养中心,不少外地老年游客来此康护、疗养、休闲,感受亲近大自然的健康生活。水头镇大力发展医药产业,打造“药谷”,依托天然弱碱水资源丰富、负氧离子含量高等优势,结合社会康养需求,引进社会资本建立医养中心,大力发展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卫生医疗+养生养老”现代乡村服务业。
  除魔芋和康养外,水头镇还引入光伏发电、艾草种植、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魔谷”“药谷”“光谷”“艾谷”“e谷”为一体的具有乡村特色的新“五谷”。
  多年前,这些产业所在地曾是撂荒地。如今,这里建起各类产业基地和村民活动中心,农民们的口袋鼓起来,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不到10万元,如今村集体年收入已经超过50万元。村民们收入高了,心态变好了,日子也越过越起劲。”水头镇新联村村支书黄泽炎说。
  去年12月,广东开始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各地以县域经济为抓手、以乡镇做强为节点、以和美乡村为基础,加速描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图景。“我们将继续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谢少举说。
 
吉林:聚焦东北全面振兴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见实效
吉林:聚焦东北全面振兴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见实效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吉林省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纳入主题教育全过程、各方面,组织党员、干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着力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吉林迅速落地、深耕厚植。
  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吉林省各级领导班子举办读书班、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等,开展专题学习。基层党组织、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采取多种形式学习。第二批主题教育单位把理论学习纳入新一轮党员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列入各级党校等教学体系,推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轮训全覆盖。
  深入基层查找问题、补短板。吉林省各级领导班子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组织召开了支持吉林市、松原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高质量振兴突破发展三场座谈会。吉林省委常委同志带头深入市县、企业、高校等进行调研,各市县领导班子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吉林省各市县聚焦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点内容,采取“四不两直”,一竿子插到底,对问题进行大排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吉林市一家制药公司资金短缺,发展受到影响。吉林市选派一对一帮扶企业的“企业知心人”——吉林市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平积极协调吉林市税务、经开区等相关部门和单位。“我们获得银行贷款3000万元,用于提升和改造现有生产能力。现在资金问题解决了,可以把精力全放在生产上。”这家公司主要负责人说。目前,吉林市选派2661名优秀干部作为“企业知心人”,已累计帮助企业解决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5357件。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主题教育的重要着力点。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吉林省以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开创发展新局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动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社会共享化、产业高级化;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谋划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扎实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抢抓中俄“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机遇,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体系,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
  9月26日,总投资296亿元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在松原市开工建设,延续了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正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达效的态势,标志着该市首个投资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松原市全力推动新能源、生物化工、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十大产业链”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我们将继续坚持一体化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600万千瓦以上,切实将主题教育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松原市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唐彦龙说。
  下一步,吉林省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以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建设为保障,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奋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记者李双溪)新华社长春11月29日电
 
深化主题教育必须用好“一线工作法”
深化主题教育必须用好“一线工作法”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参加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直面基层和群众,矛盾诉求多,情况问题更具体。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把功夫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用好“一线工作法”,解难题、抓落实、促发展。
  “一线工作法”,顾名思义就是工作重心下沉,到一线开展工作的方法。到项目建设一线、乡村振兴一线、服务群众一线、化解矛盾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在一线为民服务中不断提高工作本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优良工作传统。“一线工作法”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第一批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大兴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当好“施工队长”,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领域办了不少群众认可的好事实事。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对搞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充满期待。第二批主题教育单位更多面向基层、更加贴近群众,面对还未啃掉的“硬骨头”和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践行“一线工作法”,要用好现场调研办公这一形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只有到基层一线摸爬滚打,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零距离”接触,及时了解惠民政策“落得细不细”、为民服务“跟不跟得上”、群众意见“上不上得来”,获取第一手材料、掌握真实情况,开展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制定政策才能切实有效,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践行“一线工作法”,要用好领导干部下访这一渠道。“四下基层”的关键,就在领导干部要下访为群众解忧愁、办实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突出示范引领。把工作做到基层,摸清什么事情最着急办,什么环节最难办,带头解决怎么办,推动问题有效解决。通过“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形成上下协同、各方协力的生动局面,切实提高政策落地成效。
  践行“一线工作法”,要用好典型案例解剖这一方法。典型案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抓住典型案例深刻剖析,将为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民生领域的具体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以小见大查摆问题、刀刃向内分析问题、举一反三解决问题,有利于推动从“解剖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针对有代表性的反面典型,深挖思想根源、查找认识不足,以检促改,有利于防止再出同类问题。
  主动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关注民生,聚焦促发展的“具体问题”、惠民生的“关键小事”、保稳定的“急难险重”精准施策,才能更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杨柳)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聚焦强县富民
“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聚焦强县富民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南京11月29日电(记者杨丁淼 陈圣炜)29日,以“抓机遇 争作为 走在前”为主题的“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举办,来自全国9个县(市、区)代表共同发布“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联盟”倡议。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建堂在主旨演讲中说,以百强县为龙头,继续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定不移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改革;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充分释放各种生产要素活力,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景如月致辞说,多年来,新华社聚焦朝气蓬勃的区域经济现象,调研报道全国各地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不久前,新华社作品《“七虎”竞南通》荣获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一等奖,这是新闻报道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的结果。新华社将继续发挥国家通讯社优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为推进助力县域间的交流对话打造共享平台。
  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表示,近年来,南通彻底改变南强北弱发展格局,形成“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的生动局面和蓬勃气象,探索出一条具有南通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南通将以此次论坛举办为契机,依托新时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联盟,更高水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由新华社江苏分社、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每日电讯》、瞭望周刊社、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到30日结束,将举行主论坛和多场分论坛活动。
 
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强调
严厉打非治违 深查彻改隐患 全力做好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
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强调

严厉打非治违 深查彻改隐患 全力做好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29日在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安委会主任张国清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委员、国务院安委会副主任王小洪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强总理要求,深刻汲取近期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严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下大力气提升隐患排查整治质效,拿出过硬措施做好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会议要求,要准确掌握矿山真实安全状况,强力推进矿山安全整治,对井下井上区域全面排查“过筛子”,尽快消除浴室吊篮等安全隐患,深化矿山重大灾害治理,严厉打击超挖超采、私挖乱采、逃避监管等行为。要突出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九小场所”、“厂中厂”、经营性自建房以及医院、学校、养老院等重点场所,一体推进消防隐患排查整治、监管执法和防火宣传,坚决遏制火灾多发势头。要根据冬季气候特点,强化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管控。
  会议强调,要坚持眼睛向下,直插现场开展专业检查,奔着具体问题深挖彻查,下重手狠招推动整改,狠抓一线岗位安全管理。要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从严管理监管队伍,深入推进治本攻坚,加快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湖南通报9名公职人员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湖南通报9名公职人员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长沙11月29日电(记者谢奔)湖南省纪委监委29日通报,近日,湖南省纪委监委督促、指导驻湖南省科技厅纪检监察组和湘西州纪委监委严肃查处省科技厅、湘西州9名公职人员违规公款吃喝等问题。
  经查,2023年8月18日晚,在湘西州举办的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半决赛结束后,湖南省科技厅成果与区域处副处长、挂职湘西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唐松波和湘西州科技局副局长翁立志商议,邀请到赛组织指导的省科技厅高新处一级调研员王天辉,省火炬创业中心主任李阳保(试用期)、高新技术企业服务部部长周在政、专业技术人员刘健(六级岗)、朱月明(十一级岗)和湘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戴晓军、湘西州科技事务中心主任陈慧萍等人在吉首市某餐饮场所聚餐饮酒,费用由大赛承办公司从会务费中列支。晚餐后,翁立志联系高铁吉首东站,送李阳保、唐松波、刘健等一行6人进入车站贵宾室。候车期间,刘健酒后失态失德,多次骚扰2名女服务员,造成恶劣影响。
  通报指出,唐松波、李阳保作为领导干部,顶风违纪,组织、参与违规公款吃喝;翁立志、戴晓军等人罔顾违规吃喝禁令,用大赛经费列支烟酒费用;特别是刘健酒后公共场合骚扰异性,败坏国家公职人员形象。2023年11月,刘健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影响期两年)、政务撤职处分,唐松波、李阳保2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和免职处理,翁立志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戴晓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王天辉、周在政、朱月明、陈慧萍4人受到诫勉谈话处理。
 
中国残联印发方案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
中国残联印发方案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高蕾)中国残联近日印发《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推广实施方案》。方案要求,2024年,各省(区、市)针对各类别残疾人分别至少设立一个服务基地。2025年起,各省(区、市)在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建立服务基地,使更多残疾人受益。
  依托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基地,面向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人,开展自助互助康复培训、咨询、辅助器具适配及综合性支持等服务,有助于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重建独立生活能力,顺利融入社会。
  方案要求,各省(区、市)残联深入调查、摸清底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择”的原则设立基地,并配备师资。
  方案还明确,各服务基地按照残联要求,根据本地各类别残疾人实际状况和需求,自主制定并实施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计划,定期面向社会和基层残联组织招收有意愿接受服务的残疾人,分期集中开展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心理疏导、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并对已接受培训的残疾人实施随访,提供后续居家康复、护理等指导、帮助。
 
辽宁大连通报3起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辽宁大连通报3起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大连11月29日电(记者蔡拥军 张博群)辽宁省大连市纪委监委日前通报3起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大连自贸片区规划建设局技术核准及企业服务岗位原负责人刘胜军破坏审批环境问题。2020年4月至11月,刘胜军利用担任大连保税区城建局建管科、大连自贸片区规划建设局技术核准及企业服务岗位负责人等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办理等方面提供帮助、谋取利益,单独或伙同他人非法收受钱款。刘胜军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大连瓦房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党组书记、局长乔树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破坏经营环境问题。2013年至2023年,乔树利用担任瓦房店市谢屯镇副镇长,瓦房店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等职务便利,为他人在承揽项目、拨付工程款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钱款。乔树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大连华锐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白永昕在国资国企领域破坏经营环境问题。2012年至2023年,白永昕利用职务便利,多次在涉及亲属公司参与的采购合同审批、招标活动中未按要求回避,为其亲属公司中标提供帮助。白永昕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问题,被开除党籍、解除劳动合同。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
“红旗渠精神进校园”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11月28日,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在参观红旗渠精神主题展览。
  11月28日,“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活动走进位于郑州的河南农业大学,通过红旗渠精神主题展览和红旗渠精神主题宣讲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新华社记者鲁鹏摄
 
