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北京:千年古都十年蝶变
北京:千年古都十年蝶变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骆国骏、涂铭、郭宇靖
 

 
  京畿重地,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北京,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问题。
 
  “减量治霾”协同京津冀,“七有五性”但为百姓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北京市坚决落实“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锚定“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一宏伟目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京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首都之变
 
主动变革焕发古都新生


 
  常来北京的人都有一个感受,北京变得越来越“潮”了。
 
  京城首店新店、现代创意办公空间、汽车展厅集群……6月18日,位于北京首钢园北区核心位置的首钢园六工汇购物广场首次对外亮相,成为消费新地标,为京西再添一处网红打卡地。
 
  六工汇购物广场是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六个商品消费提档升级重点项目之一。几个月前,位于首钢园的“雪飞天”大跳台才刚刚见证了谷爱凌和苏翊鸣“登顶时刻”,几个月后,首钢园地区马不停蹄地华丽转身,一座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正在崛起。
 
  刚刚正式投用的北京丰台站、在北京冬奥会上惊艳亮相的“冰丝带”、“凤凰展翅”的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这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新地标,为首都城市面貌赋予了色彩斑斓的时尚元素。
 
  而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言,“老巷幽宅静树依”的老北京记忆也悄然重回现实。过去五年,北京市持续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创建工作,3958条背街小巷面貌得到整体改善。
 
  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公共空间增设了特色雕刻文化墙、敞亮的露台和小朋友喜爱的滑梯,被打造为“欢声笑语的院子”;在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牡丹园东里小区,原本一处800平方米的拆违遗留地,经过改造已经成为居民口中的“牡丹广场”……
 
  在高质量发展中,首都北京不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以“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推动城市面貌全面提升。崇雍大街、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八角街道腾退空间……一批设计精巧、特点纷呈、群众满意的试点项目建成开放,城市风貌和品质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北京已开展了65个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
 
  城市更新不断提升,老城风貌加速还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首都北京有非常丰富的中轴线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作为示范城市辐射全国,将助力推动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变。
 
  2020年底开始,地处中轴线的鼓楼和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有了更好的观赏视角,北京中轴线壮观景观一览无遗,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为了恢复中轴线景观视廊,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市场按计划完成了降层拆除任务,成为恢复中轴线景观视廊的第一个拆除项目。
 
  点滴变化匠心浓。除了中轴线景观恢复,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带整体保护利用蹄疾步稳,香山革命纪念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先后落成,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北京的“金名片”愈加闪亮。
 
  曾几何时,雾霾一度成为首都市民的“心肺之患”,偶有的蓝天让人欣喜不已。如今,蓝天白云已经越来越常见。
 
  近五年来,北京市以“一微克一微克去抠”的精神抓生态环境治理。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33微克每立方米,首次实现六项空气质量指标全部达标,较2013年下降63.1%。2017年初启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也即将在6月底超额圆满完成任务。
 
  碳排放持续下降,10年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碳排放已达峰值,此后呈稳步下降趋势,目前北京市已率先排出碳中和时间表,形成碳中和示范区。据了解,北京提出的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将比全国的目标提前十年。
 
  当“北京蓝”成为常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将之评价为“北京奇迹”。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北京市的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一个功能更优化、生态更优美的古都画卷徐徐展开。
 
 
 
人民之便 主动治理彰显城市温暖


 
  交通拥堵是世界大城市的通病,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也不例外。为此,北京市一方面大力“疏堵”,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过去五年,北京轨道交通建成通车里程由2016年底的574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83.1公里。此外,还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先后开通了通密线、怀密线、城市副中心线共3条市郊铁路线路,通车里程353公里。日益便捷的公共交通,让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低碳出行。
 
  乘客通过App下单,几分钟后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便徐徐驶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演。今年4月底,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发布最新政策,在国内首次开放乘用车无人化的运营试点,一场交通方式变革的潮流正加速袭来。
 
  像不少来北京的创业者一样,李潇潇也曾常为租房问题发愁。如今,他住进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泊寓成寿寺社区,这里除了有健身房、餐厅、便利店等设施外,地铁和公交配套也十分方便。
 
  这是全国首个正式运营的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针对单身青年和小夫妻租住的不同需求,泊寓成寿寺社区户型房源月租金低于市场化租价,目前两个在租户型已全部租满。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并实现市场化运营管理,正在成为北京这座超大城市进一步完善租购并举体系、缓解住房供需矛盾的新探索。
 
  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开工的集体土地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共52个、房源约7.6万套,建设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为更多北京新市民带来城市的温暖。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如何满足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供给能力水平,北京一直在探索——深化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支持实体书店发展,建设书香北京、博物馆之城;在城市更新中构建有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持续扩大“漫步北京”“北京网红打卡地”等文化品牌影响力。五年来,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公园内,京杭大运河北端沿岸,一座“文化粮仓”正待开启,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的城市副中心剧院,目前相关的机电、舞台设备正在进场安装。竣工后,它将与首都博物馆东馆、城市副中心图书馆一起,成为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组团,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文化休闲需求。
 
  有事就打12345热线,已经成为很多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数据显示,3年来北京接诉即办共受理5199万件民意诉求,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12345热线只是近年来北京创新党建引领首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2018年,北京市以赋权、下沉、增效为重点,开展“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2019年,探索形成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机制;2020年,狠抓“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出台首都社区治理20条措施;2021年,建立“每月一题”机制,出台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着力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2022年,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
 
  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最紧要、最吃劲的关头,北京市全力做好规模性疫情应急处置资源能力储备和机制建设,畅通网上和电话受理渠道,诉求受理能力大幅提升。特别是针对紧急就医、物资短缺、特殊群体服务等紧急诉求,开通了专门通道,坚持“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反馈”。
 
