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世界报道

04版:文化·教育

05版:代表委员履职

06版:经济·民生

07版:乡村振兴

08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在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护士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在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护士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在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护士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护士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白衣执甲、不负重托,英勇无畏冲向国内国外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为打赢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习近平强调,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爱护广大护士,把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激励机制,宣传先进典型,支持优秀护士长期从事护理工作。全社会都要理解和支持护士。希望广大护士秉承优良传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再接再厉,真情奉献,为健康中国建设、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山西太原机关干部下沉企业解“三难”
山西太原机关干部下沉企业解“三难”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马晓媛)招工难、销售难、融资难……疫情之下,企业复工复产遭遇不少难题。为此,山西太原从市直机关抽调800多名干部,组成八支“突击队”下沉各县区企业,为企业出主意,解招工、销售、融资等难题,助力企业驶入复工复产“快车道”。

点对点 云招聘

破解企业招工难



  走进山西鼎荣冷弯型钢有限公司车间,机器轰响,一派繁忙景象。公司总经理于清水介绍说,今年一季度,公司比去年同期超产15%,取得“开门红”。“疫情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突击队的干部们扑下身子为企业服务分不开。”

  复工复产之初,这家企业一线员工到岗率不足40%,日产量还不到从前的一半。太原市第四突击队队员韩东辉和禹俊萍进驻企业,了解到企业需求后,联系相关部门“点对点”组织异地员工返岗。短短半个月,这家企业就实现了100%复工,跑出了复工复产“加速度”。

  新兴小微企业聚集的阿里巴巴创新中心(太原)同样遭遇用工难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突击队员们第一时间对接团市委直播平台,启动“云招聘”。中心行政总监蔺晓燕说,仅3月下旬的一场直播,点击量就超过20万次,有360多名求职者与参与的6家企业联系。

  线下线上齐用力,企业招工难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据太原市委组织部初步统计,目前各突击队共接回异地返岗人员600余人,推出线上招聘活动10余场,提供岗位需求500多个,召开现场招聘会6场,签订用工协议100余份。

寻市场 巧牵线

破解企业销售难



  疫情期间,从事教育信息化产品研发的太原智林信息技术股份公司的复工之路并不顺利。公司副总经理高海宏说,公司针对学校疫情防控需求研发出了学生健康管理软件,但是营销人员没有全部返岗,加之与客户见面难、签约难,好产品推不出去。

  第一突击队队员许巍巍摸到这一情况后,想起同辖区的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校曾反映复学后疫情防控压力大、教学食宿安全风险高的问题,于是为两家单位“牵线搭桥”。“多亏了这单生意,为我们顺利打开了产品销路。”高海宏说。

  疫情下,下沉企业的突击队员们变身“信息员”“服务员”,努力为企业寻市场、找销路。

  生产预拌混凝土的太原发润达建材公司想尽快开工,但原本合作的工地还没复工,而生产出的混凝土在数小时内运不走就得作废。第三突击队队员张凯四处联系,找到一家正急需混凝土的房地产企业,同时为两家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

专人办 疏堵点

破解企业融资难



  最近,山西泰舆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路办完了中行一笔贷款的相关手续,心情轻松不少。这笔300万元的贷款,将让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大大缓解。王路说,现在有了这笔贷款打底,心里就踏实了,也对今年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命线。第四突击队队长张爱琴介绍,突击队抽调了5名有金融工作经验的队员,成立金融专办小组,摸排企业资金需求和融资困难,对接市金融办等部门,召开政银企融资对接会,为企业融资服务。

  太原晋泉酒业有限公司从银行拿到1000万元贷款。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凯说,下沉干部不仅帮助企业对接融资业务和政策产品,而且全程跟踪,帮助企业疏通融资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使企业能更便捷、顺利地拿到资金。

  一趟趟服务,一笔笔资金,成为助力企业运行的“及时雨”,更成为提振企业信心的“加油机”。据统计,目前突击队已帮助10家规上企业申报复工复产专项贷款4.1亿元,已有3家企业与银行达成贷款意向。

 
干涸泊江复成海 遗鸥飞去又飞回
干涸泊江复成海 遗鸥飞去又飞回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从湖底干得只剩白碱,到重新注满已超过1个杭州西湖的水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的高原湿地泊江海子正恢复“海”的容貌。而随着生态逐步向好,远走他乡13年的“鸟类熊猫”遗鸥,已连续两年成群返回保护区栖息,数量也成倍增长。

  进入5月,鄂尔多斯高原上气温快速回升。站在高坡上眺望,泊江海子湿地湛蓝的水面,宛若嵌在草原上的一面镜子,微风吹过,碧波荡漾,成群的鸟儿在水里捕食嬉戏。“4月上旬冰面刚融化,遗鸥就飞来了。去年来了800多只,今年有2000多只。”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邢小军握着望远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遗鸥是20世纪70年代才被认定的新物种,因发现晚而得名。由于数量少、分布区域小,被我国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0年,遗鸥还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遗鸥冬季在渤海湾一带越冬,春季则飞到我国西北部和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地干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岛上栖息繁衍,对栖息繁殖地极为挑剔。1987年,鸟类专家在泊江海子湿地发现遗鸥种群,最多时有近1.6万只,占全球发现量的60%以上,成为当时全球最集中的遗鸥分布区和繁殖地。

  20世纪90年代,泊江海子约有10平方千米水面。21世纪以来,受降水减少、补水季节河被拦截等影响,水面迅速萎缩,到2006年,水面仅剩约1平方千米,湖心岛变为陆地。也是从这一年起,遗鸥连续13年没有飞回这里。

  “水干了,湖底的白碱有三四厘米厚,一起风白茫茫的,啥鸟能活?”62岁的牧民宋秋莲住在湿地附近,回忆起干涸时的景象,她连连摇头。

  让遗鸥回“家”,必须恢复湿地生态系统。2018年5月20日,长约24千米的管线工程全线竣工,开始引黄河水为湿地补水。附近煤矿的疏矸水,经过净化后也注入湿地。至今,共人工补水1600多万立方米,超过杭州西湖的水量。

  拆除季节河上的11座淤地坝,恢复自然补水;关停保护区内的旅游、养殖场等设施,减少人类干扰;人工增补鱼类等水生物,完善食物链……系统治理,正让湿地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

  目前,湿地水面已恢复到近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1.7米,最深处超过6米,重新形成4座适合遗鸥等鸟类栖息的湖心岛,水生物也日渐丰富。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近两年,有包括遗鸥在内的80多种禽鸟来此栖息繁殖,特别是秋季,来湿地栖息的鸟类超过2万只。

  宋秋莲挥着鞭子,把靠近保护区缓冲区的几只羊赶了回来,“不光是水多了、鸟多了,周围的草也越长越好,放牧省事多了”。

  “我们相信,只要持续治理,泊江海子湿地就一定能重新成为遗鸥栖息繁衍的乐园。”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韩玉飞说。

    (记者于长洪、任会斌、朱文哲)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1日电

 
“我看不见你的样子,但我知道你是谁” 写在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
“我看不见你的样子,但我知道你是谁”
写在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肖思思、董小红、廖君、侯文坤、林苗苗、魏梦佳


  在抗击疫情中,她们是“风暴眼”中的战士;在产房,她们是“世上第一个拥抱你的人”;在重症病房,她们抢救患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人说,在口罩和防护服后面,我看不见你的样子,但我知道你是谁;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知道天使就在身边……

  “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们通过采访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护士,感受天使的温情和大爱。

“风暴眼”中的护士

我自豪 我来自“金银潭”



  如果说武汉是报告新冠肺炎疫情的风暴中心,那么金银潭医院就是“风暴眼”。

  21岁的梁顺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科室中年龄最小的护士。从2019年12月29日开始,他在ICU病房坚守抗疫。

  那天,梁顺值中班,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也正是在这个时间段内,金银潭医院接收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以前从来没有一次性来过这么多患者,只叫不明原因肺炎,还要求我们做好三级防护,肯定不是一般的患者,我心里其实特别害怕。”

  从那天开始,梁顺就没闲下来过,每天都超负荷工作。最初是一组3人照顾12名患者,人手严重不足,工作强度大,最长的班得上足8小时。防护服穿脱不便,为了有更多时间照顾病人,一旦进病房就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还要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等事。

  “只有闲下来的时候才会去想‘怕不怕’,进到病房以后只想怎么把事情做好,怎么把患者照顾好,忙碌起来就不会害怕了。”

  两年前,19岁的梁顺从卫校毕业后进入金银潭医院工作。当时梁顺和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时,怕对方忌讳,一般会说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后来,媒体关于金银潭医院的报道多了,家乡的人都知道金银潭医院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也知道了梁顺工作的意义。现在梁顺介绍自己工作的单位时,会直接说出“金银潭医院”。

驰援武汉

见证患者康复 就好像看着武汉复苏



  陈志昊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90后”助产士,也是产房区护士长。她随中山一院援鄂医疗总队130多人紧急奔赴武汉。在武汉协和西院六楼东病区隔离病房担任护理组长,护理危重症患者,一干就是60天。

  “报名驰援时想法单纯,感觉义不容辞。但前往武汉时,我开始有些紧张。我们要接手怎样的患者?我的专业能力能否胜任?防护物资是否足够?飞机上的每一个人都五味杂陈。”她说。

  然而,面对亲人的牵挂,这种担心只能深藏于心。“2月6日晚收到通知,2月7日中午紧急出发,我只来得及在7日上午培训和领物的短短间隙里给家人打了十分钟的电话,告知他们,我即将奔赴武汉,我经过专业培训,一定会做好防护,也请他们在家中听从国家号召,不出门、不聚集,保重自己。也许担心影响我的情绪,他们只嘱托我好好工作。事后父亲告诉我,挂掉电话,母亲就哭了。”

  “第46天时,母亲写了一封信给在抗疫一线的我,告诉我‘静待花开’,叮嘱我为了剩下的五千名患者再努力一把、再坚持一段时日,为自己无悔的青春再添一笔色彩。”她说。

  在这两个月里,她是护士,也是患者的朋友。她说:“2号病房的李叔叔,60个日夜里,从危重症、重症到轻症再到出院,从无创呼吸机、面罩吸氧到鼻导管吸氧再到无需氧疗,看着李叔叔康复,就好像看着这座城市也健康了起来。”

  “在武汉,我看到生命的脆弱,也见证生命的顽强。在这座城市抗疫的60天,充满挑战和荆棘,也满是人性的光辉。武汉是一座在爱和希望里重生的城市。”她说。

助产士

这世上第一个拥抱你的人



  他们是每个小天使来到人间看到的第一人。小小的产房体验人间百态,小小的产房练就波澜不惊……

  世界卫生组织将2020年定为“国际护士和助产士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初期,为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一些科室暂停开放或采取预约制,而产科是不能停的。助产士肩负生命之托,在疫情中,以过硬技术帮助产妇渡过分娩难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刘悦新说,在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常常会遇到产妇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等棘手问题。助产士们陪伴产妇缓解疼痛、恐惧和无助,指导产妇正确生产,减少并发症和难产。

  在四川都江堰市医疗中心病房里,杨秋一边给新手妈妈示范,一边耐心指导,不一会儿,臂弯里的小宝贝就在母亲温暖的怀里睡着了。

  对“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杨秋来说,“白衣天使妈妈”的身份让她引以为豪。

  这份初心,从24年前第一次穿上护士服的那一刻萌生,也在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的大灾难锤炼后更加坚定。在这场地震中,她痛失自己年仅6岁的女儿。

  “地震中,护士给伤者带去慰藉,带去生的希望,让我看到这份职业的伟大。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激励我更加努力,不辜负身上穿的白衣。”杨秋说。

  曾获得“南丁格尔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护士”……诸多荣誉加身,杨秋对自己却更加严格,“对比弘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我还做得不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不断进修学习,还在医院开设了助产士门诊,帮助准妈妈们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火线”入党

迎难而上 挥洒青春力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的“90后”护士张佳男,是该院首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最忙的一天,他们6小时内收治了24名患者。

  张佳男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字句:在武汉的每一天都是感动的,感动来自我的患者。输液时,大爷说你们戴着防护手套,多扎两针没关系;做CT,排队的患者指了指我的姓名卡说:“谢谢你们来了,武汉感谢你们”;发药时一位年轻的患者对我说:“姑娘你又上班啦?”我问:“您怎么知道是我?”她说:“虽然没见过你的样子,但听声音我就知道是你。”

  从1月26日作为北医三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员支援武汉以来,张佳男看到,队伍里的老党员冲在前面,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25日,张佳男等四名援鄂医疗队员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在“火线”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从此我感到人生的追求更加明确——就是要奉献,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她说。

  迎难而上,挥洒青春力量。在北医三院三批共137人的援鄂队伍中,“90后”的比例超过一半。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收到回信后,张佳男和队员们都很激动。“我觉得‘90后’真的已经长大了,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能够挺身而出,担当重任。”

有一种爱情

叫“与子同袍,并肩战斗”



  最美好的爱情,是“陪你慢慢变老”。在战“疫”第一线,还有一种爱情,叫“与子同袍,并肩战斗”。

  王旭涛,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肖雪梅,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抽调到抗疫一线支援感染科的护士。

  两个“90后”,一对情侣,因为使命,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成都,“并肩”战斗在抗疫一线。

  1月26日,肖雪梅接到医院通知,她被抽调支援感染科。“我的主要工作是陪同有发热症状的疑似患者做各类检查,把采集的标本装进密闭的转送箱,通过专门通道拿去送检。”肖雪梅介绍。

  2月2日凌晨1点左右,刚睡下不久的王旭涛接到紧急通知:上午从医院出发,驰援武汉疫情防控最前线。

  王旭涛和肖雪梅一夜未眠,肖雪梅默默地为他收拾好衣服、鞋袜等生活用品。

  “你一定要给我平安回来!”这是临行前,肖雪梅对王旭涛唯一的要求。这是情侣间的告别方式,也是战友间互道珍重。

  两个人分别在一线奋斗着,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交流,只是每天照例在微信里重复那一句“戴好口罩,规范操作,保护好自己”。

  一句简单的嘱咐背后,是两个人的心心相印,也是作为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所在。

  “疫情还没结束,我们还要继续坚守岗位。”肖雪梅说。

  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两个人没时间一起庆祝。“我们都是护士,互相都很懂得彼此的不容易,也非常支持彼此的工作,互相理解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王旭涛说。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李克强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 韩正出席 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
李克强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 韩正出席
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

  李克强说,邀请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体现,是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的必然要求。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发言中大家认为,去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国上下艰苦努力,短时间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基本生活较好保障,复工复产复业全面推进,十分不易。大家对进一步做好政府工作谈了意见和建议。

  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围绕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稳就业保民生提了建议。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就完善宏观政策、挖掘就业潜力谈了看法。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提出要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建议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围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谈了看法。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高水平开放提了建议。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就维护产业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谈了看法。台盟中央主席苏辉提出要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建议激活居民消费、优化营商环境。无党派人士代表席南华就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出建议。李克强要求在报告修改和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采纳。

  李克强感谢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长期以来对政府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继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他说,受疫情严重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及时跟踪分析形势变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政策调节着力点要放在六稳、六保上,突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保是针对新形势的积极举措,守住了保的底线,就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中小微企业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是涵养民生就业的土壤,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要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依靠改革开放,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胡春华,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国务委员魏凤和、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巴特尔、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参加座谈会。

 
林郑月娥:粤港澳正研究相互放宽强制检疫
林郑月娥:粤港澳正研究相互放宽强制检疫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香港5月11日电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透露,粤港澳三地正在进行磋商,期待能够尽快制订一套计划,允许符合特定跨境目的、已通过新冠肺炎病毒测试的三地居民在往返三地时能够豁免强制检疫。

