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直通进博会

05版:@致我们终将值得的青春

0607版:@致我们终将值得的青春

08版:@致我们终将值得的青春

09版:综合新闻

10版:经济·民生

11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12版:教 育

13版:草地周刊

14版:说人解史

15版:不动声色

16版:神州风物

2021-2035:照见你我青春路
2021-2035:照见你我青春路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邹伟、于文静、屈婷、任沁沁、林晖
 

 
  “十四五”规划怎么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什么?党中央的建议,来了——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这份未来中国的行动指南,绘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图景,也开启千千万万青年挥洒青春的新天地。
 
  时代潮头上,梦想正扬帆。当最美的青春遇见壮阔的时代,将绽放出怎样的光华?
 
  以青春之奋斗创造青春之中国,以青春之中国成就青春之你我——答案,在规划《建议》中,也在亿万奋进的脚步中。
 
青春为证,“看见”未来之中国


 
  24岁的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次仁罗布,难忘今年5月登上珠穆朗玛峰,获取“世界之巅”各项数据的艰辛历程。
 
  读着规划《建议》,次仁罗布格外感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仿佛登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一定会有到达的那一天。”
 
  因为相信而看见。在青年眼中,规划《建议》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中国?
 
  这将是日益富强的中国——
 
  今年高考,湖南耒阳农村的“留守女孩”、18岁的钟芳蓉,以676分、湖南省文科前十的高考成绩,填报北京大学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引来众多关注。
 
  “5年、15年以后,我应该毕业了,从事我最喜欢的考古工作了。”钟芳蓉说,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将能支持更多孩子有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规划《建议》按下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前进键”。
 
  这将是更加民主的中国——
 
  25岁的四川女孩徐萍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把大量时间用在深入社区和学校调研,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形成的一些议案被有关部门采纳。她说,自己从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
 
  “规划《建议》提出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到2035年,人民的权力和权利能得到更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成果将惠及每一个人。”徐萍说。
 
  这将是彰显文明的中国——
 
  今年初,青年文艺工作者张春景主创的水墨动画电影短片《秋实》,入围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这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短片,以“文化+科技”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华韵味。
 
  规划《建议》提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这正是张春景们一直在做的事。
 
  “未来的中国不仅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也必将创造出与时代相辉映的灿烂文化。”张春景说。
 
  这将是民生更加殷实的中国——
 
  支援武汉抗疫的经历,让“90后”青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吴超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有了更深感悟,也对创新治理、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有了更多期待。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规划《建议》让每一个人在民生新福祉托举的天空下,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将是更加美丽的中国——
 
  1990年出生的程绪宇是一名极地科考队员,对于全球气候环境尤为关注。在规划《建议》中,展望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让他眼前一亮。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不仅将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将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程绪宇说。
 
瞻望前路,与更好的“我们”相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当“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铺展开来,千千万万追梦人的青春之歌即将奏响。
 
  金秋北京,长城内外层林尽染。从事农业工作12年的“80后”博士石嫣,正在北京顺义区的分享收获农场里忙碌着。
 
  石嫣的农场常常很热闹。种菜的农民、参访的国内外客人、体验农事的会员家庭、对农业感兴趣的学生和志愿者等,让这里充满生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石嫣仔细研读规划《建议》里有关农业农村的内容。在她看来,这将为她的农场带来更大生机。
 
  “农业是最实打实的耕耘,坚持做好产品能够得到市场的回馈、用户的肯定。规划《建议》让人感到农业农村更加充满希望。”石嫣说。
 
  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每一滴水都能映出自己的色彩。汇聚成的五彩斑斓,是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我们”。
 
  “85后”阮寅夏在一家户外用品公司已经工作了10年,今年疫情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但她相信,在新的5年一定会打开发展新局面。   
 
  从规划《建议》中,阮寅夏这样的现代服务业从业者,能看到更加美好的图景: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
 
  “中国市场那么大、机会那么多,未来每个行业都可能出现中国的领军企业。青春就是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未来!”阮寅夏充满信心。
 
  奋斗,是青年人最美的姿态。因为有希望,有梦想,就有力量。
 
  老家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的李海刚,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北漂”期间,保安、厨师等职业都做过。今年,他成为美团买菜的驻站配送员,每天骑行往返在各个居民区,用勤劳和汗水脱贫致富。
 
  规划《建议》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李海刚充满期待。
 
  “现在最牵挂的是在甘肃老家的孩子、老母亲和在内蒙古打工的媳妇。和以前相比,现在收入高多了,每月能挣一万多元。再干几年骑手多攒点钱,然后开个餐饮店,全家人一起,生活一定越来越好。”李海刚眼中有光。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有磅礴的力量。一个人只有融入时代,才能奏响激扬的乐章。
 
  今年34岁的段骁峻,是湖南省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他只能一个多月回家一趟,但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
 
  “自小在城里长大,这是第一次深入农村工作,能够在农村大地上和广大基层干部一起,让贫困村庄真正富裕起来,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他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规划《建议》为把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制定了一揽子帮扶举措: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们要把这些帮扶政策精准施策,落实到每个百姓家里。”段骁峻的心中,已经为村民们谋划起更加美好的未来:帮助村民们发展好柚子、猕猴桃产业,让老百姓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
 
  在规划《建议》映照下,无数青年人的梦想,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和更辽阔的航程……
 
梦想交融,激荡奋斗的青春路


 
  3日晚,读完规划《建议》全文,35岁的科技创业者张晋芳被深深触动。“个人发展梦想与国家民族前途深度融合,这是当代青年莫大的幸福。”
 
  2008年,正在读研的张晋芳认准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开启了创业之旅。如今,他的公司已在显示芯片设计及方案解决领域崭露头角。
 
  “青年科研工作者赶上了建功立业的好时代。”在规划《建议》中,张晋芳进一步看到了属于青年科研人员的未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因为有梦,从此海阔天空。
 
  熊熊燃烧的科技报国梦,悠远绵长的文化强国梦,孜孜不倦的教育强国梦……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投身国家民族发展的时代洪流,在强国伟业中奋勇搏击,乘风破浪。
 
  文学梦想,在“90后”诗人王二冬笔下,化作一个个升腾着人间烟火气的文字。为快递小哥书写系列诗歌的他,也是一名快递行业从业者。
 
  “看到规划《建议》提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我顿时有了持续创作的强大动力。”王二冬感慨,“用自己的经验书写行业、写满一百首快递主题诗歌,推出新诗集《快递中国》,这是我继续努力的目标。”
 
  青年标注时代,时代也给青年提供无限可能。
 
  当青年创业者姜昱政看到规划《建议》中提出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1987年出生的他,抓住互联网、大健康、消费升级的趋势,创办了一个提供健康生活方案的品牌,目前发展得风生水起。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最顶级的趋势叫时代。”姜昱政说,“很庆幸,我们这代青年身处一个最好的时代,规划《建议》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创新、创造、创业的广阔天地。”
 
  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中,更多青年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将得到激发。
 
  在祖国需要的地方,青春的梦想才能灿烂绽放。
 
  当很多人选择在国外发展的时候,1982年出生的江颖虽然收到不少海外科研机构的邀请,依然选择回国发展。“中国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人才需求最为强烈。”
 
  翻阅规划《建议》全文,对人才的重视跃然纸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面向未来,身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的江颖充满信心:“一流的强国必须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助力国家走向教育强国,我们要做好科研,也要努力培养更多人才。”
 
  北京,复兴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迎来一批批观众。
 
  面对志愿军群雕,91岁的杜文亮颤巍巍地从轮椅上站起来,摘帽敬礼,老泪纵横。70年前,20岁出头的他,是志愿军的一名战地摄影记者,“许多战友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定格在最宝贵的青春岁月……”
 
  穿越历史时空,穿越惊涛骇浪,当中国巨轮驶入新的辽阔海域,时代的接力棒正传到当代青年的手上。
 
  百年恰似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开创的复兴伟业,需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走向胜利。
 
  青春的党,青春的国,青春的你我……交融在规划《建议》铺就的时代画卷中,奋斗是共同的标识。
 
  胸怀强国之梦,永葆赤子之心,保持奋进之姿,让我们共同奏响新时代青春颂歌!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习近平主席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 外交部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习近平主席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
外交部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郑明达、董雪)外交部5日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介绍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乐玉成表示,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1月10日在北京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由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俄罗斯主办,将以视频方式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多边组织峰会,也是中国今年面向欧亚地区的重大多边外交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期间,各方将主要围绕疫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上合组织合作的优先任务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在全球疫情与百年变局相互交织背景下,上合组织国家以视频方式举行峰会,充分表明各方对上合组织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继续弘扬“上海精神”、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同维护地区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
 
  乐玉成表示,上合组织成立19年来,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成功探索出一条新型区域组织的合作与发展道路。“上海精神”是本组织日益发展壮大的理念基础和行动指南,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上合组织合作成果丰硕,成员国始终坚定遵循《上合组织宪章》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精神,支持彼此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及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采取的措施,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成员国内政,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携手应对“三股势力”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深入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和地区合作倡议对接合作,促进地区经济融合发展,让各国民众共享合作成果。上合国家睦邻友好深入人心,不同文明交融共生,人民友好交往日益密切,各方推动本组织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卫生、减灾、媒体等领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一批品牌活动项目,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民心相通搭建了平台,受到普遍欢迎和高度赞誉。上合国家抗疫合作高效高能,发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大力支持彼此抗击疫情,并就支持国际抗疫合作发出响亮声音,支持上合组织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有效协作,有力维护了本地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全球抗疫合作注入了正能量,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乐玉成表示,习近平主席将同与会各国领导人深入探讨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同促进安全稳定和发展振兴的新思路新举措,就继续弘扬“上海精神”,巩固上合组织团结互信,深化各领域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和地区合作倡议对接,支持多边主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出一系列倡议主张,推动后疫情时代上合组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成员国领导人将发表峰会宣言,批准涉及多个领域的合作文件。中方期待各方以此次峰会为契机,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新的合作共识,形成新的合作举措,为实现共同发展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相信上合组织将坚守初心和使命,始终高举“上海精神”旗帜,坚定遵循开放包容合作原则,坚决捍卫多边主义,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进博会磁力”释放 强劲合作信号   企业商业展面积扩大、参展企业质量更高、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回头率超70%……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启幕在即,新老朋友共赴“进博之约”。疫情大考下,各方合作意愿热度不减,“进博会磁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合作共赢迎来新希望、展现新气象。
  强劲的进博会吸引力,凸显中国与世界愈发紧密相连。回望前两届不平凡历程,进博会向世界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无缝衔接的常年展示交易空间,持续外溢的进博会效应,更让世人惊叹进博会风景的“永不落幕”。而今,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多个展会面临“停摆”的挑战,中国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筹办第三届进博会,以行动践行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的决心。如期举办的盛会,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强劲的进博会吸引力,彰显中国与各方携手共进的巨大合作空间。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跨上1万美元台阶,拥有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和上亿市场主体……中国大市场,世界大机遇。伴随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势必将为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注入正能量,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新动力。
  强劲的进博会吸引力,源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广阔前景。面对疫情挑战,中国经受住了压力测试,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而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正如外方参展商所期盼:“中国正张开双臂,与世界‘美美与共’。”
  世界瞩目东方,新时代共享未来。相信第三届进博会将再一次兑现“越办越好”的承诺,释放出强劲的合作吸引力和影响力。(记者孙奕、郑钧天)
 新华社上海11月3日电
愿做高原一粒种 化作金穗撒人间 追记我国青稞研究专家尼玛扎西
愿做高原一粒种 化作金穗撒人间
追记我国青稞研究专家尼玛扎西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尼玛扎西在试验田内观察青稞长势(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边巴次仁、刘洪明、陈尚才
 

 
  又一年,高原的青稞熟了。
 
  而他,却永远地走了。
 
  他是我国知名的青稞研究专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尼玛扎西,藏族,中共党员,理学博士。
 
  至今,农科院办公大楼209办公室门上的指示牌上,依然写着“出差”二字。
 
  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下乡调研途中,一场车祸夺去了他55岁的生命。
 
  从此,一粒生命的种子,深埋大地,化作永恒。
 
“农民院长”:把百姓当成亲人


 
  “他给我的印象,完全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达娃顿珠说。
 
  达娃顿珠是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金嘎村的种粮大户。
 
  2013年,尼玛扎西为推广青稞新品种,来到金嘎村。他挨家挨户宣介推广新品种,鼓励农民种植。
 
  “和他聊种田,发现他什么都精通。”达娃顿珠很是惊讶,最终选择相信这位“和自己一样的人”,当年试种了20亩新品种。
 
  在金嘎村党支部书记普琼的脑海中,定格着这样一个画面——消瘦的身材,中等身高,黝黑的皮肤,标志性的唇须,一副眼镜,谦和热情。
 
  这一切,让他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个人是个“大领导”“大专家”。
 
  普琼总是亲切地用“院长啦”为记者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比如,推广新品种、田间指导、无偿为农户发放农药、帮助农户销售种子等。
 
  “院长啦时刻为我们的利益着想,他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普琼说。
 
  1985年,尼玛扎西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199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就职自治区农科院。
 
  出身于农民家庭,生长于西藏农区,从事农业工作,让他对农民有着更深、更真的爱。
 
  2006年,与尼玛扎西素未谋面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的达瓦顿珠,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遗传学专业的研究生。他“斗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尼玛扎西,详述了农民家庭出身的他,因交不起学费恐无法继续学业的情况。
 
  未曾料想,尼玛扎西认真回复了邮件:“这两年正在创建青稞研究团队,急需此类专业人才,我给你交学费,请安心学习。”
 
  在他的资助下,达瓦顿珠顺利完成学业,并于2009年入职自治区农科院。
 
 
  此时,他才第一次见到了尼玛扎西本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心里永远装着农民的人,却在母亲临终前也未能奔赴自己农村的老家——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
 
  7月26日,是尼玛扎西和妻子拉琼的独子阿旺次仁的生日。
 
  正在北京出差的他,当天一早便收到了妻子发来的信息——“今天是儿子生日,你们在北京可以聚聚哈。”
 
  “生日那天,我到他酒店旁边的饭馆等他。虽然已经过了饭点,但我还是特别开心。”阿旺次仁说,那天晚上他们聊了很久。
 
  “不曾想,这竟成了父子间的诀别。”阿旺次仁难以抑制悲恸的心情。
 
  31岁的阿旺次仁至今还记得父亲经常告诫他的话语——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人。
 
  拉琼的手机中,还一直保留着尼玛扎西拍摄的祝福儿子生日快乐的视频。
 
  结婚多年,拉琼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去商场、超市买东西,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干完所有的家务,也习惯了从家门口把丈夫出差的行李搬进家里而见不到已跑到办公室的丈夫人影,更习惯了丈夫整天忙碌、拼命、忘我地工作。
 
“青稞博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人字两画,如果说他简写了生活的一笔,则大写了事业的一画。
 
  青稞是藏族群众的主要粮食,被誉为“长在天上的作物”。
 
  “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从此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藏族民歌如此唱道。
 
  尼玛扎西,便是一只云雀鸟,衔来一粒种子,一缕阳光。
 
  “藏青2000”,是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历经19年科研育成的青稞新品种,是西藏青稞第三代主推品种。
 
  2013年,为了推广“藏青2000”,尼玛扎西跑遍了西藏28个粮食主产县进行技术指导。
 
  作为“藏青2000”首席科学家,2013年2月份,尼玛扎西深入“西藏粮仓”日喀则各县,白天带领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科学种植技术,晚上挨家挨户了解农户所需所忧。
 
  听着尼玛扎西讲述“藏青2000”产量较高、多产草等优点,达娃顿珠还是无法完全放心,“毕竟谁也没种过这个品种”。
 
  金嘎村的几户种粮大户协商后决定每户试种20亩。同时,白朗县嘎东镇白雪村也试种了“藏青2000”。
 
  可到了当年5月,眼看着其他青稞田已出苗,新种仍无出苗迹象。这下,农户们慌了,纷纷聚集到镇政府前讨说法。
 
  “我们靠土地吃饭,若不出苗就歉收,谁能不急呢?”白雪村村民达娃至今记得当时说过的话。
 
  远在拉萨的尼玛扎西一听到这个情况,立即出发赶了5个小时的路抵达嘎东镇。
 
  为了解除疑虑,他带着农民,到农田里用手刨开土地,让农民看已经发了芽的种,刨到手指脱皮。晚上,尼玛扎西又给全镇农民开会,解释出苗晚的缘由——为预防病虫害,用立克秀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导致出苗晚,但抗倒伏能力强。
 
  “若一个星期后青稞还没出苗,今年大家的损失我来负责!”他最后掷地有声地说。
 
  果然,不到一周,农田里“藏青2000”青稞苗整整齐齐长了出来。当年,白朗县“藏青2000”亩产达到600多斤,几近原先品种的两倍。
 
  至今,“藏青2000”是青稞生产史上唯一单品种单产年示范推广超100万亩以上的品种,为西藏青稞总产量突破80万吨、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保障西藏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杜杰说,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已选育并审定“藏青2000”“冬青18号”等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型新品种,常年占西藏青稞种植面积的50%以上,累计在青藏高原推广818万亩。经中国农科院效益测评,其社会经济效益达27亿元。
 
  千年青稞,在他麾下获得了“新生”。
 
  他也因此被誉为“青稞博士”。
 
  与尼玛扎西共事34年的青稞研究团队成员、56岁的禹代林说:“尼玛扎西对青稞的感情贯穿他的一生,对青稞事业的执着与敬业无人能比。”
 
  ——尼玛扎西牵头构建了首个青稞核心种质库,入库保存近6000份种质;创建青稞双高协调选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适应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的粮草双高青稞新品种11个。
 
  ——建立青稞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创立新品种推广模式;建立国内首个青稞加工技术创新平台,提出高β—葡聚糖青稞品种选育、青稞保健食品开发等一系列青稞产业科技创新的新论点,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了青稞系列产品100余种,极大提高了青稞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牵头实施西藏青稞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构建了全球首个青稞全基因图谱,首次揭示青稞起源与进化;解析了青稞高原适应性生物学机制,克隆青稞抗性重要功能基因11个,提升了我国青稞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围绕西藏农牧业增产增效和脱贫攻坚的技术需求,大力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了青稞增产、牦牛育肥、奶牛饲养、绒山羊扩繁、高原渔业、果树栽培、食用菌生产等方面的实用技术40多项,建立农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2个。
 
  30多年来,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署名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8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0部(其中英文3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6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主编藏文科普图书27种。合作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12名;获发明专利4件,制定地方标准13个。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三区三州”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个人……他所获荣誉无数。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京认为:“尼玛扎西团队西藏青稞基因组和青稞起源进化研究成果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青稞遗传基础狭窄和高原适应性生物学机制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尼玛扎西生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我的家乡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低,小时候就一心想着让青稞长好。”
 
  尼玛扎西为西藏农牧科技水平提升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西藏农牧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杜杰说:“他实现了自己生前的愿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牧民家中。”
 
“一粒种子”:将精神播撒在高原大地


 
  “你不必担心饥馑,只要高原上还有一粒种子,大家会让它生根、抽穗、结籽,养活这方勤苦的人们。因为种子里凝浸着你的血液,你流芳千古的基因。”
 
  这是尼玛扎西离世后网络上的一篇悼念文章。
 
  生前,尼玛扎西患有乙肝、糖尿病多年,这两年病情加重,每周都吃药,每天注射胰岛素。
 
  “我在办公室,身体有些发抖,赶紧给我弄点吃的。”时任农科院办公室主任的鲍圣华,节假日经常接到尼玛扎西的电话,要让食堂师傅煮面条送到他的办公室。
 
  有时鲍圣华陪他到试验田里去察看,尼玛扎西根本不用看标签就知道哪块田种的是什么品种。“作为院长,他比我们很多专家在田里的时间都长。”鲍圣华说。
 
  农科院草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敬龙回忆,草业所刚成立,便接到编制《西藏自治区草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任务,“当时一头雾水”。
 
  于是,他每天都去找尼玛扎西请教,有时把他堵在办公室门口。
 
  “他也很忙,也会生气骂我们笨蛋。”王敬龙说,但他一定会认真细致地讲解。
 
  “等到后期制作规划大图纸时,技术问题又难住了我们。”王敬龙回忆,一想院长是理学博士,行家里手,又去找他,追着院长问。“每次从院长办公室出来,都如释重负。”
 
  “这也是我们农科院一贯的风格,什么不会就去问院长。”他说。
 
  采访中,受访者说得最多的莫过于尼玛扎西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严师慈父式的长辈”和“开诚布公的朋友”。
 
  2010年加入尼玛扎西青稞育种与栽培研究团队的45岁博士曾兴权说:“如果没有院长的关爱与精神感染,我可能早就离职去发达城市工作了。”
 
  “对新来的援藏干部他都要求配备最好的生活和办公设施,让他们能安心工作。”与尼玛扎西共事20多年的农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扎西说。
 
  尼玛扎西去世后,5名援藏干部自费从北京、辽宁等地赶来拉萨悼念。
 
  当记者在西藏自治区农科院采访,看到尼玛扎西办公室门上的指示牌依然写着“出差”二字时,顿时感觉农科院所有的干部职工都不愿相信他的离开——他只是出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差。
 
  同事们不会忘记那个常年提前一小时上班,为保持精力一天喝很多杯咖啡,办公室的门随时向基层干部、科研人员敞开,常年深入基层调研,随时安排布置工作任务,爱才重才的院长。
 
  跟随他研究青稞17年的唐亚伟,手机里还保留着他去世前一天安排工作的微信:“这些是那曲市尼玛县文部乡南村的‘藏青17’,一是你们实地调查该品种,二是收集当地青稞品种。收割估计在9月23日左右。”
 