发展之辩
 
主动减量实现深刻转型


 
  明亮的服务大厅、宽敞的图书馆、精心设计的党群中心……在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地区的福成商贸市场,过去主要从事服装批发业态,如今已经成为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区级图书馆,前来办理业务的居民络绎不绝。
 
  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正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个缩影。以往产业聚集、人口稠密、交通拥堵、环境脏乱,曾经杂乱无序的批发市场,就是北京“大城市病”的影子。
 
  不疏解就没有出路,只有正确处理“都与城”“舍与得”“减与增”“疏解与提升”辩证关系,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才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要保证首都功能,一定要在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上、非首都功能的空间组织、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上下功夫,才能让一都一城的辩证关系得到良性的互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
 
  这是壮士断腕、刀刃向内的变革决心。北京紧紧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率全国之先,主动“瘦身健体”,开启了由“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减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3000余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980余个,拆违2.76亿平方米,建筑规模和建设用地由增转降,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
 
  2021年12月,北京再次新增产业禁限目录,自2014年北京发布全国第一个为治理“大城市病”制定的产业目录以来,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已累计近2.4万件。
 
  非首都功能谋减量,高质量发展聚增量。在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南侧,昔日的老“动批”,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的起步楼宇。从华北区域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群到代表北京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金科新区”,北京腾笼换鸟、筑巢引凤,为这里重新定义了新的发展方位。目前,这里原有的服装批发产业全部疏解完成,一座座崭新的写字楼投入使用,截至目前新入驻企业超过130家。按照规划,2025年,这里将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地……
 
  “这也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了更大空间。”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综合处处长周浩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为北京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添了新动力。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5年来,总规实施第一阶段102项重点任务阶段性目标已全面完成,城市战略定位转型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几年努力,北京向实现‘瘦身健体’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表示。
 
  深入实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加大老城保护力度;陆续实施“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城南行动计划促进城市南北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进展……近年来,北京“四个中心”首都功能进一步强化,城市步入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快车道,首都北京发生深刻蝶变。
 
  为主动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首都规划还划定了一定比例的“战略留白”,在未来发展的时间轴上提前预留和冻结一部分用地,把约132平方公里的用地“空”出来,原则上在2035年前不予启用。
 
  “无论是着眼当前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情况,还是回顾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都证明划定比例合适的留白,为城市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预留弹性空间,有助于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容错率,对首都而言意义深远。”张维说。
 
  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四年、建筑规模连续三年减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由约60%下降到约50%……北京减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
 
  “发展道路已然清晰,北京,这个超大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说。
 
奏响共同发展时代强音 谱写人类繁荣进步新篇 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国际人士热烈反响
奏响共同发展时代强音 谱写人类繁荣进步新篇
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国际人士热烈反响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晚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多国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站在全人类福祉的高度,洞察大势,就全球发展阐述重要主张、提出务实举措,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传递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时代强音。
 
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也是实现全球稳定和人类进步的必然途径。”约旦中国问题专家、作家萨米尔·艾哈迈德这样说。
 
  艾哈迈德认为,很多国家出现的社会问题甚至动荡,从根本上讲是发展缺失造成的。“我们已看到,发展缺失如何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中东国家,陷入长期社会动荡,”艾哈迈德说,“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全球问题,真实而有效的发展可以帮助各国消除多种问题的根源。”
 
  巴基斯坦人力资本管理学院首席执行官纳伊姆·布哈里高度认同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他表示,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尽管发展速度不同,但各国都要因地制宜推动发展。
 
  布哈里说,由于发展程度较低,巴基斯坦曾面对较为突出的失业问题。随着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下的能源项目投产,巴基斯坦许多大中小型企业开始运转。大量就业机会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这正是坚持不断发展而取得的成果。
 
  “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对生活安康、社会安宁的梦想。”习近平主席强调的这一观点,令泰国国家发展管理研究生院社会发展与管理战略学院助理教授李仁良感触颇深。他说,实现长期繁荣稳定,一定要有物质基础。正是因为百姓从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中国才会有今天生活安康、社会安定的局面。
 
  谈及某些国家将发展议题政治化、边缘化以及人为制造分裂和对抗,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指出,人们对发展的普遍诉求,不会因某些国家的一己之私而改变。各国应以发展为重,促进国际贸易投资,保证区域供应链顺畅,共同探讨、互相借鉴,而不是贴标签、相互排斥。
 
  “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习近平主席道出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愿景和主张体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阿根廷罗萨里奥大学中国阿根廷研究小组协调人卡拉·奥利瓦认为,中国始终将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作为实现全球发展的路径,认为全球发展应该是均衡、可持续的。
 
  “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力合作,才能更好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缩小南北差距,实现高质量的全球发展。也只有这样,‘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目标才能实现。”奥利瓦说。
 
  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尔盖·卢科宁看来,中国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发展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等,都蕴含着一个理念,即任何国家都可以通过合作抓住发展机遇。
 
  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埃及埃中商会秘书长迪亚·赫尔米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阐明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当下,如何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赫尔米说:“当今世界需要兼顾全体利益、开放公平的世界经济秩序。团结一致、共谋发展,意味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动能。”
 
  赫尔米认为,增进团结合作可以化解少数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里“霸道做法”的消极影响。“保护主义和惩罚性措施无法为促进发展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带来适宜环境。”
 
  哈萨克斯坦政治学专家扎米尔·卡拉扎诺夫强调,保护主义令行业企业无法充分竞争,导致技术迭代与制度革新乏力,经济发展停滞。加强南南合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共识并形成合力。
 