数字之城,向“新”而兴
新质生产力的杭州实践观察
数字之城,向“新”而兴

新质生产力的杭州实践观察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杭州11月29日电(记者邬焕庆 商意盈 张璇 魏一骏)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
  形成发展新动能,今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174.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7.66%;
  抢占发展新高点,“超重力场”“极弱磁场”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达18家……
  杭州在新时代的发展赛道上正跑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新科技、新产业融合兴盛,构筑新优势。一座创新型“未来之城”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聚焦前沿找准“着力点”


  玛莎拉蒂母公司斯泰兰蒂斯集团15亿欧元入股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月下旬,这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拥有自研智能动力、智能网联、智能驾驶三大核心技术,工厂预计年产可达70万辆……在零跑科技创始人朱江明看来,这次强强联合,将是企业欧洲布局的重要一步。
  零跑科技的崛起,离不开杭州聚焦前沿领域、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的扎实基础。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目前,杭州已构建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放眼杭州全域,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恰如一个个新质生产力“着力点”连点成网,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效显现。
  从零跑科技总部所在的杭州滨江区向东北20余公里,地处钱塘区的杭州医药港集聚了16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默沙东等全球十大知名药企有7家在此落户。2022年,钱塘区生物医药产业营收突破500亿元,3年落地近百个亿元以上项目。
  杭州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杭州在高端软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节能环保与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等多个领域销售收入占比稳居全省第一;入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6个、协同区15个,数量居全省首位。
  要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杭州建立了五大产业生态圈的‘5+X’产业政策体系,资源要素保障也在加快推进,不断用政策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杭州市经信局局长王越剑说。
技术赋能形成“支撑点”


  杭州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涌现了大量“未来工厂”“黑灯工厂”“灯塔工厂”。
  ——数实结合重构“未来工厂”。50多条数字生产线随遥控切换,不仅可以实时监测制造环节的设备运行情况,还能实现全工序质量可追溯……走进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展示厅,制造业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的转型探索已经落地发芽,企业在2021年入选浙江省“未来工厂”名单。
  “曾经一条生产线需要20人,现在只需要一名操控员。一方面可以实现工厂的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在倒逼普通工人向技术人才转变。”西奥电梯工厂运营副总裁冯铁英说,“数字孪生工厂”实现制造效率、产品品质的双重提升,年订单量超10万台。
  ——“黑灯工厂”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位于杭州临平区的老板电器生产车间内,光线昏暗,只能隐约看到机器设备指示灯闪烁,生产环节通过信息技术串联,AGV小车运载物料,沿着预设路线“闲庭信步”。
  在这家厨电企业的5万平方米车间内,共布设了284台自动化设备,上万个“数据点位”。老板电器外联部经理于超介绍,企业投资超5亿元打造这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基地,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48%,生产成本、运营成本分别降低21%、15%。
  ——“灯塔工厂”指引先进制造业前进方向。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灯塔工厂”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一定程度上,它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
  在入选“灯塔工厂”名单的阿里巴巴犀牛工厂,服装制造过程正在颠覆人们的传统印象:生产排期、吊挂路线都由人工智能完成;产品的样式、设计元素是消费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工厂“智慧大脑”能够实时控制裁剪、装配……服装行业平均“1000件起订、15天交付”的传统套路,被切换为“100件起订、7天交货”的小批量定制模式。
  “链主”企业引领,在重点领域实现设备共享、产能对接和生产协同,中小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向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进发,杭州已经形成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产业体系。
  今年以来,杭州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7家、累计已超320家,新增数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科创驱动抢占“突破点”


  “短短两年,我们的研究项目就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良渚实验室研究员王永成介绍,他们团队致力于单细胞测序创新技术研发,项目落地杭州余杭区后迅速发展,成立了杭州跃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第二季度起,销售额保持每个月15%以上的增长。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之江实验室被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聚集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28所高校院所,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36家……科技创新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翻开杭州城市地图,更能清晰看到杭州的科技强市超前规划。一条长约33公里的城西科创大走廊,挂牌至今7年多已集聚全省超60%的国家科技奖项、超80%的国家“杰青”“优青”人才。“最近一年来,这里每个工作日都能新增80家科创主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副主任施黄凯说。
  随着城市创新能级跃升,杭州也更具吸引力。5年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飞秒激光项目组负责人杨直以及50多位研发人员把目光投向杭州,成立了杭州奥创光子技术有限公司,短短几年间,企业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资源聚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两翼”。杭州国内人才、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列,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杭州在后亚运时代,提出了‘十大攀登行动’。”杭州市副市长胥伟华说,前两大计划就是实施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和实施“双新”提能攀登行动,其中“双新”就是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
  今年7月,全球容量最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实验大楼在杭州正式结顶,从空中俯瞰,犹如昂首展翼的巨大宇宙飞船。有了“超重力场”这个“国之重器”,就可以在实验室里模拟“一眼万年”或者“一步千里”的时空压缩,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就像这座城市,在新质生产力牵引下,奔赴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
 
共同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锚”
共同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锚”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作为全球第一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发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音。
  链博会看点在“链”。首届链博会500多家中外企业机构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更展现出上中下游关键环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从智能汽车链、绿色能源链到数字科技链,链接着从南美“锂三角”到东南亚镍矿,从触手可及的充电桩到无所不在的物联网,从北斗系统到遥感雷达,从“地上”到“云上”,从硬件供应到软件研发的生产活动全周期,展示五湖四海万物互联互通,人类技术发展大潮浩浩荡荡。
  首届链博会“一位难求”,这充分表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助推全球贸易投资恢复增长,加速世界经济再全球化,推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创造就业提升劳动者收入,改善各国人民福祉。作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吸收外资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位的国家,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为全球提供市场机遇、合作机遇、政策机遇和创新机遇,以“链”之名,体现了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锚”的责任担当。
  首届链博会在专业供需展示、交易外也有科普性展览,对普通观众张开双臂。从绿色农业链到健康生活链,人们可以体验从一日三餐到从生老病养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试吃、试喝、品尝活动,将让观众感受“舌尖上的供应链”,感受从西欧菜园到美洲农田,全球耕作者的收获与喜悦,分享全球供应链与全球需求链合作的民生成果。
  毫无疑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必将不断延伸拓展,如大江大河波涛滚滚、昼夜不息。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其奔腾向前的势头无论谁也阻挡不了。(记者王立彬)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从缤纷种子到丰富餐桌
从首届链博会看国内外绿色农业融合发展
从缤纷种子到丰富餐桌

从首届链博会看国内外绿色农业融合发展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于文静 成欣 丁静)民以食为天。能够持续获得健康营养、丰富美味的食品,是人们共同的愿望和福祉。首届链博会举办了绿色农业专题论坛,并设立绿色农业链展区。其中展示了哪些美食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上有哪些新变化?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全链条努力 让食品更安全


  食以安为先。从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都连着食品安全。
  急冻锁鲜的泰国大虾、饲喂过程添加益生菌的鸡肉产品、精选羔羊肉串……在绿色农业链展区,正大集团展柜里美食琳琅满目。
  “我们在饲料、养殖和种植、基地直采、屠宰、食品加工、仓储物流、零售和餐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管控措施,建成全程安全可追溯的食品产业链。”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薛增一说。
  在北京平谷的300万只蛋鸡现代化全产业链项目,已实现了自动化环境控制、自动上料、自动给水、自动收蛋、自动清理粪污的养殖体系。
  食品安全、供应链稳定,与民生密切相关。当前,世界粮食生产、流通、价格等面临许多新情况,确保农业供应链稳定畅通,是大家关注的话题。
  展馆里生动展示了绿色农资产品、智慧农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全球地理标志及特色农产品、现代农业服务。
  优质蜜瓜南瓜品种、出口东南亚的水稻品种、植保新产品……中国中化成员企业先正达集团展示了在农业全链条各环节的创新产品。其中,利用中国种质资源优势培育的具有高产节水早熟特点的水稻,已推广到东南亚和非洲。
  “我们聚焦产品创新链,依托全球创新资源为世界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刘红生说,通过与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共同为打造绿色安全、畅通稳健的全球农业供应链发挥积极作用。
共促绿色发展 推动农业提质升级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产品包装标注“碳中和”字样的冰淇淋、采用无印刷无油墨环保包装的有机纯牛奶、可回收包装的时光酸奶……伊利集团展台的零碳产品,引来不少关注。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介绍,基于绿色产业链战略,企业在上游建设“绿智能牧场”,实现源头减碳;在中游创新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技术,打造5家零碳工厂;在下游研发推出5款零碳产品,推动低碳消费。
  “当前,全球粮食体系亟需进行系统性变革,向更加高效、更加包容、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道路转型。绿色农业恰恰是推动和实现这一转型的重要着力点。”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说,绿色农业要贯穿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
  在嘉吉展台地面,多幅照片构成了两条生动的路线——大豆和玉米的完整供应链,形象地介绍了如何从农田经过收割、仓储、运输、加工最终到达市场和餐桌,也展示了各环节蕴含的创新和可再生农业实践。
  今年7月,嘉吉中国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启动为期一年的保护性耕作/再生农业试点项目。项目主要在吉林省推动100户农户科学种植玉米,覆盖面积不少于1万亩。
  “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这与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业农村领域节能降碳,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不谋而合。”嘉吉中国区总裁管慧丽说。
“链”通全球市场 实现互利共赢


  “云南的咖啡越来越好,近些年来每年都有高品质的云南咖啡入选星巴克的臻选咖啡豆系列。”展台前,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咖啡豆卡图片对记者说。
  淡绿色背景的展板,讲述了在云南的故事。2012年,星巴克在云南建立了“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超过3万名咖农接受了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提出“精品咖啡”理念,采取优质优价政策……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杯测师们见证了咖啡合格率十年来从20%上升到80%。
  “今年9月我们在昆山揭幕了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标志着中国在我们全球各市场率先实现‘从生豆到咖啡’垂直产业链的规模化整合。”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纳思瀚说,中国咖啡市场蕴藏着无限可能,我们满怀信心,长期看好并投资中国。
  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新变化,催生着化学反应。
  肯尼亚咖啡、保加利亚玫瑰精油、马来西亚热带水果和加工品……链博会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展示了合作项目的成果,“供应链上的合作社”展出新意,产品体验区人气颇旺。参展的合作社来自国际合作社联盟的15个成员国家。下一步,中国供销合作社将在连锁超市、电商平台引入国外合作社消费品。
  “当前,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和农业绿色发展依然面临挑战,更需凝心聚力,携手奋进。”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宋聚国表示,要加快建设多边贸易体系,深化绿色农业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多双边开放共享合作平台。
 
南丰傩:“傩”动乡愁两千年
南丰傩:“傩”动乡愁两千年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化
 
