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新华深读

03版:财经

04版: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05版:新华关注·清明

06版:新华关注·清明

07版:新华关注·清明

08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数万医护八方驰援,同心守“沪”
数万医护八方驰援,同心守“沪”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上海4月5日电连日来,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数万名医护人员快速抵达上海,立即投入紧张忙碌的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有的在方舱医院救治病患,有的在社区街道核酸检测……“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铁流滚滚”,他们来了!


  当前,上海的疫情还在高位运行,形势极其严峻。4月4日,上海单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突破1万例,总数达到了13354例。3月以来的这波疫情,上海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过7.3万例。

  一方有难,八方驰援!这两天的上海虹桥火车站“铁流滚滚”,十余趟高铁列车将来自于武汉、天津、山东、南昌等地的数千名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运抵上海。仅3日至4日,华东空管局就保障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接收来自7个省市和部队援沪医疗队包机航班26架次。河南医疗支援队以每10分钟1架次密集编队从郑州飞抵上海虹桥机场。

  “我们4月2日晚上接到任务,立即选派医护人员集结队伍,做好准备,3日就抵达上海了。”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亓琴说,全院派出60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呼吸、重症、中医、院感等多个科室。

  本次支援上海的医疗队中,有不少医护人员曾经多次参与抗疫支援任务。

  武汉金银潭医院南区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程芳说:“接到医院通知要支援上海,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当年,上海也是第一批支援我们的。”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滕涛说:“我们医院来的28名医护人员中,有的支援过武汉抗疫,有的支援过青岛抗疫,都是最有经验的精锐力量。”

  “2020年,我在湖北奋战了58天,当时对病毒还有很多未知和不确定。”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护师高鸿翼对记者说,“随着我们对病毒认识的深入,对控制传染方面的体系不断完善,我有信心一定可以打赢变异病毒。”

  2500万人做核酸,有他们的辛勤付出


  4月4日,上海最大规模核酸检测启动,覆盖全市2500万人,检测现场就有不少来自各地的援沪医疗队。

  4日凌晨2时许,浙江省援沪医疗队队员章月桃和同事们就准备从浙江启程。根据统一部署,台州市中心医院的援沪队员必须在4日12点之前,完成松江区泗泾镇9个村居民、共计31120人次的核酸样本采集。4日11时许,31120例标本采样工作顺利完成。

  一位老家杭州的上海市民看到了来自杭州的医疗队在社区里做核酸,忍不住激动落泪。一位来自武汉的医护人员,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核酸,老人双手合十连声感谢,“这么大老远跑来帮助我们,真的谢谢!”

  “把上海的病人治好,把我们的队伍带好!”


  4日清晨,位于崇明区的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开舱,接收首批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方舱医院共分4个区域,有2700多张床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医疗队和安徽省援沪医疗队联合入驻。

  收治前,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疗队员朱明华现场安排患者收治工作,明确收治流程。“必须要注意所有患者可能出现的情绪。”开舱后,一辆辆大巴将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运送至舱门口,人员下车后进行信息登记并入住,医护人员一对一确认有无基础疾病和症状、是否有疫苗注射史等信息,再采取下一步的救治和护理措施。

  59岁的后勤管理人员费永秀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舱后,她和另2名同事带领着50多位工勤人员忙碌在舱内,处置医疗废弃物,并帮助医护人员疏导患者情绪。“工勤人员必须和医护人员紧密配合,能多做的就多做一点。”费永秀说。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上海的病人治疗、照顾好,还要把我们的队员一个不落地带回家。”安徽援沪医疗队队员周翠梅说。

  在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之前,上海已将闵行体育馆、嘉定体育馆、世博展览中心、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多个体育场馆或会展中心改建成方舱医院并投入使用。其中,新国际博览中心是迄今上海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设计床位超15000张。来自天津、湖北和江西的医疗队近日将入驻并参与收治工作。

  并肩战斗,同心守“沪”。记者留意到,不少山东援沪医疗队队员的背包上挂着红色中国结,格外醒目。“这个中国结是我们出发前的约定,我们齐心协力击退病毒,也将好运带给上海!” (记者贾远琨、潘旭、杨有宗、张建松、袁全、张梦洁)

 
福安何以安 滇池边的“拯救老屋”行动
福安何以安
滇池边的“拯救老屋”行动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昆明4月5日电(记者吉哲鹏、庞明广、王明玉)春天里,万物生长。在滇池东南岸的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这座形成于明代的古村落也在焕发生机——当地政府联手高校以“拯救老屋”为抓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

  从昆明主城区出发,不到一小时就到了古朴恬静的福安村。远远望去,这是滇池边的一个普通村庄,地里的大棚种着花卉、蔬菜,村民自建的红砖楼房一栋挨着一栋。

  走进村里,却别有一番洞天——青石板路磨得光亮,一丛丛小花在路边娇艳绽放,“一颗印”老宅子、传统夯土房散布在红砖楼房之间,古树、古巷、古寺、古井,无不诉说着这座村庄的过往。

  “我们村2013年就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福安村党总支副书记赵云说,全村有20余座较为完整的滇中“一颗印”结构传统民居。

  早些年,随着花卉、蔬菜种植业的兴盛,发家致富的村民陆续搬出老房子,盖起了两三层的红砖楼房,有人因为宅基地紧张,还动过把老宅拆除重建的念头,一些老房子年久失修,被视为村庄发展的“鸡肋”。

  2019年,福安村入选中国农业大学-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将古村落打造成花巷引客流入村,将村内闲置资产通过流转盘活打造成业态,实现城市动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这是城市驱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含义。”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说。

  一个传统村落的保护行动就此拉开帷幕。在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福安村首先整治村容村貌,古巷道铺上了青石板,村内沟渠重新清挖规划,种植花草美化环境。目前,全村600余户住宅的污水管网覆盖率约80%,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盘活资产资源才能增强“造血”功能。福安村先后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昆明古村六坊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已和村民签下5座古民居的15年期限租借协议,由村集体出资对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再引入第三方运营,打造民宿、餐饮、手工艺品制作等业态。

  村民姚其林家的老屋是福安村改造的第一座传统民居。这座建于清末的老宅子是典型的“一颗印”传统民居。20多年前,姚其林家及另外两家搬走后,老屋一直空着,日渐破败。2020年,这座老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从一家人的记忆成为一个村的文化窗口,还挂牌设立了专家工作站。

  一边是乡愁,一边是烟火气。姚其林还经营着一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豆腐坊,过去一天顶多卖300公斤豆腐。福安村改造后,他家的豆腐直接供应给村里3家农家乐,不少游客还慕名上门购买,销量翻了一番。

  为打造统一风貌,福安村还由村集体出资,动员村民把自建房的外墙刷成和老屋相近的朱褐色,新房老宅错落有致,乡村文化的名片也擦得更亮,从周边城市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米花糖、土锅酒、刺绣等也成为特色伴手礼。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0年7月,大学毕业生惠敏应聘为福安村新设置的“乡村CEO”,开启了自己和村庄的共同成长之旅。“读书的时候,我从未想过以这种方式建设家乡。”惠敏的家就在3公里外的晋宁区上蒜镇金砂村。

  自2019年11月以来,晋宁区统筹各级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福安村的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10月,福安村还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呈现出“文旅共生、农旅融合”的良好态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拯救老屋行动”,这更提振了村民的信心。“破败杂乱的老房子变成了乡愁的寄托、增收的宝贝,202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约1.78万元,现在又有13户村民提交修缮老屋的申请。”赵云说。

 
忆亲人·祭英烈·踏春游:清明节各地这样过
忆亲人·祭英烈·踏春游:清明节各地这样过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杨柳依依道春意,又是一年清明时。

  今年是清明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第15个年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清明扫墓祭祖和踏青游春的风俗。这个清明节,尽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各地群众还是在保障自身安全前提下,通过各种形式缅怀先人、致敬英烈、游览春景。

忆亲人,在追思里传承清正家风


  “您不曾离去”“永远怀念”“愿那苏醒的万物带去我的思念”……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镇河渊村村民何云峰家族微信群里,20多条信息陆续跳出,表达着对先人的思念。

  这个清明节,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不少群众无法如愿返乡祭扫。网络祭扫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祭扫方式。

  民政部数据显示,仅清明节假期首日,在全国2000多个网络祭扫平台上,网络祭扫群众就达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5.7%。

  此外,到公墓、陵园祭扫的人群不再拿着鞭炮、纸钱,鲜花成了他们寄托哀思的新选择。

  在云南昆明,今年74岁的市民杨青云和妻子买了126枝菊花祭奠亲人。杨青云告诉记者,以前祭扫时都是烧纸钱祭奠,纸灰漫天、烟雾呛鼻。从前年起,他们开始用鲜花祭扫,环保又安全。

  “相较于形式,祭扫更应看重的是心意。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形式,当人们在内心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就是家风和精神的传承。”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说。

祭英烈,在缅怀中凝聚前行力量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在清明这个慎终追远的特殊日子里,许多人选择缅怀先烈、祭奠忠魂。

  拔草、添土……江苏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长眠着2000多位壮烈牺牲在盐南阻击战中的革命先烈。 清明前夕,村民卞华和儿子卞康全忙着为烈士坟茔添土。从祖父卞德容,到父亲卞华,再到卞康全,这一家三代已在这里义务守墓70余载。每年清明为烈士扫墓早已成为这个家族根深蒂固的传统。

  “清明是祭拜亲人的时节。这些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就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的故事不能被遗忘。”卞康全说。

  今年清明节,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一些烈士陵园暂时关闭,一些烈士家属无法到现场祭扫,但烈士们并不孤单。

  在地处边境的云南省红河州,由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烈士陵园干部职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队员统一着装,为烈士墓碑描红、清理落叶枯枝、敬献鲜花、深深鞠躬。

  在江苏常州,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提前与30余位烈士家属取得联系,了解需求,并在清明节期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点对点的帮助。

  不一样的祭奠形式,一样的真情流露。

  今年清明,人们将缅怀英烈的情感在“云端”释放。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联合全国多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5日开展2022年“清明祭英烈”主题慢直播纪念活动。在12小时不间断慢直播中,网友通过留言互动、线上献花等形式寄托对英烈的哀思,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心、感念之情、传承之志。截至5日14时,直播获得超过2781万人次的网友观看。

  缅怀英魂,汲取慨然前行的力量。

  “我们要以这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为方向指引,好好学习,建设好我们的祖国。”江西丰城中学高一学生张悦在网络祭扫平台的留言道出了广大群众共同的心声。

  踏春游,守护文化根脉、探寻春的气息


  伴随钟鼓声响起,全体肃立,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年儿童唱响《黄帝颂》……4月5日上午,壬寅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延安黄陵县桥山黄帝陵举行。

  在敬献花篮和恭读祭文后,全体参祭人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随后登场的乐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一条56米的“巨龙”腾空而起,形象再现了“桥山龙驭”的传说。

  “我2006年就来祖国大陆发展,从我第一次参加公祭活动到今天这次,每年都见证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守护民族根脉的盛典,内心非常自豪,同时也感谢国家出台政策,给我们台湾同胞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作为代表,西安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林政忠在典礼上敬献了花篮。

  视频直播、线上线下联动、打造网上祭祖平台……在“中华云祭祖”平台中,无法亲临现场的炎黄子孙可以“云游”黄帝陵,虚拟体验点烛、献花等祭祖仪程;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发布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祝福话语,表达拳拳赤子情怀。

  举办文化活动守护民族根脉,踏青出游探寻春的气息。

  清明假期,北京市属公园推出30处赏花踏青地。在玉渊潭公园观赏娇俏可爱的早樱;在颐和园乐寿堂、玉澜堂,天坛公园斋宫等地感受玉兰花开的诗情画意;在北京植物园看粉嫩的辽梅山杏与洁白的白花山碧桃交相辉映……清明节期间,北京市属公园严格执行“限量、预约、错峰”等防疫措施,游人提前网络预约购票、科学佩戴口罩、错峰游园,踏青防疫两不误。

  不只是在北京,在陕西西安白鹿原影视城,身着汉服的游客赏花品茶、诵诗投壶,感受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在甘肃敦煌鸣沙山下,千亩杏花竞相绽放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同时,市民游客踏青寻春、亲近自然,不负好春光。

(记者高蕾、范思翔、邱冰清、谢樱、蔡馨逸)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用“小别离”守护“幸福嘉”
用“小别离”守护“幸福嘉”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3月13日以来,位于长三角枢纽区的浙江嘉兴,已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100余例。

  在嘉兴,防疫人员争分夺秒,党员干部星夜集结,志愿者们前赴后继,“用小别离,守护我们的幸福嘉”。

守住浙江“北大门”


  午夜时分,嘉兴南湖高速出入口,一辆本地牌照轿车缓缓驶入收费站。

  “您好,请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3号车道白色轿车,黄码,安排核酸”……嘉兴高速收费站交警二大队塘汇中队交警姚振华的对讲机里滚动发布着讯息。

  日前,嘉兴多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Ⅰ级响应,快速建立市县一体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全面启动“疫情防控精密智控平台”,提升“三公”流调协同性,加强“三情”联动安民心,快速聚焦疫情重点场景、人群及重大风险区域。