  读过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说:“各国应认真倾听习近平主席的观点。”
 
  佩里指出,创新是中国经验的一个关键方面,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创新对发展以及能源使用非常重要,应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点。这也是决定发展中国家能否跨越过于依赖原材料历史阶段的关键特征。创新还应同金融、技术、出口密切结合。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卢耀群说,新兴市场国家在创新、科技、教育等领域应积极合作,发挥“播种机”作用,推动全球发展。
 
  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强调,中国将采取务实举措,继续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多国人士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中国支持南方国家发展。习近平主席宣布的务实举措将有力推动南南合作。”在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看来,中国承诺将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增强全球发展融资的国际流动性,这为尼日利亚等迫切需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根据自己长期观察,奥努纳伊朱说:“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对当代世界趋势和人类共同愿望的清晰理解,这是一份路线图。发展中国家如能努力紧密合作,那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可以实现的。”
 
  “联合国通过和平与发展基金,在萨赫勒等地区动荡不安的国家部署维和力量。中国加大对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投入,能够帮助萨赫勒地区国家稳定安全局势,使其专注发展。”塞内加尔社会学家马马杜·迪乌夫这样认为。
 
  长期关注中国发展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瑞士外国记者协会主席让·穆西说:“中国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是在为世界和平作出新贡献。”
 
  “友谊路”“幸福泉”“扶贫示范村”……柬埔寨皇家科学院中国研究所所长基塞雷瓦特称赞中国在柬建设项目为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体现了中国一直以来的承诺和兑现承诺的努力。”
 
  推进清洁能源伙伴关系,加快工业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时代互联互通……这些举措令沙特阿拉伯中国问题专家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巴尼有了新的期待:“这覆盖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众多方面,将有力推动议程落实。作为传统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沙特也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发展,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国家建设。”
 
  沙巴尼表示,习近平主席强调“心合意同,谋无不成”。阿拉伯谚语说“合作方能无畏”。两句话可谓异曲同工。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携手同行,我们就能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由中国和沙特企业联合组建的沙特云计算公司日前在利雅得开设两座数据中心,面向沙特市场提供公共云服务。沙巴尼对此表示,沙特在数字经济等领域正同中国携手前行。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举办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共同发起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汇聚最广泛力量。印度尼西亚东盟南洋基金会主席班邦·苏尔约诺了解到这一举措时说:“10到24岁的人口约占印尼总人口近三成,投资青年就是投资未来,希望印尼青年人参与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执笔记者:何梦舒、汤洁峰、王昭;参与记者:蒋超、冀泽、王钟毅、宋宇、胡晓光、耿鹏宇、高兰、李超、丁莹、姚兵、张继业、吕天然、孙晓玲、王丽丽、吴长伟、胡冠、郭骏、陈俊侠、陈斌杰、谢照、王天聪、余谦梁、王子正、郑世波)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情润塞上满目新
情润塞上满目新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王永前、李钧德、张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赴宁夏考察,擘画“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蓝图,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720多万塞上各族儿女朝着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前行,开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直播间的亲们好,这是我们红寺堡的特产黄花菜……”在西海固弘德村的扶贫车间内,58岁的赵淑梅用夹着乡音的普通话向网友介绍农产品。
 
  弘德村所在的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23万西海固移民在此安家创业谋生存,脱贫致富奔小康。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第一站就来到弘德村,走进扶贫车间,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们亲切交流;来到村民刘克瑞家,详细了解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对宁夏的移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有着特殊的惦念。25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牵头负责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推动实施了“吊庄移民”工程,并为移民村庄命名“闽宁村”。
 
  如今,昔日“干沙滩”闽宁村已变为“金沙滩”闽宁镇。在闽宁模式示范下,宁夏始终坚持将移民搬迁与西海固扶贫开发相伴,一以贯之地在移民安置区探索“造血式”扶贫。
 
  “不是搬过来盖几间漂亮房子就行了。乡亲们搬出来后,要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为宁夏123万移民后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宁夏移民群众占全区农村人口近半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移民地区的乡村振兴,就没有宁夏全面的乡村振兴。”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4月,在最后一个贫困县“摘帽”5个月后,宁夏全面启动“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重点在800人以上的移民区,实施产业就业帮扶、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公共服务等专项提升。
 
  2021年,宁夏在移民安置区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9.3亿元,发展特色种植78.7万亩,实现移民就业21.2万人,当年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7元,增速达18.1%。
 
  在“提升行动”助力下,弘德村扶贫车间里,包括赵淑梅在内的十几名移民群众,组成了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银发直播团”,在网络平台直播带货,第一年销售额就超过百万元。“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赵淑梅难掩笑意,道出了移民的心声。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夏日的贺兰山东麓,翠绿的葡萄园沿山势绵延南北,一眼望不到头。
 
  2020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市西夏区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远眺巍巍贺兰山,听取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总书记的要求坚定了我们继续守护好贺兰山,让矿坑变景区的决心。”酒庄负责人袁园的父辈曾在贺兰山开采砂石,接力棒交到她手里,挖砂的铲变成种树的锹,目前已修复废弃矿区6000亩,种植葡萄2000亩。
 
  牢记总书记嘱托,宁夏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投入近150亿元资金,对自然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开展专项治理,退出煤炭产能1600万吨。如今矿坑覆土,荒山披绿,贺兰山渐展新颜。
 
  山水林田湖草沙,宁夏一应俱全。从贺兰山生态保护,到腾格里沙漠污染整治,再到黄河综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任务,强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
 
