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青年风采

04版:综合新闻

稻田飘香丰收在望
稻田飘香丰收在望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近日,海口市种植的早稻陆续成熟。位于海口市秀英区文毓村的稻田飘来阵阵稻香,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上海正慢慢恢复到熟悉的样子 上海旅游业复工复产见闻
上海正慢慢恢复到熟悉的样子
上海旅游业复工复产见闻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陆斌、陈爱平


  百花竞相怒放,景点渐次复开,游客安心游览,上海正在慢慢恢复到人们熟悉的样子。

春光明媚 有序开放


  4月29日下午3时,浦江游轮“船长2号”缓缓驶离码头,开启当天的第一班黄浦江游览。“在家闷得太久了,出来吹吹风,太惬意了!”三层阳光甲板上,一位游客说。

  “今天我们要开出6个班次游轮,最后一班是晚上8点。”上海浦江游船售票中心工作人员傅小雨告诉记者。上海浦江游览自3月15日起陆续复航,“浦江游览·快线游”近日也开始定班运营。

  来自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4月28日,上海已开放及部分开放的A级旅游景区有84家,复市率为83%。此外,已有近5200家宾馆酒店正常营业。上海市具备开放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将在近日恢复开放。

  在上海欢乐谷,游客们坐上“环园小火车”穿行于七大主题区域之间。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在室外设立了贝壳特展,大量精美的贝壳标本配上知识展板,让游客眼界大开。

  深受欢迎的“上海一日游”线路复开了,游客可以畅游外滩等地标。上海豫园也开始恢复往日热闹,绿波廊、南翔馒头店、春风松月楼等餐饮老字号里,开窗通风、无接触式点餐让游客吃得安心。

  上海各区也纷纷推出惠民旅游活动。“春季问山,山花烂漫”松江春游季主题活动日前开启,其中推出的包含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欢乐谷、广富林文化遗址等七大松江人气景区门票的旅游联票,颇受游客欢迎。

防控为先 奋发有为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门口,工作人员在引导实名制购票预约的游客入园。“4月17日恢复开放后,我们每天对入园游客密度进行实时监控,入园人数严格限定在最高承载量的30%以内。”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总经理李绍君介绍。

  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上海旅游行业因时因势因情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动态调整,先后制定5版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指南。

  “目前,上海市对外开放的文旅场所场馆严格落实验码、测温、戴口罩、人员限流和预约登记‘五个100%’。”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

  今年3月以来,上海文旅行业在线经济焕发活力:上海市民文化节3月28日云上启动,单日最高浏览量超过1000万人次;携程6场“直播带货”,销售额超过1亿元。

  为助力旅游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上海从减、免、退、缓、补等方面着手,推出12条帮扶措施。据统计,上海迄今已为1000余家旅行社暂退服务质量保证金。

  上海旅游从业人员也积极自救。许多导游人员将接单模式由线下转为线上,同时还向旅拍、美食、文创产品推广等多维细分市场转型,加深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危中寻机 稳中求进


  浦江游览是上海的一张旅游名片,去年游客数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浦江游览全面停航近2个月,复航之后游客数量也大幅下跌。怎么办?

  “目前我们重点瞄准本地市民拓展客源,对客流的逐渐复苏充满信心。”上海浦江游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壹说,“这次经历也提醒我们,不能只卖一张船票就完事了,还需要不断拓展产业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旅游业是上海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上海市接待国内旅游者3.61亿人次,接待国际旅游入境者897万人次。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上海旅游业上上下下都在认真思考如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我们正在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培育新需求、新业态,进一步化危为机、危中寻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

  4月28日,上海召开文旅行业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坚持稳中求进,组织实施以“信心、安心、称心、暖心、欢心”为主题的文旅振兴计划,推进包括市民文化节、上海旅游节等在内的“五节联动”,有节奏地推出八大主题畅游季,持续完善上海文旅电子护照,适时推出“五个一百”系列,即“百家餐厅吃起来”“百样文创买起来”“百个景点惠起来”“百条线路玩起来”“百项活动嗨起来”。

  据了解,今年上海还将持续推出“云展览”“云演出”“云游园”“云过节”,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业务融合,积极推动新理念、新场景、新平台、新技术转化应用,实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新华社上海电

 
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中华粮仓”春耕剪影
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中华粮仓”春耕剪影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4月27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五大连池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拖拉机进行春播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陆文祥摄)

  新华社记者韩宇、邹大鹏、杨喆


  民以食为天,有粮安天下。疫情来袭,多国限制农产品出口,中国人如何端牢自己的饭碗?答案或许就写在全国已铺开春耕画卷的大地上。有“中华粮仓”之称的黑龙江,铁马开犁千钧奋进,一片火热繁忙景象:疫中稳耕,有底气;科技智耕,有能力;绿色精耕,有希冀……“北大仓”的春耕剪影中,透露出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硬气”。

疫中稳耕,有底气!


  春时正好,沃野复苏。在我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富锦市上街基镇大屯村农民王德刚正忙着整地备耕。

  “往年‘耕耘’今年‘云耕’,疫情对俺影响不大,农时没耽误!”王德刚说,“国家玉米、大豆等补贴政策提早见亮、释放信号,咱心里更有谱了,今年又多种了300亩地,多打些粮!”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全民战“疫”,先稳饭碗。我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全国粮食种植意向面积稳中略增,保障粮食安全有底气。

  河北、河南、江苏等粮食产区,夏粮长势平稳,奠定了夏粮丰收的基础。今年我国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种植面积将继续稳定在8亿亩,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优品质结构,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高蛋白大豆,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黑龙江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70余年来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均居全国第一,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今年,黑龙江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加大规模经营,让“中国饭碗”更“瓷实”。

  “国家政策好,种粮腰包鼓,就想着咋能扩大规模。”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张大鹏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大鹏还记得,七年前自家只经营20多亩地,近几年面积翻了10倍以上,今年他又准备多种120亩。“地多好种,收成也好,比如玉米规模经营后,每亩至少多打100斤粮。”他说。

  不仅向“空间”要地,还向“时间”抢粮。

  4月初,在东北许多传统农区大田还未开播时,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东发村就已启动了春耕“第一犁”。

  “我们村以种蔬菜为主,往年7月才开始种蔬菜,白白浪费了3个月时间。”东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健赫说,2016年通过引进早熟小麦品种,4月初播种小麦,7月收获后再种蔬菜,“见缝插针”抢回了3个月时间。目前,这一“麦菜复种”模式已从试种时的300亩,发展到今年的1500亩。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今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保持在2.23亿亩以上,落实粮食作物面积2.155亿亩,比上年增加近50万亩,规模化经营面积扩大到1.38亿亩。目前,黑龙江省春整地已完成3649万亩,大田播种正按农时从南向北陆续展开。

科技智耕,有能力!


  让“饭碗”端得更牢,全国多地不仅靠扩大种植规模、抢前抓早,更用先进科技、大机械、大数据等为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走进黑龙江省庆安县的久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水稻育苗大棚里已是一片新绿。“今年我们采用了超早钵育模式育苗,比普通育苗模式提前十多天。”园区负责人寇红专说,最早一批秧苗于3月18日开始播种,较一些地区早14天。

  “受制于地理条件,以前有些优质品种我们没法种,现在通过先进技术,这些品种也可以种了。”寇红专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持续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提高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今年,全省良种覆盖率将保持100%,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广体系达到20个,先进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1.97亿亩次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68%以上。

      (下转3版)

  (上接1版)“小四轮”驮不起现代大农业。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农业大型机械化,今年新增大马力拖拉机5000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保持在97%以上。

  “村里100%机械化作业,这已不用再提了,现在值得一说的是无人机!”林甸县东兴乡旭日村党支部副书记孙井春种地40多年,从人力、牲畜到“小四轮”,再到大机械、无人机,见证了现代农业“器”质变化。他指着空中试飞的无人机说,现在村里大约四分之一耕地应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稻子长高了田里不好进人,无人机喷洒又快又均匀,还能积累大数据助力精准防治,使产量得到保障。”

  藏粮于“技”,也要藏粮于“地”,曾经“插根筷子也发芽”的肥沃黑土,是“北大荒”变身“北大仓”的“家底儿”。2019年,黑龙江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02万亩,落实配套资金12.6亿元,完成总投资91.7亿元。今年,全省将建设高标准农田843万亩。

绿色精耕,有希冀!