  “嘉兴是浙江的‘北大门’。高速公路出口是外防输入的第一道防线,守住就是胜利。”嘉兴市秀洲区嘉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张士强说。

  4月3日清晨,嘉兴市疾控中心,刘杨拿起电话准备新一天的流调。“每多完善一个轨迹,就意味着减少一个风险点。”刘杨说。连日通宵达旦,有同志前一分钟还在打电话,后一分钟就趴在桌子上“秒睡”。

  嘉善县24小时村民自治巡逻队,把大小路段都守起来,防止涉疫风险人员无序流动。“我们在全县布控了31个免费的核酸采样点位,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优化布局。3月以来三起新的本土疫情都是在主动筛查中发现,说明我们的方法还是有效的。”嘉善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俞益东说。

党员干部显担当


  “我多干点,别人就能少干点。”在平湖市曹桥街道孔家堰村的临时核酸检测点,白天黑夜“连轴转”让村支书张雪明的眼睛长了麦粒肿。7次检测,他始终靠前指挥。

  本轮“战疫”中,有无数像张雪明这样的嘉兴党员干部“舍我其谁”显担当。通过充分发挥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机制,17.5万名嘉兴党员干部犹如织牢城市防护网的一个个“神经元”,努力守护着万家灯火。

  在海宁市许村疫情防控转运隔离红色攻坚队中,不管是老党员,还是年轻党员,只要接到转运隔离任务,大家都争相报名,自愿“请战”。“作为党员,这个时候,我肯定要带头上。”来自海宁市海洲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党员志愿者严梦洁推迟婚期,第一时间加入“战疫”队伍。

  “我们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每个核酸检测点、隔离点的‘点长’都是正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海宁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铁月刚说,在组织部门的协调帮助下,海宁有来自各行各业500余人组成的疫情防控党员干部储备队伍,可实现平战结合切换,确保基层力量充足。

  “这是一场艰巨复杂的难仗,要做好最充分的心理准备、组织准备、力量准备和工作准备,尽锐出战、共克难关。这也是一场刻不容缓的硬仗,要再接再厉、连续作战,及时查找短板、补齐漏洞,把工作落得更细,把闭环扎得更牢。”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说。

致敬每一位“拼命”的英雄


  “送点春天给你,如有需要请自取。”嘉兴平湖的一位花店老板,将“诗一般的语言”写在门口的黑板上。他说,要把鲜花赠送给经过的每一位路人,他们中一定有很多是为嘉兴“拼命”过的英雄。

  “全员核酸检测,及时有效的封控隔离,真的特别感谢广大市民的信任、配合和响应。”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防控办执行副主任章红亚说,很多市民还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传递着善意和暖流。

  4月2日下午,嘉兴桐乡市濮院镇划定“三区”,当天傍晚,首批1500份生活物资包就送进了封控区,硬隔离与暖服务同步到位。“我们得抓紧时间送,尽量让大家早点拿到。”负责送货的洪师傅说。

  封控期间,嘉兴元一柏庄小区的“业主群”,网格长黄雪林发动群里居民守望相助,在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原本陌生的邻里也变得熟悉,“一些居民生活中缺啥少啥,只要群里一说,马上就有邻居提供帮助。”黄雪林说。

  嘉兴海宁许村镇景树村郭湾家园,几位居家隔离的租客没有厨具,无法做饭,房东便自发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我在外面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碰到这样好的房东。”租客吴晓伙说。

  据悉,此轮“战疫”中,嘉兴依托各类疫情防控应用场景,构建防疫志愿者招募、项目发布、服务记录等志愿服务“全链条”。短短3天就招募志愿者3.1万多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万余场,服务群众556.8万多人。

  “给我一个和你在一起的机会好吗,听你诉说那些难忘的和动人的故事。我知道这些时光,它一定会过去。留下的,是划破黑暗的光……”嘉兴经开区90后小伙创作的抗疫歌曲《回来》,温暖治愈了人们焦灼的内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坚守了两年多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英雄。”一位网友留言说。  (本报记者俞菀、唐弢)

 
家中电器要“焕”新?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家中电器要“焕”新?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邹多为)用得不放心、堆着还碍事、扔了又可惜……看着家中一大堆的老旧家电,您是否还在苦等回收服务送上门?现在机会来了——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日前表示,自2022年起,协会计划用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组织开展“百城千乡万户家电惠民收旧焕新潮”活动。

  “电器不是垃圾,消费者不应随意废弃或是交由‘走街串巷’的个体收购人员。”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理事会主席团主席刘秀敏2日在一场视频会议上表示,家电回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拆解、处理,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据刘秀敏介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一方面,政府和厂商将提供一定额度的补贴以鼓励消费者参与此次活动;另一方面,变“换”新为“焕”新,是希望将换新产品、唤醒理念和焕新场景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超龄电视”会毁眼?“超龄空调”能偷电?协会理事会主席团副主席郭赤兵表示,在长期调研和走访中发现,目前,许多消费者对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并不了解,比如彩电7年、空调10年、燃气灶8年、洗衣机8年、电冰箱12年、电饭煲10年等。

  “‘超期服役’的老旧家电不仅无法满足更多功能需要,还会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郭赤兵强调说,电器元件电线老化会造成原有功能退化、辐射增大,易引起火灾、漏电等危害,这些不仅威胁到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此外,“超龄电器”不断增加的耗电量还将造成额外的资源浪费。

  “此次活动有助于重构用户群体、重构品牌格局、重构家电产业生态。”刘秀敏说,收旧范围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性补贴回收的电视、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和计算机等产品,用户保有量高、故障率高、返修率高的产品,“超期服役”的产品以及用户要求回收的产品等。

  据悉,活动将于5月上旬启动,预计覆盖全国20个省市。其间,消费者可参与体验周、体验月、卖场主体、企业专场等众多活动,上百家家电企业也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体验店、社区服务点等产品展示形式,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从上市银行年报看“钱去哪儿了”
从上市银行年报看“钱去哪儿了”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随着上市银行2021年业绩报告陆续出炉,银行业资金流向变化引人关注。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吸金”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等领域贷款增长快……在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背景下,上市银行的信贷投放总量攀升、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经济的脉动。

重大项目、制造业“吸金”多


  工商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2.12万亿元,同比多增2433亿元;农业银行新增贷款2万亿元,中国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比年初新增1.38万亿元,均创投放的历史新高……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多家上市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持续加大。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风险的根本举措。”工行行长廖林表示,去年工行信贷投放稳步增长,围绕跨周期调节安排投融资总量、节奏和结构,助力经济恢复发展。

  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哪些领域?从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国家重大项目、制造业等领域是吸引资金的“主力”。

  2021年,工行项目贷款增量超过7000亿元,同比多增近462亿元;建行新增基础设施贷款7331亿元;农行新增重大项目贷款6738亿元。

  信贷资源不断投向制造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21年末,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197亿元;农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达1.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724亿元。

  在贷款结构方面,一直是企业融资痛点的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2021年末,交通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4.16%;光大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6%。

  值得关注的是,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背景下,零售贷款成为不少银行信贷投放倾斜的方向。

  2021年末,中信银行零售贷款比年初增加1619亿元,与对公贷款的增加额度基本相当。2021年招商银行包括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小微贷款、消费贷款四类产品的零售贷款累计增长3066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的三分之二以上。

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领域贷款增速突出


  梳理年报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贷款增速比较突出。

  2021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其中,工行、中行的增速超过50%。

  银行信贷的投放,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自身定位、资本约束、安全性效益性的考量以及政策导向等。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鼓励下,银行业正在打破传统信贷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和加强管理,控制风险和成本,努力实现小微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

  中行副行长王纬表示,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服务小微企业,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是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行2022年初步计划新增普惠金融贷款3000亿元。

  服务创新型企业,对风险偏好较低的银行业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银行业正在谋求破题。

  数据显示,2021年末,工行对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均突破1万亿元;中信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2021年初增长70%。

  建行表示,该行为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构建了“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依托知识产权大数据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将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数据转化为切实的金融资源。

  此外,梳理年报可以发现,围绕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各大银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2021年末,农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9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过30%;中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7%。

信贷投放靠前发力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各大银行业绩发布会释放的信息看,2022年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较高,多家银行信贷增速目标设在两位数。从前两个月的信贷投放情况看,靠前发力、精准发力的特点明显。

  “到今年2月末,交通银行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多增778亿元,贷款投放较快主要得益于我们从去年四季度就开始落实贷款项目储备工作。”交行副行长郭莽介绍,该行初步安排今年人民币贷款增幅在11.5%左右。

  农行副行长张旭光表示,截至今年2月末,农行各项贷款比年初增长6304亿元,同比多增796亿元。预计今年农行贷款投放增量高于去年水平,增速高于10%。中行副行长王志恒也表示,预计今年该行境内人民币贷款同比增幅不低于10%,切实发挥国有大行的稳定器作用。

  从未来的资金流向看,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仍是各大银行资金青睐的重点。

  专家表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血”能力和效率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银行业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适配性,将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记者李延霞、吴雨、张千千)新华社北京电

 
助力稳产保供,用好数字技术这些实招
助力稳产保供,用好数字技术这些实招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张辛欣)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连日来,工信部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稳工业系列举措,其中特别明确,用好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如何发挥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更好助力稳产保供?下一步还将出台哪些措施,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确定性”,是里工实业总裁李卫铳谈及数字化最深刻的体会。从事人工智能物联网装备研发及制造,里工实业对数字化的需求格外迫切。“不只是产线的自动化,更需要生态链的智能协同。”李卫铳说,企业和钉钉平台合作,上线“数字中心”,投入智能化机器人,尝试“码”上制造。保持产线24小时工作的同时,通过数据及时了解产业链各环节状况,建立实时感知变化、分析变化和实时决策的平台,降低了运行风险。

  “码”上制造,“链”上不慌。

  进入3月,疫情波及我国很多省份,一些行业产业链面临新的压力。在唐山、邯郸等地,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在浙江,国网浙江平湖市供电有限公司与平湖市经信局等部门建立碳电专班,利用大数据打造“一键响应”需求侧管理模式,帮助企业保用能、降成本……通过数字技术更加及时掌握生产中存在的风险,及早采取应对措施,有效保障一线生产的运行。

  在一些受到疫情波及的城市,部分中小商家的商品出现积压、滞留。智能化物流、运输,助力企业打通卡点。

  “3月以来,我们承接了超过平日数倍的订单量,大部分订单都来自出现货物滞留问题的中小商家。”京东物流华东分公司销售经理马峰说,通过商家、仓储、运营等各环节数字化联动,货物可以在多个仓库之间实现快速调配,最大限度保证货物的流通与供应链的运转。

  通过大数据“刻画”商家服务现状,优化物流等供应链效率,美团商业大脑面向生活服务业商家提供大数据分析决策知识图谱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浙江桐乡与百度智能云共同打造区域级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解决淡旺季订单供需平衡等问题;构建供应链服务网络,不少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成本、库存、账期等多维度数据为生态链上的企业定制解决方案……经营有“数”,更好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工信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2022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为中小企业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其中明确,制定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评价标准及评价模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发展综合评价诊断服务。

  “要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下更大功夫,统筹‘补短板’和‘锻长板’。”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还将挖掘推广一批“5G+工业互联网”产线级、车间级典型应用场景,促进5G等数字应用向更多领域渗透。

 
疫情之下,一座石化城的“生产保卫战”
疫情之下,一座石化城的“生产保卫战”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清明假期,位于福建泉州市泉港区的福建联合石化聚烯烃堆场繁忙依旧。叉车来回穿梭,一批批聚丙烯无纺布原料正在出库,未来,它们将被下游企业加工成纺粘无纺布,以口罩、防护服的面貌上市。

  “我们提前调整计划,最大负荷生产,全力保障市场供应,确保周边无纺布生产企业有好料、不停产。”福建联合石化聚丙烯装置生产经理陈光昱说,本轮福建疫情没有打乱公司的节奏,公司紧盯市场“风向标”,全力提升产能。

  作为国内重要石化基地,泉港区积极发挥上游原料产能优势,推进辖区内石化企业加紧生产口罩、防护服、消杀剂等防控物资的原料生产,满足下游企业的生产需求。

  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陈沙龙说,当地加密走访次数,及时收集并协调企业在物资保障、生产销售、员工出行、货物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组织相关单位通过驻厂服务、现场指导解决难题。

  针对货运从业人员流动性强等特点,泉港专门设立陆地港服务中心疫情防控核酸检测点,为园区货运车辆司机设置专属核酸检测“暖心便利站”。

  泉港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陈阿芳说,当地梳理出急需组织进场施工的省市在建重点项目、计划第二季度开工的重点项目等共62个,分解给石化园区及主管部门,给予办理人员、车辆通行证,保障其正常施工。连日来,共为重点项目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及施工、监理等相关参建单位办理人员通行证3100多份、车辆通行证2500张,多举措帮助重点项目解决“人员不能上岗、物资不能进场”的难题。  (本报记者吴剑锋)

 
中国在汽车电动化浪潮中发挥引领作用 访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
中国在汽车电动化浪潮中发挥引领作用
访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新华社伦敦电(记者郭爽、杨海若、赵修知)“在全球从汽油和柴油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各地汽车市场的速度不同,中国是最早的进入者之一,并且仍然保持领先地位,”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显而易见,鉴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制造方和市场,中国(在行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成立于1902年的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是英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协会之一。霍斯在3月下旬于伦敦举办的SMMT电动化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进入英国市场的中国品牌正不断增加,中国企业的技术正为英国电动车市场创造价值,“我们正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技术创新”。