  香港媒体11日刊登了林郑月娥的专访内容。林郑月娥表示,特区政府的防疫抗疫工作一直秉持迅速应变、严阵以待、公开透明三大原则。然而,有一些人却采取双重标准,试图利用疫情问题以实现政治诉求,她对此十分反感。特区政府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讲科学”,不要引入政治议题来影响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今年1月至今,一些反对派政客不断声称,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应禁止内地人入境香港。对此,林郑月娥表示,自2月8日至今,特区政府卫生署向内地抵港人士发出超过10万张强制检疫令,截至目前这些人当中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而自3月18日起,卫生署向海外抵港人士发出约7万张强制检疫令,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0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如果要评价内地及海外一些国家疫情防控做得好不好,这两组数字有参考价值。”

  针对通识科教育方面的问题,林郑月娥表示,教育出了问题必须要处理。在2020年内一定会和大家讲清楚特区政府将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目前,有人故意在校园内传播失实、偏颇的知识,不只是通识科,其他科目也会被渗透,因此需要有人更好地进行把关,以保障学生不被歪理荼毒。

 
武汉一小区管控不力 2天增6例确诊病例街道工委书记被免职
武汉一小区管控不力
2天增6例确诊病例街道工委书记被免职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武汉5月11日电(记者冯国栋、乐文婉)武汉市东西湖区委11日发布通报说,因辖区内长青街三民小区封控管理不力,近日出现多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共东西湖区委决定,免去张宇新同志中共东西湖区委长青街工委书记、委员职务。

  5月10日至11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通报6例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例均来自武汉市东西湖区长青街三民小区。

 
零容忍!最高法发布涉医犯罪八典型案例
零容忍!最高法发布涉医犯罪八典型案例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罗沙)最高人民法院11日发布8个各地法院2019年以来审结的涉医犯罪典型案例,彰显人民法院对涉医犯罪“零容忍”的态度和立场。

  这些典型案例含2个死刑案例,包括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北京民航总医院杀医案和甘肃兰州杀医案。北京民航总医院杀医案中,被告人孙文斌多次拒绝医院对其母进行检查和治疗,却认为其母病情未见好转与首诊医生的诊治有关,经预谋后在医院当众杀害首诊医生,犯罪性质极其恶劣。孙文斌已于2020年4月3日被依法执行死刑。

  甘肃兰州杀医案中,被告人员明军不能正确认识治疗效果,在索要高额赔偿未得到满足后蓄意报复,到医生办公室持尖刀、菜刀连续捅刺、砍击医生致死。员明军已于2020年5月9日被依法执行死刑。

  另外6个案例包括:柯金山寻衅滋事案,李苏颖寻衅滋事案,李广伟寻衅滋事案,曹会勇寻衅滋事案,李发才等故意伤害案,李红军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

  柯金山寻衅滋事案和李苏颖寻衅滋事案均属于本次疫情期间案件。其中,被告人柯金山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发泄不满情绪,伙同他人在隔离病区内撕扯医生防护服、殴打医生致轻微伤,并使医生处于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之中,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被告人李苏颖以面见专家反映疫情为由,在医院护士站持注射器挟持、恐吓正在工作的护士,给被害人造成身心伤害,并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患者医治无效死亡,亲属如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处置有分歧意见,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在李红军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中,患者因饮酒过量送卫生院救治无效死亡,患者亲属纠集多人连续三天在卫生院聚众闹事,严重扰乱正常医疗秩序。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李红军、李洪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据最高法介绍,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坚持对涉医犯罪依法从严惩处、及时审判。自2019年至今年4月,人民法院共计一审审结杀医、伤医、严重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等涉医犯罪案件159件,判决生效189人。

 
栗战书主持召开第五十三次委员长会议 确定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准备
栗战书主持召开第五十三次委员长会议
确定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准备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三次委员长会议1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栗战书委员长主持。会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5月18日在北京举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即将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准备。委员长会议建议,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拟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稿,审议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议程草案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草案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列席人员名单草案的议案,审议有关任免案。

  委员长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杨振武就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议程草案、日程安排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议程草案、日程安排、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草案、列席人员名单草案等作了汇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副秘书长、办公厅研究室负责人就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有关议程作了汇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出席会议。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向2家央企反馈督察情况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
向2家央企反馈督察情况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高敬)11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布了对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督察情况,指出部分下属企业环境守法意识淡薄,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弄虚作假。
 
  督察指出,2家企业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五矿集团为进入稀土领域,明知赣县红金公司产能批建不符仍完成收购;放任赣县红金、定南大华等企业未批先建,在污染治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多次向其下达超过环评批复产能的生产任务指标。
 
  中国化工油气股份有限公司纵容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等5家下属企业大肆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柴油,仅2018年就对外销售80余万吨,硫份最高超标985倍。
 
  督察指出,2家央企的部分下属企业环境守法意识淡薄。如2015年以来,仅辽宁、江苏、湖南等11个省(区)生态环境部门就对五矿集团下属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处罚120余次。五矿集团下属的营口中板公司为骗取荣誉称号,隐瞒因环境违法行为被处罚26次的事实,虚假填报申报材料,制造大气污染物连续稳定达标排放的假象,并于2019年7月被国家有关部门纳入“绿色工厂公示名单”。
 
  中国化工部分下属企业环境守法意识淡薄,2013年以来有65家生产经营企业因环境违法问题被行政处罚。一些企业甚至屡屡冲破法律底线、漠视地方监管。
 
  督察指出,2家企业存在整改落实不力问题。针对督察指出的问题,五矿集团虽然编制了督察整改方案,但未经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研究,也未印发实施。
 
  在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公开反馈意见中,涉及中国化工所属企业6家。中国化工一直没有组织推动整改工作,导致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和假装整改问题多见。
 
  督察要求,2家企业应抓紧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和整改进展情况要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赵正永受贿案一审开庭
赵正永受贿案一审开庭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天津5月11日电2020年5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受贿一案。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控:2003年至2018年,被告人赵正永利用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工程承揽、职务晋升、工作调动、企业经营等事项上谋取利益,单独或者伙同其妻等人非法收受上述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7.17亿余元。其中2.91亿余元尚未实际取得,属于犯罪未遂。

  庭审中,检察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被告人赵正永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在法庭的主持下充分发表了意见,赵正永进行了最后陈述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及各界群众数十人旁听了庭审。

  庭审最后,法庭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你的名字是天使 致敬抗疫一线的“南丁格尔”们
你的名字是天使
致敬抗疫一线的“南丁格尔”们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1日举办庆祝护士节暨优秀集体和个人表彰活动,邀请援鄂护士代表分享战“疫”故事。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5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护士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4.2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和武汉,其中护士有2.86万名,占总数近七成。

  在抗击疫情最前线,这些白衣天使为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付出巨大努力,同时也给予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百人团队”的爱与坚守


  4月8日,吉林省最后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返回长春。

  “我把我的孩子们、我的兵,都平平安安地带回来了。”走下飞机,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高岚有些激动。在武汉62天,高岚带领着100人的护理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10东病区、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照护了73位重症、危重症患者。

  “说起凶险的时刻,插管和拔管算是高危操作。但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离患者近一些、更近一些,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3月中旬的一天,高岚准备为一位患者拔掉呼吸机。经过17天的插管治疗,老人终于脱离危险要恢复自主呼吸了。

  由于刚刚拔管的患者很容易因为喉头水肿导致无法呼吸,高岚和其他医护人员守在床旁待命,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所幸拔管操作一切顺利,高岚叮嘱护士们要24小时轮流守候在床旁,为老人叩背排痰、详细检查每一项监护指标。

  今年50岁的高岚,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已30年,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一线。

  “我的学生们都冲到了一线,我更没有理由不来,我还要把他们平平安安地带回去。”高岚说。

  医疗队里的昝涛也曾是高岚的一名学生,她的身上也同样传承着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对待患者的南丁格尔精神。

  一次,她为了配合医生尽早为一位患者开展血滤治疗,忙了整整一个通宵,直到患者顺利做上治疗,她已累得几乎说不出话;为了保障团队医护人员安全,昝涛反复研究防护服穿脱流程,终于将穿脱时间从70分钟压缩到40分钟……

  昝涛的故事,是“百人团队”的护理常态。说起这个团队,高岚很是欣慰:“我们的护理团队中,个个都是精兵强将,脏活、累活大家抢着干,个个都是好样的!”

点亮“南丁格尔之灯”


  1月26日驰援武汉、随后进驻武汉市第九医院,陕西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静和队友们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候诊人群从住院部排到大门口,床位紧张到输液都要在室外进行……作为所在病区的护士长兼感控护士,王静没有退缩,迅速投入战斗。

  从整理物资、严格消杀、处理医疗垃圾,到调整床位、为病人翻身更换衣裤,再到静脉穿刺、采血、做治疗……王静总在最需要她的地方忙碌着。

  在拐角处的病房,一位年轻患者星星不经意的一句话,让王静心里一紧:“护士姐姐,我的病还会好吗?我会死吗?”

  22岁的星星已入院近一周,仍然发烧、气短、身体虚弱,王静和队友们在对她进行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的同时,特别注重心理疏导。王静把星星当作自己的妹妹,用专业知识开导她,用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她。渐渐地,星星的话匣子打开了,人有了食欲,身体也日渐好转。

  “我走过每间病房,看到每一张脸庞,他们的眼神中有期盼、有绝望、有悲伤、有感动。我想让他们放心,我们会努力战胜病魔,努力救护好每一个人。”王静说,她想做的,就是在患者心中点亮“南丁格尔之灯”。

  出院前,爱画漫画的星星捧着画板走到王静面前:“姐姐你看,这是我为你画的画像。以后你来武汉,我带你吃小吃、看樱花。”

  画板内外,两个王静都在微笑。

和患者交流就要以心换心


  2月2日,易先丽随辽宁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目之所及,武汉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和车辆,她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哭。

  3月28日,任务结束这一天,她却从酒店哭到机场,“眼泪就是停不下来,我的患者和家乡都活过来了!”

  荆州妹子易先丽32岁,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护士。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易先丽想都没想就报了名,“湖北养育了我18年,这次不上就是逃兵。”

  易先丽负责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四病区,有45张病床,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患者床旁,医护人员和死神拼死较量。

  20床的吴奶奶70岁,在医疗队接管病区时,她呼吸困难,正在进行高流量吸氧。易先丽看到她年龄大、病情又重,所以对她格外留心。

  护理过程中,易先丽的湖北口音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奶奶愿意让我给她喂饭,但又不想太麻烦我。每次给她喂完饭,吴奶奶都让我把水杯放在柜子靠近她的一角,让我把她挪到床边躺着,这样她就能自己喝水。”

  从高流量吸氧到鼻吸氧,从身体不能挪动到在护士帮助下翻身,在易先丽和同事们的照护下,吴奶奶身体日渐好转,最终顺利出院。

  分别前,易先丽和吴奶奶加了微信。如今两人仍会不时互相问候,她说:“工作九年,我学会了用技能照护患者。在武汉56天,我懂得了用心和他们交流。”(记者陈聪、赵丹丹、蔺娟、李铮)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因新闻秘书感染新冠,副总统彭斯未来数日内将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 疫情威胁决策中枢 美抗疫工作怎么办?
因新闻秘书感染新冠,副总统彭斯未来数日内将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
疫情威胁决策中枢 美抗疫工作怎么办?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白宫官员10日说,因其新闻秘书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牵头美国政府防疫工作的副总统彭斯未来数日将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此前,接近美国政府高层的白宫人员接连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白宫疫情应对工作组3名关键成员已自我隔离。

  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应对疫情的中枢机构自身面临疫情威胁,可能影响美国社会、商界对复工复产的预期。

【新闻事实】


  上周末以来,彭斯没有现身白宫会议,居家不出,引发有关彭斯自我隔离的猜测。一名官员说,彭斯10日自愿依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指导意见,与他人保持距离。

  不过,彭斯发言人德文·奥马利10日发表声明,称彭斯每日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阴性,目前不处于隔离状态,将继续听从白宫医生团队建议,并计划11日在白宫工作。

  不愿公开姓名的美国政府消息人士披露,白宫没有让彭斯与总统特朗普“分开”的计划。

  一些美国媒体担忧,白宫似乎缺少对领导人感染新冠病毒的应急预案。根据美国法律,如果总统与副总统因疾病等原因无法履职,当前居于权力第三顺位的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将代行总统职权。

  疫情威胁对白宫官员造成不小心理冲击。特朗普的高级经济顾问凯文·哈西特10日表露担忧,坦言在白宫西翼工作“让人害怕”,“我待在家里会感到安全很多”。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特朗普对白宫人员确诊感染深感不满,担心这将“打脸”白宫有关疫情消退、有必要复工的说辞。

【深度分析】


  特朗普政府近期频繁向媒体吹风,解释重启经济的必要性,却因白宫自身面临疫情威胁而陷入窘境。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洛10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本周”栏目采访时遭遇尴尬提问:自称拥有“地球上最佳医疗团队”的白宫在疫情面前也脆弱不堪,怎么让美国企业“自信”地复工?

  美国公共卫生界对复工普遍持谨慎态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卫生安全中心主任汤姆·英格尔斯比说,在研发出有效疫苗前,新冠病毒不会像特朗普所说的那样逐渐“消失”。随着各地逐步复工,社交活动将增加,疫情可能重新抬头。

  美国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最新预测数据显示,如果各州逐步复工、各类限制措施松绑,人员流动将显著增加,预计美国累计新冠死亡病例到8月将升至13.7万。

  这家研究所的负责人克里斯托弗·默里预计,在一些陆续“解封”的州,10天后将是日新增确诊病例“跳涨”的窗口期。

【即时评论】


  综合美欧媒体和专家观点,白宫面临疫情威胁,是美国政府疫情应对混乱局面的插曲之一,可能令其抗疫决策面临更加被动的舆论境地。

  首先,防范措施难称表率。美国媒体不止一次批评,特朗普和彭斯一直无视公共卫生专家建议,拒绝在公众场合戴口罩。此外,许多特工处人员在白宫执勤时不戴口罩。

  其次,抗疫说辞摇摆不定。从2月驳斥病毒威胁论,到3月承认疫情严重性,再到4月挑起“注射消毒剂”争议,美国联邦政府很难向外界呈现前后一致、可信度高的防疫战略。前总统奥巴马8日罕见发声,批评当前疫情应对是“绝对混乱的灾难”。

  第三,决策权威恐遭削弱。观察人士注意到,特朗普政府日益聚焦重启经济,但始终没有拿出全局性的指导方案。国会参众两院已开始填补决策真空,在病毒检测、公共卫生基金等方面推动全国战略,应对疫情长期化挑战。

【背景链接】


  彭斯的新闻秘书凯蒂·米勒8日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米勒还是白宫高级顾问斯蒂芬·米勒的妻子,经常与白宫疫情应对工作组沟通,并和媒体记者接触。

  此外,一名在白宫为特朗普及其家庭服务的美国海军现役人员7日证实感染新冠病毒,白宫当日起将检测频率从每周一次改为每天一次。负责护卫总统、副总统及其他政要的美国国土安全部特工处目前有至少11人感染新冠病毒尚未康复,约60人正自我隔离。

  因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白宫疫情应对工作组3名关键成员——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斯蒂芬·哈恩,目前均处于为期14天的自我隔离状态。

