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喜迎二十大

06版:二十大代表风采

07版:权威发布

08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将于十六日在京举行 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现场直播
党的二十大将于十六日在京举行
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现场直播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届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新华网将进行现场直播;全国各级广播电视主频率、主频道,各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以及全国部分户外大屏、移动电视等同步转播。

 
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团全部报到
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团全部报到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首都北京。截至14日,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团已全部向大会报到。

  肩负着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代表们带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10年间,各地区、各领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喜讯捷报。

  “乡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代表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村民们种起了高山水果和生态水稻,创建了农产品品牌,腰包一点点鼓起来。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门村的群众也和其他地方的贫困群众一样,成功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代表说:“北京实现了蓝天常驻,市民的生态环境获得感越来越强。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亲历者、实践者、参与者,我非常自豪能带着这份成绩单出席党的二十大。1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浙江省湖州市委书记陈浩代表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运筹帷幄、掌舵领航,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非凡十年向世人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

  代表们一致认为,1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的非凡成就充分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二十大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万众期待、举世瞩目。代表们表示,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会认真履职,共同把这次大会开成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

  “新时代10年,我亲眼看到越来越多的山区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实现了个人梦想,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贡献。”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代表说,“我将忠实履行代表职责,认真参加大会各项议程,讲好山区教育10年来发生的新变化,为推动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教育强国尽心尽力。”

  抵达驻地后,来自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的陈志秀代表就忙碌起来,对会前基层调研的材料进行再梳理,为出席大会做好充分准备。“民心所盼就是党心所向。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要把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新愿望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履职,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乡村振兴开启了小岗村的新征程。”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群之代表说,“我将聚精会神开好会,把乡亲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原原本本带到会上来,大家团结奋斗,就会沿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前行。”

  凝心聚力创伟业,万众一心向未来。

  代表们一致表示,党的二十大一定能够擘画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人类的梦想有多么伟大,历史的进程就有多么壮阔。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这场百年奋进的接力前行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亿万中华儿女书写下恢宏史诗——

  新时代的10年,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新时代的1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新境界


  2022年2月6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同到访的阿根廷总统会见。

  会见结束,陪同的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上前一步,用中文一字一顿对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在新时代又有了新的扩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坚强政治保证。

  2022年1月6日,中南海怀仁堂,一个重要会议开了整整一天。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

  自2015年起,这样的会议,每年年初都要进行。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旗帜鲜明,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党章和宪法;

  立柱架梁,在党中央组建和优化一系列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全面加强对治国理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建章立制,将党的领导融入意识形态工作、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

  通过一系列创制性举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党中央真正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全党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抗疫专题展区引人关注。展区顶部,挂着一面面写着“党员突击队”的鲜红旗帜,诠释着打赢武汉保卫战的核心密码。

  人们难以忘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那罕见于大年初一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那中央一声令下、三军星夜齐发、举国八方支援的动人场面,那直接开到县团级以上干部的17万人部署会,那10多天就拔地而起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

  淬火成钢,党旗高扬。

  全党上下总动员,数百万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践行大国承诺,如期安全圆满举办一届载入史册的冬奥盛会;无惧外部压力遏制,拿出“杀手锏”举措、攻克“卡脖子”难关……

  今天,一个共识更加强烈:中国能,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领导力,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2013年7月11日下午,河北西柏坡,细雨蒙蒙。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一间土坯房里,面对面围坐一块,总书记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反“四风”的意见建议。

  “百姓生活在逐渐提高,为什么感觉和我们的距离反而有点远了?”有同志直言困惑。

  听了大家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历史周期率的问题,面色凝重、意味深长:“60多年过去了……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曾经一段时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四大考验”严峻复杂,“四种危险”尖锐深刻,我们党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始终萦绕在习近平总书记心头。

  “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

  秉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中国共产党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抉择,开启了浴火重塑的壮阔历程——

  以政治建设引领全党团结统一,从中央八项规定切入激荡清风正气,刮骨疗毒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接续开展5次党内集中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

  “打虎”无禁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超过500名中管干部被立案审查调查。

  “拍蝇”不手软。党的十九大以来,截至今年4月,全国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9.6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5.6万人。

  “猎狐”不止步。党的十九大以来,“天网行动”共追回外逃人员6900人,追回赃款327.86亿元,“百名红通人员”已有61人归案。

  十年磨一剑。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党经受深刻洗礼锻造而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2021年11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响亮回答——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我革命,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履新伊始的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跨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向着全面小康加速进发,必须跨越横亘于前的一系列重大挑战: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衡量发展、评判工作的新标尺。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背后,有近1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一群体若参与各国人口排名,能排进世界前20位,超过英法德等国家。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重若千钧。

  岁月奔涌,从黄土地走来,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国情,深深懂得人民的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掷地有声的话里,是炽热的赤子之心,是行程万里的执着坚定。

  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拉着村民石拔三老人的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直抵人心。

  对人民最深的爱,化为最重的誓言、最硬的举措,打响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

  “五级书记同框”的照片刷屏了!

  2020年4月,陕西平利县一处茶园,春雨初歇。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泥泞小路,向正在劳作的茶农们走来。在他身旁,是省、市、县、村级书记。

  这是前所未有的组织动员:全国一盘棋,22个省区市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冲锋一线。

  这是斩钉截铁的意志:“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这是真情流露的挂念:“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这是疫情冲击关键时刻的坚毅:“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冒雪看真贫;“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中部,绕过九曲十八弯进农家……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考察调研扶贫工作,以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贫困角落。

  一诺千金,不胜不还。

  向深度贫困宣战!1997年,2008年,2016年,2020年,习近平四次踏访宁夏,亲自谋划推动闽宁协作,“山海情”隽永绵延,千千万万贫困家庭“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命运得以改变。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无论是在地方考察,还是在中央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扶贫先扶智,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民至上,初心不改。

  对此,安徽金寨大湾村的陈泽申感同身受。每每回想起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来看望自己的场景,他总是倍感温暖。如今,他家已摘掉“贫困帽”,孙子大学毕业留在合肥工作,“孩子专门带我去大城市开眼界”。

  对此,河北张北德胜村的徐海成共鸣强烈。5年多前,在他家里,总书记同村民们一起算柴米油盐、商脱贫大计。现在他家已是种植大户,脱贫翻身,喜迁新居,“盼着总书记再到我家坐坐,我会给他念念新账本,晒晒成绩单”。

  上下同欲者胜,以上率下者强!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辉映伟大的奋斗征程——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中华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千年梦想今朝梦圆。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古吟唱,穿越历史照进现实;全面小康的历史丰碑,矗立在新时代复兴之路上。

  以人民为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幸福。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人民的期盼。

  10年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一组组数字背后,无数笑颜绽放。

  “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食品安全监管……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成为改革聚焦的“大计”。涓滴汇流,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更暖。

  聚焦“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司法体制改革直击靶心,一批冤错案依法纠正,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人心向背定义“最大的政治”,一段对话更显意味深长:

  2021年春天,广西桂林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王德利家做客。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0年夙夜在公,真切炽热的人民情怀,凝成质朴无华、赤忱无比的告白——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着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有两次“三中全会”注定是划时代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2013年11月12日,人民大会堂。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通过,全场掌声如潮。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自觉。

  由此起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绘就“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同全面深化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破立结合、相得益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13方面制度安排,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

  从广东深圳到安徽小岗,从海南洋浦到上海浦东……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改革精神。

  在新年贺词中号召“将改革进行到底”,把集体学习课堂搬到中关村,带头起立向“改革先锋”鼓掌致敬……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改革、亲自推动改革。

  2018年3月28日下午,中南海。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上,总书记从改革方法论的高度强调了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的重要性,并同大家一道逐一审议《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等10余份具体改革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像这样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60多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挺进,构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从党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

  经过几十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方案。

  党的机构罕见地纳入改革范畴;仅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就有21个部级机构、58名班子正副职数被核减;一个国地税合并,精简近一半司局级机构……

  当时看到这份改革方案,一位省委书记感叹:“力度之大超出预料,有些过去有共识但没做成,有些过去想到了但做不成。”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早在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定下了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要动奶酪的、是要触动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枪的,是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的。”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力克群团“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一个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老百姓的体会最真切。

  户籍制度改革破冰前行,脱胎于计划经济年代那堵“无形的墙”轰然倒地;100多万河长上岗,千万条江河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纠偏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民意民智广泛纳入决策程序,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10年来,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洞察时与势,统筹破与立,融通制与治。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

  10年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2年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中央综合展区,一艘“奇迹号”中国巨轮模型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一叶叶“风帆”上鲜明的数字,标示出新时代10年中国经济“量”的跨越,更彰显“质”的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从53.9万亿元上升到114.4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从499亿元增加到1817亿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发射240余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主动,领航中国经济巨轮驶入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指针拨回2012年。

  经济增速下滑、环境污染频发、粗放发展难以为继……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充分调研和深邃思考。

  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一场经济工作座谈会。

  会上,来自广东的省市区镇各级干部代表和部分企业家纷纷发言,总书记一边认真听,一边仔细记,不时插话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回京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2013年7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同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判断;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敏锐把握发展之变,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

  2015年,“十二五”收官。主持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提出,“首先要把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全面开启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4年5月23日,总书记在中国商飞公司考察时,曾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指出“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

  2022年9月,C919大型客机取得型号合格证,将于年底交付首架飞机。总书记指出:“要有雄心壮志,世界科技巅峰我们都要奋勇攀登”。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10年来,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一路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

