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 月 | ||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
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
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文章强调,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文章指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文章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文章指出,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文章指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指出,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
文章指出,要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
习近平关心关怀劳动者的故事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总书记同劳动者之间一个个感人故事,书写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篇章。
2019年盛夏时节,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治沙人”。
看到林场职工在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专程前来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把开沟犁,参与到治沙劳动中。不一会儿,就在沙地上开出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
挥犁的动作一气呵成,林场职工们说,一看就知道总书记是“老把式”。
岁月悠悠,本色不改。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
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梁家河,习近平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成长为种地的好把式。
回忆那段岁月,习近平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
斗转星移,两张照片定格历史。
一张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照片中,总书记扛着铁锹,大步走向植树地点;一张是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镜头里,他肩扛锄头,意气风发走在田埂上。
相隔的是30年光阴,不变的是劳动者的情怀。
农民工范勇在河南老家珍藏着一个书包。女儿范婧婧常常把它拿出来看看,再小心翼翼地放回柜子里。
“舍不得用,那是习爷爷送给她的。”范勇说。
2013年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十四局北京地铁8号线施工工地,看望慰问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在钢筋工范勇工地上的临时小家里,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来这多久了?”“工作稳定吗?”“收入怎么样?”“家里生活条件怎么样?”
得知范勇的妻子和女儿来了北京,总书记特意叮嘱范勇一家人:“来一趟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点,好好团聚一下。”
看到范勇6岁的女儿,总书记送给她一个粉色的书包,还俯下身子,掬着她的脸颊,大朋友小朋友相视而笑……
书包虽小,承载的却是总书记同劳动者心贴心、实打实的深情厚谊。
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面五星红旗在100多位普通中国人手中传递。“快递小哥”刘阔就是其中一个。
三年前的春节前夕,北京前门石头胡同快递站点,刘阔和同事们遇到了前来看望他们的习近平总书记。
听说大家年三十才能回家,总书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这些感人的细节,镌刻在无数人的记忆深处——
2020年4月30日,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回信,称赞从一线医务人员到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2021年初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当坐在轮椅上的夏森——一位将省吃俭用攒下的200多万元悉数捐赠给贫困地区的老人,颤巍巍想站起身来领取表彰证书的时候,总书记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弯下腰把证书双手颁给了她。
“不断提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维护好快递员、网约工、货车司机等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
朴素的话语,道出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情怀。饱含的深情,让广大劳动者倍感温暖与振奋。
“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七一勋章”颁授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让“好焊工”艾爱国终生难忘。
工作50多年来,靠一把焊枪,他赢得无数“军功章”: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科技进步奖……
这一次,在建党百年前夕,又获得“七一勋章”的殊荣,艾爱国深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劳动者的深情关爱。
“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这是艾爱国的职业信条。他说,焊接方法有上百种,焊接材料可达上万种,懂得因材施焊勤钻研想方法,从焊接高手成为焊接工艺高手,才算真正的好焊工。
什么是好工人?
“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说。
什么是新时代劳动者?
“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劳动者致以崇高敬意。
奋斗是时代不变的主题,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这些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的吗?”2020年10月12日,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块陶瓷基板边看边问,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关切溢于言表。
测试分析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材料进行纳米级的微观分析。听说他们中有5名博士,其中2人还是“海归”,总书记十分高兴。
“企业现在有多少工程师?”“市场占有率怎么样?”总书记接连询问。
面对企业员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自主创新是我当前最重视的,也是党中央最重视的事情。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
2021年11月19日,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我向他介绍了菌草技术,这位省长一听很感兴趣。我就派《山海情》里的那个林占熺去了。”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是菌草技术的开创者,也是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闽宁扶贫协作期间,他带领团队千里迢迢奔赴宁夏,教贫困村民用草种植蘑菇。
菌草技术不仅让闽宁村告别了贫困,还传播至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但林占熺的步伐却始终没有停歇。“不能辜负总书记的信任,我要用创新技术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改善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奋斗不息,创新不止。
回忆起一年多前的“玉米地谈话”,与土壤打了40多年交道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说,自己一定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吉林梨树县的黑土地,头顶烈日,在一片玉米地里同农业专家细细攀谈,深入了解黑土保护的“梨树模式”。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咛。
