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家园

05版:新华关注·各地

06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07版:新华关注·健康

08版:新华关注·文旅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王秋韵、张漫子)胡同、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其生存和发展问题也一直引人关注。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旁的雨儿胡同,先后走进29号、30号大杂院。总书记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老城要发展,居民生活亟待改善。如何既满足老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

  在2014年2月25日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胡同和四合院是北方传统民居的代表,也是市井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北京胡同与元大都的建设相伴而生,从街巷到胡同,呈棋盘纵横分布,形成了老城的骨架与血脉。”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张越说。

  一系列着力保护胡同肌理和院落风貌的举措在古都有序落实:出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实施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城市功能的多样性……

  “为保留老房子的味道,许多建筑上缺损的老构件不再是简单替换,而是专门搜集传统的材料,依据胡同特色,用传统技艺进行修复。”负责雨儿胡同改造工程现场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郑天深有感慨,“以往,我常常修复建筑,但这一次,我感觉是在修复城市,修复她的文明基底、抚慰城市心灵。”

  随着一条条老胡同里的建筑风貌和规制格局恢复,尘封已久的古都记忆慢慢苏醒,“老巷幽宅静树依”的风韵回来了。

  雨儿胡同30号院里,老居民崇宝才坐在小院核桃树下,细数着小院里的秋藤、冬雪、春雨、夏荷……一年四季都是好光景。

  30多年前,崇宝才一家三口搬进30号院时,约300平方米的院子里住了14户居民,私搭乱建十分严重,密如蛛网的胡同里房屋杂乱得挤成一团。

  “这些年经过修复改造,我们四合院的温情味儿回来了,私搭的棚子没了,大杂院变成了自己一直羡慕的中式大院。阳光照进屋里,心里亮堂堂的。”这位71岁老人的脸上皱纹舒展,漾出笑容。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胡同。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总书记说:“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哪里?就是胡同。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都变成高楼大厦了,还怎么记得住乡愁?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既要把这个文化底蕴保留下来,又要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要把二者结合好。”

  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草厂四条胡同里,一砖一瓦都在讲述着古都的变迁。

  “诗书修德业,麟凤振家声”“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德义渊闳,履禄绥厚”……四合院门上镌刻的楹联,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草厂胡同居民李彩仙列举着这些楹联,骄傲地说:“这些家风家训,是孩子们成长中最好的‘护身符’。”除了楹联,胡同里还有雕花砖墙、门簪门墩、窗棂透风……传统的印记让宅院有了生命。

  雨儿胡同、草厂地区的变迁只是一个缩影。如今,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培育胡同、铸钟胡同等一批老胡同纷纷变了样。据统计,2017年以来,北京市3900多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整座城市,成百上千条胡同纵横交错,古韵与新貌相融共生,名人故居、戏园会馆、百年老字号、非遗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载体星罗棋布,古都文化穿梭流淌。

  春草生,秋叶落,胡同和四合院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岁月中沉淀绵延。“作为胡同里的一分子,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传承好这里的人情味儿、文化味儿。”崇宝才说。

 
习近平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习近平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2日宣布:9月14日至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在撒马尔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米尔济约耶夫邀请对两国进行国事访问。
 
擘画上合发展蓝图 共促地区繁荣稳定 ——写在习近平主席即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
擘画上合发展蓝图 共促地区繁荣稳定
——写在习近平主席即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山峦起伏,草原壮美。辽阔的中亚大地即将迎来尊贵的朋友。
 
  9月14日至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在撒马尔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米尔济约耶夫邀请对两国进行国事访问。
 
  奏响合作之声,凝聚众行之志。新时代中国将与各国一道,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开启新的征程。
 
弘扬“上海精神” 引领发展方向


 
  上海合作组织,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如今已走过21个年头。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如今的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和多个对话伙伴,“上合大家庭”不断壮大,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曾这样揭示上合组织不断发展的“密码”。
 
  遵循“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将来自不同地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凝聚在一起,产生强大的集体之力、团结之力、合作之力。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各国合力走出“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新路,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合作打击“三股势力”,坚决遏制毒品走私、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蔓延势头;打造艺术节、上合大学、传统医学论坛、职业技能邀请赛等人文品牌项目……20多年来,上合组织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积累了丰富合作经验,成长为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理论和实践探索。
 
  上合组织秘书长张明说,多年实践表明,“上海精神”蕴含和倡导的价值观得到成员国充分认可。“上海精神”代表着上合组织成立的初心,也是指引未来发展的价值核心。
 
  今年是上合组织宪章签署20周年和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作为创始成员国,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上合组织健康发展。2013年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不断丰富“上海精神”的时代内涵。
 
  从生动阐述中国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到大力倡导把上合组织打造成团结互信、安危共担、互利共赢、包容互鉴的典范,从发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的中国倡议,到提出“走团结合作之路、走安危共担之路、走开放融通之路、走互学互鉴之路、走公平正义之路”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始终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历史潮流中把握大局大势,在人类共同发展的宏大格局中推动上合组织行稳致远。
 
  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邓浩说,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是对上合组织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深度契合地区治理现实需要和上合组织内在发展要求,为新形势下上合组织发展壮大注入强大的思想力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面对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势,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此后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均得到包括上合组织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
 
  上合组织前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说,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紧密关联、相互呼应,为包括上合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上合组织稳步发展更是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汇聚前行力量 展现“上合担当”


 
  从空中俯瞰,一列列货运班列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有序驶出,宛若一条条驰骋八荒的长龙。4年来,这片由习近平主席宣布支持建设的示范区,累计开出超过2000列货运专列,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关键“出海口”,已成为地区重要的物流新枢纽。
 
  支持上合发展,中国向来重信守诺。上合组织医药合作发展大会召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揭牌、“丝路一家亲”行动框架内开展卫生健康、扶贫等领域的30个合作项目……一项项“中国承诺”扎根落地,收获的合作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努尔加利耶夫说,在上合组织发展过程中,中国始终以自身行动带动各方走包容发展、互利合作之路,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
 
  张明说,上合组织框架下,各成员国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相处“舒适度”,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彼此来往日益密切,对原本处于上合组织外的国家也产生了“磁吸力”。
 
  2021年,上合组织启动接收伊朗为成员国的程序,吸收沙特阿拉伯、埃及、卡塔尔为新的对话伙伴。
 
  从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作用,到积极与联合国、东盟、亚信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合作,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对接,到建立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和组织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上合组织一路走来,始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鲜明反对霸权、霸道、霸凌,从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而是主张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遵循,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多边合作的新平台、新模式。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狄伯杰说,上合组织一直倡导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致力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是“21世纪多边主义的典范”。
 
践行共赢共享 开辟光明未来


 
  今年适逢中国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交30周年。30年来,中国同两国的关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此次出访哈萨克斯坦,是习近平主席继2013年、2015年、2017年三次成功访问后,再次来到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倡之地。2013年以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和直接推动下,中哈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哈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21年,阿拉木图市大口径钢管厂、扎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古孙水电站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哈萨克斯坦企业连续4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1年,中哈货物进出口总额2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6%。两国经济合作经受住“疫情大考”,显示出强大韧性。
 
  当前,中乌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务实合作成果丰硕,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协作。习近平主席2013年和2016年两次访问乌兹别克斯坦。2016年,中乌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是从这一年起,中国连年成为乌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双方在经贸、投资、能源、交通、农业、人文等领域均展开紧密合作,形成了鹏盛工业园、安集延产业园、华新吉扎克水泥厂、明源丝路玻璃厂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2000多年前,贯通欧亚的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汇聚交融、璀璨绽放,书写了守望相助、互学互鉴的美好篇章。如今,从天山山麓到里海之滨,从帕米尔高原到哈萨克草原,“一带一路”合作在欧亚大陆绘出绚丽画卷。“齐鲁号”欧亚班列“上合快线”开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速推进,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第一长隧道“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建成通车……“一带一路”,让“上合大家庭”成员的利益纽带拉得更紧,合作之路走得更实。“丝路精神”与“上海精神”交相辉映、相向和鸣,奏响命运与共、共赢共享的时代乐章。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壮志说,同倡导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等理念呼应,未来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务实合作将向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多领域拓展。上合组织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机制性支撑。
 
  青山着意化为桥。经过20多年努力,上合组织实现了从安全与经济合作的“双轮驱动”到“四个共同体”多轨并进,正向着更光明的前景锐意进发。撒马尔罕峰会再启程,上合组织将继续高举“上海精神”旗帜,致力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韩墨、韩梁、陈杉、朱瑞卿)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龙江儿女凝心聚力谋振兴,奋发有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黑龙江:龙腾虎跃全面振兴开新局
龙江儿女凝心聚力谋振兴,奋发有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黑龙江:龙腾虎跃全面振兴开新局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金秋九月,黑土地上,稻花飘香。3100万龙江儿女正满怀信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的一块稻田里,一幅“喜迎二十大 引领新征程”的稻田画,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登上观景台,遍野金黄,一派丰收景象。
 
  食为政首,粮稳天安。黑龙江连续12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去年粮食产量1573.5亿斤,占全国九分之一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党中央赋予黑龙江的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来到七星农场有限公司考察,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过去的十年,是我们种植户受益最大的十年。今年,我们又将迎来丰收,亩产有望再创新高。我对党的二十大充满期待,对打更多更好的粮食很有信心,一定要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大力量。”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陆向导这样说,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北方绿洲稻作研究所,目前已繁育出审定优质品种30余个。研究所所长郭彦文说:“这两年,国家在育种方面扶持力度很大,我们也取得重大成果。‘三农’工作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们更要扎根基层、脚踏实地,为实现我国种业振兴努力奋斗。”
 
  从“神州北极”漠河到“华夏东极”抚远,龙江儿女正以奋发有为、苦干实干的作风谋振兴、促发展。
 
  8月,在哈尔滨举行的2022世界5G大会上,黑龙江引入优质创新资源,多家头部企业及电信运营商等数字经济投资者,领投龙江数字制造、数字服务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签约项目39个,签约金额332.1亿元。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一重考察,他指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今年6月,中国一重党委启动“喜迎二十大、坚定稳增长”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和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坚定不移完成各阶段工作目标,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一片火热生产场面,一台万吨级水压机正在加工一个被烧得红彤彤的大型工件。不久前,历经两个月协作奋战,世界最大异形加氢筒体锻件在中国一重成功制造。这个锻件直径6.76米,创造了世界异形加氢筒类锻件单体重量、直径及壁厚均最大的三项纪录。
 
  “我们形成了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为主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在此基础上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今后我们将填补更多国内产品和技术空白,服务国家产业安全、科技安全。”中国一重科技部总经理聂义宏说。
 
  今年5月12日,为期7个月的黑龙江省“喜迎党的二十大,革命薪火代代传”主题联展活动启动,通过展示红色革命故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掀起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的热潮,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在我国最北端的北红村,养殖场正在扩大规模,啤酒厂和雪糕厂也正加紧建设。北红村驻村第一书记史继友说:“作为驻村干部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抓好产业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我相信,乡村振兴的画卷会越来越壮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每天,伊春森工乌伊岭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阿廷河林场分公司护林员刘宏伟都会在森林中巡护,仔细查看森林中的一草一木。在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深处,刘宏伟和其他护林员就是林海的“眼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作为护林员,要护好每一片林,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二十大胜利召开。我相信,今后生态保护一定会更受重视,环境好了,就能吸引更多游客,我们的日子就能过得更好。”刘宏伟说。
 
  走进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新生村不仅大力发展旅游业,去年起还瞄准中药材种植产业。
 
  “作为人口较少民族,这几年我们鄂伦春族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生村鄂伦春族群众莫彩强说,近日乡里组织“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文化大院文艺汇演,老少同台演出,唱响时代主旋律。我们满怀期待、紧跟党的步伐,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记者刘伟、王建、孙晓宇)新华社哈尔滨9月12日电
 
美丽中国展新颜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美丽中国展新颜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高敬、胡璐、黄垚)“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绿色答卷”令人民满意、世界瞩目


 
  夏日的白洋淀,碧波荡漾,荷红苇绿。辽阔的水面上,一群活泼可爱的青头潜鸭幼鸟跟随“父母”在芦苇丛中穿梭。这意味着,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将白洋淀作为了繁殖地。
 