  “三伯”叶根明手提单面鼓,鼓槌落定,锣声渐起。
  头戴黄巾,身披红底碎花彩衣,系一张青面獠牙、额佩铜镜的傩面具,执一把木质开山斧……傩神庙门洞开,傩班依序而入。
  从开场舞《开山》到《关公祭刀》,时而蹲起跳跃、闪展腾挪,时而猜拳斗酒、席地而坐……锣鼓喧嚣中,或紧张或戏谑,或刚劲或缠绵。一旁观傩的孩子拧紧了眉,紧盯着庙里的一举一动,生怕错过一丝一毫。
  一鼓一锣,时急时徐的节奏回荡在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小小傩神庙里,隐隐有远古而来的威仪凛然,又夹杂着乡土人情的幽默诙谐。
  傩,古人驱鬼逐疫的仪式,后演化为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在江西南丰几乎每个乡镇,每年春节,初一“起傩”,元宵后“圆傩”,其间傩班走村串户,祝福纳吉。
  据考证,南丰跳傩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因其古朴质拙、颇具原生形态而被誉为“中国古代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南丰傩班多以自然村组合,艺人主要是本地农民。清末至今,南丰地区至少有182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目前南丰仍有2000多名傩舞艺人,保留100多个具有原生形态特征的傩舞节目,珍藏100多种、2000余枚傩面具。
  一项古老的民俗仪式,为何能在这个总人口32万、总面积1920平方公里、以“南丰蜜桔”闻名于世的江南小城开枝散叶,历经千年不衰?年复一年,从青丝到皓首,一代代南丰人在古老的傩舞中,开启新年,祈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国安康。
石邮傩:向世界揭开傩舞的神秘面纱


  提起南丰傩,石邮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这个坐落在三溪乡间的传统村落,被誉为“中国傩文化第一村”。不久前过世的石邮傩班“大伯”罗会武,曾被授予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石邮村傩神庙门口的石制门联,道出了石邮傩曾经的辉煌。据光绪十八年(1892年)《吴氏重修族谱·石油(邮)乡傩记》记载:明宣德年间,石邮吴氏第十七世祖“太尹公”吴潮宗曾在潮州任县令,为驱邪避疫,他将傩从广东潮汕地区带入石邮,至今石邮傩神庙里仍供奉有“傩祖”吴潮宗的塑像。
  自此,石邮傩作为吴姓宗族的“家傩”,延续发展至今。吴家为傩班活动提供经费,选出“头人”管理傩班事务,但吴姓人不允许跳傩。石邮傩班共有8位艺人,都是村里“杂姓”人,称为“八伯”。“大伯”为长,依次类推,退一才能进一,其中前“三伯”可授徒。
  石邮傩风格粗犷古朴,颇具古风。据南丰地方文化研究学者顾建华介绍,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石邮傩舞就吸引了不少文化研究者的目光。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戏曲理论家曲六乙就曾多次到访石邮,现场观看傩舞;日本学者广田律子曾六进石邮,认为石邮傩“具有神秘而狞厉的风格,显示出一种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战胜魔鬼的深沉力量”;法国学者庄雪婵在人类学著作《逢场作戏》中辟专章详细介绍石邮傩。石邮傩也是南丰最早走出国门的傩班——早在1998年,石邮傩班就曾应邀赴日本交流演出。
  在石邮人心中,跳傩是一年中最庄严神圣的仪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傩班队伍在爆竹声声中走村串户,好不热闹。在外打拼的村民们纷纷回乡,邀请各地亲朋好友一同观傩。
  “每年大年三十早上起傩,给傩太子换服装、洗脸;初一跳傩,十六晚上搜傩,凌晨时间圆傩,傩事活动结束、圆满了,选择吉利的时辰,再把面具装箱。”石邮傩班“三伯”叶根明告诉记者。
  “起傩、演傩、搜傩、圆傩”四个环节都有繁琐细致的规矩,每年跳傩的时间和路线,也有严格的规定。八个节目《开山》《纸钱》《雷公》《傩公傩婆》……内容和动作,不允许任何更改和走样。
  “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为神。”叶根明用一句俗语,道出了傩舞艺人面对傩仪的郑重。
  1984年,16岁的叶根明因为看傩舞“好玩”,开始学习跳傩,师从罗会友、罗会武等石邮傩班老艺人。“规矩”,也成了他与傩结缘近40年的人生注脚。
  南丰傩易学难精,需要反复练习,艰苦付出却少有回报,让很多年轻人浅尝辄止。在傩班,不仅跳傩有规矩,出行、吃饭都要严守祖制。一个动作做不对,头人手里的烟袋锅就狠狠砸来。
  学傩两年后,生性好动急躁的叶根明,因为受不了“规矩”,和头人起冲突,一怒之下离开了傩班。他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还在温州做过皮鞋,出走傩班的那些年,叶根明赚了不少钱。
  “大伯去世了,傩班要招人。”几年后,傩班招人的消息传来,村里人又将目光投向了他。面对家人的劝说,叶根明倔强地不肯低头:“要我去可以,叫头人来赔礼道歉,由他来请,我就回去。”
  没想到,头人听闻,主动登门赔罪。看着老人诚恳的面容,叶根明心里愧疚,于是揣着24个红鸡蛋,正式办了拜师宴。回归傩班的叶根明心里留下疑问:为什么“头人”为了傩,要如此付出?
  上世纪90年代,因为在“中国广西傩戏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一场演出,大批海内外学者开始关注石邮傩班。隐匿在乡野村头的傩舞逐渐被挖掘整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叶根明脑瓜子转得快,当起了傩舞“翻译”,把一直以来口耳相授的傩舞“译”成可理解并流传的文字,协助相关专家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南丰傩舞资料册》的搜集整理工作。
  1998年,叶根明跟着傩班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日本名古屋等地巡演。来自南丰乡间的中华传统舞蹈,在异国他乡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好评如潮。这一刻,他意识到南丰傩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回到南丰,叶根明开始着手进行傩舞的推广普及工作。当时的头人严守祖制,不愿意向外传授傩舞,甚至将傩舞面具锁进庙里。叶根明只好自掏腰包,做面具、搞演出、进校园,拓展石邮傩的影响力。
  2006年,南丰跳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的“大伯”罗会武成为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除了为乡亲们跳傩,石邮傩班有了更重大的责任:要保护好、传承好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变迁,头人更新换代,观念也逐步转变,小小的石邮傩班渐渐拧成一股绳,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同年,叶根明在石邮小学开设了“少年傩班”,义务传授傩文化知识。2013年,石邮村傩班与北京舞蹈学院共同创作了以南丰傩为题材的舞蹈作品《傩·情》。历经600余天,这部作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此后几年间,《傩·情》出国巡演,反响热烈。
  走进石邮小学校园,书声琅琅,校园文化墙上印着少年傩班的照片。叶根明满脸骄傲地告诉记者,在这里,他已经带出了好几批、上百位学生,许多孩子都在省市级舞台上表演傩舞并拿过名次。“孩子们长大了,不一定会从事这个职业,但作为石邮人,提起家乡的傩舞,要能说出一二。”石邮小学校长方建琴说。
  “年纪越大,越能理解头人,真是了不起。如果不是他们坚持,石邮傩早就丢掉了。”跳了近40年傩,叶根明对傩的那份敬畏越来越深,也渐渐读懂了头人们为传承傩舞付出的心血。头人敲敲打打,耳提面命的“规矩”,固有其因循守旧的一面,却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护住傩之根脉。
  近几年,叶根明因腿伤不再跳傩,转而专心从事傩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工作。那个和“规矩”对抗的少年长大了,将傩文化传承的重担扛在了自己肩上。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要把它传承好。如果在我手上没有了,上对不起先人,下对不起自己。”叶根明说。
上甘傩:傩舞悠悠承载“乡愁”


  从南丰县城驱车到白舍镇上甘村,要经过一段几十分钟的山路,层林葱翠,漫山的南丰蜜桔纷纷在枝头挂了果。兜兜转转间,视野豁然开朗,一道清溪在眼前铺开,岸边石雕依次排列——开山、罗汉、福禄寿喜、傩公傩婆——雕的全是上甘傩面具。
  上甘傩班共有40角76枚面具,算得上南丰地区面具数量最多的傩班。除了常见的开山、钟馗、关公等,还加入了孙悟空、猪八戒、张天师等角色,融合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明清小说、地方戏曲中的元素。
  上甘傩又称甘坊大傩。上甘傩班是南丰现存延续时间最长的傩班之一,带头者是甘姓族人,也是此地跳傩的“主力军”。上甘傩班不称“头人”,而叫“正印”,取执掌印鉴之义,负责傩班的管理工作和仪式主持,副手称“偏印”。整个傩班共24人,可分作两班表演。
  傩分“文武”。与石邮傩的原始古朴不同,上甘傩是典型的“武傩”,人多、面具多、节目多、节奏快、难度高。9个节目,仅《打罗汉》一节,就颇具看点:中间的“罗汉”身上最多要挂六个人,最上一人还要倒立,是对体力和技术的极大考验。
  因此,上甘傩班一直是老中青三代齐全,两头少、中间多。上甘傩班艺人唐飞龙介绍,如今上甘傩班50岁以下占比40%左右,傩班最年轻的弟子20岁出头,刚刚毕业,逢年过节都要回乡跳傩。
  上甘大傩从正月初一开始,十八正式结束。正月十三和十四分作两班,在村中各家跳常规傩;到了晚上还要做“装跳”仪式“索室驱疫”,为邀请傩班的主人家趋吉避凶,祈求平安;正月十二之前,还有喜事傩、愿心傩等仪式,为村民婚嫁生子等人生大事祝福纳吉。其间傩班收取“禄礼”,收来的财物交给傩神殿公用,傩班艺人不取一分一毫。正月十八当天晚上,要在傩神殿举行“解傩”仪式,杀猪摆宴,备办供品,傩班、村民与来客一同赴宴,用的正是这笔村民供奉。
  上甘跳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甘氏先人甘凝屡举进士不就,入三茅山学道,还乡后在了溪边繁衍定居。村中有大大小小数十座小庙,最大的傩神殿为明代永乐年间至宣德年间迁建,殿内正中神坛奉祀木雕清源妙道真君坐像,两旁分立千里眼和顺风耳。东侧塑土地,西边立“演傩先师”牌位。神坛上有小阁楼,存放装傩面具的圣箱和道具。
  顾建华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上甘村度过的。在他的记忆中,上甘曾经是周边乡镇的“商贸中心”,商铺林立,以豆腐最为有名。行走在狭窄的青石板路上,脚下是绕村的溪水,两侧是明清木构建筑。雄浑刚劲的甘坊大傩就是在这蜿蜒的青石板路上跳起,长长的队伍身着红衣,伴着烟花火铳,红红火火中,开启上甘人对来年的企盼。
  圆傩仪式中《捉刀》一幕,田螺大王出场,伴着铁链在地面拖拽的响动,凶神恶煞的面具上挺立的鹰钩鼻,曾让年幼的顾建华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敬畏。
  “铁链不能扭,不能断,不吉利。”“正印”甘永福在一旁解释,年届八旬的他,一口乡音未改。甘永福7岁时跟随父亲学跳傩,16岁正式加入上甘傩班,1994年开始担任“正印”,对跳傩的流程仪式熟稔于心。近些年因身体抱恙,甘永福跳得少了,但对傩的虔诚敬畏之心却渗入一言一行。
  走进傩神殿,甘永福打开面具箱,樟木香气扑鼻而来。上甘傩面具最特别之处,在面具的内部——每个面具上都写有捐赠者的姓名。同样的,村口那排石雕,也刻着捐建者姓名与捐建时间。
  为了弘扬和传承上甘傩舞,上甘村乡贤与村民们一起,自筹资金,利用上甘村石头多、质地好的天然优势,因地制宜,聘请能工巧匠,把上甘傩面具一一雕刻入石。
  “乡贤传承上甘傩,这是一种独有的现象。傩形成了一种情感的链接,把这批人紧紧地扭在一起。”南丰县图书馆馆长李秀华介绍,她曾为此专门做过调研。历史上,上甘村曾走出17名进士、68名举人、59名监生、207名秀才,傩在地方宗族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上甘傩神殿,可以看到庙柱底部的石质基座上,刻有“甘时文助”字样,相传与傩神殿同龄,乡贤传承上甘傩的传统可从中管窥一二。
  “南丰人从小看傩,会有浓厚的‘乡愁’情结。跳傩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也是向祖宗致敬的一种家族祭祀,是村里集体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情感联系,人们相信傩有力量,传承家法家训。”李秀华说,“有乡贤告诉我,自己小时候不觉得,年纪大了更需要回归内心,回归对传统和祖先的敬畏和尊重。”
南丰傩面:传承与创新相互交融


