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新华关注·北京冬奥会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权威发布

06版:新华财经

07版:新华深读

08版:新华聚焦

09版:新华关注·家园

10版:新华关注·各地

11版:关注·成风化人

12版: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 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抓好各项筹备工作 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韩正陪同考察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
 
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抓好各项筹备工作
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韩正陪同考察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这是4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速滑馆同场内技术人员和制冰作业人员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几年努力,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抓紧抓好最后阶段各项赛事组织、赛会服务、指挥调度等准备工作,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陪同考察。
 
  1月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和市长陈吉宁陪同下,深入体育场馆、媒体中心、训练基地等,实地了解筹办备赛情况。
 
  4日上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国家速滑馆,结合大屏幕听取场馆设计理念、建设过程、运行情况介绍。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北京赛区标志性场馆和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冬奥会赛时将承担大道速滑比赛任务。在主席台区,习近平仔细察看场馆内部布置及赛道,询问场馆赛时运行规划和赛事服务保障准备情况。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无论是新建场馆还是场馆改造,都要注重综合利用和低碳使用,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冰丝带”设计和建设很好贯彻了这样的理念。要在运营管理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
 
  场内,技术人员和制冰作业人员正在对赛道进行测试。习近平通过显示屏观看测试情况,详细了解制冰流程和赛道冰面温度等。他强调,冰上项目设施对制冰技术要求很高。国家速滑馆不仅硬件世界一流,制冰技术也世界领先,实现了低碳化、零排放。要发挥好这一项目的技术集成示范效应,加大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毗邻国家速滑馆,赛时将作为全球注册平面媒体和转播商的工作总部。习近平先后走进主新闻发布厅、媒体工作间、智慧餐厅,实地了解中心建设运行、完善防疫措施、打造全流程服务模式,以及赛时信息发布、媒体运行、餐饮服务等情况。在媒体工作间,习近平同正在做准备的媒体记者亲切交流。在智慧餐厅,习近平察看智能餐饮设备运行情况,了解中心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情况。他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媒体中心,把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整合起来,统筹赛时服务功能和赛后会展功能,做到了绿色办奥、节俭办奥。他指出,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讲,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最大的考验。受疫情影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现场观赛受到很大限制,新闻传播比往届更加重要。主媒体中心要做好各项运行、服务、保障工作,既要保障好各项新闻报道和传输转播功能的安全运行,又要确保疫情防控安全。要严格落实“双闭环”管理,完善场馆防疫措施,尽最大努力防止疫情发生。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越是智能化,越要注重源头把控,确保万无一失。他希望国内外媒体和记者深入报道,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讲好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全面、立体、生动地把北京冬奥盛会传到全世界。
 
  随后,习近平考察了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分居住区、广场区、运行区3个区域,赛时将为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3000多个床位及商业服务。在广场区,习近平听取冬奥村(冬残奥村)建设过程、运行概况、疫情防控等情况介绍,沿途察看书报亭和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等,了解各类商业服务设施运行情况。习近平指出,冬奥村是冬奥会的重要场所和重要遗产。你们统筹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把冬奥村建设成为永久设施,赛后转化为人才公寓,这个做法很好,有利于丰富北京“双奥之城”的文化内涵。你们以四合院理念设计建设冬奥村,体现了北京千年古都既古老又现代的独特魅力。
 
  在居住区,习近平考察了综合诊所、残疾人运动员住房样板间,询问冬奥村(冬残奥村)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升医疗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精细化服务保障水平、打造“运动员之家”等情况。习近平强调,运动员、教练员的吃、住、行、医、康、乐等服务保障工作非常具体。要想运动员之所想、办运动员之所需,为运动员提供方便、快捷、精准、细致的服务,特别是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需求,增设相关无障碍设施。要继续完善管理方案,优化服务流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要严格落实分区分类闭环管理的各项措施,加强疫情防控。
 
  习近平同运行管理、服务保障人员和志愿者们亲切交流,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强调,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他指出,能够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是人生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确保冬奥期间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顺利,让各国参赛人员充分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文明礼貌,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北京冬奥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听取北京完善赛时指挥调度和城市运行保障协调机制情况介绍,并向现场工作人员了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内容。习近平指出,加强统一指挥调度,是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的关键。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要加强协调配合和统一指挥调度,形成一盘棋。北京要担负起牵头抓总职责。要健全统一指挥、统筹调度、有机衔接、运行畅顺、反应快速、果断处置的体制机制,完善各类工作规程和突发情况应对预案。要抓住最后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加强测试演练,查隐患、堵漏洞、强弱项,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圆满成功。
 
  离开调度中心,习近平来到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考察调研。这是一个集科研、训练于一体的国家冰雪运动复合型基地,场馆和设施设备目前均已投入国家队冬奥备战使用。习近平先后走进六自由度训练馆、综合风洞馆,详细询问钢架雪车等项目六自由度训练系统运行、速度滑冰团体追逐项目风洞训练情况,沿途观看国产4人雪车、国产雪蜡车、应急医疗救治设备等器材装备展示,了解基地建设和打造冰雪运动科学训练体系情况。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在速滑馆一层,速滑运动员正在进行团体追逐训练。习近平仔细观看,并向参训运动员、教练员表示慰问,勉励他们科学备战、奋勇拼搏、争创佳绩。随后,习近平前往速滑馆地下一层,参观“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展”,了解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情况。习近平指出,这些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提前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形成的热潮,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体推进,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持续发展。
 
  习近平对运动员康复治疗工作十分关心。在体能中心医疗站,习近平详细了解基地综合运用超低温冷疗舱、漂浮舱等设备,全方位提高运动员康复治疗水平情况。他强调,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肩负着我国冰雪运动科技研发的重要使命。希望你们担当使命、勇攀高峰,为加快发展我国冰雪运动作出更大贡献。
 
  专项体能训练馆内,运动员、教练员、服务保障人员代表以热烈掌声欢迎总书记的到来。习近平向大家挥手致意。他指出,再过一个月,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今天是元旦后上班第一天,我来专题调研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工作,主要是来给大家鼓劲加油。作为东道主,我们不仅要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而且要努力取得好成绩。希望大家抓住最后的备战关键期专心训练,以最佳的竞技状态迎接大赛的到来。习近平强调,人生能有几回搏,长期准备、在此一举。希望大家增强为国争光的志气和勇气,坚持拼字当头,敢于拼搏、善于拼搏,在奥运赛场展现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和竞技水平,力争在竞技上、道德上、风格上都拿最好的奖牌。习近平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大家报以热烈掌声,高呼“请总书记放心!”“我们准备好了!”
 
  丁薛祥以及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5年5次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总书记为何念兹在兹
5年5次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总书记为何念兹在兹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北京冬奥会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2022年首场考察活动,总书记将目光再次投向北京冬奥会。

  梳理媒体报道不难发现,这是自2017年以来,总书记第5次实地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都留下了总书记的“冬奥足迹”。

  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个月之际,总书记此次考察,是对压线冲刺的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再动员和再鼓劲。

一以贯之的四大理念


  北京冬奥会的申办与筹办,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谋划和指导,总书记始终为冬奥会筹办指明方向、引领航向。

  2015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了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要求。

  “北京冬奥会所有建设工程都要按照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要求”“要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充分考虑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办奥理念体现在总书记的历次考察活动中,也贯穿冬奥会筹办工作全过程。

  ——绿色办奥是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在冬奥会筹办中的深入实践。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北京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将100%使用绿色电力。

  ——共享办奥是总书记“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重要指示的生动诠释。冬奥小城崇礼2019年5月退出贫困县行列,彻底脱贫摘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让冬奥红利惠及更多人。

  ——开放办奥是总书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北京冬奥组委2017年首次开展全球招聘,选聘了一批外国专家参与筹办工作,邀请常驻京境外媒体体验等。

  ——廉洁办奥方面,总书记提出的“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落实到冬奥会筹办中,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坚持节约原则。五棵松体育中心可在6小时内完成冰场和篮球场的转换;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将合并为主媒体中心。

  沿着这一总原则、总方向,冬奥筹办工作稳步推进,成果有目共睹。

脉络清晰的筹办进程


  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是冬奥筹办的最终目标,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从远景蓝图到具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5次考察冬奥会筹办并作出重要指示,为筹办工作指向定调,巨细无遗。

  总书记第一次考察冬奥会筹办,是在他结束对瑞士访问回国后不久。在洛桑,习近平主席向国际奥委会承诺,中国愿同国际奥委会一道,把北京冬季奥运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来到张家口,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筹办千头万绪,首先要按照科学和先进的理念搞好规划。

  一个月后,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冬奥会筹办与考察城市规划建设同步进行,他先后考察了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总书记为举办冬奥会的重大意义定下基调,并进一步阐释四大办奥理念的深刻内涵。

  2019年,农历春节来临之际,总书记第3次考察冬奥会筹办工作。他来到石景山首钢园区的北京冬奥会组织委员会,通过视频连线延庆赛区场馆建设者,并看望慰问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代表。总书记指出,举办冬奥会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一体谋划、一体实施,实现北京同河北比翼齐飞。

  2021年初,总书记第4次实地考察冬奥会筹办。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被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组织好赛事成为筹办工作重点。这次考察中,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已经进入关键时期,要围绕如期办赛目标,全面梳理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总书记在六项工作要求中,专门提出“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这一任务。

  2022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当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正以秒计算发起最后冲刺之时,总书记此次实地考察将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开启新的圆梦征程。

冰雪运动的全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热爱体育,他时刻关注着我国冰雪运动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层面的发展。

  2014年2月应邀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习近平主席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点燃冰雪运动火炬的意义,绝不限于冬奥会本身。

  “我们将以北京冬季奥运会为契机,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同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在时间上要长短结合,既立足长远,扩大冬季运动覆盖面,夯实冬季运动群众基础,又着眼参赛,集中兵力提高技战术水平”;

  “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补缺项、强弱项,逐步解决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问题,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拉开我国冰雪运动全面开花的新格局。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中国冰雪人强弱项、补短板。申冬奥成功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项目从未在我国开展过,经过“扩面、固点、精兵、冲刺”的稳步推进,我国实现全项目开展、全项建队、全项训练。重要文件次第出台,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冰场雪场,“冷冰雪”成为“热运动”。

  2021年12月11日,第10届奥林匹克峰会公告指出,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开启全球冬季运动的新时代。中国提出要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使得全球冬季运动的开展迈向新高度。

  “我和亿万中国人民,欢迎全世界的朋友,2022年相约北京!欢迎你们,欢迎朋友们!”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发出诚挚邀请。

  “我们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用沉稳有力的声音向世界宣示。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主笔:苏斌、黄玥

   新华社国内部、体育部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亮相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亮相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北京冬奥会
 
 
 
  1月5日,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上中)和严家蓉(上右)亮相。                  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姬烨、汪涌、王梦)5日,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亮相暨主媒体中心投入运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冬奥组委举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先生、严家蓉女士正式与媒体见面。赛时,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联合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国际残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将共同主持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新闻发布会,介绍赛事最新情况,回应国内外媒体关切。

  新闻发言人亮相由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主持。她表示,经过六年多的精心筹办,冬奥会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及时、准确、丰富、翔实地对外发布信息是北京冬奥组委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四个办奥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现在主媒体中心投入运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正式发布,北京冬奥组委做好了为全球媒体服务的准备。

  发布会现场,两位新闻发言人向国内外注册记者发出冰雪之邀,期待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上与大家相聚,在“双奥之城”携手创造冬奥会精彩历史,通过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积极传播“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为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战胜疫情带去信心和力量。

  过去一年多,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一直从事冬奥会新闻宣传工作。他说:“担任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是我的荣幸。当然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与责任。新称谓,赋予我更崇高的使命,发言人团队将遵循及时、公开、专业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为全球媒体做好信息服务,竭尽所能为赛时每一位媒体记者提供帮助,陪伴大家一起采访好、记录好、传播好这场奥运盛会!”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向记者寄语:“期待中外媒体聚焦运动员和精彩赛事,展现冰雪运动的激情与魅力,帮助冬季运动推广普及。”她期望媒体践行奥林匹克“更团结”的格言,鼓舞全世界人民共克时艰,“更快、更高、更强”地共同发展。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将联合北京冬奥组委在主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国际残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共同主持。

 
赵卫东:中国做好了准备
赵卫东:中国做好了准备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北京冬奥会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季嘉东、姬烨、王梦)5日,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亮相暨主媒体中心投入运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冬奥组委举行。作为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做好了准备!

  赵卫东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工作。“首先,在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如期完工、运行良好’。所有12个竞赛场馆全部完工,通过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认证,全面投入使用。三个冬奥村、一个主媒体中心等非竞赛场馆也已经交付使用。我们举办了10项国际测试赛、两项国内测试活动和三个国际训练周活动,共有2000多名境外运动员、随队官员和国际技术官员等来华,各方对我们的场馆和基础设施非常满意。”

  “第二,赛会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我们坚持‘三个赛区,一个标准’,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里包括酒店、餐饮、医疗卫生、交通保障、志愿者培训等各项工作都已经按照‘一个标准’实现了‘全面建成’。”

  “第三,管控好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我们办赛的重要环节。我们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密切沟通协调,先后发布疫情防控关键政策和两版防疫手册。明确了远端防控、疫苗接种、入境检测、闭环管理、自我健康防护等方面的防疫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得到测试赛期间的充分检验,我们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

  “第四,各项‘里程碑任务’都已圆满完成。比如,我们先后发布了冬奥愿景、会徽、吉祥物、火炬、体育图标、口号、海报、奖牌等;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深受群众喜爱;我们举办了倒计时1000天、500天,一周年、100天等主题活动;火种采集和交接、火种展示和火炬接力等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大家都已经可以感受到身边无处不在的冬奥氛围。”

  “第五,冬奥可持续性和遗产工作成效显著。我们深入实施、全面落实可持续性计划、碳中和方案、遗产战略计划。‘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也提前实现了。”

  赵卫东坦言,新冠肺炎疫情给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我们全程高度关注疫情发展变化趋势,特别是近期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的相关情况,我们正在持续观察和评估最新情况,研判它可能对北京冬奥会产生的影响。”

  对于“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赵卫东表示,没有防疫安全,就没有成功办奥。“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全面研判风险隐患,制定各个赛区统一标准的应对方案、应急预案,精简了非必要环节、活动和人员数量,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风险。让‘安全’这两个字得到最大保障。”

  “说到精彩,这是我们的目标,我相信也是必然会实现的结果。在这个被疫情挑战已久的世界,太需要冬奥会这样的盛会了。请大家放心,简约,绝不是简陋;安全,才能够精彩。简约、安全和精彩这三个词汇的组合,应该会成为大家未来关于北京冬奥会的美好记忆、难忘记忆!”他说。

  赵卫东介绍说:“现在,已有超2500名文字和图片记者提交北京冬奥会注册申请。我们将在主媒体中心(MMC)、山地新闻中心(ZPC)和12个竞赛场馆媒体工作间(VMC)设置采访受理台,受理全球注册媒体采访申请,并与国际奥委会一起,共同组织赛时每日新闻发布会,为媒体记者的报道提供充分素材。”

