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关注·科技

04版:新华关注·国庆

碧波奔流黄土坡 甘肃“引洮工程”的世纪圆梦故事
碧波奔流黄土坡
甘肃“引洮工程”的世纪圆梦故事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马维坤、张钦、张玉洁


  总长千余公里的水渠连通险峻峡谷与黄土高坡,奔流而下。

  2021年9月,伴随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成,甘肃规模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主体全线完工。延续半个多世纪、惠及全省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引洮梦终于实现。

圆梦记


  从源头的九甸峡水库到供水末端的用户,一滴水要走12.5天。从参加“老引洮”建设到见证引洮供水工程(以下简称“引洮工程”)全线建成,刘福却等了半个多世纪。

  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以下简称“引洮二期”)通水在即,这位83岁的老人有一个心愿:将1959年荣获的“引洮青年突击手”奖章,送给真正引来洮河水的英雄。

  甘肃干旱,以定西为代表的陇中更因干旱而“苦甲天下”。这里年降水量只有二三百毫米,不及南方一场大雨。几乎县县都戴过“贫困县”的帽子,几乎人人都有一段翻山掘地的找水故事。

  “家里的水桶上了锁,每天只能喝三小碗水。”这是白银市会宁县太平店镇大山川村人王维琪记忆中的大旱。

  纵然是1989年出生的金城同,记忆里也写满“缺水”二字。1994年至1995年,陇中连遭大旱。在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大岔村,金城同的母亲为孩子洗脸时只能含一口水喷出,让金贵的水在孩子脸上“雨露均沾”。

  更多人把命运的转折寄望于“引洮上山”。洮河是黄河上游水量最大的一级支流,也是甘肃境内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几千年前,洮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史前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千百年来,先民开渠凿井、架设水车,但受益范围仅限于沿岸。

  1958年6月,甘肃第一次启动引洮工程(以下简称“老引洮”)。陇中十余万民工怀着“水不上山不回家”“坐着轮船回家园”的热切期盼,昼夜不停开山凿渠。

  虽然3年后“老引洮”被迫全线停工,但引洮梦就像一粒种子,播撒在陇中百姓的心田。“兴洮河之利,解陇中之渴”更成为党和政府不懈奋斗的目标。

  2006年11月22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下,“引洮工程”正式启动。由于规模巨大,工程分两期进行。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引洮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以下简称“引洮一期”)建成通水。2015年8月,“引洮二期”启动,水网向陇中腹地延伸。目前,整个工程覆盖5个地级市的13个县(区),600多万人从中受益,约占甘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6年前,当清冽的洮河水奔涌而来时,金城同的亲友早早迎候,放炮庆祝。现在,王维琪几乎每天都要打听“引洮二期”通水的日子,就像守望亲人回家一般。

  据甘肃省水利厅统计,“引洮一期”已累计供水5.75亿立方米,相当于受益区人均享用185立方米洮河水。

  放在过去,这个数字不敢想象——金城同母亲拉一趟水得好几个小时,蓄一立方米水能用上好几个月。现在,家里用上了淋浴,养起了金鱼。

攻坚记


  崇山环抱,水面湛蓝。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的九甸峡水库静谧无波,宛若一汪明眸。

  100多公里外,甘肃省引洮工程水资源利用中心工程二处的监控大屏前,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取水口闸门便缓缓开启。欢腾的碧浪穿过一个又一个超长隧洞,借助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间的天然势差,奔流而下。

  “引洮工程”沿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错地带,地质环境十分复杂。施工面临许多世界性难题。

  最难莫过于总干渠7号隧洞。隧洞进水口在洮河流域,出水口在渭河流域,85%以上都是第三系极软岩。

  隧洞施工“怕软不怕硬”。这种捏不成形、使不上劲的“软豆腐”,竟轻松“吞掉”了价值上亿元的钻头。此后,施工人员又尝试了绕洞法、顶管法、双液注浆法等七八种方法。难以攻克的200余米,一次次失败。

  各地水利专家赶来“会诊”,7号隧洞有了施工新方法:将液氮等注入隧洞,待岩体冻硬后再施工。这种类似空调工作原理的“冷冻法”,一天最多只能冻3厘米。

  每天最多冻3厘米,这得修到什么时候去?勘测表明,绕行行不通,前进很艰难。知难而退意味着再次失败。“如果引洮再次失败,我们有啥脸回老家、上祖坟?”参加“引洮工程”的许多施工人员都是“洮二代”,他们的父辈、祖辈曾参加“老引洮”,他们从小听着“老引洮”的故事长大。大家暗下决心,就是用指甲抠,也要打通隧洞,把洮河水引来!

  “洞内外温差40多摄氏度,就像暑天进冷库,大家都是短袖套棉大衣。200多米,大家拼命干了快两年。”甘肃省引洮工程水资源利用中心工程二处质量安全科科长康小虎回忆。

  “隧洞搭了桁架,人能活动的高度只有半米多,只得爬行前进五六十米,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曾参与“引洮一期”建设的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仕明说。

  “引洮二期”沿线隧洞多达171座,干渠的95%都由洞渠构成。“27号隧洞冒顶,山头下沉。我们赶紧疏散居民,拉起警戒线,最后通过加密钢拱架和预制块垫底的方法战胜险情。”张仕明说。

  15年来,1.7万名引洮人接续奋斗。同甘共苦、愚公移山的壮志,汇聚成“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力量。

  如今的“引洮工程”,绝大部分干渠是洞渠,仿佛地铁。工程全线实现信息化管理,是甘肃目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维护人员最少的水利工程。在调度中心,甘肃省引洮工程水资源利用中心副主任翟自宏自豪地说:“我们1个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控制119个闸门和19个阀门,精度可达1毫米!”

兴业记


  还是这片黄土地,远道而来的洮河水改变了人们的命运。千百年间静静相伴的广袤土地和良好日照,助力当地告别贫穷,走向富裕!