  在南丰县图书馆“无烦群像——南丰国际面具文化陈列展”中,一尊憨态可掬的《桔王》木雕吸引游客驻足。“桔王”头顶龙首,形似傩公,笑脸相迎,周围一串南丰蜜桔和桔叶紧紧环绕。
  用木雕将南丰蜜桔与傩舞两张“千年文化名片”相融合——这是南丰傩面具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春明的作品。
  在新建成的工作室里,这位与木头打了大半生交道的木雕师傅正在忙碌。工作室一角堆满了他新购入的木料,樟木香气环绕,几个半成品面具摆放在工作台上,周围散落着各类傩雕工具。
  “傩面具讲究‘内外兼修’,不仅外表要传神、有气势,能看到千年传承和地域特色,内部还要根据傩舞艺人的面部特征调整,方便佩戴。”一聊起傩雕,罗师傅就停不下来。从汉将吴芮驻守军峰山,将傩传入南丰讲起;到国傩、军傩、乡傩的分类;再到由汉至宋,傩舞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罗师傅为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傩文化历史普及课。
  1990年,因为雕刻的《开山》在江西省文联举办的比赛中一举获奖,业余美术爱好者罗春明走上了职业傩雕之路。信心倍增的他向张宜祥等南丰傩雕前辈学习,专心钻研傩面具。
  和叶根明一样,罗春明也经历过入行的艰难。1998年,石邮傩赴日演出时,当时的头人受制于家训等原因,不愿出借傩面具,县里工作人员就找到罗春明,要求他临时赶制一套傩舞用具。罗春明形容自己接到任务“焦头烂额”,又找不到现成的面具做参考,硬是靠损坏的旧面具和与傩班艺人的不断交流,在规定时间内成功“交差”,保证了演出顺利进行。
  学传统难,创新更难。除了钻研传统傩雕的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罗春明还综合运用中国古代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的技法,把传统的傩雕艺术与南丰傩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辟蹊径的木雕之路。2004年,他的木雕作品《傩王》参加北京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如今,由跳傩衍生的傩面具制造工艺成为南丰的一项传统产业。以张宜祥、李英、罗春明等傩雕艺术家为代表的傩面具雕刻工作室纷纷涌现。目前,南丰县有近20家傩面具雕刻企业,各种雕刻工艺品远销荷兰、希腊、美国等30多个国家,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
  “一面鼓一面锣,爆竹一响就跳傩!”今年11月18日,南丰蜜桔文化节开幕,吸引大批游客来到“蜜桔之乡”南丰“打卡”。在南丰国礼园观傩舞、品蜜桔,成了游客了解南丰的两扇窗口。
  “一方面是保护好原生态的文化传统,不让它“变味”;另一方面,目前创作型人才稀缺,亟需培养一批傩文化创新人才。”李秀华说。为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县投入数千万元资金用于开展傩舞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等工作,并从少儿傩班中培养发掘傩班传承人才。
  “傩文化所蕴含的生命意识、民俗意识……适应了古人祈求过着除旧迎新、消灾纳吉、安宁康泰生活的心态,这是它得以延续千年,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曲六乙老先生曾在文章《傩魂》中总结,“它凝聚着共通的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艺术审美心态。”
  一座小县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传承机制,成为傩文化传承的福地。从地域文化氛围到政府支持,再到蜜桔与傩舞、传统与创新的巧妙融合,都为傩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在这里,傩文化不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观察这一样本,我们或许能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本报记者刘小草)
 
卸下“美颜”,下月起“生鲜灯”将被禁
卸下“美颜”,下月起“生鲜灯”将被禁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12月1日起,《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将施行。办法针对群众反映的“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增加了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提出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办法即将实施,全国多地商超、菜场,已陆续将“生鲜灯”替换。“生鲜灯”为何被禁?如何让禁令真正落地?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禁用生鲜“美颜”


  “生鲜灯”,一种通过增加特定光源颜色美化货品外观的灯具,是商超、菜市场、生鲜门店里常见的营销手段。例如,在日光灯下,猪肉显得干瘪、暗沉;切换到“生鲜灯”下则变得红润、鲜亮。
  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介绍,“生鲜灯”作为一种冷光源,不会散发热量影响食品质量,但却能夸张或遮掩食品的性状,以“虚假好看”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判断。
  “进了市场,一片红光,肉显得非常新鲜,买回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北京市民赵女士说。一些商超负责人也表示,要经常处理“生鲜灯”引起的消费者投诉。
  “对‘生鲜灯’误导消费的反映由来已久。”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昀锴表示。江西省消保委今年11月发布的《江西食用农产品销售市场“生鲜灯”使用状况体察报告》显示,265家经营场所中,超过八成使用了“生鲜灯”照明,超过85%的食用农产品在不同光源下对比比较明显甚至是非常明显。
如何让禁令真正落地


  记者在北京、安徽的多家超市和菜市场看到,生鲜区已经换上了接近自然光的灯具。据一些商家介绍,现在监管部门和市场正在逐步推动替换“生鲜灯”,大部分同行都在陆续推进。
  但记者也发现,一些地区的商超市场改变缓慢,有些商家甚至只做表面文章,将“生鲜灯”改成遥控可调节光源,打政策“擦边球”。
  多位经营者表示,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但对更换什么规格的灯具才合规并不十分清楚。相关人士表示,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国家标准中,对商店、超市、农贸市场等各类经营场所的建筑照明均制定了相关标准值,可以作为食用农产品经营场所更换合规照明灯具的参考依据。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还需要加大宣传引导,指导经营者选择合规的照明灯具。
  根据《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违反“生鲜灯”相关条款的,由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但受访的基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表示,因为涉及的商家范围广、数量庞大,在具体监管执法过程中难度不小,需要在后续监督检查中逐步落实。
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菜市场换灯后,合肥市民袁博纯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打开手机照明灯选肉。“无论用哪种方式突破‘障眼法’,总归是希望能买到一块放心肉。”他说。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生鲜灯”禁用体现了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随着办法的实施,更需要商家自律、行业规范和市场监管共同发力,以办法为基准,持续明确实施细则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不能靠美颜‘忽悠’,顾客觉得肉的味道好才会再来。”下午5点半,合肥姚公菜市场内的一家生鲜肉店便售完了当日进的猪肉,店主沈思庆一边收摊一边对记者说,想让肉看上去美观一些无可厚非,但产品本身的品质、对顾客的态度、环境卫生、诚信经营其实才是吸引顾客的根本。
  “猪肉的外观,与屠宰放血程度、肉品部位、储存时间等有关。”安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薛秀恒提醒,生鲜食用农产品在不经过加工、包装的情况下易出现氧化变暗、水分流失等情况。“在挑选时,可以通过观察外观是否有光泽,触压时是否有弹性,有没有异常的腐败味等方式鉴别肉品品质。”
  临近办法施行,全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行动,加大引导宣传,提醒销售者对使用的照明灯具等开展自查自纠,指导销售者更换灯具。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在办法实施之后,还会进一步加强在市场、商超等场所的巡查力度,要求不合规的商户和企业尽快整改。(记者栾若卉 吉宁 吴慧珺 赵文君)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绑架还是诈骗?
“虚拟绑架”盯上海外留学生
绑架还是诈骗?