  霍斯指出,人们“已经看到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也能看到英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其中越来越多的是围绕电动化,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我认为两国都在致力于提供零排放交通工具,这也是世界需要的”。

  霍斯对中国绿色科技企业远景科技集团在英国港口城市森德兰与日产汽车公司合作建造电池超级工厂表示欢迎,称这一合作堪称“国际合作和技术实施方面的良好范例”。

  现如今混合动力、纯电动乃至氢燃料汽车已成为中国出口的“金名片”和本土市场消费升级的新选择。谈及中国新能源车发展战略时,霍斯表示,中国“制定了快速推动(新能源车)市场的政策,不仅关注电动化,还关注氢能源。我认为不拘泥一种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在谈到英国的电动车战略时,霍斯指出,10年前市场上只有6款电动车可供选择,占新车注册量的不到千分之一。现在,市场上有超过140款车型,注册新车中电动车占比超过六分之一。但若想实现交通净零排放目标,还有巨大挑战。2021年,英国生产的汽车中约25%实现电动化,“我们需要增加这一数字”。

  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公布的新数据显示,自2011年来,在英国第一个“电动十年”中,英国制造商已投入约108亿英镑(1英镑约合8.35元人民币)资金用于英国电动车生产和相关工厂建设,并投入巨资将新技术推向全球市场。

  在谈到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可能存在的问题时,霍斯指出,目前整个行业面临两个主要挑战。一个是电动车的可负担性,电动车技术相对较新,因此在现阶段相对昂贵,所以要确保更多人可以负担得起这项技术。另一个是如何推动相关技术应用,从发电、充电到配电人员对电动车的熟悉等。用户也需在家里或最方便的地点拥有更便利的充电设施。

  霍斯说,未来几年,“你会在英国市场看到更多选择,其中很多选择将来自中国品牌和欧洲品牌。最终,消费者将决定市场模样。如果可以生产出在外观、可负担性等多个方面具有吸引力的车辆,消费者就会采取行动(买单)”。(参与记者:赵小娜)

 
为文旅企业纾困解难江西出台15条举措
为文旅企业纾困解难
江西出台15条举措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袁慧晶)江西日前出台15条帮扶举措为文旅企业应对疫情纾困解难。其中明确,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性房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小微文旅企业,在免除上半年2个月租金的基础上,再减免1个月租金;企业在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内,最高可减免半年租金。
 
  3月31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有效应对疫情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解难的若干措施》,涵盖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强化政策保障落实等方面内容。
 
  江西提出,要不断补充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做大做强“文旅贷”,降低门槛,鼓励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通过“文旅贷”融资。
 
  此外,江西将建立重点文旅企业项目帮扶机制,筛选全省重点文旅项目,实行机关干部“一对一”挂点帮扶,帮助协调处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解中小微企“急难愁盼” 南京出台20项措施
解中小微企“急难愁盼”
南京出台20项措施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财经
 
  据新华社南京电(记者沈汝发)江苏省南京市3月31日出台助企纾困20项措施,聚焦中小微企业的急难愁盼,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据南京市发改委介绍,在缓缴减免各类税费方面,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征“六税两费”。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零售、仓储等行业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暂免征收2022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加大税费抵扣力度方面,中小微企业在2022年新购置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按照单位价值的一定比例自愿选择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凡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对其投资的初创科技型企业,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减轻企业房租负担方面,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的地区,对承租市、区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国有房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
 
  另外,南京市还在强化金融信贷支持、提供专项帮扶补助、助力餐饮行业复苏、推动文旅休闲回暖等方面出台了具体措施。
 
全力保障货物运输“不断线”“跑起来”
全力保障货物运输“不断线”“跑起来”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沈阳电(记者王炳坤、丁非白、黄泽晨)眼下,中国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等特点。一些地方在人员流动减少、旅客运输放缓的同时,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做好精准防疫,全力保障货物运输“不断线”“跑起来”,为疫情期间的社会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物资供给。

  3月30日上午10时,随着26台满载470吨生活物资的车队,通过辽宁高速公路张士东收费站源源不断驶向吉林,辽宁省在疫情防控期间设立的援助吉林省“紧急物资运输保障专项通道”正式启动。

  受本轮疫情影响,吉林省的蔬菜等生活物资较为紧缺。辽吉两省建立重要物资通行高速公路互免机制,通过采取发放车辆通行证、互认车辆信息等措施,保障应急物资运输车辆快速便捷通行。

  辽宁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运输中心副主任袁会武介绍,截至目前,辽宁已组织调运145车次、2691吨蔬菜运送至吉林省。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不少地方加大对来自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流、物流的防控力度。感染和传播病毒风险较高的货运司机群体为减少与社会面的接触,许多人疫情期间吃住都在驾驶室,条件十分艰苦。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统筹做好道路货运疫情防控和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在严密防范疫情通过道路运输环节传播扩散的同时,全力做好各类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对此,多个省市因地制宜,一方面为货运司机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合理运用防疫政策,努力做到防控、保供两不误。

  “在这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每日免费核酸检测,有订单时政府还给我们开通行证。”货车司机秦四军说。

  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当地政府划定专门区域设立疫情期间货车司机“服务驿站”,里面设有大货车停车管理区、配餐区、公共卫生间、核酸检测区、药品代买区等10个区域,解决货车司机的停车难、如厕难、购物难、检测难等诸多难题,最多可容纳300到500辆货车停靠。

  大连市推广应用专门的“货车通”软件。大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货运大队大队长王栋介绍,外来货运司机只需在手机上填写车辆和驾驶员信息,软件后台马上就能显示车辆的行程轨迹,以及司机的健康状况。“这为我们在精准防控条件下,做好车辆放行提供了信息依据。”

  辽宁阜新市则建立了保供车辆“绿色通道+闭环管理”工作模式。所有外来的保供车辆抵达阜新后,工作人员现场对司机进行核酸采样和车辆消杀,由防疫人员“一人一车”护送至交付区。等待卸货期间,司机可选择在驾驶室封闭等待,或到专用隔离宾馆入住。待再次离阜时,可随时由专人护送至高速口。这样既方便了货车司机,也保证了进出车辆全程可控。

  一系列优化服务、合理放行措施,让疫情期间的货物运输协调有序。

  疫情冲击下,上海市对饮用水的需求量大增。3月中旬,铁路部门协调相关单位量身定制运输方案,确保饮用水随时装得上、运得走、卸得下。截至3月31日,长三角铁路共运输矿泉水888车、4.12万吨。

  初春正是中国东北农村备耕的高峰期,但是受疫情影响,地处渤海湾北部的营口港一度出现“化肥压港”现象。为确保化肥、种子等重点农资及时运达田间地头,中国铁路沈阳局和营口市政府派出工作组进驻港区,组织恢复运输生产,通过给足运输计划,优先配给空车,确保港内化肥运输逐步恢复正常。3月以来,中国铁路沈阳局共组织化肥运输13.3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9%。

 
海南:重罚哄抬物价等行为
海南:重罚哄抬物价等行为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海口4月5日电(记者陈凯姿)日前,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认定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明确经营者串通价格牟取暴利情节较重的最高可罚500万元;经营者哄抬物价行为情节严重的,将吊销营业执照。

  据介绍,该意见旨在指导海南全省依法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全力保障海南省疫情防控期间市场价格秩序稳定。

  意见明确,经营者串通价格牟取暴利,情节较重的最高可罚500万元。经营者哄抬物价,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的,最高可罚300万元,情节严重的将被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

 
@上海市民,你的蔬菜正“坐”着公交车赶来
@上海市民,你的蔬菜正“坐”着公交车赶来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许晓青、周蕊、王婧媛)空旷的公交车车厢里没有乘客,只运蔬菜、水果、肉、蛋等。这是在跨黄浦江公交线路上驾龄长达15年的边师傅之前根本想不到的。

  配有“上海生活物资保障”通行证的浦东公交公司986路公交车最近迎来一批特殊的“乘客”——蔬菜、鸡蛋、猪肉等,这些新鲜的“乘客”们被直送到正在接受全域静态管理的浦东多个居民区。

  3月以来,上海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明显增加。3月28日以来,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新一轮核酸筛查,先浦东、后浦西,近2500万上海市民居家的生活物资和民生保障,成为头等大事。

  根据政府部门安排,部分986路公交车暂别熟悉的跨江线路,司机开着公交车“变身”为直通浦东各大社区的送菜员,配合盒马社区集单配送点运送物资。

  “过去一直浦西浦东来回开,从淮海中路思南路开到浦东的江月路,沿途真的很热闹,这两天这么空旷的马路,开车还有点不太习惯。”边师傅说,开公交车,什么人都载过。只载蔬菜鸡蛋,确实是头一遭。

  作为保供工作人员,边师傅每天定时进行核酸检测,先确认自身健康,再投入新一天的工作。坐在“蔬菜公交车”的驾驶座上,他坚持往日的装束,穿制服、打领带,同时戴紧口罩、做好手部消毒。边师傅算了一下,保供专线开一趟可以送200多袋生活物资,加上还有10多辆公交车一起加入,边师傅和他的司机伙伴每天可服务上千户居民。

  “感谢老司机们的火线驰援!”盒马平台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发文向这些临时“蔬菜公交车”驾驶员致谢。这样的保供模式还被推广到上海浦西的部分区域。

  “蔬菜公交车”是此轮疫情下上海全力保障2500万市民餐桌的众多新举措之一。

  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物资保障组组长、市商务委主任顾军说,上海不仅建立了专门服务保障队伍,设立24小时服务保障热线,及时回应生活物资保障方面的“急、难、愁”问题,还尽力实现让保供企业正常经营、让保供车辆正常通行、让保供人员正常上岗。

  搬货、理货、送货……连日来,位于上海普陀区的麦德龙门店格外忙碌,蔬菜包装和运输工人挥汗如雨,与安静的城市社区形成鲜明对比。麦德龙中国副首席执行官陈志宇说:“现在是全员上岗,力求保供应。我们浦东和金山的商场都提前把所有员工召回商场驻店保供。”

  叮咚买菜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蔬果大仓到了凌晨依然灯火通明,数百条加工线不间断繁忙运转。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新一轮封控,叮咚买菜及时进行了员工的补充和调配,服务上海全市的一线保供员工有数千人。

  进入4月,来自安徽、浙江、山东、江苏、云南等地的农产品正不断向上海进发。疫情下,运力不足成了保障“菜篮子”的一大难点。“蔬菜公交车”等运输模式,就是为了打通配送到家的“最后一公里”。

  陈志宇表示,麦德龙线上接单配送范围已从5公里内扩大到7公里范围内。饿了么平台则联合每日优鲜、大润发等生鲜商户增加运力配合。

  公交司机边师傅希望,自己这个“蔬菜公交车”驾驶员的临时身份可以帮助到更多家庭,同时也盼望这座城市早日战胜疫情,连接黄浦江两岸的日常公交线路恢复如常。

 
北京:进口货物等行业每周做一次核酸检测
北京:进口货物等行业每周做一次核酸检测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鲁畅)记者5日从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在继续落实现有防控措施基础上,北京出台进一步加强疫情外控内筛四项措施。

  一是对所有来(返)京人员,在继续坚持原有管控措施基础上,进一步严格落实个人防疫主体责任,抵京前或抵京后12小时内利用“京心相助”向所在社区(酒店、单位、村)等报备;抵京24小时后、72小时内开展1次核酸检测;返京后7日内不聚餐、不聚会、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提倡单位要求职工返岗前48小时内加做1次核酸检测,检测阴性结果未出之前采取居家办公。

  二是在原有“10+3”重点行业人群核酸筛查基础上,增加养老机构、学校、进口货物3类重点行业人群筛查,每周至少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可采取工作日每日20%比例开展。

  三是强化物品检测要求。从近期国内和本市多起确诊病例溯源情况看,进口非冷链货品传播风险较高。北京市将在继续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常态化监测基础上,对所有进口货物如进口配件、水果、服装及国际邮件等,定期开展检测。

  四是对于集中隔离人员,在集中隔离初期第2、3、5天进行抗原自测,第1、4天进行核酸检测;对于封控区、管控区人员,在开展区域人群筛查初期第2、3、5天进行抗原自测,第1、4天进行核酸检测;对于防范区人员,在开展区域人群筛查初期第2、4、5天进行抗原自测,第1、3天进行核酸检测。

  据悉,4月4日16时至5日16时,北京市朝阳区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目前,相关部门已对该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排查,对各类风险人员实施分类管控。

 
吉林:畅通防控期间群众日常就医渠道
吉林:畅通防控期间群众日常就医渠道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长春4月5日电(记者赵丹丹)吉林疫情发生后,全省医护人员精锐尽出,冲在抗疫一线。与此同时,留守在“大后方”的医护人员日夜坚守,“黄码”医院、“绿码”医院迅速设立,急诊“绿色通道”、患者缓冲病房、“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不断完善……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日常就医需求。

  “绿码”三甲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心丸”