  “有了洮河水就更有盼头了。”在会宁流转2000亩土地种苹果的张玉珊说。

  2013年,“引洮一期”尚未建成,张玉珊就流转土地栽种果树,却尝尽“渴”的滋味。12辆大卡车从40公里外拉水,再用40多辆三轮车给树苗轮流浇水。今年遭遇大旱,但有洮河水的滋润,果园依然丰产。

  干旱缺水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伴随“引洮工程”而来的,远不止家家用上自来水、村村有了水浇地。翟自宏说,水网成为托起陇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发展空间的拓展、致富产业的迭代、新型农民的崛起,超出人们的想象。

  在金城同的家乡,大棚蔬菜、花卉育苗、制种繁育、牛羊养殖……18个现代化农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整个鲁家沟镇成了农业产业园,15分钟务工圈初具雏形。

  天水市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却因水而困。如今,“引洮工程”向天水日供水量达到15万立方米,高端药用玻璃等新材料项目借势落地,发展动能不断集聚。

  一泓清水带来金山银山,也带来绿水青山。据统计,2019年以来,“引洮一期”输送2.35亿立方米生态水,干涸的河流再现生机。

  在安定区定西公园,白骨顶鸡等水禽尽情畅游,40余种花木在湖畔竞相生长。人们徜徉其间,歌声笑声不断。

  “苦瘠甲天下的干坡坡,有洮河水变成金窝窝。”二胡音响,刘福唱起自己创作的陇曲《圆洮梦》。

  时光如梭,当年的“引洮青年突击手”须发皆白。定西湖微波荡漾,真真切切,就在眼前。(参与记者范培珅、马莎)       新华社兰州电

 
这条河,“深”藏着两座城的交互融合
这条河,“深”藏着两座城的交互融合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深圳河沿岸风光(2020年9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新华社记者周科


  南海之滨,正在加速开发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成为继前海之后深港合作的又一个新亮点。因为它,一条河再度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梧桐山发源,流经深圳、香港,入深圳湾、出伶仃洋,一路奔流到海。

  位于深港交界的深圳河,在历史的光影里静谧流淌,见证着两座城的交互融合。

一衣带水


  深圳河,由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全长37公里,中下游为深圳与香港的界河。

  两地虽一河阻隔,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41年,香港沦陷,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梁漱溟等一批文化精英滞留港岛。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火速展开营救行动,将数百名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成功转移到抗日根据地。

  一条深圳河,见证了他们跨越的痕迹。深圳羊台山下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永载史册的伟大营救。

  因水阻隔,也因水连通。

  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数百万居民生活用水遭遇严重困难。应香港同胞之请,举全国之力为解香港供水短缺并兼顾广东部分地区供水灌溉而建的水利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应运而生。

  50多年来,这一泓清波碧流穿越深圳河,源源不断滋养香港这颗东方明珠。

  除了居民用水,还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从50多年前开通的供港“三趟快车”,到如今广东、湖南、湖北等多个主供口岸的形成,香港市场农副产品稳定供应和品质安全受到高度重视。

  作为主要生产和保障基地,广东每天有数百辆货车将各类鲜活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运往香港。其中,近九成的内地供港水果经深圳河抵达香港。

  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与香港联系日益紧密,大量人员跨过深圳河往来深港。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在逐渐形成。

齐头并进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伴随历史大潮,深港迎来“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从“三来一补”起家,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开放政策,吸引了香港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许多品牌策划、产品设计、营销等环节在香港完成,制造则在深圳进行。

  如今的深圳河河面,没有了往日的波澜,车水马龙的货柜车取代了往来穿梭的渔船。

  临河而建的福田保税区,一号专用通道经落马洲大桥直通香港,日通车能力4000辆次。这个面积不过1.35平方公里的园区,年工业总产值高达661.7亿元,年进出口总额3742.1亿元。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成本提高,深圳开始转型发展高科技产业,深港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等领域也展开合作,实现双城间的良性互动。

  2018年9月,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开通运营,高铁从深圳河呼啸而过。

  从经济合作互惠互利到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深圳因此打下良好发展基础,香港经济贸易也受益良多。

  40年前,深圳GDP不足香港的0.2%;如今,深圳与香港齐头并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两大发展“引擎”。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纵深推进,深港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协同创新


  因一河地理分隔,又因河间曲流水乳交融。

  2017年,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共同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启两地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序幕。

  落马洲河套地区,即1997年深圳河治理一期工程完成后裁弯取直“造出”的一块面积约87公顷的区域,位于深圳河中游,北邻深圳皇岗口岸的货运停车场,南抵香港新界西北区的落马洲。

  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东风,河套步入发展“快车道”。

  引进重点项目140多个,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香港6所高校在此布局科研项目;超九成项目具有港澳或国际背景,工作在这里的港澳居民和外籍人员超5000人……2018年以来,深圳河北岸的河套C区一系列发展数据令人瞩目。

  “我们依托香港高校资源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以深圳为总部研发中心,在佛山、东莞等地组装应用,充分发挥大湾区产研互补优势。”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丁克说。

  这家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多名博士在河套C区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成立不到3年就将3D视觉和工业机器人控制上的技术研究转化为产品,年创收超过2000万元。

  “香港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深圳则擅长将科研成果市场化,两地相互借力与反哺,科创合作空间巨大。”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俯瞰河套,“一区两园”携手并进,“一河两岸”大干快上。深圳河,正在静默流淌中眺望深港的未来。

        新华社深圳电

 
平凡亦精彩 奋斗写华章 聚焦国庆假日一线劳动者
平凡亦精彩 奋斗写华章
聚焦国庆假日一线劳动者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0月1日晚,在广西南宁动车所检修库,地勤机械师对车体进行检查。      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在哈尔滨市香顺社区核酸检测点,医生顾婷为居民做核酸检测(10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10月1日,乌鲁木齐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民警古丽尼沙·阿不力孜在大巴扎执勤点指挥交通。新华社记者王菲摄
 
新华社记者姜琳、樊曦、戴小河、谢樱
 

 
  平凡因奋斗而精彩。
 
  举国欢度国庆假期时,一位位普通劳动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了大家有一个欢乐祥和的假期而默默奔忙、尽心尽责。正是节日里这一个个平凡却不凡的身影,托起了城市乡村的正常运转,刻录下了奋斗中国的美丽剪影。
 
坚守,护佑节日喜乐平安


 
  10月1日,北京,秋意渐浓。4点多,李勃已经起床赶到天安门广场,开始一天的工作。
 
  广场上红旗飘扬、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早早赶来等待观看升旗仪式。
 
  “今年雨水比较多,注意避免雨水倒灌。有的游客逛累了,喜欢靠在华灯灯门休息,得确保安全。”望着超平日数倍的人群,李勃叮嘱同事。
 
  为保障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照明安全稳定,李勃和所在国网北京电力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华灯班的同事们,已提前对253基华灯清洗检修,假期24小时人员在岗值班值守。
 
  天安门西南方向近2000公里之外,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东线动车队的列车员赖国庆迎来了自己第38个生日。
 
  16年来,他的每个生日都是在列车上度过的。2014年,赖国庆从餐车厨师转岗干起了列车员。虽然忙碌辛苦,但他从没厌倦过自己的职业,不管哪个岗位,坚持为旅客服务的初心不变。
 
  “等到退乘回家,再与家人一起补过一个生日吧!”赖国庆说,“每个节假日都是铁路人任务最重的时候,我们在岗,让大家平安出行过节。”
 
  国庆假期首日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发送旅客总量超过6300万人次。“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爱国、爱家的一种表达方式!”他笑着说。
 
  10月的长沙,天气仍然炎热。“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入口处,趁着国庆假期前来参观的游客缓缓前行。
 
  “请大家佩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行程码。”保安赵峰拿着测温仪麻利地为每一位游客测温、扫码。
 