  2016年伊始,一场深刻体现发展理念变革的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许多参会人员感觉“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长江上、中、下游调研,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2022年7月12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久久凝视。

  曾几何时,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如今,“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将西北边陲变成开放前沿。

  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设立雄安新区,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擘画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连接成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

  “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一重要论断,展现出我们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定力和底气、决心和信心。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有力的话语,激发出亿万中华儿女逐梦奋斗的壮志豪情。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擘画民族复兴的伟业宏图,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9年金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写入全会决定。

  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把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2年后再次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要求“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是非,校正工作导向,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夯实思想根基。

  2022年9月30日上午,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

  肃立默哀、敬献花篮、整理缎带、缓步瞻仰……自设立烈士纪念日以来,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无声的缅怀传递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气壮山河。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英雄模范身上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

  首次阐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系统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原创性论述,点亮精神的天空。

  为功勋模范颁发奖章,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为老道德模范让座,躬身示范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走进菁菁校园,叮嘱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厚植新时代中国文明沃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金秋时节,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的最新进展吸引国人目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的《复兴文库》出版发行。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丛书作序,发出“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的时代强音。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朱熹园中,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苏祠里,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莫高窟下,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放眼新时代中华大地,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赓续传承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番话,拨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弦,更是新时代以来中华儿女昂扬精神的生动写照。

  历史之河奔腾向前,复兴气象壮阔恢宏。中国人民志气高昂、骨气坚定、底气充足,正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勇毅前行。

  “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风雨无阻向前进


  2022年8月16日,初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赴东北考察,第一站走进位于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纪念馆内,一封封决胜千里的电文,一张张弥漫硝烟的照片……再现着70多年前解放战争“大决战”的震撼场景。

  “辽沈战役,这一战是决定命运的。攻克锦州,我们在这里进行了多么激烈英勇的战斗啊!”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慨。

  伟大的胜利,总要经过生死攸关的考验;伟大的事业,往往在千难万险中成就。

  10年前,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习近平同志就明确主张写入一个重大论断:“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战胜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被迟滞甚至打断。

  2020年,岁在庚子,一场世纪疫情来势汹汹。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国形势严峻。在泰山压顶的危急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沉着、勇毅担当、科学应对:果断作出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关键决策,号令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指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抗疫大会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百岁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呵护,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2018年1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面对党内“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列举了8个方面16个具体风险,其中就告诫全党“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

  2019年1月,中央党校省部班再次聚焦“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进一步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两次“临时停车”让人印象深刻——

  5月在河南南阳,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9月在陕西榆林,到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

  仓廪实,天下安。

  “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从抓粮食安全到抓能源安全,从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始终坚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风云变幻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狭路相逢时,展现“独有英雄驱虎豹”的非凡气概。

  从以建设性的态度开展经贸磋商,到以负责任的胸怀开展中美元首直接对话,从果断采取必要反制措施,到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坚决顶住外部极限施压遏制,有理有据有节开展斗争,既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敬佩。

  既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2022年7月1日,香港会展中心,灯光璀璨,花团锦簇。

  “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论及“一国两制”。话音未落,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一个时期,受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

  建立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出台一系列事关根本和长远的举措,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掌握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了事业发展新天地。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面对风险挑战,人民军队始终是捍卫和平、维护安全的钢铁长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党紧紧扭住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中亚大地。

  不约而同,出席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的多国领导人纷纷同习近平谈及“一带一路”合作;不约而同,哈萨克斯坦总统、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将本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中国最高领导人。

  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几年间,当连续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华举办、与会各国领导人接踵而至,当亚欧大陆上一个个经贸合作区拔地而起、一列列中欧班列穿梭往来时,国际社会赞叹“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雄心的经贸一体化计划”。

  今天,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2万亿美元,同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

  今天,因为“一带一路”,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卖到了东南亚,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建成通车,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现生机,更多巴基斯坦民众在炎炎夏日吹上了电扇,塞内加尔干旱地区村民喝上了干净的水……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倡议,在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中,不断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美诗篇。

  放眼全球,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冷战思维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国际和地区形势错综复杂……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的问题。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作出这样的重大论断。

  10年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日内瓦万国宫,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和目标路径,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出发,高高举起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文件,在中国与世界的紧密互动中凝聚日益广泛的国际共识,汇集起日益强大的全球合力。

  从北京出发,跨越高山大海,1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42次,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在国内,举办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接待100多位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疫情背景下又通过“云外交”同国际社会密切沟通。

  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外交布局不断完善,建交国增至181个,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组织达110多个,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

  金秋,上海,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准备工作如火如荼。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的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被外界誉为中国开放的“金色大门”。过去4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在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强烈信号。

  连年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

  海纳百川的开阔格局,基于“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深刻逻辑;弄潮涛头的勇毅担当源于“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的深厚情怀。

  2016年9月,杭州西子湖畔,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首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首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一个个“首次”,在全球治理进程中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落实,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变革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无论是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还是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中国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国应有的样子和责任担当。

  当今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宁。在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以稳固、坚实、可预期的姿态,为世界带来信心和力量。

  旗帜鲜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成为“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

  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德不孤,必有邻。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不断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

  外媒评价,中国提出的将本国利益与地区和全球利益相对接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这样的理念付诸行动,人类就向前迈出一大步。

  “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谋划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次历史性跨越都意味着再一次出发。

  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2021年11月召开的这次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此时,党领导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鲜明判断。

  脱贫攻坚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的跨越昭示未来。

  将乡村振兴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等战略举措,让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目光长远,方能行稳致远。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从国家水网到西部边疆铁路网,习近平总书记以志在千秋伟业的高瞻远瞩,擘画重大工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牢基础。

  步入2022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重大论断,阐述我国发展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深刻揭示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展开密集考察调研,谋划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

  4月海南,从打造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到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一再强调抓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6月四川、湖北,走进创新型企业,提出“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7月新疆,深入学校、社区、农村等,强调“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8月辽宁,对东北振兴念兹在兹,指出“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党的二十大后要对东北振兴作出新的部署。

  击鼓催征,踔厉奋发。

  党的二十大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今年7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举行。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大论断,为开好党的二十大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深入讨论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若干重大问题,为召开党的二十大作了充分准备。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

  十年弹指一挥间,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中写下波澜壮阔的恢宏篇章。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非凡政治智慧、顽强意志品质、强烈历史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砥砺奋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切体会到,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赢得未来的根本政治保证。

  新起点,再起航。

  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团结奋斗,继续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记者赵承、霍小光、张旭东、张晓松、赵超、邹伟、刘华、朱基钗、韩洁、林晖)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十年砥砺奋进 绘写壮美画卷 ——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
十年砥砺奋进 绘写壮美画卷
——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任仲平
 

 
  (一)盼望着、奋斗着、创造着,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胜利召开了。
 
  多次见证重大历史时刻的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红旗招展;深圳莲花山公园里十年前种下的高山榕,亭亭如盖、枝繁叶茂;蓬勃生长的雄安新区,机械轰鸣、塔吊林立;翱翔寰宇的中国空间站,“太空出差”的航天员们全神贯注、有条不紊……历经岁月洗礼,世界东方的这片热土欣欣向荣;满怀豪情壮志,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勇争先。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回顾新时代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这十年,我们铸就了激荡人心的东方传奇,赢得了令人惊叹的大国荣光,一个古老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时间镌刻不朽,奋斗成就永恒,十年砥砺奋进,历史的如椽巨笔绘写壮美画卷。如红日东升,如大潮奔涌,如长风浩荡,向上向前的力量蕴藏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向着未来无限伸展。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2年的金秋十月,矢志复兴的中华民族,行进到关键一程的关键节点。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进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嘹亮,神州大地奏响“强国复兴有我”的激扬乐章。
 
  (二)东方红LF2204无人驾驶拖拉机,贵州省独山县下司村脱贫攻坚尖刀排队旗,高精密机床主轴轴承和滚动功能部件……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件件实物模型、一段段生动视频、一幅幅图片图表,展现了新时代十年的不凡历程。
 
  2012年至2022年,十年跨越,交出彪炳史册的时代答卷。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2013年至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近1亿人口摘掉绝对贫困的帽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千年梦想照进现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震古烁今的伟大成就,书写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刻印在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中。
 
  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我们完成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书写。《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这些成就背后,蕴藏着多少运筹帷幄的胆识,包含着多少气贯长虹的行进,凝聚着多少震撼人心的巨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一个浓墨重彩的十年,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从党史看,这是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的十年。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让无数人印象深刻。十年来,无论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解决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还是“八项规定”激浊扬清、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根本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一个百年大党擦亮初心、铸牢使命,刀刃向内、自我革命,重整行装再出发。十年夯基垒台,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从新中国史看,这是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的十年。“中国要强大,各领域各方面都要强起来。”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我们锚定目标,跨越发展谋蝶变,强国之路正扬帆。十年风雨兼程,我们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越来越多人相信“全球未来的新希望来自中国”“21世纪世界发展的面貌取决于中国”。
 
  从改革开放史看,这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春水,社会体制改革持续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履铿锵,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从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到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从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到连续5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十年日生不滞,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这是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十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世界社会主义已走过500多年的历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更加充分地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为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十年守正创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这是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关键一步。我们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充满自信,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昂扬向上、豪情满怀……十年自信自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时间前行不舍昼夜,连结起过去和未来,铭记着光荣与梦想。十年弹指一挥间,新时代中国的每一瞬间都在创造奇迹、书写历史。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时间,让一个走过百年的政党永葆青春活力,激发出砥砺奋进的壮志豪情,让一个历经沧桑的国度升腾起万千气象,迎来民族复兴的万丈霞光。
 