  “这是他最后一次安排任务。”唐亚伟哽咽着说。新华社拉萨11月5日电
 
服贸开展   11月5日,第三届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开展,吸引超过250家展商参展,其中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50多家。  新华社记者张豪夫摄
收获海盐   11月4日,青岛东风盐场收盐工作全面展开,扒盐机械和收盐车辆在盐池中往来穿梭,收盐工人忙碌其间。       新华社发(梁孝鹏摄)
王沪宁强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准确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和深入宣讲全会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
  王沪宁表示,做好宣讲工作,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谋划“十四五”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伟大历程和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深入宣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风雨兼程、奋力前行的坚强意志和非凡领导能力,深入宣讲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发展信心。要通过广泛深入宣讲,讲清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讲清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讲清楚党中央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考量,讲清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讲清楚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大举措,讲清楚实现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参加宣讲的同志要增强政治责任感,扎扎实实备课,切实增强宣讲效果。要抓好面向青少年的宣传宣讲活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主持会议。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宣传文化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科技创新潮 涌动胶州湾   据新华社青岛11月5日电(记者张旭东)在胶州湾畔的山东港口青岛港,16台蓝色自动化桥吊正从来自全球各地的巨轮上卸载着集装箱。高速轨道吊在堆场上往来穿梭,自动导引车流转自如,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轻巧抓起、精准堆码,现场空无一人,犹如科幻大片一般。
  这是山东港口青岛港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建设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打破了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用3年走完了国外常规8年至10年的路。
  “目前,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已全面超越人工码头,最高纪录达到每小时44.6自然箱。”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钢说,“在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我们自主研发以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不仅设备自重减轻了,而且实现零排放。”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的浪潮,正在胶州湾畔涌动。位于胶州湾地理几何中心的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百家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在这里蓄势待发。
  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农机,能在果园、大田开展无人化的农药喷洒、杂草清理和水果采摘等作业,并在青岛市下辖的平度市落地了无人值守示范农场。
  “疫情期间,我们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短时间内改装出无人驾驶消毒机器人,无偿捐赠到疫情防控一线,大幅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更换防护用品次数。”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房克说。
  在一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中,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采用生态抑尘剂替代传统遮阳网,不仅能迅速捕捉并将微粒粉尘牢牢吸附,而且成本比遮阳网降低了15%,使用寿命则是遮阳网的2倍。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引入数字技术,赋能高铁列车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和维护保养。
  “一列在线运行的动车组,设有数千个数据监测点,每10秒发送一次数据。”中车四方信息系统运营主管工程师王川说,“这种基于大数据的运维模式,将传统被动式的故障后维修或定期修,变为主动预测性维护,能有效降低列车故障率,提高运维效率。”
  据青岛市科技局统计,今年上半年,青岛市培育28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去年全年;推动3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或过会;青岛科创母基金签约首批合作的4只子基金,总规模已接近20亿元。科技创新正成为青岛迈向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津实践”   据新华社天津11月5日电(记者白佳丽、谭谟晓、宋瑞)近日的天津,气温骤降,位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双城绿色生态屏障里游客却络绎不绝,景观凉亭里时不时地传出或高亢或婉转的歌声。赏美景、唱小曲、拍视频、发抖音,成为年过六旬的天津市津南区村民徐振洪和村里老伙伴们的新爱好。
  为天津生态环境点赞的,不止游客。在七里海湿地,250余种前来栖息的鸟儿“用脚投票”;渤海湾畔,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二级保护鸟类纵纹腹小鸮和红隼也前来“报到”。这些年,天津下大力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守护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部署,点燃属于这个秋天浓烈的色彩,一幅更加绮丽的生态画卷,正在津沽大地铺展。
筑牢“绿色屏障”
  大绿野趣、色彩斑斓。站在五层楼高的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瞭望塔远眺,眼底是绵延的林带和草地,蜿蜒的海河泛起粼粼波光。
  这是一条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面积相当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两倍,不仅避免了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连为一体、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也是环首都生态屏障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这么大面积的‘绿带’,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定力和执着。”天津市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刘凤春说,仅津南区,超过80%的面积被划入绿色屏障中。
  环境变了,生态好了,百姓有了浓浓的幸福感。徐振洪回忆,过去这里空气污染严重,可如今空气倍儿新鲜,喘口气都痛快,每月还拿着养老保险和退休工资,生活也倍儿舒心。“现在的绿色发展理念,我们打心眼里拥护!”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用‘绣花功夫’对已建成的绿色屏障提升改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同时开展旅游、碳汇交易、林果栽植等产业探索,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刘凤春说。
呵护“京津绿肺”
  今年31岁的晏希发,是宁河区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巡查巡护队员。每天,他都需要带上望远镜,循着七里海湿地沿线巡查,一趟下来就是半天时间。
  “每天数着栖息鸟儿的种类,看着湿地修复的进程,这就是我喜欢的工作。”他说。
  被称为“京津绿肺”的七里海湿地,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湿地之一,这里河道纵横、沼泽遍地、苇草丛生,是很多候鸟迁徙的中转站。
  “过去多年来,由于核心区的苇田、水面由承包大户生产经营,人为分割成了一个个‘土围子’。核心区内外还兴建大量的旅游设施和饭店、农家院等,生态破坏严重。”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陈力说。
  2017年开始,七里海湿地进行了彻底整改修复,宁河区对核心区、缓冲区土地以及全部苇田水面实行统一流转,结束了长达近40年“村自为战、割据管理”的局面,并逐步实施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等一系列工程项目。
  “未来,我们希望打造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系统,无论是鸟类繁衍孵化情况,还是湿地水质变化,将通过科学化、技术化手段,形成高水平、高科技的系统。”陈力说。
柔抚“蓝色海湾”
  永定新河入海口,交错纵横步道上,游客们畅行其间。不远处,一座现代中心驿站,为游客们提供着热饮和甜品。
  “天津过去滨海不亲海,现在散着步就到了海边。”来自天津市蓟州区的艳阳天志愿者团队的匡博说,他们经过前期考察后决定,周末带着100多个志愿者来这里进行徒步活动。
  今年刚刚建成的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南堤滨海步道公园,过去是一片布满灰褐色污泥的滩涂。
  去年出台的《天津市“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9-2035)》,致力于修复赖以生存的“蓝色海湾”。滨海新区海洋局工作人员李海山介绍,规划实施以来,滨海新区湿地修复面积达到528公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7.25公里。陆源、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体会到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李海山说,“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将按规划实施26个项目的修复任务,既有岸线的美化、滩涂的整理,也有亲民设施的建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筑牢安全屏障,建设平安中国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对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等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推动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事关我们事业的成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是重要保障。要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必须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要维护金融、重要基础设施、新型领域等方面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增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祖国。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要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更好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强的战略支撑。
  安全才能更好发展,发展才能更加安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有效化解风险挑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韩正出席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
韩正出席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4日在上海出席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

  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韩正和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线下会场,有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在线上会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共同出席开幕式。21时25分许,韩正宣布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

  胡春华主持开幕式。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智利总统皮涅拉、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基图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先后发表视频致辞。

  开幕式开始前,韩正和胡春华、李强前往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展览厅巡馆。在与参展企业负责人互动交流时,韩正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欢迎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希望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贡献。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委会成员单位、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负责同志,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有关企业、智库和商协会代表等约650人,在上海线下会场出席开幕式。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第三届进博会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举办的一场规模最大、参展国别最多、线上线下结合的展会,将举办100多场配套活动,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中国机遇。

 
在开放合作中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明天 社会各界热议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在开放合作中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明天
社会各界热议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下一步,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习近平主席4日晚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再一次发出中国开放最强音。

  “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社会各界从掷地有声的话语中读出中国开放合作的坚定决心,也感受到共享共赢背后的发展机遇。

致力于共同开放

为世界经济注入活力信心



  “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三个“致力于”的提出,为处于困境中的世界经济指明方向。

  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兼CEO安巩因疫情未到开幕式现场,但在法国通过中国同事的法语翻译,在“云端”实现“同步”观看。“习主席关于开放的讲话令人振奋。作为开放的平台,进博会如期举办,印证了中国的抗疫成果,也表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与互利共赢的胸襟。”

  在全球经济遭受疫情重创下,中国展现了主动助力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安巩说,欧莱雅在中国市场表现强劲,从而助力集团在第三季度重回同比正增长,这让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承诺,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鼓舞。”瓦里安医疗首席执行官魏思韬说。瓦里安将进博会看作独一无二的平台,将癌症治疗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带来展示。

  经过三年发展,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不少企业对此深有感触。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说,强生去年的展品——热球囊导管射频消融产品已在中国落地,成功运用到治疗房颤手术中。

  “习主席的讲话再次重申了中国愿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博大胸怀。”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说。

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国内外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新西兰纽仕兰乳业是进博会的“老朋友”。公司研发总经理罗伊·范登克表示,企业将在未来三年连续参展进博会。他将进博会看作用国内大市场撬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金钥匙:“中国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大市场,我们将在新西兰拿出6个高品质牧场,专为中国消费者服务。”

  14亿人口,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开放诚意,深深吸引了各国企业。

  “习主席提出中国将继续通过进博会等开放平台,支持各国企业拓展中国商机,这进一步增强我们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说,在5G引领的新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将全力支持中国产业伙伴的产品开发、技术测试和国内外业务拓展。

  服务业飞速发展的中国也成为服务贸易商眼中的“大蛋糕”。SGS是来自瑞士的检验检测专业机构,SGS中国区总裁杜佳斌说:“我们希望以公正、专业的服务,在国际和国内贸易各方之间架起信任桥梁,保障供应链顺畅,助力全球市场分享中国市场的开放机遇。”

  打通两个市场和资源,国内企业也在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提升竞争力。河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勇说,进博会拓展了河钢的朋友圈,有助于企业把脉世界钢铁最前沿的技术、理念和发展动向。“今年我们的‘购物车’里将增加氢能冶炼技术引进,有望在绿色制造上更进一步。”

全面开放新举措

与全球各国共创美好未来



  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亮出四方面举措,再次发出开放宣言。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看来,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一系列扩大开放新举措,进一步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他认为,新起点上,中国扩大开放要打造开放“新平台”,探索开放“新领域”,培育开放“新环境”。

  中国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外资企业感触颇深。“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建厂到量产,不到一年,这样的‘中国速度’让我们对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是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鲜明写照。专耕旅游零售的帮飞客(Bonflite)海南旅游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个月前在海口完成注册。公司CEO孙弘博说,更大开放力度、更优惠政策、更优质服务是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原因。“未来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机遇,落地新项目。”

  在重庆的团结村车站,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列车在汽笛声中驶出已成为每天的风景。全球疫情发生以来,包括渝新欧在内的中欧班列向国外运送了大量抗疫物资,成为各国携手抗疫的“命运纽带”。“接下来,我们要推动渝新欧更好地为稳外贸和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服务。”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漆丹说。

  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中国的开放决心与共赢邀约让大量外资企业看到更多机遇。

  “我们宣布在未来五年内,在中国新增投资4.51亿欧元!”已在中国深耕25年的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刚刚公布了在中国发展的下一个十年愿景,将加大对中国的创新战略布局。“这是我们看好中国市场的信心和行动。”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高齐飞说。

 (执笔记者:于佳欣、魏玉坤、周蕊;参与记者:伍鲲鹏、陈子薇、有之炘、桑彤、何欣荣、杨有宗) 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

 
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开始公布
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开始公布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5日起向社会公布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2019年9月至11月,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对中央统战部等37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党组织开展常规巡视,2020年1月,巡视反馈情况集中公布。

  5日当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13家单位巡视整改进展情况。针对中央巡视组指出的问题,各单位党组(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强化巡视整改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扎实制定整改方案和清单台账,全力推进整改落实。

  从公布的情况看,被巡视单位党组(党委)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迅速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全面加强对巡视整改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以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树立榜样,作出示范,引领整改方向。有的建立工作统筹推进机制,采取“每周报告进度、半月集中研究、及时通报督促”的办法,盯着任务督进度,盯着问题督责任,盯着措施督成果,并定期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汇报整改进展情况。有的聚焦潜在风险,完善防控手段,强化对不同岗位重点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杜绝利益冲突现象发生。有的围绕解决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集中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探索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被巡视单位突出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持续推动解决上轮巡视、审计、主题教育整改不到位的问题,不断巩固和深化整改成果,建立巡视整改长效机制。

 
中组部印发通知 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
中组部印发通知
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区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通知》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进一步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

  《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领导干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践行“两个维护”。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尺度。

  《通知》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注重考核民生保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引导领导干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增强政绩考核群众参与度,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

  《通知》指出,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政绩考核内容指标。对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考准考实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

  《通知》要求,加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工作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强化组织部门主责主业意识,做好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工作衔接,力求简便高效,力戒形式主义。把考准考实干部政绩与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推进落实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更好结合起来。

 
孙春兰在新疆调研时强调以刻不容缓的战时状态 尽快阻断疫情扩散蔓延
孙春兰在新疆调研时强调以刻不容缓的战时状态
尽快阻断疫情扩散蔓延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喀什11月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4日至5日到新疆喀什和克州调研疫情防控工作,向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转达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慰问。她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精准、坚决果断的措施,尽快遏制疫情蔓延,切实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出席有关活动。
 
  孙春兰先后到喀什疏附县、站敏乡以及克州阿克陶县,考察医疗机构、隔离点、疾控中心、民辉合作社、丝路佳苑馕产业园,了解院感防控、集中隔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物资储备、农村防疫等情况,视频连线定点医院救治专家和患者,研究医疗救治工作,并与当地党政干部、一线专家座谈,听取自治区防控工作汇报。她指出,新疆喀什聚集性疫情发现较早,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目前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疫情总体可控。这次疫情的特点是无症状感染者多,年轻人比例较大,又主要发生在农村的村办企业,作业空间比较封闭,从病毒全基因测序看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当前防扩散、防反弹任务仍然艰巨。
 
  孙春兰强调,流调溯源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基层社区干部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支撑,遵循科学规律,加快进度,争取取得突破,提高疫情防控精准性。隔离管控要严格到位,将感染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应隔尽隔,加强隔离点规范管理,防止“二次感染”,同时做好生活服务保障。核酸检测要提高质量,完善检测方案,扩大检测覆盖范围,优化检测流程和操作规范,加强专业指导和人员培训,严格质控管理。医疗救治要关口前移,动态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对早期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坚持预防为主,采取服用中医药等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早日康复。南疆地区医疗资源比较薄弱,要根据当地的疾病谱,将其纳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大支持力度,更好满足长远防控和群众就医需求。这次疫情暴露出农村疫情防控存在短板,要针对疫情在农村的流行病学特点,细化防控方案,加强工作指导。
 
完善刑事案件量刑程序 “两高三部”明确缓刑、从业禁止等问题
完善刑事案件量刑程序
“两高三部”明确缓刑、从业禁止等问题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罗沙)为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一步规范量刑程序,确保量刑公开公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5日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

  意见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在法庭审理中应当保障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中应当规范量刑建议。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意见分别对适用速裁程序、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以及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认罪和不认罪案件的庭审量刑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

  对于可能判处管制、缓刑的案件,意见规定,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委托社区矫正机构或者有关社会组织进行调查评估,提出意见,供判处管制、缓刑时参考。

  社区矫正机构或者有关社会组织收到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调查评估的委托后,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依法进行调查,形成评估意见,并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意见保障被告人、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让被告人、被害人参与到量刑当中来。其中明确,在刑事诉讼中,自诉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提出量刑意见,并说明理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记录在案并附卷。

  此外,意见还对禁止令和从业禁止作出规定,明确侦查机关在移送审查起诉时,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情况,就宣告禁止令和从业禁止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意见。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可以提出宣告禁止令和从业禁止的建议。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就是否对被告人宣告禁止令和从业禁止提出意见,并说明理由。

  意见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宣告禁止令和从业禁止,应当根据被告人的犯罪原因、犯罪性质、犯罪手段、悔罪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充分考虑与被告人所犯罪行的关联程度,有针对性地决定禁止从事特定的职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等。

  意见自2020年11月6日起施行。

 
世界500强企业成“回头客”
世界500强企业成“回头客”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直通进博会
 
  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记者陈雍容、周蕊)为数众多的跨国企业参展商云集上海,成为刚刚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回头客”。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表示,数量可观的跨国企业连续三次参加进博会。“事实上,参加过进博会的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中,每十家就有七家今年重返‘四叶草’展馆。”据他透露,这其中包括美国福特汽车、法国路易达孚、美国高通、瑞士罗氏等跨国企业巨头。今年的企业商业展览总面积比去年扩大了近三万平方米,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展览面积同比增长14%。

  早在第三届进博会启幕前一个多月,第四届进博会参展报名工作业已启动。截至目前,韩国现代、日本资生堂、法国米其林等几十家企业已提前锁定未来三年进博会的展位。

  新西兰纽仕兰乳业已连续三届参展进博会。该企业研发总经理罗伊·范登克表示,纽仕兰乳业未来三年每年都会来参展。即使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原因,需要隔离14天的情况下,范登克依然决定前来中国参加进博会。

  “第一年,我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参加进博会的。尝到甜头后,第二届我们便扩大了展台面积。进博会给纽仕兰创造了大好机遇,我当然不能错过。”范登克告诉记者。

  除了“回头客”,还有近50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成为本届进博会的“头回客”。优衣库首次参展,就拿下了1500平方米的展区,成为今年进博会上当之无愧的“展王”。

  作为全球贸易发展史上的创举,上海进博会已是中外客商高度关注的交流合作平台。第三届进博会专业观众预计达40万。           (参与采写:张拓)

 
进博会成为国际公共产品释放的信号
进博会成为国际公共产品释放的信号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直通进博会
 
  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构筑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源自中国,全球共享,短短3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成为备受世界瞩目与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日益发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作用。盘点前两届成绩单,不难发现,进博会参展企业的数量持续创出新高,累计意向成交金额不断攀升,“进博朋友圈”越来越大。再看今年,这一在特殊时期如期举办的全球贸易盛会,得到各方踊跃参与,展览规模更大、展区设置更优、展商质量更高。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形势下,进博会为各方提供了深化融通的宝贵平台。

  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共享发展机遇。疫情之下,各国发展经济的愿望更加强烈。无论是“人工肺”等高新科技产品,还是来自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博会不断拓展互利合作新空间,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更多新动力源。展台之外,一系列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配套活动,带动创意理念交流互鉴,拉紧民心交流的纽带。一展汇世界,一展惠全球,进博会的国际公共产品属性不断增强,外溢效应不断扩大。

  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更折射出人类携手合作的美好未来。一路走来,这个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始终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生动写照。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风,进博会宛如张开怀抱的“四叶草”,向各方发出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邀请,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在团结中合作,在开放中共赢。伴随“进博效应”的不断释放,进博会这一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将不断创造合作发展机遇,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记者孙奕、温馨)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

 
新疫苗新疗法,最 “火爆 ”展区见闻
新疫苗新疗法,最“火爆”展区见闻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直通进博会
 
  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记者龚雯、仇逸、王秋韵、周蕊)新冠病毒疫苗、智慧无人疫苗接种舱、无创肿瘤可穿戴治疗设备……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首发”“中国首展”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首次以“展中展”形式呈现的公共卫生防疫专区呈现了多款抗疫“神器”,令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格外“火爆”。
 
新品多热情高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进口博览会展览部总经理助理王斌杰说,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最初规划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远超规划,而且展位供不应求。300多家参展企业中,有70多家是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
 
  连续三年参加进博会的强生今年展览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带来7个全球首秀、12个亚洲首秀和38个中国首秀等。比如由强生中国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的防刺伤缝针,可降低助产师被针刺伤的风险。同样是三次参展的依视路今年展出了可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镜片和光学生物测量仪,并将在进博会期间联合政府、科研、医院、产业等各方力量,共建近视防控生态圈。
 
  针对肿瘤领域,不少创新疗法令人眼前一亮:瓦里安今年的展台面积比上届增加了50%,带来了体积最小、治疗速度最快的360度全旋转质子系统;再鼎医药展示了与以色列公司诺沃库勒(Novocure)合作开发的无创肿瘤可穿戴治疗设备,体现了中外创新技术交流成果,可以为更多患者提供新的疗法。
 
  连续三年参加进博会的康宝莱中国区总裁、全球高级副总裁郭木说:“一年多来我们在中国上市新品超过10款,本次进博会展示了50多种海外畅销的营养产品,进一步传递‘营养+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全球抗疫“神器”亮点纷呈


 
  公共卫生防疫专区最开始规划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因为企业的热情太高,一再扩容,现在面积是当初规划的6倍。
 
  首次参展进博会的雅培一口气带来近10款防疫展品,比如一款中国首发——便于携带且适用于大规模检测的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检测试剂。该试剂供专业医护人员使用,最快可在15分钟内提供检测结果,可为开展大规模社区检测提供便利。
 
  首次参展的还有复星医药与德国拜恩泰科(BioNTech)合作开发的新冠病毒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展会期间,拜恩泰科创始人与中国同行视频连线,交流疫苗研发最新进展。
 
  在抗疫期间凭“救命神器”ECMO走红的美敦力,带来了新一代ECMO技术,能有效减少一次性耗材的更换频次,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可智能实现压力、血氧饱和度及温度等重要患者生理指标的实时、准确检测,有助于实现危重症患者转运移动化管理,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值得一看的还有赛诺菲展台一款全球首发——智慧无人疫苗接种舱,通过采用低温存储、全程可追溯、自动消杀、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医师远程支持、遵循疫苗接种操作规范、配有可穿戴式留观设备的前提下,普通市民也可自助完成疫苗接种。
 
  “接种舱是未来城市公共卫生生态系统中可移动、自动化接种‘网点’。在突发疫情或季节性预防接种期到来时,通过快速部署大量接种舱,将有效缓解预防接种门诊的压力。”赛诺菲巴斯德中国区总经理张和平说。
 
“新老朋友”一同唱响“双循环”


 
  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吴琨说,希望借助进博会这个全球化的贸易交流平台,积极融入“双循环”的大舞台。
 
  在跨国药企眼里,进博会是中国政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支持创新和打造更优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跨国药企把“展品”变“商品”的绝佳展示平台。
 
  “第二届进博会上,我们首秀了一款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新药,2020年6月在华获批,仅比欧盟晚了一个半月。”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齐飞说,中国市场是公司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未来5年公司将在中国增资4.51亿欧元。
 
  “中国政府一方面严防疫情不放松,另一方面逐步有序重启经济,激发市场活力,为处在抗疫攻坚期的全球市场提振了信心。”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说,作为进博会的老朋友,强生将加码中国作为排名第一的全球业务发展和创新引擎的地位。
 
  从第一次试水观望到第二次满载而归,再到第三次坚定信心,不少参展商已经成了进博会的“忠实粉丝”。默沙东、礼来、阿斯利康、罗氏等企业都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签订了未来三年的参展意向书。“进博会传递出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也表达了中国向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说。
 
  礼来中国总裁兼总经理季礼文说:“今年参加进博会最大的感受就是参展商热情更高涨、新品更丰富,我们已经签了未来三年参展意向书。”  
 
黑科技 “高大上 ”,技术装备馆探秘
黑科技“高大上”,技术装备馆探秘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直通进博会
 
  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记者王默玲、贾远琨、王雨萧)“黑科技”“高大上”“硬核重器”……这些词汇用来形容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技术装备展区都不为过。走近参展企业和采购商会发现,当科技融入生活,我们需要认真倾听这场“人机”对话。
 
  你要的我都懂——科技与生活的对话


 
  世界工业电气行业十大品牌、工程机械六大品牌、打印行业五大品牌云集的技术装备展区,是当今全球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从被称为“最强劲的拖拉机”之一的约翰迪尔8R拖拉机,到“重生”纸打印机,它们正以自己的“绝技”改变我们的生活。
 
  来自日本的不二越把自信写在了名字里,从原料、刀具到机器人再到定制系统,几乎将工业链条所需要的物料和工具“承包”了,似乎在藐视“超越者”。然而,事实上,这家日本企业的创新,正来自在中国市场感受到的挑战。
 
  “市场需求变化太大了,我们从以往专注的汽车领域延伸到现在的生活电子、5G通讯、新能源,就是因为如果不早一步了解、探究这些新领域,我们就会被市场淘汰。市场需求始终是我们革新的方向。”不二越展台工作人员沈九刚说。
 
  服务于生活的“轻型”装备更加需要满足受众需求。创新、绿色、可持续……成为技术装备展区的关键词。
 
  展区内设的节能环保专区里,宜家搭建起了一个“可持续之家”的样板房,有100%用回收纸板做成的储物盒、用回收PET塑料水瓶再生制成的窗帘、用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灯罩。在办公场景里,爱普生通过纤维分离、强化黏合、按压成型,让纸张“重生”,而这个过程不需要消耗一滴水。
 
  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更多科技成果的用武之地在一面屏、一张网上,它们满足生活所需、解生活所急。
 
  “预见”才会“遇见”——人类与未来的对话


 
  与机器人来一场乒乓球赛,谁会赢?在欧姆龙展台上,一个叫做Forpheus的乒乓球教练机器人,是升级后的第六代,与“前辈们”相比,今年的Forpheus具备了“读心”技能。“这台机器人可以通过图像传感捕捉一系列人体信息,例如表情、视线、心率等等,从而实时评估并把握人类对手的技术水平和情绪状态。”欧姆龙工作人员说。
 
  有能陪玩的乒乓球教练机器人,还有能助一臂之力的小狗机器人。被埃森哲开发过“大脑”的小狗机器人,能探测周边环境,预判多障碍目标运动轨迹,且能自主规划路线并开展拟人操作。未来,这只“小狗”能帮助人类在许多危险环境和复杂场景作业。
 
  在生产领域也会有更多的“聪明”帮手。ABB在本届进博会上“全球首发”的天然气泄漏检测无人机,可以在检测车辆或技术人员无法到达的位置提供快速、高灵敏度的天然气泄漏检测,将和人类一起守护好天然气管网的安全。
 
  江森自控展示的“Metasys系统”让城市建筑具备了“智慧大脑”。这个“大脑”对整个建筑的中央空调、给排水、供配电、照明等公用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散式控制,从而降低设备故障率、提效节能、降低运维成本,实现建筑的高效智慧运转。
 
加个好友吧——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去年进博会,我加了1000个好友,手机软件直接‘爆掉’,今年我们中国区总部就已经落地上海陆家嘴了。”以色列科技企业沃特金中国区首席代表伊万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朋友圈”。
 
  2019年,沃特金一台能吸取空气中水分制成清洁饮用水的“空气制水机”,让伊万收获了不少客户朋友。今年他带来了利用集装箱种菜的“城市垂直农场项目”。“希望能再扩大一波‘朋友圈’。”他说。
 
  技术装备展区的施耐德电气和高通公司都是连续三年参展进博会的企业,对于他们而言,进博会是一个拓展“朋友圈”的好机会。今年,施耐德电气展台面积比去年增加近一倍,还带来了8位中国本土合作伙伴,集中展示数字化解决方案促进各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自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朋友圈’一直是施耐德电气多元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延伸。”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说。
 
