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关注·清明节

04版: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两封无法寄达的信
两封无法寄达的信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任沁沁


  正是木棉花开的季节,殷红染遍大地。

  清明前夕,甘玉琴来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烈士陵园。“每年此时,我就来看看哥哥和他的战友。”

  春风中,陵园中的3座烈士坟茔若隐若现。甘玉琴用手一根根拔除墓周的杂草。一如过去的十四年。

  2007年3月25日,在中缅边境的一场缉毒战斗中,罪恶毒贩用子弹穿破甘祖荣的胸膛,鲜血洒在祖国边关。一同倒下的还有战友徐胜前、白建刚。

  哥哥牺牲8个月后,远在贵州的甘玉琴参军入伍,来到哥哥战斗过的地方——德宏边境管理支队木康边境检查站,在异乡陪伴哥哥至今。

  “二哥,想你的时候,我就翻你的相片,期盼梦里与你相遇……其实,我知道你真的走了,走在山花烂漫的三月。”她提笔写信,遥寄思念。

  今年除夕,夜幕降临,村子里鞭炮声响起。母亲走出家门,站在门前的核桃树下泣不成声,回屋把甘祖荣的遗像抱在怀里不放手。万家团圆的时刻,一家哭成泪人。

  “这棵核桃树下,有我们难忘的童年,大哥带着你和我爬树捉知了、捣鸟窝、掏鸟蛋。还记得,你最后一次探亲返部队时,站在树下,紧紧握着母亲的手笑言:‘妈,你的100根白发中,有99根定是因为牵挂我而变白的。’谁能想到,这竟是母子间的生离死别。”回忆间,泪湿纸面。

  甘祖荣入伍七年间,共回家探亲三次,真正与家人团圆的日子不足一个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他从士兵成长为班长、边防警官。

  在烈士精神的感召下,甘玉琴成长为木康边境检查站女兵班的缉毒能手,立三等功1次。2019年,她实现了“橄榄绿”到“藏青蓝”的转身,成为移民管理警察,在户拉边境派出所继续扎根、守护边关。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她主动申请到边境一线支援,一待数十天。每日凌晨下勤时,不到一岁的女儿早已入睡,只能看看照片视频以解相思。

  面对辛苦、风险,甘玉琴无怨无悔。“这没什么,每个人都很辛苦,守边不需要讲条件。”

  哥哥的鲜血洒在了边关,唯有沿着他的足迹努力前行。

  同为英雄妹妹的尹铭燕,和甘玉琴一样,是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女民警,奋战禁毒一线十余年。

  1997年8月3日,哥哥尹铭志在抓捕毒贩时,同多名手持凶器的毒贩英勇搏斗,身中十余刀依然紧紧抱住毒贩不放,最终壮烈牺牲。

  “为了缉毒事业,发自己的一份光,负自己的一份责任。”为哥哥整理遗物时,看到日记中的这句话,尹铭燕毅然参军入伍。

  1998年12月,尹铭燕接过哥哥的钢枪,成为边防战士。

  面对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她未曾惧怕;禁毒斗争一线,她与战友们分析案情,开展专案侦查、抓捕、取证、审讯……

  “边关多查一克毒,内地人民就少受一分害,坚决同毒贩斗争到底!”她誓言。

  春天里,尹铭燕也写下对哥哥的思念。

  “哥,尽管你已离开多年,但我感觉你就在我身边。每当遇到困难、感到迷茫,想起你就有了力量。”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愿同你一起去完成当年那天的缉毒任务。”这是两位英雄妹妹共同的心声。

  清明时节,木棉花瓣飘落,仿似英雄的鲜血染红大地。

  在弥漫着思念的人间四月天。无法寄达的信,化作生者前行的力量。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天清气明,守护民族的根脉
天清气明,守护民族的根脉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清明节,是一个怀念和感恩的日子。我们怀念先人,感恩他们将生命的火种传递给我们;我们怀念先贤,感恩他们以生命为灯火;我们怀念先烈,感恩他们将生命迸发为能量,冲破进步之路上的艰难险阻。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华民族是高度注重传统和传承的民族。我们注重传统,是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分量,肩负起传承的责任,让古老的传统在现代发扬光大。

  从草昧初辟的年代直到激情燃烧的现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理念早已植入中华民族的根脉。如今,守护根脉的责任又落到了我们身上。

  守护根脉,我们要守护好大好河山,要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守护根脉,我们也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先秦风骚、大汉歌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更加鲜活。守护根脉,我们还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良性发展,营造良好家风。守护根脉,我们更要坚持以民为本,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树立文化自信营造更为丰实的土壤。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对父母的责任,“追远”是对先人的责任,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涌现出一代代的民族脊梁,从而历经五千年风雨,生生不息。  (记者冯源)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抚今追昔,于党史中汲取新的力量 清明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见闻
抚今追昔,于党史中汲取新的力量
清明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见闻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董博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层展厅内,森然兀立的绞刑架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久久伫立。

  老人是李宏塔,1927年的那个春天,他的爷爷李大钊一袭长袍,神色泰然,阔步走上这个绞刑架。在绞索下完成了自己人生最后一次慷慨陈词:“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在清明节这样特殊的时刻来到党史展览馆参观,更加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用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当下。”李宏塔目光沉静坚毅。

  得知清明节期间,有很多学生和青年人前来观展,李宏塔感慨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了解党的历史有助于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志向、有担当的新一代。”

  仰望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前来参观的李紫钰眼中泪光闪动。她说:“穿越百年,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已在李大钊梦想的那个新中国幸福成长,继续建设赤旗的世界。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不曾泯灭。”

  还原长征场景的“4D+6面”全景影片让北京八中学生平洛嘉印象深刻:“当红军的队伍蜿蜒在沼泽地,我看到队伍中一位战士背着一个孩子奋力前行,我一下子身临其境,集体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给我巨大震撼。影片结束后,我和我的同学依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静。”

  “看着仿真凌空除险作业场景,我理解了为什么红旗渠能被称为‘世界奇迹’,那是顽强的中国人民用落后的钢钎和小推车创造的奇迹。”

  ……

  清明节期间,北京八中组织530名学生来到党史展览馆参观。“清明时节组织学生来此缅怀革命先烈,切身感受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让先辈们高尚的品格激发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八中校长王俊成告诉记者,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为党为国育人育才。

  “参观过程中,班上的同学们和我交流时,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心潮澎湃。”历史老师唐晓春说,“很多内容课上都领着学生背了很多次,但是来参观后,同学们的感受明显不一样。在这里,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国家日新月异的变迁,从中汲取力量。”

  据党史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自开馆开展以来,有10万多名师生来学习感悟党史,总参观人数已破百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自强的民族生生不息!”