  “现在游客的防疫意识都很强,大部分都很配合。”他说,别看工作简单,但一整天下来也会口干舌燥、胳膊和腿酸疼。
 
  看到年龄小的游客,赵峰也会想起自己的孩子。“谁都想陪家人过节,但防疫工作不能松懈,尤其是节假日工作更艰巨、更重要,不能有丝毫大意,这是沉甸甸的责任。”
 
  岗位虽平凡,职责不平凡。公安干警、医护人员、铁路民航职工、安保人员……无数普通劳动者用汗水和付出,换来你我假日旅游、疫情防控、道路交通的平稳有序。
 
  繁忙的一天过去,10月1日17时56分,李勃和同事紧盯落日时间,将天安门附近华灯亮起。璀璨温暖的灯光下,是喜乐祥和、国泰民安。
 
奔忙,保障城乡正常运转


 
  这个假期,还有一群人奔忙在社区厂矿、大街小巷,全力保障假日期间正常生产和水电气热、生活必需品充足供应,维护城市干净整洁和百姓生活便捷。
 
  长沙,黄兴路步行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里,50岁的环卫工人方仁平不停穿梭打扫。“我负责的4000平方米区域有8个大垃圾桶,一天要清空七八回,一休息垃圾就要成堆。”他告诉记者。
 
  作为长沙的人气“网红”景点,黄兴路步行街从临近国庆起就开始实行24小时保洁制度。所有环卫人员全部停休,延长了在岗时间,还抽调了其他区域人员来支援。
 
  “从中午到次日凌晨人最多,保洁频次最高也最辛苦。”方仁平说,“快下班时腿都累得抬不起来,但再累也要坚持,不能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呀。”
 
  10月,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已有冬天的感觉,晚上气温已至零下。
 
  长假期间网络销售火爆,一件件快递从五湖四海来到高原群山之间。20岁的百世快递的快递员文扎多杰,国庆假期7天都将坚守站点。
 
  驾着电动车,开过小桥,穿过小区,文扎多杰将满满一车快递一件件送出。“以前要走很远去收寄快递,很不方便。现在站点开在了家门口,大家网购热情涨起来了,往外寄特产也容易了。”他的言语间,传递着满满的自豪感。
 
  10月1日清晨,渤海湾。红日升起,海面犹如披上了一层金纱。此起彼伏的对讲机应答声在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响起,机械师张海方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作业。
 
  这里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自投产以来源源不断向外输送“工业血液”。国庆期间,油田200余人坚守在渤海辽东湾海域,确保节日期间百姓用气用油稳定。
 
  10月1日23时30分,国家管网集团吉林天然气公司长春输气站周围万籁俱静,只有管道内天然气通过的“呲呲”声。
 
  综合输气工朱晓东裹着厚厚的大棉服,拿着工具包,对电伴热、电加热器等供热系统仔细检查。
 
  长春输气站,肩负着外来天然气南下以及为上百万长春市民供气的重任,因此国庆7天,朱晓东和同事们加强巡检保证管道安全。
 
  “我们特别害怕管道突然静音,如果里头没动静了,那就是出问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都会受影响。”朱晓东说,“我们付出多一分,民生保障就会更可靠一分。”
 
奋斗,共创家国美好未来


 
  金秋十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也是许多行业全年任务的攻坚时刻。
 
  国庆假日,记者走进位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银昆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只见工程车、运料车穿梭不止,一朵朵焊花闪烁,一顶顶“安全帽”攒动,机械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项目负责人王小林10月1日6点就来到现场,与工友们一起浇灌桥墩。去年国庆节在隧道里度过的他,原本想趁今年国庆回家陪陪儿子,结果再次失约。虽然想起来鼻子泛酸,但他说:“对家庭有愧疚、有遗憾,但为国家施工建设,不能留下一点遗憾。”
 
  包括王小林在内,中铁十五局近百名职工长假期间昼夜施工、连续奋战。“早一天通车,早一点造福老乡们,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中铁二十局参建的陕西合铜高速公路项目,这个假期同样全员坚守奋战。“由各主管带头分区全方面排查,确保实现10月底通车目标。”项目负责人侯龙江说。
 
  两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分别为宁夏和陕西关中地区增添新的公路运输通道,对沿线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假期,从北到南、从山区到城市,建设者们与时间赛跑,为确保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建设快马加鞭。
 
  中铁十九局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经理宋晓峰,负责的8.5公里工区6个月内6台盾构机全部下井、同步掘进,在我国地铁施工史上都不多见。
 
  地下盾构掘进姿态是否平稳?掘进精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地面沉降是否在可控范围内?这些几乎都要用“毫米”标准来回答的问题,时时揪着宋晓峰的心。
 
  面临重大风险源时,他24小时值守在岗,不时到隧道里查看。老家在黑龙江的他,工作13年只回家了七八次。“有时也觉得太累,但做工程就该做良心工程。努力拼搏既是为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把责任放在心头,把家国扛在肩上。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一线,一个个奔跑跃动的身影——这,是节日里的中国,是永不停歇奋斗着的中国!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疫情防控不减压,加强隐患风险排查 各地各部门协同合作确保国庆假期出游安全有序
疫情防控不减压,加强隐患风险排查
各地各部门协同合作确保国庆假期出游安全有序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记者余俊杰)随着国庆黄金周开启,全国多地旅游景点陆续迎来出游高峰。十一假期第一天,多地知名景区再现“人从众”景象,北京八达岭长城、杭州西湖等地人头攒动,人们走出家门领略大好河山,欢度国庆。

  然而,某些景点由于瞬时人流量过大,部分游客不遵守安全规章等原因,出现了安全隐患。

  10月1日,在河南中牟县雁鸣蟹岛森林公园景区,因客流量较大,部分游客在水上吊桥嬉闹致使桥身侧翻,10余名游客落水,所幸都被及时救助上岸,未出现人员伤亡。

  同一天,江西萍乡市武功山景区山顶出现“帐篷满天飞”的情况,引发热议。景区工作人员解释称系山顶突然刮起大风,商户拿出帐篷没能及时固定造成。

  为排除风险隐患,保障游客更好享受“诗和远方”,文旅部门扎实推进假日期间文旅行业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确保国庆假期出游安全有序。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各地要严格落实景区“限量、预约、错峰”要求,进景区必须扫码登记、测量体温、规范佩戴口罩。旅行社对旅游产品要充分评估风险,合理控制团队规模,在游客乘车、入住、参观、就餐等环节做好安全提醒。

  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说,已部署对景区内的索道、缆车等设施加强检查,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停止运营。星级饭店应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加强对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该负责人提醒,游客也要自觉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切勿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游玩;谨慎参加户外探险活动;在打卡网红景点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遵守法律法规。

  国庆长假安全出游,离不开各地各部门,以及景区工作人员、司机师傅等群体加班加点的默默守护。

  旅游产业链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为此,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强了与公安、交通等部门的联动合作,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加强市场检查,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庆假日期间,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及时做好交通管控和应急运输保障等相关工作。

