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经济·民生

04版:文 化

做好生态加减法 力促“残山”变“金山” 重庆破解缙云山保护区生态和民生“双保”难题
做好生态加减法 力促“残山”变“金山”
重庆破解缙云山保护区生态和民生“双保”难题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李勇、张桂林、周凯、周文冲


  重庆因山多而有“山城”之誉,其中嘉陵江畔的缙云山脉如同一座绿色长城“拱卫”着重庆中心城区,成为重庆主城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缙云山脉深处,2001年设立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缙云山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区域之一,有“植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但因紧邻城区、多头管理、发展受限等影响,缙云山保护区内村民一度“靠山吃山”,农家乐无序粗放发展,私搭乱建、违规经营“蚕食”林地,是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地保护与民生矛盾的缩影。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018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科学系统修复生态,一方面创新推进生态搬迁,有序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保生态”与“保民生”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在这个特大城市近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步破题。

  强力拆违、生态修复为保护区“减负”


  仲夏时节走进缙云山,高大的红豆杉、香樟蔽日成荫。来到缙云山保护区实验区范围的黛湖,经拆除违建、栽种植被、湖岸整治等系统性生态修复,只见清水荡漾,花草、苍松环湖生长,三三两两的市民在湖边休憩。而一年多前,这里被多家农家乐和酒店圈占,湖水被污染。

  黛湖是缙云山保护区由乱到治的缩影。重庆缙云山保护区是全国极少数位于特大城市近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600公顷,由北向南跨北碚、沙坪坝、璧山三个区,珍稀濒危植物繁多。有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珙桐、银杉、红豆杉、桫椤等51种。

  由于规划管理滞后,多年来,保护区内农家乐乱搭乱建导致部分区域脏乱差,少数村民违规超建房屋出售,一些外来业主违规建设跑马场、酒店等经营性项目,给重庆市这座“绿肺”带来了沉重的环境负荷。

  必须让缙云山保护区“休养生息”。2018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直面问题、精准施策、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方针,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治理多年顽疾,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拆除各类违法建筑、遏制违建蔓延态势,是环境综合整治的首要任务。缙云山保护区主要位于北碚区,问题较为集中。北碚区抽调约500名干部,全面排查保护区内2千多宗建构筑物,对排查出的269个问题“挂图作战、清单销号”。沙坪坝区和璧山区也排查出数十项违法违规问题。

  因多年问题积累,缙云山保护区违建情况复杂,有的建筑多次转卖,有的建筑既有合法部分也有违建部分。尤其是部分村民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农家乐,逐年投入,私自搭建“长高长胖”,整治难度大。“整治启动之初,一些业主和村民抵触情绪强烈,考验着干部的群众工作水平。”北碚区委书记周旭说。

  位于缙云山保护区实验区的北温泉街道白云竹海农家乐一条街,有大小农家乐60多家。过去村民在屋顶、林地上随意搭建彩钢棚,卫生环境差,与保护区优美的生态极不匹配。北碚区北温泉街道副主任胡泽鑫回忆说:“用村民的话说,这些农家乐是他们‘一锅铲一锅铲铲出来的’。听说要拆违建,有一次,上百名村民在坝子上聚集要说法。”

  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北碚区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制定环境保护公约,发放宣传手册数千册,召开院坝会、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现场办公解决群众问题,并组织村民和农家乐业主到外地观摩学习。

  “千竹农家”农家乐老板娘周燕告诉记者,自己花了六七万元搭建了玻璃房,“政府拆了,心里当初有些想法,但是环境确实到了要整治的地步了。近几年,游客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档次低、没特色。”

  “刚开始,村民骂什么的都有。随着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部分村民虽然承受了经济损失,但最终认识到,生态破坏了对大家都没好处,还是支持拆违。”胡泽鑫说。

  记者近期走访缙云山发现,侵占林地的马术场、酒店,在原有农房上“长高长胖”的农家乐,手续不全、违规转让的减灾安置房、集体产权房等已全部拆除,并覆土复绿。据统计,缙云山保护区两年来累计拆除违建10万多平方米。

  违建应拆尽拆的同时,缙云山保护区科学、系统的生态修复深入推进。某马术俱乐部曾在保护区内“圈地跑马”,违规开发。沙坪坝区发现问题后,5天内将其整体拆除。记者近期看到,该马术场拆除后种植的苗木长势良好,基本恢复成了山林。

  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为高水平修复缙云山生态,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的思路,结合林相、季相、色相科学选配植被、树种,已修复缙云山保护区面积57.7万平方米,栽植花木近90万株。

  目前,缙云山保护区内已认定的190宗问题已整改187宗,剩下3宗待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后完善手续即可。5月上旬,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督察情况时给予肯定——“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缙云山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探路生态搬迁、保障群众权益


  缙云山保护区内户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就有1100多位村民。由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控严格,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缙云山保护区部分村民生产生活困难。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村民“靠山吃山”是导致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破坏的主因,保护区环境容量有限,难以承载大量村民。

  七十多岁的蓝长生家住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的缙云村戴家院组,因退耕还林、缺乏产业支撑,老两口只有少量自留地,靠子女赡养。“我从家走到村委会要1个小时,种地一年只有几千元收入。”

  决不能让村民守着保护区绿水青山“苦熬”。对此,重庆在全国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将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村民先期搬出安置。“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没有明确政策,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按照‘既不拔高标准又让群众搬得出’原则,整合相关资金对搬迁村民进行补偿。”北碚区缙云山整治办负责人吕玉春说,对自愿退地进城的村民一次性补偿其农房,自愿异地迁建的村民在山下规划安置点,并解决子女就学、社保等问题。

  “搬出去既能保护生态,生活也方便,社保等后顾之忧政府也解决了,我当然支持!”蓝长生说。目前,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已搬迁442户、1144人,分别占总户数的98%、总人数的98.5%。

  重庆市还通过设置公益护林岗位、推荐就业、优先承租游客中心商铺等方式,让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原先住在保护区核心区的村民李星华曾经违规超面积建房出售,现在他的房屋已拆除,他也领到了补偿款搬到镇上居住。但山上经常能看到他,如今他是公益护林员,带头保护缙云山。李星华说:“错了就改!除了护林公益岗位收入,我还在生态修复工程项目部务工,收入有保障。”

  通过一手抓矛盾化解,一手抓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缙云山综合整治启动以来,当地做到了不发生群众群访集访、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发生个人极端恶劣事件的“三个不发生”。

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 力促青山变金山


  看到日渐优美的缙云山,保护区所在三个区的干部向记者表示,过去对缙云山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畏难心理,对苗头性的破坏掉以轻心,客观上助长了违建乱象。重庆市纪检监察部门成立调查组督促解决整治中的“硬骨头”和村民诉求,杜绝违建死灰复燃。重庆市在缙云山保护区综合整治中,共问责78名党员干部和4个单位。“通过这次综合整治,不但解决了缙云山保护区多年顽疾,更是对干部群众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警醒、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深刻教育。”周旭说。