“虚拟绑架”盯上海外留学生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近期,全国多地频现“虚拟绑架类”诈骗案件。相关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冒充公检法机关、移民局、使领馆工作人员,虚构留学生涉嫌违法犯罪事实,哄骗、威胁留学生与家人切断联系,并录制遭“殴打”“绑架”求助音视频等,向留学生家长索要巨额赎金。
  诈骗分子如何处心积虑设计骗局?海外学子又该如何筑牢反诈防火墙?记者进行了调查。
多地发生“虚拟绑架”留学生诈骗


  “你女儿被绑架了,想要她平安无事,就支付130万元赎金。”近期,家住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对夫妇向属地派出所报案称,一名福建口音的男子用在东亚某国留学女儿小王的微信与其联系,称已绑架其女儿,并向其发送女儿被绑架的照片。
  接报后,民警一方面安抚夫妇两人情绪,指导他们与“绑匪”周旋。与此同时,民警迅速联系到其女儿在东亚某国预科学校老师,并委托老师在当地所报案。
  报案9小时后,小王的母亲接到预科学校老师电话称,该国警方通过技术定位在当地一酒店找到小王,并将其带回警局作笔录。
  据小王回忆,当时她接到所谓“大使馆”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其涉及一起信用卡诈骗案件,需要配合上海警方调查。“我确实弄丢了信用卡,担心有人用我的信用卡从事违法活动。之后一个自称‘上海民警’的人联系我,报出我的准确信息,表示如不配合工作,将影响我父母的正常生活,我就信以为真了。”
  此后,小王通过境外社交软件与自称“警察”者联系,按要求主动配合拍摄了自己被捆绑的照片并发送给对方用于所谓的“警方比对”。所幸的是,后来在多方努力下,该骗局被成功识破。
  近期,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内蒙古、青海等多地警方都发布涉及“虚拟绑架”的案件信息或警情提示,涉及诈骗金额从10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有驻外使领馆也针对“虚拟绑架”在官方微信号上发布预警。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九支队情报综合大队大队长马涛介绍,“虚拟绑架类”诈骗是一种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传统“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升级版,利用留学生涉世未深、信息不对等而精心设计的“双向连环骗局”。
  上海市反诈中心对2022年以来涉及的境外留学生被骗案件分析发现,案件中受害留学生平均年龄仅为22岁,年龄最小的仅17岁,年龄段主要集中于“00后”,“出境到首次被骗”的间隔时间最短仅为1天,超过半数被骗者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内。
  诈骗三招:“暴力洗脑”“伪造场景”“制造失联”


  记者采访发现,诈骗分子在非法获取留学生和家长信息后,通过各类造假手段,以给留学生“洗脑”、伪造被绑架场景、让留学生“失联”三招,进而实施诈骗。
  ——“暴力洗脑”控制行为。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周恺告诉记者,诈骗分子在掌握留学生或家长的个人信息后,一方面冒充移民局、警察、海关等工作人员,称留学生涉嫌重大案件,向其发送虚假“逮捕令”“通缉令”“传票”,并以安全审查、自证清白、财力证明、保证金等为由,要求留学生将钱、虚拟货币、礼品卡等转账到指定账户。
  他说:“为了让留学生丧失理性思考能力,不法分子会通过每次长达数小时通话,或要求受害者不间断汇报情况,或以家人安全相威胁,对留学生语言‘暴力洗脑’。有的甚至搭建虚假的公检法机关网站,引导留学生自行查询到所谓‘逮捕令’‘通缉令’‘法院传票’等,旨在对留学生实施精神和行为控制,使其听从指令。”
  ——伪造“被绑架”场景。在相关案件中,不法分子诱骗留学生拍摄录制音频、视频、图片伪造绑架场景,成为攻破父母心理防线的重要一环。
  今年4月,上海静安分局破获的一起诈骗案中,不法分子谎称自己是“移民局工作人员”,对留学生贾某进行了深度洗脑,甚至要求其拍摄了一段匪夷所思的视频,画面中贾某披头散发、身着破损上衣,哭喊求救:“爸爸妈妈,我现在有点害怕,我被人带走了……”近期,象山警方公布的一起相关诈骗案中,不法分子通过AI语音合成一名在英国的留学生声音,企图骗取其家长100万元“赎金”。
  ——制造“失联”假象。上海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防止公安机关、家长、老师等与留学生取得联系,诈骗分子诱骗受害人交出通讯账号和密码,退出所有通讯软件,之后还会威胁或诱导留学生离开住处,独自前往宾馆或立即出境,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此后,诈骗分子再登录受害人通讯软件联系其家属勒索赎金。
  “我被骗子要求交出微信账号及密码。他们骗我说将有执法人员来抓我,让我从留学的国家出境避难。几小时之后,我就从该国出境,因没有邻国签证,只能在两国交界处坐了六七个小时。后来边境工作人员找到我,才联系上家人。”贾某回忆说。
筑牢海外留学生“反诈”防火墙


  多方表示,当前留学生出国群体年龄相对较小、社会阅历较浅,在异国他乡求学,求助渠道相对缺乏,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留学生群体反诈教育,提升境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增强留学生遭遇诈骗时的应对处置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海外留学生应当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第一责任人”意识,在包括电商购物、购买机票、换汇等日常生活中,妥善提交、保管好护照、身份证、电话号码、银行账号和密码等重要资料与信息,提升社交网络上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如发现个人信息外泄,可及时更改密码、调整账户,并提醒亲友谨防被人冒名欺骗。
  马涛建议,有关部门可进一步加强留学生群体在境外的反诈宣教。相关部门可与基层社区建立相关工作机制,针对即将出国的留学生和家属,属地派出所和社区可及时上门开展“点对点”针对性宣传。
  “在留学生出国的出入境关口,公安机关可聚焦当前针对留学生群体的新型诈骗手法进行宣教,例如针对涉‘虚拟绑架’诈骗,明确告知‘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社交软件办案,也不会要求向任何账户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等提示,做到精准防范诈骗。”他说。
  “留学生和家长群体应当增强遇到诈骗时的处置能力。”上海誉嘉律师事务所主任田原表示,如留学生收到可疑电话,应保持冷静沉着,立即挂断,并通过官方渠道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所在学校或当地警方核实求助,并及时告知家长相关情况。家长如收到可疑的绑架勒索电话,应当立即向警方求助,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取得联系,切勿轻信他人、转账汇款。    (本报记者兰天鸣)
 
从臭水沟到国家湿地公园
持续治污助推重庆彩云湖美丽嬗变
从臭水沟到国家湿地公园

持续治污助推重庆彩云湖美丽嬗变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走进彩云湖公园,湖水碧波荡漾,水中杉树挺立、水草青青,不时还能瞥见白鹭翩翩飞过……这里是重庆首批国家湿地公园之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风光秀丽的彩云湖曾是当地出名的臭水沟,澄澈湖水的主要源头竟是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这些嬗变,源于当地对水环境持续不断的治理。
  杨静是彩云湖附近的老居民,在此居住生活了30多年,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彩云湖是另一番模样。她说:“以前这里环境很差,沟里都是黑臭的水体,老远就能闻见令人作呕的臭味。”
  彩云湖的美丽嬗变,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对水环境的重视和治理。1999年,重庆九龙坡区下决心改造这条臭水沟,开始了首轮流域综合治理。上游20多个垃圾场全部关闭,600多万吨垃圾被科学处置,4.5万平方米的兴隆垃圾场封场绿化,数家沿岸企业整体搬迁并封堵排污口……旧的“污染源”被不断清理,新的截污管网、污水隧道等设施也陆续兴建,该地逐步实现全流域污水应接尽接入管网。
  2005年,九龙坡继续推进以“清水灌流、生态修复”为目标的第二轮综合治理,启动彩云湖湿地公园项目建设。与此同时,为解决彩云湖景观用水匮乏等问题,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主要截留周边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予以治理,处理后的水体流经人工湿地再次净化,浊水化为清泉,成为彩云湖主要生态补水水源。
  彩云湖污水处理厂技术负责人漆渔江介绍,过去的污水处理技术单一落后,主要利用自然人工湿地进行简易处理,但随着彩云湖湿地公园项目启动,对彩云湖水质的要求显著提升,当时的设施、技术变得相对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彩云湖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这次技术升级主要采用“人工快渗”工艺,日处理量1.7万吨。
  时光流逝,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污水来水量越来越大,彩云湖污水处理厂再度面临挑战,其污水处理能力又一次无法满足彩云湖补水的水质和水量要求。为此,这家污水处理厂启动了扩容提标改造工程,于今年3月建成投用。
  据漆渔江介绍,此次污水处理厂使用的第三代技术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实现污染物的自然降解与净化,大幅削减了污染物排放量,日污水处理量达3万吨。
  改造后,彩云湖污水处理厂不仅污水处理的质和量有效提升,而且全年运营能耗预计降低30%,年减少碳排放量预计约1456吨。
  记者近日走进彩云湖污水处理厂,不同于以往人们对于污水处理厂环境肮脏、气味难闻的印象,这里的污水处理工艺单元上种植着芭蕉、鸢尾等植物5300余株,出水口水流清澈,没有一丝臭味。
  “今年1月以来,位于九龙坡的长江和尚山国考断面水质连续4个月达到Ⅰ类,这是过去不曾有过的成绩,下游水质的变化离不开彩云湖的有效治理。”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科科长高思宇表示,改造彩云湖是多方面综合施策的长期成果,汇聚着从市级到区级各层级单位的共同努力。
  今天的彩云湖湿地公园,坐拥300多种水生植物、动物等自然景观资源,一批桂花、樱花等适宜树木成片成林成景,白鹭、灰鹭、翠鸟等水禽竞相前往安家落户。
  杨静告诉记者,现在自己经常带孩子到彩云湖湿地公园里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生态越来越好了,天上飞鸟,水里游鱼,还有很多人专门前来观鸟,我们都为彩云湖的变化感到自豪。”(记者王金涛 刘梓桐 吴楠)
     新华社重庆11月29日电
 
吕梁:交旅融合美如画
吕梁:交旅融合美如画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初冬时节,沿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段前行,浩荡黄河与巍巍吕梁山脉相依并行,盘山公路、经济林带、乡村农庄相映成趣,处处是“人在景中走,车在画中行”的场景。
  前不久正式通车的这段路,打通了吕梁革命老区沿黄公路“最后一公里”,也带来了交旅融合的新机遇。在这条黄金旅游带上,黄河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在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南约3公里处,依山而建的历史文化名村李家山村古朴典雅。从远处看,层层叠叠而又错落有致的窑洞,如同一座小布达拉宫。多年以前,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来这里采风时,曾惊呼李家山村仿佛一片桃花源。
  “近几年,李家山村旅游业发展势头很好。村民们有的开民宿宾馆,有的从事原生态民俗表演,有的制作销售扫帚、箩筐、剪纸等,收入不错。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开通,李家山村会更加兴旺发达。”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薛大鹏说。
  “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明清至民国时期,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成为北方著名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及京津等地,为当时北方地区东西部经济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古镇至今延续着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这里又被称为“活着的古镇”。
  漫步碛口古镇街头,各种古色古香的明清时期建筑鳞次栉比,客栈、票号、当铺、贸易局、厘金局等,无不见证着当年的热闹和繁华。大型实景剧《如梦碛口》以及各种美食、非遗和文艺表演等,更让这里成为了广大游客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地。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吕梁是革命老区,曾是红军东征主战场,也是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这里底蕴厚重,各种古建筑、古遗址星罗棋布,文旅资源丰富。
  近年来,吕梁围绕建设国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目标,重点打造西部以临县碛口为支点,东部以汾阳杏花村为支撑的“一西一东”两大核心景区,通过景区提质升级、开发文旅新产品、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构建文旅融合“大格局”,极大地激发了全市文旅市场的活力,游客逐年增多。
  “今年中秋和国庆假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04.96万人次,其中3A级以上景区累计客流17.6万人次。接待量排名前三的景区分别为:碛口古镇77289人次、孝河湿地公园32473人次、胜溪湖森林公园景区16365人次。”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本报记者柴婷)
 