  多地公安交管部门发布提示,国庆期间,旅游景点车多人多,驾车时注意文明礼让,遵守交通信号,在没有信号灯的路口或者狭窄路段不要抢行猛拐,在驾车经过人行横道或路口时要注意减速。

  在上海外滩,民警“拉链式”人墙再现街头,他们用身体组成人墙,根据红绿灯频次变换站位疏导客流,防止人流拥挤造成危险。在杭州,高校青年志愿者组成引导服务队,为前来西湖景区赏玩的游客全力护航。

  为提升国庆节旅游体验,高德地图推出管家直通车服务,国庆期间预计帮助全国超过700家景区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实时处理相关应急反馈,维护出游安全。

  为确保国庆长假出游安全有序,各地文旅部门从风险排查、日常监督方面都进行了再动员、再强调、再部署。

  北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强调防控不放松,做到疫情不反弹。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限流、预约、错峰,无接触售票,测温、验码;对重点文化和旅游场所加强管控,让群众安心、舒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8月至9月分两批派出7个市场工作专项督查组,先后赴全区14个市18个县(区),共计检查192家文化旅游经营场所,发现各类隐患和问题99个,并督促进行了及时整改和限期整改。

  山东文旅部门加大市场执法力度,畅通投诉渠道,顶格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问题。针对假期人员易聚集情况,要求旅行社、剧院、娱乐场所等单位加强精准防控。

 
我已初步具备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昼夜全时域培训能力
我已初步具备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昼夜全时域培训能力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广州10月2日电(黎云、慈善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9月28日至10月3日在珠海举行。中国海军第23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海军航空大学某训练团团长王勇在航展上介绍中国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养情况时说,我国已顺利完成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昼间、夜间航母着舰资质认证,实现舰载战斗机舰基多批起降,成功建立起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的培养路径,初步具备了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昼夜间全时域培训能力。

  王勇介绍说,海军把舰载战斗机飞行人才培养作为推进海军转型建设的紧要大事。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入列人民海军。仅两个月后,海军飞行员戴明盟就驾驶着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每一次试验都在挑战生理极限,每一次起飞都冒着生命危险。”王勇说,航母的有效着舰长度只有36米,且在涌浪的作用下在6个方向不断运动。戴明盟的成功着舰,激励了一批战斗机飞行员投身舰载机事业。

  2018年4月12日,中国第二艘航母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航母建设发展进入加速期,规模化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迫在眉睫。但培养工作面临缺教官、缺教材、缺资料、缺标准规范、缺组训经验的“五缺”难题,迫切需要一整套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培养体系。王勇和飞行教官团队打破固有模式,边组建边开飞,边实践边探索,不断刷新飞行极限、保障极限、带教极限、空域利用极限,舰载战斗机飞行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清晰。不到1年时间,我国首批院校自主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学员成功取得航母飞行资质。

  2019年,我国开始培养从高中直接招收的定向培养而来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学员。“这种培养模式我们称为‘生长’路径培养模式,可以大大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也将有效增加飞行员的舰载飞行‘寿命’。”王勇介绍说,但这对中国来说又是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无人区”。相比经验丰富的改装学员,生长培养的对象都是相对缺乏飞行经验的“菜鸟”。教官团队全面调整优化与生长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训练和保障要素,在1年多时间里逐步验证构建起改装、生长“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11月,首批生长模式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完成航母资质认证。

 
中国航展集中展现空军推进战略转型新成就 中国空军跨入战略空军门槛的意义
中国航展集中展现空军推进战略转型新成就
中国空军跨入战略空军门槛的意义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9月28日在广东珠海开幕,这是中国空军歼-20战机在开幕式上进行飞行表演。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新华社广州10月2日电(记者刘济美)在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中国空军歼-20、运-20和空警-500、轰-6K、红-9B等一大批主战装备在航展上集中亮相,新型电子战飞机歼-16D和高空无人侦察机无侦-7等装备首次亮相,这些先进装备集中展现了中国空军推进战略转型的新成就,展示了中国空军历史性跨入战略空军门槛的新气象。新华社记者为此专访了空军研究院研究员杨宇杰。

  问:从这届中国航展空军展示的装备看,中国空军历史性跨入战略空军门槛的标志是什么?

  答:战略空军门槛不是哪型战机或武器系统能够简单标志的,它是空军在任务、能力和效果三个维度具备战略属性的共同结果。概略地说,装备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力。中国空军成立72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致力于联合、体系、能力、基础四个维度,有了质的提升。这几年,在“20”系列支撑下,空军的跨越有目共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空军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跨入门槛”意味着空军有能力遂行战略威慑、空天防御、远程打击、夺控制空权、战略投送、支援陆海等作战任务,全面担负起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后勤保障、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了“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空军的初步样子。中国空军此次展示的以歼-20、运-20、空警-500、轰-6K、歼-16D、无侦-7等为代表的现役主战装备,都是战略空军体系能力的可视化载体。

  问:中国空军历史性跨入战略空军门槛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一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从1924年我们党选派优秀青年学习航空,到东北老航校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抗美援朝边打边建到全面转入现代化建设,从改革开放乘风振翅到新时代高飞远航,中国空军一直在朝着“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方向坚毅前行。

  航展上集中展示的空军装备领域建设新成就,就是这种不懈努力的真实反映。人民空军的装备发展史,就是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空军建设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完成第一步,同时也站上了新起点。“跨入门槛”,既是空军给前辈人的交代,也是对当前加速推进战略转型的自我激励,更是向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空天有我,祖国放心!

  问:中国空军司令员常丁求上将在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空军将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向世界一流同行学习,向世界一流空军奋飞,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坚决捍卫祖国统一。在您看来,世界一流空军是什么样?

  答:我理解,向“世界一流”奋进,是中国空军坚定不移的目标追求。虽然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还有很大不确定性,但总的来说,技术发展的脉络基本清晰,战争演进的方向大致明确,中国空军未来的使命任务也不会转移。为了在更大范围更好地履行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035年前,空军必须面向军事理论现代化、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战略转型的步伐。

  展望未来,有了这样一支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要求打造的战略空军,中国空军不仅有能力有信心出色完成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大任,也会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国积极打造航空应急救援整体解决方案
我国积极打造航空应急救援整体解决方案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新华社深圳10月2日电(记者王丰)可不降落多次往返灭火的“鲲龙”AG600,搭建空中移动基站的“翼龙”-2H,集森林火情监测、消防灭火、紧急运输和指挥通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舟”600……

  正在珠海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谱系齐全、功能丰富、应用场景多样的各类航空应急救援装备集体亮相,展示了中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备受瞩目。9月28日,随着飞翔在空中的AG600底部舱门打开,9吨水倾泻而下,精准覆盖投水目标区域,投水后飞机状态良好,成功完成本次航展的飞行投水功能演示首秀。