  在高通展台,10多款搭载了骁龙865移动平台的5G智能手机亮相,既有国内外知名的大品牌,也有擅长游戏领域的特色机,不少观众上手一试感受5G技术的速度。在高通看来,“这些智能终端凝聚着与中国合作伙伴多年的共同努力”。
 
  “在中国,为中国”,这是不少参展企业打出的醒目“招牌”。微软科技创新平台亮出“助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口号。
 
5亿美元!上海交易团签下首张采购订单
5亿美元!上海交易团签下首张采购订单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直通进博会
 
  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记者程思琪)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交易团首张采购订单落地。上海市青浦区企业晋声(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与参展企业冠捷投资有限公司达成5亿美元采购订单,采购产品主要为智慧显示类产品及液晶显示面板、电子元件等原材料。

  据悉,冠捷科技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显示器、平板电视等产品研发、制造的企业,产品包括显示器、液晶电视、智能影音设备等。本届进博会上,冠捷科技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冠捷投资有限公司带来了5G+8K电视机、电竞类显示屏等高科技产品。

  晋声(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是飞利浦电视、显示器、影音设备等产品的中国品牌授权商,主要负责飞利浦显示器、液晶电视、智能影音设备在中国区的推广及销售。

  晋声(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成说,早在上一届进博会上就已经关注到冠捷科技集团,“此次签约的产品正好符合我们公司的发展方向,今年终于拿下了5亿美元的首单,为未来实现更多智慧物联模式提供可能。”

  随着越来越多“新朋友”不断加入“进博朋友圈”,进博会正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我们希望通过进博会这个窗口,加大与中国市场的合作,实现更快发展。”冠捷科技集团中国区业务主管陈涛说。

 
2小时内!外企参展商就拿到营业执照
2小时内!外企参展商就拿到营业执照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直通进博会
 
  据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记者程思琪)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管局服务保障进博会企业服务区5日为新西兰外资企业上海奥净贸易有限公司颁发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商首张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这意味着该企业当日即可在中国市场投入运营。

  5日上午,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管局服务保障进博会企业服务区当场受理了上海奥净贸易有限公司的相关注册登记和食品经营许可材料。不到两小时,上海奥净贸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便从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本届进博会上首张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该公司是一家主营蜂蜜等新西兰当地特色产品的外资公司。公司负责人徐姝珺介绍,这是他们首次参加进博会。此前也曾预估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过程大概需要几个月,“没想到一个上午就完成了,这样的速度实在不敢想象!”徐姝珺感慨道。

  “我们采用‘证照联办’、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的方式,通过同步审批,为企业当场核发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科副科长张梅说,“通过优化审批流程的方式,大大压缩了审批时间,为新西兰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打开绿色通道。”

  据介绍,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管局在会前提前收集参展商、投资者的办照办证需求,在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也辅导前期材料准备的工作。

 
不让“银发族”在数字化进程中掉队 厦门开了个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班
不让“银发族”在数字化进程中掉队
厦门开了个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班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11月4日,老年人在学习班上学习智能手机的使用技巧。新华社记者颜之宏摄

  新华社厦门11月5日电(记者颜之宏)“我们班上有已经用5G手机的人吗?举手让我看看。”4日上午9点,在厦门禾缘社区的社区学校里,70岁的殷银山主讲的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班准时开课。面对台下坐得满满当当的银发学员们,殷银山使用大屏幕为大家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技巧。

  这堂别开生面的智能手机学习班课程,也是禾缘社区连续5年专门面向老年人开办的专项系列培训,目的就是要让“银发族”能够跟上数字化步伐。“疫情期间有老年朋友到社区反映,自己没有健康码哪里都去不了,其中还有不少独居老人。”禾缘社区党委书记谢美端告诉记者,在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老年人希望融入社会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

  记者在课堂上发现,部分老年人已经掌握了手机摄影技巧,能够使用手机拍摄授课屏幕,还有一些老年人则采取“人机分离”的传统听课方式,一边听讲一边用笔将听课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会用手机定位很重要,你要告诉家人自己所在的具体位置,再点一下发送就好了。”殷银山打开自己的手机做着演示,时而又走到有疑问的同龄人身边手把手教学。

  在这堂课上,还有一些“尖子生”主动承担起“助教”工作,今年71岁的危竹祥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助教,危竹祥不仅要帮助身边的同学们答疑解惑,还要承担起课堂视频拍摄与剪辑的工作。

  “其实我2015年就来班上学习过了,也是那次课,让我把自己的老年机换成了智能手机。”危竹祥告诉记者,在他参加的第一期智能手机学习班上,身边的同学都用上智能手机了,只有自己还是用的老年机。下课后,他拉着身边的一位同学,去附近的手机店挑选了一款当时较为流行的智能手机。

  今天的危竹祥,不仅能够熟练使用手机进行支付交易,还将手机作为自己的移动工作站,用来剪辑处理拍摄的视频和照片。“你看我的账号现在有6万多粉丝呢!”课间,危竹祥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上的作品集。

  “今天,高度的数字化让老年人与社会之间产生了一道‘数字鸿沟’,而智能手机应该成为填平这道鸿沟的工具。”谢美端说,除了教会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机生成健康码、进行支付交易外,未来还会开办智能手机使用的技能提升班,传授短视频拍摄、编辑技巧,让老年人也能够与年轻人一样享受数字生活所带来的乐趣。

  记者了解到,除禾缘社区外,厦门市东荣社区、禾盛社区等多个社区均在开办或已经开办过面向老年群体的智能手机学习班。

 
冠脉支架不足千元,提气!
冠脉支架不足千元,提气!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这是一记漂亮的“重拳”,命中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的要害。设在天津的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传出消息:从冠脉支架入手的首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让均价1.3万元左右的冠脉支架下降至700元左右。

  以冠脉支架为代表的高值医用耗材,由于存在“同物不同名”“同名不同物”等乱象,难以在产品之间比质比价,难以形成行业深度竞争,导致流通环节的灰色利益链条始终难以斩断,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国家组织医用耗材集采从冠脉支架入手,正是要在临床使用较成熟、市场竞争较充分的医用耗材品种上,以重拳破乱象,释放深化医药领域改革、切实降低群众药费负担的强烈信号。

  一个小小的冠脉支架,背后是我国医药领域创新和医疗保障工作的长足发展。如一位心脏内科医生所说,自从有了国产支架,进口支架的价格就从四五万元的天价跳水到万元左右。经过20年的发展,国产支架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国内市场由国内企业起主导作用的高端医疗器械。这正是此次集采能够出现震撼低价的前提,也说明唯有发展创新,才能换来“议价权”,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此次冠脉支架的国家集采将需求量的80%拿出来“团购”,由企业竞价,让使用方和供应方“面对面”,成功斩断了流通环节的灰色利益链条。这充分说明医药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有可为,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久久为功。

  从药品到高值医用耗材,国际市场始终密切追踪中国政府在医药领域的改革动向。此次的冠脉支架国家集采,众多国际知名医疗器械厂商也积极参与,并最终有2家中选。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也展现了卫生健康领域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无限潜力。

  推动医药领域的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注定是一场广泛、深刻的利益调整。事实证明,医药价格虚高并非不可打破的“坚冰”。冠脉支架的国家集采率先“得分”,提气!

    (记者屈婷)新华社天津11月5日电

 
冠脉支架均价降至700元左右
冠脉支架均价降至700元左右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据新华社天津11月5日电(记者屈婷、张建新)曾经高达万元的冠脉支架进入“千元时代”。记者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获悉,从冠脉支架入手的首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已于11月5日在天津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产生10个拟中选产品,冠脉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

  据悉,本次集中带量采购的冠脉支架材质为钴铬合金或铂铬合金,载药种类为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采购周期为两年。医疗机构临床常用的主流产品基本中选,覆盖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的70%以上。与2019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3%,国内产品平均降价92%,进口产品平均降价95%。按意向采购量计算,预计节约相关费用109亿元。

  记者了解到,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本次集采,共有11家企业参与投标,涉及我国境内注册上市的26个冠脉支架产品。通过竞争,产生拟中选产品10个,分属于8家中外企业。医疗机构也积极参与本次集采,共有2408家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年采购量大于500个的851家医疗机构全部参加。

  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1年1月用上集采降价后的产品。

 
北京二级以上医院为老人 设立“无健康码”通道
北京二级以上医院为老人
设立“无健康码”通道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林苗苗)记者从5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老年人日常就医需求,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挂号就医方面遇到的困难,北京将通过建立“无健康码”绿色通道等多种举措,进一步优化老年人挂号就医服务。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北京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医院入口增设老年患者“无健康码”绿色通道,配备人员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码查询操作;协助没有手机、确实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人,通过手工填写流调表等方式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缩短老年人在诊区外的等候时间。
 
  在挂号方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做好非急诊全面预约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各医疗机构完善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人、亲友、家庭医生等代为老年人预约挂号的渠道。
 
  2020年底前,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康复指导、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此外,北京还将完善老年患者的社区预约转诊服务,畅通转诊渠道,预约号源优先向基层下沉。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语音引导、人工咨询等功能。
 
网信办整治网络“有偿删帖”“软色情”问题 “知识社区问答”平台清理违法违规信息38.4万余条
网信办整治网络“有偿删帖”“软色情”问题
“知识社区问答”平台清理违法违规信息38.4万余条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余俊杰)国家网信办5日召开全国网信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即日起开展网络“有偿删帖”“软色情”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并就进一步提升依法管网工作能力、深入推进网络生态治理作出安排。

  据悉,针对网络“有偿删帖”和“软色情”信息,网信部门将集中进行一次大排查、大扫除,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效果;同时,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力求切断黑产链条,防止问题反弹反复。

  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在会上指出,网络“有偿删帖”扰乱社会舆论,影响社会价值判断,损害网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网上“软色情”信息违背公序良俗,污染社会风气,尤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盛荣华表示,专项整治要聚焦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严厉查处参与“有偿删帖”的各类账号、平台及相关人员,集中整治利用“软色情”信息博眼球、赚流量的平台和账号。

  根据会议部署,各地网信部门将指导网站平台设立短期、中期、长期整治目标,网信部门全程跟进督导;同时,严肃约谈处理一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网站平台,及时查办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据悉,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先后开展了网络恶意营销账号集中整治、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及网络环境治理、遏阻“祖安文化”传播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生态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整治措施,取得较好成效,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余俊杰)记者5日从国家网信办获悉,针对部分移动应用程序(App)传播淫秽色情、暴恐血腥、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信息,国家网信办即日起开展为期45天的专项整治。

  据了解,部分App提供诈骗赌博、侮辱恶搞、合成虚假违规信息等违法违规服务,严重扰乱网络秩序,侵害网民合法权益,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广大网民反映强烈。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专项整治将以资讯类、社交类、音视频类、教育类、电子读物类、生活服务类App为重点,着力解决传播违法违规信息、提供违法违规服务、服务导向背离主流价值观等突出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对违法违规App运营者将依法依规约谈警告、责令整改,对违法违规App采取暂停版块或功能、关停下架等处置措施。网信部门将进一步督促互联网企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正确服务导向和价值取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置投诉举报,共同维护网络良好生态。

  专项整治期间,网信部门欢迎广大网民积极提供线索信息(网址:www.12377.cn)。网信部门将依法依规对举报线索进行核查处置。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余俊杰)记者5日从国家网信办获悉,由网信部门开展的“知识社区问答”平台问题整治行动,已累计清理各类违法违规信息38.4万余条,处置违法违规账号8400余个。

  为有效解决“知识社区问答”行业突出问题,自今年9月底以来,国家网信办指导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4省市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集中专项整治。

  据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整治行动重点针对“议题”设置不当、“知识”良莠不齐、“专家”资质难辨等突出问题,督促知乎、豆瓣、知识星球、微博问答、悟空问答、得到等20家重点平台开展自查自纠。

  该负责人表示,“知识社区问答”平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众的“求知”需要,但在内容安全管理、功能运行规则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行业无序发展风险较大。一些平台上存在利用“知识”包装,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淫秽色情、封建迷信、恶意营销、黑灰产等违法违规信息,社会各界反映强烈。

  据悉,经过前期整治,行业乱象得到初步遏制,但一些平台还存在内部运行规则不健全,用户账号管理、内容分发、公众举报等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国家网信办要求,下一步,主要“知识社区问答”平台要健全内容安全管理制度、入驻“专家”资格事前审核机制,强化用户账号实名管理、信用管理等制度;要持续优化平台功能运行规则,严格落实先审后发,鼓励生产传播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信息内容。

  此外,整改期间,相关平台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显著位置发布公告,及时向属地网信部门报告整改情况。

 
贵州党政机关带头制止餐饮浪费
贵州党政机关带头制止餐饮浪费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贵阳11月5日电(记者蒋成)“过去采用桌餐,由于口味不一,一些菜剩得较多。现在改为自助餐,可以满足不同口味,同时根据当天就餐人数调整供应量,有效制止了餐饮浪费。”贵州省仁怀市龙井镇党委书记李登佑介绍,以前龙井镇政府食堂每月支出2万多元,采用自助餐后每月仅支出1.7万元左右。

  今年8月,贵州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党政机关采取针对性、可行性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整治餐饮浪费现象。

  根据通知,贵州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食堂要按照健康、从简原则提供饮食,改进餐饮服务方式,做到按用餐人数配餐,在醒目位置张贴摆放宣传标识,鼓励按需、少量、多次取餐;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活动,引导绿色消费、文明用餐;安排专人负责食堂巡视检查工作,对浪费行为给予批评教育。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采取信息化管理手段对食堂进行升级改造,扭转打多吃少、备餐与就餐人数不匹配的现象。记者近日在该局食堂看到,午餐时间,大家依次扫码打菜就餐,机器不时传来“已报餐,欢迎就餐!”“未报餐,请登记!”等提示音。

  职工刘松平说:“我每天用手机提前报餐,到就餐时间就能取到自己预定的餐食。为了保证晚到的同志能够吃上热乎饭,食堂会把准备好的餐食放在保温餐具内保存。”

  为将“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活动常态化,该局还组成督查小组,轮流对餐饮浪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浪费食物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通报。当日值班的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吴综华提前15分钟就来到食堂,戴上标有“食堂监督员”字样的臂套,全程监督干部职工就餐打卡秩序、就餐浪费等情况。

  “这是我第二次值班监督,与上次相比大家都比较自觉了。前段时间刚开始倡导厉行节约的时候,部分同志不以为然,经过督查曝光和批评教育后,餐饮浪费的情况基本得到制止。”吴综华说。

 
托养有保障日子更亮堂
托养有保障 日子更亮堂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11月3日,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医护人员协助残疾人泡脚。
 
  陕西省黄陵县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是集康复护理、托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目前有56名残疾人在此集中托养。该中心“一站式”解决残疾人生活、护理、康复等难题,让残疾人家属可以放心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兰州已有337名布菌阳性人员获赔
兰州已有337名布菌阳性人员获赔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兰州11月5日电(记者梁军)截至5日,兰州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已有337人获得赔偿。

  这是记者从兰州市5日下午举行的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属地善后处置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第一批补偿赔偿资金1000万元已拨付到专门账户。

  兰州市政府介绍,截至目前,当地已对5.5万人进行了检测,检测人数已达到事发区域的97.5%,省级复核确认阳性人员6620人。兰州市将继续规范做好群众免费检测工作,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对抗体阳性并导致不良反应的人员,进行免费、规范治疗,做到长期健康随访、终身负责。

  甘肃省检测诊疗和健康评估专家组成员王建云说,此次事件导致人群产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而非大家常说的布病。他强调,即便是布病,也是可防可治的。

  针对个别群众在兰州检测为阳性、却在外地诊断为布病的情况,兰州市卫健委主任杨衍佑回应说:“建议他们到兰州市肺科医院就诊,完善有关检查资料,由兰州市肺科医院将相关资料上报省级健康评估专家组进行评估。”

  2019年7月至8月,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扩散后导致人体产生抗体阳性。

 
香港警方启用 “国安处举报热线”
香港警方启用
“国安处举报热线”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香港11月5日电(记者周文其)香港警方5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介绍,警务处国家安全处当日正式启用“国安处举报热线”,市民可以通过微信、电邮等方式,作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非紧急举报。
 
  香港警方表示,“国安处举报热线”只接收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情报,包括资料、相片、录音或录像。该热线不会接听任何来电,也不设回复。此外,该热线并非用作一般报案,如需一般报案市民可致电就近警署或999。
 
  香港警方表示,警方不会通过该热线索取举报者的个人资料。所有收集到的资料不会向第三方披露,并会严格按照《个人资料(私隐)条例》处理。
 
这个冬天,您家里暖和吗 关注北方地区冬季取暖
这个冬天,您家里暖和吗
关注北方地区冬季取暖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高敬、安蓓、刘羊旸)从5日开始,冷空气又要来了,北方地区将迎来新一轮降温。这个冬天,北方地区冬季取暖有哪些暖心政策?能源供应保障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暖心:多地提前启动供暖


  屋内暖意融融,主人王雅丽正忙着做家务。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达到22℃。

  王雅丽家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冬奥家园小区,她说:“今年提前几天就供暖了,烧得挺不错,晚上睡觉盖层薄被子就行。”

  随着10月20日哈尔滨市正式供暖,我国最北省份黑龙江全面进入供暖季。今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紧跟天气变化,动态调整供暖时间,供暖“弹性十足”。

  不只是黑龙江,今年10月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也随之跌落,多地确定提前供暖。

  北京市日前召开今冬供暖季的第一次气象会商,决定提前点火试运行,11月15日供热室温达标。

  天津市确定,从11月1日起正式供暖。这是自2016至2017年采暖期以来,天津市连续第5年提前启动集中供暖。

  河北省根据气象情况研判,决定提前启动供暖。除张家口市、承德市等前期已经供暖的地区外,其余地区全部于11月1日起供暖。

  山东省聊城市城区将提前一周左右供暖,潍坊中心城区提前启动供暖低温试运行,正式供暖时间也随之提前。

  记者了解到,各地加强供暖弹性的同时,下大气力保障群众取暖安全,进行取暖设施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大对供暖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等。

  对已经实行清洁取暖改造的用户,一些地方组织驻村安全员、协管员深入农户家中,指导农户规范用气用电,及时排查各类事故隐患。

清新:清洁供暖让温暖和蓝天同在


  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东望山乡元子河村村民李存英家,客厅里摆放着文竹、绿萝、发财树,还有一盆红艳艳的辣椒,红绿交织煞是好看。

  “过去养的绿植,总是过不了冬,现在可没有这个担心了。”李存英高兴地说。

  去年起,元子河村87户常住村民全部实施了电代煤改造。

  “比烧煤省心,也干净多了。过去烧煤把墙面熏得脏乎乎的,去年我把墙面刷了一遍,现在特别白净。”李存英说,“烧煤的时候一到早上五六点钟屋里拔凉拔凉的,现在一天到晚屋里都是恒温的,非常舒适。”

  今年河北省共安排农村清洁取暖改造360.32万户,根据气源、电源保障情况,确定今年通气、通电259.2万户,其余101.12万户今年完成户外工程,明年投入使用。

  清洁取暖,关系着百姓温暖过冬,也关系你我头顶的蓝天。

  近年来,我国集中力量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散煤治理,已经累计完成散煤治理2500余万户。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取暖方式,如山西省今冬将有70余万户居民用上“煤改电”清洁取暖。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清洁取暖面积15亿平方米左右。“北方农村地区推进清洁取暖,对替代散烧煤、改善大气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说。

放心:多措并举保障能源供应


  前些年一些地方冬季出现“气荒”,对群众温暖过冬产生一定影响。保供暖,充足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表示,总体看,天然气资源供应比较充足,供需平衡情况总体好于往年。但考虑到今年12月份和明年1月份用气高峰期,局部地区、局部时段有可能出现供应偏紧的情况。

  为保障今年民生用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提前布局筹措,进一步提升保供能力。

  中石油发挥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产供储销贸全线发力,全年预计生产天然气1280亿方以上;冬供期间统筹国内外资源986.7亿方,同比增加100.1亿方,全力保障天然气资源供应。

  中石化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国产资源方面,加快推进普光、元坝、涪陵、威荣、大牛地等主力气田增储上产。进口资源方面,积极做好现货资源采购,天津、青岛LNG接收站供暖季将实现满负荷接卸。

  中海油气电集团预计通过天津LNG接收站为华北地区提供24.9亿方天然气,全力保障华北地区供暖高峰用气安全稳定。

  孟玮说,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情形,督促地方和企业细化应急保供预案,进一步完善非居民可中断调峰用户清单,必要时有序启动,确保民生等重点用气需求。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预计供暖季期间,全国煤炭消费将保持同比基本持平态势,需要重点加强东北地区煤炭供应保障工作。

  以黑龙江省为例,当地政府提前预判,多方联动,增加煤炭进口,并多方开拓煤源,多渠道帮助企业缓解煤炭紧缺压力。

   (参与记者:巩志宏、李继伟、强勇)

 
引江济淮工程将现“河上有河”
引江济淮工程将现“河上有河”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合肥11月5日电(记者陈尚营)5日上午,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高店乡,随着一件总重46.1吨的杆件精确架设就位,世界最大跨度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全幅顺利合龙。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工程投资近5亿元,由中铁四局和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渡槽总长350米,分左右两幅,其中钢渡槽全长246米,总用钢量达2.1万吨。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杨善红说,钢渡槽主跨跨度达到110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

  引江济淮工程是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淠河总干渠是合肥和六安两座城市的重要供水渠道,比引江济淮航道高出30多米。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合肥建管处处长王同如说,经过科学论证,渠水只能通过架设传统的渡槽过流,从引江济淮运河“跨过”,形成一座“河上有河”可通水行船的“水桥”。

  据介绍,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工程自2019年10月28日开始首件安装以来,参建单位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今年严重汛情的不利影响,合龙时间比计划工期提前近两个月。中铁四局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钢渡槽项目总工程师张建金说,由于钢渡槽主跨跨度大,整个工程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制定合理的焊接顺序有效地减小焊接变形,大量采用机器人自动焊。”

  引江济淮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供水范围涵盖了安徽省13市和河南省2市共55个区县,工程投资949.15亿元。预计2022年年底前,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将基本建成,2023年开展航运、供水等工程联调联试。

 
“提琴之乡”制琴忙
“提琴之乡”制琴忙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11月3日,在泰兴黄桥镇一乐器公司,工人在制作小提琴。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被誉为“东方提琴之乡”,提琴生产加工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该镇共有200多家提琴生产及配套企业,3.5万名乐器行业从业人员,年生产各类提琴70余万把,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社发(汤德宏摄)

 
绿色智慧工厂来了! 宝能汽车西安基地自主研发新能源车将下线
绿色智慧工厂来了!
宝能汽车西安基地自主研发新能源车将下线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11月5日,宝能汽车集团宣布旗下西安基地绿色智慧工厂将于近日正式建成投产。该工厂是宝能汽车集团第一个自主建成的全工艺整车生产基地,助力宝能“整车+零部件+出行服务”全产业链布局落地。同时,在工厂竣工投产当日,宝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xEV平台也将迎来首车下线。

  这座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的绿色智慧工厂,坐落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始终对标国际一流工厂的高端智能制造基地。该工厂集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于一体,生产设备具备高度柔性,能实现多车型共线生产,精益设计制造贯穿其中。工厂内,拥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电池、电机、电控三电车间,还配有物流中心。

  该工厂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50亿元,综合税收超25亿元,解决约1万人就业,带动上下游3万人就业。这对于西咸新区、西安市乃至整个陕西省完善产业结构、加快区域产业升级有着强劲推动作用,同时为西安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提供有力支撑。

  在今年9月举办的北京车展上,宝能汽车集团展示了自主研发的xEV平台,该平台聚焦“新四化”,具备高度可延展性,支持BEV(纯电动汽车)、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REV(增程式电动汽车)等多种动力,体现出宝能赋能汽车产业的垂直整合及生态布局战略构想。

      (本报记者王若辰)

 
敲黑板:“双十一”促销套路种种
敲黑板:“双十一”促销套路种种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赵文君)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提前掀起一波促销高潮,销售周期比往年延长,从11月初拉长至明年春节前夕,再加上商家多种多样的“满减”“补贴”等促销手段,让广大消费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甚至感觉不买就吃亏了。中国消费者协会结合近年来消费纠纷调查,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谨防促销套路。