  (三)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从第一卷到第四卷,这部著作让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感叹“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宏大规划和真情实感”,让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读出“大国领导人深湛的政治思维”。这部著作,打开了让世界“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更蕴藏着新时代“领航中国”的思想力量。
 
  犹记2013年3月,美国国际企业战略专家作者库恩曾在英文《中国日报》上发表文章,列举了中国新的领导人面临的35项主要挑战。反贫困、建小康,斗洪峰、战疫情,化危机、应变局……激荡十年,笃行十年,有爬坡过坎之难、风急浪高之险、闯关夺隘之艰,更有夙兴夜寐之勤、力挽狂澜之智、一往无前之勇。
 
  正是在这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征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正是在战胜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够把亿万人民团结和凝聚起来,一次次跨过急流险滩,一次次战胜困难危机,必须有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战”中,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沟,亲自指挥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运筹帷幄、坚决果敢,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面对人民军队“两个能力不够”“两个差距很大”的问题,亲自领导强军顶层设计,亲自进行战略筹划,推动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面对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了我国国家安全大局稳定;面对香港回归以来最严峻的局面,提出维护和落实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一法安香江、选规护远航,推动香港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勇开顶风船、无惧回头浪,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多少原创性思想,多少关键性抉择,多少战略性举措,多少变革性实践,多少突破性进展,多少标志性成果,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领导、亲自指挥的结果。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定向,我们就有了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成就伟业的“领路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这一科学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科学理论,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指引全球近1/5人口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阔、最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引领“中国号”巨轮不断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我们就有了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
 
  “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越是壮阔的征程,越需要领航的力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领航中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一首《领航》唱响中华大地,唱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愿与心声。北辰中天众星拱,思想之旗领航向,我们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四)十年砥砺奋进,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大于集村,是国家级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观察点,全村有40个记账户。十年来的“收支账”,写下收获满满: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村民于光平的账上记着“2022年6月,收到合作社分红1000元”;生活水平更上层楼,村民张德香记着“2017年,花3.5万元买了辆二手轿车”;民生短板不断补齐,村民于振瑞记着“2022年2月到乡卫生院看病,新农合报销534元”……一个个数字,照见十年发展的民生温度——尊重“人”的价值,看见“人”的能量,成就“人”的梦想。
 
  这十年,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共同富裕;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的抗击疫情斗争;从“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的反腐败斗争,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建设……正是因为坚信“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决心,始终同人民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新时代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背后,“人民”是历史性成就的逻辑起点,也是历史性变革的价值起点。
 
  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到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翻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的“会议台账”,攸关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摆上议事日程,一切围绕百姓关切,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成为公认的“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正是因为笃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如果一个政党努力追求无私的目标,为人民的共同利益、繁荣、福祉而奋斗,那么这样的政党将永远得到人民的支持。”前不久,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阐释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无论是哈佛大学一项持续多年的民调,显示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长期超过90%,还是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2020年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无疑都印证了这样的判断。
 
  亿万人民一笔一画书写史诗、同心协力成就伟业的进程,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前段时间,很多网民都发现,有关网站、客户端上都有一个醒目的专栏:“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聚焦加强党的建设,希望深化年轻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建言国家治理,为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出对策;围绕民生期盼,建议完善和落实“双减”政策……超过854.2万条各类意见建议留言,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蕴含着反映客观实际的规律性认识,集中表达了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豪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十年来,在顶层设计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社会治理中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让亿万人民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十年来,每个人前进的脚步,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荡前行。
 
  最坚实的根基在于人民,最伟大的成就属于人民,最深厚的力量源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一个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党,一个“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的政党,一个“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政党,一个“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的政党,必能始终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五)十年砥砺奋进,矢志“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卷帙浩繁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写下序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十年来,我们向着这一梦想慨然前行,“复兴”成为最激扬人心的时代强音。
 
  复兴的脚步,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一子落而满盘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带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和丰富,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让中华民族再次行进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前列——
 
  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惠及更多人口,到数字中国建设让偏远地区搭上信息快车,从推动医改走深走实,到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这十年,我们扎实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中国人民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正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并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1年的2.5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十年,我们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共同富裕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在大街小巷传唱,爱国主义情感让无数人热泪盈眶;北京冬奥盛会,中华文化与奥运精神交相辉映,全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自信、包容、开放;面对世纪疫情,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这十年,我们扎实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书写了民族复兴之路上精神复兴的壮丽篇章。
 
  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丰硕,奔腾澎湃的长江黄河谱写新的“母亲河”故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行动令世界赞叹……这十年,我们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响彻中国的嘹亮声音,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广泛共识,到共建“一带一路”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再到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这十年,我们扎实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仅更好发展自身,而且更多造福世界。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正如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所说,西方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而中国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一个“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六)十年砥砺奋进,矢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我们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2022年9月,距中共二十大召开还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习近平主席的中亚之行,引来世界关注。几乎每一场会谈会见,外国政要们不约而同主动提及这场擘画中国未来走向的盛会。很多外国政要表达了同一份期待:坚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开辟一个新阶段,坚信中国会“以自身发展助力地区国家发展,为各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当“世界怎么了”的疑问萦绕,“中国智慧”拨云破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2017年1月17日,阿尔卑斯山上的达沃斯小镇,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直面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以“海”作喻,强调“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传递信心和希望,为阴霾中的世界带去“冬日里的暖阳”。2017年1月18日,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万国宫大会厅,习近平主席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47分钟赢得30多次热烈掌声,关键处几乎一句一次掌声。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写入了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正如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感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指出“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系列重要理念,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社会追求更加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当“人类怎么办”的困惑出现,“中国方案”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评估,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把共建“一带一路”比喻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引擎”。从面对世纪疫情,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到面对生态系统退化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从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十年来,经世致用、推己及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注入积极、稳定、建设性力量,成为不确定的世界中难能可贵的确定性。
 
  当“一起向未来”的和音奏响,“中国力量”彰显担当。大党之大、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2022年6月22日,阿富汗东部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27日,运送赈灾物资的中国政府专机抵达喀布尔机场,引发全球广泛关注。许多网民对比2021年8月美军仓皇撤离阿富汗时出现的平民坠亡画面,不由感慨:“同样是在喀布尔机场,两架飞机,一架带走生命,一架送去希望。”在贸易市场,在维和现场,在抗疫战场,在奥运赛场……中国充分展现了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大国担当,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文版序言中写道:中国人民将会在决定人类共同命运的历史进程中起重大作用。从百年奋斗征程中走来,从5000多年文明史中走来,从人类发展长河中走来,我们的感受无比强烈: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是一个“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国家,中华民族是有“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
 
  (七)“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799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1226人……”2022年9月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8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情况,这已是该数据连续第108个月公布。“八项规定”,何以改变中国?正是因为这短短数百字,引领了自上而下、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更有力量。
 
  探寻“中国发展密码”的人,都在始终关注中国共产党。蒙古国前总理林·阿玛尔扎尔格勒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在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看来,“中国共产党是塑造世人所知的今日中国的领导力量,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中国的发展、中国的价值观和愿景”。从“八项规定”到反对腐败,理解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正需要理解这样一对辩证关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
 
  立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郑重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要求我们必须时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社会革命背后,则是一个政党十年来不断推进的自我革命进程。“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窑洞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命题,自我革命体现了我们党对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主心骨的坚定自觉,对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清醒认知,对致力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历史责任感。政治建设纲举目张,锚定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思想建设夯基固本,淬炼自我革命锐利思想武器;改进作风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不遗余力;反腐惩恶雷霆万钧,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权力关进越扎越牢的笼子……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出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换来了今日的风清气正、朗朗乾坤,党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有人曾发出疑问:自我革命何以可能?一个政党怎么能够做到刀刃向内?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同习近平总书记会晤时,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谈及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感受:“我向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和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示崇高敬意。”习近平总书记回应:“为人民服务,我们没有自己的利益”。我们党之所以有勇气、有底气自我革命,就在于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不私,而天下自公。”正因为无私,才能本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经常检视自身、常思己过,才能摆脱一切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围猎腐蚀,也才能不断清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千锤百炼,千磨万击,一个立志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奋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八)“此生无悔入华夏!”2022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如期播出。这堂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的公开课,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科技工作者、奥运健儿、考古学家等奋斗者,带领青少年完成了一次价值探寻。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引发无数国人的共鸣。“可以平视这个世界”,无疑是新时代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在精神上彻底挺立起来的生动写照。十年砥砺奋进,创新增志气、斗争强骨气、发展添底气,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以自信抒发中国之志,我们意气风发。“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十年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最激荡人心的主旋律。据教育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2020至2021学年,我国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生占比达7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从海外人才归国,到赴华留学学习,人才流动方向的转变,折射这十年中国发展的吸引力、向心力,越来越多的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找到人生出彩、成就事业的舞台。今天的中国,复兴的梦想闪耀在5000多年文明史的神州天空,绽放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激荡在14亿多中国人心中,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还有什么理由不奋进?
 