  (记者:徐剑梅、邓仙来、陈立希、郑昊宁、惠晓霜;编辑:徐超、徐立宇、刘阳)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谬称中国囤积医疗物资荒诞不经
谬称中国囤积医疗物资荒诞不经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美方对华“谎言系列”出了最新一期:美国国土安全部日前出台报告谬称,中国在今年1月份有意向全球隐瞒武汉疫情的严重性,通过增加进口和减少出口等策略来储备医疗物资。报告还称世界各国从中国进口的相关物资从2月开始大幅下降。

  所谓1月份中国有意隐瞒信息的谬论已经不值一驳。早从1月3日起,中国就开始定期向世卫组织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通报疫情。而污蔑中国有意减少医疗物资出口囤积物资,纯属荒诞不经。

  出此谎言,首先是对中国国情缺乏基本常识,对中国应对疫情的事实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同理心。稍了解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每年1、2月份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时段,通常物资生产量和出口量都会因假期有所下降。今年的春节更是遭遇疫情暴发,中国举国上下以生命为最优先考虑,生产等经济活动大面积“停摆”,暂时影响了各类物资的生产和出口。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一度面临医疗物资不足难题。中国尽力保障国内抗疫物资应对疫情,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对世界抗击疫情负责任的做法。

  疫情发生以来,中方一直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向有关国家提供医疗防护物资。中国政府从没有针对口罩及其生产原材料出口设置过任何贸易管制措施,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相关贸易。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3月1日至5月6日,中国通过市场化采购方式,已经向19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防疫物资。根据海关统计,4月1日以来,中国防疫物资出口呈明显增长态势。

  美国疫情大规模暴发后,中国根据美方需求尽己所能伸出援手。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从3月1日到5月5日,中国共向美国提供了超过66亿只口罩、3.44亿副外科手套、4409万套防护服、675万副护目镜,以及近7500台呼吸机。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与国际社会保持密切合作,携手抗击疫情。在中国疫情暴发初期,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对中国伸出援手,传递了风月同天的暖意。在疫情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之际,中国不断以涌泉相报之心回应各方善意,比如无锡高新区“十倍奉还”日本爱知县丰川市5万只口罩,中国“百倍回报”了意大利支援的4万只口罩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中国在抗疫中与世界各国真诚互助,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抗击疫情尽己所能,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肯定。

  反观美国,其在全球抗击疫情中的种种做法令国际社会侧目。美国政府公开限制有关企业对拉美和加拿大等地区出口口罩,美方还与德国、法国等国争抢防疫物资,这种做法甚至被德国舆论斥为“现代海盗行为”。

  也有一些西方舆论,先入为主乃至别有用心地把中国为把控出口物资质量的措施,解读为限制医疗物资出口。中方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的公告》等政策措施,并非这些舆论所臆测的为了限制物资出口,而是本着对全球抗疫负责任态度,进一步加强防疫物资质量监管、规范出口秩序。

  美国一些政治势力,带着“逢中必反”的心态,面对自身抗疫不力的国内指责,想尽办法“甩锅”中国。从“中国隐瞒疫情信息”到“武汉实验室制造病毒”,再到“中国囤积医疗物资”,种种谬论和谎言,都不过是为了诿过、为了选情、为了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而已。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推责指责不如负责
推责指责不如负责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确诊病例超过132万、死亡病例近8万……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不断攀升的数字令人惊心和揪心。而美国一些政客却罔顾本国疫情肆虐的事实,频繁推卸责任,编造辱华谎言。

  美国占世界人口不足5%,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却占全球约30%。《纽约时报》感慨道,美国8周内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竟然超过8年越战期间死亡人数。作为世界上医疗条件最好的国家,美国确诊病例与死亡病例居然为全球最高,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一个主要输出国,对全球疫情防控造成巨大压力,实在匪夷所思。

  美国一些政客二月叫嚣“中国隐瞒”,三月宣扬“中国病毒”,四月鼓噪“病毒来自中国实验室”……各种污名化攻击一直没消停。种种谎言不仅毒化了外界对华民意,还严重离间国际社会团结、损害抗疫努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种种“谜之操作”同样令人不解。宣布暂停资助世界卫生组织,加大对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制裁,不顾病毒扩散风险加快向拉美遣返“非法移民”……一系列做法,无非是想掩盖自身疫情防控失控的事实,转移全球视线,逃避为疫情扩散所负的责任。

  而中国,拥有庞大的14亿人口,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来之不易的成绩,归功于党和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举国上下高效的行动力,一切以治病救人为重中之重。

  自身面临艰巨抗疫任务的同时,中国还尽己所能对外提供国际援助、积极分享经验。截至5月上旬,中国已设立20亿元人民币抗疫合作专项资金,同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召开120余场视频交流会议,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很多国家的专业人士、科学家都对中方的防控措施和国际善举予以高度评价。

  国外有民调机构调查显示,85%的中国受访者认为经历疫情后自己的国家会变得更强,而持同样想法的美国人只有41%。谁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谁抗疫不力还恶意“甩锅”?事实胜于诡辩,公道自在人心。(记者王卓伦)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美方需要把“自己的漏”补起来
美方需要把“自己的漏”补起来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疫情冲击之下,美国当局危机应对漏洞百出,饱受诟病。美国经济社会问题持续发酵,4月份失业率飙升至14.7%,创下1948年以来最高值,此外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处境困难,医疗资源投入仍存较大赤字。面对如此困局,美国一些政客不是全力以赴应对疫情,而是继续挤占滥用公共资源,精心盘算着自己的政治利益。

  疫情之初,他们为保股市无视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的及时预警,对疫情轻描淡写,认为病毒“会奇迹般消失”。待到疫情加剧,他们又为了掩盖其失策失职,不断寻找借口栽赃抹黑他国,不是怪中国“隐瞒疫情”,就是怪前任政府没有准备足够的医疗物资,或是怪世卫组织“偏袒中国”,不断上演“甩锅”推责的戏码。

  当前,真正陷入困境的其实是美国民众,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认为,疫情大流行中苦苦挣扎的残障人士群体正处于“灰色地带”,美国卫生体系还没有对帮助弱势群体做好准备。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对这种致命、人类却知之甚少的病毒心怀恐惧,能够获取到的个人防护信息却充满混乱和矛盾。《柳叶刀》杂志评论说,除了恐惧,美国民众还有对经济政策、缺乏凝聚力的国家战略的不安以及对多变、无能的政府领导力的焦虑。

  美方是时候将“自己的漏”补起来,给美国民众、给世界一个交代。

  生命高于一切,美国高层应补足认知漏洞。疫情来势汹汹,既不是反对党的“新骗局”,也不会“随着天气转暖自行消失”,任何轻视怠慢态度只会让疫情危机应对陷入更大被动。据《纽约时报》披露,白宫在第一个病例发现7周后才开始采取行动,极大延误战机,导致了惨重代价。此后,每日例行的疫情通报会也成了“政治秀场”和竞选讲台。有美国媒体评论:“美国不仅不能领导世界应对危机,还辜负了自己的人民。”

  协调产生效率,美国高层应填补管理漏洞。美国联邦政府却内部管理混乱,与地方政府关系错综复杂,导致应对疫情的措施执行不力、内斗加剧。不久前,美国各州还在互相争抢进口呼吸机,而联邦采购机构美国紧急事务管理署不仅不从中协调,反而参与竞价,导致呼吸机价格飙升,医疗物资短缺。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在新闻发布会上怒批联邦政府协调工作,称其“杂乱无章”。

  美国国会陆续推出的救助法案在实施过程中也是漏洞百出,给小企业的“救命钱”被不少大企业“钻空子”攫取。经济重启计划也是各自为政,州政府与联邦政府步调不一。《纽约时报》撰文指出,美国领导者身边常见的敌对和派系斗争一直困扰着政府的应对工作,严重影响着决策和政策制定。美国政府只有理顺关系,才能确保各项抗疫举措和经济重启计划得到安全有效的推行。

  团结至关重要,美国高层应弥补责任漏洞。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全球唯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而胜之。作为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美国政府在此次全球抗疫中未能履行大国责任,反而通过散布各种谣言把国际注意力转向对别国他方的攻击,不断破坏全球抗疫合作。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国际安全分析师克劳迪娅·梅杰认为,新冠疫情“证实美国政治领导力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美国“似乎不愿意或没能力起到领导作用”。

  面对这场人类共同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美国政府推卸责任、诿过别国、自以为是,不仅不能让美国独善其身,反而成为国际抗疫的最大搅局者。在这场攸关全人类健康福祉、世界发展繁荣的战斗中,世界各国应该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在此过程中,美国决策者有必要负起责任,补上漏洞,尽快回归抗疫救人的主线。

新华社华盛顿5月11日电

 
美国抗疫:一场“彻底混乱的灾难”
美国抗疫:一场“彻底混乱的灾难”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纽约曼哈顿离自由女神像不远的日落公园周末聚集了数十辆冷藏柜车,媒体报道说将用来临时储存因新冠肺炎去世者的遗体,这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使纽约阴冷的天气变得更加压抑。令人不安的是,新冠疫情在美国大规模暴发以来,美国的抗疫行动仍乱象不断。

  每天都有坏消息。病毒已“闯入”白宫,与总统和副总统等高官有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者已超过十人,包括安东尼·福奇在内的多名白宫新冠病毒防治专家组成员被迫在家隔离;纽约州已有3名儿童死于一种怀疑与新冠病毒有关的罕见炎症,另有数十名儿童出现相似症状;老人院新冠肺炎死亡数全美达到27700例,占总死亡数的约三分之一;随着部分州开始重启经济,疫情出现反弹苗头。

  美国的经济同样令人担忧。4月份失业率高达14.7%,非农就业人数减少了2050万,白宫多位高级经济顾问预计下个月失业率将突破20%。继高档百货尼曼马可斯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有百年历史的彭尼百货也将在一周内申请破产保护,关闭旗下约850家商店中的四分之一,引起社会震动。

  截至10日晚,美国总确诊数已达133万,死亡数突破8万,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且热点有从纽约等疫情重灾区向其他州转移的迹象。即便如此,从联邦到各州的抗疫举措依然没能理顺,公众常常无所适从。

  首先,联邦高层和各州官员在个人防护和保持社交距离方面没有以身作则。特朗普参观口罩厂、彭斯去医院慰问病人都没有戴口罩,被众多美国媒体诟病,也给公众带来错觉,认为戴不戴口罩没有大区别。

  受此影响,很多美国民众并不把保持社交距离当回事。当军方飞行表演队到纽约慰问表演的时候,大街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且很多人不戴口罩;开春以来阴雨不断的纽约偶有一个艳阳天,公园草坪上便躺满了晒日光浴的民众;因不戴口罩被拒绝进入商店而发生打斗乃至枪击案的事件已发生数起……

  其次,在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全部五十个州都制定了重启经济的计划,其中近三十个州已重启或部分重启,随后就有病例大幅增加的报告,有些加工企业因病例暴增而被迫重新关闭。

  与此同时,由于加州地方政府不同意工厂开工,特斯拉老板埃隆·马斯克本月9日威胁要将工厂搬出加州,这成为企业与政府围绕重启经济所存在严重争执的典型案例。

  白宫内部的一个模型显示,重启经济后美国因新冠死亡的人数将达到每天3000人,到八月份全美死亡人数将达到十几万人。

  这些乱象正被越来越多的美国媒体和各界人士批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一个电话会议上严厉批评特朗普政府的新冠疫情应对工作,认为这是一场“彻底混乱的灾难”。

 (记者徐兴堂)新华社纽约5月11日电

 
外交部回应美限制中国记者新规: 要求美方立即纠正错误
外交部回应美限制中国记者新规:
要求美方立即纠正错误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朱超、许可)针对美方将中国境内驻美记者签证停留期限制在90天内的错误做法,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1日表示,这是对中国媒体政治打压的升级,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要求美方立即纠正错误。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美国国土安全部8日发布新的指导意见,将来自中国境内的驻美记者签证停留期限制在90天内,并表示此举意在强化美中对等。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美方有关错误做法是对中国媒体政治打压的升级,我们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赵立坚说,一段时间以来,美方固守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不断升级对中国媒体的打压行动。2018年12月,美方要求有关中国媒体驻美机构注册为“外国代理人”。2018年以来,美方已经对20多名中方记者无故拒签。2020年2月,美方将5家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列为“外国使团”,随即又对上述5家媒体驻美机构采取人数限制措施,变相“驱逐”60名中方媒体记者,现在又在签证方面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严重干扰中方媒体在美开展正常报道活动,严重干扰两国间正常人文交流。

  赵立坚表示,美方言必称对等,但是,美国驻华记者在华记者证和居留证件有效期绝大部分是一年,而根据美方新规定,中国媒体驻美记者签证停留期将不超过90天。“这对等吗?美方言必称新闻自由、对媒体保持透明度,为何如此惧怕中国媒体的报道?”

  他说,美方所谓“对等”,实质上是对中国媒体的偏见、歧视和排斥。美方以“对等”为借口,不断升级对中国媒体的政治打压,将严重干扰中方媒体在美开展正常报道活动。“我们要求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否则,中方将不得不对美采取反制措施。”

 
墨西哥 面罩下的抗疫护士
墨西哥
面罩下的抗疫护士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华雷斯医院,护士们在进入隔离区前穿戴防护装备(4月29日摄)。
 
 
 
 
 
 
 
    ▲在墨西哥城的华雷斯医院,摘下面罩的护士们脸上布满压痕(4月29日摄)。墨西哥卫生部5月10日晚宣布,较前一日新增确诊病例1562例,累计确诊35022例;累计死亡3465例,较前一日新增112例。新华社发(马尔科·佩莱斯摄)
 
赤峰千年辽塔抢救性加固完成
赤峰千年辽塔抢救性加固完成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1日电(记者王靖、安路蒙)记者从敖汉旗委、旗政府获悉,约有1000年历史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辽代武安州白塔抢救性加固于5月11日完成,修缮工作将于5月18日提交修缮方案后正式启动。

  4月,辽代武安州白塔因修缮滞后、存在损毁、面临倒塌等情况,引发关注。对此,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当地迅速搭设脚手架,对面砖脱离等病害进行排查,通过抢救性加固保护白塔。

  敖汉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张红民介绍,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和专家意见,旗里确定了武安州白塔的维修加固步骤。第一步是进行抢救性加固,对塔身用钢箍进行加固;在二层大檐和塔身处,加钢绞线进行临时加固;对塔顶采取防水和避雷措施进行保护。以上工作已于5月11日全部完成。第二步是完善修缮方案并展开修缮。白塔修缮方案将于5月18日提交内蒙古自治区,接下来按照国家文物局修缮规范要求和专家意见展开修缮,将于年内完成。

  辽代武安州白塔位于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村,是一座八角形密檐空心砖塔,塔刹部分已倒塌,塔檐残存11级。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介绍:“该塔为早期辽塔形制,由于塔外壁曾抹白灰,俗称‘白塔’。”据相关研究评估称,该塔是现存辽塔里始建年代最早、最具辽中期建塔特色,且仅存的空心式砖塔,具有极高研究价值。2013年,该塔及所在地武安州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除武安州白塔外,内蒙古文物部门正在对全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并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中国现存最完好古代皇家档案库 皇史宬启动拆违
中国现存最完好古代皇家档案库
皇史宬启动拆违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罗鑫、张漫子)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档案库——距今已有四百八十多年历史的皇史宬南院6日启动为期50天左右的拆违,力图还原古建风貌,唤醒“沉睡”的古迹。

  皇史宬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目前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皇史宬初名神御阁,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两年后建成,改现名。皇史宬全部建筑采用砖石结构,正殿为“金匮”“石室”的典型,是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古代皇家档案库,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藏书保护的优良传统和技术成就。1982年,皇史宬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皇史宬的南院逐渐演化成了居民宿舍大院,院内违建林立,私拉电线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记者走进皇史宬南院看到,两侧是连片的彩钢板房,小厨房、小厕所、小客厅挤得满满当当,原本只容纳四间门房的气派庭院,被35间违建房屋挤成了“羊肠小道”。