洁净“布拉格”流进牧民家
洁净“布拉格”流进牧民家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寒冬清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广袤大地还未迎来日出,牧民张玉国已经穿戴严实,开着自家的拉水车,向着4.2公里外的水源地出发。昏黄的车灯在茫茫戈壁跳跃闪烁,这条颠簸崎岖的拉水路,他已经走了24年。
  张玉国家住阿拉善右旗(简称阿右旗)巴彦高勒苏木敖伦布拉格嘎查,“布拉格”是蒙古语,意为“泉水”,该嘎查因靠近水源地而得名。然而,由于没有引水管线,生活在此的牧民即便守着丰盈的“布拉格”,家家户户却都要备一辆拉水车。“现在旗水务局正在给我们做引水工程,自来水马上就会通到家里啦!”晨曦中,张玉国拧紧水箱盖,淳朴的笑容挂上面庞。
  “长期以来,阿右旗牧民人畜饮水多采用浅层取水,存在水质差的问题,部分牧户还面临水源水量缺乏保障的情况。”阿右旗旗长姜冰洁说,多年来,旗里立足实际,通过多渠道积极争取项目,破解农牧民面临的水困问题。
  在曼德拉苏木呼德呼都格嘎查,记者跟随旗水务局工作人员进入农牧户家中,检查调试供水设施,对自来水进行采样。“过去喝的水有股咸味,现在的水没有一点异味,水压也比以前大多了。”牧民嘎尔迪说,旧水源地的水质不好,嘎查里的水处理设备都用坏了3套。
  为彻底解决该嘎查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旗里争取项目投资313万余元,实施了曼德拉苏木芨芨槽水源地至呼德呼都格嘎查引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了水源井和蓄水池,并通过19.3公里的管道将纯净的水源引到嘎查里,让180名牧民告别了过去长距离拉水的日子。
  “阿右旗境内没有地表径流,是极度缺水地区,特别是边境牧区地广人稀,水源十分难找,许多地方需要把钻头打到地下上百米,每次施工队打出水来,现场的人们都会欢呼,像发现油田一样激动!”阿右旗水务局局长武柱元介绍,今年,旗里投资92.54万元实施了边境地区牧户自来水入户项目,解决了边境22户68人的远距离拉水问题,使守土戍边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姜冰洁说,目前阿右旗各苏木镇嘎查所在地集中供水工程覆盖率已达到95%,不仅让广大农牧区安全饮水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也为农牧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提供了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恩浩)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29日电
 
贵州盘州:矛盾化解在“网格”里
贵州盘州:矛盾化解在“网格”里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近期,记者跟随贵州省盘州市两河街道岩脚居委会干部,回访曾因误会而引发矛盾的村民,两家人对网格员及时调解、帮助排忧解难的工作给予好评。“邻里之间难免有些摩擦,但有村里的网格员及时帮助调解,村子也更和谐了。”张大爷高兴地说。
  坐在张大爷家院子里,居委会的干部和他们一家人拉起家常。事情的起因要从今年4月中旬的一场大雨说起。
  家住岩脚居委会的毛大爷家遭遇污水倒灌。当时,着急的一家人找不出原因,眼见污水不断从邻居张大爷家方向涌过来,便认定问题出在那里,两家人随即产生嫌隙,甚至还险些引发斗殴。
  担任村级网格员的吉丽丽得知情况后立即到现场调解得知:毛大爷家所在的村民小组排污管道年久失修,靠近他家墙角的一截管道存在破损,遭遇大雨便引发污水倒灌。后经村干部沟通协商,不仅解开了邻里之间的“心结”,而且他们还召开群众会,争取了2600多元村集体资金更换破损的排污管道,从源头解决了村民矛盾。
  岩脚居委会共有17个村民小组,被划分为12个网格。走村串户时,记者了解到,“网格”管理中的村组明确了责任人,从新旧照片对比中能看到村里的环境卫生、党建文化等都有了明显变化。
  两河街道政法委员李清介绍,这些变化得益于这几年全市把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延伸到村居社区、网格,并把信访矛盾调解建在网格之内。
  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贵州省积极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基层网格化治理模式。
  “以‘网格’为管理基础,基层矛盾能早发现、早研判、早解决。”李清说。
  目前,盘州市530个村居4000余名网格员全部明确信访职责清单,对村居矛盾进行摸排调处。
  今年6月,面对一起矿群矛盾诉求,红果街道办事处主任屠景山和同事们依托信访联席会议机制及时将国土、应急、民政等多部门召集起来化解了矛盾。
  记者在红果街道办一楼看到,里面设置了信访接待、人民调解、劳动人事争议等服务窗口和矛盾调解等功能室。
  今年以来,盘州市市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组织调处突出信访事项31次,乡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排查研判突出矛盾纠纷957件次、化解877件次。
  盘州市信访局局长邓永会说,全市通过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完善网格化管理,能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着力引领群众变“信访”为“信任”。
(记者骆飞)新华社贵阳11月29日电
 
湖南:各地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特色劳动课
湖南:各地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特色劳动课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谢樱)种玉米、摘薄荷叶、挖红薯、剪玫瑰枝、采集菊花……近日,长沙市开福区金鹰小学的孩子们一有空闲就在学校“种子魔法园”忙个不停。“采摘之后,我们自己动手,将食材做成玉米烙饼、薄荷冰凉粉、芝士焗红薯、玫瑰雪花酥,妈妈说我们做的美食很好吃,真的很有成就感。”学校三年级学生何瑾萱说。
  近年来,湖南各地中小学因地制宜、立足校本地开展劳动教育,打造具有特色且实用的劳动教育实践空间,推动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如今,依托校园土地资源,有效整合校内空余绿地,湖南不少学校都积极创建了“行走中”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湖南省洪江市组织各校围绕“农耕文化”主线,实行“一校一品、一乡一特、一区一样”的劳动教育模式。在洪江市托口镇中心学校,学生们跟着非遗工艺老师摆弄着手中的竹条,将其排底、团丝、穿底、上筐,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竹编物品。当地紧抓全市26项非遗传承项目,先后打造出民间剪纸、草编技艺、制陶工艺、龙灯编舞、米酒制作、薯粉加工等30个“特色课程”,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创设学生成长最佳平台,让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实验学校则在校内开辟了一块农田,设置农具的认识与使用、探秘水稻的前世今生、水稻的种植与养护、水稻的收割与储藏等8个主题,开展主题劳动综合实践课程。
  除了校内劳动课程,不少学校还为学生制定家务劳动清单,开展“三十天家务打卡”行动、主题亲子活动等,培养学生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看到孩子自己叠被子、拖地、洗碗,还学会了炒菜、做饭,生活能力越来越强,真的很欣慰。”长沙小学生家长肖金凤说。
  开展劳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补充校内专兼职教师的基础上,开福区充分调动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社会管理者和家长志愿者等资源,组建“专职+兼职+家长导师+特聘工匠+基地导师”的跨界多元师资队伍,给学生提供专业、精准的指导。此外,当地还建立了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对全区劳动教师队伍进行专项考核,发放“园艺师证”“木工师证”“金工师证”等,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教师“持证上岗”“多证上岗”。
  “我们坚持‘做中学、学中做、创中学’,将家庭劳动锻炼、校内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强化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龙舟说。
 
内蒙古多伦县:“融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内蒙古多伦县:“融合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为核心,全方位引领农村区域发展,探索创建“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重点打造“北村模式”,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强弱不均、禀赋各异的村携手发展,为扎实创建基层“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以点带面”思路,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格局


  多伦县以多伦诺尔镇北村为试点,与村级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高、蔬菜种植基础条件较好的南村、双井子村和新仓村组建非建制性“联合党委”,采取“联合党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蔬菜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当地注册成立了多伦县德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强强联手”“以强带弱”“抱团联动”的模式和方法,推动人才、资源、资金、技术融合。
  截至目前,“德胜”系列品牌蔬菜总销售额已超过1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2023年3月,北村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
  坚持“两新一优”思路,激活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动能


  为进一步发挥“联合党委”作用,北村拓展工作思路,探索新的产业模式,与山东企业召开对接会,依托北村现有产业资源,预计明年在北村投资1000万元,促进蔬菜产业提挡升级,延伸产业链条。
  北村利用恒温库、冷库、包装车间和深加工车间等设施,进行净菜、预制菜加工,促进村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民宿+乡村资源”农旅融合新业态,依托村内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投资160万元建设占地160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观光采摘棚,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赋予新内涵;优化功能定位,建立多伦县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发挥园区科普研学、学农实践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在试点带动下,目前全县已成立19个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实现村村全覆盖。下一步,多伦县将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打造地域特色明显的乡村组织振兴样板,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振兴“新路子”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赵泽辉;参与采写:刘桂萍)
 
青岛西海岸新区:“三社一司”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青岛西海岸新区:“三社一司”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眼下,正值冬小麦播后管理的关键时期。北邻沈海高速、南靠204国道,青岛西海岸新区连绵上千亩的土地上,农机有条不紊地在忙碌作业。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辖16个涉农镇街、145个行政村,农村面积1090平方公里,农村常住人口34万人。
  “这片地都是我们营楼村的,现在全部由镇上的共富田园合作社全程托管。”大场镇营楼村党委书记赵记茂告诉记者,营楼村已托管土地3160亩,基本实现了“全村一块地”。
  全程托管的基础是成方连片的农田。据介绍,当地村集体先“预流转”农户土地,通过减垄增田、归并置换等方式,让小田变大田。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小地块之间的田垄、沟壑被填平,整理出的农田面积多出10%。“多出来的地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光这一块就能增收20多万元。”赵记茂说。
  人地关系理顺后,“闲下来”的农民该去哪儿就业?青岛西海岸新区创办共富劳务合作社等用工保障平台,引导镇域有一技之长、有务工意愿的农民主动入社。
  “区里开发了‘智找活’云平台,包含招聘、求职、灵活用工、技能培训等8项功能,各镇街的就业信息互联互通,为企业和农民搭建就地就近、双向奔赴的平台载体。”珠海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桂玲说。记者看到,云平台上实时显示着企业入驻总数、累计招工劳务总数、社员统计、工作状态统计、当前空闲人数等各项数据,清晰明了。
  为了提高匹配精度,青岛西海岸新区还为每个村庄配备了1名劳务经纪人,根据农民意愿一对一推送就业岗位,形成“合作社+平台+经纪人”的农民就业新模式。同时,通过建设共富茶食工坊、乡村惠民工厂等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以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干活儿都靠熟人介绍。现在好了,把材料交上去就等着来活儿了,而且基本上不断档。”社员刘茂庆笑着说。
  在张家楼街道达尼村,村党委书记张金宝介绍道:“达尼村现在的房屋空置率达到20%,我们通过领办共富乡舍合作社,对闲置房屋统一托管,依托城乡要素流通信息化平台,将300余套闲置房屋转入实景三维数据,为周边企业提供‘云上看房’服务,通过改造提升,可作为职工宿舍使用或打造乡村民宿新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三社一司”的实践探索正在形成:共富田园合作社、共富劳务合作社、共富乡舍合作社等“三社”,将乡村资源要素有效组织了起来;乡镇党委与国有平台公司合作成立强村共富公司则推动村集体将组织起来的资金、资产、资源以适当形式入股,多村联合抱团对接市场。
  展示着手机上新入账的10万元分红,魏家庄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韩在明说:“这是我们第三次收到入股的王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分红了,又可以向村里的老乡报喜了。”据介绍,王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由22个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成立,通过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集团合资合作,参与建设标准化厂房车间、购置优质楼宇项目、承揽市政保洁工程等,现已稳定运营3年,年均分红超240万元,每村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
  “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个部门、单项工作难以打开局面,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宗武邦说,以共富田园、共富劳务、共富乡舍合作社和强村共富公司为主要内容的“三社一司”集成改革,聚焦聚力农村“人、地、房、钱”四要素,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党建引领、抓镇促村,探索“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强村共富公司”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以要素集成改革,助推乡村同兴共富。  
  (记者栗建昌 王阳)新华社济南11月29日电
 