  “这世间总有一条路,走上去就知道自己永不孤单。”

  “愿中华民族的明天更加美好,人民更加幸福,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一声声对祖国未来的祝福,快速填满着馆内新换上的四本留言簿。

  馆外,东风吹拂,天清地明,学生们在《旗帜》雕塑前合影留念,追思中,是无限生机与希望。

 
开往春天的动车
开往春天的动车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拉萨4月4日电(记者吕秋平、洛卓嘉措、刘颍)春意盎然的雪域高原上,一辆“复兴号”动车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层峦叠嶂间穿行,驶向桃花盛开的城市——西藏林芝。
 
  拉林铁路迎来通车运营以来的第一个春天。2021年6月25日,这条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将拉萨至林芝的通行时间由公路出行的5小时缩短至3个多小时。
 
  25岁的刘丽丽购买了C893次从日喀则到林芝的车票,打算到林芝找姐姐一起去看桃花。
 
  “我以为车厢大多数人会在拉萨下车,没想到他们跟我一样,也去林芝看桃花。”在日喀则一家服装店工作的她说。
 
  当C893次列车经停拉萨火车站时,36岁的客运值班员扎西顿珠目送旅客乘车。
 
  扎西顿珠是拉萨人,2002年他去武汉上学时,除了汽车,就只能坐飞机。2006年参加工作的他,见证了西藏铁路事业的发展。
 
  2006年7月,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线通车运营,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2014年8月,拉日铁路(拉萨至日喀则)正式通车运营,“世界屋脊”经济社会发展再添新翼。2021年6月,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动车组开进西藏,翻开了高原铁路发展新篇章。
 
  数据显示,拉萨火车站的到发旅客数量已经由2007年的224万人次增加至2021年的400多万人次。
 
  “火车站4个候车厅已经没法满足需求,我们目前正另辟两块空间改造成2个候车厅。”扎西顿珠说。
 
  如今,拉日、拉林铁路已经串联起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和林芝4个地级市。这4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占西藏的70%以上,铁路正在成为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家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的农民索朗多布杰经常坐火车去拉萨看女儿。他的家位于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脚下,那里是山南的著名景点。
  他说,拉林铁路不仅方便了出行,还给他的家乡带来更多游客。他的很多亲戚吃上了旅游饭,有的卖纪念品,有的开甜茶馆,有的为游客提供牵马服务。
 
  在林芝市巴宜区布久乡朵当村,36岁的尼玛曲珍与丈夫在村口开了家藏餐馆,出门能看到不远处疾驰而过的“复兴号”。拉林铁路开通以来,餐馆客流量明显增多,去年纯利润达10万元。
 
  “我相信疫情过后客人会更多,店里的生意会更好。”她说。
 
  村委会副主任旺扎说,除了桃花园景区的门票收入外,村里还投资150万元建设一座林卡园,供游客野餐、野营等,预计5月能完工。
 
  数据显示,2021年,林芝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1346元、21767元,同比增长13.3%、15.8%。全市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22亿元,创历史新高。
 
  据铁路方面统计,截至3月24日,拉林铁路共发送旅客97.71万人次,林芝站货运共计到达货物645车、4万吨。
 
  38岁的朵当村村民边巴曾给拉林铁路建设工程运送建筑材料。铁路开通运营后,他跟人合伙开了一家物流公司,将抵达火车站的饲料、日用百货、建筑材料等运往林芝各地。
 
  “去年铁路刚开通时,大概六七天来一批货,现在每天或隔天就有货,最多的一天有900吨。”他说。
 
  边巴说,铁路运费比公路便宜至少三分之一,他相信会有更多货物通过铁路抵达林芝,他的公司也会随之发展壮大。
 
  林芝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海波说,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铁路背景下的大旅游格局必将在藏东南地区向纵深发展,进一步促进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向铁路沿线城乡聚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带薪休假”的内蒙古草原
“带薪休假”的内蒙古草原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4日电(记者于嘉、李云平、彭源)4月初,走进昔日沙化较重的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草原虽未变绿,但高高矮矮的旧草延绵到天边,不难想象夏日的葱郁景象。一些曾“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草木丰茂、湖水荡漾,引来北归候鸟栖息。

  这里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得益于2011年国家在内蒙古等地主要草原牧区启动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十余年来,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全区草原生态、牧民生活、畜牧业发展全面持续向好。

“草场一年比一年好”


  从20世纪90年代起,内蒙古草原随着牧区人口和牲畜数量急剧增长而逐步退化。特别是在2000年前后,以干旱为主、多灾并发的严重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剧草原生态恶化。

  为保护和恢复脆弱的生态环境,2011年起,在国家支持下,内蒙古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有的地方禁牧,有的地方按草畜平衡要求减少牲畜数量,并给牧民相应补贴,相当于让草原“带薪休假”。至今,政策资金累计达455亿元,每年有140多万户、490多万名牧区群众从中受益。

  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牧民其其格告诉记者,十多年前,草原上有很多裸露沙地,沙尘暴一年能刮十几次。她家近万亩草场沙化较重,像长了“斑秃”一样。

  2011年起,其其格家的草场被划入禁牧区,年均补助奖励资金7万余元。她拿出一部分钱,从采取草畜平衡保护方案的地方租用5000亩草场放牧。

  “草场一年比一年好,沙尘天气也减少了。”其其格指着门前的草地开心地说,“你看这片野生黄芪,十几年没见到了,近一两年又有了。”

  这只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内蒙古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十多年来,自治区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自治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45%,比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

“少养精养多挣钱”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牧民的生产方式。人们不再多养,而追求精养,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草原深处,牧民巴德玛的砖瓦房宽敞明亮,房前停着小轿车,不远处有饲养牲畜的暖棚和储草棚,棚前放着打草机和皮卡车,与十多年前记者初次到她家采访时相比,她的生活大变样。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前,巴德玛在6000亩草场上养着40多头基础母牛和近百只羊。由于超载过牧,草原退化,牛羊膘情不佳,卖不上好价钱。

  “一年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有钱盖牛羊过冬的暖棚和储草棚。”巴德玛说,牛羊虽然夏天有草吃、秋季长点膘,但冬天大多掉膘变瘦,到了春天,母畜常因草料不足而营养不良,产犊(羔)率大幅降低。

  2011年,她家近2000亩草场被划为禁牧区,4000多亩草场划入草畜平衡区,一年能拿4万多元补助奖励资金。“牛羊养多了没好处,以后要少养精养多挣钱。”她把羊全部出栏,将基础母牛控制在40头左右,草场生态逐渐好转。她还用攒下的补助奖励资金盖了暖棚和储草棚,每年秋季备足草料,母牛产犊率明显提高。

  “现在一年卖30多头牛犊,纯收入近30万元,过上了小康生活。”巴德玛说。

  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深入实施,内蒙古一些牧区根据实际,采取精细化养殖等措施,着力平衡牲畜饲养与生态保护。同时,全区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每年过冬牲畜的畜均暖棚面积达1平方米,生产效益明显提升。

“既放牛羊,又‘售’风光”