  近年来,通过系统治理,“华北明珠”白洋淀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治理实现阶段性目标。
 
  白洋淀的生态之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9月1日,2022年服贸会,首钢园里一个展位上,3000多张照片引人注目——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民邹毅坚持每天早上拍摄同一地点的天空。2013年2月的照片里,灰蒙蒙的色调占据了大多数画框。今年2月,蓝天已经成为照片中最亮丽的风景。
 
  1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取得新成效——
 
  天更蓝。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
 
  水更清。2021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
 
  家园更美。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
 
  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是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在续写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交上了一份令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前些年,贵州的母亲河乌江一度拉响生态警报。经过多年治理,2021年乌江流域水质总体为“优”。
 
  乌江流域磷矿资源富集。乌江治污,难在治磷。贵州在磷矿、磷化工、磷石膏库“三磷”整治上突出刚性措施,通过实施一揽子污染防治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乌江磷污染问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换回蓝天常在,全国近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6.8亿吨左右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为守护碧水长流,各地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088万吨。
 
  为留住鸟语花香,约1/3的行政村深入实施环境整治,农业生产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10年来,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
 
  制定修订了土壤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法律,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一系列重要制度,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生态警钟需要长鸣。守护绿水青山,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初秋,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依然绿意葱茏、生机勃勃。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度无序无度开发,造成冻土破碎、植被稀疏,局部生态破坏。2017年7月,中办、国办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上百人被问责。
 
  痛定思痛,甘肃以“断腕”决心狠抓整改。如今,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腾格里沙漠污染、洞庭湖区下塞湖非法矮围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
 
  坚持问题导向、曝光典型案例、精准有效问责……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海南,约七分之一的陆域面积圈进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区内,山里农民搬出来,小水电站退下来,电子围栏架起来。
 
  今年初,喜讯传来:雨林“精灵”海南长臂猿再添一只婴猿。这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从之前的只有不到10只恢复至5群36只。
 
  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大山深处的毛纳村不砍树、不占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茶叶特色产业。村民王琼香说,她的茶园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毛纳村家家户户种茶脱贫致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推动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划分4万多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基本建立起一套全地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启动了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共同推动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一系列制度举措有力护航,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这是中国的庄严宣告: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事不避难,久久为功。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陆续发布“双碳”目标下的“1+N”政策,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遍布山林,节约粮食、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越来越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美丽中国。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保持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锲而不舍,接续努力,必将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家园。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听取国务院稳住经济大盘赴地方督导和服务工作汇报时强调上下联动充分发挥政策效能多措并举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韩正出席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
听取国务院稳住经济大盘赴地方督导和服务工作汇报时强调
上下联动充分发挥政策效能 多措并举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韩正出席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9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听取稳住经济大盘赴地方督导和服务工作汇报,研究下一步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
 
  会上,两批工作组汇报了赴16个省份督导和服务情况。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安排,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国务院,带队赴地方督导和服务,现场联合办公,协调解决政策落实的实际困难,特别是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地方反映下了及时雨,是对地方的有力支持,促进了相关工作高效开展,成效明显;督导和服务是“放管服”改革的具体实践,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方式创新。
 
  李克强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为稳住经济大盘付出了艰辛努力。当前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有小幅波动,正是顶风爬坡的关口,必须以更强紧迫感夯实经济恢复基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上下联动抓落实,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多措并举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住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回稳向上。
 
  李克强说,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出台及时,接续政策又果断推出,政策有力有效,关键要继续狠抓落实。稳经济要靠市场主体,要在纾困保市场主体的同时,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促进消费恢复成为主拉动力,更大力度扩有效投资,为市场主体创造需求、提振信心。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增加额度,上半年开工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推动商业银行提早参与项目实施、配足中长期贷款,在今年后几个月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调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性,推出一批示范项目。运用阶段性财政贴息、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举措,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以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活力、扩大内需和挖掘市场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因城施策运用政策工具箱中多项工具。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运用专项贷款支持平台企业。这几年我们保持宏观政策可持续性,没有大幅增加财政赤字、超发货币,正因为如此物价保持了平稳,为今年出台政策预留下系列政策工具。要继续出台增消费扩投资等阶段性政策举措,能用尽用、快出快落地。各地各部门都要出实策。
 
  李克强说,督导和服务工作组要保持“在线”状态,跟踪协调解决政策落实特别是增消费扩投资中的问题。抓紧派出第三批工作组。各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介、扩大知晓面,在本领域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地方发展的成绩单是自身实干答出来的,要齐心协力抓落实,形成稳经济合力。
 
  孙春兰、胡春华、刘鹤、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参加。
 
王岐山前往英国驻华使馆吊唁伊丽莎白二世逝世
王岐山前往英国驻华使馆吊唁伊丽莎白二世逝世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9月12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前往英国驻华使馆,吊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

  王岐山在伊丽莎白二世遗像前肃立默哀,并在吊唁簿上题词,代表习近平主席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哀悼,向英国王室、政府和人民致以诚挚慰问。王岐山表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中英关系发展的推动者和贡献者,是首位访华的英国君主,曾接待多位中国领导人访英,为中英关系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双边关系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只要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中英关系就能保持平稳顺利。希望英方着眼战略和长远,同中方一道,加强对话交流,推动互利合作,携手应对挑战,确保双边关系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前行。

 
栗战书对蒙古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栗战书对蒙古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乌兰巴托9月12日电(记者齐紫剑、阿斯钢)应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主席赞丹沙塔尔邀请,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10日至12日对蒙古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在乌兰巴托会见总统呼日勒苏赫、总理奥云额尔登,与赞丹沙塔尔举行会谈。

  会见呼日勒苏赫时,栗战书首先转达了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栗战书说,中蒙是搬不走、金不换的好邻居。发展中蒙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根本和长远利益。在习近平主席和蒙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双方团结抗疫,谱写了“羊来茶往”的佳话。中国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积极发展与蒙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协调配合,深入推进多双边互利合作。

  呼日勒苏赫请栗战书转达对习近平主席的诚挚问候。他说,蒙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习近平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取得历史性成就感到由衷高兴,蒙中友好合作是国与国关系发展的典范,希望双方加强高层交往,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各领域交流合作,将蒙中关系不断推向更高水平,共同促进两国发展和亚洲繁荣稳定。两国立法机构的交流对于深化蒙中睦邻友好、充实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会见奥云额尔登时,栗战书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强国富民是中蒙双方共同的目标。中蒙经济互补优势明显,合作潜力巨大。中方愿与蒙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协调,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做好疫情形势下口岸通关工作,落实好已有合作项目,开展绿色能源合作,扩大贸易往来,实现中蒙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双方还可加强政党、青年、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奥云额尔登说,发展同中国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是蒙古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国快速发展是蒙古国发展振兴的重大机遇。愿积极深化在经贸、物流、口岸、资源、教育等领域合作,推动蒙“新复兴政策”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发展战略对接。

  与赞丹沙塔尔举行会谈时,栗战书说,中蒙要做常来常往的善邻、互利合作的益友、多边合作的伙伴,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两国立法机构要积极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加强治国理政及立法工作经验交流,为推动中蒙各领域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在各国议会联盟等多边场合协调,从立法机构角度发出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共同声音。赞丹沙塔尔表示,立法机构友好交往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深化两国立法机构专门委员会、友好小组间的互动交流。蒙国家大呼拉尔愿为增进蒙中政治互信、推动务实合作、加深人民友谊作出积极努力。

  栗战书向蒙方介绍了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有关情况。蒙方表示,将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积极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动蒙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实现新发展。预祝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访蒙期间,栗战书还考察了“蒙古游牧”草原生态区。

 
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将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

  上合组织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创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2017年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决定给予印度和巴基斯坦成员国地位,成员国增至8个。

  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领土总面积超过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三,人口占世界近一半,是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上合组织也是迄今唯一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上合组织有两个常设机构,分别是设在北京的秘书处和设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

  上合组织现有阿富汗、白俄罗斯、伊朗、蒙古国4个观察员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尼泊尔、土耳其和斯里兰卡等对话伙伴。

  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是上合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就组织内所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指示。

  上合组织成立21年来,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成功探索出一条新型区域组织的合作与发展道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是本组织日益发展壮大的理念基础和行动指南,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古丝路重镇撒马尔罕
古丝路重镇撒马尔罕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也是撒马尔罕州首府。撒马尔罕人口约56万,其中塔吉克族占多数。

  撒马尔罕城有2500多年历史,曾是中亚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之一,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

  撒马尔罕城内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如列吉斯坦广场建筑群、兀鲁伯天文台等。2001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撒马尔罕是乌铁路、公路、航空交通运输中心之一,也是乌文化中心之一,当地有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中亚研究所在撒马尔罕成立。

  2013年,撒马尔罕市同西安市结为友好城市。2014年11月,乌兹别克斯坦第二所孔子学院在撒马尔罕开设。

    新华社塔什干9月12日电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亚洲中部,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国土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首都为努尔苏丹。

  哈萨克斯坦是多民族国家,人口超过1964万(截至2022年8月1日),其中哈萨克族约占69%,俄罗斯族约占18.5%,其他人口较多的民族还有乌兹别克族、乌克兰族、鞑靼族和日耳曼族等。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也有居民信奉东正教、天主教等。官方语言为哈萨克语和俄语。

  哈萨克斯坦是上海合作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同时也是欧亚经济联盟成员,是中亚地区经济的“领头羊”,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908亿美元。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丰富,钨、铀、铅、锌、铜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等储量较大。

  1992年1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正式建交。2019年9月,中哈两国一致决定,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发展中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记者张继业)

   新华社努尔苏丹9月12日电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地处中亚腹地,为“双内陆国”,自身无出海口且5个邻国也均是内陆国。南靠阿富汗,北部和东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东南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土库曼斯坦毗邻。

  乌兹别克斯坦面积约44.8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60万(截至2022年7月1日)。中亚地区两条重要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分国土,首都塔什干位于锡尔河支流奇尔奇克河流域。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乌兹别克族占多数,还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其余多信奉东正教。乌兹别克语为官方语言,俄语为通用语言。

  乌兹别克斯坦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黄金产地之一。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四金”,即黄金、“白金”(棉花)、“乌金”(石油)、“蓝金”(天然气)。

  1992年1月,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双方坚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不断深化政治互信,推进互利合作,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华社塔什干9月12日电

 
2022年中秋小长假盘点
2022年中秋小长假盘点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从中秋节与教师节“相遇”,到首个“太空中秋节”;从四川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到各行各业劳动者坚守岗位……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人们在中秋佳节,深切体味团圆思念与家国情怀。

  特别中秋:双节“相遇”、太空“赏月”、重建家园


  今年的中秋节,“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在朋友圈晒又大又圆的明月美景,成为很多人庆祝中秋的特别仪式。

  一头连着思念,一头连着感恩。今年的中秋节恰逢我国第38个教师节,这也是自1985年设立以来,教师节首次与中秋节重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点亮万千灯火,致敬人民教师。不少地方以夜色为布,以灯光作笔,向辛勤的园丁致敬。

  10日晚,武汉长江灯光秀“上新”中秋节、教师节主题,皓月与灯光交相辉映,绘就五彩斑斓的月圆画卷。在浙江嘉兴、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城市地标也为教师点亮灯光。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纷纷晒出与老师的合照,写下对恩师的感激。

  此外,“天宫望月”成为今年中秋的一大亮点。10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度过首个“太空中秋节”。三名航天员通过视频,向全球华人送上中秋祝福。

  与此同时,四川泸定地震灾区群众令全国人民牵挂。10日,连日下雨的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终于放晴。工作人员将月饼送到安置点,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中秋主题活动;在泸定二中临时安置点的“帐篷课堂”,孩子们捏出彩色的“月饼”。“无论如何,月饼还是要吃,日子还要过,还要继续重建家园。”一位村民说。

消费:理性、健康、绿色为关键词


  中秋节前夕,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治理过度包装和“天价”月饼提出实招。根据此前多部委发布的相关公告,500元以上的盒装月饼被重点监管。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今年月饼市场运行总体良好,呈现出“价格更亲民、包装更简约、口味更丰富”的新气象:高价月饼大幅减少,单价200元以内的盒装月饼成为消费主流;月饼包装普遍“瘦身”,豪华包装情况明显减少。