直播带货“槽点”多


  各大电商平台的主播们卖力讲解、分享体验,加上粉丝们刷屏的评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通过直播下单购物。当前,网络直播的购物方式越来越普及,同时也隐藏着一些消费陷阱。

  据中消协调查统计,消费者投诉的“槽点”主要有:直播带货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涉嫌存在宣传产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问题;产品质量货不对板,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直播刷粉丝数据、销售量刷单造假“杀雏”;主播将消费者引至第三方,该平台信用资质不佳或是引诱消费者进行私下交易;部分商品售后无保障,消费者难享“三包”权利等。

  中消协提示:消费者要提前做足“功课”,不被各种“假优惠”陷阱误导。建议消费者不轻信商家的“特价”“清仓价”“全网最低价”等宣传,购买商品前要货比三家,先了解商品的大概市场价格,再对商家促销活动是否有实际优惠进行评估,警惕“明降实涨”等价格陷阱,避免受不实促销诱惑而冲动消费。

优惠活动“水分”多


  红包活动一直以来是各大电商平台吸引用户、提升销量的惯用手段,有时候这些红包活动看似优惠多多,实际上却很鸡肋。

  有消费者反映其在某网络购物平台参加抢红包活动,一共抢到了900多个红包,但实际优惠金额累计不到10元,花费了很大精力,最后只有满满的失落感;有的商家使用“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等极具诱惑力的宣传用语来吸引消费者下单,实际上是“先涨后降”的套路;还有的优惠活动可能就消费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置一定的“门槛”,消费者达不到这些门槛,就不能享受到优惠。

  在“双11”等大促活动期间,部分平台、商家以促销活动的名义进行推广,表面上是让利消费者,实则清库存,甚至借助低价来推销其劣质商品,消费者一旦禁不住诱惑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引发消费纠纷。

  中消协提示:面对各种促销、优惠广告,消费者首先要保持理智,树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意识,根据自己或者家庭的实际需求选购商品,不被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冲昏头脑。在面对商家为“清库存”而进行大促时,消费者最好先清理一下自己的“库存”,也许家里还囤积着上次大促时血拼的商品。因此,建议消费者量需而入,千万不要为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再浪费精力和金钱了。

售后服务诟病多


  一些商家重视销售、轻视售后服务,如不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规定、不向消费者提供购物发票、售后电话无人接听形同虚设、商品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却要求消费者去鉴定、不履行“三包”义务、对消费者退货或者退款请求拖延处理等。

  有的商家为了冲击销量而虚标库存,还有的商家打出“秒杀”“竞拍”等低价促销活动,吸引大量消费者下单购买后,商家或是迟迟不发货等待消费者主动取消订单,或是以“订单异常”“商品缺货”“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借口为由单方面强制“砍单”,由于下单的消费者数量较多,若商家不能妥善处理,极易引发群体性消费纠纷。

  中消协提示:资质齐全、信誉较高的商家,其经营行为相对较为规范,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也有较高的保障。消费者千万不能贪图价格便宜就登录陌生网站或者点击不明链接进行交易,更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QQ等进行私下交易,以免吃亏上当。

  消费者要注意索取并保存购物凭证以及相应的商家承诺,通过网络购物的,还应将订单信息、购物聊天记录等留存,作为维权证据。发生消费纠纷时,可先与商家以及平台进行沟通,如联系不上或者无法达成一致的,可向12315或者消协组织进行投诉,也可以通过向仲裁机构提请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好日子还在后头” 内蒙古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人口“摘帽”
“好日子还在后头”
内蒙古最后一批“三少民族”贫困人口“摘帽”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5日电(记者安路蒙、贝赫、张丽娜)5日清晨,嫩江右岸的达斡尔族村屯哈布奇村雪霁天晴。阳光照得屋里暖烘烘的,达斡尔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红色花衣裳,端坐在火炕上,从扶贫干部手里接过脱贫告知书,一笔一画地签上名字,高兴地说:“我脱贫啦!”

  随着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后一批贫困户陆续领到脱贫告知书,标志着内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别贫困。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生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在渔猎、服饰等方面具有比较接近的文化形态。达斡尔族约8万人、鄂温克族2万余人、鄂伦春族仅2000多人,被称为“三少民族”,2014年精准识别的贫困总人口高达10281人。

  熬珍花所在的哈布奇村,达斡尔族占九成以上,不少老弱病残人口、缺乏发展条件的老乡生存艰难。熬珍花一家5口有3个病号,全靠儿子一人在外打工糊口,最难的时候买包咸盐的钱都凑不出来。

  据了解,内蒙古将最后一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帮扶力量和财政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民族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并因地制宜采取了生态移民、产业扶贫、兜底保障等扶贫举措。

  熬珍花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享受到低保、养老、子女上学、住院报销等政策,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同时,整个“三少民族”群体也都在生产生活上实现历史性跨越:鄂温克族猎民等原始部落迁下山定居,直接跨入现代社会;鄂伦春族大力发展传统民俗旅游,寻求古老民族绿色转型;达斡尔族人发挥过去以物易物的经商传统,勇闯商海拥抱未来。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扶贫办主任李晓东表示,为了确保少数民族群众脱贫之后还能有发展的后劲,近两年旗里正谋划民族服饰、大豆深加工、养殖等特色产业,让那些靠兜底保障的群众有属于自己的产业。

  今年,熬珍花通过扶贫贷款发展起养牛产业,全家人均年收入超1万元。站在牛棚前,她充满期待地说:“3只母牛怀犊,就等明年产犊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三少民族’的沧桑巨变,成为中国各民族携手前行、摆脱贫困的缩影。”内蒙古社科院副院长毅松说。

 
“新村要有新气象” 湖北竹溪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精细”故事
“新村要有新气象”
湖北竹溪易地扶贫安置点的“精细”故事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武汉电(记者黎昌政、李伟)一座座青瓦土墙房,门前鸡冠花迎风怒放,村中溪水汇涓成流,沿着蜿蜒的青山峡谷流淌。深秋时节,走进鄂西北十堰市竹溪县泉溪镇石板河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处处皆美景,人人笑满面。

  “一亩大棚的蔬菜,带孩子的空儿,就能拾掇好,一年多收入几千元没问题。”在搬迁户赵春艳家中,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外工具房中土豆、玉米等堆满地,屋后有猪圈、小菜地。村党支部书记代立军说,村里还为搬迁户统一配备了晾衣架,解决村民晾晒衣服的“烦心事”。

  在竹溪各易地扶贫搬迁点,为解决村民看病问题,当地开展了“送药上门”服务。原来,由于大山阻隔,一些地方的村民即使坐车去乡镇卫生院也需要一个小时,看病、治疗很不方便。

  石板河村搬迁户汪德芝和老伴有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天天服药,如今,村医定期上门送药。竹溪县卫健局局长明炜介绍说,自去年6月开始,县里1.2万名贫困慢性病人每个月不再为拿药跑路。

  不仅有“送药上门”,还有“送菜上门”。在鄂坪乡唐家畈村篮球场西侧的一处“爱心菜园”,一垄垄白菜、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

  “党的政策好,干部的服务好,上门送菜到家。”搬迁五保户李茂贵说,以前自己一个人不愿种菜,去年搬迁到安置点后,依靠“爱心菜园”,顿顿吃上了时令蔬菜。村党支部书记田伟说:“每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之后,会组织党员到两亩‘爱心菜园’参加劳动,把收获的蔬菜送给村里无劳动能力的留守、五保、低保老人。”

  坝溪河村搬迁户廖成学的家门口贴着一句话:“诚实做人,老实做事。”廖成学说,这句话就是自家的规矩。湖北省邮政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童建强说:“新村要有新气象,富了口袋,还得富脑袋。”为此,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想了不少办法。

  如今,坝溪河村每月举办一期“乡村讲堂”,宣传党的政策、普及致富技能、传播文明新风;每半年组织一次乡风文明建设积分评分;每年开展一次“好家庭、好乡贤、好村民、好婆婆、好儿媳”评选表彰活动。

  “积分可以当钱花,大家积极性都提高了。”脱贫户张显志说,开展积分评分以来,他积极参与,每天早晨起床打扫自家庭院后,还会清扫门前的马路。村里组织两次积分评比,他都获得了最高分奖励。

  “干部沉下身子,尊重群众意愿,用足用活政策,精准破解难题,就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湖北省十堰市副市长、竹溪县委书记余世明说,竹溪县地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整合资金整县推进产业增收、安居工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972户、危房改造18655户,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全县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所有贫困村实现出列,今年4月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

 
下山农民再“登山”
下山农民再“登山”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53岁的山西临县农民苗苏平去年搬下大山,住进了县城边的湫水万安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今年,他和老伴加入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重新上山植树造林,实现了稳定脱贫。

  苗苏平的新房面积有40平方米。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20平方米、人均30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他住新房只交了6000元钱。

  湫水万安苑是临县1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占地252亩,安置着9个乡镇67个自然村的4944名村民。所有旧村的照片都悬挂在小区广场的展板上,人们想念老家时可以到这里看一看。与旧村沟壑纵横、靠天吃饭不同,这里水电暖、幼儿园、中小学、卫生所等配套齐全,旁边还建有扶贫车间和产业园区。

  “政府正在给我们办房屋产权证,户口也能迁过来。”苗苏平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住到这么好的地方。

  “十三五”期间,临县一共实施自然村整村搬迁166个、部分搬迁117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44户23495人,同步搬迁4893户16509人。

  尽管在小区旁边就能就业,但苗苏平和老伴今年还是选择加入造林合作社,重新回山上务工。除了秋收,这对夫妻今年几乎没有中断过种树,每天早上5点多上山,一直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才回家。

  “大半年时间,我们就挣了6万多元钱,只要收入稳定,受苦受累都不怕。”苗苏平说。

  吕梁山深处大多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现在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吸引大量农民下山之后再“登山”。

  2016年以来,临县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全县组建了291家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临县林草局局长高翠文说,过去5年,临县森林覆盖率由18.3%提高到25.1%,3.4万名参与造林的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增收12877元。

  生态持续改善和经济林面积不断增加,也让搬迁农民上山增收有了更多选择。

  与苗苏平不同,已经搬迁到临县欣阳小区的周家焉村村民秦有顺选择上山养蜂。这位59岁的脱贫户搬下山已有3年,以前家里4口人住1孔窑洞,现在新家80平方米,各种设施都很齐全。

  “过日子就像蜜蜂酿蜜,只要勤快就有好收成,我养了40多箱蜜蜂,去年挣了4万多元钱。”秦有顺说。

  目前,临县已发展枣林80多万亩,槐树20多万亩,非常适合发展养蜂产业。今年4月,临县挂牌了蜜蜂特色小镇,引导和鼓励人们上山养蜂。

  临县蜂业协会会长李建玉说:“临县本地蜂农已经增加到266户,每年还吸引全国各地400多户蜂农前来放蜂,蜂蜜已经成为我们县的特色产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方便搬迁农民上山发展产业,临县在旧村拆除复垦时专门保留了存放农具和供临时休息的房屋。

  “过去,我们只是在山上种地、种树,现在林下可以种药材,发展生态养殖,这是吸引大家上山的地方。”去年,临县前曲峪村脱贫户刘秋平拿出9000元入股了村里的养殖场,在枣林下养鸡,每公斤鸡蛋能卖70元。

  “我第一年就分红3500元,以后会越来越高。”他说。   (记者吕梦琦)

     新华社太原11月5日电

 
“面”貌一新
“面”貌一新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11月5日,周思彬在晾晒面条。

  江西省万载县马步乡宝石村的周思彬,2013年因病辞职休养,失去了收入来源。2017年,他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受益于政策报销了部分医疗费用。2020年,身体逐渐恢复的周思彬主动找到扶贫干部,希望经营面条加工生意。扶贫干部不仅帮他申请到了贷款,自己还解囊相借。半年过去,周思彬靠面条加工实现了两万元的盈利,还申请到了商标。下一步,周思彬准备开一家网店,把面条卖到网上去,把日子重新过红火。

 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岜夺村的鞭炮声
岜夺村的鞭炮声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吉哲鹏、庞峰伟)“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不久前,记者到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岜夺村采访,在村委会里,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干部正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村里的新鲜事,孰料被一阵鞭炮声打断。

  “今天王世洪家的牛肉馆开业,放鞭炮庆祝。”熟悉村情的云南省纪委监委派驻岜夺村工作队队员马荣伟说。

  贫困村的鞭炮声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在平坦宽敞的村道上走几分钟,就望见“常来福牛肉馆”的招牌,门口一地炮仗碎屑犹如红毯,50多平方米的店面里摆了4张桌子,牛肉火锅热气腾腾。

  王世洪今年42岁,个头不高。他以前在广东打工,这两年看到村里大变样,家里人合计着不再出去奔波了,决定回来开个牛肉馆。

  一番攀谈后,记者发现这家小馆子从选址到食材都很讲究。

  选址——牛肉馆在新建的农贸市场对面,每周六是村里的赶街日,人来人往很热闹。“以前那里是个水塘,驻村工作队帮我们建了新市场。”王世洪说。

  食材——广南县畜牧业以高峰牛闻名,属云南省“六大名牛”之一。为准备开业,王世洪从村里豪峰合作社买了1万多元的高峰牛肉。

  朴实的言语勾勒出岜夺村的变迁。广南是云南省最后9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岜夺村又在滇桂交界,山大坡陡,出行不便,到2017年底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700人。

  为破解“交通孤岛”难题,在云南省纪委监委协调推动下,投资5800万元的岜夺至洞高(云南与广西交界处)道路2019年底建成使用,打通了“断头路”。

  如今,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岜夺村的路宽了,卫生室、幼儿园条件更好了,返乡创业的群众越来越多。

  岜夺村党总支书记吴贤武告诉记者,王世洪购买牛肉的合作社,是工作队专门为产业扶贫成立,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入了股。

  2019年,岜夺村脱贫出列。今年11月2日,云南省发布广南等9个未摘帽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公示,“又广又难”的贫困标签将成为历史。

  牛肉馆的烟火气中升腾着希望。“接下来我们还要打造花卉苗木特色小镇,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到时候饭馆生意就更好了!”马荣伟说。

 
赣州:精准防贫保险筑起“防贫堤”
赣州:精准防贫保险筑起“防贫堤”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邬慧颖)“以前稻田被野猪破坏,只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吞’,现在有了保险,心里就有底气了。”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里仁村脱贫户杨怀高说。

  近年来,赣州市创新实施精准防贫保险,探索构建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两非户’,即非贫低收入户、非高标准脱贫户这两类人群容易返贫致贫,极有可能成为‘贫困增量’,因此创新实施精准防贫保险。”赣州银保监分局二级调研员温雁萍说,该保险主要通过政府出资设立保险资金池、购买保险服务,为相关人群提供保险保障。

  经过近3年时间探索,精准防贫保险保障对象由农村“两非户”扩展到城镇贫困群众;保障范围由最初的因病、因学、因灾等三大风险扩大到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因生产资料损失、因失业等六大风险;赔付标准从原先每人最高9万元提升至20万元。

  里仁村地理位置偏远,一些村民以种田为生。今年68岁的杨怀高一家9口人,除女婿外出务工有一些收入,日常开销都靠家里的5亩稻田和山上的油茶。2019年10月,即将收割的水稻被野猪损坏了4亩多,油茶也因干旱减产,合计损失5000余元。

  里仁村驻村第一书记郭礼林说:“了解到杨大爷一家的情况后,因为有精准防贫保险这项政策,村里便将他家情况进行上报。”最终,杨怀高获得了赔付。

  据统计,截至9月底,赣州市所有县(市、区)均已开展精准防贫保险工作,购买保险金额2822万余元,惠及135.39万人,保险理赔1147例,理赔金额544万余元,有效防止1000余户家庭返贫致贫。

 
万安:直补奖补政策激发“脱贫劲”
万安:直补奖补政策激发“脱贫劲”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林浩)“明年60%左右的脐橙树会挂果,预计能有40万元左右的收入。”48岁的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百嘉镇竹园村村民刘绍陶站在自家200多亩的脐橙园前,给记者计算着来年的收入,不远处是他饲养甲鱼和小龙虾的池塘。

  刘绍陶左手手指上有三处刀疤,那是他曾经嗜赌好酒时留下的痕迹。如今的刘绍陶勤劳能干,有300多亩油茶、200多亩脐橙和10余亩水塘,是带动了18户贫困户增收的产业大户,很难想象几年前他经常喝得烂醉,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幼家贫、父亲早亡,刘绍陶兄弟姐妹七人和母亲一直挤在土坯房内。“娶媳妇的3000块钱都是找别人借的。”谈起过往,刘绍陶露出一丝腼腆。

  为了改变贫穷状况,刘绍陶外出打工12年,却又因病耗尽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没钱没工作,喝酒赌博,每天浑浑噩噩,妻子都要和我离婚。”那时的刘绍陶做什么事都有心无力。

  2013年,刘绍陶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获得的5万元贷款,他种下了20多亩脐橙,致富的希望也跟着一起种下。

  2015年,刘绍陶一家成功脱贫。“脱贫不脱政策”,靠着免息贷款和产业补贴,刘绍陶的脐橙种植面积已从20多亩扩大到200多亩,并安上了水肥一体化装置。

  “现在每年光给来我种植基地里帮忙的贫困户发工资,就要发11万元左右。”刘绍陶自豪地说。

  记者了解到,江西万安抓住产业发展的最佳窗口期,推动信贷支持,出台直补奖补政策,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为四批次共9345户贫困户发放自主发展产业奖补资金2069.89万元。当地还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通过建立稳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务工,推动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

 
速冻饺子里的脱贫故事
速冻饺子里的脱贫故事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银川电(记者许晋豫)今年41岁的翟云玲是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二堡吊庄自然村有名的“女强人”,可大部分人只知道她当下的成就,却不知道她在脱贫致富过程中受过的煎熬、吃过的苦。

  二堡吊庄是一个因移民而形成的自然村。2002年,因风沙大,翟云玲一家从20多公里外的老家移民到二堡吊庄,翟云玲说:“刚来时,这儿还是一片荒滩,一下雨人都进不去,但好在这里风沙小、离县城近,我们靠着种蔬菜、种蘑菇,把家安在了这里。”

  平稳安逸的日子没过多久,2009年左右,翟云玲的丈夫张金龙购买了货车、工程机械,但因经营不善几乎血本无归。张金龙告诉记者,2014年,家里的大小车辆卖得只剩下一辆电动自行车,还欠了不少外债,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穷了也不能在家里睡着”。拿着3000元的帮扶资金,翟云玲和丈夫开始再次创业,前思后想最终决定做速冻饺子。刚开始,因启动资金少,冰柜和肉都是赊来的,张金龙负责在外跑市场,翟云玲在家没日没夜地剁馅、包饺子。

  “刚开始我给店里送饺子样品,经常是跑四五家都没人要,最后没办法,哪家店不接收样品我就赖着不走,后来靠着手工做的饺子皮薄馅大味道好,回头客逐渐增多,才慢慢好起来。”张金龙说。

  2014年下半年,随着销路逐渐打开,翟云玲家的窘况得以缓解,2015年实现了脱贫。谈起当时吃过的苦,翟云玲感慨地说,当时没钱雇人,凌晨3点就要起床包饺子,还要照顾才4岁的小女儿,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如今,翟云玲的食品公司越做越大,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今年还新建了面包房。翟云玲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奔小康。

  “今年,我转到了面包房工作,还能学习一些烤面包的手艺,挺知足。”在翟云玲的食品公司工作了4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静说,在这里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补贴家用基本足够,上班时间也比较灵活。

  虽然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翟云玲没有丝毫松懈。她说:“下一步我想着建设新的厂房,把企业发展好,带动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体育课达标:要“跳起来摘苹果”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体育课达标:要“跳起来摘苹果”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谈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 育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卢星吉、王镜宇、马邦杰)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目标。针对外界关于实现近期目标时间太紧的担忧,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设定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相关各方“跳起来摘苹果”。

  根据《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到2022年,全国的学校在体育师资上不仅要“配齐”,还要“配强”;不仅要开齐开足体育课,还要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更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普遍建立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两年多要实现这些目标,时间太紧张了。

  但是,王登峰回应说:“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行!好比跳起来摘苹果。”

  记者查阅了近年来国家层面下发的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发现其思路有很强的延续性和连贯性。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初步配齐体育教师,基本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等目标。而在“十二五”收官后的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简称“27号文”)则提出了到2020年,也即“十三五”期间,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等更高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27号文”不仅要求切实保证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还提出要使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

  王登峰认为,时代的发展给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些年来体育教师的补充力度非常大,各地各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提高,场地也在不断地改善。如果按照原来的标准,场地设施基本上达到了90%的达标率。但是,最新的《意见》要求教会专项体育技能,还要有经常性的训练、竞赛。按照这样一个标准,再来看师资和场地,那就肯定没有那么高的水平了。”王登峰说。

  体育老师缺编是制约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王登峰看来,要想实现配齐配强体育老师的目标,需要多措并举。比如,有的地方政府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了1000名体育教师,分配给各个学校,解决了有些学校因为总体编制不够而没法聘用体育教师的问题;再比如,在暂时没有运动专项教师的情况下,可以广泛地应用信息化的手段,请不同项目的明星运动员录制示范视频的方式来达到“教会”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目的。此外,今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随之改变。王登峰说,将来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要去考篮球、足球教练证等,以满足他们到学校任教的需求。

  “教育部要尽快出台新的教学标准条件下师资队伍构成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现在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教会、勤练、常赛’的需求。涉及政策的细化和落实,还需要成立专班一步步落实。”王登峰说。

  王登峰透露,关于师资和场地的问题,目前教育部已委托两家高校进行调研,将尽快出台新的国家标准。此外,新的符合“教会、勤练、常赛”标准的体育课标和教材也正在制定中。

  《意见》中提出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份文件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和落实,这也是《意见》出台后各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家长群变“压力群”“夸夸群”,谁之过
家长群变“压力群”“夸夸群”,谁之过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 育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日前江苏某家长的一句心声,激发了很多家长的强烈共鸣。原本为帮助孩子成长、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而设置的学校家长群,演变成“压力群”“夸夸群”,到底是谁的责任?背后折射了教育领域哪些深层矛盾?
 