  “在闭环内,我们将为各国(地区)媒体提供食宿、交通等各种保障,为记者采访报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提供必要条件和工作便利,还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线上采访的形式,尽可能满足媒体朋友们对闭环外的各方人员的采访需求。”

 
严家蓉:将为闭环内记者工作生活提供尽可能的便利
严家蓉:将为闭环内记者工作生活提供尽可能的便利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北京冬奥会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季嘉东、姬烨、王梦)5日,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亮相暨主媒体中心投入运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冬奥组委举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表示,结合防疫要求,将为媒体记者在闭环内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尽可能的便利。

  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将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所有来华涉奥人员(包括国内相关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与此同时,也将为闭环内的各方提供暖心服务和保障,“做到防疫有力度,服务有温度”。

  严家蓉表示,“媒体是除运动员外北京冬奥会的最大客户群体,将为媒体采访报道提供尽可能的便利”。结合防疫要求,北京冬奥组委为媒体人员安排的服务保障包括四个方面。

  一个标准,即奥运标准。北京冬奥组委将提供高水平媒体运行保障和服务,包括一流的设施、先进的技术和信息系统、便捷的交通和贴心的食宿。

  两个中心,即闭环内为注册记者设立的媒体中心,以及北京市在闭环外为非注册记者设立的2022北京新闻中心。闭环内的主媒体中心实际包括了国际广播中心和主新闻中心,张家口还设立了山地转播中心和新闻中心。赛时主媒体中心将密集举行新闻发布会。

  三个渠道,即为注册记者提供的三个采访渠道。第一个渠道是各竞赛场馆和冬奥村以及颁奖广场,12个竞赛场馆、三个冬奥村、两个颁奖广场都设置了媒体工作区,并都设有混合采访区。第二个渠道是上文中的主媒体中心和北京新闻中心的新闻发布会,北京冬奥组委还在主媒体中心旁边的奥林匹克公园专门开辟出4万平方米的外景拍摄空间。第三个是在线渠道,冬奥会所有发布会通过myInfo系统在线直播,发布会结束后媒体人员可按需下载相关文件,还可通过myInfo系统在线提问工具远程提问。

  四大服务。餐饮方面,签约酒店将提供24小时客房送餐服务,主媒体中心、山地新闻中心、山地转播中心也将提供24小时用餐服务。住宿方面,闭环内有近50家签约酒店为注册媒体提供住宿。交通方面,注册媒体可使用专用交通系统在三个赛区及赛区内部场馆之间快速通行,组委会将提供24小时班车、收费卡车、专用出租车服务。生活方面,闭环内有便利店,也提供洗衣烘干、代办、代买等生活服务。

  严家蓉还说:“北京冬奥会赛期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民众欢庆春节的氛围下,本届冬奥会还将给世界带来丰富的中国春节文化体验。我相信这种体育和文化、东方和西方的融合会给人们带来特别的感受。”

  去年7月,为了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国际奥委会全会决定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更团结”。

  对此,严家蓉表示,北京冬奥会是“更团结”写入格言后的首届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向来是促进人类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推动力之一,始终在努力排除体育政治化的干扰。体育政治化只会造成分裂,与‘更团结’背道而驰。正如巴赫主席在新年祝词中说,‘只有每一个人都尊重奥运会,超越政治分歧,才可以实现我们团结世界的使命’。”

  “少数杂音丝毫阻碍不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也无法阻挡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严家蓉说。

 
火炬传递、开幕式、赛事运行保障 北京冬奥会未来30天的三件大事
火炬传递、开幕式、赛事运行保障
北京冬奥会未来30天的三件大事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北京冬奥会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姬烨、李丽、季嘉东)在北京冬奥会迎来开幕倒计时30天之际,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赵卫东5日介绍说,未来30天,有关北京冬奥会的三项工作备受关注,分别是火种展示和火炬传递活动、开闭幕式等重大仪式和文化活动,以及赛事运行和服务保障工作。

  赵卫东说:“首先,我们将有序开展火种展示和火炬传递活动。1月上旬我们将在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运动基础较好的地区,结合各种冰雪体育文化活动继续进行火种展示,2月2-4日将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开展火炬传递活动,这期间共有1200名火炬手参与到活动中。传递路线也是立足我们的冰雪文化、历史文化、长城文化,在其中也会将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和城市风貌呈现给大家。”

  赵卫东表示,精心组织开闭幕式等重大仪式和文化活动也是冬奥组委接下来的重点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开展开闭幕式排练、制作和彩排等工作,全力组织好4场仪式的正式演出。尽管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但仍努力呈现出精彩的仪式效果。

  同时,赵卫东介绍说,他们还精心布置场馆和城市形象景观,开展系列冬奥主题活动、城市文化活动和群众冰雪活动等,让大家感受到身边浓厚的冬奥氛围。

  “最后,全面做好赛事运行和服务保障工作也是我们北京冬奥组委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建立了高效的赛时运行指挥体系,按照竞赛日程妥善做好场馆运行和竞赛组织工作,严格落实闭环管理等疫情防控要求,全面做好住宿、餐饮、医疗等赛会服务保障,努力为各方提供良好参赛体验。同时,我们将会扎实做好赛事转播和信息传播工作,向全球展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盛况。”赵卫东说。

 
李克强主持召开减税降费座谈会强调 推动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帮助市场主体纾困激发活力
李克强主持召开减税降费座谈会强调
推动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
帮助市场主体纾困激发活力
 
韩正出席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减税降费座谈会,总结近些年来减税降费成效,就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听取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
 
  座谈会上,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人作了汇报,刘尚希、刘怡等专家发了言,山西、辽宁、江苏、安徽、山东、甘肃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通过视频谈了本地减税降费成效和建议。大家认为,减税降费是支持市场主体的“及时雨”,为稳定经济、优化结构注入了强劲动力。
 
  李克强说,规模性减税降费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性举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近些年面对复杂严峻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疫情等巨大冲击,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推进规模性减税降费作为“先手棋”,“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在压减政府支出的同时为市场主体纾困,并与“放管服”等改革同步推进,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带动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促进实现稳增长、保就业、防通胀。实践证明,减税降费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对应对困难挑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克强指出,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和量大面广、吸纳就业多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了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紧密联接。在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制度性减税的同时,还实行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等措施,既帮助市场主体减负,又促进了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金融机构、部分自然垄断行业向市场主体合理让利。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支持地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税降费催生大量市场主体,新增市场主体纳税逐年增加,起到了培育税源、扩大税基的作用,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良性循环。
 
  李克强说,当前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加强跨周期调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针对市场主体需求,抓紧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确保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要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和更新改造。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研究精准帮扶的减税降费措施。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换得市场主体总体稳定、有奔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向市县基层下沉,为减税降费提供保障。各地也要拿出自己的措施。同时要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李克强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胡春华、刘鹤、王勇、肖捷、赵克志、何立峰参加。
 
首部全面规范纪委工作的基础性党内法规 详解《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
首部全面规范纪委工作的基础性党内法规
详解《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孙少龙、张研
 

 
  1月4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文公布,这是党的历史上首部全面规范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的条例。
 
  条例共8章59条,包括总则,领导体制,产生和运行,主要任务,工作职责,派驻、派出机构,队伍建设和监督,附则等内容,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对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作出全面规范。
 
坚守职能定位
 
完善领导体制


 
  坚持纪委政治机关属性是条例最为鲜明的特征。作为规范纪委工作的基础性法规,条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明确纪委政治定位、突出纪委政治责任,确保各级纪委坚守初心使命不变、履行职能职责不偏,为忠诚履职提供制度保证。
 
  以明确纪委政治定位为例,条例准确把握纪委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党章规定各级纪委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纪委是“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专门力量”,丰富和发展了纪委职能定位的内涵。
 
  在突出纪委政治责任方面,条例强调各级纪委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并将其作为贯穿条例全篇的主线,把“两个维护”的要求落实到各章的具体制度措施之中。
 
  “纪检机关是党的政治机关,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纪检机关的政治使命和责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履行好这一重大使命责任,必须严格遵守党章,从捍卫党和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建章立制,研究制定规范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的基础性法规。
 
  完善领导体制,坚持和加强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条例的重要内容。条例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纪委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并在领导体制、运行方式、工作机制等规定中予以具体化程序化。
 
  条例首先强调中央纪委自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同时坚持并完善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双重领导体制。在接受同级党委领导方面,强调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贯彻落实同级党委决策部署,按照规定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并在纪委全会、常委会职权和纪委履职程序中细化了相关要求。
 
  在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方面,条例明确了8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对下级纪委的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检查下级纪委的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等,规定上级纪委督促指导和支持下级纪委开展同级监督,要求各级纪委将审查特别重要或者复杂案件中的问题和处理的结果,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即向上级纪委一并报告。
 
  明确纪委监委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决策、一体运行是条例的突出亮点。条例明确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委合署办公,地方各级纪委与地方各级监委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两项职责。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介绍,条例总结提炼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强调实现纪委监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统一融合,坚持纪严于法、执纪执法贯通。
 
规范产生运行
 
明确主要任务


 
  健全符合纪检工作规律的组织制度和运作方式是条例制定的重要目的。条例着眼于促进纪检机关在组织体系上发挥新效能,在第三章中对各级纪委的组织设置、产生和运行等作出系统规范,规定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组织制度,填补了党内法规的制度空白。
 
  具体而言,条例规范了各级纪委的产生、运行方式和议事规则、纪委委员的管理等内容。以规范纪委委员的管理为例,条例对纪委委员的任职条件、履职要求,以及辞职、免职、自动终止职务等作出规定。同时专门对未在纪律检查机关担负具体工作的纪委委员提出明确要求,保障其充分履行委员职责。
 
  此外,条例专设一章,明确纪委派驻、派出机构工作的基本规范,明确各级纪委监委在向同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同时,可以按照规定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和单位派驻纪检监察组。
 
  条例还首次以中央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纪委监委派出机构的设置和领导体制,规定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派出党的机关工委、街道工委等代表机关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地方各级纪委监委可以相应派出纪检监察工委。
 
  “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是党章赋予各级纪委的“三项任务”,条例从多方面对“三项任务”作出细化。
 
  以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例,条例全面规定了8项具体任务,涵盖制定规划计划、推动主体责任制度执行、加强对同级党委领导班子监督、开展巡视巡察、参与管党治党专项工作等各方面,促进纪委履行协助职责和监督责任有机结合,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介绍,条例强调发挥纪检工作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细化工作职责
 
加强自身建设


 
  党章对各级纪委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和各项经常性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结合新的实践,条例将其细化为纪律教育、纪律监督、处理信访举报、纪律审查、纪律处分、开展问责、受理控告和申诉、保障党员权利、纪律检查建议等9项具体职责。
 
  具体而言,条例对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运用机制进行了规范,明确了运用每一种形态的情形、处理处分的种类方式和衔接规则。以第一种形态为例,条例规定,党员、干部有作风纪律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者轻微违纪问题,或者有一般违纪问题但具备免予处分情形的,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按照规定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等,或者予以诫勉。
 
  与此同时,条例还完善了监督检查的内容方式,细化了纪律审查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纪律处分的程序,并把纪律检查建议纳入纪委工作职责。
 
  以明确纪律处分程序为例,条例在党章相关规定基础上,完善支部大会讨论形成决议、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或者有权处分的党组织审批的程序,并界定了县级和县级以上各级纪委有权直接决定给予党员纪律处分的“特殊情况”范围。
 
  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条例抓住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和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纪委自身建设提出严格的措施要求,包括强调带头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对纪检干部的管理约束等。
 
  以强化对纪检干部的管理约束为例,条例规定了纪检干部违规过问干预案件的登记备案、履职回避、保密、从业限制、安全责任等具体管理制度,实现对人员、事项、流程的监督全覆盖,强调严肃查处纪检干部的违纪违法、失职失责行为,确保将严管严治落到实处。
 
  “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条例着力把纪检监察权关进制度笼子,对纪委的机构设置、组织运行、履职要求、自我监督作出具体规范,加强纪检工作的组织制度保障,确保各级纪检机关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履行职责,依规依纪依法正风肃纪反腐。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全国宣传部长会议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王沪宁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守正创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回答了事关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王沪宁指出,做好今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突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用心用力做好新闻宣传、文艺宣传、社会宣传等工作,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要推动对外宣传创新,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全面加强宣传思想战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主持会议并作工作部署,强调要深刻认识做好今年工作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谋划推进宣传思想工作。要高举思想之旗、汇聚奋进之力、培铸强国之魂、夯实安全之基、奏强中国之音,统筹做好理论武装、新闻出版、文化文艺、精神文明创建、国际传播等各项工作,把庆祝建党百年激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传递下去,把全党全社会的精气神进一步振奋起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加强宣传思想战线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工作各方面,更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就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审理国办转发司法部《指导意见》
就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审理
国办转发司法部《指导意见》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司法部《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201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总量稳步增长,政府信息公开案件数量大幅下降,人民群众知情权得到更好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秩序明显好转。与此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审理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受理范围不明确、审理标准不统一、处理结果不规范等问题。
 
  《指导意见》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受理范围,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审查重点,规范了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处理标准,强化了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人、上级行政复议机关对下级行政复议机关的监督责任。
 
  《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利于统一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审理标准,加大监督力度,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意识、公开意识、服务意识,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革命文物进校园
革命文物进校园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1月4日,上海市格致中学教师为学生讲述解放军进入上海前后的历史。当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工作人员带着馆藏革命文物——1949年5月华东军区司令部在解放上海前夕印制的《入城纪律》册子,走进格致中学,给师生们上了生动的“新年第一课”。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国家网信办拟规定 不得利用不良信息诱导用户下载应用程序
国家网信办拟规定
不得利用不良信息诱导用户下载应用程序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王思北)为了进一步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国家网信办5日公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应用程序提供者不得通过虚假宣传、捆绑下载等行为,或者利用违法和不良信息诱导用户下载。

  征求意见稿指出,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的,应当对申请注册的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冒用组织机构、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假注册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从事应用程序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要求用户同意非必要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

  此外,根据征求意见稿,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各项义务,严格落实未成年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用户提供诱导其沉迷的相关产品和服务。

 
开局之年首都经济答卷:显“韧劲”铆“干劲”蓄“后劲”
开局之年首都经济答卷:显“韧劲”铆“干劲”蓄“后劲”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1月5日,市民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超市选购商品。春节临近,北京市各大商场超市内张灯结彩年味渐浓。 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新华社记者骆国骏、郭宇靖、吉宁
 

 
  危中觅先机,变中开新局。“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从严从紧、减量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经济持续恢复,重大改革加速推进,充分展现出首都城市的强大韧性和活力。1月5日至10日,北京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将审议讨论这份开局之年的“首都经济卷”。
 
科技创新厚积薄发
 
高质量发展更显“韧劲”