  在各电商购物平台,环保包装的月饼礼盒、主打健康的产品备受青睐。部分餐饮企业推出一系列轻包装、重创意的月饼。有商家使用环保型纸板、可循环纸浆制作包装,传递绿色消费理念。

  一些老字号以少糖少油为卖点,制作低糖月饼,不仅在老年群体里受欢迎,也受到年轻人的青睐,销量持续走高。

  出游:本地游周边游为主,夜间游火热


  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我国将坚持科学精准从严从紧做好疫情防控,在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强化优化一系列防控政策措施,包括倡导广大群众在本地过节、重点场所和机构查验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居家过中秋”“非必要不外出”……多地也发出就地过节的倡议。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0日全国公路客运预计发送旅客1750万人次,全国水路预计发送旅客52万人次。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自9月9日至12日,预计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556万人次。

  “早上出城堵,晚上进城堵”在部分城市成为假期出行常态,进出城道路潮汐式车流现象较为明显。与此同时,一些市民也选择在市区内度假,不少城市市内商圈拥堵,交通压力增长明显。

  文化和旅游部及各大在线旅游系统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假期,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用户占较大比例,近郊游、周边游、微度假、短途游为假期旅游市场主导方向。

  9月12日,某商业平台发布的中秋小长假旅游消费盘点指出,在低风险地区,本地游及周边游较为活跃,本地酒店订单量较上月同期增长52%。在本地游带动下,不少年轻消费者选择带家人和孩子在酒店过节。

  此外,夜间旅游消费成为亮点。文化和旅游部先后推出两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秋节期间,夜间演艺演出、光影秀、赏灯祈福等项目受热捧。

  多个平台数据显示,中秋夜游相关产品预订量较端午明显增长。不少航空公司也推出“赏月航班”,带乘客“追云逐月”。中秋节当天,全国计划执行的赏月航班为1607个,中秋当日夜间航班搜索量和预订量都实现双位数增长。

  文化:电影市场回暖,中秋晚会唱响家国情怀


  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在疫情冲击下受到影响。6月以来,电影市场逐渐回暖。

  中秋节期间,12部新电影陆续上映,竞争激烈。今年的中秋档新片覆盖喜剧、家庭、爱情等题材,为观众带来更多元的观影选择。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中秋档票房已突破3亿元。同时,中国电影市场2022年度总票房已突破250亿元。

  近期,一些城市的电影院陆续开放。国家电影局也推出一系列电影消费促进措施。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影片的优异表现及更多供给将为电影市场恢复带来契机。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更为期待国庆档的表现,“热度有望进一步延续”。

  “共赴秋晚,同享团圆”。另一热度颇高的话题是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三个篇章围绕中秋佳节的“月文化”设题,既有悠久的节日习俗,也有浓郁的乡愁思念,更有暖暖的家国情怀。

   (记者舒静、王雨萧、叶昊鸣、樊曦)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今日启动
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今日启动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安蓓)记者9月8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于9月13日至19日举行。

  本届活动周以“创新增动能,创业促就业”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会场设在安徽省合肥市,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步开展。

  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通过主会场活动、部委活动、地方活动、海外活动、线上活动等近1000场系列活动,全面回顾并展示近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和新突破,把创新创业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合肥主会场将组织主题展示,从全国择优遴选160余项、设5个展区全面展示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和取得的最新成果。

  除主题展示外,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将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创业投资行业峰会、创业安徽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并以实物展品、虚拟现实、线上直播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好展示平台和更多机会,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

 
三大运营商“多管齐下”助力捍卫网络安全
三大运营商“多管齐下”助力捍卫网络安全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合肥电(记者胡锐)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9月7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在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集中展示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新举措和最新成果。

  9月7日,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电信日”主题论坛在安徽合肥召开。论坛以“筑牢反诈防线,捍卫网络安全”为主题,旨在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

  “运营商的网络信息安全十分关键。”中国电信集团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部总经理谷红勋在论坛上说,在反诈工作方面,中国电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反诈技防体系,借助大数据和AI技术,构建多维AI模型研判系统,能实现诈骗事件快速定位和提前预判。

  中国移动集团安徽分公司副总经理韩露重点介绍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举措,包括严控电话卡风险、与互联网公司联动处置、封堵诈骗网站。此外,中国移动还推出了GOIP监测预警平台,旨在打击GoIP、“猫池”等黑产设备,今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已协助公安机关缴获各类设备5053台,抓获犯罪嫌疑人3970人。

  据中国联通集团网络与信息安全部总经理孙世臻介绍,中国联通持续强化大数据反诈能力建设,强化与工信部门、公安部门沟通汇报,协助捣毁了大量犯罪窝点,针对境外诈骗电话和短信增多等新问题,新上线国际诈骗短信拦截系统。

  据了解,此次论坛由安徽省通信管理局主办。论坛现场还举行了2022年第三届电信和互联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十一届信息通信网络安全管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启动仪式。

 
我国邮政快递隐私面单日均使用量达1亿单
我国邮政快递隐私面单日均使用量达1亿单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戴小河)记者9月9日从国家邮政局获悉,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隐私面单日均使用量达到1亿单左右,累计侦破窃取、贩卖寄递信息案件189起,寄递企业信息安全得到进一步夯实。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林虎表示,2022年3月,国家邮政局、公安部、国家网信办三部门联合实施为期半年的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

  三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部署主要寄递企业总部开展网络安全风险排查自查整改活动,集中侦破一批从业人员偷拍面单进行贩卖、利用“木马”从电商或快递仓库窃取订单物流信息的典型案件,推行隐私面单、虚拟号码等个人信息去标识化技术。

  林虎说,主要快递企业自有渠道寄递服务已基本实现隐私面单功能全覆盖,快手、抖音、华为商城等电商平台已经与部分快递企业达成隐私面单全量合作协议,淘宝平台隐私面单功能已覆盖4亿活跃用户,每日订单数超500万件。

  同时,专项行动以来,各地公安机关针对涉邮政快递领域侵犯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立案18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54名。各级邮政管理部门查处寄递企业违法违规行为377件,指导企业开展信息安全教育9000余场,其中京东快递实现了30余万从业人员信息专项培训、测试全覆盖。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 ——内蒙古见闻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
——内蒙古见闻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2日电(记者王进业、殷耀、李来房)秋收临近,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村民郑杰,头顶烈日,给山坡上的2亩葡萄园浇了一遍水。再过几天要收摘葡萄了,今年他靠葡萄能收入6000元左右。

  除了种地,59岁的郑杰还有一份重要工作——护林员,负责巡护村里500亩的林地。

  马鞍山村森林覆盖率达90%,是内蒙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构筑万里绿色长城努力和成效的缩影。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的内蒙古,正成为中国北疆一道亮丽风景线。

  “保护好草原 生活才能更好”


  科尔沁右翼前旗桃合木苏木,丘陵连绵,河湖潋滟。连片草地被整齐地“画”上小方格,形成一道独特风景。

  “小方格是芦苇沙障,里面的草是人工撒播的草种长出来的。”桃合木苏木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布仁赛音说,以前沙化严重的地方,现在披上了茂密的小草。

  去年5月,桃合木苏木启动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投资900万元,采取自然封育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修复为辅的综合措施,治理退化草原6万亩。

  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科右前旗草原植被盖度增加28.67个百分点。旗域内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大草原,不时可见成群的牛羊。这里按16亩一只羊、80亩一头牛的标准核定草原载畜量,牧民获得每亩近4元的草畜平衡补贴。

  蒙古族牧民萨仁高娃有1万多亩草场,又租赁1万亩,还有200亩地退耕还草。她家养了100多头牛和近700只羊,数量与过去相比减少一半。“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保护好草原,生活才能更好。”她说。

  萨仁高娃雇了两个羊倌儿,自己把精力用于奶制品合作社。在她家旁边,一个占地330平方米的奶制品生产车间刚运营1个多月。

  “我们生产奶豆腐、酸奶、奶酪等,带动牧民增加收入。”萨仁高娃说。

  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吐布其嘎查,过去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牧民白吉林白乙拉告诉记者:“过去春季一到,沙尘暴经常一刮好几天,门底下和窗台上都是沙子。”

  白吉林白乙拉曾是贫困户,住了20多年的土房子下雨就漏水。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搬进了政府建的80平方米砖房,还配有牛棚。这年,当地全面禁牧,他的牛开始圈养。

  几年前嘎查沙化地种植的1500亩沙棘林,现已长到1米多高。56岁的白吉林白乙拉是护林员,经常给村里人宣讲生态保护。近几天,他与村里4人合伙收割青贮玉米,为牲畜备草料。妻子刘孟兰农闲时在家做蒙古族传统刺绣,美丽草原是她常用的图案。

  嘎查党支部书记金扎拉嘎给记者算了笔账:全村养育2800多头牛,圈养后养牛成本高了些,但改良的肉牛品种每头比以前多卖两千元左右;沙棘林生态效益已显现出来,明后年就会见到经济收益,按亩产100公斤沙棘果计算,1500亩可产约15万公斤,每公斤能卖十四五元。这笔收入很可观,集体经济将随之壮大。

  目前,科右中旗全旗沙化土地有效恢复比例为9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2017年的35.17%提高到70%。

  数据显示,10年来,内蒙古累计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农田是自家的,环境是大家的”


  晨光洒在平静的乌梁素海湖面上,鸟鸣清脆。

  湖畔,乌拉特前旗赛湖洞嘎查的刘秀珍,跟几个老姐妹伴着音乐节奏,欢快地舒展身体。

  “我们农闲时经常来晨练或散步,这里空气好。”51岁的刘秀珍说。她家里窗明几净,家具崭新,窗台上摆满鲜花、绿植。

  “这几年乌梁素海环境变好了,我们才把房子装修了。前几年周边的环境太差,想搬走。”刘秀珍说,以前湖水是褐色的,味道可难闻了,现在水清了,鱼多了,鸟也多了,从未见过的鸿雁去年来湖里过冬。

  位于黄河河套灌区的乌梁素海面积293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起,湖区污染不断加剧,并暴发大面积黄藻。长期农田过量施肥是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起,当地通过奖补激励、农技推广等手段,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工作,引导农民和企业绿色生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田是自家的,可环境是大家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土地保护好。”刘秀珍的80亩地由玉米改种小麦,用农家肥,人工拔草,不盖地膜。

  她家的小麦已申请为无公害产品,售价比普通小麦高,再加上政府补贴,一年下来能增收4万元。

  阿拉善盟境内的贺兰山脚下,草木葱郁,偶有几只壮硕的岩羊奔跑而过。当地人说,近期还有珍稀动物雪豹出没。

  贺兰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规模开采煤炭,因企业生产方式落后、环保意识不强等,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加上过度伐木和超载放牧,林草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2016年起,阿拉善盟在贺兰山保护区及周边强力开展环境整治行动,3年间拆除57家洗煤厂,永久性封闭历史遗留的67个煤矿井硐,并通过覆土、种草等方式,完成矿区渣台治理1150万平方米。

  “现在贺兰山生态保护良好,与20年前相比,森林边缘向前推进5米到10米。”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哈拉乌工作站副站长李东说。

  数据显示,2021年,内蒙古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荒山变“金山” 沙坑变“宝盆”


  赤峰马鞍山村,因一座形似马鞍的山而得名。靠近村口的牌坊,整洁平坦的道路两侧是狭长的一片花海。村里砖瓦房错落有致,绿树掩映。一处小山坡上,游客接待中心设施正在建设中。

  10多年前,这里可不是现在的样子。由于开垦山林和过度放牧,“山上光秃秃的,一下大雨就发洪水,石头都冲下来了。”原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志说。

  “我们定了‘在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谁栽谁有’的政策,调动大家积极性,鼓励植树造林。”张国志说。

  马鞍山村累计退耕还林和绿化3000亩。山绿了,榛子、蘑菇和山杏等山货为村民带来收入。直播卖货的青年杜忠伟说,去年他采野蘑菇就赚了1万元。

  山葡萄和旅游成了村主导产业。全村种植山葡萄3500亩,建起两个葡萄酒厂。2017年马鞍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去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万元。