  缙云山下是嘉陵江小三峡之一的温塘峡,江边是重庆市著名的北温泉以及当地古村落金刚碑。尽管缙云山片区资源禀赋优越,但因企事业单位、老旧居民区多,规划引领不足,长期以来产业业态较为低端。重庆市按照“山上做减法,应拆尽拆;半山做特色,市民共享;山下做加法,升级产业”同步谋划区域提档转型,科学有序发展环山度假、康养产业,打造缙云山5A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

  在山上,缙云山核心保护区域设有明显标识,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区内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馆、缙云山自然教育中心等正在装修;在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大门处,过去存在农家乐揽客、小吃摊乱摆、车辆随意停放等管理问题,如今咖啡厅、缙云山保护区生态展示厅开门迎客,停车场修缮一新,拉客、摆摊不见踪影……在山下,全长64.5公里的大缙云山环山绿道作为“生态屏障路、产业提升路、景观旅游路”已经动工。在部分示范段,骑行道、亲水步道、园林景观相映成趣;温泉公园、古村落正在完善旅游设施配套;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

  “今年5月2日,在防疫控制流量情况下,当天上山游客超过1.4万人,不少市民说‘缙云山恢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感觉了’。”北碚区文旅委主任寇韦弦说。

  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为全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域走“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起到了示范作用。接下来,重庆市将严格整治和验收标准,确保缙云山保护区内所有问题全面彻底整改到位,探索林长制等生态保护长效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试点工作。

  缙云山上的村民陆光辉的农家乐因排污、违建被整体拆除,随着环缙云山旅游康养产业兴起,她看到了新机遇,“办了20年的农家乐拆了很心疼,但确实破坏了生态。现在山更美了、人气更旺了,政府在山下规划了安置房屋,等建好了我要再创业。”

 
就旅荷大熊猫喜诞幼崽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荷兰国王和王后互致贺信
就旅荷大熊猫喜诞幼崽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荷兰国王和王后互致贺信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今年5月,旅居荷兰的大熊猫“武雯”喜诞幼崽。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和王后马克西玛就此互致贺信。

  习近平和彭丽媛在贺信中表示,熊猫幼崽是中荷友谊的美好结晶,是双方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的重要成果,值得庆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荷两国政府和人民互施援手,书写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友好佳话。中方高度重视中荷关系发展,愿同荷方一道努力,化挑战为机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双边交往合作,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

  威廉-亚历山大和马克西玛在贺信中表示,大熊猫幼崽诞生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新生命是荷中关系成果丰硕的象征,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贡献。荷方高度重视两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合作。世界各国唯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这场全球危机。荷中关系基础牢固,荷方愿继续同中方携手应对疫情影响,早日恢复双边正常交往。

 
构筑守护城市、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 北京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
构筑守护城市、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
北京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李斌、王君璐、侠克、吴文诩


  从98家检测机构、日检测能力4万多份,到128家机构、480个采样场所、2422个采样点位、日检测能力超30万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短短10多天时间,北京市不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扩大检测范围,截至6月22日0时,全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累计采样294.8万人,累计检测量234.2万人……

  伴随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开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北京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构筑起守护城市、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

争分夺秒,严防严控

及时“锁定”新发地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



  6月11日,西城区唐某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北京连续50多天无新增病例的纪录被打破,警报骤然拉响。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多个病例均有新发地市场活动史,新发地市场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本次疫情传播速度快,病例短时间内大量出现。要跑在疫情前头,必须依靠科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核酸检测开展大范围筛查,找出疫情传播的风险点,成为精准防控的有效手段。

  这是一张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的“时刻表”:

  ——北京果断采取措施:6月13日3时,新发地市场休市,市场内的8000多名经营、采购和工作人员随后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并闭环转运至集中医学观察点。

  新发地市场周边11个小区,随即也实施封闭管控。

  “自6月13日起,这些小区暂停人员进出,对周边小区4.6万名居民全部进行核酸检测。”丰台区副区长张婕14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宜兰园小区与新发地市场直线距离只有数百米,68岁的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之前他和老伴经常去新发地市场买菜,“我觉得小区全员核酸检测特别有必要,政府决策非常及时!”

  ——6月13日至17日,北京市对新发地市场等出现疫情的市场人员、周边小区居民、大数据排查涉疫市场人员、社区“敲门行动”中主动报告有关接触史的人员以及全市各农贸市场工作人员约35.6万人进行了核酸检测。

  新发地市场所在的北京市丰台区,成为这次疫情中确诊病例最多的区。丰台区4500余名下沉干部全部返岗,加强社区防控力量,各区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力量紧急驰援,协助开展信息采集和样本检测工作。

  6月15日凌晨起,新村街道一处没有开通的市政道路,被临时改造为一个核酸检测采样点。

  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郭强介绍,新村街道通过大数据筛查,分析高风险人群,再由社区组织居民定时、定点集中乘车前来采样。

  69岁的杨先生近期去过新发地市场,“做核酸检测太重要了,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庭、对社区、对社会负责。”

  “防护服密不透风,不到半小时衣服就湿透了。采样人员最多两个小时倒一次班,休息一个小时再继续。”郭强说。

  6月18日傍晚,北京突降雷阵雨。在多个采样点,医务人员紧紧拽住遮阳棚,用身体护住采样用品。风雨过后,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在夜色下继续开展采样工作。

  “来之前还担心感染风险,现场看到医务人员严谨的工作和消毒流程后,非常放心。医务人员辛苦啦,向他们致敬。”排队等待检测的彭先生说。

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能力

重点人群应检尽检

其他人群愿检尽检



  这是一张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核酸检测决策进展的“时间图”:

  ——6月13日,要求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扩大采样范围。核酸检测要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

  ——6月15日,要求全市迅速对农贸市场、菜市场、餐饮场所、机关食堂进行防疫大检查,全面开展环境消杀,对摊主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6月17日,要求抓紧完成进出新发地市场及密切接触人员、农贸市场从业人员的核酸检测,开展餐饮店、单位食堂、中高风险街乡人员等的检测。

  ——6月22日,要求加快推进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要抓住重点,凡是曾去过新发地市场或与其相关人员有过接触的必须全面检测,各类农贸市场、餐饮、食堂、外卖、快递、物流等人员必须全面检测,中高风险街乡、医务人员、防疫一线人员和交通、商超、银行等服务领域人员必须全面检测……

  从涉疫市场相关人员到餐饮、食堂、物流、外卖等从业人员,再到中高风险街乡镇居民……伴随疫情发展和对新冠肺炎病毒传播规律认识程度的加深,过去十多天,北京市持续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做到应检尽检,对其他人群做到愿检尽检。