  肩负重任,宁夏进一步将自身定位和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审视,在全国率先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地方立法,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统揽全境全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宁夏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区水土流失实现总体逆转,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5年“Ⅱ类进Ⅱ类出”,2021年全区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6天,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面加强。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宁夏在高质量发展上出新招求变,出实招求效:全面推行用水权改革、土地权改革、排污权改革、山林权改革,打破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入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清理淘汰落后产能1448万吨;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加速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
 
  截至2021年底,宁夏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占电力装机比重达46%,居全国第三位;全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扭转了“十三五”以来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不利局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4.8%。
 
  放眼宁夏,一幅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塞上新画卷正渐次铺展。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夜幕降临,毛乌素沙漠边缘一片耀眼光亮,鳞次栉比的大型设备、纵横交错的管道电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流光溢彩的灯光装扮成一座不夜城。
 
  2016年7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详细了解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站在热火朝天的厂区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满力量:“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就是靠着我们工人阶级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才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
 
  具体到宁夏,应该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总书记赞赏实干作为,极大激发了我们的创新劲头。”在宁东基地,工程师杨建荣牵头组成创新工作室,聚焦进口气化设备存在的问题,埋头攻关,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宁炉”,打破国外对煤制油化工核心技术的垄断。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宁夏不断为培育创新与实干之花提供沃土:组织调动大量创新资源、社会力量统筹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全区市县级科技局全部恢复设立;在“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上下功夫,形成东西部科技合作、成果转化、财税金融等一系列专项政策。
 
  5年来,宁夏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增长到1.52%,年均增幅居全国前列,组织实施1000余项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
 
  未来5年,宁夏将实施创新力量厚植、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协同联动、创新生态涵养四大工程,打造全国重要新材料生产基地、世界葡萄酒之都、国家“东数西算”示范基地等一批科技创新高地和现代产业基地……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宁夏各族人民信念不渝,步履不停。塞上大地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的热潮奔涌。
 
  新华社银川6月25日电
 
聆听土地之歌
聆听土地之歌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四川的高标准农田、吉林的黑土地、山东的盐碱地,感受土地上的振兴脉动,聆听韵律动人的土地之歌。
 
“天府粮仓”高标准农田流青溢翠


 
  在成都平原南端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期,绿油油的稻田如同农户的巧手织出的蜀锦,流青溢翠。平坦肥沃的高标准农田一直铺展到远方。
 
  永丰村是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2012年前村里有些地方是烂泡田,粮食打多少全看运气。
 
  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指着棋盘般整齐的田地说,2013年高标准农田陆续改建后,村里的烂泡田变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过去的一些田埂、边角地打通了,实际耕地面积随之增加。如今,全村6320亩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到近一半。
 
  将小田改大田、瘦地改肥田,配套建设田间道路和灌溉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还成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手段。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在村里和周边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规矩方正的田地间,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金光村与永丰村毗邻。这里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带领860名社员,不仅探索出统一农技、统一农资、统一农机、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模式,还办起稻米加工厂,注册系列商标。2021年合作社增产稻谷600万公斤,给社员分红620万元。今年,该合作社又种植了8万多亩水稻。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种粮降低了人工成本。
 
  四川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毛业雄说,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新建高标准农田4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40万亩。下一步四川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阳光下,蜿蜒在稻田里或宽或窄的灌溉渠,汩汩流淌着来自都江堰的清水,宛若为“天府粮仓”的未来吟唱。
 
秸秆还田让黑土地更“黑”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田地里,翠绿的玉米苗随风起舞,远远望去,场景宛如一幅恬淡的田园画。
 
  东北拥有肥沃的黑土层,是滋养粮食生长的绝佳温床。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经过200年至400年。
 
  “由于过度开垦和利用,黑土地一度面临退化。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有,每当大风袭来,珍贵的黑土就被卷跑,土地变薄,多施化肥都很难增产。”种了几十年地的梨树县林海镇农民王跃武说。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梨树县黑土区耕层深度曾一度从20厘米下降到15厘米左右。
 
  为了减少黑土流失,自2007年起,梨树县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始试验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秸秆盖在地上还能出苗?王跃武等人半信半疑地尝试新技术。试验几年后,村民渐渐发现,王跃武家的玉米比别家“壮实”,产量更高。
 
  更多“王跃武”拥抱新耕作技术,这种模式在当地推开,被称作“梨树模式”。据相关部门监测,采取“梨树模式”5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20%左右,还有效减少了土壤风蚀。
 
  在吉林西部松原市乾安县丙字村,村民李金玉在地头查看玉米长势。他告诉记者,过去大风频发,土壤风蚀严重,有时刚播种没几天,大风一吹,连土带种子都被刮跑了,只能重新播种。李金玉说,自“梨树模式”推广后,再也不用重新播种了。
 
  “梨树模式”的应用需要搭配免耕播种机等配套使用,在减少土地流失的同时,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化利用。
 
  出台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与中科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明确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000万亩……吉林黑土地上的保护之歌越唱越响。
 
新品种、新技术为盐碱地减“白”


 
  夏收时节,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根治盐碱改善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传来喜讯——经专家测产,连续16年的中低产盐碱地在改良后,种植小麦实现突破,平均亩产达357.11公斤。
 
  “收割完小麦又种上玉米和大豆,盐碱地也能奏响丰收曲!”负责这片盐碱地治理改良的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盖俊山指着刚收割的麦田说。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曾经的渤海之滨,农民面对白花花的盐碱地苦不堪言。特别是垦利区,许多盐碱地高于重度盐碱标准。
 
  2021年,盖俊山在垦利区流转了3000亩盐碱地,通过国家发明专利技术的封域双层真空负压阻控综合技术体系改良后,盐碱地含盐量由原来16‰降为3‰左右,当年部分地块水稻亩产达八九百斤。
 