  以自立拓宽中国之路,我们豪情万丈。“14亿多人口的大国,靠别人是不行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十年来,长征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剑指苍穹,中国空间站逐渐成型,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中国足迹;港珠澳大桥开通,“中国天眼”启用,神州大地涌现更多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北京冬奥盛会精彩纷呈,中外人文交流走深走实,国际社会听到更多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自强铸就中国之光,我们壮志在胸。“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十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四川泸定地震后,救援队伍紧握绳索攀爬过江、抬着老乡踏过树枝“桥梁”,呈现新时代的“飞夺泸定桥”;重庆山火前,上千名志愿者的头灯连成一条拦截火海的防线,筑起“新的长城”。从风雨无阻、辛勤劳作的农民兄弟,到披星戴月、不辞劳苦的扶贫干部;从日夜不息、挥汗如雨的建设工人,到矢志创新、永攀高峰的科研工作者;从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到走街串巷、不停奔忙的快递小哥……每个中国人把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的渴望,都深深熔铸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途之中。
 
  十年砥砺奋进,拓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航道,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导引出一幅矢志富强、矢志复兴的壮丽精神画卷。今天,中华大地上不仅有高楼大厦遍地林立,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已经巍然耸立!
 
  (九)“一箭三星!”2022年9月27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已圆满完成10次发射任务,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40次飞行。
 
  对于中国共产党,“长征”是一个特殊的意象。这是红军“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的伟大远征,是中国航天星辰大海的浩瀚遨游,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铿锵行进,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着未来的坚定前行。所有长征的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无比伟大、无比壮阔却也无比坎坷、无比艰难的征途。
 
  新时代画卷气吞山河,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个时间节点都是长征的路标,都是我们在复兴之路上奋进的坐标。
 
  在时间中长征,我们已走过千重山、万道河,但不敢有丝毫的自满。远眺前路,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有大江奔流,也有乱云飞渡。纵观人类史,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今天的中国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知重负重的艰难攀爬,都是一次披荆斩棘的闯关夺隘。正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此之时,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把握好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以坚如磐石的定力、敢战必胜的信念,应对风狂雨骤,穿越惊涛骇浪,去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时间中长征,我们仍需跨过千道坎、万重岩,但满怀着无比的自信。心中有目标,脚下有方向,山长水阔不辞其远,赴汤蹈火不改其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正潮起风劲,奋楫争先。当此之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风雨无阻向前进,越是艰险越向前,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进军,向着复兴的目标,向着美好的未来,向着人类的明天,“加油、努力,再长征!”
 
  (十)一切早已开始,一切远未结束。2013年7月11日,西柏坡九月会议旧址前,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穿越历史:“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毛泽东同志握别依依不舍的父老乡亲,面带微笑,大手一挥:“进京赶考去!”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从执政全国的赶考,到建成强国的赶考,再到民族复兴的赶考,“答卷”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棒接一棒,永远在路上。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优异的成绩写在跋涉的每一条河、翻越的每一座山,写在前行的每一个脚印、奋斗的每一个瞬间,写在走向强国、走向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重要的时间节点,关键的奋斗坐标。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千秋伟业,万里河山。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党,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家,亿万信心满怀的人民,未来不可限量,前景一片光明。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扬帆起航,我们正奋进在更壮阔的征程!
 
  ——乘势而上,我们必将夺取更伟大的胜利!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专题片《领航》引发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反响
专题片《领航》引发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反响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喜迎二十大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白瀛)中央宣传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摄制的16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至14日已播出14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志鑫对片中呈现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振奋不已:“‘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蓬勃开展的法治中国建设,是时代命题的回应,也是人民智慧的汇聚。随着理念、思想、目标的不断确立,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将不断开创新局面,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

  当看到片中闪现贵州黔南州惠水县美景,听到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响起,好花红镇好花红村抓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事例得到展现,当地党员干部备受鼓舞。

  “中国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有梦想成真的舞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梦才会成真。”好花红镇好花红村党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朱文虎说,“我是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基层‘最后一米’,让大家‘逐梦’更有力量;凝聚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就是‘筑梦’的磅礴伟力。”

  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森工集团满归林业局有限公司北岸林场第七小队工队长周义哲建议,加大对林区防火道路的建设。如今,新修的防火应急道已盘旋在林区山间。

  看到这一过程在专题片《领航》展现后,作为亲历者的周义哲感慨万千:交通不仅是制约林区发展的大问题,更是事关林区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大问题。“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的建议得以实现,并最终造福百姓,这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含义。”他说。

  1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超级计算、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勇于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成果。

  片中出现的航天科技成就相关场景,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第806研究所固体姿轨控动力技术研究室主任陈晓龙心情久久难平。

  “这十年,我和我的队友们在成堆的设计蓝图前,在繁忙的会议中,在苍茫的试验场上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当我们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的重要指示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陈晓龙说,“十年路,百年潮,千年梦。作为一名青年航天工作者,我必将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带着对航天事业的热忱与坚守,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贡献!”

  看到屏幕中乡村公益性慢火车驶过,赵艳波内心激动不已。作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的一名列车员,她特别想让全国人民了解为什么在高铁时代还保留着“慢火车”:虽然又小又慢,却是当地人们上学、就医、买卖的生命线和希望线。

  “慢火车拉着当地人走向幸福生活。绿皮车缓慢前行,为大山深处带来希望,这是乡村和谐发展的奏鸣曲,是中国社会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我们铁路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她说。

  在青海民族大学,杰桑·索南达杰的名字无人不晓,当这位“环保卫士”校友的事迹再现于荧屏,很多学生深受感动:他唤醒了国人保护藏羚羊、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如今,当地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

  “对于环保,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对于那些为此付出心血的人们,我们要心存感激。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敬畏大自然,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学生昂旺曲杰说。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10月16日发行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10月16日发行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喜迎二十大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赵文君)中国邮政定于10月16日发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一套2枚,小型张1枚。邮票计划发行数量为1390万套,小型张计划发行数量790万枚。

  邮票第一图“奋进新征程”,描绘了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新时代画面;第二图“建功新时代”,展示了人们在庄严的党旗下郑重宣誓的场景。小型张“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党徽、红旗、人民大会堂、欢庆的各族人民群众为画面主体,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喜悦心情。

  该套邮票由中央美术学院集体设计,北京邮票厂有限公司采用影写版工艺印制。邮票在全国指定邮政网点、集邮网厅、中国邮政手机客户端、中国邮政微邮局集邮微信商城和中国邮政商城微信小程序出售,出售期限6个月。为更加丰富地展现邮票内容,中国邮政将通过“中国集邮邮票百科”微信小程序发布数字化内容,可使用AR功能观看。

 
初心如一 永远奋斗 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的二十大代表素描
初心如一 永远奋斗
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的二十大代表素描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喜迎二十大
 
  他们奋斗在生产、工作一线,贡献突出。

  他们信仰坚定、初心如一,志在奉献。

  他们拥有共同的身份——党的二十大代表。

守护,在国家需要的“当口”


  南海之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海港。挂着五星红旗的船桅遥现海平面,大大小小的渔船靠岸归家……这是王书茂最熟悉、最亲切的场景。

  王书茂,是海南省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

  阵阵海涛,讲述着一个个难忘时刻:一直以来,王书茂致力不断增强民兵连应急处突能力;在南沙相关岛礁建设中,他主动请战,豁出命地干;近年来,他又带领群众发展休闲渔业、探索致富新路……

  “作为一名党员,‘为国护海’四个字,已深深刻在我心中。”王书茂说。

  深植于心的责任与使命,决定着危急时刻的担当和勇毅。

  先后两次深入武汉抗疫前线累计工作102天,超过380天身处疫情防控一线——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李群的抗疫时间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群和中国疾控中心同事们第一时间赶赴武汉,迅速深入疫情一线,为后期流调工作、全国疫情监测与研判打下基础。

  走访定点医院、集中隔离点,开展现场调研……李群与团队成员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在他们心中,时间的意义就是挽救生命。

  “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织密筑牢防护网,为人民生命健康撑起保护伞。”这是李群的职业信仰,是他危急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最大动力。

奉献,在为人民服务第一线


  虽年近8旬,但一周三天的义诊几乎雷打不动。每到义诊日,路生梅一大早就在陕西佳县人民医院儿科诊室忙碌起来。

  “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路生梅扎根这座陕北小城,守护百姓健康50余载。

  1968年,这位24岁的北京姑娘大学毕业,只身来到“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的佳县工作。面对当地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缺医少药的医疗状况,路生梅自学成为全科医生,在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儿科,努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退休后,她拒绝大医院高薪聘请,坚持为佳县百姓义诊……

  半世行医,乡音已改、鬓发花白。“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说。

  如一树红梅,绽放芳华;如一盏灯火,照亮他人。这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的人生写照。

  夏去秋来,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又迎来新一届高一学生。

  尽管身患多种疾病,张桂梅依旧坚持每天陪伴在学生身边,手拿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上课、吃饭、做操。

  长期在边疆教育一线工作的她,痛心地发现很多女孩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而辍学,于2008年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已帮助2000多名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

  “我们要坚持做高山峡谷里的‘灯盏’,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张桂梅步履不停。

奋斗,在创新突破的最前沿


  “我一门心思就想把港口科技创新做好。”

  带着这个信念,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在一线拼搏了近40年。他参与开发或主持了一系列港口技术创新项目,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

  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5G信号全覆盖,几十台自动导引车来回穿梭,无人驾驶的装卸设备自动完成装卸生产全过程……这是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效率最快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张连钢引以为傲的世界一流海港“中国样本”。

  建造时,张连钢率队写下3000多份技术讨论会记录,用15个月完成了国外至少需要3年的设计周期,用3年半时间完成国外需8年到10年的建设周期。

  如今,年逾6旬的张连钢仍在向着全自动化码头三期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奋力攻关。