  检测能力大幅度提升的背后,是北京全市总动员,依靠科学、依靠人民、精准施策的结果,也彰显了北京背水一战的坚强决心。

  疫情如火情,必须果断决策,主动出击。一大批来自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主动“请战”到一线检测。

  6月13日下午,刚为患者做完急诊动脉栓塞介入手术的北京市第六医院胸血管外科医生冯喆,得知户外核酸检测点需补充人手,便和十余名同事主动报名。连日来,他们身穿隔离衣,头顶烈日奔忙在北京市多个核酸检测点。“全社会都在抗击疫情,作为医生,更加义不容辞。”冯喆说。

  6月16日,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疫情棘手,作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重要手段的核酸检测范围持续扩大,力度不断加强。

  各区积极落实属地责任,稳妥组织现场采样。社区“两委”通过家园微信群、“敲门行动”等方式,分楼门、分楼栋、分小区、分时段有序组织居民进行登记、采样,街乡及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下沉干部、在职党员等累计近20万人次投入组织动员、服务保障工作。

  6月22日11时许,烈日当头,气温达34摄氏度。在通州区梨园镇原云景国际汽配城大院内一处核酸检测集中采样点,6组医护人员正在3个由集装箱改造的采样室里紧张工作。

  25岁的梨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晓蒙负责将样本装入专用采集管。21日晚刚结束当日值班的她,主动请缨前往城市副中心一处工地为工人进行核酸检测,回到家已近凌晨。22日7点半,她准时来到检测点工作。周晓蒙说:“大家都是主动报名,谁也没想过后退!”

  为了最短时间摸清疫情传播底数和重要风险点,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北京市统筹调配全市资源,采样、检测人员夜以继日,一套战时机制确保检测体系高效运转,构筑起守护城市、守护生命的坚强防线。

  从6月12日开始至22日0时,北京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累计采样294.8万人,累计检测量234.2万人。高峰时期,各区共设置采样场所480个,采样点位2422个,组织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和疾控部门共7472名工作人员参加采样。

  这是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以来的北京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1例、6例、36例、36例、27例、31例、21例、25例、22例、22例、9例、13例、7例……

  数字的背后,折射出这样一个事实: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开展,对于迅速排查和隔离治疗感染者,切断传播途径,遏制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扩大增量,保障质量

北京全市核酸检测工作将进入快车道



  伴随中高风险街道数量、被检测行业和人员不断增加,北京市核酸检测范围不断扩大。

  面对持续增加的检测需求,北京市全市动员,各区切实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统筹,不断加大核酸检测人员力量投入,同时通过实验室改造、调配人员设备等方式充分挖潜核酸检测能力,力争按时完成检测任务,做到不积压、不延误。

  在海淀医院发热门诊旁,一个用护栏围起来的密闭“灰房子”成为医院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院感防控的有力武器。

  这个54平方米的区域集标本灭活、核酸提取和纯化、核酸扩增等检测步骤于一体,是海淀区区属医院首家集成式核酸检测实验室。

  “住院部患者需持近期呈阴性的核酸检测结果方可住院,发热门诊患者一律要进行核酸检测,还有一些市民有核酸检测需求,我们紧急调试启用了集成式核酸检测实验室。”海淀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潘玥介绍,集成式实验室能够减少人员无效走动,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核酸检测速度。

  在大兴区体育中心综合馆,9个高3.5米、占地70多平方米的拱形白色气膜舱内,14台自动化核酸提取设备紧张作业,这个北京首座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已于23日正式投入使用。

  17日从深圳发出,19日下午开始搭建,22日试运行……两天多时间,运动场变身为一个可移动、自动化、大通量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能力达3万份。

  走进气膜舱,只见机械臂模拟医护人员提取核酸的操作,自动将托盘上的试管分批次进行提取。“单台设备可以一次操作提取96个样本。”不久前还参加了武汉战疫的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尹烨说,气膜舱之间安装有单向连接窗,能够最大可能杜绝交叉感染。

  为加强北京市核酸检测力量,国家卫健委近期从湖北等12省抽调人员,组成20支核酸检测医疗队共400余人支援北京。

  核酸检测,既要速度上的快,更强调结果上的准,还必须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为提高核酸检测效率,保障质量和安全,北京市除对样本采样、包装、运输、检测、结果报告等关键环节实施全链条规范、全流程管控外,还建立了约谈机制,督促各检测机构落实主体责任。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6月20日,两家医院、两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人被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约谈,通报问题,要求建立检测机构质控制度……

  “经过全面挖潜和扩能,北京市日核酸检测能力已由4万份提升至30万份以上。”6月23日,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检疫检测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华向中外记者宣布,如按照规定比例进行混检,日均可检测100万人以上,北京市核酸检测工作将进入快车道。

  北京抗疫,正在路上……

(参与采写:关桂峰、罗鑫、赵旭)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

 
一位村支书的“小目标”
一位村支书的“小目标”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丁建华这些年越活越“回去”。从前自己在外承包工程,如今带领村民“伺候”牛。可他觉得这一切,值!

  丁建华是丁家二沟村的名人。村里人大都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他就靠着在外承包工程,成了村里的“首富”。2008年,村里人不约而同地把他选为村支书。丁建华回忆当初答应当村支书的动机已有些模糊,但有种强烈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就是村民们太穷了,日子太苦了,他应该做些什么改变这一切。

  然而想改变一个村的命运,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太难!丁家二沟村位于宁夏同心县的干旱带腹地,站在山头俯瞰,赤焦的黄土地千沟万壑,犹如火星表面一样毫无生机。2011年,丁家二沟村乘着“生态移民”工程的东风,整村搬迁到能吃上黄河水的旱天岭。

  水通了,路平了,房子新了,铆足了劲儿的丁建华决定带着村民动起来。可村民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村民们从没出过大山,对生活生产习惯的改变都保持着一种怀疑和抵抗的态度。

  “我先干起来,干成功了,给村民打个样,他们自然就会跟着干。”丁建华用他干工程时攒下的家产,养鸡养羊养兔子,自己先折腾起来。经过多次试错,他给村民们试出了肉牛养殖这条增收路。

  可肉牛养殖成本投入大,搬迁没多久的乡亲们连买牛犊的钱都拿不出来。丁建华又站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财产给村民们担保贷款。贫困户马德明养牛缺本钱,丁建华主动找到他,为他担保贷款两万元购买了三头牛犊。如今马德明家牛存栏量已经达到十几头,成功脱贫。

  “以前干工程最多时攒下了两百多万元的家产,这些年折腾来折腾去,不但折腾个精光,还欠了几十万元外债。”丁建华说。但让丁建华欣慰的是,这一切没有白折腾。肉牛养殖渐渐成为旱天岭村的脱贫主打产业,肉牛存栏量从2013年的6头发展到目前的3000多头。