  用科技力量将盐碱地改良成米粮川,利在千秋。
 
  夏粮收获后,正是种豆时。作为山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主推品种之一“齐黄34”的第一育成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几乎每天都“长”在黄河三角洲的农田里。
 
  “今年是山东大规模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我得天天盯着!”徐冉说,“最怕接连遭遇暴雨、高温干旱,土壤容易板结,大豆出苗不佳,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整个东营市有盐碱地341万亩,其中盐碱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7%。为做好盐碱地大豆种植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各项工作,当地聘请四川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院校知名专家成立指导组,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新型职业农民,依托示范带动群众科学种植。
 
  “作为育种人,我们要加速培育更多适应盐碱地、产量更高的新品种,推进‘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应用,把更多盐碱地变成米粮川。”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新有说。
 
  (记者陈俊、宗巍、孟含琪、薛钦峰、叶婧、陈健)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黑土地的守护者
黑土地的守护者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6月23日,高月(前)和同事在富家镇四台子村稻田里巡查作物长势。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有125万亩黑土地,是东北平原黑土地的组成部分。42岁的高月是台安县黑土地监测技术员。她和同事平日里时不常就到地里转一转,一边在田间地垄里巡查,一边记录每块地的变化,获取第一手精准的数据。他们以解决“土变瘦了、土变硬了、土变薄了”等问题为导向,围绕有机肥施用、肥沃耕层构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措施,设计了多种黑土地保护综合技术模式组合。
 
  高月说,“脚踏黑土地,心里就踏实。”她愿意走在田间地头闻着黑土地的味道。        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 围绕“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协商议政 汪洋主持
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
围绕“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协商议政 汪洋主持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全国政协24日在京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是由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治理念决定的。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用好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切实做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工作,让中华文化枝繁叶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1位政协委员和特邀代表在全国政协机关和贵州、云南3个会场以及通过手机视频连线方式发言,70多位委员在委员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大家认为,党和国家历来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今天中华文化“百花园”绚烂多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面临资源流失、人才匮乏等新问题,需要加大保护传承力度。

  委员们建议,做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工作,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突出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一致的内容,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要做好甄别、有取有舍,重点保护传承代表各民族优秀品质和智慧、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艺术,对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悖的内容要有舍弃的自觉和勇气。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普查、挖掘、研究、阐释,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对濒危文物古籍、口头传统要抓紧抢救,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要承古开今、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保护、创新性传承。要构建科学、完备、合理的非遗学学科体系,加强非遗项目的论证和宣传,克服一些地方重申报、轻传承的倾向。要尊重、关心、爱护非遗传承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努力做到人存艺续,避免人亡技失。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最大限度汇聚保护传承合力。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巴特尔、刘新成出席会议。政协委员白庚胜、郭孟秀、牛汝极、赵国强、杜明燕、张光奇、席强、胡彬彬、陈贵云、茸芭莘那和特邀代表王希恩作了发言。中央宣传部、国家民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负责人现场作了协商交流。

 
公安部部署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
公安部部署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熊丰)公安部25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重拳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大力整治社会治安问题,攻坚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坚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公安部25日召开动员部署会,强调要准确把握、积极应对夏季治安形势,把各项打击整治措施抓到底、落到位,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到安全触手可及、就在身边。

  公安部要求,要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努力将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推进公安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包案接访制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诉求。

  公安部要求,要强化突出违法犯罪打击治理。坚持依法严打方针,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雷霆手段,发起凌厉攻势,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打出声威、治出成效。要用硬的拳头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中小学生等群体,针对侵害他们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突出“快、准、狠”,坚决依法打击。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向纵深发展,始终保持“零容忍”,坚持主动出击、除恶务尽,坚决铲除黑恶势力团伙,严惩黑恶势力“保护伞”。快查快处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违法犯罪,对构成涉黑涉恶犯罪的,坚决依法从严打击。

  公安部要求,要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落实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和快速响应等机制,推行“一村(格)一警”“两队一室”等警务模式,最大限度把警力摆上街面、沉入社区,最大限度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增强社会治安控制力,特别是要注重针对夏季治安特点,加强重点部位、区域的夜间巡控。强化重点物品动态管控,以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为牵引,严管枪支弹药、危爆物品等,着力消除安全隐患。扎实抓好道路交通、地铁公交等公共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退役军人事务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用好烈士褒扬红色资源 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退役军人事务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意见》
用好烈士褒扬红色资源 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缅怀、纪念、尊崇、学习英雄烈士,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血脉、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用好烈士褒扬红色资源 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要积极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阵地作用,把烈士纪念设施建设成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基地、少先队实践教育营地(基地),提倡入队、入团、成人仪式在烈士纪念设施举行。推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与祭扫纪念活动深度融合,建立烈士纪念设施与周边大中小学共建机制。支持高校与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联合开展实践育人,将大学生参加英烈讲解等志愿服务计入实践总学分(学时)。

  《意见》指出,要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积极性,助力英烈精神研究和宣传。推动“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在国家级、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全覆盖”,依托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发动党史、军史等专业学者和青少年研究者从事英烈精神志愿研究,支持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和青年志愿者在烈士纪念设施开展志愿英烈讲解活动。

  《意见》强调,要深化英烈精神教育实践进学校、进社区。结合各地乡土教育、地方史教育,引导青少年关注、研究、学习“身边的英烈”。推动致敬英烈实践进社区,鼓励青少年开展诵读烈士家书、讲述红色经典故事、致敬身边烈属等活动,经常性到烈属家庭提供志愿服务,支持烈属任所在社区少先队辅导员。积极推动在“少年军校”“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品牌实践活动中,将纪念英烈仪式列为“少年军校”检阅式、大比武等较大规模活动的必须环节。校内外少先队组织可结合实际,以英雄烈士命名少先队大、中、小队。