  十多年来,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支持下,内蒙古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形成持续向好的良性循环,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在草原上“萌芽”、发展。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牧民阿拉腾图雅5年前在自家宅基地建了专供餐饮休闲的蒙古包,搞起牧家乐,仅这一项纯收入每年就有三四万元。“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下,这几年草场越来越好,景色更美了,游客也多了,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他说。

  生态改善,风光更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90后”牧民哈斯萨日嘎因此有了新职业——草原“向导”。3年前,取得导游资格证的哈斯萨日嘎开始拍摄草原美景等内容的短视频,并发布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不少网民专程从外地自驾来找她当“向导”。

  “在生态变好的草原上,既能放养牛羊,又能‘销售’风光,我的生活也变得更多彩了。”她说。

 
15省份3.8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上海 4日全市核酸采样顺利完成 相关工作结束前将继续实施封控管理
15省份3.8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上海
4日全市核酸采样顺利完成 相关工作结束前将继续实施封控管理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董瑞丰)记者从国家卫健委获悉,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份共计3.8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上海。此外,还调集了238万管/天的核酸检测力量作为支援。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介绍,9个省份派出1.1万余名医务人员承担方舱医院医疗队的任务,4个省份派出2.3万余名医务人员承担核酸采样的任务。另外,12个省份派出了实验室核酸检测队伍将近4000人。

  上海市4日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核酸检测。为此,国家卫健委从8个省份调派了108万管/天的核酸检测力量支援上海,并协调了上海周边4个省份,可承接130万管/天的核酸检测样本。


  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记者袁全)4日晚,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鉴于近日阳性感染者数量居于高位,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在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下,4月4日全市顺利完成了新一轮核酸采样工作,随后还将有序开展检测、复核、人员转运和相关分析研判工作。

  待上述工作全部完成后,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筛查结果,明确后续管控措施。在此之前,上海全市将继续实施封控管理,除因病就医等外,严格落实“足不出户”。

 
网上“牵线”学校“搭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按下“快进键”
网上“牵线”学校“搭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按下“快进键”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冲刺阶段。记者在北京、贵州、辽宁、重庆等地了解到,各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按下“快进键”,助学子们奔向人生下一站。

网上“牵线” “空中招聘”不打烊


  “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综合能力强,很有后劲,用人单位可以考虑选择……”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带领20名毕业生亮相直播间,通过B站、抖音、视频号向企业和公众开展2022届毕业生首场线上推介。

  这场直播累计吸引了34527人次收看,点赞超过35000次,评论留言6076条。上海海洋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22届毕业生江婧告诉记者,直播结束后,多家企业和自己建立了进一步联系。

  受疫情影响,各地高校的招聘主阵地由线下转移到线上。

  3月31日,重庆大学“先进制造与大国重器专场”线上双选会上,中国电科、长安汽车等2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仅1小时,近400名应届毕业生在线投递了简历,与用人单位在线沟通、面试。

  打开“北理就业”公众号,各种校园招聘、空中双选会及就业指导活动的信息扑面而来,学生可以在线投递简历并根据用人单位要求面试;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保障学生线上面试顺利进行,临时购买了4套面试设备,用教师办公室和会议室改装了8间面试间,为170余名需要面试的毕业生提供方便……

  “2月底得知考研失利后,我心里有些慌,是学校就业信息平台和学院党员就业帮扶群里每天滚动的招聘信息让我稳了下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牛艳芸说,由考研转向求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就成功签约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学校“搭台” 拓就业资源


  学生在哪里,就业服务就在哪里。为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就业形势,记者了解到,一些高校在精准对接需求、开展各类专项行动的同时,走出校门“访企拓岗”。

  岗位对接更加精准。上海大学就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对长期合作单位、重点补充岗位等设立了简历直推绿色通道,将岗位信息精准推送到院系专业,学院经过细致排摸和动员,把简历汇总到学校就业部门,最后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对接推荐。

  开展各类专项行动。记者从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了解到,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优化专项行动”,加强校地人才合作,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前往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就业,同时重点引导毕业生到制造业、能源业就业。截至目前,2022届毕业生在制造业、能源业就业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约40%。

  “访企拓岗”。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唐雪平介绍,重庆市采取“市级统筹+校际联动+高校走访”三结合的方式,组织高校分批次走访市内重点工业产业园,赴福建、湖南、江苏等地开展就业工作交流和走访用人单位,整合多方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

  “前段时间,学校书记、校长率先走进企业主动对接,深入挖掘就业岗位。”贵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余颖说,为学生创造多元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希望学生立足本土、扎根贵州,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近段时间来,学校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学生就业工作,千方百计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目前人岗供需比例达1:5.44,就业选择面还是比较大的。”余颖说。

全过程培训 为求职之旅“加油”


  在奔向人生下一站之前,高校毕业生求职面试中有哪些常见问题?如何撰写高水准简历?如何选择未来职业?对此,各地高校多措并举开展培训,为毕业生加油续航。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为女大学生群体开展“她力量·就业活动季”系列活动,邀请行业优秀女性与女生交流,内容涵盖女性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培养、职场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经验技巧分享。

  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焦虑心态,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全面摸底毕业生情况,对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动态台账,以“一生一策”精细化辅导,帮助学生制作简历、培养面试技巧等,并且建立了一支由辅导员组成的24小时线上咨询团队,引导毕业生根据当前形势做好就业规划、树立就业信心。

  “我是去年底才开始找工作的,一开始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投的简历也很少有回音。”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的大四学生努尔艾力说。

  今年1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努尔艾力完善求职简历、发掘个人优势,面试表现也在演练中得到明显提升,很快收到了两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最近,他与一家建筑行业国企签约。

  “通过专门的求职就业培训,老师系统给大家讲解职业规划、职场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很有帮助。”贵州大学2022届毕业生王修禾感慨地说,在求职的过程中,自己就像成长的四季豆苗,老师们的帮助犹如那根牵引豆苗藤蔓的竹竿,有了牵引,藤蔓才会爬得更高、长得更好。

  (记者郭宝江、吴振东、骆飞、柯高阳、王莹、魏梦佳、黄浩然、朱高祥)新华社北京电

 
渲染“借乌谋台”注定玩火自焚
渲染“借乌谋台”注定玩火自焚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近期,美国部分政客和媒体蓄意将俄乌冲突与台湾问题相关联,诬称乌克兰局势走向对台湾问题有示范效应,借此渲染台海冲突风险。如此毫无根据的恶意勾连,如此居心叵测的构陷抹黑,极其离谱,也十分危险。