  坐进丁建华的皮卡车,一股“牛味儿”扑面而来,驾驶室的脚垫上积了厚厚一层牛粪。这个“牛气冲天”的村支书放下自己的“金饭碗”,成功为村民找到了一个脱贫致富的“铁饭碗”。

  今年3月4日,同心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宣布“摘帽”,可丁建华的奋斗不止于此:“我的‘小目标’是要让全村人家家住新房,户户有小车。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为这个目标努力。”

 (记者张亮)新华社银川6月25日电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推进人员有序流动,中高风险地区减少不必要人员流动 低风险地区持“绿码”可自由有序流动 对在常态化防控措施之外附加其他不合理限制要求的,要立即纠正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推进人员有序流动,中高风险地区减少不必要人员流动
低风险地区持“绿码”可自由有序流动
对在常态化防控措施之外附加其他不合理限制要求的,要立即纠正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王秉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25日公布的《关于做好精准健康管理推进人员有序流动的通知》提到,中高风险等级地区要尽量减少不必要人员流动,避免人员聚集。

  通知提到,有中高风险等级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跨地区流动时须持有到达目的地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能够出示包含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到达目的地后,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动。如无法提供上述核酸检测阴性信息,到达目的地后应当立即接受核酸检测或接受14天隔离医学观察。瞒报、谎报人员将承担法律责任。

  通知提到,低风险等级地区人员持健康通行码“绿码”,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动。如无必要,尽量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

  通知还提到,各地要按照依法、科学、精准防控要求,规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对在常态化防控措施之外附加其他不合理限制要求的,要立即予以纠正。对造成恶劣影响的典型案例,坚决依法查处,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

 
体温低于三十七度三才可进考点 卫健委发布十条高考防疫关键措施
体温低于三十七度三才可进考点
卫健委发布十条高考防疫关键措施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王琳琳)国家卫健委官网日前发布10条2020年高考防疫关键措施。其中提到,所有考生、考试工作人员体温低于37.3℃方可进入考点。如体温不合格,可适当休息后使用其他设备或其他方式再次测量,仍不合格的,须经专业评估,综合研判评估是否具备参加考试的条件,凡不具备相关条件的,须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不得与健康考生同考场考试。

  对于备用考场的设置,措施提到,原则上每10个普通考场设1个备用隔离考场(每考点不得少于3个)。当考试当天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考生,启用备用隔离考场。原则上须一人一间,备用隔离考场不够用时,可采取最前排、最后排或四角排位的方式多人共用一间(最多不超过4人)。

  措施提到,发生过疫情的学校,不能作为考点。低风险地区在每天考试结束后,对考场做一次预防性消毒;非低风险地区要在每科考试结束后做一次预防性消毒。

  考试过程中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措施提到,由考点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个案研判,具备继续完成考试条件的考生,须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考生从普通考场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未出考点)所耽误的时间,经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批准予以补齐。当科目考试结束时,由负责研判的专业人员当场简要向所有考生进行解释和说明,避免其他考生恐慌。

  措施提到,低风险地区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备用隔离考场和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要全程佩戴口罩。工作人员和监考人员全程佩戴口罩,隔离考场的监考员及工作人员须穿戴工作服、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等,必要时可穿戴防护服。

  此外,措施提到,对参与组考、监考环节的工作人员和考生,要求提前14天进行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做到每天体温测量并记录。

 
教育部部署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
教育部部署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施雨岑)为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通知提出,建立健全学校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通知要求,要改善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校园整体环境,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保障校园饮用水安全,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加强公共区域清扫消毒和室内通风换气。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做好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食品原料进货查验、食堂和餐饮具清洗消毒。坚持预防为主,大力宣传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师生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能力。

  通知明确,要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保持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保护野生动物等健康行为和习惯,提倡分餐制和使用公勺公筷,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持续关注复学复课后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制。

 
我国首个新冠mRNA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我国首个新冠mRNA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庄颖娜、邵龙飞)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企业共同研发形成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ARCoV),19日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这是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mRNA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紧前部署应急科研攻关,同时推进多条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研发。国产新冠mRNA疫苗是该院继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后,获批临床试验的又一高技术疫苗品种。

  据项目负责人、该院研究员秦成峰介绍,mRNA疫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疫苗形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的递送系统将表达抗原靶标的mRNA导入体内,在体内表达出蛋白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从而使机体获得免疫保护。

 
北京:瞒报、谎报健康宝状态将被依法追责
北京:瞒报、谎报健康宝状态将被依法追责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鲁畅)在25日下午举行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介绍了北京健康宝3.0版的相关情况,同时提醒,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防疫法律法规,瞒报、谎报健康宝状态将被依法追责。

  潘锋介绍,北京健康宝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及时调整相关人员状态。显示红色“集中观察”状态,说明该人员属于本次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卫健部门掌握的确诊、疑似、密接或无症状感染人员,须按照要求履行集中观察义务;显示黄色“居家观察”状态,说明经过社区摸排,该人员到访过新发地批发市场等相关场所,已被纳入居家观察管理;显示弹窗状态,一种情况是该人员有过进出京行为,另一种情况是近期可能有过进出中高风险地区的行为,须立即与所在社区或相关单位联系,以便正确履行防疫义务。

  据介绍,新上线的北京健康宝3.0版新增了扫码功能,可在商务楼宇、餐馆、商场等多种场所使用。该功能可替代传统纸质登记,实现“查看验码”“纸质登记”合二为一,提高人员通行效率,减轻防控管理压力,避免接触传染风险。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全市累计2900万人使用健康宝查询了3.6亿次健康状态。扫码功能上线以来,全市已累计生成34万个登记簿二维码,约500万人次通过扫码实现电子登记。

 
香港市民展示巨幅国旗支持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
香港市民展示巨幅国旗支持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6月25日,市民在香港添马公园展示巨幅国旗(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社香港6月25日电(记者林宁、周文其)25日上午,40多名香港市民在添马公园围着国旗站成一圈,共同展示长30米、宽20米的国旗。蓝天白云下,这面五星红旗显得格外鲜艳。

  当日,这些市民发起“展示巨幅国旗快闪行动”。他们表示,参加这一活动既是支持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也是迎接即将到来的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纪念日。

  本次活动由“香江情·中国心”社团主办。据主办方介绍,由于香港仍在实施疫情防控“限聚令”,禁止50人以上聚集,因此当天出席活动的人数严格控制在50人以内,其中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70多岁。

  杨官华是活动发起人之一。他说,《国歌条例》日前刊宪生效,加深了香港市民尊重国旗国歌的意识。“《国歌条例》有了,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也快有了,7月1日还是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纪念日,因此我觉得活动特别有意义。”

  市民蓝雪宝挥舞着手中的小幅国旗,在活动现场笑得十分开心。她说,能够让这面巨幅国旗在香港得到展示,觉得很激动。希望以后不再发生侮辱国旗国歌的行为,香港市民都可以大声唱国歌、挥舞国旗。