  “保障不破坏文物的一砖一瓦,保持古建原来的面貌是刚性原则。我们要求施工单位全部采取人工拆除,同时要做好拆违中的降尘措施,防止扬尘污染。”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城管执法队队长朱卫东说。

  据悉,违建拆除后,将进行专业的修复,还原古建的风貌,届时皇史宬的南北两院的风貌再度浑然一体,呈现一座完整的古建。

 
不能让疫情和偏见阻断文化交流 访《杜甫》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
不能让疫情和偏见阻断文化交流
访《杜甫》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新华社伦敦5月11日电(记者张代蕾)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单集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下简称《杜甫》),引起广泛关注。该片导演、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部纪录片让不少英国观众增进了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两国未来继续加强交流和合作,不要让疫情和偏见切断两国之间的文化连接。

  《杜甫》一片时长59分钟,上月初在BBC播出。作为该片制作者和主持人,伍德在片中不仅盛赞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还借哈佛大学知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评价,将杜甫与西方文学巨匠但丁、莎士比亚比肩,同时对中国诗歌和文化的悠久传承给予很高评价。

  伍德认为,这部纪录片在英国播出“恰逢其时”,在疫情阴霾下发出微弱光芒,为西方观众提供新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中国,去了解中国人的感受和想法”。

  伍德说,纪录片播出后,他收到许多西方观众的积极反馈,“他们告诉我,很高兴能在疫情期间看到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纪录片”。还有观众向他打听英国哪里可以网购到英文版的杜甫诗集,想要趁居家隔离期间潜心阅读。

  “宅家抗疫的英国人因为这部小小的纪录片而对中国产生兴趣,”伍德说,“纪录片产生了实际影响,为不同文化的人们互相理解提供了帮助,这正是我喜欢制作纪录片的原因。”

  伍德曾制作并主持超过120部纪录片,包括《追寻文明的起源》《亚历山大东征传奇》《印度的故事》等。他撰稿并主持的《中华的故事》2016年在BBC等媒体播出,讲述中国从古代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深受西方观众欢迎。

  他说,正是在拍摄《中华的故事》期间,他意识到杜甫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在西方鲜有人知,于是他萌生了为杜甫单独制作英文纪录片的想法。

  去年秋天,他和拍摄团队从河南巩义出发,沿着杜甫生前足迹重走西安、成都、重庆、长沙等地,跨越半个中国,以西方人的视角和叙事方式,追述中国“诗圣”漂泊动荡、忧国忧民的一生。

  伍德说,在采访拍摄中,他深刻感受到中国古老的诗歌传统仍在继续传承。“我和许多中国老百姓交谈,每个人都能和我聊杜甫。在成都杜甫草堂门前读《春夜喜雨》的小女孩,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杜甫草堂的成都老人,湖南读诗会的成员,给杜甫诗作谱曲演唱的大学生们……从他们身上,我清楚看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延续。”

  在伍德看来,杜甫的诗句千古流传,是因为诗中所表达的人性最闪光的部分,比如忠诚、友谊、博爱、坚韧、良知,能够跨越语言、种族和时间。他相信,即便诗句从中文翻译到英文会损失部分意境,也不会影响西方观众的理解。

  “身为纪录片导演,我深知没有哪部纪录片是完美的,唐诗的复杂性让这部纪录片更是如此。但我愿意尽力而为,向西方观众展示一些可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他说。

  除了纪录片导演,伍德还是曼彻斯特大学公共历史学教授,以及英中了解协会主席。伍德说,他在不断探寻中国文化的魅力。“我坚信文化交流能消除偏见,促进不同民族互相理解”。

  谈到眼下的新冠疫情,他提到,英中之间的许多正常交流不可避免地因此中断,他非常不希望看到中西文化连接因疫情和偏见而中断。“我期待疫情尽快过去,”伍德说,“更期待我们能一起努力,搭建更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化桥梁,共同消除偏见。”

 
硬汉耿恭就是在这里“单兵守孤城” 考古人员基本确定东汉“疏勒城”旧址
硬汉耿恭就是在这里“单兵守孤城”
考古人员基本确定东汉“疏勒城”旧址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教育
 
  经过长达6年的发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已基本确定:位于新疆奇台县境内的石城子遗址就是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历史上,东汉将士曾在这里与匈奴发生激战,涌现出耿恭等一批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如今,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这座经历过血雨腥风的丝路重镇重现真身。

  立夏后的奇台县江布拉克风景区,天高云淡,绿油油的小草破土而出,重新覆盖光秃秃的山头。缓缓融化的天山积雪汇成小河,滋润着山前的丘陵地带。经考古人员调查勘探确认,著名的疏勒城就依山形水势,建在此地一座山嘴之上,城北面、西面筑墙,城东面、南面以深涧为障,地形险峻,易守难攻。

  负责石城子遗址发掘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田小红介绍,根据《后汉书》记载,戊校尉耿恭正因为看中疏勒城旁有深涧,可据险自守,才从金满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移驻疏勒城。石城子遗址所在地,北与奇台、吉木萨尔等绿洲相连,南越天山可至吐鲁番盆地。文献记载的“恭以疏勒城旁有涧水可固”的特点,也与城址相吻合。

  城址还呈现出鲜明的军事属性。参与发掘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吴勇说,城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380米、东西宽280米,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城墙夯筑,城墙西北角和东北角各有角楼1座,北墙上有马面2座。西墙外约10米处有护城壕。城门仅1座,位于西墙中部。“出土遗物中,还有弩机配件、铁铠甲片、铁质和铜质箭镞等兵器。”

  石城子遗址出土文物以灰陶砖、瓦等建筑材料为主。瓦当当面多饰云纹或几何纹,个别陶器表面还刻有“马”“宋直瓮”字样。出土的钱币为五铢钱。吴勇说:“这些器物多是两汉时期的遗物。”

  自2014年起,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内十余家科研院所,利用环境考古、电(磁)法物探、遥感等技术手段辅助发掘工作。研究人员利用碳14对出土的木头、骨骼测年后得出的数据,也显示石城子遗址的年代为两汉时期。

  公元74年,东汉在西域复设西域都护,戊校尉耿恭屯金满城。公元75年,金满城遭遇匈奴大军进攻,耿恭率部退守至疏勒城。《后汉书》记载,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耿恭从疏勒城撤退时仅剩26人。

  田小红说,石城子遗址不仅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也是汉朝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未来有可能围绕这处遗址建造考古遗址博物馆等。

  (记者张晓龙)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多地义务教育入学改革学区房未来走势如何   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出台入学改革新政策,引发当地房地产市场波动。一时间,舆论对学区房会“凉”还是会继续升温莫衷一是。“新华视点”记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采访,探求学区房未来走势。
  交易激增:卖家担心房价下跌,买家担心错过“末班车”
  “昨天一套房有12拨客户来看。”北京市西城区一位地产中介对记者表示,自入学新政策发布以来,看房、卖房以及咨询的人络绎不绝。贝壳研究院统计显示,“五一”期间,北京市西城区二手房交易量环比和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4月底,北京市西城区发布教育新政策,自今年7月31日后,购房家庭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至此,北京市城六区全部明确以“多校划片”方式入学。
  政策一经公布,疫情期间沉寂的二手房市场开始波动。德胜学区和金融街学区是地产中介口中西城区最受家长追捧的两个学区。政策发布仅半日时间,德胜学区内知名的育翔小学对口学区房就新挂牌8套一居室,最便宜的一套挂牌价745万元。
  在金融街学区,宏庙小学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对口直升校。目前,对口学区房每平方米超过19万元,面积只有50多平方米、总价达千万元的房子成交迅速。
  多位房地产中介表示,交易量增加是买卖双方的焦虑所致:学区房业主担心区域优势不再、房价可能大幅下降,急于抛售;购房家长担心未来“多校划片”,上名校没把握,想赶紧搭上“末班车”。
  在上海,记者走访发现,对口较好的学区房销售单价同样上升。华东师大附小是上海市普陀区第一梯队的重点小学,对口的华东师大一村和二村原仅限教职工内部买卖,自2018年7月起不再限购后,房价从每平方米6万元涨至8.3万元。
  35岁的李先生为了儿子能够入读华东师大附小,耗资500多万元购置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老破小”。“为孩子我们愿意牺牲,就当是买个学位指标,用完了再脱手投资。”他说。
  在深圳,受楼市整体上涨带动,学区房也水涨船高。中原地产网站显示,4月深圳二手房成交均价环比增长5.76%,同比增长14.84%。
  深圳市福田区百花片区一位房产中介说,以国城花园为例,面积44平方米的一居室今年3月成交价为1050万元,而同样面积的房源去年12月成交价为1000万元。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说,今年学区房价涨得快,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关;尽管学区房房龄长、配套较差、居住体验不好,但仍被一些投机者看作是安全投资。
  多校划片、摇号、名校集团化办学,多地淡化学区房概念
  近年来,不少地方定向“就近入学”的原则,令学区房价格不断攀升,逐渐沦为教育投资工具,屡屡出现十几平方米的过道房、车库房、挂户房卖数百万元的怪现象。学区房的畸形发展,令一些地方的义务教育演变为“拼爹”“拼房子”。
  当前,国家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多措并举,努力淡化学区房概念。
  北京通过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改革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城六区明确“六年一学位”“多校划片”等措施,为学区房降温。上海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并通过公办民办同招、民办摇号等政策,防止筛选低龄化,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均衡发展。广州多个区规定,在市内无自有产权住房,可凭借在区内租赁的作为唯一居住地的房屋就近入学。
  有专家认为,“多校划片”等政策的逐步落地,是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新起点,“高烧”多年的学区房有望降温。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认为,过去“单校划片”的政策,强化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且因确定划片范围缺乏公认的标准,存在一定随意性,引起不少争议。实施“多校划片”,通过增加选择性推动公平,让家庭经济实力一般的学生有了更多进入优质学校的可能性,客观上可以抑制学区房的过度炒作。
  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表示,通过“多校划片”、学位不定期轮换,可弱化投资学区房的驱动力。
均衡发展,增加优质资源,提高分配透明度
  多位专家认为,从近期看,“多校划片”政策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落实“房住不炒”政策,让学区房炒作进一步降温;从长远看,学区房概念所附加的优质教育资源“溢价”效应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消除,政府需要通过进一步强化均衡发展、增加优质资源等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佘宇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仍不够均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矛盾凸显。
  佘宇建议,继续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投入,进一步完善已出台的划片就近入学等政策。同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尽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而消除择校现象,切实减轻家庭因择校带来的教育支出压力。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研究分会副会长马学雷说,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公办教育更加均衡,民办学校也将配合实现均衡的大局要求,不能再享有自由招生的政策,跨区招生纳入统一管理。另外,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要注意合理布局,不要过度集中在某些区域,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可找到心仪的学校。
  一些家长担心,“多校划片”后学位资源分配不透明还会产生不公。汪明认为,实施“多校划片”应当保证流程的公开、透明,防止暗箱操作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同时,陈杰等专家指出,需要正视的是,优质教育附加值是房地产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在发达国家,好学区的房价通常也比较高。因此,学区房的概念可以被淡化,但不会消失,关键是不要推动房价过高,出现极度扭曲。
  北京市海淀区某知名学校的一线教师坦言,一些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学区房投资孩子教育,用心良苦。不过,学校终究是外力,教育质量的核心还是家庭环境和孩子自身的努力。 (记者郭宇靖、赵琬微、郑钧天、郑天虹、王晓丹)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高向秋代表:带群众念好“蔬菜经”敲开致富门
高向秋代表:带群众念好“蔬菜经”敲开致富门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代表委员履职
 
  新华社哈尔滨5月11日电(记者杨思琪)从收辣椒的“小贩”,到带领村民种辣椒致富的合作社理事长,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兴镇海兴村,全国人大代表高向秋是远近闻名的“辣椒女王”。

  今年对于高向秋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她计划将辣椒种植面积扩大到1.2万亩。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她组建的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月4日复工后,农民返岗情况远不如预期。辣椒早苗种植面积不到2000亩,相比去年减少了4000多亩。

  为了抢回工期,高向秋千方百计紧急招工,把剩余土地全部种上晚苗。清雪、翻土、播种、浇水、移栽、拔草……人气旺了,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蔬菜大棚又热闹了起来。

  高向秋说,用工最多时一天达到300人。为了保障安全,她安排采购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对所有上岗农民进行严格消毒、定时测温。

  谈及新变化,高向秋计划多次利用蔬菜棚室,在将辣椒苗移栽到农田后,种植其他瓜果蔬菜——第二批种香瓜,第三批种角瓜、豆角,第四批种香菜,这样种植期可延长到十月末。“光一茬香菜,一栋大棚就能增收1万多元。”高向秋说。

  不断延长的“种植链”,考验着种植智慧。近年来,高向秋一直重视种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合作社已培养出6名专职农业技术员。“只要种植户遇到问题,他们就会马上现场指导,从种植到收获,抢时间就是抢品质。”高向秋说。

  建档立卡户王志中迎来在合作社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几乎干过所有工种。由于爱人双目失明,他不能外出打工。“以前村里没啥像样产业,种玉米一年忙到头只能挣几千元。如今一天能挣90元,一年收入2万多元。”王志中说,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家里日子好起来了。

  “自己富,更要带领乡亲一起富。”这是高向秋的心里话。不管谁想种辣椒,她都热心帮忙,为他们提供种子、秧苗以及技术指导。去年,合作社辣椒种植面积达1万亩,共带动农户270多户,其中贫困户98户,每户增收1.2万元到2.4万元。

  提起高向秋,当地百姓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海兴镇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而在十几年前,她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媳妇”。

  高向秋回忆说,起初家里只有三亩半地,靠种玉米、大豆,收入微薄。2003年,听说村里有几家种辣椒挣钱多,高向秋也来尝试。可入秋后,辣椒找不到销路,让她犯了愁。

  无奈之下,高向秋和一个村民合作,把一车辣椒运到山东寿光。没想到赶上行情好,他们以每斤0.8元的价格销售一空。他们的辣椒肉质厚、口感好,山东一位收购商想大量收购。

  “会不会被骗?”同伴的质疑并没有让高向秋退缩。第二年,高向秋收购来的一车车辣椒运往山东,每斤价格高达0.87元。一共10多车辣椒,让她挣了40多万元。

  随着市场需求增大,2015年,高向秋组建了合作社,流转土地720亩。2017年,她注册了蔬菜品牌,着手建设冷库和速冻生产线,一能实现蔬菜错时销售,二能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高向秋奔波在一线,每天走村入户,征集村民建议。

  高向秋了解到,海伦当地土壤中硒成分含量高。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逐渐提高,各类富硒产品受到关注。然而,市场上一些富硒产品没有标明含硒量,品质不一。她建议,相关部门尽快成立硒营养科学重点实验室,促进富硒产业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人才问题,高向秋同样挂心。在她看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当前要多措并举,吸引懂农业技术、懂市场营销、懂企业管理的专业实用型人才到农村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奖励办法,在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不断培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从‘靠天吃饭’到靠努力吃饭、靠技术吃饭,这些年农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向秋说,念好“蔬菜经”,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是她的梦想,也将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

 
小辣椒见证大担当
小辣椒见证大担当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代表委员履职
 
  十几年前,为寻求转变改种辣椒、收购辣椒的高向秋不会想到,这小辣椒会促成她人生的转折,成为她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金果”,成为她从田间地头走向人民大会堂的“见证者”。