  近几年,马鞍山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村改造了190户群众的厕所,还设立分类垃圾箱,村民环保意识增强了。

  “我们将继续增绿,打造5A级景区。”村党总支书记刘叶阳说。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内蒙古农牧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农旅融合、绿色发展路子。从乌兰浩特市市区驱车10多分钟,便到了高根营子嘎查。经过一片稻田,热闹的水上乐园映入眼帘。大人带着孩子在沙滩上、浅水中玩耍。附近是一列“乡村振兴号”火车餐厅。

  嘎查干部介绍,这段地是洮儿河的旧河道,后来变成废沙坑、垃圾场。2019年以来,政府利用帮扶资金等对旧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建成神骏湾生态体验区,吸纳村民35人就业。运营方每年保底分给村集体45万元,并按收入比例给村集体分红。

  “沙滩很适合小朋友玩耍。湖面也非常美。”18岁的邱艺带着妹妹在景区乘坐游船后对记者说。她们和亲戚共12人从市区到这里游玩。

  在景区巡逻的高根营子嘎查农民彭殿启,戴着太阳帽,穿着保安服,乐观、干练。他把地转给儿子种,房子出租给一个糕点厂,自己和老伴住在城里小儿子家。

  “前些年这里臭烘烘的。谁想到‘破沙坑’现在变成了‘聚宝盆’?”60岁的彭殿启笑着说。他每天骑电动摩托上班,月工资4500元。

  “以前穷嗖嗖,吃不上穿不上,现在不能说富得流油,也达到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了!”他感慨,是党的好政策让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景区建设项目负责人介绍,这里将来还要搞冰雪旅游,打造民宿一条街、露营地等,会吸纳更多村民就业,更好地实现、提升绿水青山的价值。

  “还是靠森林吃饭,但方式不同了”


  呼伦贝尔广袤的草原上,马牛羊群悠闲地吃草。机器打好的圆柱状草捆,一个个间隔有序地躺在草地上,等待主人运走。这是牧民们为牲畜越冬做的储备,也卖到别处。

  位于呼伦贝尔根河市的大兴安岭林区,彩叶铺展,眼下正是“采秋”时节。松子、蘑菇、松茸等山货,成为当地人增收的来源。内蒙古森工集团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的工人们,忙着在山上刨坑,为明年春季栽树做准备。

  “现在生态保护是我们的主业。”58岁的北岸林场工队长周义哲说。过去,他们的主业是木材生产,2015年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伐后,他从砍树转为看树,负责林木防火、抚育、补植补造和管护。

  在大兴安岭西南的阿尔山市,周长河老两口2017年告别“板夹泥”房,住进新楼房。整洁的客厅里,墙上挂着“家和万事兴”的牌匾。老伴周秀荣喜欢与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

  周长河今年71岁,是退休林业工人。他曾负责维修运送木材的小火车,至今清晰记得林区实施封山育林时拆除小火车道的场景。

  “当时心里不是滋味,担心没有什么活干了。但封山育林是为了子孙后代,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他说,退休后每年到山里采蘑菇,看到树高了、林密了,打心眼里高兴。

  干了一辈子林业的老周对保护森林很用心。他去山里的时候,提醒周边人注意防火;看有外来挖野菜的,告诉他们不要把根儿一块薅出来。

  如今,旅游已是阿尔山的支柱产业,当地三分之二的人口从事相关服务业。

  姜慧鑫是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游客安全、植被保护和环境卫生。他的父亲从1987年起在林场担任油锯手。“天不亮,父亲就背着油锯出去伐木,晚上很晚才回来,很辛苦。”姜慧鑫说,“后来可采的成材林越来越少,春秋两季的大风天和沙尘天越来越多。”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他的父亲由伐木工转为护林员,栽树育林,种植沙棘。在公园,姜慧鑫提醒游人不要破坏树木和乱扔垃圾。在家,他经常教育5岁的儿子尊重、保护大自然。

  “我给他讲,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要爱护它们。”姜慧鑫说。

  “我们还是靠森林吃饭,但方式不同了。有森林有美景,旅游发展起来了,生活更美好了。”他说。

 (参与采写:于嘉、王健、勿日汗)

 
姑苏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姑苏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南京9月12日电(记者杨绍功)姑苏古城北,步入一条小巷,在粉墙黛瓦间,人们抬眼就能看到那座与苏州人历久相伴的北寺塔。这条小巷名为塔影弄。傍晚,路灯亮起,将北寺塔的剪影映在小巷墙上,以“塔影”为元素的互动装置引得行人驻足体验。

  “塔影入弄”的回归是姑苏古城“微更新”中的一幕。

  “街巷更新前,弄里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都觉得小巷名不符实,‘塔影入弄’没处看,只有老旧、破乱的巷子。”住在附近的老人徐文英说。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北寺塔高70多米,是姑苏古城区的地标之一,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抬头不难看到塔影,但要让塔影入弄却不容易。

  近10年来,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古城保护,以“微更新”推进老旧街巷改造,便利市民生活,盘活文物古建,引入创业创新,让这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断彰显青春活力。塔影弄这样的小巷再度名符其实。

  姑苏区32号街坊是江南文化传统风貌的典型代表区域。60多岁的居民荣幼竹,在32号街坊一处上百年小院落里,与十多户邻居挤住了几十年。老房子维修不断,影响生活。住小院,少阳光,衣服总发霉,连上厕所都不方便。

  古城改造中,政府把选择权交给居民,愿意迁居的可以住上楼房,选择留下的由政府提供资金改善公共环境。荣幼竹家搬到了几公里外,生活品质明显提升。“现在住90多平方米的楼房,房子宽敞了,心也宽敞了。”荣幼竹说。

  32号街坊改造时,有老街坊提到,小时候家门口有一排樱花树。改造后,门口真种回了一排樱花树,一些老街坊感动得泪眼婆娑。

  “‘微更新’,是要从细节出发,下‘绣花功夫’。”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吴嘉立说。与这片古城里许多从事城市更新工作的人一样,“80后”的吴嘉立也有一份古城情结——这里寄托了人们对小桥流水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好想象。

  修复城市肌理,活化文化想象,还有大量细节工作要做。近半个世纪前,中张家巷河被填平盖房。历时十多年的努力,在2020年,这条600多米的小河重新通水,连接姑苏城墙内外。当地也陆续实施王天井河、校场河、菉葭巷河等历史河道恢复工程,千年水城格局得以延续。

  水流动起来了,水巷风貌也要焕新。有关部门为居民制定“一户一策”的整体提升方案,清理违章搭建,修缮老旧楼房,让背街水巷面貌一新。

  现在,姑苏古城区有35条河流,总长53公里,划船可以游览五六个小时。当地提升改造的5条河道实现滨河绿化,成为生态河道,22条背街水巷绿化更新,江南水巷风情不断凸显。

  随着古城“微更新”推进,文创热也悄然展开。几个年轻创业者对记者表示,他们对古吴语非常感兴趣,正在开发一个古吴语的文化传播项目。不少古城建筑被辟为创业园区,许多青年创业者在这里交流碰撞,衍生出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咖啡馆、潮玩店、手工坊……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原住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认为,对古城进行以有机更新为内涵的“微更新”和以人为本的“活态保护”,印证着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面向未来,城市建设要统筹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有情怀风貌,也要有人间烟火,赋予古城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活力。

  姑苏古城的新变化是江苏古城保护工作的缩影。江苏持续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新增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共保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传承历史文脉、激扬创新活力、打造宜居环境,股股崭新的力量正在江南大地蓬勃生长。

 
山西黎城:“红”“绿”资源助力革命老区振兴
山西黎城:“红”“绿”资源助力革命老区振兴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太原9月12日电(记者柴海亮、李紫薇)居晋东南、太行山深处的黎城县,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黎城县聚焦产业转型,不断发展优化“红”“绿”产业,做强做大特色县域经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成色。

  用好“红”资源 描绘老区振兴新画卷


  作为太行山地区最早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光辉岁月给黎城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中国人民银行前身冀南银行旧址、上党战役指挥部旧址等。据统计,全县有红色遗迹521处,享有“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之称。

  黄崖洞,乃一天然石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抗战时期,八路军在这里创办了一个大型兵工基地。如今,这里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记者到达黄崖洞时,天空中下着小雨,云雾缥缈,刀劈斧砍般的太行峰壁时隐时现。

  当地居民李晓盼带着一些外地朋友来游玩,感觉很尽兴。她说,欣赏风景只是一方面,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更有意义。

  这几年,看到黄崖洞景区发展的良好势头,当地农民栗云岗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了农家乐。“旺季时一个月收入30多万元,现在我也成致富能人了。”栗云岗说。

  栗云岗只是众多依靠旅游产业致富的黎城农民的缩影。

  黎城县文旅局数据显示,近年来,黎城县发展全域旅游,共计储备文旅项目35个,总投资近百亿元。2022年1到6月份,黎城县接待游客25.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25.3万元,带动1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开拓“绿”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展现新图景


  入秋的太行山,绿色苍莽,峰岭奇峻。

  “我们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山西黎城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壶山旅游度假区工作人员杨进北说,现在,我就靠这个挣钱呢。

  10年来,49岁的杨进北实现铁矿工人到民宿管家的华丽转身,折射了黎城由“黑”转“绿”的产业之变。

  黎城县的发展曾一度依赖开发铁矿等资源。很多地方因长期加工铁矿石,建筑物表面蒙着一层厚厚的黑色粉末,与周边群峰叠翠的太行山格格不入。

  2012年起,原来的黄崖洞纯铁精矿有限公司被山西黎城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加快转型发展,在选矿车间100余亩的原址上,投资兴建了壶山旅游度假区。为做强“绿”产业,2019年7月,山西黎城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黎瑞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在县城北建设黎城蟒山农业生态园项目,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

  在壶山旅游度假区,黑乎乎的厂房被拆除,裸露的土地披上了绿装;生态餐厅、采摘园、民俗窑洞在绿林掩映中已经营了5年。暑期,游客需要提前两个星期预订,才能住上一晚。

  党的十八大以来,黎城县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县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51%减少到2021年的31.6%,第三产业比重由39.9%增加到59%。

  此外,黎城县还致力于营造百姓家门口的“绿色”。黎城县市容环卫服务中心数据显示,经过2年努力,如今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3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

  仲秋,夕照,白岩寺古刹脚下。元村、霞庄村和北社村的十几名村民在生态园侍弄完梨树,陆续下工回家。一位姓张的村民对记者说,现在他们不再需要外出打工,工资还一点不少。

  “今风古韵”总相宜 城乡更新为美好生活增色


  优质的“红”“绿”资源,吸引不少企业逐“色”而来。

  黎城县西井镇源泉村因村内的一眼泉水得名,更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晋冀豫边区青总第一届儿童会议旧址、八路军源泉化学厂旧址、源泉太行造币纸厂旧址等。

  长治市喜耕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源泉村投资建设太行丹泉田园小镇项目。项目规划总监孟德虎介绍说,2020年正式开工以来已完成投资1.4亿元。打造生态旅游项目时,将源泉村纳入整体规划,既突出“绿”色,也突出“红”色,既吟“今风”,也唱“古韵”,助推乡村振兴。

  记者在源泉村看到,整个村庄正在进行更新改造,房屋门面等工程已初具雏形,显现出精致的晋南古民居特色。

  黎城县委书记牛晨霞说,黎城县坚持“红色、绿色、特色”相结合,一二三产相融合,建设红绿辉映、宜游宜业的山水黎城。

  2021年,黎城县开始了城市更新行动,投资12.3亿元启动30个城市更新项目。市民李秀红介绍说,前几年,走在县城里,头顶是各种网线形成的“蜘蛛网”,路上是一个又一个的“补丁”。如今县城内城市道路宽畅,线路管网入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律师“001号”内地执业记
粤港澳大湾区律师“001号”内地执业记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身穿内地律师袍,佩戴律师徽章,作为诉讼代理人的何君尧近日在线出席一起香港居民涉内地物业的合同纠纷案庭审。这是他获准在内地执业后代理的首宗案件。