重庆南川:委员驻村把“名誉”干成“荣誉”
重庆南川:委员驻村把“名誉”干成“荣誉”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这一片撂荒地可以利用起来,种植高山蔬菜;山上的笋林也可以产业化,不能继续走自产自销的老路……”重庆市南川区政协委员陈建坐在田坎上,与村干部们交流着自己的构想。
  陈建是南川一家食品公司的执行董事,公司主营范围涉及食品生产及销售、餐饮服务等领域。去年,陈建到南川区合溪镇草坝村挂职,担任草坝村“名誉村主任”,帮村里引进种植大户发展高山蔬菜产业,还牵头与互联网销售平台签订了长期种销协议。
  和陈建一样,重庆南川区政协去年以来还选派了14名政协委员进驻乡村,挂职“名誉村主任”。这些“名誉村主任”活跃在南川区的田间地头,有的发展方竹笋深加工,有的种植高山茶叶,有的搞起了“定制水稻”……往日沉寂的山林田地,又重新热闹起来。
  这批“名誉村主任”中,有不少是本地发展产业的大户。如何在壮大自身产业的同时,带动当地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成为“主任”们面临的一道考题。
  “我的做法是,让乡亲们在我的蔬菜基地务工,学了技术回去种蔬菜,种出来之后又卖给我,实现从务工到创业的转型。”蔬菜种植大户冯秋容是派驻大有镇水源村的“名誉村主任”,他在当地流转了120亩土地,带动80多个村民就业。今年,他又新发展20多户村民种植蔬菜,帮助村民户均增收10万余元。
  据不完全统计,在南川区,有近2000名群众在“名誉村主任”所在企业、基地和项目务工,他们通过学习技术创业、就地务工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增加收入超过5000万元。
  “3月走访群众,4月协调解决项目纠纷,5月开展党群共建活动……”在木凉镇汉场坝村担任“名誉村主任”的卢朝建翻开手中的记录本,讲起了自己履职以来参与基层治理的“大事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卢朝建发挥口才好、会协调的优势,扑下身子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受到群众欢迎。
  与卢朝建“往下走”的工作方式不同,在鸣玉镇中心社区担任“名誉村主任”的王庆初,则摆起了“谱”——他自己不下户,而是坐等着群众“走上来”。原来,为摸清群众心中的急难愁盼,在一家眼科医院工作的王庆初,趁赶集时段在镇上摆上一张桌子,一边免费问诊,一边不断问“难”,将村里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在乡村振兴的大局中,南川区推进政协委员与基层事务相衔接,让“名誉村主任”帮助当地村民发展产业、解决难题,既收获了口碑,又给村子带去收益,实现了个人事业、群众增收与乡村振兴的多赢。
  南川区政协主席毛朝银表示,“名誉村主任”是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一道靓丽风景,已成政协履职尽责的特色名片。今后,南川区政协会进一步拓展履职内容,在村企共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群众就业、扶危济困、社会治理、村集体增收等方面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以实干实绩把“名誉”干成“荣誉”。   (本报记者黄书波)
 
“药库”德兴:一剂“药方”开辟振兴致富“新篇章”
“药库”德兴:一剂“药方”开辟振兴致富“新篇章”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一大早,大茅山下的江西省德兴市花桥镇居民,或三三两两,或结伴成群,陆续到镇卫生院免费体验“艾灸”,尔后各自散开,各忙其忙。
  满山中药材,推窗闻“药香”。在德兴,中医元素随处可见,中医馆覆盖全市乡镇,“热敏灸”广受欢迎。居民遇到一般的头疼脑热,首诊常选择中医。
  德兴市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森林覆盖率达76.2%,境内已探明中草药种类1927余种、药食同源医药植物66种,有“野外就是药房,深山就是药库”之称。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积淀了德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古有东晋医药学家葛洪,辞官云游德兴,在妙元观结茅炼丹;近有8批北京医疗队队员,先后到德兴进行中草药调查、研究及中医培训。
  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积淀,近些年,德兴市通过出台中医药发展扶持政策、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力量、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等举措,助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花桥镇园林社区药博园基地,山上山下一片片黄精、射干、青钱柳等药材长势喜人。
  “种下中药材,开出‘致富方’。”德兴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张子华说,目前全市已建成83个百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总面积13万亩,中药材种植在德兴市已成为富民兴村、乡村振兴的优势特色产业。
  在中药材种植业强势而上的同时,德兴的中药材第二、第三产业也正在乘势而为。“我们通过文化‘穿针’+科技‘引线’,将‘禀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张子华说。
  德兴依托丰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医药温泉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龙头山田园康养综合体等一大批健康产业项目,提出“一带一谷两基地”战略规划,全力打造全域无边界自然健康主题公园,做强中医药康养旅游。
  步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清灰的清水砖墙下、精致的木质走廊里,游客们在淡淡的中草药香味中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我们推出的‘中医药+康养+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了游客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基地负责人说。
  发展中医药,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修剪、冲洗、去皮、粉碎、过滤、除砂……德兴市宋氏葛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发展中医药产业,要打破‘坛坛罐罐’,搭上‘科技快车’。”公司负责人宋剑春说,目前公司已申报中医药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77项,实现“农业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
  招引江西圣诚实业有限公司、祖氏百草、江西旺艾等一批龙头企业,投建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赣东北综合试验站,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一系列“组合拳”让德兴中医药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孙广见)
 
甘肃庄浪:“梯田之乡”再造发展阶梯
甘肃庄浪:“梯田之乡”再造发展阶梯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因梯田闻名。1998年,庄浪县建成首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一举改变了“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的面貌,使当地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温饱田”“小康田”。
  寒冬时节,登上水洛镇吊沟村生态梯田有机苹果基地的山头,放眼望去,梯田层层叠叠沿山而起,地块平整开阔,漫山遍野的苹果树。“这个村苹果产业年总产值已达2400万元。”水洛镇镇长郑健龙说。
  近年来当地着力建设高标准梯田,配套道路、边沟、绿化、地埂维护等基础工程,实现了“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不仅有利于规模化种植,还能用上小型农用机械,为镇上发展苹果产业奠定了基础。
  庄浪县在梯田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水洛镇等中南部浅山区以种植苹果为主,西北部干旱山区以种植马铃薯为主,关山林缘区则主要种植中药材。
  记者走进庄浪,可喜地发现当地加速产业延伸与融合,为这个传统农业县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雪原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心其说,公司的数字化苹果分选加工生产线分选线每小时能分拣5吨苹果,并确保每颗苹果表皮完整、大小均匀。目前,企业与2100户果农签订了5000万斤收购协议,产品直接运往上海、深圳等市场,可实现年销售额2亿元。
  记者抵达朱店镇宏达淀粉加工有限公司时,生产车间内正在清洗设备。这家企业不仅能加工马铃薯精淀粉、水晶粉条、鲜粉条等多种产品,今年还投资建设了薯渣秸秆高蛋白饲料生产线和马铃薯纤维提取生产线。“按照去年均价,蛋白一吨能卖到7000多元。”企业负责人朱建勋说。
  利用当地中药材优势,韩店镇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等高校建立了院地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新品种研发。
  过去,梯田成为当地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阶梯。如今,招商引资、延链补链正成为“梯田之乡”奔向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梯。
    (记者李杰)据新华社兰州电
 