家长吐槽:家长群压力多多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家长对家长群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四重压力上:
 
  ——第一重:群多、信息多、回复多、点名多,很多人觉得学校家长群比职场工作群还令人紧张。
 
  “每天下班打开家长群一看,未读消息至少上百条。”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的谭悦是一位二孩妈妈。她手机里除了最常见的班级群,还有专门用来布置作业的群、各种幼儿园兴趣班群等,大大小小算下来有十多个。
 
  “稍不注意,重要通知就会被各种回复淹没。”贵阳市民王国良说,之前因为没及时回复,他曾被老师点名批评,于是专门将家长群置顶。另有家长表示:“家长群成了‘夺命call’。回复晚了点名,作业批错了点名,孩子考不好也点名。”
 
  “虽然国家要求学校减负,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小学生作业负担依然很重。相当一部分作业,学校要求家长一起陪同才能完成。要是做不好,会被老师点名或直接晒图,压力真的很大。”一位家长对记者说。
 
  ——第二重:除了繁重的课业内容,各种摊派的刷票任务也令家长烦不胜烦。
 
  一些学校参加比赛、评比,会把投票任务分派到各个班级,班主任在家长群发动家长及其亲友点赞、投票,还要求上传投票截图。
 
  ——第三重:在上述“刚性作业”之外,各种排名、攀比的无形压力,更令家长紧张、焦虑。
 
  很多家长反映,虽然教育部门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中小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但仍有一些学校老师用各种方式在群内对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点评。
 
  山东省一所私立学校的学生家长章女士说,其实有些功课完成后在书面打卡表上体现就可以,但有些家长非要拍视频发到群里,这家孩子写了三篇功课,那家孩子就要四篇。“本来我们有自己的学习安排,现在每天打开手机一看全是这些东西,瞬间就焦虑了。”
 
  ——第四重:为让孩子得到老师特殊照顾,一些家长在群内对老师进行夸张的赞美、追捧,家长群成了“夸夸群”。
 
  受访的多名家长提到,群里老师一旦发话,就有不少家长凑趣,围着老师长篇抒发感激心情。一些家长喜欢用诗词歌赋来赞美老师,没那么“有词儿”的家长会觉得落后、别扭,还有急坏了的家长硬是找同事帮忙拼凑打油诗。
 
权责界限不清、规定落实不力


 
  “变异”的家长群,折射出家校之间权责界限不清、相关教育规定落实不力等问题。
 
  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认为,造成社交平台上出现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和老师对家长群的性质未达成共识,对彼此在平台中应扮演的角色没有清晰的认知。
 
  专家认为,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责任不能混淆,前者以共性教育为主,后者则应以素养、个性化培养为重。
 
  此外,针对家长批改作业、教师发布排名等现象,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规定,但一些地方落实不力。
 
  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规定,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但在一些地方,此类现象依然屡禁不绝。
 
  一些教师反映,减负政策并未有效落实,教师负担太重,不得不“甩锅”给家长。广州一所中学的老师说,老师除备课教学外,还有教研、培训、批改作业等任务,有时还有上级部门下达的其他任务;因课表容量和在校课时有限,有些任务只能靠家长帮助完成。特别在小学时期,孩子学习习惯尚在养成,需家长深度参与到家校共育中。
 
  也有老师表示,部分教师自身的确存在问题,不能严于律己,缺乏责任担当,在与家长沟通和家校协同过程中,方式方法也欠妥,给家长和学生带来更多压力。
 
  专家认为,家长群所反映的焦虑与压力,也有部分来自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欲望,令一些人有意无意加剧了家长群的攀比氛围。
 
  回归本源:设定规则、明确边界、切实减负


 
  “群要有群规。”一位家长表示,家长群方便快捷、交互性好,但要明确规则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北京市教委2019年发布通知,规定群内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信息。要尊重学生隐私,不刷屏问候、点赞等。北京一位家长表示,目前群内老师发布通知后,家长一般都无须回复,也不会错过重要信息,感觉“很清净”。
 
  有专家表示,需对教师在群内沟通内容加强规范与引导,如关于孩子个人情况的沟通应尽量回避家长群,老师可选择打电话、私信或面谈等方式,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能更深入平和地了解情况,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家校之间需明确哪些内容属于共育范畴,边界要清晰,不能无限制地把原本该学校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转嫁给家长,增加家长负担。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可以多些家校共育的内容;学生学科类的学习应该适当减少家长的关注度,这有利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专家表示,应进一步厘清家校共育关系,既要有效约束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权力过大的情况,也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孩子教学成长的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监督管理,促进家校更良性地互动。
 
  受访基层教育工作者表示,减轻老师和学生负担不应是单纯的一句话,而要真正落地。对于学校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或非教育教学任务要坚决清理,为教师和学生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此外,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引导学生、合理疏解教育焦虑才是长远之策。(记者舒静、郑天虹、骆飞、柯高阳)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陕西:中考体育考试将全面取消因参加运动竞赛获奖的免试
陕西:中考体育考试将全面取消因参加运动竞赛获奖的免试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 育
 
  据新华社西安11月5日电(记者许祖华)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出台《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考试工作方案》,从2021年起,陕西省中考体育考试考生因参加各级各类运动竞赛获奖的免试全面取消。

  工作方案明确,中考体育考试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体育考试内容由平时考核和统一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由体育与健康课考核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测试组成。

  统一考试项目共有四大项,考生在每个大项中自选一项进行考核。项目一包括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游泳200米;项目二包括立定跳远、50米跑;项目三包括单杠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前掷实心球;项目四包括篮球技能、排球技能、足球技能。

  工作方案将中考体育考试成绩满分由50分提高到60分,统一考试成绩由原来的“35分”修改为“45分”。平时考核成绩组成由原来的“体育课成绩9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6分”修改为“体育与健康课成绩6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9分”。

 
校园体育 “一校一品”
校园体育 “一校一品”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 育
 
 
 
  11月4日,兰州市盐场堡小学学生在活动现场展示呼啦圈操。当日,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学校体育“一校一品”现场展示活动在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举行,16所学校进行了特色校园体育项目表演。据介绍,兰州市城关区现已推广各类体育项目40余项,命名“体育特色项目示范校”42所。            新华社记者张智敏摄
 
一上学就有工作,中职高职贯通培养 内蒙古赤峰市职业教育探新路
一上学就有工作,中职高职贯通培养
内蒙古赤峰市职业教育探新路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 育
 
  本报记者魏婧宇、张丽娜


  技能不够、调皮捣蛋、出路有限,这可能是一些人对职业院校毕业学生的印象。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德育教育缺失、发展方向单一,这也是社会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从职业教育痼疾入手,在体系建设、专业发展、内涵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手学技能,一手赚工资”


  在赤峰数字创意产业实训基地,一群年轻人坐在电脑前熟练地操作着,有的在制作动漫游戏,有的为影视作品进行后期加工,还有的在做平面设计。这群投身数字创意产业一年多的年轻人,其实还是赤峰市松山区职教中心的学生。“上学就有了工作。”这些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在校期间就参与企业生产,毕业后能直接入职。

  赤峰数字创意产业实训基地位于松山区职教中心的校园内,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机制的引领下,学校党支部联合行业企业党支部,共建专业联盟校,引入数字创意型企业,校企合作培养数字创意产业中高端技能人才。松山区职教中心校长王江说:“作为职业学校,我们一直注重校企双元办学、双师带徒,实行岗位专班教学,为产业培养人才。”为此,松山区职教中心按照赤峰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五个统筹”的统一发展,停办了建筑、旅游服务、财会三个专业,重点打造数字产业、智能制造、教育三大类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参与企业项目制作,从简单到复杂、从模拟项目到实际项目,真正实现毕业能上岗、上岗有高薪。

  松山区职教中心的改革发展是赤峰市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赤峰市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为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专业、减少专业盲目扩张,赤峰市按照地缘特点划分了4个专业调整区域,按照产业对接、专业错位发展的原则,在每个区域内科学调整重复专业,重点打造与区域产业对接的拳头专业,凸显特色品牌发展。目前,在全市范围确定市级重点发展中职专业9个、旗县区级重点发展中职专业33个,同时取消了7所职业院校9个招生专业,建设了机电、汽车、财会、旅游等8个专业大类的中高职深度衔接专业31个。

  阿鲁科尔沁旗职教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试点。阿鲁科尔沁旗职教中心校长刘文清说,学校根据农牧区生产实际,推动“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在农牧区建立教学点,以农牧类学校人才、技术优势服务农牧区,培养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牧民。

  “全市统筹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现在每个职业院校都有几个特色专业,有效减少专业重复带来的无序竞争。”赤峰市教育局局长赵志刚说。赤峰市教育局整合优质教研力量,组建了由132名骨干示范专业负责人和行业、企业专业技术负责人组成的16个市级中心教研组,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课题研究、师资培训等教育教学活动,帮助职业院校将主体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王牌专业。

  职业教育不是闭门学造车,赤峰市各职业院校依托特色专业与企业开展合作,将课堂学习与企业生产结合。赤峰第一职业中专先后成立了赤峰旅游服务职教集团、赤峰早幼教职教联盟,学校开设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学前教育等专业与集团(联盟)成员单位进行密切合作,形成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学生在校学习3到4个学期后,可到酒店、幼教机构等合作单位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实习,学校的专业老师也会参与企业实践,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专业联盟的组建,实现了学校与工厂、课堂与车间、实训与生产、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招生与招工的六个合一,教师成为双师型,学生学到真本领。”赤峰第一职业中专副校长郭自强说,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导方向,产教融合对学生的观念、行为、技能进行定向培训,让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书香润泽职教内涵


  每天清晨,赤峰建筑工程学校的校园内都会响起琅琅读书声,全校学生都在站立诵读《道德经》《弟子规》等经典名著。“早读时间朗诵文学经典是学校的一个传统,此外晚自习期间还要阅读写随笔,语文课还有名著导读、好书推介等上课形式。”刚结束早读课的语文老师梁伟说,学生们已经养成阅读的习惯,在读书中找到自信、端正品行。

  赵志刚说:“有家长担心职业院校管理松懈,孩子送过来不仅成不了才,还成不了人。近年来,赤峰市启动了职业院校读书工程,将其作为重塑职教形象、加强内涵建设的主要抓手,让孩子们读几本好书,会做人;学一门技术,能生存。”

  赤峰建筑工程学校校长陈生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大多数是“家困、学困、心困”的“三困生”,要让职业学校的孩子有一个出彩的人生,不仅要靠技能的学习训练,更依赖于文化养育和精神引领,这样职业学校的孩子才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脊梁做人”。

  看着调皮捣蛋的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后,变得上进又懂事,梁伟的喜悦溢于言表。“来职高的学生多是考不上普高的孩子,大多不爱学习、上课睡觉、下课胡闹。”她说,“经过多年的读书教育,本来最难管、最不愿读书的学生愿意读书了,课上睡觉说话的没有了,课下打架骂人的没有了,孩子们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高三学生蒋健羞涩内向、不善言辞,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并在一次次名著导读活动中锻炼自己,这个曾经“没说话先脸红”的男生现在已经能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谈。他说:“阅读活动帮我提升表达能力,让我更加自信,也有助于以后求职就业。”对于幼教专业学生谢语嫣来说,阅读帮助她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课外阅读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再看专业书籍感觉理解也不费劲了。我即将到幼儿园实习,阅读积累也有助于我备课。”

  赤峰建筑工程学校的读书工程得到了社会、家长的认可,该校连续8年在校生规模都稳定在3000人左右,家长们都放心把孩子送到“技术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技术”的职业院校。

  赤峰市注重职业教育培能与立德相结合,除了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外,还在全市各职业院校实施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并进的双元德育课程改革,大部分学校已经初步构建了技能、才艺、人文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下一步,全市将深入推动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把行业企业文化、就业创业活动、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文明风采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社团活动等纳入课程范围。目前,全市共有赤峰建筑工程学校等6所职业学校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进行此项试点工作。

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窄胡同”的问题,赤峰市在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间统筹开展不同层次的深度衔接,为人才发展构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分段贯通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

  “赤峰市将中职与高职学校的重点专业对接,实行贯通培养。”赤峰市教育局副局长吕东辉介绍说,全市已确立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31个,引导全市5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近入读市内高职学校,市教育局聘请社会第三方,全程指导、监督和评价高职和中职人才贯通培养情况,做到中职和高职专业学习无缝对接,分段贯通培养。

  中高职院校间除了专业对接,还实行师资共享。为弥补部分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高职学校派出教师到联办的中职学校班级,作为副班主任参与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宁城职教中心、林西职教中心、克什克腾旗职教中心等旗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共同组建教育集团,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些中职学校建立分校,实现招生与就业、专业与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有效衔接。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则与赤峰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合,设立道路桥梁、建筑、财会、旅游等专业的“3+2”本科直通班,职业教育人才在高职阶段筑牢基础后,还有畅通的途径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立交桥”建立焕发了赤峰市职业教育的活力。2020年,在赤峰市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网报网录的第一年,有3232名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就读。赤峰市域内中高职贯通培养录取2485人,较2019年增长153%,市域内高职专升本338人,较2019年增长228%,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招生规模均稳步扩大。

  赤峰建筑工程学校2019级市政班班主任娄明阳说,全班37名学生,目前三分之二计划升学,三分之一准备就业,不论升学还是就业都有畅通的渠道,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赤峰市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之间贯通的“立交桥”还在不断完善,计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为骨干,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具有赤峰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中国新闻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记者节前夕,追忆新华社太行烈士
中国新闻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记者节前夕,追忆新华社太行烈士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职工黄君珏烈士资料照片。

 
11月5日拍摄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
 
11月4日拍摄的新华社职工黄君珏烈士藏身的山洞。     本报记者曹阳摄
 
  
 
 
 
  本报记者赵东辉、王菲菲、王学涛
 

 
  1942年6月2日,这天是黄君珏30岁的生日。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她抱着“宁死不当俘虏”的决心,纵身一跃,跳下万丈悬崖,与出生仅3个多月的儿子永别。
 
  太行山壁立千仞,清漳水缓缓流淌。
 
  山西左权麻田西山上,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上镌刻了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有人以笔为枪不幸中弹、有人临危不惧纵身跳崖……在1942年日本侵略者发起的大扫荡中,40多名新华社新闻工作者壮烈牺牲,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寻找“战地黄花”


 
  深秋的太行山,金黄色落叶铺满山坡。
 
  11月3日,记者一行向太行山深处的庄子岭“道士帽”山挺进。
 
  一个老乡带队爬山。大家踩在落叶上一步三滑,稍不留神便会摔倒,必须时时抓着树干,宛如猴子攀树。满眼的荆棘灌木丛一会儿扎到手,一会儿又钩住衣服。没人想说话,只有“呼哧呼哧”的喘气声萦绕耳边。
 
  终于到达山顶,记者缓缓直起腰,东找西瞧不见山洞。夕阳正在西下,不得不下山。记者返回左权县城已是晚上9点多。
 
  11月4日7点半,记者再次踏上寻访路。
 
  这次3个老乡带路,换路而行。路程明显缩短,但却十分陡峭。有的石阶仅容一只脚,两只手也只能扒着峭壁,而身后就是悬崖。攀爬一个多小时后,一个山洞映入眼帘。
 
  站在洞口,记者心潮澎湃,这里就是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烈士的跳崖处。
 
  山洞并不大,有两三平方米,前面是一条很窄的小路,上面是峭壁,下面为悬崖。由于道路陡峭,附近又有十余个山洞,长期以来黄君珏到底从哪里跳崖不能确定。记者花了两天时间,从早找到晚,中途没吃饭、没喝水,最终根据多条线索,确定了这个山洞。
 
  与黄君珏一起藏身此洞的还有两名女同事,她们不幸被凶残的敌人用刺刀挑杀,其中译电员王健牺牲时年仅16岁。
 
  当地老乡说山洞下面的半山腰处曾临时安葬过她们的遗体。“俺爹还帮忙埋呢,老百姓边埋边哭。”75岁的欢峪沟村村民武郭锁心里一阵发痛,流下热泪。
 
  离山洞最近的人烟便是“八路军母亲”李才清的故居。屋内老物件、老照片、奖状、碑刻等无声诉说着这位太行女杰对八路军的恩情。李才清老人去世后,她的孙辈、重孙辈仍有人在这里生活。
 
  64岁的郭怀生坐在院里的小板凳上,回忆起奶奶讲给他的往事:1942年侵华日军发动残酷的大扫荡,对太行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他们在庄子岭一带的山顶上“安营扎寨”十余天,搜查八路军……
 
  时光仿佛回到78年前。
 
  在敌人扫荡下,为缩小目标,减少牺牲,新华社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黄君珏带领韩医生、电务科译电员王健等曾经过李才清家,但她看到这里伤员较多,不想给老大娘添麻烦。6月2日,她们沿着记者寻访的路,隐蔽在了这个山洞中。
 
  “我奶奶拦她呢,但她看到这里伤员多,不想再添麻烦,就走了。”郭怀生说。
 
  然而不幸的是,黄君珏三人藏身的山洞被侵华日军发现,他们爬上山顶,用绳子将柴草吊下来,火烧烟熏。在敌人步步紧逼下,黄君珏向日军开枪后,纵身跳下山崖。这天是她30岁生日。
 
  黄君珏的丈夫王默磬在给岳父黄友郢的信中,诉说了妻子英勇牺牲的情况和他强忍伤痛、悲痛寻找妻子遗体时的情景:
 
  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裹伤蛇行,潜入敌围,爬行至该山,时皓月正明,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稍锁,侧卧若熟睡,然已心胸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感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至不可脱!迨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负遗体至适当地点,以手掘土,暂行掩埋。
 
  “得知三人牺牲后,奶奶挺后悔,觉得当时没有拦住她们、保护好她们。”郭怀生说。
 
  白天,侵华日军常闯进李才清家问话,但她听不懂也不吭声。鬼子见问不出东西,一脚把她踹在地上,由于石头房点不着,临走时还气急败坏地点燃家里的一堆柴火。晚上日军不出来时,李才清用被子把门窗堵上,熬粥熬药,带上柿子炒面,给山洞里的伤员们送。
 
  几十年后,黄君珏的儿子黄继佑也来到庄子岭。他在洞口长久伫立,泪水无声地流淌。默哀良久后,他在洞口照了一张相,作为永久的纪念。“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的,既悲痛又敬佩!”他说。
 
  黄继佑出生三天,便被寄养在了老乡家,母亲牺牲时他只有3个多月大,之后他的名字由王子倖改为黄继佑(母亲原名叫黄维祐),希望他将来继承母亲遗志。
 
  一张父母合照是黄继佑见到的最珍贵的母亲遗物。直到大姑将这张合影送给他,他才看到母亲的容貌:瓜子脸、短发、端庄秀美,大大的眼睛里透露着聪颖坚毅的神情。
 
  黄君珏出生于湖南一个旧官僚家庭,然而优越的家庭环境并没有影响她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她15岁参加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2岁在上海参加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的工作,27岁与爱人一起来到华北太行敌后抗日根据地,从事战地文化工作。
 
  长大后,黄继佑不断通过母亲的战友了解自己的生母。当年日军扫荡时的一位幸存者程庆丰告诉他:“你妈妈有一支枪,她曾对我说宁死不当俘虏,她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死得英勇!”
 
  78岁的黄继佑身居北京,心系太行,曾多次到左权县追寻母亲足迹。“心愿是了却不了的,无论来多少遍。”他说。
 
突如其来的“铁壁合围”


 
  今年97岁的房秉玉老人永远忘不了78年前的那顿早饭。
 
  辽县(今左权县)山庄村,那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所在地。
 
  同志们围坐在一起,发现吃的不是焦小米、黑豆,竟是白面烙饼。“圆圆的烙饼吃了,咱们还要回这里来团圆。”大家这样说着。
 
  几天前,他们接到消息,日军又要来“扫荡”。《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何云组织大家埋藏机器和各种物资,两昼夜完成了坚壁清野的任务,同时疏散妇孺病号,进入临战状态。
 
  日军的“扫荡”,他们此前已经历过多次。
 
  1940年8月下旬开始,为期三个多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太行根据地成为华北抗战的桥头堡,辽县因是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师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驻地,成为华北抗日的指挥中心。但同时,这里也成为日军的“眼中钉”。
 
  今年已经102岁的刘江老人说起这些往事,仍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当时24岁的他是《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校对员。“以往敌人来‘扫荡’,大家在山上转几圈,二十多天就又回来了。”吸取以往反“扫荡”经验,他们将大型印刷机器埋了起来,但带了一部电台和一部铅印机,准备一边战斗,一边出报。
 
  1942年5月25日拂晓,何云带领报社200多人马撤离山庄村,翻过东山,向庄子岭一带转移。
 
  刘江是十名战斗员之一,配了一支步枪先行开路。他记得,25日天亮后,大部队赶上来,到达十字岭下的南艾铺一带,刚用行军锅煮了一锅小米饭,前方就传来消息,敌人正在逼近!
 
  顾不上吃饭,大家把饭各自带上,走出不到几里地,就听到了炮声。
 
  “上万名非战斗人员,一字长蛇阵,在山间小路上行进。这次,我们陷入敌人合击圈,被重重包围,当时六架敌机擦着山头低飞,疯狂轰炸扫射。重要山头都被敌人火力封锁,机枪声如骤雨一般。”时任《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李庄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整个十字岭阵地尘土蔽日,硝烟弥漫。在这次突围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以身殉国。
 
  显然,这次的“扫荡”与以往不同。战后由日本防卫厅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记录了日军当时的行动计划:“对于在晋冀鲁豫边区建成华北共军主要根据地的第十八集团军和第一二九师,以及在太行山南部地区活动的中央军第二十四集团军和第二十七军,自5月中旬到7月下旬连续进行作战,将共军根据地设施的大半予以摧毁,并粉碎中央军。”
 
  为实现计划,他们派出了“特别挺进杀人队”。这群精选的100名士兵,穿便衣,伪装成民兵或八路军,自带干粮,昼伏夜行,绕过村屯,爬山越岭,潜入辽县八路军所在腹部地区,刺探军情。
 
  从5月下旬开始,日军从同蒲、正太、平汉等铁路沿线据点,纠集了两个师团和两个混成旅团以及大批伪军共3万多兵力,并出动飞机多架配合轮番轰炸,先向太行山北侧,后向太行山南侧地区,进行所谓“铁壁合围”。
 
  “敌人非常狡猾,如果遇到主力部队,则聚而歼之,如果是后方党政机关,则将其部队散作扇形,如同梳头似地反复搜索,名之曰‘篦梳扫荡’。”刘江说。
 
  面对敌人疯狂围剿,何云带领报社同志辗转周旋。27日下午,何云召集大家开会决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突围。报社分了三小队,何云带领编辑、报务员等10人准备找大部队坚持出报,副总编陈克寒带着10名记者向太行山以南突围并随军采访,编委史纪言带领刘江、房秉玉等60人就地打游击。
 
  最终,陈克寒一路突围出去,而何云这路却遭遇敌军。
 
“一武一文”之何云


 
  夜深了,油灯下,一个瘦弱的身影还在工作。只见他苍白的脸上发着一层油光,两眼更加凹进去了,手不停地挥动着毛笔,写稿,写稿,大小问题一大堆塞满了他的脑际,使他不知道疲劳,不知道休息。
 
  这是吴青脑海中关于丈夫何云记忆最深刻的场景。
 
  何云,原名朱士翘,1905年生于浙江上虞县朱巷乡(今上虞区永和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因在上海组织了抗议日寇进攻华北的群众大游行,他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后被判无期徒刑,投入中央军人监狱。在监狱中,他自学德语和世界语,不怕把牢底坐穿。1937年,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大批政治犯被释放出狱。何云在这时也恢复了自由。
 
  1939年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何云在太行山区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
 
  清瘦,这是报社同志在描述何云时提到最多的。4年的监狱生涯,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摧残。两条腿由于常年戴着脚镣,走起路来已经有些罗圈。
 
  作为校对员的刘江和何云接触较多。“每天晚上9点钟,我拿着报纸大样去给何云看。他看得很仔细,大概40多分钟后,就拿红笔改出来了。”刘江说,何云很严肃,却不轻易批评人,大家都很尊敬他。
 
  1941年12月,太行山上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何云穿一身军装,瘦瘦的身材;吴青是八路军总部的秘书,也是一身褪色的军装。
 
  然而,不到半年,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妻就永远分离了。
 
  1942年5月日军大扫荡时,为了减小目标,何云带领几位同志转移到辽县东南大羊角村附近,还架起电台,抄收延安新华社电讯。
 
  在翻越乱石断崖的陡坡时,同志们担心他的身体经受不住,提议给他派两个同志专门随从他走,但他坚决不同意,操着浙江口音说,“那我不仅成了同志们的累赘,而且还变成了‘山大王’。”最后,他只同意让警卫员王保林一人跟着。
 
  28日黎明,敌人又开始搜山。何云带领几位同志正在大羊角附近的山坡上掩蔽,不幸被敌人发现。“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绝不能活着当俘虏。”面对敌人的疯狂射击,他沉着地对身边同志说。
 
  这时,一颗子弹射来,何云被击中,身负重伤。当医护人员前来抢救时,他已奄奄一息。但他睁开无力的眼睛,对医生说,我的伤不重,快去抢救倒在那边的同志吧。
 
  当医护人员返回来时,他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那年,何云38岁。
 
  半个月后,吴青才闻得噩耗。悲痛之余,耳畔似乎听到丈夫温和而深沉的声音:“你要坚强些!在斗争中,同时也需要必要的忍受,忍受也是斗争性的一种表现。”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将军曾悲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
 
  杨尚昆同志在1942年9月4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发表的《悼何云》一文中说:接着左权同志殉国哀讯传来的是何云同志在太行山上反“扫荡”战争中牺牲的哀讯,一个人的生死固不足可惜,何况死在为祖国独立自由而战的疆场上,这是何等光荣啊。然而何云正在壮年,党所给予的任务尚待竭力完成,今竟不幸牺牲,这确是一个损失!
 