  “如果将人类的生命形式看作是一本书,科学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读这本生命之书的内容和‘创作’规律。”今年44岁的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表示,解读“生命之书”,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生命安全健康保驾护航。

  十年前,她义无反顾回国组建团队,在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与国外同行展开竞赛。

  “研究重要和前沿的科学问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不拘泥于现有研究手段,要有创新和突破。”她带领实验室团队埋头苦干,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

  “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是我们这代中国科研人的使命。”陈玲玲说。

   (记者施雨岑、王思北、徐壮)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祝雪兰:茶香氤氲蕴初心
祝雪兰:茶香氤氲蕴初心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二十大代表风采
 
  驱车行进在广西苍梧县六堡镇的山路上,茶香扑鼻,馥郁芬芳。正是采收秋茶的时节,六堡镇山坪村的祝雪兰家里,村民们陆续送来采摘好的茶叶。

  “正好11斤。”称重、登记,祝雪兰把村民送来的茶叶一一记录在册。

  祝雪兰是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她统一炒制的六堡茶,因成熟稳定的品质受到市场欢迎。

  以“红、浓、陈、醇”及独特的槟榔香闻名的六堡茶因产地得名,“茶船古道”舟来楫往的盛况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坐落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坪村,有着种植六堡茶的天然优势。但是,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成为天然的掣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坪村一度成了自治区级贫困村。

  2008年,祝雪兰当选为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立志要寻找一条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道路。

  “第一件事,我想到的就是修路。”祝雪兰说,有了路,产业才能发展。经过多方协调,她争取到修路的项目资金,一条水泥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此后十几年,修路、架电网,种茶、种八角,祝雪兰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开了这个封闭的小山村。

  如何让通村水泥路变成“致富路”?祝雪兰与乡亲们商量决定,还是要做“茶文章”。

  传承千年的六堡茶,有一套高标准的制作工艺。但山坪村各家各户的制作工艺却并不统一,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一套好的制茶工艺,往往是镇上一些家庭秘而不宣的致富“绝招”。

  出生在“制茶世家”的祝雪兰从小就浸在茶香里。看着村里漫山遍野的茶树,她决定公开家里的制茶技艺。

  “祖传的手艺怎么能传给外人?”想法初提出,便遭到家人反对,但祝雪兰有属于自己的坚持。

  “产业要发展,单打独斗当然比不上抱团发展,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才能真的把产业做好。”祝雪兰说。其实,理性考量之余,她还有着一份感性的热忱,“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永远记得入党时的初心。制茶是好路子,不把手艺传给大家,我们村怎么走出这六堡大山?”

  自家炒茶的小平房成了“教室”,祝雪兰办起了“茶园讲堂”。山坪村和邻近村镇的民众都慕名前来讨教,近千名茶产业从业者掌握了传统制茶工艺,村落里六堡茶的茶香愈发醇厚。

  山坪村六堡茶制茶技艺从此逐步推广开来,村民种茶、制茶的积极性高了,增收致富的能力也增强了。2016年,山坪村成功脱贫。成熟茶园从10年前的300亩扩大到如今的2600多亩。2021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8万元。

  “这10年,山坪村一点一滴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祝雪兰说,看着翠绿的茶山,她准备把茶文化、瑶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发展,开发“茶文旅”的新路子。

  带领着山坪村不断孕育振兴动能,祝雪兰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今年,祝雪兰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压力,是对我十几年来践行初心的一份肯定。我要守着我的初心,继续做好‘茶文章’,带着山坪村继续前进。”祝雪兰说。

    (记者吴思思、郭轶凡)

     新华社南宁电

 
陈望慧:种下玫瑰富万家
陈望慧:种下玫瑰富万家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二十大代表风采
 
  在川西高原大山深处的四川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如今玫瑰产业红红火火。多年来,冒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望慧,带领乡亲种植玫瑰花,发展玫瑰产业,不仅让全村实现了脱贫致富,更是带动了46个村、近2万人增收,被村民亲切地称作“玫瑰姐姐”。

  冒水村平均海拔近3000米,这里虽然风光旖旎,但自古以来,土地贫瘠,交通也十分不便。当地百姓只能靠种植土豆、胡豆等作物,过着贫困的生活。这让曾是冒水村村干部的陈望慧十分苦恼。

  “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才能让百姓富起来。”陈望慧说。

  2010年的一天,陈望慧赶到一位老乡家,察看被野猪拱坏的土豆地,无意间瞥见几株野玫瑰完好无损。陈望慧思忖,这里野玫瑰竟可以顽强生长,那可不可以利用它为当地百姓带来收益呢?

  陈望慧通过查找资料得知玫瑰花是个“宝”,不仅可作食材,也可药用,玫瑰精油还被誉为“液体黄金”,价格不菲。

  山东、甘肃、云南……为了寻找能让村里脱贫的玫瑰,大半年时间里,陈望慧的足迹遍布七八个省份,行程上万公里。考察、学习期间,她历经风雨,也有过独自一人卧病在床的无助。作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她对自己经营的餐厅和酒店完全无暇顾及。

  2013年,冒水村一片片艳丽、飘香的玫瑰花,成为陈望慧执着和坚韧的最好回报。她带回的玫瑰品种优良,十分适宜当地生长;学习得来的先进种植技术,很快传播推广。

  今年66岁的小金县新桥乡共和村村民喻福良种了4亩玫瑰,现在亩产收入已经过万元。喻福良右腿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儿,他对记者说,2015年在陈望慧带动下,他开始种植大马士革玫瑰,次年就收入了3700元。“玫瑰长得好看,我很喜欢,每天有空都来地里看看。”喻福良说。

  2016年,陈望慧当选冒水村党支部书记,她更坚定地阔步前行,带领乡亲们致富。

  为了提升玫瑰附加值,陈望慧决定自己建加工厂。“我一咬牙将房子卖了,又借钱、贷款,建起了加工厂。”她说。

  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加工厂内有玫瑰精油生产线14条,玫瑰花茶生产线3条,玫瑰酱、玫瑰饼生产线各1条,可生产20多款产品,2021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产值达到5000万元。

  在陈望慧带动下,冒水村牵头建成玫瑰产业基地扶贫车间。近3年来她优先聘用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等500余人次在工厂务工,为每个家庭增收8000余元,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瞄准山区贫困村脱贫短板,冒水村的实践引起关注。在当地政府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支持下,冒水村附近的村民也逐渐种起了玫瑰,一朵朵“脱贫玫瑰”在大山深处绽放。如今,当地玫瑰产业带动了小金县13个乡镇的46个村种植玫瑰,目前有1.5万亩种植面积。陈望慧还有更长远的目标:要把玫瑰产业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中,打造夹金山下的玫瑰小镇。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陈望慧说,“我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补齐短板,更好地带动更多老百姓种好玫瑰,发展玫瑰产业,当好百姓的‘贴心人’。”  (记者高健钧、冯家顺)

    新华社成都电

 
孙金龙:当好基层带兵人
孙金龙:当好基层带兵人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二十大代表风采
 
  党的二十大代表、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济南英雄连”连长孙金龙时常告诫自己:“当好基层带兵人,要像钢钉一样深深扎在岗位上!”

  入伍15年,孙金龙先后被陆军表彰为“优秀带兵人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第四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2011年,孙金龙在原北京军区侦察特种兵比武中夺得“特种射击”课目第一名;2016年,孙金龙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获3金4银和1枚荣誉奖章……

  孙金龙所在部队是战功赫赫的“济南第一团”。“济南英雄连”是该部首屈一指的荣誉连队。

  2019年,孙金龙被任命为“济南英雄连”连长。孙金龙说,那是他新的起点。作为装甲步兵连的新成员,他下定决心:从一个兵做起!

  他拜军士为师,白天扎在训练场,强化实操训练,晚上住在学习室,研究装备理论。

  为提高射击水平,他练习闭眼调炮,练到只看一眼目标就能一次性将炮口调转到位。服役多年的军士骨干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自己练强远远不够,提高连队整体水平才是目标。作为带兵人,孙金龙始终坚持:看我做,跟我学,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连长比许多战士大十几岁,5公里越野成绩始终全连领先,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下士邹刚平说。

  在政治指导员靳明超眼中,孙金龙组织训练很有一套。

  训练前,孙金龙先搞考核,让大家呈现出真实水平。“组织训练有针对性,战士们参与训练更有积极性。”孙金龙说。

  训练中,孙金龙先给战士们做示范,立下标准,然后严格按标准和大家一起训练。

  下士曹世毫至今记得,当初一个简单的战术动作“卧倒起立”,连长带着自己练了一整天,裤子都磨破了。

  训练后,孙金龙会召集各专业负责人做总结。他总是让大家多讲问题,找出不足,再逐项解决。

  “连长是教练员更是指挥员。单兵单装训练是基础,指挥全连达成战术目的才是关键。”孙金龙说。

  每年野外驻训,孙金龙都会把驻训场当成检验协同水平、提升指挥能力的“大沙盘”。

  晚上他带领骨干在沙盘上模拟推演。谁掩护?谁射击?谁爆破?战术分解直至单兵,协同配合精确到秒。白天在训练场,他指挥全连进行实地检验。推演,检验,再推演,再检验。“一切为了打赢。”这是孙金龙的口头禅。

  一次演习中,一台步战车由于故障影响了全连的战术达成。战斗中,出故障不可怕,不能及时排故才可怕。孙金龙带领骨干举一反三,编制排故手册,提高每个人临机处置能力。

  今年野外驻训遭遇持续高温天气,连队严格按实战标准开展演训。任务最紧的时候,他带领连队在1个月内参加4场对抗演习,次次打出高水准。

  在战士们眼中,孙连长既是狠角色也有温柔面。驻训期间,他经常睡到各班帐篷里,和战士们谈心,帮助大家打开心结,解决困难。

  3年来,连队培养出3名集团军优秀教练员,25人在各级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连队连续被所在旅评为“四铁”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   (记者李秉宣、曹力)

  新华社南京10月14日电

 
李闯:锻造反恐特战尖刀
李闯:锻造反恐特战尖刀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二十大代表风采
 
  身体精瘦,不善言谈,是武警河北总队某部大队长李闯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只要走上训练场,全副武装的他全身充满活力,眼眸里透出犀利的光。

  李闯是党的二十大代表。“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这份责任将成为我锻造最精锐反恐特战尖刀的动力!”