2021年4月,在广西桂林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当地蓬勃发展的葡萄产业。得知科技特派员起了大作用,总书记感叹,“我在福建时就抓科技特派员,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农业技术人员就是要下沉到农村基层来,就是去干具体的出实际成果的事情”。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念兹在兹,为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开创劳动新天地指明方向。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赞誉劳动模范。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诠释劳模精神。
“我是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1950年,那时我才21岁。我为什么当劳动模范?我的梦想就是建设北大仓,现在这个梦基本实现了。”
说这话的是时年84岁的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也是第三套人民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
2013年4月28日,全国总工会机关,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65名劳动模范代表同习近平总书记围坐一起,畅谈人生梦想。
梁军曾在北大荒垦荒。见到总书记,老人难掩心中激动,站出来发言:“现在黑龙江是全国第一的粮仓。粮食九连增,有我们一份功劳,欢迎总书记以后到黑龙江考察去。”老人真诚直率的话语,激起一阵阵笑声和掌声。
“我是一直准备去看三江平原的,以后会去。”习近平总书记看着老人说,“你的事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知道。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你是很了不起。”
“了不起”,质朴的三个字,透出总书记对劳动模范的尊崇之情。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谆谆教导、殷殷嘱托。
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劳模本科班学员们清楚地记得,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是当年4月17日寄出的。写信的初衷就是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汇报他们的学习情况,感谢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劳模群体的关心和关怀。
令他们没有想到,总书记在百忙中很快就回信了。
天安门广场的“保洁卫士”蔡凤辉是劳模本科班的一员。“用劳动诠释青春、用劳动灌溉梦想。我要以更大的干劲、闯劲、钻劲,传承劳模精神,走好时代之路,为北京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忆起读到回信的情景时,蔡凤辉仍然很激动。
这是对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广大劳动者的“五一”节日礼赞,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发出的热烈倡议。
2022年4月10日,海南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实验室搭建平台支持种业创新成果展示,走进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精准分子设计育种中心,同科研人员深入交流。
“我一直关注南繁科研育种,要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建设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总书记语重心长,“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
4年前,总书记曾在南繁田垄上听袁隆平讲稻谷。
时光荏苒、深情如一。
“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实际上像他这样的还有很多人,埋头苦干、默默耕耘、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感情地说。
“久久为功”,呼唤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继承发扬劳模精神,努力走好技能成才、奉献报国之路。
山西太钢,全球最大不锈钢企业,一度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
第一次考察时,“85后”技术员廖席正在进行新项目“手撕钢”的艰难探索,平均每两天失败一次。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让他鼓足创新勇气。
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研制成功。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生产车间,廖席紧张又兴奋。
拿起一片“手撕钢”,总书记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让廖席更感责任在肩。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
“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
……
以劳动筑基,以奋斗开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者的关心关怀,对劳模精神的尊崇礼赞,必将激励、指引亿万人民奋发进取,在新征程上依靠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对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作出重要指示 |
要求不惜代价搜救被困人员 全力救治受伤人员
对全国自建房安全开展专项整治 坚决防范各类重大事故发生 |
李克强作出批示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孩子越来越多”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情景回放】
山丹培黎学校是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于1942年创办的一所职业学校。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考察调研,察看学校全貌、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参观路易·艾黎故居。
在实训教学楼,他观看正在进行的机械加工、智能家居设计等职业技能实训,向学生们询问学习生活情况:“通过3年实训可以达到什么技术水平?”“有没有机会到工厂实习?”“毕业后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学习?”
听说在校学生大都来自本地农村,通过学习培训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普遍有保障,总书记十分高兴。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我支持你们!”
【彭东军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同我们山丹培黎学校很有缘分,也很有感情。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曾推动企业资助过我们。到中央工作以后,他一直关心学校的发展。2000年元旦,他给我们寄来贺卡,向全校师生致以新年的祝愿。2002年,他向学校建校60周年活动致贺信,祝愿学校在新世纪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总书记对培黎学校深深的情意,一届又一届“培黎人”铭记在心。
我们像盼亲人那样盼到了总书记来学校走一走、看一看。他对学校的情况如数家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寄予厚望,让我非常感动、非常振奋。
这几年,我明显感到,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全社会的成才观悄然变化,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孩子越来越多。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我们与新建的培黎职业学院“手拉手”,实现了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在校生从以前的2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4700多人。学校面积也扩大了,现在拥有99个实验实训室,校外还建设了24个企业实训基地,让更多实用技能人才有更多机会深造。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培黎师生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勉励,扎根祖国西部,继续弘扬“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培黎精神,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而努力!