  《意见》要求,要加强对在校烈士子女的关心关爱,建立常态化组织烈士子女参加夏(冬)令营、参访军营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培养机制,保证每位烈士子女每年参加一次夏(冬)令营。大中小学校要将关心关爱在校烈士子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准确掌握在校烈士子女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和家庭经济等情况,落实好烈士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及时帮助解决在校烈士子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学校要主动对接在校烈士子女,为其发放助学金或生活补助。鼓励社会资金捐助设立面向在校烈士子女的专项奖学金。高等院校就业指导机构要加大对在校烈士子女就业指导和帮扶,坚持一人一策、专项推动,帮助在校烈士子女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推荐其就业。

 
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启动
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启动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姜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4日发布通知,部署于近日至12月,对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

  通知明确九项措施:一是提早衔接未就业毕业生实名信息,开放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线上线下求助渠道,允许未就业毕业生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进行失业登记或求职登记。

  二是6月底前,地市及以上人社部门发出公开信或服务公告,集中推介求助途径、招聘渠道、机构目录、政策服务清单。

  三是健全完善实名帮扶机制,摸清就业失业状态、学历专业、求职意向、服务需求等信息,针对有就业意愿、有创业意向、暂无就业意愿等不同情况,分类提供就业服务。

  四是高频举办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尽可能组织线下招聘活动,未就业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每周至少举办1次专业性招聘活动,每月至少举办1次综合性招聘活动。

  五是扩大毕业生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范围,分类推出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培训见习等政策礼包。

  六是协调推动公共部门岗位加快落地,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加快“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抓紧部署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指导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落实部分教师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政策。

  七是组织实施困难毕业生就业结对帮扶,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及时提供专业化职业指导服务。

  八是持续强化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坚决查处黑职介、假招聘、售卖简历和证书以及其他侵害求职者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宣传,规范企业招聘行为,对无故解约、就业歧视等行为及时纠正。

  九是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成才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多渠道就业创业、建功立业。

 
落实落细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落实落细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部署于7月至12月,通过开放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完善实名帮扶、推动公共部门岗位加快落地等9方面措施,对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其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历年来最多,达1076万人。按照中央部署,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稳就业举措,有关部门专门出台了工作方案和多项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相关部门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抓紧部署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并指导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落实部分教师资格“先上岗、再考证”,组织实施困难毕业生就业结对帮扶,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各地相关部门应抓紧落实,多方协同、多措并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近段时间,一些地方积极行动,有的为求职毕业生提供住宿、交通便利,不少省份重启各种延期的就业招考,还有的地方归集发布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就业岗位。这些举措的积极效果正在显现。

  针对当前毕业生求职中遇到的一些难点问题,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开拓更多市场化就业渠道,挖掘政策性岗位潜力,加快各类招考工作进度,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要千方百计为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提供针对性服务,确保工作不断档、服务不断线。

  (记者姜琳)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保护公平竞争,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 反垄断法完成修改,有这些新变化
保护公平竞争,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
反垄断法完成修改,有这些新变化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赵文君)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6月24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反垄断法的决定,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反垄断法自2008年实施以来的首次修改,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王翔介绍,修改决定共二十五条,进一步完善反垄断相关制度规则。

  在垄断协议方面,一是完善了纵向垄断协议的认定规则,对于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的纵向垄断协议,经营者能够证明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不予禁止。二是增加了垄断协议安全港规则,对于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的纵向垄断协议,经营者的市场份额低于规定标准并符合其他相关条件的,不予禁止。三是增加规定,经营者不得组织其他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或者为其他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提供实质性帮助。

  在经营者集中方面,一是完善了对未达到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的调查、处理程序,对于未达到申报标准但有证据证明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要求经营者申报;经营者不申报的,应当依法进行调查。二是根据经营者集中审查工作需要,增加了审查期限“停钟”制度。三是规定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健全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审查制度,依法加强对涉及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的经营者集中的审查,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

  王翔介绍,修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处理好规范和发展的关系,同时把握反垄断法作为基础性法律的定位和反垄断工作的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在法律中完善基本制度规则的同时,为制定反垄断指南和其他配套规定留出空间。

 
黑土地保护法8月起施行 盗挖滥挖将重罚
黑土地保护法8月起施行 盗挖滥挖将重罚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王立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24日表决通过了黑土地保护法,将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作为“小快灵”立法的成功实践,黑土地保护法不分章,共三十八条,从内容上看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要求和原则、政府责任和协调机制、制定规划、资源调查和监测、科技支撑、数量保护措施、质量提升措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资金保障、奖补措施、考核与监督、法律责任与追究以及与林草湿地等相关法律的衔接。

  根据本法,黑土地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关区域范围内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耕地。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水行政等有关部门,综合考虑黑土地开垦历史和利用现状等,按照最有利于全面保护、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黑土地保护范围并适时调整。历史上属于黑土地的,除确无法修复的外,原则上都应列入黑土地保护范围进行修恢复。

  本法明确,国家实行科学、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政策。保障黑土地保护财政投入,综合采取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确保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黑土地应当用于粮食和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黑土层深厚、土壤性状良好的黑土地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本法充分考虑到相关法律规定的有效衔接,明确规定林地、草原、湿地、河湖等范围内黑土的保护,适用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水法等有关法律。盗挖、滥挖黑土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非法出售黑土的,没收非法出售的黑土和违法所得,并处每立方米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明知是非法出售的黑土而购买的,没收非法购买的黑土,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王立彬)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以更好应对耕地红线面临的挑战,为耕地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为更好地把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法治化,我国将加快推动耕地保护法立法进程。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耕地年度“进出平衡”以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禁止性规定和政策措施将上升为法律。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民法典、刑法对耕地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加快制定中的粮食法也强调耕地保护。这都使制定科学、简明、可操作的耕地保护法成为迫切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把耕地保护法列为预备审议项目。自然资源部把做好耕地保护法送审工作列入2022年重点立法计划。