  吉林大学三家附属医院是吉林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疫情发生后,共派出近4000名医护人员,冲在抗疫最前线。与此同时,三家医院勇挑重担守好“大后方”,全员上岗、闭环管理,撑起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重担。

  为了保证院内患者安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设立了“3+X”大急诊综合疗区模式,内科、外科、儿科的急诊患者先在临时设立的综合疗区进行过渡治疗,5至7天确保绝对安全后,再转入常规疗区进行专科治疗。

  疫情期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始终保证门(急)诊正常开放,共完成90余例急危重心血管疾病手术、200多例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收治急危重孕产妇453人次。

  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一位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转运而来的4岁脑瘤患者,通过医院急诊“绿色通道”、专家会诊和手术治疗,挽回了生命。3个半小时的手术中,一个直径达7厘米的肿瘤被成功取出。

  疫情以来,吉林大学附属三家医院累计门(急)诊患者数量达34万余人次,住院患者近20万人次。“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一直是吉林大学所弘扬的,疫情当前,所有医护人员义不容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说。

  “黄码”综合医院:隔离封控人员的“定心丸”


  吉林疫情发生后,阳性感染者人数不断上升,伴随大量的密接人员、封控人员,这类人群具有一定的疫情传播风险,无法正常就医。为此,吉林省首次启用了“黄码”医院。

  3月10日,作为长春市第一家“黄码”医院,长春市第二医院正式开诊,当天即接诊百余名患者。

  3月11日晚,“黄码”医院接到了一个来自封控社区的求助电话。电话中,一名已怀孕39周的孕妇出现“胎儿窘迫”症状,急需就诊。长春市第二医院立即启动手术预案,长春市妇产医院专家同时准备远程会诊。经过紧急剖宫产手术,一名6斤多重的健康女婴在“黄码”医院出生。

  急性心梗、脑卒中、心力衰竭……开诊以来,长春市第二医院已累计接诊各类患者8000多人。近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院区新增为“黄码”医院,收治能力再次提升。

  “黄码”专科医院:特殊人群的“护心丸”


  57岁的孙女士家住长春市宽城区,患尿毒症已有8年,每隔2天就需要透析一次。几天前,孙女士的定点透析医院被征用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她被转到康莱尔血液透析中心继续接受治疗。由于家住在封控区内,社区网格长安排专用转运车“点对点”送医。

  长春康莱尔血液透析中心是一家民营医疗机构,4月1日,长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公告,将其增设为“黄码”专科医疗机构,专门为隔离和封控区的透析患者服务。

  据长春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长春市多家综合医院可进行透析治疗,下一步,还将继续挖掘资源,进一步缓解血液透析床位不足的现状。

  3月26日,“黄码”专科医院吉林国健经开妇产医院开始接诊,4月5日凌晨,接诊后的第52个婴儿呱呱坠地。

  “新生代表希望,愿吉林早日战胜疫情。”吉林国健经开妇产医院院长李杰说。

 
吉林:推动滞留长吉两市农民返乡春耕
吉林:推动滞留长吉两市农民返乡春耕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长春4月5日电(记者张建、段续、赵丹丹)记者从5日召开的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商品粮重要基地的吉林省,正在全力推动滞留长春市、吉林市的农民返乡开展春耕工作,努力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耿建仁说,为努力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吉林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已印发了《关于滞留长吉两市农民返乡春耕工作方案》,方案对返乡条件、申请程序、人员转运和返乡后的管控都做了详细规定。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备春耕生产的关键阶段。吉林省正推动各项防控措施在农村落细落实,坚决阻断疫情在农村地区的传播,为农民春耕提供全链条服务,力争做到农时一天不耽误、农户一户不落下、农田一亩不撂荒,为全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有你们,很安心
有你们,很安心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4月4日,志愿者陈洪(左)协助87岁的虞祖荣老人出门检测核酸。在上海市普陀区锦绿新城居民区的1600余户居民家庭中,有不少空巢老人。居住在同一小区内的疫情防控志愿者纷纷行动起来,为老人们跑腿送餐、协助核酸检测、上门保洁、提供心理咨询。非常时期,这些每天上门服务的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带来一缕温馨,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恐慌。      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为爱而歌 清明再忆邓小岚
为爱而歌 清明再忆邓小岚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石家庄4月5日电(记者李凤双、吴晶、高博)“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太行山深处,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流着泪唱起《马兰童谣》,用歌声为至亲至爱的邓奶奶送别。

  3月19日下午,正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筹备音乐节的邓小岚突发脑血栓,在当地紧急治疗后被连夜送往北京,2天后医治无效,溘然离世,享年79岁。

  清明节期间,阜平县组织“从此马兰路——邓小岚老师线上纪念活动”,利用歌曲、朗诵等多种形式,表达对邓小岚的感恩思念之情。

  孩子们清澈质朴的声音,一如不久前,他们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用希腊语唱起的《奥林匹克颂》。只是,那个时候,总是满脸挂着微笑的邓奶奶还在……

  北京来的邓奶奶,成了山村学校的音乐教师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身穿虎头衣、脚踩虎头鞋的孩子走到国家体育场中央,演唱起希腊语版的《奥林匹克颂》。

  这群孩子来自阜平县城南庄镇,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5岁。4个月前,他们中的很多人刚刚认识简谱。

  宛如天籁的歌声,唱出了全天下孩子“一起向未来”的梦想。观众席上的邓小岚,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马兰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啦!”这一刻,邓小岚最想把这个消息分享给父亲。

  位于太行山腹地的马兰村,是他们一家人的第二故乡。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在一次日军的“大扫荡”中,马兰村的乡亲们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无一人泄密。

  母亲丁一岚在一次突围后生下邓小岚,不得不把她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

  炮火下的童年,有动荡的不安,也有质朴的恩情。多年后,邓小岚不断寻访这片土地,马兰村需要什么,她就默默去做什么。

  翻修学校、改建厕所、扶贫助学……2003年清明,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意外发现很少有孩子会唱歌。

  孩子们羞怯的样子深深刺痛了她的心:“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应该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

  于是,潺潺的胭脂河边,有了琴声;高高的铁贯山上,有了歌声;北京来的邓奶奶,成了山村小学的音乐教师。

  那时,马兰小学只有4间漏风的教室。邓小岚掏出自己的退休金,又动员弟弟妹妹捐钱,改装了7间校舍。

  后来,她从亲朋同事那里募集乐器,一人身兼数职,教钢琴、小提琴、手风琴……

  18年风雨无阻,她用音乐改变了一座村庄


  从北京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河北定州,换长途车3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个把小时,就到达了马兰村村口简陋的小候车厅。

  这是高速路开通前,邓小岚往返马兰村的必经之路。

  四季轮转、风雨无阻。从2004年开始,她一年要往返北京和马兰村20次,一趟约600公里,18年下来就是20万公里,大约能绕地球5圈。

  得益于中学和大学的乐器学习经历,邓小岚曾说自己的人生是“被音乐滋养的”。大学毕业后,她在工厂工作25年,又领着女工们学习乐器。

  轮到教山里的孩子,她把音符写满了黑板,一个个地认,手把手地教。

  “教这个得有连续性,今天教了明天就走,那学生可学不会呀。”一个、两个……来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邓小岚在马兰村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把老伴儿一个人丢在北京的家里。

  2006年,马兰小乐队宣告成立,邓小岚领着孩子们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13年,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把小学旁边的荒土坡打造成了一座三层的梦幻小城堡。

  “孩子都向往童话,城里孩子有少年宫,有迪士尼乐园,有公主城堡,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

  “山里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是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18年来,山里娃的梦想化作邓小岚的坚持,她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很多上了高中、读了大学,有10余人在大学里学习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一批批孩子们因为音乐改变命运,一个小村庄也因为文化浸润走向振兴。

  2019年,有着700多户2000多人口的马兰村实现全村整体脱贫,音乐成了这个小村庄的一张名片。

  村南口,邓小岚筹资新建的“音乐谷”,圆形的灰色舞台背靠青山、碧水环绕,远远望去犹如一轮明月挂在天空。邓小岚为它起名“月亮舞台”。

  2021年10月,“月亮舞台”竣工,邓小岚站在舞台中央,笑着连声说:“太漂亮了!”

  马兰儿童音乐节办了四届,表演场地也换了四次,每次演出都没有一个像样的舞台。能在自然的环境里给孩子们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音乐会,是邓小岚多年的希望。

  “‘月亮舞台’干净纯粹,符合邓老师和马兰孩子的气质。”说起和邓小岚讨论手稿的过程,设计师刘阳十分感慨:“邓老师期待村民们也可以上台表演。这座舞台与山水和谐统一,能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村民增收。”

  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说:“邓老师把所有牵挂和关爱留给了马兰,她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她变成了一颗星,永远注视着马兰村的孩子们


  马兰小学音乐教室的黑板上,邓小岚亲手书写的《奥林匹克颂》歌曲乐谱依稀可见。

  今年1月3日,到北京参加冬奥会开幕式集训前,邓小岚为孩子们打气加油,“山里孩子的声音像天籁之声,最能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真诚和友爱,我认为这种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品质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3月18日,邓小岚突发脑血栓的前一天,她还精神矍铄地为孩子们上了一堂音乐课。让山里的孩子都会唱《奥林匹克颂》,是她给孩子们制定的新学期目标。

  “最后一次,她教我们唱的就是冬奥会上那首歌,非常好听。”11岁的席庆茹泣不成声。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跟邓小岚学习音乐,跟着邓小岚学会了弹吉他、拉小提琴。

  教室的另一头,新添置的几台脚踏琴和小提琴静静放在角落里,这些都是爱心人士从北京送来的。

  “收到这些乐器时,邓老师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马兰小学音乐老师苏文霞说。

  马兰花多生于荒地、山坡草地,花期长、根系发达。有人说,邓小岚就像这种花,她的根在这里,她把音乐的种子撒在这里,也把她的爱都留在了这里。

  3月22日,邓小岚离世的消息传开了。那些因为冬奥会上的天籁之音关注马兰村的人们刚刚知晓:这群特殊的孩子身后,站着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邓奶奶。

  女儿刘明明以母亲的口吻回复社会各界的追思:“亲人们,朋友们,一直以来关心着我和马兰的人们,看到马兰的孩子们都在美好的音乐中长大了,乡亲们的生活也好起来了,亲人们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的心愿都已经实现了,我也要去和我的爸爸妈妈团聚了……”

  学生白振源说:“我觉得她变成了一颗星,永远注视着我们马兰村的孩子。”

 
铮铮铁骨铸丰碑 西藏烈士陵园里的清明瞻思
铮铮铁骨铸丰碑
西藏烈士陵园里的清明瞻思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拉萨4月4日电(记者张京品、王泽昊、格桑朗杰)又一年清明时节,从藏东峡谷,到藏北高原,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手捧鲜花,来到烈士陵园,缅怀为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献出生命的英烈。

  一排排墓碑,一串串名字,刻录着雪域巨变背后的牺牲。一棵棵松柏,一朵朵鲜花,诉说着令人动容的悲壮故事。

  记者走进昌都烈士陵园,嫩绿的柳枝随着微风摇曳,烈士墓碑前摆满了鲜花。220座墓碑安葬着为解放昌都、平叛改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牺牲的烈士。

  在尼玛扎西烈士墓前,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安放在碑旁。退休多年的罗布表情肃穆,低头缅怀曾经的同事。

  1995年1月12日,激烈的枪声打破了昌都地区贡觉县雄松乡阿尼村清晨的宁静。洛桑泽仁、尼玛扎西、洛松益西3名公安干警在围捕一伙犯罪分子时,在激烈的交火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为保一方平安,我的兄弟与犯罪分子血战到底,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没能起来。”罗布哽咽地说。

  在尼玛扎西的墓碑旁,还有88名为解放西藏牺牲的无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甚至部分墓碑下埋葬的只是他们的衣物。

  “每到清明节,不少群众都会自发来为烈士敬献花篮,并深深鞠躬以示缅怀。虽然他们的名字没人知道,但烈士一直活在我们心中。”昌都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李彬说。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从解放西藏到建设西藏,70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接续奔赴雪域高原,洒下一腔热血只为换来西藏各族群众的幸福和安稳,雪山江河见证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

  由于高寒缺氧,补给短缺,20世纪50年代,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先遣连,最多时一天举办了11场葬礼。等到先遣连挺进阿里地区时,已经有63条生命永远留在了高原。

  为打通祖国西南边陲的交通动脉,自1950年开始,10多万名筑路军民劈开悬崖峭壁,征服重重天险,历时4年多时间,奇迹般地修通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也留下了三千志士英勇捐躯的壮歌。

  “世界屋脊”的雪山阻隔了暖湿气流,却从未阻隔英雄儿女建设西藏的决心。在这极高极寒之地,一批批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战斗在高原,甚至长眠于高原。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生前两次援藏,后又留藏工作,不幸牺牲。赵炬,安徽省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生,进藏不久就把生命定格在了高原。阿旺卓嘎,生前系西藏自治区审计厅的驻村干部,原本驻村是一年一轮换,可她在基层一干就是4年多,最后牺牲在驻村一线……

  他们,用生命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一穷二白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西藏取得“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伟大成就背后,凝结了无数英烈的鲜血,也铸就了高于高原的精神高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批批援藏干部书写的援藏精神,鼓舞激励着后来人不断踏上高原,建设更加美好的西藏。