中宣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2022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2022年“最美职工”注重面向一线青年产业工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胡兴盛、成红霞、王学勇、亓传周、刘书杰、熊朝永、吾买尔·库尔班、龙兵、张硕等9名个人和中铁建工集团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运村及场馆群工程项目经理部1个集体光荣入选。他们扎根基层和生产一线,有的在高水平科技前沿阵地勇攀高峰,有的积极承担“急、难、险、重”攻关重任,有的通过技术创新大幅降低生产线工位工时,有的驻守黄河水闸管理一线保护生态环境,有的助力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步入超深水时代,有的在亚洲象繁育、救助医疗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有的坚持传帮带培养技能人才,有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力保障物资供应,有的在个人发展同时不忘帮助乡亲脱贫致富,有的克服困难确保北京冬奥会期间各项基础设施平稳安全运行……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生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发布仪式现场播放了“最美职工”先进事迹的视频短片,从不同侧面采访讲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感悟。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负责同志为“最美职工”颁发证书。
王勇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湖南长沙指导居民自建房垮塌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 |
初核23人被困39人失联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派,国务委员王勇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垮塌事故现场,指导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
新华社长沙4月30日电(记者叶昊鸣、刘良恒、谭畅)湖南省长沙市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望城区“4·29”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相关情况。4月29日12时24分,湖南长沙市望城区金山桥街道金坪社区盘树湾一居民自建房发生倒塌事故。公安部门通过技侦和大数据等方法排查,初步核实房屋内受困人员23人,已救出5人;另,排查显示事发地附近有39人失联,失联人员情况正在进一步核查。5名伤者已送至医院救治,生命体征平稳。
经初步调查,倒塌房屋系居民自建房,共8层,其中1楼为门面,2楼为饭店,3楼为放映咖啡馆,4、5、6楼为家庭旅馆,7、8楼为自住房。承租户对房屋有不同程度的结构改动。房屋倒塌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事故发生后,湖南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现场调度处置指挥部,全力开展现场救援,紧急出动消防救援人员、武警官兵和社会应急力量700余人,调集消防车、大型吊车、发电车、生命探测仪等各类救援设备120余台套和搜救犬,开展现场搜救。
由于倒塌房屋对两侧房屋形成挤压,造成两侧房屋严重受损,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为防止次生灾害,经专家组和救援队现场会商,在积极搜救的同时,紧急加固东西两侧受损严重、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并立即转移周边群众,同时做好现场周边房屋的安全鉴定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全力保障施工救援现场环境,畅通大型救援设备进出和伤员救治通道。
另据了解,湖南全力开展人员救治,协调权威专家,调配优质医疗资源,赶赴现场指导救治,开通绿色通道,转运救治伤员,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目前,5名伤者已送至医院救治,生命体征平稳;另外,由公安部门牵头,继续加大技侦、大数据排查力度,进一步核查核实被困人员、失联人员的人数和详细信息。同时,安排专门人员做家属、伤者的安抚慰问、情绪疏导工作,组织开展相关善后工作。
劳动铸就梦想,奋斗开创未来 |
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致贺信,向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荡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劳动铸就梦想,奋斗书写精彩。过去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劳动者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奏响了新时代劳动者之歌。从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挑战、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再到向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是各行各业劳动者辛辛苦苦、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只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梦想的阳光才会照进现实,才能创造人世间的一切幸福。
现在,我们正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必须更加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依靠团结奋斗应变局、开新局。从改善人民生活到提升综合国力,从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到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都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创新创造。一勤天下无难事。厚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依靠劳动开创未来。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浓厚氛围,为劳动者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不断提升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落实落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缓解疫情对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纾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关爱保障,解决好劳动者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要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广大劳动群众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世界因劳动而改变,生活因劳动而美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亿万劳动者继续付出辛勤努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撸起袖子加油干,踔厉奋发创佳绩,以累累劳动硕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谈扎实稳住经济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能否实现?将采取哪些政策举措稳住经济、稳住市场主体?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
问: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运行的特征与挑战?
答:一季度经济总体平稳,发展形势符合预期。从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就业、国际收支这四大宏观经济指标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较去年四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
近期,受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的影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为突出,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但这种冲击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随着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预计我国经济将很快回归正常轨道。
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不会改变,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问:宏观经济大盘能稳住吗?
答:要充分认识并切实用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多方面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
从发展基础看,去年我国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8万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面对内外部风险挑战,实现4.8%的增速,为全年经济继续平稳运行打下较好基础。
从供给潜力看,我国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继续彰显。同时,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前期“缺电”等供给制约问题明显缓解,促进国民经济循环进一步畅通。
从内需空间看,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推进,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6.3%;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有利于推动消费持续恢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投资增速较快回升。
从政策环境看,今年宏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快出台实施,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总体稳中有降,稳增长合力正在加快形成。同时,重点领域改革累积效应持续显现,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
问:宏观政策将如何发力?
答:下一步,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聚焦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是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积极应对超预期变化,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二是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和顺利实施;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
加力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落实好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扶持措施,着力促进汽车等重点领域消费,切实稳住消费基本盘。
同时,持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外贸促稳提质。
三是切实稳住市场主体。深入推进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帮扶力度,细化实化已确定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采取更大力度举措,尽最大可能推动服务业企业开张营业。
四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采取“点对点”帮扶措施,确保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关键环节、重点企业运行安全。扎实抓好春耕生产和农资保供稳价,着力稳定粮食生产。继续做好能源供应保障,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充分释放先进产能,推动煤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持续做好物流运行监测调度,确保交通骨干网络、港口等有序运行,积极协调畅通末端微循环,加强重点物资、民生物资物流保障。
五是坚决守好社会民生底线。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好针对特困行业的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稳定和扩大招聘规模,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和就业帮扶。千方百计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问:当前,物流不畅、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受阻尚未完全缓解,市场主体仍面临较大困难,如何解决?