悲壮的一页


 
  日军的“扫荡”还在进行。
 
  在敌人严密包围、反复搜山的险境中,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同志们集合了被冲散,冲散了又集合,组成了众多不固定的战斗小组,每个小组三到五人。大多数同志三五天吃不到一餐饭,喝不到一点水。有些同志口干唇裂,舌头粘在嘴里,话都说不清了。
 
  危难时刻,当地的老百姓对他们伸出了援手。
 
  一天晚上,刘江和十多位同志借着月光来到一个村子。只听得村内人声嘈杂,孩童喊叫,他们判断应该是群众外逃后回家。
 
  走进一户农家,一位50多岁的老大娘正在烧火做饭。看到他们进来,也不惊慌,伸手就从炕上的口袋里盛了一大碗炒面。“来,把衣服换了好行动。”大娘看他们穿着八路军的衣服,麻利地从一口大瓮里抓出些破旧衣服。
 
  在大娘家的第二天晚上,有人回来说,山那边有个新华社记者挂彩了,两天两夜没吃饭,现在还在山梁上挂着。
 
  于是,刘江他们赶紧拿上梯子当担架,在大娘三儿子的带领下来到了北山。到了一看,受伤的原来是史纪言,他正赤身面向背阴土坎,微微张口,呼吸土层上的一点湿气,以减轻唇裂舌焦的痛苦。他的左腿受了重伤,黑色的血痂,在月光下看得十分清楚。
 
  “大伙一看那情景,都掉眼泪了。”再一次回忆当初,记者眼前的这位百岁老人又一次潸然泪下。
 
  “你们害怕过吗?”在采访刘江、房秉玉等人时,记者曾这样问过。“我们都是自愿来参加革命的,早就有思想准备了。”他们这样说。
 
  从25日始及以后几天内,40多位新闻战士永远地留在了太行山上。
 
  1986年5月28日,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在麻田西山举行揭幕仪式。人们簇拥在纪念碑的周围,向长眠于此的英烈们默默致哀。纪念碑上,密密麻麻刻满了这些英烈的名字。
 
  他们中最小的魏文天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勤务员,只有13岁;年龄最大的炊事员牟忠衡,50岁。青年诗人高咏,曾发表过《随粮带征》《春天》等长篇小说,年仅22岁;负责印刷工作的董自托,曾与王亚平、臧克家等同志共同创办党的秘密刊物,年仅32岁……
 
  同黄君珏藏身于同一个山洞中的王健只有16岁。
 
  “我们在同一张桌子上办公,我是报务员,她是译电员。”房秉玉还记得,准备突围的当天晚上,他还曾去找过王健,问她要不要和他一起走。但王健说,她要照顾刚生产完才3个月的黄君珏,要和她在一起。
 
  王健是河南修武县方庄孙窑村人。她12岁就离开河南,随军北上山西。1940年,她被调到《新华日报》(华北版)电务科做译电员。报社、分社的许多新闻稿都是由她译发延安新华总社的。
 
  那天之后,天人永隔。王健被敌人残忍杀害。
 
  20世纪80年代,房秉玉还曾去王健的老家河南,找到了她的姐姐。当时,她的母亲已经去世。王健的姐姐告诉他,母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妹妹的遗体找到。
 
  为此,房秉玉又回到左权、涉县多方寻找,但却未果。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这一大批新闻战士,大都是二十来岁的热血青年。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向往着明天的新中国。但在这一次反“扫荡”战斗中,40多位鲜活的“新闻人”牺牲,他们用鲜血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2450 5478 4357就是新华社”


 
  “滴滴答,滴滴滴滴答……”辽县山庄村一农家四合院内,19岁的房秉玉正在接收延安新华总社的电报。
 
  “2450 5478 4357就是新华社,0554 0079 7193是北京电。”已经过去70多年了,这一串电码他仍烂熟于心。
 
  而当初的那个小院落,如今人去院空,土坯墙有些倾斜。记者看到,院门上黑色的木门板和别家有些不同,有两个方洞。村支书曹付才说,这块木板可能是当时的某种印刷机器的一部分。他曾见有来这里寻访的老者,手抚摸着门板,老泪纵横。
 
  曹付才告诉记者,这个院子地下是空的,有两处入口可通往地下,一处在院落一角、一处在驴圈里,应该是当时新华社人员转移机器的地方。如今,入口处已堆满了各种杂物,无从下去。
 
  1938年秋季,党中央决定在晋东南创办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从而在广阔的华北战场上,开辟一块紧密配合军事斗争的新闻阵地。12月,何云率领原《中国人报》的部分人员,以及他刚从西安带来的几位新闻工作者和十几个印刷工人,带着一台铅印机,着手筹备《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刊工作。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出版,何云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在发刊词中,他鲜明提出,本报“成为全国各抗日党派,各抗日团体,各爱国同胞之共同喉舌”,是“鼓励前进的号角”,“愿做华北文化抗日统一战线之创导者与组织者”。
 
  1939年10月19日,经北方局决定,所有华北战报和新闻,用“华北新华社”的电头向延安新华总社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播发。1941年初,正式成立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何云兼任总分社社长。报社和通讯社合署办公。
  “我们电务科有10多个人,好几部机器,从下午2点到晚上2点,一直在接收新闻。一个人坚持不下来,脑子受不了。2个小时换一次班。”房秉玉说。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些新闻人出生入死,奔波于激烈的“扫荡”与反“扫荡”斗争前线。为适应游击战争的环境,报馆装备轻型化,全部印刷器材,连同电台、纸张、油墨,只需要三四匹骡子就可以驮走。何云风趣地说,咱们是“背着报馆打游击”。
  在当时的环境下,报纸和通讯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何云在《华北“新华”第二年》一文中写道:在“百团大战”中,我们是曾经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了自己应尽的力量。我们曾搜集一切捷报,重新写作与编排,务使新闻精彩壮丽,不致埋没这些辉煌的战功。我们曾派若干记者同志,随军行动,深入敌占区,务使真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的伟绩……我们正把“百团大战”的伟大战绩,迅速散发捷报,以期飞快地深入民间。我们还写作了不少通讯,介绍到大后方,介绍到国际间去。
  朱德总司令对报纸给予了高度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太行山下,清漳河畔。
  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背靠千仞绝壁,面向东方,那是这群新闻烈士曾经战斗、牺牲的地方。碑的正面镌刻着杨尚昆同志的题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左侧面镌刻着陆定一同志的题词:“一九四二年五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同志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们永垂不朽。”
  纪念碑护栏南侧,有一座穹顶坟茔,与之平行并列,是《鸡毛信》的作者华山老先生的物冢。依照华山遗嘱,家人将他的一部分骨灰和生前用过的钢笔、眼镜送回这里,与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一起长眠。
  今年78岁的赵天庆老人时常会来纪念碑前看一看,用笤帚把落叶清扫干净。1985年,他和村里的三四十名青壮年曾参与修建纪念碑,“修了条小路,用板车把石头一块块拉上去的。”老人说,“村里有这个碑,觉得很光荣。”
  “每逢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村里会组织党员活动,敬献花圈。每年还有万余人前来缅怀先烈。”纪念碑所在的西山村村委会主任赵龙兵说。
  山庄村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旧址所在的院落内,那群新闻人曾经满怀理想干得热火朝天的场景不再,枯黄的树叶落了满地。
  在这里,记者碰到了88岁的老人李更的。“当年有一个姓李的,在这里生下一个孩子,你们认识吗?”老人看着我们,问了一遍又一遍。村干部说,老人耳朵已经听不清,但只要有人来参观,总会来问一问。
  据说,这位老人小时候曾给住在这里的新华社的同志们拾过柴火。不知他与这位“姓李的”之间有过怎样的故事,让他70多年念念不忘。
  战争虽已远去,但人们追寻红色基因的脚步并未停歇。
  49岁的左权县史志研究室主任张俊平致力于寻访、还原那段历史。
  何云的后代在哪里?左权县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联系,经上虞区党史研究室和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多方打探寻找,得知何云唯一的女儿尚健在,已92岁高龄。2018年8月,张俊平等人前往上虞拜访徐如珍老人。
  抗日战争时期,何云与吴青结婚后,无子女。但是早在1925年,何云有过一次婚姻,与邻村姑娘徐文英结合,1927年12月女儿出生。身为革命者,何云自知迟早会遇到麻烦甚至丢掉性命,怕连累家人,于是一份休书,托人把妻子送回娘家,把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托付亲人抚养。从此,女儿改姓母亲姓。一直以来,徐如珍老人是何云烈士唯一女儿的信息只有亲戚们知道,未被组织正式确认。但对自己烈属身份的认同,成为老人心中的渴望。
  在左权县和上虞区两地党委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2018年9月18日,一份迟来的《烈士遗属优待证》交到老人手中,她在政治上、经济上享受到烈属的待遇。2020年2月28日,老人去世,享年94岁,左权县敬献了花圈。
  “老人等待了一辈子,我们完成了她的心愿,非常有意义。”张俊平说,老人虽然没有享受到父爱,但对父亲充满思念和崇敬之情,她教育儿子继承祖辈遗志,参军报国。
  近日,以黄君珏为原型的新编晋剧《战地黄花》在山西上演,观者无不落泪。“我要向外冲,换得新华绽芬芳,我要向外闯,倾尽满满血一腔,笑迎新中国,战地染黄花!”一曲唱罢,黄君珏纵身跳崖,壮烈牺牲。
  太行硝烟远去,烈士精神永存。
 
刘庆邦:我慎终如始,只写小说
刘庆邦:我慎终如始,只写小说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刘庆邦。   作者供图

  本报特约撰稿眉豆


  著名作家刘庆邦的长篇小说《女工绘》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第四部写煤矿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书写矿场女工故事的长篇小说。近日,在地坛公园东门附近一家书坊,他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难忘的经历,老是忘不下,这里边就很可能有文学的因素


  草地:您之前的作品大多写男矿工,很少涉及女矿工。为什么《女工绘》的素材一直放在心里、搁置了50年才付诸文字?

  刘庆邦:不写不等于把这段记忆忘了。心里存着,一直在酝酿。待成熟了,呼之欲出,于是就把她写出来。可以说水到渠成,刚刚好。

  一个人有难忘的经历,老是忘不下,这里边就很可能有文学的因素。这段经历正是我忘不下的。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活动范围也是有限的。一个人一辈子认识的人并不是很多,让你熟识的人也是有限的。这群女工正是我熟识的人。

  这么大一个矿,这么多女工,分散在各个岗位,很难接近她们。恰好矿上成立个宣传队,我又是宣传队的组织者,有机会接近她们,跟她们熟识了。全矿有文艺才华的、能唱能跳的、身材和长相都不错的女工挑在一起,成为煤矿一道美丽的风景。作为每一个生命个体,她们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爱、各有各的追求,她们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值得关注,特别值得写,不写就觉得对不起她们,也对不起自己。现在这本书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书里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叫华春堂。她是一个线索性、贯穿性人物,通过这个线索把十几个女工连缀起来。一开始写端阳节,就是为她的出场做铺垫。她在家里处于主导地位,是个主心骨,有不同寻常的心智。《女工绘》也是以她的悲剧告终,戛然而止。

  一些访谈问为什么把它设置成悲剧性的结尾,首先,悲剧性结尾不是我通过虚构故意设置的,人物原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而且发生事故那天正好是五一劳动节,对我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很难忘。另外我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伟大的作品里面都有悲剧的情致,悲剧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朱光潜说过,悲剧比别的文学样式更能打动人。

  中国人长期养成的欣赏戏剧的习惯是喜剧,喜欢大团圆、花好月圆,不大接受悲剧。我觉得悲剧才更有震撼力、更真实、更美,是高层次的美。老是接受喜剧性的作品就显得不够坚强,有些自欺欺人。

  《女工绘》的悲剧性结尾既符合华春堂的人生方向,也符合艺术的规律,是自然的,不是反自然的,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悲剧寓意。悲剧是由那个年代决定的。那个特殊年代是不可以忘记的,虽然在书里是作为背景。人都是一个生命的容器,都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写那一代人,不可能脱离那个时间、那个时代。在那个时间、那个时代背景下展现这些人物的命运,有着特殊的认识意义,具有特殊价值。这是我在写这部小说时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草地:在小说里您称赞华春堂很智慧,对她的评价是肯定的、正面的。

  刘庆邦:我是很肯定她、很欣赏她的。她的智慧离不开她的社会经验、人生经验。她很聪明,她的聪明是家常的、世俗的,她懂得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称得上人情练达。这是她跟别的知青不一样的地方。有些知青不懂什么事,有着纯真、浪漫的情怀。华春堂年龄这么小,都懂得人情世故,有心智,有智慧,心很高。这跟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父亲因为锅炉爆炸去世,这对她的成长构成一个转折。她生活本就不幸福,她的苦难使她早熟,早早承担起家庭主心骨这个使命。再加上她又勇于承担,造成了她这种性格。

  草地:对其他人物,如张丽之、王秋云、杨海平等,她们在生活底层挣扎,同时还要遭受同伴的歧视、打压,生存更加艰难。

  刘庆邦:那时候的人都被贴上标签。标签有两种,一种是政治标签,一种是生活标签。政治标签就是家庭成分,是地主、富农、贫农,还是工人、商人,先打听清楚。那时候特别讲这个。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非常严重。张丽之家是地主成分,这是她的政治标签。出身不好,大家对她另眼相看,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

  还有一个就是生活作风的标签。这个对人的打击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女孩子。都是通过“斗私批修”给揭露出来的。如果生活作风有闪失,就被打入另册。本来矿上的女性很少,应该是很稀罕的。物以稀为贵,缺少女性的地方女孩子很受宠才对,但是她们被贴了标签。男矿工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她们,反而被贬低、被讽刺,说很多难听话,其实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原因。

  人们乐意传这个。井下没有女性,他们特别爱拿女性说事,把女孩子说得很不堪,进行标签化、妖魔化,忽视人家的美貌、才华。女孩子多艰难呀。

我写东西从农村开始


  草地:《女工绘》里的这些女孩子,有您喜欢的类型吗?

  刘庆邦:这些女孩子都很可爱。在年轻的时候人人都很美。年轻的时候没有丑的,都很可爱。各有其美。华春堂其实也挺可爱的。

  草地:有个采访说您喜欢张丽之,她很漂亮。那个年代找对象首先考虑是成分?

  刘庆邦:张丽之很漂亮,很精明,跳舞跳得很好,但就是因为她家成分不好。成分是放在第一位的。在实际生活当中别人给我介绍过张丽之,张丽之也很乐意,但是我就觉得不行。一说张丽之是地主成分,心里就很排斥。

  我家是贫农成分,但我父亲当过国民党的军官,是冯玉祥的部下,被打入另册。当时我吃过很多亏,当兵当不上,入党入不了,很压抑。我曾两次报名当兵,政审都通不过。第二年就绝望了,觉得一辈子完了,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了。痛哭流涕的,甚至……当时绝望了。转机就是招工。当时我在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知道这个信息比较早。每个大队只有一个名额。十几年都没有招工了。消息是大队会计告诉我的。本来让我接替他当大队会计,他不想让接替,就把这个消息告诉我,这也给了我一个机会。他说你赶快去找找村支书和大队长。于是我就买了一盒烟,支书吸了一支烟,大队长吸一支烟,等于说同意了。我就去到煤矿当工人。这一下子改变了我的命运,吃商品粮,领粮票,发工资。但还不甘心老当工人,就写东西。

  我写东西从农村就开始了。初中毕业后当回乡知青,觉得干活也没啥出路。当时县里的广播站有个自办节目“广播稿”,播放批判稿。我一听都是别的公社的人写的,从来没听到我们刘庄店公社的人写,我说不妨写一篇试试。当时投稿邮寄不要钱,就借个信封、剪个角,寄到县广播站。名字前面注上“贫农社员”,不这样注的话人家不给广播。没想到,几天后就听到县广播站的广播了。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广播稿。然后接着写了好几篇。这下公社的人就知道我的名字了,然后就参加公社宣传队搞通讯报道。所以我才有了招工的机会。

  1970年到了矿上,我也发挥了这个特长。矿上也有广播站,于是给广播站写稿。矿上办宣传队,他们打听到我在中学、大队、公社三个地方都办过宣传队,就让我来组织,所以我才有机会接触、认识这么多女孩子。

  如同改变不了梦境一样改变不了对故乡的记忆


  草地:在您的作品里,经常使用了一些豫东方言,比如《女工绘》中“母鸡嬎蛋”“支奓起来”“光棍眼子”等词汇。地理场景也是广袤的中原地区。故乡在您的创作元素中占有怎样的位置?

  刘庆邦:我的故乡河南沈丘,从大的地理环境讲属于淮海大平原,它是我的地域文化源。一个人的文化环境,包括童年记忆、方言,对一个作家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

  有一年解放军艺术出版社出了一套丛书,他们请一些作家写一些地域性的作品,池莉写《武汉故事》,阿成写《哈尔滨故事》,我写《河南故事》。我在序言《改变不了的梦境》里讲:一个人做梦不当家,不知道会做什么梦。你永远改变不了自己的梦境。我已经到北京40年,但是我现在做梦还是梦到老家,还是梦到我小时候。梦见姐姐、妹妹都还没有出嫁,梦见在老家推磨,梦见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梦见刮大风,我爬到房顶上去压住被刮起来的草。母亲已经过世十多年了,每次做梦,母亲身体都还是很好的。这就是童年的记忆,想改变是不可能的。它像血液一样在你的骨子里。如同改变不了血液一样改变不了童年的记忆,改变不了你对故乡文化的记忆。所以每一个作家,一开始写作都是从故乡出发,从故乡文化出发。比如说莫言写高密,贾平凹写商州,周大新写南阳,我写的都是豫东大平原的生活。

  基层平民永远是我的审美对象


  草地:您说过作家要写深切的生命体验。

  刘庆邦:作家刚开始写作时,往往选择写自己的人生经验,写深切的生命体验。托尔斯泰说过文学有三个要素,第一要写最深切的生命体验。第二要有世界性的胸怀和目光。这指一个作家的思想性。第三要找到自己的语言。他强调了体验、思想性、语言,我特别赞成他的观点。作家一开始写作都是写生命体验最难忘的、最深切的东西。

  我一开始也写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女工绘》的素材在我心里放了几十年,终于还是把她写了出来。

  我写的东西大多是基层劳动人民,或者说平民,比如工人、农民、矿工,比如城市平民、打工者,像保姆、手艺人等。我对他们有兴趣。他们是我的审美对象。看到吹糖人的,我也站那儿看看。捡废品的老人,我也会关注一下。到城里卖荷花的、卖蝈蝈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有时听见路边拉坠子胡的,是河南乡音,我会站在那儿听一轮,然后往茶缸里放点钱。这些人能触动我。因为跟我的人生经历有关。我在农村长到19岁,后来去井下挖煤,这些都是最基层的生活。因此我对普通劳动人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我从来不写官场、现代职场,也不写娱乐场。我对这些不感兴趣,他们不是我的审美对象。跟他们好像有一种隔膜性的东西。我一动手写就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女工绘》也是这样,他们都是普通的矿工。

  我的勤劳来自母亲的基因


  草地:您著作等身,一定有一般人做不到的勤奋。

  刘庆邦:在一个座谈会上,我谈到自己有两点优势,第一个是人生经验的优势。我出生在1951年,很多事情我都经历过。我又有当农民、矿工的经历。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个是很重要的。有的作家遇到了一些瓶颈。所谓瓶颈就是资源用完了,没什么可写的了。我现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时候我还在写最宝贵的人生经验,创作资源丰富。

  第二个优势就是我比较勤奋、勤劳。这是继承了我母亲的遗传基因。我年轻的时候是个“懒人”,上面有两个姐姐,家务活从来不干。底下还有个妹妹,放羊的事都是妹妹干。我的任务就是读书。恋爱、结婚之后,写作之后,母亲的遗传基因在我身上发挥出来。我每天四点起床写东西,大年初一也不间断。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更对自己的勤奋和意志力充满自信。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战胜自己。跟农民种地、矿工挖煤一样,不怕失败,不怕别人说自己写得多。一个人的勤劳有可能得不到回报,但是它永远构不成耻辱。勤劳什么时候都不丢人。

  李洱说我还有个优势,就是记忆力特别强。他说莫言看了我一篇小说,特别赞叹说:记忆力那么好,好多事我都忘了,看了刘庆邦的小说以后又重新唤起了记忆。莫言谈了一个细节:一个女的买了一辆自行车,舍不得骑,就把自行车包起来、缠起来。他说他都忘了,看到我的小说又想起来了。看来我的小说能激发别人的记忆。

  说我记忆力好,我也没承认。每个作家记忆力都好。记忆力不好肯定当不了作家。这是作家的共同优势。记忆力是作家的第一性,因为写作是一个回忆状态,肯定要调动自己的记忆。有些记忆,不写的时候处在沉睡状态,一旦写了,就会被唤醒、被激发,从无效变成有效。

  勤奋特别重要。勤奋来自一个人的意志力。人有三种基本力量:体力、智力、意志力。这三种力量是相辅相成的,谁离开谁都不行。平常人只重视体力和智力,对意志力重视不够。其实,意志力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意志力就是战胜自己。

想为“短篇王”摘帽


  草地:说您是短篇小说之王,您还想摘帽?

  刘庆邦:我一直想摘帽,摘不掉。我在北京或者外地参加活动,别人一介绍就说:这是我们当代的短篇小说之王。我从来没有得意过。不舒服、不自在。有时候说不敢当,就是写得多而已。我不想拿这个“短篇小说之王”来说事。我对记者说,这是别人对你的激励、抬举,自己千万不可以当真,一当真就可笑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拳击有拳王,踢球有球王,但是写小说没有“王”。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和“亡”是同音。谁要当“王”,谁就离灭亡不远了。我说得已经非常严重了。所谓“短篇王”,就是一个纸糊的高帽子,雨一淋,纸就泡汤了;风一刮,帽子就随风飘走了。我想摘掉这个帽子,可是摘不掉,传得还越来越广,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有时候我说我的长篇和中篇写得也不错呀,光说我的短篇,把中篇和长篇都遮蔽了。要说影响,中篇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神木》拍成电影《盲井》以后,翻译成很多文字,影响很大。我已经写了12部长篇,2017年出版的《黑白男女》得了中国好书奖、鄂尔多斯文学大奖、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019年出版的《家长》被《长篇小说选刊》和《当代》评为2019年全国五佳长篇小说之一,并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但是仍然被称“短篇王”。

  最近我追溯一下“短篇王”的帽子命名从哪儿来的。最早是王安忆说的。她在《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序言里说:“谈刘庆邦应当从短篇小说谈起,因为我认为这是他创作中最好的一种。我甚至很难想到,还有谁能够像他这样,持续地写这样的好短篇。”她这句话也有排他的意思,但她没有说我是“短篇王”。

  李敬泽说过:“在汪曾祺之后,中国作家短篇小说写得好的,如果让我选,我就选刘庆邦。他的短篇显然是越写越好。”

  最早说“短篇王”一词的是“京城四大名编”之一的崔道怡老师。2001年,短篇小说《鞋》获得鲁迅文学奖,在绍兴颁奖。短篇小说《小小的船》获得了《中国作家》杂志的精短小说征文奖,从绍兴回到北京第二天就领了这个奖。领奖时,崔道怡老师代表评委点评发言。当听到他说“被称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的刘庆邦”时,我吃了一惊。后来,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锲写了一篇文章《致刘庆邦的一封信》,发在《文汇报》上。张锲说:“当听见资深编辑家崔道怡同志说你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连我这个一直用亲切的目光关注着你的人也不由得吓了一跳。”这些都非常确凿地证明,第一个说我是短篇小说之王的人是崔道怡。从此就传下来了。

  把这个来历说出来有史料价值。我首先要感谢崔道怡老师对我短篇小说的肯定。如果没有他的肯定,也许我写着写着就不写了,也许我也去弄电视剧去了,也许去干别的挣钱的事情去了。我要对得起崔道怡老师的评价,不辜负他的希望。所以短篇小说我一直在写,迄今为止已经写了300多篇、300多万字,出来12卷本的短篇小说编年。

  我写了300多篇,没有一篇废稿。有退稿,没有废稿。比如先给了一家,没采用,又给另外一家,发了。没有砸在手里的。

  好多作家遭遇了退稿。我的第一篇是1972年写的,1978年发表。因为没有刊物可发,都停了,一直放了6年。我拿给女朋友看,女朋友说不错,就没舍得扔,放在一个破箱子里。之后就没再写小说,写新闻报道去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各地的刊物开始办起来了。我看到《郑州文艺》上发表的小说,突然想起来我的小说。翻出来看看,纸都脆了,字迹也有点模糊了。看了一段,有点感动,觉得跟刊物上发表的作品比也不差,好像还更好,于是重新抄一遍,润色一下,就近寄给《郑州文艺》。《郑州文艺》收到以后,先外调、政审。那时候正揭批“四人帮”,如果我是帮派人物还不能发。矿上宣传部给我写了一纸证明,证明我没啥问题,然后发在《郑州文艺》1978年第2期的头条。《面纱白生生》,写矿上女工勤俭节约的故事。现在想想,像写好人好事,但写得挺动感情。很简单的一篇小说,好在是写我熟悉的生活。

  等于说一开始我的路子就走对了,没有走弯路。从此就写开了,然后就调到北京来了,很幸运。煤炭部当时有个刊物《他们特别能战斗》,是毛主席的话。后来改成《煤矿工人》杂志,再后来就变成《中国煤炭报》。我在报社干了十九年,副刊部主任就当了十年。

  草地:在媒体工作期间是不是写了大量作品?