 
  在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一辆辆载着新冠疫苗的冷链车驶出,将疫苗送往全国乃至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
 
  “为保证库存产品充足,目前公司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同时积极跟进新冠变异株疫苗研发。”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廉晓娟对记者表示。
 
  2021年1至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过2300亿元,为全球抗疫作出北京贡献。
 
  除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也在提速。2021年1至11月,北京集成电路产业产量增长25.8%。在此带动下,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分别增长55.7%和46.6%。
 
  “疫苗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取得成效,都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取得的成果。”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科技创新和产业项目正在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高精尖产业迈上新台阶,科研优势加速转化新成果。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于2021年11月启动,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示范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
 
  依托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北京在亦庄设立了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一系列创新,助力北京经开区成为自动驾驶产业技术的高地。预计2021年,北京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将完成产值1600亿元。
 
  不仅如此,北京还在积极布局重大项目,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2021年以来,集成电路系列项目,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陆续落地,对高端制造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这些项目都是数百亿元产值的,今年将陆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能够支撑产业投资继续较快增长,预计2至3年投产达产,经济发展动力会更加强劲。”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首店热”席卷北京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铆“干劲”


 
  2021年9月,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一期盛大开幕,北京迎来一座国际级文旅新地标。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刘芸介绍,目前公园日均接待游客1.5万人,周末游客量达到3万人左右。通州区正以高标准规划建设后续项目,预计将带来公园营业额10倍至15倍的区域经济效益,带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上下游百余个行业受益。
 
  文旅消费释放活力,为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按下“加速键”。
 
  2021年,首店经济在北京高歌猛进,共有901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是2020年入驻首店数量的近5倍。
 
  2021年8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大力支持优质品牌首店首发,带动消费形态多元,引领消费升级。疫情波及下,许多门店销售额受到影响。FAO玩具店亚洲旗舰店负责人李明洁表示,首店补助像“及时雨”帮助其扛过了艰难期,让他倍感振奋。
 
  促消费、扩空间、供载体……2021年以来,王府井等22个传统商圈和长安商场等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三里屯太古里西区、五道口购物中心等消费新地标亮相,迎来“蝶变”。
 
  消费供给水平提升,生活服务品质升级。
 
  在北京黑庄户地区,用时数年打造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开始试营业,与新发地市场形成错位互补,提供“一站式”采购配送服务。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消费供给不断丰富,北京需求结构将更加优化。未来将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在扩内需、优供给上加力提效。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加快改革创新积蓄“后劲”


 
  站在后海银锭桥上,凭栏西望,远处蜿蜒的西山山脊一览无余,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银锭观山”再现京城。随着积水潭医院新北楼的拆除,被高楼遮挡的美景,又重新映入桥头人们的眼帘。
 
  老城风貌得到进一步恢复,离不开疏整促专项的持续深化。2021年,北京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企业108家、区域性市场8家。共拆除违法建设280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3316万公顷,留白增绿925公顷。一个功能更优化、生态更优美的古都画卷徐徐展开。
 
  一边是城市布局更加均衡,留足发展空间;一边是改革制度不断创新,释放政策红利。
 
  数据显示,2021年1至11月,北京市为中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本金1087.5亿元,完成首贷1141.9亿元,续贷408亿元。
 
  纾困和激活并举,为企业注入活力。2021年,北京陆续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6条”和“双16条”,在研发资金、成果转化等各方面为企业提供全行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服务。
 
  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说,北京已将“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培育摆在重要位置,初步形成了渐进培育、梯度发展的格局体系。预计“十四五”末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达5000家。
 
  “今年首都经济发展已经定好‘路线图’和‘施工图’,既要保持一定增速,也为应对疫情的不确定性留足弹性和空间,为实现长远发展蓄足‘后劲’。”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参与采写:张骁、周粤婷)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电视机屏的“沿江之旅”
电视机屏的“沿江之旅”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记者王菲、赵宇飞、李思远


  节假日陪父母看看电视,对于44岁的都市白领吴小红来说,是一种享受亲情、放松身心的方式。吴小红至今记得20世纪80年代父母花去大半年的工资,添置第一台14寸彩色电视机时的欣喜。如今,家里的电视已换了好几茬,电视屏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但电视的价格却越来越“亲民”。

  电视的变化,见证着中国居民消费升级和显示产业的升级跃迁。

  “大尺寸的电视屏技术曾一度被国外企业垄断,缺芯少屏的情况下,中国的电视生产厂家根本没有议价权,电视生产成本高,那时购买大一点的电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属于较‘奢侈’的消费。”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孟建成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中国实现了显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在长江经济带沿线,新型显示产业链越来越完善,不仅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也使企业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快速更新技术与产品。

  在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与工人默契配合,一台台轻薄、大尺寸的高清电视机从流水线下线后,经过检测、包装,被送入早已在车间外等候的集卡,销往全国各地。

  此刻,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市,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显示屏生产车间也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2021年以来,液晶面板价格平稳,核心产品订单量持续增长,公司在扩充产能的同时,瞄准Mini-LED、四道光罩以及GDL等前沿技术,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攻关。”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余云山说。

  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优势,紧紧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协同推动新型显示产业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畅通内循环。

  在长江上游,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川渝两地共建包含新型显示在内的“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产品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促进川渝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龙头链主企业做大做强,持续补齐新型显示产业配套材料短板。

  在长江中游的湖北,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全力“追光逐芯”,集聚TCL华星、天马微电子、京东方等光电子显示产业头部企业,形成“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

  有着“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全球最大的LTPS单体工厂TCL华星武汉工厂持续开足马力生产。

  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2021年1月至8月,企业出货规模同比大幅增长250%,其中LTPS平板面板出货量全球领先,成为稳定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在长江中下游的安徽,“芯屏汽合”产业协同发力,融通创新,新型显示产业形成“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格局。目前,安徽省新型显示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液晶显示器件主营收入在全国的占比超过五分之一,拥有5条高世代显示面板生产线,成为全球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力量。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内,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10.5代生产线高速有序运转,高大的机械臂灵巧地上下翻转,将巨大的玻璃基板举起、轻放,精准地完成传输、加工、检测等生产全过程。

  抓住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机遇,京东方、惠科股份等一批龙头企业沿长江经济带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迁。

  全球市场调研机构Omdia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京东方显示产品总出货量达6.39亿片,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晓东自豪地说,集团在合肥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累计产值超过3000亿元,吸引了100多家关联配套企业。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让我们在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里找到了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孟建成说,适应国内消费升级新趋势,他们与上海的相关企业携手创新,2022年将推出更“聪明”的电视终端产品。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直接营收达446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孔令刚说,在政产学研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通过产业、科技协同以及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新型显示产业聚合生态不断完善,凸显出在国家战略加持下,长江经济带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成效。

   新华社合肥1月5日电

 
笔记本屏的“翻山之旅”
笔记本屏的“翻山之旅”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王菲


  前不久,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价值200余万美元的显示屏,搭乘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穿越亚欧大陆,完成一次“翻山之旅”。

  这批显示屏历时十几天就抵达波兰,在当地工厂的生产线上组装成笔记本电脑,最后到达欧洲各国消费者手中。

  此前,这笔订单却是公司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这家韩国客户设在波兰的工厂订购了一批笔记本电脑显示屏,要求一个月内交付,逾期将造成生产计划延误。

  这次客户提出的要求,着实让京东方重庆区域副总经理周旻果捏了一把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批海运集装箱在海外港口滞留,国内“一箱难求”,国际海运价格大涨且订舱困难。

  关键时刻,周旻果想起了另一种物流方式——中欧班列。公司物流部门工作人员马上与中欧班列运营平台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沟通对接,最终促成了这次成功的“翻山之旅”。

  地处两江新区的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液晶显示领域龙头企业,其产品主要用于笔记本、手机、电视机等领域,海外客户包括三星、LG、惠普、戴尔等。

  “现在海运资源紧缺,中欧班列更为安全高效,这让我们面对欧洲客户的时效要求时,物流安排可以更加灵活和从容,2020年以来公司已通过中欧班列运送95个集装箱的产品。”周旻果说。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区。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中心城市之一,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茅,拥有“芯、屏、器、核、网”产业集群,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疫情发生以来,海运严重受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危急时刻,中欧班列逆势崛起,成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黑马”。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共开行1.24万列,同比增长50%;2021年1至11月,中欧班列共开行1.38万列,同比增长23%。

  2011年3月,重庆在全国率先开通中欧班列。2021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超3800列,同比增长26%。

  “中欧班列实施分段运输,在沿途各国边境线更换司机和车头,司机不过境,不涉及人员检疫,且运输时间仅为海运三分之一。”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漆丹说。

  作为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核心零部件,显示屏在疫情发生后成为中欧班列上的“常客”。

  “中欧班列帮我们克服了违约风险,疫情发生以来,公司共通过中欧班列发运集装箱超过1000个,同比增长200%以上。”华硕电脑西南区品牌总监路宏说。

  路宏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人们居家学习、办公需求猛增,对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信息产品需求量大幅上升,华硕电脑出货量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不只是重庆,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中欧班列也在疫情期间逆势飘红,显示屏等电子元器件也同样是班列“常客”。

  在合肥,2021年中欧班列累计发运668列,比2020年增加100列。“2021年9月,我们的重点客户增加向波兰出货需求,但海运受阻,无法满足客户交货时间要求,中欧班列帮我们解决了难题。”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说,中欧班列(合肥)为这批14个集装箱显示屏产品追加班列,及时将产品运至波兰马拉舍维奇,既满足了客户生产急需,也进一步赢得了客户信任。

  在武汉,2021年中欧班列累计发运411列,同比增长91%,货值总额127.34亿元,同比增长78%;在江苏,2021年1至11月,中欧班列共开行1601列,搭载标箱10.15万个,同比分别增长32.76%、49.93%。

  “在复杂形势下,中欧班列有力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输送‘中国力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

   新华社重庆1月5日电

 
汽车屏的“越洋之旅”
汽车屏的“越洋之旅”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记者周蕊、龚雯


  新年首日,上海外高桥海通码头,上百辆装配有产自重庆的10.1寸汽车屏的上汽大通新能源汽车,从长江与太平洋交汇处的上海港启程,开启自己的“越洋之旅”。这批产自江苏无锡工厂的新能源汽车,最终目的地是欧洲发达国家市场。

  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说,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海外市场的“香饽饽”,2021年,上汽大通销往欧洲市场的汽车中,90%为新能源汽车。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里,上汽大通的价格都比国内售价高。

  “中国制造汽车产品力和品牌力的提升,使得现在的中国汽车可以以高品质高售价赢得海外市场认可。”蓝青松说,在挪威市场,EV90 VAN车型售价折合人民币在41万元到50万元之间,相比国内售价近乎翻倍。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从重庆的长安汽车,到湖北的东风汽车,安徽的奇瑞汽车、蔚来汽车,再到上海的上海汽车,长江经济带不仅汇聚了大量汽车品牌主机厂,也汇聚了显示屏等各类汽车零部件厂商,这里生产制造和出口的新能源汽车日渐成为中国出口的“金名片”。

  上海市商务委外贸发展处处长尤永生介绍,2021年1至11月,上海汽车出口金额较上年同期增加374.4亿元,增长224.5%。

  不仅仅是汽车,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产业走廊,长江经济带还汇集了我国电子、装备、石化等现代产业的精华。全球疫情背景下,率先复工复产的中国,许多产品供需两旺。

  跨年夜,上海宝山太平货柜有限公司的堆场里,灯火通明,不少货代公司和海运公司正在排队提箱。

  “2021年是我从业10年来看到的最火行情。”上海宝山太平货柜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进永说,企业生产的集装箱,大部分装载的都是长三角外贸企业出口商品,为了缓解集装箱市场“一箱难求”的紧张局面,企业不仅在生产线上加班加点,还专门投入了5000万元技改资金,购入数控冷加工设备、一体化部件生产线、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设备,“2021年12月公司的产能达到了2.2万标准箱,远远超过1月时的8500标准箱”。

  产能提升,出口效能也在“跑步”提速。徐进永说,现在,企业的出口退税在申报提交后的1至2个工作日就能到账,集装箱出口通关从以前的4至5个工作日缩短到当天申报、当天放行,“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政府效能的提升”。

  然而,稀缺的集装箱、飙升的海运价格等也让不少企业遭遇了“运力瓶颈”。为此,上海专门设置了市政府海运运力保障和稳增长专班,着力协调解决出口企业国际运输难题。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介绍,上海支持中远海运建立中小企业订舱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服务,还对上海的数百家重点出口企业进行了海运集装箱需求专项调查,2021年累计帮助企业推荐15334标准箱的运力。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对上海而言,保障国内国际物流通道畅通,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在积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数据显示,2021年1至11月,上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67万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16.3%。其中,出口1.41万亿元,增长13.3%;进口2.26万亿元,增长18.3%。

   新华社上海1月5日电

 
书写促进人类进步新篇章 二零二二年中国外交令人期待
书写促进人类进步新篇章
二零二二年中国外交令人期待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记者韩梁、韩冰


  当2022年的阳光洒向大地,历史开始落笔新的章节。环顾全球,疫情创伤亟待共同治愈,世界发展期待澎湃动力,人间正道呼唤携手同行。

  回首2021年,世界走过不平凡的一年。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全球格局在动荡变革中调整演进。中国外交迎难而上,勇毅前行,书写与世界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动人篇章,为人类跨越艰难时刻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的一年,中国外交将继续在复杂环境中服务民族复兴,在风云激荡中推进人类进步,坚持胸怀天下,寻求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继续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奋力前行,为中国、为世界作出更多新贡献。

  弥合“免疫鸿沟”,奏响团结抗疫主旋律


  “亲爱的中国疫苗:我想感谢中国为菲律宾抗击新冠疫情提供的帮助。你的到来保护了无数菲律宾人和他们的家庭……”菲律宾青年蔡墨文写给中国疫苗的“感谢信”,笺短情深,是过去一年里中国与世界携手抗疫、赢得广泛赞誉的生动写照之一。

  2021年,新冠疫情起伏反复,全球自疫情发生以来累计死亡病例超过540万例;病毒多次变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凶猛来袭。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塑造了防控疫情的中国样板,树立起团结抗疫的国际标杆。

  从非洲到拉美,从亚洲到中东,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中国疫苗是不少发展中国家获得的第一批疫苗,也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关国家所能获得的唯一疫苗;中国同30多个国家一道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共同促进疫苗全球公平分配;中国同20国合作就地生产疫苗,让疫苗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抵达更多国家。

  新的一年,更多中国疫苗将跨越山海,推动弥合“免疫鸿沟”,共筑人类健康“免疫长城”,帮助发展中国家撑起“健康之盾”;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开展药物研发合作,构筑多重抗疫防线,形成国际合力;中国将继续抗击“政治病毒”和虚假信息,为人类留存客观真实历史叙事。

  新的一年,中国将继续奏响团结抗疫主旋律,打造防疫有力度、合作有温度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世界抗疫注入中国能量。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凝聚国际合力,人类终将战胜病毒,迎来胜利的曙光。