答:坚持全国一盘棋,综合施策确保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着力推动打通物流堵点卡点,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是畅通“国字号”物流设施。协调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力保障医疗防控物资、民生物资和重要生产物资的中转、分拨和运输畅通。二是督促各地加快建设并用好应急物资中转接驳站,保障各类重要生产生活物资能进能出、快进快出,有效打通疫情管控条件下的物流通道。三是推动解决地方、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加强重点地区春耕化肥、中央储备粮油等物资物流保障,确保不误春耕农时,保障粮食安全。
当前工业生产承压、服务业困难情况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一些市场主体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地方物流过度管控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重点区域末端配送尚未完全恢复。下一步,将针对突出困难加大纾困保障力度,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努力实现一、二季度平稳接续。
一是大力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紧落实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好群众高度关注的房租减免、防疫消杀补贴等扶持措施,同时研究采取更大力度举措,尽最大可能推动工业和服务业企业生产营业。
二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和政策跟踪问效。针对形势变化,研究储备政策措施。指导各部门、各地方主动对接市场主体推动政策尽快落地执行,对落实不到位的部门或地方,加强督促指导和通报。
三是“点线面”结合做好物流保通保畅。在“点”上,“一事一协调”,及时推动解决地方、企业反映的物流受阻问题。在“线”上,确保交通物流大动脉畅通,积极协调畅通末端微循环,推动经济血脉正常运行。在“面”上,加强重点物资、民生物资物流保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领导干部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求真务实,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这一重要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心中常常牵挂”,所以“时时放心不下”。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始终怀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才能履职尽责、干出实绩。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前进道路上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焕发担当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把经济社会发展责任扛在肩上,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头,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善作善成的作为破局开路、克难前行,切实做到守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惠一方民生。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应对复杂局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积极主动地排除隐患、防范风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当此之时,必须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叶知秋的敏锐,见微知著、抓早抓小,及时发现、科学研判、果断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要突出问题导向,切实加强重大风险预测预警能力,采取切实管用的应对预案及具体可操作的举措,办实事而不图虚名,求实效而不做虚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千难万难,真抓实干就不难。越是困难多任务重,越要狠下抓落实的真功夫。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工作方向,舍得下落细落小的绣花功夫,在打通政策堵点、补齐工作短板、加强协同配合上发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把党中央有关防疫情、稳经济、控风险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中流砥柱。关键时刻,领导干部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是一种信心和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就一定能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
项目开足马力 纾困小微企业 |
南京严格疫情防控背景下促开局稳一线见闻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
新华社南京4月30日电(记者凌军辉、沈汝发)连日来,格力电器(南京)有限公司的生产热火朝天,除一条生产线正在安装,其他5条生产线全部开足,每天产值超千万元。“在江宁区政府支持下,2000多名员工全部闭环管理,没有停产一天。”公司总经理吴扬军说。
新开工投资项目同比增长51.7%、工业投资增长33.0%、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30.4%……做好疫情防控同时,南京全力推进重大项目,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忧,激发科技创新引擎,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1%,实现平稳开局。