  铮铮铁骨铸丰碑,不朽精神励后人。

 
“很中国”:追思爱泼斯坦
“很中国”:追思爱泼斯坦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天津4月5日电(记者李鲲、张宇琪)天津市和平区湖北路59号、现天津市第二十中学的校园内,一座从空中俯瞰如飞机形状的楼静静地矗立着。

  这是原英国文法学校(又称“英国公学”)的旧址。一个世纪前,一个犹太男孩曾在此就读,并从那时起逐渐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

  此后的岁月里,这位记者逐渐成长并投身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中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并于1957年和1964年先后加入中国国籍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中国记者。

  他就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位从国际主义战士成长为爱国主义者的中国公民。

  清明节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探访了爱泼斯坦生前去过的一些地方,并专程到北京采访了他的遗孀黄浣碧女士,共同追忆这位伟大的同行。

  “以前每年清明节,我都会跟前来拜访的人一起去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艾培。到那时,我会挑一块好看的石头放到他的墓碑上,这是犹太人祭祀的传统,跟献花是一样的,摆上石头就仿佛在告诉他‘我来过’一样。”黄浣碧说。

  艾培是爱泼斯坦的昵称。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清明节黄浣碧先不去看艾培了,她打算稍过几天,等艾培生日(4月20日)时再去和他好好聊聊。

  “艾培墓碑上的石头,有时会被不明就里的人们拿走,于是我就写了一张纸条告诉人们摆放石头的渊源,于是就没有人再动了。”说起自己缅怀丈夫的一些细节,今年88岁的黄浣碧总是露出笑容。

  1915年4月20日,爱泼斯坦出生在波兰一个犹太人家庭。2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中国,先住在哈尔滨,3年后又来到天津,在此生活了18年,先后居住在意租界、德租界、英租界。

  爱泼斯坦曾经说过“我从记事起就想当一名记者”。天津市档案馆整理的资料显示,爱泼斯坦在英国文法学校就读时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在纽约《前进报》的“儿童专栏”上。后来,他还在父亲创办的商业月刊《东方皮货贸易》帮过忙,也曾在俄文《晨报》从事翻译工作。1931年,不满16岁的爱泼斯坦加入《京津泰晤士报》,正式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上世纪30年代,因在为埃德加·斯诺的《远东战线》一书撰写评论时深受触动,爱泼斯坦专门去北京拜访了斯诺夫妇。此后,爱泼斯坦逐渐接触进步人士,更有幸阅读了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手稿。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不久后,斯诺护送三位爱国人士躲过日军封锁从北京来到天津,并请求爱泼斯坦帮助他们离开天津。爱泼斯坦没有犹豫,成功帮助三人买到船票,并亲自上船护送他们乔装离开。

  事后,爱泼斯坦才知道三人中有一人正是邓颖超,但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此事。

  “直到1973年,斯诺先生骨灰安葬仪式上,邓颖超同志主动找艾培说话,这段往事才被人知晓。”黄浣碧说。

  后来,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真实地记录了卢沟桥事件的第一声枪响、南京武汉政治军事事态的发展、台儿庄战役鼓舞人心的胜利,1944年还去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爱泼斯坦一生为中国革命创下四个第一:1939年,爱泼斯坦为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英文定稿并将其广泛传播到海外;1944年,经他改写,新华社在延安窑洞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同年,爱泼斯坦与人合作,第一次将《黄河大合唱》歌词译成英文;新中国成立后,在爱泼斯坦等人士推动下,美国刊物(《远东之光》)第一次刊登了有五星红旗的照片。

  1951年,爱泼斯坦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创办中国第一本对外刊物《中国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黄浣碧后来也来到这家杂志社工作。1985年,均已丧偶多年的两人组成家庭。

  在黄浣碧眼中,丈夫工作特别认真,经常到很晚。“夜深了,我会常常陪着艾培坐在书房里,静静听他在打字机上打字的声音。遇到一些他看不懂的中文文献,我会解释与他听。”

  作为记者,直到2005年5月去世,爱泼斯坦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人民之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中国劳工状况》《西藏的转变》《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等优秀作品。

  2019年,爱泼斯坦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我陪艾培走过很多地方,在我看来,他骨子里早已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中国公民和中国共产党员。”黄浣碧说。

  正如爱泼斯坦墓碑前的一座书形雕塑上镌刻的那样:“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为了逝有所安、思有所依 我国推进殡葬改革取得新成效
为了逝有所安、思有所依
我国推进殡葬改革取得新成效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殡葬服务回归公益属性、选择更绿色文明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代客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日益深入人心……这个清明节,一股殡葬清风正吹拂华夏大地,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慰藉。这是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进殡葬改革而结出的累累硕果。

更惠民:殡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我母亲逝世3天后开始治丧,本以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没想到这里服务周到、价格还透明。”近日,在湖南省益阳市殡仪馆给母亲举行完追悼会的市民陈先生终于放下心来。

  2022年1月29日,益阳市殡仪馆正式由市民政局接管,实现公益属性回归。益阳市殡仪馆所有收费项目一律公示上墙,实现明码标价,免费为丧户提供司仪服务、电香、电烛、电纸盒、多功能贡台等殡葬服务设备。平均每场丧事的花费较之前减少3000元左右,得到治丧群众的广泛好评。

  转变不仅发生在益阳。日前,湖南相关部门出台规范殡葬服务价格管理文件,明确政府指导价服务项目最高利润不超过15%,并对全省殡葬服务机构开展成本监审。目前,湖南各地殡葬服务价格降幅达到40%左右,最高降幅达69.4%,有效解决了殡葬墓地价格高、殡葬服务收费乱的问题,切实为群众减轻了丧葬负担。

  如何强化殡葬服务民生保障功能,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普遍思考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不断加强殡葬设施建设,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殡葬基础设施纳入了社会服务兜底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23亿元,补助609个地方殡仪馆和公益性骨灰堂建设项目。仅2021年就投入10.8亿元用于支持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此外,民政部还加大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殡葬设施设备新建改造力度,群众治丧条件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各地普遍实施面向城乡困难群众减免或补贴遗体接运、暂存、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惠民殡葬政策。已有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广东、江西9个省份将惠民范围扩大到辖区居民。

  “近年来,各地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让群众不用花钱或者只花一点钱就可以完成最后的人生大事,杜绝‘因丧致贫’‘因丧返贫’等现象出现,不断强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说。

  更绿色:节地生态安葬为更多群众接受


  在《申请参加西安市首届公益性海葬活动承诺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陕西西安市民王女士长舒一口气:“终于了却家人们半个世纪以来的心愿,让父亲、母亲、哥哥和弟弟可以在大海里‘团聚’。”

  今年清明期间,陕西省首次推出公益性海葬活动,王女士为已逝的四位家人都报了名。“我父亲是一个老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淮海战役。父亲生前曾明确表示,死后要魂归大海。”王女士说。

  像王女士一样为已逝家人选择海葬的家庭达76户,每户家庭都能在当地民政部门领取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资金,这也是陕西今年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的举措之一。“近两年,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的家庭增幅明显,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群众的接受度大大提高。”陕西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和殡葬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张勇表示。

  目前,全国多地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加快树立绿色文明殡葬新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已先后树葬了约2000名逝者的骨灰;广西调整划定全区火葬区范围,并依托区位优势,连续9年组织开展花坛葬和海葬,吸引了不少本地区乃至周边省份群众参与;江西省加强对“风水先生”等殡葬从业人员管理,依法关停土葬用品店,全省遗体火化率达100%……

  “随着各地对公益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王金华表示,下一步,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和奖补力度,并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从繁琐、落后的殡葬陋习和沉重的丧葬负担中解脱出来。

  更“清明”:以新型文明低碳祭扫方式传递同样哀思


  擦拭墓碑、摆放鲜花、点亮电子香烛、拍照反馈家属……在浙江杭州南山陵园,27岁的礼仪师康指赫一丝不苟地帮助在上海工作的何先生完成了清明祭扫。

  因疫情缘故,何先生今年无法到杭州为家人扫墓,于是选择了代客祭扫服务,以此表达对逝去家人的怀念。“当客人提出摆放挽联、代念祭语祭文等需求时,我们都会尽力满足。”康指赫说,每次完成祭扫,都是帮助客人完成一桩心愿。

  据介绍,杭州南山陵园已推出代客祭扫服务多年。今年清明期间,代客祭扫订单较往年有所增加,陵园的3位礼仪师每天都要完成30多个订单。

  在云南昆明,74岁的杨青云正在花店选购菊花准备祭扫。老人介绍,以前去公墓都是烧纸钱祭奠,纸灰漫天、烟雾呛鼻。从前年起,他们开始用鲜花祭扫,既环保又安全。“时代在变,祭奠的方式在变,但对故人的情感是不变的。”杨青云深有感触地说。

  在江苏,各地通过政务网站、线上祭扫平台等开展鲜花换纸钱等活动,让文明低碳祭扫理念深入人心;在海南,敬献鲜花、书写寄语等祭奠方式正逐渐兴起;在广州,500架无人机在清朗的夜空组合成各种图案、文字,以寄托对故人亲人的思念……如今,与时俱进的祭扫新方式让清明祭扫更加“清明”,今年清明节假期首日,在全国2000多个网络祭扫平台上,网络祭扫群众达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5.7%。

  “全国各地正充分利用清明节集中祭扫的契机,创新祭扫服务载体,大力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将清明节祭扫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丧葬礼俗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王金华说。

(记者高蕾、范思翔、谢樱、李亚楠、王聿昊)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鲜花追思 从“亚洲花都”看清明祭扫新风
鲜花追思
从“亚洲花都”看清明祭扫新风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昆明女孩赵蕊依然记得,小时候她跟家人上山扫墓,拿假花、烧纸钱、放鞭炮。如今,她经营着一家花店,这些天,店里最畅销的是用于祭扫的菊花。她说:“现在流行鲜花祭扫,我们家也是。”

  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进素有“亚洲花都”之称的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这里花团锦簇,来买花的人络绎不绝,黄色和白色菊花走俏。

  赵蕊的花店颇受青睐,早上8点摆上的近5000枝菊花,中午刚过就卖了一大半。“以往都得晚上9点关店,今天估计6点就能卖完回家咯。”

  近年来,祭扫新风在市民中悄然兴起。“这两天已经卖了7000多枝菊花,能明显感觉到绿色祭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说这话时,赵蕊正忙着帮顾客精心选花和包扎花束。“今年我们家也拿了很多菊花去祭扫。”

  在花店门口,一下买了126枝菊花的老两口引起记者的注意。74岁的昆明市民杨青云和老伴说:“我家有亲人安葬在公墓,以前都是烧纸钱祭奠,纸灰漫天、烟雾呛鼻。从前年起,我们开始用鲜花祭扫,环保又安全。”

  “时代在变,祭奠的方式在变,但对故人的情感是不变的。”一句话,道出老人心中的坚定与温情。

  清明祭扫新风尚对鲜花市场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昆明斗南农产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部副经理李俊凡介绍,清明节前一两个星期,菊花市场就热起来了,黄、白菊的需求明显增大。

  他说,花商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备花,还推出包装好的纯色、混搭等扫墓花束和手提花篮。此外,可用来祭奠的鲜花品种也在增加,许多素色的花,如白玫瑰、康乃馨、洋桔梗等,也成为市民祭扫的选择。

  云南大学研一学生周萍回忆,小时候祭扫时烧“金元宝”,现在则用鲜花替代。起初身边有人不支持、不理解,如今也慢慢转变观念,每到清明节,家里就会专门买几束盛开的牡丹菊用于祭扫。

  “用鲜花承载并传递感情,美丽又美好。现在也提倡文明祭扫嘛,我身边的年轻人都挺支持。”周萍微笑着说。

  越来越多的人做出了和周萍同样的选择。昆明花易宝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菊花成交量在该电商平台位列第三。“去年清明节备菊花约30万枝,今年还没到清明节就已经交易近75万枝了,这些菊花销往全国各地。”公司联合创始人陈波说。

  从事鲜花交易行业20多年的陈波说,从交易量发展趋势来看,鲜花祭扫正在成为新风尚。

  连日来,包括云南省在内的全国多地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鲜花祭扫、植树绿化、踏青遥祭……一股文明低碳的祭扫新风轻抚着华夏大地。云南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说:“如今,更多群众用绿色环保的方式缅怀逝者。”

     (记者王明玉、林碧锋)

      新华社昆明电

 
汇聚云上的思念
汇聚云上的思念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又到一年清明时。正从一场战“疫”中复苏的江西南昌,暂停了全市殡葬服务机构的现场祭扫活动。人们对逝者的缅怀悼念,未因场所限制而消减,一封信、一朵花、一片“云”……都寄托着人们的诉说、思念。

思念的浓度,不因距离稀释


  “文印儿,清明节又来了。但疫情严重,响应国家号召,宅家不能去扫墓,就在这给你写封信吧……”两鬓微霜的老人顿了顿笔,继续写道,“愿你在天堂快乐,保佑你牵挂的亲人健康吉祥,保佑你器官的受益者健康长寿,回报社会。”