  高向秋,出生于1978年,一位与我国改革开放同龄的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来自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兴镇海兴村。提起高向秋,当地村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敢拼、敢闯,是对她一致的评价。

  2003年,高向秋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媳妇”,家里只有三亩半地,种植玉米、大豆,收入微薄。听说村里有几家种辣椒挣钱多,她也尝试。第一年入秋后,辣椒找不到销路,她便和一个村民合作,把一车辣椒运到山东寿光。没想到赶上好行情,很快销售一空。

  东北地区土壤肥沃、早晚温差大,种出来的辣椒肉质厚、口感好,山东一位收购商想大量收购。第二年,同伴担心被骗,高向秋却想赌一把——她一口气往山东发了10多车辣椒,出乎意料地赚了40多万元。从那时开始,高向秋决定把辣椒生意做大做强,组建合作社、流转土地、注册品牌,着手建设冷库和速冻生产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记者每年采访高向秋,都会听到新变化。从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带动百姓数量不断增多,从蔬菜种类不断多元,到产业链条不断延长……高向秋从没停下脚步,她被授予黑龙江省新农人技能大王、黑龙江省十大脱贫致富农民带头人等称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合作社3月4日复工,比往年晚3天。当地农民陆续返岗,返岗数量却远不如预期。辣椒早苗种植不到2000亩,比去年少了4000多亩。为抢回工期,她千方百计紧急招工,把剩余土地全部种植晚苗。清雪、翻土、播种、浇水、移栽、拔草……人气旺了,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蔬菜大棚热闹了起来。

  “有困难不怕,重点是要怎么克服。”在防疫物资紧缺之时,高向秋为农民采购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进行严格消毒、定时测温。用工最多时一天达到300人,她要对每个人负责。

  建档立卡户王志中,由于爱人双目失明,不能外出打工。以前村里没啥像样产业,靠种玉米,他一年只能挣几千元。高向秋得知后,主动邀请他加入合作社,一天工资90元,两口子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去年,合作社带动的270多户农民中,像王志中这样的贫困户有98户,每户增收1.2万元到2.4万元不等。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洋溢多少真情。”这位从小村屯走出来的基层女代表始终和农民奋斗在一起。从完善农产品冷链运输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从乡村人才建设到富硒产业发展,每年她都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建议。她始终记得,人大代表肩负人民的重托,要为人民代言。

  两会前夕,受疫情影响,记者不能到现场采访,在一个半小时的电话采访中,高向秋滔滔不绝介绍她的“蔬菜王国”和调研发现。她语速快、不含糊,用东北话说是“嘎嘣利落脆”。“等两会结束,我们种的第一茬香瓜就熟了,能销往全国各地。”

  谈及心愿,高向秋说,秋天象征收获,她希望村民们的生活能像她的名字一样,充满希望。

 (记者杨思琪)新华社哈尔滨5月11日电

 
孙国文代表:坚持“农业”根本 守住“生态”优势
孙国文代表:坚持“农业”根本 守住“生态”优势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代表委员履职
 
  新华社杭州5月10日电(记者岳德亮)近段时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一直为五四村创建5A级景区忙碌着。

  由于村里引进的酒店、景观带、水上项目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他几乎每天都驻扎在工地上:做好周边群众的思想工作、督促施工保质保量……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所提交的建议中,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方面涉及较多,大部分来自五四村的实践。”孙国文说。

  早在2007年,五四村就在浙江省率先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采用的是土地入股形式,全村400多户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入股土地面积作为入股份额,每亩为一股,真正从农民成为“股民”。

  “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机制逐步健全,五四村面临的机会和选择也不断多起来。”孙国文说,经过村集体深入思考和分析,最终选择了坚持“农业”这一根本,守住“生态”这一优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

  孙国文和合作社骨干积极跑门路、找专家,大力引进新品种、新项目,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先后在村里建起了鲜切花、速生杨、优质葡萄、“中国红”玫瑰等九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进五四村的路口,有块“悠然人居,田园五四”的牌子,这些年来孙国文和村两委班子正是践行着这八个字,要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幸福生活。

  如今,从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线一路向前,红枫基地、亿丰花卉亲子教育基地、兰花基地等,以花卉苗木种植结合乡村休闲旅游的绿色新业态,是五四村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美丽经济”。

  过去一年,孙国文考虑最多的是,乡村振兴如何再上新台阶?前些年还只是乡村振兴的1.0版,2.0版的五四村则要面向全域旅游强规划,激发发展活力;面向乡村产业强融合,推动强村富民。

  指着不远处的群山,孙国文告诉记者,五四村立足地处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门户、德清县城区向生态山地过渡乡村田园、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线重要节点等区位特点优势,要大力完善全域旅游规划,制订高质量发展方案,推进村域环境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的美丽经济。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五四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体村民入股、共建共管,统筹经营全村旅游产业。“去年建成了集游客集散、教育培训、宣传展示等为一体的五四游客中心,新建了1500平方米的特色小吃、农产品及文创产品展销区。围绕景区大花园建设,拆除农户围墙,按照四季花开的理念,将农户庭院变成景观节点。”孙国文说,一幅“花开五四、悠然人居、现代田园、未来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争创5A级景区,是五四村乡村振兴2.0版的重要内容。孙国文说,预期到2022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8万元,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60万。

  “绿色是五四村发展的底色,我们一直把做强做优生态作为发展的方向。”孙国文说,今年我要提交建议,从更高层面设立“生态日”,促进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既要共同富裕又要全域美丽
既要共同富裕又要全域美丽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代表委员履职
 
  从2000年11月从乡镇企业“转岗”被任命为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五四村党支部书记,孙国文一直致力于推动五四村“既要共同富裕又要全域美丽”。2018年,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孙国文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2000年之前,五四村集体负债几百万元,村委办公地曾因交不起电费而被停电,村干部工资年底打白条记账,全村耕地有三分之一抛荒。

  五四村的振兴之路是从2000年开始的,五四村率先探索实行土地流转,逐渐从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精细化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转型。2014年,浙江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就在五四村召开。

  采访中,孙国文多次提及三个故事:土地流转的故事、美丽乡村的故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体现着五四村对绿色生态理念的坚守。

  土地流转是五四村乡村振兴之路的敲门砖,也是五四村喝到改革红利的头口水。2000年冬天,五四村就开始尝试第一轮土地流转,如今全村耕地100%流转。在改革过程中,五四村两委班子面对困境与争议、选择与尝试,坚持锐意改革,看准的事就办,定下的事就干,实现“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让五四村发展的蓝图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垫脚石,也是支撑点。通过规划设计、村庄集聚、平原绿化、道路建设、河道整治等多措并举,五四村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显著提升。建立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全村生活污水100%集中处理,全村400多户村民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扬家誉,村民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四村确立“整村旅游”新发展方向,充分挖掘特色产业、自然资源和人文积淀,将整个村子打包成大景区,形成休闲农业体验游、红色党建游、高端度假游为主打的乡村旅游线路,旅游收益向居民分红,实现旅游产业的利益共享。

  “既要共同富裕,又要全域美丽。这么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文明。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跑出共同富裕加速度。”孙国文说。

     (记者岳德亮)新华社杭州5月10日电

 
“带领和我一起搬出来的群众过上好日子”
“带领和我一起搬出来的群众过上好日子”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代表委员履职
 
 
 
  罗应和(右)在贵州惠水县的“移民社区医院”内与群众交谈(5月6日摄)。
 
  全国人大代表罗应和是贵州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也是贵州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员。搬出大山4年后,他和其他搬迁群众一样,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搬迁前,罗应和居住的村子位于贵州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作为惠水县搬迁群众,2016年,罗应和等5000余名村民一起搬到了位于惠水县经济开发区的新家,新的家园里医院、学校、超市、农贸市场一应俱全。4年来,搬迁群众享受到了新居旁社区医院的医疗、教育等服务,社区附近还办起扶贫车间方便大家就近就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提起“搬出来的好日子”,罗应和说:“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我要带领和我一起搬出来的居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格桑卓嘎代表:从农奴的女儿到人民代言人
格桑卓嘎代表:从农奴的女儿到人民代言人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代表委员履职
 
  新华社拉萨电(记者陈尚才、王沁鸥)在拉萨市老城区社区大院里,居民索朗次仁半开玩笑地说:“想把逛街时看上的好东西都买回来,但屋子太小没处放。”面对群众提出的住房困难,“阿佳格桑”边听边记,并不时插话追问,商量解决办法。几天走访下来,她将群众反映的生活难题记满了半个笔记本。

  这名“阿佳格桑”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拉萨市城关区纳金街道塔玛村党委第一书记格桑卓嘎。“阿佳格桑”是群众对她的昵称,藏语中“阿佳”意为“大姐”。

  “塔玛村过去叫冲拉村,‘塔玛’藏语意为‘红旗’。我是一个生长在红旗下的人,我们兄弟姐妹7人都上过学,弟弟和妹妹后来还当上了老师。”格桑卓嘎说,“而我的父母都是农奴中的‘差巴’,得向农奴主支差役,别说上学了,连穿衣和吃饱肚子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而今,格桑卓嘎不仅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还带领塔玛村走上了富裕路。2019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达2.6万元。她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机制,向更高标准的小康迈进。”

  从1979年参加工作到2008年初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再到连续三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对于格桑卓嘎来说,这既是荣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更好履职尽责,她努力钻研政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并反映给政府部门。

  “这些年我所提的建议,件件都有回应,有些建议还推动了一些问题的解决。”格桑卓嘎介绍,她提出的将农村合作医疗纳入城镇医保报销范围等建议,都得到了采纳。“农牧民医疗报销的心声得到回应,问题得到解决,说明我们人大代表是实实在在为群众说话办事的,自己的履职有了成效。”她说。

  “我是群众层层选出来的代表,在全国两会上就要为群众代言。”格桑卓嘎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拉萨市区内的自建住房越来越少,一些老城区居民一家几口人蜗居在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短板。今年全国两会,她打算在调整城镇居民住房标准政策、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方面提出建议。

  为此,格桑卓嘎曾多次前往拉萨市老城区做专题调研,在城关区人代会上专门听取基层代表建议,并于今年2月专门到拉萨市住建局了解相关住房管理规定。“今年,我将继续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城镇居民住房规定,让低收入家庭生活得更好。”格桑卓嘎说。

  格桑卓嘎坦言,这些年,自己切身感受到西藏快速发展的成就,今天的西藏更加开放、包容和自信,各族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

  “接到全国两会即将召开的通知后,我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这些天我还得抓紧走访一些基层群众和单位,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把西藏基层群众的真实意愿带到会场。”格桑卓嘎说。

 
扎根基层 为群众代言
扎根基层 为群众代言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代表委员履职
 
  见到全国人大代表格桑卓嘎时,她正在和村民通电话,并在纸上随手记录着电话里的内容。见记者进来,她招手示意先请坐。接完电话,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群众什么事都会找我,我得想办法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

  57岁的格桑卓嘎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塔玛村党委第一书记,群众亲切地称她为“阿佳格桑”,意思就是“格桑大姐”。从17岁参加工作到现在,格桑卓嘎已在塔玛村工作了40年。

  “从北京参加完全国两会回来,全村人都特别羡慕我。于我而言,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时至今日,格桑卓嘎仍这样勉励自己。

  格桑卓嘎深知,要当好全国人大代表,必须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诉求,提出的建议要切合西藏实际,真正把基层群众的意愿表达出来。

  从建议统筹城乡医疗保险报销,到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城镇居民住房规定……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格桑卓嘎始终不忘初心,扎根在基层群众中,代表群众建言献策。

  “我是群众层层选出来的代表,在全国两会上就要为群众代言。”格桑卓嘎告诉记者。

  正是凭着这份认真与坚守,格桑卓嘎赢得了村民和拉萨各族群众的尊重。每次她去拉萨老城区走访调研,周围的居民都会拉她到家里坐坐,喝口甜茶,拉拉家常。

  “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家庭人口增加,很多老城区居民一家几口人蜗居在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内,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短板。”格桑卓嘎介绍,今年全国两会,她打算在调整城镇居民住房标准、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方面提出建议。

  新的一年,格桑卓嘎将带着新的思考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一名基层代表,能够把老百姓的希望和想法带给中央,能够把自己的点子和办法带到全国两会,既欣喜激动,又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她说,“藏语中‘格桑’的意思是‘幸福’,我将更加努力地为基层群众代言,为大家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陈尚才)新华社拉萨电

 
越是危急越担当 抗疫复工最前线的国企力量
越是危急越担当
抗疫复工最前线的国企力量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栗建昌、王希、陈灏)抢建医院、保障民生、有序复产、发力改革……疫情发生以来,有一股力量始终斗志昂扬、勇挑重担,成为经济承压、复苏、发展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在防控疫情中,国有企业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生力军的作用,在推动复工复产过程中,国有企业也要发挥主力军、生力军作用。

  新华社记者采访看到,抗击疫情,一批国有企业全力以赴不松懈,始终冲锋在前;复工复产,一批国有企业危中觅机、发力改革、引领创新,奋斗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越是危急越担当,这就是在抗疫复工最前线迸发出的中国国企力量。

战一线,展现“国企速度”


  吊臂起落,机声隆隆,远处的安全帽上下跃动……“五一”假日期间,武汉光谷大悦城项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中国建筑中建三局的800多名工人正抓紧施工作业。

  “我们复工一个多月了,没有人提出休假,大家都想多干点,把因为疫情失去的时间抢回来!”项目经理郑国军表示,将通过分区同时作业、增加施工人员等办法,光谷大悦城项目有望按原定时间完工。

  作为在鄂央企,中建三局在疫情发生后临危受命,牵头扛起了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重任,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如今,他们把建设“两山”医院的劲头转化为复工复产的动能。“五一”期间,中建三局投入近6万名劳务人员、1300余台大型设备,全面推进在湖北省内的300个项目。

  6万多名央企系统医护人员投入抗疫一线,多家央企紧急转产医疗物资,生产线上“人倒班、机不停、连轴转”,单日最高生产防护服超15万套、医用口罩740余万只;各地国企率先复工复产,全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从疫情初期,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专门医院建设、不计代价转产紧缺医疗物资,到如今防疫、复产“双线作战”,国有企业始终矗立在战“疫”最前线。

  在山东,省属国企山东康力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春节以来取消了所有假期,全员上阵生产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医用外科口罩产能较疫情前提高了10倍,防护服产能增长几十倍。

  “大家确实很疲惫,但都在咬牙坚持。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再苦再累我们国企人都义无反顾!”康力医疗董事长梁会亮说。

  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一大批国有企业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以实际行动证明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保供应,感受“国企担当”


  “进来几趟车?”“现在一道进车1列。”

  “优先调往华能武汉电厂。”“收到!158列现在发往华能武汉电厂。”

  疫情发生后,在山西潞安集团高河煤矿装车队的控制室内,类似的指令几乎每天都要响起。

  疫情突发,湖北各电厂电煤库存一度告急。恰逢煤炭企业春节停产,山西近千座煤矿中,正常生产的矿井只有几十座。

  疫情就是命令!国有煤炭企业迅速复工复产,开辟“绿色通道”。有时甚至来不及签订采购合同,一列列满载“乌金”的重载列车就已驶出太行山,及时缓解湖北、武汉等地的燃“煤”之急。

  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保障,关乎战“疫”全局。国有企业在人们鲜有关注的“战场”上默默奋斗,合力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信服务“不断线”——

  总部位于武汉的中国信科集团,不到36小时就完成了雷神山医院新建3G、4G、5G系统任务,并在一周内打通湖北省首个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防控指挥系统,让疫情防控信息跑在了“高速路”上。