“由于海外抗原检测试剂销量猛增,公司一季度销售1.2亿人份试剂,是去年同期的8倍。”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总投资5亿元的二期项目今年初开工,正有序推进。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南京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保障重大项目按序时推进。今年一季度,36个省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44.4亿元,42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01.2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8.8%和25.5%。
4月21日,2022年南京市重大招商项目暨央企区域总部项目“云签约”举行,59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协议总投资超1200亿元,其中“中国建材华东总部”等多个项目投资超百亿元。
针对跨区域物流堵点,南京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宁对接”。目前“宁对接”平台认证企业431家,发布供需信息450多条,已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700多个。
在相关部门协调下,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办理了700多张保供物资及应急人员运输车辆通行证和20多份协调函。“一季度完成全部计划,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订单同比增长104%。”公司常务副总徐晓春说。
连锁餐饮“江南小镇”后宰门店店主侯爱华正为资金发愁时,玄武区属国企钟山集团为其减免了3个月房租共5万多元。“真是雪中送炭!挺过这一段时间,相信会越来越好。”
针对住宿、餐饮等服务业遭遇“倒春寒”,南京市商务部门出台10条扶持措施,拿出“真金白银”纾困小微企业。截至发稿,全市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累计为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4100多万元。
南京市发改委出台助企纾困20项举措,全面推广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切实提升企业政策获得感。今年1至4月,全市退税减税缓税金额超过22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惠及中小微企业2.8万余家。
南京格瑞恩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近期接到浦口区税务部门的电话,告知其延期缴纳59.2万元税款的申请已经通过。“太及时了,帮我们缓解了资金压力。”公司负责人纪创说。
针对融资难问题,江宁区举办线上银企融资对接会,286家民企通过市级民企转贷基金成功办理转贷业务;溧水区额外给予小微企业最高200万元、生活服务类个体工商户最高30万元、居民用户最高10万元的信用授信……
记者在南京走访发现,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原来关门停业的餐饮、健身等门店陆续恢复营业,城市“烟火气”又回来了。
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11月成功登陆科创板。今年3月,诺唯赞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获批生产抗原检测试剂盒的企业,目前已提供15亿人份核酸检测原料、7400万人份抗原检测试剂盒。
诺唯赞是南京大力培育科创“森林”的缩影。近年来,南京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主引擎”,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3.4%,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56.8%、66.1%。
位于江宁开发区的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数字化转型,主打产品订单已经排到3个月后,一季度订单额同比增长20%以上。“数字化、智能化助力企业柔性生产,一条生产线原来只能生产10多种产品,改造后可生产9000多种产品,用工也从50人降到个位数。”公司副总裁缪竞红说。
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8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以上……锚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年度目标,南京正持续深化细化创新发展路径,着力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南京将坚持稳字当头、动态清零、全年目标“三个不动摇”,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以更加全面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
上海一月,“我”的战疫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
本报记者
2022年的春天,对上海来说,注定极不平凡。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这座有着2500万人口的大都市不得不停下来、静下来。如果从4月1日凌晨上海浦西封控算起,上海的全域封控已经足足一个月。
这一个月来,我们奔波在上海的方舱内外、各大医院,走进浦江两岸的居民社区,来到码头和工厂。我们看见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看见难免的慌乱、纰漏和磕磕绊绊,看见人们眼中的坚韧、坚强和坚定,看见红旗飘扬、“大白”逆行,看见情况一点点好起来、一天天好起来。
下面,请听我们用心来讲述,“我”的战疫:
记者潘旭讲述:3月26日,我们第一次穿上“大白”,与“黄区”一门之隔。这一天,我们来到位于嘉定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原先200张床位的普通病区被改建成近500张床位的定点医院。而毗邻肿瘤质子中心的嘉禾新苑人才公寓也已被紧急改建成方舱医院,设置了1900张床位,由瑞金医院医疗队接管。嘉禾新苑,成了上海首个市级方舱医院。
三月末至四月初,从闭环内的居民到社会面的人群,从抗原自测到核酸筛查,阳性感染数量呈上升趋势,不少群众在“阳了”之后,期待快速处置,社交媒体上,求助信息一条接一条。
我们深知,建方舱,是关键。只有床位够了,转运才能迅速。上海,也是这么做的。
3月29日晚,我们从浦西逆行前往浦东的新国际博览中心,那里灯火通明,这个曾经举办各类重要会展的地方,正在建设当时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总计1.5万张床位,三排展馆进度不一,我们也第一次用镜头记录下了这座投入在即的大型方舱医院:舱内隔断和床位已就绪、三区两通道已成型、护士站等功能用房一应俱全……