  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粮食安全,更需要品质安全。在保障供给数量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正成为趋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不断显现,将中国人的饭碗装满装精。

  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今年将种植水稻36万亩,其中有机水稻10万亩,绿色水稻26万亩,这一种植结构不是“拍脑袋”的结果。去年底,这家合作社联社通过对全国各直营店、网络销售平台销售额、交易量、消费者评价进行大数据分析,制订了今年水稻种植计划。

  “现在市场上更需要绿色、有机农产品,让产品更加绿色健康也是生产者的责任。”合作社联社负责人杨晓萍说。

  “中华粮仓”正在打造全国“绿色菜园”“绿色厨房”,2019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今年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将达到8500万亩。

  “用化肥一亩地需要100元左右,用农家肥得300元,但我们还是选择用农家肥。”大庆市大同区佰谷泰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健健说,“化肥用多了土壤就会出现板结,减少化肥用量,不仅健康,也让土地能持续‘有劲儿’。”

  2019年,黑龙江省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超过4000万亩,今年将增加至4500万亩。

  “现在不能只看‘量’了,还要看‘质’。”提起种植,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对合作社的产品颇为自信,“我们高标准种植,全程可追溯,大家买我们的大米,就知道是怎么种出来的。”

  黑土地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年,黑龙江省继续力推把1.6亿亩耕地打造成粮食生产优质板块,推进14个大型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同时,加大粮食流通和仓储能力建设,确保颗粒归仓。

  不只“北大仓”,一幅春耕山水图,早已在全国由南向北次第展开。

  “湖广熟,天下足”,受疫情影响的湖北力争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两稳”,湖南省今年粮食生产目标播种面积为7150万亩。在广西,八桂大地春耕正忙。截至4月17日,广西早稻播种面积924.9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76.5%,春种旱粮757.27万亩。

  在产粮大省河南,小麦长势良好。今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达8550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350万亩。

  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河北省确保全省夏粮总产量保持在280亿斤以上,全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700亿斤以上。四川今年千方百计稳定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力争实现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519万亩,产量约705亿斤。

  在粮食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东北三省,辽宁今年粮食种植面积再创新高,吉林去年粮食总产达775.6亿斤,今年种植面积稳定、土地墒情好于往年……肥沃的土地,从不辜负每一滴辛勤的汗水。

  粮稳,人心安。稻香,碗里见!  新华社哈尔滨5月2日电

 
用双手修复美好生活 几位劳动者的劳动故事
用双手修复美好生活
几位劳动者的劳动故事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5月2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杭州公交集团第一汽车分公司职工汪建中已经出门,前往杭州城站火车站准备开始他一天的工作——驾驶定制的“战疫橙意暖巴”,将到达杭州的红黄码旅客送到目的地。
 
  下个月,年满60岁的汪建中就将退休,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的平静。“为了让到杭州的非绿码旅客能到达目的地,杭州公交集团2月20日开始陆续在杭州东站和杭州城站开设了定制‘战疫橙意暖巴’,当时我就决定必须要报名。”汪建中说。
 
  从冬到春,他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坚守40多天,运送非绿码旅客近500人。“一般我们沟通很少,但到了目的地他们下车的时候有的向我挥挥手,有的竖起大拇指,虽然不说话,但他们意思我都明白,这个时候身穿防护服的闷热和工作的劳累好像一下就消除了。”汪建中匆匆告别,又出发准备执行下一趟任务。
 
  春暖花开,复工复产恢复活力,人们熟悉的生活正渐渐回归,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无数幕后劳动者的默默付出。
 
  戴上帽子、手套、护目镜,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后运到统一的垃圾集置点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由专车运往医疗垃圾焚烧点焚烧。在杭州市拱墅区,面对许多人不敢接手的“烫手”工作,45岁的徐俊昌挺身而出,成了生活小区隔离点的垃圾收运安全员。
 
  徐俊昌是杭州宸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多年来从事电焊工作。由于隔离点的生活垃圾具有一定感染风险,2月1日起,杭州市拱墅区城管局组织医疗废物垃圾清运党员突击队。身为浙江省劳动模范,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徐俊昌第一个报名参加。
 
  “装满垃圾的垃圾桶,每个都有几十斤重,在我们负责的70多个小区,我和同事们一趟趟地搬上车,最多一天运了30多桶垃圾,磨破了3双手套。”徐俊昌说,疫情严重时辖区有200多户隔离户,要从8点忙到晚上10点,但他们仍以日产日清的标准进行收运。
 
  据统计,仅2月1日到3月31日,徐俊昌和6位垃圾清运班组成员就上门收集垃圾5138户次,清运垃圾15吨。“一开始我没敢告诉家人,但他们得知后都很支持,只要防护做得好,真的没什么可怕的。”徐俊昌说。
 
  “五一”假期,外卖员张金闯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位于美团外卖杭州武林分部的网点,2日一早他在网点等了半小时左右,就接到了第一单,奔忙的一天由此开启。
 
  “我的名字里有个‘闯’,我告诉自己要闯出一片天地来。”他说,这个小长假会坚持工作,外卖是一份多劳多得的行业,收入比较可观。他每天能接到三四十单,一个月下来工资收入也有9000多元。
 
  这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张金闯一家的生活提高了不少,不仅换了一套房子,还买了一辆车。“现在幸福感提高了不少,挺满意的,因为我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更好的生活。”
 
  夜幕落下,热闹的城市归于宁静。随着线路区间内当天最后一趟车疾驰而过,杭州南站附近的铁道上,铁路工人们也忙活开了——当晚,他们要为长达552米的铁轨更换枕木。
 
  时而协调各施工单位协同作业,时而对操作进行指导……铁轨边,上海工务大修段线路大修二车间主任徐大海对每个环节全神贯注,严把施工质量关。
 
  与以往30多年工作有些不同的是,在距离施工区间约1公里的杭州南站信号楼行车室,儿子徐斌杰正作为杭州南站工程师与自己配合作业,这是父子俩在工作上的第二次“邂逅”。
 
  “因为工作原因,平时我们见面机会很少,这次特殊的相遇也算是今年劳动节的一个‘礼物’吧。”徐大海笑着说。夜色渐深,而线路上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记者魏一骏、张璇、许舜达)
 
    新华社杭州5月2日电
 
乐享“五一”
乐享“五一”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5月2日,小朋友在上海嘉北郊野公园的小路上骑自行车。“五一”假期期间,一些上海市民、游客选择前往郊野公园踏青旅游。与过去的跨省游相比,郊区游不仅缩短了距离、节约了时间,同时也收获了野趣。        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在“石头滩”耕耘“紫色梦想”
在“石头滩”耕耘“紫色梦想”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张钟凯、顾煜


  在新疆西北部伊犁河谷的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有一片出名的“石头滩”地,像是曾经的河床,但这里却成就了庄户人家的脱贫致富梦想。

  地里石砾遍布,再往下刨也还是土沙地混石头块,种庄稼之类的不好活,产量低。“附近十里八村就属我们的土地薄。”48岁的村民牟位萍说起这片地来一脸无奈。

  此前牟位萍在家里的12亩地里种玉米,因为土地贫瘠,一亩毛收入仅几百元,还有不少玉米旱死了。

  大概从10年前起,四宫村的“石头滩”地里,玉米和甜菜等传统农作物变少了,换种了薰衣草。这种芳香植物喜光照,耐干旱,在这片9000多亩的“石头滩”地里长势欢实,甚至能一年花开两季。