  注入复苏动力,激活世界经济一池春水


  外国驻华大使刚进直播间,椅子还没坐热,带货产品就“秒空”;中老铁路建成通车,老挝人民铁路梦终成现实;佩列沙茨跨海大桥成功合龙,克罗地亚居民迎来“联通”梦圆时刻……这些2021年令人难忘的温暖瞬间,生动诠释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共创未来的坚定信念。

  过去一年里,世界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全球经济复苏脆弱曲折,通胀、能源和供应链危机相互交织,全球减贫成果遭遇严重侵蚀,南北鸿沟不断拉大,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任重道远。

  疾风知劲草。2021年,中国以实际行动同世界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中非贸易、投资逆势上扬,中拉贸易再次突破3000亿美元,中俄全方位务实合作展现出巨大政治优势和机遇优势,中欧经济利益融合不断加深,中欧班列持续跑出“加速度”……中外务实合作累累硕果,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宝贵动力。

  新的一年,中国将继续东风送暖,与各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活世界经济一池春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将和亚太多国共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完善涉外经贸法规制度体系,到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从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到系列展会“矩阵”日益常态化,扩大开放的道路上,中国的脚步铿锵有力,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新的一年,中国将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唱响发展优先理念。中国将全面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围绕八大重点领域推进合作落地,重振全球发展合作。面对发展中国家实现振兴的迫切愿望,中国将继续开拓南南合作的广阔空间,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

  新的一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深入推进,通达天下的新画卷将继续次第铺展。随着“一带一路”成为造福世界的“富裕带”、惠及民生的“幸福路”,“一带一路”合作将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土耳其安卡拉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穆罕默德·埃内什·贝谢尔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保持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供应链的活力,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践行命运与共,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前行之路


  伴随着飞机引擎的巨大轰鸣,一批批阿富汗松子搭乘包机从喀布尔抵达上海,成为新年春节市场的“网红”产品,让阿富汗农户展露笑容。

  提供紧急人道援助,推动建立阿富汗问题邻国外长会新机制,在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国际社会帮助阿富汗推进经济社会恢复和重建……一次次仗义执言、雪中送炭,彰显中国与世界共担风雨、共克时艰的责任担当。

  放眼世界,疫情起伏反复,世界经济脆弱复苏,气候变化等挑战突出,地区热点复杂交织,全球进入新一轮动荡调整期。面对全人类共同挑战,中国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注入动力,指明方向。

  推动完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促进国际卫生合作;出台落实“双碳”目标政策体系,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推动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坚定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推动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迈进……2021年的多边舞台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展望2022年,中国将继续高举真正多边主义的火炬,增进国际团结合作,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增加新动能、带来新启迪,向世界诠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路径”。

  新的一年,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这场体育盛会和文明对话将汇聚起和平、团结、友谊的力量,彰显人类同舟共济、共向未来的坚定信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将在昆明启幕,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中国将接任金砖国家主席国,金砖合作再次进入“中国时间”,为多边合作打造典范,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新贡献……

  新的一年,面对全球治理遭遇的困境,中国将继续奋发有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逆流,中国将继续顺应历史大势,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赢,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昂扬姿态和切实行动,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潮涌东方,风正帆悬。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将始终与世界携手同行,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参与记者:闫洁、刘锴、宿亮)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扛起一域责任 服务国家大局 访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
扛起一域责任 服务国家大局
访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长沙1月5日电(记者丁锡国、席敏、陈宇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湖南如何立足自身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为全国大局作贡献?日前,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打造“三个高地” 践行“四新”使命


  记者: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湖南新的战略定位、使命任务是什么?

  张庆伟: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要求我们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湖南“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坚决扛牢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对湖南来讲,总的就是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立足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区位,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腹地。2021年,湖南“三个高地”建设全面铺开,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胜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0多家;预计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家;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6700多家。

  记者:2021年,湖南经济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张庆伟:刚刚过去的一年,湖南积极有效应对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罕见的高温晴热天气、短缺的煤电供应,奋力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7%左右,进出口、规模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

  当前,疫情对全球生产和物流造成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近期国内疫情仍然呈局部散发和规模性聚集并存特征,这些都给湖南经济发展带来困难和挑战。我们将立足工作大局,把握发展大势,辩证看待机遇和挑战,坚决把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办好发展经济这个最大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让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


  记者:湖南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着力点在哪里?

  张庆伟: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我们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加快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大力度推动“一网通办”。二是完善税费、融资、人才、土地等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三是一体推进法治湖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让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受到法律保护。四是强化各类市场主体梯度培育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加快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新格局。

  记者:湖南正在开展的企业“纾困增效”专项行动主要有哪些措施?

  张庆伟:湖南在全省部署开展“纾困增效”专项行动,目的就是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促进亏损企业扭亏脱困,助力企业提质增效。我们深入摸清问题底数,重点聚焦骨干企业、潜力企业,制定专项行动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围绕企业缺电、缺芯、缺资金、缺工及成本高等问题,一企一策,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扛牢粮食生产重任


  记者:湖南是水稻生产大省,如何处理保障粮食供给和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的关系?

  张庆伟:湖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生猪养殖和调出大省、全国“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维护国家农产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扛牢粮食生产重任,既要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好耕地,也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保障好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努力把粮食亩产量提上去,生产成本降下来,适当提高谷物收储价格,防范粮食安全风险,延伸粮食产业链条。

缩小“三大差距” 促进共同富裕


  记者:湖南如何持续缩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张庆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作为中部省份,我们将创造条件、完善制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既把“蛋糕”做大做好,又把“蛋糕”切好分好,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岳阳、衡阳省域副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沿京广、沪昆、渝长厦通道的三大经济带,推动长株潭、洞庭湖、湘南、大湘西四大区域板块协调联动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继续加强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措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解决收入差距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最低月工资标准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记者:湖南省委提出,要在全省上下形成奋发图强、干事创业的新风正气。怎样实现这样的目标?

  张庆伟: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全省各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闯”的精神挑重担,以“创”的劲头开新局,以“干”的作风求实效。突出政治引领,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持解放思想,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绝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细化关心爱护举措,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保护机制,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共建共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天眼”多项重磅成果发布
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天眼”多项重磅成果发布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1月5日,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在介绍FAST运行及开放共享情况。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张泉、宋晨)持续发现毫秒脉冲星;FAST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取得重大进展;获得迄今最大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首次揭示快速射电暴爆发率的完整能谱及其双峰结构……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21年,科学家依托FAST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基于超高灵敏度的明显优势,FAST已成为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的观天利器。

  中性氢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的元素,广泛存在于宇宙的不同时期,是不同尺度物质分布的最佳示踪物之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庆道冲、李菂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利用FAST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的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快速射电暴(FRB)是宇宙中最明亮射电爆发现象,起源未知,是天文学最新热点之一。国家天文台李菂、王培、朱炜玮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利用FAST对快速射电暴FRB121102进行观测,在约50天内探测到1652次爆发事件,获得迄今最大的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超过此前本领域所有文章发表的爆发事件总量,首次揭示了快速射电暴爆发率的完整能谱及其双峰结构。

  发现脉冲星是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观测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国家天文台韩金林领导的FAST重大优先项目“银道面脉冲星快照巡天”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新发现279颗脉冲星,其中65个为毫秒脉冲星,在双星系统中的有22颗。截至目前,FAST共发现约500颗脉冲星,成为自其运行以来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

  据悉,FAST自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以来,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2021年3月,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已有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项目获得批准并启动科学观测。

 
西安本轮疫情社会面基本实现清零 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明显下降”,社区筛查发现病例数“明显下降”   一月五日,防疫值班人员在西安市一小区值守。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新华社西安1月5日电(记者蔺娟、杨一苗)记者从5日举行的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1月4日24时,西安市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793例。其中1月1日新增病例122例,2日新增90例,3日新增95例,4日新增35例。西安本轮疫情社会面基本实现清零,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明非表示,从近3轮核酸筛查的情况看,西安的病例总量呈现下降趋势,都是在隔离管控人员和封控、管控区域发现的,社会面基本实现清零,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说明西安市全面收紧社会管控、实施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方向和举措是正确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但由于新冠病毒具有一定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有一个过程,不排除疫情有零星散发可能,所以现在西安依然处在疫情防控关键期,不能有丝毫麻痹松懈。
  截至1月4日24时,西安市正在集中隔离人员有42000余人。“隔离管控是阻断疫情隐匿传播、实现‘社会面清零’的关键措施,而实现‘社会面清零’则是后续实施降级管控、恢复社会秩序的必备条件,所以还需要大家暂时继续坚守,严格遵守各项防控措施。”徐明非说。
  西安市将实施差异化分区核酸筛查。对封控、管控区域和集中隔离人员,西安市将认真分析研判,达到解除条件的,经评估后,逐步有序予以解封。
  新华社西安1月5日电(记者杨一苗、蔺娟)1月4日0时-24时西安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5例,与此前连续多日新增病例数处于高位相比,已出现明显下降。
  在这35例新增确诊病例中,隔离管控发现30例、封控区筛查发现1例、管控区筛查发现4例,社区筛查发现0例。社区筛查发现病例的明显下降,也是西安本轮疫情总趋势呈现下降、前期防控成效显现的重要信号。
  截至1月4日,西安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793例。经过数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和13天的严格社会管控,在连续7天单日报告病例数超过150例后,近期西安市新增病例出现下降趋势:1月1日新增122例,1月2日新增90例,1月3日新增95例,1月4日新增35例。
  每日新增病例的发现方式,是判断疫情控制的效果和研判疫情趋势的重要依据。西安市疾控中心主任陈保忠说:“早期病例在发热门诊发现的占很大比例,代表疫情仍存在社区面传播。采取封控措施后,近几日确诊病例主要从集中隔离和封控的楼栋和区域发现,说明封控区域以外的地区传播风险在降低,社区传播导致的病例数快速上升势头得到了控制。”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马光辉说:“通过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发现社会面隐匿感染者,并将密接、次密接等风险人员管控到位,才能切断疫情传播链,达到陕西全省特别是西安市‘社会面清零’的目标。”
  西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陈志军解释,“社会面清零”就是已经不存在社区面的疫情传播,之后的新增病例都是在隔离者当中发现的。在实现“社会面清零”之后,西安市的封闭式管理状态也有望逐步解除。
  虽然社会层面检出病例比例逐步下降,疫情总的趋势呈现下降态势,但目前西安仍处于防控工作的攻坚期,城中村、大中专院校等人员密集的区域是防疫总攻任务的重点。
  “这次疫情影响了很多人的正常生活,数万名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志愿者奋战在抗疫一线、上万名群众和学生自觉到隔离点集中隔离、广大市民足不出户配合封闭管理。”马光辉说,“现在正是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咬紧牙关再坚持一段时间,这座城市才能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筑牢防疫关,平安好过年   2022年寅虎春节将至。能否平平安安与家人相聚过节,牵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平安过节的前提,是筑牢防疫关、绷紧防疫“安全弦”。
  当前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防疫的“弦”不能松懈。守护疫情防控成果,需要抓实“四早”、守住“防线”、落实“保障”。
  筑牢防疫关,要坚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四早原则。“早发现、早报告”,及时采取阻断措施,会使疫情免于大规模扩散。通过“早诊断、早隔离”,能科学精准处置疫情,高效运用有限的防疫资源,合理调度宝贵的人力资源。
  筑牢防疫关,要坚持守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社会“防线”。在境外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外防输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扎牢关口篱笆,严防外部疫情输入带来“破窗效应”。各部门、各环节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形成一道道严密的“防线”,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风险。
  筑牢防疫关,要千方百计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也是后勤保障战。经历两年多的抗疫,不少地方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对政府部门而言,要统筹好疫情防控不减压与人民群众过安全放心年的关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及时解决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把刚性规定与柔性执法结合起来。对于居民群众来说,要理解、支持、配合相关防疫规定,群防群控是我们的优势,更是我们的保障。
  随着节日临近,人员流动会快速增长。面对人口大流动的春运和人员聚集频繁的春节假期,更要筑牢防疫关、绷紧“安全弦”,让平安过年有保证。      (记者顾天成)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一码通”两次崩溃 西安大数据局局长被停职   新华社西安1月5日电(记者姜辰蓉)1月5日凌晨,西安市委组织部发布消息,西安市委决定:刘鑫同志任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为副局长人选(主持工作);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军同志因履职不力,停职检查。
  1月4日,西安市“一码通”发生故障,直到当天下午才逐渐恢复正常。而在2021年12月20日,西安市“一码通”就曾因访问量过大导致系统崩溃。无法扫码导致许多西安市民难以进行核酸检测。
  在西安市“一码通”首次故障后,时任西安市大数据局局长刘军曾在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致歉,并表示在全员核酸检测的特殊时期,为减轻系统压力,建议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展码、亮码,在出现系统卡顿时,请耐心等待,尽量避免反复刷新。
浙江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病例29例   据新华社杭州1月5日电(记者俞菀)记者从5日召开的浙江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1月1日至5日19时,浙江省本轮新冠肺炎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9例,其中轻型25例,普通型4例,均在宁波市北仑区。
  目前,上述确诊病例均已在定点医院开展隔离治疗,病情稳定;所有涉疫场所均已开展分类管控和环境消杀等工作。浙江现有中风险区域2个(北仑区新碶街道沿海村、申洲公司三部厂区及宿舍区),无高风险区域。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浙江已全面激活“一办九组”应急指挥体系、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快速推进重点地区应急响应、临时封闭管理、“三区”划定以及流调溯源、核酸检测、转运隔离、病例救治、社会面管控等工作。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入境物防工作。要求各地严格落实进口物品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相关防控措施,加强进口物品装卸储运、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全链条管理和预防性消毒,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必要时佩戴护目镜和面屏,严防疫情经物流渠道由境外传入。
  由于此前浙江杭州、绍兴、金华等多地在进口水果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5日,浙江省疫情防控冷链食品物防专班发布关于加强进口水果管控的公告。公告要求,首站(入浙落地第一站)经营者应查验每一批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证明,进行核酸检测,开展预防性全面消毒,并将“三证”(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信息和进货数量信息准确录入“浙食链”系统。
东莞市全域调为低风险地区   新华社广州1月5日电(记者黄浩苑)记者从东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获悉,自2022年1月5日零时起,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长塘社区长塘花街二街(133号、143号、163号)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调整后,东莞市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
  自2021年12月13日以来,东莞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6例,全部集中在大朗镇,对此,大朗镇采取了相应的管控措施。东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5日发布最新防控要求,自1月5日零时起,东莞市取消“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离莞出省”管控措施。
郑州决定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据新华社郑州1月5日电(记者王烁)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5日发布3号通告:鉴于目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为彻底排查潜在人群感染者,经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在郑州市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本次检测对象为郑州市域内所有居民(包括本地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临时流动人口、外籍人口等)。据悉,对不参加本次全员核酸检测的居民,健康码一律标记为黄码,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规定,本人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如何预防慢性病致残,怎样减少老年人跌倒致残? 七大看点透视《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高蕾)据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残疾人约200万,进一步做好残疾预防工作迫在眉睫。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防残于未然”提供指引。
  看点一:残疾预防主要指标2025年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计划明确,到2025年,残疾预防主要指标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北京大学APEC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郑晓瑛教授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居民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慢性病、心理健康问题等致残风险增加,残疾预防工作或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
  行动计划坚持三级预防原则,针对遗传、疾病、伤害等主要致残因素防控,提出实施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疾病致残防控、伤害致残防控、康复服务促进五大主要行动,强调“把增强公民个人残疾预防意识和能力作为残疾预防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实”。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项工作任务和25项工作指标,涵盖了各主要致残因素的防控任务和措施,提出“全面实施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三级防控策略,着力推进关口前移、早期干预”“逐步扩大致残性疾病筛查病种范围,推进早筛、早诊、早治”“加强长期照护服务”“加强残疾预防科技攻关、示范应用”等新举措、新要求。
  “行动计划内容设计既有系统性,又有前瞻性,可操作性也较强,有助于推动我国残疾预防事业在新阶段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郑晓瑛说。
  看点二:加强重点人群残疾预防知识普及
  计划指出,面向儿童、青少年、新婚夫妇、孕产妇、婴幼儿家长、老年人、高危职业从业者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主动提供残疾预防和出生缺陷防治科普知识,普及遗传和发育、疾病、伤害等致残防控的科学知识、方法;面向伤病者、残疾人,加强康复知识宣传普及,着力提升康复意识、能力。重点人群残疾预防知识普及率超过80%。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田向阳主任医师认为,强调加强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残疾预防知识普及是本期行动计划的亮点之一。
  田向阳表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的致残因素,要区分不同人群、不同场所、不同致残因素,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普及,这样既可以更好满足特定人群的迫切需求,也能提高知识普及效率和效果。
  看点三:加强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
  计划指出,加强婚前、孕前保健。婚前医学检查率超过7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超过80%。做好产前筛查、诊断。产前筛查率超过7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超过90%。加强儿童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不小于98%,新生儿听力筛查率不小于9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不小于85%。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主任朱军认为,出生缺陷是导致先天残疾最重要的因素。在孕前、产前、新生儿出生后及时参加筛查,有利于尽早发现缺陷,从而做到早干预、早治疗。
  朱军介绍,以听力筛查为例,我国每年约3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听力障碍。如果在这些孩子还没有开始学说话时就能发现听力障碍问题,给他们尽早戴上助听器,就可能实现“聋而不哑”,让他们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的可能。
看点四:加强慢性病致残防控
  计划指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发挥好体育健身在主动健康干预、慢性病防治、康复中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不小于65%,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超过3000。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王临虹介绍,我国成年残疾人中由慢性病导致的残疾占56%。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再加上居民抽烟、过度饮酒、久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慢性病致残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
  王临虹表示,慢性病致残防控工作首先应从疾病预防入手。“我们要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王临虹说,“同时,要加大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管理力度,做好并发症的筛查与干预,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看点五: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和精神疾病防治
  计划指出,构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强化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服务和个体危机干预,加强群体危机管理。以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超80%。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认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就是要在诊断和治疗病人的同时进行高危人群筛查。
  黄悦勤指出,要以社区为单位,对生活工作中出现危机的居民及时进行干预,以预防精神疾病发生。
  看点六:做好伤害致残防控,加强老年人跌倒致残防控
  计划在“伤害致残防控行动”部分,明确提出加强老年人跌倒致残防控。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伤害防控室主任段蕾蕾介绍,当前,跌倒是我国老年人因伤害就诊的首要因素。
  要减少老年人跌倒致残,首先要做好老年人跌倒预防。“我们呼吁老年人要做自己防跌的第一责任人。”段蕾蕾说,“老年人穿适合自己的衣服鞋子,放慢动作,遵医嘱服药、减少多重用药,更换过软的沙发和不合适的家具都可以有效防止跌倒。”
  段蕾蕾还呼吁,子女要帮助家里老人完成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政府部门和社会要大力推广老年友好环境建设,改造公共场所易致跌倒的危险环境。
看点七: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
  计划指出,开展残疾人基本需求与服务状况调查,持续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基本康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超过85%。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原主任龙墨表示,康复服务对于残疾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重建。要实现行动计划制定的目标,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养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康复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一些本科、专科学校开设了康复专业,但康复学科体系尚有待完善。‘十四五’期间,康复大学即将建成。我们迫切希望康复大学不仅能培养康复领域高端人才,还能带动全国各地加大康复人才的培养力度。”龙墨说。
为了大江焕新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六年间
为了大江焕新颜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六年间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流。