  老人叫熊华,这封家书是写给大儿子熊文印的。2020年12月,年仅32岁的熊文印因车祸离世,熊华与爱人在医生的建议下捐献了大儿子的器官,拯救了8名病患。

  “他当了两年兵,是共产党员,我想他一定会支持我们的这个决定。”熊华对儿子的离世仍难掩悲痛,但想到儿子身体的一部分“活”在这世间,他就觉得儿子并没有离开。

  今年受疫情影响,熊华无法前去陵园祭扫,但距离不会稀释思念,这天,他将千言万语诉诸笔端。

  萋萋四月,系念连绵。南昌市瀛上墓区青山墓园,江西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墙上找到熊文印的名字,转达一名父亲对亡子的深深追思。树叶婆娑的低语,带去所有无法到场亲属的祝福。

祭扫追思,从“重形”转向“重情”


  南昌瀛上墓区琼山墓园。细雨斜风中,静穆肃立的每座墓碑前,都放着一枝菊花。

  这是南昌市清明“集体代祭扫”活动的一幕。南昌市民政局准备了10万枝鲜花,由墓区工作人员为逝者一一敬献。

  献花前,墓区工作人员轻轻擦拭每座墓碑。“我们是怀着敬意和缅怀的心情去做这件事。”工作人员杜明起说,疫情之下,人们大多选择线上祭扫、代祭扫的方式寄托哀思,近年来,人们的祭扫理念正由“重形”向“重情”转变。

  南昌市民政局副局长熊印根介绍,南昌已开放多个云祭扫平台,截至3日上午,云祭扫平台之一“全球生命纪念馆”累计访问量超34万人次。

  家祭无忘告英烈。人们缅怀英雄先辈的情感,在“云”端安放、释放。

  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推出的网络祭扫平台上,丰城中学高一学生张悦留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是漫长的,是有千千万万像方志敏、黄道等先烈做‘铺路石’,为我们现在的好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要以这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为方向指引,好好学习,学而用之,建设好我们的祖国。”截至目前,已有20万人次在该平台上祭奠英烈,留言逾2000条。

  来自民政部数据显示,清明节假期首日,全国共有2304个网络祭扫平台,网络祭扫群众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5.7%。

叶落归根,思聚成“云”


  南昌洪福梅岭世纪园的爱心园,一片草地被葱茏树木环绕。这里静置着一个个刻有逝者名字的小小方形墓碑。这些名字的主人安葬在生机盎然的绿草下,默默践行“叶落归根”的承诺。

  以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长眠,是南昌市民杨先生的外婆生前所愿。“2019年外婆去世了,为满足老人愿望,我们选择将她安葬在这里。”杨先生介绍,今年受疫情影响无法现场祭扫,选择代祭扫请工作人员为外婆送一束鲜花。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像杨先生的外婆一样,接受树葬、海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离世复归自然的初衷,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朴素心愿不谋而合;芽叶、滴水带来的天地回音,与汇聚在“云”上的点滴思念同频共振。

  “感觉您从未远离,一直在身边”“您留给我们的优良家风,我们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让互相爱着的亲人们相聚一堂,畅叙共情”……正如人们在各大网络祭扫平台上的留言一样,今年清明节,是一个思念与希望同在的日子,愿已逝去的人安心长眠,愿生活着的人快乐地播种、幸福地收获。

   (记者袁慧晶、贾伊宁、李宗胤)

   新华社南昌4月4日电

 
更作东风伴春来 节地生态安葬推广情况追踪
更作东风伴春来
节地生态安葬推广情况追踪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李雨泽、毛俊、谢樱)在苍松翠柏间、在重茵叠翠处、在潮起浪卷中……近年来,树葬、花葬、草坪葬、抛撒葬(含海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逐步受到社会认可与欢迎,“回归自然”渐成殡葬文明的新风向标。

  新华社记者发现,当前我国节地生态安葬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离在全社会普及的目标仍存一定差距。这其中涉及的技术、观念、规划和法律等领域问题值得有关方面注意。

  节地生态安葬种类多、渐成风


  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福寿苑陵园,被制作成以中国古代“24孝故事”为主题的浮雕装饰壁画墙掩映于郁郁葱葱的山腰处,每一处壁画的两侧,都有一排安放逝者骨灰的暗盒。孙女士过世父亲的骨灰就安放在此处。

  “父亲不希望我们给他大操大办身后事。”孙女士告诉记者,相比于传统的墓穴葬,为父亲选择风景怡人之处的“节地葬”,更符合父亲生前的遗愿。

  北京天寿陵园等处也会向丧属推荐采取骨灰存放、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提倡深埋,不留墓碑,让生命回归自然。

  在江苏南京,雨花功德园推出市民可以选择将逝世亲友的骨灰制作成球状晶体,安葬于园内或是随身携带。

  “骨灰体积大幅减少,有利于节地生态安放。”南京市雨花功德园负责人阮峰说。

  砚台状的小型碑寓意着安息逝者的“翰墨人生”,银杏叶状的格位墓表达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体悟……安徽宁国市给墓碑体积、墓位面积做减法,文化蕴含、艺术审美做加法。

  “更具生态文明价值的安葬方式已开始渐成风尚。”安徽宁国市殡仪馆馆长杨巍告诉记者,曾有志愿军老战士表示想为子孙后代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专门向民政局咨询自己身故后如何安排“抛撒葬”。

补贴政策助推生态殡葬,但还不够


  近年来,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安葬形式在全国各地接受程度日高,这与各地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出台补贴鼓励政策密不可分。

  在湖南,娄底市对城区居民实行树葬、草坪葬、花葬、撒散等绿色生态葬法的,给予每例2000元的奖励;郴州市对市城区农村户籍逝者火化后,采取骨灰撒散安葬方式的,在火化奖励1000元之外,再给予每例1000元的奖补。浙江、山东、辽宁、广东等多地也都出台了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对丧属补贴少则数百元,多或数千元。

  但记者也了解到,目前节地生态安葬在各地推广程度不尽相同,部分地区间甚至差别巨大。专家指出,当前想要进一步扩大新殡葬方式普及范围,需要妥善解决技术、观念、规划、规范等多方面问题。

  部分地方节地生态安葬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记者发现,一些地方采取花葬或花坛葬由于技术局限,下葬骨灰或骨灰坛无法降解,导致墓穴满后下葬骨灰或骨灰坛可能面临被迫重新安置的尴尬。

  部分地方相关规划不够规范。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汪俊英表示,当前我国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的法律基础是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对火葬区和土葬区进行划分的规定。实践中,部分地方出于经济利益和工作便利等考量,忽视了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人文习惯的差异性,没有严格依条例规定划分,而是粗放地、“一刀切”地将某个地区不加区别地全部划定为火葬区,强推新殡葬形式,这不但导致群众的不满和反感,甚至还会引发后期殡葬执法工作的困扰。

  此外,我国目前对环保棺木、葬具等生态丧葬用品用具缺少系统的技术标准规范,也不利于扩大在全国范围的应用。

  殡葬改革综合施策,助力技术、观念、规划、规范领域变革


  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等多名专家表示,“骨灰分解和土地循环利用难”“薄葬误解”等这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领域的传统难题要靠技术和殡仪综合创新来解决。“‘生态葬’不是随便葬,要通过一种很重视、很有温度的仪式和流程,让丧属感受到自己和逝者的尊严。”

  汪俊英建议,未来的殡葬立法应当将墓园建设纳入林地建设计划中统筹考虑,使公墓建设与植树造林相结合,形成“一块墓园一片林”的效果。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将人们对墓地面积和款式的追求,转变成对墓地绿化面积及树种的选择。这种安葬模式将经济发展和绿化环保相结合。当人们前来扫墓、祭奠亲人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冷冰冰的坟头和墓地,而是郁郁葱葱、春意盎然的“生态公园”,这对安抚生者、寄托思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逝者“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也更符合国人的生命观与审美观。

  相关专业高校也将在创新研发和观念传播上着力更大。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谭泽晶表示,学院建立了高标准多功能礼仪实训室和殡葬设备产品研发中心,对节地生态安葬葬式葬法的流程进行演练,对相关设备产品进行研发;在校外,学生通过阶段性实习,学以致用,在全国各地积极参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等新式丧葬礼俗,使学生一毕业就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力军。

  “‘厚养礼葬’是一种美德”,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夏旭光说,“如今,人们环保理念日益增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和文明祭祀,既顺应环保趋势,也符合节俭美德。新时代里,传承孝道文化本质上与移风易俗本质上相辅相成。”  (参与采写:高蕾、栾若卉)

 
梨花风起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4月5日,小朋友在江苏省镇江句容市白兔镇龙山湖村一处花海玩耍。
                            新华社发(钟学满摄)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于文静)“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4月5日即将迎来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梨花风起正清明”,此时节,草木发华,多种果树进入花期,各地的多种农作物也将要播种。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一份怀想 一份牵念


 
  梨花飞、燕子来。这时既是播种、中耕或采茶、植树的时候,也是开展踏青、插柳、荡秋千等亲近自然活动的时节。
 
  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王晓鸣表示,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说,这个时节先是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最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自然的节气点,又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已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弘扬优秀传统,文明、绿色缅怀”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这个传统节日,人们致敬英雄、缅怀英烈,追念先辈、感悟精神,也亲近自然、迎接新生。
 
  清明假期,各地人们出行增加。疾控部门专家提醒,在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的情况下,公众要持续增强防护意识,减少人员聚集,做好个人防护。
 
不误农时 播种希望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种植庄稼的好时节,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当前,春管春播正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在华北、江南、华南,农民已开始繁忙的田间劳作;即使在东北、西北,此时也是农资销售和农机整修等农时旺季。
 
  在江苏省靖江市,小麦即将进入抽穗扬花期。当地近年来加快发展优质专用型小麦产业。在近期关键农时,植保人员深入麦田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测报,为穗期精准指导农户用药做好准备。
 
  在河南省正阳县,近日“正阳牛”植保队组织300多个植保小分队给小麦开展了一轮田间管理,通过植保机械的研发推广及农事服务,承担起全县约50万亩土地的田间管理工作,减轻了外出打工农户的后顾之忧。
 
  在浙江省仙居县朱溪镇杨丰山村,梯田上油菜花盛装绽放。仙居县农技推广中心农技专家朱贵平和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在村里开展技术指导,在村干部周方平的带领下,村民对试验示范的早粳稻进行播种育秧,期待继续丰富优质稻米品种。
 
  当前,各地正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确保不误农时开展农事活动,组织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育代插、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努力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一抹新绿 守望春天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由于清明节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而在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有吃青团的风俗。
 
  青团是江南等地的传统特色小吃,外表青色,一般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豆沙、莲蓉等馅料,滋味清香甜糯,是春季的时令小吃。
 
  在电商平台以及线下门店,蛋黄、芋泥、黑芝麻、榴莲芝士等各式馅料的青团抢“鲜”上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餐桌上的变化。
 
  “从2月中旬启动‘青团季’活动至今,深圳、西安、南京、重庆、北京是青团销售额增幅的前五名,深圳、西安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53%、311%。”盒马3R事业部研发负责人甜希说,青团的接受度正迅速从江浙沪区域扩大到全国。
 
  清明假期,一些人打算在家品尝点心和放松休息,另一些人将依然忙碌。医务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公安民警、快递小哥、基层干部……很多人奋斗在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的一线,守护千家万户的健康和生活。
 
  米袋子、菜篮子是老百姓的关心事。当前,各地加强蔬菜等产品供销和价格监测预警,强化调剂调运,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农业农村部门抓紧“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产区蔬菜生产,受疫情影响的大中城市周边发展速生叶菜、芽苗菜,加快成熟上市。
 
  在这个清明时节,枝头树梢生发点点新绿,处处涌动丝丝春意,人们辛勤努力付出,用心保障生产生活秩序,共同守护清新明朗的家园。
 
 
“共鸣”:那些译成英文的清明诗词
“共鸣”:那些译成英文的清明诗词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天津4月5日电(记者李鲲、孙凡越、宋瑞)“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翻看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翻译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意大利籍教师乐小悦直言:“我想起了一首关于万灵节的意大利诗,意大利人也用雨来表达悲伤的感觉。”

  乐小悦说,中意两国的文化都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纪念,读完这首诗她忽然感到有点难过,想回到意大利去祭拜她的祖先。

  “万灵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与清明节有相似之处,都有祭奠的意味,但西方的节日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而清明节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以及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世代传承。”研究英美文学与文化的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马涛说。

  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节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多种属性叠加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让中国清明节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这一点从古诗《清明》数不胜数的英文翻译版本可见一斑。有人将其翻译为“扫墓节”(Tomb-sweeping Day),也有人根据“节气”的特点将其翻译为“清朗的日子”(The Pure Brightness Day),还有人为了便于外国人理解将其译为西方的“万灵节”(All Souls’Day),许渊冲则将其翻译为“悼念亡人的节日”(The Mourning Day)。

  在马涛看来,不同的翻译展现了中国清明节的不同侧面,不仅有扫墓、祭拜的忧郁悲伤之情,还具有明媚的色彩,和春天、希望联系在一起。

  25岁的也门籍留学生阿姆兰·阿罕默德在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就读,他对中国清明节的最初印象,也源自杜牧的《清明》。

  “诗人描写了一个阴雨的村庄,又捕捉到哀悼者的凄凉,但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amid apricot flowers.),却通过放牛娃的出现转而生动活泼,诗文整体很优美,这让我感到震撼。”已在中国生活3年的阿姆兰说。

  因为一句诗,他对清明这个独特的中国节日产生了兴趣,阅读了更多清明诗词,特别是读了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It is a fine day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You may enjoy yourself outside but do not forget to go back.),阿姆兰了解到,在清明节,中国人还会去踏青,“现在我也常在这个时间和朋友一起享受户外活动。”

  中国有多个民族过清明节,不仅是扫墓,踏青、植树、祭奠先人始终是这个节日的三大主题活动。

  生活在云南的纳西族就是过清明节的民族之一,在其传统的“祭天”文化影响下,纳西族人民在清明节也会举行各种活动,致敬天地祖先,感恩亲友,热爱生活。

  这一点也被西方诗词记录了下来。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在其代表作《诗章》中,运用景物、神话和仪式的多重意象,详细描述了纳西族的祭天仪式,让中西方文明展开对话。

  “受纳西族文化影响,庞德在诗歌中表达他对亲朋亡故的情绪反应时,不是陷入恐惧,而是寻求一种欢乐且庄重的形式向亡灵致敬。故人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样看来,人们对逝去便不再恐惧哀伤,而是在庄重的缅怀中带有一种对新生活的积极向往。”马涛说。

  中国清明节到底有多少重含义?仔细品读中国清明诗歌,总能从不同的词句中汲取不同的力量。

  来自萨摩亚的天津大学留学生柯万·卡梅伦刚到中国时并不理解清明节。“为什么一个悼念故去亲人的节日会有积极向上之感?”