  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有着本质区别,没有任何可比性。两者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乌克兰问题则是俄乌两个国家之间的争端。美方有些人在乌克兰问题上强调主权原则,但在台湾问题上却不断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美方就一再渲染中方“武力攻台”,攻击抹黑中国。一直以来,台海局势趋于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台勾连制造对立。美国一些势力为了遏制中国,屡屡打出“台湾牌”,纵容鼓动“台独”势力发展,一再向台出售武器,挑战和破坏一中原则,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将台海推向危险境地。民进党当局出于“台独”本性,加紧与美方勾连,甘愿充当美方工具,如今又借俄乌冲突蹭热点、玩“碰瓷”,渲染所谓大陆“威胁”,刻意升高两岸对抗与谋“独”调门,甚至狂妄鼓吹战争,“倚美谋独”的丑陋嘴脸一览无余。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一以贯之。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同属一中。台湾的前途希望在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于实现国家的统一。中方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政策,同时保留遏制“台独”的一切选项。

  美方一些人罔顾事实恶意将俄乌冲突与台湾问题勾连,甚至呼吁美国政府将战略重心聚焦亚太,其实就是想给“台独”势力制造“遐想”空间,推动台海局势紧张,以实现他们谋求地缘政治利益的精心算计。借俄乌冲突再次渲染“大陆武力攻台”威胁,美方就能为继续对台出售武器、增加自身军费开支找到托词,就能为继续干涉地区事务、拉帮结派搞所谓“印太战略”找到理由,就能为继续谋求强化对华制衡、遏制中国发展找到借口。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中美关系造成颠覆性影响。美方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都明确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一中原则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也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本届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作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的承诺,但行动与表态明显不符。近期,美方在涉台问题上错误言行不断,甚至再次对台军售。中国政府已对美方的一系列错误言行表示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任何纵容支持“台独”分裂势力,企图打“台湾牌”搞“以台制华”的图谋都不可能得逞。

  中美过去和现在都有分歧,将来还会有分歧。关键是管控好分歧。一个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利的。美方应认清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和美方所作承诺。奉劝美国一些人停止向“台独”势力发送错误信号,不要在十分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必将自食苦果。 (记者乔继红)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经典咏流传》再开播,用“中国式浪漫”展现“大美中华”
《经典咏流传》再开播,用“中国式浪漫”展现“大美中华”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刘小草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吹号男孩”朱德恩用清脆嘹亮的号声,推开节气轮转的序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齐·宝力高的马头琴独奏,让一碧千里的草原跃然眼前;虎年总台春晚《忆江南》表演者以歌抒情,把观众拉入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的笔墨丹青中……4月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正式开播。依凭浓郁的文化属性,节目铺展开一幅充满故事感的“大美中华”画卷,用“中国式浪漫”打动人心。

  “呈现出一个生动具象、可知可感的‘大美中华’”


  “以中华传统文学经典为集纳,和诗以歌,传唱经典。”节目制片人田梅介绍,节目原创的“和诗以歌”模式,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季《经典咏流传》以‘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的思路,努力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生动具象、可知可感的‘大美中华’。”

  在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看到“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浩瀚江景;在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中,望见“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的唯美意境;在萨都剌的《上京即事五首·其三》中,触到“牛羊散漫落日下”的逸致闲情……这季《经典咏流传》在呈现中华自然山河之美的同时,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之美。

  “‘大美中华’一方面是指我们无比辽阔的祖国的大地山河山川,也指我们的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指我们中华人身上特有的一种精气神,一种骨气,一种风采,一种风度,一种风范。”经典鉴赏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表示。

  “力求用虚实结合的舞美设计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


  “经典与音乐再次相遇,久违了!”“这一季《经典咏流传》,给了我太多惊喜。”新一季首期节目播出后,网友纷纷评论留言。《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四季以来,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和传播度,是唯一一档囊括星光奖、白玉兰、亚广联三项大奖的电视综艺节目。

  节目总导演陈星介绍,新一季节目从舞台创意到流程设置,“力求用虚实结合的舞美设计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演唱前,每位传唱人在水幕包裹中走进“经典画卷”,鉴赏团成员在舞台特定区域结合AR解读诗词背景,带领观众迈入“诗词世界”。在裸眼3D等技术加持下,歌声环绕着山川流水,穿行于变换的四季之景中,令不少观众发出“审美天花板”的赞叹。

  “古人写景言志,今人以歌抒情,古人眼中的风景在今天仍然是风景,而在风景之畔,新时代的中国人成了更好的风景。”主创团队表示,希望通过鉴赏团的解读与发散,表演者的剖白与慨叹,使观众能够了解文学经典,拓宽审美视野,用契合时代气质的流行方式,打开当代人的心扉。

  “传递小诗背后的大精神,展现经典背后的大时代”


  “在对文学经典予以解构、重构之时,节目加入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注重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创造性转化进行了深入探索。”节目总导演邹蕾告诉记者,本季《经典咏流传》拓展了经典传唱的多样性,结合专业领域艺术家进行高水准“创演”,挖掘并呈现经典作品中更深刻的文化底蕴。

  比如,《节气歌》在歌词中纳入大量传统诗词与民间俗语,配以朗朗上口的简洁旋律,有着“儿歌”般的温暖与纯粹。主持人撒贝宁感慨,通过这样的改编作品,或许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们哼唱着歌,牢牢记住二十四节气,更牢牢记住祖先的智慧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节目不是简单地为诗词配上旋律,而是要传递小诗背后的大精神,展现经典背后的大时代。”节目制片人田梅表示。

     (参与采写:朱晓乐)

 
青春的方阵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记
青春的方阵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记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节
 
  新华社记者牛纪伟
 
  孙仁斌、于也童
 

 
  和风送暖,万里春晖,又是清明时。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鸟语啁啾。墓园中,123座战斗英雄的墓碑默默矗立;地宫里,825具志愿军烈士遗骸英灵长眠;英名墙上,19万余位烈士的名字不动如山,这一切,如列队整肃的方阵。
 
  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一个个名字耳熟能详;21岁、28岁、26岁……一个个青春的生命令人感慨万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4月2日发布公告,今年清明节陵园暂停开放,改为代祭和线上祭扫。本轮疫情发生前,我们寻访和感受春天里,人们以各种形式向英雄致敬的点滴。
 
  70多年前,硝烟和战火,把英雄定格在青春的时代;
 
  70多年后,鲜花与礼敬,让我们记取这青春的方阵!
 