  2009年,牟位萍把家里的地都种上了薰衣草,刚开始产业基础薄,技术差,效益不好,2014年被评定为贫困户,2015年随着市场的好转,她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之后她又年年增加种植规模,还流转了其他农户的土地,现在已经种有70多亩薰衣草田,成为当地种植大户。“地还是那片地,但种什么,怎么种很重要。”

  霍城县目前种植薰衣草约6万亩,是整个伊犁河谷集中连片种植薰衣草面积最大的区域。全县年产薰衣草精油300吨、干花1500吨,年综合产值近15亿元,薰衣草产业带动像牟位萍这样创业就业的人超过1.5万。

  牟位萍种植的大部分薰衣草销售给村上一家薰衣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马陵飞种植薰衣草有10余年,如今他的合作社里有6个种植大户,总共经营着600多亩地。除了种植,马陵飞还建有紫梦薰衣草加工厂,拉长了薰衣草的加工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每年夏天,霍城县都会举办薰衣草国际旅游节,连绵馥郁的薰衣草花海让霍城县成为旅游打卡胜地,去年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

  马陵飞和妻子马慧从越来越旺的旅游业中发现商机,很快与当地旅游团对接,在家里开了一个产品展示和零售店。记者看到,店铺的货架上整齐码放着薰衣草、大马士革玫瑰等植物的精油、香皂、面膜、枕头等系列产品。“厂子已开发‘紫梦’牌薰衣草系列产品,寓意‘紫色的梦想’。”马慧说。

  就在不久前,霍城县获批成立了薰衣草(香料)产业发展协会。协会将打通整合行业资源,在技术指导、加工企业服务、旅游形象宣传等方面发力,共同打造霍城薰衣草的公用品牌。

  马陵飞是协会的第一批会员。“虽然现在受疫情影响,薰衣草市场有些低迷,但是产业发展会越来越规范,品牌会越来越响亮,我们‘石头滩’地的薰衣草芳香会越飘越远。”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日电

 
国际疫情依然严峻 世卫维持最高警戒
国际疫情依然严峻 世卫维持最高警戒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日内瓦5月1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日宣布,鉴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这场大流行病目前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疫情的更新建议。

疫情仍严峻


  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4月30日开会长达数小时,对全球新冠疫情现状展开讨论和评估。世卫组织5月1日宣布,该委员会一致同意新冠疫情目前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个月前的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出了世卫组织最高级别警报。

  目前,尽管全球多地随着疫情趋缓,正在或计划“解封”,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活动。但从数字来看,疫情还远不到放松的节点。世卫组织1日公布的每日疫情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日10时(北京时间16时),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84771例,达到3175207例;死亡病例较前一日增加6403例,达到224172例。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日前警告说:“新冠大流行远未结束。世卫组织继续关注非洲、东欧、拉丁美洲和一些亚洲国家日益增长的趋势。”

应对需更新


  突发事件委员会主席迪迪埃·乌桑在1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委员会提出了下一阶段应对新冠疫情的一系列更新建议,但他重点强调其中3条。

  对于世卫组织,委员会首先建议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较脆弱国家和易受疫情影响国家的援助力度,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粮食供应中断情况;其次,针对疫后恢复国际客运,尤其是航空旅行等制定安全战略和指导;第三,修订旅行措施建议,在适当的旅行措施和防范新冠病毒传播之间做出平衡。

  对于世卫组织各成员国,乌桑首先呼吁各国继续支持世卫组织的抗疫领导作用;其次,各国应与世卫组织及其他伙伴合作,使用一切可用技术和方法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第三,加快新冠相关研究,因为目前对病毒传播仍知之甚少,既无预防性疫苗,也无已获得许可的疗法。

  此外,委员会还建议世卫组织和各成员国合作,加强全球食品供应链建设、保护食品行业工人、妥善管理食品市场;健全监测系统,加强病例识别、检测、隔离,以及对病例接触者的追踪和隔离,积极动员社区追踪病例接触者;确保个人防护装备、诊断设备、生物医学设备等在全球公平分配;应对谣言和错误信息,并继续就新冠大流行的演变、如何减少传播、拯救生命等问题定期交流信息,进行指导和提出建议。

全球共抗疫


  4月29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总结3个月来的抗疫工作时说,世卫组织从疫情之初就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做出回应并向世界发出警告,目前正努力为各国提供未来几周和几个月所需的关键战略、解决方案和物资。他再次呼吁全球团结抗疫,“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团结起来战胜这种病毒”。

  此前谭德塞在4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近几个月来,“整个世界因为疫情已变得面目全非”。严峻的形势告诉人们,要对那种将病毒当作政治筹码的想法进行“隔离”。他说:“如果没有团结,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医疗体系如何发达,也会陷入更大的麻烦和危机。”

  针对新冠病毒来源问题,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1日在记者会上说,世卫组织多次听取数位仔细研究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和病毒本身的专家的意见,确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谭德塞在1日的记者会上说,世卫组织应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努力查明新冠病毒动物来源。

  谭德塞1日再次呼吁各国重视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及世卫组织给出的各项建议,这些建议将随时依情况推出更新。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规定,委员会将在90天后再度召集会议评估新冠疫情,如有需要也可提前召开。

 
米兰为防控疫情推出新交通计划
米兰为防控疫情推出新交通计划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5月1日,在意大利米兰,一名女子戴着口罩在新划分出的自行车道上骑车。

  为保证行人之间能够保持必要的距离,同时推广使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意大利米兰推出新的交通计划,将提供更多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以减少市民对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的使用。              新华社发

 
世卫感谢武汉为抗疫所做的“不懈努力” 确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世卫感谢武汉为抗疫所做的“不懈努力”
确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日内瓦5月1日电(记者凌馨、杜洋)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凯尔克霍弗1日表示,感谢武汉人民为抗疫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需要继续向武汉学习抗疫经验。

  当天在日内瓦世卫组织总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对于武汉在院新冠患者日前清零,范凯尔克霍弗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祝贺(武汉)取得这一成就。我们对此只有钦佩。”她表示,感谢武汉人民的“不懈努力”,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还包括很长一段时期内遵守居家隔离措施的每个人。

  作为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之一,范凯尔克霍弗今年2月在中国进行了为期9天的实地考察。她说,中国通过艰苦努力控制了疫情,并且仍然保持警惕以防疫情反弹。

  范凯尔克霍弗说,全世界都从中国和其他抗击疫情的国家那里学到很多。武汉曾经是疫情的重灾区,现在世界上有些城市也正在与疫情奋战。我们需要继续向武汉学习,学习如何解除防控措施,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恢复正常经济和社会活动。

  新华社日内瓦5月1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日表示,确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当天在记者会上说,该组织多次听取数位仔细研究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和病毒本身的专家的意见,确定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

  瑞安表示,现在重要的是确定新冠病毒的自然界宿主,这主要是为了更好了解新冠病毒以及病毒如何打破物种界限由动物传播给人。只有有了这样的了解,才能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和公共卫生措施,防止未来再次出现类似疫情。世卫组织正就此与各国展开合作。

 
中美专家发表公开信呼吁加强抗疫合作
中美专家发表公开信呼吁加强抗疫合作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华盛顿5月1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纽约时报》1日刊发了中美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学者联署的一封公开信。公开信呼吁避免将新冠疫情政治化,共同应对疫情,同时应加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等全球公共卫生联盟的支持。

  这封公开信说,应对新冠疫情需要政府领导的平等的、更强大的政治力量,必须通过有力的、多层次的、跨国的、协调一致的措施来应对。

  公开信表示,疾病没有边界,全球供应链深度交织,应对危机需要全球政府间合作以及科学家之间的数据共享。

  “国家间关系需要数年时间来精心培育,却可以在数秒之间遭到毁灭,尤其是当一条推文瞬间传遍全球的时候。这是我们经常教学生的道理。”公开信说。

  公开信说,传播阴谋论或散布病毒起源的谣言“没有容身之处”。现在需要恢复科学交流,在相互尊重基础上进行跨国界沟通。

  这封公开信由斯坦福大学教授马修·科尔曼、斯科特·罗泽尔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陈希共同发起。70多位联署的专家学者来自中美两国多所高校和智库,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广州医科大学等。