  市民王渭康说,“修例风波”以来,“黑暴”肆无忌惮,破坏香港社会治安,拖垮香港经济,对市民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很感谢国家制定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这将对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未来,我相信在这一法律之下,香港会越来越好。”

 
安徽巢湖逼近警戒水位 江西33万多人受灾
安徽巢湖逼近警戒水位 江西33万多人受灾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25日,南方多地遭遇强降水。安徽巢湖逼近警戒水位,江西因连续强降雨导致33.1万人受灾。

  记者25日从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巢湖流域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巢湖水位持续上涨,25日6时巢湖湖区忠庙站水位10.44米,比警戒水位仅低0.06米。

  入梅以来,安徽省累计平均降水量249毫米。截至25日6时,巢湖湖区忠庙站水位10.44米,低于警戒水位0.06米。初步预计,27日前后巢湖湖区出现最高水位10.6米左右,超警戒水位0.1米左右。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当日发布做好新一轮强降雨防范工作通知,要求要加强巢湖流域各支流、淮河流域淠河等高水位河道、超汛限水位水库的巡查防守,压实巡查责任,确保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针对前期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隐患,进行再排查、再整改、再落实,重点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小水库等风险排查,提前转移危险区域人员。

  连日来,江西赣北、赣中等地遭遇“端午水”袭击,造成部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被冲毁,农作物被淹。对此,江西省减灾委、江西省应急管理厅25日启动省级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联合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查灾核灾,向重灾区下拨救灾物资,指导当地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防汛救灾工作。

  记者从江西省应急管理厅获悉,截至6月25日13时,6月23日开始的强降雨导致江西29个县(市、区)33.1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3.1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0.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8千公顷,倒塌房屋22户55间。

  灾情发生后,萍乡、宜春、吉安、九江、抚州等地应急管理部门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开展防汛救灾工作,做好危险区域群众转移,调拨发放食品、衣被等救灾物资,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记者程士华、范帆、吴锺昊)

 
从“共和国长子”到“新时代尖兵” 洛阳市推动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见闻
从“共和国长子”到“新时代尖兵”
洛阳市推动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见闻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记者王圣志、刘怀丕、张浩然


  凭借卓越表现,中信重工近期再次荣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桂冠。前身为洛阳矿山机械厂的中信重工,坚持传统动能和新动能“双轮驱动”,不仅保持了原有的矿山机械制造的领先地位,还在工业CT、特种机器人等高新技术领域崭露头角。

  作为“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洛阳拥有洛阳矿山机械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等一批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企业。近年来,这个市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老工业基地涌现出一批新时代工业“尖兵”。

创新成为“不老药”


  科幻外形、5G技术、氢燃料电池、无人驾驶集聚在同一台拖拉机上。近日,由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打造的国内首台5G+氢燃料无人电动拖拉机在洛阳发布。

  作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的成员之一,中国一拖(原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这款产品的主要研发者。“我们已在农机装备核心元器件、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该中心有关负责人黄胜操说。

  为推进传统重工业转型升级,洛阳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技术改造“三大改造”,使老工业企业焕发新活力。数据显示,当前洛阳88%的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三大改造”,今年将实现全覆盖。

  这些企业依托创新争当制造业的排头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信重工在一个月内相继研制出国内首个可自由回转的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和室内防疫消毒机器人。“公司的应急救援类机器人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70%,今年一季度公司七项核心指标同比实现全面增长。”中信重工总经理张志勇说。

  “洛轴”完成高铁轴承设计制造、“洛铜”芯片新材料打破国外垄断、“洛玻”发展超薄电子玻璃……漫步在洛阳的几家老牌工业企业厂区内,一面面红色砖墙、一台台老机器诉说着往昔辉煌,一栋栋现代化厂房、一条条先进生产线见证转型蜕变。

“四融”培育“生力军”


  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研发的高精度手机盖板检测仪,可以发现手机盖板任何细小瑕疵,而这一产品的问世,得益于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天使投资,使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

  洛阳市推动创新链和资金链有效对接。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科技创业种子基金,河南省政府给予洛阳5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基金,洛阳银行成立河南首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给科创提供充足资金。

  洛阳市结合产业与院所,统筹军工与民用,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激发出创新“聚变效应”。

  从参与研制我国首台作业型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的中船集团第七二五研究所,到推动工业CT技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的中信成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洛阳科创成果不断涌现。

“四通”引得“活水”来


  “90后”清华大学硕士何华曾在洛阳获得激光增材制造方面比赛的全国冠军,毕业后被引进到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从事研发与生产。目前,他生产的工业刃模具、高端五金工具等深受市场欢迎。

  成立4年来,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基地搭建起了以才引才、项目引才、机制引才、理念引才的平台,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基地执行主任马明星说。

  洛阳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

  洛阳市还推出“河洛英才计划”,决定5年内拿出不少于20亿元,力争组织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0个以上,吸引5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来洛创新创业。清华大学教授邢新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一批领军型人才扎根于此干事创业。

  数据显示:2019年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6.5%,占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9%。

           新华社郑州电

 
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这里 “希望的田野”上的全国土地日报告
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来自这里
“希望的田野”上的全国土地日报告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王建、宋晓东、周楠)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在第30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深入黑龙江、河南、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发现,各地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不断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希望的田野上,生机盎然,端牢中国人自己饭碗的底气更足。

土地整治,薄地变“宝地”


  盛夏时节,在黑龙江垦区前进农场第三管理区,种植大户盛军的400亩水稻连成一片,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前些年,这个地块有4亩多水泡子,不仅连不成片,还影响粮食产量。

  地块的变化,得益于前进农场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盛军说,土地整治后,水泡子被填平,不但增加了耕地,还实现了土地平整、水渠相通、稳产高产的目标,亩产达到1000多斤。

  黑龙江省宾县坡耕地面积大,侵蚀沟较多,黑土流失严重。当地通过秸秆填埋覆土等技术,实现侵蚀沟填埋再造复垦。目前,宾县利用这项技术,已完成5条、1602.6延长米、面积9.66亩的坡耕地侵蚀沟秸秆填埋复垦,为治理侵蚀沟走出一条新路。

  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说,去年玉米生长季节,雨水较大,复垦耕地的作物不但没有受到内涝灾害,还喜获丰收。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丁宏权说,通过土地整治项目,仅去年全省就增加约6万亩耕地,同时还把一些薄地变成了高产良田。

  今年,河南省商水县张庄乡种粮大户邱守先种的小麦迎来丰收,亩产达到1300斤。前些年,农田基础设施不好,有的年份遇到旱情,亩产只有五六百斤。

  这些年,商水县投入大量资金对农田进行改造和提升,建成了5万亩旱涝保收高产农田。当地农业部门数据显示,改造后的高产农田,比改造前亩产量提高230斤左右。

耕地保护,守好沃土良田


  近些年,一些地方耕地退化,土壤板结,患上“化肥依赖症”。河南省西华县西华营镇种地“老把式”曹自堂种了几十年地,从一亩地化肥用量10斤到100多斤,耕地“越吃越馋”。