31日,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N区的部分场馆开舱。自那时起,方舱医院的建设进入高峰期,我们辗转到了崇明花博园、临港等多个大型方舱医院的建设现场,有的施工队在连轴转,上一个方舱建设刚结束,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下一个工地。
几乎上海能拿得出的大型场馆都成了方舱工地,我们不禁在想: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也就是“四叶草”,是不是也快了?
4月5日晚,我们在“四叶草”看到,施工队伍正陆续进驻。建成后,上海“最大方舱医院”的称谓将易主,“四叶草”将提供约5万张床位。
我们当即决定进驻“四叶草”进行跟踪式采访。这里的“四片叶子”八个场馆,被交给了多家央企同时施工,高峰时,所有施工者和管理者同时近3万人在岗,目标是4天将首批场馆交付使用。
3号和4号馆里,“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必胜”“发扬‘两山’医院建设精神”等标语格外醒目。管理者和施工人员24小时倒班上阵、争分夺秒,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切割机钢花四溅,板材拼装一气呵成。
第一天完成地面铺设,第二天完成隔断搭建,第三、第四天完成水电作业、“三区两通道”搭建和通风系统作业……我们连日在“四叶草”看到,几乎每隔几个小时,各展馆就有变化,不变的是,各种走道里始终放置着一排排还没来得及收拾的地铺。
9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3号馆完工交付,医疗队将第一时间入驻并接收患者;14日上午,首批322名患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顺利出舱。
此时,上海的方舱医院数量已达百个,“应转尽转”的要求已逐渐落实……
4月30日,四月的最后一天,上海首个市级方舱医院——嘉禾新苑方舱医院正式关舱,这也是上海第一个关舱的市级方舱医院。我们相信,陆续关舱的消息,会越来越多。
记者杨有宗讲述:身前的门一道道打开,身后的门一扇扇关闭,眼前的门上用醒目的红色写着“禁止回头”……经过五道门、四个独立的区域后,我进入了上海临港方舱医院的红区,见到了方舱内正在休息的感染者以及紧张忙碌的医护人员。
出于对病毒的恐惧,第一次进方舱医院红区时颇为紧张,我努力吸气,空气吝啬地穿过密封性极好的N95口罩,稍稍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和不断加速的心跳。
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但4月15日,我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隔离区采访的初体验记忆犹新。
就像暴风眼中心总是风平浪静一样,和我的紧张相比,方舱内绝大部分感染者生活则显得颇为平静。有的感染者侧躺在床上刷短视频,有的坐在床边默默看书,有的将工作电脑带入方舱在做PPT,有的带了整套茶具细细品茶,还有的学生感染者戴着耳机在用手机上网课……方舱内的世界犹如一个微缩版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运动,酸甜苦辣的元素在这里都能找到。
临港方舱医院地处上海东南角,有着1.36万张床位,由6座大型物流仓库改建而来,每个仓库分上下两层。生活的事千头万绪,如何保障好他们的生活呢?这座方舱医院提出了“三热一净”的目标,也就是热饭、热水、热被窝和厕所干净。
早饭有牛奶、鸡蛋、包子,午饭和晚饭一般是两荤两素的盒饭以及水果、酸奶,我采访的绝大部分感染者对于方舱内的饮食都比较满意;淋浴间按照100比1的比例设置,也就是100张床位配置一个淋浴间;工勤人员不间断打扫洗手间;每一名新进入方舱的感染者会看到,床位上放置有已经完成消杀的枕头、被子、床褥,还有全新的枕套、床单和被罩。
半个月的时间里,我送走了很多治愈出院的感染者。“我出院后要第一时间告诉我的家人”“隔离完后好好工作,多赚点钱”“想痛痛快快大吃一顿”……出舱后的患者,他们的愿望真诚朴实,也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
核对病人信息、了解基础疾病、查询过往用药、检测血氧饱和度……在方舱医院内的医护人员颇为忙碌,加上N95口罩及防护服,在方舱内走动、工作都是在缺氧状态下完成的,医护人员一个班下来极为疲劳。
临港方舱医院内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的3800多名医护人员,很多都是主动选择来到这里。“95后”“00后”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青春誓言。1999年出生的护士王梦婷说:“我们这一代是被祖国精心呵护长大的一代,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肯定不会犹豫的。”2001年出生的江苏医疗队护士梁丹和我说:“长这么大,第一次来上海,希望疫情结束后可以再来上海好好了解下这座城市的魅力。”
“方舱医院内的管理、救治,每一天都在改进。”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党委书记、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方舱队队长鲁翔说,“最好的临港方舱医院,一定是它关门大吉的那天”。
如今,七次进出方舱医院采访的我内心已没有任何紧张情绪,但我每天依然被身边的人们感动和点燃。
历史将会记住为这座城市坚守和付出的所有人!
记者周琳讲述:“这几年,我们这个病人群体能得到关注,获得治疗保障,得到一部分医疗资源倾斜,其实受益于媒体和相关渠道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和报道。这些在推动地方出台新的适合当地病人治疗保障中,起到很大作用,替病友和家属谢谢你们的关注。”
当新华每日电讯播发《疫情之下,如何让血透之路依然“通透”》后,一位尿毒症病友平台的发起人给我发来了感谢的微信。这封“感谢信”,令我温暖在心。
看病难,尤其是急病、重症病人看病难,是上海疫情封控期间碰到的一个棘手难题。这其中,血透病人的看病难,尤其令人担忧。因为,如果不能及时血透,他们随时有性命之虞。
我们从3月中旬开始关注血透群体的就医之路。那时候社交平台上,几乎每天都有血透病人在求助。按图索骥,我和同事们一起进入了上海血透病人的一个群,并和志愿者团队取得了联系。
在这一个多月里,志愿者常常给我发来各类求助信息,我们也尽全力做了一些协调的工作。但是,在血透患者“透了这顿愁下顿”的无奈面前,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那么渺小,时常有深深的无力感。
不得不说,这是一道对于每一个“单点”都“超纲”了的选题。医院已经加足马力,建立应急透析室,但一旦出现阳性病例,或被征用为定点医院,就不得不暂时关闭消杀,或重新接收新的病人;居村尽力收集需求,但毕竟三五个人面对“千斤重担”,无法做到第一时间响应;120更是在海量需求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有时候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每个人都这么努力,血透路一度却还是那么艰难?