 
美媒:美右翼出于政治动机散布病毒阴谋论 美疾控中心报告分析美新冠疫情加速蔓延背后的失误
美媒:美右翼出于政治动机散布病毒阴谋论
美疾控中心报告分析美新冠疫情加速蔓延背后的失误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华盛顿5月1日电美国媒体日前披露,美国右翼势力出于政治动机,蓄意散播“新冠病毒源于武汉病毒研究所”的阴谋论。

  美国“嗡嗡喂”新闻网站日前刊登题为《科学家尚未找到新冠病毒从武汉实验室泄漏的证据,特朗普支持者正无所顾忌地散播谣言》的调查文章,详细披露美国总统特朗普支持者及反华势力出于政治目的转嫁矛盾,大肆传播新冠病毒源自武汉病毒研究所的阴谋论。

  文章描述了过去4个月构陷武汉病毒研究所的阴谋论的演化过程:先是美极右翼财经新闻网站“零点对冲”造谣武汉病毒研究所一名科学家制造出新冠病毒;后来美右翼电台主持人拉什·林博诬称深层国家制造新冠病毒,将其作为“打倒特朗普”的政治武器;不久,共和党参议员科顿声称病毒可能是实验室制造的生物武器;到了4月初,又有反华媒体发布视频诬陷新冠病毒是源自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人造病毒。自那以来,病毒来源阴谋论“从边缘进入了美国保守主义势力主流”,福克斯新闻网、《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罗金等变本加厉大肆宣扬这种阴谋论。

  文章总结说,这一阴谋论“符合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的利益,因为它帮助这些人轻松找到疫情肆虐的‘替罪羊’”。

  文章援引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授拉卡尼耶罗的话说,“实验室是病毒源头”的说法“纯属政治驱动”。“病毒绝不可能是实验室泄漏的,否则(所有研究人员)早该生病了……没有人能设计出这种病毒”。

  文章还引述美国智库“全球发展中心”高级政策研究员科宁迪克的话说,特朗普政府非常努力地寻找新冠病毒与中国实验室之间的直接关联,但他们迄今什么也未找到。“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病毒是源于实验室——无论是蓄意制造或意外泄漏”。

  新华社华盛顿5月2日电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官网日前发布了该中心首席副主任安妮·舒沙特等人撰写的分析报告,复盘美国新冠疫情发展。报告认为,持续的旅客输入、大规模聚会、缺少防护措施促使病毒在高危场所和人口密集区扩散、检测不充分和无症状感染导致病毒在未被察觉的情况下传播这四大因素造成了美国疫情加速蔓延。

  虽然这份题为《2020年2月24日至4月21日美国新冠大流行开始及扩散阶段的公共卫生应对》的报告没有直接点明“失误”,但报告中列举的四大因素均与美国政府的决策失误有关。

  报告将美国疫情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月21日至2月23日,美国本土仅确诊14例病例,另有39名患者为境外撤回美国人员;2月下旬开始出现无疫区旅行史及无法溯源接触史的病例,表明疫情开始在美国本土蔓延;3月中旬到4月21日,新冠病毒加速并广泛扩散,病例数迅速增长,其间报告的大多数病例均源于社区传播。

  这份报告认为,导致美国疫情加速蔓延的原因有四个。

  首先,政府未能及时发布旅行限制令,使境外输入病例持续增加。2月份,约14万名来自意大利的旅客和约174万名来自申根国家的旅客抵达美国,当时这些地区的疫情正广泛而迅速传播。对3月在纽约都会区收集的毒株进行的测序显示,它们来自欧洲或美国其他地区。

  第二,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员参加大规模聚会在早期传播中扮演显著角色。2月,美国报告的本土病例数量不多,疫情似乎得以控制,因此联邦和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建议限制聚集。2月最后一周,几场大型聚集活动使疫情进一步蔓延,其中包括在路易斯安那州举行超过100万人参加的狂欢节、在波士顿举行175人出席的国际专业会议以及在佐治亚州奥尔巴尼举行约100人参加的葬礼等。

  第三,缺少防护措施,使得病毒在传入长期护理机构、医院等一些高危场所以及纽约都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后,传播扩大。直到4月3日,美国疾控中心才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在公共场所佩戴布口罩以减少传播。

  第四,病毒检测难度高,美国疫情起始和加速扩散阶段存在大量未被察觉的传播。新冠疫情与美国流感季重叠,疫情早期阶段,美国各地的呼吸道疾病监测系统没有甄别出与以往不同的发病趋势。此外,美国有限的检测规模没能发现所有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也增加了发现和控制疫情的难度。

  报告指出,确认这些加速美国疫情传播的因素,有助于为今后决策提供信息。新冠病毒在美国的传播仍在继续,目前多数美国人仍对新冠病毒易感,因此需要持续努力来阻止病毒在美国传播。

 
一位非洲留学生班长在中国的抗疫经历
一位非洲留学生班长在中国的抗疫经历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长春电(记者邵美琦)6年间,22岁的非洲小伙胜利经历了两次疫情:一次是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他目睹了人间疾苦,立志学医;一次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中国学医的他亲身参与抗疫。

  记者近日前去采访,看见胜利正在帮老师在宿舍楼张贴防疫海报。“洗手要分七步,手背和指缝都要洗到。”他仔细叮嘱同学们,又通过手机视频,把“七步洗手法”教给远在非洲的家人。

  这位非洲小伙来自尼日利亚,本名穆斯塔法,胜利是他的中文名。如今,他是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本打算利用这个寒假完成在医院的实习,再去短途旅行,但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转入忙碌的战“疫”生活。

  疫情发生后,学校每天为大家测量体温,对宿舍楼消毒消杀,免费为留学生们发放口罩。作为班长,胜利承担起了许多工作,统计大家需要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集中在网上下单,集中配送。

  有的留学生对疫情产生恐慌,胜利当起了“心理医生”。每天,他都会查看疫情数据。“我更关注治愈的病例数据,这让人看到希望。”胜利说,他还鼓励同学们在宿舍看电影、看书、学厨艺,利用假期充电。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配合防控工作,胜利和同学们一起拍摄防疫小视频。“同学,不能硬闯宿舍楼,要量体温。”“同学,不仅要戴口罩,更要戴正确。”……他们用中英文为留学生制作的提高防疫意识、做好防疫措施的视频作品发到抖音等社交媒体,广受关注。

  长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老师闫琪说:“胜利这个留学生班长真是帮了很多忙,同学们也都信服。”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现在的胜利很挂念远在尼日利亚的家人和朋友,不时把有价值的防疫视频分享给他们。“中国和非洲在联手抗击疫情,我和家人们都有信心。”胜利说。

  疫情暴发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有60多名医护人员参加了吉林省中医医疗队,先后两批驰援武汉,其中有很多是胜利敬佩的医生。胜利说,很想早日成为一名医生,亲自到一线去救死扶伤。

  虽然推迟了医院的实习工作,但胜利表示,自己在这个特殊假期懂得了怎么当一名医生,怎么做一名品格崇高的医生,收获很大。

 
期待疫后“最美丽的春天”
期待疫后“最美丽的春天”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荷兰的春天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春天”。春天的荷兰是郁金香的世界,令人心驰神往。然而,今年的春天却不同以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荷兰多数公共场所已暂时关闭,全球最负盛名的郁金香花园库肯霍夫公园,71年来首次不对公众开放,人们的生活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欧洲蔓延,荷兰形势依然严峻。自2月27日确诊首例新冠病例以来,截至4月30日,荷兰官方累计确诊病例逾3.9万,其中死亡病例超过4700例。4月中旬一项对荷兰自愿捐献血库血液样本的检测表明,3%的荷兰人体内已经产生了新冠病毒抗体。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荷兰政府在摸索中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3月23日,荷兰宣布实施“封城”措施,要求民众尽量待在家中,居家办公,保持社交距离,关闭学校、餐馆,禁止所有集会活动等,取得了一定效果。随着疫情呈现减缓趋势,荷兰政府正在考虑逐步放松防控措施,包括自5月11日起重新开放小学及幼儿园等。