  刘庆邦:那时候写得不多,上班,哪有时间呀。白天一天开会,有时候看大样。我编稿子都是红毛笔编。上班一天,晚上没精力写。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先写两三个小时再去上班。一个短篇能写一个月,一天写一点。

  2001年,正好五十岁,我调到北京作协当专业作家,才开始有大块的时间写长篇。正想写东西的时候,北京作协要进专业作家。刘恒我们俩一块去的。刘恒、刘震云,我们被称为“北京三刘”。刘恒主要是影视,震云一边写小说,一边跟冯小刚合作写剧本。只有我自己没有涉足影视,而一直抱着小说不放,不改初衷,真正的慎终如始。虽然挣不到啥钱。

  草地:如果涉猎太多领域,是不是不太容易做到极致?

  刘庆邦:一旦去了影视就很难再回来。思维不一样。刘恒跟我说:你好好写你的小说就行了。他说他现在已经回不来了,一写就是影视思维,画面、对话,表面化。小说创作是心灵化的,表现的是内心世界。

  读书有“无用之用”,也有实际用处


  草地:《女工绘》中写男主人公魏正方从学校图书馆“偷书”的情节是真实的吗?

  刘庆邦:那不能算作偷,太难听(笑)。以前还有人烧书呢,学生一人抱一大摞书到街上去烧。什么毒草!凡是外国的文学作品都是毒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说成毒草。我那些同学,打着红旗,走到街上,书往那儿一堆,撕撕就烧了。图书馆也没人管了。然后我自己就拿一些书。

  草地:是您救下了那些书。

  刘庆邦:也可以这么说吧。我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青春之歌》,印象非常深。有人问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我说有用,有“无用之用”。读书对人的气质、素养产生影响。读书也有实际用处,《青春之歌》对我的激励就很大。林道静这么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一袭白裙,带着乐器,自己坐火车去北戴河。写得真美。“文革”大串联的时候才十五六岁,好多人都不敢出去,父母也不让出去,我就想起林道静,人家一个女孩子都自己出行,于是就非常勇敢,不但到北京,还到了南方。

  到煤矿工作后,没带别的什么东西,除了铺盖卷儿,就是卷在铺盖卷儿里的一些书。如果铺盖卷是一棵白菜的话,那些被视为宝贝的书就是“白菜心儿”。在赶赴煤矿的路上,“白菜梆子”有可能被雨淋湿,“白菜心儿”不会被淋湿。宁可不盖被子,也不能没书看。这个细节在《女工绘》里也有描述。

  草地:《女工绘》中有读《红楼梦》的情节,魏正方把《红楼梦》带到矿上是真实的吗?您对这些女孩子的悲悯之心,与贾宝玉对女孩子的怜惜之情是否有一定关系?是否受《红楼梦》的影响?

  刘庆邦:这个细节是真实的。我带到矿上的书有《红楼梦》。我最喜欢读的就是《红楼梦》。它不光是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部好作品。我读了好几遍。第一遍我不读那里面的诗,后来觉得诗越读越好,《红楼梦》最精华的部分就在诗。好多诗我都会背。我用小楷把诗歌抄下来,一边抄一边记。

  《红楼梦》的诗意化程度非常高,是一个高峰。现在我们之所以达不到那个高峰,就是因为对诗的造诣没那么深。《红楼梦》里的诗歌跟人物、情节、细节完全融合在一起,跟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是分离的。比如流水填词,一个人填一段。《红楼梦》中的每一个女孩子性格都不一样,黛玉比较悲观,“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宝钗是“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跟黛玉完全不同。它的诗歌跟人物性格、命运融合在一起。《金瓶梅》里面也有诗,写一段就有个“有诗为证”,跟文本是分离的状态,以诗来证明它的内容。

  我把《红楼梦》带到矿上,他们很稀罕,也成了一条罪状。当时《红楼梦》也是大毒草。你还敢看,还敢借给别人!对我人生的影响都挺大。

  读书也需要天分。好多人说写作需要天分,其实读书也需要天分。有些人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有些人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就是看不进去。我向矿区一同事推荐《红楼梦》,他问我《红楼梦》好不,我说当然好啊。我把《红楼梦》的第一册拿给他看,但他就看不进去,觉得太琐碎了。其实他没有耐心,静不下来心,欣赏不了那种细致之美。过段时间我问他看了吗,他说正看着呢,刚看个开头。过一段时间我再问他,他还说正看着呢,其实就是没兴趣。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算了,别再把我的书弄丢了,我就找人把书从他的床头拿走了。后来问他,他还说正看着呢。我心想你看什么,我都拿走了(笑)。后来跟他要,他说找不着了。我说你得赔我。他说好,到时候给你买一套。说明他就读不进书。这是特别典型的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我悟出,读书也是一种能力,读书也需要天赋。有人觉得读书是个享受,走神儿,放飞生命。有的人就读不进去。我这辈子就是命该享受好书。

 
我为脱贫攻坚“留影”一个记者在苗寨的蹲点笔记
我为脱贫攻坚“留影”一个记者在苗寨的蹲点笔记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动声色
 
▲黄孝邦在拍摄村民野外准备午餐。    覃天阳摄
 
  在祖国的西南,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着,形成连片的石漠化片区,土地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有一座古朴而又美丽的苗寨,那就是我要讲述的乌英
 
  在苗语中,“乌”意为美丽、漂亮,还有河水、山泉水的意思;“英”意为新娘子、新媳妇。乌英就是“美丽的新娘”
 
  我在那里,用“解剖麻雀”式的“标本记录”苗寨正在发生的一切。仅2018年一年多的记录,“苗山脱贫影像志”已生根发芽,30多组500多张照片,如一条条枝干一片片叶子。“苗山脱贫影像志”的乌英苗寨不仅仅只是乌英,而是大苗山的乌英们。用“‘1+N’个苗寨=整个县城”的报道模式。“1”是突破口,首先选择了最偏远、最具代表性的贫困村寨乌英苗寨作为主拍摄地,在取得整组报道成功的基础后,再将报道范围扩大到“N”(多个)苗寨,扩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剖析“1+N”个村寨,就等于剖析了一个县的脱贫攻坚历程,同时也管窥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时代
 

 
  
乌英,我来了


 
  2017年11月5日,我第一次前往乌英。在手机地图上,你甚至找不到“乌英”的所在,只能搜索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从南宁出发,汽车在G72泉南高速一路向北奔驰,4个小时后到达了融水县城。歇息一晚后,第二天一大早我便赶往杆洞乡。那时,县城到杆洞乡的公路,有一半正在修路,经常堵车。另外半程经过一个雨季的雨水冲刷后,很多路段坑坑洼洼。汽车有时沿着山路不断爬升,似乎要入了云端;有时又不断下坠,在谷底盘桓。沿路可见那连绵的山脉,葱翠茂密的树林,还有一个个散落的村寨,如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140公里的路程,我驾车一路颠簸6个多小时,来到杆洞。11月7日一早,我又从杆洞乡出发,驾车25分钟,终于来到了我要拍摄的乌英苗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
 
  群山环抱,苍翠护卫,两条小溪从大山潺潺而下,汇合于寨子中央,又缓缓流出田地,再跌下山谷坠入雍里河。据当地人介绍,大的那条叫乌噶,从贵州而来;小的那条叫乌英,从广西而来。两条溪流交汇于此,如同这里的居民,有的户籍属于贵州,有的户籍属于广西,却又百户同心。
 
  桂黔交界,一直是苗、瑶、壮、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乌英苗寨是这里最偏远的寨子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世居人民都是苗族。清朝后期,为避战乱和匪患,先后有吴、梁、潘、卜、韦五姓先祖陆续迁入大山深处这个隐秘的皱褶里,开山拓土,繁衍生息。其中吴、梁、卜三姓从广西融水县党鸠村迁入,各种税赋由广西征收;而潘、韦两姓则分别由贵州荔波县和乌英对面20里外的南岑村而来,自然向贵州纳税,因而从100多年前开始,这个小小苗寨的居民户籍注定分属两个省(区),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如今,乌英苗寨143户居民中,102户属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乌英苗寨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寨两省区,五姓为一家”,这里是中华大家庭民族融合的结晶,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户籍虽分属两省(区),但在乌英人心里,却全无桂黔之分,所有田产、房屋全是“插花”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乌英从未发生失窃现象,大有“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之景。即便是到了乡里,沿街商贩晚上收摊,也只是把货物简单收拾,盖上布膜,留在大街摊位上,无须搬回屋内。邻里之间偶有纠纷,去芦笙堂的古枫下请长者当面说清楚就好了。
 
  坐落在“一寨两省(区)”的山区腹地,使得乌英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和贫困的烙印。因为交通的制约,杆洞乡的整体发展也是相对缓慢。而乌英苗寨的发展相对乡政府周边的几个村寨,经济发展落后5公里外的寨子至少10年。截至2016年,乌英苗寨的140多户家庭中,有92户是贫困户。
 
  接下来的半个月,我慢慢了解熟悉乌英:
 
  寨子的环境比较脏乱差,群众生活依旧很贫困,贫困发生率超过60%;
 
  受“狗不耕田,女不读书”传统观念及经济落后等因素影响,中年妇女们小时候都没有上过学,几乎不会讲普通话和桂柳话,很多人县城都没有到过;
 
  乌英山多地少,群众赖以为生的是人均仅有的两三分梯田;
 
  黔桂两省区联合党支部和跨省区教学点的运行模式很特殊,两省区共管的模式也特别;
 
  人们对芦笙文化的热爱超乎想象;
 
  长期封闭和滞后发展导致乌英人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似乎缺乏一点点自信;
 
  这两年,合作社种过百香果,种过红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益。
 
  ……
 
  乌英这些基础设施、文化、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俗、产业、党建等方面的特点,成为我们日后研究它如何实现脱贫进而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
 
  那段时间,我在苗寨里积累了一些素材,也慢慢喜欢这里,决定将这里作为融水脱贫攻坚摄影报道的蹲点基地,“苗山脱贫影像志”这棵树就这样在大苗山开始种下了。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选题就是“苗山脱贫影像志”的一条枝干,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文字就是一片叶子,每一次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瞬间,就是流淌在枝叶里的滋滋养分。
 

 
苗家欢乐多


 
  苗族人是多才多艺的,所以苗寨里的节日较多,农历十二月初一至次年二月初一属过年期。首先是苗年,年轻人吹芦笙走村串寨交朋友、打同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春节,接着过春节。每年农历腊月初六,四面八方的山民们便汇聚古枫下的芦笙堂,共吹一堂芦笙,笙歌载舞,通宵达旦,共庆新年。芦笙堂边挺立着四棵百年古枫,它们同根连体,枝繁叶茂,成为乌英一寨两省(区)团结和睦的象征。古枫被人们如金字塔般保护起来,既是祭祀先祖神灵的圣地,又是安放封存芦笙和村民协商议事、休闲纳凉之所。
 
  二月中旬,择日过春社。节日当天,村民集结队伍,吹芦笙绕着村子走半圈,预示春耕即将来临,此节过后,吹奏芦笙和苗笛等娱乐活动已到禁止期,大家须共同遵守禁令。传说,很多年前,苗族先神看到大家沉迷于娱乐,不思农耕,便制定下这一规矩,让大家行乐有节,依时农耕。
 
  在众多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苗族的新禾节也许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大概约在农历小暑到大暑之间,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在苗寨里,由于各村的水土、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不尽一致,因此,早稻的成熟时间也会不一样,往往会相差一天或几天,因此,每个苗寨的新禾节也会有先有后,不尽相同,但苗族人民对于庆祝新禾节的情感是一致的,都是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和喜悦,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新禾节共7天,第一天清早,各家各户到田间取3根谷穗,打开胎包壳包上米,叫“包粽子”,“粽子”包好后又放回田里去,插上草标,再回家过节。封存半年的芦笙,在这一天终于可以取出来了。
 
  乌英芦笙号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乌英芦笙调多曲长,悠扬婉转,自成一格,每一曲似乎诉说一个深情动人的苗族故事。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不会吹芦笙的乌英人。他们吹芦笙可以从早吹到晚都不觉累,且吹奏节奏齐整,芦笙甩摆姿势整齐大方,属当地最具水平的芦笙团队之一。此外,苗歌也特别动听,尤以即兴编唱最为流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张口成歌。
 

 
手的震撼


 
  2017年11月,地处高寒山区的苗寨已入寒冬。
 
  我在大雨中拍摄,相机、衣服被水淋湿,刺骨的寒风吹着双手。一位老人突然出现在我的身后,她用手轻拍我的肩膀,热情地招呼我到屋里烤火。
 
  在苗寨,火塘是非常重要的。火塘一般位于二楼正中,用宽厚老杉木板镶制成一个长宽约1.5米,深约0.6米的正方形木槽,槽内用粘性强的黄泥巴填满舂紧,中央安放有三脚铁架,用于架锅煮食。不仅如此,火塘更是取暖、聚会、聊家常的地方,年轻人走妹行歌、谈情说爱、举行婚礼仪式的场所。
 
  我随老人进入木楼,一群老人正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天一边喝米酒。坐定下来,一位老人突然抓住我的手,又是摸又是焐。老人用苗语似乎在说:“年轻人,外面好冷,你看你的手好冰……”在感受到老人突如其来的粗糙的大手时,我环顾火塘,昏暗的木屋里,十几双饱经风霜的手在红色的火光映照下散发着“灵光”。我被震撼了,心里顿时升腾起一个感受:“这些手不就是脱贫攻坚的最关键的力量吗?”于是,我决定把这些手放在产业脱贫的大背景下进行拍摄,通过手的肖像展现苗族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拍摄了100多双手。这些手有的握着木工刨刀,有的在搬运水泥,有的在栽种果苗,有的在建房时割掉了两个手指……一双手,就是一部人生奋斗史。对准每一双手,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我对每一种人生表达的敬意。
 

 
田间地头的午餐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与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石漠化问题严重,融水总面积4638平方公里,山地就占到了85%,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而乌英是其中更偏远、落后的地方。据村干部说,水泥路1978年就通到了乡里,却迟迟到不了乌英。山上有木材,可销售也是个难事。他们还要扛着木头,翻过一座山,蹚过一条河,走4个小时的路到乡里去销售。运输成本太高了,比如一根木头50块钱,运出去的人工成本却要半头猪。
 
  山多地少,乌英人赖以为生的是人均仅有的两三分梯田。他们主要的生计是种地,但产量少,不够吃。混着红薯、木薯的杂粮粥,是苗家人最常见的饮食。他们的田地零零散散地分散于山间,有时候就是那么一小块梯田,乌英人无不视若珍宝。交通的不便,去田地干个活,来回两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常常带上易于保存的糯米饭、酸鱼等食物,煮一把山上的野菜,烧几条稻田里的禾花鱼,锯竹筒成碗,修树枝作筷,铺树叶为桌,午餐问题就这样在山间地头解决,千百年来形成了苗家独特的饮食文化。有时,我在摄影的路上碰到他们,他们会热情地邀请我共进午餐。天地为席,山间地头的午餐自有趣味。
 
  近年来,一些人正在通过发展教育、外出务工、发展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与此同时,乌英人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精耕细作着深爱的每一寸土地,延续着祖祖辈辈的传统农耕生活。
 

 
牧童班的娘子军


 
  在田间地头,在村口寨里,我时常见到乌英娘子军劳作的身影。青年男子外出务工去了,留守在家的乌英妇女们便顶了半边天,甚至更多。上山下田,抬石头,扛木材,修河堤,她们吃苦耐劳,不输男子;做亮布,酿酒,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孩子,她们温柔体贴,用爱温暖着家。
 
  我和她们之间的交流,就是我会的十几个日常苗语。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学习苗语,但是要和乌英苗寨的妇女们能顺畅交流,还需时日。我也一直提倡并在不断去推动她们学习讲普通话,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如我去学习讲苗语一样。
 
  在乌英脱贫的路上,女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她们识字,学好普通话。受经济条件、地域环境、传统婚姻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20世纪80年代,全县女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在更早的年代,苗族女童上学读书的机会更少。因此,在乌英苗寨,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妇女,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教育,那时候,只有男孩子才可以读书,女孩子要带弟弟妹妹、放牛放羊、种田砍柴等等。如今,她们大多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日常生活中,她们大多叫“xx迷”,迷,苗语就是“阿妈”的意思,前面xx就是她们小孩的名字。
 
  今年48岁的韦妹丽是亮布技艺的传承人。她跟我说:2016年,县里组织一批传承人到柳州市开展交流活动。从未出过远门的她接到电话通知后,一直不敢去。因为看不懂文字,也不会讲普通话,不知道如何去坐班车到县城,又如何坐车到柳州市。在柳州读书的女儿卜银花多次动员后,并说好全程陪同,韦妹丽才答应。“我就是个盲人”,韦妹丽说她第一次看到高楼林立和车来车往,很恐惧。
 
  67岁的梁英迷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村里面的妇女主任。她第一次到县城,是随队到县城学习。上课的时候,学员要按桌面上的名字来坐,因为看不懂名字,梁英迷随便找个位子坐下。后来,工作人员点名时才发现她坐错了座位。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时,梁英迷看着桌牌,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名字是这样写的。“这就是我的名字啊!”之前的尴尬瞬间被好奇和幸福取代。
 
  梁英迷的女儿,44岁的梁足英说,小时候,她的小姐妹们个个都是牧童。她做梦都想读书,经常背着妹妹到教室外面偷偷听课。她的读书梦做了三十多年。
 
  见到陌生人来到寨子里,她们不敢说话,远远地躲开了。有时候,我在寨子里碰到她们,会有意用普通话跟她们打招呼——“你好”“你去哪里”“吃饭了吗”。感觉这样还不够,和驻村指导员一合计,我们决定办一个普通话学习班,想在晚上或者农闲时候把她们集中起来学习。刚开始,学习班进行得并不顺利。大家并不愿意来,家里的农活确实挺多的。妇女主任何玉清自己带头参加,还挨家挨户地上门动员。驻村指导员还想了办法,给按时上课的妇女发一些小奖品,洗发水、洗洁精、香皂之类。渐渐地,她们爱上了这个学习班,学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劳动最光荣,学习最快乐,欢迎你来乌英。
 
  我希望有一天,她们会明白今天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就像梁英迷第一次看到自己名字时的那种震撼。
 

 
“有车的感觉真好”


 
  刚来乌英那会儿,我还住在乡里。后来在乌英待久了,有时候很晚才得回去,梁安合、梁英咪夫妇便给我收拾了一家房子。拍摄期间,我索性住到了他们家里。大家都叫梁安合——老党(老党员的意思)。他是寨子里少有的文化人,当过党鸠村的副主任,当过小学老师,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的儿子梁秀前在村子里也是经济能人。
 
  2019年4月18日,老党把原来零零散散记在墙上的已经模糊不清的购车记录,又工工整整地在墙上抄了一遍。从摩托车到面包车,从货车到小轿车,不断升级的车型,折射了这个家庭生活的变迁。“有车的感觉真好。”10年前,梁秀前从广州将第一辆摩托车骑回寨子时,在家里木板墙上写下的这句话又重新写了一遍。一天,梁秀前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他的“购车编年史”:
 
  听我父亲说,他第一次见到车还是在画本上,直到公社里开回了一辆拖拉机,大家才知道,这是车了。我小时候,父亲带我去乡里,我第一次见到车,就爱上了这个“大家伙”。回家后,父亲用木头造了一辆,很快成了最受苗寨小朋友欢迎的玩具。这辆木车还有方向盘控制方向,小朋友都抢着骑。
 
  小孩子骑着木头车的快乐,无法填补生活的窘迫。1994年,我到乡里中学读书。每年183元的学费,成了家里无法承受的负担。第一年东拼西凑,到第二年,没钱了。
 
  最终,我无奈地选择了辍学。1995年,作为乌英苗寨当年唯一的初中生搭上了前往柳城县的班车,成了寨子里为数不多外出打工的青年。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柳城县的红砖厂开机器,做得好的话,每月有180元的工钱。一个月就赚够一年学费,我也想过回去读书,但是我每月大部分的工钱要寄回家买米,读书也就成为一个渐渐远去的梦。
 
  打工第二年,厂里的老板买了辆摩托车,全厂加菜庆祝。他对我讲,如果我每个月能存钱下来,我一定也能买摩托车。此后多年,我辗转多地务工,每个月都只留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都寄回家补贴家人的生活,买车依旧是遥不可及的梦。
 
  希望在2006年开始出现,父亲来信说,家里种了杂交水稻,米够吃了,不用再寄钱来了。政府推广的杂交水稻让大家终于能吃饱饭,还有了余粮。外出打工10余年的我,这时候才感觉自己真正走出了大山,从黄土地的束缚里挣脱。
 
  好消息接二连三。2008年,父亲又来信说,家里通了公路,还有一公里就到寨门口。我记起3年前和朋友许下的诺言,哪一天家里通了路,就回家,我又记起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买车。
 
  2008年底,我骑着新买的摩托车,载着妻女出现在乌英苗寨,全寨都沸腾了,这是寨子的第一辆车!当鞭炮响起,站在门口的母亲留下了泪水。
 
  回到大山,我开了寨子里第一个小卖部,经常开着摩托车外出谈业务。回到寨子的第二年,我又花费18500元购置了一辆二手面包车,并开了寨子里第一家木材加工厂。第三年,我又购置了一辆更大的二手车来拉货。
 
  2012年,我的第四辆车进了门,也是一辆二手车。“我们的明天会更好。”父亲在家里木墙上写下这句话……
 
  2018年,梁秀前又花了7万元购置了一辆小汽车,这是他购买的第6辆车。
 

 
有树初长成


 
  进入2019年,也就是我来到乌英的第三年。报道之树正在慢慢成长时,我开始把部分精力放在脱贫攻坚这棵树上。
 
  长年的驻村扎根记录,我和乌英的干部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并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不知不觉间,我已成苗寨的一员。
 
  3月份,大伙商议在寨子里种树美化环境。计划中的第一种树是山苍子树。这是一种在苗山里很常见的野树,漫山遍野都是。苗族群众日常用树枝来烤鱼,用花籽来做盐碟,特别清香。总之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野树,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为它们长在野外,连观赏价值都被忽视了。实际上,山苍子浑身都是宝,可以做油、药材、调料。花期很长,两三个月,非常漂亮。野树的树苗是不要钱的,也就是说,种这个树,不需要投入很多的成本。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就把寨子美化了。
 
  3月14日,大家决定好了以后,乌英苗寨联合党支部书记就开始广播,说的都是苗语,他翻译给我:明天,大家上山劳动,每家每户顺便挖两三棵山苍子树苗回来,在房前屋后种。
 
  第二天一早,广播又一次响起,我听到广播里有“黄记者”三个字。村民告诉我,支书在广播里说是我叫大家种的。而且广播里没有说任何理由,就是说是“黄记者”叫大家种的。虽然我在乌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说是我发动群众种树,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有人看出我的担忧,对我说,没事,植树造林不花钱,顺手种,不影响劳作,就当是义务劳动。
 
  就这样,两天时间,群众都按照广播上的倡议去做,140户,每家每户种了两三棵。67岁的老党员一个人种了50棵,还有核心团队的积极分子在村里的公共场所种了100多棵。这样算下来,整个寨子种了四五百棵。但这个时候,很多人并不太清楚为什么要去种这个野树,甚至还有人把我们种在公共场所的树苗砍断拔掉。联合党支部的支书说,他会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可是一到广播就只有黄记者了。
 
  几百棵树种完了,大家一看,这不行啊,并没有达到规模的效果。大伙一合计,要再次发动。于是又去广播,又是黄记者。每次听到这个广播,我都有一点慌。
 
  就这样,一直种一直种,我也是一边采访,一边帮忙种树。没有车子拉树苗,我开车去拉。这个地方种哪棵?大苗还是小苗?这棵树种哪里,问黄记者。我不会种树,种哪里,其实我也不知道,村民太缺一个主心骨了。我不在乌英的时候,没有人去种。
 
  我就这样深入参与这个事情,慢慢地变成了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心血。那段时间,村民见面打招呼都是:你种了几棵?
 