  “耕地越来越板结,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保护耕地,曹自堂开始尝试使用生物制剂对土壤进行修复。他进行了试验,同样的高温天气,土壤修复地块玉米籽粒饱满,亩产达到了1400斤,其他地块则出现减产。

  为推动土壤修复和农业绿色发展,西华县拿出专项资金,开展“减肥”行动。通过种子肥料同播,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不少农民化肥用量减少20%,土地更绿色健康。

  有的地方还通过种植绿肥作物,守好沃土良田。湖南省华容县三封寺镇泰和村种粮大户敖文华对绿肥作物紫云英的好处深有体会。

  敖文华说,紫云英富含有机质,还田后改善了土壤结构,产出的稻谷、芥菜先后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被当地专业合作社高价收购,收入增加了两成。

  耕地是农业之基。针对黑土地退化现象,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耕地轮作休耕、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黑土地保护措施,让黑土地更黑更“有劲儿”。

高标准农田,端稳中国饭碗


  在黑龙江省庆安县东禾农业有机水稻高标准农田基地,“方田化”的稻田规整有序,沟渠相连,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蔚为壮观。田间竖立着一个个微型气象观测站,显示着当前的温度、降水等数据。

  “这些数据对水稻生长极其重要,如果某些数据超过正常值,就会发出预警,田间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该基地负责人杨晓萍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改善提升了黑土地生产条件,增强了土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说,黑龙江省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中国饭碗”里装上更多“龙江粮”。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藏粮于地”的重要手段。截至去年,黑龙江省累计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548万亩,今年将再建设843万亩高标准农田。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举措。2020年底,我国将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让中低产田实现高产稳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

 
小基因“变”出发展“大心脏”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带动经济逆势增长
小基因“变”出发展“大心脏”
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带动经济逆势增长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本报记者朱程
 

 
  梅雨季节的江南,就算下着雨都闷热难耐。但走进藏于南京江北新区基因大厦地下的基因库,恒湿恒温的“冷”环境让人瞬间打个激灵。
 
  在这个高度自动化的基因“银行”里,已有30多万份生物样本在零下8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里沉睡。在它们楼上的基因测序室,40多台顶尖仪器正在破译着新的生命密码。
 
  “利用这些信息,科学家们不仅可以找出肿瘤细胞中的靶点寻求治疗之方,也能挖掘病毒中的弱点探索克制之法。”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副总经理阚苏立说。
 
  作为华东地区规模领先的基因测序中心,该公共服务平台1-5月服务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5%。除江苏之外,来自浙江、上海、安徽等地的多家企业、科研院所们也在这里开展新冠肺炎候选药物检测、防疫排查等工作。在平台助力下,今年以来,江北新区共有20余家生命健康产业企业接受国家任务,投入“科研抗疫”当中。
 
  从“一张白纸”到临危受命服务全国战“疫”大局,江北新区“基因之城”快速成长的背后离不开战略性的眼光和定力。“从2035年、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看,生命健康是在国际竞争中顶起中国脊梁的关键领域,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领域。”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说。
 
  不是简单地做孵化器。五年来新区注重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政策申报、金融嫁接、法律援助等保姆式服务。同时坚持为人才跨界交流搭建宜居宜业的公共空间。在新区研创园,每周四早上八点,园区主要负责人都会和企业家、创业者们共进早餐,现场谈需求、谈创意、谈问题。
 
  2013年来江北创业的海归博士邵阳对此深有感触。“这里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朴实、高效。我们所需的一个资格证,原本需要2年时间办理,新区8个月就帮忙搞定,让我们能静下心来做研发。”
 
  如今,邵阳创办的世和基因已成长为业内龙头企业,每天都在为数以百计的患者寻找副作用更低、效果更佳的治疗方法,由此积累的数据又为新药研发提供指导。因为看好当地的创新潜力,他在去年恢复了中国国籍,“我希望将所掌握的基因测序技术转化为真正的‘中国智造’。”
 
  打造创新生态,让创新资源强强吸引。江北新区集聚了剑桥大学首个在英国境外设立的合作研究机构、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医学中心等世界顶尖创新“大脑”,直管区五年来人口增长超80万,大多数是来此就业的年轻人。一批掌握着国际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一条从“小基因”延展出的生命健康产业链也初具雏形。
 
  在今年4月底公布的南京独角兽、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名单中,江北新区共有83家企业入选,其中生物医药类企业占比达四成。“今年1至4月,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预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0.5亿元,同比增长27%,成为带动新区经济逆势增长的‘大心脏’。”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局局长聂永军说。
 
  产业兴旺,创新活跃,最终目的都指向健康生活。不久前,新区又一家三甲医院——中大医院江北新院区公布了选址和建设规划,预计在年内动工。未来的新区,基于基因技术的疗法、药品等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网上广交会:采购商来源地分布创纪录
网上广交会:采购商来源地分布创纪录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广州6月25日电(记者丁乐、孟盈如)第127届广交会24日闭幕,首次整体搬上“云端”的广交会云平台运行平稳,吸引了来自21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注册观展,来源地分布创历史纪录。同时,境内采购商注册观展大幅增长。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介绍,本届广交会10天24小时在网上全方位展示,有境内外近2.6万家企业参展。网上广交会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做出了积极贡献,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扩大开放,努力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坚定决心,彰显了中国应对疫情和积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大国担当。

  180万件商品,数万个直播间同时在线,网上广交会以实际行动为全球贸易注入新动能。中国信息文化交流肯尼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玮介绍,受疫情影响,今年肯尼亚企业需要大量补货,他和60多个肯尼亚采购商参展沟通,了解到大部分采购商提交了采购意向订单,“他们主要采购农业机械、化工、五金、建材等产品。”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综合部负责人张强说:“坚定地向线上转型成为多数企业的共识。线上广交会的一小步,推动他们在云上走得更远。”

  徐兵说:“本届广交会运行情况表明,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风险挑战异常复杂严峻。但广大参展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智能制造、营销渠道、商业模式、服务体系方面进行创新升级,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这些迹象表明我国外贸发展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英国《经济学人》: 疫后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将更凸显
英国《经济学人》:
疫后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将更凸显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伦敦6月25日电(记者于佳欣)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日前发表文章说,中国产业链强大,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巨大,这将让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在疫情过后更加凸显。

  文章提到,尽管受疫情影响,广交会的客商无法像往常一样面对面交谈,但网上交易让大量中国厂商实现直播卖货,促进了出口。对于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份额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国来说,网上广交会顺利举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制造能力的体现。

  文章指出,中国在制造能力方面有两大优势,近几个月体现尤为明显。首先,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产品跨越低端和中高端。尽管近年来人工成本上涨,但中国制造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优势明显,制造能力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开始由中国本地生产。