  据介绍,截至9月15日,AG600的灭火任务系统已完成地面系统原理验证、地面注水投水、水面汲水投水、次高原投水试飞四个阶段具体试验,此次航展投水功能演示,为后续灭火任务系统及飞机使用模式和飞行程序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和实践依据。

  实践证明,在面向空、地、海全域救援和防灾减灾的任务需求,航空技术在指挥组网、搜索识别、救援装备与人员防护、应急通讯、航空救援训练评估及特种装备等领域大显身手,可提供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

  “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今年7月21日晚,长时间通讯中断的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居民收到了一条特殊信息。

  今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河南大地陷入洪水的沼泽,包括米河镇在内的多地断水、断电、断网。

  灾情发生后,“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应急响应机制迅速启动,无人机搭载中国移动无线通信基站,跨区域长途飞行4.5小时,提供约50平方千米范围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的生命线。

  在此次航展上,除了可搭建空中移动基站的应急救灾型无人机系统,“翼龙”系列还展示了可人工影响天气的气象型无人机系统、近海救援型无人机系统等中国应急救灾保障的新生力量。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而航空应急救援凭借其响应快、效率高等优势,为应急救援实施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响应平台,应用前景极其广阔。预计到2025年,中国航空应急救援领域整机市场有望达到300亿元产业规模。

  成立于1983年的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曾参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20年新冠疫情运输等重要救援任务。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将应急救援列为公司“十四五”期间五大重点业务之一,并已与国家相关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打造航空应急救援国家队,未来市场份额可观。

  专家表示,中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体系不完备、装备不充足、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

  专家建议,当前,中国建立健全国家主导、统筹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加强航空应急救援战略力量正当其时,未来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技术装备升级、基础设施配套、制度机制建设、法规标准完善等方面,加大国际一流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力度。

 
“植物工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植物工厂”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本报记者杨丁淼


  “生菜放在灯箱里卖”,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在江苏南通,不少市民在火锅店消费时发现的新鲜事物——这种生菜不仅个头大、品相好,而且口感脆、水分足,成为年轻食客热衷打卡的“网红菜”。

  事实上,这些生菜并非传统种植,而是产自当地首家“植物工厂”。这种生产方式让原本土地里生长的蔬菜成了流水线上产品,既以工业思维带动传统农业数字化突围,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

  植物工厂所在的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9万余亩耕地约占全镇面积92%。近年来十总镇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灌排水系不畅、工程不配套、道路不通畅等问题,也为集约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建项目区规模经营已比例达到60%。

  沿着乡间小路行至二爻社区,一座高大的玻璃幕墙建筑出现在眼前,在周围的传统农业大棚衬托下显得鹤立鸡群。进入其中必须穿上鞋套,经过风淋室等消毒程序,这里与其说是种植基地,倒更像是一个大型实验室。

  “这些菜最大的优势是不使用任何农药,所以育苗和生长过程要尽可能隔离病菌和虫害。”基地负责人、北京众拓星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亮解释说,通过苗床代替土壤,铺上特殊的地布,像安全岛一样将植物和外界环境隔离开。

  与传统蔬菜种植相比,植物工厂具备明显优势:无需占用大面积的土地,且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可在城市停车场等室内空间全周期、大规模生产;更为重要的是,这家占地10亩、年产120吨生菜的植物工厂仅需要4名工作人员。

  “这不仅化解了人口快速增长与土地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之间的矛盾,更回答了‘谁来种地’的难题。”十总镇镇长钱亮说。

  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不靠阳光,无需土壤,不洒农药,依靠营养液和人工光照,在洁净栽培空间内,通过计算机控制,使植物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尽管我国植物工厂相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迅速普及发展。

  记者在植物工厂看到,一棵棵生菜整齐地生长在距离地面1米多高的栽培床上,隐隐还能听到流水声,这些水声来自苗床下的营养液,相当于生菜的“配方奶粉”。

  “因细纤维含量高、水分足,水培蔬菜口感脆,非常适合生食;还可以通过营养液组份调节生产功能性蔬菜,例如生产低钾蔬菜供给肾病患者食用、低糖蔬菜供给糖尿病患者食用。”王春亮介绍,通过人为调控精准施肥,蔬菜营养更为全面,避免了土壤种植可能带来的土传病害、虫害、重金属残留问题。

  据介绍,通过人为调控光照时长、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可明显缩短苗期,也不再担心雨雪天缺光导致菜苗徒长,可实现全年稳产,一年采收至少14茬,是普通蔬菜种植效益的8到20倍,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而且植物工厂采用潮汐式灌溉,每天只需灌溉2次水肥,非常节水节肥。

  由于使用全电设备,这个植物工厂日耗电约700千瓦时,夏季峰值甚至突破1000千瓦时,能耗偏高和供电稳定性是工厂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国网通州区供电公司十总供电所所长唐国飞表示,为了保障水肥、光照系统稳定运行,除了每天线路巡查,还定期对配电房、内循环风机等用电设备进行体检,供电部门正在为植物工厂争取光伏等新能源项目优化能耗问题。

  在工厂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在显示屏上清晰可见,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工作人员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轻松实现施肥、灌溉和各项指标调节。“植物工厂的建设与管理已经跳出了农业应用限制,初步实现了工业级标准化与无人化。”王春亮说。

  二爻社区党总支书记曹秀春认为,植物工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其劳作方式与传统农业截然不同,虽然本身并不产生太多的就业岗位,但对招引同类高质量的农业项目有示范作用,同时数字化的农业作业方式有利于吸引年轻人返乡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首颗“探日卫星”、“太空油罐车”可给卫星“加油”…… 盘点在中国航展亮相的上海“航天神器”
首颗“探日卫星”、“太空油罐车”可给卫星“加油”……
盘点在中国航展亮相的上海“航天神器”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在中国航展上亮相的新一代军贸防空体系。  王诗荧摄

  本报记者张建松、丁汀

  

  正在珠海进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共参展43项产品,全方位展示了八院在弹箭星船器等领域最新成果,许多新概念、新面孔、新应用的“航天神器”令人眼界大开。

我国首颗“探日卫星”正在征名


  太阳活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太阳的探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天体磁场的起源和演化、高能粒子的加速和传播等重要物理过程;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事件,时刻影响着地球的空间环境,干扰通信和导航、威胁宇航员的健康,甚至毁坏航天器。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更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将正式进入“探日时代”。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用户方为南京大学。在本届中国航展,八院展示了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的模型。

  据介绍,首颗探日卫星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Hα成像光谱仪,将在国际首次实现空间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通过对这条谱线的数据分析,可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同时,卫星采用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平台设计,通过采用平台舱、载荷舱可分离式设计理念,将实现载荷舱的超高精度指向控制,较现有水平提升1-2个数量级。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地面太阳监测网,并在太阳光谱、太阳磁场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空间探测仍属空白。开展空间太阳探测将有效服务于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带动相关高科技产业链发展,推动我国太阳物理研究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首颗探日卫星正在进行征名活动。从嫦娥、天宫、北斗、天问、神舟到鹊桥、墨子、祝融,我国一个个航天器的名字,被中国传统神话赋予了诗意和浪漫,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首颗探日卫星叫什么名字?关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博、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学官方微博、上海航天微信公众号,即可参加征名活动。  