  入伍19年来,李闯先后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军备战标兵个人”,被武警部队授予“勇士勋章”,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

  2018年,武警部队反恐特战力量建设迈入单列单建、特战特建、体系抓建的“快车道”。李闯受命担任新组建某部的首任大队长。

  让李闯担任这个职务,大家并不意外。2017年5月,在中东某地举行的被誉为国际特种兵顶级赛事的“勇士竞赛”中,来自世界各国的数百名特战高手角逐奖杯。由李闯带队的中国“天剑突击队”一举斩获总冠军,扬威国际赛场。

  单位刚组建时,缺教员、缺场地、缺磨合,第一次参加总队特战比武,就拿了个倒数第一。一时间,官兵垂头丧气、灰头土脸。带领官兵走出低谷,成为李闯必须要闯的关。

  李闯敢闯敢干敢担责。他立下“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当尖刀”的军令状,全身心投入军事训练和部队建设。

  5年来,在老兵们的记忆里,他房间的灯常常是全大队最后一个熄灭,第一个点亮。

  李闯把新军事训练大纲完全“吃透”,组织训练像使用魔方,大纲内容时而被拆分,时而被分类整合,时而又被串联起来重新排列组合。

  新大纲对特战狙击有了更高要求。一开始,狙击手训练成绩总是难以提高,李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反复琢磨,设计出一张能记录一周射击成绩的靶纸,狙击手每次射击后,把射击的光照、时间段、气象条件等内容填写在弹着点旁的表格里。每隔一段时间,李闯就会带领狙击手一起研究这张靶纸,将所有队员的情况进行对比,针对每一个人制定不同训练“套餐”。

  李闯的这个办法,简单实用,深受狙击手欢迎。很快,全队狙击成绩稳步提升。

  李闯敢闯敢干,也心细如丝,未雨绸缪。训练中,有时,他变身为蓝军头目,给红军出难题、设险局。有时,他也当特战小队指挥员,亲自带领特战队员和蓝军交手,获得第一手数据。

  李闯身在军营,但眼光始终瞄着全军乃至世界的精英特种兵。他潜心学习,每遇到国际上发生重大恐怖暴力事件,都要把自己摆进去思考揣摩。每遇特种兵国际赛事,不论能否去现场,他都要千方百计找来视频反复琢磨。

  大队组建后,李闯推动建成了多媒体反恐专修室。在这里,官兵们既可以通过AI技术复盘反恐战斗经典战例,也可以随时开“主题沙龙”,讨论反恐作战新技能。

  几年前,李闯就敏锐地察觉到现代战争的一些新特点,并加以研究。他以无人机作战实践为课题,对利用无人机精确打击、定点投掷和目标引导等课目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无人机破窗突入”等实用战法。

  5年弹指一挥间,这支新作战力量战斗力实现跃升。

      (记者刘新)

   新华社石家庄10月14日电

 
“纪录小康工程”数据库近日上线 系列丛书在全国出版发行
“纪录小康工程”数据库近日上线
系列丛书在全国出版发行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忠诚为民、接续奋斗树立起的一座时代丰碑,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坚持坚守、博大深沉的情怀胸襟,辉映着科学理论的思想穿透力、时代引领力、实践推动力,镌刻着中国人民的奋发奋斗、牺牲奉献,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显著优越性。

  为忠实记录、全面反映这一奋斗历程,为民族复兴书写“信史”,为新时代中国留下“小康印记”,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铭记传承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实现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目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精心组织实施了“纪录小康工程”,系统集纳有关小康社会的各方面资料,建成“纪录小康工程”数据库、出版系列丛书,全景式、立体化、多维度记录呈现党领导人民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奋斗实践,记录呈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记录呈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康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典型人物、重要事件,记录呈现城市乡村、各行各业脱胎换骨的成就和变化。

  “纪录小康工程”以数据库为主要载体,按照“分层分级、总体联通”原则,建设国家、省、市和县四级数据库。其中,国家数据库收录近114万条数据,主要包括有关小康社会的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中央重要会议资料、大事记、系列志书年鉴、白皮书、理论文章和理论著作、新闻报道、典型人物资料、课题报告、专题片、出版物、各类文艺作品和电影、重大工程项目资料、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个人作品以及重要实物的数字化资料等16类内容。各省、市、县级数据库由各地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参照国家数据库标准,结合各地自身实际,收录规定内容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料,目前已收录466万余条数据。

  “纪录小康工程”以大事记为内容主干,搭建起整个记录内容的框架,忠实记载有关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其中,包括2部国家级大事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和《中国脱贫攻坚大事记》,35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专业领域大事记,60部省级大事记,383部市级大事记,3465部县级大事记,基本实现各级行政单位全覆盖。

  “纪录小康工程”出版发行一套丛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列,中央丛书包括《习近平的小康情怀》《习近平的扶贫足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文献选编》等,以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景录”,共计44册,忠实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丰功伟绩,充分彰显人民领袖将坚实足迹印在祖国大地、将深切关怀留在百姓心间的为民情怀,全面反映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决策、重大部署,讲述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典型事迹,揭示辉煌成就和变化背后的制度优势和经验启示。地方丛书反映各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情况,分为“全景录”“大事记”“变迁志”“奋斗者”“影像记”5个主题,共计165册。

  “纪录小康工程”数据库(www.jiluxiaokang.com)已于近日上线并向公众开放,同时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设或链接专题展示页面,为工作决策、宣传报道和学术研究等提供参考借鉴、素材线索和数据支撑。系列丛书由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和各省重点出版单位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中国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中国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全球多地粮食供应短缺、粮价上涨。在世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增多的背景下,中国一如既往地切实积极行动,为全球消除饥饿与贫困贡献重要力量,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约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年度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说,中国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方面为世界树立了一个非凡榜样。

  中国维护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提供借鉴和启迪。中国政府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头等大事”,主张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对于促进粮食生产,中国理念是“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近十年来,中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21年的超过61%。美国《世界谷物》杂志今年1月20日发表题为《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文章说,所有国家都誓言要把确保国内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但是近年来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加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

  正如今年世界粮食日主题中的“不让任何人掉队”,中国在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助力。中国多次克服困难、雪中送炭,为最需要的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今年以来,中国已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3万多吨紧急人道主义粮援。中国授人以渔,切实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自身保障能力。中国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说,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和适用技术,务实地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中国还积极参与粮食安全国际发展合作及全球治理。从把粮食安全列入全球发展倡议的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到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推动粮食减损国际合作,再到呼吁各国保持粮食贸易开放、畅通国际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中国不断汇聚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全球合力,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变得更加公正合理。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有着民胞物与的情怀和自立立人传统的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通力协作、互帮互助,为建设一个“零饥饿”的世界共同努力。        (记者谢彬彬)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印尼总统:雅万高铁建设体现印尼与中国良好合作
印尼总统:雅万高铁建设体现印尼与中国良好合作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雅加达10月13日电(记者余谦梁、汪奥娜)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13日在西爪哇省万隆市视察雅万高铁施工现场时表示,雅万高铁建设总体进展顺利,体现了印尼与中国的良好合作。

  佐科当天在视察位于万隆市的雅万高铁终点站德卡鲁尔车站时说,雅万高铁各参建方努力克服复杂地质和疫情等困难,按计划高质量推进雅万高铁建设。雅万高铁项目将加快人员及货物流动性,提升印尼整体竞争力,带动雅加达和万隆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印尼将向外界展示雅万高铁建设成果,进一步体现印尼和中国两国政府的良好合作。

  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西爪哇省会万隆,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目前项目13座隧道全部贯通,正线已经开始铺轨。建成通车后,雅加达和万隆两地间的出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

 
新冠病毒持续变异 防疫“躺平”不可取
新冠病毒持续变异 防疫“躺平”不可取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近期,我国内地首次检测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F.7亚分支。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有关专家表示,病毒变异是常见的自然规律,在新冠病毒持续变异的情况下,坚持现有防控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才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

  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运行,我国多地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10月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通报当地疫情的感染病毒为奥密克戎BF.7亚分支。目前,该亚分支在全球占比已从9月下旬的约3.5%增加到上一周的约11%,是否会成为下一阶段全球优势毒株还需要进行观察。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介绍,研究发现,自奥密克戎毒株出现以来,新冠病毒的变异速率明显加快。奥密克戎BF.7亚分支本质上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的进化分支,该进化分支在致病力方面没有明显改变,呈现出较强的传播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还没有达到胜利的彼岸,要继续努力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新冠病毒持续变异,防疫“躺平”不可取,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人口总数大,老年人口比例高,同时还有大量基础病患者,这些人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梁万年表示,继续推进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依然十分关键。