  “首次在内地法庭出庭应诉,这是很新鲜的体验。”何君尧说。

  今年7月,广东省司法厅为何君尧等四位港澳律师颁发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他们成为全国首批获准在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的港澳律师。

  在社交平台上,何君尧晒出了自己编号为“No.90000001”的执业证。他写道:“君尧非常荣幸及感恩。我会继续努力,为内地同胞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为大湾区的发展而尽力。”

  已有30多年律师从业经验的何君尧是香港有名的“大状”。他向新华社记者坦言,拿下内地执业证并不容易,得闯过笔试、培训、面试“三关”,历时近一年。

  此前,港澳律师想要获得内地执业资格,必须通过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相当于要从头自学内地法律知识。此次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面向港澳有五年以上执业经验的律师,考试内容也相应调整,可以说是“量身定做”。

  “这为港澳律师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何君尧说,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发展,这对跨境法律服务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港澳律师参与内地司法实践,与内地律师双向学习,“可以搭建起一座联系不同法律体系的‘看不见的桥梁’”。

  事实上,何君尧对内地经济和法律事务并不陌生。早在2004年,他所在的香港律师楼就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为客户提供涉外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获得执业证后,何君尧受聘成为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的“大湾区法律事务首席顾问”,并很快接手两宗内地法律案件,成为诉讼代理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士到大湾区投资、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何君尧说,“除了语言文化相通,港澳律师熟悉香港、澳门以及国际相关法律和规则,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在内地执业的优势。”

  尽管受疫情影响,何君尧未能到达在深圳的庭审现场,但内地高效的线上法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视频看得很清楚,书记员第一时间把庭审记录打出来供双方参考,审理过程很有人情味,又很高效。”

  因为看好大湾区律师未来的发展前景,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已陆续与获得大湾区律师执业证的五名港澳律师签约。

  广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传远告诉记者,粤港澳大湾区涉外法律事务日益增多,港澳律师“走进来”能够为内地带来更多的国际经验,提升大湾区法律服务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这些港澳律师也可以拓展内地律师事务所涉外服务的范围,如帮助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法律服务等,这种融合互动是双向的。”邓传远说。

  截至目前,广东省司法厅已向超过40名港澳律师发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此外,目前已有数百名港澳律师通过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将按规定陆续获得执业证书。 (记者车晓蕙、杨淑馨)新华社广州电

 
四川举行活动深切哀悼泸定地震遇难同胞 四川地震灾区转入恢复重建阶段
四川举行活动深切哀悼泸定地震遇难同胞
四川地震灾区转入恢复重建阶段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据新华社成都9月12日电9月12日,四川省在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雅安市石棉县同时举行哀悼活动,深切哀悼在四川泸定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组成员,有关部队负责同志,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当地参与抢险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代表、公安民警、消防和应急救援队伍、医护人员、志愿者代表,基层干部群众等参加哀悼活动。

  北京时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此次地震震级高、破坏性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哀悼活动现场,受访干部群众表示,从悲痛中重振,在灾难中崛起,是对逝去同胞最好的告慰。我们要用勤劳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新华社成都9月12日电记者12日从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获悉,从12日18时起,四川省终止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应急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及恢复重建阶段。

  截至11日17时,四川泸定地震已经造成93人遇难,其中甘孜州遇难55人,雅安市遇难38人。另有25人失联,其中泸定县9人,石棉县16人。救援人员将继续对重点地区加强排查,积极搜寻失联人员。

  据介绍,泸定地震灾区已开展多轮人员排查搜救,目前受灾群众基本得到妥善转移安置,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大部分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恢复,已开展地震次生灾害排查处置。

  四川各级各相关部门将持续做好后续工作。一是全力救治伤员,千方百计减少因伤致亡致残。同时,继续对重点地区加强排查,积极搜寻失联人员。二是妥善做好群众临时过渡安置,继续做好物资保供工作,提前谋划冬春救助保障。三是继续修复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震损基础设施。四是加强地震、气象、水文监测预警,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房屋设施安全鉴定,坚决避免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加快推进灾害损失综合评估,鼓励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科学规划灾后重建。

 
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再次实施
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再次实施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刘诗平)水利部12日8时再次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重点保障9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中稻、晚稻等秋粮作物灌溉关键期用水和城乡供水需求。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此次专项行动将精准调度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水库群和鄱阳湖水系水库群向下游补水。同时,抓住补水的有利时机,精准对接每一个灌区、每一个城乡供水取水口,多引、多调、多提,精打细算用好抗旱水源。

  水利部发布的旱情通报显示,当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9米至7.20米,江湖水位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据预测,9月中下旬长江流域降雨仍然偏少,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来水偏少,水位将持续下降,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旱情形势,水利部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省水利厅,研究制定抗旱联合调度方案,再次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

  此前,水利部曾自8月16日12时起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上中游水库群,加大出库流量为下游补水。

 
葡萄串“串”起富民产业链 1.3亿瓶葡萄酒背后的农民增收账
葡萄串“串”起富民产业链
1.3亿瓶葡萄酒背后的农民增收账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这是贺兰山葡萄酒展销会现场展示的宁夏葡萄酒(9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本报记者王永前、何晨阳、靳赫
 

 
  九月的秋风从贺兰山深处吹来,舞动着藤蔓上成片的叶幕。叶片下,一串串紫色、白色的酿酒葡萄已接近成熟。
 
  葡萄园里,忙着田间管护的农民张生杰根本想不到,自己8年前的一个决定,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他的这个决定,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有关。
 
  张生杰一家原本住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关村,收入主要指望家里的20多亩耕地,然而当地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刨去各种开销,一年忙到头兜里也剩不下几个钱,只能混个温饱。”张生杰说。
 
  “靠天吃饭”的日子过久了,张生杰对生活的热情逐渐被消磨,眼看已年近五旬,他也不想再“折腾”了。然而就在2014年,转机突然来临。
 
  张生杰去宁夏打拼的儿子带回一个消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很快,有大量工作机会,年轻的和年老的都能干。闷在家里苦思几个晚上,张生杰卖掉了家里唯一一头用来耕地的老黄牛,举家来到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定居。
 
  搬来没多久,张生杰就在附近的酒庄找到一份给葡萄园、绿化带浇水的工作,老伴则在葡萄园里做些剪枝、抹芽的农活,而张生杰的儿子由于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很快成了酒庄的片区管理负责人,儿媳妇也在酒庄找到了一份看大门的工作。同一座酒庄解决了一家4口的就业。
 
  每年9月,是张生杰期待的月份,此时,宁夏贺兰山东麓陆续迎来美丽的葡萄收获季。
 
  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和酿造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酿酒葡萄产区。2021年,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2.5万亩,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年产葡萄酒约1.3亿瓶。
 
  “酒庄的活很多,通常能从2月忙到年底,我们的收入也很稳定。”张生杰算了一笔账:他和老伴每人每月能挣3000元,儿子月薪5000元,儿媳妇一个月则能挣2000元,一家人加起来每月总收入达到13000元。如今,他们一家已在西夏区买了两套房,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受益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远不止张生杰一家。据统计,目前宁夏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农户提供季节性用工岗位及固定用工岗位近13万个,每个固定工年收入一般为2万元至3万元,季节性用工每个劳动力收入为6000元至1万元。
 
  2021年,中国首个特色产业综合试验区——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宁夏以来,当地加快构建更加完备的葡萄酒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拓展“葡萄酒+”新业态新模式,将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为多业态融合、高综合产值的复合产业。
 
  宁夏正借力“葡萄串”改变更多“张生杰们”的命运。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葡萄酒庄集群和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宁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了葡萄酒观光体验工厂、葡萄酒庄精品民宿酒店等产品,并推出1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加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每年吸引120多万游客前来旅游研学。
 
  天地间、藤蔓上不大的葡萄串“串”起的增收富民产业链,带动不少村庄步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昊苑村中就坐落着19座酒庄,有近1.8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近年来,昊苑村以葡萄酒元素为基础,整合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将“葡萄酒+民宿”打造成为村级特色产业,形成集葡萄酒品鉴、民俗文化、农事体验、特色民宿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新业态,每年旅游收入超500万元,成为发展迅速的“明星村”。
 
  “2021年底,我们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万元,其中约60%来源于葡萄‘串’起的这条产业链。”昊苑村党支部副书记艾晓保说。
 
  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当地农民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葡萄串“串”起的增收富民产业链日益坚实。在已有产业产能、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的基础上,着眼未来,宁夏正举全区之力为葡萄酒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助力这一富民产业与全域旅游、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在9月7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这样说,近年来,宁夏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踏上了追寻“紫色梦想”的快车道,跑出了扮靓“紫色名片”的加速度,架起了宁夏与世界互动交流的新桥梁,“小葡萄”成了前景无限的大产业。
 
 
“90后”新农人:感受生命和土地的连接
“90后”新农人:感受生命和土地的连接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刘金海、方欣、牟宇
 

 
  整理好脚上的雨靴,戴上俏皮的黄色遮阳帽,宫希希一脚踩进水田,弯下腰,使尽全身力气,拔出一把稗子。
 
  “这个季节的杂草长得都比较壮,拔起来不容易。”她边拔边说,“但是除草又非常必要,否则它就会跟稻子争夺养分,影响(水稻)生长。”
 
  这是一个多月前的一个上午,骄阳当空,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宫希希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水田中前行,汗水很快浸湿了全身,黝黑肤色难掩脸上的稚嫩。
 
  很难想象,这位28岁的安徽姑娘是一家生态农场的副场长,最多时管理着174亩生态水稻田和百余名工人。
 
生活的底色


 
  土地,在宫希希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她生活的底色。
 
  4岁前,宫希希在乡下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童年的记忆构成了她对世界最初的印象:清澈的河水里,小鱼小虾畅快游着;田埂上的野花间,蜜蜂和蝴蝶飞舞;孩童们自由自在的喧闹活跃着整个村庄……
 
  即使后来随父母去县城生活,宫希希也经常来往于城乡之间,她发现自己“更喜欢乡村,喜欢土地,也喜欢亲切的村民”。
 
  宫希希心里“好像有了一个乡土中国梦”。随着年岁渐长,梦想的根扎得越来越牢。在填报高考志愿和选择工作这两项重要决定上,她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业。
 
  2012年,宫希希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植物保护专业。四年的大学生涯很快过去,宫希希至今仍坚守在农业种植一线。
 
  一开始,父母并不理解宫希希的选择,认为她太理想化了,况且女孩子做农业“太辛苦”“容易晒黑”“也不好找对象”。
 
  可是,宫希希却有自己的坚持。
 
  “在自然环境下工作,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能感受到生命和土地的连接。”在宫希希眼里,这比所谓的物质和体面更为重要。
 
与“自然农耕”亲密接触


 
  不顾父母和亲友的劝阻,宫希希选择了农业作为事业,兜兜转转进入“自然农耕”这一领域。
 
  所谓自然农耕,就是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依靠自然生态制衡病虫害,使用可自留种的种子,回归传统农耕的农业生产方式。
 
  “比起身体上的苦和累,我收获的更多。”宫希希一头扎进了湖北黄梅的大山深处,一待就是3年。
 
  “接触农业越久,才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在黄梅基地的3年,宫希希逐渐打开新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新鲜。
 
  远离城市的喧嚣,宫希希在大山之中劳作流汗。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水稻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认识不同的昆虫,看花开花落,望云去雨来。
 
  她还掌握了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和大型旋耕机的驾驶技能,成为村里闻名的“全能女车手”。
 
  宫希希在视频网站上开设了账号,利用自己所学向年轻人科普农业知识。在镜头前,她双手各拿着稻子和稗子,讲述稗子“狡猾”的生存策略,“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来到黄梅的第一年,突然出现的野猪,让育秧计划大乱。宫希希和同事轮流守夜,要防野猪,还要防蛇虫。25岁的夏天,便在一夜夜的紧张守候中度过。
 