  寨子里能种的地方都种满了,进苗寨3公里长的公路,每隔不到两米,两边都种一棵。就这样一直种到4月底,竟然种了5000多棵树。也不是每天都种,因为到4月份,其实已经过了种树的季节,我们每天就研究天气预报,后面几天有雨的话就种。
 
  当年的雨季以及后来的长时间干旱,这批树的存活率仅有30%左右。即使是这样,我觉得已经很好了。这件事,让乌英的村民团结一心,干成了一件事,达成了共识,至少不会再有人砍我们种的树了。种树要有所效果,必须是一件长期坚持的工作,每年都要坚持种。我深刻体会了发展产业之难、群众工作之难,脱贫攻坚工作,一定要按规律来办。
 
  今年春天,我们又种了3000多棵李树。如果说,野树可以任其自由生长,那么李树种植之后的施肥、剪枝、除草、杀虫、浇水,每一个阶段的管护都非常重要,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才能管好。这个团队就是接下来的“双语双向培训班”——牧童班的娘子军。
 
 
在这里,元好问“留过踪”,乾隆帝“用过心”,直隶总督“用过功”,末代状元读过书…… 莲池书院:问世间,书为何物
在这里,元好问“留过踪”,乾隆帝“用过心”,直隶总督“用过功”,末代状元读过书……
莲池书院:问世间,书为何物

( 2020-11-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清代绘画《莲池十二景之万卷楼》。
 
▲莲池书院中万卷楼匾。     本报记者王文华摄
 
  
 
    本报记者王文华
 

 
  莲池书院是一处风景,灵动秀丽,让人流连;莲池书院是一部历史,厚重沧桑,令人唏嘘。
 
  莲池书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心区域,向为名园,有“城市蓬莱”之称,这一带作为风景已有近800年历史了。
 
  漫漫岁月,楼台建了又废,废而复建,池生莲花,多少次绽放凋零;院存书籍,好几回收聚散逸。那些曾在池边赏莲、读书的人,来来去去,身影渐次消逝,他们的学识和感兴却留了下来,写在书里、刻在石上,化入风景,融入后来者的认知。书院文脉,如池中莲花,荣枯有时,生生不息。
 
引子:问世间书是何物


 
  时下莲池总是游人不断,清代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已经恢复,最古老的景致却在十二景之外,绿野梯桥,建于元代。
 
  元代是莲池以至保定城始建的时间,十二景中万卷楼也始建于元,现存为第二次重建,这“3.0版”万卷楼里目前没有书,元代“1.0版”确有数万卷。那时生灵涂炭、神器流离,变现力不足的书籍原难有存身之地,机缘巧合却从大河上下、大江南北集聚到新建起的保定(时称顺天)城中。
 
  莲池与书及读书人的故事由此展开。
 
  1250年,61岁的元好问抱病到保定,来看一套书,想依据这套书写本书,写成后死而无憾。
 
  元好问有个关于生死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写这句时他16岁,从16到61岁,他没有经历多少花前月下,饱尝的是丧乱流离。
 
  作为金人,元好问亲历了蒙古灭金的整个过程,见证不断的沦丧、劫掠。1233年,蒙古军队进占金都汴京,金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元好问成为俘虏,被押北渡。《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记述其所见,“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如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劫后余生的元好问主要精力放在写书上,他说:“夫文章天地之元气,无终绝之理。”他要写史,要记录下被摧毁的文明。《金史》说他“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元好问到保定想看的书是《金实录》。
 
  1246年他在《与枢判白兄书》中说,上一年得足痿症,经医治仅免偏瘫,手指一直发麻,但仍要去保定阅读《金实录》,想依据其写史书。“惟有实录一件,只消亲去顺天府上一遭,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始终,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废兴存亡者为一书……此书成,虽溘死路边无恨矣。”
 
  《金实录》是金朝官方编年体史书,本来在汴京,元将张柔抢到保定。《元史》载,入城后“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
 
  保定城也是张柔建设的,1227年他进驻保州后,在废墟上重建。1239年元改保州为顺天(后又改为保定)路,张柔的规划奠定了保定数百年城市格局。他引水入城,建种香、芳润、雪香、寿春四个园林,雪香园就是今天的莲池。
 
  具体主持建设的是副将贾辅。他和张柔一样喜欢书,从河朔、中原到淮南,每取一地,总是搜罗当地藏书,也运回保定,建起自己的藏书楼——万卷楼。
 
  作为乱世豪杰,别人都抢金帛红粉,张柔、贾辅却对书籍情有独钟,虽属抢掠,也还算好过焚烧毁弃吧。
 
  为整理藏书,贾辅请来文人郝经,将书分为九等(类),还让郝经为他讲解,听后对郝经说:“我的书有归宿了,我不再是开书店的,以前书都是放在楼里,现在到你腹中。你要传播出去,帮助百姓,否则万卷楼只是蠹鱼巢穴。”
 
  元好问到保定访书却不顺利。秀才人情纸半张,到后他作《顺天府营造记》,颂扬张柔建城功绩,还为其写了勋德碑,但依据《金实录》写史书的愿望,未能实现。
 
  史载被乐夔所阻挠,但元好问没有放弃写史,他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他在家乡山西忻州建野史亭,以老病之身拼力著述,为后来者写《金史》打下了基础。
 
  陈寅恪《吾国学术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中说,元好问、钱谦益等人“其品格之隆汙,学术之歧异,不可以一概论;然其心意中有一共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
 
皇帝的“书气”


 
  漫步莲池书院,引人注目的除水里荷花,还有园中碑刻。莲池书院博物馆馆长柴汝新说:“现有碑刻约260方,包括康熙、乾隆等清帝御书碑刻30多方。乾隆曾7次到莲池,写下歌咏莲池的诗歌目前可查证的有50多首。”
 
  “郝经贾辅迹犹著,九等五车事匪奇。咨尔于中枕莋者,尊闻要在勉行知。”这是乾隆写万卷楼的诗。
 
  那是“2.0版”的万卷楼,元好问到访39年后,保定地震,雪香园、万卷楼等建筑均毁,经元末战乱,到明代楼阁尽失,只有池中莲花仍年年开放,遂得名“古莲花池”。明代地方官吏进行了些整修,但易代烽火又使旧园荒芜。
 
  清代保定成为直隶省会。1733年,雍正下旨令各总督、巡抚建立省会书院,称“朕临御以来,时时以教育人材为念……封疆大臣等并有化导士子之职,各宜惮心奉行,黜浮崇实,以广国家菁莪棫朴之化。则书院之设,于士习文风有稗益而无流弊,乃朕之所厚望也。”直隶总督李卫以莲池“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乃设莲池书院于此地,同时在书院旁增置使馆(宾馆)。
 
  1745年,为满足乾隆西巡驻跸需要,使馆改建为行宫。1749年起,直隶总督方观承对莲池进行大规模改建,建成春午坡、万卷楼、篇留洞等十二景,并逐一绘图呈送,乾隆在其上各题七绝一首。除了这12首,乾隆另有27首也写十二景,还有以莲池书院为题十多首。皇帝青睐再加上区位优势,清代中后期,莲池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中说,书院产生于唐代,是拥有较多书籍的文化教育组织。南宋时期形成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六大事业。明代全国有书院1962所,出现文人依托书院议论朝政的现象。
 
  莲池等省会书院的建立,是清代书院大发展的开始。起初清廷担心书院聚集反清力量,采取抑制政策。社会趋于稳定后,为使书院能被朝廷所用,防范书院介入政治,康熙通过赐书赐匾等手段,加强对书院影响,岳麓、白鹿洞等书院都在其中。雍正开始建立省会书院为代表的官办书院,直接给予财政支持,并明确地方官员有管理责任。
 
  乾隆着力构建上下一统、制度完善、定性明确的官办书院体系,寓控制于支持,乾隆在位期间新建修复书院1298所,以多出第二名513所的优势,位居历朝之首。
 
  视察书院并题诗,是乾隆引领掌控书院的一个办法,不限于莲池。他本就喜欢写诗,“若三日不吟,辄恍恍如有所失。”唐文基、罗庆泗《乾隆传》称,其在位60年作诗41800多首,即位前和退位后作的尚不在其数。“但其中佳作甚少,绝大部分诗缺乏诗味,读来味同嚼蜡,有的还颇晦涩费解。”
 
  从存诗量上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的总和不及乾隆一半,但很少有人能背下乾隆的一首诗。网上多说乾隆诗“垃圾”“烂”。乾隆当时应知别人的看法,他为莲池篇留洞题诗云“笑予诗句非坡也,一例镌崖七字留。”说有人笑他诗比不上苏东坡,也像苏轼一样刻诗崖上。说他诗不如苏轼,好比说你身高不如姚明,是实话,但听了也会不舒服。皇上身边的人,会说话。
 
  乾隆曾说:“予向爱吟咏,不屑为风云月露之辞。每有关政典之大者,必有诗记事。”他追求的不是艺术,诗是他记录历史、表明态度的方式。为莲池创作的诗中就反映书院情况和相关政务,表达对教育和行政的看法。称不上好诗,但有史料价值。比如《莲池书院·五古》对书院办学宗旨和培养方式、目标提出要求,勉励学生作“君子儒”。
 
  乾隆时,有些督抚用“书气未除”“书生不能胜任”等贬抑下属,乾隆却不认可,申斥道:“朕惟恐人不足当书生之称,而安得以书生相戒乎!若以书生相戒,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缀,实一书生也……至于‘书气’二字尤其贵,沈浸酝酿而有书气,更集又以充之,便是浩然之气。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矣。”
 
  200多年之后,读之仍感舒适,颇为天下读书人解气。肯定“书气”,倡导“君子儒”,重视书院建设,都体现乾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他对书及书院的重视,主要是政治教化需要。他有“书气”,也有戾气。江苏华亭人蔡显作《闻渔闲闲录》抄了句前人写紫牡丹的“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乾隆震怒,蔡显斩立决,其子斩监候,门人及刻印、贩卖此书者均被判刑。乾隆一朝制造文字狱上百起,许多读书人因文获罪、因书获罪,轻则杖责流放,重则砍头凌迟。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书气”和戾气,推崇与峻责,其实都出于皇帝对书和读书人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要确保其为统治所用而不是相反。
 
总督的“功课”


 
  从莲池书院到直隶总督署200多米,可步行连续游览,总督署内宅是按曾国藩在任时的样子陈设。时下曾国藩是热点人物,写他的书籍不知凡几,翻阅认可度较高的几部作品,在表述曾国藩督直上用的笔墨都不多,鲜有提及莲池书院。
 
  《莲池书院研究》一书中收录了两篇介绍曾国藩与莲池书院的文章,内容充实,不过有一篇中称“上任伊始,他并没有像以往总督那样直接入住总督署内宅,而是破天荒地直接寓居莲池书院中办公,这在中国历代官员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充分表明了其振兴保定府乃至直隶文教的明确态度和追求。”依据的是事实,解读稍显勉强,曾国藩到任时先在莲池住了16天,当时前任官文尚未离开,莲池有公馆(宾馆),过渡一下应属正常,不过他在“振兴保定府乃至直隶文教”上,确有“明确态度和追求”。
 
  曾国藩督直两年两个月,值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他殚精竭虑整肃吏治、兴办练军、防杜水患,还是因处置天津教案谤议丛集、怅然去职。在这样背景下,曾国藩仍然在莲池书院花费了许多心血,重铸莲池学风,复兴直隶文教,给莲池书院发展和北方学术流变带来深远影响。
 
  莲池书院存续170年,历59位直隶总督(含署理、护理)。曾国藩之前,李卫、方观承等在书院上做了不少功课。
 
  李卫就是电视剧《李卫当官》中徐峥演的那个李卫,剧情多属杜撰,李卫实有其人。《清史稿》载:“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十年,召署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入赀指花钱捐官,李卫并非电视剧所演的那样出身低微,靠偶然结识皇子当上官,他是富家子弟,能“拼爹”。
 
  李卫入仕靠银子,升职靠的是才干。他文化水平不高,但对文化建设很用心。建省会书院上谕下达时,他正在海边救灾,回任立即选址,次月开工,4个月建成。雍正指令拨付一千两银子建书院,不够,李卫捐献自己的养廉银补足。
 
  方观承属桐城方氏,任内不仅打造十二景给莲池带来外部变化,还延揽名师加强书院内部建设。他请来曾入上书房教皇子读书的汪师韩任莲池书院山长(院长),当时已建起“2.0版”万卷楼,但当年贾辅豪情劫掠的数万卷书早不知所终,汪师韩向方观承提出申请,得到特别拨款购置书籍。
 
  曾国藩督直期间日理万机,但他一直倾心关注书、读书人和莲池书院,且笔耕不辍。
 
  据《曾国藩日记》载,1869年正月二十七中午入住莲池,即“周览公馆中名胜”,下午4点出门,到莲池书院山长李嘉端处“久坐,傍夕归”,在轿中、在灯下都重读《左传》。
 
  李嘉端与曾国藩像同打一种“通关游戏”:中举、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任乡试主考官、授侍郎、与太平军作战。一开始李每次都比曾“过关”早,曾中举时,李已任乡试主考官,但1852年李嘉端任安徽巡抚,与太平军作战不力被革职,1853年起曾国藩率湘军和太平军作战,1864年功成。
 
  上任后曾国藩又多次找李嘉端谈,不只是叙旧,李嘉端工作上又出事了。这年五月十三,莲池书院一次考试中,许多学生不交卷还一哄而散。次日中午,曾国藩找李嘉端谈此事。几天后,曾国藩亲自到书院,重新组织考试。
 
  当官时李嘉端就有“铁大人”之称,认真,执教后不改本性,称“讲席之位,同气所关,若草草了事,必贻误众生。”奈何众生往往不领情,“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李嘉端大概递了辞呈,六月初十曾国藩给黄倬的信中说,李嘉端“近因与士子不甚相洽,欲离此席。”托黄倬寻访继任者,要求“本领既须超越时流,教人又须殷勤耐烦”。
 
  之后半年多,曾国藩又托朱学勤、吴廷栋等人寻访,最后选定直隶新城(今保定高碑店)人王振纲继任。王振纲和曾国藩同年,会试时王振纲第一,曾国藩第38名,殿试时王振纲将“衹”字读错音(本平声读成上声),按纪律只能归班(待岗)。他就此在家治学侍奉双亲,在保定很有威望。曾国藩认为“虽非满意之选,而乡望素孚,当免讥议。”
 
  除了选山长,还要出考试题。莲池书院考试分师课和官课,官课是由地方官员负责出题主考,包括直隶总督。曾国藩到任后第15天的深夜,“因明日考书院,将出题目,沉吟良久。”之后几天又在组织考试和阅卷上花了不少时间。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曾国藩予以接见慰勉。
 
  了解莲池书院后,曾国藩对当时直隶学风不以为然,同年七月初二他写给李鸿裔信中说“此间士风稍陋”,之后在烦冗中抽时间写了三天,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对直隶地方风气和学术氛围进行分析批评,秉承儒学传统结合时代趋势,提出要改化学风经世致用,要求学子们引领风气之变。
 
  曾国藩这些努力,是行皇帝要求的“化导士子之职”,更是尽儒者本分。今人多对曾国藩修身、事功以至识人等感兴趣,这些是“术”,他的“道”想是在巨变中传续光大儒学。“对于一百年(1840-1949)的中国近代史来说,处于开端初期的曾国藩的一生活动,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用一个词概括:近代儒宗。”(引自林乾、迟云飞《曾国藩大传》)
 
山长的“教案”


 
  在直隶总督署可以看到所有总督的记录,在莲池书院找不到历任山长的名单。柴汝新说,在1900年的变乱中,书院资料毁损,经努力目前只梳理出14位山长,不全。
 
  不过从曾国藩到任开始,每位山长任职时间清楚,遴选过程能追溯,教学理念和业绩可查阅。大概是相隔时间相对短,且曾国藩等勤于著述,作品流传广,即使莲池里无记录,他们与书院的情况也可查询。继曾国藩督直的是他的学生李鸿章,对莲池书院,李继承了曾的办学理念并加以创新。
 
  1877年,王振纲在莲池去世,李鸿章请黄彭年接任。1882年,黄彭年出任地方官,请来张裕钊。1888年9月,张裕钊离开,1889年2月,吴汝纶到任,一直任职到1902年。张裕钊和吴汝纶都属“曾门四弟子”,他们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教学治学理念具体化。莲池书院的“教案”,既强调古文,也引入西学,成为晚清全国书院翘楚、学术文化重镇。
 
  黄彭年到任后发现方观承拨款购置的书籍多已散失,请示李鸿章,得银1500两,购书3万多卷。在书院开设学古堂,组织学习科举功课之外的经史学问。来求学者增多,教舍不够,又得李鸿章支持扩建校舍。新校舍建成后,黄彭年对全院学生讲话称,科举应试不是书院学习根本目的,目的是学成之后“穷则以孝悌忠义化其乡,达则以经济文章酬乎世”,体现着从曾国藩到李鸿章都宣扬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黄彭年还开设考据训诂之学,兼学声光化电历算之科,今莲池内红枣坡上有六幢亭,保存着辽、金、元经幢,是当时学生从涿州、定兴等地收集来,备作考证的文物。
 
  莲池里有块还称不上文物的碑,昆阆院内“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是1986年中日民间人士共同建立,纪念张裕钊在莲池书院招收日本留学生宫岛大八。1887年,宫岛大八在莲池拜张裕钊为师,留起辫子,随张学习8年,直到张去世才回日本,在日本建立善邻书院,讲授中华文化。
 
  张裕钊给宫岛布置的必读书中,有《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承续桐城派文风,但他也是洋务运动倡导者。张裕钊执掌书院后,在继续讲授经史学问同时,引导学生接触西方科学。弟子齐令辰出身高阳齐氏,家传儒学,读西方天文、数学著作后成为兼知中西的学者,是现代名人齐如山之父。
 
  宫岛大八在莲池书院只学了一年就随张裕钊离开。张裕钊是无奈去职,李鸿章有意请张佩纶入主莲池,让张裕钊回湖北老家。莲池书院当时地位高,山长年薪白银1600两。张佩纶是直隶人,李鸿章红人,1888年六月初九他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各归乡里,莲翁(指张裕钊)谅亦乐从。”但张裕钊不“乐从”,学生们也不乐意。宫岛大八记述称:“莲池书生数千人,愤李之所为,联名谋退院,李不得已,举师之友人吴氏代之,骚乱始得已。”张佩纶没当成山长,却成了李鸿章的女婿,后有个孙女叫张爱玲。
 
  吴汝纶当时任冀州知州,在那主要政绩是文教斐然(后来那一带有个中学叫衡水中学)。辞知州去当山长,别人觉得奇怪,吴汝纶说:“因思他日告罢,未必得此佳馆,不如仍理旧业。”
 
  这一年他49岁,这份工作一气做了14年,柴汝新说,是已知莲池书院山长中任期最长的。
 
  吴汝纶虽是李鸿章的无奈选择,但二人关系甚好,教育理念相通。到任后,在李鸿章大力支持下,吴汝纶对莲池书院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认为“科举不改,士皆专心八股,无暇他学,最足败坏人才。”他否定的是科举八股,并非古文儒学,主张坚持中国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称:“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彼;得其长,乃能共竞。”
 
  吴汝纶实践曾国藩的学问主张,培养了一批文学辞章之士,形成以莲池书院为中心的北方古文重镇,被有的学者称为“北学复兴”。与此同时,吴汝纶主持购置西学书籍和时政报刊供学生阅读,并加以介绍引导,说:“洋务,国之大事,诸生不可不讲。今新出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其书皆百年以来各国转弱为强事迹,最为有益中国。”
 
  1896年,吴汝纶在莲池书院设立西文学堂,之后又创办东文学堂。两个学堂的创办以及购置西学书籍等都是靠李鸿章提供的经费。学堂教学内容除了英文和日文,还设立了外国历史、地理、政治、格致(指物理、化学等)之学,并请来外教,如英国传教士贝格耨、日本学者野口多内等。吴汝纶颇自得,说:“书院中兼习西文,亦恐只莲池一处也。”
 
  遗憾的是,西文、东文两学堂在保定存活的时间不长。书院学生邢赞堂回忆说:“时保定风俗蔽塞,见创此外语学校,群情早已骇怪,起而非议。比及庚子变起,无知者更欲借以报复,生徒星散……”时距西文学堂创立不过4年。
 
  当时全国大部分书院都还是以应试科举为目标,沉浸在理学或经史考据之中,在传统氛围较深厚的北方出现莲池书院这样的教育模式,如出水芙蓉,惊艳出场,像秋后残荷,颓然落幕。
 
尾声:状元的黄昏


 
  在莲池西侧设有莲池书院专题展,进门迎面一尊塑像,不是前边提到的任何一个人,是刘春霖,莲池书院学生,状元。像选得没错,能体现书院成绩的是学生,也只能是学生。学生成为状元,当然值得彰显,不过他是中国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中状元是在1904年,那是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当时莲池书院停办已两年。之前,1900年联军侵占保定,莲池书院被洗劫一空。那一年,有一位状元在莲池自尽。
 
  崇绮,不是莲池书院学生,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状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光绪西行,崇绮等人坐皇帝车仗南下到莲池。崇绮妻儿在京集体自杀,崇绮闻讯当晚亦自戕。
 
  从皇帝、总督到山长均用心经营制度,培养出的最优秀学生和制度本身,在莲池书院都走到黄昏尽头。
 
  李鸿章曾自称是“裱糊匠”,东补西贴将破屋装饰成净室,但经不起风雨。他和曾国藩的诸多努力,终究没能挽救一个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政府。官办书院是要为皇帝所用,“从近代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一个封闭的只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政府是不可持续的,是没有出路的,而一个开放的能够代表社会各阶层的政府才是可持续的,才是有前途的。”(引自马平安《晚清政治地图》)
 
  元好问写“问世间,情为何物”时,是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路上,那次考试的情况早无人关心,科举制度也结束100多年了,但“直教生死相许”的句子仍在代代传诵。
 
  万卷楼里,贾辅抢来的书,方观承、李鸿章拨款买来的书都不知去向,万卷楼本身也两次重建,但郝经、黄彭年、吴汝纶的文章还在流传。
 
  郝经为元好问作祭文称:“先生虽死,文或不死,是谓亡而不死。”书院停办了,然而书院承续的文脉绵延不息。
 
  1906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莲池书院旧址建立直隶文学馆,以保存国粹。
 
  1912年,莲池书院旧址为新建省立第二师范学堂附属小学使用。
 
  1917年,齐令辰的学生李石曾在莲池附近育德中学建立留法预备班。湖南籍学生李富春、李维汉、刘少奇等先后进入学习。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8年10月7日下午,毛泽东在保定莲花池公园同李富春等聚会。
 
  1927年,莲池书院学生傅增湘出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辛亥革命后他就开始大规模收藏古书,曾赴日本收集流失的中国古籍,藏书的质和量同时代罕有人可比。
 
  1936年,河北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发起建立河北莲池讲学院,“以研究国故、沟通新旧学术、造就通材为宗旨。”
 
  1951年,莲池文化馆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在困难的条件下,筹措25万斤小米的折款,修缮莲池。
 
  1965年,孙凤章撰成《保定古莲池史略》一书。
 
  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百万元用于恢复莲池书院工程。
 
  2001年,国务院公布古莲花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到2005年、2008年到2009年,莲池进行了两期大规模复原修缮,莲池十二景全部恢复。
 
  柴汝新2003年到莲池工作后,很快被莲池书院丰厚历史所吸引,潜心研究整理史料,埋头写作,陆续编著《莲池书院研究》《古莲花池》《莲池书院志略》《古莲花池碑文精选》等一系列书籍。他说,家人抱怨他执着这事没啥“收益”,可他乐此不疲。他亲历了莲池书院之“形”——十二景等建筑的恢复过程,还在期待通过与大学合作等方式使书院之“魂”——研究、教学、藏书等功能也能真正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