  文章说,疫情期间中国的口罩生产就是其制造能力的生动体现。2月初,中国口罩日产量1000万只,为世界供应了一半的产量,一个月后,这一数字增加到近1.2亿只。

  中国第二个优势是市场巨大。文章引用美国荣鼎咨询集团日前发布的报告称,过去18个月里,外资在华并购出现了近10年未有的热潮。正是看好中国市场潜力,德国巴斯夫、美国特斯拉等行业巨头均到中国投资生产。

 
长三角迎来端午客流高峰
长三角迎来端午客流高峰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6月25日,旅客在上海虹桥火车站候车大厅候车。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端午节当天,长三角铁路迎来端午小长假客流高峰。             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这个端午“不一样”,线上线下创意多   据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线上线下互动各具创意,各地群众共度“不一样的端午节”。不少地方推出在线聆听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借助科技力量浸润人们的心灵。
  在北京,端午文化活动以线上活动为主。今年北京市的端午节文化活动体现出“健康风、传统味、时代感、群众性”四个特点。中国园林博物馆围绕中国园林文化赋予园林的声音意境,推出“声景”在线再现,观众不仅可在线欣赏聆听园林中独有的自然与文化之声,还可以欣赏文人用香之礼,追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香的运用。
  荆楚大地,艾叶飘香。25日端午节,是湖北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之后迎来的首个大型传统民俗节日。从三峡坝上屈原祠,到江城武汉黄鹤楼,湖北正全力祛疫保康,推动社会生产、群众生活等各项秩序加快回归。
  黄鹤楼下,粽叶飘香。黄鹤楼下新开的民俗“市集”,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记者从黄鹤楼景区管理方了解到,为应对疫情对文化旅游市场的冲击,景区筛选出了20多个参展单位,集中展示古碑拓片、文创趣玩、手工彩绘等丰富多彩的文创和民俗活动。
  佩香囊、挂艾蒿、煮艾水……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大街小巷艾叶飘香,祛疫病、保安康的传统习俗随处可见。今年秭归县将热闹的端午文化节搬上“云端”。线上端午赛诗会、VR端午习俗馆……依托各种新技术,沿袭2000多年的中华传统民俗,正通过数字化找到了新舞台。
  体验完旱地龙舟,西安市民赵淑朵带着外孙来到“御品盛世·端午长安”的展台前,学习编五彩绳和做香囊。“包粽子、挂香囊、戴五彩绳,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我想让孩子从小接触、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赵淑朵对记者说。
  插艾草、泡香草浴、饮药酒、佩戴药囊、挂雄黄袋,驱邪避毒是端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南京市中山小学节前邀请医护专家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端午课”;中山小学师生还与“手拉手”友好学校-湖北省黄石市中山小学师生进行了视频连线,共话端午。
  端午源头过端午、龙舟故里赛龙舟。6月25日,“我们的节日·端午”屈子文化园游园活动暨龙舟表演赛在湖南汨罗举行。
  记者从活动主办单位获悉,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活动限制入园人数,并对入园人员采取扫健康码、测体温等措施。活动主办方还通过媒体视频、图文直播,将现场画面传输到千家万户围。
  截至25日,上海申请注册使用“沪游码”的景区、公园、古镇、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宫、文化活动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各类文旅场所达220家,已开放可预约的场馆139家。目前,“沪游码”服务总人次已超过250万,有效保障文旅场所有序开放和市民游客的安心出游。(参与记者:张漫子、蔡馨逸、陆华东、陈爱平、冯国栋、李思远、谭畅)
粽叶历久香弥远,节俗如何传承好
粽叶历久香弥远,节俗如何传承好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 化
 
  新华社太原6月24日电(记者刘翔霄)艾草是啥模样?香囊有啥用处?粽子如何包成?……端午节来临之际,传统节日民俗何以传承致远,再次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近日,山西一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的一道小学语文题让她犯了难。

  “写一写,你是怎么过端午的。”

  “妈妈,端午节不就是吃粽子吗?”

  这位母亲说,孩子的话让她汗颜。

  太原市高新区的80后白领董晓丽,出生在山西绛县。在她的记忆中,还留有童年时过端午的节俗记忆。

  “姥姥会亲手缝制香囊,捻制五彩绳。她戴起老花镜,挑各色彩线,手把手地教孩子们配色、捻制。姥爷送来艾草,我们抢着把艾草插在大门上。”她说,小时候每逢端午,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包粽子过节,温馨又充实。

  董晓丽说,随着岁月流逝,如今的端午节,节俗寡淡,让人“像丢了什么很重要的东西”。

  专家认为,传统节俗传承不足,既有节俗本身在时代变迁中“去旧”的原因,同时也有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培新”不足的原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休闲娱乐选择多,节俗相应发生改变并不奇怪。”中国民间文化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嗣新说,佩戴香囊、挂系艾蒿等端午节俗有条件以新时代的面貌重新走向节日舞台中央。

  “运动比赛神器”旱地龙舟、杂粮拼图版的龙舟和粽子、小手工制作“舞龙”、风格多变的手工香包……记者搜索购物网站发现,不少端午主题新品热销网端,广受欢迎。

  “趣味性很强,做完很有成就感,赶在端午前夕顺利完成”“第一次接触,历时近半个月,完工后蛮惊喜,淡淡的艾草清香”“真的是考验德智体美劳,一次比一次做得好”淘宝网一家经营手工香囊的店铺,拥有超70万名粉丝,多款新品月销量均过万。

  小店客服“非池”介绍说,店铺开业七年多,每逢端午,手工香囊销量不断攀升,“越来越多人热衷于过一个体验版的端午节,我们的创意动力也被粉丝们的热情一再激发”。

  市场力量之外,不少文博单位也为节俗传承注入新动能。今年端午节期间,山西博物院推出线上有奖问答,奖品是印有青铜凤鸟纹和金文“平”“安”二字的防疫香囊。平遥古城集体包粽子活动已持续多年,疫情之下,改为向游人馈赠粽糕。南方一些地方,传统端午节俗也开始重焕生机。

  民俗专家认为,不断以创新动能增强传统节俗传承的“培新”之力,才能真正将历史韵味送往人心深处,带向悠远未来。

 
品端午粽香,扬健康风尚
品端午粽香,扬健康风尚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 化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对于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许多人会想到美味的粽子,不少人也会记起屈原的诗篇,事实上,端午节不仅是“粽子节”“诗歌节”,还是“健康节”。端午民俗丰富多彩,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健康文化、健康生活。

  例如,佩香囊,洒雄黄酒,在家门口悬挂艾叶菖蒲,这些都是延续了千百年,风行至今的端午健康民俗。端午时节,暑热渐生,全国不少地方还进入了多雨季节,湿热的环境容易滋生疫病。我们的先人观察到这些问题,立足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应对的办法,久而久之成为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华民族的健康文化中。