  经过几十年大开发大建设,化工企业围江、轮船肆意排放、码头砂石堆积……中华民族母亲河“病了,病得不轻了”。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长江上游,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8年4月26日和2020年11月14日,在中游的武汉和下游的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两次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为了大江焕新颜。6年来,各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持续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复绿还清,以“压倒性位置”促“转折性变化”


  76.6万余只——2022年新年伊始,鄱阳湖野外监测统计到的最新水鸟数量令人欣喜。这个数字,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新高。

  不只是“访客”更多了,种类也更加丰富了。就在最近,这个全国最大淡水湖首次迎来常见于海岸岛屿等地的细嘴鸥“造访”。

  “鸟类是环境优劣的‘生态试纸’。”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戴年华说,鄱阳湖全面实施10年禁渔,对滨湖农田开展生态补偿,扩大和改善了鸟类的栖息环境。

  修复万里长江,鄱阳湖是个缩影。6年来,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沿江省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切实摆在了压倒性位置。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长江生态环境的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更多是在岸上。城镇污水垃圾污染、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和尾矿库污染,是造成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的主要方面,必须牢牢抓住治污“牛鼻子”。

  ——新建和改造管网,长江经济带城市集中式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破解“化工围江”,推动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9600家,106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1%;

  ——加强船舶污水垃圾收集转运处置,支持5000多艘船舶实施受电设施改造;

  ——“一库一策”实施污染防治,长江干流岸线三公里及主要支流岸线一公里停用超过三年的尾矿库基本完成闭库。

  人不负江河,江河定不负人。6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2021年前三季度,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0.6%,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比2016年上升23.6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为0.4%,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比2016年下降6个百分点。

  2021年1月1日零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慢慢地,长江江豚等旗舰物种又“回家”了。

  与此同时,2021年,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持续推进,完成营造林1786.6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391.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574.7万亩。从高空俯瞰,一条长江“绿带”愈加明显。

  腾笼换鸟,在保护中求得更好发展


  2021年12月4日,湖北宜昌,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在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开工。

  宜昌多磷矿。曾经,磷化工业在这座长江咽喉城市勃然而兴。破解“化工围江”,必须“关改搬转”,壮士断腕的背后,其实也蕴藏着脱胎换骨的机遇。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说,邦普项目落地,让宜昌在新能源赛道上找到一条产业之路,把不动的磷矿变成“流动的汽车”,实现产业链整体蝶变跃升,提高了科创实力和城市能级。

  截至2021年10月底,宜昌市累计完成124家化工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关改搬转”阶段性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36.2%以上;化工产业利润、税收连续两年实现10%以上增长。

  忍得住壮士断腕的苦,才能品得到浴火重生的甜。

  “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鸟得舍得换。原来的鸟飞了,笼子腾空了却没有新动能进来,不行;眼神不对,换进来的鸟对生态整治有弊无利,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妙论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在重庆,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与此同时,以果园港为基点,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渝满俄”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无缝贯通;

  在浙江丽水、江西抚州,地方政府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2021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6.7%,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6年的实践表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共抓大保护不但没有拖累沿江省市发展速度,还有力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久久为功,持续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一条长江经济带,形似舞动的巨龙,串联起中国的东中西部。

  “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6年来,长江经济带加速推进陆海联动、东西互济,日益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

  “黄金水道”更畅通。推动长江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已投入试运行,万吨级船舶可直达武汉。

  高速公路建设再提速。棋盘洲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G7611都香高速都匀至安顺段等重点项目建成通车,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有力推进。

  “织密”航空网。成都天府及芜湖宣州、荆州、郴州机场建成投运,航空运输多点支撑更加有力。

  “硬联通”的同时,“软交融”也在持续推进。

  下游,长三角一体化“龙头”昂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干事“一条心”、谋事“一盘棋”,正加速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中游,高质量发展“龙身”腾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稳步发展;

  上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龙尾”舞动,滇中、黔中两个省内城市群日臻成熟,内陆腹地渐成开放高地。

  万里长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丽新图景逐渐铺展。

  2022年元旦假期最后一天,一条新闻备受关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长江经济带,不仅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向世界呈现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牢牢把握住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江清水定能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记者刘红霞、王贤、胡璐、叶昊鸣)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重庆:生态修复重现山清水秀
重庆:生态修复重现山清水秀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这是2021年8月6日拍摄的重庆广阳岛。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2020年3月6日,工人在重庆广阳岛进行生态修复作业。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新华社重庆1月5日电(记者周凯)古木参天、云雾氤氲,踩着松针漫步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黛湖畔,令人心旷神怡。而在3年多前,黛湖被多家酒店和农家乐圈占,湖水被污染。经拆除违建、湖岸整治,如今,黛湖碧波荡漾、草木环生,成为市民亲山近水的公共生态空间。
 
  位于嘉陵江畔的缙云山,是重庆中心城区天然生态屏障。过去,由于紧邻城区、多头管理等原因,私搭乱建、违规经营、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等“蚕食”破坏生态,一度让青山“失色”。
 
  2018年6月以来,重庆市强力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系统修复生态、导入生态产业……缙云山片区正逐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缙云山的蝶变是重庆生态保护修复的生动注脚。四座山脉纵贯全城、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的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扼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6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大力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昔日的生态“伤疤”逐步“愈合”,山清水秀的壮美生态画卷在此绘就。
 
  登上重庆市广阳岛,江风扑面、草树葱茏。这个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曾一度规划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量,导致局部生态被破坏。2017年8月,重庆市果断叫停广阳岛“大开发”。经过疏田清湖、丰草植树等系统修复,现在定位为“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的广阳岛又恢复了湿地的盎然生机,并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重庆中心城区“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区域成功申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目前国家绩效考核指标全部提前完成。
 
  如翡翠般碧绿的水体,四周高耸的岩壁,10余座天然湖泊像珍珠一般“镶嵌”在群山之中。有着“重庆小九寨”之称的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元旦期间吸引了不少游客。
 
  这里曾是重庆市最大的石灰岩矿区,几年前还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群。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理念指引下,当地通过消除安全隐患、植绿覆土、保护坑中水体等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变废为宝。
 
  自去年6月开园迎客以来,铜锣山矿山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吸纳周边村民2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约2万元。矿山关停后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娄小梅,看到生态修复的商机,前年返乡开了餐馆和便利店。“随着矿山公园功能的逐步完善,游客会越来越多,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她说。
 
  生态修复点多面广,仅靠财政投入,压力较大。重庆市积极探索废弃矿坑有偿填埋城市建设渣土、将部分生态受损区域修复成合格农用地后进行交易等市场化机制,撬动更多资金参与生态修复。
 
  2021年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6天,1月至11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6%,无劣Ⅴ类水质监测断面;打造长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5.4%提高到2020年的52.5%。
 
  一连串数据背后,是重庆交出的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通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庆绿色发展的步伐坚定。
 
江清海阔护鱼游 长江口禁捕“红线”东移周年记
江清海阔护鱼游
长江口禁捕“红线”东移周年记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联合执法人员在长江口进行执法检查。  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新华社上海1月5日电(记者董雪、王辰阳)行船至长江入海口东经122°15′,江面清净开阔,一览无遗。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长江鱼类江海洄游途中的一道坎。
 
  如此变化得益于一条禁渔“守护线”。2020年长江上海段率先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后,曾经的长江与海洋渔业管理分界线东经122°明显承压。仅一线之隔,西向长江几乎没有渔船,东朝大海却渔网密布。2021年1月1日0时,长江口禁捕“红线”正式向东扩延15′,这条江海洄游的唯一通道从此畅通起来,助力长江口生态功能焕发活力。
 
畅通江海洄游通道


 
  “水面真干净,完全看不到捕鱼的网具了!”5日一大早,上海市崇明区的护鱼员张红伟如往常一样乘船在长江上海段巡查,到东经122°线时向东侧水域望去,不禁感叹。
 
  张红伟曾是一名长江渔民,2018年退捕后,他的职业从捕鱼变为护鱼,亲眼见证了长江口禁捕发生的变化。以往禁捕不过东经122°线,如今这一范围已扩大到东经122°15′。
 
  长江口地处上海、江苏、浙江交界水域,是中华鲟、刀鲚等长江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实现江海洄游的唯一通道,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以前东经122°线以西向内陆这一侧实行内陆的禁渔管理政策,以东实行的是海洋伏季休渔管理政策,制度上不统一,会让有些违规的‘钻空子’。我们为了保持跟长江禁捕相同的政策,采取东扩,外扩出去15′。”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说。
 
  为此,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发布《关于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的通告》,决定扩延长江口禁捕范围,设立长江口禁捕管理区。
 
  “虽然只是15′的差异,但涉及2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是鱼类洄游的重要通道,对长江口鱼类的生存环境改善至关重要。”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说。
 
打好联动执法“组合拳”


 
  用“雷达光电”“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掌握船舶及船员信息,通过比对船舶行驶路线图发现偷捕,固定电子证据针对性打击边缘线捕鱼行为……记者在长江航运公安局上海分局看到,不断升级的“智慧禁渔”系统精准提升涉渔犯罪打击能力,助力执法部门破获多起非法捕捞刑事案件。
 
  “目前,长江口区域经过严厉打击,禁渔形势向好,规模化偷捕已经明显减少。”长航公安上海分局政委蒋剑说。
 
  据蒋剑介绍,禁捕“红线”东移后,禁捕范围扩大、情况复杂,该局会同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上海市公安局、上海海事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等部门,通过“自建+共享”模式,在已建的长江口水域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增设8套前端智能感知设备,进一步完善重点水域智能化管控。
 
  江海统筹、水陆共治、标本兼治,打造覆盖捕捞、运输、销售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实现长江口禁捕执法监管常态化、长效化。记者采访获悉,目前长江口禁捕已经形成了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的沟通、协调与决策机制,建立起部省际长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涉及农业农村、公安、交通、市场、林草、海警等部门和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人民政府,“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社会氛围已初步显现。
 
长江口生态功能焕发活力


 
  鱼是长江生态状况的重要标志,禁渔的意义不只是保护鱼,而是延伸到了生态系统修复的各个维度。
 
  据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介绍,长江口有中国最年轻的土地,并且仍在不断生长。泥沙沉积出来的滩涂湿地不仅是地球之肾,更是物种繁育和生长的摇篮、迁徙的中转站,中华绒螯蟹和银鱼在这里产卵繁衍,中华鲟幼鲟、刀鱼和凤尾鱼在这里索饵成长,每年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澳大利亚的200多种鸟类也会在这里停留栖息。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沿江落后工业产能,以毫不放松的魄力系统化打击长江非法采砂,以久久为功的耐性治理湿地等生态环境资源,以严格的渔业管理措施配合增殖放流恢复生物种群……记者在长江上海段采访了解到,近年来,与禁捕“红线”东移举措相互配合,长江口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持续推动生态修复。
 