  2020年,黄梅基地遭遇山洪。洪水冲下来把农田淹没,靠近河边的部分农田被沙子覆盖,有的整个田块都被冲走。洪水过后,宫希希和同事们重新垒起被冲垮的田埂,清理积沙严重的水渠。这次洪水,让宫希希真正明白,农业靠天吃饭,人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在宫希希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土地呼吸得愈加顺畅,万物在其间自然生长。
 
  春天,旋耕机在田中忙碌,后面跟着一群白鹭,它们巴望着松软的土地,等着刚被翻出来的蚯蚓、黄鳝、泥鳅,以便大快朵颐。夏天,蚜虫在田埂上,旁边就是天敌瓢虫和草蛉的卵,这是农田里常见的小型生态链。秋天,稻穗换了金黄色的衣装,其中的一部分会成为自留种,保存着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基因,在仓库里捱过寒冬,等待来年再进入这片土地。
 
  “生态农业是在保留一个火种。”宫希希说,“保留干净的土地,干净的粮食,干净的种子。”
 
新农人“新”在哪


 
  如今,宫希希带着她的火种,来到了河北承德。
 
  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清晨五点四十分,宫希希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稻田间。一路上,稻苗正铆足劲儿生长,蜻蜓稳稳地旋在上头,野鸭突然扑腾着翅膀从田里飞起。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到远处休憩觅食的黑鹳和苍鹭……
 
  田间偶尔出现的黑鹳,总能让话不多的宫希希兴奋起来:“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经常停留在我们的田里。”
 
  宫希希居住的东风村,位于隆化县龙头山与磨盘山之间,伊逊河穿村而过,南北狭长十余里。此间十里遍闻稻花香,水稻种植面积达上千亩,宫希希所管理的生态水稻田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月至七月是北方水稻的除草季。过了插秧的农忙时节,宫希希每天的日程变得十分固定:督导雇工拔草、巡田、记录田间生态。不论晴雨,她总是在田里晃悠,一条田埂一上午就要走上十几遍。
 
  或许,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宫希希的生活单调得有些无聊。可她却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因为“这里的天空很蓝,云朵很轻,晚霞很美,星星数不清。最重要的,还有干净的土地”。
 
  据谦益农业发布的数据,采用自然农耕方式种植的水稻亩产约五六百斤稻谷,为采用农药化肥种植方法的一半。但宫希希坚信,保护自然的方向没错。
 
  在宫希希看来,新农人之所以“新”,是因为胸怀新的农业理念。一方面,他们追求生态环保,期望万物和谐共生,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来谋求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尊重农民,把“种地”看成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生态农业理念能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到生态农业当中。”谈及未来,宫希希眼睛里闪着光亮,“希望有一天,我能在生态农业领域打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本期主持:黄臻)
 
 
陕西麟游:山区搬迁群众过上安居乐业新生活
陕西麟游:山区搬迁群众过上安居乐业新生活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张思洁、张博文、赵英博)迎着朝阳,39岁的张丽萍骑着电动车,不到3分钟就从家来到社区里的汽车坐垫编织工厂。10年间,这位曾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穷山民”已变身为“新居民”,过上了“楼上生活,楼下工作”的新生活。

  张丽萍所在的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位于黄土高原西部,是一座总人口只有7.1万的山区小县。沟壑纵横,交通受阻,当地群众一度面临安居难、出行难、就业难的发展困境。

  针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难题,“十三五”期间,麟游县建成13个安置社区和42处集中移民搬迁点,近1.4万名群众告别在山区分散居住的苦日子。

  2019年夏天,张丽萍一家三口搬进了南坊新城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花了7500元,我们就住进60多平方米的宽敞新房。”言语间,张丽萍麻利地编着麻绳,脸上难掩幸福神情,“我一直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时行动不便。如今,自己在家门口就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孩子在隔壁的小学念书,丈夫也能安心在外务工,眼看着奔头越来越足。”

  “既是同事,也是邻居。”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像张丽萍一样融入了安置社区的全新生活。目前,麟游县共引进8家社区工厂,吸纳500余人就业,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移民搬迁户和脱贫劳动力。

  “每家社区工厂的定位不同,比如汽车坐垫编织车间面向年龄偏大或患有残疾的弱劳动力,可以把原材料带回家中编织,按件计费;轻纺加工车间则主要吸引年轻女工,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吸纳无业可就的人。”麟游县人社局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郭乃豪说。

  搅动乡村振兴“一池活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过去,受制于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地农民只能靠天吃饭、靠地打粮,产业发展停滞不前。近年来,麟游县用高山冷凉蔬菜、光伏农业等一个个亮眼的“产业名片”交出了答卷。

  沿着蜿蜒山路,走进位于九成宫镇丰塬村占地1210亩的光伏农业示范园区,一排排大棚在山野间整齐排列。棚内,辣椒、葡萄等作物长势喜人,村民忙着锄草、采摘,棚顶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格外引人瞩目。

  “坡地多、雨水少、紫外线强、平均海拔1250米,这些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恰恰成为发展光伏的区位优势。”负责园区运营的华盛绿能(麟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西定表示,“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项目有效解决了山区土地利用率低、农业创收难的难题。目前,园区年均上网发电量超过2400万度,为当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收入”。

  昔日偏远闭塞的麟游县,2020年底结束不通高速的历史,如今已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记者来到位于西坊村的欣桥利丰现代农业示范园时,已近黄昏。“过去到西安要将近4小时,货车一天只能跑一趟。现在时间缩短近一半,一天能运两趟蔬菜,根本不愁卖。”西坊村第一书记赵春锋说,园区流转的3000亩土地用于种植高山冷凉蔬菜,到了7至8月的采摘季,每天最多有超过400人在园区务工。

  装好最后一箱西葫芦,年过五旬的张小芹轻轻拍打手上的泥土。不远处,一辆通勤专线班车正在驶向园区。“住进楼房,坐公交上下班,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新鲜。”她说。

 
湖南桃江: 快递搭公交下乡农货低运费出村
湖南桃江:
快递搭公交下乡农货低运费出村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据新华社长沙9月12日电(记者周勉)人工扫描、智能分拣、装箱上公交车……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客货邮服务中心是客运站,也是县农村快递分拨配送中心。这里每天都有几百个快递件搭乘公交车,抵达全县215个行政村。

  桃江县通过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在完善农村公交网络基础上,推动“客货邮”融合发展,今年以来,进村快递量已达80余万件,出村快递量达1.5万余件。

  桃江县是山丘地区,有的行政村地处偏远,交通不发达,农村快递物流体系不够健全,存在末端服务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为打破这一瓶颈,桃江县实施“客货邮”融合发展,统筹解决农民群众出行、物流配送、邮件寄递等问题。

  桃江县于去年底成立客货邮服务中心,结合城乡公交客运线路沿线的乡村小商超、村邮站、村委会等场所,布设230个村级服务站,利用公交班线将需进村的快件捎带到村级服务点,降低成本,解决乡村快递二次收费等问题,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畅通农村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

  “现在收发快递比以前方便多了。”桃江县三堂街镇王母村村民高元娥说,服务站成了村民最爱拉家常的地方。

  “‘客货邮’融合发展畅通了农村物流循环,村民们的竹笋、剁椒等农货进城的运费也大大降低了。”桃江县客货邮服务中心负责人伍晓群介绍,寄快递由原来的每件0.75元至4元不等,统一降低至每件0.45元,配送时间由原来的两天半缩短到1天。据统计,桃江县下乡快递量由今年1月的11.098万件提升到7月的14.9589万件,出村快递量也从1月的1290件提升到7月的1723件。

 
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卫生健康国际交流合作
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卫生健康国际交流合作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顾天成、董瑞丰)在30多个国家实施白内障复明和心脏病手术义诊,累计诊治患者2200万人次,5支国际应急医疗队获世卫组织认证,2000余人次援外医疗队员荣获中外国家级荣誉……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卫生健康国际交流,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与世卫组织开展良好务实合作


  世界卫生组织在协调全球卫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司副司长何炤华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全球卫生合作,我国长期以来和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和务实的合作关系。十年来,我国积极与世卫组织开展医改、疾病防控等领域合作。

  何炤华介绍,2016年,我国与世卫组织共同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通过《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在健康促进领域留下了中国印记;中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消除疟疾认证,中国疟疾防控经验被纳入世卫组织技术指南,这些举措都为促进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与世卫组织及有关国家和地区保持密切沟通,第一时间共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并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我国是最早提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国家,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世卫组织提出的“全球疫苗接种战略”。

积极开展医疗援外工作


  2023年,我国将迎来中国医疗队派遣60周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显示,近60年来,我国向遍布全球的7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约2.8万人次医疗队员,诊治患者达2.9亿人次,在世界范围内挽救了大量生命。从2014年到2015年,我国先后派出临床和公共卫生专家1200多人次,全力援助西非疫区国家,控制了埃博拉疫情。

  “为落实中非健康卫生行动,我们当时在几内亚实施中非友好医院试点建设项目。”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第27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赵兴山说,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中几友好医院运行十年,初步形成几内亚乃至西非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医学中心,有时候还能吸引周边国家的人过来做手术。

加强卫生健康民间国际交流合作


  十年来,我国卫生健康民间对外交流合作形成主体多元、伙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渠道多样的格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甘戈说,从西非埃博拉疫情到全球新冠疫情,我国医学专家、公共卫生专家,也包括像中国红十字会这样民间组织的志愿者们,多次逆行、深入一线,彰显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强大感召力和价值引领,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通过这些民间交流合作,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专业能力过硬、综合能力强的民间机构、专家、志愿者队伍。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疫情之下全球“AI制药”实现加速跑
疫情之下全球“AI制药”实现加速跑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彭茜、林苗苗、黄筱)近年来,人工智能(AI)加速助力新药研发,几乎参与了从药物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全流程。在新冠疫情期间,多款药物问世背后也都有AI“身影”,全球“AI制药”实现加速跑。

  疫情成“AI制药”试验场


  新冠疫情为“AI制药”提供更多试验机会。疫情期间,AI技术被用于加速新冠小分子药物、抗体药和疫苗的研发进程,满足了大流行对药物的急迫需要。

  今年5月,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AI创新药研发公司英矽智能利用其AI药物研发平台发现了靶向新冠病毒主蛋白酶(3CL)的口服抑制剂。此外,首个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新冠口服药——辉瑞公司的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合,也是在“MareNostrum 4”超级计算机的AI算法帮助下发现的。

  除发现新药,AI也加速了“老药新用”。2020年英国善心人工智能公司就宣布通过其AI平台,发现美国一款风湿药巴瑞替尼可用于治疗新冠。

  “在疫情初期无药可医的困境下,AI对现有药物的再利用缓解了危机,也为新冠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起到了缓冲。”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对记者说。

  AI还有助优化疫苗研发。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正与AI初创公司InstaDeep合作,预测下一个新冠病毒高风险变异株,以使其mRNA疫苗平台能进行预判。有关算法已提前识别出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多种受关注变异株。

助力突破“反摩尔定律”


  目前,AI可谓掌握“十八般武艺”,已可赋能药物研发不同阶段,涵盖靶点发现、老药新用、化合物筛选、分子设计及优化、临床前实验结果预测、患者招募分组等。

  近年来,由于药物获批上市难度越来越大、制药成本高涨、同质化竞争等因素影响,传统制药方式深陷“反摩尔定律”,即尽管制药公司几十年来不断增加投资,但投资10亿美元得到的上市新药数目每9年就减少一半。任峰说,AI可帮助突破“反摩尔定律”,加速药物研发的关键步骤,如靶点发现、化合物设计与生成、临床试验设计与结果预测等,从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成功率。

  药物研发通常周期长(需10年到15年)、投入高(大于10亿到20亿美元)、成功率低(小于10%),需要先对数万个小分子进行测试筛选,最后只有少数几个能推进到临床研究,AI则可大大加快这一进程。据英国AI制药公司埃克赛恩希亚公司的数据,AI将项目立项推进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时间,从平均4年半缩短至约13.7个月。

  主攻智能药物设计平台的公司圆壹智慧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潘麓蓉认为,AI通过对分子、细胞、器官、动物、临床等不同层面数据的整合、分析,不仅可提升研发流程效率,更可促进整体行业认知水平和方法论的提升。