真正的转机并非来自于某一个点上的改变,而是来自流程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协同。这里,有医院的24小时不停“析”,有外地“大白”的倾力支援,有社会车辆的补充,有流程机制的全面梳理,有分类分级处置的顶层设计……上述平台负责人和我说,现在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已顺畅多了。
当然,我们远还没有到可以回望总结的时候,疫情还在继续,患者依然面临一定不确定性。芯片行业有一句“行话”这样说:工序数千道,哪怕每道工序的良率都做到99%,最后芯片的良率可能都很低。上海是一个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城市运行的工序又何止千道,一个环节的一个需求没能满足,最后被放大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
疫情下的血透,只是“就医难”的一个缩影。它的不确定性充分说明协同的重要性,医院、居委、120、社会转运车辆、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理解……每个环节都是机制中的一个“点”。只有让这个协同机制能够顺畅流转、共性问题及时解决,五指成拳,才能在下一次的“遭遇战”中赢得更多主动。
记者王辰阳、金立旺、李海伟讲述:上海不仅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式里弄。全城封控后,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上海豫园附近的一幢三层半亭子间。这里一共有8户11位居民,我们连续蹲点采访21天,制作了21集《广福日记》。
老式里弄是上海战疫的攻坚点之一,很多居民家中没有卫生间,还在用手拎马桶,很多住户往往共用一个厨房。老旧社区改造是上海近年来的工作重点,疫情防控对这些楼栋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福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杨树萍对楼里的情况如数家珍:“一楼两户人家,经营鞋店的老板张君建、老上海人黄阿婆;二楼三户人家,从外地退休回上海的张永生、同样已经退休的黄国钧、来上海打工的任卫明;三楼两户人家,经营小商品店铺的金来根和周茹芳夫妇,经营特产便利店的龚文旭、梁修娟、龚悦一家三口,他们的店铺都在一楼;住在阁楼里的是赵阿姨,她独自一人在上海工作。”
从全员核酸到抗原检测,从分发物资到组织团购,广福居委会的10位工作人员从3月底就连轴转,吃住都在居委会,她们总是笑盈盈地服务居民,但是心里也难免有压力。4月17日,附近的宝带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萍前来探望杨树萍,两人在门口紧紧拥抱在一起,张萍哭了。杨树萍安慰张萍:“我们拼命地干,一起努力,一定能把这个疫情控制住。”
住在一楼的黄阿婆从小在这里长大,她在3月28日被确诊为阳性感染者,被转运至方舱治疗;住在阁楼的赵阿姨来上海务工,独自一人住在这里,也感染了新冠病毒,被转运到方舱治疗。她们去方舱时难免心里有些紧张,但是都得到很好的治疗和照顾。
因为转运及时、消杀到位,而且其他邻居也都做好自身防护,楼里没有再出现新的病例。
4月16日,赵阿姨先行转阴回到了楼内。黄阿婆的好消息在4月22日晚传来,她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可以准备离开方舱回家。23日晚,送治愈病人的大巴车稳稳停在福佑路和河南南路交叉口,杨树萍和居委会主任张华已经等候多时。刚下车,黄阿婆就高兴地向他们挥手,杨树萍和张华顺手接过黄阿婆的行李,拉起家常。
黄阿婆打开了久违的家门,她平常照顾的两只流浪狗听到声响,跑出来摇着尾巴围着黄阿婆转圈。听闻黄阿婆健康归来,大家都很高兴,相约要拍一张合影。4月24日,太阳照常升起,记者按下快门,为广福日记里的邻居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影像记录,8户11人终于在福佑路390号和392号聚齐,留下一帧平静中见波澜的定格。
记者何欣荣讲述:在上海本轮疫情中,位于浦东新区的北蔡镇是一个“风暴眼”。这个镇不仅面积大、人口多(30万左右)、情况复杂(既有城市社区又有城中村),而且早在3月13日,就发现了第一例阳性感染者。“北蔡胜则浦东胜,浦东胜则上海胜”,我和同事从4月下旬开始深入北蔡,关注这座人口大镇在清零攻坚阶段发生的故事。
走在北蔡的街上,时不时有快递骑手与“大白”疾驰而过。密密匝匝的店家、高低错落的住宅,虽然大门紧闭,却能看出这个镇疫情前浓浓的烟火气。从3月中旬开始,随着疫情一步步蔓延,感染人数激增,整个北蔡在短时间内陷入了“休克”状态。在一段广为流传的电话录音中,一名疲惫不堪的居委会书记面对居民为何不及时转运阳性患者的质问泣不成声,成为当时北蔡抗疫的一个缩影。
在上海市区两级的集中支援和北蔡干部群众的积极自救中,目前北蔡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从一张数据统计表可以看到,在4月12日达到峰值后,北蔡镇的阳性感染者数量出现了显著下降,特别是北蔡的城中村正在力争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北蔡方案”,也在浦东全区推广。
从慌乱到有序,从拔点到清面,北蔡扭转被动局面的背后,有这三重因素:
一是依靠党组织的力量“结硬寨”。北蔡的疫情发展超出了一个镇的承受极限。关键时刻,上海市委派驻浦东疫情防控督导组成立北蔡清零攻坚工作专班,上海市委组织部、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国资委党委向北蔡派出了一支100人左右的上海抗疫党员突击队,浦东新区区委也派出工作指导组进驻北蔡,后又升级为“攻坚行动临时党委”。各个社区的党员也站了出来,在抗疫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
市区两级集中人力、物力支援,使得北蔡的清零攻坚得以雷厉风行地展开。
二是瞄准城中村这个薄弱环节“攻堡垒”。北蔡的特点在于,除了繁华的城市社区,还有9个城中村。这些城中村居住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挑战。
瞄准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上海市区两级把北蔡城中村的清零攻坚作为主攻方向,要求既守好“村门”,防止病毒外溢,又守好“宅门”,防止社区传播。为斩断病毒传播链,在疫情较为严重的联勤村,还开展了分批次转运撤离和环境消杀行动。目前,北蔡已经有几个村基本实现社会面清零。