  种种迹象表明,长江口生态功能正焕发出新的活力。鱼类方面,河豚回来了,刀鱼变多了,中华绒螯蟹资源恢复迹象明显,还有人拍下了“微笑精灵”江豚在长江口水域嬉戏跳跃的画面。鸟类方面,上海市绿化市容局2021年11月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崇明东滩的小天鹅数量以844只再创近年来新高,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孔雀在内的更多珍稀鸟类逐渐回归,部分鸟类数量增长明显。
 
  
数字赋能,苏州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
数字赋能,苏州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本报记者张展鹏、刘巍巍


  小寒不寒,心向暖阳。

  苏州5日举行“新年第一会”,宣布2021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历史性跨越4万亿元大关。

  作为小康宏图起笔之处、现代化宏图勾画之地,苏州谋求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鲜明提出“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将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产业大市向创新强市迈进,全力打造“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增创“苏州制造”新优势


  苏州每年谋划全局重点工作的首个会议,都引人注目。

  2020年提出“开放再出发”,2021年聚焦“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今年主题锁定“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连续三年着力点都是产业、落脚点都在发展。

  “十四五”开局,苏州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0亿元,约占江苏省1/4;进出口总额突破3800亿美元,约占全省1/2;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1/5。

  制造为“核”。多位参会人士对记者说,苏州各项成绩背后核心支撑在于制造业。

  截至目前,苏州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和491个工业小类,是国内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坚守实业的基因刻在苏州企业家的骨子里。东渡纺织集团深耕纺织服装行业超过60年,如今依然忙于改造提升服装生产线。董事长徐卫民笑称,这些年错失很多挣钱机会,但毫不遗憾,因为初心就是“做好纺织”。

  通润机电集团自1968年试制千斤顶,打拼半个多世纪后,商用千斤顶、汽车千斤顶等多项产品的产销量世界第一。“转型不等于盲目转行。我这辈子想尽办法做好一件小事,就做一滴水,一滴滴水汇成苏州制造业的江河大海。”集团董事长顾雄斌说。

  从乡镇经济活跃,到外向型经济崛起,再到新世纪开放型创新经济转型,苏州坚守制造业的主线始终清晰。

  久久为功,必有回报。位于苏州吴江区的盛泽镇,走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与盛虹集团,印证了保持“恒心定力”终可见“盛世长虹”。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工业强弱成为重塑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制造业愈发受到重视。这一背景下,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越过4万亿元更显难能可贵。

  “4万亿”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处领先地位,但苏州不满足于此,更多审视不足,思考如何“从大到强”“从强到优”。

  碧螺春是苏州名茶。每年炒茶时,大火把铁锅烧到近300摄氏度,师傅用手不停地将茶叶捞起、翻炒、抖落,然后慢慢加火减火,让它成形、干燥,整个过程持续约40分钟。

  “三分靠原料,七分靠炒工。”炒茶对技艺的坚守、对火候分寸的把握,与苏州做大做强制造业恰有共通之处。

借力数字经济抢占“新赛道”


  迈上“4万亿”台阶,下一步如何走?苏州锚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线,借力数字经济系统性重塑制造业。

  《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

  截至2021年底,苏州已有6000多家工业企业推进实施了8000多个“智改数转”项目,获评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平台23个,后续将完成全市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说,如果说2500年历史的古老苏州特质是江南文化、40多年改革开放是开放的态度,走进新时代就是创新的精神。发展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所趋,也是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数字经济既是新赛道,更是主赛道。

  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可制造上万种功能附件,强大的定制化生产能力正是得益于数字化保障。企业投入近亿元提升智能化水平,引入工业互联网破解产供销协同难题。如今按照客户订单需求的发货入库及时率上升1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5%。

  在昆山纬创一厂,笔记本智能组装生产线上配备智能检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笔记本组装过程:显示绿色代表零件组装过关,红色说明需要返工。以往人工检测需要45秒,现在机器检测只需要15秒。

  中国赛迪研究院发布《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2021年)》,评价苏州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一核多星”总体格局中也位居前列。

  赛迪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认为,苏州智能制造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通过以点带面促进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企业的广泛集成应用,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打造“万物生长”的创新系统


  虽然在数字经济取得一定先发优势,苏州人仍清醒看到差距。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方面,苏州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线新经济的头部平台还不多。

  创新集群建设是补齐数字经济短板的重要举措,能够把产业长板拉得更长、把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

  产业集群被认为是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创新集群则被视为产业集群的高级形式,是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的有机协同性配置。

  苏州具备打造创新集群的规模优势。目前已形成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万亿级产业。随着全球生物医药高端资源要素在苏州加速集聚,生物医药产业也逐渐成为“地标产业”,现有企业超4100家、年产值达3000亿元。

  “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以支持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华辰精密装备(昆山)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数控轧辊磨床领域的领军企业,以其为龙头,集聚了80多家生产企业及关联企业,形成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年产值超120亿元,成为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

  “聚焦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是苏州未来的伟大事业,苏州企业责无旁贷。”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说,亨通已连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1489家,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光纤通信、海洋通信智能制造先进模式和产业创新集群。

  推动创新集群发展,苏州诚意十足: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首次入选中国500强奖励1000万元;对重大创新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个人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对新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最高可按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1:1配套予以支持,上不封顶。

  创新集群里除了企业,更突出的是拥有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金融机构等,以多元化架构保障创新能力不断产生。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内,科研人员聚焦电子信息材料、生命健康材料和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苏州大学的两院院士带领约300位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青年才俊,开展协同攻关和集成创新;东吴证券的金融人士努力畅通融资渠道,撬动社会资本为科创注入金融活水。

  “创新集群是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就像热带雨林。”曹路宝说,市场主体就像大大小小的植物,在政府统筹协调下,各类园区提供土壤,金融提供水分,政策就像阳光,舆论就像空气,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作用、协同发力,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城市的鲜明标识。

 
河南安阳考古发现 商代“册”族居葬区
河南安阳考古发现
商代“册”族居葬区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这是邵家棚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新华社郑州1月5日电(记者桂娟、袁月明)“中”字型大墓之上,3座“日”字型院落规整排列;大墓周围,伴有4座车马坑和数个陪葬墓;多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上,刻有“册”字铭文……日前,商代“册”族居葬合一遗址在河南安阳邵家棚村被发现,对殷墟宫殿区形成拱卫之势。
 
  经过为期两年的考古发掘,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南边缘、距殷墟宫殿宗庙遗址2.4千米处的邵家棚遗址,被考古学者判定为商代“册”族居住生活的重要区域。“在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册’族的记载。这次邵家棚遗址发现的多件青铜器上出现‘册’字族徽,所以我们认为‘册’族在该区域活动。”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说。
 
  考古人员在此共发现商周时期房基18处,墓葬24座,包括一座“中”字型大墓,车马坑4座共计6辆车,出土一批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车马器等。
 
  “邵家棚遗址‘中’字型特大墓葬和4座车马坑的发现,在殷墟南区考古中系首次,其中的遗迹现象也非同寻常。”孔德铭说。
 
  已发掘的18座商代墓葬中,“中”字型大墓被盗严重,仅出土少量陶器和车马器等小件器物。
 
  其余葬墓中,共出土青铜礼器20余件套,器型有鼎、觚、爵等,部分有铭文“册”等。此外还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青铜兵器、车马器、玉石器、骨蚌器等。在遗址中还出土一件青铜觥盖,上有铭文12字,非常少见。
 
  4座商代车马坑中,共出土6辆车,伴有殉人和殉马。车饰、马饰均较为豪华,一车厢内发现有权杖,有的殉人头戴贝壳串饰的帽子,有的殉马头上同样有贝壳串饰,并有青铜衬底、黄金贴面的泡饰挂在马的前额处。
 
  “这在安阳地区的考古中实属罕见,反映出马车主人非凡的地位和权势。”孔德铭说。
 
  18处房基则组成3座多进式院落,“中”字型大墓就位于中间院落的下方。
 
  “这3座院落均为南北向,平面呈‘日’字型,布局非常清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员、邵家棚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梁宇说。
 
  据介绍,通过解剖和地层观察,这3座院落的始建年代为商代晚期,经过多次修复和利用,废弃年代为周王灭商前后。
 
  “特别是此次发现房基前铺有木板的台阶、房基内墙的装饰遗存等,都是殷墟考古中第一次发现。”孔德铭表示,这对于研究商代房屋构筑方式、建筑材料、布局、内部装饰等具有重要价值。
 
  种种迹象表明邵家棚遗址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此居住的“册”族人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参与何种社会分工?与商代王族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仍需通过后续研究解答。
 
  “邵家棚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各类遗迹保存较完整,出土器物多且种类丰富,对于研究殷墟遗址的范围、布局和殷墟南区商代遗址文化内涵、文化发展序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德铭说。
 
  邵家棚商代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为配合当地棚改项目建设,自2019年10月起至2021年12月结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行。
 
  
西藏人均预期寿命达72.19岁,再创历史新高
西藏人均预期寿命达72.19岁,再创历史新高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拉萨1月5日电(记者李键、陈尚才)记者5日从西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了解到,西藏2021年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2.19岁,比2020年提高1.09岁,再创历史新高。

  和平解放初期,西藏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5岁,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不足百人。广大群众普遍缺医少药,时刻面临着传染病、地方病的威胁。

  如今,全区三级以上医院增至14家,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48/10万和7.6‰,实现了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就能得到治疗的目标,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得到历史性消除和防治。

 
双区联动,上海浦东加速把引领区愿景变实景
双区联动,上海浦东加速把引领区愿景变实景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上海1月5日电(记者何欣荣、杨有宗)投资逾500亿元的中芯国际临港基地项目、落户张江科学城的宜明昂科生物药产业化基地项目……日前,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工一批新的重大项目。通过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联动发展,发挥两大国家战略合力,上海浦东加速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愿景变为实景。

  摊开浦东新区的地图,北面是外高桥国际贸易城,中间是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金桥智造城,南面是热火朝天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很多“老浦东”感慨说,从一片滩涂到未来之城,临港新片区的飞速发展,让人回忆起了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画面。

  落户临港新片区的上海碧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CDMO(合同研发生产)企业。通俗来说,就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代工厂。创业初期,碧博生物选择了张江科学城,并在这里建设了中试平台。但是,建设更大规模的生产基地需要更广阔的空间。

  寻找新发展空间的碧博生物将目光投向临港。“从开工到交付只用了147天,而国际同类项目一般要一年半左右。”碧博生物首席运营官李慧说。目前,碧博生物生产平台临港一期项目已经竣工,正在快速推进二期项目,计划2022年底建成单罐3万升的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生产线,运用“张江研发+临港生产”的模式,填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中的空白地带。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浦东要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张江科学城是自主创新策源地,临港新片区更多做国际协同创新,两者既有错位,又有协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处长唐浩说,利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一平台,临港还输送国际化创新资源到张江科学城,实现创新要素的互动耦合。

  把研发中心放在浦东新区发展成熟的区域,将生产基地布局在临港新片区,是不少科创企业的共同选择。探针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中不可或缺,也是泽丰半导体科技负责人罗雄科专注的事业。每周,罗雄科都要往返于浦东金桥开发区的研发中心和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园区之间,推动公司的制造基地加快建成投产。

  “经过几年的发展,临港新片区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大量的下游用户和潜在客户都在这里汇聚,有助于企业快速成长。”罗雄科说。

  产业互动之外,制度创新成果也在浦东引领区与临港新片区间交流互鉴。2021年10月,“离岸通”平台在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上线。目前,这一平台正在向临港新片区拓展。根据相关规划,“十四五”临港新片区要加快离岸贸易规模化发展,离岸贸易交易额年均增长30%。

  与此同时,位于临港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也在加快复制到外高桥,助力后者实现更高能级的开放。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我们将全力推动浦东引领区和临港新片区改革开放联动、创新发展协同。”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说,未来五年浦东将瞄准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扩大国内需求的典范引领、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持续奋斗。

 
深圳去年用电创新高凸显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去年用电创新高 凸显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深圳1月5日电(记者王丰)2021年深圳全社会用电量达1103.4亿千瓦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12.2%,创历史新高。深圳能源消费中,高端制造、信息传输、绿色低碳行业占比持续增长,凸显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深圳第二产业中,高端制造业用电量占比超三成,逐步代替了金属制品、塑胶制品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成为工业支柱;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高附加值行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6.9%、11%、17%。
 
  第三产业用电量也呈逐年攀升态势,2021年,深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达3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36%,近三年用电量增长了53.57%,远超全社会用电量涨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2021年5G用电量达2.72亿千瓦时,同比大幅增长100.39%,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深圳在互联网转型、5G推广方面的成效。而作为电动汽车保有量和充电桩密度均居全国前列的城市,2021年,深圳充电桩用电量达3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同比增长18.89%。
 
公益律师倒贴65万元,帮农民工讨薪数千万
公益律师倒贴65万元,帮农民工讨薪数千万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成风化人
 
 
王惠在会议室里查阅文书。   舒天楚摄
 
 
  
本报记者赖星
 
  寒冬清晨,天未放亮,王惠的手机就响了。
 
  打从做公益律师第一天起,她的手机就很少关机,即便是逢年过节或是三更半夜,也照接不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求助电话”。
 
  农民工、弱势职工、妇女儿童……拨通这个电话,可能是某处“隐秘角落”里一个人、一群人的希望之光。
 
  眼前这个一头干练短发、讲起案情中气十足的女性,是江西省总工会首席法律援助律师王惠。年近五十的她,仔细审视着每一份援助案卷。
 
给弱势群体打“免费官司”


 
  “您就是王律师!”“我晓得您,那个老百姓律师!”
 