  读了王禹偁《清明》中的“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I asked my neighbor for new-made fire last night. Lighting my lamp at dawn, I may read by its light.),柯万决定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时光,抓紧学习。

  读了高翥《清明日对酒》里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Enjoy your wine and get intoxicated as long as you have your days, not a single drop you could taste after your life in the graves.),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德国籍留学生阿拉里克·索林格对生死有了更深入的看法:“生与死,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关注,但要让自己生活的每一天都做到最好,向着自己内心的梦想奋斗。”

  马涛认为,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诸多中国文化,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入,更多的中国古诗词需要被翻译成西方文字。翻译时不能只表达浅层含义,全面生动地再现中国元素,是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自信。

 
清明节气有何特点?专家为您揭秘
清明节气有何特点?专家为您揭秘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朱筱、王珏玢)“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4月5日迎来“清明”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气温转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色。清明节气有何特点?为什么说“明前茶,贵如金”?气象、农业专家为您揭秘。

  提到清明,大家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教授江晓东介绍,这句话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真实写照。清明时节,暖空气活动逐渐频繁,除了东北和西北以外,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高于12摄氏度,人们会明显感到气温上升。而此时仍常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多在江南地区相遇,使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华南沿海地区则多发强降雨等天气,开始进入前汛期。

  “在我国东北、黄河流域等地区,清明时期还未进入雨季,气候通常干燥、少雨、多风,还会有沙尘天气,不仅没有‘雨纷纷’,而且‘春雨贵如油’。”江晓东说。

  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期间,人们常会进行扫墓、祭祖、踏青等活动,此外还会采制明前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茶创新团队负责人杨亦扬介绍,所谓明前茶,是指在清明时节前,从茶树上采制鲜叶加工而成的新茶。茶树在历经一冬的积累后,在雨量充沛、气温适中的春季萌发。此时的茶树富含氨基酸等物质,所制得的茶叶色绿形美、香高味醇。

  “清明前茶树的芽叶最嫩,采摘期短、采摘要求高,加之气温仍较低,茶叶生长慢,因而产量有限。且春茶一般无病虫害发生,故而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杨亦扬说,尽管有此说法,但春季温暖潮湿的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因此清明后、谷雨前的茶叶品质同样上佳。

 
在古诗词中“邂逅”清明
在古诗词中“邂逅”清明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天津4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4月5日,迎来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历来是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光的季节,也是祭祀祖先和逝去亲人的时节。古人对于清明十分重视,并留下许许多多的诗词,或是享受生活,或是怀念亲人,抑或是在生与死之间感悟人生哲理。

  清明时节,空气温润,百花千卉共芬芳,目之所及,处处充满着生动的神采。海棠妩媚,“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桐花娉婷,“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樱花烂漫,“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

  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人们大都会走出家门赏春踏青,享受明媚春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等诗词,既写出了别有一番情致的春日美景,也展现了踏青时生动迷人的游春画卷。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清明扫墓祭祖的风俗,为逝去的亲人斟一杯水酒,摆一束菊花,在哀痛悲伤之余,也让亲人知道,即使阴阳两隔,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也会与其同在,与之分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雨,离人泪,写出了清明独有的凄清与哀思;“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描绘了清明扫墓时的凄凉场景,说尽了生死离别;“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表现了对亲人的悼念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在惠风和畅、春光明媚时去追思先人,这样的悼念和祭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优秀传统和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与人生态度,在思念亲人、敬畏生命的同时,也在弘扬生之意义。

  清明是承载情感的节日,春天是孕育万物的季节。春光明媚,花开正好,与春天同行,美好与希冀永驻。

 
“四五清明”?未必年年在四月五日!
“四五清明”?未必年年在四月五日!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4月5日迎来清明,应了民间“四五清明”一说。清明一定在“四五”吗?未必!天文科普专家表示,清明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到6日之间变动,但以4日和5日居多。

  为什么清明的公历日期会“前后跑”呢?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解释说,这是由于公历的历法安排导致的。地球沿着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投影到天球上叫做黄道。天球上以黄道为基本圈及春分点为原点形成的黄道坐标系里的黄经量度规则是,以春分点为起点沿黄道逆时针方向量度,从0至360度。把黄经的360度划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两个节气间相隔日数为15天左右,全年即有二十四节气。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称为“回归年”或“太阳年”。一个回归年是365.24219264天,而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19264天(相当于5.8小时),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19264天,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几近一天。为修正它,公历历法中有“闰年”制度,每4年会多出2月29日一天。

  林愿表示,节气时刻的顺延,有时会使得某节气的时刻越过午夜至隔日;多了一天的闰年也会使得节气时间发生改变。统计发现,上半年的节气发生在公历每月的5日或21日前后,下半年的节气发生在公历每月的8日或23日前后,上下相差不了一两天。以清明为例,它的日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5日和6日这三天之间变化。

  因为地球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并非匀速,因此同一节气每年的起点和终点的时刻都有所变动,非固定时刻。如2014年清明的起点时刻是公历的4月5日4时47分,起点时刻是凌晨;2015年清明的起点时刻是公历的4月5日10时39分,起点时刻是上午;2020年清明的起点时刻是公历的4月4日15时38分,起点时刻是下午。

  由于每个节气的起点时刻通常会精确到小时和分钟,因此“交节”的那一天会跨着两个节气。“以今年的清明为例,其准确时刻是5日3时20分,起点时刻开始后的24小时,即到4月6日3时20分,是清明的‘节气日’,而5日零时至3时19分的这段时间则属春分。”林愿说。

(记者周润健)

新华社天津4月5日电

 
父亲,你究竟是谁? 烈士之子近一甲子“寻父”记
父亲,你究竟是谁?
烈士之子近一甲子“寻父”记

( 2022-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
 
刘光典烈士铜像。
 
 
 
  每个人心中,几乎都有父亲的形象。
 
  对于74岁的刘玉平老人来说,从小就几乎没有见过的父亲的形象,是儿时记忆里的那张照片,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更是自己成年后历经数十载苦苦追寻终于弄清楚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长期从事隐蔽战线工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牺牲在宝岛土地上,年仅37岁……
 
  “辽沈战役打响前,我的父亲刘光典,以沈阳太原街福生西药房老板的身份,在沈阳做着医药生意。其实,那时父亲一方面经营医药生意,用赚来的钱作革命经费;一方面从事地下工作,为当时的东北解放军传递各种军事情报……”
 
  北京西北方向,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作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兼职教授,这位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向前来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党校学员们,以及专程前来祭奠的人们,动情讲述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隐蔽战线牺牲的无名英雄的故事,特别是父亲刘光典烈士和母亲王素莲光荣而不平凡的一生,讲述自己“寻找父亲”的故事。牺牲烈士的故事和他“寻父”、为父正名的故事,感动、感染着无数人……
 

 
本报记者方立新、李斌、乌梦达
 
  黄海波、邰思聪、张漫子
 
  
 
  跨越近一甲子“再相见”,是怎样的感受?共和国成立前一年即1948年诞生于沈阳中共地下情报站的刘玉平,一岁多以后就没有见过父亲,“再相见”已是近一甲子后——2008年11月在台湾见到父亲的一坛骨灰。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份当初被派往台湾的中共隐蔽战线牺牲人名单从台湾传回大陆。其中,“刘光典,旅顺人”短短六个字,揭开了一段尘封四十年的秘密。不久后,刘玉平才知道父亲刘光典是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一名“交通员”,自己的出生地就是一处中共情报站。
 
  “父亲,你究竟是谁?”“他是怎样牺牲的?”……带着无数谜团,此后漫长三十年时间里,刘玉平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寻找父亲。
 
  随着一个又一个谜团被揭开,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父亲是一位为在隐蔽战线开展工作不惜别亲离子、奔赴水火直至在他乡献出生命的潜伏者;北平解放后为实现祖国统一奉命南下进入台湾潜伏,后遭暴露、为躲避敌军追杀不得不如野人般在深山洞穴隐居四年的逆行者;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陷害背负无端罪名的“叛逆者”……其短暂、神秘的一生犹如电影般跌宕起伏。
 
  2019年4月,怀着对父亲的深爱和对历史的责任,刘玉平老人满怀深情地将父亲从事革命工作、进行隐蔽战线斗争的历史及其牺牲前后的经过付诸笔端,出版了《寻找父亲——刘光典烈士的红色足迹》一书。
 
  “这是一个儿子在找寻父亲的踪迹,他在努力拼凑起一个完整的父亲的形象;同时,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另一个共产党员表达的崇高敬意。”书前序言这样写道。
 
逆行


 
  ——这是一个真实的“潜伏”故事:1949年10月25日,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中。他被中共情报部门一封信派往了台湾。多年的中共隐蔽战线情报工作,让他变成了一枚行走在刀尖之上的地下工作者。为完成祖国统一的最后一次情报工作,为了新中国最终统一的胜利,他选择与妻儿不告而别。
 

 
  1954年2月底,位于北京市北新桥王大人胡同观音寺21号院迎来了几名新住户。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自己的3个孩子以及一位保姆,搬进小院东侧的十平方米小屋。她叫王素莲,是刘玉平的母亲,刘光典的妻子。
 
  此时新中国已成立近5年时间。观音寺21号院的住处,已不知道是王素莲一家第几次搬进的新家。
 
  上世纪40年代后期,逃至台湾的国民党集团,调动一切力量,大肆屠杀在台共产党员和反对他们的群众。5年间,被杀、抓、关、教的涉案人员达10万人以上。这其中,刘光典作为中国共产党派去台湾执行地下秘密任务的“交通员”,成为被通缉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台湾旗山掘地为穴、坚持斗争的刘光典被叛徒出卖而被捕。
 
  为此,台湾国民党集团故意制造刘光典叛变的假消息,混淆视听,这也就有了王素莲一家搬到更容易被监视的观音寺21号院的一幕。
 
  出生于辽宁旅顺的刘光典自15岁便外出谋生,不仅做过医药生意,还接触过煤矿财会工作,青年才俊,一表人才。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王素莲,从小在淳朴的家庭教育中成长,又读了山海关师范成了有识女性。二人经人介绍相识,互生情愫,很快便结为夫妇。
 
  婚后,二人的生活越过越好。但王素莲不知道的是,丈夫常年奔波于东北、华北一带,其实一直利用自己的商人身份,暗中帮助和保护百姓、抗日人员。
 
  1946年,刘光典在上海结识了老资格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东北老乡洪国式。此时24岁的刘光典,不仅会英语、日语,还在医药生意场上轻车熟路。座上有嘉宾、家中有贤妻、膝下有儿女、手中有黄金,过着不错的生活。
 
  刘光典完全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但此时,党急需能胜任隐蔽战线工作的忠诚战士。洪国式发现刘光典为人机警诚实,便向他宣传革命的道理。在党的教育、同志的帮助下,刘光典毅然做出第一个人生选择:参加革命,从而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成为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战士。“只要人民需要,我在所不辞,既然工作需要,我可以试试看。”就这样,1947年年初,他成为中共东北社会部大连情报处的一名交通员。
 
  为完成任务,刘光典经常离家外出,“以我母亲的文化素质以及对丈夫的了解,她隐约觉得我父亲在从事特殊的革命工作。”刘玉平说。因此,和大多数贤惠的妻子一样,每次刘光典外出,王素莲总是为他准备好行装,临行前细细叮咛。
 
  刘光典不在家的日子里,三个孩子就交由王素莲一人照看。虽然有保姆帮忙,组织上也经常来人照看,但由于患有心脏疾病,她的身体一直十分虚弱,能做的只有默默承受一切,期盼丈夫归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光典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选择。5月,他离开北平,先赴武汉,配合武汉解放。后前往香港,准备根据组织安排,秘密进入台湾岛,取回派入台湾的中共情报机构收集到的重要情报。
 