“新旧融合”的挑战与风险


  当下,传统跨国药企、大型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均加速布局“AI制药”,多个由AI发现和设计的药物分子已进入临床试验。但一些传统药企对拥抱数字化有抵触,而AI领域却强调“开放”,二者结合仍需长期磨合。

  西湖欧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天南说,制药是保守领域,目前巨头制药公司改变框架较难,传统药企做创新成本很高,反而新创建的公司会崭露头角,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据“AI制药”智库“智药局”统计,截至6月20日,全球共有26家企业的约51个由AI辅助进入临床Ⅰ期的药物管线。其中,美国企业占多数,有英矽智能、未知君、冰洲石生物3家中国企业上榜。

  日本制药企业武田亚太研发中心负责人王璘对记者说,中国发展“AI制药”有得天独厚优势。一方面,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医院规模可观,更利于搜集用于训练AI的大数据。其次,中国大量的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便于药企平行开展多项试验,方便AI学习比对不同结果。

  王璘说,部分中国企业发展出自有专利的开发平台,甚至开始探索在全球尚未有企业涉足的前沿领域,如小分子晶体结构预测、原发药物设计等。

 
气象组织:“气候惩罚”会使空气质量恶化 热浪也会危害人类健康
气象组织:“气候惩罚”会使空气质量恶化
热浪也会危害人类健康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新华社日内瓦电(记者刘曲)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报告称,预计本世纪热浪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将增加,进而导致野火增多,可能会使空气质量恶化,危害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

  气象组织当天发布的《2022年空气质量与气候公报》揭示了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随着全球变暖,即使在低排放情况下,预计野火及相关空气污染也会增加。空气污染物从大气沉降到地表,不但会影响人类健康,还会影响生态系统。”

  塔拉斯说,在今年肆虐欧洲等地的热浪中可以看到,稳定的高压大气条件、阳光和低风速都导致了高水平污染。“这是对未来的预演,因为我们预计热浪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会进一步增加,会导致空气质量更差,这种现象被称作‘气候惩罚’。”

  “气候惩罚”指气候变化对地面臭氧生成产生的放大效应,这会对人们呼吸的空气产生不利影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此前有评估报告称,在温室气体高排放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灾难性野火事件的概率可能增加40%至60%;即使在低排放情况下也可能增加30%至50%。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居高不下,全球温度到本世纪下半叶会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3摄氏度。届时,一些重度污染地区地表臭氧水平会上升。

 
新型机器人能防止老年人跌倒
新型机器人能防止老年人跌倒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参考消息》12日登载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这个机器人可在老奶奶跌倒之前“扶住”她》。报道摘要如下:

  研究人员近日发布一种新机器人,它可以对老年人跌倒作出预判,并在老年人倒地之前“扶住”他们。

  这种新装置看上去像是电动椅,它的防护带被套在使用者的臀部周围。防护带配备传感器,可以在使用者开始失去平衡时作出判断,机器人就会用防护带阻止使用者跌倒。

  到目前为止,这种机器人只在29名志愿者身上进行了测试。他们是中风、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患者。研究人员对每位志愿者进行为期3天的使用机器人测试。在测试中,机器人帮助老年人坐下、站立和行走。研究人员说,测试没有发生老年人跌倒的记录。

  机器人项目首席研究员、新加坡康复研究院院长洪维德说:“(跌倒)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大问题。该项目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在家里四处走动,而不用担心跌倒。”

  研究人员说,新型机器人一旦投放市场,可能产生巨大影响。这将是机器人赋予老年人独立的感觉、从而改善老年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说,在全球范围,跌倒是造成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与受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跌倒。

 
过敏性鼻炎为何频频来袭?
过敏性鼻炎为何频频来袭?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健康
 
  新华社沈阳电(记者王炳坤、张逸飞、武江民)此起彼伏的喷嚏、彻夜难眠的鼻塞、怎么都不够用的抽纸……又逢9月,对许多人来说,和秋天一起到来的不只是降温,还有恼人的鼻炎。

  互联网买药平台数据显示,立秋以来在线购买过敏性鼻炎相关药品的顾客大幅增加。为何每年入秋鼻炎患者都显著增多?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每逢秋高“气”不爽


  生活在辽宁大连的王子晨,今年早早地就“嗅”到了秋天的气息,白天是打不完的喷嚏,晚上是擤不尽的鼻涕,最难受时,喉咙、眼睛跟着一起痒。经医生诊断,他才知道自己患的是过敏性鼻炎。

  秋天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沈阳市民李女士有10余年的鼻炎病史。每年一过立秋,她就感觉身边“病友”多了起来,地铁里的喷嚏声不绝于耳,办公室里一聊起鼻炎,大家就似乎找到了共同话题,医院看病时专家号也常常一号难求。

  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秋季过敏性鼻炎患者占耳鼻喉科总患者数近30%。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患者数量从8月初起就开始逐渐增多,一般到10月中下旬开始减少,11月基本就很少了。

  在“我们都是过敏性鼻炎”豆瓣小组中,近期发帖量和关注量逐步增加,目前已有1.6万余位病友分享病情和防护方法。常有人在深夜或凌晨发帖:“又被憋醒了”。在美团买药平台上,8月以来,鼻炎线上问诊量月环比增长31%,每天有超过5万人购买过敏性鼻炎药品。

  儿童成为秋季鼻炎的“重灾群体”。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柴若楠介绍,今年立秋以来,过敏性鼻炎问诊患者中每天有20名左右是儿童患者,已成为秋季过敏性鼻炎的主要问诊人群之一。

  柴若楠说,相较于成人,儿童过敏性鼻炎更容易伴发鼻窦炎、中耳炎、咳嗽甚至哮喘。“鼻炎之害,不容小觑。”

隐形过敏原给呼吸带来困扰


  为何一“嚏”知秋频频影响人们的生活?专家介绍,秋后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本身就容易诱发鼻炎,加上人们身边的过敏原不断增多,给呼吸带来隐形困扰。

  花粉是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花粉季节在延长,花粉产量也在增加。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介绍,有研究发现,一株豚草每年可以产生数以亿计的花粉颗粒,会向一些地方大量入侵和扩散。

  耳鼻喉专家表示,8月到10月是北方地区的秋季花粉期,过敏体质人群吸入花粉后,常伴有嗅觉丧失、眼痒、流泪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引发鼻窦炎、中耳炎等疾病。

  但即便躲进高楼大厦,人们也难逃过敏原的“追击”。相关研究显示,室内空气中可测得的有害物质并不在少数,如涂料、油漆、墙布等会散发出酚、甲醛、石棉粉尘等,厨房产生的烟气和炒菜油烟中也含有一些污染物。

  “在东北,尘螨是诱发儿童变应性鼻炎最主要的过敏原。”柴若楠说。

  近几年来,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富公弼明显感觉,在医院接待的病人中,由宠物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比例也在增加。“城市中饲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猫、狗的毛发、身上带的尘螨都是过敏性鼻炎的潜在致病因素。”

  相比季节性变化、过敏原增多,人们的免疫力却在下降。锦州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孙建华说,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逐步发育并受到训练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发展中,人们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也减少了与潜在过敏原接触的机会。

  “在身体发育过程中免疫系统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患过敏性鼻炎的概率自然也随之增高。”孙建华说。

治疗还需对症下药


  过敏性鼻炎反反复复,很难根治。医生提醒,如果有相关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确认病症后,再对症下药。

  柴若楠说,如果能确认自己的过敏原,应尽量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例如,有花粉过敏史的人群,外出时应佩戴好口罩和防护眼镜,防止花粉进入眼睛及鼻腔。外出回家后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清洁手部和脸部,并更换沾染花粉的衣物,去除身上可能携带的花粉及其他过敏物质。

  药物依然是抑制鼻炎的主要手段。孙建华说,确诊过敏性鼻炎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不可以擅自盲目用药。目前的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

  富公弼建议,如果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最好记住自己发病的日期,在医生指导下提前两周预防性地吃抗组胺药物,这样会缓解发病周期的症状,症状重、持续久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除了药物干预,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也很重要。环保专家提醒,应该多使用负离子发生器净化空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流动;此外有相关过敏原的患者,应避免接触毛皮、地毯、羽绒制品,尽量用吸尘器清洁环境。

  做好科学绿化,对鼻炎预防也不可或缺。辽宁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付保荣说,城市绿化既要考虑生态效应,也要考虑尽量避免引进不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或可能增加环境中过敏原的树种,“在城市绿化管理中,也应该合理配置,减少致敏树种的比例。”

 
跨过山和大海,走近诗和远方 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走笔
跨过山和大海,走近诗和远方
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走笔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旅
 
 
  鸟瞰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
 
 
威海荣成市海驴岛环岛游途中鸥鹭成群。 (李信君摄)
 
 
 
游客在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海上平台游玩。(李信君摄)
 
 
 
 
 
  本报记者王念、王阳、高天
 

 
  今年旅游旺季,山东威海一条串起湖光山色、星辰大海和众多历史文化遗存的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成为海内外自驾游客的争相打卡之地。
 
  一踏上这条公路,就会有呼吸畅快、自在悠游的清新感。目之所及,一边是林木苍苍的里口山、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昆嵛山、怪石嶙峋的岠嵎山,另一边是黄海之滨烟波浩渺的威海湾、荣成湾、石岛湾、桑沟湾,以及数不清的美丽海滩;沿线还有姜南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北洋水师在此覆没而警醒中华民族的刘公岛、传承胶东革命文化的天福山、马石山突围战故地等著名历史遗迹。欣赏无限风光、追寻历史回声的同时,游客还能享受耕海牧渔的渔家之乐,当地人热情好客,奋力振兴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这条蜿蜒于青山与大海之间的自驾公路,长达1001公里,沿线布局了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49家A级旅游景区、66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8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22处文化主题驿站,将威海90%以上的核心文旅资源连成一线。
 
  一条公路,给游客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对当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记者收拾行囊一探究竟。
 
美景尽收,这是一条观光之路


 
  “20多年了,我们终于等到了!”在“孙家疃·哈雷驿站”,水手哈雷重机俱乐部负责人贾春林禁不住感叹。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设想过,自然资源禀赋独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威海,能否有一条公路将自然和人文景观串联起来?
 
  如今,他经营的这家驿站就位于千里山海路最北端,背靠1.5万平方米的葡萄滩浴场,毗邻中心渔港和海鲜码头。从驿站放眼望去,几十辆酷炫的摩托车一字排开。记者到这里时,虽然细雨如织,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我们接待过全国各地的车友,现在有不少国外车友也申请、预约,准备到这条路上骑行。”贾春林说,“我们现在旺季基本没有空房,吃饭也是一座难求。”
 
  碧海蓝天、阳光沙滩,自“孙家疃·哈雷驿站”沿路向南,山海之旅飒然启程。沿海行驶5.4公里后,记者路遇成群游客拍照打卡,海中猫头山,状如小猫蹲坐,两座小峰恰似猫耳;48公里后的那香海景区游客更多,眼前的大海、沙滩、温泉、海岛、森林、天鹅湖等融于一处,自然天成。
 
  从那香海一路向东,自驾约四五十分钟,记者抵达了山东半岛伸向大海的最东端——成山头。当地人介绍,这是我国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春秋时称“朝舞”,意为景色万千,连朝日也为之起舞。这里群峰苍翠边绵,大海浩潮碧蓝。站在观海长廊上望去,礁石林立,峭壁巍然,巨浪飞雪,气势恢宏万千。
 
  今年旺季,好运角滨海游、海岛游成为热点,鸡鸣岛、海驴岛受到游客追捧。因为游客太多,为登上环岛游艇,记者足足排队3个小时。出海后,海鸥一路追随游船低飞抢食,甲板上观鸥者摩肩擦踵。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工作人员林巍强介绍:今年暑假,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同比增长两成以上。
 
  不远处的“小五队·抱海驿站”,一排崭新的房车停在海岸边。房车内两室一厅,透过落地窗,金色海滩尽收眼底。康派斯房车租赁业务部运营总监都黎说,“自今年7月开营后,这里一直处于满房状态。”
 