致敬,青春的方阵


 
  “三爸,我来看您了……”不久前,黄继光烈士的侄子黄拥军从四川中江辗转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他扫墓。
 
  在23.5米高的志愿军烈士纪念碑前,黄拥军鞠了三个躬。灰白色的碑体上,董必武题写的“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太阳下泛着光辉。碑顶,铜铸的中朝两国国旗下,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手握钢枪傲然挺立。
 
  青春的方阵里有123位战斗英雄。“三爸,您牺牲70年了,但我们一直想念您。”黄拥军手捧家乡的白酒敬献到黄继光烈士的墓碑前。擦了擦眼角的泪水,他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
 
  起身后,他仔细地擦拭着墓碑,像抚摸亲人的面庞。“三爸牺牲的时候才21岁,还没有成家……”
 
  “陵园里安葬的123位战斗英雄,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主任肖淑芬说,陵园始建于1951年4月,烈士们的遗体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从朝鲜战场上运送到沈阳的。
 
  每座墓碑下,都埋着一个英雄的故事。
 
  青春的方阵里有825位“晚归人”。清明节前,在陵园纪念广场上,47岁的福建人吴玉成在供桌上摆上一包家乡的青橄榄。“伯父,爸爸年纪大了,走不动,我替他来看您,这是老家的青橄榄,您尝尝……”
 
  吴玉成的伯父吴雄奎在朝鲜战场牺牲时才19岁。2020年,他的遗骸从韩国迎回,经有关部门组织DNA信息比对,2021年和弟弟吴奎俤、侄子吴玉成认亲成功。他生前唯一的2寸黑白照片上,吴雄奎瘦小的身躯穿着宽大的军装,脸庞稚嫩。
 
  从2014年至2021年,中韩双方已连续8年共成功交接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每一次交接,国家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青年将士们归来。
 
  晚归的孩子,终于回家。
 
  青春的方阵,是一面刻有19万余名烈士姓名的英名墙。“哥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妹妹想你啊……”八旬老人李曼泪流满面,蹒跚着走过高3米、长约200米的黑色大理石筑成的烈士英名墙,手指抚摸过每一个“李”姓烈士的名字,仔细寻找着哥哥。
 
  李征明1952年出国作战,1953年6月牺牲,年仅23岁,至今仍长眠在异国他乡。不久前,满头白发的李曼跋涉千里,从安徽老家到陵园“看望”哥哥,老人边哭边读写给哥哥的家书:“你说要送我去女子中学、说要戴着军功章回来见毛主席,说要孝敬父母,你的诺言为何一个都没有兑现……”家书,无法抵达;思念,一直都在。
 
  青春的方阵,永不褪色;他们,永远年轻。
 
铭记,青春的力量


 
  一群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吹响进军号,高擎军旗,手持钢枪,奋不顾身地冲向前方……陵园西侧,志愿军群雕再现的战争场景引人深思:是什么力量,感召着这样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舍生忘死夺取伟大的胜利?
 
  青春的力量,源自保家卫国的使命感。
 
  不久前,97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王凤和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陵园,为牺牲在朝鲜的第40军120师359团政委马顺天扫墓。献上一束鲜花,和老政委聊了很长一会儿天,老兵立正,向着墓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那时候出国作战,大伙就一个想法:新中国刚刚成立,谁敢来欺负咱,绝不能答应!”王凤和说。
 
  青春的力量,源自民族尊严的责任感。90岁的志愿军老兵李维波已经在陵园做了十年义务讲解员。今年清明,陵园没有游客,他就一个人为战友们扫墓,和他们说说话。
 
  1950年10月,18岁的李维波从东北军政大学提前毕业,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名高射炮兵。两年多的战斗中,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炮位上。“我的身后就是祖国,我们退一步,敌人就进一步,守住阵地,就是守住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希望!”李维波说。
 
  青春的力量,源自捍卫和平的正义感。“今年有疫情,我们不能去沈阳看望父亲了,家里人和陵园联系了,请工作人员代我们去给父亲献花、祭扫,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志愿军烈士王波的养子王援朝说。
 
  陵园烈士纪念馆里,珍藏着王波烈士生前留下的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他出国作战的初衷:没有别的,为全人类的解放、永久的幸福生活,将我的全部精力,甚至生命贡献全人类,以求实现伟大的理想。
 
  青春的力量,澎湃激荡,壮烈而豪迈。
 
奋进,青春的中国


 
  宁静的陵园里,工作人员认真擦拭着烈士墓碑,为英雄献上鲜花,70多年来,这些守护家国安宁的英灵,也被后人恒久地守护着。清明节前,陵园在网络上发起“奋进·网上祭英烈”活动,得到许多青年人热烈响应。人们为烈士献花、上香,表达哀思:“山河已无恙,英烈请安息”“缅怀英烈事迹,奋进伟大征程”……
 
  金戈铁马远去,壮志初心未改。新时代的青年人,手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力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奔跑。
 
  青春的中国,需要青年人热爱伟大祖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95后”外科护士王语嫣曾多次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她通过手机参与了向志愿军烈士献花的活动。
 
  “志愿军烈士很多都是热血青年,战争年代,他们为祖国和人民甘于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家国情怀告诉我们: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贡献力量,青年人有一份责任。”王语嫣说。
 
  青春的中国,需要青年人担当时代重任。正在江苏省盐城市挂职的辽宁省彰武县青年干部刘忠雷也在网络上表达对先烈的敬意:“你们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我们也要秉承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脚踏实地,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刘忠雷在基层工作期间,曾通过带动村民发展网络电商助力当地省级贫困村北甸子村脱贫致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现在在江苏挂职锻炼,为的是更好地学习先进经验,将来更好地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
 
  青春的中国,需要青年人勇于砥砺奋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分公司车工王尚典对英烈们留下的奋斗精神深有体会。作为一名技术工人,王尚典因意外失去了右手大拇指,为继续从事技术创新,他把自己左脚的一根脚趾移植到手上,凭借艰苦训练,他回到了车床旁。如今,他通过努力,已获省部级以上荣誉超30项。
 
  “和烈士们相比,我吃这点苦算啥!青年人就是要有一股子拼劲,和平年代有这样好的条件实现人生价值,就更应努力工作,加强创新,把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王尚典说。
 
                                                                  (参与记者:洪可润、黄泽晨、李宇佳)
 
                                                                                 新华社沈阳4月4日电
 
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
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节
 
  ▲4月2日,在石壕红军烈士墓,赵福乾在纪念碑前肃立。  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4月2日,赵福乾在红军烈士墓前。    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4月2日,在石壕红军烈士墓,赵福乾(左一)在培训年轻讲解员。      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新华社记者陈青冰
 

 
  位于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的红军烈士墓,掩于一片茂密翠绿的松柏林中。59岁的赵福乾行走其间,欣喜地为记者指出墓园内几株雀舌黄杨的位置。
 
  “这是我父亲几十年前,在红军司务长烈士墓旧址茅坝坪种下的雀舌黄杨,后托人移栽过来的。这么多年,它们仍然挺立于此,守卫着红军英魂。”赵福乾说。
 
  赵福乾是镇上文化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在红军烈士墓为游客义务讲解12年。他的父亲赵志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茅坝坪为游客进行义务讲解。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红一军团来到石壕。一名红军司务长拿着银元,准备去老百姓家中兑换先前付给群众的苏区纸币时,不幸落入贵州盐防军手中。
 
  “我从小就站在父亲旁边看他讲故事,他每次讲到司务长遭受酷刑的部分,都会忍不住落泪。”赵福乾说,父亲和红军的感情非同一般。红军既是小时候抱过他的叔叔,也是他某种意义上的战友。
 