  在这场与病毒的搏斗中,没人能独善其身,单打独斗更行不通。自疫情发生以来,荷兰政府一直坚持多边主义,通过捐款等方式支持世卫组织工作,在美国政府宣布暂停向世卫组织缴纳会费之后,荷兰政府第一时间表达了对世卫组织的支持。

  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出于患难与共、挽救生命的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和责任,中国与荷兰各界并肩战斗,共抗疫情。

  在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荷兰王室、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对中国抗击疫情给予了宝贵支持。荷兰发生疫情后,中方多次同荷兰政府及医疗机构视频连线分享经验;中方一些企业和友好省市积极向荷方捐赠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

  中方积极为荷兰政府在华采购和运输急需医疗物资提供便利。荷兰航空等企业同政府合作,已搭起通往中国的空中运输快速通道。4月20日,通过这个快速通道运输的第一批物资抵达荷兰,包括80万只口罩、3万件防护服和3万副护目镜。在荷中资企业、荷兰一些省市的中国友城也主动为荷方捐赠口罩等急需物资。

  中国与荷兰合作抗击疫情,得到了荷兰政府和民众的积极支持。荷兰政府高官在不同场合感谢中方对荷方抗击疫情给予的支持,并强调抗疫合作至关重要。在厦门航空公司向其合作伙伴荷兰皇家航空捐赠的2万只口罩运抵荷兰后,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收到数十封荷兰民众的感谢信。一位73岁的荷兰老人写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荷兰公民,这是我第一次给其他国家的大使馆写信,因为今天在新闻上看到中国给我们送来了宝贵的口罩。中国自己仍在遭受苦难,却还在努力为别人提供帮助,这让我们非常感动。谢谢你们!”

  春天已经到来,疫情必将过去。荷兰有成熟的医疗体系和高超的专业水平。荷兰政府结合本国国情采取的抗疫措施正在逐步取得成效。

  疫情没有国界,唯有全人类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战胜病毒。正如中国驻荷兰大使徐宏所说:“中国将继续与荷兰携手并肩,共同迎接真正的春暖花开之日!”

  (记者潘革平)新华社布鲁塞尔5月1日电

 
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部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获奖集体风采
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部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获奖集体风采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青年风采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和获奖集体成员,听他们讲述那些勇于担当、不懈奋斗,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的青春故事。

抗疫一线的冲锋者


  “随时待命,前往一线”“我的专业知识能用上,我愿意去一线支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得知武汉急需医务人员,北京大学各医院积极响应。

  在这场千里驰援中,北京大学各医院共组建4批428人的援鄂医疗队,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282人。

  有推迟婚礼的准新郎,有初为人父的青年医生,也有孩子刚刚断奶的年轻妈妈……他们都毅然踏上前往武汉之路,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第一线筑起抗疫长城。

  这些“最美逆行者”中,29岁的田家利原定大年初二回家过年,在列车刚进济南站时收到了医院通知,便立即响应号召报名,和爱人在站台短聚21分钟后就动身返京。

  1997年出生的刘金鹏在队伍中年龄最小,自1月26日来到武汉后,一直奋战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ICU病房。2月4日,他在前线度过了自己23岁的生日。“武汉的经历让我的青春更有意义。”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重症隔离病房中,没有家属陪伴,患者的日常饮食、大小便及护理需要医护人员亲力亲为。除了负责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外,医疗队的护士们还成了护工、清洁工、送餐员。这是医疗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

  “这段特殊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惧艰险、勇挑重担!”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吴超说。

脱贫攻坚的践行者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我就是个年轻姑娘,肯定干不赢。”回忆起2013年刚到西孔村当“村官”时的情形,安徽省定远县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记忆犹新。

  当时的西孔村交通不便、发展滞后,村民年年种植“一麦一稻”,收入一直不见起色。

  王萌萌调研发现,西孔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高速道口就在村附近,非常有利于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于是开始号召村民一起改种高效益的草莓。

  没人信自己,就挨家挨户做工作;草莓苗蔫了,就拔了补种;不懂技术,请不起专业技术人员,那就自学......在王萌萌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转变观念,西孔村建起了草莓园、蔬菜园、葡萄园。

  时刻谨记带动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使命,王萌萌不仅主动给予贫困户温暖关怀,而且注重“智志”双扶。免费举办培训班、建设扶贫就业驿站……她通过产业扶贫带动群众脱贫。

  如今,西孔村从曾经的“落后村”变成了产业兴旺的“明星村”。王萌萌现在考虑的,不仅要让更多村民“富起来”,还要让更多年轻人“留下来”。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回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共同实现乡村振兴梦。”王萌萌说。

勇于拼搏的奋斗者


  曾经的张虹,风驰电掣在速度滑冰赛场,曾获得2014年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冠军,实现了中国速滑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她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奥大使,并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务,在我国体育事业进步、体育形象宣传上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的角色,带来的是不同的挑战。虽然在2018年退役,但赛场之外,张虹感到承担的责任更重了。

  学习语言、学习国际文化、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和执行国际奥委会各项规章制度……作为最年轻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之一,张虹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积极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活动,在国际舞台为中国运动员争取更大话语权。

  二十余载体育生涯,张虹始终不忘宣传冰雪运动、体育文化,将冰雪文化和运动精神传递给更多青年朋友,为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作出贡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虹还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教大家如何健身,保持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

  “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更加激励我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也坚定了我为冰雪运动、奥林匹克事业奋斗的信念。”张虹说。

  (记者王鹏、孙少龙)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

 
这个五一,他们在实验室与量子梦“纠缠”
这个五一,他们在实验室与量子梦“纠缠”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青年风采
 
  新华社合肥5月2日电(记者徐海涛)5月1日上午9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里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27岁的博士生段鹏已开始工作。今天的任务,是20位量子芯片的封装测试,这一轮测试要赶在五一假期内完成。

  而在约13公里外的合肥高新区本源量子计算公司,低温电子学研究中心经理李雪白也在与团队一起紧张工作。他们的任务是营造低于零下273摄氏度的量子芯片运行环境,让电子信号从常温中“衰减”输入,再将运算结果从超低温中“放大”输出。

  对大众来说,量子计算是一个新奇事物。相比电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理论上运算能力将有指数级别的增长,被国际学界认为将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关键动力。

  “量子计算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不仅要超低温,还要‘超洁净’,极其微弱的噪声、光线、磁场和微小颗粒都会扰乱信号,整个系统非常复杂、困难。”本源量子公司轮值董事长孔伟成说,研制量子计算机就像“用一个一个的原子垒起一座金字塔”。

  虽然已是轮值董事长,孔伟成其实是个“90后”,3年前从中科大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本源量子公司。在这家脱胎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型企业,还有几十个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为研制量子计算机的梦想而日夜奋斗。

  目前,国际上有多个国家都在研制量子计算机,这是一条无形的赛道,谁先跑到终点,就能得到最丰硕的果实。

  十几年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量子计算研究团队经过艰苦努力,先后实现了单比特、2比特、3比特、6比特的量子芯片,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测控一体机、量子编程语言QRunes。取得国内多项零的突破,跟上了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节奏。

  今年,他们有两大主要目标,一是研制国内首台基于6比特芯片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二是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量子计算云平台,这些都需要在硬件、软件、操控性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今年的工作很有挑战性,但受疫情影响,春节后有段时间大家只能在家工作,2月下旬才陆续复工,部分项目延误了两个月。”孔伟成说,现在团队已经在全力推进项目,每天从早晨7点到晚上12点都有人在实验室,这个五一假期也不例外。“时不我待,我们想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 “疫”线“90后”: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
“疫”线“90后”: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青年风采
 
 
  时秋(右一)与医疗队队员们穿戴好防护用品,成为了坚守在武汉江岸方舱医院“红区”的白衣战士。(2月18日摄,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刘惟真、白佳丽、尹思源
 