  每次到社区做普法宣讲,或是四处走访单位调查取证,看到王惠登记下自己的姓名与单位时,常有保安或保洁雀跃惊呼。
 
  这个名字很普通,全国能找出近3万个“王惠”。但在南昌,她的名字常被大街小巷的“草根粉丝”惊喜认出,“感觉就像明星一样”。
 
  “星光熠熠”积攒于15年的埋头苦干——2007年,江西省律师协会面向社会招聘两名公益律师,经层层选拔成为专职公益律师后,这个河北姑娘扎根江西,全身心投入公益法律服务,用法律为身处困境的弱势群体“撑腰”。
 
  转型打“免费官司”,源自一些案件的触动。
 
  10多年前,一对农村夫妻在南昌洪城大市场打工,老家的农田和房屋被亲戚霸占,拒不返还。面对蛮不讲理的侵权人和多次苦苦讨要合法财产无果的夫妻,极具正义感的王惠“非常不服气”。
 
  “我带你们上诉,不收一分钱!”带着这股倔劲,王惠为他们维权成功。
 
  2006年,一位拄着双拐的男子找到王惠,他4年前在工地干活时摔伤导致残疾,却拿不到任何赔偿。当他向王惠求助时,早过了申请工伤认定的时效。
 
  看着男子一无所获地离开,王惠心里不是滋味,“如果他能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能及时得到法律援助,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无奈和遗憾。”
 
  如愿成为专职援助律师后,她和弱势群体打交道、做朋友,为他们维权到底,逐渐在公益法律服务行业站稳脚跟。
 
  “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已经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是薪酬,还包含部分赔偿款。”王惠说,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
 
  刚接待完一拨农民工的间隙,王惠分享了她的“年终总结”——2021年,她的团队共受理了1304起法律援助案件。
 
“一花独秀不是春”


 
  王惠的公益法律服务名声在外,从各地慕名找来的人越来越多。把自己逼出“三头六臂”的她意识到,不能靠单打独斗,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才可能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
 
  “一花独秀不是春啊!”
 
  2016年,王惠创办江西第一家具有公益性质的律师事务所,自筹资金组建了一支公益团队继续免费为农民工服务,办公地点设立在南昌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楼内。
 
  王惠给律所起名——“听讼”,出自孔子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要和求助人感同身受,真正去了解对方的诉求。
 
  2019年1月底,临近春节,一个蜷缩在黑色棉衣里的中年农民工神色凝重,手里紧攥着欠条游走在南昌街头,不知往何处去。
 
  看见“法律援助中心”的招牌,男子走了进去,向正在值班的王惠诉说自己被工程建设单位拖欠工资,无法回家过年的遭遇。
 
  仅用了3天时间,王惠团队联合南昌市总工会、劳动监察等多个部门,为他和工友追回3万元拖欠工资。
 
  王惠并未就此打住。她顺藤摸瓜发现,整个工地竟还拖欠着浙江等地300多名农民工近400万元工资。
 
  全部追回!
 
  ……
 
  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从各地纷至沓来。
 
  创立律所,王惠不仅仅是为帮助更多弱势群体,也要为年轻公益律师提供成长的平台。
 
  对于刚拿到执照的年轻律师来说,在这里的成长尤为显著。
 
  一年内,一名实习律师可以完整跟进百余个援助案件,从法律咨询、办案思路、文书撰写、证据目录、发问提纲、代理词、庭审、办案总结报告……全面参与各个环节。如今,这家公益律所,吸引着越来越多心怀正义理想的年轻人近悦远来,成为青年法律人刚起步时就能被委以重任的一片“绿茵场”。
 
  “就佩服您这里做的公益诉讼。”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的实习律师小郭对王惠说。
 
  小郭是南昌人,虽长期在海外求学,但早就听说家乡“明星律师”王惠的事迹。读博期间利用学习间隙,小郭每天线上参与立案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立志成为王惠律师那样的人。”实习律师文斌说。他即将结束实习期,正式成为听讼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公益律师。而在一年多前,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他还在一家企业担任技术员。
 
  2019年10月,文斌之前所在的公司即将搬迁,公司企图通过长时间加班但拒不支付加班费的方式,逼迫老员工主动辞职,减少人员安置花费。文斌和同事跑去公司争论,却被强硬拒回。
 
  “找到律师,我们即便是败诉,也得支付5000元诉讼费。”这让当时经济条件窘迫的文斌和同事感到求助无门。
 
  在仲裁机构的推荐下,文斌等人来到听讼律师事务所。在王惠团队帮助下,没过几个月,他们成功拿回了经济补偿金。
 
  一年后,自学通过司法考试的文斌又一次出现在律所。“那次援助对我帮助极大,我也想成为一名援助律师,做有价值的公益。”
 
公益律师不是“苦行僧”


 
  “王惠”这个名字与团队中多位律师的姓名、号码,被公布在南昌市工会、劳动仲裁院等机构的信息栏,也在全省受助的弱势群体中口口相传。
 
  对于很多正处困境的人们,信息栏上的这些号码,可能意味着希望。
 
  雄辩、高收入、精英感,律政片里的律师形象大多自带光环。而在听讼律师事务所,律师们日复一日面对的是人世间的粗粝与现实。
 
  摩擦与坚韧,时刻发生。
 
  一边是弱势群体辛酸维权,一边是因受助对象法律知识匮乏而引发的误解,年轻律师们嘴上不说,但大多数人曾受过委屈。
 
  “我们的律师真的很好。”王惠语气轻松,眼里却满是心疼。受助人愁容消散,律师之间互相鼓劲,让这个团队“依旧正能量满满”。
 
  “公益律师不应该是‘苦行僧’。”王惠希望,公益律师能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2019年,事务所的财务人员给她算了一笔账:律所成立3年来,为了支持律师参与更多的法律援助,王惠已经个人倒贴65万元。
 
  免费为农民工维权十几年,王惠发现最难的问题在于农民工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于是,她把援助之外的时间都用在法治宣传上,“不是在维权路上,就是在普法路上”。
 
  15年前刚开始做法律援助时,王惠感到很难被人理解。法庭上,对方代理律师见王惠是“搞公益的”律师,总是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傲慢姿态。
 
  如今,加入公益法律援助行列的律师越来越多。“现在,法律援助律师越来越受到认可。”王惠说,“让人们觉得公益律师不是没有案子办、不是能力差,而是水平高、门槛高、收入高的职业,这就是我的目标。”
 
  15年间,王惠见证了国家在治理农民工欠薪方面的变化和进步。这给了王惠和她的公益律师团队更多底气。在她眼里,欠薪个案少了,群体性欠薪也少了。
 
  王惠还有个“小目标”:逐渐积累海外人才储备,开展针对海外农民工的法律援助。跨国劳动纠纷案件难度更大,因为不通当地语言文化和法律制度,该群体维权手段十分有限,相较国内农民工更为不易。
 
  “公益法律服务要走专业化道路。”王惠认为,“听讼”要一直致力于弱势群体的劳动争议解决,把越来越多的青年律师培养成领域内的“专家型”律师。
 
  2020年,王惠当选第七届“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全国仅十人。
 
  2021年12月,第一届“新时代江西十大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娓娓道来:“分担弱者的苦难,你用法律为他们代言,让甘霖抚慰沧桑,肩负起无助的期盼。”    (参与采写:舒天楚)
 
水果店关门,“信义小哥”打三份工还充值客户的钱
水果店关门,“信义小哥”打三份工还充值客户的钱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成风化人
 
 
每天上午9点半到下午5点半,陈伟在建筑公司做装修。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朱旭东
 
  34岁的江苏如皋小伙陈伟“火”了。因为带着打工赚来的8000元钱到南京还债,他收获了媒体和网民的纷纷点赞。
 
  3年前,他在南京开了家水果店,依靠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吸引了周边大量消费者,并发展了500多位充值客户。不料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勉力支撑了一年多,不得不关门歇业,回老家再谋生路。水果店关门之时,他还欠着几百户充值客户的钱。为了对得起消费者当初的信任,他决定一边打工,一边还钱。
 
“疫情之下,大家过得都不容易”


 
  2019年4月,陈伟在南京市栖霞区华电路找了个门面,凑了20多万元,开了一间名为“橙果园”的水果店,当时一个月的营业额在二三十万元左右。生意火爆的时候,店门口曾排起四五十米长的队伍。
 
  为了方便中老年消费者,“橙果园”办起了充值服务。店里的充值卡面值只有三种:200元、500元和1000元。“我不搞那种充值返现的噱头,因为我的水果已经很便宜了。”陈伟解释说,自己从来不推荐客户充值,只是提供方便。“橙果园”很快有了500多位充值客户,金额共计20多万元。
 
  那段时间生意一直很好,他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才美滋滋地回家团聚。
 
  每年的春节都是水果销售旺季。2020年大年初二,陈伟早早返回南京,进了一万多元的各类水果,准备大年初三赚个“开门红”。但当天晚上,他就接到社区通知:所有店面暂时不能营业,等候通知。
 
  根据社区要求,陈伟通过朋友圈,艰难配齐了8件防护服、1支额温枪、10多箱酒精以及足够的口罩。正月十三,“橙果园”开门了。但他发现,几乎没人下楼买东西,整条街上空空荡荡。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陈伟过得很煎熬。一个月的租金是1.2万元,店员的工资加起来每月也要一万多元,而那段时间“橙果园”的营业额平均每天才区区几百元。陈伟记得很清楚,那时进账最多的一天是2000元。而疫情暴发前,“橙果园”每天的营业额都在万元左右。
 
  “消费者原来买100多元水果,眼睛都不带眨的。现在买几十元,还要考虑半天。而且,高档水果都卖不动了。”陈伟说,“疫情之下,大家过得都不容易。收入减少了,还有房贷要还,手头都紧张。”
 
  “对得起顾客当初的那份信任,当务之急是想办法赚钱”


 
  尽管还在勉力支撑,陈伟还是想为抗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社会尽快恢复常态。
 
  2020年2月的一天,他开了一辆7座的面包车,拉了几十箱水果、6件防护服和一些口罩,送到栖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他一个人默默地一箱一箱把水果搬下来、垒起来,和防疫物资一道,放在疾控中心门口,就悄悄地走了。他说:“这是我能做的事,也是该做的事。”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几个人来到他冷清的店门口,打听谁是“橙果园”的“陈伟杰”?后来,疾控中心给他送来一面锦旗,上书“感谢橙果园陈伟杰先生,雪霁天晴送温暖,风雨同舟守家园”,落款是“南京市栖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到我的,而且名字还弄错了,‘陈伟杰’是我的微信名。”陈伟笑着说。
 
  “橙果园”关门后,他把这面锦旗带回了如皋老家,挂在堂屋内。他认为,这是一份荣誉。
 
  他原以为等疫情过去,水果店还会像以往一样火爆起来。没料想,随着网购、社区团购的发展,水果的线下销售更难了。
 
  一位老客户告诉他,自己现在吃的水果都是女儿从网上购买的,甚至是“削好了送到家的”。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陈伟有点支撑不住了。时间越长,亏损越多,连进水果的资金也开始紧张了。他跟店员说,给他们两三个月时间,自寻出路。
 
  2021年3月,陈伟开始不停地在“橙果园”会员群里发通知,让那些还没有消费的客户尽快过来退款。他在会员群里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一个个加微信,解释道歉。
 
  在陈伟准备关闭水果店之前,还有14万多元的充值资金躺在卡上。一个月时间,他退掉了200多名充值客户共6万余元,直到自己再无资金可退。
 
  不管陈伟怎么解释,有些客户在微信或电话里大骂他是骗子,有些客户还专门建立了“橙果园”维权群。“换位思考,他们骂得没错。但我确实没钱了,我只能跟他们一遍遍解释,哥啊姐啊,对不住,叔叔阿姨,请多理解……希望他们给我时间。钱,我一定会还的。”
 
  他知道,要还清所有债务,对得起顾客当初的那份信任,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赚钱。
 
  每天工作14个小时,连轴转打三份工还钱


 
  在南京,陈伟没有什么人脉,他只能回老家想办法。如皋有几个老板听说他一下子想打几份工,都拒绝了。“要做你就好好做,干嘛三心二意?”他们不知道陈伟的苦衷,陈伟一时也解释不清。绞尽脑汁,他终于“合理”用上了自己每天能用的所有时间。
 
  早上6点到9点,去羊肉屠宰场给羊肉去骨,切好洗好后再送货到饭店。送了几次,跟饭店老板混熟了,再央求老板让他帮饭店洗碗、拖地、打杂。这个时间段,算一份活,每个月挣2200元。
 
  上午9点半到下午5点半,在南通一家建筑公司做装修。除了原来熟悉的装门锁业务,陈伟还努力学习布线等上手快的活。“老板对我不错,每天保证我都有活干。”这样,他每月能挣6000多元。
 
  晚上6点半到9点,去菜鸟驿站送快递。这样,每月也有1800元。
 
  陈伟骑着电瓶车连轴转,每天工作近14个小时,一个月能有近万元收入。为了方便中老年客户,他约好每月15日赶到南京栖霞区万谷慧商场,在商场大门口一笔一笔还钱。
 
  多则1000元,少的只有几元钱,陈伟每笔账都记得很清楚。7个月的时间,他陆续还掉了5万多元。
 
  做这些事,他的父母刚开始并不知道,但爱人和岳父岳母都很支持,“欠人家的钱,早晚要还的。”
 
  期间,他又遇到一个麻烦——有部分充值客户,一直联系不上。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有困难,找警察”,就拨通了“110”,希望警察帮助他找客户。
 
  警察得知陈伟打工还债的想法,很快和客户取得了联系。“他们根本没想到‘橙果园’老板自己会打电话报警,而且报警的目的是为了还钱。”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迈皋桥警务站民警赵克锋说。
 
  南京电视台记者获得了这条信息,通过微信视频采访了陈伟。“当时我不知道记者在做节目,只是如实告诉了他们我的打算。也希望电视台能公布我的电话号码,让看到节目的充值客户主动联系我。”
 
  一直蒙在鼓里的父亲陈国付,一天早上接到村主任张春霞的电话,问陈伟是不是他儿子。“她先发了照片给我,然后又打电话。”陈国付憨笑着说,“刚开始我还以为儿子在外面犯什么错了,陈主任说,我们家儿子被南京电视台表扬了。”
 
  陈国付打电话跟儿子核实,才知道打工还债一事。“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是他该做的事。”陈国付淡淡地说,他对陈伟的举动,并没有大惊小怪。
 
  “因为信任选择了我,不能让他们寒心”


 
  通过求助警察,通过客户之间的口口相传,再加上媒体的宣传,那些联系不上的充值客户,很快就找到了。陈伟一下子成了“信义达人”。一些社会热心人士,纷纷联系他,愿意资助他还钱,都被他一一拒绝。
 
  陈伟特地提到一位跟他有相似经历的香港商人“阿玄”。“阿玄”做生意失败后,欠了别人几百万元,后来通过自身努力还清了债务,手头还有些结余。他看到相关报道后很是感慨,通过微信找到陈伟,希望能帮点忙。
 
  被委婉拒绝后,“阿玄”劝他保重身体,“因为你有家庭,也有小孩,不能太消耗自己。”他祝陈伟有机会东山再起。
 
  德不孤,必有邻。陈伟说,尽管社会上有不少卷钱走路的老板,有欠债不还的老赖,但肯定也有像“阿玄”这样的人在。“这些客户,因为信任才选择了我的门店,我不能让他们寒心。”至于钱还清后有什么打算,陈伟还没有具体想法,当务之急是还钱。
 
  这七八个月来,只要每月一发工资,陈伟就要往南京跑。“2022年1月15日,是我最后一次去还钱。还完钱,我就可以轻松过年了。”他说,目前还差两位充值客户还没找到,“我相信,最终会找到他们的。”
 
有的平均降幅过半,有的一节课不到10元 校外培训机构“限价令”落地,效果如何?
有的平均降幅过半,有的一节课不到10元
校外培训机构“限价令”落地,效果如何?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柯高阳、王菲菲、陈席元)有的平均降幅过半,有的一节课最低不到10元……近日,多地陆续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校外培训机构“限价令”正式落地。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各地要在2021年底前出台校外培训收费政府指导价管理政策。各地新的课时费基准价格多少?“限价令”影响几何?