  赵福乾回忆道,他的奶奶早年开了一家小饭馆,红军来吃饭、借炊具的时候,不会占他们一点便宜,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红军也经常在饭店门口,将那时只有7岁的父亲抱在怀里,给他讲故事。
 
  受到红军精神的熏陶,赵志怀24岁的时候,毅然决然奔赴朝鲜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他几次死里逃生,亲历战争险恶后,更加体会到红军的不易。回乡几年后,赵志怀辞去厂里的工作,成为一名村干部,坚守在司务长墓地旁。
 
  “父亲在厂里上班时,每月不愁吃喝。他在村上工作后,我们家6口人的生活明显变得拮据。”赵福乾说。
 
  1981年,司务长墓地迁至石壕镇的苗儿山。
 
  赵福乾回忆道,墓地迁移后,父亲很失落,一直想着自己还能再做点什么。以前,父亲在墓地旁边种下不少雀舌黄杨,寓意它们能够长长久久陪伴司务长。
 
  为了将这份祝愿继续带到司务长身边,53岁的赵志怀,每晚走3个多小时的夜路,连续半个月,把几十株雀舌黄杨连根带土分批次地带到乡上,再请人移栽到墓园内。
 
  几十年过去,这些雀舌黄杨在代代人的守护中,茁壮成长。讲解员的接力棒也从赵福乾手中传递到年轻一代。
 
  “红军和父亲都从炮火喧嚣中走来,不顾生死,一心向党。父亲在去世前一年,还坚持走6个小时的山路,参加党员大会。”赵福乾说,虽然父亲和司务长素不相识,但是他们都被一种精神紧密联结着。
 
  这种精神朴素又伟大,跨越时空,从红军到志愿军,又从父到子,日后还将长长久久地传递下去。
 
                                                                                 新华社重庆4月4日电
 
云中一样寄哀思 代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调查
云中一样寄哀思
代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调查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节
 
 
 
  ▲4月5日,在长沙金陵城市绿化墓园,工作人员进行代祭。清明时节,湖南长沙部分公墓提供代祭扫服务,为市民传递对亲人的思念。     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高蕾、王聿昊、谢樱)“现在这疫情,清明都不能回去扫墓了,这怎么办呀?”“是啊,老家那边也没个亲友了,这扫墓不晓得要怎么搞。”……为帮助无法返乡的村民实现扫墓需求,湖南省南县麻河口镇蔡家铺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志新决定,今年清明节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代他们打扫墓地、敬献鲜花,还用手机视频通话的方式,弥补他们无法到场祭拜的遗憾。
 
  今年清明节期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不少群众无法如愿返乡祭扫。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公墓也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采取了预约、限流甚至闭园等防疫措施。代客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远程祭扫方式因而广受群众欢迎,成为在异乡寄托哀思的重要手段。
 
  代祭礼仪师:我们是使命是“寄情”


 
  扫除落叶杂物、擦拭墓碑、摆放鲜花、点亮电子香烛、鞠躬、拍照录像反馈家属……在浙江杭州南山陵园,身着黑色西装的礼仪师康指赫正一丝不苟地代远在上海的何先生祭扫亲人之墓。
 
  杭州南山陵园工作人员介绍,陵园推出代客祭扫已有多年。今年清明期间,代客祭扫订单较往年有所增加,陵园的3位礼仪师每天都要完成30多个代客祭扫订单。在北京天寿园,今年清明节前夕已接到400余个代客祭扫订单。
 
  礼仪师成为连接思念的重要纽带。“有时候客人会提出摆放挽联、代念祭语等需求,特别是一些客人经历结婚、就业,会委托我们在祭扫时表达,我们都会尽力满足。”康指赫告诉记者,帮助客人“寄情”是礼仪师的重要使命。
 
  记者了解到,今年清明期间,在河北香河,天香园公墓的12名工作人员为墓区1200余座公墓擦拭墓碑、放置鲜花,并举行了简单庄重的共祭仪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当地民政局积极引导有需求的群众向公墓申请代客祭扫服务。
 
  北京天寿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还计划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原则,增加更多具有人文气息的服务,比如现场演奏一段逝者喜欢的音乐等。”
 
  一“网”情深:“云”端祭扫情也真


 
  今年清明,不少地方也采取措施,便利群众网络祭扫。
 
  北京市民政局在首都之窗、北京市民政局官方网站上设置清明节网上祭扫服务专区。在相关服务页面,人们可选填祭奠对象、纪念私语,勾选献花、点烛、上香、祭酒等虚拟祭奠物品。
 
  清明节假期,在南京市栖霞区一家外资机构上班的刘云轻点鼠标,为逝去的爷爷奶奶建起一座“网上纪念堂”,弥补今年清明期间无法去陵园祭拜先人的遗憾。刘云将“网上纪念堂”的链接发给亲友,亲友们可以通过点击网页上设置的送花、鞠躬等按钮,在网络上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我们已推出数字化生命遗产库,通过技术手段留住逝者的音容笑貌,方便市民实现绿色网络祭扫。”雨花功德园负责人阮峰介绍。
 
  湖南南县也推出“云上缅怀”小程序,只需把自己亲属生前的照片、生平等信息在小程序上传,就能建起专属“云纪念馆”,供亲人寄托哀思。
 
  “缺少真实感”是此前网络祭扫方式常被诟病的一点。记者发现,随着技术创新,网络祭扫的现场感正不断增强。
 
  浙江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推出了一款智能香炉产品。身在远方的亲人只需打开APP,设置在香炉上的摄像头就会将墓地情况实时展现在亲人眼前。此外,香炉还可通过将收集的雨水雾化,营造出“香烟袅袅”的视觉效果。
 
  “只要心中保有对亲人的眷恋,无论是墓前祭扫还是代祭遥祭,都是最好的纪念。”刘云说。
 
  专家:加快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认为,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员流动频繁,代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祭扫形式将成为数字时代满足人们祭扫需求的必要补充。但对于与之俱来的一些问题,社会公众应当保持警惕,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引起足够的注意,落实规范监管。
 
  切实打击天价代祭等乱象。多地警方提醒,部分电商平台上由私人或组织标售的代祭服务中,不乏诈骗团伙以代祭扫为名骗取定金。专家指出,动辄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所谓“代祭”“代哭”服务不仅涉嫌违法违规,而且也与当前推动移风易俗、弘扬生命文明的主流价值观不符,建议监管机构在依法依规严厉打击的同时抓紧制定相关标准规范。
 
  一些地方的正规代祭服务价格也并不便宜,且缺少可选择的低价套餐。在北京的一些墓园,包含一束鲜花、一份点心等祭品的代祭套餐标价300余元;包含玫瑰礼盒、各式水果、巧克力等祭品的套餐则标价1000余元。专家指出,增加价格更亲民的代祭服务类型是市民的切实需要,也有利于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食物浪费。
 