    从被保护的孩子到抗疫的“战士”,疫情暴发以来,“90后”主动挑起重任,成为冲在医疗一线、严守国门一线、下沉社区一线的中坚力量。“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青年们正在用奋斗擦亮青春的底色。
 
方舱里的“女战士”


 
  新年伊始,时秋身披白纱,走入了婚礼礼堂;30余天后,她已身处武汉江岸方舱医院,穿起防护服,成为一名坚守在“红区”的白衣战士。
 
  今年即将满30岁的时秋是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毅然放弃休假、写下请战书,决心加入支援湖北的战“疫”队伍。
 
  2月9日,天津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集结。时秋剪短为婚礼蓄起的长发,收好行囊,与队员们一同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
 
  2月14日晚上,经过反复培训的时秋穿上防护服,走进了武汉江岸方舱医院的“红区”。
 
  “最初心里难免忐忑,但进入病区后,忙碌的工作很快就冲淡了我的紧张与不安。”时秋说。
 
  两层防护服、两层口罩、三层橡胶手套……被厚重的防护设备包裹的时秋,常常汗流浃背、闷得喘不过气来,护目镜上的雾气更是使视线范围都受到影响。
 
  询问病史、观察病情、查房开药、记录医疗档案,这些方舱医院的“日常”,总是将时秋的工作时间填得满满当当。除了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对部分患者进行化验复查外,时秋还会帮助焦虑的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每六小时一次换班,进出“红区”的流程无比烦琐。“从出发到回到酒店,常常要花8个小时,这期间我都忍着不进食、不喝水。”她说。
 
  武汉江岸方舱医院内共设有两层病区。在两层间往返看似轻松,但由于身着防护服,走起这段路来要消耗大量体力。为了照顾年长的医疗队队员,时秋主动承担起了“跑腿”的任务,在医生为患者进行诊断后,她在两层间穿梭递送医嘱单,确保任务的顺利执行。
 
  “在方舱医院工作时,党员们总是冲在前面,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在疫情的考验与历练下,时秋在武汉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返回天津进行短暂休整后,时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只要有需要,我就会继续去战斗。”时秋说。
 
海防线的“护航官”


 
  90年出生的马海鲲,名字里有个“海”字,生活也一直与海紧密相连。虽然年纪尚轻,但在海事战线上,他却已是一名工作9年、经验丰富的“老将”。
 
  平时,作为南疆海事局散矿海巡执法大队的一名执法人员,马海鲲需要对船舶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为船员宣讲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船舶安全与海洋清洁。这位年轻小伙不仅在工作中眼明心细,更是船员与港航企业的“贴心人”,经常往来的船员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小马哥”。
 
  疫情暴发后,马海鲲主动“请战”,成为防疫一线的船舶“护航官”,并第一时间加入了南疆海事局的党员突击队。
 
  疫情期间暂不登轮检查,马海鲲就每天清晨开始工作,通过电话和视频连线辖区内各艘船舶,了解船舶运行信息、“云上”考察防疫情况,确保航行作业安全。信息汇总后,他还要和同事驱车前往辖区内的码头与港航企业,督促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旭日初升到夕阳西下,马海鲲每天都闲不下来,有时直到深夜仍在工作。“有些船只晚上靠泊,只要接到电话,我就立刻进入工作状态。”马海鲲说。
 
  3月以来,海外疫情形势严峻,作为外防输入的海上“第一道防线”,马海鲲与众多“海上卫士”一同肩负起了防疫重任。
 
  “‘金峰’轮的轮机长有发热状况,同船三名船员有肌肉酸痛症状!”3月30日,马海鲲突然接到一艘货轮异常情况的报告。
 
  天津港是国内外货品进出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如果靠泊的货轮上出现疫情,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绝对大意不得。
 
  虽然心中紧张,但马海鲲立刻同船舶取得联系,全面详细地询问各项信息,并冷静地向局指挥中心报告。在多部门的联动协作下,货轮停靠在了天津港南疆港区的码头上,马海鲲前往码头,反复确认人员隔离措施、检查码头的防疫情况,焦急等待着发热船员的核酸检测结果。
 
  30日晚上,发热船员均排除患新冠肺炎的可能,马海鲲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三个月以来,马海鲲经历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时刻,在筑起严密海上防线的同时,也成为海事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作为一名‘90后’,我为自己能成为抗疫战线上的一员、守护人民安全而感到自豪。”他说。
 
社区里的“领头雁”


 
  在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道松风东里社区,张平是个“红人”。
 
  这位高个子的年轻人只要在社区里走过,总会有不少老人隔着老远大声与他打招呼。居民介绍说,这位今年才29岁的社区党委书记,是个“大嗓门”和“热心肠”。
 
  别看现在的张平嗓门大,可两年前初到社区工作时,他还是个温言细语的腼腆男孩。来社区前,张平在共青团河东区委员会从事青年工作。而现在他所在的松风东里社区,却是个出了名的老旧小区,老年人和困难群体多,社区的“岁数”比张平还要大,迥异的工作风格和不少琐碎的难题曾让他很“头疼”。
 
  “大多数居民都是我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了,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觉得我是个‘毛头小伙’,最初对我来社区工作并不看好。”张平回忆道。
 
  为了解决社区面临的实际困难,满足居民的生活与精神需求,张平组建社区兴趣团队、开设公益讲堂,为党员上门送贺卡、为老人发放紧急联系“黄手环”……和居民“拉家常”越来越多,工作开展也越来越顺。随着张平与居民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不少社区群众受到感染和带动,从活动参与者“变身”为志愿服务者。
 
  疫情期间,这支由张平带领的居民志愿者团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卡口巡逻、楼门消杀、排查登记……张平将社区居民与干部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激发了基层联防联控的动能。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一道‘防火墙’,社区小阵地守得好,疫情防控整体大局面才能稳得住。”张平深深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作为社区防控队伍的“领头雁”,张平一直冲在基层疫情防控的最前线。社区只有11位工作人员,却要对接摸排6000余名居民,大年初二赶回天津后,张平立即投身到工作中,顶着寒风带领社工动员群众、排查网格、落实管控、宣讲政策。
 
  为了保障困难居民、独居老人在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张平挨户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为他们送去防疫物资。此外,张平带领社区同志扎实做好河东、东丽交界“插花地”的困难户问询服务工作,确保为民服务不落一户、不少一人,筑牢社区周边的防疫战线。
 
  疫情期间,为了实施小区封闭式管理,张平与同事一起封闭了社区13个出入口,自己手拿钳子加固围栏铁丝,一天下来,手上多出好几道伤口;站岗到凌晨,实在撑不住的时候他就到车里去睡一两个小时,之后再继续回到工作岗位……
 
  张平说,两年的基层工作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接地气”。“群众就是我们青年的大课堂。如果没有到社区来锻炼,可能我对待很多民生问题还是浮在表面上,但真正到了基层、脚下沾满泥土,我才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成长。”
 
  “虽然在很多长辈的眼里,‘90后’还是孩子,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能够经历风雨、独当一面。”张平说。
 
  疫情吹响了号角,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张张未脱稚气的面庞汇聚成抗疫的青春图谱,青年“战士”们正擎起旗帜,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战“疫”中挥洒汗水、闪耀光芒。
 
抢出一个身位谋发展,跑出复苏加速度 河南许昌经济复苏见闻
抢出一个身位谋发展,跑出复苏加速度
河南许昌经济复苏见闻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记者王丁、李亚楠、史林静


  河南许昌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也是长江以北重要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座民营经济尤其活跃的城市陷入短暂停滞。不过,善于抢抓机遇的许昌企业家,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再次抢出一个身位,跑出了经济复苏的加速度。

危中寻机,科技创新带来新优势


  河南许昌长葛市森源重工的停车场上,几台准备交付的5G智慧型负压救护车和医疗救护方舱系列车辆格外显眼。登上其中一台医疗救援指挥方舱车,可容纳20人的指挥中心宽敞明亮,车内搭载的5G通信设备,能够保障车辆在复杂环境下实现远程诊疗、可视化调度等。