  威海一面接陆,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大小海岛有185个。沿千里山海路前行,人们可以到威海湾、半月湾、九龙湾欣赏蜿蜒海岸,也可以去文登金海滩、乳山银滩等地亲水漫步,还可以登船破浪、挥杆垂钓。海滨沙细水清,美不胜收。
 
  自驾公路延伸而至的地方,黄海碧波荡漾,危峰兀立、林海无边的山色也自有其独特风韵。离开海岸线后转而行进山路,记者来到乳山市的下石硼村,沿山路徒步,眼前群山叠嶂,小溪清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登上山顶向下俯视,此前久闻的“网红”峡谷映入眼帘,山川犬牙交错,形成秀美的W形曲线,由于形似三峡,网民称之为“小三峡”。
 
  “以前这里没有像样的路,汽车开不进来。直到自驾路修通,与世隔绝的风光才为人所知。”乳山市诸往镇党委书记姜丰波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威海的山,峻幽、奇险、秀美,别具文化韵味。文登区的天福山,群山拱卫,林木茂盛,山泉甘洌,环境幽雅,因古称“天赐福地”得名;荣成市的九顶铁槎山,九项连绵,众峰宛如雾海扁舟,《封神演义》《西游记》《杨家将》对这座名山均有描述,自古有“大东胜境”的美誉;还有因石赤山红而成其名的赤山,佛、道、儒文化在此共生共存。
 
  有了这条公路,游客的足迹可以遍布威海各地,从而拉长了游览时间。以往,来威海的游客以“一日游”和“过路游”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深度游”。威海荣成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洪臣介绍,过去60%以上是省内游客,50%以上为团队游,今年发生了明显改变,暑期游客画像表明,53%的游客为外省游客,73%的游客为自驾游、高铁游,团队游仅占比不足20%。
 
  “今年8月,威海市每日平均持证住宿人数为3.28万人,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5%。星级饭店8月以来日平均营业收入240万元,环比增长20.1%。”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场推广科科长于英娜说。
 
纵览古今,这是一条文化之路


 
  旭日东升,晨光照在威海湾内的刘公岛上,自驾路通向海边,与这个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岛隔海相望。这里曾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的驻泊基地。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终结于刘公岛海域,千余名民族忠魂葬身滚滚波涛,小小的海岛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国运兴衰和沧桑巨变。
 
  彼时甲午海战,烽火连天;而今国泰民安,海不扬波。沐着徐徐的海风,记者乘船登岛,多路观光车载着游客探访历史遗迹,并在博物馆、纪念馆和陈列馆中感受百年一瞬。
 
  精忠报国酬壮志,留取雄风育后人。“刘公岛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游客人次常年超过150万,是人们来威海旅游的必到之地。”刘公岛管委会党委书记,威海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震说:“我们认为,不能‘捧着历史文化的金饭碗,挣几个观光旅游的碎银子’,因此把教育功能放在刘公岛的发展首位,锚定‘中华民族警醒之岛’的发展定位,先后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基地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努力让历史题材走出现代价值,为当代发展赋予历史深度,成为这条自驾公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威海因海得名,因海而兴。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依海而居,开启早期文明,这里成为东夷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春秋时期,威海为莱子国地、齐国东莱地,秦代隶属齐都,后隶属胶东郡。相传,秦皇汉武曾经东巡“天尽头”。隋唐起,威海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繁盛,金元时全真教发起兴祥于此;明清为稳固海防设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由此得名。
 
  一条公路看古今。古迹名胜备受瞩目,红色遗迹亦人气高涨,为家庭游、团队研学所欢迎。
 
  在文登区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学生等团队成为这里的常客,追寻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光辉;在乳山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八路军战士放弃突围机会、四进三出包围圈救出千余名乡亲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
 
  同样在马石山下,同样在抗战年代,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抚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走过70余载历史烟尘,“胶东乳娘”深藏功名。而今,千里山海路的“田家·胶东乳娘驿站”隐匿浅山,静待人们在炊烟古树、青砖黑瓦间追忆过往、缅怀历史。
 
  千里山海路不仅传承了红色胶东血脉,也连接着淳朴的胶东渔家文化元素。
 
  “观天鹅,泡温泉,吃海鲜,住渔家。”这是山东不负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胜眼中的渔家生活。孙胜的团队在荣成市东楮岛村打造了两处乡村民宿,房屋保留了传统海草屋顶和老石墙,打通封闭院落,形成曲折游回的聚落。
 
  孙胜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威海在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方言土语等诸多方面,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海味。游客在这里短暂停留,既可以在海洋牧场采摘扇贝、牡蛎,抓河豚,钓螃蟹,也可以在渔村民宿放松身心,感受地道的胶东文化。”
 
融合乡土,这是一条振兴之路


 
  石墙灰瓦,黄漆木门,翠竹掩映,温泉如玉。在文登区高村镇慈口观村,民宿小院错落有致地散布于鸺鹠山脚下。来自济南的游客孟洪涛一家刚刚办理完入住手续,已是第二次来此小住的他颇有心得:“半个月前就要网约,不然根本订不到。泡温泉、听蝉鸣、数星星,如此诗意的生活,客房不抢手才怪。”
 
  民宿与驿站作为千里山海自驾路上的亮点,也发挥着带动群众致富之效。郁竹苑田园综合体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就在这几年,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一方面,让村民的闲置房流转出来,村民享受租金、分红;另一方面,我们雇用村民农闲时为民宿做清洁。企业、村集体、农户实现‘三赢’。”
 
  对于慈口观村村民张桂珍来说,收拾一个小院能挣60元,每天拿出中午的时间收拾4个小院就能挣240元,不耽误地里的农活。她还把在城里务工的儿子叫了回来,从事生态农业土建工程,每月工资7000多元。
 
  目前,慈口观村已流转房屋90余栋,温泉民宿试运营两年多,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入住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村集体的收入由之前的2000多元增长至89万元。
 
  在威海乳山市南黄镇,镇党委书记是一位性格泼辣奔放的女子,名字也容易让人记住,姓冯,名玫瑰。
 
  “快过来尝尝我们这里的‘齐鲁红’,这可是我们这的名茶!”冯玫瑰一边介绍,一边把茶杯推给记者。“齐鲁红”是南黄镇威茗茶园近年来打造的新品牌,茶色清亮,入口回甘。一杯红茶,蕴藏着南黄镇发展乡村产业的密码。
 
  “千里山海路开通后,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打造了集生态采摘、旅游休闲、观光度假、生产科研等于一体的茶文化旅游观光园区,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研学。”威茗茶园总经理徐彬说。
 
  “茶庄拉动了周边农户种植茶叶,农户每年能增加100多万元的收入。”冯玫瑰紧接着补充道,以路为媒,以发展旅游消费产业为目标,南黄镇整合乡村特色资源,用茶园、农场、饽饽厂和丑梨园等产业撬动了集体经济发展。
 
  眼下,威海市正抓紧制定“千里山海乡村振兴规划”,让尽可能多的乡村资源借助这条自驾路得以串联、放大。
 
  据统计,2022年7月至8月,威海全市约接待游客17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7.41亿元。
 
  亮眼数据背后,千里山海自驾路发挥了重要作用。途经4个区市、46个街镇、400个乡村、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100个产业基地,这条公路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旅游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被充分放大。
 
  “走进威海一千里山海的画廊,感受一千里山海的时尚。”下一步,威海将继续以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为引领,全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精品文旅助推精致城市建设,打造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
 
(参与采写:吴飞座)
 
长江口二号:“千帆过尽”后从历史深处“重新归来”的沙船?
长江口二号:“千帆过尽”后从历史深处“重新归来”的沙船?

( 2022-09-1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文旅
 
 
英国国家航海博物馆收藏的山东船(沙船一种)。中国航海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孙丽萍、丁汀、王辰阳
 

 
  万吨打捞轮“大力号”6日驶离上海横沙码头。未来两三个月里,它将与“奋力”轮携手让沉没的清代长江口二号古船重新“破浪而出”。
 
  长江口二号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也是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帆船。目前,它正沉睡于上海崇明横沙岛东北部北港航道水下。考古调查显示,这艘清代古船残长约38.1米,载有不少精美文物。
 
  考古专家指出,清同治年间正是上海开埠初期。长江口二号满载上海开埠信息,犹如一枚“时空胶囊”沉落海底,其中蕴藏不少悬念。例如:它是艘什么船?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又为何沉没?
 
  尽管揭开这些谜题需要时间,专家们仍试图找到一些破解长江口二号身世之谜的关键线索。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介绍,经考古人员水下探摸发现,长江口二号船底和龙骨平坦,很有可能是一艘大型沙船。而沙船,正是见证上海“以港兴市”成为现代大都会的重要航运载体。沙船亦因此醒目地出现在上海市市徽上。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曾经盛极一时的沙船如今已经没有完整实船存世。那么,长江口二号会不会是一艘“千帆过尽”后从历史深处“重新归来”的沙船?
 
  翟杨对记者表示,从水下探摸信息判断,长江口二号属于沙船船型的可能性较大。但最终判断它是否为沙船,还要等候长江口二号的舵叶出水。
 
  “清代中国木质帆船的舵叶各具特色:沙船的舵叶是宽长方形;广船的舵叶上常有菱形开孔;福船的舵叶呈狭长长方形……区别一目了然。目前,我们已经探摸到长江口二号的舵叶被压在船身下。可以说,这个舵叶就是揭开古船身份之谜的一把‘关键钥匙’。”
 
  那么,何谓沙船、与上海又有怎样的渊源?中国航海博物馆长期研究传统舟船的专家叶冲介绍,沙船又叫“防沙平底船”。“沙船是个大家族,发源于长江口及崇明一带。它的特征就是平底、多桅多帆、吃水较浅,可以‘行沙’‘坐滩’,在沿海和江河都能航行,特别适合泥沙比较多的长江航道。”
 
  事实上,沙船的名称出现较晚。宋代才有文献记载“防沙平底”战船,明代出现了“沙船”的正式名称。清代开始,沙船家族十分兴盛。据文献记载,清嘉庆、道光时期,常聚于上海的沙船大概有3500艘左右,从事这个行业的水手约10万余人,每年的运输量在25万吨到30万吨左右。
 
  一幅流传于日本、明末清初的《唐船之图》,“定格”了中国沙船的“盛世风华”。这幅古画描绘了中国商船从中国东南沿海到日本长崎港的图景,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属于“沙船家族”一员的“南京船”,它长达近70米,风正帆悬、神采赫赫。
 
  “清代解除海禁,上海随之跃升为连接中国南北的中心口岸,充分显示出其滨海枕江的地理优势。”中国航海博物馆副研究员顾宇辉长期研究上海开埠时期国际航运贸易。他指出,上海开埠前后沙船业达到巅峰,“繁忙的上海沙船,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最重要物流‘动脉’和‘生命线’……直至上海开埠一段时期之后,沙船面临和洋式帆船、轮船的激烈竞争,才逐渐走向衰落”。
 
  沙船有力推动了上海航运业腾飞,成为当时的支柱行业,也辐射众多其他行业。1858年两江总督何桂清曾在奏折中写道:“江苏一省,精华全在上海,而上海之素称富庶者,因有沙船南北贩运。”当时的上海沙船行业可谓“领袖百业”,直接推动了钱庄业、布业、北货业等在城市中兴起。
 
  “今天我们漫步上海南市老城厢(现上海黄浦区所辖),依然可以从很多有趣的地名中感受到沙船业对上海的巨大影响。南市曾是沙船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所以有集中棉花交易的‘花衣街’,聚集大豆商人的‘豆市街’,以沙船商人命名的‘王家码头’,建有沙船业同业组织商船会馆的‘会馆街’‘油车巷’等等。沙船在上海城市街巷中留下了‘密码’,也给我们留下了文化遗产。”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认为,上海以港而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城市,沙船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打捞长江口二号这一沉睡水下的“时空胶囊”,对理解上海“何以成为上海”意义深远。
 
  专家推测,从目前水下考古所获信息来看,长江口二号船体比较完整,触礁沉没等可能性相对较小,更可能是受到“超载”或“遭遇极端天气”影响。当然,亦可能是两种因素叠加导致长江口二号沉没。不过,“沙船猜想”仅为科学推测,所有谜底必须静候古船“破浪而出”才能最终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