  对于网络祭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赵精武提醒,不少此类网站或APP会要求用户上传相关个人信息、音视频材料等,这其中包含了用户大量重要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人脸信息等,一定要注意选择具备个人信息保护措施的网站或APP,否则容易出现个人信息泄漏,造成损失。
 
  他建议网信部门应在相关时间节点和民政等部门联动,对相关网站、APP进行专项检查,切实保障公众个人信息安全。
 
  “相较于形式,祭祀更应看重的是心意。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形式,当人们在内心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就是一种家风和精神的传承。”徐晓玲说。
 
                                                                            (参与采写:李雨泽、毛俊)
 
直击上海最大规模核酸检测:决战在每条街巷!
直击上海最大规模核酸检测:决战在每条街巷!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四月四日,在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工作人员在核酸检测现场维持秩序。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4月4日,上海,晴。

  凌晨4点半,黄浦区豫园街道广福居委会主任张华在单位醒来,熟练地穿上防护服,带好物资,迎着点点晨晖出发了。他所在的居民区,今天要保障5个点位近800人的核酸检测,有工地、商城市场、居民区、保供企业等类型。

  同一时刻,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中医院内分泌科护士李娜乘坐的大巴车也到达了。48人组成的医疗队2小时打包行李,连夜行驶9小时,在简单休整后,就分散到了多个点位。

  一场2500万人的36小时核酸检测“竞速赛”,就这样在每一条街巷、每一栋楼宇打响,目标是用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

决心:发起总攻“不漏一人”


  张华到达第一个检测点位时,刚刚6点半。66人已全部提前登记完毕,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核酸检测。在张华的手提袋中,下一个点位所有老人的采样码,都已打印完毕。“我们提前摸清了底数,做过的都会勾选上。”

  4日,上海在全市开展核酸检测。要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对于一个日常面对数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而言,并非易事。各级干部下沉、基层提前摸底、志愿者全力守护,全力开启这场“没你不行”的赛跑。

  饿了么外卖骑手温宝安每天12小时奔波在路上,还要“插空”测核酸。4日早上,他来到虹口区白玉兰广场点位的保供人员专用核酸检测点,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检测。点位负责人钟雪峰说,每天大约有数百名保供人员在这里定点采样,从早到晚开放,让“小哥”们送单过程中能科学合理规划路线,抽空就能来。

  在上海内河,船员也“应检尽检”。浦东新区水域面积大、船舶多,为减少船员流动,确保做到所有船员覆盖,内河货运船只暂时静态管理。“船长,请提前帮助船上没有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船员弄好核酸码,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提供帮助。”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水上治安派出所副所长吴钟华一遍遍告知。很快,辖区内全部240余名船员统一完成检测。

  10点,1200万余人,采样任务过半。总攻仍在继续,目标“不漏一人”。

信心:科学精准,“居民不动大白动”


  “9点听到小喇叭,下楼;排队3分钟,测完核酸就上来了,简直神速。”在徐汇区龙华街道龙南佳苑小区的住户群里,率先下楼完成核酸检测的2栋住户韩会峰兴奋地通报这一消息。

  2100多位住户,约3个小时全部完成“登记+测核酸”,得益于前期准备充分到位。龙南佳苑已形成了一套科学流程:提前通知时间,提醒保存二维码;当日线上提醒后,志愿者带着喇叭挨家挨户“巡楼”;测完的出口处,专人登记做“双保险”。“我们以楼栋和楼层为单位,按照次序来,就能避免交叉感染,也更节约时间。”憓家公租房管理公司安全主管唐勋说。

  为了尽可能快速又安全地完成核酸检测,基层想出了“花式”办法。有的坐上三轮车,将“大白”们精准送到楼栋前,“居民不动大白动”;有的提前规划好行动路线,不走回头路;“大白”挨个提醒“检测时,摘掉口罩要憋气”……

  位于闵行区东川路的紫竹半岛,医护人员“搭乘”由电三轮改装好的移动检测车,开到每个楼栋门前,然后由楼组长在群内按楼层通知,一户户下来检测。专家也提醒市民朋友:一是事先做好登记并截屏保存,注意信息登记的准确性、完整性。二是按照工作人员安排指引,分批、有序、规范佩戴口罩前往采样点,保持2米距离,避免聚集交谈,防止交叉感染。采样后立即戴好口罩尽快回家。

细心:每个人都是守“沪”者


  核酸检测地点进出口的分流标志是否清楚,提示排队安全距离的地面标签贴得牢不牢,警戒线有没有拉好……早上6点,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保德路241弄,约60名小区志愿者已经到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小区居民。

  居民张瑾与其他5名志愿者一组,负责按楼栋通知居民下楼测核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装备,两名男同志拿着喇叭‘喊楼’,两名志愿者拿着底册核对名单,还有两名拿着‘喵喵机’,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为老年居民打印核酸检测二维码。”

  居民的配合让张瑾十分感动,“我能看到每位居民都担起自己的责任,戴口罩做好防护的同时,都在力所能及地守护家园。下楼的时候,居民主动帮忙通知邻居,遇到有行动不便的居民一起帮忙抬起轮椅。居民们说了,这是大家共同的事情。”

  不是只有穿着防护服变成“大白”,才是志愿者。公众号“灰鸽叔叔”向记者分享了这个故事:他帮忙整理了《小区早知道》,为所有邻居集纳检测的最新信息;楼栋的老师整理单栋的信息表和行动指南PDF,也相当专业。“我们普通人不太懂宏观叙事,只能做些小事情。”

  此刻,人人都是守“沪”者。一位居民写道,这些“小事”,是我们扎扎实实能发出的微光,星星点点,便有绚烂银河。

暖心:力量在不断集结


  以每10分钟一架次密集编队,运送支援队抵达虹桥机场的包机机队,每一架都写着“到达”二字。飞机、高铁、大巴……各地医疗队从四面八方驰援,目的地:上海。

  4日凌晨3点,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李良,和其他约40名“战友”乘坐大巴,经过3小时舟车劳顿,来到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曙光社区。“这是我们近期第三次来援助上海抗疫工作。每次我们都是一早赶路,完成当天工作后就赶回湖州,自带干粮,不给后勤保障添加压力。”他告诉记者。

  在他们的行李中,成人“纸尿裤”成了标配。“中途我们一般都不休息,队员们无论男女都是穿尿不湿,直接工作到点位的核酸检测结束。”他说,上海和浙江距离近、血脉相连,疫情中没有局外者,完成援沪任务不讲条件。

  9点,连夜“奔沪”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志愿人员崔颖、石子琼、段蓓,准时到达陆家嘴街道东一居民区。他们凌晨2点半从南京出发,7点到达浦东新区,领取物资、分配好点位后,就赶赴了社区。

  “我们中大医院100多人分为20组,我们这一组负责3个点位,大概3000多位居民。”崔颖拿起一张分工表。为加快进度,确保今天采样任务清零,她动员大家中午不吃饭、不休息,抓紧把3个点位做完,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可以支援其他点位。