  董小平说,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证明,在不出现病毒致病力明显改变、现有疫苗保护效力明显下降的前提下,现行的第九版防控方案仍然可以满足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求。

       (记者顾天成、李恒)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借鉴深圳综改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借鉴深圳综改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严赋憬、孙飞)记者14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开展两年多来,各项改革举措总体进展顺利,形成了丰富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新进展新成效进行深入梳理研究,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

  据了解,本次推广借鉴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主要包括要素市场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治理共4方面18条内容。其中,构建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建立跨境仲裁协作和国际仲裁合作新机制、实施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全链条服务和并联审批新模式、建立急需药械准入和全流程监管新机制等相关举措拟先行在符合条件的特定范围内推广。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各地要及时跟进学习借鉴,结合推广的经验举措,坚持联系实际和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推动和协同联动,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本地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部分西方国家“自欺欺人”拖累全球抗疫努力
部分西方国家“自欺欺人”拖累全球抗疫努力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伦敦10月14日电(记者郭爽)随着变异新冠毒株奥密克戎不断进化出新的亚型毒株,过早取消严格防疫措施的部分西方国家疫情一再反复。近期,一些欧美国家新增感染和死亡病例数再次反弹,可能陷入新一轮病例激增潮,同时面临秋冬季流感大范围传播的叠加风险。

  假装病毒不存在的“自欺欺人”和消极抗疫的做法已经对一些欧美国家造成多重负面影响。疫情持续蔓延使公众承受健康风险,给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压力,为病毒变异提供“温床”。专家警告,新冠大流行仍未结束,对防疫的松懈态度将拖累全球抗疫努力。

多重健康风险


  三所欧洲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人12日发表联合声明说,欧洲地区一些疫情相关指标再次上涨,表明欧洲新一轮疫情已经开始。世界卫生组织12日发布的新冠疫情周报显示,10月3日至9日的一周内,欧洲地区新增确诊病例近167万例,约占当周全球新增确诊病例的58%。

  专家认为,由于许多轻症患者不再做检测,一些国家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高于官方统计,疫情蔓延使公众感染风险加剧。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近期指出,新冠病毒目前在全世界仍在高位传播。“事实上,我们知道(各国)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新冠)病例数是被低估了的。我们认为,实际病例数远比报告的要多。”

  英国知名免疫学家丹尼·奥尔特曼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公共场所取消戴口罩、通风等防疫措施,疫苗接种中心部署不到位等都可能助推新冠病毒的感染增加。“我们所有指标都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住院病例在一周一周地攀升”。

  随着感染基数扩大,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被称作“长新冠”的新冠后遗症困扰。世卫组织估计,约10%到20%新冠感染者可能受到中长期新冠后遗症困扰,包括疲倦、呼吸困难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近期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早期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约有12.7%痊愈后出现长期后遗症。英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英国感染新冠后出现长期后遗症的人数已超过230万,约占英国总人口的3.5%。

  专家警告,秋冬季还可能面临流感大范围传播叠加新冠感染激增的双重风险,这增加了对公众健康的威胁。英国《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冠大流行早期研究结果显示,与仅感染新冠的人相比,同时感染流感和新冠的人病亡率更高。

社会危害长远


  消极抗疫不仅使一些欧美国家的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同时带来社会医疗负担增加、劳动力减少、经济衰退等诸多的“社会后遗症”。奥尔特曼说,目前英国医疗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我担心,医疗系统会无法应对冬季新冠住院病例或新冠叠加流感带来的额外病例,可能面临崩溃的情况……在真正的坏事袭击我们之前就已经不堪重负”。

  欧美国家数以千万计的“长新冠”症状携带者对社会医疗保险系统和经济造成严峻考验。英国莱斯特大学呼吸医学专家克里斯托弗·布莱特林对新华社记者说:“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新冠’可能将成为一种高度流行的新型长期疾病。”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约1600万处于工作年龄的美国人表示自己有新冠后遗症,其中200万至400万人无法工作。布鲁金斯学会的分析显示,劳动力短缺部分归因于疫情,其对美国经济造成的直接、间接影响不容小觑。

威胁远未结束


  有观点认为,新冠疫情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不断涌现的新变异毒株。然而新冠病毒的进化规律尚不明确,急于放松防控将加速病毒传播,为其变异提供“温床”,有可能孕育更危险的变异毒株。

  英国利兹大学医学院病毒学家斯蒂芬·格里芬说,变异毒株导致的再感染率在显著增加,凸显了变异毒株的逃逸能力,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感染浪潮的速度之快令人担忧。

  针对近期感染病例增加的趋势,许多机构和专家再次警告不要放松警惕。由世卫组织主导的“获得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国际合作倡议的一个工作组近期发布报告指出,新冠在全球的威胁远未结束,特别是对低收入国家的高危人群而言。许多国家还远未达到新冠疫苗接种、病毒检测以及获得治疗和个人防护设备方面的全球目标。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近日警告说:“断然认为我们已经完全渡过难关会显得过于傲慢。”根据美国2021年的经验,卫生专家预计美国新冠疫情可能再次出现新一轮大范围传播。

  英国华威大学病毒学家劳伦斯·杨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指出,疫情蔓延应为人们“敲响警钟”。他说,“某些人希望我们相信世界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现实并非如此。”

 
沈阳乡村振兴图景扫描:数字化·艺术化·产业化
沈阳乡村振兴图景扫描:数字化·艺术化·产业化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沈阳10月13日电(记者汪伟、于也童)一间用于种植蔬菜的数字化厂房;一座建有咖啡厅、美术馆的村落;一片种植特色作物的农田……记者近日在沈阳市部分乡村走访发现,这里聚焦做实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瞄准农业产业链条招商引资,带动科技、资本、人流来到田间地头,打造出一幅数字化、艺术化、产业化俱全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数字化车间种菜


  在沈阳新民市大民屯镇,记者穿戴好鞋套,经过风淋间消毒,来到一片特殊的“菜园子”:上方是精准控光、控温、控湿的自动化设施;下方是供蔬菜生长的营养液。

  只见一株株菠菜整齐固定在白色栽培板上,侧面纸卡上写着采收时间:定植日期9月27日;预采日期10月17日……数字化控制,精准化栽植,沈阳秋实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有着十足的科技感。

  “我们的厂房占地5000平方米,一侧是全封闭人工光育苗箱,每间育苗箱育苗时间8天,可同时培育3.45万株苗;另一侧是2300平方米的‘菜地’。”公司董事长栾冰说,“菜地”一年可连续栽植18茬叶菜,年产各类叶菜60吨,超过了裸地种植效率。

  记者看到,由于全部采取数字化控制,这片年产值超过400万元的数字化菜园,仅有两名当地农民负责看顾。

  作为辽宁省的“米袋子”“菜篮子”,新民市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将农业生产从裸地搬进大棚,如今又有了数字化蔬菜工厂。这里已逐步发展为生产、加工、包装齐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特色小镇吸引游客


  漫步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单家村,传统民房与现代民宿错落排布;传统的东北铁锅炖香气四溢,饭点时一座难求;农村画室、农家书屋、稻糠浴馆里,茶、咖啡一应俱全……一座不失原味又别具风味的现代乡村初具轮廓。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单家村精心打造的“稻梦小镇”赚足了人气。“稻梦小镇”采取集中经营模式,村民既可以将住房出租给专业公司,由其改建成民宿,也可以借着村里的产业自建民宿经营。

  “这个村过去几乎空了,现在不仅越来越多村民回乡创业,还吸引了不少新鲜血液。”经营单家村旅游业的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爱军说。

  旅游业聚拢了人气,也提升了品质。2020年,“稻梦小镇”成立了名为稻梦美术馆的展馆,向乡村输入文化产品。管理美术馆的画家王仁祥说,现在不仅来参观的村民多了,每逢节假日,更是参观者趋之若鹜的“打卡地”。

  “乡村旅游产业要把产业做‘实’,村子扮‘靓’,人气做‘旺’,才能让村子‘活’起来。”赵爱军说。

小作物串起大产业


  秋日,记者走进沈阳法库县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辣椒种植基地,这里片片三樱椒长势喜人,色泽红润的小辣椒垂挂枝头。

  “长岗子村的气候和地形均适合三樱椒生长,我们种植辣椒已有20余年历史。”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党支部书记乔建昌说,“最早村里只有3户村民种辣椒,后来在当地政府鼓励下,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辣椒成了我们的致富果。”

  据了解,当地立足特色资源禀赋,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单品,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进行培训,特色小作物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今年,村里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统筹推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共流转村民土地120亩。现在辣椒长势良好,估计能产生不错的效益,不仅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能进一步带动村民积极性。下一步,村里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乔建昌说。

 
“新农人”老刘的乡村振兴实践
“新农人”老刘的乡村振兴实践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返乡创业十年后,现年53岁的湖南省宁乡市“新农人”刘跃华,依然为自己当年的决定感到自豪。

  尽管屡经磨难,如今他在家乡宁乡市大成桥镇永盛村创办的生态农业公司欣欣向荣:农产品加工厂、乡村振兴培训学校、乡村旅游民宿、研学基地等,环绕整个村庄。

  过去十年间,永盛村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2013年,长期以采煤为业的永盛村,因煤矿资源枯竭陷入困境。众多矿工无奈重返农田,靠种水稻谋生。恰在此时,刘跃华辞去在北京的工作,回到村里流转土地种田种菜。