  电力供应“不掉闸”——

  搭设电缆保温棚,铺设电缆和顶管,装设高压真空开关,调试备用电源和配电增容设备……今年2月初,国家电网长春供电公司工程师陈泽旭和他的同事们,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连续工作三天三夜。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家疫情防控后备定点救治医院的送电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比原计划提前10天完成。

  粮油等物资“不断供”——

  中粮、华润、中化等10家央企承诺,疫情期间防疫物资和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不涨、质量不降、供应不断;多家石油石化企业抢调油气资源,湖北境内2000多家加油站24小时“不打烊”。

  “我们苦点不算什么”“保障前线就是保障生命”……在非常时期,一大批国企人不计得失、不惜代价作出非常贡献,为抗疫复产提供坚实基础保障。

抓先机,彰显“国企作为”


  5月的三秦大地,生机勃发。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装车间里一片繁忙景象。这家在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制造企业2月中旬复工后,产能逐步恢复,目前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

  “我们年初确定的全年目标是整车产销22.5万辆,截至4月底,订单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谈及今年市场前景和企业发展,陕汽集团副总经理刘科强信心满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国有企业做实做强做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疫情之下,国企改革攻坚脚步不停。

  一些国有企业主动作为,下出了深化改革开放“先手棋”。

  通过视频连线方式,长春市政府、中国一汽集团、美国丝尔科公司日前签署红旗S系项目合作意向书,将成立合资公司,制造首款红旗跑车。“吉林汽车产业基础坚实、人才储备丰富,我们对合作的项目充满信心。”美国丝尔科公司董事长乔纳森·克莱恩表示。

  一批国有企业承担的重大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全球海拔最高5G基站建成,5G信号首次覆盖珠峰峰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开启;潍柴集团开足马力,激活了300多家产业链合作企业……

  一些“补短板、强弱项”投资提速换挡。

  山东高速、齐鲁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山东省属企业,将年度计划投资额上调50%。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部分地方国资委负责人视频会,明确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指导推动国资国企全力以赴实现稳增长,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未雨绸缪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疫情冲击不可避免,攻坚克难事在人为。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企正充分发挥产业聚合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优势,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作出更大贡献。

  (参与记者:毛海峰、徐海波、梁晓飞、孟含琪、段续)

 
更忙了,更稳了,更快了 长春市部分企业复工复产见闻
更忙了,更稳了,更快了
长春市部分企业复工复产见闻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长春电(记者郎秋红、邵美琦)5月的东北,生机勃勃。经历了一个特殊的蛰伏期,人,再度忙起来;机器,加速转起来。

  找市场、上项目、“云验收”……近日,记者走访了吉林省长春市多家企业,切身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老工业基地在常态化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恢复动能的速度与决心。

  机械制造厂、服装加工厂、激光器生产企业……无论是老牌的还是新兴的制造业企业,在坚持生产的同时,以创新谋发展求转型,主动作为,逆势成长。

更忙了:化危为机谋转型


  “没想到,比正常年景还要忙!”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立志说。这家专门生产生产线的企业,2月10日就已经开工。

  米其林轮胎智能化生产线、伟巴斯特天窗生产线……宽敞的车间里,钳工班长李永欣指着几台正在包装的大型装备告诉记者,这是即将出口的最新装备,客户刚刚通过视频进行了“云验收”。

  车间的另一边,公司新开发的第三代N95口罩生产线正在进行测试。这一代的生产线耳带焊接技术更好,订单供不应求。

  王立志说,在新生产线的拉动下,公司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18%。

  抓住疫情期间的新需求,发挥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优势,是许多企业走出困境的“法宝”。

  在吉林省方大制衣有限公司,工人们穿着防尘服,正在自动化口罩机前作业。公司总经理徐红光介绍,受疫情影响,企业服装订单大幅下降。他们千方百计购入口罩生产线和熔喷布,现在日产口罩3万到5万片。通过积极转型,做到了不裁员,不减薪。

更稳了:科研兴业练“内功”


  “疫情对我们这样的出口型企业影响很大,但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孙慧丽说。

  永利激光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由于疫情影响,上半年国际订单减少。企业利用这个空窗期,苦练“内功”。他们一边对传统激光器产品进行工艺改造,一边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成功开发出光纤激光器和射频激光器。目前,公司二期厂房已经开工,新产品投产后,首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

  疫情冲击下,更加凸显科技创新的优势。王立志说,正是平时注重研发力量储备,合心机械才能在疫情发生后迅速集结100多位工程师,仅用5天时间就攻克了N95口罩生产线,从而化危为机,发掘出新的增长点。

  即便是方大制衣这样的老牌服装制造企业,也尝试到了创新的甜头。他们对购进的生产线加以改进,在生产成人口罩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儿童口罩。徐红光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加大研发,做好技术储备。

更快了:复工复产加速度


  “从4月份情况看,内贸市场已慢慢恢复。”

  “我们判断下半年订单会大幅增长。”

  深入这些工厂车间,没有想象中的冷清,而是一种开足马力复工复产的紧迫感和未来可期的信心。

  这几天,永利激光的销售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网上直播的演练,进行产品功能展示。由于疫情影响,很多大型展会取消,他们通过建立公众账号,在国内外社交网站和交易平台上开通现场直播,尝试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推介。

  在合心机械设计团队工作的大平面,一个个被隔板隔开的工作台后,工程师们正忙着新项目设计,在电脑上勾勒出一张张模型图。上半年国际订单减少,但是国内订单增加了,很多大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客户都着急,我们也在加快进度,为其他行业复工复产做好保障。”王立志说。

  对于这些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来说,没有时间垂头丧气。想办法,谋机遇,才会让未来可期。

 
琴岛又闻琴声起
琴岛又闻琴声起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清晨,轮渡船在鼓浪屿钢琴码头缓缓靠岸。坐落在厦门鼓浪屿一栋百年别墅里的虫洞书店,迎来一天当中的第一波客人。
 
  书店二楼是一个音乐艺术空间,空间一角,摆放着一架供来访者弹奏的钢琴,一位身着长裙的姑娘坐到琴前,细长手指划过黑白琴键。旋律婉转,琴声如诉。曾因新冠肺炎疫情归于沉寂的鼓浪屿正在复苏。
 
  鼓浪屿又名琴岛,是南国海上的一颗“明珠”,因为“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被誉为“海上花园”。这里背陆临海、风景优美,一年四季繁花锦簇。游人漫步岛上,常会有琴声入耳,移步换景,景动曲生,成为鼓浪屿独特的观光体验。
 
  疫情发生后,鼓浪屿一度景区封闭、商户歇业、琴声消寂。“疫情是一场挑战,却也把大家团结到了一起。”鼓浪屿街道工作人员杨坤杰说,“让小岛恢复往日的生机和活力,成了疫情期间岛上居民的共同目标。”
 
  经过一个多月的小岛战“疫”,有序复工复产被提上日程。
 
  3月6日,鼓浪屿景区露天景点正式恢复开放;4月10日起,鼓浪屿核心景点面向游客限时免费……轮渡航线陆续开通,餐馆民宿开始营业,游人归来,琴声又起,曾因疫情归于沉寂的鼓浪屿,开始一点一点恢复人气。
 
  在临山靠海的菽庄花园,奇石假山错落有致,由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并捐赠的40多架古钢琴正安静伫立在花园里一栋钢琴形的建筑中,等待来客。由于钢琴博物馆属于室内场馆,目前还未对外开放。博物馆前的树荫里,来自厦门的叶志雄一家四口人正在休息。8岁的小儿子正依偎在妈妈怀里咕哝:“等疫情过去,就可以进去看钢琴了。”
 
  “室内场馆不开放虽然遗憾,但可以理解,鼓浪屿目前的防疫措施让人放心。”看到儿子因为没能进入博物馆而有些沮丧,叶志雄说:“等疫情过后,爸爸一定再带你来鼓浪屿。”
 
  离开钢琴博物馆,来到鼓浪屿的制高点——日光岩。登峰俯瞰,鼓浪屿风光尽收眼底。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在此屯兵。现在,这里仍有当年郑成功指挥水师操练的水操台以及龙头山寨门等遗址。
 
  因为兼具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绝佳的自然风光,日光岩成为岛上的人气景点。为防止人员聚集,景区每日限定接待游客4680人,仅为核定承载量的30%。
 
  “来到这里工作已经五六年了,这次疫情是我见到鼓浪屿经受的最大一次冲击。”在日光岩景区入口处,工作人员张丽专正在检查每一位进园游客的预约码和口罩佩戴情况。尽管所接待的游客数量骤减,但对于鼓浪屿的未来,张丽专说她并不担心。
 
  “日光岩每天4000多个进园名额都被早早预约一空。”张丽专说,“游客出行的热情不减,鼓浪屿的美景常在,只要有这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记者康淼、赵文才、闫红心)     新华社厦门电
 
曾要押房发工资,仨月过后大翻身 天津一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故事
曾要押房发工资,仨月过后大翻身
天津一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故事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天津5月11日电(记者王井怀)人生如舟,世事如流。疫情发生以来,像千万个中小企业老板一样,“80后”王晨的心情随着疫情跌宕,企业也随之飘摇,一度要靠借债、抵押房产发工资。如今,在政府帮助下,企业积极转变思路,经过几个月努力终于打了个翻身仗。

  10多年前,王晨投身宠物食品行业。与几位合伙人在天津市静海区办起宠物食品公司,组建研发队伍,主营面向海外市场的高端宠物食品。不过,企业生产的是贴牌产品,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王晨与几位合伙人一商量,在天津市武清区京津科技谷产业园投资1600多万元创建新品牌“元创品智”。新企业订制最先进的设备,于去年8月正式开业。他们准备大干一场。

  不幸的是,疫情来了。“年都没过好。企业因疫情停产,担心没办法复工。”王晨回忆说,年后有一笔海外订单需要交付,如果违约便面临大额赔偿。

  担心很快消失了。京津科技谷产业园管委会经过详细排查,认为企业具备复工复产条件。复工前后,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几次到企业讲解复工政策,老厂所在的静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也送来口罩等防疫物资。“元创品智”成为当地第一批复工的企业。

  一波不平一波又起。2月中下旬,全国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国内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另一位合伙人吴增杰说:“当时企业发不了3月份的工资。”4位合伙人愁眉苦脸,一度有了关闭企业的念头。

  “我抵押一套房子凑点钱,顶一阵吧。”当时在上海的吴增杰看到大家为企业生存奔波,而自己远在外地帮不上忙,提出这个想法。

  随后,吴增杰拿房子向银行抵押贷款。然而,手续比较繁琐,发工资的日子越来越近,远水解不了近渴。几位朋友知道后借给他200万元,企业才缓了一口气。

  3月,天津市金融工作局得知企业的困难,组织银行与企业对接。经过对企业的严格评估,一家银行与企业达成150万元信用贷款的意向。“这可不仅仅是雪中送炭。”企业团队负责人金大元激动地说,“作为民企、中小企业,能拿到信用贷款,对今后壮大企业很有帮助。”

  这期间,企业开始面向国内、线上转型。京津科技谷产业园组织企业参加阿里、京东等多家电商平台举办的业务培训。高品质的产品很快在网上打开局面。3月份有30多家网店代售产品,到4月底达到130余家。同时,京津科技谷产业园给予企业租金“减三免三”政策,又减轻30多万元的负担。

  这几天,王晨盘点2月份复工以来的销售额,单月达到约280万元,比疫情前月销售额增加了3倍。

  最近,企业新订购3台大型设备,又扩招十几名员工。“我也计划用自己房产办抵押贷款,进一步扩大生产。”金大元如今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要在危机中打出国内市场的品牌名气”。

 
上海迪士尼乐园重新开放
上海迪士尼乐园重新开放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5月11日,游客在上海迪士尼乐园留影。当日,乐园重新开放。       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新华社上海5月11日电(记者许晓青、胡文嘉)11日上午,上海迪士尼乐园重新开放。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球首个重新开放的迪士尼乐园。
 
  上海迪士尼项目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中美合作现代服务业项目。2016年6月开园以来,上海迪士尼乐园已成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迪士尼乐园自1月25日起关闭。日前,众多员工顺利复工,为重新开园做好充分准备。
 
  11日入园的首批游客对迪士尼之旅充满期待。家住浦东的陈女士带着6岁的女儿排队入园。“特别想来这里游玩,我们会按园区要求做好个人防护。”陈女士说。
 
  据了解,上海迪士尼乐园重新开放采取了限流及预约等措施,以保障游客和演职人员健康安全。在乐园的排队区域、餐厅、游乐项目等地方,黄色的引导标识时刻提醒游客保持安全距离。乐园还增设了300多处免洗消毒洗手液提供点,并增加了重点区域的消毒频次。
 
  上海迪士尼乐园表示,乐园的重新开放秉持审慎原则,借鉴迪士尼小镇、星愿公园和上海迪士尼乐园酒店于3月初重新开放的经验,落实强化健康和安全措施。
 
重庆忠县:“新农事”释放新动能
重庆忠县:“新农事”释放新动能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重庆电(记者王金涛、赵宇飞、谷训)怎样提高农民种地的收入?怎样让农民不外出务工就能富起来?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近日走进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忠县寻找答案。在这里,橘海与民宿相伴,水稻与鱼虾共生,有的农产品变身为数十种深加工产品,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雏形初现……一件件“新农事”扑面而来。
 
生态农业学问多
 
  初夏时节的忠县,随处可见一望无际的橘林随山势起伏,金色的柑橘和白色的橘花交相辉映,清新的芳香弥漫山野。经过20多年的接力发展和艰苦努力,忠县如今已从农户零星种植柑橘发展为拥有近40万亩橘海,而发展中的每一步都蕴含着创新的因子。
 
  “柑橘品种从国外引进并加以自主研发,育苗使用脱毒容器,栽植则由经纬仪放线分区定植。”忠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熊长春说,忠县柑橘的品种、育苗、建园、管护等均通过国际采标确认,并已成为行业标准。
 
  目前忠县已建成全国最早的柑橘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橘脱毒育苗基地等平台。依托技术创新,忠县柑橘平均亩产超过2500公斤,比农户零星种植时的产量增长一倍多。
 
  不只是柑橘,忠县人种粮也有“新学问”。稻谷成片、鱼池相连、虾格密布……在马灌镇,高鹏农业公司的千亩杂交水稻田中,小龙虾在水中游弋,其排泄物又成为滋养水稻的天然有机肥。
 
  太阳能杀虫灯、生物有机肥、互联网远程控制系统……在技术创新的助推下,忠县全年11个月均有新鲜柑橘上市,黄金镇、马灌镇等乡镇的李子、脆桃、蓝莓、无花果等水果也四季不断。
 
“吃干榨尽”农产品
 
  在忠县,新鲜柑橘进入橙汁生产线,经过清洗、分级、榨汁等程序,即变身为原汁原味的“零添加”鲜橙汁,它适应了国内高端需求,并出口到东亚、欧美等国家。
 
  橙汁,只是柑橘加工产业链的起点。生产线上,柑橘变成20余种产品:果肉制成橙汁、果酒、橘蓉等,皮渣则提炼出抗癌药物原料——橘皮甙,连废渣都制成了有机肥和橘饲料。吃橘饲料长大的橘香猪,其肉价是普通猪肉价的4倍。
 
  在白石镇的漫山竹海中,一棵棵竹笋破土而出。“竹笋能加工成笋干、罐头笋、多味笋、手剥笋、泡椒笋等十几种产品,我们的笋竹产业就是要将竹笋的价值‘吃干榨尽’。”白石镇党委书记张小平说。
 