“太空油罐车”可给卫星“加油”


  与地面上行驶的汽车一样,在太空中运转的卫星也需要燃料。即使是在地球静止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也不是完全静止不动的。除了受到地球引力,还会在月球、太阳的引力作用下,逐渐飘离原有轨道。卫星必须定期利用自身携带的燃料产生推力,把自己固定在特定的轨道位置上运行。

  卫星在发射的时候,通常会一次性携带十几年寿命的燃料。进入太空后,燃料越用越少。燃料耗尽之时,就是卫星寿命结束之际,燃料的储备直接决定着一颗卫星的使用寿命。如果能在太空中给卫星加油,无疑将会大大延长卫星寿命。

  在本届中国航展亮相的“补加服务”飞行器,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独立设计研制,专职从事燃料“上门补加服务”,在太空中给卫星加油不再是梦想。

  据八院805所设计师介绍,“补加服务”飞行器可一次性携带1.3吨燃料,占自身重量的52%,堪称一辆“太空油罐车”。对于一颗“急需救助”的卫星来说,只需补加50kg燃料,卫星就可以延长大约一年的寿命,这与重新发射一颗静止轨道卫星的造价相比,成本可大约降低35%。

  如何在茫茫太空中精准找到需要加油的卫星?在轨补加飞行器的前端,装有雷达和相机组成的导航系统,可使其具备“自动驾驶”的功能。当收到燃料短缺的卫星发出的求助信号,飞行器将在地面调度系统的导引下,到达卫星的后方,利用导航系统自主跟踪并接近卫星。在到达距离卫星大约2米以内时,在机械臂的配合下,实现与卫星补加口的紧密连接,将燃料输送给卫星。

  为顺利实现太空加油,“太空油罐车”还需要与卫星的精准对接。此次与补加飞行器一起首次亮相的停靠补加装置,是飞行器执行在轨补加任务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首个应用于卫星的新型对接机构。停靠补加装置分为主动端和被动端,主动端安装在补加服务飞行器上。补加任务期间的所有动作,均由补加服务飞行器上的主动端完成。在发射前,卫星仅需配置一个标准化被动端口,即可实现后续在轨运行期间的补液、补气、补电等多种类型补加服务。

“防务、火箭、卫星”亮点纷呈


  在防务装备展区,八院也参展了一系列“明星产品”。有既可超视距空对空拦截、又可对地反辐射打击的AMM-10空中优势多任务导弹;有可行进间多车协同防御作战的猎鹰LY-70新型近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有导弹-激光“强强联合”的LM-1激光战车等装备;还有LY-80增程型区域防空导弹、LY-80N舰载型区域防空导弹、FB-10A机动伴随防空导弹、FN-16便携式导弹、“袖针”微小型导弹、FN-M无人战车等。

  其中,八院最新研发的猎鹰LY-70新型近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探测制导体制可变、装备和指挥体系构成可变、装备使用灵活多变,被称为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主要用于拦截各类突防进入的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等飞机类目标,以及巡航导弹、空地导弹、火箭弹等弹药类目标。

  在运载火箭展区,已圆满完成7次飞行试验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和它的改进型-我国首枚固液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也亮相本次航展。

  长征六号甲是在新一代火箭首飞成功的基础上,充分继承已有技术进行研制,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设计,通过不同数量固体助推器和液体芯级组合形成合理运载能力台阶、性价比较高的运载火箭系列,具有“跨界合作、无人值守、智能诊断、落点精确”等特点。

  在卫星展区,风云系列卫星聚集一堂。作为我国大气观测卫星的开创者,八院共研制发射了风云一号到风云四号两代四型19颗风云气象卫星,实现了高轨和低轨协同组网,可对全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实施全天候、全天时、全谱段、三维、定量观测,完成了从试验试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

上海“航天智造”再上新台阶


  “高大上”的航天技术越来越接地气。八院此次展出的交通大场景广域雷达、车用燃料电池系统、高性能耐热铸造镁合金材料成形及应用、轻合金复杂构件激光加工技术及智能生产单元、高端智能搅拌摩擦焊装备、便携式快检质谱分析仪等产品,展现了上海“航天智造”的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

  将航天技术应用到交通管理、公安执法等领域前景广阔。面对市场需求,八院802所着力推进航天雷达技术民用化,率先研制出多目标交通监控雷达,一部雷达可覆盖6车道、监测32个目标,大幅降低道路监管成本。基于交通大场景探测研制开发的广域雷达,能够同时实现10车道监测,监测256个目标,极大提升了交通执法和管理效率。此外,合作研制的全息路口监测雷达已大批量应用,实现了道路流量动态监测,提升了复杂路网智能管控水平。

  八院800所展示的轻合金复杂构件激光加工智能生产单元,受到广泛关注。只见两台机器人,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大脑”的统一控制和机器视觉“眼睛”的精确定位下,高速、流畅地完成了钛合金复杂构件的抓取、装配、检测、翻转、焊接等一系列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据介绍,基于工业互联网,该智能生产单元还可实现设备互联、在线状态监控和生产过程数据可视化,实现基于实时数据的智能单元管控与集成应用,打通了工艺-设备-管控的集成制造链路,实现焊接过程无人值守。

  镁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轻量化材料,是目前军用先进材料技术领域竞争的重点。八院800所展示的高性能耐热铸造镁合金材料,在性能指标上达到高强韧铸造铝合金性能水平,综合减重超过25%,填补了国内轻量化、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大型复杂主承力构件选材空白。

  采用航天先进技术,八院812所裕达公司成功研制便携式快检质谱分析仪,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环境适应性设计优化,提高了便携性和抗震性。可用于机场、车站、大型展会等人员密集型环境现场的实时安全检测,实现爆炸物颗粒物及蒸气实时检测,气、液、固三态物质直接进样检测;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如水、空气、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

  “搅拌摩擦焊”是一种先进的连接技术,最早在航天领域实现广泛应用。自2011年以来,八院149厂下属的航天工程装备(苏州)有限公司,将这一“高大上”航天技术进行市场化应用,进军搅拌摩擦焊技术和设备研制领域。目前,不仅成功进行了产业装备生产,还远销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如今已成为我国高端智能装备的“品牌产业”。

 
我国渤海再发现亿吨级油田
我国渤海再发现亿吨级油田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戴小河)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9月30日宣布,我国渤海再发现大型油田——垦利10-2油田,经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1亿吨。

  垦利10-2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距离天津市约245公里,平均水深约15.7米,发现井垦利10-2-4井共钻遇油层27米,完钻井深1520米。经测试,该油田单井日产原油可达81.55吨。