  文化是不断演进的,一些不符合科学的做法应该被摒弃。例如,许多地方还有端午节饮雄黄酒的风俗,由于雄黄有毒,已渐废止。但是,先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对卫生环境的重视,是健康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奉行如一,并发扬光大。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然不可松懈,稍有麻痹就可能功亏一篑,今年的端午节我们更要注重发掘节日中的健康文化内涵,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弘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全社会弘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公众自律自觉,最终形成新风尚,打造新传统。当前,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等做法,已经在各地蔚然成风。如果能让一些适合日常生活的做法成为大家的习惯,我们防控疫情的措施就会更有力,取得的成果就会更稳固。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涵。当前,我们要继续丰富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端午不只要品尝粽香,更要弘扬健康风尚。

 (记者冯源)新华社杭州6月24日电

 
中国的“诗人节”“体育节”“卫生节”
中国的“诗人节”“体育节”“卫生节”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 化
 
  新华社天津电(记者周润健)纪念屈原、龙舟竞渡、插艾悬蒲……端午佳节将至。民俗专家表示,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文化内涵丰厚,堪称中国的“诗人节”“体育节”和“卫生节”。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说,关于端午节的来源,影响深远、广泛的一种说法是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抗日战争初期,广大知识分子为振奋全民族的爱国精神,一致认为,应将端午节定为中国的“诗人节”。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诗人节”纪念活动渐趋式微。

  “中国本来就是‘诗歌的国度’。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不妨过一个‘诗人节’,向屈原致敬,向诗歌致敬,向传统文化致敬。”罗澍伟说。

  端午节不仅是“诗人节”,还是“体育节”。罗澍伟介绍,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习俗活动。划龙舟进行比赛,是“取其轻利”,看谁划得最快。在“鼓击春雷”“棹歌乱响”中,水面艘艘龙舟,犹如“飞凫”,御风疾驶,棹影翻飞。为了增加观赏性和刺激性,参赛龙舟到达终点时,划龙舟者还要“翻身径入”水中,抢夺设在水中的浮标。“龙舟竞渡”和“抢标”,把端午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高潮。

  “如今,龙舟比赛已发展成国内外有特色的体育赛事,将端午节看成是‘体育节’,可说是实至名归。”罗澍伟认为。

  农历五月,气温骤升,瘟毒为害,古人称之为“恶月”,视五月初五为“恶日”。因此,这一天的传统习俗,是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

  “端午节的驱毒避恶习俗,实际上多与讲卫生、防疾病有关,如插蒲草、艾叶,悬菖蒲,兰汤沐浴,用草木灰水煮粽子,采药斗百草,药酒外用避毒虫等。从传统防疫角度看,这些特殊的习俗活动有助于消瘟毒,除秽气,改善个人卫生。所以,视端午节为‘卫生节’,也是恰如其分的。”罗澍伟说。

 
吟诗词领略节俗与风物   新华社沈阳6月25日电(记者赵洪南)由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端午诗词联诵于近日在沈阳玖伍文化城上演,带观众回温端午节的历史;“五月榴花照眼明——端午诗词特展”也于近日在辽宁省图书馆开展,带观众领略诗词中的端午节俗与风物……
  近年来,随着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升温,欣赏、品诵诗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节日选择。
  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姚杰说,此次展览选取了历代有代表性的端午诗词,通过对诗词的解读,并配以不同时期、不同画家创作的端午题材绘画作品,将端午节的文化和习俗娓娓道来,让观众深切感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姚杰说,历代文人墨客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描写颇多,其中不仅有端午节俗,也有端阳的风物,所谓“四时佳兴与人同”,时令风物如榴花、蜀葵、菖蒲、枇杷等成为文人们在诗词中争相吟咏的意象。同时,诗人们也将感恩圣意、吊唁屈原、怀才不遇等感慨借节日的氛围抒发出来,成为诗人一时心境的写照,充实了端午节的文化、历史内涵。
  展览中,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详细地记录了宋代端午节的习俗。“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姚杰说:“在宋代,有端午节这一天草药的药性最强这一说法,所以才会有浴兰汤这样的习俗。”
  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描绘了端午节人们用五彩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沐浴更衣,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饮雄黄酒祛邪避害的习俗。
  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重温这些端午节诗词的背后是文化的传承,希望通过诗词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画蟾蜍祛病除毒过端午
画蟾蜍祛病除毒过端午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 化
 
  新华社沈阳6月24日电(记者赵洪南)沈阳故宫博物馆馆藏的一幅271年前的“午瑞图”,记录着古人画蟾蜍祛病除毒过端午。

  这幅由清代方士庶创作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端午即景图轴》,画艾草高枝两株,挺拔健壮,浓叶繁茂;一条弯曲的红蛇由枝叶间自上盘下,蛇首前伸,口吐长芯;其下为一壮硕的蟾蜍,昂首仰望,双睛圆睁;空中为两只飞旋起舞的毒蜂,翅膀轻薄透明,活灵活现。

  图左上侧行楷书自题款:“己巳端午,小师老人写于锡福堂”,下钤“方士庶印”白文方印,图右下角钤“偶然拾得”白文小墨印。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说,这幅画作笔法工细精巧,色泽柔淡雅致,墨色多变生动。整幅画面以端午节令民间常用的艾草和毒虫为对象,以示祛病除毒,给人以消毒愉悦之感。

  “端午题材的绘画虽然在中国绘画史上只是边缘科目的小众,但因其囊括了花卉、山水和人物等画科,一直以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画家追逐的对象。”李声能说,作为民间信仰与文人崇拜相融合的产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史、民俗学、绘画嬗变、时代变迁等诸多元素,已经超越绘画本身,价值不可小觑。

  动物题材的加入是清中期“午瑞图”的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蟾蜍的形象。在明代有“五毒吉服”的记载,“五毒”为端午常备之物。蟾蜍作为五毒之一,性辛、凉,可治疗小儿劳瘦疳病、狂犬伤毒等,故成了“午瑞图”的表现对象。

  这幅画面中还绘有艾草,也是端午节祥瑞之植物。端午悬艾、菖蒲叶于门,饮雄黄、菖蒲酒可解毒。艾草在清中晚期“午瑞图”中大量出现,被称为“午瑞图”的标志性题材之一。

  李声能说,在清代,因“午瑞图”具有祥瑞寓意,不仅江南地区文人画家进行创作,北方宫廷画家也参与到创作中,表现形式也更加轻松自由,更加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

 
花样庆端午
花样庆端午

( 2020-06-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 化
 
 
 
  左上:6月2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桥西区东园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学生互相交流制作中药香囊的心得。 新华社发(陈其保摄)

  大图:6月25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罗桥镇下冲村,村民在进行舞龙和字灯展演(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右下:6月25日,在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父亲和孩子在端午民俗小课堂上互动。新华社记者王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