专家医生县里见,就近看病还省钱
山东成武县医共体建设一线观察
专家医生县里见,就近看病还省钱
 
山东成武县医共体建设一线观察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你们放心,病人手术很成功!”近日在山东成武县人民医院总医院手术室外,刚给患者做完搭桥手术的北京阜外医院心外科专家郭岩向病人家属简单介绍了手术情况。
  今年73岁的赵联保因间断性胸痛来到成武县人民医院总医院就诊,经郭岩教授团队评估建议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手术由郭岩主刀,一助、麻醉、体外循环等人员均来自阜外医院。2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心脏手术中的一种高难度手术。“这种手术,以前患者都会跑到济南、北京等地做。此次手术节约了患者的路费、住宿费、陪护费等费用约3000元。”成武县人民医院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平雨华说。
  近年来,成武县与山大二院、千佛山医院、北京阜外医院等省内、全国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重点打造了心脏、脊柱、肿瘤三大医疗中心。合作医院定期派出专家团队进驻总医院坐诊,让群众不出县就能享受省级以上医疗机构同质化服务。
  “成武县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对外积极对接省内、全国知名医院,在新技术、新项目方面开展合作,邀请专家常驻县医院开展诊疗工作;对内构建分级诊疗机制,由总医院牵头,持续优化资源重组,推动业务指导、人员、资金、公共卫生等‘四下沉’,统筹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成武县委副书记、县长范继臣说。
  2021年,成武县整合县域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包括13家乡镇医院、246处一体化村卫生室,由县医院牵头,组成成武县人民医院总医院,人、财、物全部交由总医院统一管理使用。平雨华说,新建的县乡村信息化平台打破了各医院之间信息壁垒,实现了业务、管理、公卫深度融合。
  11月19日上午,74岁的农村居民初常荣因头痛、头晕到成武县白浮图镇分院进行CT检查。医生陈富林直接将报告通过医共体信息化平台,传到成武县人民医院总医院智能影像中心,不到10分钟,总医院值班医生马超园就将诊断结果反馈给分院。
  “目前,我们中心每天能处理600余份检验报告,其中分院有100多份。”县人民医院总医院信息化平台负责人赵鸿渐说,这些检测结果得到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互认,不仅让群众少跑腿,还省了钱。
  在文亭街道周店村卫生室村医刘贞民眼中,过去诊断基本凭经验,如今碰到问题,可通过可视化远程会诊作出诊断。“总医院在卫生室设置了名医工作室,定时选派总医院知名专家到卫生室坐诊,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总医院专家诊疗服务。”刘贞民说。
  当地医共体建设增强了乡镇医院诊疗力量。“2021年以前,受条件限制,像胃大部切除、阑尾、膝关节置换等这类复杂一些的手术,在我们医院无法完成,患者都往县里或者市里跑。”张楼分院院长王道伦说,加入医共体后,在总医院的支持下,分院的硬件与软件有了明显提升,先后增加了皮肤、口腔、康复等科室,群众的就医体验不断提升。
  走进张楼分院医养区,67岁的农村居民王彩云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尝试下床行走。几个月前,她在家中干活时不慎摔倒骨折,被送进了张楼分院进行治疗,手术后住进了医养中心,接受了专业的医疗康复治疗,恢复得很快。
  王道伦说:“我们按照总医院提出的‘医疗+康养’理念,不断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开展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等医养专业服务。如今,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群众不出镇就可以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疗水平。”
  成武县委书记黄福常介绍,成武致力于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首诊率,目前已构筑“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联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源统一管理、医疗层级分明、专科特色明显、业务协同规范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县医疗资源运行效率提升50%以上。 (记者王阳)据新华社济南电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CPU发布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CPU发布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CPU是计算机运算与控制的核心,如同人的“大脑”一样指挥各部件的运行。11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CPU——龙芯3A6000在北京正式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说,这标志着国产CPU在自主可控程度与产品性能上达到新高度,也证明我国有能力在自研CPU架构上做出一流产品。
  此次发布的龙芯3A6000,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指令系统和架构,无需依赖国外授权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可运行多种类的跨平台应用,满足多类大型复杂桌面应用场景。
  一般而言,CPU性能的提升主要有两条路径,一个是提升主频,一个是优化内核设计。龙芯3A6000性能的提升主要通过设计优化来实现。其主频达到2.5GHz,集成4个最新研发的高性能LA664处理器核,支持同时多线程技术,全芯片共8个逻辑核。与上一代的龙芯3A5000相比,单线程通用处理性能提升60%,多进程通用处理器性能提升100%。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赛西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龙芯3A6000处理器总体性能与英特尔2020年上市的第10代酷睿四核处理器相当。
  龙芯3A6000的自主可控程度在国产通用CPU中首屈一指。围绕完全自主设计的指令系统龙架构,龙芯不仅推出了自研的CPU内核,其内部集成的GPU内核、加减密IP、高速传输接口IP、存储接口IP、音视频接口IP、UART等其他接口IP,以及各种规格的寄存器堆等硬核IP也均为自研。
  “我国信息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独立于X86和ARM体系之外的自主生态体系。”龙芯中科董事长、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说。经多年积累,龙芯中科从基于自主IP的芯片研发、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等方面夯实自主信息产业基础。(记者张漫子)
 
走进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建设现场
走进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建设现场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法国南部小镇圣保罗-莱迪朗斯的连绵缓坡上,一组几何形在建厂房颇具科幻感。为了探索无尽清洁能源的可能性,来自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这里攻坚克难,建造世界最大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又称“人造太阳”计划),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
  建筑群入场道路旁,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的旗帜迎风猎猎。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之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历时38载尚未完成。从1985年倡议提出、2006年条约签署,到2007年装置建造开始、2010年场地建设开工、2020年重大工程安装启动,该计划7个参与方并肩携手,仍在奋力前行。
  换上无尘鞋,戴上安全帽,在ITER组织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走进这片总面积42公顷的筑梦空间。长方形场地外围,为超导装置将交流供电转换为直流的配电设施、为主机磁系统生产液氦的冷装置、制冷塔、废物管理设施以及控制室已近完工。建筑物之间的空地上,参与方分头对在本国制造后运抵现场的大块头零部件包裹遮挡得严严实实,等待调试组装。
  场地中央是一座庞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清洗鞋底,套上鞋套,记者步入这个高60米、长120米、宽11米的巨大空间,ITER的心脏——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所需系统的预组装工作展现眼前。
  全球已有超过200个托卡马克装置为磁约束聚变研究的稳步进展作出贡献。如满足超高温、超低温、超大电流、超强磁场、超高真空等极端环境条件,托卡马克装置内部可产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场,将其中的氘、氚的等离子体瞬间加热到约1亿摄氏度;如形成持续反应,就可以产生类似太阳核心的聚变能。
  ITER托卡马克装置重达2.3万吨,相当于三个半埃菲尔铁塔,包含近百万个组件。这个全球最大、最复杂的“人造太阳”一旦建成,聚变实验功率将达50万千瓦,将在探索核聚变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预组装大厅里,高高的吊架上悬着一个超大豌豆形金属设备,吊斗里的技术人员正对其进行检查。ITER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托卡马克主机真空室的模块之一,高12米、重440吨,本已吊装进真空室装配坑,组装过程中发现其焊接坡口瑕疵导致尺寸偏差,无法满足后续拼装的毫米级精度要求,只得拆下来维修。
  洁净的大厅地板上,另一个超大型设备也在接受检查,那是因为真空室隔热罩、低温恒温器隔热罩的冷却液管道发现裂纹。
  穿过预组装大厅,登上俯瞰台,记者隔窗看到了逐层安装中的托卡马克。承担托卡马克主机安装一号合同的中法联合体副总经理、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高德升告诉记者,2020年5月,重达1250吨的杜瓦底座吊装完成,拉开了ITER主设备安装的序幕。如今,托卡马克装置下部冷屏、最后一个下部主要磁体部件——极向场超导线圈均已成功落位。
  接下来,在ITER其他承包商维修真空室组件的同时,主机中的超导磁体、馈线系统等重要核心设备将陆续安装。
  ITER原计划2025年正式开始等离子体实验,2035年进一步开始进行全氘-氚聚变实验。在正对着ITER建设现场的办公室里,ITER组织总干事彼得罗·巴拉巴斯基告诉记者,他和同事正在编制新的成本和进度计划,将于2024年中期提交ITER理事会审批。
  在他看来,对ITER这样一个堪比登月的探索型项目来说,遇到技术挫折相当正常;ITER计划的参与方代表着地球半数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世界经济实力,定能战胜所有困难。
  中国按期交付高质量的核心关键组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在主机安装工程中高度敬业且专业,得到广泛赞誉。巴拉巴斯基说:“你们完全有理由为中国对ITER的贡献骄傲,为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取得的成就自豪。”
  他也强调了ITER计划的国际合作精神。ITER是数十载聚变研究的结晶,是几代物理学家的梦想,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劳动者献身的事业,“随着主机安装进入更具风险的关键阶段,我们更加期待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的实现,那将是所有人骄傲和庆祝的理由”。
     (记者刘芳 张百慧 徐永春)
   新华社法国圣保罗-莱迪朗斯电
 
脑机接口研发加速,为残障人士翻开生活新篇章
脑机接口研发加速,为残障人士翻开生活新篇章

( 2023-11-3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在一个展馆中布置的室内攀岩墙上,一名右下肢截肢的人士灵巧展示攀岩技能。他使用的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智能仿生腿,不仅帮助他恢复日常行走能力,就像室内攀岩这种较高强度活动也能轻松完成。
  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23日至27日在杭州举行。本届博览会上不仅有华为、阿斯利康、松下等国内外企业展示制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像强脑科技有限公司这样专注脑机接口技术的公司也备受关注。
  脑机接口经过国内外科研团队多年开发,已取得不少进展,目前有两大技术路径。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专注于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探索帕金森、重度瘫痪等疾病的治疗;强脑科技等一些企业则专注于挖掘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
  在强脑科技展位上展示室内攀岩能力的林国秋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因意外受伤而右下肢截肢,此前使用过很多国际品牌的假肢,但效果一般。后来,他有机会尝试强脑科技开发的智能仿生腿,并加入这家公司成为产品体验官,与研究人员一起开发产品。
  林国秋说,他使用这款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智能仿生腿产品已经3年了,不但恢复了正常行走能力,热爱运动的他还考取了健身教练证,经常参加室内攀岩运动。智能仿生腿一次充电可持续使用数天,已经有计划近期推向市场。
  据强脑科技介绍,这款智能仿生腿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经算法处理后转化为指令,控制产品的液压系统,从而能针对使用者的运动状况进行动态的实时适配,满足下肢截肢人士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所需的动作自由度,让他们可以像控制自己的腿一样控制智能仿生腿自由行走。
  在展位现场,另一名上肢截肢的人士在使用强脑科技推出的智能仿生手。这也是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产品。使用者利用智能仿生手不但可轻松取物,还能写毛笔字。
  强脑科技高级副总裁、合伙人何熙昱锦说,该公司与神经反馈训练等相关的设备已进入全球多国市场,未来公司会继续在脑机接口领域深耕,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积极影响。
  目前,国际上脑机接口技术的相关应用开发正在加速。今年5月,“神经连接”公司宣布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启动该公司首次脑植入设备临床试验。
  “神经连接”公司成立于2016年,目前正研发一种名为“Link”的脑机接口设备。这种设备植入大脑后能读取大脑活动信号。该公司希望利用这类植入设备帮助治疗记忆力衰退、颈脊髓损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帮助瘫痪人群重新行走。
  今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发布公报说,该校参与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脑机接口,通过在脑部植入一个由253个电极组成的薄如纸张的矩形设备,成功将一名因脑干中风而严重瘫痪的女性大脑信号转换成语音和动画表情,使这名患者能够通过“数字化身”与人交流。
  不过,与非侵入式不同,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涉及的伦理、技术等方面的挑战更大,目前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从事植入式医疗装置研究的安妮·范霍斯滕贝格此前评价说,尽管已有不少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尝试,但仍有许多技术和临床上的挑战需克服,比如,如何通过技术突破来确保植入设备的信号传输质量持续保持在良好水平。这类技术还需很多年才能发展成熟,为病患带来真正的助益。
  (参与记者:张家伟 黄筱 张毅荣 郭雅格 谭晶晶) 新华社杭州11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