  自然资源部法规司司长魏莉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完善,而切实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主旋律。回顾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发展历程,准确把握耕地保护面临的新要求,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国土“三调”结果,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人均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同时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总体质量不高,超过一半靠天收。从国土“二调”至国土“三调”十年间,全国建设用地总量增加26.5%,城镇、村庄用地总规模分别达1.55亿亩和3.29亿亩,一些城镇、园区低效闲置用地问题突出,村庄用地总量过大、布局不尽合理。

 
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每个人的饭碗
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每个人的饭碗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历经三次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24日表决通过黑土地保护法。以“小快灵”专门立法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释放了保护耕地、惜土如金的重要信号。

  “一两土,二两油”。世界四大黑土区,我国是唯一在国家层面进行专门立法保护的国家。这是通过国家立法,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的又一生动实践。进入新时代,国家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等。这些都是依法治国也是依法治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土地位置分布在东北地区,但黑土地产出却在我们每一张餐桌上。黑土地保护法强调国家实行科学、有效的黑土保护政策。黑土地保护是国家的事,也是每个人的事。保护黑土地目的是保护中国人的大粮仓,为确保中国人饭碗里装的是中国粮。

  黑土地保护法明确鼓励粮食主销区通过经济合作方式参与黑土地保护,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黑土地保护活动,还明确要求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对非法买卖黑土行为的“全链条”监管。我们要提高黑土地的全民保护意识,严格查处盗挖黑土偷运出关等不法行为。

  6月25日恰好是全国土地日,黑土地保护法通过正逢其时。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时所说,黑土地保护法是一部小法、好法,是一部地域性法律,但对全国耕地保护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借鉴意义。从节约集约用地到节约每一粒粮食,所有耕地都需要很好地保护,每个人都能够参与保护。东北大粮仓占全国年产粮四分之一,但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呵护好全国每一块耕地。

  (记者王立彬)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农事忙
农事忙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农民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钱山下村秧盘田内取秧苗(6月21日摄)。夏至时节,各地农民抢抓农时进行田间作业。

  新华社发

  (伊凡摄)

 
北京新增社会面感染者隐瞒轨迹被立案侦查
北京新增社会面感染者隐瞒轨迹被立案侦查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罗鑫)记者从25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6月25日0时至15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例(感染者2363),在丰台区,为轻型,为社会面筛查人员。该新增病例因隐瞒轨迹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感染者2363于6月17日、6月18日到访新时代国际中心地下一层美食城用餐,进店时仅出示健康码,未扫码。因6月20日已通报的感染者2342曾于6月16日、6月17日到访过该店就餐,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向感染者2363核实是否曾到访该店用餐,本人予以否认,其行为不仅增加了社会面疫情传播风险,同时也增大了疫情防控难度。

  丰台区副区长孔钢城说:“该新增病例故意隐瞒曾到访过风险地区的行程轨迹,造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风险。目前,公安机关已对其立案侦查。”

  据介绍,6月24日23时接到“5混1”阳性病例情况后,丰台区立即启动8小时处置机制。截至目前,相关风险点位已完成现场排查、封控管理和环境消杀,初步判定181名密接人员已全部落实管控措施。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文化新地标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文化新地标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这是2022年5月29日拍摄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6月2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开幕典礼,将于7月2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香港市民以高涨的热情表达对“出宫”文物的热盼和追捧,在门票公开发售首日,八小时内就已售出或预订逾4万张票,7月份所有星期三免费参观时段均已约满。
 
  “这是祖国送给香港的一份厚礼。”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说。
 
  2017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香港当天,便风尘仆仆前往西九文化区考察,见证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
 
  五年过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已经从当年的建筑模型变成一座宏伟建筑,不仅为香港增添文化气息,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脉络、领略中华文明风采的新场所,成为香港文化新地标。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展将展出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精选出来的逾900件藏品。从绘画、青铜器,到织绣、古代建筑等,展出的藏品横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涵盖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各个门类,其中一级文物多达166件。
 
  这是自1925年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览。展览的各项筹备工作于2018年启动,故宫博物院集结一流专家学者组成筹展团队,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策展团队通力合作。
 
  “在香港展出这些文物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和重视。”吴志华说,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将为广大观众讲述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呈现一场文化盛宴。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设计与建设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致,其外观设计撷取了中国古代艺术文物造型的精粹,“上宽下聚、顶虚底实”,凸显厚重的历史感。外墙镶嵌了3999块曲面铝合金“琉璃瓦”,衬托中国传统文化内敛而华美的气质。
 
  从内部结构看,博物馆汲取了故宫博物院中轴空间平面递进的灵感,地面大堂中庭参照了紫禁城屋顶的金色天花,九龙吐水、朱扉金钉等中华传统元素均有呈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一项重要工作,这也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立馆初心和使命。”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冯程淑仪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开馆之后也将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历史的普及工作,增强港人尤其是青少年对国家的文化自信。
 
  “我小时候特别希望能去北京看一看那些宏伟的宫殿。”香港培侨中学教师穆家骏说,如今即将在家门口观赏到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让他非常期待。
 
  在他看来,参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可以让香港青年实实在在地感知厚重的中国历史和悠久的中华文明,培育他们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他们将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和弘扬者打下基础。
 