  各地按区域、班型分档,最低不到10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省市公布的指导价中,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最高为每生每课时80元,最低不到10元,大部分集中在20至50元之间;规定收费上浮不得超过10%,下浮不限。相比之下,各地制定的网课指导价差异则相对较小,每生每课时大多在15至20元。

  各地出台的收费标准,大多按照不同行政区域和班型划分为多个档次。如北京市、上海市规定,线下10人以下班级为每人次80元/课时,10至35人班级为每人次60元/课时,35人以上班级为每人次40元/课时;上述三类班型线上统一为每人次20元/课时。山西省则按照太原市城区、其他10个市城区、县区等三类行政区域确定收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每人每课时收费从9至28元不等。

  记者注意到,各地普遍要求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的管理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

  河北省提出,非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线下高中学科类培训,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按1.3倍的系数折算。

  山东省则规定,30分钟的普通高中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线下收费标准为每人次18元/课时,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每人次16元/课时有一定幅度的调升。

  收费标准是如何确定的?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学科类校外培训限价政策从酝酿到出台历时数月,总体指导原则是在坚持学科类校外培训公益属性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家庭承受能力等因素,参照平均培训成本来确定基准收费标准。

  一些省市在出台政府指导价前,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意见。

  在2021年秋季开学后,湖南省张家界市就抽取了31家培训机构进行了收费标准成本调查,并举行定价方案论证会,在此基础上确定试行价格;海南省发布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相关事项的征求意见稿,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后,将不同班型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基准价从每人每课时25元、7元、5元,分别调整为25元、10元、7元。

  校外培训学费大幅下降,家长高兴中有担心


  相比以往动辄上百元的课时费,限价之后的校外培训价格更显“亲民”。

  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较“双减”政策实施以前,当地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平均降幅约为31.5%;山西省发展改革委估算,新的收费标准实施后,全省校外学科类培训收费由此下降40%至65%。

  社会普遍认为,限价政策有助于遏制校外培训机构过度逐利行为,促进公益属性回归。重庆市涪陵区家长谭女士说,按照政府公布的限价标准,孩子的培训班学费可以省下近一半,收费方式也由以往的按学期收费改为按月收费。“课时费限价后,一学期下来就能节省四五千元。”

  包括限价政策在内的“双减”组合拳,正在重构教培行业生态。

  记者在重庆主城区走访了解到,“限价令”出台后,课时费从之前的一两百元降到最高一节课40元,加之“双减”以来周末和寒暑假不能开课,多家学科类教培机构的校区面积和学员规模缩减,一些经营者坦言正考虑退出,或者转型做艺术、体育等素质类校外培训。

  一些继续经营的培训机构已按照限价政策收取费用。“我们上个月刚完成了‘营转非’,还是想继续做下去。”陆丽丽是江苏省盐城市一家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自己的收费标准比政府指导价低,算下来平均每课时不到20元,“现在同业竞争比以前小了些,再加上此前攒下的口碑,还是有生存空间的”。

  记者调查发现,限价政策执行后,一些让孩子继续参加校外补课的家长也有担忧。“过去培训机构都是高薪聘请名师,限价后还能不能留住好的师资?”

  太原市民白女士担心课时费降价后培训机构难有余力做课程的研发与更新,教学质量会随着补课费用的减少而下降。

  此外,还有家长担心教培机构降价后,高收费的私教“冒泡”“抬头”。

  据业内人士透露,“双减”之后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表面上注销了办学资质,但实际换汤不换药,走高端托管路线,以课外托管的名义行学科类校外培训之实。

  记者在太原等地采访发现,一些从校外培训机构流出的老师做起了“一对一”上门家教,收费也水涨船高,从过去一小时200元左右涨到500元甚至更多。

  加强落地情况跟踪监测,“限价”还须重视监管


  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到加强预收费监管,从限定补课时间到整治超前超纲补课,校外培训“限价令”是“双减”落地的重要一环。

  各地经济发展、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家庭收入水平、消费意识、教育重视程度存在差异等,对政府指导定价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期各地公布的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基准价中,海南35人以上班级为每人次7元/课时,广西35人以上班级则为每人次30元/课时。有网民提出疑问,相邻的两个省区,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消费水平差异并不太大,为何课时费标准相差几倍?

  目前,各地公布的政府指导价处于试行期,其落地和执行效果仍有待观察。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科类培训市场情况的跟踪监测,待市场情况稳定后,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政策。

  记者梳理发现,一些地方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已“预留空间”。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该政策有效期3年;张家界市则在正式发文中规定试行期2年,为后续政策调整提供明确依据。

  “政府指导价需要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才能让校外培训行业有序良性发展。”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涌峰建议,各地在出台政策前应开展全面深入调研,充分掌握当地培训机构数量、规模类型、课时数量、教师数量、经营收入、成本、原收费标准、培训人次等情况,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合理制定收费标准。

  重庆市人大代表张维淑等建议,相关部门在定“限价”的同时更要“重监管”,一方面鼓励收费方式创新,积极推行“先培训后收费”“一课一消”培训收费模式,另一方面依法严厉查处超过政府指导价收费、超范围收费等违规行为。

 
用身处困境时的一丝幽默,带给大家更多信心与感动 对话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主演黄渤、贾玲
用身处困境时的一丝幽默,带给大家更多信心与感动
对话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主演黄渤、贾玲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国家电影局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元旦档电影票房达10.2亿元。其中,影片《穿过寒冬拥抱你》以3.19亿元的成绩,成为今年元旦档票房冠军。

  《穿过寒冬拥抱你》讲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普通市民守望相助的故事。在众多人物角色中,黄渤饰演的快递员“阿勇”和贾玲饰演的骑手“武哥”,作为影片的两大主角,成为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关键。

  日前,记者专访了影片的主演黄渤和贾玲。在他们看来,影片兼具喜剧色彩和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用身处困境时的一丝幽默,带给观众更多信心和感动。

  “《穿过寒冬拥抱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武汉的故事,影片的拍摄过程勾起了我许多回忆。”黄渤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我们既为生活在武汉的同胞揪心,也为大家彼此支撑、相互扶持、共渡难关所感动。就像影片中所呈现的那样,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汇聚到一起就变成了闪耀光芒的一大片,大家也因此重拾信心、重燃希望。”

  对于身为湖北人的贾玲而言,参演这部电影也多了些感同身受。“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去展现我们面对灾难时的积极乐观和坚毅勇敢,于我而言是非常荣幸的。”

  近年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的影片并不少见,但《穿过寒冬拥抱你》仍然有自身的特点。影片通过“平民视角”进行故事讲述,在故事结构上选择以人物为章,通过一个个看似独立,又彼此关联的人物故事,刻画了退休医生、厨师、快递员、教师、中年商人夫妇等不同职业群体的人物群像。

  “导演在剧本创作阶段进行了大量调研,影片中很多角色也都有现实人物原型。”贾玲介绍,她所饰演的“武哥”,其实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坚守在平凡的岗位,却作出了不凡的贡献。“在疫情期间,正是千千万万个‘武哥’的坚守,积蓄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力量。”

  在贾玲看来,这是一部真真切切和武汉人“同呼吸”的电影。“影片在武汉实地拍摄,人物对话也使用了武汉方言。”

  “我们在后期花了大量时间在录音棚进行武汉话的配音,并且请了熟悉当地方言的语言老师进行发音校正。”黄渤认为,这种努力是必须的,“这不仅是为了增添影片的地方色彩,更是为了让人物和故事更加真实,让集体记忆的再现更加令人信服。”

  纵观黄渤和贾玲过往在大银幕上的人物形象,很多时候都是以塑造富有喜剧色彩的角色为观众所熟知。在《穿过寒冬拥抱你》中,“阿勇”和“武哥”串联起一组组人物关系,并且用幽默去化解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痛苦。

  “这是一种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黄渤说,“面对灾难,当大家内心慌乱无比的时候,我们用幽默来传递一种镇定和温情,这代表了应对困难的坦然和自信。”

  “创造抗疫奇迹的,是一个个像我们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我们用这部电影向各行各业的‘逆行者’致敬,也希望影片可以在寒冷的冬天,带给大家更多温暖。”贾玲说。  (记者王鹏)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

 
死亡证明、病危通知……在网上一两百元就能买 有卖家表示“全国哪里都能开、各地公章都能盖”
死亡证明、病危通知……在网上一两百元就能买
有卖家表示“全国哪里都能开、各地公章都能盖”

( 2022-0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图为伪造病危通知书。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白佳丽、黄江林、郭方达
 
  280元一张“居民死亡医学证明”,120元一张“火化证明”,450元一张“病危、病重通知书”,检查报告单、诊断证明书、住院证明书更是按张收费,一两百元搞定……
 
  近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平台,只要花上几百元,就能轻松买到“私人订制”的伪造重要文书,甚至有卖家表示“全国哪里都能开、各地公章都能盖”,令人不寒而栗。
 
  “死亡证明”也能“私人订制”,有商家一上午接到40多单


 
  在某电商平台上,“死亡证明”“病危通知”等伪造的重要文书正在隐秘销售。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以“死亡证明”为关键词检索,并未找到相关店铺,但更换为“证明”“病历”等关键词后,马上出现了很多相关店铺。
 
  记者随机联系了其中9家店铺,询问客服是否能开“死亡证明”,有2家店铺明确表示做不了,另有7家表示可以办理相关“证明”。有客服隐晦地表示“想要的证明我们这里都有”,并发来微信号,暗示让记者添加微信“私聊”。
 
  一家店铺客服告诉记者,能根据需求定制“死亡证明”,只需提供姓名、民族、死亡原因等信息,发来的两个模板上落款分别为某医疗机构和某地派出所,“不盖章的280元一份,按需求定制印章需要加100元。”
 
  “证明”的真实度如何?会不会被识破?面对记者的疑惑,有商家表示,现在大部分都是通过刻章而不是PS,制作得非常真实,只要不用于司法鉴定即可,“我们就是吃这碗饭的,做这行三、四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被查出来的事情”。商家制作完成后,还拍照发给记者确认,并表示可以邮寄到家。
 
  除了“死亡证明”,其他重要文书也在销售范围之内。其中一家店铺告诉记者,可以制作全国各类医院开具的疾病证明。只要提供患者身份、就医医院等信息,即可获得“病危通知书”,“还可以一并出具住院证明、检验报告单、诊断证明书等‘一条龙套餐’,价格在800元至4000元不等。”记者随后联系了商家提供的模板上的一家医院,院方表示对此并不知情,院外提供的各类证明均是假的。
 
  甚至有商家表示,全国各地的“火化证明”也都能够提供,一份仅需120元。商家自称自家的优势就在于“章子是现刻、现盖的,比其他家都要真实”。当记者询问能否用于银行或公安系统证明时,商家回应说,“这个有风险。”
 
  多家店铺均表示“生意还不错”,其中一家店铺说,仅一个上午就接到了40多单。
 
  伪造证明“用途广泛”,上网骗筹款,骗保骗继承权,逃避刑责


 
  商家代开的伪造证明虽然样式五花八门,甚至连基本信息都不完整,却依旧“用途广泛”。
 
  骗取同情和网上筹款。一位商家告诉记者,拿着“病危通知书”去网上“骗点筹款”,根本不会被发现。
 
  记者发现,利用网络销售假证骗取钱款的情况的确存在。此前重庆一女子就通过某互联网平台,伪造白血病诊断证明和两个孩子死亡证明等相关材料,炮制“丈夫、子女相继去世,自己又患白血病晚期”的“经历”,利用伪造材料在某网络服务平台上发起网络筹款,不到一年时间骗取了9万余元。
 
  “如果有的平台信息审核能力不足或把关不严,很容易造成假证行骗的情况。”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方法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吴国邦说。
 
  骗保,甚至骗取继承权。记者调查发现,此前有人从中介处购买伪造的父母死亡证明等证件,将父母房产过户到自己名下,又以510万元进行二次抵押获取不正当利益。甚至有女子还在上班,却成社保局“死亡人员”,原因是其丈夫通过伪造死亡证明等材料,取走了该女子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余额、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共11万余元。
 
  此前,有地方也出现一男子将健在父亲变为“亡父”,在提供了死亡证明、土葬证明及家庭关系证明的材料后,申请获得死亡赔偿金8万余元,后经查证该男子父亲还健在,之前提供的证明材料均系伪造。
 
  受访专家认为,在骗保、骗取继承权、私人纠纷等事件中,普通民众很难鉴别文书的真假,伪造文书者很可能骗取不正当利益,甚至逃避相关责任,性质十分恶劣。
 
  逃避法律责任。去年底,一男子为逃避刑罚给自己办死亡证明,最终数罪并罚获刑12年的新闻,曾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案件中的男子骗取他人钱财192万元后被查处,在看到办假证的广告后,决定从网上购买伪造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从而达到人死案销,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该男子在开庭前向法院寄去了伪造的“死亡证明”等文件,最终被法官明察识辨。
 
  2021年,广东一女子也伪造“死亡证明”逃避刑罚11年终落网,该女子在入狱服刑期间,通过保外就医、伪造死亡证明逃避刑罚,被发现后一直下落不明,警方历经11年的侦查,在去年8月将其抓获。
 
  倒逼平台“守土有责”,彻底铲除“暗黑文书市场”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等专家认为,通过网络买卖伪造的“死亡证明”等重要文书,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助长违法犯罪,给社会带来不可测的风险,应彻底铲除“暗黑文书市场”。
 
  吴国邦说,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文书信息管理系统,各类文书名称、制式,因时间、行业、地区、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文书真伪的鉴别难度较大,一般只能由文书主体单位确认或通过司法鉴定完成。“有关部门应不断加强监督,从源头上治理制假、售假。”
 
  胡钢认为,从假文书网购之便捷,可见目前造假成本的低廉,以及背后“灰产链条”的成熟。
 
  专家提醒,商家可能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买家购置假文书的行为本身涉嫌购买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如以假文书实施不法行为并造成侵害后果,轻则承担民事欺诈责任,重则应同时承担诈骗罪的刑事法律责任。
 
  公安机关对此类行为露头就打的同时,应顺藤摸瓜依法查处相关卖家和买家,提高买卖“死亡证明”等伪造文书的违法成本,让相关人员不敢为、不能为。
 
  此外,吴国邦等人认为,倒逼平台“守土有责”才能对此类问题形成长效、动态监管。为避免打击治理后,不法商家换个“马甲”卷土重来,平台应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甄别,做到违规行为动态监测,对专门从事违法行为的平台则要坚决打击和取缔。
 
  在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平台履行监管责任的同时,个人也要提高防范意识,避免掉进“假文书”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