  很难想象,这批产品从无到有仅用了21天。

  “疫情发生后,防疫物资供应紧张,我们果断将目光投向了医疗救护专用车领域,最早一批复工的就是我们的研发团队。”河南森源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西山说。

  不仅如此,森源重工还聚焦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短板,陆续研发了医疗救护保障系列科技产品。

  “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个‘移动医院’,研发的手术车、病房车、通讯指挥车、宿营车等12种特种车辆,展开后相当于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陈西山说,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医疗机构提出数千万元的合作意向。

  距离许昌约100公里的国家电网郑州祭城供电所院内,施工人员正加紧赶工,20台由位于许昌的许继集团提供的有序充电设备即将安装完毕。与此同时,许继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基地一片忙碌,一批刚下线的充电设备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

  疫情压力下,依托“新基建”的强劲东风,许继集团研究开发了有序充电、大功率、无线充电等40余款充换电产品,在提高充电灵活性、便捷性、智能化及长寿命等方面取得突破。

  许继集团副总经理邹永军说,公司一季度完成产值超过30亿元,同比增长47%,预计今年新能源充电桩相关产品销售额能达5亿元,全年产销收入将超过去年。

化危为机,转型升级寻找新蓝海


  许昌鄢陵有“中国花木第一县”之称,全县花木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受疫情影响,以往的销售旺季变成淡季,不过,鄢陵却巧妙利用这段时间对全县花木产业进行整合提升。

  “整个春季,县域6万亩小规模粗放苗木得到整合,实现规模化、景观化转型。”鄢陵县委书记尹二军说,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做到产业标准化和品牌化。

  47岁的郑红伟是这场转型的参与者之一。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挣钱靠卖树,现在靠卖景。他经营的唐韵园林占地500亩,原是种植花木的苗圃,如今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景区。

  利用疫情按下的暂停键,郑红伟对园区进行精品化改造,服务延伸到餐饮养生等领域。从卖花木到卖景观、卖生态,如今,鄢陵很多像郑红伟这样的花商正积极转型。

  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聚集了多家蜂制品和蜂机具企业,随着疫情形势变化,这里企业的销售形势仿佛过山车般起伏不定。

  不过,河南福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轻的“少掌门”李祥超并不担心。与父辈们的思路不同,面对接近饱和的传统蜂产品市场,海外学成归来的李祥超决定向高端迈进。

  他率先建立了药用级蜂蜡制品自主开发体系,并取得了药用辅料药品生产许可证。李祥超说,为此公司大大加强了研发力量,目前公司研发技术人员有25个,占总人数的20.8%。

  面对疫情的全球蔓延,他主动寻求海外药用蜂制品的国内替代,成为国内一些著名药企的供货商。“一季度的销售增加了35%。”李祥超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突破更多有价值的研发。

“疫”中突围,抢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许昌远东传动集团董事长刘延生3月以来不断接到老客户电话,要求优先保障自己的供应。“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回暖,汽车传动轴需求量增大,3月产量同比增长5%,目前正在快马加鞭赶生产。”

  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金汇集团车间外,上千米的不锈钢卷材码放整齐,等待发送。“车间退火工段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班,只怕时间不够用。”轰隆隆的机器声下,金汇集团行政部负责人李洋说话全靠喊。

  这也是许昌经济加速复苏的喊声。“复工复产,就像一场百米赛跑,抢出一个身位就不得了。”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说,这个抢不仅靠企业自身加速,政府服务也得“跑得快”。

  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18条措施;开展网上招聘、推出“留人计划”;对重点企业一对一帮扶;简化手续,加快复工进度……为了抢回疫情耽误的时间,许昌一路小跑。

  为精准服务,许昌市县两级领导联系服务本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协调解决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困难和问题。截至4月17日,共受理企业反映问题819条,已办结781条,办结率95%。

  “1-2月许昌各行业几乎全部负增长,到了3月,全市36个工业行业已有20个实现正增长。”许昌市工信局局长焦建华说,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新华社郑州电

 
如何测量世界之巅 二〇二〇珠峰高程测量作业一瞥
如何测量世界之巅
二〇二〇珠峰高程测量作业一瞥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5月2日电烈日当头,狂风呼啸,在距离海拔5200米的加乌拉山口10公里处,参与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简称国测一大队)测绘队员薛强强正和队友紧张地调试交会测量设备,为最后冲顶测量做准备。

  2020珠峰高程测量交会组负责人李峰介绍,交会测量是通过测定已知点到某待定点的角度和距离,以推求此待定点平面坐标(或高程)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在完成前期交会测量基础上,待测量登山队员登顶竖立红色测量觇标,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联测,以确定珠峰新高度。

  “时间紧迫,分秒必争。”2002年加入国测一大队的薛强强,这次主要参与西绒(西绒布冰川)点的峰顶交会测量。自4月20号以来,他一直在外进行冲顶前的模拟交会测量。

  眼前这位37岁的陕西汉子,皮肤糙黑、身材魁梧,粗犷如高原戈壁,而一旦对着测量仪器,调试记数,便如绣花姑娘般细腻专注。

  “经天纬地,开路先锋”,是测绘事业的生动写照。但由于从事着最基础的行业,测绘队员们的艰辛外人难以想象,尤其珠峰高程测量,队员们常面临生命危险。

  4月初,薛强强和队友初次从二本营出发前往西绒点开展点位普查,但受天气影响,一行人行至距交会点300多米处返回。

  半个月后,4月16号早8点半,他们再次出发,每人负重15公斤的仪器设备、生活物资等,进行前期交会测量。

  西绒点海拔超5600米,沿途要翻过一个高300多米、坡度超50°的冲沟。在薛强强眼里,这个冲沟是途中的“生死关口”。

  当天下午2点半,一行人走到冲沟沟底,在一处平坦的地方休息了10分钟后,起身攀登。他们紧握登山杖,一步步向上挪动,顶上不时滑落的碎石,让他们左右摇摆。不到几分钟,他们就感到体力不支,每爬10多步,就要站着休息会。

  往上爬了100多米后,队员们抓住上边放下来的绳子艰难攀爬,终于在一个小时后,全员成功攀到沟顶。

  薛强强回忆,攀登途中,稍一疏忽或手一滑,他们就可能掉进沟底。由于高寒缺氧和体力的严重消耗,他的眼里不时迸散“金星”,胸口胀痛,坚持爬上去后,手套都磨烂了,“整个人几乎都瘫痪了”。

  恶劣的自然环境锤炼了测绘队员们岩石般坚硬的情谊。沿途,有的队员疲惫不堪,实在走不动了,他们就抢着帮助分担行李;遇到危险地方,需要探路,体力好的队员就争着冲在前面。

  经过8小时的艰难跋涉,队员们抵达西绒点,强烈的高原反应和体力不支折磨着他们,但他们忍着头痛、恶心等,架好测量设备,坚持作业。

  接下来的三天,队员们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紧张有序地开展作业,但暴风雪打乱了他们的工作节奏。他们每天要被迫“加班”,工作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最让他们头疼的是,携带的水到第三天喝完了,他们只好烧雪化水;撤退下山时,时间仓促,队员们就直接喝雪水解渴。

  “我们不是专业登山队员,靠意志而不是体力往上登。”薛强强说。来回途中,队友们在雪地上写下“忠诚”二字,写了一路,激励前进。

  珠穆朗玛峰,地球之巅,其高程测定一直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关键之一。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介绍,2020珠峰高程测量重点将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测量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

  自3月2号起,国测一大队53名测绘队员在珠峰及外围地区陆续开展了水准、重力、GNSS、天文等测量工作。目前测量登山队正在进行登山适应性训练和高海拔地区测量技能操练,计划在5月份登顶测量。