三是发动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打硬仗”。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尽管来自市区两级的支援很重要,但要让拥有30万人口的北蔡尽快回归正常,居民的自救十分关键。在党组织的发动下,北蔡很多社区的党员、志愿者站了出来。在居委会和社区临时党支部的带领下,从运物资、测核酸到代配药,让封控中的小区平稳运转。这种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精神状态,也是北蔡走出疫情泥沼的关键力量。
如何加快社会面清零,如何把城中村改造好、治理好,让北蔡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经历了“暴风雨”的北蔡,仍在咬牙坚持中。曙光,就在前面不远处。
记者贾远琨讲述:码头、火车站、机场、厂房、车间……这是我日常报道最常去的地方,而疫情发生以来,这里几乎成为我最难抵达的采访现场。
上海是国际航运中心、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心节点,上海的“海铁空”交通枢纽是物资供应、生产运行的基础保障,也是防输入防扩散的前沿关口,必须保证其在防疫安全的前提下平稳运行,这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也是保通保畅稳链的需要。
事实上,即使在疫情防控最困难的情况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仍然持续稳定发挥。4月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日均仍超过10万标准箱。上海两大空港入境航班执行率78.7%;浦东机场共保障货运航班2309架次,日均约100架次;进出港货量8万余吨,日均货量3500吨左右。
正是因为上海作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中心节点备受国内外关注,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上海港船舶严重拥堵、货物“堆积如山”的信息一直在网络流传。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稳定,4月27日,也就是上海港封控作业一个月后,我终于来到了上海港港区现场实地采访,看一看上海港真实的作业状态,回应公众关切。
我采访报道的地方是洋山深水港自动化码头。现场,一艘大型远洋货轮停靠在洋山深水港自动化码头,自动化桥吊正在有条不紊地将集装箱从船上抓取到岸上,再由无人驾驶小车陆续转运至堆场……上海港船舶通行和作业正常,港口未出现拥堵。
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周勇介绍,外界最为关注的码头冷链货物、危险货物的装卸和堆放积压的情况已明显改善。截至4月25日,上海港冷链货物集装箱的堆场利用率已从4月9日的最高峰78.9%下降至52.9%,危险货物集装箱的堆场利用率已从4月13日的最高峰91.8%下降至62.3%。
其实,大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是常态,关键是有进有出、箱子们在动。繁忙而有序的码头作业画面才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随着复工复产的企业陆续增多,货运需求将呈现上升趋势,无论生产、外贸、物流企业都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到如常状态。
疫情之下,看这些高耸挺立、整齐列阵的桥吊,犹如在时空之门作业不停的“钢铁战士”。尽管疫情考验异常严峻,但凭借这份韧性和倔强,相信上海能够冲破疫情阴霾,重拾发展动力。
最近几天,好消息越来越多了。4月25日,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复工复产,3400余名员工回到工作岗位,焊花四溅的造船厂又热火朝天起来。中国商飞、宝武钢铁、上海振华重工等重点企业咬紧牙关,始终保持着科研、生产平稳运行状态,向市场传递出了信心。
五月已经到来。那些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街角花园、城市绿地和郊野公园里,布谷鸟在鸣唱,火红的杜鹃已然盛放。上海是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城市,是一座经历过一次次惊涛骇浪的城市,没有什么可以压弯压折她。这一次,同样地,历经艰难困苦,上海正在浴火重生。 (统筹:杨金志;采写:潘旭、杨有宗、王辰阳、金立旺、李海伟、周琳、何欣荣、贾远琨)
上海疫情稳中向好,不松劲才能夺取最终胜利 |
|
( 2022-05-0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
当前,上海疫情形势总体稳中向好,清零攻坚效果日益显现,从数据看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阳性感染者在4月12日达到单日峰值后,近两周总体呈现波动下降;封控区人口数下降至400多万人……
面对出现的积极信号,既要坚定信心,更要保持警醒、咬紧牙关。目前,疫情防控的基础仍不牢固,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围绕巩固现有的清零阵地、扩大防疫成果再坚持再加力,紧盯重点点位,千方百计查漏补缺,切断疫情传播链条,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此刻决不能松劲。要继续用好核酸筛查和抗原检测,及时做好流调排查、转运入舱、集中隔离工作,以快制快,严防疫情反弹;老旧小区、城中村等重点区域,还需要做好拔点攻坚,全面环境消杀,不断扩大清零攻坚成果;下沉干部要直插一线,驻守社区,担当作为,哪里有需要就要勇挑重担,哪里有困难就要挺身而出。
对于老龄化率居前的上海而言,老年、重症患者救治仍然是重中之重。要坚持“一人一策”,多学科合作、精细化诊疗,千方百计降低病死率,护佑每一条生命。必须尽快实现“动态清零”,控制感染人群基数,做好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让上海尽早恢复往日的平静。
对于每一位市民而言,还需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松懈、不聚集、减少流动,严格按“三区”划分,尤其是防范区也不能“放飞”,一起巩固这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记者周琳、龚雯)
新华社上海4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