  在马灌镇,可口的桑葚也成了“百变天使”。创锐农业公司总经理岳良双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只是卖桑葚,现在销售桑葚酒、桑叶蛋、桑叶茶等十余种产品,一株桑树产值至少翻10倍。
 
“三产融合”富农家

 
  “五一”期间,忠县新立镇游人如织,有的在七彩马拉松赛道跑步、骑行,有的在万亩橘园中徜徉,有的在农家小院的树荫下品茶,他们置身于天然“氧吧”,感受山水田园魅力。
 
  忠县正在新立镇和双桂镇建设“三峡橘乡”,这是全国18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之一,旨在柑橘种植业和加工业基础上,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一、二、三产业和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如今的“三峡橘乡”,俨然一座柑橘主题景区,去年共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2.5亿元。
 
  在“三峡橘乡”的邹家院子片区,“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已成为现实。农户拿出闲置的农房入股,政府则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将其改造成青瓦白墙的民宿,交由民宿运营团队经营,农民既能当服务员拿工资,也能坐享股东收益。
 
  4月26日,“一盐九鼎”餐馆在邹家院子开张营业。这座紧邻马拉松廊道的二层楼本属于农民张红,前不久一个运营团队找上门来,希望与张红合开餐馆,张红以房产入股,运营团队负责经营管理,双方一拍即合。张红说:“我有房子,但不会做生意,他们会做,这叫优势互补。”
 
  在黄金镇,游客四季可采摘新鲜水果,也可在花田溪谷景区赏花,感受玻璃廊桥等游乐项目的惊险刺激;在马灌镇,游客能在3至8月赏油菜花、采竹笋、摘桑葚、品无花果;在白石镇,游客可赏竹林美景,品尝竹笋美食……
 
  “忠县将继续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联三’,充分变现农业农村的旅游观光价值、产业链高端价值和农民的财产性收益,持续释放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忠县县委书记江夏说。
 
有人办事 有钱办事 能办好事 河南林州乡村振兴观察
有人办事 有钱办事 能办好事
河南林州乡村振兴观察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郑州5月11日电(记者李钧德、韩朝阳)超半数村庄位于太行山区,空心化现象突出;全市仅1/4的行政村有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滞后;部分村庄村干部队伍老化。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南林州在乡村振兴中曾面临“缺人、缺钱、缺出路”的尴尬。近年来,林州激活人才“引擎”、打好经济“算盘”、完善治理机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激活人才“引擎” 有人办事解难题


  在林州市500余位村支书中,刚当了6年村支书的李明生算是一名“新兵”,但他的到任,却解了困扰黄华镇魏家庄村30余年的发展难题。

  前些年,魏家庄村“两委”班子相互拆台,原来的村干部在其岗未尽其责,村集体一穷二白。村民反映,缺乏好的“带头人”是魏家庄的“顽疾”。

  2014年,常年在外做建筑工程的李明生“临危受命”担任村支书,团结班子,依靠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魏家庄开始变了样。7.6公里水泥路修通了,5个自然村通水通气了,20余家农家乐建起来了……每年20万人次游客为村里带来30余万元集体收益,2019年村里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好带头人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林州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将一批新生力量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仅2018年换届就有199位“新兵”当选村支书。此外,林州还建立“乡土人才库”,“请老乡、回家乡、建故乡、美家乡”,并聘请512名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林州人张益智16岁拎着瓦刀离开家乡,历经10多年打拼,在山西创办一家大型建筑企业。2012年,他返乡投资开发临淇镇万泉湖,将万泉湖打造成AAAA级景区,助力家乡产业振兴。

  目前,林州“乡土人才库”已收录各类人才4700余人,建立扶贫基地11家,创办企业83家、农业生态园33家,在政策支持、“乡音”召唤下,更多人才汇聚在林州的乡村田野。

打好经济“算盘” 有钱办事促发展


  2015年底,林州有集体收入的村仅为136个,占比25%。村集体经济空白是林州乡村治理的另一个难题。2016年,林州被确定为河南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市,重任在肩,集体经济空白村“清零”迫在眉睫。

  集体经济空白村多位于山区,村庄空心化严重,产业发展艰难。林州根据村庄区位、资源特点,通过强弱联合、弱弱联合的方式,鼓励抱团发展,形成独特的“联建经济”。

  河顺镇有1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该镇成立经济合作联社,10个村共同入股,2018年选定的苗木种植项目落户有人力、土地资源的可乐山村,可乐山村负责养护,扣除成本后,10个村共同分红。“有的村庄有发展意愿,但没有人才、思路、项目,‘联建经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弱弱联合也有大作为。”河顺镇党委书记李良说。

  此外,林州还探索光伏发电、乡脉经济、边角经济、乡村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振林街道刘家街村成立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余亩种植辣椒、知母等,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石板岩镇将耕地、房产、经济林进行折股量化,与社会资本对接,乡村旅游大发展;姚村镇下里街村瞄准“边角经济”,在废弃地和房前屋后种植苗木,每年集体收入超10万元。

  目前,林州每个村有两种以上集体经济增收模式,2017年底542个村全部有了集体收入,2018年底所有村庄集体收入超5万元,其中370个村超10万元,为乡村治理注入经济动能。

完善治理机制 能办好事有保障


  “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除了补上人才和经济短板,林州还将村庄发展事项办理结果与村干部工作报酬挂钩,激发村干部内生动力,并完善监督、奖惩机制,真正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能办好事。

  “在农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钱的问题,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也是花钱的环节。”姚村镇纪委书记杨金刚说,村干部3年一换届,由于村里记账不规范,账目不清常为人诟病。

  瞄准这一痛点问题,林州进行农村基层党风政风综合监管体制改革,全市各镇(街道)成立党风政风综合监督中心,严格规范并公开“三资”管理、项目申请等事项,还开展村(社区)巡察工作,“让百姓明白,还干部清白”,破解“三资”管理不规范等影响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公信力的难题。

  说起监督巡察,姚村镇西牛村党支部书记刘红卫最初的心态是忐忑,但他发现巡察不仅找问题,还能帮村里解决大问题。原来,该村有大大小小50余家企业,但40多家拖欠土地租赁费。“有的付不起,有的跟风拖欠,有的超期未续签,很多老板是乡里乡亲,工作很难做。”刘红卫说,巡察组指出问题后,镇政府和我们一块做工作,拖延已久的问题迎刃而解,监督巡察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破解缺人缺钱难题,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林州正以“乡村振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劲头,不断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青海高原田间再闻糌粑香
青海高原田间再闻糌粑香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青稞年年种,今年大不同:有人把帐篷扎在了田间地头,有人冒着减产的风险坚决更改了种植方式,有些青稞还没种就已被预订一空。

  春耕伊始,满载有机肥料的运输车,穿梭在高原田间日复一日、风雪依旧。在海拔3000米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五一村二社,村民们为了看管好有机肥料,在地头搭起了临时帐篷。

  帐篷外,一袋袋有机肥高高垒起,等待雪后天晴播撒在土地里。帐篷里,围着炉火,五一村二社牧民诺金才让和伙伴们算起了今年种植青稞的经济账:“一亩地用800斤有机肥就能产生和化肥一样的肥力,虽然有机肥比较贵,但是有政府补贴,成本压力少了许多。”“政府提倡种植有机作物,我们还是要努力试一试。”

  2016年,曾经担任过村主任的诺金才让在村里号召成立了诺金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的种植提升了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也让诺金才让和村民们对市场有了更深的认识:只有优质才能优价。

  但如何在保障收入的同时提升种植品质?2019年,农业农村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力争通过5年时间使全域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绿色防控面积达到700万亩,为村民们打开了高质量种植的思路。

  诺金才让说:“虽然有机肥比较贵,而且突然更换用肥可能会减产,但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有机农产品肯定更受欢迎。今年政府每亩地补贴50%的有机肥,成本投入的顾虑被打消,大家干劲更足了。”

  为了便于管理,4月8日春耕开始,诺金才让所在的合作社每天安排4个社员轮流在临时帐篷里值班,供货商直接将政府补贴的有机肥运到田间地头。投入有保障,诺金才让和牧民们相信今年这1万亩青稞地收成差不了。

  播种机械驶过大田,滚滚黄土裹着庄稼人一年的希望翻涌向前。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青海三江集团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青稞种植基地,除了向市场供应有机青稞外,今年这里还承担63个品系的青稞育种任务。

  “目前来看,新品系青稞前期种植情况良好。”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昆仑说,目前研究机构已经在青稞提升亩产、改良品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兴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黄彦海说:“得益于品种改良的累积成果,虽然今年青稞春耕比往年晚了20天,但实际产量和品质并不会受到影响。”

  5日立夏,但青海高原的青稞春耕仍在紧张进行中。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青稞确定为青海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之一。从海拔不到2000米的青海东部地区,到海拔3000多米的南部藏区,拥有约3500年种植历史的青稞迎来良好发展机遇。2019年,青海省青稞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占全国青稞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

  “土地不负勤劳人。”春耕开始后,每天早晨8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郭吾村车索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150多位牧民被分成两个种植小组,准时出现在青稞田间劳作。

  午休时间,合作社理事长车索达叶拿出羊皮做的糌粑袋,舀了两勺青稞炒面,和着酥油奶茶,开始熟练地拌糌粑。“藏区牧民离开青稞可不行。”车索达叶说,今年合作社714亩耕地全部种了黑青稞,每斤要比普通青稞贵出一倍。

  车索达叶所说的黑青稞,营养价值高,抗旱抗倒能力也优于其他品种。而更让牧民信心十足的原因是地里的黑青稞早已被预订一空。

  今年,车索达叶所在的称多县与青海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农业种植收购协议。根据协议约定,由该公司负责提供黑青稞种子、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待收成后在先行扣除种子价款的基础上,按约定质量、价格从种植户处进行收购。

  称多县委书记尼玛才仁说:“粗略计算,种1亩黑青稞比普通青稞多增收1000元左右。现在签订收购协议、引入订单农业既稳定了农户收入,对巩固地区脱贫成果也发挥较大作用。”

  望着眼前的青稞地,车索达叶若有所思:“祖先靠着青稞生存,我们靠着青稞致富,田间飘起糌粑的香味儿,生活的希望就在前方。”

   (记者骆晓飞、王金金)新华社西宁电

 
陕西岚皋插秧正忙
陕西岚皋插秧正忙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5月10日拍摄的夕阳下的桂花村古梯田景象(无人机照片)。
 
  眼下,在巴山深处的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山泉水灌满了古梯田,村民用传承下来的原始方法插秧,纵横阡陌一派壮丽景象。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中卫:近30万亩瓜地今年为何“荒”着
中卫:近30万亩瓜地今年为何“荒”着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银川电(记者赵倩、马思嘉、廖思维)以中卫市环香山地区为核心的中部干旱带,是宁夏硒砂瓜的主要种植区域。往年这个时候,百万亩压砂地里瓜苗都已移栽覆膜,可今年,近30万亩大片大片的瓜地却依然荒着。

  “我一共有500多亩瓜地,但今年也就种了300来亩,其余地都闲着呢,缓上一年,来年再种。”沙坡头区香山乡红圈子村硒砂瓜种植大户赵进宝说。

  在降雨量只有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百姓利用富含硒元素的砂砾铺在土地上节水、保墒,探索出一种独特的西瓜种植方式,结出的瓜个大、味甜,且富含硒元素,因此被称为硒砂瓜。中卫市自2004年建市以来,因势利导,将这种传统的压砂种瓜方式大面积推广,建成百万亩硒砂瓜产业带。2018年,“中卫硒砂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认定。

  如今,硒砂瓜已成为当地的“拔穷根”产业。“过去农民种小麦,每亩地也就打一两百斤,现在全市硒砂瓜产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28万农民从中受益,其中主产区人均来自硒砂瓜产业的年收入近万元。”中卫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立明说。

  农民富了,瓜地却因连年高密度种植变“薄”。马立明说,连作导致压砂地老化,硒砂瓜病虫害增多,品质下降,这样下去会毁了这个产业。

  为保护好硒砂瓜这张“绿色名片”,中卫市从今年开始全面推行硒砂瓜“三年轮作制”,即各县(区)、乡(镇)、村、农户每年必须拿出三分之一连续种植三年以上的压砂地休耕轮作。所有休耕压砂地要进行机械深松,增施有机肥,清除田间杂草,杀灭病菌和虫卵,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恢复土壤地力。

  “市财政拿出8000万元鼓励百姓休耕轮作,每亩地补助150元至200元。在种植季到来前,各地还组织技术人员到重点种植区域向合作社和瓜农讲解政策。”马立明说,推广效果比预想的要好,百姓配合度很高。今年全市硒砂瓜落实种植面积62.4万亩,较去年减少29.22万亩,减少31.8%。

  “表面看西瓜种植面积少了,但是瓜的品质、产量上去了,价格最终也会提高,从长远看,农民收入应该不会太受影响。”马立明说。

  赵进宝告诉记者,没有政府的推动和政策支持,老百姓很难下决心休耕,每亩休耕地的政府补助够施肥的,而且第二年再种的话,杂草、病虫害少了,种植成本也会大大减少。

  近几年,中卫市还不断在提升硒砂瓜品质和保护品牌上做文章,出台政策从耕地保护、规范种苗、控水控肥、市场销售等方面,引导群众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力保广大瓜农持续稳定增收。

 
补短板 促就业 稳增收 贵州向脱贫“硬骨头”发起总攻
补短板 促就业 稳增收
贵州向脱贫“硬骨头”发起总攻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贵阳电(记者杨洪涛、罗羽)面临如期脱贫“大考”的贵州,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加试题”的情况下,凝心聚力战“疫”又战“贫”。通过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弱项,“外输、内拓”促进就业创业,培育扶贫产业保障群众增收等方式,向脱贫“硬骨头”发起总攻。

挂牌督战三级联动

查找弱项补齐短板



  “牢固了,这下没问题了。”在榕江县八开镇格拢村村民曹德怀家中,督战队员何可航用手多次轻按他家一楼左侧房间的壁板,检查是否稳固。

  今年4月,上级督战队到曹德怀家中调查发现,作为2017年的危房改造对象,他家这间房屋的壁板并未在当年安装完成。督战队将此事列入问题清单,责令当地限期整改。何可航此次督查,是为确认整改是否达到要求。

  榕江是贵州省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1万多人。今年3月,省、州、县三级督战队共284名队员下沉到脱贫一线。“前期主要是督查,今后不仅要‘督’,还要‘战’,要与当地干部一起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何可航说。

  为确保榕江县如期摘帽,黔东南州从已实现脱贫出列的县市选拔脱贫攻坚能力突出、有实战经验的19名乡镇党委书记,提拔为副县长级干部后,选派到深度贫困县榕江县任19个乡镇党委第一书记,构建乡镇党委“双书记”战斗格局。

  目前,贵州还有剩余贫困人口30.83万人,约占全国剩余贫困人口的九分之一。贵州将挂牌督战范围扩大到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3个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摘帽县和有剩余贫困人口的8723个村。对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不追究责任;对有意遮掩和漏报瞒报的,严肃追究责任。

内外并重多措并举

确保重点群体充分就业



  “我和老公在这边上班2个多月了,公司包吃包住,每月工资四五千元。”从江县加榜乡尧贵村贫困户黄银友,对政府帮助推荐的工作感到满意。今年2月20日,在县政府统一组织下,她乘坐高铁专列抵达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顺利在一家水产公司找到了工作。

  从江县就业局局长韦胜席说,今年以来,从江县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6万多人,约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80%,其中不少是通过当地政府部门主动与用工企业对接,并多批次安排高铁专列、大巴专车输送等方式保障解决的。

  贵州是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群众外出务工一度受阻。疫情逐步缓解后,各地纷纷“点对点”组织输出劳动力,促进群众稳定就业。