  “希望在开馆后,我可以带上我的学生第一时间来参观。”穆家骏说。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后,还将展出13件来自法国卢浮宫的文物。吴志华认为,这体现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馆理念——不仅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要推动东西方文化对话与文化互鉴。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背靠祖国、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为发展策略,积极推动与国际博物馆的合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包括中国香港的故事。”冯程淑仪说。(记者黄茜恬)
 
     新华社香港6月24日电
 
在港两院院士:身在香港、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在港两院院士:身在香港、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看到习主席指示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激动,香港科技界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必须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多作贡献。”今年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说。

  2017年6月,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写信,表达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并迅速部署相关工作。

  陈清泉是发起写这封信的在港两院院士之一。

  陈清泉出生在印尼的一个华侨家庭。1953年,陈清泉回到祖国攻读电子工程,后到香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港,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清泉回忆这封信的缘起时说,在2017年3月的一个座谈会上,在港院士们提出内地与香港在科研合作交流上存在两个限制:国家科研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的问题及香港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内地关税优惠问题。于是,他们决定给习主席写信反映这些情况。

  “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来,征求大家意见,逐字逐句斟酌,定好后提交。”陈清泉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为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他强调,要重视香港院士来信反映的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合理予以解决。

  “习主席很牵挂、关心香港,指示的内容很具体。”陈清泉说。

  近年来,国家支持香港科研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科技部、财政部等出台包括内地科研资金过境香港使用、香港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内地免关税、让港人更广泛参与国家科技建设项目等政策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放“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予港澳年轻学者申请……

  “现在内地科研资金可以过境香港使用、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作研究用途获放宽,香港科学家参加内地科技项目的规模和力度也提升了。”另一位参与联名写信的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说。

  叶玉如在香港出生成长,中学毕业后赴美国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后回港发展,是香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

  “我1993年回到香港,一直在港科大工作,多年来与内地科研机构和人员保持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叶玉如说,以往科研资金无法过境使用,一些需要内地与香港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不得不搁置,香港的科学家也不能直接申请国家科技项目,限制了香港与内地的科研交流。

  叶玉如说,如今,内地与香港创新要素实现了交流融通上的重要突破,为香港的创科发展特别是生命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资源多了,加上物流比以往畅达简便,促进了香港科研的发展,令香港整个创科氛围更活跃,有助吸引更多人才投入进来。”参与联合署名的香港科学院创院院长徐立之说。

  习主席在指示中充分肯定了香港科技界长期以来为香港和国家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香港拥有较雄厚的科技基础,拥有众多爱国爱港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

  习主席的关心关怀有力激发了香港科技界报效祖国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

  徐立之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有重大贡献。在他看来,国家陆续出台的措施对香港的科研人员有很大帮助。他希望在香港建立跨领域的研究所,汇聚香港各所大学的尖端研究学者参加跨学科研究,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定位,将香港打造成一个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习主席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我们身在香港、心怀祖国、放眼世界,要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作出更多贡献。”陈清泉说。(记者张雅诗)新华社香港6月25日电

 
把“800热线电话”带到长三角 港商黄有权的上海创业记忆
把“800热线电话”带到长三角
港商黄有权的上海创业记忆

( 2022-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接近真人发声的机器人语音问候从听筒中传来,根据不同咨询场景,人工智能(AI)语音系统对答流利。25年前,黄有权在香港创办公司时,未曾料到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到这样的程度。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我身边的一些人尚在犹豫,我却看到了新机遇。”飞翱集团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黄有权回忆说。

  25年间,这家闯荡内地的港企从零开始,逐步融入内地大市场。受益于改革开放,也受益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黄有权创业的成果“800热线”从一家仅有几十人的小型呼叫中心,发展成为包含人工智能语音接听和大数据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初到内地,这家港企的第一站选择了上海浦东。“在外资企业云集的上海,我看到了巨大潜力。”黄有权说。

  在创业初期,“800热线”不仅服务一些通讯设备外资厂牌,还涉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家电生产制造等领域。

  “如果说,港企擅长把握国际最新的产业发展趋势,那么内地广阔的天地,真正成就了港企的成长。”黄有权说,自己正是“一国两制”实践有效促进沪港双城合作共赢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过去20多年间,这家港企赶上了电子商务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总体而言,踩准了这两个台阶,‘800热线’的呼叫中心业务逐步启动了数字化转型。”他说。

  一步一脚印,“800热线”起先在长三角铺开,后来又到北京、广州等地拓展,加之其在香港、东京等城市也设有客服点,整个呼叫中心从创业初期的几十人,到如今在全球十多个城市拥有近万名员工,业务越做越强。

  “作为港商,能够搭上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快车,是我的幸运。”黄有权说。

  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技术,让“800热线”这类不断深化的沪港合作如虎添翼。飞翱集团通过与内地的高科技公司合资开发新业务,研发出基于AI的高效问答解决方案。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黄有权从香港出发,前进长三角,再回到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业务。

  他说,自己祖籍广东番禺,香港和上海都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事业发展再大,都会反哺珠三角和长三角,比如将“通晓”普通话和广东方言的人工智能客服逐步在大湾区推广。

  在数字化转型中尝到甜头的黄有权,还不忘鼓励香港青年把握数字经济的机遇,到内地探索创造新的消费空间。

  目前担任上海市香港商会会长的黄有权,鼓励港企紧跟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加强与内地企业的沟通合作,融入国家发展潮流。

  “通过沪港合作,我们已拥有超过130项专利技术。相信未来会更美好!”他说。(记者许晓青、王婧媛、杨恺)新华社上海6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