  在祖国统一和个人、家庭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为防止家人担忧,他离开武汉时给妻子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要到遥远的地方做生意,最长一、二年就会回家。届时如找不到,我会用刘芳这个名字在报上登出寻人启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举国欢庆,但王素莲一家在欢庆之余,没有等到丈夫回来。
 
  此时,王素莲和孩子们并不知道的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因中共地下党组织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叛变,不久,中共在台湾的重要情报机构被国民党特务机构破获,刘光典的身份也随之暴露。
 
  某种程度上讲,蔡孝乾的叛变不亚于当年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造成的严重后果。由于他的叛变行为,导致本就薄弱的我党在台情报网遭到毁灭性破坏,千余人遭逮捕和杀害,整个台湾工委损失殆尽。吴石、陈宝仓、朱枫等地下工作者都被捕杀害。
 
  此时,刘光典却不知去向,国民党特务机构发出通缉令:“重要在逃匪谍刘光典,化名刘先农,三十余岁,大连人,高等身材,平时喜穿棕色西装及蓝色中山装。一经发现立即逮捕。”
 
  得知自己已经暴露的刘光典,冒险通过当地邮局给组织发出:“俊弟得急性脑炎亡故”的报警。随后,他找到另一位联系人王耀东,并从此与组织及家人失去了联系。而直到1955年去世,王素莲也没有等到丈夫刘光典的音讯。
 
追寻


 
  ——这是一个近半个世纪后才得以真相大白的故事:随着台湾局势日渐凶险,他在敌人的刺刀和通缉下一次又一次转移,隐姓埋名,窝居洞穴,瘦骨嶙峋,胡须和头发特别长,像个野人。但他一刻都没有放弃,他在深山里和台胞一起劳作生活,把剩下的钱都给了当地百姓,他逢人便说:共产党来了以后,一定给你们盖一所房子,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然而他做的一切鲜为人知,他牺牲许多年后,一名曾经入狱的地下党带回一份名单,才揭开了尘封几十年的秘密……
 

 
  小时候,刘玉平心中最大的问号莫过于“爸爸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甚至贯穿了他的前半生。
 
  终于,在他43岁那年的春节前夕,刘玉平姐弟三人被召集到一起,参加一席由上级组织安排的盛宴。当晚,刘玉平第一次得到关于父亲的确切消息:刘光典,1949年奔赴台湾从事地下工作,后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牺牲,年仅37岁。
 
  刘玉平的姐姐刘玉芳泣不成声。她一直相信父亲还活着,盼望有一天父亲能突然出现在面前。
 
  有关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这是有关部门根据一名在台被捕入狱后来刑满释放的台湾籍共产党员带回的一份名单得出的结论。名单记录了在台隐蔽战线牺牲的同志,其中有“刘光典,旅顺人”六个字。
 
  不到一年,追认父亲为烈士的手续已办理妥当,他们的生活又归于平静。但刘玉平心中却总有问号不断闪现: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为何在革命即将胜利时离开优渥的生活、离开妻儿,奔赴无人知晓的“寂静战场”?他又是如何被捕牺牲的?
 
  2008年9月,刘玉平的儿子刘新宇在网上搜寻爷爷的信息。突然,一个以“tw”为后缀的“奇摩”网页上跳出《一个匪谍逃亡的故事》紫红色的小册子,小册子旁边有一张插画,插画下的一行小字让他们大吃一惊:“刘光典是一名匪谍,他是匪中央政治局派台地工负责人洪国式的交通员,担负香港和台湾的交通联络。”
 
  看到此物正在被拍卖,刘玉平立即委托台北友人不惜一切代价买下。这本小册子2008年9月30日即转交到他手中:它长7厘米、宽10.5厘米,封面正中央自上而下印有黑色楷书“一个匪谍逃亡的故事”,左下角印有“台湾省保安司令编印 四十四年元月”字样。其中《刘匪光典逃匿地区要图》详细记载了1950年3月1日起刘光典在台湾长达4年的逃亡生涯。
 
  第三页上的一张插图立马吸引了刘玉平:一人身穿花格外衣、打着领带,下着西裤,脚上穿着皮鞋,手中提一只皮箱。另一人身穿粗布衣、挽着裤腿,在一台三轮车旁。
 
  “这幅插图题为《在台北留宿三轮车夫家》,提皮箱的人就是我父亲刘光典!这是自打我一岁多父亲离我们而去后,我第一次看到他去台湾后的形象!”直到现在,一谈及再次“见到”父亲那一刻的心情,刘玉平就难掩激动。
 
  通过这本册子,刘玉平获知了父亲曾在台湾南部海拔1000多米的旗山上,找到一个洞口仅50厘米宽、60厘米高、深一米一、高一米七的小山洞,在洞里度过了近4年缺衣少食、如同野人般的“原始生活”。
 
  能得到这本小册子真是一个奇迹!刘玉平重新燃起希望:一定还会有更多档案,记录父亲在台的日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断搜寻到的资料,让刘光典在台湾的足迹日渐清晰起来。
 
  在李敖主编的所谓《安全局机密文件——历年办理匪案汇编》中,刘玉平获知,在战友王耀东的精心安排下,父亲南下逃亡过程中首先住进了台湾农民赖正亮的家中。父亲把一些菜金交到赖正亮手中,还跟他一起劳动,想要改变他捉襟见肘的生活。
 
  然而危险不断袭来。随着敌人搜捕力度的加大,刘光典不得不离开赖家,住进王氏老夫妻家里,想办法离开台湾、回到大陆。但由于台湾严密封锁,他不得不躲进深山。有时在山中掘地为穴,有时在林中搭个窝棚。最后,父亲只能藏匿在小山洞中得以安身。
 
  刘玉平说:“我常常想:从1950年春到1954年初,近4年的时间里,我的父亲在风声鹤唳的大搜捕中风餐露宿啊,居然没有一名台湾民众揭发他、举报他!”
 
  在30多年追寻路上不断获得的他人描述中,父亲的形象也在刘玉平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尽管无法回到大陆,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让台湾同胞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所到之处都处处替台胞考虑,维护他们的利益。当他看到帮助他的王氏老夫妻家房屋破旧、上漏下湿,就对他们讲,共产党解放台湾后,一定给你们盖一所房子,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刘玉平说。
 
  一次刘光典了解到一名台湾籍地下党员由于拖家带口、生活无法维持,萌生投降的想法,于是刘光典马上找到他,把应急的200台币全部留给他:“你买点儿吃的,渡过难关,我们一起坚持下去。台湾一定能够解放。”事实上,那时的刘光典已经没有生活费,只能以编竹器换点零钱。
 
  刘玉平说,父亲的为人让许多台胞都印象深刻。直到多年后,已移居美国的台湾老兵张家林,依然把与父亲在狱中的短暂相识经历写进了一篇回忆录式的散文里:
 
  “我突然被调去8号,那里关的是刘光典,旅顺人。我们初见面,他就自报姓名,这点令我对他生出好感……刘光典长得高大英武,头发胡子都留得很长,像个野人……渐渐我发现他很能干,不但会说闽南话,还会说日本话。他绝口不跟我谈他所涉的案子,但是相处熟了,常常聊天。有一天谈到他父亲。他说‘我爸是沈阳火车站的调车工人。’我随嘴问出‘那么你干吗来台湾?’他说‘我奉命!’”
 
  “我奉命”这三个字,张家林记了一辈子,他始终忘不掉刘光典说这句话时眼神里的笃定:“听他这么说,我感到这个人有种。当然,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共产党了,可是不跟任何人说……”
 
  被捕后的刘光典十分从容,面对严刑逼供毫不畏惧,始终没有透露一点组织的秘密,被秘密关押了近5年的时间。
 
  5年的牢狱生涯,没有改变刘光典的信仰,但让台湾保密局彻底失去了耐心。在台湾当局当时编纂的“剿匪”手册中,这样评价刘光典:“匿居山间,掘地为穴,过着长年类似原始生活,仍执迷不悟,继续从事反动宣传,由此可见其思想受毒之深。”
 
  刘玉平说,这是敌人给予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最高评价。
 
  1959年2月4日,失去耐心的台湾保密局在台北新店安坑刑场杀害了刘光典。
 
正名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在隐蔽战线上,有这样一群行走在刀尖上的人,生于黑暗,却追寻光明。他们战斗在无人知晓的寂静战场,出生入死,却甘于无名;胜利了不能宣扬,失败了不能解释,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自己坚守的是什么。他们归来时,没有鲜花、掌声;他们牺牲时,甚至来不及给儿女留下什么。也许只有历史知道,他们是如何用生命改写春秋,换回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9年,刘玉平撰写的作品——国内首部经审批公开发行的反映在台隐蔽战线人员生活和斗争的著作《寻找父亲——刘光典烈士的红色足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真实的隐蔽战线斗争比影视作品中残酷和复杂千百倍,那些情报人员每天都游走在死亡边缘,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要一生背负骂名。
 
  一个个历史细节被查了出来,刘光典等英烈的事迹也被更多人所周知。
 
  2009年,刘玉平跟两位台湾籍中共党员一起,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希望能建一处纪念场所,专门纪念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当时,全国各地有很多英雄纪念馆,但还没有单独为在台牺牲的烈士们设立的大型纪念场所。
 
  很快,他们的请求得到了回应。2013年,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里,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专为上世纪在台湾牺牲的英烈所建。
 
  沿着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的景观墙左右台阶拾级而上,两边的花岗岩墙壁上镌刻着烈士姓名,中间有许多留白和空格,以便未来发现新的英烈名字,可以随时增补上去。二层广场中央矗立着长14米、宽4米的纪念碑,正面是五组浮雕,背面镌刻纪念碑主碑文。广场各显著位置上还设有5段精制铜版铭文,主题分别是“忠魂”“光影”“家国”“信义”“追梦”。
 
  就在这里,作为中央党校的兼职教授,刘玉平经常向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学员讲述英雄及他父亲的故事。在讲解结束时,很多人会摘下眼镜,揉揉发红流泪的眼睛。
 
  李克农上将的孙子李凯城及刘光典的孙子刘新宇经过认真研究后介绍说,他们仔细梳理赴台隐蔽战线先烈们这个群体,发现他们原本大都衣食无忧、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陈宝仓将军、吴石将军是军队高官;朱枫烈士出身于浙江富商家庭;萧明华烈士毕业于北平师院,在学术领域已经有相当的造诣;汪声和烈士毕业于齐鲁大学经济系,在民航局有着体面优渥的工作;而刘光典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经济系……身处乱世本可以过着相对安稳富足生活的他们,却选择了加入党的组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个人生轨迹,爷爷不是孤例和个案。”刘新宇说,那么多受过高等教育、可以“独善其身”的战友们,都选择了这条路,说明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确实有先进性,这个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确实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
 
  《潜伏》原著作者龙一在《寻找父亲——刘光典烈士的红色足迹》一书的序中写道:“像光典先生这样的数以万计的地下工作者,其实都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英雄,既因为他们坚强的信念、崇高的信仰,也因为在为伟大理想努力工作的同时,他们仍需要经受每一个普通人都必须得经受的生存、家庭、健康、人情世故、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困扰与折磨。”
 
  一个个普通人,用自己的选择成为英雄。这些无名英雄名字不为人知,他们的事迹却并未被遗忘。
 
  就在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英烈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清明前后,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祭奠英雄。人们会在广场的碑文上看到这样一句话:“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声?河山即名!”
 
  人们缅怀崇敬烈士,而烈士的后人想念他们的亲人。
 
  经过数十年的苦苦追寻,刘玉平已头发斑白,岁月在他脸上留下道道皱纹。60岁退休那年,为了纪念父亲刘光典,他专门请了一位雕塑家,对照父亲20岁时的照片,为父亲用青铜铸造一尊铜像。
 
  刘玉平把铜像安放好,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60岁的儿子,终日陪伴着20岁的父亲。
 
  1991年父亲被追认为烈士后,刘玉平等烈士后代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安置了一个空骨灰盒,“走上了寻找父亲遗体的漫漫长路”。
 
  经过多方找寻,2003年4月,台湾友人还真的在台湾六张犁墓地灵骨塔内发现了写有“刘光典”名字的骨灰坛。2008年11月9日下午,刘玉平等人乘坐的飞机在台北桃园机场徐徐降落。按事先安排,台湾友人等待他们的到来,共同上车奔向六张犁墓地。
 
  友人陪他们进入骨灰厅,厅内放置着存放骨灰的木制骨灰架,架子是由一个个关闭的小木柜组成。友人打开了其中一个放置骨灰坛的木柜,一个高约3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浅黄色瓷质骨灰坛,只见坛体上贴有一个用正楷书写着“刘光典”三个字的字条。
 
  至此,时隔近一个甲子之后,刘玉平和姐姐、哥哥终于又“见到”了父亲。“60年一甲子,弹指一挥间。谁能体会我是怎样度过这两万一千多个漫漫日夜的煎熬,体会我找到一丝丝有关父亲的线索的激动,直至基本搞清父亲情况的欣喜。”刘玉平说。
 
  他们取回了刘光典烈士一半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另一半,依旧放在台湾六张犁墓地灵骨塔。
 
  刘玉平说,祖国还没有统一,等统一的那天,再将父亲的骨灰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