  “外输”的同时,各地还大力支持本地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复产,从内部挖潜力、开拓就业岗位。在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3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正赶制玩具。“疫情对我们的玩具出口几乎没有影响。”车间负责人姜春秋说,近期扶贫车间还在不停招工。

  5月7日,贵州专门对全省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做出部署,要求各地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边缘户劳动力充分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当前就业状况,提升就业组织化程度,想方设法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培育产业着眼长远 保障增收稳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的扶贫产业成为保障群众增收的“稳定器”。不少贫困地区迅速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把贫困劳动力吸引到产业链上来。

  采摘、分选、打包、装运……在位于遵义市道真县的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杏鲍菇生产基地,300多名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上班快3个月了,公司有严格的防疫措施,对我的收入影响不大。”正在打包车间称重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张胡贵说。

  经过3年多发展,公司已建成集产品研发、质检、技术培训、仓储配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产杏鲍菇超过4万吨,为当地提供约800个就业岗位,带动近400户贫困户增收。

  今年以来,贵州继续推行12位省级领导领衔推进12个特色产业,要求每个县聚焦1个至2个产业,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裂变式发展,提升综合产出效益。一些地方还积极帮助龙头企业纾困,加快完善农业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等从产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黔西南州兴义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是兴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民生物资保障、“黔货出山”的重要载体。“在最困难的时候,贵州银行开辟了绿色通道,给予2亿元信贷支持,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负责人雷乃国说。

 
“农民教授”汪剑鸣: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农民教授”汪剑鸣: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闵尊涛、李嘉盈)“这位就是汪教授?”走进斜溪村村委会办公室,迎面遇到一位典型“农民”:上衣两个袖子都撸了起来,裤腿上还沾了不少泥巴。

  汪剑鸣,宜春学院农学教授,2017年开始成为省级贫困村——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镇斜溪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扶贫开发,产业为根。刚到村里,汪剑鸣就与村干部座谈,他认为养兔子是个好法子。

  汪剑鸣带着村干部买了几百只兔子回来,挨家挨户给贫困户送去。事与愿违,不到一个月,贫困户家的兔子就死了一半。

  经过调查,才得知原因:贫困户一心希望兔子长得快一点,经常把家里的剩饭剩菜装一碗给兔子吃,最后兔子都胀死了。

  汪剑鸣开始反思养兔子教训,只给钱给物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影响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遭遇养兔子尴尬后,汪剑鸣立即调转头来,和村干部开会商量建果园。

  为什么要建果园?除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外,汪剑鸣说出了背后深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但村干部没有一个发言,既不说赞同,也不说反对。

  “我是大学教授,他们不好直接说反对。果园投资这么大,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又不敢直接说同意。”汪剑鸣明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为此,2017年9月到11月,汪剑鸣带着村干部去外地考察。考察时,汪剑鸣在旁边不作声,而是让农民自己去看、去问:一亩果园投资多少、产量怎样、收益高不高……

  “走出去、引进来。”在汪剑鸣看来,带着农民出去考察就是不断更新认识和观念的过程。

  转了几圈回来之后,不等汪剑鸣再问,村干部就主动提出发展果园项目。

  2018年5月,历时半年多,果园正式建成。

  “前几年为试采试摘期,到2021年,果园将进入丰产期,预计纯收入35万元以上。”汪剑鸣说。  

  为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汪剑鸣开始筹建村办工厂。

  小山竹笋加工厂是第一个上马的项目。去年村里加工4000余斤干笋,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余元,直接带动周边5个村1000多户农民增收。

  “农民很积极,有时半夜还来卖笋。”汪剑鸣对这个“变笋为宝”的项目引以为豪,实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目标。

  去年11月,汪剑鸣又领着村干部出去考察黑鸡枞菌。今年1月种下的第一批菌菇已开始采摘,预计全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今年是61岁的汪剑鸣退休返聘第二年、驻村扶贫第四年,也正好赶上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

 
帮在“点”上 扶在心上 贵州安顺职院技术帮扶促脱贫
帮在“点”上 扶在心上
贵州安顺职院技术帮扶促脱贫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贵阳电(记者罗羽)看着产业逐步壮大,“牛老板”王长良不自觉地说出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以前老觉得学校老师口中一套一套的华而不实,没想到在实际应用中还真管用!”

  王长良是贵州博新牧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16年,这家公司作为招商引资企业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沙营镇养牛村,踏上了养牛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在同一年,3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也来到养牛村帮扶。

  养牛村有村民434户、1903人,其中贫困户166户、780人。这里地处石漠化地区,山多地少、石多土薄,老百姓长年处于贫困状态。精准扶贫实施以来,120多户贫困户通过惠农脱贫贷款资金等方式入股公司,牛产业成了“脱贫产业”。

  王长良介绍,2016年,公司只养了27头牛,随着规模逐步扩大,2019年超过了450头。尽管产业持续发展,但过程并不顺利,碰到了诸多困难,让他愈发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一开始我们就遭遇了圈舍布局、疾病防治、繁殖哺育、饲料配比及存储等问题,好在2017年我们与安顺职院签订了3年校企合作协议,正因为有了学校老师等的技术指导,我们才解决了问题。”他说,过去3年,公司发展稳健,带动惠农脱贫贷款资金入股贫困户户均年分红3000元。公司接下来还将继续与学校合作,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从“不被理解”到“被依赖”,赢得认可殊为不易。养牛村驻村第一书记、安顺职院总务处基建维修科科长吴仲理说,当初帮扶时,有村民认为学校没有多少钱和项目,估计是来走个过场,如今他们已明白,技术和管理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

  “我们每年组织学校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公司和村民开展种植养殖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种植养殖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吴仲理说,因为帮在了“点”上,才赢得了村民的心。

  作为贵州43所参与脱贫工作的高职院校之一,安顺职院正是发挥了高职院校所具备的学科优势,实现了专业帮扶。

  安顺职院党委书记许志介绍,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办学优势,组织农业、旅游、电商等领域的专家、教授、技术骨干,在贵州多个县、乡脱贫攻坚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团结和带领干部群众脱贫奔小康,取得了成效。

  “没有学校专家的技术指导,就不会有我们种植户今天的发展。”在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简嘎乡翁解村,种植户李光辉正与安顺职院的农业专家邵亦群在自家300多亩李子园里查看李子生长状况。他动情地说,自从七八年前从事李子种植以来,从测土配方到水肥使用再到果枝修剪,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邵老师的跟踪指导,产业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

  翁解村过去是深度贫困村,全村325户村民中有贫困户267户,产业发展事关脱贫致富。“只要不遭受天灾,我的果园每年净挣40多万元。”李光辉说,果园聘请村民务工,每年发放劳务费10多万元。

  通过多年学习,李光辉也成了一位土专家,帮助、带动全村发展李子种植至少3000亩。“我平时也免费帮村民做技术指导,遇到不懂的我再请教邵老师。”

  “帮扶的目的是让村民具备发展的内生动力。”邵亦群说,他希望有更多的村民学习和运用好农业技术,并相互传递出去,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小土豆“玩”出新花样
小土豆“玩”出新花样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记者近日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采访,发现在新的脱贫模式带动下,一颗土豆被人们“玩”出许多花样。

  在庄浪县脱毒种薯繁育科研基地,一株株绿苗正在栽培板上茁壮生长,栽培板下是一串串像葡萄一样挂着的小土豆。“这些可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种的。”陇源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强强说。

  “如果划分辈分,我们种的土豆是奶奶辈,农户种的是儿子辈或孙子辈。”马强强打了个比方。

  原来,“奶奶辈”的土豆学名叫“原原种”,“儿子辈”的土豆叫“原种”,“孙子辈”的土豆叫“一级种”。“一级种”再繁育一代,名为“二级种”,也可以作为商品薯来种植。

  一颗土豆,为何如此复杂呢?

  庄浪县的自然环境很适合种植土豆。然而,按照传统方法种植,经常出现品种退化,土豆植株变矮,薯块变小,产量下降,严重的还会绝收。而种植脱毒种薯,产出的土豆不仅品质优、熟期短、病害轻,而且卖相好,产量也大。

  庄浪县朱店镇三合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川平对此深有体会。“过去,土豆只要一染上病虫害,就没治了。因为品种退化,我有几年不敢种土豆。”他说。

  2017年,庄浪县组建一家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公司,下设包括陇源薯业在内的6个子公司。陇源薯业公司与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起来搞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

  这就有了先前马强强提到的“奶奶辈”土豆的批量化生产。

  2019年,朱店镇向农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该企业签订种植协议,杨川平和几个村民瞄准“商机”,合伙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脱毒种薯,当年就收获了500吨马铃薯“原种”。

  繁育基地把培育好的“原原种”发放给农户,农户收获的“原种”“一级种”又上交给企业。“‘原种’回收价格高,而且比较稳定,我们的收入从此有了保证。”杨川平说。

  “这种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基础、群众为主体的产业脱贫模式,既发挥了带贫效果,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庄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薛拴成说。

  2019年,庄浪县建立“原种”生产基地5000亩,共带动8.05万户群众发展脱毒种薯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6000多亩。企业为农户补贴种薯4400多吨。

  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田间地头变成科研基地和生产车间,是庄浪县脱贫的“法宝”之一。未来,如果一颗土豆还能解锁更多“玩法”,农业产业化水平能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将更加牢固。(记者胡伟杰、多蕾)新华社兰州电

 
蚕宝宝“织”成致富网   在广西靖西市岳圩镇汉邦村大汉屯的桑地里,一株株桑苗长得正旺,十几位村民忙着采摘桑叶。不远处的蚕房内,村民蒙兰鸥在查看幼蚕生长状况,不时铺放几把桑叶喂蚕。
  “这是今年养的第3批蚕,刚刚孵出来4天,预计11天后可以上蔟结茧,这一批估计能产200多斤鲜茧,收入能有4000元左右。”蒙兰鸥说,2018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王斌动员下,她开始种桑养蚕,目前种植10亩桑树,一年养殖7批蚕,桑蚕年收入近3万元。
  汉邦村地处中越边境,长期以来,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水平低。为改变贫困面貌,村民不断寻找脱贫致富路子,发展桑蚕种养产业。“价格好的时候,鲜茧一斤能卖30多元,便宜的时候也能卖到20元左右。在家养蚕收入不错,也能照看老人和小孩。”蒙兰鸥说,以前外出务工,家里很多地荒废,如今荒地变成“聚宝盆”,除种桑养蚕外,她还种植水果、玉米和优质稻等作物。
  不少贫困户同蒙兰鸥一样,通过种桑养蚕尝到“甜头”。“养殖周期短、见效快,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现在我和亲戚合种了10多亩桑树,以后还想扩大规模。”大汉屯59岁的贫困户黄大恩说,养蚕后,他一年可以赚1万多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2014年,黄大恩查出尿毒症,每月需要做4次血液透析,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018年,他开始种桑养蚕,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获得4000多元蚕房补助资金。
  王斌说,汉邦村利用以奖代补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为提高村民养殖技能,他们经常邀请技术人员入村讲授养蚕技巧。
  “喂养和消毒等技巧对我帮助很大。一有机会我就去听课,对新手来说,可以少走弯路,减少损失。现在有问题还能找技术员。”黄大恩说,今年养的第一批春蚕因为天气原因出现问题,技术员指导他用炭火升温才得以解决。
  目前汉邦村有桑园1060亩,产业覆盖率达96.4%。全村127户451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2019年底,汉邦村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2.79%降至0.83%。
  如今桑蚕产业已成为不少边境村屯脱贫致富的“香饽饽”。百色市那坡县位于大石山区,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的代表,当地许多村屯曾经不通路、不通电、没有网络信号。桑蚕产业发展起来后,村屯面貌焕然一新。
  那坡县百合乡那乐村党总支书记黄关勇说,2019年全村种桑2086亩,销售蚕茧25万斤,产值超600万元。通过种桑养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平均一年养殖13批蚕,目前已经卖完2批蚕茧。桑蚕浑身是宝,不断吐出‘脱贫丝’,筑牢‘致富网’。”黄关勇说。(记者黄庆刚)新华社南宁电
僜人手抓饭里的脱贫印记
僜人手抓饭里的脱贫印记

( 2020-05-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僜人新村风貌(4月5日摄)。
 
 
 
僜人手抓饭(4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黄豁摄
 
 
  新华社拉萨电(记者陈尚才)“中午吃顿僜人手抓饭吧,香得很!”察隅县沙玛村的干部推荐说。有什么民族特色吗?僜人手抓饭好吃吗?记者顿时好奇起来。
 
  在沙玛村采访完,已是午后时分,记者决定前往附近的僜人新村就餐。汽车一路盘旋绕行,绿油油的稻田掩映着一座座新居,黄墙、青瓦、茅草屋顶,极富民族特色。
 
  大家饥肠辘辘走进“僜家乐”,主人红伟迎上来问:“饿坏了吧?吃点什么?”
 
  “就吃手抓饭吧,我们专程来的。”
 
  僜人新村位于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是名副其实的“西藏江南”,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这里气候温润宜人。桑曲河流水潺潺,崇山峻岭苍翠如黛,一派亚热带原始森林景象。这里也是人口较少族群僜人的聚居地,他们分布在上察隅镇、下察隅镇的新村、夏尼村、自更村等9个村。
 
  红伟和她的助手谢珍央在院里忙进忙出。煮米饭、杀鸡、捣辣椒……记者看着他们做饭的每个步骤,才知道原料都产自深山密林。散养的土鸡、地里的谷米和辣椒,再配上山里的香草、香料,就做成了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
 
  不到一个小时,红伟给每个人端上一份热气腾腾的手抓饭:芭蕉叶裹米饭、鸡块“坨坨肉”、辣椒拌折耳根、辣椒汁和鲜野菜。大家端起米饭,撕了鸡肉,蘸着辣椒吃起来。
 
  “请尝一碗我们自酿的米酒,保证你会喜欢。”谢珍央给每人倒了一杯。初尝甘甜,再品酸甜,米酒的滋味使人难忘。
 
  居住在藏东南原始森林中的僜人,一直富有传奇色彩。以前,他们居住在深山密林,长期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敬神驱鬼的原始部落生活;房屋以树枝、干草、兽皮等搭建;生产工具主要是木棍、刀、箭等;食物以野生动物、野果野菜为主。
 
  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将僜人从深山老林里迁居到河谷台地,他们不再以狩猎为生,有了房屋和田地,学种水稻、玉米、鸡爪谷等,接受现代教育,逐步过上了现代生活。
 
  “手抓饭是我们每逢节庆或招待客人时才做的传统美食。”红伟介绍说,以前做手抓饭的方式比较原始,例如杀鸡、蒸谷米、配佐料、捏团等一般由男子来主厨,女人帮厨;现在的手抓饭更讲究,也更好吃,土鸡是散养的,谷米是反复筛选出的好米,佐料除了香草、香料外,还有鸡精、食盐等。女人也开始当主厨,饭做得也更精致。
 
  2016年年底,在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察隅县工作组的援助下,扶贫项目“僜家乐”建成营业。截至2018年年底,“僜家乐”实现纯盈利近50万元,带动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6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4万元。2019年年底,红伟、谢珍央等4户成为第二批承包“僜家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决定在手抓饭的基础上,增加烤鱼等新菜品,将这碗“致富饭”做得越来越有名气。
 
  据当地干部介绍,到2018年年底,僜人人均现金年收入达11499元,告别了绝对贫困。2019年是僜人脱贫后的巩固提升年,僜人各村通过猕猴桃种植、僜乡猪规模养殖、林下资源采集等特色产业持续增收,人均现金年收入已达2万多元,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