  北京、天津、安徽、海南……力量迅速集结、暖心处处传递。

(执笔记者:周琳;参与记者:何欣荣、朱翃、周蕊、杨有宗、王辰阳、胡洁菲、兰天鸣、郭敬丹) 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

 
上海明确儿童与家长同是感染者可在一起观察治疗
上海明确儿童与家长同是感染者可在一起观察治疗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记者袁全、胡洁菲)在4月4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明确,如果儿童家长同样是阳性感染者,可以同住在儿童区域陪护照顾,一起接受观察治疗。

  记者还从发布会上获悉,对于儿童感染者,如果家人不符合陪同条件,且患儿小于7岁,将在上海市公卫中心接受治疗;其他大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家长符合陪同条件的低龄儿童感染者,将主要在集中收治点隔离治疗,并配置专业的儿科医疗团队,保障患儿得到规范专业的治疗和生活照料。

 
“对高龄、严重基础病患者有严重威胁” 国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谈奥密克戎危害性
“对高龄、严重基础病患者有严重威胁”
国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谈奥密克戎危害性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董瑞丰、李恒)国内外疫情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重症患者比例相对低。但是否如一些人所说的“零重症”“流感化”?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性到底如何?国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结合吉林市、长春市两地感染者救治情况,作出解读回应。

仍有患者要上呼吸机


  自3月2日吉林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感染者近2.5万人,其中大部分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占比97.5%。

  国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康焰告诉记者,按照分级分类集中收治的原则,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集中收治于吉林市中心医院等定点医疗机构。

  据介绍,截至4月3日,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患者中累计重型50名、危重型35名。目前仍有10名患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即需要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

  “由国家专家组专家驻点指导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开展诊疗,将重型、危重型病例全部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按照多学科协同、‘一人一策’的原则救治重症患者,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康焰说。

基础病患者有较大风险


  “新冠肺炎造成的损害与患者基础疾病造成的损害叠加,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康焰针对吉林市救治情况分析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对高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具有严重威胁,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血液透析患者等基础情况差、免疫力低的人群威胁更大。

  国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桑岭介绍,吉林市本轮疫情中尿毒症患者感染比例较高,从目前诊治情况看,此类患者的肺炎表现重,转阴时间长,与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叠加后容易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

  国家赴长春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于凯江介绍,长春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至4月3日18时,新冠肺炎感染者16312名,其中普通型患者411名、重型患者42名、危重型患者2名。

  “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刚来时是轻型或普通型,但后来出现了转型,病情加重。”于凯江说。

  重症患者中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比例偏低


  在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本轮疫情累计收治了124例阳性的尿毒症透析患者。

  桑岭告诉记者,这些患者的疫苗接种率仅为11%。由于大部分患者未接种疫苗,且免疫力低下,导致患者中重型和危重型占比15.3%,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康焰介绍,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呈现出高龄、疫苗接种比例低、基础疾病重等特点。完成2针新冠灭活疫苗接种的人占比约15%,显著低于普通人群。

  “从吉林市疫情来看,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十分必要。”康焰说,同时应继续加强疫苗接种,重症救治资源前移,实现重症患者早发现、早干预。

 
援吉医疗队:“精兵强将来了,帮吉林扛过去”
援吉医疗队:“精兵强将来了,帮吉林扛过去”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自3月初吉林发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黑龙江、陕西、内蒙古、河南、四川等12个省区市,近5000名医护人员,驰援吉林。他们与吉林共担风雨,共渡难关。

才下战场,又踏征程


  从去年10月开始,孙亦聪连续辗转了5个城市,却从没有看清那些城市的真实模样。作为辽宁援吉核酸检测队的一员,他和同伴刚刚结束对葫芦岛的抗疫支援工作,“隔离期刚过3天就来长春了”,孙亦聪说。

  像孙亦聪一样,这次援吉的医护人员中,很多人都有多地抗疫经验。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刚刚下了一个战场,又奔赴新的战场。

  内蒙古援吉医疗队集结时,他们那里的疫情刚刚平稳。这边车站送别支援呼和浩特的医护人员,那边机场集结了600多名驰援吉林的勇士。

  陕西这次派出了1000多名医护人员。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队长韩建峰参与过武汉抗疫,不久前在西安迎战德尔塔,这次又带领135人来到吉林迎战奥密克戎。“精兵强将都来了,一定不辱使命,帮助吉林扛过去。”他说。

“来支援时做好了吃苦准备”


  此次引发吉林疫情的是奥密克戎BA.2毒株,传播性极强,与以往的支援相比,难度更大。

  辽宁援吉转运队是最早到达吉林的支援队伍。领队张广奇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快,快点转运,不做逗留,最大程度跑过病毒。”

  “来支援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张广奇说,连日来,队员们不断打破单次工作时长,26个小时、30个小时……

  3月18日下午,山西省援吉核酸检测队抵达长春,马不停蹄,连夜赶往九台区。229人组成5个分队,在7个可移动方舱实验室内“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检测。

  “千里迢迢来帮忙,就是要拼尽全力。”山西省支援长春市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刘虎子说。

兄弟有难,义无反顾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援吉医疗队3月20日到长春,21日接管长春北湖方舱医院,不到24小时,400多张床位已经收满。他们印发了宣传品,对入院患者提出的一系列普遍问题逐一解答,时常更新康复知识,患者非常爱看。

  江西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刘琳说,在管控升级、保供困难、部分人吃菜困难的情况下,吉林勒紧腰带,坚持把好的食宿条件留给援吉医疗队。

  “吉林人民不容易。”重庆市援吉医疗队的领队代茂利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们的名字都叫东北,兄弟有难,义无反顾。”黑龙江援吉医疗队成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感染科主任于雷说。

     (记者郎秋红、邵美琦、赵丹丹)

    据新华社长春4月4日电

 
北京新增十例本土感染者
北京新增十例本土感染者

( 2022-04-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疫情防控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吴文诩)记者从4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4月3日16时至4日16时,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0例,其中确诊病例9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朝阳区7例,大兴区、顺义区及丰台区各1例。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本次通报的感染者涉及一起聚集性疫情,8人均为专营某国进口服装的望京SOHO小金阁阁服装店的店员和同住人员。对上述感染者均已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排查,对各类风险人员实施分类管控。新增感染者的溯源工作正有序展开。

  庞星火表示,目前全国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交织的态势,经流行病学调查,北京本次通报的感染者初步判断为3条独立传播链,疫情形势严峻,不能有丝毫麻痹松懈。要快速开展风险人员及物品排查,人物同溯、同防、同查、同管,坚决履行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重点人群、重点行业及重点区域要加强人员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根据疫情形势,适当调整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市民朋友要进一步增强防控意识,落实防控责任,谨慎邮购疫情高发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近期非必要不出京,不去中高风险地区旅行、出差、祭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