  中国海油勘探部总经理徐长贵表示,垦利10-2油田的成功发现,打破了渤海油田凹陷带浅层从未获得亿吨级岩性油田发现的局面,展示了渤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广阔前景,对类似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2020年初垦利6-1亿吨级油田发现后,中国海油勘探人员借鉴成功经验,迅速对垦利6-1油田南侧的垦利10-2构造开展评价工作。

  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垦利10-2油田的发现是中国海油持续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又一重要成果,为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奠定了储量基础。中国海油将牢牢把握油气勘探这一龙头,以发现大中型油气田为目标,持续深化地质认识和技术创新,争当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主力军,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和推动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欢庆时刻,世界缘何更加关注中国
欢庆时刻,世界缘何更加关注中国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国庆
 
  新中国刚刚度过第72个生日。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此欢庆时刻,不懈奋进的中国吸引世界更多关注的目光。关心中国发展的世界各国人士为中国的繁荣进步由衷祝福,希望更多地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创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欢庆时刻,中国巨大发展成就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瞩目。今年,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占世界近20%人口的14亿多中国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事件。中国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缩小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作出杰出贡献。老挝外交部长沙伦赛说,中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令人振奋”,为包括老挝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欢庆时刻,中国发展提供的机遇让国际社会更为期待。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始终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近年来,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中国如今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勒歇尔表示,中国一方面加强内部市场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缩减负面清单,这将进一步吸引投资者进入中国,抓住中国市场发展机遇。

  欢庆时刻,中国推动全球合作的不懈努力赢得更多国际肯定。面对世纪疫情,中国为全球抗疫提供抗疫物资和疫苗,为科学抗疫分享经验和技术,为团结抗疫注入信心和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复苏失衡,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不仅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还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展示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巴西抗疫重要机构布坦坦研究所所长科瓦斯感谢与中国的合作,“不仅极大助力巴西抗疫,且惠及全球”。白俄罗斯国民会议代表院副主席米茨克维奇称赞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中国始终坚持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金钥匙”,与各国携手破解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正因如此,欢庆时刻,国际社会对与中国合作共赢更加期待。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长迪马约表示,期待意中两国深厚友谊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巴拿马外交部副部长卡里索希望巴中继续加大合作力度。苏丹内阁事务部长哈立德期待深化苏中在国际和地区层面的友谊、信任、协调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带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成功,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国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包容的发展助益世界,以更坚定的行动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创命运与共的未来。

  (记者乔继红)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这个假期,旅游因体育而精彩”
“这个假期,旅游因体育而精彩”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国庆
 
  新华社南昌10月2日电(记者崔璐、李美娟)金秋的阳光洒在江西庐山西海风景区,湖光山色,美不胜收。2日上午,一场水上拔河比赛在这里举行,现场人声鼎沸,笑声不断。景区内,桨板、独木舟、摩托艇、水上飞人等各式各样的水上运动项目也是人气颇旺。来自湖北的游客赵菲笑着说:“在美丽风景中感受‘体育+旅游’,挺新奇的。”

  这个国庆假期,许多在青山绿水间举办的小型体育赛事活动点“靓”了不少人的假期生活。

  南昌市体育局体育市场科科长刘俊说,旅游中注入体育运动元素,对于个人而言能提升旅游质量,对于景区和产业而言,能带动人气、带动旅游消费,壮大旅游产业,这是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魅力。江西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刘钢认为,把体育内容融入旅游过程,加强了体育文化理念和体育消费观念在群众中的传播。

  为发挥体育聚人气、促健身等优势,今年一些景区还充分依托山水资源,加强了小规模体育活动的策划和趣味性,增加了体育配套设施的供给。国庆节当天,在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随着一声号令,600余人开始了一场慢跑活动,慢跑者完成5个打卡点还可以领取景区门票一张;国庆前夕,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区完善了多条户外徒步线路。武功山风景区管委会初步估计,今年国庆假期前往武功山风景区徒步旅行的游客人数将在2万人次左右。

  与青山对视、与湖水相拥,当看见孩子一人一桨一板在教练指导下,从轻轻扶跪在板上到慢悠悠漂进湖里,再到离开浅水区、大力划桨朝前时,带着一家4口从南昌来庐山西海风景区旅游的邓红利笑了。“这个假期,旅游因体育而精彩。”她说。

 
《长津湖》国庆假期首日票房破4亿,豆瓣评分7.6分 打破国庆档单日票房纪录,这部电影靠什么
《长津湖》国庆假期首日票房破4亿,豆瓣评分7.6分
打破国庆档单日票房纪录,这部电影靠什么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国庆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记者王鹏)国庆长假首日,我国电影票房突破6亿元。其中,《长津湖》更是以当日突破4亿元的票房成绩强势领跑。

  统计数据显示,《长津湖》不仅刷新国庆档影片单日的票房纪录,也在同档期影片中占据排片占比、观影人次、上座率等多项数据的第一,豆瓣评分目前也高达7.6分。

  我们不禁要问,这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影片,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打破常规


  陈凯歌,徐克,林超贤。

  这是《长津湖》的导演阵容。三位导演都是华语影坛的重量级人物,由他们共同完成一部电影,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是难得一见的。

  总制片人于冬透露,之所以采用三位导演共同创作,是因为《长津湖》的故事题材,意味着创作团队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在冬天拍摄完成。“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个特殊方法,让三位导演分三组同时进行创作。”

  不同于《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的故事结构,《长津湖》中三位导演是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非单个独立的段落。因此,三位导演的分工与配合也成为影片完成度的关键。

  据了解,陈凯歌负责拍摄志愿军入朝鲜部分,徐克主要注重影片故事的完整性和生动细节的展示,林超贤则偏重战斗场面创作,并在动作设计中完成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塑造。

  三位导演各自发挥所长,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让影片兼具他们各自的特色——既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时代风貌,又有战士的铁血硬朗和战斗的紧张刺激。

  近3小时。

  这是《长津湖》的时长。这样的片长在我国的院线国产片中同样罕见。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这是由长津湖战役的体量所决定的,“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一战。”

  从内容看,影片前半段用超过30分钟的篇幅,介绍了长津湖战役的背景、意义,主要人物渐次登场,给了观众充分的时间进入到影片的情绪当中。随后,在两个多小时高强度的视听语言中,影片对长津湖战役进行了全方位展现,伴随故事情节的推进,将情绪不断推向高潮。

  不少观众在观看后表示,“三个小时并不觉得长”“意犹未尽”。

情感共振


  “为了下一代远离硝烟,英雄们把热血融进土地。《长津湖》是悲壮的离歌,更是燃烧的史诗。”一位网友在看完影片后这样评论。

  在国庆假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观看一部兼具故事性和思想性的主旋律影片,在很多人看来,有着特殊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指出,影片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无畏牺牲的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的军魂,“最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回答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打那场仗,因为‘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则认为影片展现了“家国叙事美学”,“电影中的每位战士都有对家的留恋和向往,家国叙事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长津湖》对于主题和精神的展现,并不是通过空洞的口号和说教来完成的。影片生动描绘了七连战士的人物群像,人物塑造成为影片主题表达的关键要素。