  刘跃华对返乡创业充满自信:“农业大有可为,关键要想方设法提升农业附加值,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创业过程中,刘跃华把永盛村20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过来,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和牲畜。他把村里废弃的学校改建成湘菜加工厂,把村民的闲置楼房改装成旅游民宿,还建了一个青少年农业研学基地……

  从那以后,永盛村的周末和节假日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游客日渐增加。不少村民在刘跃华带动下,把闲置的房间改成民宿。

  大成桥镇永盛村党总支委员朱思婷说,通过土地租金、房屋入股、经营提成、工资薪酬、零散务工等多种形式,直接带动农户就业创业近千户。

  随着永盛村创业日渐红火,乡村经营人才不足的短板开始显现。刘跃华决定,把村里废弃的矿山办公房建成一所培养农村人才的学校。

  2017年,长沙市湘都中等职业学校在永盛村正式开学,学校开设农业技术、农村规划、农林园艺等专业。2021年,刘跃华作为法定代表人成立宁乡市湘都乡村振兴学院,重点开展乡村规划设计、职业技能提升等特色培训。

  “以创业带动农业发展,带动乡村人才培养和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才能推动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永盛村党总支书记谢明说。

       (本报记者谢樱)

 
江西瑞金:依托“红色”优势,推动“金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
江西瑞金:依托“红色”优势,推动“金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江西瑞金依托“红色”优势,推动“金色”产业,结合“古色”气质,发展“绿色”经济,让红色基因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金色米果飘香红色万田


  “苏区时期,万田人民‘妻送郎、父送子、弟送兄’踊跃当红军。我的父亲钟同桃就是其中之一。”

  在万田乡麻地村红色大讲堂里,76岁的钟天连正在给来自万田乡茶亭小学的红色小导游们讲述发生在万田的红色故事。

  随着红色万田的名声越来越响,麻地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家开办的黄元米果厂,去年打出了2万多斤的黄元米果。”麻地村民杨长娣说,她家的黄元米果根本不愁卖。这几年,杨长娣靠着卖黄元米果年收入就有近十万元。

  “不打米果不过年,过年做客到万田。”麻地村党支部书记刘海东高兴地说,通过成立万丰大禾谷专业种植合作社,麻地米果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配方、统一包装,在赣南地区打响了万田乡黄元米果这块金字牌子。

  如今,站立在麻地村口的万田麻地古驿道,一边是潺潺的万田河,翠绿的麻地山,成片的作为黄元米果重要原料的大禾谷;一边是麻地村随处可见的红色壁画,画上是万田百姓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麻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恰如十年来红色万田发展的一个缩影。”万田乡党委书记欧阳桂女说。

古色武阳重燃奋斗激情


  苏区时期,瑞金武阳区被誉为“红色粮仓”。当地有顺口溜:“武阳是块洲,三年两不收,还有余粮下赣州。”现年70多岁的老党员邹连庆,自幼就听家人和乡亲们讲述红军的故事。“那时的武阳人拿着鸡蛋、花生、草鞋、布鞋支援红军。”说起当年发生的一切,邹连庆难掩自豪。

  《红色名村 模范武阳》红色读本,收集了16篇发生在武阳的红色故事。“为了让红军战士有衣穿、有被盖、有粮吃,武阳的乡亲们想尽办法搞生产,踊跃捐出各种物资。而这种奋斗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每一个武阳人。”武阳村党支部书记邹长发说。

  “每年三四月份,脐橙花盛开的时候,就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11月前后,来体验脐橙采摘的游客更多,现在我们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返乡创业近十年邹海激动地说。从在果园里以直播方式尝试拓展脐橙销路,到向村民们推广他钻研的脐橙有机种植方法。从早忙到晚的邹海,正一步一个脚印地编织着将家乡脐橙产业做大的梦想。

  从联系公益直播团队带货助农,到邀请江西农大教授指导林下养殖。从在武阳村提出脐橙大物流理念并参与脐橙物流中心建设,到引进江西省内龙头旅游企业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用奋斗让古色武阳再次迸发出新的生机,已成为我们驻村工作队的重要使命。”驻村第一书记邓亮说。

红色沙洲坝的绿色发展


  “赣南有个(嘞)沙洲坝,红井精神传天下,红都建设新变化(哎呀嘞),思的是党的情(呀),好山好水沙洲坝。”在沙洲坝村,一条极具原苏区建筑风格的“红井步行街”,将红井革命旧址群和“二苏大”景区连接起来。依托靠近红色景区的地缘优势,沙洲坝村以党建为引领,加大力度培育乡村旅游产业致富带头人,不断扩宽村民就业和创业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距离红井革命旧址群近8公里的沙洲坝镇洁源村,在高大的香樟、木荷等古树掩映下,建设中的洁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广场、儿童乐园、美食长廊,与已投入运营的大型实景演出《浴血瑞京》、樱花奇境小镇生态园,构成了未来洁源村“红色”与“绿色”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红色名村建设,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正悄然形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沙洲坝丰厚的红色资源,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让红色沙洲坝焕发出振兴发展的勃勃生机。”沙洲坝镇党委书记杨华中说。

  “多想您来(嘞)沙洲坝,产业振兴有了根,精神文明铸了魂(哎呀嘞),念的是新时代(呀),感恩咱的领路人。念的是新时代(呀),感恩咱的领路人......”新的客家山歌《瑞金有个沙洲坝》正唱响在山清水秀的红色沙洲坝。       (本报记者陈洋)

 
宁夏红寺堡:移民安置点的新变化
宁夏红寺堡:移民安置点的新变化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银川10月14日电(记者王永前、于瑶、刘海)如果没有20多年前的那场移民大迁徙,2700多平方公里的红寺堡仍是一片沉寂的荒原。今年40岁的移民王航弟也不可能从西海固来到黄河边拓荒、安家,住上两层楼房更是天方夜谭。

  “那时几个姊妹就睡一张炕,整整睡了十几年。”干旱少雨的西海固给王航弟带来的苦,不仅是缺水,还缺一个像样的家。

  住新房成了她最大的愿望。2002年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山沟里搬迁到当时的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王航弟和丈夫逐步摆脱贫困,先后三次建新房,从54平方米到120平方米再到210平方米,一座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二层小楼,终于让她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成真。

  经过20多年的移民开发,红寺堡这个我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蓬勃发展,成为移民搬迁致富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样板。40%的绿化覆盖率、超10万亩的酿酒葡萄种植园、近500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曾经的戈壁荒原已是生态绿洲,葡萄、枸杞、黄花菜等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轻工纺织等现代工业趋向规模化,一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

  到2021年底,红寺堡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之初的3200多元、800元,分别增长到2.7万元、1.2万元。

  “靠着种枸杞和黄花菜,以及直播卖货,现在一年能挣40多万元,有了条件就盖新房,安居才能乐业嘛。”王航弟说,盖房子在移民心目中分量最重,有了新房扎下根,移民的精气神就不一样。

  20多年间,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村民李学会家庭院里栽的果树没变,但房子已经翻新了四次。走进他家,装有铝合金门窗、太阳能热水器的房屋宽敞明亮,院落漂亮整洁,多种果树点缀让庭院清新别致。

  一块写着“智慧民宿8号”的招牌,挂在李学会家门前,也推开了他家的致富之门。如同房屋的巨变,投身乡村民宿产业让李学会和周边60多户移民一起经历着“三变”——“主妇变厨师、住房变客房、家庭变民宿”,越来越旺的民宿经济让他们因“房”而兴。“做民宿除了一年5万元左右的收入外,主要是能在家就业,上了年纪外出打工不容易。”李学会说。

  “我们坚持把每一代房都保留下来,就是希望在新旧对比中,展示好那一段难忘的移民史,让文化真正融入乡村振兴进程中。”村党支部书记王浩说,永新村就像一家“移民客栈”,不仅让游客住“永新”民宿,还听“永新”故事。

 
内蒙古巴彦淖尔:玉米不减产,大豆额外赚
内蒙古巴彦淖尔:玉米不减产,大豆额外赚

( 2022-10-1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3日电(记者李云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7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进入集中收获期。由于气候条件适宜、管理措施到位,广大农户在玉米不减产的同时多收一季大豆,实现稳粮增收。

  眼下,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团结村,农户们正在院子里脱粒、清选大豆。团结村村民白利军今年拿出62亩地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每亩产量800公斤左右,跟往年差不多;大豆正在清选,预计每亩产量在100公斤左右。整体来看,今年的收成稳中有增。

  白利军抓起一把黄灿灿的大豆向记者介绍:“在玉米不减产的基础上,按照现在大豆6.6元/公斤的价格计算,每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毛收入增加660元,加上种植补贴,每亩纯收入增加600元左右。”

  双河镇镇长吕波说:“今年全镇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示范性推广,基本实现在玉米不减产的同时多收大豆。”

  记者在临河区干召庙镇永丰村走访时发现,当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增产增收,广大农户认可度进一步提高。永丰村村民白亮说:“今年我完成13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实现每亩增产大豆96公斤。”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全国产粮大县的临河区今年出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政策,对集中连片种植补贴400元/亩。“今年临河区共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61万亩,超额1倍完成种植任务,总体上实现稳产增收。”临河区农牧局局长李泉说。

  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种植黄金带,被誉为“塞外粮仓,天下厨房”。今年,巴彦淖尔市鼓励支持广大农户、种粮大户集中连片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7万亩,实现农业增粮、农民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