  “不怕吃苦,就怕完成不了任务。”2005年,薛强强报名珠峰测绘,遗憾落选,这次被选中,他说一定要竭尽全力。

  18年来,每年外业作业天数超240天,工作敬业被称为“红旗”的薛强强,注定与家人聚少离多,谈到家人时,他也总是笑。“多干点家务活,多陪陪他们”,这是他对家人的弥补。

  谈到家庭,每名队员都有一段段辛酸故事。但辛酸总以感动结束,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一直在给这支队伍力量。

  “能实地参与这次珠峰高程测量,倍感光荣。”薛强强说。“光荣”是队员们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这份光荣感定是源自他们心底对测绘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记者多吉占堆、边巴次仁、魏玉坤、王沁鸥、武思宇)

 
拒录、辞退、加门槛…… 别给湖北籍劳动者贴“特殊标签”
拒录、辞退、加门槛……
别给湖北籍劳动者贴“特殊标签”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本报评论员梁建强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明确强调:严禁歧视湖北籍劳动者,坚决依法纠正个别单位拒绝招录、无故辞退湖北籍劳动者等就业歧视行为。当前,正值“五一”劳动节,湖北籍劳动者的务工状况受到关注。湖北籍劳动者,不能被贴上“特殊标签”,不应被“另眼相看”,其公平就业的权利亟待得到保障。

  湖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来自湖北省人社厅的相关统计显示,近年来,湖北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有约1100万,其中约600万出省工作,主要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等地。湖北籍劳动者,为湖北以及全国众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大量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以及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大量湖北籍劳动者返岗、复工。对于湖北籍劳动者,国内许多地方都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在一些地方,也有湖北籍劳动者在用工市场中遭遇歧视——有的企业,明确提出不招录身份证为42开头的湖北籍人员;有的单位,将湖北籍劳动者无故辞退;有的地方,对前来应聘求职的湖北籍劳动者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和限制性要求,使得湖北籍劳动者一岗难求。

  每一位劳动者,都不应被歧视,无论籍贯、无关身份。当前,随着湖北籍务工人员陆续返岗,以释放善意、体现包容、主动接纳的行动善待他们,就是为湖北“加油”,就是为湖北“搭把手、拉一把”。

  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明确要求,体现了对劳动者公平就业权利的主动维护,也让更多湖北籍劳动者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与温暖。在湖北,助力劳动者复工返岗的相关举措也在推陈出新——为帮助离汉人员尽快复工复产复学,湖北健康码功能再次升级,将新冠肺炎检测信息纳入其中:已进行新冠肺炎检测的用户,可在健康码页面查看核酸检测时间、核酸检测机构、核酸检测结果信息。

  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曾印发通知,明确离汉人员满足以下三条件之一,即可在目的地正常复工复产复学:持有到达目的地前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持有既往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证明;能够出示包含以上检测结果信息之一的健康通行码“绿码”。

  湖北健康码功能再次升级,意味着:对于离汉前按期接受过检测的人员,到达目的地后,只需出示包含新冠肺炎检测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就符合正常复工复产复学的要求。各地理应为其返岗予以更多实际支持,而不能不断“加码”,抬高“门槛”。

  防控疫情,离不开科学思维和理性精神。经过相关检测、取得“绿码”的湖北籍劳动者,与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劳动者相比并无异样,不应被歧视,更不应被排斥。事实上,来自武汉市卫健委4月30日公开通报的信息显示,从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至4月29日24时,“解封”三周,武汉市无一例新增确诊新冠肺炎,无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转确诊。而从4月17日24时起,湖北省全部市县均已是低风险,无中、高风险。这些都从科学的角度,对接纳湖北籍劳动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支撑。

  湖北和武汉是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疫情防控中,每一位湖北人都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诸多贡献。复工复产之际,于情于理于法,每一位湖北籍劳动者,都不应被贴上“特殊标签”、拒之门外。为湖北“加油”“鼓劲”,请从善待每一位湖北籍劳动者做起。

 
打出“组合拳” 送上“雪中炭” 天津按下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快进键”
打出“组合拳” 送上“雪中炭”
天津按下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快进键”

( 2020-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天津电(记者邵香云、刘惟真)“惠企21条”“27条措施”等政策定纲定向,“金融快速响应机制”架起银企桥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津出实招、想办法帮企业解资金难题、缓税费压力,护航中小微企业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
 
“牵线搭桥” “真金白银”解急渴


 
  “每个月要支出工资、食材、房租等费用,虽然我们之前储备了资金,却撑不了多久。”天津阿依来新疆餐厅董事长姜子介说。
 
  2013年,出生在新疆的姜子介在天津市南开区经营起第一家阿依来新疆餐厅,之后又陆续开了几家,员工也从几人增加到200多人。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企业经营严重受挫,资金短缺让姜子介犯了难。
 
  天津市金融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的困境后,通过“金融快速响应机制”,牵线企业与浦发银行天津分行进行了对接。
 
  在银行与金融部门的合力推动下,仅用不到两天时间,姜子介就获得一笔350万元的贷款。“从线上联络到审核材料,整个融资流程一气呵成,真是帮了我们大忙。”这笔贷款让姜子介松了一口气。
 
  “金融快速响应机制”是天津市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的工作机制,天津市金融部门牵头创建“共克时艰金融服务群”,市、区金融局和入群金融机构均成立工作专班,实时协调对接企业需求。
 
  聚焦痛点堵点,注入金融“活水”。天津市金融局局长聂伟迅介绍,“金融快速响应机制”建立以来,入群金融机构已达30余家,为1.35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投放资金930多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下降了约20%;贷款需求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为1.88个工作日。
 
  “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金融机构精准帮扶,‘真金白银’为中小微企业‘输血’,帮助其渡过难关。”聂伟迅说。
 
减税降负 “轻装上阵”渡难关


 
  “真没想到这么快!”收到1600多万元的退税款后,天津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李美香激动地说。
 
  这家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疫情暴发以来,公司销售规模大幅下降。“原材料费用高,资金压力非常大。”李美香说。
 
  天津开发区税务局工作人员得知企业的困难后,立刻帮助企业提交退税申请,并开通出口退税“绿色通道”。各部门高效联动,原本需要五个工作日的审批流程在一天内得以办结。
 
  “这笔及时到账的退税款,为我们走出困境提供了资金支持,目前公司产能已恢复至95%以上。”天津三星视界移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雨笠说。
 
  阶段性减征增值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税款可延缴,对承租天津市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收3个月房租、3个月房租减半……天津用实际行动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压降负。
 
  疫情期间,为了让中小微企业第一时间了解税收优惠政策,天津通过“网格化”管理、“管家式服务”推动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地”。“在提升税务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复工复产的信心。”天津开发区税务局副局长李炜说。
 
下沉一线 送策入企增活力


 
  一沉到底,合力攻坚。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天津市、区两级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将暖企政策和支持措施传递给企业,打通政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天津市金融局党建工作处干部凌玉龙就在被抽调之列。
 
  在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全华匏艺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范制葫芦格外引人注目,凌玉龙就是在这里见到了范制葫芦模具制作技艺的传承者黄全华。
 
  2008年,痴迷葫芦的黄全华包下60亩葫芦种植基地,在此前自己建立的公司里,钻研起了范制葫芦工艺。目前,黄全华自主设计制作的范制葫芦约200种。每年春节前后,黄全华都要忙着交付葫芦作品,接下新订单。
 
  受疫情影响,今年初黄全华不仅作品无法交付,资金难回流,感到新订单也没了指望。
 
  听闻后,凌玉龙主动帮助企业与银行对接。结合天津近期推广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业务的政策,天津西青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即将到期的一笔贷款办理了无还本续贷手续,同时下调利率,为企业减轻负担。
 
  “办理无还本续贷后,我们不仅能购买制作模具的原材料、打磨交付之前的作品,也能拓展新订单了。”黄全华说。
 
  截至4月23日,在天津2万余名下沉一线的市区两级干部帮助下,天津市有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小微企业19.63万户,复工18.4万户,复工率达93.7%;有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28.99万户,复业26.12万户,复业率达90.1%。
 
  “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就有了发展的力量。”黄全华信心满满地说。