  对此,陈凯歌表示:“一部战争电影,说到底是关于人。一部好的战争电影,一定要从人物开始,同时要终结于人物。只有当观众对人物有足够的感情,才会对角色产生莫大的关心。”

  影片中,吴京饰演的伍千里想为家中的父母盖座新房,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在战争的残酷中不断成长,朱亚文饰演的梅生惦念着教家中的女儿算数,胡军饰演的雷公在英勇牺牲前唱起了《沂蒙山小调》……

  这些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实现了对人性的充分挖掘,让影片中的情感表达成功“落地”,也更好地起到了提振精神力量、引发观众共鸣的作用。

有效探索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长津湖》蕴含我国电影人对战争题材影片的诸多新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电影工业水准的新高度。

  影片的创作团队数量惊人。据介绍,在前期拍摄阶段,陈凯歌、徐克、林超贤率领的三大摄制组人数达到7000人,加上后期80多家特效公司参与,《长津湖》项目的工作人员总数有1.2万之多。

  “我此前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长的片尾工作人员字幕,《长津湖》充分展现了当前我国电影工业的雄厚实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詹庆生说。

  《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在我国的电影史上,一直不乏优秀的战争片。但《长津湖》在延续我国战争题材影片一贯史诗风格的同时,在技术层面达到新水准。

  “遇袭的长镜头、遭遇战的多视点切换、长津湖大战的快速剪辑,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气氛效果。影片整体气势宏伟,战斗细节表现丰富,大量手持摄影和快节奏剪辑营造出极强的临场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

  在饶曙光看来,影片在战火呈现和战争思考之间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伍千里制止伍万里开枪时,以‘有些枪必须要开,有些枪可以不开’阐明了中国军人面对战争的终极态度,为本片增添了战争电影应有的思想价值。”

  “《长津湖》在战争叙事上的新探索和新表达,无疑为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前进方向,为国产战争影片的后续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饶曙光说。

 
汇聚赤子情 合奏祖国颂 总台国庆特别节目创新表达,展现新时代新气象
汇聚赤子情 合奏祖国颂
总台国庆特别节目创新表达,展现新时代新气象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国庆
 
  本报记者刘小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梦·祖国颂——2021国庆特别节目》10月1日晚在CCTV1和CCTV3播出。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欢聚一堂,向祖国母亲献上真挚祝福。

  影视化呈现,新技术助力新表达


  本次国庆特别节目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当属影视化的串联方式以及富有质感的视觉呈现效果。节目打破了单一的舞台形式,将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延时摄影、外景拍摄等方式呈现出来,并通过镜头设计,使内外景的转换浑然一体。

  主创团队在串联形式、舞台呈现等多方面试图求新求变。主创团队表示,“通过微电影、情景讲述、艺术专题这样的形式,让主题内容更自然、更生动地表现出来,也赋予了节目串联更丰富的色彩。”

  微电影《英雄之美·寸土寸心》中,表演者通过一场神奇的时空交错之旅,聚焦历史不同阶段中不断追寻、坚守理想的中国人的形象,铺展出一幅中国人奋斗群像。富有质感和新意的内容,更进一步唤起观众的家国情怀。创意表演节目《时空》使用XR等技术实现跨空间互动,让歌手在歌声中穿越历史时空。主创团队表示:“XR特效‘云’传播不等同于简单的云制作、时空连线,它更多表现在借助科技手段让不能到场的表演者‘空降’舞台,营造时间流逝、时空穿梭之感,描绘百年前的革命者穿越百年风雨历程,彰显时代芳华之美。”

致敬榜样,传递感动激发共情


  特别节目中,短片《致敬!榜样力量》与《红色之美·爱我中华》引起了广泛共鸣,“你眼中的祖国,是什么样的?”钟南山、张桂梅、黄大发、叶培建等各领域的功勋模范人物诉说自己内心最真切的告白,令人感动;田华、谢芳、李雪健、牛犇、王蒙等文艺界前辈,与自己曾饰演的经典爱国角色深情对话,展现他们与祖国共成长的历程,激荡起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拳拳爱国之心,投射出的榜样光芒,传递出感动与力量。

  节目中还有一些“致敬”,以令人眼前一亮的“彩蛋”方式呈现。比如,由张韶涵、阿云嘎演唱的歌曲《星辰大海》,背景中出现了许多特殊的“星星”——8117号小行星“袁隆平星”、3763号小行星“钱学森星”和25240号小行星“钱三强星”……还有无数为新中国发展而奉献一生的伟大科学家,他们的事迹化成璀璨星光,激励人们勇敢前行。

  “什么是明星?老艺术家、功勋人物、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们……他们都是我们的‘明星’,我们要向大众传递这样一种理念,树立真正的榜样,更好地发挥文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作用。”主创团队表示。

大气磅礴,彰显文化自信


  本次国庆特别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力求通过多元形式的文艺节目,歌颂祖国成就,展现新时代新气象。主创团队告诉记者,晚会节目重点放在三个层面:“一是展现新中国的伟大成就,歌颂所有作出贡献的当代英雄们;二是聚焦青年群体,展现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全体青年的奋斗面貌;三是歌颂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展现科技创新的实力。”

  开场一曲《祝你生日快乐》,用直白的方式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祝福;歌曲《国家2021》和《少年》,汇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歌手同台合唱,承载当代国人的爱国之心;《明天会更好》则邀请中欧班列司机、驻外工作者等,从他们的视角,反映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新机遇,展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担当。

  “我们要表白祖国、歌唱祖国,大家都深怀一颗爱国之心,希望观众能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里,通过我们的节目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主创团队表示,“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晚会这三大篇章既包含了对2021年国家大事、不平凡过往的精准总结,又有对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彰显,有细致入微的百姓视角解构,也有大气磅礴的国家实力宣言。”

  与往年的国庆晚会相比,主创团队特别强调“回归本位”的理念:“回归本位,就是让歌手通过歌声来传递感动,演员通过表演来表达情感,舞者通过舞蹈来传递喜悦——这样节目里都是好听的歌、好看的舞蹈、有情感的微电影、有深度的情景讲述,不仅可以让演员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也可以使我们节目的表达更多样、更真实、更贴近生活。”

 
假期剪影
假期剪影

( 2021-10-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国庆
 
10月2日,在贵州省剑河县太拥镇昂英村,游客和村民在吃长桌宴。   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10月2日,游客在浙江省桐庐县钟山乡金家山滑翔伞基地体验滑翔伞。 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10月2日,在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镇懒坝大地艺术景区,游客在粉黛乱子草丛中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10月2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通州交通支队的民警在北京环球度假区周边道路操作警用无人机参与执勤。    新华社记者殷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